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空间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6 14:52:07

休闲空间设计

休闲空间设计篇1

关键词:休闲酒店;空间设计;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双休日”及一些节假日,增长了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追求不同的体验,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休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休闲酒店顺应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了。

1休闲酒店的空间特征

休闲酒店首先具有人文体验的需求。提供体验就是休闲酒店的重要服务内容,这种体验应该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情感,作为一种高效的文化附加值,可以提升休闲酒店的产品价值,也可以满足休闲精神的需要。

休闲酒店具有高效服务的要求。酒店服务直接影响着酒店的品质,酒店服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酒店体验的结果。休闲酒店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系统来对付各种休闲需求做出及时的回应。

休闲酒店具有整体设计感的需求。整体设计感体现了休闲对环境品质的内在要求,休闲环境是经过充分设计的渐进的系统,空间故事性和完整性是休闲空间良好品质的重要体现。休闲酒店的设计在空间节奏、故事性元素的转换、对空间情绪的控制和引导等方面都要恰当的融合在一起。

休闲酒店具有对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休闲空间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设计,空间塑造既要考虑休闲所要表达的价值,又要考虑到不同人群对美的需要。人们休闲的结果应该能够使人在身心上同时得到愉悦的感受,休闲酒店在设计时要为人的探索留有余地,同时在心理层面上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

2休闲酒店的设计原则

休闲酒店是为休闲活动服务的,其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应体现休闲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使休闲酒店表现出很多秩序化的规律和在规律上的异化表现。休闲酒店在空间秩序上的核心理念是体验休闲和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休闲酒店的异化是指不同休闲酒店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特征性,这些秩序和异化特点就是休闲酒店设计的指导依据。

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作为设计的根本,关心人的身心成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休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这是一种人内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必须能体察到人的这些需求,并引导人的体验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制造适宜人体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将一些建筑物理条件如冷热、阴暗、大小、高低等控制在舒适范围内。其次,制造符合形式美学的建筑空间,明快的均衡的前进的完整的空间感会给人积极的心理引导,促进人们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休闲行为,因此要把握住建筑的节奏、韵律、比例、色彩等,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建筑空间。三是制造符合人文心理需求的空间,提供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对于休闲酒店来讲,文化的认同感和人性的关怀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现在的休闲酒店在设计时都不约而同的将地域特色融入到酒店休闲活动中,体验文化成为体验休闲的重要内容。四是制造可以自由参与的空间,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追求自由和梦想是潜在人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比如在城市工作太久的人就会向往田野生活,因此休闲酒店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各种人的成长需求,尽可能的创造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人们实现释放压力的理想。五是重视边界空间,人性化作息空间设计。人在随意休息是往往会促发随即交流,这些交流是休闲的内在需求,因此在空间设计时,要有意识的在场地边界设计一些内向型的半开敞空间,从人的空间需求角度设计休息场所,使人们既能得到休息又能不经意间促成交流。最后要重视细节和小空间的营造。以人为本要求关怀注重到每一个细节,除了上述空间设计上的导则外,建筑细节也是重要人性化的体现,便利和舒适在休闲酒店是最重要的,是休闲酒店区别于普通酒店的重要特色。

2.2体验为主

体验为主就是要将引导和完成体验作为设计的目的,通过环境设计来促成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流,通过体验完成休闲。休闲设计既要考虑休闲结果,又要注重过程的连续性。不仅要考虑休闲的工具价值,又要考虑休闲的内在价值。既要考虑休闲的共性感觉,又要考虑休闲的个性差异。既要考虑休闲的间接性、引导性,也要考虑休闲的自主性、亲历性。这也是休闲酒店与普通酒店的重要区别所在。

2.3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就是满足休闲亲近自然的内在需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休闲环境塑造的原则,还给人最本源的自然体验,使人的心灵得到回归。因此酒店的设计要展现当地的乡土特点,尽量用传统的绿色建筑手段来适应气候。休闲酒店的建筑应该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对环境是一种包容和和谐的态度。

2.4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人充分发挥了自我的才能和潜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心境上的安宁,这是人的休闲目的也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休闲酒店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积极向上的空间氛围,鼓励情感的自然表达,鼓励接纳自己别人和周围的世界,鼓励哲理气质和幽默感,鼓励对环境时时改进的意志和能力,休闲需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实现。

3小结

休闲酒店空间设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从空间和体验需求角度对休闲酒店设计的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休闲酒店的设计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分析休闲酒店设计的原则,归纳出某一种可行的设计思路。但是设计本身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对于休闲酒店的设计也应该是多元和丰富的,休闲酒店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休闲空间设计篇2

1.1提升图书馆的空间活力

英国建筑师伊恩•本特利等人在《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一书中指出:“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使用的多样化程度,具有一种我们称为活力的特征”,“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用途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选择的机会要比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要多。能够提供这样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为活力的特征”。在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活力也很重要。缺少艺术特质、功能单一的图书馆空间并不受使用者欢迎,休闲空间由于自由、开放、舒适等特点往往对使用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有效的将阅览与娱乐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模式给图书馆带来更多种行为方式和更具交流性的行为特点,使得图书馆成为充满活力生机的学术殿堂。我国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更强调社会性信息交流的服务能力。许多图书馆在保持传统功能空间组织的同时,增设休闲空间、展览空间及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它们与阅览空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休闲空间等相关配套功能空间的提供能够增加图书馆的亲和力,使空间变得更为人性化。在对使用者的探访过程中发现,当图书馆内配备相关配套功能设施很受欢迎,促发了学生来图书馆学习交流的热情。餐饮休闲空间是图书馆内很有人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们交流讨论学习,甚至有些学生还将看书自习的场所从阅览室移到了这里。

1.2提升图书馆的文化精神内涵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因此除了满足物质功能意义以外,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彰显其个性。这种文化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场所精神”,它包括空间实体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其中,作为设计师可以掌控的空间实体特征又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建筑形象上,二是空间内容,其中后者更为重要。然而,我国当代很多高校图书馆的设计更多的关注建筑的造型,陷入了为造型而设计误区。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却空有躯壳的图书馆应运而生,忽略了图书馆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元素———人的感受和空间的组合。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阅览空间单调的缺陷。休闲空间或结合于门厅,或设计成中庭,在满足图书馆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形态,增添空间的层次感。空间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建筑形体上,而且更加突显建筑空间的功能属性。学生们的学习场所不再只局限于阅览室、自习室,而是延伸扩展到整个图书馆空间。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充满自由、氛围活跃的空间里学习,并开展各种各样活动,使得图书馆成为整个校园的精神家园,从而提升了其文化精神内涵。

2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设计手法

2.1结合交通空间形成的休闲空间设计

高校图书馆的交通空间是师生们使用比较频繁的空间。结合图书馆中的走道、楼梯、候梯厅、门厅等交通空间形成休闲空间是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类型的休闲空间,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对其适当处理,可以形成具有一定领域感的空间。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合理设置桌椅、沙发、展览以及报架等公共设施,方便师生进行交谈、休憩、观景,使单一的交通空间转化为丰富的复合空间,满通与休闲交流的双重功能要求。

2.2嵌入各服务区的休闲空间设计

在图书馆的主要功能空间中设置休闲空间,如在阅览单元、学生讨论室、检索厅等设置休闲空间。这类休闲空间在设计时,应在不妨碍主要功能空间使用的前提下,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不同的功能空间与休闲空间相邻时,所考虑的设施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各阅览单元的入口区加入一定区域的休闲空间,并用沙发分隔。沙发宜采用形式灵活自由的组合,使得整个阅览空间充满活力,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中庭空间形成的休闲空间设计

高校图书馆的中庭空间在功能上是提供一个聚集交流的适宜场所。既可满足如展览、演讲、聚会、报告等大型活动的需要,又可满足一些相对私密的交往。中庭空间是图书馆中的“聚焦型休闲交往空间”。中庭休闲空间是由休息厅、展厅、讨论区等空间的组合。围绕中庭周边开辟相对区域,布置休闲座椅,形成的交流场所具有魅力。如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舰队图书馆中庭空间形式优美、空间变化多样,是提供学生交往、交流的场所。

2.4咖啡吧形成的休闲空间设计

咖啡吧是高校图书馆功能空间中相对独立的空间,具有特殊性。这类空间由于其便利和环境优雅深得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可以边喝着咖啡边吃着小吃,悠闲地看书、上网冲浪和交流。在对图书馆咖啡吧等进行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合适便捷的空间位置;其次,需要适宜的空间尺寸。咖啡吧是图书馆中最温馨舒适的场所,因此面积不宜过大。最后,营造优雅轻松的氛围,为营造咖啡吧空间造轻松优雅的氛围,常用以下几种设计方法:a.温馨的空间格调,鲜明的空间色彩。b.丰富的光线设计。咖啡吧的光线应经过精心设计,在满足阅览需求的前提下,整体照度不宜过高,通过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法创造优雅、丰富的光线效果。c.舒适的环境设施。咖啡吧的家具应该比一般阅览室要舒适和自由,家具布置方式应轻松灵活,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家具间距。另外,亦可以在空间外布置一定的绿化、水景或者艺术展示品,让在咖啡吧驻足的读者边喝着咖啡,边享受着赏心悦目的景观。

