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务分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3:10:55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1

论文摘要: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具有以信托贷款产品为主导,产品呢预期收益趋向合理,分成服务体系开始构建等热点。产品风险揭示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发挥理财业务对经营转型的重要作用;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同时,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Keywords:commercialbankspersonalfinancialmanagementproductscorruptioncooperationsilverletter

Abstract:mercialBankofChina''''swealthmanagementbusinessisstillinitsinfancy,thecurrentloanproductswithtrust-basedproductstendtodoareasonableexpectedreturn,dividedintothebeginningofconstructionofservicesystem,suchashotspots.Revealsthelackofproductrisks,thevarietystructureisirrational,aswellasextensivedevelopment,andsotheproblemstillexists.China''''scommercialbanksneedtore-visitandstudythemarketdirection,financialmanagementoperationsofthebusinesstoplayanimportantroleintransition;createexcellentbrandimageandcharacteristicsofservices,accesstocustomertrustandloyaltyandlasting;increasedinnovation,financialmarketdevelopmenttoexplorenewspace;atthesametimefromasingleproductplatformtochangefrommasschangestoservicesatdifferentlevels;establishasoundfinancialbusinessriskmanagementsystem.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使商业银行纷纷推行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要内容的战略转型,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环境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同业竞争综合实力,拉长盈利成长周期。然而,我国商业理财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进程及特征,进而对当前理财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进行探索。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先锋的直接原因是,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

2006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持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到2007年分别(发行)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90亿元、755亿元和1544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而2008年仅上半年即累计(发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5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倍。凭借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习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演进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依靠银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销售、资产配置、投资决策、清算分配等职能。

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1、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

2008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单手资本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银监会加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整改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普遍发生显著变化。子2008年2季度开始,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招商银行全年累计发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票据盈利理财计划”两种信托贷款类产品宫674只,在其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3.8%。其他各行也纷纷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加以集中发行。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中国银行的“平稳收益计划”等。信托贷款类产品普遍具有投资标的明确、结构简单、期限多样、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从根本上讲,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内在特性符合当前阶段投资者、商业银行、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等各方主体的利益。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部分银行迅速反应,推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震后第五天就发行了“财富.爱心公益类08年第一期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的8%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向捐赠于四川灾区,并且该产品不向客户收取认购费、管理费等任何费用。此外,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还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了“尊师重教”这一更具意义的内涵。此类以慈善、关爱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以往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常规,深化了理财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了客户的认同和忠诚度,并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对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与以往部分银行对新股申购类、结构挂钩类产品动辄给出40%或50%的预期收益率,甚至“上不封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例如,光大已拿回国内“阳光理财同升21号”挂钩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4.5%、1.45%三档;中信银行投资于新股申购和信贷资产的“全面配置计划0807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4.38%;而农业银行的“本利年08第15期基金精选型产品”,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与套利理财计划”等均有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本市场低迷以及“零收益”实践等因素影响,各个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水平更加实际与客观;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不得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尽管有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科学的、与实际收益情况吻合的预期收益率将对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4、产品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期限结构日臻完善

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外,其他各银行也注重短期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在产品不断短期化的同时,各银行也注意产品期限结构的完善。以工商银行11月份发行的“稳得利”系列产品为例,其包含了29天、75天、90天、12个月等各种期限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5、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2008年来,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客户细分,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举例而言,交通银行“得利宝新蓝58号产品”和“得利宝海蓝31号产品”对普通客户、交通银行客户进行了分层定价,产品预期收益与客户层次成正比。在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中,“交银理财”定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的客户;“沃德财富”地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的目标客户,并提供专属客户经理、专属理财网点、专享增值服务等。同样,工商银行也全面升级了“理财金账户”服务品质,定期推出“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贵宾理财中心、贵宾客户服务专线、贵宾网上银行等各种专属通道,为客户提供全新的理财服务体验。各银行对中高端财富客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细分能力的增强和分层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银行也和信托业虽然对此不负有偿还义务,但也将面临系统性的声誉风险。

2、对客户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未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的话语,未对铲平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的阐释。

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或中之参考条件时,未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异常匮乏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于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挂钩标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向境外市场发展,其中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工具范畴,因此熟悉国际衍生品通行的交易规则、惯例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衍生品交易合法权益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异常缺乏国际衍生交易经验特别是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更无从谈及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营销宣传不够

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了解的客户也不多。比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的向客户介绍。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5、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的复制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够立刻跟进,名目虽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对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经营转型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应对利差收窄的挑战并拉长盈利周期。首先,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若能与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当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依靠卓越的理财产品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特色创新产品及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地自身核心理财品牌加以塑造,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与客户建立情感,从而赢取客户的忠诚和持久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全部理财业务均冠以“金葵花”之名,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更使客户自然而然低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品牌形象是难以被同业复制的。

在特色产品及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热点和焦点,必须增强响应能力,即使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和信服务,从而获取同业竞争主动权。理财不仅是一项规划、一个系统、一种过程,更是规避经济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当金融市场繁荣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理财手段实现财富增长;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则更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机遇,平稳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加速器。货币政策的转向、相关监管政策的推出和调整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为理财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近期,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例如,并购贷款类产品可能成为银信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信贷资产类产品相比,并购贷款类产品将在投资方向、收益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此外,股权投资及PE类产品预计也将成为优化银信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银信合作层次的重要领域。此类创新将私人股权投资等纳入银信业务合作范围,打造个性比较强的高端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与信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开创理财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4、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从国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细分目标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预期、风险偏好等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尽管近年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处于“关注产品胜于关注客户”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5、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应既包括商业银行在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也包括理财计划或产品包含的相关交易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进行有关投资操作和资产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市场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内部价格专一等的能力和手段,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在进行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时,应对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评估可能对隐含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刘毓,200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

[2]张渝,2008.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

[3]张兴胜、钱金叶,2006.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冷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

[4]周田新,刘丽,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状况评价及策略选择,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06:69-71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2

