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2:36:43

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文章从产业成长的逻辑出发,论述休闲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并提出了从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的发展途径。

一、产业成长逻辑

产业的成长与变迁需要一种逻辑与理论的支撑。所谓产业成长逻辑是指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与消费偏好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导致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结合技术进步会导致产业内资源配置成本的变化,引起产业内市场供给的变化。产业内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变化共同决定了市场容量(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均衡点)的变化,并引起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变化。如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市场旅游需求扩张会引起旅游市场容量的增加,促进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形成需求型成长产业;又如IT技术进步引起电脑的生产成本下降,也会带来市场容量的增加,电脑业这类供给型成长产业。据此产业成长逻辑是产业调整背后最直接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来指导把握产业调整的方向。

二、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

2000年江苏省GDP突破10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4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社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所谓休闲是指人们在工作时间和其它日常必要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以英美为例,20世纪90年代英国户均休闲开支占家庭开支的20%,休闲产值超过汽车业和食品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占全国的1/5;在美国休闲娱乐业已成为主导产业,1990年休闲消费达10000亿美元,创造出美国1/4的就业机会,并被预测在今后的经济结构中,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2015年产值将占美国GDP的1/2。在中国有人预测5-10年后中国休闲消费支出将占总支出的30%,产业就业人数可达1.196亿人。

伴随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人们在工作时间和其他日常必要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与休闲活动增加,导致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消费者休闲消费与休闲购买力的增加使市场容量快速增加,也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和对休闲产品与服务供给及技术创新的刺激,形成需求成长型休闲娱乐产业。

休闲消费的增长不是一种绝对量的增长,而具有一种结构变迁、功能转换的特征。以旅游为例,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旅游市场的发展背后是旅游消费者多元目标,是从简单的观光发展到到满足放松康体、运动刺激、娱乐休闲、修学提高、品尝美食等多元需求的过程,是消费重心从视觉享受转换到全面体验要求的过程。随着旅游需求量的增长,旅游消费性质变化,其后的多种目的变得清晰并衍生出多种细分市场,产业也开始裂变,派生出多种新兴产业,并同时对产品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该变化要求产业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必须以终端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对产品供给产业资源进行重组。

目前各地将休闲纳入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城市提出休闲产业的概念,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消费结构功能分析来看,实际上是休闲包括旅游,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休闲消费代表着这类消费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这类消费的变迁方向。如果能率先适应市场需求特征、结构变化对产业升级的要求,从传统旅游业转归现代休闲业,可以形成先发优势,获得短期超额利润,并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

休闲产业提出的理论基础是产业演化理论与产业价值链理论。根本立足点是经济发展中需求的结构变化,关键点是产业可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产出能力。

三、发展路径:从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是由观光旅游,历经休闲旅游发展而来。

第一,发展休闲旅游,形成差别化优势。它与观光旅游的差别是突出旅游中的休闲功能,以休闲为中心设计产品、注重旅游消费过程的休闲功能。

休闲产业范文篇2

休闲产业不是某个具体的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系统,是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组成的产业群。这一产业群是通过某个龙头产业,融合其他产业,为人的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在休闲产业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彼此交错、互相支撑的关系。休闲产业的产业群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工业与休闲体育四个主要产业,它们形成了休闲产业的主体;第二是与每一个主体产业关联紧密的产业,这些产业是休闲产业的支撑体系,显示出休闲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和带动功能。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工业与休闲体育四个主体产业间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有彼此支撑的关系。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与休闲体育交叉,出现野营、钓鱼等休闲项目;休闲工业为其他三个产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

休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不能将其归于第三产业中的某一个产业。首先,休闲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分属不同的产业,休闲产业是这些龙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休闲农业的龙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与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加工业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休闲旅游的龙头产业是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流通业、娱乐文化业的融合构成了休闲旅游的主体。休闲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为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技术、产品、设备。因此,休闲产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是一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时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休闲产业庞大的关联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与汽车工业相当,这是其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重要原因。

有人曾预言下一个时代是“休闲时代”,但国内目前对休闲产业的发展依然认识不足,普遍认为休闲就是旅游、娱乐。这种片面的认识妨碍了休闲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休闲产业将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前工业化国家曾出现的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在中国也开始出现,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产业结构看,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逐步形成的,发达国家走上产业无烟化、休闲化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以之为借鉴,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休闲产业是必经之路。

“休闲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目前国家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城镇化等政策措施统一整合,比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中西部发展”结合,农民增收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城镇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所有这些措施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互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还需再解决另一个问题。比如城镇化发展中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加工业,但又会面临污染严重、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因此解决了城镇化问题之后,又要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在更多农村、城郊实行“休闲产业化”政策,这既能解决城镇化、农民增收问题,又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实行“休闲产业化”政策可带动投资、消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满足了人们在收入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对休闲活动的需求。

休闲产业范文篇3

伦敦发展局在《伦敦重要产业评论》中定义休闲产业部门为饭馆、酒吧、体育场馆与体育活动、、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六个产业部门。把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13个产业部门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基本把以上两类产业所属的大多数部门归属于休闲文化产业,两类产业部门的产出与消费大多数可以归为休闲经济。本文中休闲文化产业以我国的概念为标准。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伦敦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产出和就业量仅次于商业服务业。近数十年来,英国人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多,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使得对休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为休闲文化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产出。