3结语

休闲空间设计篇3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信息处理,科技网络的使用,环境保护等这些因素,是设计中的基本研究范畴,也因此这项产品设计是脱离以往的一种新概念,在达到休闲愉悦的同时能够通过现代的科技优势和特点来解决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并利用它来反作用于室外活动,使之多元化,信息智能化。

关键词 概念空间;生活压力;矛盾;引导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领域很广的专业,同时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重视点不一样,带来的工业设计概念就不一样。而我也有自己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在此就以一款室外概念休闲空间的设计来谈我的设计概念,目的是为了通过工业设计来解决城市带给人的压力和人们向往自然这两者间的矛盾,让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引导设计。这项设计是空间的范围也是人内心的范畴,大多是争对年轻人群。选题的依据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发现矛盾从而解决矛盾

1.都市人内心的向往

在南方生活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一家三口就会到开放性草坪上放风筝,或是带着一大堆零食到远郊野餐,享受一次城市外的郊游,这已经是最自然不过的生活了。而城市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世界,大块绿地不多,森林公园里的草坪还可以,但却不能踩上去。所谓的绿化带也是以观赏为主,主要作用是调节空气而不是让人亲近。但我想如果市区有更多开放性草坪的话,这座城市给人的压力感不会这么强,即使你很累了,看看在绿油油草坪上放风筝的孩子,你不会顿觉轻松吗!

户外旅行和户外探险活动已成为当代时尚生活的一种新概念.更多的人已不在拘泥于这种:工作,信息收集,在工作.这种乏味枯燥甚至灰色的城市生活,在这种简单的个人空间呆太久的他们已开始寻找一种释放自我的新空间,这就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一个新领域.

户外旅行和探险是自古来人们就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而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和未来的世界里已不应许像过去的那种简单的户外行走和吹吹风晒太阳,人们要的是一个新的个人空间去休闲,而在休闲的同时也不抛弃城市生活的必要性,在享受的同时也能愉快的处理信息和工作.所以提出一款综合性的智能化概念休闲空间.

2.矛盾的一方――都市生活压力

都市生活压力催生新高危人群 白领易发精神疾病具《现代快报》网统计: 白领、IT族、网站工作人员、新闻从业人员、电脑炒股等与网络接触较为频繁、对信息的掌握看得较重者是精神疾病几大高发人群.病例及症状: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小李最近找到心理医生,他告诉医生,每天都将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上,但他还是觉得漏掉了信息,心里总是不踏实,因此常常失眠,食欲也不断下降。这类人群大多会出现信息焦虑症,也就是电子病,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原先每天或固定时间通过电子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灵时,这类人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躁不安、心情浮躁,总是担心会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精神上、生理上的恶性反应,比如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病因:由于工作上的快节奏和获取信息的多渠道性,这部分人群都习惯于从网络、电视、电子读物上获取信息,这其实是对网络、电子读物的过分依赖,以致发展成为一种病态的心理,严重时转化成“强迫症”。药方:其实个人对于社会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无论个人对于信息的掌握是多么的全面,但很多时候,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和唯一因素。因此平时感到很累的这些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不必整天地想着工作上的事情。抑郁障碍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发生,或在抑郁症出现的萌芽期如何自我调适呢?专家建议:人们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培养闲暇时间的兴趣爱好、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往、学会抒绪等方法防范抑郁障碍。

因此户外活动显得由为重要,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放松的休闲空间.锻炼和人际交往是避免抑郁的最好方法。锻炼时人体呼吸发生变化,需要集中注意力、躲避障碍物,人体感到疲乏以及肌肉酸痛等,这一切都会使患者转移抑郁思维,提高自信心。与他人进行愉快的交往更可以使自己获益良多,因为人们会不自觉地在交往中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感到更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可以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也可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提高睡眠质量、注意三餐饮食质量也是非常必要的,人的身体好了,就可以更好地抵抗抑郁情绪的产生。

3.现象

从另一点看,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沉重,受困的都市居民时常把自己居住的这个拥挤的世界比喻为“混凝土丛林”。 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野生动物,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杀、自虐或伤害后代或伤害同类的,也不会得胃溃疡和肥胖症,更不会有诸如恋物癖和同性恋等现象。在都市居民中,不用说,这一切全都发生了。在某些情况下,譬如说当处于某种受监禁的非自然状态时,其他动物也会发生上述现象。特别是被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时常会表现出种种反常行为,而这种反常行为,在都市居民中可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明显,大都市不是一片“混凝土丛林”,而是一座“人类动物园”。

这个“动物园”就像一个万能的“家长”,处处呵护着他的家庭成员:那里不仅提供食物、饮水、住宅,还有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基本生存问题都解决了。于是,这个“动物园”的成员就有了闲暇。但是,人这种动物天生就喜欢思考、喜欢探索各种复杂的、令人兴奋的活动,他们想着探寻世界、创造新事物。但最后,他们不得不发现重新置身于一个“动物园”,一个奴役着他们的世界。每当此时,人们就发现自己又离自然状态远了一步,而就在那种自然状态中,人类的祖先曾生活了100万年!摘自《人类动物园》引言

众多现象说明了人们渴望新空间的动机和心情.作为一款户外休闲空间正是这种背景下的设计产物.

面对这些现象这项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明显了!人回归自然而又不脱离自我生存的空间---城市.因此不能和简单的户外休闲设施相题并论,它的概念已超出以往,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与西方相比,中国艺术家的城市意识可以说是在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地体现出来的。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是向心布局,以单一的文化价值标准的广场为中心,艺术家身在城市,其目光和感觉则在城市之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今天的中国城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结构,而是一个由里向外翻转的文化舞台。城市的高速公路承载着无数原本孤立的运动体,而城市变为呈辐射状的万花茼,成为这个古老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最明显标志。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现实感受和思想关注都起到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心理上回到了城市和在身份上回到了城市人的角色上,在自我与城市的关系中演绎出各种艺术观念与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城市成为人的一个高压空间。

4.提出方法

作为如此背景的产品必须是给人的一种减压空间和方式,而且是两方面的.从正面来讲是一款具有户外欣赏愉悦功能,融入自然的从而让感官上得到放松,达到减压休闲的目的,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自由.从反面来讲必须有着现代话的色彩,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不但要利用现实生活的优越性和现代的高科技,而且还要从中得到心理的放松,来满足心理的压力是之释放反作用于城市给人的烦恼,运用产品自身的多媒体智能系统达到远程信息遥控.和处理.使之成为野外的城市生活.

研究的领域是针对年轻一族,特别是上班一族,酷爱休闲运动,户外探险游戏,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特点和对人产生的影响,解决矛盾.

城市形象传达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导航”为目的设计。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利用科技导航来达到出行户外之前的必要程序.

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的获得急须行动支援信息也是我们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当然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也必须开始从新考虑导航这个问题。

信息的应用非常广阔,认知、科学探索、知识传播、生产流程的控制、管理(宏观管理、微观管理)、娱乐(声像设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发展都很迅速,这些都是非常宽的信息应用领域。目前,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已不完全是控制的问题,一些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发展的过程,如现代金融业其本身的物理过程就是个信息过程,现在的银行就是电子银行,货币是电子货币,实物货币以及纸币已基本被取代。绝大部分金融业务已不再通过纸币或支票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子的方式在进行。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而且在不断地蔓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次金融危机不会发展到如此程度,绝不会传播得这么快。国际上的炒家完全是利用信息技术在那里炒作,现在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今天关于克林顿的“斯特尔报告”一公布,全世界的股市都受影响;格林斯潘暗示一下美国要降低利率,全世界的股市都受影响。为什么这样快,就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之广,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需要做大量的开发工作,应用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领域。

研究表明,室外空气环境污染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建材水泥业、冶金业、石化业、农药、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上富集了数十倍至数千倍有毒有害重金属以及酸性硫氧化物和硝酸盐、致癌物以及细菌、病毒等。

户外休闲空间的设计,是基于概念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提出,处于技术含量丰富,因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充分了。前面提出的导航系统也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高科技,运用领域广泛,例如:航空航天飞机的使用、天气预报、军事领域及现今较多运用与汽车导航装置及无人驾驶系统。这些都体现出导航装置的成熟运用,所以将它设计在此产品中是十分恰当的。空气净化系统就更加成熟广泛运用了,例如:家装的空调和现代较流行的住宅新概念――智能化住宅,也运用到空气净化系统,为将来做准备,即便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劣,有了此系统,也就无忧了。电子商务和智能网络系统,是现代化科技的代表产物,成为城市生活的必须品。将它架设在此产品中,大大体现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多功能性,解决了不必要的麻烦。增添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人们去享受自然。除了这些外,此产品还设立了些生活必须品,方便户外生活使用。

5.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现代化带来的信息处理,科技网络的使用,环境保护等这些因素是设计中的基本研究范畴,也因此这项产品设计是脱离以往的一种新概念,在达到休闲愉悦的同时能够通过现代的科技优势和特点来解决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并利用它来反作用于室外活动,使之多元化,信息智能化.此设计在材料的使用上采用环保绿色材料,可折叠携带方便,主要由两端的圆形造型和中间透明部分组成,采光性能好,两端的圆形为主要功能控制,设置有多媒体网络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和导航系统,并设有日常生活简单设施。

作为一款室外概念休闲空间的设计,它的提出是用设计改变生活,为生活开发一个新的领域提出新的概念,同时也是生活引导了设计.最终解决的是一种矛盾.

