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4:14:01

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体育论文篇1

1树立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观念

意识反作用实践,处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发展观念。那么,对于现阶段休闲体育来讲,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念呢?结合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来看,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还局限于实现经济与体育的融合,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很显然这样的理念忽视了体育的主导性,难以在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效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此时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的满足,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休闲性的特点,以营造健全的休闲体育市场体系为最终目的,使得休闲体育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去实现寄生式的发展。虽然在调整和转变市场化休闲体育发展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碍因素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相信随着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转型与休闲体育发展关系之后,一定可以为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去。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体育赛事举办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对于休闲体育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氛围;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休闲体育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导休闲体育朝着市场化理念的方向发展。

2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

从观念上应该认识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号召和支撑,更多的是应该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休闲体育本来就源于大众,有着比较浓厚的群众基础,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间大众文化资源,使休闲体育朝着民间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支持力度上进行强化,以便促进体育自身体制的不断转换,从而使得体育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关系得以协调;其次,在民间资源融入到休闲体育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样的民间化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避免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的行为,否则将难以发挥民间资源在促进休闲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休闲体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在实现休闲体育民间化方面,应该积极去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休闲体育事业理论体系的健全;最后,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民间化发展受阻,也应该避免因为忽视调控而造成民间化发展的混乱状态。

3不断完善休闲体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也难免会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属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滥情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就应该不断调整自我功能,实现自我完善,以发挥其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方面的效能。具体来讲:首先,发挥休闲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强化教育和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中去,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其次,发挥休闲体育在丰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闲体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现出休闲体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发挥休闲体育在愉悦身心方面的功能,积极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发挥休闲体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找到内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过程慢慢去实现自我升级和自我提升。当然,休闲体育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的体现,是难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随着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在功能发展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结语

休闲体育论文篇2

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做好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的基础就是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消费营销策略,并着重考虑其差异之处,从而准确的定位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笔者将具体的定为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特色体验定位策略。所谓的特色体验必然是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如山西的民俗体育狮子舞、跑竹马,河北地区的秧歌、皮影等,大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突出本地的地方特色,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时真正的在旅游,而不是与自己去过得很多地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单纯的效仿毕竟失去其当地体育休闲旅游的魅力与吸引了,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要注意有某方面的侧重点,并逐渐形成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在体育休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情感体验定位策略。所谓情感体验定位就是指在仅仅抓住消费者情感这条主线,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旅行者出游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或者景观传递出来的不同情感,在在当地的体育休闲旅游活动中追溯曾经拥有或是去的感情,寻找一份心灵的共鸣,要真正做到这些,就要抓住细节,在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挖掘。

第三,快乐体验式定位策略。对于运用这一策略比较出色的旅游产品就是北京的欢乐谷与成都的国色天香,旅游者在这其中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刺激,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全部掏空,充溢着满满的快乐,因此通过快乐体验定位也能够为假日体育休闲旅游带来较高的收益。

二、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策略

关于做好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笔者总结了三点经验。

首先,实现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在营销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创新是新时期对旅游管理的本质要求,假日体育休闲旅游亦是如此,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和有序。此外,还要注意管理方式的改进,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个人独裁式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员工潜力,为假日体育休闲旅游注入科学性因素。

其次,体育旅游文化与品牌相结合。体育旅游文化和品牌相结合,既是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营销战略。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开展了不同的旅游项目,但是并未形成一种品牌。品牌,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将品牌的概念运用到假日体育休闲旅游当中,就是让消费者通过旅游中的某些体育活动获得旅行的乐趣。在未来的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自然资源与人文气息的结合,比如将当地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产品通过文化进行包装,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创新发展成一种品牌,将品牌看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品牌效应,为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双方面的利益。

第三,以青年群体为主的营销策略。体育休闲旅游是集合了休闲、娱乐与文化、健身于一体的的一种旅行方式,从参加旅游的人员年龄结构来看,以青年旅游者最多,而大学生又占据了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大学生一般都有较多的休闲时间,旅游成为他们拓展视野,锻炼身体的一种最佳方式,而且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好动、喜欢户外体育运动的年纪,因此,加大力度开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是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策略之一。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要结合青年群体对文化因素的追求,在价格上要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在品牌方面要注意结合青年群体的爱好与需求开发。

三、结论

休闲体育论文篇3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以竞技体育为主,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而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为本科院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在已经开展休闲体育的本科院校中,学生对休闲体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休闲体育项目繁多,能够给予大学多样化的选择项目,极大的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要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通过网络交流,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3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氛围

