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学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1:44:36

衰老学说

衰老学说范文篇1

【关键词】衰老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淤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环

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但中医的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医的衰老学说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异常,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有人体自身合成,但其材料来源全靠胃肠道的功能,即指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曾指出,蛋白质的变化是变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研究较多的是胶原蛋白的变化。动物实验表明,减少能量和降低体温是减慢胶原蛋白衰老的两个途径。这似乎是吃的少更可延长寿命。如果胃功能亢进,吃得过多,产生的能量过大,可促使蛋白质的变化,从而加速了衰老。当然,如果胃气太弱,吃得过少,也会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衰老。再者,胃气衰弱与否,一定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摄取的维生素。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E可减慢衰老的过程。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对寿命所产生的影响,证实祖国医学认为脾胃虚衰会促使衰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2肾气虚衰的理论与现代研究的对照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那段经文可以看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衰老,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衰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快,寿命也就短。为使读者明确,现将该段经文以肾气为调节引于此:“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结合临床实践也阐明了肾气在衰老中的作用。叶天士在分析医案时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底已虚。他还明确指出。不单是肾衰竭可促使变老,肾阴虚亦然。如他说:“六旬又六真阴衰”“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这是叶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的具体发挥。朱丹溪也强调肾阴虚相火妄动,最易导致衰老。如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张景岳也认为:“阴虚则精虚,精虚则气无所附,气化之机息矣。肾藏精之所,叫做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并指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精之精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张氏认为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阴精为命门之本。景岳虽强调阴精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更重视元阳。张氏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断定:“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既重视真阴又强调元阳,是从阴阳的辨证关系上讲的。他根据阴阳互根的辨证关系,从而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引起疾病促成衰老的重要原因。

赵献可更强调命门的作用,把命门位于心君之上,称之为性命之门,而为人身之真主。他认为命门之所以称为性命之本,即因其中有火的存在。这火即为全身生命机能之所系,火强则生机可由此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死。赵氏也强调水火的辨证关系。如他在《水火论》中说:“以无形之火沃无形之水,当而可久者也,是谓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大半”。可见赵氏所谓命门之火实质上就是肾阳即元阳。景岳所谓命门水实质上就是肾阴即元阴。从张赵二氏之论可以看出肾是全身各脏器的调节中心。

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来,就对肾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他发现肾阳虚患者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呈延迟反应,以后,不少单位的实验研究也都说明肾阳虚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异常。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机体的调节中心。与上述中医所说的命门极为相似。所以肾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密切。老年人的肾上腺对ACTH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比青壮年低,说明衰老与内分泌系统以及与中医的肾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中医的肾与内分泌有关,肾衰可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内分泌功能失调与衰老有关,所以衰老与中医的“肾衰”有关。

“肾”不仅与内分泌有关,现在还证实肾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临床发现肾虚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用补肾法可以使之改善或恢复。肾藏元气,元气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气就相当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肾气虚元气就衰,元气衰正气也就弱。可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临床上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多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肾为五脏之本,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故扶正固本多是从补肾着手。因此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肾还与遗传有关。中医强调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强者,肾气必强,先天禀赋弱者,肾气多不足。所以中医治疗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多从肾入手。此外,先天禀赋强者多寿,弱者多夭。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有生之初就有一定寿命之数,大概就是现代所谓的与遗传有关的生物钟吧。当然,寿命的长短虽有定分,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的。张景岳的“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是很精妙的观点。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肾气衰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遗传因素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代研究表明以上3种情况都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证实中医关于肾衰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认识是正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3气虚血瘀学说与现代实验室研究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生命与气血关系密切。《内经》早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等论述,说明气血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资,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古人云“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即为气血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过程。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却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人们受七情、六淫、外伤跌扑以及各种疾病与环境的影响,首先出现气血失调,流通受阻,淤血内停。由于淤血的产生和存在,造成气血平衡破坏,使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多种病理变化随之产生,随之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的生化作用减弱,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衰老和死亡。

上海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提出了人类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虚血瘀,气血平衡失调的新观点。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老年人都有明显的瘀血现象,如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巩膜浑浊等等。常见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和肿瘤等都是淤血深化的体现,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衰老学说范文篇2

【关键词】衰老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淤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环

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但中医的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医的衰老学说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异常,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有人体自身合成,但其材料来源全靠胃肠道的功能,即指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曾指出,蛋白质的变化是变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研究较多的是胶原蛋白的变化。动物实验表明,减少能量和降低体温是减慢胶原蛋白衰老的两个途径。这似乎是吃的少更可延长寿命。如果胃功能亢进,吃得过多,产生的能量过大,可促使蛋白质的变化,从而加速了衰老。当然,如果胃气太弱,吃得过少,也会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衰老。再者,胃气衰弱与否,一定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摄取的维生素。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E可减慢衰老的过程。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对寿命所产生的影响,证实祖国医学认为脾胃虚衰会促使衰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2肾气虚衰的理论与现代研究的对照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那段经文可以看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衰老,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衰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快,寿命也就短。为使读者明确,现将该段经文以肾气为调节引于此:“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结合临床实践也阐明了肾气在衰老中的作用。叶天士在分析医案时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底已虚。他还明确指出。不单是肾衰竭可促使变老,肾阴虚亦然。如他说:“六旬又六真阴衰”“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这是叶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的具体发挥。朱丹溪也强调肾阴虚相火妄动,最易导致衰老。如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张景岳也认为:“阴虚则精虚,精虚则气无所附,气化之机息矣。肾藏精之所,叫做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并指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精之精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张氏认为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阴精为命门之本。景岳虽强调阴精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更重视元阳。张氏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断定:“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既重视真阴又强调元阳,是从阴阳的辨证关系上讲的。他根据阴阳互根的辨证关系,从而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引起疾病促成衰老的重要原因。