参考文献:

[1]《现代快报》

[2]摘自《人类动物园》引言

休闲空间设计篇4

室内设计中意境营造的灵感很多都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创作灵感的,并在我们艺术实践中壮大。设计师将意境融到室内设计中,让人们享受居住生活的愉悦,能够体会到室内设计的精髓魅力所在,这就是陈设艺术的魅力所用。通过表达准确的意境,可以有效地实现高品质室内设计需求,给建筑一个更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进一步提升室内设计的审美水平和韵味。

1.1“意境”说的探源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诗有境”,言外之意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汇总,希望在诗歌创作中,能够把对神思心情物境景色的深刻体会的形成的“意象”与“境象”融入在一起。这是中国早期最早的较为明确对意境词语的描绘。一直到明清及民国初年,“境界”或“意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常常出现。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首位将“境界”和“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标准来鉴赏文艺作品,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主要用“境界”的评论出来的。

1.2室内设计意境的概念

具体到每一个类别的艺术,意境这个概念是有不同的。建筑形象,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就好比是用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人的声音和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再现,反映具体细致入微的人的思想和感情,单纯的声音是有限的。同样建筑美的形象美,也有一定反映社会生活。室内环境美观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心情状态。实践表明,在满足空间的目的和性质,背景的前提下,以满足空间的美学原则构成的室内环境,可设计带来美感和舒适性给用户使用。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室内空间中应形象集中体现一些有趣的主题意向。意境追求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最高表现精神功能。能够升华整个空间氛围。

2室内休闲空间中的陈设设计的意境化

2.1陈设与装饰元素丰富室内空间意境

室内陈设品不同于墙体对于空间的彻底隔离,因此在组织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无论采取何种分隔方式也不会对空间整体感造成明显破坏。室内陈设对室内气氛烘托和文化意蕴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同意蕴特征的陈设对空间的意境烘托作用也有所不同。室内陈设包括平面类陈设和立体类陈设。其中平面类陈设品主要包括绘画、书法以及装饰画等,这种陈设品利用平面化的构图及其淡雅的色调能够为室内空间营造协调、安静的意境。空间类陈设一般具流通感。这种陈设主要有雕塑、陶器、瓷器、古玩、屏风、山石等,通常与其他的陈设品相互结合,在增强室内空间立体感的同时并借助光影元素来展现艺术品本身的审美功能,从而使不同陈设的个体艺术美感与空间的意境设计有效融合,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室内空间。所以说,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立体化布局,不仅能够塑造出一种优雅、温馨、和谐、清新的空间氛围,也为使用者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意境,同时还能够赋予室内空间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使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地应用空间构成要素以及各种具有艺术品味的装饰品,并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有效组织和排列,提升室内环境品位,达到预想设计目标和设计效果,这也是创造室内空间意境的要点与关键。

2.2室内空间融入自然元素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造就了规模巨大的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建筑使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成,同时大量居民拥挤在狭小的空间之中,与原始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久居于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的空间和自然要素的苛求愈发强烈。并对室内空间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现代家居设计要求在狭小的室内空间里,采用意境表现的手法,调动一切设计手段,创造出一个充满自然特色的清新环境,达到室内空间与自然融合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大自然魅力渗透进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和任何时段。建筑上的窗户也是影响意境创造与构建的重要因素,窗户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都会给室内空间光影与虚实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居室空间在气氛和意境产生一些微妙而明显的变化。恰当的开窗设计,不仅可以使居室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可以使人们身居室内却又一种置身自然怀抱的感受,对消除人们在居室空间那种习惯上的封闭感和压力十分有利。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经对这种设计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如下评价:“无论直射光、反射光、还是透过窗栅的树影漏光,各种各样的光充斥而生成了性格迥异的空间”。由此可见,室内空间中光对于意境塑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光照下的室内空间才有活泼生动的轮廓、光影和虚实变化,也正是由于光的作用,美轮美奂的光影与气氛离不开光线的参与。而自然光照产生的这种效果是人造光源永远无法企及的,因此在居室空间的意境创设中要积极利用好自然光,并将其与室内空间环境有机相融,并最终到达满足人们对自然与阳光的苛求心理,此外这种将自然要素与室内环境有机整合的手法,还能够极大丰富室内的各种空间关系,进一步增强空间层次感。

2.3材料质感在空间意境中的体现

构成居室空间环境的基本元素包括结构、材料、形式和功能,其中材料的质感对室内环境的意境创造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材料质感主要在光泽、形态、色彩、粗细、肌理、透明度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意境创设是要十分注意材料质感特征的应用,并尽量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之间的对比来增强设计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弥补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部分空间的缺陷,又可以居室空间意境的创设提供有效手段。材料和色彩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此室内创意要注意通过材料与色彩的相互影响和烘托产生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魅力。此外,材质的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附属于居室环境,并作为其整体美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各种设计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并共同借助材料本身的表现力,给人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意境空间,而这正是艺术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4运用色彩创造室内空间意境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丰富的色彩就成为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并在居室环境意境的创造占有突出地位,因此普遍认为室内空间的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各种色彩对比与融合中的渲染和映衬。色彩是人类视觉的主要对象,色彩及色彩变化和色彩融合能够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同时还能引发人们的各种联想和感情,并进一步作用于人的思维而产生不同的印象和感受。首先,应该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与需求来确定色调,其中主色调的作用最为重要,是室内空间意境塑造最重要和最有力的艺术设计语言,主色调的不同选择能够对空间的气氛以及情感表达能起到减弱或增强的作用。其次,居住空间意境创造中的色彩的运用法则主要包括调和、统一以及对比。因此,我们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要运用与其法则相匹配的手法。例如,娱乐场所要利用能够体现欢乐气氛、具有动感的色彩,而医院用色则需要体现清洁与祥和的意境。其次,色彩的温度感也是意境创造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冷色调的颜色可以使人联想到蓝天白雪、海水和森林,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而暖色调的颜色往往使人联想到太阳与火焰,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不同的冷暖色调。另外,色彩的装饰价值也不容忽视,不同的色彩对展现环境性格和意境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广大设计师不断挖掘和运用。

3结语

休闲空间设计篇5

关键词:办公空间;辅助空间;休闲空间设计;共享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代办公空间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往的办公空间设计中,休闲空间、共享空间等辅助空间设计的地位是次要的,甚至是被忽视的。但随着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这些辅助空间在办公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办公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休闲空间、共享空间等辅助空间设计成为当代办公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休闲空间设计

当代办公空间已经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场所,也是社会交流的场所。办公空间设计需要满足当下文化多元性的要求,要体现不同活动所具有的综合社会属性。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工作以外的沟通,这是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办公空间中设置供员工休息、娱乐的休闲空间是人性化办公理念的体现。传统办公场所中,休闲空间所处的位置一般是整个办公空间中功能欠佳的角落。休闲空间的作用是使员工在紧张工作之余缓解压力,促进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同时通过交流激发灵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间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休闲空间能缓解工作区域的紧张气氛,是办公空间中调节空间氛围的主要场所。休闲空间也是办公空间各个功能区域的缓冲,是由人们的行为习惯、自然需求形成的。现在的办公空间往往会设计非固定或临时的工作区域。新的公司组织结构使得员工组成的小团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休闲、交流空间。这种小团队的叠加组合形成更大一级的组织单位。休闲空间在新的工作模式下可以成为串联传统工作空间的枢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具体设计中,休闲空间可以选择设置在办公空间的核心区域,而把工作区域设置在其周围,使休闲空间成为办公场所的中心。休闲空间所传达的生活气息,将工作场所概念模糊化,软化了紧张封闭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感觉处于平常休闲生活中的环境,使办公场所避免单调乏味,氛围更加亲切,促进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休闲空间的设计可以引入自然光,增添丰富的绿植,调节环境氛围。休闲空间的设计应与办公区域有所区别,装饰与色彩应使人感到轻松、活跃。照明选用柔和的灯光或自然光,使员工能够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疲劳。区域内设置一些休闲桌椅,便于员工或小团队间的交流。

