考研交流会十篇

时间:2023-03-31 06:44:28

考研交流会

考研交流会篇1

考研交流会主持词【1】

尊敬的学长学姐,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林学院2xxx年考研学习经验交流会。

转眼间,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即将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途。随着酷暑的到来,大三的同学们也已开始备战考研,为了使同学更深入地了解考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考研有提前的准备,在明年的研考中有更好的发挥,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实践创新部特举办此次经验交流会!

有机会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见证大四学长、学姐们的成功,学习他们的宝贵经历,我感到很荣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出席本次经验交流会的X位07级优秀毕业生:*******

欢迎你们的到来!

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基本流程分为****和****两个环节。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专业有所侧重,在嘉宾介绍完毕后进行提问。下面,把主角交给我们的07级同学。

我们首先有请**对她考研复习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进行介绍。考研交流会主持稿接下来有请***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考研经验。

下面有请**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技巧和经验。

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这几年里,学长品学兼优,活动的组织更是有声有色。作为学妹,我不得不为学长的优异折服。谢谢你与我们分享你的考研经验。

感谢三位学长学姐的精彩讲解,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同学们有**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大家可以从复习方法、复习时间的安排,资料信息的收集、应试技巧、对专业前景的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

听了三位学长学姐的解答,相信现场的同学们一定都有很大的收获,对考研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但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提问环节到此就要结束。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会后也可以与各位学长学姐进行深入交流,相信他们一定会耐心的帮助大家解答困惑。

本次交流会至此圆满结束,再次的感谢***、***学长学姐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祝大家**!

首先有请。

1.谢谢。他的经历中,他的成功离不开。听了他的讲话,我觉得自己真是受益匪浅。再次感谢!下面有请。

2.谢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考验的经历是心酸的,享受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痛并快乐着。谢谢!下面有请

3.谢谢。想必大家从他的经验中,学到了很多。下面有请。

4.谢谢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好的。下面有请。

5.谢谢学姐的讲话。从学姐的经历里,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谢谢!

考研交流会主持词【2】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数理系2xxx年就业考研经验交流会。转眼间,08级的学长学姐即将结束大学四年的学习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新学期以来,09级同学也在陆续备战就业和考研。那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就业考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家在就业考研中有更好地发挥,在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应同学们的要求,数理系学生会学习部特策划举办此次经验交流会!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本次交流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系党总支李咏献书记,系团总支吴锦展书记,系学工办周老师,以及7位表现优异的08级优秀毕业生,欢迎你们的到来。

交流会会开始前,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 吴书记 为本次交流会致开幕词。

本次交流会分为就业经验交流和考研经验交流两部分,每部分又分为经验共享和答疑解惑两个小节。下面把主角交给08级的学长学姐们。

下面我们进行就业 经验共享环节。大家在听学长们分享经验时可以把心中的疑问列出来,等到答疑解惑环节交上来或者当面提问。 我们首先有请 * * * * * * 为我们分享他的就业心得,大家掌声欢迎。好了,就业经验共享就到这里了,感谢学长们的精彩讲解。下面进行就业答疑解惑环节,大家可以把纸条交给后勤人员也可以站起来提问。

感谢同学们的提问和08级学长们的精彩解答,相信准备就业的同学一定收获很多,接下来进行考研经验共享,(介绍嘉

宾)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 * * * * 和我们分享考研经验。考研经验交流会主持稿下面有请 * * * * 为我们分享考研心得,大家掌声欢迎。

下面是考研答疑解惑环节

感谢学长学姐门内的精彩解答,由于时间有限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会后可以与各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相信各位嘉宾一定会耐心帮助大家解决们面临的困惑。

本次交流会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为春运会优秀运动员颁奖,首先有请吴书记宣读获奖名单。

有请获奖运动员上台领奖,有请 * * * * 为优秀运动员颁奖。掌声祝贺他们!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及嘉宾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本次交流会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谢谢大家。

考研交流会主持词【3】

尊敬的学长、学姐,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考研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次按照程序:与学校联系、先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录取、毕业生就业、其他等方面依次进行。

考研一直是我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院教育教学的一个闪光点。历年来,我院考研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每年比例均列全校的前列。但是许多准备考研的同学对考研还是充满了困惑,希望能与从考研中胜利归来的学姐学长们有一次交流的机会.为此,我们学习部特举办这次考研经验交流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我是主持人张振国。谢谢大家。(鞠躬)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欢迎您

欢迎您的到来

欢迎您 欢迎您的出席

同样欢迎您的出席

同样欢迎您(共六人)考研经验交流会主持稿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学姐学长的到来。

1在考研的过程中,我们会迷惘,会疑惑。所以,我们需要一座

指引我们正确前行的灯塔,需要一个帮助解开疑云的锦囊,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焦虑和时间分配等问题, 现在就请学长,学姐们分别谈谈自己的考研经历,学习方法; 以及如何做好切实可行的的考研计划,及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

首先有请

让我们再次感谢 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经验

那么我们的学长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考研经验呢,下面有请 学长讲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考研的路上,也许辛酸但也是带着甜蜜的,有请发言,下面有请 学长

我们来听听学姐的考研心得那再让我们听听 学长给我们带来的考研的经验

如何备考?万一考不好会影响找工作吗?考研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疑惑,下面把时间留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可以按自己的专业向台上这几位学长学姐提问

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让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到解答,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告一段落。

考研之路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为了以后的种种,真心的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的梦想,下面进入现场抽奖环节,方式为由嘉宾抽取号码,抽取的号码与之前发下去的考研我参与单页编号一致的同学为幸运获奖者,将得到我们精心准备的小礼品。下面请各位学姐学长为我们揭晓幸运之星,辛苦你们了,谢谢!