赵献可更强调命门的作用,把命门位于心君之上,称之为性命之门,而为人身之真主。他认为命门之所以称为性命之本,即因其中有火的存在。这火即为全身生命机能之所系,火强则生机可由此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死。赵氏也强调水火的辨证关系。如他在《水火论》中说:“以无形之火沃无形之水,当而可久者也,是谓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大半”。可见赵氏所谓命门之火实质上就是肾阳即元阳。景岳所谓命门水实质上就是肾阴即元阴。从张赵二氏之论可以看出肾是全身各脏器的调节中心。

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来,就对肾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他发现肾阳虚患者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呈延迟反应,以后,不少单位的实验研究也都说明肾阳虚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异常。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机体的调节中心。与上述中医所说的命门极为相似。所以肾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密切。老年人的肾上腺对ACTH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比青壮年低,说明衰老与内分泌系统以及与中医的肾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中医的肾与内分泌有关,肾衰可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内分泌功能失调与衰老有关,所以衰老与中医的“肾衰”有关。

“肾”不仅与内分泌有关,现在还证实肾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临床发现肾虚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用补肾法可以使之改善或恢复。肾藏元气,元气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气就相当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肾气虚元气就衰,元气衰正气也就弱。可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临床上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多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肾为五脏之本,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故扶正固本多是从补肾着手。因此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肾还与遗传有关。中医强调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强者,肾气必强,先天禀赋弱者,肾气多不足。所以中医治疗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多从肾入手。此外,先天禀赋强者多寿,弱者多夭。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有生之初就有一定寿命之数,大概就是现代所谓的与遗传有关的生物钟吧。当然,寿命的长短虽有定分,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的。张景岳的“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是很精妙的观点。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肾气衰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遗传因素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代研究表明以上3种情况都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证实中医关于肾衰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认识是正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3气虚血瘀学说与现代实验室研究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生命与气血关系密切。《内经》早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等论述,说明气血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资,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古人云“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即为气血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过程。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却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人们受七情、六淫、外伤跌扑以及各种疾病与环境的影响,首先出现气血失调,流通受阻,淤血内停。由于淤血的产生和存在,造成气血平衡破坏,使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多种病理变化随之产生,随之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的生化作用减弱,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衰老和死亡。

上海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提出了人类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虚血瘀,气血平衡失调的新观点。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老年人都有明显的瘀血现象,如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巩膜浑浊等等。常见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和肿瘤等都是淤血深化的体现,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衰老学说范文篇3

【关键词】抗衰老;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的过程,是时间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衰老快慢也不一样,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养生密切相关。中医对养生、延缓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到养生,并倡导“导行、吐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120种是抗衰老的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抗衰老应以补法、食疗为主。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藏了延年益寿药物253种,延年益寿方89首,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被用作老年保健品。古人为现代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抗衰老复方药物,必将有利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实现。

1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衰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1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医学正传》中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指出肾中精气盛衰与否,与人体的衰老密切相关。

1.2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谓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产生各种病变,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等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1]。

1.3血瘀《素问》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瘀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2]。

1.4痰阻痰浊是水液代谢异常所生的病理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脾、肺日渐衰弱,导致津液聚而形成痰浊。痰浊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因素,与瘀血共为导致衰老的主要“实邪”。

2衰老的表现

3治疗方法

3.1内治

3.1.1补益肝肾补肝肾是根本,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衰少则易于衰老,故抗衰老以补肾为主。不少延年益寿的成方,是由补肾药物组成的,补肾的中药大多能益精养肝,肝肾得养,则须发转黑,耳目聪明,筋骨坚强。现代医学表明补肾中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增加性激素水平,延缓和抑制大脑组织衰老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淫羊藿、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

3.1.2健脾胃健脾胃是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较差,不论药补,还是食补,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健脾法延缓衰老不仅能改善疲劳、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而且还能改善老年人物质代谢低下及其他衰老症状。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丸、归脾丸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

3.1.3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抗衰法是针对老年肝郁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老年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的日益增多,临床上从疏肝着手,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和气血的治疗十分广泛,并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常用方剂有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砂仁、陈皮、厚朴等。

3.1.4活血化瘀血瘀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出现的老年斑、皮肤粗糙、肢体疼痛,即是血瘀的表现。现代医学表明老年人具有黏、浓、凝、聚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形成血瘀的基础,提示血瘀是参与衰老的重要因素。用药多辅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之法。常用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山楂、川芎、赤芍、水蛭等。

3.1.5降浊化痰痰浊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由于痰浊无处不到,致病广泛,与许多老年病(如中风、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抗衰老时,在注意培补五脏阴血津液的同时,降浊化痰。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涤痰汤等,常用药物有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胆星、竹茹、海藻等。

3.2外治

3.2.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美容、治病的目的。其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形式。

3.2.2针灸针灸抗衰老的机制,主要有调整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清除自由基,补充微量元素,调整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衰老基因,促进物质代谢及强壮作用[3]。针刺主要穴位:神阙、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灸法以灸足三里为主。足三里是防病保健、强身壮体的要穴。唐代孙思邈是一位用灸法防治疾病的大家,他以足三里为主穴,对健康人“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来防止感染“瘴疠温疟毒气”。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其意是说,要想安康无恙,就必须经常灸足三里。《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日本的《灸法医学研究》书中记载了日本一个三代长寿的满平家族,人平均寿命为一百七八十岁,其长寿的秘诀在于艾灸足三里[4]。

3.2.3气功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赵荣.中医衰老学说及抗衰老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84-385.