二、共享空间设计

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工作形式的多样化,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一个能够促进人们交流、沟通、活动的场所,共享空间应运而生。共享空间是办公空间的视觉、文化和交流中心,是企业单位文化和形象的体现。共享空间可以协调统一其他功能空间的环境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办公空间规矩刻板的形象,是营造办公空间整体氛围的重要场所。共享空间是办公空间中交流最集中的场所,员工可以在其中进行工作交流和情感沟通,增强团体组织的凝聚力,加深员工和客户对企业单位形象的认识。共享空间的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其空间尺度一般较大,可以实现多重复合用途:除了兼具交通功能外,还可具有休息、集会、展览、表演等多种用途。共享空间的位置除了常规的选用室内中庭,也可与入口门厅结合。当共享空间与入口门厅结合设计时,共享空间包含了入口处的接待空间和等候区。这样的功能布局可以节约空间,也使得办公场所给人以有气势的印象。加入接待、等候等功能会使共享空间的人员流动量更大,设计需要协调好各种功能关系。共享空间与入口合二为一的优点可以使其成为办公空间与室外环境的过渡桥梁,引入室外景观作为室内空间的背景。但在寒冷地区应用时,应注意由于面积过大造成的热量损失带来的保暖耗能问题。共享空间的位置会影响到办公空间的功能布局。在现实条件无法满足时,共享空间也可以采用单独设置的设计。可以将共享空间作为工作空间的中心,把工作空间布置在其四周。这样的设计可以创造空间围合感,将来访者和员工的视觉和心理集中于此,使共享空间成为整个工作区域的核心。在这一思路下,将周围的工作空间再细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形式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对于这些功能空间来说,共享空间既可以作为景观,又可以成为各个工作团队的交流场所。面向室外的半开放式共享空间,能使各层的办公室都有良好的采光和景观。员工可以在走道或透过办公间玻璃窗共赏空间的景色,这样既美观又能缓解员工的工作疲劳。这类共享空间的设计除了要美观外,还要满足社交的功能需求,协调休闲交流活动与办公环境间的关系。共享空间可以作为公共空间和工作空间的连接点,改善办公空间的氛围,弥补因办公机构分散导致的人际交流减少的不足。共享空间的照明可选用自然采光,既能起到舒缓工作压力的作用,又可以改善办公空间的物理环境。共享空间中可设置一些半私密性的交流空间,为人们提供深入交流的场所。形式上可选用半围合、地台、下沉空间等方式,增加私密性和亲切感;也可设计一些如吧台、咖啡厅等生活化的场景,吸引人们进入,增加人们驻留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鹏.新型办公空间设计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休闲空间设计篇6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安静、环境较好的休闲场所,是供人们娱乐、运动、交流的场所,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来看,是存在着诸多的制约性问题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使用,更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1.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时缺少规划性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是一个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但就目前而言,许我城市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格局混乱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对现场缺少一定的调查研究,对建筑场所的面积及周边的环境了解甚少,只按照项目单位的要求及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使建筑物缺少一定的灵动性,另外,设计人员由于缺少对建设现场的实际考查,在建筑物色彩搭配中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从而使建筑物建成后与周边的景色无法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生硬、混乱的视觉效果。

2.主谓搭配不合理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休闲场所的环境,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寻找一片净土而建设的。在休闲建筑的设计中,也是有主谓之分的。但就目前许多园林休闲建筑来看,大多存在着主谓不明确的问题。有些建筑物的主活动区域空间十分有限,而附属休闲区域的空间却十分大,因此,常会造成休闲区域空闲,而活动区域却人员瀑满的现象,使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二、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

一个好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可以提升整个园林的文化气息,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园林建设部门工作人员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研究出了几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整体规划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休闲场所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时,要根据现代化实会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将现代化的信息完美地融入到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去。另外,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前,设计人员要深入建筑现场进行实际的调研,对建筑现场周边的环境及建筑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调研的结果对休闲建筑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完成后要再次深入建筑现场进行查看,以便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以确保休闲建筑施工完成后可以与周边的环境及建筑物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2.设计中要主谓分明

对于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而言,要结合现代人们对休闲场所的要求而设计。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常常处于重压状态下,因此,休闲建筑在设计时要以轻松愉快的设计理念为准则。在设计时针对人们的需求将人流量大的场所空间增大,而人流量较小的区域空间可以适当缩小,这样在人们休闲时就不会产生拥挤的感觉。另外,在休闲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采光效果及视觉效果,使休闲建筑能够给人一种接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完美享受。例如:某市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该设计人员首先对建筑现场进行了多次的考量与分析,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景观及建筑物特征对休闲建筑进行了设计。同时,该设计人员针对目前人们生活压力大的情况,在建筑设计时采用了全角度采光设计,使人们无论在建筑的哪个角度都可以充分接触到阳光,给人一种置身大自然中的感觉。

三、结语

休闲空间设计篇7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GIS理论方法的成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而着重以交通沿线休闲空间分布为对象的分析研究较少。以武汉市江岸区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的休闲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一号线沿线休闲空间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的休闲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促进该区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空间分析;轨道交通;休闲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96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大增加,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占有全世界GDP一半的份额。

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对其而言,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完善城市休闲功能、优化城市休闲分布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武汉市居民用于休闲娱乐消费支出持续增加,2010年1―9月武汉市居民用于休闲娱乐消费支出1188.22元,增长3.4%。同时武汉市休闲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江汉路休闲步行街、新天地休闲中心、光谷步行街、西班牙风情街、武汉欢乐谷等的修建也都昭示着武汉进入了“休闲时代”。

近几年,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陆续开通,势必给交通沿线休闲产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江岸区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休闲空间分布的研究,逐步研究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在休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轨道交通开通后对沿线休闲产业及其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所用数据

本文选取武汉市江岸区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域。江岸区一号线东起堤角,西至循礼门,全线共设9座车站。

马惠娣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它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根据休闲产业的行业分类,将休闲空间共分为九大类型:观光、购物休闲、餐饮美食、体育健身、保健美容、文化文艺资讯类、科普类、娱乐消遣类、工艺类。

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取性,提取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中武汉市江岸区轨道交通一号线空间数据、沿线休闲空间数据等,由于Google earth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本文同时对一号线沿线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校正Google earth数据中的休闲空间数据。并将较正后的Google earth数据分层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建立一号线沿线休闲空间数据库。其中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武汉年鉴江岸区各街道人口。

资料来源:江岸区公安分局.江岸区2010年统计年鉴[M].2010:2425。

1.2研究方法

1.2.1图像的获取

在空间数据方面,利用现有Google earth强大的遥感卫星图像资源,分层提取轨道交通一号线及其沿线交通站点、主要交通线、河流信息、主要街道信息、各类型休闲空间信息等,进行地图数字化处理,并将这些图层保存为kml文件,并导入ARCGIS中,得到一号线沿线地区的矢量地图数据。由于Google earth自带了经纬度计算系统,所以可利用其提供的现有资源来量算出图像的地理位置。如图1为江岸区一号线沿线地区休闲空间矢量地图。

1.2.2GIS空间分析模型的构建

先在ArcGIS的ArcMap中加载一号线沿线休闲空间图,利用ArcToolBox进行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提取数据,通过交通网络图层,以各交通站点为中心,设定一定距离建立一系列网络缓冲区,利用ArcToolBox中的Analysis Tools进行图层擦除(Erase)操作,用第i层缓冲区对第i+1层缓冲区进行擦除,以提取出以各交通站点为中心的一定距离的缓冲区。

2休闲空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现状分析

2.1.1各站点休闲空间数量比较

轨道交通站点及城市主要道路对服务设施分布具有影响作用,本文对江岸区一号线沿线各站点,以站点为中心,800米为半径建立缓冲区,统计每个缓冲区内的休闲空间数量如表2、图2。

从各站点休闲空间总量上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循礼门>大智路>三阳路>黄浦路>头道街>二七路>徐州新村>丹水池>新荣>堤角。

2.1.2各站点休闲空间类型比较

对站点共有的休闲空间进行分析后,本文还对每个站点800米缓冲区范围内不同的休闲空间类型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所有站点共有的休闲空间类型包括餐饮美食、购物休闲、保健美容、文化文艺资讯类、娱乐消遣类。

各站点普遍存在的休闲网点如餐饮店、购物点、美容美发规模小、设施较简陋,属低端休闲网点。同时体育健身、文化文艺资讯类、科普类、工艺类等这几项休闲空间分布较少,表现出一号线沿线休闲产业还有待发展。

一号线沿线周边公园绿地、旅游景点数量比较多,有堤角公园、百步亭游园、二七纪念馆、江滩公园三期、江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古德寺、解放公园等。

根据图3所示,在800米缓冲区内,科普类休闲业态的数量仅1个,而这一休闲业态可以使公众在休闲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显然现在的配置是极度缺乏的,需在今后的规划中予以考虑。

2.2休闲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2.1交通因素

以站点为中心,各建立400米及800米Buffer,观察休闲空间随着离站点距离而发生的变化。如图4,堤角、新荣、丹水池站的休闲空间数量随着离站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从二七路到循礼门站的休闲空间数量随着离站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堤角、新荣、丹水池站的休闲空间主要分布于一号线沿线,可见轨道交通对休闲空间分布的影响比较大。从二七路到循礼门站的休闲空间较多地分布于建设时间较早的交通干道上,这些地区开发已经成熟,所以休闲产业发展更为活跃,这也恰好反映了交通对休闲空间分布的导向效应。