内容论文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险性监管 外资银行 风险性监管(Risk-based 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汉斯(Richartcl M. 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 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一、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规定 专门针对跨国银行监管问题而成立的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和于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本规定。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①指出银行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针对银行业的这些风险,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核心原则》第6条指出,“监管者要规定能反映所有银行风险程度的适当的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此类要求应反映出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并必须根据它们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的构成。至少对于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而言,上述标准不应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及其补充规定”。根据1988年的“资本协议”,银行的资本应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应不低于总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此外,通过设定风险权数来测定银行资本和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以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适当规模,即将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种类的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所产生的风险挂钩,依其风险大小划分为0%,10%,20%,50%和100%五个风险权数,对于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规定了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 (二)信贷风险管理 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核心原则》做出了五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信用审批标准和信用监测程序。“独立评估银行贷款发放、投资以及贷款和投资组合持续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是监管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②第二,对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评估。“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储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 ③第三,风险集中和大额暴露。“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使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其资产的风险集中程度;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④第四,关联贷款。“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并且发放的这部分信贷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测,必须采取合适的步骤控制或化解这种风险。”⑤第五,国家风险或转移风险。“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制定出各项完善的政策与程序,以便在国际信贷和投资活动中识别、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及转移风险并保持适当的风险准备。”⑥ (三)市场风险管理 &nbs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3

一、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

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财需求和理财供给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财市场、理财产品、理财行业、理财规制等不同视角研究个人理财。

国内外对个人理财概念的界定基本上都认为是对客户一生不同阶段所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主要的争议则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业务范围上。国内的研究一般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准,该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如下: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访问,已经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二、X效率理论分析个人理财业务

X效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后者以家庭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视企业为“黑箱”。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内部不存在低效率,仅承认市场出现的低效率。但由于该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莱宾斯坦、弗朗茨等学者在半微微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表现在生产领域中,而且也存在于家庭内部,表现在消费领域中。

X效率理论是以X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它通过对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个人及其行为的分析,对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考察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莱宾斯坦提出了选择理性理论,“全权委托理论”偏好原理和个人努力均衡,这三者构成了X效率理论的三大理论支柱。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做X效率分析具备理论支持。

(一)X效率理论的研究对象

该理论是以个人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经济理论,莱宾斯坦的观点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家庭或企业;把针对个人的行为假设简单地套用于家庭和企业的作法是不合适的;要正确地理解和说明作为“分子”的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分析作为“原于”的个人的行为;X效率理论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为基本决策单他的个人的行为的考察,分析和研究由个人组成的更大的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由于X效率理论是微微经济学理论,因此只要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根据X效率理论先研究个人行为,再研究这个整体。因此,无论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把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做X效率研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二)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只有个人才有思想感情和行动,因此,恰当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和家庭。

第二,由于个人具有双重个性,因此,个人行为既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

第三,作为人的雇员和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主,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四,个人并不只是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个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受习惯影响的惯性特征。

第五,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雇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努力水平的自由。

用X效率去分析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并不违背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得到了理论支持。

(三)X效率理论的研究方法

X效率理论认为经济理论的解释力是第一位的,而预测力是第二位的。与之相应的,X效率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莱宾斯坦认为是个人而不是家庭或企业是基本的决策和行为单位,家庭和企业的目标及行为只有通过对个人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博弈论方法。在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选择了最大化策略,就会导致囚徒困境结果,这能说明企业或家庭内部X低效率的形成,因此,X效率理论在考察企业或家庭的人际关系时充分运用了博弈论方法。

心理学方法。个人行为是要受到心理因素支配的,可以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个人选择理性的程度及惯性区域的形成。

无论是莱宾斯坦用X效率理论研究家庭、企业和宏观国民经济,还是我们用X效率研究银行或银行的某一业务,在整体的研究思路上都借用了这些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的综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银行业的X效率研究大部分都是把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效率分析,对银行某一单个业务进行效率分析的文献极少,较具代表性的是Francis X.Favre,Patrick T.Hack和Larry W.Hunter(2001)的《黑箱揭秘:是什么影响银行的效率》中专门对银行业零售业务做了X效率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效率的因素;Athanassopoulos D.A,Sotiriou C.A和Stavros A.Zenios(1999)的《对银行分支机构效率差异的国内外比较》一文中把银行分支机构作为效率的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塞浦路斯的银行分支的效率,为分支机构效率的改进提供一些引导。在国内,王晓芳,曹志鹏和张欣(2008)运用DEA模型对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直属分行做了效率分析,并认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济效率较低,产出增长还主要依靠营业费用和人力等投入品的外延式增长,其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风险因素对银行经济效率有明显影响;顾乾屏,姜彦福和孙晓昆(2008)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通过对2005年中国30个省、30个省会城市、260多个地级市及该区域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效率的分析来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两维(区域层次和管理目标)效率评价系统。

四、结论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财务绩效 高管薪酬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自2006年起,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文件,逐步将社会责任纳入了监管范围,之后上市银行均了社会责任报告。那么,各上市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承担?财务绩效和高管薪酬对上市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有没有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回答以上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根据层次理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其中道德责任为最高层次责任。从微观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是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按照最宽泛的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债务人、员工、供货商、金融消费者、企业所在社区、自然环境等。对企业而言,只有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企业才能正常而高效的运转。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帮助社会责任理论找到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方法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Howard R.Bowen(1953)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时代。此后,伴随着企业社会问题的频繁出现,学术界对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然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Griffin和Mahon(1997),Roman、Hayibor和Agle(1999)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出了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正相关、负相关、无关或没有结论。但是在采用更加严格的分类方法后,他们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性的更多证据。从而,总体来看,在多数情况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

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性分析居多,实证分析较少。苏冬蔚、贺星星(2011)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产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彭俊杰(2012)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负相关性。沈洪涛(2005)首次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为因果关系,彼此影响。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高管薪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很少考虑高管薪酬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作用。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相关文献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通常都会剔除金融行业,使得针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将从财务绩效、高管薪酬的角度,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解释高管薪酬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激励效应。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了2010-2012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之后得到34个样本观察值。为增加样本观察值的数量,提高分析的精度,在回归分析时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样本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数据部分来自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经作者手工录入。本文的研究涉及社会责任变量、财务绩效变量、高管薪酬变量、银行规模变量、治理结构变量等。

1.社会责任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是整个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用于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最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公司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来确定每一个特定项目的数值,从而得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二是声誉指数法,由专家学者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主观评价后对公司声誉打分排序。基于可计量、可比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文在计量上市商业银行对政府、股东、员工、债权人、社区等的贡献时,仅考虑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忽略不可计量部分。对政府的贡献用纳税总额衡量,对股东的贡献用净利润衡量,对债权人的贡献用利息支出总额衡量,对员工的贡献用员工的职工薪酬总额衡量,对社区的贡献用企业的对外捐赠总额衡量。本文采用相对数指标“每股社会贡献”作为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每股社会贡献等于年度银行社会贡献总额与年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比。

