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揽储十篇

时间:2023-04-08 20:18:17

银行揽储

银行揽储篇1

年底将近,又到了银行突击揽储的时候,中国各个银行正在全力争取完成所谓的年度揽储目标,奔波和游说于资金大户,将是本月银行基层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很多银行更涉及高息揽储。

银行此举将对相关市场环节产生什么影响?

银行“抢钱”大战

山东一家企业的财务主管张诚已经是一周内第四次被朋友从酒桌上拖回家了,面对一家又一家商业银行殷勤的邀请,他实在不愿面对每天下午五点以后的时间段――从这时开始,他就不再属于自己的家庭,他是各个酒楼里的座上客。当然,付账的工作断然不会由他来做,相反,每次酩酊大醉回家后,妻子总能从送上楼的手提袋里取出各种精美的礼品。

他对记者苦笑:他们(银行)还不是惦记我们那点钱?

其实把钱存到银行本应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与以往不同,他成了大爷。

一家商业银行的客户代表(业务员)殷勤的把他迎候到银行的高级贵宾室,郑重其事的对其承诺:欢迎他把资金存到本行,为表示对客户支持的酬谢,银行将对这笔资金的存款利率给予最大的优惠。

张诚告诉记者,这个利息是你想不到的――将近日息百分之一。

不过,银行也有相关的要求,在既定日期内,张诚是不能从账面上划走这笔钱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短到对于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王女士也不断收到公司楼下银行的礼品,当然,这些礼品并不是因为银行对其情有独钟才送出的。

王女士偕同公司财务人员,按照银行业务代表的“指示”,需要将公司账面的一笔资金,通过转账或柜台的方式存入楼下民生银行的账户,当然,这笔资金并不需要在银行呆太久,王女士很快就可以从账面上支走它,

在这个过程中,王女士也获得了高额的利息收入,这比在正常的资金存取过程中是无法获得的。

根据王女士的阐述,类似的行为在她们公司与银行之间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张诚与王女士的境遇,在金融界有一个名词,叫做“高息揽储”。

一般来说,银行在特定的时间内会通过高额返息,赠送昂贵礼品的形式鼓励储户进行储蓄。而这种储蓄也被很多人理解为正常的金融环境下的商业竞争,“年底又到指标考核的时候,由于前期贷款投放比较多,而银监会有一个存贷比限制,所以这时候我们不得不尽量让储蓄额度提升。”

面对银行的条件,王女士觉得“为什么不呢?”况且,她所知道的领域中,更多的银行还通过为储户送现金、金条等形式吸纳存款,大额储户在这个时候就是银行的爷。

一名农商行的员工王飞对本刊记者称:在依赖利差为主、中间业务不足的盈利模式下,各家银行的内部考核机制也多围绕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的竞争而设计。至于赠送礼品拉取存款的行为,她表示“行内都这么干,没办法”。

当然,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张诚还是王女士,所谓利息返点,都只是银行工作人员与他们的口头协议。“他们说这东西不能写在纸面上,监管部门对高息揽存抓的很严。”

王飞近期正在为无法吸纳到有效存款而苦恼,在她们的相关机制中,员工业绩考核是与吸纳存款业务量挂钩的,而相关的奖励则在年底兑现到个人。

如果她完成任务的“提成”,就会拿到正常工资,如果完不成,还要被都扣钱。王飞此前已经发动所有能发动的亲戚朋友“你们有没有余钱可以放在我这里存一下,就几天,还有礼物送给你们。”

王飞对她的朋友们说“银行有存款任务,帮帮忙,可以送你们购物卡,请你们吃饭,或者直接给你们钱。”当然,不只是她所在的银行,在她所在的城区,几乎所有银行都在这么做。

对于储户来说,银行求自己去存款,利息颇高,还有礼物可得,更有甚者还会有现金红包,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为何高息揽储

银行为什么会赔本赚吆喝的进行高息揽储呢?

曾有业内专家分析称,在国家货币政策不断地提高准备金率的前提下(不过央行在2011年12月5日曾下调准备金率,但货币市场利率依旧持续飙升),银行存贷比不断逼近中国银监会制定的75%的“红线”,而存款准备金利率亦不断提升,众所周知,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被冻结的资金就越多,银行揽储的意愿就越大。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率。对于银行而言,这一比例高意味着银行可运用资金高,但是流动性风险随之也大,而这一比例低则意味着银行可运用的资金有限,虽然风险降低,但利差收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银行利润。

况且在连续的负利率情况下,存款的不断贬值使原本应进入银行的储蓄资金被分流,银行储蓄资金不断缩水。

银行员工王飞对本刊记者称,“买存款”同样是为了贷款,存款的基数越大,可以外放的贷款越多,这就是存贷比例,对银行来说就意味着第二年的贷款利息收入增加,也就是增加了银行的营业收入。

央行及银监会曾多次叫停银行高息揽存,但在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业绩考核的高压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心态被银行外化为拼命吸取存款的行为,高息揽存短时间内或无法制止。

某商业银行高管告诉记者,银行内部考核机制成为高息揽储的重要原因。为了突出市场份额和行业系统内的成绩,目前时点指标仍然是各银行内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并且存款考核指标与员工个人收入及职务晋升等指标挂钩。

银行员工王飞称:以前的考核办法只需要年末数字,现在大多数都在考核年末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年平均数值考核,也就是说即便你年末突击上去了,但平均数值达不到标准也不可以,除非“我年末拢回来的数字非常巨大,可以将平均值提升到考核标准上。”

况且,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对于银行来说,存款多,则业绩突出,上级银行分配给网点的贷款额度也就越多,此举对银行有利。

在王飞的工作领域内,根据预算的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倒推计算,银行会得出下一营业时间段的存贷款额度,进而将这些额度作为工作任务下达分配给相关部门及员工。

王飞称,因为12月底要考核年度任务,所以揽储任务必须完成,完不成就会扣工资。而每个银行都有一个所谓的年度存款任务和贷款任务,如果年底完不成既定任务,第二年就要针对上年年底的情况重新计划运营,进而影响到第二年的营业收入。

监管层和商业银行总行会根据银行月末及季末结算时间点确定的存贷比来决定下一阶段新增贷款的规模,对绝大多数依赖利差生存的银行来说,存贷比高企,意味着银行需要通过补充存款来满足监管要求。而面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为降低存贷比、获取高额利润,高息揽储就成为极其重要的行为。

高息揽储伤害了谁

谁在为银行高息揽储买单? 银行揽储的高息从何而来?