考研交流会篇2

在没有目标的时间里,的人有自己清晰长远的目标;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的人没有目标。25年之后…… 3%的人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精英、领袖;,事业有成;60%的人成为了社会大众的群体,平凡地生活着;那27%的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

我不要求大家做那3%的社会精英、领袖,但是我希望大家做那10%的各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

关于为什么考研呢,我是这么想的:

1、本科生的教育是通才教育,也就是什么都学一点,但都不精,而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学的比我们深,比我们精。

2、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知识、讲学历的社会,你的学历越高你以后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3、我们学校没什么名气,就业压力大,即使就业了,工资也不会太高

其次 跟大家介绍一下考研必备信息:

1、我国研究生的分类:

学术型硕士: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简称"普硕",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每年招生一次,学费每年6000—10000元不等,但有奖助学金,基本可以抵充学费,学制一般为三年。

专业型硕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制一般为两年,公费名额较少,社会认可度不高,建议大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

2、往年情况的录取比例:

3、你要了解你要报考的研究生院的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单位性质、专业和学科的设置、导师及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招生单位地址和电话、报名时间、查分时间及网址、调剂。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某名校的某专业专业只招收3、4个人,建议大家千万别报这样的专业,这四个人当中可能有三个人都是保送生,我们胜出的机会几乎为零,大家要尽量往高报,你站在第一个台阶,你的目标是第三个台阶,你努努力可能跳过第三个台阶,但是你一定会跳过第二个台阶。

4、报考时应考虑的主要是因素:

客观因素:你所在院校的城市未来发展机会的大小;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校友资源。

主观因素:自己的兴趣爱好。

考研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尽早了解考研相关信息,收集资料为明智选择。

5、考试科目 :

英语 :大家要准备一本单词书、历年真题书、强化阅读、作文书、大家可以在备考四六级的过程中就顺便把考研单词背完,我英语六级就是这么过的,我们听力不占优势,只能靠阅读拿分了,要想阅读拿高分,单词量必须够。另外阅读要注重规律的总结,翻译要注意归纳生单词,作文要有自己的模板,阅读一共四十分,得阅读者得天下。

政治:建议大家报个辅导班,政治一共考五门课程的内容,马哲、思修、毛中特、近代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又多又杂,对理科生来讲学起来不太容易,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政治没有不过线的,要想打到80分以上很难。

专业课:大家要弄到你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和答案,最好能联系到在读研究生,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很多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6、考研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 2014年1-3月

1、搜集考研资料,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式的讲座

2、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3、购买考研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制定学习计划

复习阶段 2014年4-5月

1、一轮复习:重点科目是英语和数学,当然政治科目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也可提前复习,注重基础的复习

2014年6-7月

2、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准备暑期复习

提高阶段 2014年7-8月

3、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政治、巩固英语和数学,可以参加暑期辅导班,做到三门公共课同步提高

2014年9-10

1、购买专业课辅导书,联系导师

2、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漏补缺。

3、确定十一长假复习计划、开始专业课系统复习。

4、研究生开始网上报名,谨慎填报志愿,牢记自己的报名信息。

2014年11月10-14 1、考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

考试阶段 2015年1月中旬 1、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

复试阶段 2015年3-4月 1、关注复试分数线,关注所报考院校及专业的最新动态。准备复试(口语、听力)

2015年4-5月 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关注复试成绩。

报到阶段 2015年6-7月 1、关注录取通知书

2015年9月

1、报到

最后跟大家说说考研心态的问题:

考研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而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战胜这个困难至关重要,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注定要有人失败,重要的是每时每刻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考研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成熟的一个过程,不但学习能力大有长进,而且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因为经历过追求成功时的痛苦与艰辛,就会懂得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我们还年轻,一定要给自己一次机会。

考研是场心理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考研绝对是我们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张。

考研交流会篇3

新疆世居各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了各个时代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着新疆“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和新疆世居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好见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可能从这“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中,发现和谐一体的“中国性”认同。在此语境下,“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在田野作业问题上更值得研究者反思,特别是对新疆本地学者而言,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视角方面,研究者应从多样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新疆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地带,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之地;从多样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考察新疆世居民间文学更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以“阿凡提故事”为例,我们应从历史地理学派的角度考辨其源流和流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考察某类故事类型、母题的功能是如何在多样化文化交流视野中变化和形成的,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变异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一视角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新疆移民民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移民民间文学,从那些老军垦人的传说、故事文本中,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张力更能体现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的特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我们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更应该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来理解、阐释这些文本。以《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为例,乌古斯是维吾尔族的神话英雄,我们能从这一神话文本中局部复原维吾尔族先民某些政治、社会、文化、习俗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代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也有乌古斯神话传说的流传,厘清乌古斯神话传说在几个民族中流传、演变、融合的情况,对我们重新认识多民族历史融合的情状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文本在新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我们从多样化文化生态背景中、在多民族交流融合视野下考察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应是新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课题。

(二)研究方法方面,应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深入阐释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诸方面问题。以新疆天池西王母传说故事研究为例,应该充分利用新近的历史考古学的报告,结合丰富的民俗学材料,在多样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宗教文化交流与移民信仰变迁等多学科的方法和角度来进行综合的考量,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联系青海湟源、甘肃泾川等地西王母传说故事的流传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三)新疆本地学者更应该以全球的理论视野关注新疆多民族民间文学内部诸问题,吸收学界在散居族裔理论、伦理批评、生态批评、创伤批评等方面的最新方法对个案进行深入阐释。我们可以在散居族裔理论的视阈下研究兵团民间文学,用伦理批评的方式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文本中的伦理问题,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关注各民族神话、史诗中的生态意识,在创伤批评的背景下讨论锡伯族西迁之歌等文本。

考研交流会篇4

关键词:出土钱币 断代 社会现实 文化交流

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考古学界还是钱币学界,对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无专文论及。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

考古学断代的方法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方法,除各时期考古通用之类型学、地层学外,还特别注重文字材料,如简牍、铭文、碑志等等。在我国,钱币用于考古断代,仅适用于历史时期。历史上的钱币均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是利用钱币进行断代的理论前提。宋代以前,有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一般无年号,但各种钱币的行用均有时间范围。综上所述,出土钱币为历史时期考古断代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考古学断代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作用巨大,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层、遗迹、墓葬等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从理论上看,晚期单位(地层遗迹、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遗物,而早期单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遗物。因此,在晚期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见的。第二要注意的是钱币的行用时间下限。一种钱币的颁行时间是其行用时间的上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时代下限却难以确定,因为颁行新币后原来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新币共同流通,有时流通时间还甚长,这在五铢、开元通宝等长寿钱身上体现特别明显。