2.财务绩效变量。财务绩效指标通常有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盈余(EPS)等。鉴于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操作净资产收益率粉饰企业财务绩效,故本文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变量。

3.高管薪酬变量。选取每家上市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总和作为衡量高管薪酬的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以银行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股股东性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和银行上市年限为控制变量。其中控股股东性质为虚拟变量,当控股股东是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时为1;当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时为0。

各变量的符号和含义如表1所示。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前经济现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正相关。

假设2: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社会责任正相关。

假设3:上市银行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SRPS=β+β1ROA+β2COM+β3LNA+β4OWN+β5LEV+β6AGE+ε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每股社会贡献(SRPS),解释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高管薪酬(COM)、银行规模(LNA)、控股股东性质(OWN)、资产负债率(LEV)以及银行上市年限(AGE)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全部样本来看,上市银行平均每股为利益相关者贡献4.019元,但是各银行每股社会贡献差异较大,最小值为中国银行2010年的每股社会贡献1.18元,最大值是兴业银行2012年的每股社会贡献12.06元。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0.035,但是高管薪酬相差悬殊,最小值是工商银行的258万元,最大值是民生银行1 737万元,约是最小值的7倍。控股股东性质平均为0.8235,说明大多数上市银行属于国有控股。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负债率很高,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市银行资产负债率平均为93.84%。各银行上市时间差异较大,最长的是浦发银行13年,农业银行是在2010年上市的。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小,最大的是高管薪酬与股东性质之间的相关系数-0.43,小于-0.5,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的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方程的R2 =0.6918,调整的R2 =0.6233,F检验值=10.1016,显著性检验的P值=0.0000,说明该方程的回归结果总体是显著的。其中方程的DW值=2.10,查DW检验表发现dU=1.89,4-dU=2.11,因此2.10属于(dU,4-dU),所以模型没有自相关性;同时怀特检验表明nR2=30.7896,因为方程是多元回归,所以存在交叉项,在α=0.05的情况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 0.05(26)=38.885>30.7896,因此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通过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总资产收益率ROA与每股社会贡献SRPS正相关且显著,并且其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较大,支持假设1,说明财务绩效越好的上市商业银行,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高管薪酬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每增加1%,银行社会责任增加1.67%,说明高管薪酬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上市商业银行增加其社会责任的承担。从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

3.银行规模与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说明,银行规模与银行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即规模大的上市银行并没有承担起与其规模相对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本文的假设3不成立。

4.控股股东的性质与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承担了相对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位有关,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历史传承性。

5.资产负债率显著影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其支付给顾客的利息越多,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总额也越多。

四、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沪深两市2010-2012年上市银行的数据,对财务绩效、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和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上市银行均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和专业的评价机构,对于报告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对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完全依赖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我国上市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尚短、经验不足,这些不足会使社会责任报告本身出现许多问题,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其了解和监督。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规范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可监督性,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有用性,有效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

发挥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对于其社会责任承担的正面作用。改善银行盈利结构,扩展银行盈利途径和模式,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制定综合性的业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创新能力,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为充分发挥银行高管薪酬对银行社会责任承担的正向激励作用,商业银行应该将高管薪酬建立在企业财务绩效、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承担状况等综合衡量标准的基础之上,使高管进行经营决策时,不仅考虑决策的财务后果,还要考虑决策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即决策的社会责任后果。

(四)政府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以促进银行为其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大贡献。通过物质、非物质方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高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彭剑君,朱庆须,蒋伊丹.上市银行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0).

3.朱明秀.财务绩效、CEO薪酬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

4.苏冬蔚,贺星星.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给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1,(9).

5.彭俊杰.高管薪酬激励、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2,(23).

6.高璐,潘晓蓓,薛淼.高管薪酬、经营绩效和社会责任――基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7).

7.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基于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9,(1).

8.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9.彭剑君,朱庆须,蒋伊丹.上市银行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0).

10.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J].管理世界,2006,(12).

11.王清刚,罗素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论坛,2013,(1).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价值链;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

1985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从事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生产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创造企业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金融企业市场发展到现在,价值链已经存在于任何有经济活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联系还是相关联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都适用于价值链的理论。在每一条价值链中,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中的财务管理体系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笔者参考各类文献结合自己的观点做出如下的分析。

一、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助于财务机制的运转,更有利于防范财务风险,在尽量获取高利润的同时降低成本。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在价值链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首先是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的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基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财务管理方式,更倾向于对已实现的财务指标的管理与监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财务事后的统计与监督,却忽视了对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客户相互之间的活动影响,而基于价值链下的财务管理,除了要对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分析管理,还应当对企业相关联的供应商、销售渠道、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整合与分析。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对价值链中的其他环节做出初步的评定。其次,是过于重视提高当期利润却忽略了战略成本的降低与管控。银行是以货币作为经营媒介的企业,资金链是否稳定成为评定银行发展状况的标准。当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过于重视追求高利润,利用各种方法向外发放贷款,却忽略了资金业务价值链上交易对手的经营变化导致的资金风险,导致银行企业的亏损,降低了收益效率。最后,是当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与价值链上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财务管理人员过多地注重于对财务的监管,没有更多的精力与价值链中其他的部门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分析。只是单纯地记录着数据,无法为企业价值链上的业务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与影响力做出评估,更无法为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估。导致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价值链中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方法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生产活动中的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中的生产、销售等每一项生产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获得多大的收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它与其他价值链中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并实现它在价值链中的统筹协调的作用。首先,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中的价值链具有信息量大、牵涉范围广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体系必须与现代信息化科技相结合,利用最新的管理软件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记录、整理与监控,保障银行的资金链正常运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部门协作,及时对其他部门反馈的信息做出分析与处理,并结合外部获得的信息为相关部门做出合理的决策,保障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其次,要提高对于风险的防范与预判能力,通过对价值链中信息的分析,为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价值链中的其他部门合作,控制成本,并预防可能会出现的亏损,从而保障在经营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三、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的规划