有银行工作人员对记者称:正常的放贷根本无法支撑高额的利息,故而银行加大了对中间业务的收费力度,而中小储户就需要为这些业务承担相关费用。但由于中小储户存款量少,享受不到银行的高息,反而可能因银行面临存贷比和利润考核的双重压力,从而进一步拉大其与大储户之间的待遇差别。

几年前,银监会就已经出台文件,对高息揽储行为严加限制。

坊间分析称,如果央行不放开信贷管制政策,那么或将难以填补信贷萎缩带来的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突击揽储,尽管表面上看银行账面资金有了大幅提升,但毕竟不是良性的持续储蓄行为。

很多业内人士也担心,此种现象会导致市场混乱,增加金融业内部监管漏洞,并可能滋生出违法行为。

从表面上看,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一方面增加了储户的存款收益(短期),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银行缺钱的现状。但此举也增加了银行的筹资成本,银行需要为高息负债寻找出路,如果相关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偿还能力乃至正常运转。

尽管有银行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表示,这种行为对银行及储户都有利,并不会有什么显著后果。但是,揽储过程中各银行甚至是不惜代价竞相抬价、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产生了恶性竞争,扰乱了金融秩序。

银行的恶性竞争尽管让储户窃喜,但是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客户的竞价心理也让银行疲于应付,双方都脱离了正常的市场程序。

与王飞的观点相近,一名要求匿名的银行人士也称,高息揽储对国家的利率政策以及正常的金融秩序都是不利的,在脱离了宏观调控的限定下,此举可能诱发新的通货膨胀。

如此,对于储户来说,即便有高额利息收入,但是如果通胀蔓延,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储户必将受损。

如何解决高息揽储

综合相关坊间意见,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并改革目前以存贷款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多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增加新的盈利点,改变完全依赖存贷差生存的状况。

故此,就需要控制信贷发放规模和速度,并严守行业规范及自律规约。此外,传统的依赖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让银行疲于壮大自身的资金规模,故此,在改变这种模式的前提下,银行必须大力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率,进而冲抵高息揽储对银行系统的潜在伤害。

重要的是,当下中国,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人们依旧无法对银行存款提升积极性。故此,就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能够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并加速银行业务转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曾公开表示,商业银行违规揽存行为难禁的根本原因是,做大做强市场份额的发展模式仍主导着商业银行的激励奖惩制度。资产业务的扩张必须以存款为基础,而部分银行负债业务跟不上资产业务的扩张,就出现了揽储大战。

故此需要改革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取消存款单项考核奖励办法,调整营销费用与存款挂钩的激励机制,不得将存款考核指标与职工个人挂钩,加强对违规揽存行为的查处。实行存贷比日均监管(即一个月当中,商业银行每天贷存比的平均值)。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多开辟中间业务增加新的盈利点,改变完全依赖存贷差过日子的情况。

银行揽储篇2

我国银行信贷创纪录式的增长,加上今年货币信贷政策的趋紧,导致各大银行在2010年信贷吃紧,今年,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更是收紧了货币流动性,进而引发银行间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75%的监管红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来加大对客户储蓄存款的吸收力度,与此同时,变相高息揽储行为也有所抬头2010年,银行储蓄存款成为各大银行的香饽饽。银行之间为了争夺资金源,纷纷展开各种手段,而在银行揽储大战的背后,这将导致市场更为混乱,并可能衍生出巨大的风险。而银行之间为了吸引储蓄而变相提高利率,这是一种违规的做法,国家监管部门已以绝定对此展开跟踪查处。

现在各银行为了吸引储蓄,除了提高存储利率外,还想到了其它的办法,除了给达到一定存款金额的储户每月定期送米、油等礼物外,优惠还将加码。如日均存款余额达到100万元以上,将每月送两三百元的购物卡,一直送到客户不再存这笔钱为止。并且各银行这种“揽储大战”不断升级,已从送米、送油升级至送数码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大额现金。一些客户去银行存款时也学会了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除了赠送各类礼品外,一些银行甚至提出直接给存款客户返点。据了解,目前业内最常见的返点率是万分之五。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在银行存款100万元,往往可以得到500元的现金返利。以此类推,存款500万元则可以得到2500元。一位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银行的返点政策为每月奖励日均额的万分之五,一年算下来可以达到千分之六。“比如你存100万元在我们银行,一年除了利息之外,返点都有6000元。如果金额大,还可以申请更高的返点。”而某股份制银行为吸引到更多的存款,甚至用金条来代替利息。根据不同的存款金额来送不同的金条,用金条来代替利息收益。最高的把26.7万元存入一年就可以拿到30克的99.99%纯度金条。

二、出现的问题

(一)信贷冲动的恶果

热衷放贷的银行怎么会对储蓄存款这么感兴趣呢?因为存贷比触及监管红线,许多银行面临无钱可贷局面,这是银行揽储的主要动机之一。

今年,央行连续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约6000亿元资金,近期更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市场流动性的力度,加上去年的“放贷潮”,导致部分银行资金吃紧,存贷比逼近中国银监会制定的75%的“红线”。而早在初,为了鼓励银行放贷以刺激经济增长,银监会一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贷存比75%的比例限制,这在当时对鼓励中小银行放贷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今年以来,为了在保增长的同时管理好通胀预期,监管层多次要求银行注意控制信贷增长速度,贷存比不得高于75%也再次成为重要的监管手段之一。如今,从已公布的上市银行年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已经下降为57.6%,交行、中行仍高于70%,而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了75%的警戒线。于是,一些银行总行便层层下压指标,要大量揽储补充资金充足率。

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方式高息揽存,有的采取月末组织临时性存款,以贷款虚增存款等不正当手段扩大存款。而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将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揽储风险隐忧

调查显示,在有存款意向的客户中,有54%的人会根据各家银行的优惠条件进行选择储蓄,这也就无怪乎各大行争相采取送礼返现等优惠活动来吸引储户了。对于这些优惠行为,很多业内人士也担心,此种现象会导致市场混乱,尤其是一些客户经理与熟悉客户之间的这种频繁操作也容易衍生出内部监管漏洞问题,有较大的风险存在。因为为了吸引存款,往往放松了对风险的控制,比如银行以汇票的形式给企业放款,企业将钱存入银行,银行再按七折开出承兑汇票,企业再将钱存入银行,如此反复,银行存贷款增加了,企业也获得了资金,双方各获所需。但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不会对这些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而这些企业也往往不是太好的企业,银行很容易背负风险。