休闲体育论文篇4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人”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38-05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ZHAN Hua-n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ort is still quite ambiguous nowadays,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sport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level, leisure time, activity space, goal, experience and exercise strengt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said elements are no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nstituting leisure sport.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is people’s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which is formed via bodily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leisure sport;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目前,有关休闲体育概念的观点甚多,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种、属概念不清,定义中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称谓多样、概念不清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混淆、不明确,研究结果失真,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1]。根据休闲体育研究的现有成果,休闲体育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本文主要对上述各构成要素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1 休闲体育诸要素

1.1 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休闲体育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归纳为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毋庸置疑,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拥有一定的“钱”和“闲”。

就“闲”而言,资料表明,西方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行了每周40 h工作制,新西兰甚至早在1936年、美国在1945年就实施双休日。就“钱”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3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有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 128亿美元。在1956年,法国、瑞士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对国民“闲暇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引起了各国对体育在休闲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2]。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宣告成立,欧美和亚洲等各国休闲团体加入“国际休闲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体育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真正发展。

目前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离后工业社会还十分遥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的中国体育,逐步由注重社会本位和工具价值向个体需求方向发展,体育所具有的休闲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西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之中,休闲体育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充分必要条件[3]。

1.2 休闲体育与文化层次(品位)

孔祥华、王俊奇[4]认为,从体育的角度看,休闲的体育性指休闲的体育功能和体育意义。休闲的体育性,使休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于是休闲就不单单是理解为“玩”、“游手好闲”,而是提升为一种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即休闲具有体育意义、价值与内涵。许宗祥[5]也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王俊[6]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毫无疑问,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但不一定包含特定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指某一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通常建立在一定主体的文化修养之基础上,而且是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充实和丰富的结果。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3方面构成[7]。可见,文化品位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普及到整个社会。

休闲体育是世俗文化的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休闲体育定位于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8]。文化品位与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休闲体育需要的是在活动过程获得体验感受,它与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等)参与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多散步、跳舞的人们并不具有太多文化知识,但他们同样具有休闲体育的体验。以“文化品位”为要素定义休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社会大众进行休闲体育的权利,脱离了休闲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1.3 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

很多学者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直接连为一体,没有休闲时间作为载体,何有休闲体育?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有关休闲体育的时间论述主要有:“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9]。

先要给予明确的是,休闲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休闲,并不是时间的休闲。身体活动是休闲体育的前提,而休闲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状态(马慧娣,2004)。只要不影响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任何时间的身体活动都是休闲体育,身体活动本身以及相应具有的休闲体验才是休闲体育的根本。“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10],非工作时间、余暇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而工作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等也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因为,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身体概念及身体活动方式。

身体本身就具有多元属性的特征。身体既可以包括政治身体、文化身体,也可以包括生理身体、自我身体。身体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性、文化性和自我性等等。在工作时间内,身体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但是,身体的社会性并不排除身体的自我性。社会性身体的属性要求行动主体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行为。但是,社会性身体属性之外的自我性身体属性决定行为者本身还可以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行为,体现出身体的二元性。或者可以说,身体的二元分离性。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可以在从事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侍者可以端着盘子跳起舞蹈、快递人员可以通过轮滑的方式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中,等等。人们尽管处在工作时间内,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支持自我的身体,仍然能够通过自我的身体活动体验到身体的舒张和心理的休闲。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11]。

1.4 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

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的项目内容观察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的关系,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12]。可见,无论从项目本身还是项目分类来看,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可以不受具体空间的制约,可以是在室内、室外,也可以在陆域、水域和空域。因为,休闲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和游手好闲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空间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通过临时改变规则的方式,降低运动项目本身对空间要素的限制,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如幼儿篮球、农村学校课桌乒乓球、南美街头足球等等。

1.5 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

中外对于休闲起源的显著差异是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中国人的休闲体育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休闲体育以动态为主”[13]。

中国古代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趋向“静”态下的休闲。“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休闲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喜欢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14]。

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趋向在“动”态下的休闲。休闲的英文(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15]。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16]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历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的休闲体育,对运动强度本身没有固有的要求。而且,在经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今天,运动强度和休闲体育之间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具有高强度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定向运动等)也已经成为休闲体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内在因素)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对他而言也就不是休闲活动了”[16]。

所以说,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17]。

1.6 休闲体育与经验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型活动方式,对于运动技能、运动规则有着一定的要求,它要求运动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经验,才能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方式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和运动规则的遵守,以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身体动作完成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熟练化(或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体育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特征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项目规则。在突破体育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淡化规则性,强化游戏性;淡化技术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经验,强调参与性。休闲体育不会以动作技术的娴熟与否作为判别休闲的程度,不以是否有过参与体验或经历作为休闲体验的依据。因此,休闲体育对于体育规则的淡化使得经验不再重要。

