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试题十篇

时间:2023-04-11 09:36:23

会计基础试题

会计基础试题篇1

1.“结转”的含义及种类

基础会计阶段,编制分录题中常出现“结转”二字,其含义是指结束本阶段(过程)业务转入下一个业务阶段(过程)。“结”有结束、总结之意,“转”为转入下一阶段或过程。如“结转采购成本”指的是结束采购过程转入贮存过程。考试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的过程常伴有加总和分配行为。“结转采购成本”就需要对采购阶段的成本费用进行加总、对采购阶段由于运输二种以上材料发生的共同费用进行分配。在会计上,结束采购过程意指“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减少,转入贮存过程意指“原材料”或“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增加,在不考虑增值税的情况下,也就是:借:原材料或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 贷: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

常见的“结转”有:(1)结转采购成本;(2)结转制造费用;(3)结转生产成本;(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5)结转本年利润或结转本期损益;(6)结转所得税;(7)结转末分配利润;(8)结转已分配利润。

(1)结转采购成本指结束采购过程转入贮存过程,前已述及。

(2)结转制造费用指将本月份发生的制造费用加总并按一定的标准(工资数或工时数)分配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某产品;贷:制造费用

(3)结转生产成本为生产过程的结束产品贮存过程的开始,生产成本减少库存商品增加。会计分录为: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

(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为产品贮存过程结束,销售结算过程开始。库存商品减少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5)结转本年利润或结转本期损益是会计上一个计算本年经营成果(总结一年是赚钱还是亏本)的过程,借助“本年利润”科目对一年中所有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具体会计分录见“二、结转中应注意的问题”收入、费用部分。

(6)结转所得税是将应交给国家的所得税视为一种费用,从“所得税”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因为给国家上交所得税将导致企业利润减少,实质上结转所得税仍是计算本年经营成果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由于它的特殊性将它独立出来。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

(7)结转末分配利润(含亏损)是将利润计算过程产生的经营成果即经营过程产生的净利润转入利润贮存过程。会计上,“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 好比是一个仓库,用“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这个仓库来贮存经营过程产生的成果(净利润)。所以应从利润的计算过程转入利润的贮存过程。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 如果经营成果是亏损,则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贷:本年利润

(8)结转已分配利润是将经营成果进行分配。其业务过程的实质是将贮存在成果仓库(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中的净利润转入成果的使用阶段。会计分录为:借:利润分配-末分配利润;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或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编制各种结转分录应注意的问题

2.1结转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结转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容易与固定资产混淆,固定资产应按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帐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税费、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前一切所必要的支出。物资采购的成本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增值税。这里需区别的关键点主要是增值税问题。

2.2分配与结转制造费用

首先要明确制造费用结转的去向,有些同学往往搞不清楚,经常出错,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里面去。第二,怎样结转。涉及到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是按照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公式如下:

某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总额∕总的生产工时×该产品生产工时

某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总额/总的生产工人工资×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

具体做法是:先将前面发生过的制造费用加总,即将制造费用借方加总,得出总的制造费用,再分配。现举一例说明:某公司本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500元,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生产工人工资为12000元,B产品生产工人工资为10000元,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结转制造费用。做法如下:

A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5500/(12000+10000)*12000=3000元

B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5500/(12000+10000)*10000=2500元

编制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A产品 3000

—B产品 2500

贷:制造费用 5500

2.3将收入、费用结转到本年利润帐户

将收入、费用结转本年利润帐户,大家往往搞不清楚借方记什么,贷方记什么。那么如何区分呢?大家想想,本年利润帐户是属于什么帐户,所有者权益类,根据所有者权益类帐户特点我们知道,本年利润帐户应该是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收入是使得本年利润增加的,本年利润科目应记在贷方,自然借方记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即

借: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同理,费用结转应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外支出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另一个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在贷方还结转了制造费用,大家看看前面,制造费用已经结转到生产成本里面了,所以制造费用不能出现在这里面。

将所得税结转本年利润帐户也一样,所得税使得本年利润减少,本年利润记借方,所得税记贷方,即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4利润分配的核算

先要算出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其中,利润总额=本年利润帐户贷方—本年利润帐户借方

然后按题目要求分配利润,有提取盈余公积及给投资者分配利润,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应付利润