目前各银行以暗度陈仓的方式揽储,其实已经在打政策的球。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利率制度,由央行制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禁止银行擅自提高利率揽存。银监会早已出台相关文件,把返点、回赠等方式的揽存定性为“变相高息揽储”进行严加管制。此外,央行也曾经《严格禁止高息揽存、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的通知》规定,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严禁擅自提高利率,或以手续费、协储代办费、吸储奖、有奖储蓄、介绍费、赠送实物等名目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面对近乎白热化的存款争夺战,也有专业人士注意到了其中蕴含的风险。“存款的大量增加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如果银行不能有效地运用这部分负

债,可能导致收益率低下甚至是负收益。另外,资产负债的货币错配风险也值得关注。

(三)导致各种犯罪事件的发生

虽着存储大战的升级,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揽储数百万元后,携款私逃,或利用高息揽储的名义进行诈骗活动,给银行在社会上的声誉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这种诈骗作案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角色:被收买和招募的银行工作人员。“那些银行工作人员的角色就是帮助资金掮客向受害单位办理高息存储手续。而在办理了每个客户的高额存储业务后,那些“内鬼”就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受害单位的印鉴,并交给犯罪嫌疑人,从而便于犯罪嫌疑人进行伪造印章并提取存款。而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最终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整改措施

(一)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

如:中国农业银行开展的农行“金钥匙春天行动”就是农业银行深化零售业务转型,是加强客户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农行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个人金融服务,将此作为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总体部署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新品推荐、理财组合、与客户互动等系列活动,分阶段、分层次展开营销,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通过完善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支持体系,统一网点环境形象,建设多层次营销队伍,提升对客户的多元化、多渠道、多维度营销服务水平。

银行揽储篇3

把钱存入指定的银行,除了能拿到正常一年银行存款利息外,另外加上一定贴息,当场付款或者承诺时间内付款,此类被称之为存款贴息的“馅饼”确实存在,早些年这类业务一般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贴息揽储业务已经遍及全国,在贴息圈内了解到,此类业务在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都有涉及,部分地区,如广西、贵州、河南等地区的一些市县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对贴息存款需求还相当大,规模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个亿。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虽然当前存款利率已经可以浮动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但存款利率与其他投资理财收益率相比,根本没有吸引力。因此,就算利率上浮到顶银行也无法吸引足够的储户存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需要贷款,而银行的存款又不太充足的话,就无法按照正常的程序给企业放贷。

如何解决存款不足的矛盾?银行通常的做法就是,让企业先在银行里存入一笔钱,然后给企业发放等额的贷款,并且规定这笔存款在一段时间内会被冻结、无法取出。实际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就是因为缺钱才向银行贷款的,哪里还有钱存到银行。这个时候,资金掮客就出现了,他们向需要贷款的企业提供这样一笔存款,企业就可以从银行贷来一定比例存款额度的一笔贷款。当然,企业则需要多支付一笔费用,即贴息。资金掮客通过一定的渠道找到储户,支付大部分费用,自己从中赚取可观的差价。目前的贴息存款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一种是在银行定存之后,签下一年内不得提前支取的保证书,中介当即支付贴息,这种方式是风险性比较小的一种;还有一种则是与中介机构签订合约,一年定存到期之后,再领取贴息。一旦采用这种方式获取贴息,就需要先对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了,确定是否可靠后再签合同。 这就是“贴息揽储”的基本业务模式。

二、“贴息揽储”利益链剖析

对于贴息存款,这是银监会所不允许的,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文件中规定不准存贷挂钩,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应严格分离,不准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

但是为了完成存贷比考核指标、存款任务等,贴息存款其实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早些年,这一做法通常局限于银行为完成存款任务,银行自己抽出经费或者牺牲部分奖金等用来贴息。但如今贴息存款支付费用的主力已变成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而银行没有额度时,企业需要拉来同等额度或者一定比例的存款,而这笔存款的贴息最终就要由贷款企业来支付(包含在支付给资金掮客的介绍费之中)。

贷款企业虽然支付了比银行正常贷款利息要高得多的费用,不同地区贴息价格完全不一样,目前一般再额外支付2.5―8%不等,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往往贴息价格越高,因为需要的存款大部分从外省拉过来,需要支付较高的贴息。但相比于民间借贷来说,贴息还是便宜了很多,贷款企业也愿意支付的。贷款企业最终就是贴息存款的买单人。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银行、资金掮客、存款人、企业等四位一体的利益链。在这个链条中,四方都是赢家:银行赚到了贷款利息,扩大了市场份额;资金掮客赚到了介绍费;储户除了银行的正常利息外,还能获得一笔额外的所谓贴息;企业获得了贷款,虽然付出的代价比银行贷款可能要高一些,但比民间借贷的利率肯定要低得多。

因此,贴息揽储业务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那些投资观念偏谨慎,又不甘心较低正常银行存款利率的客户群体。

三、贴息存款的风险及防范

贴息存款主要业务都是在银行柜台办理的,不少人因此认为是没有风险。在他们看来,贴息部分可当场兑现,存款到期后自行再去银行领取正常定存的本息。这种买卖存款的操作,通常由资金掮客牵线,通过指定银行进行,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贴息存款主要存在两类风险。

第一类风险主要指非阳光操作模式。非阳光存款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客户到指定柜面办理业务,很多业务办理受到限制,比如开通网银、短信余额变的提示等。通常非阳光贴息存款出现风险的情况是存款资金被挪用,无法及时补上,导致储户到期不能正常取得本息。

第二类风险就是直接诈骗。受骗若遇到别有用心的投资公司或中介机构在存款时动手脚,特别是与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对储户进行诈骗。骗子通常作案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某银行工作人员或资金掮客出面,向受害人放出消息说银行需要存款贴息存款,年息高,受害人动心。第二步,骗子(通常会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出现,爽快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然后要求储户在银行指定柜台和骗子一起当面存下巨额存款。签文件时,骗子动了手脚,塞进一张网银申请单,并骗得受害人签字。受害人当时并不知情,骗子私下偷走U盾或者用假的U盾调换真的U盾,同时骗取密码。第三步,受害人存款签字完毕,拿到所谓的“贴息”,而骗子之后就通过网银暗地里取走了受害人的巨额存款。此类诈骗在江苏、浙江等地多次出现过。

银行揽储篇4

为了刹住违规揽储这股歪风,2000年,人民银行专门下发了《关于严格禁止高息揽存、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严禁擅自提高利率或以送礼等各种名目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与此同时,央行还对一些严重违规揽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和处罚。此风一刹,收敛了许多,但到了2005年,又有少数银行将理财产品转化为准储蓄存款产品,变成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一种工具,一方面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另一方面进行不公平竞争。为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保护客户合法权益,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由于管制得当,违规揽储之风偃旗息鼓,平静了一段时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违规揽储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于是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充分利用非现场监测、举报、媒体披露等渠道。加大对各类违规揽存行为的明察暗访,并采取措施严肃查处了一批违规机构和个人。有效发挥了威慑和遏制作用。9月17日,银监会还向公众通报了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等数起违规揽储行为的机构。