三、研究社会现实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支下,不管高下贫富,人们都要往墓中放置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流通的实用币,也有的是非流通的冥币。从随葬钱币的情况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现实,如社会盛衰、贫富分化、丧葬意识等等。钱币是社会盛衰的一面镜子,但利用出土钱币进行社会盛衰研究,需要较多地依赖历史文献、社会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多作论述。

四、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支付、贮藏的手段,是贸易时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国境内出土了不少外国钱币,如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和阿拉伯的金币以及日本钱币等等,在国外也出土过不少我国古钱币,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钱币。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异国钱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纪50~70年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统计了当时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萨珊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并对其背景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康柳硕先生《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等文章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前几年出版的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本专著。

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国F·蒂埃里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上述外国钱币在新疆出土最多,这跟文献记载相符合。《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新疆到关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外国钱币发现,甚至在洛阳也有部分出土。据夏鼐先生统计,萨珊朝银币在中国已经出土2000枚以上,分属十几位王在位时期,时间跨度从4世纪至8世纪。在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钱币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国的五铢钱、货泉以及后代的历朝钱币。有的地方出土数量很大,如宝冢市堂坂遗址出土了10万多枚,而山口市大内遗址出土的则有250公斤。另外在越南、朝鲜等地也曾出土过中国的古钱币,散见于国内外的报道中,此不赘述。利用出土的异国钱币固然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笔者认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国影响而铸造出的钱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在历史上都曾仿照中国铸造圆形方孔钱。如日本曾仿铸南唐的“唐国通宝”“至道元宝”越南曾仿铸“开元通宝”“元占通宝”“天禧通宝”“至道元宝”“元符通宝”等等。此外,在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出土的一些钱币带有明显的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特点。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属此类。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中国境内出土的外国钱币、国外出土的中国钱币以及能体现相互之间货币文化交流的钱币材料都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必将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钱币研究正方兴未艾,越来越走向深入,与考古学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参考文献:

[1]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考研交流会篇5

关键词:流通法;交叉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李爱华(1965-),女,满族,北京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北京10114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27-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大学发展永恒的主题。学科建设也同样是北京物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根据交叉学科特有的规律及流通法教学的实际情况,就交叉学科建设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

一、流通法学既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学科分类体系下某一个学科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来共同应对,交叉学科的应运而生,流通法学的产生,印证了这一事实。

1.交叉学科的内涵

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它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不同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而产生的学科交融。它将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研究,打破了学科壁垒。

交叉学科又可细分为四类:第一,内部交叉,即一个学科内各个方向的内部交叉,可拓展更多的研究领域;第二,近距离交叉,即不同子学科背景的合作;第三,远距离交叉,即在研究和探索中,相距很远的学科间有相互推理或者互为所用的关系;第四,界交叉,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两界,两者之间的交叉,其形式是以某个学科领衔,提出问题,以学科门类为基础的学科交叉。

2.流通法学是新兴的交叉法学

流通法学是指流通领域的法学学科及其各部门与经济学学科及其各分学科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它是法学学科及其各部门与经济学学科及其各分学科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用不同角度和方法为解决流通领域共同问题而产生的学科交融。

从流通法学的结构上分析,流通法学是具有前述二种分类性质的交叉法学。

(1)流通法学是法学学科内部部门法交叉、近距离交叉而成的新学科。一个新的法学学科的兴起,总是伴随着该法律部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流通法学也不例外,它是将有关流通问题的法律制度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逐渐从传统部门法学中分离、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法学学科。

长期以来,我国流行着两种关于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由民法、商法、经济法等构成;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由主体法、行为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等构成。前一种观点在法学理论界很流行,完全照搬了罗马法系的结构方式,其缺陷是始终分不清民法、商法、经济法的关系;后一种观点在经济界很流行,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后逐渐形成的,其缺陷是没将财产法纳入其中。

两种分法还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无法将流通法囊括进去。按照前一种观点,流通领域的法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法,而是散见于民法、商法、经济法等法中,流通领域法规查找极其困难,也不利于执行。按照后一种观点,各流通行业都会涉及主体法、行为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等法规,各流通行业如商流行业、物流行业、信息行业的特殊要求它无法反映和区分,也不利于流通行业的发展。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流通法以调整流通领域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从调整方法上,采取集民事、刑事、行政手段于一体的多元的调整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流通法是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的交叉融合,是不同法律部门背景的合作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

(2)流通法是近距离交叉。即不同子学科背景的合作而成的新学科。流通法学具有明显的法学科学和经济领域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因此,流通法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既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又包括经济学、流通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必须以法学为基础,并不断吸收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邻近学科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必须以经济科学为基础,吸取经济学、流通学、物流学、市场学等的新成果。其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法学研究方法,又包括经济学各学科的方法。只有这样,流通法学才能科学、快速地发展。所以流通法又是近距离交叉而成的新学科。

流通法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被业内人士和部分法学界人士接受,一些全国性流通法方面的学术会议、学术团体相继召开、成立。尽管流通法学还没有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学招生的专业目录,但我校法学专业已被定格为流通法方向,其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正在进行。

从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流通法学科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流通法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必须加强。

二、流通法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打破专业之间的间隔,建立交叉学科。而流通法学科在我国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鲜事物,它如何打破专业之间的间隔,朝着交叉学科方向发展,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显然,流通法学在建设中难免存在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流通法交叉学科发展思路不明

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到把交叉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新的增长点,强调加强交叉科学研究,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规划,在政策和制度设计方面更是滞后。由于国家的交叉学科发展思路不明,使得高校对交叉学科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规划。我校培养方案中也未明确指出发展交叉学科的规定,更没有充分重视像流通法这样的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对流通法交叉学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没有给予倾斜。

2.教育观念陈旧

面对交叉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很多高校还没有彻底摒弃按照文理分家、学科分立建制的传统科研和教育观念,现行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带有明显的社会产业分工的烙印,还是一种典型意义的专才教育。在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培养机制下,由于专业范围所限,通识教育的理念难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交叉学科的知识积累难以有效形成,不利于交叉学科后备力量的培养。

我校的流通法学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些通识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的基础课程由于专业范围的限制和学时限制,难以融入法学教学方案中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里。理论学习环节都难以保证其他学科课程的设置,在实践环节几乎没有体现其他学科的内容。