如图5本文通过Arcview的Select by Theme语句,选出头道街0-400米、400-800米范围内的所有休闲空间,以蓝色高亮显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400米范围内休闲空间主要沿一号线分布,说明轨道交通对休闲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400―800米范围内休闲空间主要沿着工农兵路分布,这是因为工农兵路是早期建设的,同时这一带有古德寺、空军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所以休闲产业发展已经成熟且集中分布。

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交通在休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对休闲产业的带动作用,本文建议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交通特别是快速轨道交通对休闲空间布局导向作用,可将休闲空间更多的向轨道交通沿线布局。

2.2.2人口因素

在相应的街道属性数据库中建立人口数据字段。将江岸区各街道人口数据作为属性数据输入,并建立等级范围空间数据专题,在人口格网数据之上叠加休闲空间数据,实现基于格网的休闲空间数据和人口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

本专题图的数量分级方法运用等频数法,共分5级。如图6所示,深色点所代表该区域居住人口密度大,反之则人口密度小;浅色柱体代表休闲空间数量,柱体越高表示数量越多,反之越少。每个街道人口分布不均衡,影响到休闲空间的分布、档次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特征。如图6分析,本文对将各街道人口密度与各区域的休闲空间总量作出比较,总体来说,休闲空间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休闲空间的数量越多。

一号线各站点800米缓冲区休闲空间分析图,将江岸区分为三个等级的用地,可见休闲空间主要分布于房价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间接可以反应出休闲空间分布与经济收入成正比。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型购物中心、酒店、高档休闲会所、影剧院等这一类规模大的休闲空间网点主要分布于经济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反映了高端休闲空间分布与消费能力的关系。

3结论及展望

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休闲空间类型研究、休闲空间结构及演化研究、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休闲空间评价研究等,而对交通沿线休闲空间分布以及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休闲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城市交通沿线休闲产业发展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休闲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轨道交通沿线休闲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促进休闲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时间问题,本文未对今后城市规划中休闲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郑胜华,刘嘉龙.世界休闲之都――21世纪杭州城市形象定位[J].旅游学刊,2002,(1).

休闲空间设计篇8

[关键词]城市休闲;休闲空间;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9-0066-08

一、背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充裕的休闲时间。在相对充裕的经济条件下,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尺。

城市的进步伴随着休闲的发展。城市休闲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外城市提出“打造休闲城市”的口号,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正如火如荼。近年来对城市休闲的研究也明显呈现出成果数量递增、研究焦点集聚的趋势。

二、研究概况

1899年凡勃伦(Vablen)《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最早关于休闲概念的论述,标志着现代休闲学研究的正式开始。休闲及游憩活动开始被认为是健康和优质生活的必需,但直到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才开始对休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早期国外休闲研究主体刊物包括《休闲研究学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休闲科学》(Leisuresciences)、《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公园及游乐管理》(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Administration)、《医学休憩》(Therapeutic Recreation)等。目前对城市休闲研究的刊物已扩展到包括《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和《城市林地与城市绿化》(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等在内的多学科近几十种刊物。

本文基于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10年与城市休闲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精选,城市休闲相关问题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共132篇。总结检索文献特征,可以发现,目前学者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采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模型设计与定量评价、GIS数据处理与分析、视频跟踪描述、案例比较说明等方法,内容包括城市休闲理论、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城市休闲主体、城市休闲客体和城市休闲保障等5大研究模块(见图1)。比较集中的研究区域有中国香港、台湾、上海、广州,美国华盛顿、芝加哥,南非开普敦、布隆方丹、德班等城市,同时也包括英国、新西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休闲主体、客体的复杂性,对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研究成果的内容、来源或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多基于社会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体育学、生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的不同视角,其中,基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占30%,基于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占25%,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关注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海滨等休闲空间规划等内容。

三、国外城市休闲研究内容

(一)城市休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是城市休闲的价值所在。1970年由世界休闲组织颁布的《休闲》指出,所有的人都拥有参与符合其所在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的休闲活动的基本人权,政府有义务承认并保证其公民的休闲权利;在保证生活质量方面,休闲同健康、教育一样同等重要,政府应当确保公民得到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休闲与娱乐机会。

休闲行为、游憩活动、公共空间利用等对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国外休闲研究主要包括时间分配、初始动机及相应行为、休闲费用的影响、城市公园使用、环境、交通、公共休闲政策和管理实践等。

威廉姆斯、霍尔、哈洛(Williams,Prentice-Hall&Harlow)探讨了城市中旅游和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休闲、旅游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功能相近。城市购物中心已成为融合休闲、康乐和旅游等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消费场所。

卡伦(Karen)基于GIS数据,结合影响游客的物质、社会和管理因子指标,通过ArcGIS自动生成了新西兰“游憩机会谱图”,将新西兰户外游憩地分为城市、荒郊、偏远地区和原始地带4个等级。

在欧洲国家,城市林地和绿地通常被公众认为是最主要的临近住宅的自然休闲地,随着人们户外休闲需求和亲近自然愿望的增加,私人林地物业免费对公众开放的社会功能也提上日程。朱丽叶(Juliette)制定框架,评估私人愿意接受补偿值范围(WTA),以接纳大众休闲活动,免费提供休闲设施。凯瑟尔(Cathal)评估并分析了爱尔兰科尔港的基础概况、休闲者态度、对已有的管理模型与休闲设施的感知、不同休闲者之间的交流、休闲设施的空间分布等问题。

(二)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研究

国外城市休闲研究者的多学科背景说明城市休闲价值具有多重性。

1.景观与生态价值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通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休憩机会、提高审美价值等方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随着其空间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尼拉姆(Neelam)通过二阶段特征模型,评估了弗吉尼亚州的罗阿诺克市城市休憩公园面积的景观价值和需求,结果表明,城市休憩公园的临近性和范围对其属性特征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而其特征价值却与其范围呈现负相关性。其福利评价认为以20%的比例增加当前城市绿化面积,将使城市居民每年产生160美元的消费盈余。这一结果对城市游憩空间的 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性。

2.经济价值

罗斯(Ross)基于城市经济理论,对绩效工资传统模型进行了拓展,验证了通勤时间长短、休闲时间、劳动损溢等之间的相关性,说明了休闲是人们逃避工作压力的一种主观愿望。

3.激励与保健价值

费兰逊(Fransson)对108114名从业的瑞典人进行调查,发现休闲对男性从业者延缓早期死亡、减少疾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休闲舒适的自然环境是健康的重要资源。利萨(Lisa)对开普敦的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学校休闲活动的贫乏,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导致学生辍学行为增加。

对老年人来说,休闲活动能使他们不断地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但不同的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差异性不仅取决于其个性特征,也取决于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城市、地区和乡村的老年人休闲活动选择的特征相互差异较明显,而生活在经济落后地区域内的老年人休闲活动贫乏,可选择的方式比较有限。

(三)城市休闲主体研究

空间与空间主体属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城市休闲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主体的休闲需求。休闲需求是指人们对在休闲时间里所参与的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愉悦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包括对在家庭里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对在户外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和对离开自己居住地一定时间与距离的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休闲需求引导休闲供给产生,是休闲空间建设的原始推动力。

1.休闲主体行为特征研究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类,游憩是其本性,也只有在享受身心时,才能显现本性的原真性。随着人们工作条件的日新月异,现今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不断发生改变。

哈比卜(Habib)对德黑兰大学学生休闲活动的研究表明,学生平均休闲时间为3.6小时,休闲活动包括看电视、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看书、健身、用电脑等。塞尔蒙(salmon)指出,男性参与闲暇时间的休闲受其职业现状、种类影响,具体参与过程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状况、婚姻状况、吸烟嗜好等相关。比塞尔(Visser)研究了南非布隆方丹城市休闲中男性同性恋者休闲空间建设的争议、影响因素和休闲主体的特征、需求。

城市公园是户外休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公园作为自然景观对休闲主体的吸引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植被密度,人口统计变量和态度偏好变量分析表明,适中的植被密度的受欢迎程度最高,对中度植被密度偏爱的人群随着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居住在公寓的住户对植被的偏好低于独居一隅的居民。中年、受过良好教育、喜好野生的生态保护者对植被密度的要求高于其他人群。城市公园建设应因人而异,植被密度设置应多样化。艾维(Avi)基于依附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调查社区休闲度假者对休闲活动的期望、满意度,认为休闲者对休闲活动的积极的期望和预期,与后期休闲活动效果强烈相关。

2.休闲主体动机研究

文森特(Vincent)对406份问卷的SPSS统计结果表明,“享受假期”是日本来香港游客休闲度假的主要动机,同时,“寻求乐趣”、“旅游吸引物与气候”、“大都会体验”、“异地探险”和“实现梦想”是5个重要动机。布雷特(Brett)分析了环境质量伦理观和环境溢出效应利用之间的关系,使用模型对实用主义伦理观与道德伦理观两种观点的人的环境态度进行分析,并最终进行了实证研究。