1.7 休闲体育与目的

目的是学者讨论休闲体育概念中关联性最高的要素之一,很多学者[9,16,18-19]都是从休闲体育所能达到或体现的目的角度界定休闲体育概念。所谓目的,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即人根据自己对外部现实关系的需要与可能,对当前的现实对象在观念上予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要争取的未来对象的观念模型,是一种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人们活动或行为的预想结果。一个正确可靠的目的的提出必须反映人的某种需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己任;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种必然性为根据。这就是目的前提中所包含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20]。

然而,休闲体育并没有直接的合目的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休闲体育来源于游戏,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游戏归为审美活动,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12]。希奇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21]当时间被忘记,当人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无目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休闲体育的目的。因此,卢元镇[22]认为,“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如果休闲体育与目的有关,那么如何去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击壤而歌、儿童的体育游戏等等诸多无目的性的休闲体育表现形式?《庄子》记载,远古先民“饥则思食,食饱则鼓腹而游;渴则思饮,饮足则跳跃自娱。”《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人们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也足以说明他在休闲娱乐中并不以捕到鱼和射中靶为目的。

休闲体育与目的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抹杀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人们在休闲体育的过程之中,尽管运动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运动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参与活动,客观地存在对运动者的身心的影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对运动者的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

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休闲”和“体育”的内涵给予思考。只有通过对休闲与体育内涵的考察,明确两者共性,才能理清休闲体育的真正涵义。

2.1 “休闲”与“体育”的内涵

“休”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之意,休闲即是如何愉快、安祥地度“闲”。休闲不同于消闲、闲暇、空闲,它是特指个体在完成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后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23]。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2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是人的本体论之所在,是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类通往美丽精神家园的适宜途径[24]。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23]。

体育(sports)语源出自拉丁语的deportare,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所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又将其转换成sport。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e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去”;“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现代体育最高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sports)本质特征是“一种身心娱乐活动,属于精神、心理娱乐(包括美的享受和激励)领域……本质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消闲、消遣、情绪宣泄、自我显示、观赏娱乐、美感享受、悬念刺激、精神激励以及荣誉自尊等的精神心理需求”[25]。“sport起源和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26]。

由此可见,休闲和体育的本质都具有人学的哲学内涵,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信仰,属于创造和完善人的精神活动。

2.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就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本性的体验,是对生命“生成”自由的体验,是摆脱各种贪欲和社会关系与压抑后的舒畅。它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也是对于人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追问,是一种通过体验来感知自由心态的身体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复归过程”(马克思语)。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本自由”命题本质上是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限制,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物质社会和生存压力所约束,自由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休闲需要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载体,与体育结合的休闲体育不但把休闲具体化,还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把休闲深刻化、丰富化,使休闲从生活层面上升为人之为“人”(become humam)的层面,休闲体育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体验自我的存在,休闲体育的体验追求的是对物化社会的摒弃,是对物化社会的一种自我身体和灵魂救赎。休闲体育的体验既有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压力释放,也有对繁杂社会关系的抛弃。休闲体育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层次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活动强度的限制,没有工作压力的限制,没有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没有世俗观念的纷扰,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压抑……休闲体育可以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可以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压力和各种责任,而成为自己的“人”,是对于类“人”的回归。休闲体育中的“人”已经超越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只属于自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 孔垂辉. 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39-42.

[2] 陈玉忠.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4.

[3] 于涛,杨锡明. 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13-15

[4] 孔祥华,王俊奇.“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70-72.

[5]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29.

[6] 王俊. 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7] 范一直. 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J]. 资料通讯,2004(3):28-31.

[8] 赖勇泉.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2.

[9] 周爱光. 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9,16(5):1-7.

[10] 于涛. 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6-11.

[11]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2] 凌平. 从游戏、竞技到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的时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9.

[13] 刘子众. 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 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4] 宫新清,尹军.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7-549.

[15]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16] 于可红,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7] 卢锋. 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0(5):32-34.

[18] 韩会君,饶纪乐. 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19] 席玉宝,高升.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3-54.

[20] 李喜初. 目的与手段的哲学-猫论-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0(1):11-13.

[21]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2] 卢元镇. 论消遣和娱乐[J]. 体育科学,1983,3(1):8-12.

[23] 马惠娣.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9-107.

[24] 于光远,马惠娣. 休闲与文化――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二[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1-6.