会计基础试题篇2

1. 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 )。

A.确认

B.记录

C.报告

D.报账

2.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取得的绪果称为( )。

A.财务状况

B.盈利能力

C.经营业绩

D.财务成果

3. 不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有( )。

A.销僻商品的收入

B.提供劳务的收入

C.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收入

D.销售固定资产收入

4. 下列关于平行登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明细账账户期初余额合汁

B.计人总分类账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C. 总账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

D.总账账户的期求余额=所属明细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5. 下列关于试算平衡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算平衡表是检查账户记录的唯一方法

B.试算平衡表如果平衡,说明账户记录肯定无错误

C.试算平衡表如果不平衡,说明账户记录有错误

D.试算平衡表通过试算,可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各种错误( )。

6. 下列账户中,期末结转后无余额的账户有( )。

A.实收资本

B.应付账款

C.固定资产

D.管理费用

7, 关于会计科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会i十科翻的设置应该符合国家统一会汁准则的规定

B.会计科目是没置账户的依据

C.企业不可以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D.帐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8. 下列经济业务引起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的是( )。

A.收到投资者投入的没备一台价值8万元

B.购人材料一批,价值5万元,货款未付

C.以银行存款归还以前欠货款6万元

D.生产甲产品领用材料费5400元

9. 某企业资产总额为200万元,负债总额为40万元,在将20万元负债转为投入资本后,所有者权益为( )。

A.140万元

B.180万元

C.160万元

D.200万元

10.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利润总额增减变化的是( )。

A.销售费用

B.管理费用

会计基础试题篇3

 

1.机考考教学效果。

 

试题库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机考试题库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都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闭卷方式考核,虽然有部分预科基地尝试增加了学期过程性考核,但真正实现了机考改革的高校并不多。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对操作步骤死记硬背,僵化死板,并不科学,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一现状要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由传统笔试闭卷考核方式改革为机考考核方式,而机考考核的实现必须要有机考试题库的支撑,所以机考试题库的建设十分必要。

 

1.2机考试题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民族教育教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对补差预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衔接大学基础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中,试题库建设很关键,要最大范围地覆盖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难易适中,能客观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质量高,通用性强的试题库在当前的预科教育领域具有风向标作用。有利于我校民族预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2.机考试题库建设实施步骤

 

2.1准备阶段

 

2.1.1试题库系统平台的选用

 

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将不同的机考试题库进行分析比较后,选用了教之初计算机考试系统,该系统长达14年之久,使用范围最广,关键是该系统的功能覆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有教学模块,系统对软件版本兼容性强,基本能满足民族预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试题库的编制要求。

 

2.1.2确定试题库命题范围及题型题量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和教材全面更新,试题库的建设以少数民族教育委员会编制的民族预科计算机教材(2014版)为蓝本,命题范围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Word 2010文字处理软件,EXCEL 2010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常用工具软件介绍,多媒体应用等章节知识的内容。

 

试题库题型题量的设定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分为理论知识考核题型和操作技能考核题型,理论知识考核设置选择题型(单选题和多选题),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介绍,多媒体应用四个章节的内容。操作技能考核分为四个模块,Windows 7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PT操作题,每个模块中再下设多个小题。考试题型和题量的设置兼具理论和操作综合考核,和少数民族教育委员会编制的民族预科计算机教材中基础篇,办公应用篇十分吻合,为整个题库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蓝图。

 

2.2命题实施过程

 

试题库命题实施过程如下:成立命题组制定命题计划试题编写代码录入及调试试题测试与分析修改试题库生成试题库更新试题库

 

1、成立命题组。由民族预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者及在预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组成。

 

2、制定命题计划。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题型题量确定试题结构,对教学目标逐章逐节进行分值比例设定,进行难易程度分层,分层要求可设“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新”等五项。题库中的每一道题目都可细分知识点,细分难易程度,方面后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抽选不同的试题进行考核。

 

3、试题编写。题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试题,至少是实际考试题量的10倍以上。入库试题的获取途径主要通过多年从事预科计算机教学的老师根据经验命题计划编写,也有少部分会参考其他各种同类教材、习题集、试题集中精选试题等。

 

4、代码录入及调试。理论考核部分不需要进行代码录入,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必须进行代码录入,优质的代码是客观评分的依据。在代码录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种情况,一是学生操作的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要有对应的代码。二是要权衡代码之间的关系,分为全部答对给分,各要点答对平均给分和只要答对其一就给分三种情况。三是要考虑题目与题目之间是否存在干扰,学生做题顺序是否影响正确评分等因素。