3.休闲主体需求研究

休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需求,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完成愉悦经历的过程。个体休闲体验与个体异质性关系密切,包括个人兴趣、技能和资源能力。维多利亚(Victoria)通过自我评估的形式,使用个体人口统计变量和家庭社会经济变量,对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居民的休闲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闲暇时间是产生休闲行为的重要变量,社会变量比经济变量更能影响休闲满意度。而休闲需求与居住位置相关,休闲意愿和兴趣越强,选择的居所越靠近休闲地,对其他商品的需求越低,包括住房。

玛利亚(Maria)对瑞典357名拥有8~1l岁孩子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儿童休闲活动受父母对儿童参与时接送行为及态度、交通环境、设施质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儿童休闲行为与其性格特征、年龄、成熟度、父母信任与要求等因素有相关性。温迪(Wendy)以珠海为例,通过成本一效益分析,研究了城市绿地的休闲价值,并通过随机选择85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5.7%的居民经常使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20~30岁的居民利用绿地空间相对较少,家庭收入和使用成本影响个人对公共空间成本分摊的意愿。比尔吉奇(Bilgic)研究了美国居民钓鱼和狩猎休闲中费用支出问题,认为个体特征影响其钓鱼和狩猎休闲活动支出,在活动选择上,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钓鱼活动而不喜欢狩猎,退休人群比在职人员更愿意选择钓鱼休闲。

(四)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研究

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是城市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休闲设施建设,以城市居民、旅游者休闲需求的满足为动力,以构筑休闲环境为内容,以城市政府城市建设职能的确定为保障,以实现人性的回归为最终目的的城市文化功能完善的过程。

1.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总体特征研究

类型多样的公共休闲空间特色各异,空间的位置、设计、开发与管理等通常与更深层次的风俗、文化态度、社会意识相关。

近年来,旅游与游憩的土地利用受社会人口变动、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的增加、科技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政策与管理系统的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室内游憩与户外休闲的不同,使得其内容和区位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其用地特征,对此可从空间和时间两维度来研究。

2.城市公园、绿地、森林、海滨等休闲空间开发研究

城市公园等是很多国家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空间场所。很多城市大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等空间,面对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消遣趋势、社区重建、城市财政投入、管理和维持不善、保护过度等因素影响,出现功能衰退、被周边社区忽略的后果,但其仍然有重要的休闲价值,可以考虑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但需赋予新的内涵,包括通过促进社区发展、环境可持续和文化认可等战略,重建过程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人类对绿地和林荫道的亲近性超越地理空间与文化特征的限制。绿地空间的再造和临近居住对城市居民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保罗(Paul)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认为绿地位置、设施、管理、路径使用者等信息的获取有利于绿地实现其休闲、社会和环境功能,并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对美国150英里的芝加哥河沿线绿地休闲带进行研究,提出人类维度的6大绿地休闲相互依存的重要因子:清洁、自然、审美、安全、可达性、开发的可行性。吉姆和亚历克斯(Jim&Alex)也对广州、香港等城市绿地空间的休闲、市容美化以及综合 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调查了广州市居民的城市绿地生态补偿意愿。

城市与乡村森林的休闲功能差异明显。城市森林是缓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压力、休闲放松的重要屏障地带。休闲者组成、日常利用强度、活动类型分析是了解城市森林功能的重要途径。阿尔伯格(Arnberger)以奥地利维也纳两处城市森林的休闲使用进行比较,通过一年内对现场的全程视频监控,通过对短期数据和长期数据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访谈等方式,总结了步行休闲、骑自行车休闲、遛狗休闲、慢跑运动休闲4类使用者,并对其何时使用、活动类型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海滨是有着重要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意象的休闲空间场所。罗伯特(Robert)分析了1900~2000年间南非港口城市德班海滨休闲空间建设和休闲主体的阶段性特征。

伯瓦(Ebba)以瑞典南部的一湖区为案例地,从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基于人、社会、生物环境三大要素,研究了其从工业用地、棕地、城市近郊户外休闲用地的变化过程。

3.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管理与评价研究

城市居民的近郊和周边区域休闲游已成为目前城市休闲市场的重要空间导向,国内旅游需求的增长、政策导向下的旅游供给和交通网络是环城游憩带形成的三大主导要素。

克里斯克依(Kliskey)结合休闲者的态度,通过休闲地带适宜指数(RTSI)绘制休闲地带可持续状态图,在基于休闲者态度的基础上,为休闲活动的资源保护提供了一项有效的空间方法。

尼古拉斯(Nicholas)分析了南加州公共休闲项目的空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休闲项目远离正式公园,城市居民中家庭收入低、支出水平低、少数民族人口、住房面积受限制者是城市休闲项目受益的弱势群体。因此,建议城市规划者和公共健康倡导者应加强低收入的非白人群体的休闲项目研究。

在休闲空间建设中,休闲项目的质量评价值得关注,荷兰学者将休闲项目质量分为效用质量和感知质量,并选择环境因子、可达性因子、水质因子和噪音因子作为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以此判断休闲项目的适宜性,并作为政府规划、开发、管理的重要依据。

吉梅兹(Jim6nez)针对海滩休闲空间的特征,利用视频图像跟踪资料,从海滩优化利用和海滩安全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每一评价变量,提出海滩状态指标(CSIs),为海滩休闲空间规划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玛丽安(Marianne)认为评价新的森林休闲地的价值,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包括了解休闲者随时间变化的喜好特征、休闲行为的变化轨迹以及对休闲地规模、位置和其他属性判断的复杂性。肯尼思(Kenneth)通过非市场价值评估法和GIS,对南加州森林休闲价值与空间位置进行了结合评估。

(五)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休闲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是推动城市休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城市休闲空间借助休闲设施,使居民和游客获得更好的休闲体验,保障、促进和提升休闲需求和休闲质量。休闲设施建设是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安琪(Angel)通过对西班牙纳达尔地区(Mallorean)大型的住户户外休闲活动调查,对居户休闲水平和模式的详细状况作了全面调查,包括野炊、狩猎、散步、野营、探险、动植物参观体验等,在数据收集中利用GIS,说明了休闲设施的环境特征(野餐地点、露营区、停车场、步道标志等)和环境属性(林木组成、土地利用、景观质量、知名度、景区斑块等)。

交通方式和道路基础设施是国家公园及其相关区域休闲的重要要素,杰弗里(Jeffrey)研究了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主要景观道――大洋道,并对驾车旅行者进行调查,得出道路基础设施对旅行者体验的重要作用,并确定评价景观道路质量的指标包括车辆拥挤度、景观、旅行的自由与方便程度等,认为全面规划与管理道路等休闲基础设施质量对国家公园及相关区域极其重要。

道路交通要考虑的主要是减少机动车延迟,而非想方设法减少交通流量、增加其他可替代的交通方式等,交通工程师和社区管理者应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改变运输设计,使其更加有利于积极的休闲生活。

杨昕使用美国西部6个小城市的网上调查数据,分析了自行车的交通工具和休闲方式功能,其中,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等影响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或休闲方式,以及其在行使其中任何功能时所行驶的路程长短。

(六)城市休闲管理与制度保障研究

在欧洲的森林和土地使用政策中,户外休闲从20世纪开始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程,其中,国家森林政策框架中社会和文化维度的治理措施是户外休闲活动开发的重要指导和参考。相关欧洲文件包括:(1)关于欧洲森林保护的部长会议报告,以及相关的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指标;(2)欧共体条件1257/1999和1783/2003,其中,包括一项旨在提高森林经济、生态或社会价值的条例;(3)欧盟森林行动计划。

1955~1963年,美国设立的户外游憩资源委员会曾经为游憩资源合法化付出很多努力,包括为使休闲价值最大化,户外游憩资源委员会曾提出根据现存的资源实际和地理条件的关系,设立相应的管理目标的分级管理条例。

西格丽德(Sigrid)研究了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当地居民和来自区内区外的游客的评价模型,评价对象为所有区域的休闲和旅游活动,包括主体、客体和交通中介对象;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包括综合分析和价值评价两大阶段,评价内容为当前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过程及未来发展问题等。

安德烈亚斯(Andreas)探讨了欧洲民航制度对休闲旅游业的影响,并分析了民航制度和自由化的原因,建议对不同的客源国与目的地国,民航政策应有针对性。

四、国内外城市休闲研究比较与启示

(一)国内外城市休闲研究比较

1.我国城市休闲及其研究概况

我国自1995年5月起,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分别又在1999年、2007年对春节、“五一”、“十一”3个长假作了规定和调整,现阶段,城市居民全年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2007年,休闲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对娱乐业范畴进行了界定,休闲成为很多城市形象定位的时尚语素。

2009年,总理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的着力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休闲承载了更特殊的含义。自杭州提出打造“休闲之都”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完善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开始关注休闲文化及其空间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开始涉足闲暇研究,其中,于光远于1983年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世纪之交,旅游学界介入休闲研究。肖洪根对旅游与休闲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比较了厦门、泉州两案例 地旅游者、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马惠娣研究了城市休闲对城市居民和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2.研究内容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从城市休闲主体需求、城市休闲空间建设、城市休闲保障等角度开展,但在具体研究中却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见图2)。