2孙睦,高普.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5.

3蒋文波,徐献强,查丽,等.针灸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综述.吉林中医药,2006,26(7):58-59.

衰老学说范文篇4

关键词:肾虚老年病肾精肾气

随着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2%速度增长,今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突破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我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因此,加强和完善对老年病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有许多医家在探讨衰老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100多种不同的衰老学说,众说纷云,虽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一、肾中精气,主宰人生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中精气不断充盛,促进着幼儿骨骼及智力的发育,进而化生出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力。因此,当肾中精气充足时,精力充沛,骨坚牙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减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出现骨枯髓减脑空,身矮背驼、腰酸耳鸣、齿摇发白等老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由此可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故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医学正传>)

二、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人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五行生克挂钩,肾与其他脏腑紧密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平衡调节。肾阳的温煦,肾阴之化生是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与血液化生、循环,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使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正如金元许叔微曰:"肾经虚则乃至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因此肾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调查自然人群中医虚证中发现,其肾虚患病率排在首位。不仅如此,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真气逐渐耗散,五脏日益虚弱,各种虚损性疾病蜂至,气机衍滞,升降失司在所难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袭,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则会使脏腑功能衰退加快,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发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机体的正气,加速机体的老化。临床上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疾病,有时可?共∏榉⑸蟮钠鸱?甚至酿成危重症情威胁生命。

三、补肾益精,延年祛病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是肾气盛衰的演变过程。进入老年,体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表现为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易于发病,易于传变,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其中以肾中精气衰少为根本。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应重视护养正气,老衰久病,补虚为先",使脏腑机能振奋,体质增强。但单纯滋阴填精,不仅药之甘味,难以化成肾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阴凝之邪伤伐元气。若纯使用壮阳之品,或获一时之效,但势必耗损精血,使虚损益甚。故必须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使精生气,气生精,精气充足,从而推动脏腑功能,达到神聪形健,益寿延年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特点是"五脏俱虚",因此,对于脏腑虚损的治疗既要立足于老年人肾虚精亏之全局,又要着眼于脏腑病变之局部,只有把补肾法与调养五脏相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的作用。由于肾与五脏是一种相互资生的关系,所以通过调养五脏气血,可以达到治肾之目的。

四、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遭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但治疗之法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受攻伐。此时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辩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拢千斤的作用。

五、注重养生,延缓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尚书.洪范>>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据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进而促进衰老过程。要延缓衰老的过早到来,就要平时注重养生。盛如<<类经>>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1.调摄机体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心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要十分注重调神(心理卫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而有时,恬詹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凡治身者,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也"(<<类经.卷三>>)。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书画,习书楷字,或吟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行畅,如孙思邈所云,善养性者"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2.动静结合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休息,放松。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备急千金要方>>)应注意劳逸结合,尤其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肢体,流通气血,例如晨操、打拳等活动。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我们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却病延年。

3.适度饮食人之寿命与肾气关系密切,但肾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脾胃论>>)老年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饮食>>中说:"大饥伤脾,大饱伤气。益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气滞。故先饥而食,可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素问.生气通气论>>也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慎应寒暑寒暑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纪后由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急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

5.补摄营养营养之补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四十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即用药物补益肾之精气,延缓衰老就成了与积极保健方法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容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不仅可作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淮山药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总之,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退化过程,其根本决定于肾中精气之盛衰。近年来,对肾虚实质和中药(如人参、黄芪、鹿茸、杞子、巴戟天等)抗衰老机理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具有抑制导致衰老的“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敖拉哈,老年医学与保健,1999;5(2):51

2.赵伟康,中药延缓衰老的作用特点与研究途径,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98

3.罗仁,钟洪,疾病人群的虚症特点,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54

4.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116—130

5.袁锦柏,老年医学与保健,1999;5(2):49

InvigoratingofkidneyEssencetoCureDiseaseandProlongOne’sLife.