 

5、试题测试与题目分析。大量的试题需要不停地测试才能把错误率降至最低。不仅要自己测试,还要请别人测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在试题测试的过程中要对不用层次、不同类型地题目做出答案分析,完善试题库的建设。

 

6、修改并生成试题库。在试题编写和测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不足之处,提高试题的客观公正性,提高试题质量。

 

7、应用及更新试题库。根据考试对象的不同,具体授课进度及考试内容的不同,及时更新试题库,便于更好地应用。

 

2.3题库应用实践过程

 

试题库的建设是为了服务于机考的,因此必须要应用于机考环境中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试题库的优越性。在机考过程中,通过服务器管理系统导入试题库和考生库,考生打开考试系统通过输入考生库中的指定信息进行登录,有考试系统当场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考试的数据会动态时时传输到服务器中,在学生交卷后所有的操作结果和成绩都会传送到服务器上,从而完成了整场考试。

 

3.机考试题库建设的实践效果

 

机考试题库的知识点覆盖范围全面,学生考试时由考试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题,每个考生面对不同的试卷,试题的难度由难度系数控制,但试题的难度相同,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操作,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的舞弊行为,还能更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考试系统可根据参考答案自动阅卷评分,进行成绩统计工作,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出错概率。阅卷,成绩统计工作的自动化提高了老师的办公效率,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会计基础试题篇4

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无纸化改革的到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基础》通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阐述了会计证通过率低的现状和原因,并总结了《会计基础》科目通过率的教学策略。

一、会计证通过率现状

在现代社会,任何单位或团体,甚至部门都涉及到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的管理工作。所以,会计作为和每个行业都有关系的职业,就业的范围非常广泛。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从业的资格证明,是进入会计行业的一块敲门砖,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有效的,而且报考会计证的人员不受到学历和专业等的限制。从当前报考会计证的情况来看,报考的人数众多,且考生的专业非常复杂,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有在校生(中职、大专、本科)同时也有社会人士,这就导致目前会计类专业资格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某种程度上给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带来了压力。

同时,自从2013年7月实行无纸化考试后,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一方面考生必须《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科目全部一次性通过,才可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任何一门科目未及格,下次就要重新参加考试。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偏科,要将三门科目作为一个整体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均衡兼顾。另一方面,无纸化考试的题库,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全面、细致,教材上的任一考点都可能被抽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复习。另外,机试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考试系统,同时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报考人数多、考试难度大,使得近年来东莞市会计证考试通过率偏低,以2015年为例,第一次考试报名人数为30570人,三科合格人数为7096人,三科合格率为23.21%,其中会计基础出考23412人,合格率为46.63%;初级电算化出考23312人,合格率为60.39%;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考23414人,合格率为42.45%。 第二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28261人,三科合格人数为6791人,三科合格率为24.03%,其中会计基础出考23021人,合格率为45.22%;初级电算化出考22889人,合格率为59.44%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考23031人,合格率为41.96%。

二、《会计基础》科目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会计证考试内容存在差异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差。这就决定了中职教学不能深度化、复杂化,要简单明了。 因此,在中职学校对财会专业学生基本是按小企业基层会计人员方向培养的。目前,《会计基础》科目的部分考试内容是以助理会计师试题水平来出的,如股权交易、材料计划成本核算等大难度考题都已经超出了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常规学习范围。同时,参考教材的内容也相对考试题简单,学生难以应对新政策下的考试。

(二)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中职生大多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对学习会计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在会计考证中显得基础薄弱和信心不足。加上自制力较差,不能对某门课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考点,一味通过做题、练题来学习,更有甚者,总想通过各种“押题”“背题”的方式通过会计证考试,学生求的不是学会知识点,而是期望考试时抽到原题通过考试。

(三)教师没有很好地配合

考试科目有三门,要求全部同时通过方能取得会计证。其实这三门科目有些内容是重合的,只不过考试的方向不一样。例如,《会计基础》里应交税费的核算都是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税法的规定来核算的。《会计基础》侧重的是业务处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侧重的是理论。又如《会计电算化》的记账凭证填制也是有关《会计基础》的经济业务,《会计电算化》注重的是上机操作。现实是,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是安排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考试科目的教学,这三门科目的教师各自按照计划和经验来教学,没有很好地交流,导致学生三门很难兼顾,通过率低。