违规揽储手法多多

分析当前的违规揽储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地方、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手法多多,更为直接,较上世纪90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手段之一是擅自提高利率。少数银行为了揽到存款,在利率上予人以惠,加大吸引力,有的在规定利率基础上提高百分之几十,甚至翻倍。不知这些银行揽得如此高息存款还能创造多少利润。

手段之二是瞒天过海。或暗记高息,或上套利率档次,或开展有奖储蓄,或减免、报销其他业务手续费,或赠送纪念品,或赠送现金(包括提货卡、有价证券等),或提供境内旅游,或支付存款大户子女出国学费,或安排亲属就业。少数银行就是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方式变相提高利率。抢存款人行。

手段之三是巧用“跳板”。这主要是向帮助自己拉来存款的中介支付费用。这些费用也称谓各异。有的叫吸储费,有的叫协储费,有的叫手续费,有的干脆叫中介费。

手段之四是变换花样。有的银行害怕明目张胆地给钱被上级部门查出,便变换花样,借办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名义向存款户返还现金,可谓不是高息胜高息。

阴风重起事出有因

也许有人要问,中国入世已这么多年,中国诸家银行进入商业化运作也有了不少时日,况且不少银行都已成功上市,怎么还在违规揽储呢?这次被银监会通报的几家银行大多是上市公司,按理说,上市公司应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讲求成本和效益的精确核算,进行合规经营。绝不应做出与经营理念格格不入的事来。那么是什么驱动十几年前卷旗而去的“存款大战”会在今天重演呢?

深究起来,当今银行违规揽储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两大原因。分析浅层次的原因,可能与银行目前面临的贷款比例有直接关系。近年来,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上级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严格控制贷存比指标上限。这本来是对的,是实实在在为银行业筑起一道“防火墙”。然而,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去年以来在贷款上实行高投放,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如果不能吸纳充足的存款,就不能达到监管部门的存贷比例要求。而为了达标就必须收紧信贷规模,但一旦贷款规模减小,就会影响银行盈利水平,将带来总体收益的减少。这样,面对完成存贷比指标必须扩大存款量和银行实现盈利也要存款的两难处境。银行便不得不饮鸩止渴,做出一些不愿干又不能不干的事情来。

如果分析银行违规揽储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不说它与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有关。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利息收入仍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中,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利息收入占据了大部分份额,最新公布的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75%以上,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只占20%左右。这和国际上的先进银行如花旗、汇丰等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国际上的先进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即普遍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国外,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从品种上看,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60多种,但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类、汇兑类业务为主,业务新品种少,业务份额小,无法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一些非传统经营领域上如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同样缓慢,和国外银行存在很大差距,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可以说势在必行。

盈利模式亟待转型

古人云“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其意是说,解决问题不要着手于表层,要从它的根本人手。目前虽然对银行业违规揽储采取了各种处罚查禁措施,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问题在哪里呢?前面说了。就在于银行业目前的盈利模式还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没有走进新的天地。所以,改变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便成了解决银行业违规揽储问题的“牛鼻子”。

要改变盈利模式,各商业银行首要一环就是转变观念,要从“银行从来就是吃利息虫子”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把加大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收入作为扩展收入来源、调整收入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银行类理财、企业年金、银行卡以及电子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盈利模式,推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银行加速改变盈利模式上,目前外部因素也在催促。据报道。近日银监会正与商业银行商讨按照贷款总额计提减值准备,即出台新的拨备新规,初步商议大型银行的拨备/总贷款的比率要达到2.5%,股份制银行要求达到2.4%。对此,专业人士测算,对股份制银行来说,如果要求在年底前将拨备率提高至2.5%及以上,那么今年净利润的五成可能就此被吞噬掉。拨备率假如设定为2.5%,那么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之后,就会使存贷差缩小大约1%左右,而目前的存贷差为3.06%。以后新增100元贷款,原本有3.06元的毛利,但现在将2.5%变成计提准备金,毛利变成只有0.56%。

据国泰君安测算,如果银行的核销力度不变,在2010年底实现拨备率达标。对2010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为-15%。预计银行2010年净利润增速将由28%下降至8.7%。这样一来,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将被颠覆,哪家银行贷款增速越快,2.5%的拨备计提势必越高,对利润的侵蚀和影响也将越大。拨备新规一来。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冲动将从根子上得到抑制,这种压力将逼迫商业银行尽快实现盈利模式转型。

为了从根本上制止银行违规揽储,除了促使商业银行自觉尽快转变盈利模式。还要用铁的纪律、制度去规范银行的行为,要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切实审视正在实行的考核标准。

银行揽储篇5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三家银行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

根据审计,三家银行共违规发放法人贷款245.73亿元。其中,建行违规发放法人贷款共68.16亿元;农行违规发放法人贷款98.13亿元;进出口银行违规发放贷款79.44亿元。

总的来看,审计查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违规放贷、高息揽存和资产质量分类不准确。

违规放贷

谈到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时,审计署将违规发放法人贷款列为诸多问题的第一项。

“一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再到回收,大致可以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重要环节。”一位东部地区银行业人士称,一般贷款出问题,主要出在贷前和贷后阶段,银行信贷审批体制几经改革,情况已经大幅改善,贷款评审环节出问题的不太多。”

其实总结上述三家银行违规放贷的情况,问题亦大多出在贷前、贷后两个环节。贷前以贷款资质审查不严等原因为主,贷后的问题则出在贷款资金挪用上。

上述东部地区银行业人士称,客户经理主要任务是拿单子,风控主要责任在后台。为了上业务量,客户经理有可能会有意或者无意,放宽对贷款人资格的限制。

中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贷款挪用说明贷后管理偏弱。至于被挪用的贷款流向,难以一概而论,需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

事实上,出于考核压力,银行放宽审贷标准,在银行承兑汇票方面最为典型且常见。

山东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称,业绩考核压力下,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有可能会对真实的贸易背景放松检查。对银行来说,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能增加更多的派生存款、派生贷款,并且能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违规揽储

贷款业务出问题的同时,竞争更为激烈的存款业务,同样“中枪”。

农行方面,审计结果称,浙江省分行、山东省分行违规办理存款业务共5.83亿元,其中2011年发生3.2亿元,主要是变相提高存款利率问题。

建行方面,审计结果显示,辽宁、浙江、湖北、湖南等4家分行违规办理存款业务共11.63亿元,其中2011年发生10.89亿元,主要是为完成存款考核指标而违规虚增存款。