3.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思考

课程由学科专业决定,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某一专业设置多少门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或实践课的比例;每门课程的课时;如果是交叉学科,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比例等等问题,都应有理性思考,课程设计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是课程内容本身逻辑结构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

目前上述课程设计问题多是经验性的,很少去理性系统地研究;从自己专业思考课程设计的较多,而从整个学科思考课程设计的较少;从遵从学校的统一设置规定考虑课程设置的较多,从流通法交叉学科特点考虑的较少。所以法学课程之间衔接不畅时有发生,法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更成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例如,流通领域重要的内容――国际法课程群设置就存在类似问题。学好国际法课程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背景。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考虑先行开设国际贸易与经济类的课程,并在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考虑与国际经济法相关课程的比例;必修课、任选课中考虑与国际经济法相关课程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也应考虑上述因素。但实际课程设置情况是在国际经贸类课程中,只开设国际贸易实务一门,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及国际投资学、国际税收学等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开设,使得流通法学专业学生在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时感到像在空中楼阁,有种被架空感。

总之,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相互渗透与交流,致使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成问题。例如,由于关注重点不同,同是法学专业,刑法方向与国际经济法方向的教师相互交流也会出现障碍,学生更是如此,侧重于国内法方向的学生听不懂国际经济法方向的学术报告,看不懂相关的论文。

4.课程设计不能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特色

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为学生打下深厚而又宽广的基础创造条件,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机遇。因此交叉学科课程的设计应当体现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还应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流通法学的课程设置则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除去政治课与外语课公共课外,非法专业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少,而且可选的其他学科课程类别也比较窄,只是开设了流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课程,如流通学、物流学等,至于采购、贸易类的课程都难以开设(这与课时时数限制有关)。因此,在保证法学核心课的基础上,应适当扩大非法专业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与类别,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特别是应重视对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方法论或工具性课程的设置。

5.交叉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平台尚未建立

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基于学科交叉、会聚的教学科研管理平台。目前,许多高校交叉学科平台拼凑组建的痕迹较为明显,平台内部学科发展的实质交叉融合还很有限,大多处于一个“形合神离”的初始阶段。我校的流通法学科科研管理平台也是如此,虽然流通法研究中心早已成立,但尚未发挥其学术交流与教研交流的作用。流通法学课程中虽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其他学科的基础课,但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这需要任课教师在了解教授对象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但是由于流通法研究中心没有发挥教研平台的作用,教师间相互沟通成为障碍,联合研究交叉学科教学方法无法开展。

此外,学校也未建立交叉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平台,缺乏机构协调机制。由于受到工作量的限制,再加上没有鼓励学科交叉课程的开设政策与措施,致使非法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都难以找到,开展联合研究交叉学科教学方法更是不可能之事。

三、发展交叉学科建设建议

交叉学科的发展涉及到学校相关平台的搭建与资金支持,也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教学改革的多个方面。相关平台的搭建与资金支持问题,要求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各学科资源与师资,保证各学科与具体教学活动的充分交流,同时为师生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落实,应当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障。

1.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性

学科交叉的意义不仅在于需要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知识交流与思维碰撞,还在于需要对同一学科内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因为,流通法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对本专业实践领域与其他专业领域有广泛的兴趣和知识。因此,在流通法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既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流通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能凭借自身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观念。

2.培养方案要注意交叉学科的渗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框架。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厚基础强能力,以应用能力为主。交叉学科的流通法人才培养应在上述要求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底蕴。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兼顾到了人才发展所需的多个领域,有利于创新人才理论体系的完善。因此流通法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多学科间的渗透,例如既要兼顾到法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涉及经济学各学科方面的知识。

3.流通法学课程设置凸显学科交叉性

(1)流通法学课程设置原则凸显学科交叉性。课程设置的原则是设置课程时所需遵循的思路和准则,它是课程设置的方向、层次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流通法教学效果,对流通法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影响。基于流通法学的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内在要求,流通法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中应凸显学科交叉性。

流通法学较传统法学学科更具科学技术性。一方面,在流通法的内容方面,流通领域的技术规程甚至具体的技术性规范(如各种物流技术标准)都是流通法律规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流通法的实施方面,流通违法行为的发现、流通法的顺利实施以及流通领域纠纷的迅速和有效解决,均离不开相应的流通技术手段(如:商品检验、信息识别技术等)。以上说明流通法学包含很多科学技术的内容,学好流通法学必须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也即其他学科的知识。正是由于流通法学具有学科交叉性,流通法学的课程设置原则中应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性的内容。

(2)流通法学课程设置应增加相关学科课程。开设流通法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流通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环境流通领域法律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目的,开设的流通法课程中应增加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体来讲,从学科设置横向角度:第一,在公共基础课中适当增设与流通法学有关的课程,如经济学、流通学、物流学等专业学生应当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第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增加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如流通法学、物流法学等,这样既能促进教师更新知识又能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学科交叉。第三,必修课、选修课里,流通法学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比例要得当。第四,不定期举行专家讲座和读书会,鼓励学生参加我校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会,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独立选择其他学科的书籍,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从学科纵向设置角度看,在开设法学专业必修课的同时,重视课程群建设,以课程群组织教学,如增设商品流通法课程群、物流法课程群、国际经济法课程群等,将相关学科的课程纳入到课程群中,这样课程设置既有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又有跨系、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打造了宽口径课程结构,突出应用性,可满足流通领域的社会需求。

(3)从低年级开始增加跨专业、跨系的选修课程的选课制度。选课制最显著的特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智力、兴趣、经济状况等,在课程组合、学习进度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弹性。因此,在选课方面,从低年级开始增加跨专业、跨系的选修课程的选课制度,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自主选择教育教学手段。第一,提供大量不同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跨专业选课。第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第三,允许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技能,拓宽学生视野,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课程实施中应突出导师的作用。设置的课程需要教师去教授,但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多具有较强的门户观念,不利于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思路以及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因此,在组织流通法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施行导师制,通过导师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第一,非流通法学课程应由其他专业教师来讲授,这会为流通法学科增加活力。第二,流通法教师在讲授本学科课程中应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流通法教师应引导本学科学生选择相关学科领域课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进而在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符合个人知识结构与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论文,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在流通法学与相关学科领域间的跨越。