ShengHuiFeng,MingLiang,LiHe,consultantQinLiangFu

ShanghaiSecondaryMedicalUniversity,RenJiHospital,Shanghai(200001)

衰老学说范文篇5

关键词:肾虚老年病肾精肾气

随着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以每年3.2%速度增长,今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突破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我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因此,加强和完善对老年病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有许多医家在探讨衰老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100多种不同的衰老学说,众说纷云,虽各有其理,但究其根源,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一、肾中精气,主宰人生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中精气不断充盛,促进着幼儿骨骼及智力的发育,进而化生出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力。因此,当肾中精气充足时,精力充沛,骨坚牙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减少直至耗竭,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出现骨枯髓减脑空,身矮背驼、腰酸耳鸣、齿摇发白等老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由此可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故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医学正传>)

二、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人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五行生克挂钩,肾与其他脏腑紧密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机体的平衡调节。肾阳的温煦,肾阴之化生是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与血液化生、循环,津液输布的重要保证。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使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正如金元许叔微曰:"肾经虚则乃至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因此肾衰是致病之本,而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调查自然人群中医虚证中发现,其肾虚患病率排在首位。不仅如此,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真气逐渐耗散,五脏日益虚弱,各种虚损性疾病蜂至,气机衍滞,升降失司在所难免。如若再受外邪侵袭,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则会使脏腑功能衰退加快,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发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异常,耗伤机体的正气,加速机体的老化。临床上可见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疾病,有时可使病情发生大的起伏,甚至酿成危重症情威胁生命。

三、补肾益精,延年祛病

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是肾气盛衰的演变过程。进入老年,体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表现为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易于发病,易于传变,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其中以肾中精气衰少为根本。因此,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应重视护养正气,老衰久病,补虚为先",使脏腑机能振奋,体质增强。但单纯滋阴填精,不仅药之甘味,难以化成肾中精血,而且精血不生,反易成阴凝之邪伤伐元气。若纯使用壮阳之品,或获一时之效,但势必耗损精血,使虚损益甚。故必须采取补肾填精,助阳化气之法,使精生气,气生精,精气充足,从而推动脏腑功能,达到神聪形健,益寿延年之目的。

然而,老年人的特点是"五脏俱虚",因此,对于脏腑虚损的治疗既要立足于老年人肾虚精亏之全局,又要着眼于脏腑病变之局部,只有把补肾法与调养五脏相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的作用。由于肾与五脏是一种相互资生的关系,所以通过调养五脏气血,可以达到治肾之目的。

四、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遭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但治疗之法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受攻伐。此时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辩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拢千斤的作用。

五、注重养生,延缓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尚书.洪范>>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据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进而促进衰老过程。要延缓衰老的过早到来,就要平时注重养生。盛如<<类经>>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1.调摄机体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孙思邈说:"老人之性,心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要十分注重调神(心理卫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而有时,恬詹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凡治身者,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也"(<<类经.卷三>>)。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丹青书画,习书楷字,或吟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行畅,如孙思邈所云,善养性者"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2.动静结合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休息,放松。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备急千金要方>>)应注意劳逸结合,尤其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肢体,流通气血,例如晨操、打拳等活动。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我们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却病延年。

3.适度饮食人之寿命与肾气关系密切,但肾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脾胃论>>)老年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饮食>>中说:"大饥伤脾,大饱伤气。益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气滞。故先饥而食,可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素问.生气通气论>>也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慎应寒暑寒暑是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导致疾病的一大因素。人上了一定年纪后由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急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

5.补摄营养营养之补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四十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即用药物补益肾之精气,延缓衰老就成了与积极保健方法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容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不仅可作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淮山药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总之,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退化过程,其根本决定于肾中精气之盛衰。近年来,对肾虚实质和中药(如人参、黄芪、鹿茸、杞子、巴戟天等)抗衰老机理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具有抑制导致衰老的“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敖拉哈,老年医学与保健,1999;5(2):51

2.赵伟康,中药延缓衰老的作用特点与研究途径,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98

3.罗仁,钟洪,疾病人群的虚症特点,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54

4.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116—130

5.袁锦柏,老年医学与保健,1999;5(2):49

InvigoratingofkidneyEssencetoCureDiseaseandProlongOne’sLife.

ShengHuiFeng,MingLiang,LiHe,consultantQinLiangFu

ShanghaiSecondaryMedicalUniversity,RenJiHospital,Shanghai(200001)

衰老学说范文篇6

[论文摘要]藏红花作为一种药用资源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广谱抗癌的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具有良好效果,至今仍被中外医学界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女性美容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古代及近年来对藏红花在美容方面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Abstract]CrocussativusL.,aChinesemedicalplant,maycontributetoremovealittleofobjectionagainstnormalfunctionofbloodandhavewideanticanceractivity,andithasdistinctefficacyincuringcardiovasculardisease,uptonowitisextensivelyappliedintheChineseandForeignmedicalsciencefield,particularlyithasgoodeffecttothefemaleinkeepinggood-looking.Soitsapplicationdevelopmentincosmetologyaspectissummarized.

[Keywords]CrocussativusL.;Cosmetology;Application

藏红花(CrocussativusL.)是鸢尾科番红花属球根类草本植物,其原生地在地中海沿岸至喜马拉雅山麓。藏红花始载于唐西域高昌回鹘王朝时期的《回鹘医学文献》,表明我国医学对藏红花研究已久。

祖国医学认为其有着独特的功效[1]: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凉血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现代西方医学认为[2]:其药理机制为镇静、祛痰、解痉,用于胃痛、调经,可治痢疾、麻疹、发热黄疸,肝脾肿大,泌尿道感染及糖尿病等。

1古时应用

藏红花珍稀难求,价格极其昂贵,有“植物黄金”之美称,是历代进贡圣品,皇家御药。古人认为[1]:藏红花性味甘、平,无毒,入心、肝经,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治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扑肿痛等症。