英国休闲产品包括:书籍、报纸、杂志;体育与野营用品;摄影与摄像器材;电视、录像、计算机和声音类设备;玩具与业余爱好;园艺物品、植物与花卉。休闲服务包括:电影与戏剧;电视、录像、卫星租用、因特网;教育与培训花费;出资;参加体育运动与定购;其他娱乐活动(包括跳舞、夜间泡吧,陈列馆和博物馆);假期与度假花费。

当前,休闲经济正成为伦敦经济主要的增长源泉,是伦敦市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据2003年7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伦敦文化创意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而休闲产业是伦敦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消费市场达95亿英镑。文化创意产业雇员(包括时尚、软件设计、出版、建筑和古董交易等)数量已达52.5万人,另有29万人就业于伦敦的餐饮、娱乐、体育、、观光等休闲产业。两项相加就业量已超过80万人,远远超过金融服务(32.5万人)、制造业(26万人),教育(25.5万人)和医疗(20万人)。伦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证明,经济勃兴带动了休闲文化的兴盛,而后者对相关产业的融合与扩张,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休闲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休闲文化产品是为满足消费者娱乐与欣赏的需要而产生的,受欢迎的休闲文化产品一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产物。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因此休闲文化产品的供给要找准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要。

1、休闲文化与景点结合让文化成为消费内容

开发休闲文化产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跟文化内容相关联,让休闲产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传统公园可以改造成可玩、可吃、可表演、可居住的公园。在公园内搞特色展览、民俗风情展示、歌舞表演、文物展出,以休闲文化吸引游客,让文化成为消费内容。

2、通过文化概念为休闲产品创造新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

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们致力于提高自身生活修养,追求更加丰富的休闲享受。同时由于竞争空前激烈,人们往往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充电”,于是就产生了“知性休闲”的需求,即在休闲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如果能抓住国内正在出现的“知性休闲”消费需求,让文化与时尚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例如将书店与休闲文化结合,开发成具有“知性休闲”特色的书吧,书店不只卖书,还经营茶座、餐饮、音像、文具、乐器、手工艺品,铺设宽带网为顾客提供信息查询或进行远程办公,销售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在里面买书、看书、复印、喝茶、吃饭、聊天,让书店成为人们读书休闲的好场所。这样就为书店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

三、休闲文化产业的价值和产业发展模式

休闲文化产品消费掉的并非单纯的物质性产品,还隐含了“消费同时产生体验”的消费过程。消费转型引起的文化需求是休闲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重要来源。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诉求易于满足,而情感诉求则需要深入的探究和开拓。因此休闲文化产业的价值就在于极大地发掘这种内在的诉求,满足人们情感需求,从而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休闲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原材料的。它有自己的一套实现商业价值的产业模式。休闲文化还具有较强的产业牵动性和“波及效果”。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物质产业获得根本性发展后,文化产业紧随其后发展起来的。

当前我国物质产业比较发达,但是文化产业没跟上。如何把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要素,值得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文化传承与时尚的有效组合。通过组合文化资源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进而带动一国文化与非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

四、休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发展

英国伦敦提出的“文化创意”发展战略,彰显的就是城市文化产业竞争的新理念。在中国,虽然休闲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休闲文化产业不仅迅速崛起,而且获得了积极的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城市外在影响,提升城市吸引力,从而重塑城市形象和品牌。休闲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营销,能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需求多样化使得城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而休闲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以智力开发为前提,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的、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从而成为了一种积累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驱动型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休闲文化产业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拉动能力,可以在传统服务业中派生出新的门类,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休闲文化产业对促进城市就业有积极作用。

从2003年到2006年,上海市通过政府引导、社区支持、楼宇置换,利用大量100多年来的老工业建筑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改造建设了近5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些文化产业集聚区与城市旧区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使缺乏活力的老城区焕发了青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上述集聚区大多成为上海市经济新增长点和文化活力区域。

五、休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实力提升

21世纪有两大产业可以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就是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居民的交往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外延,从而衍生了休闲文化产业。在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系统中,休闲文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休闲文化生活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经济水平发展后,人们就会越来越重视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包括产品的构思、设计、造型、包装、商标、广告等。当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追求趋于强烈,商品的文化特色就会有力推动产品的市场销售,这就是文化消费的经济表现。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当休闲文化产业向传统制造业渗透时,就客观上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提升了城市经济实力。休闲文化产业能够以多种盈利模式促进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与迪斯尼的米老鼠相比,我们的福娃虽有美好形象,但缺乏文化内容。而迪斯尼的米老鼠由于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价值也随之不断提高。几十年来,米老鼠形象不仅是美国文化的标志,更为美国带来了数万亿美元的利润。如果我们不为福娃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奥运会结束后,福娃的价值也就结束了。

休闲文化产业往往是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起步的。由于城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而市区往往土地资源有限,客观条件决定不能再发展低端制造业。休闲文化产业主要利用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只消耗很少的物质资源,具有无污染的特点,能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十分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六、休闲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影响力,以及吸引、争夺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为市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建筑、交通、能源等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生存环境、人文精神和法规政策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政府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休闲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休闲文化产业也是竞争力,它对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和谐、改善人文居住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言:到2015年,世界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进入休闲时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主要依托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事实所证明。据统计,在美国,文化休闲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近9000亿美元。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国外经验表明,全球化、信息化某种程度会促使城市出现空洞化与同质化现象。但一些城市由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提供了高强度的交流和知识交换机会,所以仍具有活力与竞争力。因此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注重点,城市竞争力将最终体现在文化内容创新能力和休闲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上。

【参考文献】

[1]钟婷:伦敦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运作研究[DB/OL].上海情报服务平台网,2005-4-19.