“高息揽储,是利率非市场化下的产物。”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理论上讲,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任何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的国家,都可能存在高息揽储的现象。

最近几年,银行负债压力大增,每家银行都在大谈“存款立行”,下面基层行完成存款任务的压力很大,为了完成指标,有些银行网点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变相高息揽存。

“每到月末、季末,银行客户经理就很抓狂,到处要存款。”一位内蒙古金融业人士称,在月末、季末,资金价格最贵,这种存款都是在银行体系“一日游”,29日入账,下月1日就转出去,但就是这一两天,帮助客户经理完成了任务,客户经理也可以给存款人高额返点。

“以后一旦利率市场化了,非法揽储的现象也将随之消失。那时候大家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户。”郭田勇表示,高息揽储屡禁不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隐匿坏账

继违规放贷、违规揽储之外,隐匿不良资产成为三家银行被审计出的第三大问题。

谈到建行时,审计结果称,“贷款五级分类不够准确”;谈到农行时,审计结果也显示,“资产质量认定不够准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年初增加3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六个季度反弹。

相比于风险已暴露的不良贷款,更让监管机构不安的是被银行匿藏了的不良贷款。

根据监管层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行应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而在贷款五级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为确保监管达标,往往会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操作,延迟风险暴露,隐匿不良贷款。

“为应对内部绩效考核和外部监管考评,部分银行隐瞒不良的现象比较突出。”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在内部会议上称,对当前的不良贷款形势和问题,银行必须清醒认识。“首要任务是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和资产质量真实性。”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称,2012年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逾期贷款规模持续大于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较历史平均水平明显上升,这反映贷款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评级的不真实,尚福林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贷款五级分类真实性进行全面自查,有针对性地改进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分支机构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银行内控拷问

违规放贷、高息揽储以及资产质量分类不准确,对于银行来说,其实都是老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不只限于此次曝光的建行、农行、进出口银行三家。

2012年审计署公布的工行审计结果显示,工行所属9家分支机构违规发放法人贷款94.99亿元,其中2010年发生52.87亿元。而更早的案例是,2008年审计署公布的光大银行审计结果显示,该行违规发放贷款108.68亿元。

“利益使然,难以杜绝。”郭田勇还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改进公司治理的水平。

在宗良看来,银行审计出来的问题年年相似,说明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高息揽存、资产质量分类不准,还是违规放贷,银行过于严格的考核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绩效考评不够科学,经营导向存在偏差。”一位银行业人士称,银行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分支行普遍存在业务发展年年加速、绩效指标层层加码、各级员工人人加压的现象。

“银行对于自己的市场地位十分看重。或明或暗,上级行都会对下级行的市场份额、市场排名有要求。”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称,银行在评估自身地位时也喜欢以市场份额来说话。

银行揽储篇6

自今年6 月起,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已连续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银监会存贷比日均监管政策的实施,将又一次挑战银

行资金的承压能力。

银行一方面要完成监管指标,另一方面又不愿减少贷款,只好打着高收益率旗号,通过发行更多的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

日均存贷比监管的提出,意味着银行每天都要向银监系统报告存贷比情况,进而实现存贷比实时动态监测。今后,商业银行在月底突击揽储及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是否会有所改变?商业银行在应对监管指标的同时,到底该如何真正控制风险?

突击揽储为达标

判断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是否适度和结构是否合理,有很多指标,存贷比是其中之一。存贷比指标反映了银行存款运用于贷款的比重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超过这一比率,表明贷款规模过大,风险也过大;相反,存贷比率越低,银行的安全性越高,但盈利能力可能下降。

以前,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是在月末最后一天进行,即时点考核。知名金融专家蔡庆涛对《新财经》记者表示:“这种考核方式使商业银行不注重日常的存贷比例,存贷比高了,就在月末最后一天集中增加存款,把这一天的存贷比降下来。这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一大奇观,每到月末、季末和年末最后一天,存款大战异常激烈。比如,2010 年12 月31 日,国内某银行为吸收存款,不惜血本,800万元存款1 天的利息就高达3 万元。这样的收益如果折合成年化收益率已高达135%。银行如此高成本地吸收存款,目的就是为达到存贷比指标。”

除了在月末突击吸收存款外,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存贷比率,纷纷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5 月21 至27 日的一周内,有31 家银行共发行了309 款理财产品,较此前一周增加24 款。在端午节前夕,各大银行推出了不少高收益率的节日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之前发售的理财新品达到220 只之多。

齐鲁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程娇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大银行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与近期银行揽储压力直接相关,存贷比大限将至,5月是“冲时点”的最后一月,银行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解燃眉之急。

虽然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可以达到符合监管指标的目的,但这会让银行的财富管理变质。银行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在银行业务中会以表外资产形式存在,这种形式被业界称为“伪贷”。如果长期大量地发行此类产品,不仅会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伪贷”资金流向可能会违反国家的行业引导政策。

蔡庆涛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存在夸大宣传,监管层曾在2008年全面叫停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而如今,银行夸夸其谈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大多是在忽悠老百姓。有机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93% 的理财产品收益没有跑盈CPI。”

信贷业务受控

商业银行之所以追求这么高的存贷比,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具有高负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对社会的影响远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因此,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安全性排在首位。

蔡庆涛认为:“安全性与盈利性总是矛盾的。日均存贷比下降后,银行风险是控制住了,但势必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所以,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中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垄断现象比较突出,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其他企业远远不能企及的。在A股市场,银行类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市场总量的1%,但其利润总和已占到全部A 股公司利润的近一半。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所以,监管层适时的推出严厉的监管举措是非常必要的。”

兴业证券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表示,银监会如果实施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对于银行今年的贷款规模会有3% 左右的影响。对大型银行而言,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中小银行的贷款规模会压缩5% 左右的空间。

此外,各大银行也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以达到监管要求。5 月27 日,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张昌林在该行当日举行的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3 月以后,民生银行日均存贷比已达到监管要求,短期来看,考核导向与信贷资源配置、存款增长挂钩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介绍,从2011年起,民生银行新增信贷资源80% 以上将投向民营企业,此外,还将集约外部资源,帮助民企直接融资。

在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下,不少银行会对二、三线城市的分行“下手”,停贷或许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但停贷不可能出现在大行,也不可能大规模出现。因此,为了在规模紧张时期有效利用资源,一些银行对部分贷款业务作出结构性调整。比如,调整个人贷款结构,将个贷业务的发展重心由房贷业务转向汽车、信用卡等消费贷款,促进了消费升级。