价值链中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方面,主要是通过细节对银行的资金和风险进行控制,并加以利用,分别是:组织管理体系、预算制定体系、业绩评估体系和财务监管体系。这四个体系可以有效配合并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大的有机体系。首先是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满足银行的各种需要,包括银行经营转化的需要,是其他体系的基础,只有它构建好了才能满足其他体系的需要。其次是预算制定体系,预算制定体系是由传统的分级预算业务转型,这种预算体制不但能对银行的重点业务进行良好的推广,还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并激励业务部门为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务业绩而激发自己的潜力。再次是业绩评估体系,业绩评估体系不是指单纯的看业务部门对银行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把所得到业绩转变成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综合的业务评价方式,这种业务评算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业务部门的积极性,还能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观察和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业务进行更好的修改和提高。最后是财务监管体系,财务监管体系主要是对以上三个体系的综合检测,通过对银行内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的发生,并对银行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工作,确保财务工作人员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行为合乎规范,避免失职行为。

四、结语

价值链中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长时间的需要调整的一个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能一味地追求资金和业务的快速增长,而缺乏对资源配置的必要分析,而是需要建立起真正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专业素质,并激励业务人员通过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对银行的利益实现价值最大化。

作者:王钰敏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

参考文献:

[1]程军.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研究——以青岛建行财务系统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冷洪.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研究[J].时代金融,2006,(9):47-48.

[3]韩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研究[J].山西农经,2015(,3):80-80.

[4]刘汝军.构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设想[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1):5-7.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上市银行 财务预警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93-03

一、引言

商业银行自产生以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始终的财务风险管理更是其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前,财务风险管理在中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是筹资成本高、经营利润虚盈实亏已是不争的事实;纵观银行危机的历史,不管危机的起因是什么,其表现形式必然是现金流不足而引致困境或破产,因此从现金流角度构建财务预警体系更符合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更具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自Altman首次提出单因素财务预警模型以来,以真实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为基础的现金流信息对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也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亲睐。国内外研究还表明:从现金流角度构建预警体系能够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刘庆华(2006)在文章中指出以现金流做为预警指标,解决了传统财务指标不能解决的问题。张玮(2007)尝试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引入现金流分析方法,使企业专注于现金流的动态控制和指标分析。聂丽洁(2011)等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现金流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证明现金流指标体系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较低的错判率。

纵观以往研究发现,其一研究多集中在一般上市公司,其二分行业研究较少,其三基于现金流构建预警的模型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本文以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以现金流指标为基础,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期更加准确的预测银行的财务危机,保护广大存户的利益,为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支持,也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程序及统计方法

1.样本选择。截止2012年底,在沪深A股市场共有16家上市银行,其中包括工、农、中、建、交5大全国性商业银行。

招商、中信、民生、浦发、兴业、光大、华夏、平安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3家地方商业银行。本文选取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5家上市银行2006年-2011年的财务数据,计算其28个现金流指标比率(详见下表1),并以计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

2.研究程序。以现金流指标作为建模的变量,对模型的准确判断率及预警的可靠性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全面衡量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入选的现金流指标要全面、有效、科学。鉴于此,本文选取的28个指标,全面反映了银行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弹性、再投资能力和结构比率。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剔除相关系数较高的变量,筛选出16个对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影响显著的指标,创建现金流指标预警模型(Cash Flow Index Early-warning Model);其次采用因子分析,输出因子分析模型,根据因子得分设置警限的临界值,依据多数原则、半数原则、均数原则及三原则的综合调整对每家银行每年的7个公共因子和综合因子进行警度分析,综合评定出5家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

三、统计分析过程

1.相关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如果指标间高度相关,就会使某些特征重复计算,导致夸大危害,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28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现金流比率X1、债务保证率X2、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X7、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10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95%以上,即X1几乎完全可以解释其他三个变量,剔除X2、X7、X10,保留X1即可;同样现金股利支付率X5、营运指数X6、固定资产再投资率X17、折旧影响系数X18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95%以上,保留X5即可;流入结构中X20、X21以及流出结构中X23、X24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均在95%以上,保留X20和X23即可;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完整性放弃投资活动创现率X1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X15、筹资活动流入结构比率X22、筹资活动流入流出结构比率X28,剔除相关性较高的以及其他变量后,入选的变量如下:X1、X3、X4、X5、X8、X9、X12、X13、X14、X16、X19、X20、X23、X25、X26、X27,共16个。如图1所示:

2.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合理性验证。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如表2,以判断因子间的相关因素是否明显并推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KMO测度表示,其检验值为0.556>0.5,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认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可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一个单位矩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认为该模型是不合适的。这里检验出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5,因此拒绝B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

运用SPSS输出共同度表、总方差解释表(表略),从因子变量对每个“重要度”方差的解释率可以看到这16个原始变量的信息几乎没有损失,主成分几乎包含了各原始变量96%以上的信息;按照SPSS默认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6个因子的“占方差百分数”达到80.073%。同时根据碎石图(如图2)反映的变量变化趋势发现,前面7到8个公共因子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而以后的变化比较平缓,因此说明提取7到8个公共因子可以对原变量的信息描述具有显著作用,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但从因子载荷阵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发现第8个公共因子没有明显的解释变量,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提取7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6.239%,说明提取的7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16个变量所能表达的信息。

(2)因子旋转。为了使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要进行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是方差极大旋转法Varimax和斜交旋转法Promax。从输出结果比较,Varimax明显的能更好的对因子进行解释。

从输出结果可知:因子F1集中反映了现金流比率X1、现金偿付比率X3、净利润含金量X8、每股净现金流X9、资本购置比率X12;因子F2集中反映了现金流满足率X16、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结构比率X20、筹资活动现金流出结构比率X25;因子F3集中反映了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X4、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结构比率X23、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结构比率X26;因子F4集中反映了全部现金流比率X13、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流出结构比率X27;因子F5集中反映了投资活动融资比率X19;因子F6集中反映了现金满足投资比率X14;因子F7集中反映了现金股利支付率X6。输出的因子分析模型如下(仅列出主要的因子变量):

(3)因子得分。根据所提取的七个因子,输出其因子得分矩阵,如表3:

四、统计分析结果处理

1.警限设置和原则。判断上市银行警度的关键是确定有警与无警的临界值,确定了该临界值,无警区域的警限就相对确定;对于有警区域,根据警情把它分为四个等级,称为低警、中警、高警和巨警。确定了无警与有警的临界值后,按照惯例,以此临界值为基点,并按照其正值的5/6、2/3及1/2的比例和负值的6/5、3/2及2倍来确定低警、中警、高警和巨警的分界点。