1.1《纲目拾遗》载

治各种痞结:藏红花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

1.2《纲目拾遗》载

治吐血:藏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内,隔汤炖出汁,服之。

1.3《医林集要》载

治伤寒发狂,惊怖恍惚:撒法即二分,水一盏,浸一宿服之。

2现代应用

藏红花是我国卫生部批准的药食兼备的原料之一,其主要药效成分有[3]:藏红花素约1.5%、藏红花二甲酯、藏红花苦素约2%、挥发油0.4%~1.3%,此外,还含有桉脑、蒎烯、胡萝卜苷、多种维生素等化合物。藏红花至今仍被中外医学界广泛应用,其还被公认为活血养颜之美容佳品,其在美容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清洁

自由基损害学说认为有氧代谢而产生的氧自由基积累损害各种生物大分子,最终导致衰老,一些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如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含藏红花萃取液的洁面产品[4],能彻底清洁毛孔内的不洁物,提高肌肤抗氧化、抗衰老能力。

2.2修复

现代女性承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易造成焦虑、睡眠质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淤塞。陈琼等[5]的临床研究表明:藏红花的热水萃取物对血液凝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腺苷,可延长凝血酶原的生成时间和活化时间,降低全血比黏度。含藏红花提取液的补水保湿霜[6],在收细毛孔的同时为肌肤补充水分,此外,还能其能发挥其活血耐低氧的功效,明显改善血液微循环。

2.3膳食

其漂亮的外表在烹饪中用来使其色香味俱增,因其柱头含有胡萝卜素、藏红花素、顺红花酸二甲酯等有效成分[6],若将一红花柱头放在一杯清水里面,满杯水呈现出漂亮的红色,美容肌肤的同时给人以很好的视觉美感。

3小结

我国在藏红花的药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在新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相对薄弱些,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比例远远大于应用创新的研究比例,藏红花在美容方面有很大的的发展前景,加之其名字本来就广为人知,且现代人的自我美容意识不断加重,因此,作者认为在继续加强藏红花的药理研究的同时,加大藏红花相关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深度开发藏红花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应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将其知名度国际化,力创本国藏红花的名牌产品,这点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71,2672.

[2]周虎田,张世春.藏红花新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2):119.

[3]康文娟,徐达宇.藏红花(卡奇鸽尔更)的研究进展[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24(2):123.

[4]贾尧,佰草集.藏红花女人花[J].食品与药品,2006,8(05B):48.

衰老学说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2.1用于疾病的诊断

2.1.1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

2.2用于疾病的治疗

2.2.1指导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2.2.2用于辅助疗法美国策勒医生认为环境的颜色能医治神经紊乱的人,他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光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首创了颜色疗法。根据病人的病证特征和体质特征来选相应的环境之色。如气虚阳虚的可以选择有兴奋作用的红色;阴虚者用蓝色、绿色等起到镇静作用,蓝、绿色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病等;而红色、黄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可以把环境之色用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

2.3用于指导饮食养生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有利于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与其他颜色的食物一起摄入则效果倍增。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心色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能促进血液循环,振奋心情,促使人们将想法付诸实施。相应食物有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脾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还可以刺激神经和激发能量,对集中精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尤其适合作为早餐和盒饭的颜色。相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香蕉、蛋黄等黄色食品。肺色是白色,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白色具有很强的能量,有助于激发创意或积极的想法。相应的食物有白果、豆腐、萝卜、百合、牛奶等。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黑色还可以保护身心,令人沉着自信。相应食物有黑米、黑豆、海藻、黑芝麻和荞麦面等。

衰老学说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2.1用于疾病的诊断

2.1.1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

2.2用于疾病的治疗

2.2.1指导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2.2.2用于辅助疗法美国策勒医生认为环境的颜色能医治神经紊乱的人,他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光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首创了颜色疗法。根据病人的病证特征和体质特征来选相应的环境之色。如气虚阳虚的可以选择有兴奋作用的红色;阴虚者用蓝色、绿色等起到镇静作用,蓝、绿色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病等;而红色、黄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可以把环境之色用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

2.3用于指导饮食养生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有利于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与其他颜色的食物一起摄入则效果倍增。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心色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能促进血液循环,振奋心情,促使人们将想法付诸实施。相应食物有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脾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还可以刺激神经和激发能量,对集中精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尤其适合作为早餐和盒饭的颜色。相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香蕉、蛋黄等黄色食品。肺色是白色,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白色具有很强的能量,有助于激发创意或积极的想法。相应的食物有白果、豆腐、萝卜、百合、牛奶等。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黑色还可以保护身心,令人沉着自信。相应食物有黑米、黑豆、海藻、黑芝麻和荞麦面等。

我国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提出的“五色营养学说”,现在流行的可强身健体的“五行蔬菜汤”以及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五色糯米饭”都是中医五色理论应用的具体体现。20070926,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蔬菜养生保健法的应用与推广”新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该项目运用了中医养生学的“药食同源”和“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并结合了基础营养学等现代先进的科研成果,系统地论证了蔬菜养生保健法的意义。该疗法推出了五行蔬菜汤、牛蒡茶等系列食疗保健品种。如五行蔬菜汤采用青色入肝的白萝卜叶、红色入心的胡萝卜、黄色入脾的牛蒡、白色入肺的白萝卜、黑色入肾的香菇,以君、臣、佐、使配伍,通过相生相克完成人体脏腑制化关系,建立人体稳态平衡内环境。