三、提高《会计基础》科目通过率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

《会计基础》这门课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但学生往往对其中的很多会计术语与会计核算方法不太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例由浅入深地讲解抽象的专业术语,多进行仿真模拟实训。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填制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这样既有效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对理论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教师平时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把那些超出教材而在考证中出现的考点,加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

(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掌握最新的考试动态

由于考证的三门科目有的内容是相关联的,那么这三科教师应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如何把相关的部分引入到各自的授课中。例如,《会计基础》教师在讲授“应交税费”的业务核算时可以引入《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税法的相关法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别外,针对无纸化考试,专业教师应共同努力,参照新模式下的考试题型、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技巧,还可在网上搜集题目,如中华会计网校和东奥网校等网络课程均有大量含金量较高、贴合考试难度的题目,务求能掌握考试的最新动态,提高考证通过率。

(三)创设考试环境,进行全真模拟

对于目前无纸化考试的模式,很多考生初次表现得手忙脚乱,不适应,影响做题速度,使考试通过率大打折扣。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应当创设考试环境,在学校机房安装一些免费或购买的机考软件供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模拟和练习,能够查漏补缺,进而合理调整复习时间以及内容,除此之外限时进行模拟,能够演练答题的速度,有利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

(四)考试前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增强考试信心

会计基础试题篇5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会计基础试题篇6

关键词: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公共课;分类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无纸化上机考试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迅速提高的形势下,如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与实施,如何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及如何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有效建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研究背景

自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高等学校各学科本科教学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其一,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以计算机基础为第一级教学内容,程序设计基础(包括数据库应用等)作为应用提高的第二级教学内容,实行一级必修、二级分类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1]。其二,教材与教学研究也逐步深化,产生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教材,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相应提高,但当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例如,各学校都设置了不同的专业,但是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如果都按“一级必修,二级分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那么第一学期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到第二学期,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上VB或C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文经语言类等专业的学生上数据库应用类课程。

从我校多年按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来看,与计算机应用联系较密切专业(如机电、建筑、化工、电信、数理类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取得良好成果,但与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联系较少专业(如文、法、语言、艺设类等)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吃力,虽经努力,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从第一学期学学计算机基础就感到很大的压力,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从一开始就抱着放弃的念头,到了期末考试,每次都有一大批学生达不到考核要求。这就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达不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理念成为主流的态势下,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采用了外延发展优先的教学模式[2]。专业课程开设门数较多,交叉学科、素质教育类课程门数增加较多,由于受课程学时数总量及学分数的限制,许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一减再减,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一定冲击。因此,在面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的情况下,怎样使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适应信息化进程,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我们改革的理念是:从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以适应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为今后的就业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当前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校园网络,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改革,并收到了明显效果。

2.1实行“分类教学”的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一应俱全。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差异,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精神,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我们按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

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理工类、经管类、文法语言类三个专业类别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A、大学计算机基础B、大学计算机基础C,每个类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有不同侧重点。分类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以及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例如,理工类侧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网页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工具软件应用等内容;经管类侧重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操作与应用、Internet应用、数据库基础等内容。在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中,同样按理工类、经管类和文法语言类,分为C语言程序设计、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三门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与第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相衔接。

这一改革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与专业实际相结合,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例如,文法语言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由原来的VFP数据库程序设计改为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既能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更贴近,又减轻了文科学生学习枯燥程序设计课程的压力。其次,由于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合为一体,使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内容移到第一学期学习,不论是理工类或是经管类专业,第二学期都可以将更多的课时用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文法语言类专业学生可在第一学期Office操作和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全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办公软件技术。

这一改革还为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今年上半年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我校文法语言类专业2009级学生全部自愿报名参加“Office高级应用”二级考试,通过率超过70%,有的班级甚至达到90%,取得了我校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以来的最好成绩。

2.2实行多环节、立体化、开放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所以,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创建了计算机公共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经近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包括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学习与辅导、等级考试和资料下载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网站。其中,“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文档(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上机实验指导、教学案例等;“教学互动”包括网上答疑、师生网上交流、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等;“学习与辅导”包括学习方法介绍(各章学习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分析与解答)、练习与解题指导(练习题、综合题、模拟题及解题提示等);“等级考试”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等级考试相关信息、等级考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等级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考试经验交流等;“资料下载”包括工具软件、参考资料、相关数据及表格等资料的下载,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内容的外部链接。