4.重视师资的跨学科培养

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学术前瞻性以及与其他学科专家的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只有导师对其他学科知识感兴趣,才会去探索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用以结合流通法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求新结合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应经常参加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这样才能为流通法学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立一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流通法师资人才队伍十分必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师资。

(1)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高校应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优势突出的有利条件,启动“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分可为专业叉学习和综合叉学习两类:

专业叉学习计划是,根据教师个人职业规划和流通法研究方向的定位,要求其在4年内随同本科生或研究生一起插班学习3门以上的跨学科专业课程,每门课程结束时都要和他们一起参加考试。

综合叉学习计划是,要求每人主修3门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使教师对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现有学科交叉情况、前瞻性问题和热点问题等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流通法学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共生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科研协作攻关的能力,积极促进学术创新和交叉性研究成果的涌现。

上述学习计划可以同时实施,也可选其一,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并且上述教师进修计划应制度化,将进修作为年度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

(2)建立流通法交叉学科研究的平台机制。无论是建立强大的学术团队还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离不开强大的研究平台。因此,应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的平台机制,即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团体。这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条件。我校的流通法研究中心早已设立,为了发挥研究中心作用,还应在研究中心下设多个课题组,以流通法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联合攻关为学科交叉和发展新兴学科的牵动力,整合全校范围内的有关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凝聚学科队伍,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群体,打破单一的纵向的校院系格局。

(3)抓好制度建设。为了改变交叉学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不够的局面,可以流通法学交叉学科建设为试点,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一套灵活、多样、开放、有效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开放、共享、竞争”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和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最终建立起符合交叉学科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文轩,王灿发.我国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当代法学,2009,(2).

考研交流会篇6

学风建设是当今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整体性提高的重要举措。秉承厚德、唯实、博学、慎思的校训,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系列措施,把学风建设落到了实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 加强思政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学生 

1、利用采取主题、专题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2019年03月我院开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主题党团活动;在2019年05月--06月期间,治思想上的进步。同时各年级、各班级在本年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党团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也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2、加强对学生立志为学的教育。

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名人、专家的专题报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2018年至2019期间我院共举办10余次专家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等。育学生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自觉加强学风建设。

3、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党的精神。  

为使党的思想深入人心,我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不忘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党章党史知识竞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程、坚定党的理想与信念的良好平台,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知识竞赛中不断地充实知识、提升自我,充分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为更好的弘扬五四青年精神,我院2018年11月份举办“五四青年歌唱大赛”,歌唱青年五四之活力。

4、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作用。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挖掘出以等同学为代表的的一批优秀青年,发挥他们的典型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带动身边同学共同提升思想素质,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QQ、微博各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身边的优秀人物事迹宣传给每一位同学,发挥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  

二、严格日常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1.严格课堂纪律,打造全勤课堂。

为积极响应学风建设之文明课堂的号召院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积极开展查课活动,严抓学生到课率,各年级辅导员落到实处。通过在院系设置文明岗、辅导员轮流值日等方式严查缺勤,在查课活动过程中,所查班级的出勤率均良好,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有礼貌、有秩序,在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课做笔记并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

2.建立考研学习制度,提高考研学风。  

举办指导性讲座,提高报考精准率。考研率是一个学院学风的重要体现,多次举办各类考研指导和考研动员会议,其中包括专业教师指导、班主任指导、优秀学长学姐的指导座谈等,各专业每年必召开一次,旨在提高考研学子的积极性,从源头上对考研学生进行严格把关,我院学生考研率总体达到70%以上,考研成功率20%以上。  

我院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固定的考研自习室,同时制订了严格的考研自习室使用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严肃把关、严格考勤,为考研学生创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考研自习室的利用价值实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为2020届的考研做好准备。 

三、开展各类活动,切实营造良好学风  

1.开展专业及生涯教育课。  

为加深大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举办学长学姐交流会并邀请优秀的学姐学长们对各个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等进行讲解;2019年03月开展2018级专业交流会,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更好地了解专业情况,为接下来顺利进行专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2.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为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本科生参加 挑战杯、互联网+ 大赛的通知和相关要求,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前期做好了充分的动员宣传工作,联络专业老师与有想法的学生进行对接,再由老师对该项目进行具体的指导,经过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共计报名参赛互联网+、挑战杯项目100余个,部级获奖项目2项,省级获奖项目5项,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术科研能力。

考研交流会篇7

为农村科普服务 海外引智

4月3日-8日、5月16日-26日,省科协邀请以色列葡萄和花卉种植专家在沈阳市、辽阳市、朝阳市和省园艺学会举办了二期葡萄栽培和三期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近600人参加了培训。期间,以色列专家还到苏家屯、辽阳和朝阳地区的葡萄和花卉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同当地花卉协会开展座谈,解答农户提出的技术问题,并且对当地花卉产业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培训得到当地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邀请以色列专家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培训是省科协进一步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培训以实地考察、现场指导、同专业协会座谈交流、课堂讲解相结合,受到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的欢迎。

为科技交流服务 台湾青年学子科技交流团

6月8日-12日,第二届中国台湾地区青年学子科技交流团一行17人,来到辽宁,同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学生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期间,海峡两岸的学生共同参观考察了大连橡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省科协负责策划和组织了交流团在辽宁的学术交流和参访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中国科协国际会议中心、大连市科协、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受访企业、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取得圆满成功。本届交流团成员都是经过选拔的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9所不同高校,所学专业涉及化工、机械、材料、电子和环境工程等。通过这次深入交流和参观考察,他们领略了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和勃勃生机,了解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实力,见识了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和壮观的生产场面。同时他们也感受了大陆同胞、同学的友好,接待单位对他们的热情接待,共同感受了两岸一家亲、学子心相融的温暖与期望。

辽宁省科协副主席王元立接见了交流团全体成员,并同台湾中技社王主任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加强合作,利用中技社在台湾的影响力和专业背景,利用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共同搭建平台,积极促进双方青年学子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展交流与互动,为推动两岸的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应有的努力。

为科技创新服务 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

考研交流会篇8

G633.6

在我国数学教育界,近年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数学交流,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数学交流”列人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此的高度重视.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学交流开始进人人们的研究视线,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 对数学交流价值的认识

在我国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对数学交流的意义做了阐释,如“数学交流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数学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解释、推断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事实上,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数学交流,就会得出对数学交流意义不同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认识,使他们有机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即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明晰思维过程,巩固思维成果,引发思维创造.