衰老学说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以及理论的验证。

生态学的顶极群落假说,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对以下两客观事实无法解释:①在无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内在生理机制的抗拒作用超过外界干扰破坏力的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发展;②生物有其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各种假说的内容、缺陷及其合理内核—单元顶极假说说明了演替的方向,镶嵌与格式假说说明了演替在空间、时间、信息五维空间的表达形式或存在状态。经过对上述假说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下面就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种状态—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群与其他种群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群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信息位置)。我们把这一种群与其他种群相互关联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信息位置分别称作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住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①空间生态位是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具体表现形式;②空间生态位是在时间生态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释放)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发展进化或下降退化的结果。③信息生态位决定着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最终发展方向。④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对住处生态位又有改造或影响的作用。⑤信息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要依赖于空间生态位而存在和发展。

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1Cause假说与意义

Cause假说是指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它可表达以下意义:①如果两个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一个种终究将被消灭。②在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没有任何两个以上的种是直接的竞争者,保证了群落稳定。③群落乃是一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根据Cause假说,得出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永久地共存一处,也就是完全的竞争者都不能共存。这样种内个体的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发生重合的话,它们更不能长久共存。因为同种之间的种群最容易发生生态位的重合,顶极群落如果由单一种群组成的话,将会最终走向同归于尽。由于地形等空间位置的差别各演替过程的不同,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一般不会重合,要重合只能是局部重合,因此只有同种的苗木间发生的竞争关系,才有种群个体生态位发生近似重合的问题。但是顶极假说的前提是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生态位(生境)是无差别的,均质的,植被演替的结果都要最终达到这一状态,最后必将走向全面消亡,那便是世界末日的到来,它忽视了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存在,并把空间生态位绝对静止化,显然是不正确的,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来代替它,由此笔者提出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根据上面的研究,及大量生态植被演替的现实,提出以下结论。所有生态植被均处于演替状态,当没有外力破坏作用,或植被内在生理机制的反作用超过外力破坏作用时,是进展演替,否则是逆行演替,是植被的内在生理机制决定着演替的方向和趋势,植被的演替是植被所在的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三种因素综合交织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地区内,最后局部或全部达到与该地区相适应的最稳定、最平衡的状态,即顶极。一个气候区的所有系列的群落,只有一个气候顶极,但顶极并非终极,当达到顶极后,由于顶极群落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它最终要回到原来演替的某一阶段,重新产生新的生物群落,这种往复不是简单的回归,群落对环境改造作用更加强烈,继续向气候顶极演替,也可能会产生的气候顶极,这样循环往复,使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对环境具有越来越强的改造作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当进行逆行演替时,在外力破坏作用停止,或群落内在生理机制的反作用超过外力破坏作用时,就马上进行进展演替,进入上述的演化循环状态。可见,生态演替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

3理论的验证

3.1诸多生态学家在此方面的理论探索与研究

克里门茨的单元顶极学说与其他诸位的多元顶极及镶嵌或格式假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和反对。单元顶极学说,即成了顶极终极论它忽略了各种天然原始植被群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发展、不断演替的客观现实,发展终极论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而多元顶极、镶嵌、格式假说,只强调了现有的客观实在,而忽视了群落的发展、进化与演替,陷入“存在合理论”的泥坑,它们最致命的一点就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物种进化无法解释,它只解释了部分物种的局部消亡问题。因此许多学者提了不同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Maissurow(1941),Jones(1945),Loucks(1970),Henseman(1973)认为生态演替原因有:风、水、山崩和火灾有破坏,许多林木可能是因为特别的衰老。在没有破坏的情况下,由于气候(Goopen,1960)或者缺乏捕食动物(Peterkin和Tubbs,1965),有利于幼苗生长,林木缺乏可能出现同龄群。对于群落演替、稳定群的收敛及其周期性Gleason(1972),Whitaker(1975),Drury(1971),Nisbet(1973),曾有过明确的论述。Hom(1975)指出,稳定的森林,是演替地块的镶嵌。

Cause(1934)的研究表明,生态上类似的种,很少能够存在于简单的同一实验室系统中;生活在一起的种必须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位。

R.M梅指出,虽然生态位重叠明显地是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重叠并一定导致竞争,除非资源供应不足,(在一可利用资源过剩的竞争真空中,生态位即使完全重叠,而对于有机体却没有伤害)。干扰性竞争一般不会形成,除非生态位在有限资源利用中有重叠的可能(即必须有利用性竞争潜在或存在的可能)。因而竞争的避免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的完全非重迭模式(不连续生态位)。

Hutchinson(1961)在解释浮游生物的明显“困境”(即一个多样性较丰富的群落成员共同生活在具有生态位基本重叠,相当均匀的物理环境)中指出,时间上变化着的环境通过定期地改变组分种的相对竞争能力,可以促进多样性发展,从而允许他们共同生存。Gause认为,在共同生存的种之中,必须存在着某种生态学差别。

R.M梅又指出,竞争的优势种死亡者可能把空间留给持续的早期演替种,而“未受干扰”的森林,实际上可能是演替的块状镶嵌。在一定地点上,任一群落周期性被清除在地质层次构造中有着十分清晰的反映,通过演替而恢复原来多样性的现象,在化石记录中具有较高的发现频率。南开大学教授唐廷贵认为,顶极群落具有最大的熵值,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不能使熵值增加,否则将达到超平衡状态,表现为衰老或腐朽。如果无外力干预,顶极群落将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发展趋势。