利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取相关的课程信息,如在课堂上没听懂,学生可在课后登录该网络平台,进一步查找并反复学习相关内容,也可通过交流板与教师网上交流;对作业和实验操作中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与辅导”栏目中的相关内容将它消化;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提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参考资料”或“外部链接”去网上查阅相关知识,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建成及应用,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教学平台,并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网站也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区域和界限,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教师保持互动,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是对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

这一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化资源,又强化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3实行“互动”式理论教学方法和“案例”式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并促进信息化进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我们针对核心内容和难点问题,首先组织教师设计相关题目,用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出“组装一台个人电脑规划”的要求,要求学生列出各种器件的性能、参数、价格及用途、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在交互式的教学与讨论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内容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我校的实验内容以自编的实验指导书为主,并以案例的形式提出,每个实验都与一个实际应用问题相联系,有具体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提示、实验总结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先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将获得展示实验结果的机会,既使自身得到了锻炼,又为其他学生作了示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除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实验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和计算机基础教学CAI系统上还有丰富的扩展和提高实验,供学生选做。

2.4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是教师授课、教师命题考试、教师阅卷,人为因素较多。而计算机公共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如果还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会因为试题难易程度不同和一些人为因素,使评分不够客观和科学。其次,计算机公共课还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单凭理论考试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们先后对大学计算机基础、VFP数据库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这三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进行了改革。结合当前的信息化水平,我们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发了全新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研制了切实可行的三门基础课程的上机考试系统,保证了上机考试的顺利进行。

2) 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创建科学、合理、全面的上机考试题库,考试题型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并突出对实际操作的检测,考核知识点可根据考试要求进行设定或调整,考核点涵盖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并逐步与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相接轨。

3) 制作了严密、灵活的评分系统,保证考试成绩严肃、公正、公平、正确。

4) 创建了各门课程与考试题库相对应的模拟考试题库,供学生考前复习和练习。

考试系统还具有开放式的试题库导入和更新功

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随时方便地更新或扩充试题库的内容。考试还不受考生人数限制,只要服务器和计算机能满足要求,几千人可以同场考试。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后,通过随机抽题(也可事先设置为分组随机抽题)产生试卷,可实现同一场相邻两人或前后场之间题目互不相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采用适应了信息化进程,更加速了教学信息化进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使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达到了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考核的目的,使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

3结语

信息化进程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好对学生和教师有用的教学资源等问题,是今后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尽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尽我们的力量,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 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J]. 学术问题研究,2006(12):44-49.

[2] 李勇帆. 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3] 丁照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资料建设[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81-83.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Elementary Curriculum in Information Process

YE Peisong, CHEN Baomi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会计基础试题篇7

会计基础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要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必须有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那么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会计基础考试,如何提高考试通过率。首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

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教学方法

传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要是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可以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国家财政部2005年开始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两年内可以免考会计基础,直到2014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无论什么专业毕业的学生要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都要考会计基础课程。因此,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多么重要的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会计基础科目考试,值得分析。

一、精讲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上岗证必考的课程。必须注重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如果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不讲清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就会始终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更会影响会计从业的考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要以“大纲”为原则,把课本中较为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要知识果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初学者来说有些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像我校的宗旨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准则,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课本重点练习题

《会计基础》有许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初学者来讲比较陌生,容易混淆,这种情况就是要在讲概念的时候,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练习题。刚开始学生对练习题中绝大部分的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无穷下手或科目方向搞不清楚。看了学生完成的练习后经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业务类型、几乎不清楚,能记住的会计科目少得可怜,更别说透彻的理解和应用。作业题别说拐弯,就是书要上的例题都不知所措。普遍一听练习就心理怕。因此,授课时,学生要先预习课本,老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于进来、先把会计要素区分、再把每个会计科目的“借”或“贷”的方向搞清。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加上同学们进行课堂练习与模拟实践练习,这样经过作业习题与模拟实践的强化,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并且知识也掌握的比较牢。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这样学生对这课程不感兴趣,造成考试通过就率就差。在会计教学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账薄的时候,可以拿一些账页先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来区分账页。登记账薄要注意什么。知道这些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登记总账、明细账等。将二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就容易掌握、理解。学生就会说原来会计就是这样子呀!以后做起事来也会仔细。重点难点突出,对会计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

四、正确引导,巧学多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没有学习好,主要关键还是授课老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单选、多选、判断和不定项选择。从这题型来看,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其重要,熟记三十个科目(账户)的名称及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记熟三十个账户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再将每个账户放入会计等式,其增减记账的方向会熟记,我还从其他书本上找了一些口诀,要求同学们记: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收入增加看贷方,减少借方来结转。费用收入正相反,二者结转无余额。资产余额在借方,贷方余额是权益。记账规则莫忘记,有借有贷必相等。只要掌握了以上要领,对于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的教学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让学生轻松学生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财

参考文献:

[1]李俊杰.让学生快乐学民—关于《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晓力.提高会计课堂教学质量初探[J].职业技术研究,2009,11,183.