[2]蔡尚伟:城市特质与创意产业路线选择[DB/OL].新浪博客,2006-7-22.

休闲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杭州休闲产业问题对策

休闲产业是涵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纪念型工艺美术品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又是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从1999年提出的“游、学、住、创业在杭州”到2001年的“休闲之都”和“女装之都”,再到2002年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与2005年实现的“中国茶都”和“动漫之都”。而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将杭州的休闲产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总的来看,杭州休闲经济起步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杭州的休闲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6月底,杭州市已有210家星级饭店,数量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并拥有各类旅行社318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杭州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国外市场的扩大,杭州的入境游人数已连续三年排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

杭州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杭州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杭州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杭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杭州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虽然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五大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类;以黄龙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以杭州大厦和武林女装一条街为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楼外楼”和“张生记”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些人造景区和娱乐场所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在其它地方也可找到替代者,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总体上看,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杭州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基础薄弱,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杭州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一些度假村打着休闲的牌子,却没有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导游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而专业学校很少有针对休闲业开设的培训课程。

缺乏品牌推广,国际知名度不高。一直以来,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例如在近邻日本,杭州的知名度除了低于北京、上海、西安、桂林之外,还低于苏州,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韩国,更是低于青岛、烟台等地。旅游形象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游各项指标不尽如人意。

杭州有许多值得自己骄傲的荣誉,如中国重点风景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居民治安满意率最高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等等,可是很少向外宣传。杭州的一些旅游宣传资料内容单薄,游客无法轻松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无法让游客在杭州的时间变得很充实,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

因此,杭州休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立足资源优势,把入境游作为扩大杭州休闲产业国际知名度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努力提高杭州休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杭州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人才是根本,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杭州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资源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拥有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一是西湖,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画桥烟柳,山色葱茏,混然天成,形成了中国境内“西湖天下景”的独特旅游风光。而另一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则构成了中国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黄金旅游线。此外,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据统计,西湖风景区内遍布65个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人造旅游娱乐项目近百家。应该说,杭州的休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甚至有部分资源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严重损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国内高端市场与国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西班牙的马德里市只有400万人口,但每年吸引着近6000万国外游客,旅游收入占到国民收入的10%;2004年,杭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6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却只有123万人次。“杭州国内市场做得太安逸,没有海外市场也能过得很舒服,所以杭州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还不够。”西班牙专家JoseAntonio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杭州应该利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高的优势,吸引国内富裕的旅游者来杭州游玩,做好了国内高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国外远程旅游者,对抢占欧美的旅游市场非常有利。

进一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塑造休闲产业品牌

要注重休闲与文化的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杭州休闲产业的品牌个性。

将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休闲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杭州的休闲产品具有特点和品牌的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给休闲产品注入文化品位和人文含量。运用文化内涵的深化来提高品牌号召力和亲和力,形成品牌个性。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杭州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古人类的文化——良诸文化;物产文化——丝绸茶叶等的文化;宗教文化——东南佛国;艺术文化——飞来峰石窟等;民俗文化——西湖香市、钱江观潮等。从文化角度来看,“清水绿山、丝府茶乡、东南佛国、文物之邦”16个字高度概括了杭州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挖掘、开发,进而形成杭州休闲旅游品牌个性的方向标。

如何将文化转化为休闲生产力是关键。首先,杭州需要一个集约式地展示杭州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具有休闲旅游观赏价值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能让国际的休闲旅游者通过它得到个性化的休闲愉悦,并在短时间内直观的了解杭州的历史与现实的各类文化的精粹。其次,依靠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开发杭州的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景观房产。再次,用重视历史的信息、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和开发独特的地域文化等方法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要充分利用杭州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与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极好机会,与上海联手发展国际休闲业,共建“世博圈”,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

杭州具备发展休闲产业的条件,但由于杭州的城市知名度在国际上不高。正如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来杭考察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时所说,“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目前杭州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世界上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北京、西安、上海,却很少有人知道杭州也是中国的主要大城市,而且是非常美丽的旅游胜地。另外,杭州始发的国际航班很少。”

然而,杭州的另一个优势是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并号称上海的“后花园”。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借用上海国际知名度的延伸,来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杭州可以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业,休博会的一些项目也可以让上海直接参与,甚至还可以将一些项目放到上海去举办。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杭州也可以积极协助参与上海的一些休闲与会展活动,比如担当上海的一些大型休闲会展活动的协办或承办者等。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取得成功,这正是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产业与会展业,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知名度的大好时机。并且还可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一道打造“世博圈”。