2、 数学交流概念的研究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数学交流,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对此国内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地交流.”“数学交流,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数学交流形式的研究

从数学交流的主体来看,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亦即“数学地谈论”和“数学地写”.口头数学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究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式”;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

4、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实施的途径,有的着眼于宏观的描述,如“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有的侧重于微观的分析,如“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实施交流,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实施交流,通过单元末或章末小结实施交流”.有的从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如“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目标呈现与提出问题;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际交流与集体讲解;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

关于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概括而言,主要包括:(1)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包括要加强语义句法的教学、加强数学语言之间互译的训练;(2)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实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对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和转换.(3)口头交流,即进行“说数学”的训练,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方式.(4)书面写作,即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包括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写调查(实验)报告和小论文.(5)阅读,阅读材料并不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交流也是数学交流的形式之一自我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反省和思考的过程.给出了培养学生自我交流的几种方法,即“概括和整理、反省和思考、撰写数学学习日记”.

考研交流会篇9

【关 键 词】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交流;师资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72-04

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教师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却呈现出各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这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为此,我国在吸收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可见,当前实施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已经成为国家均衡师资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决策。

笔者认为,当前实施的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促进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为首要目标,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施政主体,以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主要实施对象;以城乡师资均衡为重点,同时兼顾不同层面校际间师资均衡;以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为主要途径。

2013年9~10月,我们就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实施情况对吉林省3个县域进行了实地调研。这3个县域分属于吉林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水平的高、中、低三个档位,本文中分别用字母H、G、D代替实际地名。调研形式主要包括访谈(集体访谈和个体访谈)、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之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交流教师进行了电话访谈。共计访谈33人,涉及县教育局及其人事科行政官员、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城乡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2份(全部收回,有效率约92%),调研对象是正在参与教师交流和已经参与教师交流的教师;发放调查表3份,由当地教科所人员转给其人事科作答,全部有效收回。

一、基于调研县域的教师交流政策实施概况

从调研情况看,三个县域均集中在2006、2007年开始落实教师交流相关政策。2010年之后,各县普遍开始制定并下发教师交流政策专项文件,例如《H市教育局教师交流工作考核办法》、县域G的《开展城镇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活动方案》和《选派农村教师上派研修活动方案》。此类专项文件一般对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的具体实施做比较详细的规定,保证和规范了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在组织结构上,三个县域均成立了教师交流政策专门领导小组,一般以教育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以教育局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为主体。

城乡教师交流是当前县域内教师交流工作的侧重点,3个调研县域均以下乡支教与上派研修为主要交流形式,同时也兼顾其他交流形式(例如县域D的县城内教师交流),交流时间以半年至一年居多。交流范围上看,年均交流教师数占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都在10%以内。

就交流教师来看(详见下表),女教师总体多于男教师;26-45岁的中青年教师是主体,教龄多集中在6-35年;二级、一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非骨干教师的人数多于骨干教师;教师交流前后的任用职务基本不变。

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一般分为两类:下乡支教的教师一般在交流学校正常进行教学,同时帮助其他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力求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上派研修教师一般不进行正常教学,主要在交流学校“取经学习”,必要时也会代课,有的学校会派专人帮助研修教师提高,有的学校则不会。

政策实施结果上,结合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交流教师比较认可政策规定的交流时间、交流形式、岗位配置,并认为政策信息非常透明或基本透明,通过交流非常有效或基本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对当前政策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并会比较支持这项政策进一步发展。

二、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实施中的问题透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师交流政策在各县域内的实施情况非常不同。有的地区已经着手进行“县管校用”式教师交流,在县域内教师人事制度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这种“激进式”县域当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县域还属于“保守式”政策落实状态。我们所调研的这三个县域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代表。因此,这三个县域在调研中反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讲:

(一)自我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推进意识

调查表在问及“您对本县域教师交流政策的整体满意度如何”时,三个县域中被调研的行政官员都表示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问卷中对交流教师的政策满意度调查也显示,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的人数比例达到88.04%。这说明当前部分县域满足于现有的教师交流政策实施状况。但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却问题频发。例如,调研县域下发的政策文件的规范性良莠不齐,交流教师的考核上,有的县域明确出台了考核方案,下发了考核表,而有的县域只是简单提到“被确定为优秀的……”,从哪些方面考核是否优秀则没有相关内容。起草的实施方案尚且如此,具体实施质量则令人堪忧。

诚然,部分县域确实在教师交流政策实施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实施满意度高的测评结果反映了部分县域自我评价很不客观或盲目乐观。在这种主观判断的影响下,部分县域满足于现状,缺乏自主推进意识,并极大阻碍了教师交流制度化建设进程。

(二)交流教师总数偏少,骨干教师占比偏低

调研数据显示,三个县域内年平均交流教师数占全部义务教育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0%,两个县域的年平均骨干教师数占交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也不到10%。访谈中,也有交流教师和校长反映,“现在的交流教师人数太少了,一个学校能派出2-3个就是很多的了,尤其是支教教师能到偏远地区学校任教的就更少了,而农村学校真的非常缺老师,感觉完全不能满足这里师资的需求。”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县域内城乡学校普遍缺教师,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态,学校校长考虑本校正常教育教学需要,难以派出富余教师。第二,骨干教师是学校自己培养起来的,是学校的名片,派出骨干教师支教对城市学校来说是“一大损失”,而对农村学校来说还有教师“跳槽”的担忧。第三,学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派出交流教师后学校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代课教师费、交通费等额外支出。第四,教师一般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人”,到其他学校工作不情愿。第五,女教师居多,到外地工作打乱了原来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照顾子女方面。