会计基础试题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试;高职计算机

目前,计算机是各行各业不能离开的办公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是学生就业的首要条件。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一般的办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我院各个专业的专业课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然而,由于受限于教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划要求,以及其他课程考试模式的经验照搬到计算机考试方式上,让学生在应试目标的限制下无法充分发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矛盾

目前大多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内容都与各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内容一致,为了与高职阶段的教育取证要求相吻合。有些职业学院干脆就是拿国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材或劳动部计算机考试证书培训教材来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材。这种处理方法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学生考取证书,在毕业之前取证就业。但是忽略了不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取证考试之间的差别,造成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虽然取证,但应用能力仍然很低的结果。

(二)课程内容无法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问题

高职生源的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学院基本以偏远地区生源为主,致使一部分学生入学后根本没有计算机基础,如果和发达省份的生源相比,接受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但这样面临教学进度不好掌握的问题。而且各个专业在基础中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如会计专业主要对excel应用较多,营销专业对PowerPoint应用要求交多,这些区别特点在应试的教材中无法体现出来,造成授课内容总是无法贴近实际应用,各个专业对软件的应用内容侧重点也无法体现出来,在考试过程中,也无法体现出这些区别。

二、思考和尝试

本人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经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也曾想在某些方面做过一些调整和教学改革,包括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上也有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调整考试评价结构,注重应用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

由于高职这个阶段本身就是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阶段,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各行各业中更应该体现出他的操作能力优先的特点。但教委对取证又有要求,所以可以把取证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期末考试阶段,因为取证考试一般都有一个冲刺培训的过程,在取证之前或者说期末考试之前,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教学,也能达到取证的目的。要把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到前期的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教学中,并且在学期总评中把基础内容教学部分的分值要大于取证期末考试所占比例。

经过多年的教研和实验总结,验证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在考核成绩的六成,期末取证方面的内容占总评成绩四成比较合理,经过三年以上的实验,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学生上课对实践内容有兴趣,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多了,上机操作的主动性强了,到了期末考试前我会根据平时的记录当面给每个学生计算平时成绩的得分。

(二)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在教学中用不同案例来侧重重点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证还是必需的,然而我们如何既能保证学生的考证成绩,又能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这的确是个难题。这不仅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同时也需要对试题的命题也要加以调整。

会计基础试题篇9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Viusal Basic(VB);题型分析;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684-02

VB Rank Examination Analysis and Test-taking Strategies

CHENG Xue-y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NCRE) and Jiangsu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in examination form, examination content, testing types and grade evaluation is described, the testing types of each examin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techniques for taking examination for each testing type are given.

Key words: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Visual Basic (VB); analysis of testing types; techniques for taking examination

1概述

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于测试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等级水平考试。在很多高校,学位的获取也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例如在我校就明确规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申请学士学位,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必须通过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所以当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首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是参加所在省的考试还是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呢?学生去咨询任课老师,因为老师教学中一般都有一个侧重点,比如在我校,教学以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为主要参考,所以有些老师自身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关注较少,从而忽略了对想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的有效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考试,帮助他们顺利地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本文介绍了两者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两者的题型构成、异同点,同时给出了各种题型的应试策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NCRE考试每年考两次,分别在3月及9月举行,笔试和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两者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NCRE成绩考核时,笔试、上机均实行百分制计分,但以等第分数通知考生,等第分数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等。总成绩取笔试和上机成绩中较低的一个等级。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及格”,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合格证书。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优秀”,合格证书上会注明“优秀”字样。此外,笔试或上机考试成绩只有一门合格者,发单科合格证,下次考试时仅补考不合格的一门,补考合格,仍可颁发合格证书,但每个考生,一个级别的考试仅在相近的下一次考试中有一次补考机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全国通用,是持有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明。