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不少人已从传统的海滩度假转向参加各种乡村文化和风情风俗活动。文化设施、科技公园、主题娱乐场所等新的休闲去处和服务项目不断出现。杭州可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如富有冒险性的空中跳伞、飞行模拟、森林旅游、水上活动等,带有科普性的现代科幻、未来世界生活、海族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的农事活动,锻炼与开发动手能力的技工作坊,各种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小型休闲项目的运作可考虑以民营为主,政府应鼓励股份制休闲娱乐公司,鼓励中小型的投资,以个性化的特色丰富休闲业的品种。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应借鉴引进海外对休闲业的管理模式,这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也将吸引海内外来杭人士。

发展多元经营的休闲经济

浙江有着非常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有着巨额的资本,他们出于经济目的,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所以我们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城就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杭州休闲产业的成功案例。

以旅游业为例,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需要。

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相关软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另一方面,要抓好杭城休闲业软硬件建设,按国际标准搞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要使杭城成为休闲之都,必须要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渡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建设或改建。有专家指出,一座“休闲之都”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这个条件和标准,且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都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也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另外,政府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让来杭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提高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质量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得到美的享受,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笔者的理解,其实“美的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对于我们杭州而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能破坏杭州业已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根据这一论断,在休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在休闲产业和休闲服务等方面,如何具体实现“美的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要在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各个方面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例如,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如何重视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反对那种掠夺式的所谓“开发”?如何开拓、营造一个优美的人文环境,充分创建有地方特色、高层次的人文景观和休闲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休闲资源,必须开发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优势资源,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导向,决不能开发“文化垃圾”,用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误导人们的休闲生活。(如杭州的苏小小墓:慕才成为“摸财”。)“要把文化融入到休闲中去”。要创新休闲方式,改变过去人们传统的“吃、喝、玩、乐”的休闲理念,要把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积极健康文化的休闲方式融于杭州的旅游休闲中,创新传统的休闲方式。

加强城市间合作

休闲产业范文篇5

抓住机遇,立足“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确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紧紧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顺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岷县生态产业文明县建设,着力推动全县旅游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岷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和现状

20世纪初马家军在此统治,1913年改为岷县。二是独具特色风俗习俗。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在岷县,花儿十分流行。花儿已经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2010年,甘肃省岷县的“巴当舞”,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三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岷县二郎山森林公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烈士陵园绿树成荫。县城东部的沙金自然林区,总面积36万亩,有大小旅游景点20多处,怪石林立,溪水多色,令人流连忘返。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具备发展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怡然自得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这些都是很好的乡村旅游资源,适宜打造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四是深厚的红色资源。193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突破“天险腊子口”两次到达岷县,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随后3000名岷州儿女参加红军。现园内建有“红军战役纪念塔”和“三千红军烈士纪念碑”,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

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投入不到位,发展资金不足。一方面县财政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民间投资不大,融资渠道单一,以致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资金十分有限,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配套功能不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对安全、舒适、卫生等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二)产品开发不到位,发展活力不强。旅游产品服务仅能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的短线形式。内容单一、功能单调,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游客参与性不强,特色不够明显,从而导致发展活力的严重不足。(三)认识不到位,发展意识不强。大多数的农家乐业主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乡土特色不明显等现象,致使乡村旅游的盲目趋同化发展。

四、优化岷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休闲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娄底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产业升级途径及政策建议