3.2许多生态实验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一个群落内,生态演替实质上就是当两个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和空间位发生重合时,而由于信息生态位的差异而导致竞争演替,群落的原有优势种被现有种、现有优势种被将来的种所取代现象或趋势,或者原有优势种已经取代更原始优势种的事实。在不列颠群岛有两种草本小植物,岩栖猪殃殃,分布在草地和石南灌丛地稍酸性的土壤上,尤其砂壤十分普遍,而矮猪殃殃与岩栖猪殃殃非常近缘,但生长在白垩或石灰岩上的碱性土壤中。英国生态学家AuturTanseley的实验表明,在温室里的酸性或碱性土壤生长较好。在两类型土壤上分别混种两个种,结果矮猪殃殃在碱性土上生成较快,岩栖猪殃殃在酸性土上生长较快,它们分别排挤取代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一实验表明,由于营养的限制,时间生态位与空间生态位分别发生重叠,而由于信息生态位的差别,而使一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取代,发生了生态演替。

Gause(1934)进行的草履虫实验表明,生态位越相近的种竞争越强烈,而生态位有一定差别的种而能暂时共存。整个实验也表明,由于营养空间的限制,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不再上升,而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这说明同种之间由于生态位完全重叠,而竞争更为激烈。

3.3大理生态演替的事实与现实可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冰川孑遗植物小苦艾,是一种高山小植物,现在仅分布在挪威乌拉尔山脉和苏格兰的两孤立地区,它在最后一次冰川之后还是广泛分布的,但随着森林的扩展它的分布受到了限制。

据Hom(1975),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荒废农田的生态进展演替过程如下:红桦?紫树?红花槭?山毛榉,此自然过程需350年完成,山毛榉便是当地的顶极种。研究发现,红花槭或紫树有取代山毛榉、紫树有代替红花槭的现象,另外这三个种也能进行自我更新。

原始红松林,是长白山地区的气候顶极群落,天然更新普遍不良,它的逐年更新进程,反映出马鞍形的波状起伏,表现出与红松种子年的关系。当林冠疏开后,红松的更新完善则有显著好转,但是红松不能在短期内占据林分中的优势,阔叶树仍是大量的。同一世生的幼树数量虽然少,但红松较长期忍耐庇荫,寿命亦较其他针阔叶树种长,经过几个世代以上能活下去的幼树长期积累,才能逐渐成为林分中的优势种而进入主林层。在山东省分布的栎类落叶阔叶林是地域性顶极群落,出现林下自我天然更新普遍不良,而针叶树在其林下天然更新良好的现象。

衰老学说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以及理论的验证。

生态学的顶极群落假说,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对以下两客观事实无法解释:①在无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内在生理机制的抗拒作用超过外界干扰破坏力的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发展;②生物有其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各种假说的内容、缺陷及其合理内核—单元顶极假说说明了演替的方向,镶嵌与格式假说说明了演替在空间、时间、信息五维空间的表达形式或存在状态。经过对上述假说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下面就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种状态—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群与其他种群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群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信息位置)。我们把这一种群与其他种群相互关联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信息位置分别称作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住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①空间生态位是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具体表现形式;②空间生态位是在时间生态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释放)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发展进化或下降退化的结果。③信息生态位决定着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最终发展方向。④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对住处生态位又有改造或影响的作用。⑤信息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要依赖于空间生态位而存在和发展。

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1Cause假说与意义

Cause假说是指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它可表达以下意义:①如果两个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一个种终究将被消灭。②在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没有任何两个以上的种是直接的竞争者,保证了群落稳定。③群落乃是一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根据Cause假说,得出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永久地共存一处,也就是完全的竞争者都不能共存。这样种内个体的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发生重合的话,它们更不能长久共存。因为同种之间的种群最容易发生生态位的重合,顶极群落如果由单一种群组成的话,将会最终走向同归于尽。由于地形等空间位置的差别各演替过程的不同,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一般不会重合,要重合只能是局部重合,因此只有同种的苗木间发生的竞争关系,才有种群个体生态位发生近似重合的问题。但是顶极假说的前提是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生态位(生境)是无差别的,均质的,植被演替的结果都要最终达到这一状态,最后必将走向全面消亡,那便是世界末日的到来,它忽视了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存在,并把空间生态位绝对静止化,显然是不正确的,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来代替它,由此笔者提出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根据上面的研究,及大量生态植被演替的现实,提出以下结论。所有生态植被均处于演替状态,当没有外力破坏作用,或植被内在生理机制的反作用超过外力破坏作用时,是进展演替,否则是逆行演替,是植被的内在生理机制决定着演替的方向和趋势,植被的演替是植被所在的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三种因素综合交织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地区内,最后局部或全部达到与该地区相适应的最稳定、最平衡的状态,即顶极。一个气候区的所有系列的群落,只有一个气候顶极,但顶极并非终极,当达到顶极后,由于顶极群落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它最终要回到原来演替的某一阶段,重新产生新的生物群落,这种往复不是简单的回归,群落对环境改造作用更加强烈,继续向气候顶极演替,也可能会产生的气候顶极,这样循环往复,使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对环境具有越来越强的改造作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当进行逆行演替时,在外力破坏作用停止,或群落内在生理机制的反作用超过外力破坏作用时,就马上进行进展演替,进入上述的演化循环状态。可见,生态演替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