休闲体育论文篇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心理学、体育学、人类学三方面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做出阐述,并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的背景、问题及方向进行分析,即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开始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向转变,以期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发展意义

一、休闲体育的定义

由于休闲体育在我国的研究不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心理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以娱乐身心,减轻精神压力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形式。卢元镇在《论消遣与娱乐》中提出休闲体育的雏形,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⒓痈髦痔逵娱乐活动,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和享受。

(二)体育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以体育的形式来休闲,并达到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形式。卢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一文中,分析了现代人对体育运动需要原因,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平衡、调节和改造作用。强调休闲体育能使人们的压抑得到渲泄,还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引导人们从生活中把体育作为首要的休闲方式来选择。

(三)人类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现代人健全自我身心的一种手段。胡小明在《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一文,认为在休闲时代,体育应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要“玩出”健康来,积极的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他认为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创新性等特点。

二、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休闲体育成为人们减轻工作压力、调节心理情绪的有效手段。科技发展使人们的体力劳动减少,但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却增加,这使人们在休闲时间主动地寻找能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方式。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进而产生心理疾病。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恰迎合了人们调节精神、放松心情的需要,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脑力劳动比例增加,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理上的内在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患上“现代文明病”。据报道我国人口体重超标率近10年剧增,城市成年人体重超标的比例约35%。可见,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人们生理上的一种内在需求。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从800上升至2000美元时,将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休闲娱乐也获得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己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我国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休闲体育成了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老年人也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人群。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休闲体育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可也会提高,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

三、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由于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较晚,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开展非常不利。我们应加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

(二)各级政府对休闲体育的扶持力度仍不够,尚未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政府应扩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增加对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设施的完善。

(三)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缺乏科学化管理。政府应加强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完善相关服务及管理措施,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四、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方向

(一)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起初,人们参加休闲体育的目的为了减轻工作压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则更加注重强调精神满足。价值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休闲体育将会更多地围绕自我价值实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这一目的来展开。

(二)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随着国际间交流增多,休闲体育也在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的参与到那些富有挑战性且充满刺激的活动中。因此,户外拓展运动、漂流、蹦极等休闲运动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新的休闲体育方式。

(三)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体育转变。我国余暇休闲有些内容是消极的,比如长时间打麻将。进入新世纪来,随着人们对消极休闲活动危害性的认识,倡导健康休闲娱乐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125.

[2] 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J].体育科学.1983(3):8-14.

[3]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休闲体育论文篇6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理论;教学

一、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论述

(一)传统的体育教育休闲思想基础分析

1、我国传统休闲体育思想的传承

在我国休闲体育中,保健养生类的休闲活动是重要构成部分,其中以孔子的体育养身最为典型。孔子曾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而我们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孔子在体育养生方面的观点,即孔子认为体育对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锻炼、陶冶情操方面,体育是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不是争强好胜的工具。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孔子的建议是动静相结合,注意到体育锻炼过而不及的特点。事实上,孔子在体育方面的涉略也十分广泛,除了六艺,对各种狩猎、游泳与垂钓等都有极高的兴趣。除了孔子的体育养生之外,道家也潜藏着休闲体育的教育思想,它是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融入到了体育教育思想当中,认为自然是高于所有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人就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小系统而存在的,也应当顺应自然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道家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天人合一”理念实际上更加重视的是对人在自然层面的个性的发掘,强调人应当事先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客观生命存在与内在精神思想的有效契合,也就是说,休闲体育要要将追求人格的完美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并且将融入到身体锻炼当中,这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以内在修炼为核心的自然化休闲体育养生观念。当代的于光远先生曾在其“玩学论”中强调了研究休闲的重要价值,更是指出了“万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

2、西方传统休闲体育思想的演进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所谓的休闲就是所有事物共同围绕的一切事物的核心,并且在之后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休闲”更是成为了哲学与科学诞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共同构成了我国西方的传统文化。但是1899年,美国学者凡勃伦在其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高速发展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在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余留出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使人们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追求精神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生活的丰富性产生了抑制,使得人们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化。因此立足于对人本真的恢复和对休闲价值的重新定义,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反省。瑞典的哲学家皮珀曾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详细描述了休闲具有的三个层面的特点:首先,休闲是以一种精神形态存在的,是对人们宁静平和的一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其次,休闲是一种能力与机会,体现在行为主体要将自己投入到创造的整个过程中;最后,休闲属于上帝对人们的一种馈赠。皮珀对休闲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获得了休闲并不是具有了掌控整个世界的能力,而是我们能够从这种平和的心态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快乐,它在引领人们追寻生命的意义。杰弗瑞q戈比提出休闲是人们从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所获得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个人倾向的追求,为信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杰弗瑞q戈比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内在心理的动机,还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二)时代进步形势下,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物质财富的丰富化推动了休闲体育的普及