(1)城市休闲定位方面

国外学者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将休闲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生理需求,从医学角度进行休闲与身心健康相关性的研究。本文对近10年相关文献的检索结果表明,国外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研究中,70%的文献论述其保健价值。而国内研究普遍认为,休闲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选择。这与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差距有一定关系,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制约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使休闲成为居民生活的奢侈行为。

(2)城市休闲环境建设问题

环境是休闲活动发生的空间基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影响着休闲活动的开展。国外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研究大多提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与营造,包括建设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郊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城市休闲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如游乐、餐饮、购物、健身等方面休闲设施与休闲项目的建设。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和休闲理念以动静的和谐为主要特征,在休闲生活中强调群体性的意识,并以此作为舒适生活的一种标志。中国人在休闲时喜欢群体性的热闹氛围。即使是寻找静态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也往往依托于群体性的基础之上。

(3)城市休闲主体研究方面

国外休闲主体的研究涉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城市弱势主体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如城市女性、同性恋者、儿童、老年人休闲动机、需求特征研究等。国内休闲主体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中普遍人群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等,对特殊人群的休闲问题关注相对较少。

(二)启示

1.休闲旅游以特定的景观与服务项目为内容,使参与者获得丰富的休闲体验。我国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休闲旅游已成为城市休闲方式的重要选择。

2.基于休闲学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城市休闲的研究需要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累积的知识作为研究的基础或出发点。

休闲空间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城市需要配套高品质的公共休闲广场和绿地。但近几年来所见广场以石材铺地和草坪、喷泉为主的居多,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忽视了休闲广场需要适应大众游玩、休息、交往、健身等行为活动的需要。这样的广场的外表虽然丰富,功能性却不强,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行为需求,设计上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1、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多样性需求和广场内容的亲近人性,提高广场的整体利用率。并且使广场各部分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有亲和力。人性化设计可以使大众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使休闲广场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使人们能充分享受休闲空间的使用乐趣。

2、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主体,为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所进行的设计。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计各种为人所用的人性空间和设施。使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和尺寸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贴近人的生活。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强调广场不仅是用来参观的,而是要让人参与其中,使人和广场相融合、相互动。虽然人性化设计是人为主体的,但在此问题上,它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主体所指的“人”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社会群体的人,考虑局部与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统一。所以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 、“为人所用” 、“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3、休闲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多样性及方式

现代人行为有着不定性、丰富性和多元化。不同的时间段,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方式,这样就形成了广场空间形态和使用时间的多样性。所以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需要向宽容、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方向发展。以下是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具体的一些方法。

3.1功能分区及尺度

休闲广场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活动空间,应提供多种活动支持。精确合理的功能空间划分是很有必要的。现代人行为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在功能上互补互益的活动空间才能更好地满足。所以广场的分区需要从功能、位置、动静上来考虑,如分设园林区、文化宣传区、晨练健身区、休闲区及亲子区等,来满足大众行为多样性。人性尺度就是人的感官所能够接受认同的尺度。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谐的比例与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在进行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如各种铺装、小品、道路宽度、停车等细部的尺寸设计,除要做到为普通人所能接受的感官尺度,更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例如重庆三峡广场在空间分区和尺度上就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设计者通过对各个空间、建筑界面、小品、绿化等的精心处理,加上文化内涵的赋予,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繁荣的城市画面(见图1)。尤其在空间的处理上,设计者很好的把握了动与静、虚与实的关系。比如绿色艺术园部分,这是一处相对开敞的空间,广场的设计充分分析了周围建

图1重庆山峡广场筑实体形态与其周边空间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尺度宜人、亲切的空间,即集会区 、儿童游戏区、休闲区与健身区。这种按照小尺度的空间划分手法,满足空间尺度的合理性,使人感到一种亲切感。

3.2绿化景观

绿化植物具有调节人类心理、精神的功能和美化环境、遮阳、净化空气等多重功效,还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方位感。休闲广场上植物就像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或围墙一样,具有限制空间、降噪、控制广场空间的私密性的功能,以及能够形成空间的序列和视线的序列等。

绿化景观设计中要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休闲运动交流的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绿化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休闲广场的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改善环境,方便游人活动与休

图2深圳莲花广场息(见图2)。但在休闲广场绿化中要避免种植大片观赏性的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这样的广场单调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树木,没有阴影面积,使得游人没有乘凉休息的地方;在寒冷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都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利用率和重游率。如深圳布吉中心广场(见图3),在设计注重面积大和气派的感觉,采用过多的景观铺地,缺少绿化阴影面积,使得广场在白天烈日情况下游人很少,使用率很低,缺乏生机和活力。休闲广场植物的选择应

图3深圳布吉中心广场根据人性化原则结合不同 的功能空间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比如考虑到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要避免种植带刺和容易伤害游人的植物;在靠近城市道路区域布置枝叶茂盛的植物可以隔音、降噪、防尘的作用;在亲子空间设计柔软的草坪,既能保护儿童又能让他们更贴近大自然。休闲广场上绿化植物的配植,可以采取点、线、面等形式(见图4)。在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的

图4深圳莲花北广场多层次绿化同时,显露出其丰富性和个性来。另外在广场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构筑物、景观等的阴影部位,也要考虑到所配植的植物的阴影对广场中的构筑物、绿化的影响,从而对游人的心理及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

3.3建筑小品及服务设施

建筑小品和服务设施是在广场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为大众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管理、展示、照明、休息等。这些建筑设施能使大众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如休息座椅、必要数目的电话亭和一些挡雨和售卖设施等各类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应该和总体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满足功能要求。如座椅类型的设计应该适宜不同人群休息使用的,注重人的心理感受,一般应面向视线好,人的活动区域,同时兼顾光线、风向等因素。建筑小品在造型、色彩、样式等需做专业统一设计。尊重不同地区人们对色彩的爱好特征,投其所好,避其所忌,利用色彩来体现各地区的个性特点。使建筑小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见图5)。

在设计上运用人体工学原理考虑使用者的

图5深圳某小区广场座椅 人体的尺度感和空间感,选材上以安全、环保、可回收建材为主。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建筑小品的放置位置也必须考虑人性化,比如广场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整体美感和人的情绪,如卫生间以茂盛、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于其中,比单独放置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面,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统一。如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上的卫生间设置,设置在广场后面,利用山势起伏和高大的树林掩映,视觉景观更加协调且具有都市森林之野趣。

3.4无障碍设计

为了体现公平、爱心的原则,关爱弱势群众,尊重老人及伤残人士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权力,设计者必须为老弱病残者着想,在对广场设计时考虑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坡道、提供乘轮椅者方便使用的低位电话及考虑伤残人士专用的卫生间等便于伤残人士能在广场中享受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全面的服务设施。简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在无障碍通道设计上

首先在出入口的设计上宽度至少1.2米以上。出入口周围要有较为合适的水平空间,以便轮椅使用者停留。广场的每个重要入口及各台地的交界地段设 图置无障碍坡道,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坡长超过10米时,应每隔10米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坡道起点、终点和休息平台宽度不小于1.5米,坡道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夜间照明(见图6)。

其次,入口处如有标识牌,其字体大小应使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应强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广场内标识牌和宣传栏上最好有盲文点字说明。

另外,应十分重视盲文地砖的运用和

图6无障碍坡道 引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让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并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在广场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路宽应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

2)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卫生间应考虑设于出入方便的路边。地面应选用防滑材料,以防残障人士跌倒摔伤。厕所的门上要装防护门板,以免轮椅的脚踏板碰破门,在卫生器具安装位置和高度要合理周围安装扶手,扶手的位置合适,连接牢固 。便器两侧都应留有便于轮椅接近的空间。水龙头开关应便于操作,可采用脚踏式,长柄式,感应式。厕所内应设紧急呼救按扭。畅通:卫生间室内外高差不要大于2厘米,方便残疾人和轮椅通过。 门扇开启的净宽不得小于0.8米,以方便轮椅通过。厕所内应留有1.5

图7无障碍卫生间 米 *1.5米的轮椅回转空间(见图7)。

3.5水景设计

水是生态景观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亲水性也是人性中的重要一种。设计师要进行人性化的水景设计,让水景不只是用来参观的,而是要与人相融合、与人相互动,让人们置身其中有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最终把人与水景结合在一起。

许多广场设计有大型的喷泉、水景。虽然喷泉里边也有水,但这个水不是为人考虑的,往往是为做水而做水,没有认真考虑人需要交流和清静的要求。这些过分人工化、注重展示和观赏的设计,拒人于千里之外,把人性的东西抛得远远的,这样的设计手法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见图8),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大水体虽然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往往会出现后期维护的实际困难而闲置起来。如深圳莲花二村广场的水景设置就有这样的问题,在小区的广场中间设计了一个大的圆形喷泉水景,最后因为维护经费缺乏而长期处于无水状态,反而影响了整体景观,很不人性化。另外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没有想亲近的感觉,因为很多在水体旁边