本文采用多数原则、半数原则与均数原则三种系统化方法进行临界值的确定。根据多数原则,认为上市银行在6年中大多数是处于无警的,按照此原则,可以把上市银行7个公共因子的得分重新由小到大排列,从最大值向前选总数的2/3处止,这个数据区间作为无警区域;根据半数原则,认为上市银行在6年中至少有一半处于无警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上市银行这些年来的发展,因此无警与有警的分界线可取中位数所对应的数值;根据均数原则,应该取总平均数为无警的下限,同时计算均值时要去掉最高与最低两个特殊值。然后根据三种原则下得出的结果,把所确定的警限加以综合调整,求得一个更合理更科学的值。

2.计算F值和排名。根据萃取的7个公共因子所包含的主要变量的多少给每个公共因子赋予权重,求出综合因子F,公式如下:

据此计算出的F值和各银行的因子得分排名如表4,其中“名次”是以5家银行6年的F值为根据排名,“年度名次”是对5家银行相同年度分别排名,“综合名次”是以5家银行6年的F值均值为根据排名。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1.研究结论。

(1)通过因子分析,输出了以上关于名次及警度分析结果,综合名次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从银行6年的平均得分来看,其中4家银行的得分为正值,说明这4家银行的财务状况相对较好。

(2)根据警限设置的结果,对5家上市银行2006年-2011年共29个样本数据的警度作出判断,其中16个样本数据无警、13个巨警。总体来看,5家上市银行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弹性、再投资能力以及结构比率方面各有优劣,在7个公共因子的得分也是各有优劣,这与银行业本身的经营特点是一致的,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很难同时兼顾,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协调与平衡。

2.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在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银行业风险问题复杂多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统计结果虽然显示出5家银行在不同年度都有出现巨警状况,但据此并不能判断出该银行出现了财务危机,只能说明在该年度的财务状况相比较差,一方面可能是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宏观调控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冲击。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现金流指标预警体系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上市银行的警度,这是因为现金流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非财务指标也会给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可引入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来弥补现金流指标的不足,这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结合现金流指标和平衡计分卡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更科学的财务预警体系,才能更准确地预测风险,使得商业银行能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SKL-2012-3386)]

参考文献:

1.刘庆华.构建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J].财会月刊,2005(4)

2.聂丽洁,赵艳芳,高一帆.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11(3)

3.杨丽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

4.Peter Ros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M]. third Edition. Los Angeles: RiChard D. Irwin, 1996: 164-216

5.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仲维良.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9)

7.陈少华.财务报表分析方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8.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朱顺泉.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3)

10.Rama Koundinya, Dev Prasad, Yash R. Puri. Corporate Failure: A Judgmental Approach to Prediction.[J].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Lowell Working Paper, 2010, (09): 76-79

11.Thresa Libby.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Effects of Assurance and Process Accountability on Managerial Judg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04):1075-1077

12.Kevin Hendricks, Larry Menor and Christine Wiedma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adopt or not to adopt?[J]. Ivey Business Journal, 2008,(12):1-8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75-03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从国外来看,其关于股价影响因素的理论与方法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从Ball和Brown(1968)开始,国外研究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文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value relevance)是指某财务数据的披露与证券的价格或交易量之间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也就是说该财务数据向证券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的股市。在多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面,Fam a和French(1992年)研究了美国股市1962年至1989 期间股票收益与股票β系数、总市值、财务杠杆系数、账面市值比(每股净资产/每股市价)、市盈率、历史销售增长等指标之间的关系。Colliesetal(1997年)用美国1953年至1993年股市数据考察了会计盈余和净资产对股价解释力度的变迁;H opwood 和Schaefer(1988年)认为财务报表揭露了许多非盈余信息,而这些资讯也可以影响股票的价格,因此盈余信息和非盈余信息在衡量股价时都具有用性。

(二)国内文献

在国内,研究人员主要把国外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证券市场中,发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下的股价影响因素的一些新特征。赵宇龙(1998)对上海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收益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周利、高栓喜、白思俊(2001)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37个股票,实证研究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股本规模、换手率、日成交金额对股价的影响,发现每股收益对股价影响最大的特点;卢铁男、刘俊(2002)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 股市场2000年6月、2001年6月、2002年6月三个横截面的数据为分析样本,建立以股票价格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因素横截面实证检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对股票价格有显著影响;王纲(2008年)以A股市场为样本,对市盈率与股价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市盈率与实际股价关系较弱的结论;何琴华、焦安勇(2008)以现金流指标为重点,实证分析了现金营运指数、即付比率、股利支付率对股价的影响情况,发现企业投资活动中所涉及的现金流指标与股价的相关性最强的特征。

笔者主要在参考国内外关于股价影响因素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适合中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特征的多因素估值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能力方面的指标对股价的影响,以期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变量选择

银行业股票价格是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它的决定及其波动受制于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并受投资心理和交易技术等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及其波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本因素,另一种是技术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所谓基本因素,是指来自股票市场以外的经济、政治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波动和变化往往会对股票市场价格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一般地说,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等。其中,影响银行股票价格的经济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公认的要数数据财务因素的影响。

笔者的研究目的是分析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而分析股票价格的财务影响因素,为银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提供科学的依据。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假设银行业股票价格与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营运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成长性以及资产的质量具有相关性。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未来成长空间;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营运能力也就是企业的资产经营能力,主要包括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和对费用的控制能力,反应上市公司在资产方面管理的效率。而资产的运营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业绩和兴衰;成长性是企业经营能力发展状况,成长性比率是衡量公司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公司只有通过保持高收益,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这几大因素都会对银行业股票价格产生影响,除此此外,银行业资产的质量对于银行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针对这几大因素,我们选取了总资产、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这11项指标。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沪深两市的全部银行业公司,共计16家银行业上市公司,共有样本股16只。本文选取使用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招商证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本文的因变量是银行股票价格,采用的是2012年12月31日时点数,自变量是各财务指标,采用的是2012年银行财务报表上公布的数据。

(三)研究方法

笔者的分析思路如下:首先搜集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分析股票价格的财务影响因素,观测总资产、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对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基础性描述,以便对整个行业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分析银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决定因素,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这些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方向和强弱。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

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是对银行业股票价格信息以及各种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基础性描述,主要用于描述变量的基本特征。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通过研究众多银行业财务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财务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独立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三、实证分析