人们生活中休闲体育所占的比重是由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所决定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均收入仅为300-400元,恩格尔系数更好是高达60%,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人们享受所谓的休闲体育是无从谈起的;而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却达到了7000元,那些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均收入更是达到了9000元,整体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了40%,从整体上看已经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则当人们相对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时,人们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我国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丰富了体育设施与休闲体育内容,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休闲体育环境,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机会去体验休闲体育式的生活,可以说我国居民已经基本上进入总体“有闲”的阶段。

2、休闲时间的充裕化推动了休闲体育的日常化

所谓的休闲时间指的是个体能够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如何利用、支配、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而需要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生活中劳动时间的减少、休闲时间的增加,而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马克思针对此休闲时间也曾提到:当财富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这种财富则是出于贫穷的环境中,而当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自由时间时,自由时间也将取代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衡量标准。我国当前革新了工时制,并且设定了法定的长假日,全面法定的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44天,在此基础上,人们参与身体锻炼与体育旅游等一系列的休闲体育活动具有了充足的时间。

3、人本思想的科学化推动了休闲体育的深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释放心情、凸显个性、融入自然的思想正是人本思想中强调的回归自我的良好诠释,正如席勒曾说的“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在客观物质领域中,认得能力只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发展,但是在精神领域人的能力却能够不受任何限制的实现充分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物质生产领域彼岸的就是自由王国所在之处。因此,人们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既要享受休闲时间,又要在价值取向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条回归到平衡、自然、健康天性中并最终达到和谐崇高状态的重要途径,人们体验休闲的过程就是使自己真正成为“自由人”的过程,为人们完成个人社会发展任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在这样一种体育休闲思想的指引下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二、推动休闲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论述

休闲体育教育指的就是人们以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休闲能力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性活动,主要涉及到向人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引导人们抓住现存的活着潜藏的休闲机会、借助于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发展人们社会、智力等相关的技能素质、向人们阐明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有针对性的培养起特定的休闲体育兴趣等内容。在学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求,革除原本的“为体育而生活”的观念,逐渐树立起“为生活而体育”的现金教育观念,为学生更好的开展生活提供重要条件。

1、推动学科结构完善,在学校中设立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同时也是一门文化,因此需要将其作为一种值得探究的文化展开深入分析,既要坚持学科课程的学习,也不能忽视体育休闲教育活动的开展。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本质进行论述,它是归属于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的,它将学生作为活动参与的主体,倾向于自由组合。所有教育开展效果的实现都需要都特定的规范机制进行约束,主要是包括自主教育体系、事例体系与养成教育体系,这些体系所展现的主要功能就是认知内化、素质整合与养成训练,而休闲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则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教育中社会实践层面相对薄弱的问题。

2、成立专门的机构,针对休闲体育展开专项的学术研究

从客观层面来讲,针对休闲体育展开的研究应当先于课程的发展,因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指导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休闲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实践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落后劳动观念的存在对其产生了阻碍作用,除此以外,它也对休闲体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于光远先生也曾提到过,我国虽然十分重视体育竞赛的发展,但是除了体育活动以外的各种竞技类活动和游戏的学数学研究展开还很不充分。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休闲体育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各种不和谐之处。另外,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也没有形成严谨、系统的框架结构,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各种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导致当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学术研究还停留在个别化、描述化层面,实证性研究十分匮乏。由此可知,成立C诺幕构推动休闲体育专项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成立专门机构之后,要加强对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用相对系统完整的框架结构来推动学术研究的有序开展,加强实证性的研究,提高休闲体育的发展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现代社提倡人们健康生活,而这一点正是与现代体育基础教育理念相一致,作为体育基础教育中核心思想,健康第一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这五大领域加以实现,可以说这五大领域中各自坚持的理念与思想都是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思想相吻合。但是,当前社会上针对休闲体育还存在着众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陈旧落后的负面思想,而实际上,休闲是人们获得精神解放的重要手段,它倡导的是科学健康、文明规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鉴于当前社会上还没有针对休闲体育形成普遍化的正确认识,应当采取多样化的综合措施加强对休闲体育教育具体内涵、思想和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在社会范围内扩大休闲体育对人们生活习惯与行为的影响,使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看待休闲体育,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与休闲的体育生活中达到科学的平衡。