经济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存贷比状态下,日均存贷比考核使部分商业银行面临达标压力。从已经公布的银行一季报可以看出,很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在70% 以上。

中信证券(600030.SH) 分析师朱琰在报告中称,大中型机构存贷款资源不平衡,中小型金融机构日均存贷比存在一定达标压力,6 月份吸存揽储的压力有所增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以往在月度存贷比考核的情况下,银行往往在月末突击揽存,在月初放贷款,并力争在月末收回,这样就可以尽量完成存贷比的考核指标。现在改成日均存贷比考核后,要求存贷款在日均水平上保持一定的比例,这让许多中小银行压力加大。并且,如果存款不增长的话,就不能放贷,也会直接影响一些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

蔡庆涛对记者表示:“日均存贷比的考核,打破了商业银行月末突击增加存款的乱象。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更加真实,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21.5%,加上75% 的存贷比, 商业银行每百元存款使用率已高达93%~96.5%。银行流动性已经很差了,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特点是短存长贷,进一步加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去年上半年,国内个别外资银行存贷比几乎接近100%。”

银行揽储篇7

打起了揽储价格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期身边的银行开始提高存款利息了。宁波银行、招商银行等一批股份制银行将一年存款利率上浮高达30%,有的银行甚至出现高达利率上浮40%的情况。

不仅存款利率,银行理财利率同样是水涨船高。《投资者报》记者调查深圳地区多家银行发现,各家银行在争夺理财与存款方面竞争更加激烈,民生银行某支行理财人员表示,该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在4.75%到4.8%之间,远远高出4月4.18%的平均预期收益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记者了解到,这主要是由于“去杠杆、严监管”,造成流动性持续紧张,非常渴望资金的银行打起了“价格战”。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自2016年12月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上升,这与市场流动性收紧、资金利率上扬有关。

“近期中国银行间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涨,5月22日一年期SHIBOR首次超过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短期内银行资金成本仍然高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望继续上升。”刘银平提醒投资者注意,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行业监管加强,资金池、期限错配、高杠杆行为将被制止,非标资产投资也将得到限制,银行理财收益率或将因此下行。

中小银行揽储行为更激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理财收益与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方面,城商行、农商行表现比国有行、股份制银行更加激进。

目前银行执行的基准利率为:活期存款利率0.35%,定期存款中,整存整取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分别为1.1%、1.3%、1.5%、2.1%,三年为2.75%。

今年一季度银行存款利率报告显示,国有五大行在35个城市的各期限存款利率最高上浮40%,邮储在6个月定期存款上最高上浮40%,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国有银行、最高上浮45%,城商行存款利率差最高上浮53.6%。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1万元的一年期存款,如果利率上浮40%,意味着你可以拿到210元的利息,多收60元。

城商行在此次上浮利率中表现更为积极。以深圳地区为例,活期存款方面,多数银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均为0.3%,低于基准利率。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与江苏银行则为0.35%,一年期定期存款,各大银行执行的实际利率大多为1.95%或1.75%,上浮幅度为30%或20%,渤海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几家城商行达到2%,上浮比例为33%。

对于中小银行在利率上浮高于国有大行的原因,中金固收团队的研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近几年资产端依赖交叉金融业务扩张较为迅速,负债端上看,中小银行则主要依赖批发性融资,包括同业存款、回购以及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从大行的超储中借来准备金。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的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在总负债的占比超过30%,个别银行甚至超过45%。

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吸纳存款的能力有限,往往通过发行成本较高的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筹集资金,进行主动负债。然而随着监管层加严格MPA考核力度,遏制了中小银行的负债扩张,中小银行不得上浮较高利率揽储。

此外,从今年一季度一般存款来看,上市银行吸收存款增速由2016年末的10.17%下降至9.78%,中金研报指出,存款的乏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扩张的放缓,在货币政策以及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监督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流动性池子的水下降”,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增长持续乏力。未来,商业银行在一般存款的价格战中也将更加激烈。

理财产品收益连升5个月

理财产品方面遇到的难题差不多。

银行揽储篇8

过去的一年的都是在新成立的交通银行咸阳分行度的,在这一年中轮换过好几个岗位,最终成为一名个金客户经理,主要从事对私客户的私人金融业务。

一. 自从2014年11月9日交通银行银行乔迁新址,我就成为了分行的一名会计人员,从事柜面的个人储蓄业务,也是就综合柜员。在银行这个岗位算是比较基础和繁琐的工作了。正常下班之后,要钆账、送库、培训新出的制度和业务、节假日银行正常营业还得加班、不能出现长短款现金差错等。虽然工作是机械、枯燥的,但是那时候我们学会了最基本的银行会计业务和金融知识,认识并维系了我的第一批客户群。

四. 七、八月份我又来到了零售信贷部从事内勤的工作。主要做客户信息录入、资料整理、楼盘现场收件、带领客户做预告登记、抵押登记等事项。压力不是很大,但也异常繁琐。每一笔贷款都是有风险的,我们需要营销更多客户的同时,把控风险。贷款客户在我看来其实是比较优质的客户,因为他很“稳定”,只要没有还清欠款,十几年、几十年内不得不对银行“不离不弃”。这样的话,交银理财卡、信用卡、基金定投、得利宝(有提前还款计划,但未到一年的客户)等都可以做。零售信贷部应该至少有一个专门负责个金业务的员工,充分挖掘贷款客户资源,毕竟做个贷客户的业务比一个新客户的业务要容易的多。另外,要改变客户对于还款借记卡的普遍认识,那不仅仅是一张只能还房贷的卡片,还可以做理财、买理财、存定期等理财功能。

五.从8月26日起,我正式转岗成为一名个金客户经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举步维艰的,之前积攒为数不多的老客户现在突然联系,已经很难维系了。而新建的客户管理系统OCRM中一个客户也没有。客户经理主要是做销售,提升行里中间业务收入,而基金、保险、贵金属的销售对于新客户又谈何容易。于是大堂的客户接触显的尤为重要,除了后来行里分的600多普通客户,通过大堂接触新增客户300多人.随后通过房贷客户营销交银卡、大堂客户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交叉销售信用卡等,与客户有了第一次结触,慢慢打开了突破口。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工作和成长,也慢慢有了自己对工作的体会和心得:

一.不断学习,不论是业务还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客户接触的时候,除了业务还要了解股票、财经动态、基金、私募、外汇、券商理财、社交等等,给客户一种很专业、很全面的职业性。