1研究背景

休闲农业是指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开拓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景点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旅游休闲功能与三农要素有机融合的特色农旅产业。作为自古以来的农业强国,我国农业地域辽阔,发展历史悠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它既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出路,发展休闲农业对娄底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2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018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比赛中,娄底市49家农庄脱颖而出,荣获“湖南省第七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光荣称号,其中五星级的企业(园区)有3家,19家四星级企业(园区),27家三星级企业(园区),获得了喜人的成就。2019年娄底全年招待休闲旅游人数为5290.9万人,创造了452.6亿元的旅游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28元,累计同比增长10.9%[1]。根据数据表明其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良好进展,但任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统计。本次调查共获得517份有效数据。据调查,得到结果见表1。由表1可得,对娄底市休闲农业有了解,曾去过娄底市,有意向参与该市休闲农业项目的人数均接近80%,说明潜在客户人群较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娄底市要把握这个机遇。从图1可知,报纸杂志、电视广告以及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是被调查者获取娄底市休闲农业资讯的主要渠道,经营者应保持这种优势,做好运营改进并加大在其他渠道上的宣传力度。据图2可知,享受特色化服务,购买特色产品,休闲度假是大部分人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主要目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更有特色更原生态的产品。如图3所示,1/2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制约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限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以及道路问题等由政府层面管理的问题。另外,接近1/4的调查者认为娄底市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底蕴不足。此外,产品落后,模式单一和缺少特色也是影响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娄底市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将阻碍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3.1产品落后,促销不力。娄底市休闲农业起步晚,且当地从业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打造的产品非常基础原始,尤其经过几年经营,产品已极度落后,匹配不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娄底市盛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娄底市当家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这类中小型休闲企业就是如此,经营范围以常见果蔬、花卉的培育种植,家禽和水产品的养殖为主。产品比较落后,没有更新换代。再则,部分从业者不擅长使用新媒体手段对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缺少曝光度和关注量,造成产品积压。3.2文化缺失,底蕴不足。文化是民族和地区的灵魂,有了文化内涵才能为休闲农业注入永久活力。但梅山傩戏、新化山歌、血色湘军等娄底特色文化没有得到传承,在各种休闲活动中没有得到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名俗风情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另一方面,娄底市休闲农庄文化底蕴先天不足,多为人工建造而成,建造过程中没有融合当地特色文化,这给异质竞争造成了困扰。3.3缺乏特色,缺少吸引。目前休闲农业产业总体上呈活动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特点。但就娄底市而言,其活动形式多为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还滞留在垂钓、吃饭、简单的采摘阶段。如孙水河谷葡萄园就只提供水果采摘这一种活动,活动形式乏味单调,缺乏特色。这些项目雷同、缺少特色的休闲农庄,缺乏市场号召力,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3.4模式单一,定位模糊。目前娄底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娄底安康生态休闲园就是比较鲜明的例子,虽然投资规模大,设施齐全,但仅仅依靠休闲度假这一单一模式进行运营,经营不久便难以支撑。其次,娄底市休闲企业定位模糊,没有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明确地定位。各种休闲活动的设计没有因人而异,忽视了个性化需求。3.5规划缺失,水平低下。娄底市多数休闲农业项目没有意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不愿耗资聘请专业组织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性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双峰县情况比较恶劣,耕地破坏严重,占用耕地进行休闲农业生产的情况较常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此外,也有很多休闲农业企业没有因地制宜发展,最后导致被市场淘汰的情况。3.6扶持不够,政策不全。娄底市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贷款难、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够完善。新化三联洞农庄、龙山及新东方等星级休闲农庄都反映,曾经没能以休闲农业名义从信贷部门贷到款。其次,如何依靠政府支持,与相关机构对接,在人才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娄底市休闲农业行业方面获得实质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促进娄底市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再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路网体系不健全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4产业升级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休闲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动漫技术;动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2]。《意见》政策的出台,为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实施平台和保障,也是加快我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1河南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动漫行业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河南省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集信息、技术、服务、交易、培训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涌现出一批涉及动漫图书、报刊、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的动漫企业,创作生产了一批立意新颖、广受欢迎的原创动漫产品。但也要看到,河南省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高产低质的唏嘘声却不绝于耳。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比如市场开发,广告、游戏、衍生品、品牌授权代言等多个环节组成。因此,要想让河南动漫走出窘境,除了在动画的产量上做文章,还需致力于动漫产业的多元化形式发展[3]。

1.2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来,河南省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业、体育传媒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业等休闲体育产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发展基础薄弱,供求不平衡;发展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指导,与先进地区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还有差距,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4]。

2利用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河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目前河南省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有了一定的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但是在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和广度上还有待研究。例如,休闲体育产业不光要针对中青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更多的老年人和青少年对休闲体育的热爱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另外,动漫产业涉及的不只是动漫游戏,除此之外,还包含动漫电视、电影、音像出品、玩具等,因此我们可以扩大动漫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的范围,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产业融合,最终使二者协同创新,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目前河南省动漫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体育动漫、游戏开发、健身软件开发、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传媒、休闲体育动漫文化节等多种途径对二者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进行创新。

1)利用动漫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对休闲体育运动进行动漫作品和游戏的开发我省是太极拳和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我们根据这些文化题材,采用动漫技术创作相关的动画片,不但能够弘扬我省民族文化,而且可以扩大休闲体育运动的影响范围。另外,对于一些休闲体育爱好者来说,受到时间、经济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去参加或是观看一些体育比赛,针对这些情况,基于体感互动技术,通过动作感应器、动态捕捉、影像辨识、三维动作识别器、跟踪器等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游戏,使休闲体育爱好者在家里就可以体验真实赛场的激情,并且能够身临其境,跟自己的偶像模拟一场球赛,体验一下滑雪的乐趣,感受一下蹦极的刺激等,能够让玩家“全身”投入到游戏当中,享受到休闲体育运动的新体验[5]。

2)休闲健身动漫课程和动漫软件的开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老龄化日趋严重,雾霾的出现是环境恶化的征兆,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强的今天,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那些老年人和上班族,骑车、慢跑、游泳、瑜伽、减肥等休闲健身运动成为他们减压和保持健康的首选,但是由于没有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人们往往在健身的过程中,对于健身的要领很难把握,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然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以手机和电脑为平台,开发一些休闲健身动漫课程和软件来解决。休闲健身动漫课程中使用3D动画模拟各种标准的健身动作,并配上说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通过电脑或是智能电视进行健身动漫课程的观看学习,动漫课程中演示的健身动作会更逼真,更到位,更易懂,从而帮助他们轻松掌握健身动作要领;对于那些热衷于手机的上班族来说,休闲健身软件是健身运动的好帮手,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的休闲健身软件来学习健身运动,并实时监测运动数据,根据运动数据制定运动计划,不用雇佣贴身的健身教练,就可以实时享受休闲健身运动带来的快乐。