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展现休闲体育的人文关怀

现代社会中,提高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是体育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要围绕休闲体育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科学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利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对人民群众基本体育需求的切实保障,使市场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差别化的休闲体育需求。除此以外,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也不要局限于大城市,应当逐渐向农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延伸,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休闲体育,实现健康生活。

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建立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休闲体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其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就要充分利用休闲体育理论来展开教育,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章翔. 新常态下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导向和路径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2] 李燕,孙志宏,胡海涛. 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3] 朱亚成. 体育新政视域下的体育热点探析――基于国发[2014]46号文件[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5(04)

[4] 刘京,周佳彤,徐亚龙,刘强德,孙晋海. 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谈体育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2)

[5] 果振义. 浅谈体育文化及妇女运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2(06)

休闲体育论文篇7

一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区分度比较低

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的区分度比较低,重叠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没有把休闲体育教育从以往的专业中分离出来,进而难以达到体育和休闲的有效融合。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型专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新产物。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与大学的相关专业而设置的,并且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化,拓展专业选修和基础选修的范围和种类,进而优化学生的择业环境,使休闲体育的发展更加的广泛。我国现在还是主要以专业的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端的人才,没有进一步的确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场地、教材和师资力量等都比较的缺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的新兴学科,薄弱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不能及时的把握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向。所以在加强一线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适合休闲体育发展的教材,以及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体育器材。

二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

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安全教育一直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并且还要注重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对身边安全环境的负责态度,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学生评价和认识危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进行应对,及时消除危险状况下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2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休闲体育的活动种类比较多,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对抗性和竞争性,所以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降低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和事故的发生在休闲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理论方面,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建构。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实际操作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课程的安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教育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且还能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并且两者均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注重体能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其知识结构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教学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设施安全、人身伤害安全、教学行为安全等方面。公共安全教育在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为公共安全管理培养专门性的人才,进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根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运动防护课程的SWOT分析及常态化研究》,我们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休闲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的扩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将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1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将生命安全教育充分的纳入到休闲体育教育之后,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情境。进而能够在体育活动和日常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和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等内容。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根据休闲体育的教学情况来改变之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和体育教育的专业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和应急的认知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来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巩固,将生命安全和身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休闲教育的发展。

3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建设生命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是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制定相应的标准。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关于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思考

1休闲体育方面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在研究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休闲体育的现实情境中去,导致一些研究只是文字的叙述,比较抽象,不能触及到我国休闲体育的实质。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必须走出理论性研究的模式,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把握休闲体育方面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为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证研究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进而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调查、观察、实验和文献分析四个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研究,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合适的研究方式。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的休闲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的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而使休闲体育文化研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

2多方面地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休闲体育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应该从休闲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我们应该顺应主流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休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对休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两种主流文化,其中一种是地域文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我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的吸取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这是休闲体育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大文化背景,然后就是要具体考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对休闲体育文化在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在主流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并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促进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3以全球视野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世界全球化对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一些休闲文化形式也不断的登陆中国,因此我们要加快全球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研究。在全球化视野下来研究休闲,休闲不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和纯粹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全球化情境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全球化休闲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其次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等。最后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的创新和继承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休闲体育文化。

4加强休闲体育文化的个别案例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单位案例的详细分析来进一步的研究社会现象。我们所研究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群体、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过程。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个案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通过详细的分析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进而适用于同类的其它案例。个案研究一般是与典型调查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如今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由于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我们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城市都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对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完善的休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总之,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参考西方先进的休闲体育教学经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革,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5.

[2]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101-103.

休闲体育论文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校休闲体育;分析;学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来思潮对主流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衍变实在校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问题影响,具体表现有: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生活方式不科学、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等[1]。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受教育的“人”,如何尊重其尊严和情趣,促使人从自然人发展成一个体质强健的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体格、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以及积极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2],是一个主观性和现实性并存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休闲体育应该能给出较为合适的答案。所以,有必要对休闲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整合与发展形成的新生事物进行学理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学校体育

毛振明[3]对学校体育的定义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即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按照活动形式,可以把学校体育分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类,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因其相对自由的形式和时间、自愿组织或参与的动机为休闲体育向学校体育融入提供了较大的可能。

1.2 休闲体育

卢锋[4]认为: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从“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和“愉悦身心、促进健康”等本质属性来看,休闲体育向学校体育领域渗透是体育的本源回归,休闲体育所具备的人本关怀功能,必将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休闲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是二者的必然发展趋势。