(三)交流形式单一,交流时间过短

从实际调研情况看,尽管D县在县城内实施了“人走关系走”、交流时间在3年以上的教师交流形式,但是三个县域采取的主要教师交流形式是下乡支教与上派研修。交流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G县的时间最短,支教只有6个月,研修只有2个月。因此,整体来看,交流形式比较单一,交流时间过短。由于这种交流形式采取的是“人走关系不走”的模式,教师的支教与研修行为便呈现短期性特征。小学学年一般是6年,初中学年一般是3年,这种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的交流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和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接收学校也难以合理安排教师的任教岗位和科目,并且会一定程度扰乱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

访谈中,有校长就表示“不太欢迎这种交流形式,交流教师来了,但我们对人家也不了解,不知道怎么用好,能胜任正常教学吗?能认真工作吗?心中有很多疑问。”也有校长说“每年派来的交流教师都不一样,教的科目也不一样,都要重新安排。”调研中,还发现有的教师连续几年参与交流,县域H的李老师就是这样,但是这位老师两年被派去的学校都不是同一所。也有老师明确说,“一年的时间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展示出来”,“现在让帮忙带新教师,一年的时间也不能完全带出个成手来”。

(四)行政干预性强,交流学校和教师意愿未能充分表达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教师交流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的强制性行政行为,因此,表现出强烈的行政干预性特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三县共有的城乡教师交流和D县实施的城内教师交流都有这一特点,但是后者比前者体现的更为明显。在政策制定是否考虑教师意愿的调研中,城乡交流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表达了个人交流意向,但是县域D参与城内交流的教师中73.13%的教师认为没有表达过个人交流意向。结合访谈,发现城乡教师交流时一般确实是会争取教师的意见,询问教师是否愿意参与交流,但是在交流学校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都说很少有选择的余地,一般安排去哪里就去哪里了,用他们的话说“工作需要嘛,无条件”。但在县域D实行城内交流时强制性更为明显。有教师谈到“就在马上没几天就要开学的时候,通知说明天早上八点开会,然后领导就说考虑县城内各校间师资力量不均,实行教师交流,都有谁,然后接着就让过来上班了。”县域D教育局行政人员相关访谈中也提到“当时考虑到我县内各校的已有基础,感到实施这种交流是可行的,经党委会研究决定通过,然后就执行了”。

可见,这种刚性过强的教师交流政策使政策在制定时更多体现了政策决策者的意志,没有充分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教师、校长等被动应对,因此,即使校长按要求派出了教师交流也难以保证是优秀教师,教师去了交流学校也难以保证安心教学和进修学习。

(五)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标准待统一

在调研的三个县域中,只有县域H制定了明确的交流教师考评标准,评价主体由交流学校和教育局主要负责,参照统一的交流教师量化考核表执行。D县和G县的交流教师评价机制还很不完善,尤其是G县,实施方案中完全没有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相关内容。在对教育行政官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对交流教师的交流情况教育局会“随机性”“临时性”的“走走看看”,“看看在不在岗,表现怎样之类的”。这种不完善的教师交流评价机制大大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六)配套政策不完善,激励政策难落实

教师交流政策的实施有赖于多方面的配套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满流教师基本的工作需要和生活需要,以及提高交流政策的自身吸引力。问卷数据也显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忧虑或苦恼的事情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餐饮及住宿问题(51.09%)、难以照顾家庭(子女就学等)(39.13%)、职称评聘问题(36.96%)。

但调研中不少教育行政官员和校长反映,偏远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根本不能为教师提供住房,导致交流工作在这些地区难以开展,而这些地区的学校又是最缺教师的。交通费用上看,大部分学校都能帮助教师解决全部或者一部分,但也不能做到完全补偿。也有的县域给教师通过发放交流补贴的形式对交流教师进行补偿,但是真正落实的很少,县域H的几位交流教师就谈到“前几年还说每月给发500元钱,这几年又不了了之了”。“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的规定在实际中也难以兑现。何为“同等条件”,大部分校长们都表示实际中很难把握这一点。

三、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有效实施的推进策略

基于对吉林省三县域的调研可以推断,当前我国部分县域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部分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的实施还不甚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实施这一政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政策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实施规划

据报道,教育部目前正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广泛征求了相关群体的意见建议,力求用3-5年的时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这一信息充分表明国家正在努力提升教师交流政策的地位,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更加重视这一政策的落实。因此,县域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实施教师交流政策已成为大势所趋,只有主动配合政策落实才能尽早使区域教育发展获益,被动执行或满足现状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据日韩的教师交流政策经验来看,国家出台的教师交流政策主要确定政策发展的大方向,描绘政策宏观框架。在诸如教师交流年限等具体规定上,国家一般不会做非常明确的限定,由地方政府负责。我国幅员辽阔,省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尚存在明显差异,县域之间的差异自不待言,因此,确保教师交流政策在县域内有效实施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就需要县域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自己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认识,制定适合国家整体要求和本地实际需要的教师交流政策,只有因地制宜的政策才是科学的政策。为此,应组织人员开展教师交流政策相关研究,进行政策制定前的深入调研,把握本县域内政策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调研出来的问题,研讨应对策略,为教师交流政策落实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二)突破体制障碍,革新教师管理制度

调研县域的教师交流形式之所以出现教师交流比例低、优秀教师流动难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体制。在教师与学校双方的利益密切捆绑的现行制度框架下,对师资进行存量调整尤其是长期持续性的存量调整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革新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师交流政策落地。

革新教师管理制度的关键是重新界定教师、学校、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学校的人”,学校聘用教师、使用教师、为教师提供地区统一工资之外的其他部分,因此,越优质的学校往往能获得越优质的师资,反之亦然,从而导致城乡师资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让教师交流政策落到实处,必须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学校与教师间的利益链条。笔者认为:我国的县域内城乡教师工资基本都由县财政拨款负责,即使从学校获得的额外收入及福利也与政府之前对学校的投入息息相关,而政府必须对县域内教育公平发展负责,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县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具有一定的调配权利,改变部分学校长期占有优质师资的不公平现状。具体来讲,县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县域内师资进行宏观调控,与教师签订一定的法律合约,实现“县管”;学校不再对教师拥有完整的人事管理权利,而主要拥有教师的使用权利,即“校用”。