二.做客户讲究“心存,致远”。“心存”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客户,不是在任务下来的时候才想起来客户,而是要我们要我们记住客户的生日,满足客户换零钱、新钱、汇款、挂失等没有业绩的业务的需求,真正的把对待客户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让客户真正觉得你是真诚的,有你在银行来办理业务时就是方便,客户一旦需要与银行发生业务往来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你。“致远”要求我们对待客户的资产像对待自己的资产一样,要有一个长期的保值增值的理财规划。不能为了完成任务一次把客户做伤了,要真正做到是为了客户着想。通过老客户交叉销售、转介绍新客户,远比开发新客户简单的多。

银行揽储篇9

6月迎来高考,也迎来了商业银行的“中考”揽储关键时点。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银行的揽储压力增大,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节节攀升,开启了理财客户“抢夺赛”。 为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较大,高达50%;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创年内新高,高达8%的理财产品频现江湖。

为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较大,高达50%;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创年内新高,高达8%的理财产品频现江湖。

《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最近一个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达11542只。从预期收益率来看,有90%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之间,有2.2%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以下,约6%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8%之间,另有11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

此外,不少短期产品出现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部分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竟低于半年期或三个月的同系列理财产品。

多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近来银行基础资产收益率上升,主要因为监管加强、禁止理财投理财以及同业理财资金收缩,银行理财需要提价吸引零售客户资金以补充资金缺口。

令市场最为担心的是,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高企实际是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从而影响实体企业。

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同时受季末冲时点的影响,部分银行为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理财产品上浮利率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理财收益持续攀升

作为存款的重要替代品,流动性收紧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的收益节节攀升,迅速拉升至2016年初的水平。

《财经》记者统计,从最近一个月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明显增加:去年同期该类产品仅164只,占比1.78%;今年同期该类产品上升到700只,约占同期发行产品的6%。前述11款预期收益率高于8%的产品全部由交通银行发行。其中一款最高预期收益率达13.3%。

相对而言,五大国有银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存款定价仍保持相对稳定,大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为1.75%,较基准上浮约为16.67%,最高的也不超过30%。

但是个别比较激进的城商行确有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较大的情况。“存款利率最高上浮超过40%”“部分城商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等屡现报端,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近年来最大力度了,以往没有这么高的上浮幅度。

6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日益显现。《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6月1日-8日,各银行新发理财产品共计2819只,期限为3个月-6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超过6个月-1年期产品,前者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28%,后者为4.499%,一年期以上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31%,几乎与3个月-6个月期理财产品持平。

另一倒挂现象为,同一银行同一理财产品的不同期限之间,长期产品收益率低于中短期产品收益率。

如6月8日,中国银行发行的2017年中银智荟理财产品,91天期限的预期收益率高于179天的A期收益率,前者为4.65%,后者为4.6%。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向《财经》记者预计,利率涨幅短期仍将持续至6月的年中考核,中长期来看,还得取决于监管去杠杆的进程。总体来说,这次理财上浮利率,应该是以短期为主,就是为了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

赵亚蕊解释,现在高成本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救急的措施,多揽资金防止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来说,主要是成本影响,但不会长期如此操作,对银行的经营和业务结构影响不会太大。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应该通过两个维度观察利率上浮:一是如果监管力度放松,去杠杆压力缓和,负债压力就会减轻;二是银行主动或被动压缩资产,带来资产负债的重新平衡,都会让利率上行结束。

今年5月中旬,有地方商业银行分行及下属区域支行已对揽储工作进行了动员会。有媒体报道称,某地方银行分行个金分管行长的工作集中在私银客户、投资新客户、工资客户、拆迁客户等;对公分管行长则要围绕扩户、存量客户提质两个方面安排工作。

比较而言,商业银行今年揽储较往年更激烈,任务更重。有银行理财从业者在朋友圈自身所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息,并承诺对帮忙购买者“个人兜底”。

据媒体报道,多家银行已将揽储的任务下放到分支行和网点,员工根据岗位来背任务。甚至商业银行后勤和行政部门员工也开始帮忙揽储。 揽储争夺背后

今年一季度银行流动性偏紧被认为是理财预期收益高企的主要原因。《2017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

多名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央行二季度末宏观审慎评估(MPA)年中大考将近,这对于部分业务扩张过快的银行有较强冲击,促使存在较大考核压力的银行进行理财规模或理财业务结构的调整,于是资金紧张引发了银行资金抢夺大战。

央行一季度一评的MPA,在季末时考核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根据以往的经验,MPA考核对流动性条件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使得商业银行季末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骤升。

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也被认为是市场呈现出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2017年2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的曝光,在资管市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项政策延续了去通道、降杠杆、控风险的意图,期望通过打击监管套利、防止资金空转、增强穿透监管等方式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质。

这与银监会4月下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等文件相辅相成,意图在保障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隔离的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上调的原因在于银行负债成本不断上升,负债荒倒逼使然。”刘东亮对《财经》记者表示,最初主要是由金融去杠杆导致的同业负债收缩引发资产负债压力,流动性趋紧,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价格走高,而后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向负债端全面传导。刘东亮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利率持续上调,存款利率也面临上调压力。

赵亚蕊称,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分析,由于管理层加大了同业业务的监管,无形中对负债端形成了压力。以同业委外投资为例,银行出于避嫌减少了同业购买,部分委外投资被迫赎回。但是,负债端有较大浮亏的投资强行赎回有压力,之前的资金源于同业理财,到期后需要资金补充,只能提高利率加大吸储的力度,降低流动性的压力。

商业银行努力增加轻资产业务的占比,但是由于传统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重相当高,调结构进行得很慢。由于实体经济也处在调整期,目前商业银行转嫁资金价格的能力减弱。和大银行比起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单一,对于理财吸取资金的依赖度更高,需要理财吸取资金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来吸引客户。

不过,从几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占比分析,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尚不至于引起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67.17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负债规模分别为76.45万亿元和40.52万亿元,两者合计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69.97%。城商行负债规模为27.34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16.35%。这意味着,即使有个别城商行存款利率价格上浮幅度较大,但是这部分存款在整个银行业存款中占比较少。

对于流动性偏紧问题,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称,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6月6日,央行进行4980亿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3.2%,与上期持平。

本轮MLF一定程度缓解了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6月MLF到期量较大,此时放量有对冲到期的意味。而且目前银行体系超储仍处于低位,超额放量给银行体系“补水”,补充跨季资金,有利于稳定年中资金面。 利润承压

某城商行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上升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争夺负债,争夺存款。

目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快,资产端上升慢,这意味着银行在理财产品上是给客户让渡了一定的收益,换句话说,银行收益因此在减少。