1.3 学校休闲体育

根据学校体育和休闲体育结合的实际状况,借助社会学和逻辑学定义的方法和理论,本文认为,学校休闲体育可以定义为: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运用具有娱乐性、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主动性的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学校休闲体育”的概念结构方法,可以这样定义“学校休闲体育”,即: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运用具有娱乐性、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主动性的身体运动和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学校休闲体育的目标与任务

2.1 学校休闲体育的目标

从地位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休闲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学校体育,其宗旨目标和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也是一致的。学校休闲体育的目的应该是:将学校体育作为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校休闲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运动对人的人本关怀,调节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和正确、积极的休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休闲体育的任务

2.2.1 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休闲观念

通过学校休闲体育教育和学校休闲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喜好和志趣。培育积极的休闲意识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为终身体育铺垫基础。

2.2.2 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休闲体育文化

通过简化游戏规则、改善运动会的项目形式、完善校园体育的软硬件设施等措施拓展学校休闲体育,培养科学的休闲娱乐方式,传授科学的休闲体育技能。营造学校休闲体育的活动氛围,形成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校园休闲体育文化以引领社会休闲文化。

2.2.3 通过休闲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利用轻快、欢乐、自由且富有意义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去占领学生的闲暇时间[5],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改善学生体格健康状况,让学生通过舒畅的运动感受来体验运动的人本关怀,感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运动中完成“社会化”进程。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休闲素质,提高生命质量,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追求生命意义。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提高学生文明生活品味,培育积极健康的良性生活方式,追求、参与并引导社会的积极风气。

3 学校休闲体育的内容

3.1 学校休闲体育意义

3.1.1 确立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师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1)娱乐是人们的天性,是学生追求自由、“社会化、成为人”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学校休闲体育独特的功能价值,以“娱乐”为核心价值来塑造学校休闲体育文化;2)生态系统论的多样共生理论认为:物种越丰富,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发展性越强。如今,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该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学校休闲体育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系统,理应朝向多元化发展;3)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喜好和需求自然不同,为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必须朝向多元化发展。

3.1.2 完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和C制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休闲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宽裕,但“非体力倾向”现象明显,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不多,项目不广,时间不长,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缺少支撑[6]。各级各类学校须以休闲体育运动为载体,建纲立制,完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和机制,为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首先,学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让学生获得参与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休闲体育运动;其次,学校应完善学生参与学校休闲体育运动途径的机制,如选择合适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建立、完善学生休闲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机制,丰富、拓展学校休闲体育的开展形式等。

3.1.3 改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设施条件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比提供适当的设备给予孩童创造休闲和娱乐更严肃的责任。不但为了目前健康的原因,而且为了持续恒久的心灵习性效果[7]。”学校休闲体育具有健身和娱乐的双重属性,兼备科学性、开放性、系统性等多种特色,决定了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文化物质建设,如体育场馆的设计、运动器材的购置、健身路径的设置要考虑不同运动层次、男女性别差异等因素,体现以人为本、开放休闲的理念。

3.2 休闲体育课程设置

2007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休闲体育专业以来,多所高校体育院系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引领了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潮流,为学校体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学校休闲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引进或研发的休闲新项目是目前我国学校休闲体育课程项目的主体,它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且在“社会化、成为人”方面作用突出,通过学习这些项目,不仅达到了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体验异域风情,对丰富我国学校休闲体育体系,繁荣学校休闲体育文化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结合实际的一味追求新、多、快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新项目不切合学校的经济实力、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导致一些项目水土不服,昙花一现后续力量不足,发展势头疲软,比如高尔夫球、保龄球、马术等。经过改良的传统体育项目出身本土,我国学生接受起来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学校休闲体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有些项目的运动量明显不足,如桥牌、钓鱼、射箭等;也有的项目因为尚未普及所以器材购置困难,如独轮车、秧歌舞等;有些项目过分突出了休闲而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如爬树等。学校休闲体育教育毕竟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达到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要求,这将是以后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瓶颈。

4 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4.1 行政部门将为学校休闲体育发展提供导向指引和政策保障

相对我国,日本的休闲体育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好,其《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休闲白皮书》和《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促使日本国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积极转变,直接改善了日本的基本体育振兴条件,规定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休闲体育活动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政策保障作用[8]。在我国,学校体育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演进的标志,结合现在人们有钱有闲有兴趣的休闲时代特征和自由、开放、愉悦的需求[9],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走向和成长态势亦将引起国家行政部门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行政部门将借鉴海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制度,指引方向,为我国的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包括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导向指引和政策保障。