3理论的验证

3.1诸多生态学家在此方面的理论探索与研究

克里门茨的单元顶极学说与其他诸位的多元顶极及镶嵌或格式假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和反对。单元顶极学说,即成了顶极终极论它忽略了各种天然原始植被群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发展、不断演替的客观现实,发展终极论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而多元顶极、镶嵌、格式假说,只强调了现有的客观实在,而忽视了群落的发展、进化与演替,陷入“存在合理论”的泥坑,它们最致命的一点就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物种进化无法解释,它只解释了部分物种的局部消亡问题。因此许多学者提了不同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Maissurow(1941),Jones(1945),Loucks(1970),Henseman(1973)认为生态演替原因有:风、水、山崩和火灾有破坏,许多林木可能是因为特别的衰老。在没有破坏的情况下,由于气候(Goopen,1960)或者缺乏捕食动物(Peterkin和Tubbs,1965),有利于幼苗生长,林木缺乏可能出现同龄群。对于群落演替、稳定群的收敛及其周期性Gleason(1972),Whitaker(1975),Drury(1971),Nisbet(1973),曾有过明确的论述。Hom(1975)指出,稳定的森林,是演替地块的镶嵌。

Cause(1934)的研究表明,生态上类似的种,很少能够存在于简单的同一实验室系统中;生活在一起的种必须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位。

R.M梅指出,虽然生态位重叠明显地是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重叠并一定导致竞争,除非资源供应不足,(在一可利用资源过剩的竞争真空中,生态位即使完全重叠,而对于有机体却没有伤害)。干扰性竞争一般不会形成,除非生态位在有限资源利用中有重叠的可能(即必须有利用性竞争潜在或存在的可能)。因而竞争的避免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的完全非重迭模式(不连续生态位)。

Hutchinson(1961)在解释浮游生物的明显“困境”(即一个多样性较丰富的群落成员共同生活在具有生态位基本重叠,相当均匀的物理环境)中指出,时间上变化着的环境通过定期地改变组分种的相对竞争能力,可以促进多样性发展,从而允许他们共同生存。Gause认为,在共同生存的种之中,必须存在着某种生态学差别。

R.M梅又指出,竞争的优势种死亡者可能把空间留给持续的早期演替种,而“未受干扰”的森林,实际上可能是演替的块状镶嵌。在一定地点上,任一群落周期性被清除在地质层次构造中有着十分清晰的反映,通过演替而恢复原来多样性的现象,在化石记录中具有较高的发现频率。南开大学教授唐廷贵认为,顶极群落具有最大的熵值,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不能使熵值增加,否则将达到超平衡状态,表现为衰老或腐朽。如果无外力干预,顶极群落将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发展趋势。

3.2许多生态实验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一个群落内,生态演替实质上就是当两个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和空间位发生重合时,而由于信息生态位的差异而导致竞争演替,群落的原有优势种被现有种、现有优势种被将来的种所取代现象或趋势,或者原有优势种已经取代更原始优势种的事实。在不列颠群岛有两种草本小植物,岩栖猪殃殃,分布在草地和石南灌丛地稍酸性的土壤上,尤其砂壤十分普遍,而矮猪殃殃与岩栖猪殃殃非常近缘,但生长在白垩或石灰岩上的碱性土壤中。英国生态学家AuturTanseley的实验表明,在温室里的酸性或碱性土壤生长较好。在两类型土壤上分别混种两个种,结果矮猪殃殃在碱性土上生成较快,岩栖猪殃殃在酸性土上生长较快,它们分别排挤取代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一实验表明,由于营养的限制,时间生态位与空间生态位分别发生重叠,而由于信息生态位的差别,而使一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取代,发生了生态演替。

Gause(1934)进行的草履虫实验表明,生态位越相近的种竞争越强烈,而生态位有一定差别的种而能暂时共存。整个实验也表明,由于营养空间的限制,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不再上升,而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这说明同种之间由于生态位完全重叠,而竞争更为激烈。

3.3大理生态演替的事实与现实可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冰川孑遗植物小苦艾,是一种高山小植物,现在仅分布在挪威乌拉尔山脉和苏格兰的两孤立地区,它在最后一次冰川之后还是广泛分布的,但随着森林的扩展它的分布受到了限制。

据Hom(1975),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荒废农田的生态进展演替过程如下:红桦?紫树?红花槭?山毛榉,此自然过程需350年完成,山毛榉便是当地的顶极种。研究发现,红花槭或紫树有取代山毛榉、紫树有代替红花槭的现象,另外这三个种也能进行自我更新。

原始红松林,是长白山地区的气候顶极群落,天然更新普遍不良,它的逐年更新进程,反映出马鞍形的波状起伏,表现出与红松种子年的关系。当林冠疏开后,红松的更新完善则有显著好转,但是红松不能在短期内占据林分中的优势,阔叶树仍是大量的。同一世生的幼树数量虽然少,但红松较长期忍耐庇荫,寿命亦较其他针阔叶树种长,经过几个世代以上能活下去的幼树长期积累,才能逐渐成为林分中的优势种而进入主林层。在山东省分布的栎类落叶阔叶林是地域性顶极群落,出现林下自我天然更新普遍不良,而针叶树在其林下天然更新良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