3)利用动漫衍生品扩大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在国外,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主要获利渠道,动漫产品只是衍生品的“广告”。以前河南省动漫把路走反了,但是现在,多数动漫公司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把重点放在衍生品的交易与开发上。目前,河南动漫产业的衍生品交易离“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年产值超30亿元的动漫产业大省”是越来越近了。因此借助于河南省动漫衍生品行业的逐步繁荣,可以将休闲体育用品和动漫衍生品相结合,开发设计出新的衍生品,从而拓展衍生产品链,扩大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例如,一根普通的跳绳对于青少年来讲可能毫无吸引力,更不会使他们产生跳绳运动的欲望,但是在融入了动漫元素后,会产生新的效果,手柄可以做成多种卡通角色的样式,绳子的颜色使用青少年喜爱的色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而且也能激发他们对跳绳运动的欲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以动漫媒体为依托,带动休闲体育经济国际上著名的动漫企业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在河南省,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的“全球中文动漫第一报”——动漫报对河南动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河南省动漫媒体发展还不够强大,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鉴,例如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中国第一家动漫上市的公司,奥飞动漫以玩具为基础,以动漫影视为核心,构建起一条从内容创作、品牌授权、媒体传播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的完整动漫产业链。2010年,该公司成功收购嘉佳卡通,成为唯一拥有动漫频道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自有媒体和营销渠道成为奥飞掌控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动漫媒体的传播对产业经济的带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以动漫媒体为依托,带动休闲体育经济。例如,河南电视台经过40多年发展,目前拥有15个电视频道,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频道中增加有关休闲体育动漫的节目,也可以模仿嘉佳卡通卫视,通过专业的频道来推广产业融合后的衍生品,从而达到带动休闲体育经济的目的[6]。5)创办休闲体育动漫主题公园,扩大休闲体育影响范围深圳华强集团创建的“方特欢乐世界”是其“文化+科技”双重产业相互整合的产物。自2012年6月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以来,不但带动发展了郑州及周边城市的旅游业,而且也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城市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提升了一个新水平。以此看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建设是动漫产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的新途径,同时也可以定期举办休闲体育动漫文化节,展示产业融合后的新生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也能扩大产业的影响范围。

3结束语

利用动漫产业的多种途径创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不但对河南省经济转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国务院有关《意见》的颁布,为河南省动漫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式提供了方向和保障。但是,在产业创新发展时,要注重完整产业链的建立,争取通过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打造出一条“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休闲体育动漫产业链。

作者:张晓亮 胡丽芳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2014-10-0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R].2011-08-10.

[3]李林,谈国新.试析国产动漫品牌的发展路径——以武汉动漫产业品牌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57-161.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R].2011-03-25.

休闲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

一、引言

休闲养生旅游本质是旅游的类型之一,从旅游的定义出发,结合旅游产业以需求为界定产业的特质,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休闲放松、健康养生及疗养护理需求而从事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及服务工作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我国休闲养生旅游市场逐渐扩大,除了老龄化加快,工作压力大、城市环境拥挤使得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寻求悠闲舒适、平衡放松、身心健康的状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亟待丰富供给,实现供求均衡。生态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运用生态友好的技术体系及管理模式,追求农业生产及效益的生态性、可持续性的农业方式[1]。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关生态技术及方法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但仍面临人均粮食产量不足、农民及农业企业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弱等问题。生态农业与休闲养生旅游业融合有利于缓解产业自身面临的困境,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2]。

二、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理论基础

(一)相关文献回顾。近年来,学者们就生态农业与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融合展开了相关研究。伍婷[3]、姚展鹏等[4]基于模块化理论,运用“长板整合”和“黑箱操作”原理,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产业链。魏玲丽从产业自身的特征出发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产品、项目、营销模式开发等方面提出产业链建设路径,并认为构建产业链战略联盟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5]。张海东从产业耦合性、政府重视程度、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环境分析了热带特色农业对海南旅游产业链拓展的有利因素;认为热带特色农业对海南旅游产业链拓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保护农业文明、拓展景区物理空间[6]。何海真从产业链延伸和融合的视角对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提出建议[7]。李永安等认为需求结构、政策支持、产业特性的契合性是生态农业和休闲养生旅游融合的动力,两产业之间要素交互融合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丰富“游”的内涵、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均衡,并分析了两产业的延伸路径[8]。学者们基于产业链理论、模块化理论等对农业与旅游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因素、价值及产业链构建展开了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突出旅游的休闲养生特性、农业的生态性以及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互动关联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从探索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互动融合的有效路径出发,在分析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自身产业链特性的基础上,借助生产消费驱动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同时融入产业互动性视角,深入探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二)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的产业特性。准确界定休闲养生旅游及生态农业的特性是分析两产业融合区别于广义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在休闲养生旅游相关研究中,都强调改善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身体、感情、精神、灵魂平衡与和谐[9],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注重空气、气候、水体、山地、绿化率、噪音、负氧离子含量等大自然本身的环境条件[10],产品以休闲养生产品和医疗养生产品为核心,包含温泉养生、森林养生、运动养生、农事养生、佛教养生等。因此休闲养生旅游的主要特征是旅游产品及项目的健康与养生、旅游资源环境的高质量。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本身具有旅游产业所具有的产业特性———强关联性,易于与其他产业产生融合,同时又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的产业,产业关联性更强。此外,资源异质性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依托不同的资源条件,形成多种形态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资源异质性、高效性、持续性等产业特性[11];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应;因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不同的生态技术及模式;注重循环利用、利益合作共享,实现高效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是基于产业链理论探讨两产业融合,实质是原有产业链分解,通过模块化组合,形成新产业链的过程。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因市场需求、企业利益追求、产业分工等原因,两产业链之间相互碰撞,使得原有的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与生态农业产业链发生裂变,最开始产生一个新的融合企业,再而衍变成企业群,然后形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组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原有产业链以自身产业中的领先企业为核心,以产品、资本、技术等为纽带,在其互动融合过程中通过要素及能量的交换与传递,突破固有产业边界,形成新的具有竞争力的融合企业,产品、技术、资本、市场等之间实现互补或替代。