(一)银行业股价及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在2012年12月31日收盘时,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平均值为8.16元,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全距为13.89元,标准差为21.253元,可见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差异是比较大的。另外,就总资产指标看来,方差非常大,可见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差异较大。

(二)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

表2给出了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其中KMO值越接近1越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该表可以得到KMO值为0.610,KMO>0.5,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即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该表左侧表示每个变量可以被所有因素所能解释的方差,表示变量的共同度。从该表可以得到,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表4给出了因子贡献率的结果。该表中左侧部分为初始特征值,中间位提取平方和载入,右侧为旋转平方和载入。其中只有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其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79.367%,因此,提取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即可。

表5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其中旋转方法是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第一个因子与每股净资产相关性最强,因此将每股净资产作为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第二个因子与利润总额增长率最为相关,因此将利润总额增长率作为对第二个因子的代表;第三个因子与流动比率最为相关,因此将流动比率作为对第三个因子的代表。

(三) 银行业股价与主因子财务指标的回归分析

用三个主因子(每股净资产、利润总额增长率、流动比率)来代替解释所有10个财务指标提供的近80%的信息。下面利用分析的三个主因子作为自变量,对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表6给出了评价模型的检验统计量。回归模型调整的R方是0.939,说明回归的拟合度非常高,并且Durbin-Watson为2.484,说明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该回归模型非常优良。

表7为方差分析的结果。回归部分的F值为78.615,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可以判断由每股净资产、利润总额增长率、流动比率三个财务指标对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解释能力非常显著。

表8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一些统计量。其中每股净资产的系数最为显著,流动比率的系数较为显著,利润总额增长率的系数不显著。从该表可以得到回归模型中每股净资产和流动比率的系数分别是1.341和8.895,说明流动比率的小部分增加会带动银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近九倍的增加,说明并证实了银行业公司的股价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高度相关的现实状况,这是因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决定了该银行的经营稳健性,是利润产生的根本前提。

四、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所做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的得出以下结论。

(一)通过银行业上市公司股价及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一般而言,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就资产指标看,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差异很大,就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平均值达到17%,相比于我国制造行业的平均收益率约10%左右还是比较高的,可见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较好。

(二)通过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各个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发现

在银行业数据中,可以用三个因子(每股净资产、利润总额增长率、流动比率)来代替解释所有的10个财务指标提供的近80%的信息。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其中,第一个因子与每股净资产相关性最强,因此将每股净资产作为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第二个因子与利润总额增长率最为相关,因此将利润总额增长率作为对第二个因子的代表;第三个因子与流动比率最为相关,因此将流动比率作为对第三个因子的代表。

(三)通过对银行业股票价格与主因子财务指标的回归分析发现

银行业股价主要受流动比率这一指标影响,其次是每股净资产,其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其中流动比率小部分增加会带动银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近九倍的增长,说明并证实了银行业公司的股价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高度相关的现实状况。

银行业股票价格差异大,盈利水平较高。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8

(湖北省建设银行武汉新洲支行,武汉 430400)

摘要: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压的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之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风险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风险问题,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造成负面的影响,风险管理工作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经验管理当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 :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68-02

作者简介:汪文成(1965-),男,湖北武汉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商业的进步非常明显,资金的流动性增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资本风险等内容,渗透至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管理控制的难度较大,管理体系相对陈旧,难以满足当前的应用要求。鉴于此,必须要就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成因进行明确,继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涵义

基于管理学的专业理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指的是银行在进行财务活动,包括资金存入、资金贷出、资金流转等环节的时候,受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因素影响,整体的财务状况的波动性较大,并且难以把控,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其中财务报表的体现是最为直观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即是通过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依托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对其中的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等进行针对性的控制管理,以求降低财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的进步,市场上的资金流动量越来越大,无论是现金形式还是转账形式,再加上金融市场的持续升温,商业银行普遍热衷于金融产品的经营,如债券等。因此,负债业务的支付风险以及存款的支付风险将会是未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风险形式。

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具体成因分析

2.1 资本结构不平衡 经营、管理、保护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然而仅就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而言,普遍都存在着筹资负债总量高,产权比例过于分散、资本不足且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资本是银行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重要防线,当发生重大风险的时候,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防御,有助于保障银行自身与用户的基本利益。而一旦资本结构出现不平衡的问题,银行所持有的资金就会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随之急剧降低,风险应对能力被大大削弱。在此情况下,银行需要筹借资金以应对风险,然而利息较高,且还款期限紧迫,如果银行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尚无法还清债务,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影响正常的经验活动。

2.2 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落后 一般而言,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制度,分别是会计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建立起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制度的灵动性不足,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较弱,同时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也并未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与经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就会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完善其基本功能,导致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制度脱轨,风险管理工作过于分散,管理效果不理想。三大制度得不到整合利用,相互分离,各自为政,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效率较低,损害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2.3 信用风险偏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之一就是信用借贷,即是将资金借贷给急需资金的个人或企业,约定利息与还款期限。然而,部分借贷的个人或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按时偿还贷款,这就是贷款风险,容易将银行的资金套牢,形成资本危机。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信誉度低,拖延还款期限的个人或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弊端普遍存在,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回笼难度大,不良资产比率过高,降低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导致资金流通不畅,财务风险更加突出。

2.4 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市场经营活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是维系着整个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型业务的发展更加突显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的事实,而大部分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尚未能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对财务风险本身的概念也混淆不清,片面地认为银行的财务风险主要就是资金的不足,整体的效益观较差。因此,其在正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当中,由于管理理念的错位,管理方法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味地催促借贷人还款,而忽略了其他经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隐形风险,留下了诸多的财务风险隐患。

2.5 宏观监管滞后 目前,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处于初步阶段,市场经济成分比较模糊,欠缺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商业银行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无发生占据有利的条件,尤其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如各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等,导致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罔顾经济的客观规律,致使地方性质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缺乏监管,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无限放大。我国现阶段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宏观监管滞后的环节,宏观监管方案缺乏预见性与前瞻性,往往只是注重事后管理,而忽视了事前预防,难以起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宏观环境的不理想,加之宏观监管滞后,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层出不穷。