图8 深圳某小区广场的小水景都会有警世性的牌子:“此处水深”,“禁止游泳”等语句;违背人性的意愿。想反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而且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

3.6铺地及标识物

广场铺装要合理地选择铺装材料和图案。广场石材铺装要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铺装地面部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见图9)。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游人发生危险。铺装色彩强调和周遍色彩相协调,符合大众审美观点。加强广场的图底关系,给人以尺度感。在各台地的交界地段和每段踏步的始末步段以突出颜色明示,避免因为视觉盲点造成人员受伤。在广场标示牌的制作上做到明晰、美观、环保、安全、易辨

图9 防滑毛面石材 别。

3.7夜间照明

“夜生活”也是城市休闲广场的重要内容,广场往往在夜间的使用频率较高,需要创造良好的夜间形象。考虑到市民夜生活的丰富,广场的多功能性以及城市的夜景美化。人性化的设计为休闲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如重庆市人民广场的夜间设计就很不错。采用了声、光、电的多层次考虑,灯具的设置和选择合理既不晃眼又起到夜景效果,配合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得市民散步、聚会、跳舞、健身等活动的开展都得益于广场出色的夜间灯光和音响系统的设计。

另外广场在场地照明、建筑及小品照明、植物背景照明和高空标志照明上分别加以设计。在白天,园灯是有装饰效果的建筑小品,夜晚,园灯的作用更是多方面的。所以灯的定位时既要考虑夜晚的照明效果,也要考虑白天的园林景观(见图10)。

图10 造型广场柱灯在沿路连续布置时,一般柱子灯保持在25-30米,草坪灯6-10米的间距。喷水池、雕像、入口、花坛、建筑等各区域照度按照功能要求分别考虑。通过不同的环境、区域采取照度、冷暖等不同的光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夜广场空间。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细化夜间照明配置,布置广场环绕背景音响及语音提示系统。

4、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因此就要求设计师们以人的需求为准则,拓宽设计思路;结合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真正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构筑出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互动性的休闲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出更多具有高质量人性化的城市休闲广场。

参考文献

1、刘蔓:《景观艺术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汤重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1》, 新疆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5、刘滨谊:《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谢秉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7、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规划师,1998

8、张国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9、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规划师,1998

10、徐军 、陶开山:《人体工程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1、吕正华,马青 :《 街道环境景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休闲空间设计篇10

关键词 校园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09

Public Art and Design to Build School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XIONG Fang

(College of Public Art and Desig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began to b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ublic art is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the campus culture. So how do you create a public art and design space? Public art and design school building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nd discussion. My main discussion is how to design open space inside the school, refers to the internal campus such as school buildings, office buildings, playgrounds, recreational places.

Key words campus art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campus culture

0 前言

如何在营造校园公共艺术的同时,把校园的文化、院系特色融入进去,彰显出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塑造出个性化的校园景观。本论文主要从公共空间的休憩空间、建筑外形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设计,下面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楼的公共艺术空间,来阐述笔者对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解。

1 公共艺术的概念理解

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是属于一种民众的艺术,是社区的一个隐喻;公共环境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载体,它所涵括的范围绝对不仅仅是景观雕塑,它的艺术元素应该是多样化的,对公众是开放性的,让公众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去感知,并参与其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校园内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在仔细研究校园公共环境空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校园设施规划与设计、艺术陈设等方面因素,再建立有利于学生自由活动的场所,提供免费的户外活动空间,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大学校园人文环境,与审美要求都得到提高。

2 校园教学楼的休闲空间

高校校园的休闲空间,主要是为教师、学生提供课外活动休闲的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他们可以聚会、聊天。此处的“座椅”有可能使它成为一件公共艺术品。

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而学校的主体建筑就是教学楼,故教学楼的设计是学校公共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和景观设计上都得到了着力表现,那么剩下的空间是可有可无的校园环境吗?笔者认为休息空间的缺乏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但适当的休息空间可以提高校园的整体环境,美化校园。现在大学校园基本上都是有足球场和篮球场等动态空间,为学生提供锻炼场所,也能用来举办比赛,为大型活动提供舞台等,而静态空间如读书空间、休憩空间等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休憩空间也可以让学生静心思考,是阅读、讨论和集体活动的地方。除了教学和运动,教师和学生们也希望在工作和学习后能有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在这样的理想空间,更能促进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

3 教学楼的外部空间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校园休闲空间的丰富和深入,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建筑的建设,户外景观设计同建筑、室内设计比较起来,还是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校户外景观的建设,仍然停留在粗线条的规划设计,而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精心设计,校园中美好的休闲空间相对缺乏。目前,许多高校户外空间只扮演一个交通空间连接各个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等,是一个让人“经过”的地方,而不是“吸引”人的地方,走在校园里,人们经常看到或先进的或过时的,或精细或粗糙不平的现象,这种对立和矛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校园环境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4 教学楼公共艺术设计

根据目前高校校园内休憩空间的设计,笔者按其形式分为三类:(1)单一式休闲座椅;(2)组合式休闲空间;(3)艺术构造式空间。单一式休闲座椅在高校校园应用较多,如石凳、木椅等,几乎每个校园都有。校园内的座椅类似于学校大家庭内的家具,不管是精致还是粗糙,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既能方便休息,又能起到一定的景观作用,对整个校园环境来说可以以小见大,体现学校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通过分析考察目前校园内的座椅,数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数量普遍不够;设置位置不够合理,造型简单。我们都知道,单一式休闲座椅的体积相对来说比较小,其实并不需要准备很大的空间来摆放,设计起来也很方便灵活。比如说教学楼下面、步行道两边、操场旁边、运动场场边等等这些地方都需要简易的休息场地,合理地设计一定的座椅,将为师生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

组合式的休闲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组合式休闲空间主要以圆形的石桌和石凳的组合为主,这种设计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现被应用于校园设计也无可厚非,如果校园景观设计也是以园林景观设计为主的话。但现实是现在的中国校园都是建设现代感强的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这样“圆形石桌与石凳”的传统设计元素就常常会显得孤立,或许方桌和方凳更适合些。校园中,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组合式休闲空间是亭、廊等,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的来说,这两种组合式的休闲空间为师生们提供了阅读、休憩或者小型聚会的场所,很受欢迎,是课后学习和交流的好去处。同样,这一类型的空间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经典的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如何融合于新的环境?新旧景观建筑如何做到协调统一?现在新建的校园建筑如楼房、广场多追求现代时尚气息,在环境协调方面却不太注重,没有很好地利用一些树木构造的环保凉亭,同时新的建筑在规划、设计和建造时,缺乏在原有的建筑上的过渡。其实旧的不一定是不好的,在新建项目时不应该被遗忘。现在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户外活动,愿意交流,那么如何发挥组合式的校园休憩空间,如何将校园中的新旧景观结合好,使一些我们在过去修筑的休憩空间和其周围原有的景观环境持续发挥魅力,这是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校领导在决策前都需要进行论证、思考。

还有一些组合式休闲空间可能还有其他的功能,如中心是表演区,旁边是观众席,或将休息座椅和其他建筑物相组合等,如座椅结合小型舞台。现在的设计师如果更关注青年人的群体心理,在做校园景观设计时,会更实用、更富有特色。

5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外部环境的设计案例

(1)摇摇椅。这摇椅是需要两个人才可以坐的,这就要考验和你一块儿坐上这摇椅的另一个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如果其中一个人不互相配合,那么另一个人就会摔下来,这种躺椅比较适合大学校园中比较亲密的朋友和恋人,边玩边聊天。

(2)使环境灵动的风车。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楼外部采用金属杆与轻薄PVC材料构成的风车,在微风的作用小,可以转动。给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环境增加“灵”度。

(3)原生态设计的休闲椅。原生态设计的休闲椅可以与原有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4)“分合椅”。“分合椅”结构简单,材料易得,能分能合:合则是单人椅,分则是双人椅,既节约空间又有助交流。

走进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感觉建筑很是气派,但是一细看,就发现似乎还有许多地方还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就笔者的体验来说,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虽大,但是在人性化设计上还不够,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以上小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小设计的运用使得艺术设计学院这一教学环境灵动起来;在人性化设计上面更加合理,更能满足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的一般需求,笔者希望这些小小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希望这些小设计能够给忙碌了一天的老师们以小憩的环境,当然,这只是笔者所想,存在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希望老师们、同学们给予我更多更好的建议,让我们一起把我们所工作和学习的艺术设计学院建设好,最大限度帮助在里面工作和学习的各种人群。

6 结论

高等院校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应侧重于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休闲座椅、组合式休闲空间、艺术品构造空间等景观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而评价一个校园景观规划的好坏的重要标准是看其规划方案是否充分利用好室外空间,根据地形和建筑合理搭配构造,设计出适宜师生教学、生活和休憩等活动的多元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葛尉平.都市――我们共同的寓所[J].建筑学报,2000(4).

[2] 过伟敏,周方雯.“城市”的道具――户外家具设计思考[J].家具,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