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以“重在基础、重在应用”的原则为指导,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式,每年3月和10月各举行一次考试。VB笔试的考试时间120分钟,上机考试时间为70分钟。等级考试笔试60分,机考40分,总分100,但已等第通知考生,等第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合格才为合格,两部分都达到优秀方为优秀。不合格的可以再次参加等级考试,但笔试和上机都必须考。考试成绩合格者,由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颁发统一的合格证书,考试成绩优秀者,合格证书上注明“优秀”字样。

2题型分析

全国VB等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笔试由选择题题和填空题构成,选择题共35题70分,前10题是公共基础知识[1],后20题是VB[2]单选题;填空题共15空30分,前5空是公共基础知识,后10空是关于VB知识的填空题。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VB上机考试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其中简单操作题两题每题15分,简单应用题两题每题20分,综合应用一题30分。

江苏省VB等级考试也由笔试和上机构成。笔试部分60分,包括基础知识[3]单选题20分、VB[4]单选题10分、关于VB知识的填空题30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以及office软件基本操作。上机部分40分,包括1题改错题14分,1题编程题26分。

通过对两者考试题型和考试大纲的分析,两者对VB部分的教学范围和教学要求基本类似,笔试部分的题型也均由选择题和填空题构成,但单选题和填空题在试卷中的比值不同,各题型在笔试卷中的比值如表1所示:

表1各题型在笔试卷中的比值

由表1可知,两者在VB单选和VB填空上的比值近似互换,尤其是VB程序的读程题,全国卷中大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对考生是有利的,因为如果是填空题,只要推导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结果错误。

两者基础知识在笔试卷中的比值类似,但全国卷中10题单选和5题填空,后者20题单选,前者包括填空题,对考生增加了一些难度,但通过对往年试卷的分析可见NCRE中的基础题难度不大,常考的一些知识点比较集中,没有偏题怪题。尤其要注意,两者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例如数据结构部分,在NCRE中是重点,在江苏省等级考试中仅作为一个概念了解,并没有深入去学习。此外,江苏省笔试卷中最后1~2题为office软件操作中的相关选择题,NCRE中没有office方面的要求。

无论NCRE,还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机考都是学生的弱项。全国卷中共5题,考试总体难度不高,知识点分布比较均匀,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比较全面。江苏省机考卷中只有两道题,第一道改错,一般改出3个错误,只要对历年试卷好好练习,会有很多共性的错误。第二道综合编程题,界面设计、“清空”按钮、“结束”按钮编程不应失分,此外还有1~2个实现程序核心功能的事件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再去调用用户自定义的某个函数或过程,学生往往在这一步失分较高,主要是对VB中几个常用算法的实现不熟悉,比如判素数、找最大数、最大公因子、排序等,平时这些常用算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多上机实践实践,考试时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应试技巧

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以理解为主,切忌死记硬背,历年特别是近几年的试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针对性强,而且不排除同样的题目会再次考到的可能性。对于基础题中的计算题,比如进制转换、求波形声音的码率等,要牢记方法,不能丢分。

VB读程题,要求对VB基本语法要非常熟悉,包括常用控件的常用属性和方法、常用的系统函数、IF语句、For语句、D0…LOOP语句的执行流程等。考试中过程调用是难点部分,要通过多做习题总结解题的技巧,在文献[5]中结合我自己的解题经验,给出了过程调用中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平时要多读程序,了解VB编程中一些有新意的思想,熟悉VB编常见算法的代码段,如求素数、求质因子、排序等,在读程中如果对这些程序段一目了然,能加快读程题的解题速度且不易出错。

VB程序完善题,首先仔细读题,明确程序的功能。对给出的程序代码进行划分,整个程序是由几个过程构成的?在每个过程中,又是由哪些基本语句(如IF语句,For语句等)构成的?然后去分析每个语句的功能,对涉及到的变量,通过上下文仔细揣摩各变量的含义,再根据题目所需达到的功能,仔细阅读每个完整的语句块,分析其要达到的局部功能,根据语句块中前后语句的关系,有时可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推导,使用合法的VB语句进行填空。

VB上机题,是很多学生的弱项,说明我们学生很少或不愿意动手编写与调试程序,使得程序设计能力较弱。熟悉基本控件的使用,界面设计部分不能失分;熟悉VB基本语句的使用格式,语法上不能出错;熟悉常用的算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牢记这些算法的实现。此外注意编程书写的规范化,如要求锯齿形输入,注意及时保存,以免死机,注重程序调试的方法等。