上述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负债荒导致负债成本大幅上升,但平均上升有100基点以上。这种上升也倒逼了资产端收益上升,例如国债从去年低点上升了100基点,信用债普遍上升了200基点以上。“这种情况对银行的经营提出挑战,因为2016年实体回报率只有4%出头,并不能支撑这么高的负债成本。”该人士认为,负债大幅上冲可能性不大,等待监管逐步放松,收益率还是要回归下降通道。

“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资金端、资产端都在上升,三者共振,具有必然的联系。” 华夏幸福基业公司资产管理中心高级总监汪杰对《财经》记者表示,在紧货币加强监管以引导金融去杠杆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资金的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最终必然会在资产端――银行贷款上有所体现,会令企业贷款成本升高。

6月9日,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报价4.4116%,创逾两年以来最高,已经连续九个交易日高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

汪杰表示,综合来看,银行内部边际资金成本已经全面高于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涨,Shibor和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倒挂,意味着银行未来将逐步把压力传导给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6月9日,根据中债登公司数据,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3.70%,高于五年期(3.63%)和十年期(3.65%)国债收益率,这一极不寻常的走势意味着,如今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就像一个三角形,近期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由于资金成本抬升,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售国债,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对其来说影响最大。以国开行为例,根据中债登数据,以市场最典型的十年期国开债为例,6月9日其收益率为4.40% ,而1月3日收益率为3.69%,由此推算发债成本即负债端成本今年以来已上浮71基点。据公开数据统计,国开行金融债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发行量为7025.50亿元,如根据发行成本上升0.71%来测算的话,折合全年其负债成本由此而增加预计将超过100亿元,而根据内部不公开数据,国开行2016年整w净利润约为1000亿元,由此推算发债端成本的上升将对其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国有大行主要负债来自于存款,相对而言,同业存单不太多,所以其资金成本来自存款利息,而其存款大多数来自居民存款和企业长期存款,季节性存款占比不大,所以受银行季末冲时点上浮空间有限,成本传导效应不明显。

根据四大行公开披露的2016年度财报数据,大行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对总体负债规模贡献约为2%。据汪杰估算,四大行平均负债规模约20万亿元,由此推算四大行同业存单的规模为0.4万亿元,如果成本上浮200个基点,也就是80亿元成本,即便是四大行里净利润最少的中国银行,2016年这一数值为1841亿元, 负债端上升成本与净利润比例不到2%,由此可见对其影响较小。

在这场资金抢夺战中,中小银行利润受损更严重。由于农商行和城商行受限于网点品牌和原来投放存贷款能力,以及业务范围,应对流动性紧张,只能提高理财揽储。近年来中小银行同业理财和存单规模占比较大,受市场资金成本抬升影响也较大,其负债成本将会迅速上升,挤压利润。

据汪杰测算,假如中小银行资产规模50%来自同业存单和理财,对于2000亿元左右资产规模的中等城商银行来说,如果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和理财收益率从年初至今平均上涨150基点的话,即使考虑业内的资产收益率(ROA)较高值2%,由此对其净利润影响也将超过30%。

Y金面紧张,加上同业负债收缩,挤压利润,商业银行往往需要用负债来配资产,所以对一般存款和理财的需求增加。存款竞争激烈,但存款利率相对低,期限也较长,和资产的期限不好配置。

为应对资金成本抬升,滚动发售理财产品和期限错配往往是银行理财保证收益的惯用手法。

汪杰表示,为应对资金成本上升压力,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账面显示浮亏,如果不存在兑付问题的情况下,银行可能认赔或者继续持有债券看看是否到期收益率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另一种情况,为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问题,银行采取的方式更多是滚动发理财产品,也就是期限错配。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中枢普遍上移,甚至出现三个月产品收益率高于一年期的情况,因此极容易产生利率“倒挂”情形,但是迫于经营与风控压力,银行只能短暂出此下策,滚动操作,暂渡难关。

“从行业来讲,理财的资金肯定是去配资产,因为好多银行都是短负债配长资产,负债到期了就得找负债来续接上,具体配哪类资产各家银行有所区别。”赵亚蕊介绍,理财的期限一个月到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期限灵活,利率浮动自由,对银行来说更容易吸收,所以现在理财的需求比较大,各家银行竞争,必然上浮利率。

赵亚蕊表示,关于期限错配,监管机构一直说不让错配,但是没有具体的政策来说具体不允许错配到多久,所以实际操作还是能做的,另外轻微程度的错配也是有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这个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理财预期收益涨幅跟期限有关,银行所缺期限的负债对应的预期收益上浮就多。

市场利率不断抬升,将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赵亚蕊介绍,理财上浮实际就是负债端成本上行,未来势必会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影响实体企业。现在年中考核,资金都比较紧张,小银行会更明显。负债端成本上升,银行要盈利肯定要抬升资产端价格,但是这种传导需要一定时间。

银行揽储篇10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储蓄额世界第一,而且1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加速度增长,目前已较2008年8月的20万亿元规模翻了一倍还多。这样消息理应让国人振奋,但每次都让人振奋不起来,因为在国人的经验、见闻和感受面前,这个数字及桂冠明显伴随着太多的疑惑和不公。

“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这个数字是否扎实?据人民网2012年4月5日报道,温州市区一些银行为了在月末完成上级指定的存款额而出台内部高息揽储政策:比如储户存100万元,可给出每天7000甚至8000元的利息,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利率标准。但这种全是大额的存款几天后就被取走了,明显是一种假存款。这种高息揽储的现象在全国几乎很普遍,请问,如果剔除了这样的虚假存款,还能保住“人均3万”这顶桂冠吗?

存款的都是哪些人?说出来也会让人尴尬。一是那些收入最低、省吃俭用慢慢攒钱用于看病、养老、子女上学、买房的人。这些人看似很“有钱”,其实是花不起钱和不敢花钱。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王晋斌的话可以为证:“欧美发达国家,储蓄率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社保较为完善。”二是那些手里钱太多花不完的人、“三公”等各种“福利”、“保障”太好平时不需要花钱的人、金钱来路不明不敢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对于这种储蓄,也许数字小了才更值得自豪。也正因为此,网友们总爱用“张家有财一千万,隔壁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来调侃。

还有国人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以城市上班族为例,他们手头有了积蓄后,只能买房,但现在投资型买房也不允许了;投资股市?拉倒吧,不说也罢;投资由专业人士理财的基金公司?拉倒吧,根本信不过他们;投资国有企业?拉倒吧,人家到银行贷款容易得很,根本不屑一顾;投资民营企业?拉倒吧,既害怕他们经营太艰难突然倒闭,又害怕在打击“非法集资”中打了水漂……只能存银行了,虽然因物价上涨得到的利息总是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