三、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驱动机制

(一)产业自身生产瓶颈与消费需求驱动。Gereffig运用生产与消费驱动来分析全球商品链[12]。产业链实质是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从功能要素对产业链进行模块化,可分为产前设计、生产、配送、销售等功能模块。因此,本文首先从生产驱动和消费驱动两个方面分析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驱动机制。从生产驱动视角看,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产品存在创新缺乏,目前多以既有景区为依托,休闲功能相对较为完善,但养生功能及模式缺乏创新、不够完善,可借助生态农业既有的田园风光及农耕乐趣,丰富休闲养生旅游内容;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效率低、粮食产量不足、各方利益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可通过与休闲养生旅游融合减少闲置资源浪费,带动农民就业,将生态保护与自身利益挂钩,调动农民及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从消费驱动看,休闲养生旅游消费群体对旅游项目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乡村田园风光、农事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多,亟待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以增强产业内在发展活力;生态农业消费群体范围更广,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生态性产生怀疑,这种不信任需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联结来破除,与休闲养生旅游融合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二)企业内在利益竞合与外在政策技术支撑驱动。事物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既来自内部,也有来自外部,从内在驱动与外在驱动视角分析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驱动力是对生产消费驱动视角的补充和完善,以求更全面地分析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驱动机制。从内在驱动看,构成产业的个体———企业的变化是两产业发生融合的内在动力。其一,企业对利益的追逐是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发生融合内部动因,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融合可以拓展生态农业价值,获得额外收益;可以拓展提升休闲养生旅游内涵及质量,增加旅游收入;两者融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其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影响着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发生融合。企业之间由于竞争加剧,企图从其他产业寻求突破,从而使得产业之间产生渗透融合。从外在驱动看,政府管制放松及政策支持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近年来,政府对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日益重视,供给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都倡导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其次,技术进步是重要的推动力。生态农业与休闲养生旅游融合离不开大规模田园风光打造技术、农业科技展览技术、农产品新兴保鲜技术、中医养生、平衡养生等技术的支持。

四、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互动关联机制

(一)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生产性关联。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生产性关联是指两产业链互动融合过程中的生产性特征。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生产性关联主要体现在生态农业资源成为休闲养生旅游的投入要素———投入产出关联,以及两产业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技术知识关联。其一,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主要表现在: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以及生产经营过程的介入。生态农业是休闲养生旅游重要的资源条件,由于旅游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休闲养生旅游企业对生态农业的空间区位依赖较大。同时,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旅游本身对时间的依赖性、农业作物生长观赏的季节性使得休闲养生旅游对生态农业时间的依赖也较强。此外,休闲养生旅游企业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会介入生态农业企业的流程,如园林设计、食品营销及创新服务等。其二,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的技术知识关联主要表现在产业之间企业技术知识的交互与转移,从而使得共用技术增加,知识技术的外部性及溢出效应增强。生态农业与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拥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术,休闲养生旅游拥有专业的养生服务、旅游服务技能及休闲相关知识,能够掌握旅游者需求及旅游产品特性等专业信息;生态农业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掌握最为专业。两产业之间技术及知识的不均等分布使得产业之间在融合过程中在技术知识上互相依赖。(二)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制度性关联。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制度性关联是指两组织在相互渗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关系及管理结构。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在互动融合过程中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因此他们之间形成的制度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利益。威廉姆森按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将交易分为六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之间的组织治理分为市场治理、科层治理和混合治理[13]。对于休闲养生旅游和生态农业而言,两产业之间的交易存在特殊性,这三种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其一,休闲养生旅游和生态农业之间通过市场来完成交易,即市场治理,如农事养生旅游产品销售;其二,休闲养生旅游横向延伸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或者生态农业横向延伸进行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即科层治理;其三,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之间形成企业联盟或一体化企业,两者之间紧密融合,即混合治理。

五、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相互作用及效应机制

休闲产业范文篇9

1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衡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较大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约110家,其中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8个,评定部级星级休闲农业园2个,省级休闲农业园16个、美丽田园5个,各类经营主体从业人数达1.2万人,年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带动农户约1.7万户,年营业收入达4.5亿元。在休闲农业发展上,衡水市充分发挥平原优势,主要依托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现代农业园区等经营主体,以观光、采摘、体验和特色游玩为主,以吃、住、娱、体、学、研为辅,其收入主要依靠“早春踏青、赏花、采摘”、“初夏品美食”、“秋收体验”及各种节庆活动,从一、二产业直接消费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三产服务业进而增加收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疫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影响