4.2 学校休闲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学校休闲体育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扩大了师生参与运动的比例,烘托了学校休闲体育的氛围,引领了社会休闲体育文化。另外,学校休闲体育对遏制、改善学生体质下滑现象;引导、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培养、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学校休闲体育将会受到重视并加以倡导,学校对休闲体育的教育将会加强,休闲体育观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对休闲体育经费的投入会逐步增加,学校休闲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比重会日益增大,直至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在功能维度上达到相对平衡。

4.3 学校休闲体育的研究将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层面

随着学校休闲体育的理论体系完善,其实践操作的研究将将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物质建设以及技术保障;2)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教材编写和休闲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改革;3)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师资引进或培训、考评制度的完善;4)运动会休闲化改革的阻力排除、趣味设计以及实施路径;5)非正式休闲体育项目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的路径和措施等。

4.4人本关怀将作为学校休e体育的主要特征

娱乐与放松贯穿在休闲的始末,但休闲不仅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休闲体育所追求的积极向上精神和运动自身的人本关怀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休闲体育的娱乐、向上和人本关怀等特征将在学校休闲体育教育过程中日益凸显。

5 结 语

学校休闲体育的萌芽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其的研究和实践也必将进一步广泛和深化。要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学校休闲体育,它毕竟只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需要服从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运用学校休闲体育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把体质发展起来,把积极休闲观念普及开来,把科学生活方式树立起来,把人之为人社会化进程开展起来。然而,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下,如何将学校休闲体育与大学生的人本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5-77.

[2]宋强.体育审视:身体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40-45.

[3]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卢锋,蒋少晨.“休闲体育”的释义与多维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15-18.

[5] 卢元镇,刘凤霞,李国军等.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体育的立足点―社区体育“以人为本”的讨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5

[6] 冯国敏.青少年休闲体育边缘化探微: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75-79.

[7] 约翰・杜威,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7.

[8] 胥万兵,金银日.日本大众休闲和体育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4):63-66.

[9] 李贵成.休闲:理解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4,(6):022.

休闲体育论文篇9

关键词: 赤峰市区居民 休闲体育 现状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赤峰市市区内的16岁—75岁市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和中国期刊以“休闲体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篇,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本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对赤峰市区居民休闲体育状况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发放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96.3%。

1.2.3访谈法

在确定本研究领域之后,围绕研究对象年龄阶段的划分、研究地域范围的确定等问题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所有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休闲体育改变了赤峰市区居民生活方式

2.1.1赤峰市区居民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的时间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引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之一。赤峰市区居民余暇时间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5.1%的城市居民每天有1—2小时的余暇时间,36.6%的城市居民每天有2—3小时的余暇时间,还有将近25.8%的城市居民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余暇时间,只有少数市区居民的余暇时间不到1小时,这说明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了。

2.1.2赤峰市区居民休闲运动项目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赤峰市区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体育活动、上网、看书读报刊看杂志、逛街、听音乐、休息、聊天、跳舞、旅游等,选择体育运动的有,排第二,这说明赤峰市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休闲体育正在被城市居民接受并喜爱。

2.2休闲体育提高了赤峰市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遣娱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仅劳动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内容,休息、娱乐、体育同样对人生存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使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劳动中,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劳动者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获得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52.1%的人把娱乐放松作为运动休闲目的,65.0%的人强身健体,2.3%的人寻求刺激,10.0%的人结交朋友,1.6%从事其他,这充分说明,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运动休闲的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这与现阶段我们所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大相吻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赤峰市休闲体育场所相对较少,不能够满足人们参与的需要。

3.1.2赤峰市市民对休闲体育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

3.1.3赤峰市市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较落后,几乎不愿付费参与,因此家中、公园、城市广场、全民健身路径成为赤峰市市民休闲体育的首选场所。

3.2建议

3.2.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真正落实“为民”的思想,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各种竞技体育成绩,要利用好电视、电台、报纸、书刊等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使休闲体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使广大群众在闲暇时间里都能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3.2.2政府和企业投资的合理化。开展群体活动资金短缺,是一直以来困扰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单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行不通的。

3.2.3加强人才的培养。对休闲体育活动,既要有休闲经营人才,又要有各种休闲体育的研究人才。为适应赤峰市休闲体育发展需要,应重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免费开放学校及市内的公共体育设施,以便市民参加休闲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田慧,周虹.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体育科学,2006:28-29.

休闲体育论文篇10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8-04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 122 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 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 旅游管理、 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 休闲观光解说、 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 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 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 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 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 leisure tou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WU Jian-hua,WU Qiong,XIE Rui-jun

(Tour school,Guangdong commerce college,Guangzhou 51032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