4结束语

本文比较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在参加VB等级考试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复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报考。同时对两种考试的题型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种题型的注意要点和应试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复习,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会计基础试题篇10

论文摘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指出了当前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NIT考试的特点,从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创新能力考核等多方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改革方法。

作为教学过程中最敏感的环节,考试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考试鉴别学生的差异,也可以借助考试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科学的考试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对计算机基础的考试,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当前一些不合理的考试办法,以实现学科的培养目标。

1当前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考试方式单调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和学生实验这两种方式。笔试考试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严格,适于考核知识性内容,而计算机基础内容多、考点分散,有理论,更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因此,单调集中的考试,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前学生实验考核主要是通过电子作业来评定,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不能杜绝部分学生的抄袭现象。即使一些复杂的开放性问题,在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也都能找到范例,有一部分同学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动,有的同学甚至改也不改,而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很难判断真伪。这样造成了实验考核的有名无实。

1.2考试内容安排不合理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是学院各专业统一试卷,统一标准,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侧重于知识考试,而能力考核指标不明确。这样的考试没有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性,不能区别各专业计算机的使用特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时的需求。

1.3考试重结果轻分析总结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往往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学业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化倾向,认为“分数就是一切”,“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造成学生只认考试成绩,不重视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在考试后学院也是仅要求教师进行简单的成绩统计,不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不进行考试质量评价和总结,这种只看重考试结果的做法严重削弱了考试的激励功能和反馈调节作用。

2NIT的考核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Test),即NIT,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NIT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试、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阶段。其中过程式考试贯穿于培训的始终,教师首先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按照各个目标来教授学生独立的操作技能,然后根据各个目标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并记录考核结果。作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培训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具有实际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作业设计中的作业与广义的作业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NIT作业设计不仅要有结果,而且要包括与结果相关的“设计”内容,即有适当的描述部分,通过描述反映学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其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NIT的上机考试是在一定背景下,给出题目的一组要求,然后学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NIT这种模式从培训到考试始终强调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考试理念得到了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3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索实践

我院自2003年举办NIT培训考试以来,学生通过率逐年上升,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已经达到了近90%的合格率。通过开展这项培训,我们也体会到了NIT理念的先进性,它完全符合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中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实用的学科目标,因此我们借鉴了NIT的思想,逐渐将NIT考试方法融入到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对计算机基础考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3.1考试方式的改变

针对原有考试方式比较单调的缺点,我们参照NIT模式,丰富了考试形式,形成了闭卷、开卷、电子作业、上机等多种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情况。开卷考试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核。电子作业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软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机考试采取的是现场抽题,现场操作,然后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进行现场评分。在实施这些考试方式的同时,我们又适当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考核,如上课的出勤情况、课上问题的回答、讨论情况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从不同方面检测了学生的知识技能。

3.2考试内容的改变

在考试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差异,实现“基础统一,各有侧重”的原则。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实行统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其他内容的考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掌握。比如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侧重于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内容;旅游、餐饮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多媒体及网页制作方面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倾向于数据库及简单编程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3.3考试方法的改变

针对部分学生在实验中的抄袭现象,我们采用了NIT作业设计的方法,要求学生同时上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除规定内容外,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包括学习的心得体会,实验中发现、使用的一些技巧,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对教师的建议等。教师就能够通过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两方面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根据计算机基础适合于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布置一个大作业,并将这一作业的评定结果设定为比较大的权重。这些作业由学生自选课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教师还要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环节:

① 尽量提前布置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审定选题是否合适,应用的素材、制作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等,并且将可能出现的雷同或抄袭杜绝在萌芽期。

② 加强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期待由教师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积极思维,分析原因,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③ 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评阅,及时反馈。借助NIT “只计成功,不计失败” 的做法,鼓励有差距的同学重新修改作业,然后再进行评定,使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这种考试方法有助于师生科学地分析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发现成功部分和薄弱环节,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3.4创新能力考核

高职计算机基础学习,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更要通过学习,提高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提倡学生对学习中的经验、心得体会、应用技巧等闪光点进行总结,在课程章节结束时以书面报告等形式递交,可作为创新能力加分计入学生总成绩。这些内容反映了学生收集、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已逐步走向正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的通过率有了大幅度增长。然而,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长时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真正发挥其评价、指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2]许莉. 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06,(8).

[3]刘兰明,吕莲.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究[J]. 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