3 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3.1 创建财务预警监控系统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商业银行的经营计划、财务报表、利润指标等内容,以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与经验为指导思想,完善当前的财务预警监控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财务预警监控系统与财务评价系统往往是结合使用的,功能上形成互补的关系,不存在重叠的问题,动态识别银行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信号,分析风险出现的前因后果,从而为工作人员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财务预警监控系统具有记录功能,即是将已经发生了的财务风险问题的详细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总结相关的经验,防止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造成双重影响。

3.2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借贷服务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防止银行的资金被套牢,需要就当前的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优化完善。首先,建立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严格实施信用扣分的方法,权衡各项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个人或企业坚决不批准贷款申请。其次,做好个人和企业的信息更新工作,定期将缺失的信息补录进数据库当中,与其他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助,通报借贷申请人或是企业的历史违约情况。最后,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信用评级体系,统一标准,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防止内外勾结,套牢甚至是侵吞银行资产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3.3 平衡资本结构 理想的资本结构应该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形成长期的平衡关系,处于稳定的状态,资本结构不平衡是商业银行一切财务风险的首要诱因。平衡资本结构,关键在于明确股东权益和负债比例的最佳范围,以财务杠杆理论(financial leverage)为判断标准,当财务杠杆利益为最小值的时候,证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而当财务杠杆利益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证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正处于最优的状态,无需调整。同时,遵循资本充足协议(Capital Accord),资本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充足率,预留风险应对的资金,确保银行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除此之外,对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设定合理的负债期限,以维系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以强化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

3.4 保证财务决策的合理性 针对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决策的时候,普遍存在着主观决策以及经验决策的弊端,仅仅凭借决策人员的主观臆断,取法实际分析,所作出的财务决策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鉴于此,在全面思考财务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笔者建议使用定量计算分析法进行财务决策,根据市场分析的相关数据,创建决策模型,综合市场背景与银行内部的实际情况,包括资金存量、资金流向、资金回收前景等问题进行分析。如:在营业网点投资方面,充分考虑投资的报酬率、回收期、净现值等因素,当效益估算达到合理范围的时候,方才允许进行投资。再如:在筹资决策方面,必须要对资金需求量进行全面的预测与估算,在仔细分析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筹资手段。此外,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能够达到预期的投资目标,规避财务风险,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建议采用债权性投资,将主动权控制在银行自身手中。

3.5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管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而言,内部各个部门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落实“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权”的基本原则。为保证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在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当中,应当协调各方的利益,促使商业银行的内部财务关系保持透明的状态,有助于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需要依赖于精确而及时的会计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案,将资金回笼,巩固风险管理防线。所以,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需要对银行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其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为商业银行管理财务风险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金融市场,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商业银行要想完全避免财务风险是不切实际的。鉴于此,必须要立足于专业的角度,就商业银行出现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进行明确,找出其隐藏于各个经营环节当中的特征,继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110-112.

[2]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会计师,2013,13:21-22.

[3]郭申友,徐金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 中国林业经济,2013,03:54-56.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效率 对策

目前,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能够有力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加强绩效评价、信息披露机制及财务控制建设,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频繁曝出一些合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在目前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从企业角度来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成本管理、费用管理、预算管理及财务分析等,也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即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收益分配。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银行制度不断完善,己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骨干、各类比较齐全的银行业格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是:财务管理仍然是是粗放式的简单对比与分析,财务管理的资源分配仍然是传统的二八比例,即20%是管理,80%是交易处理的具体操作;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财务管理以会计核算为主,财务分析停留在发生的数据;费用管理的力度薄弱,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尚没有科学、完善的系统的办法等。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受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及内外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方面存在困难;资金预算的复杂性;投资管理工作的多样化;高风险对财务工作的高要求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业财务管理制度总体功能的薄弱点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个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兼顾长短期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有超过50%的商业银行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方面,总行、分行、支行(营业部)三级缺乏对风险较大的业务监控和管理的手段。分权授权体系也很不合理,对银行业务运作经营中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缺乏足够重视和风险评估,更不用说必要的合理完善的解决方案。另外,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也缺乏兼顾长短期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机制,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将绩效考核看作是人力资源的建设,忽视了效益指标对长期、短期发展的协调是财务管理的范畴;缺乏全面的业绩评估系统,没有将未来风险量化在当期成本,对下属机构和单位人员的业绩考核简单的依据当期账面利润;业绩考评指标与银行整体战略和发展目标脱钩等。

2.缺乏合理的组织框架,银行再造的目标和进程不明确

目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的组织体系及框架不够科学合理,主要反应为:在组织架构上,普遍采取分散式管理方式,分支机构在部门调协于分工、人员培训与编制、柜台处理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很大的自由调整和设计的权力,总分支三级之间的协调与联系不够紧密不够充分。在技术手段上,运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财务分析数据不全,缺乏项目的设置与战略目标的集成化。在经营战略上,缺乏对公司长期发展的规划,对所制定的经营战略缺乏具体的行动安排和时间表,且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及业绩考核评估等未能与公司发展战略及组织架构有效整合,影响了商业银行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

3.在外部缺乏平等、有效的监管规则,监管力度不均衡

经过多次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向国际接轨并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是欧美等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税务方面既征营业税又征税率较高的所得税,银行的税赋较重;信息披露不全不规范经常出现;监管的力度不均衡,上市银行的监管力度大,非上市银行监管力度小等等。这些不足之处造成了无序竞争中经营规范的商业银行竞争能力较弱。另外,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也不尽均衡,造成商业银行在不同监管下的不公平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转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观念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界定各个部门各级分支机构的具体职能和职责,根据具体业务建立“纵向管理”及“双线负责”的财务管理体系,并形成精简高效、职权明晰、权责统一的组织体系。二是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加强部门及分支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并规范健全信息披露,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及准确性,以增加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监管和规范其财务管理工作。在理念方面,要努力实现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理念转变,加强未来风险控制及长期战略与短期效益指标挂钩等工作,实现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管理。同时也要实现从分块核算到分产品、分客户、分项目条线核算的理念转变。

2.建立有力的财务监控和预警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建立财务经营监测与预警体系,首先要选择科学合理且能够反映银行财务经营运行中主要方面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的财务经营指标,其次要做好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观察监测误差。另外,商业银行亟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相应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地位和独立性,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其财务人员既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方法应用又要能较全面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合型人才,人员队伍建设及其独立地位保证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汝军.构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设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2]姜波.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与探索[J].金融研究,2009(12).