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之后,教师的编制制度、工资制度、职称制度等也应做相应调整。编制部门应逐渐放权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内教师编制进行统筹利用;实施城乡统一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制度,继续落实绩效工资制度;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将教师交流经历融入职称晋升之中。

(三)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因此无论实施什么政策,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身上,尤其是学生。不能为了政策实施而去盲目执行,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交流政策实施过程中,城乡师资的交流引起了“升学率”引导下的城乡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安。原因就是师资的交流背后多方利益的博弈。这就要求政策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要应畅通信息沟通聚到,让各方充分表达自身利益;二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协调满足各方利益。具体来讲:前者主要表现为尊重教师的自身意愿和薄弱群体(学校、学生、家长)的师资需求;后者主要表现为采取多种方式合理补偿相关主体的利益损伤。

(四)优化交流教师评价制度

调研数据显示,88.04%的教师认为应该由交流学校评价交流期间的表现最为合理。但在“您最认可的交流教师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上,40.22%的教师认为是适用于交流教师群体的统一化标准。因此,在教师交流的评价主体上,应以交流学校为主,教育局为辅。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教育局出台统一化交流教师评价标准,规定交流教师评价内容,而由交流学校根据评价标准具体对交流教师实施评价。这种评价形式有利于激发交流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交流学校对交流教师的任用与管理,同时也利于将所有交流教师进行横向比较。

(五)完善现有激励政策,争取省市级政策支持

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规定:县级政府要妥善解决教师短期交流住宿、交通等实际问题。而现实中,这一政策却很难落实,究其原因是县级财政能力有限,或打折落实政策或将责任转嫁给学校,而偏远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很紧张,这就导致此类激励政策容易落空。因而,县域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争取省市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积极为教师和学校筹措补偿资金。此外,县域政府和教育部门还应探索其他形式补偿教师和学校交流成本,例如帮助教师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增加学校新进教师名额等等。

考研交流会篇10

[关键词]农民 社会网络 信息交流

[分类号]C201

1、引言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视角和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关注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关系”的内容和特征,来解释资源在关系主体间的交流。由于信息是人们通过社会网络最常交换的资源,信息的交换和获取很早就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课题。随着信息行为研究对社会因素的关注加强,社会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1996年,Hay-thornthwaite将社会网络分析在信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在信息行为研究中常用到的社会网络概念和指标,展示了社会网络分析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新工具的价值。

在农民信息交流的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已有的我国农民信息交流渠道研究都表明,人际交流是农民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对于农民的社会网络究竟辅助了哪些信息的传播,不同特征的网络传播信息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无论是研究农民社会网络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研究人际信息交流的传播学研究,都很少涉及。本研究调查了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和湖南省的660位农民的社会网络及其对不同涉农信息的传播,重点考察的网络是农民的讨论网。重点考察的问题包括:①农民一般利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讨论与自己相关的重要问题?②由此形成的讨论网具有怎样的特征?③农民利用讨论网交换哪些信息?④网络特征与交流的信息内容是否存在关联?之所以选择讨论网,是因为当一个人选择另外一个人作为讨论对象时,他(她)事实上把对方看成了相关问题的信息源。从这个意义说,讨论网比其他社会网络(如拜年网、情感支持网)更倾向于把信息作为交换内容。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本研究希望在已知农民的信息获取十分依赖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农民社会网络作为信息获取媒介的效率和作用方式,帮助改善现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对农民信息获取及信息贫困的理解。

2、相关研究综述

在已有的应用社会网络方法观察信息交流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网络的特征与其交流的信息之间存在某种关联。20世纪70年代,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现,关系(即连带)的类型决定求职信息的获取优势或劣势;与强连带相比,弱连带更有助于获得非重复性的、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在格兰诺维特之前的很长时间,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强连带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他以及之后的研究,都证明了弱连带对于传播信息的重要性。除了关系强弱,网络规模和异质性等也被证明影响信息传播和获取。约翰逊(John-SOn)发现,在涉及财务和教育信息时,人们更倾向于将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来源。置身于高异质性、弱连带、高端节点网络中的人,对组织渠道的利用程度高。她同时还发现,网络规模、异质性和高端节点正向影响信息获取的满意度。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不仅对其交流的信息有影响,还可以影响网络成员的其他信息获取行为。例如,Haythornthwaite的研究证明,网络成员使用的信息媒介的数量与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成正比,而且用户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也受到了其他网络成员的影响。

在证实网络特征与信息获取存在关联性的同时,不少学者还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经常表现出不利于信息传播的特征。例如,斯坦科(Stack)、德尔文(Dervin)都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强连带构成;贝格斯(Beggs)发现,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表现出规模小、强连带多、同质性高等特点。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弱势群体的信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赫斯伯格(Hersberger)发现,无家可归者会把亲密的和地理位置靠近的人当成有用的信息资源。莫科(Mooko)发现,居住在同一村庄的人群是农村妇女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霍奇(Hodge)等和琳赛(Lindsay)等都发现,社会网络是农民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瓦滕(Wathen)和哈里斯(Hat-rjs)的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医疗信息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和邻居,但是在这些网络成员中传递的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并不高。斯宾克(spink)等发现,低收人人群主要依赖于由家人和邻居组成的社会网络来获取信息。

国内研究中,大多数都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求职信息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肯定了社会网络在农民的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而且农民工离开乡土后再建的社会网络,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收益有正面作用。叶敬忠的研究也发现,农民的信息交流经常在人际网络中发生。但是,许多研究也发现,农民社会网络的高同质性、小团体、高密度的特征,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封闭,难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

已有的研究虽然发现了农民社会网络的特征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但大多数是基于某一种信息类型(如求职信息),或专注于某一人群(如农村妇女)。本研究将突破这些研究的界限,了解各种职业和经济收人来源农民的社会网络特征,并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特点。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人中心社会网络(egocentric net-work)方法,通过问卷调研调查农民的讨论网以及各种信息在农民讨论网中的传播情况,进而分析出讨论网对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3.1 样本

本研究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由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部分农村和县城学生组成课题组,利用2008年暑假在家乡周边的农户中发放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按我国户籍制度确定的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个家庭选择一位。课题组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764份,有效问卷为660份,其中河北省307份,湖南省68份,辽宁省59份,山西省86份,天津市140份。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