“凭质量”、“看品牌”、“靠人气”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疫情期间基本停滞,其影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时间上来看,疫情长短仍不可预测,打乱了农业园区的所有计划,尤其是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全部落空,投入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及餐饮住宿的准备,因疫情的约束,导致前期投入全部化零。另外,各种错季的特色蔬菜、水果因交通管制无人前来采摘,不但没有卖上好价钱,反而滞销或者烂掉;精心打造的赏花线路更是无人问津。二是从长远效应上来看,这是“大棚房整治”以来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二次冲击,致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资金投入上会有所调整,部分企业将会从轻资产运营角度深思,改变现在“重投资、轻运营、无人才”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转为轻资产运营模式,以便今后能稳妥发展。

3今后的发展建议

休闲产业范文篇10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说明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

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2.桂林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的条件与必要性(1)宏观上GDP经济增长与带薪假期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参与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条件,21世纪休闲旅游的来临和需求转向,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是休闲经济得以兴起的前提,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调整假日,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些客观条件的转变和宏观环境及制度为桂林旅游转型和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环境和土壤。(2)中观上成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休闲旅游体系构建。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桂林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但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转型、升级时刻,休闲旅游的市场趋势逐渐显现。从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旅游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旅游发展。桂林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2000年以后,桂林实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地市合并和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客源市场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城郊乡村旅游,大桂林旅游圈的阳朔旅游等,促使桂林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以来,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4]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应积极顺应旅游市场转变,发展并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在这样一个具备成熟稳定旅游产业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构建休闲旅游体系具有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已经成熟。(3)微观上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休闲旅游体系的建立。休闲被认为“是关注和关怀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它是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后的一种精神需要,即休闲是一种获得物质享受和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消费。[5]休闲旅游,属于休闲活动中以旅游进行休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关注旅游质量和休闲实现的基础上,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的旅游现象,将逐渐被休闲旅游所取代,注重旅游活动中的“闲、慢和质”。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随之日益庞大,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3.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策略。休闲旅游的建立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而休闲旅游体系则是完善桂林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保障。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建立既要考虑区域整体的休闲产品及品牌构建,更要考虑包括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管理、服务及保障等的系统建立,将涉及休闲旅游相关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实现系统化的整体控制、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有效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品牌。(1)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休闲旅游产品是建立区域休闲旅游产品的基础和前提,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要考虑打造什么样的休闲旅游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空间如何分布等问题。1)依托地脉和文脉,突出“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特色,来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桂林以国际知名的“山、水、石、洞”自然资源和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西南独特的以壮、瑶、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资源为特色,是任何区域无可比拟和替代的。桂林休闲旅游充分依托这些现有的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具有创意的手笔和表现形式构建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是桂林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定位和发展的方向。休闲旅游注重“休闲”特征,要体现出旅游中“休闲”的高级化,否则只是过去旅游产品的简单重复。2)构筑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地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中,要充分考虑大众休闲需求的差异,形成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细分市场。桂林休闲旅游,在地域特色形象建立的基础上,突出当前“山水风光体验之旅、历史文化追寻之旅、体育运动时尚之旅、养生休闲度假浪漫之旅、动感漓江欢乐之旅、民俗风情精彩之旅和特色乡村感受之旅”。既要有优化的传统旅游产品,也要有现代的新兴休闲旅游产品,既要有满足高端市场的休闲旅游,又要有满足大众化的休闲旅游,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文化、体育健身、生态、度假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3)构筑合理空间格局的区域休闲旅游布局。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考虑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建立,因此需要注意休闲旅游产品在地理空间格局上的分布,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环城游憩、近郊和远郊的圈层休闲旅游产品分布体系。通过在空间上不断调整休闲旅游产业布局,形成休闲产业链和产业群,扩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形成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品牌。(2)加强和完善休闲旅游管理体系。目的地以休闲形式出现的旅游产业,不是市场自由发展能实现其良性发展的,需要相关的主体管理部门和组织规范管理、引导市场,需要形成完善的休闲旅游机制和完整的体系化管理。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旅游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和经验。随着休闲旅游的提出和转型,相关政府机构和旅游协会等管理组织,也需要在休闲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形成旅游休闲的体系化管理。田松青认为:休闲管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来提供娱乐休闲设施、活动内容以及其他服务,二是加强对休闲活动的制约”。从桂林休闲旅游发展来看,具有适应性。休闲管理系统的形成,要求政府层面对休闲旅游的供给进行规划、规范等,对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行业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对未来发展态势做出宏观驾控,引导整个区域休闲产业朝良性方向发展。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休闲行业不利或不健康因素,规范行业形成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经营氛围。此外,对需求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管理上,进行约束和限制某些休闲旅游行为以及保障休闲主体利益。(3)强化和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长,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完善和成熟,但旅游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问题上仍然受到旅游者的置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服务供给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因此,同样需要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需要强化和完善政府、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各层次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整个区域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区域休闲旅游市场服务质量的管理、规范等。从企业层面来说,服务是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现企业在休闲旅游领域竞争力实力,因此围绕休闲旅游产品,提供高质量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休闲旅游者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考虑的重点。而从服务提供者来说,主要是单个的从事休闲服务的个人,休闲服务领域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对服务者个人休闲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