银行财务分析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网银 网银支付 财务制度

一、企业财务制度的理论内涵

企业财务制度是一套发现、违反和保证遵守的财务规则和条令程序,一般要结合激励约束制度并由高层管理者强制执行才可以实现其降低财务契约方间的成本,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协调由两权分离产生的利益冲突等职能,主要是为方便人们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企业财务制度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国家政府或财政部直接制定或者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相关法律条文或规章;二是从微观角度讲,是由各企业所有者或管理者依据宏观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财务制度等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制定的,处理企业内部在财务方面的责、权、利关系,规划和选择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财务规章。本文中所探讨的企业网银支付对企业财务制度带来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企业财务制度也可作为微观企业个体自发需求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若以管理环节为标准,具体又可分为财务预算与计划制度、财务控制与分析制度、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强调其对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本文也将借鉴西方公司财务理论的内容体系,将具体企业财务制度根据其功能分为筹资制度、投资制度、成本费用开支制度、收入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并对企业网银支付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

二、企业网银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分析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正式对外了最新的《2008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网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迅速,使用企业网银的用户大幅提升,比2007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达到42.8%,其中活动用户比例为39.4%,呆滞用户比例为3.4%;活动用户使用网银的频率比较高,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比例高达75.8%,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的比例更是高达96.9%;将近60%(59.4%)的活动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各大银行纷纷抓住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改进其安全认证系统等硬件措施并提供多元化业务,切实以顾客需求打造企业网银品牌,使企业网银与传统银行相比产生了巨大的优势。

第一,企业网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银行无需众多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设备铺置及从业人员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通讯费用低廉,降低成本,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银操作节省交易成本、往返银行或排队等候,也避免了繁琐的纸质程序,便捷、快速、准确率高,对于企业资金运营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企业网银的成本优势使银行竞相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使企业从中获得高服务质量,如企业网银提供的服务没有时间及地区性的限制,比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同时还可以实现在银行各类账户信息的查询,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服务,包括开户、转账、信贷、外汇交易、股票买卖等业务,不仅仅是将传统业务延伸到网上,更提供众多个性化服务,切实为企业的资金安全及理财提供帮助。

最后,企业网银的发展除对企业产生影响以外,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外部正效应,企业网银与在线支付产业密切相关,其价值链上的上层应用服务,如工商、税务、质监等政府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反逃税监测分析系统;中央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征信系统等可以对往来资金的实时监控,这样不仅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可以减小银行对于企业贷款前期财务审批及贷后监管的压力,还可以使得税务机关、外部审机构及其相关法律部门的的稽查压力减小,更减少洗钱、挪用企业资金等犯罪活动的产生,使信息更加透明、对称,并创造良好的企业金融环境。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企业网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缺陷,如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就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本文的阐述基于企业网银支付的优势及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安全问题的克服,并进而论述其已经或将要为微观企业财务制度带来的变革。

三、企业网银支付对于企业财务制度的外部性分析

企业网银支付作为企业新时代的支付结算方式不仅便捷了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并且在解决企业短期贷款需求、订单管理、绩效考核、杜绝资金挪用及会计舞弊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产生强势外部性。

(一)短期资金筹集方面

筹资制度是对财务人员在从事筹资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规范或标准,具体包括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选择恰当的筹资时机、优化资本结构、防范筹资风险等。针对企业的资金筹集,银行提出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如工商银行提供的网贷通,就是与小企业(含微型企业)客户一次性签订小企业循环贷款合同,在合同规定的额度和有效期内,客户通过网银自助进行循环借款合同项下提款和还款的贷款业务,最高额度1000万元。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还便于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使其可以保存较少的现金,更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资金的需求上也能更好的把握资金的筹集时机,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并保证资金链条的安全。

(二)往来账目管理方面

企业网银支付对于企业往来账目的也具有较强正外部性,首先在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方面,企业网银实时、便捷,还可以瞬时查询企业的现金账户及存款账户的余额,方便进行资金结构的管理;其次在凭证的管理方面,企业网银可以实时、多次下载收付款凭证,时间准确、不能造假,避免了目前账目管理方面出纳人员张张凭证都要审核,业务量大;原始凭证丢失、出现重复打款等问题,同时还可以缓解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压力,对于手工做账的中小企业或者财务软件不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账面管理口径,如网银版银企互联就将工行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和企业客户的ERP系统相连接,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享受工行账户信息查询、下载、转账支付三大类服务,也可根据需要自行在其财务系统中定制更多个性化功能,此外由第三方提供的凭证还可以作为解决后期可能经济纠纷的法律依据;再者开通企业网银的批量付款功能,实现工资及福利的,减轻了企业会计及出纳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杜绝资金发放过程中的各种摩擦;最后通过企业网银查看往来账的应收和预收情况,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便于进行赊销管理,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企业网银知晓逾期付款的客户,查找原因并进行催收。

(三)绩效考核及财务目标方面

企业网银支付辅助企业的订单管理及绩效考核,根据预收款项,企业可以明确季度或者年度的订单量,并依据合同时间进行生产分配;通过每期将应收款项的到账额度与每位业务员的应收账款额度进行实时比较,便于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计算和发放。其次,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目标也更加明确,财务部门不应将全部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通过企业网银系统的辅助作用,财务人员可以将营运资金管理看清一些,而将精力运用在投资分析、预算编制等方面。

(四)内部财务控制

借助企业网银支付系统,企业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营运资金的管理,降低财务风险,还弥补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范的不足,如企业并购、企业财务重整、对外捐赠、对外担保等新发生且需要加强管理的经济业务实现内部财务控制,既做到企业内部风险的防范,又可以使企业在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时有据可查;其次企业通过网银支付系统或者网银银企互联,企业账目上的每一笔资金都可以及时、快速、准确的查找用途和去向,避免了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还杜绝了会计舞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并形成良好的财务文化。

四、结论

企业网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挑战传统银行和企业日常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网银支付安全性的提高,更多的企业用户加入到企业网银的使用行列中来,企业网银多元化的业务难免不对企业的微观财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网银支付优势的凸显使得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并可以实时跟踪,笔者也透过短期资金的筹集、往来账目的管理、财务目标规划、绩效考核和内部财务控制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企业网银业务对其外部性进行阐述,大致说明其给财务制度执行带来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龚洪文,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主要内涵,财会月刊,2005年第3期

[2]曲涛,韦精学,企业网银助力财务转型,首席财务官,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