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8:32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1

1.1科学性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主要包括银行监管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系统发展来设计。

1.2系统性原则

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将各个层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结构有序的、层次分明的系统,以面对复杂的银行风险。

1.3可比性原则

为了实现整个机制的有效性,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实现可比。因此,应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和制度规范。

1.4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考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使目的得以实现,以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进行。

1.5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同时注意我国经济的特殊性质,不仅是满足科学性原则,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需要。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

2.1.1建立科学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管理论滞后于监管实践,严重制约着银行监管的开拓进展,制约着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

2.1.2制定完整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银行法律体系。

2.1.3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1)转变监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即:通过适当的激励制度安排,发挥银行自身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存款人信心,防止出现金融恐慌。存款保险机构的利益和存款机构的利益相互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对存款机构监管的积极性就会提高。(3)建立金融监管委员会。我们要未雨绸缪,考虑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下设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保险监管局等,分别对各类机构进行主体监管,既有利于监管的协调统一,又有利于削除监管真空。

2.1.4形成有效的银行监管方法体系。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通过对银行机构的主要业务经营比率和比率“通常界限”加以仔细分析,对接近比率“通常界限”的从事机构及时预警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2.2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2.1以权利相互制衡为原则强化董事会机制。(1)董事会依法产生,独立运作为了加强内部分工和权力制衡,全面履行有关职责,银行董事会还可以下设委员会;(2)监事会真正发挥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监事长和非职工监事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长和监事会成员不应在银行内担任行政职务。

2.2.2以绩效考评体系为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强调非货币化的行政激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爱岗敬业),而忽视了货币化物质激励。在薪酬制度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管理层和员工分别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将工资报酬与银行的盈利情况、为股东带来的回报以及各自的业绩挂钩。

2.2.3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银行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防范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任务应是以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构建风险控制机制。

2.3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技术控制

2.3.1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运行和有效的执行领导者的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仅对银行最高权力结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3.2高度的电脑化管理。商业银行应该电脑化管理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目前电脑已被普遍应用在信贷管理和国际结算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业务的失误,并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

2.3.3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银行内部检查制度是发现银行内部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银行安全运营的必要措施。

2.3.4逐步完善内部评级制度。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二是要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2.4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奖惩并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切实发挥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市场参与者难以及时获得诸如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能力、收益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无法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风险低的银行,或者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具体改进方向如下:(1)银行会计体系和会计财务信息披露。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靠拢,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标准靠拢,最终实现会计报告国际化。尽快出台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强化会计财务方面的信息披露。(2)加强风险披露。风险披露主要包括资本信息、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披露。(3)强化表外信息披露。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办理的表外业务就可以动态地反映出来,同时又能够将中间业务的经营纳入金融宏观调控的范围予以监督。二是完善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方法。要求表外业务项目应以资产负债表附注形式或附表形式反映出来。三是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对在银行表外业务披露中的重大虚假披露事件的当事人应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四是强化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同时,要强调表外业务向表内业务的转化,能在表内核算和表内披露的项目应首先在表内核算和披露。(4)监控制度。信息披露监控机制应包括三方面。一是日常监督机制。信息披露能自愿、真实、及时、准确地按照市场规则披露信息。二是惩罚机制。信息披露后如果不符合要求,必要时可要求增加披露的内容甚至重新披露。三是监管当局的责任。

2.5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与操守的高低是由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为了确保员工素质,建立一套严格人事管理制度,使其能成为专业化的队伍非常重要:第一,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第二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和考核员工行为。第三,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四是利用录像培训。第五,对重要岗位员工实行职业信用保险。第六,实行休假和工作轮换制度。第七,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银行凝聚力。

小结:详尽的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操作措施,从外部的银行监管,对外的信息披露,到内部的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内部控制技术,最后谈到了商业银行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分层次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慧强,徐雪香,丁惠等.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12-15.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3:17-20.

[3]张华强,陈文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5:4-7.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整体防控机制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通过手机、电视、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公、私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受网络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和不确定的法律、规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扩大给银行风险控制和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我国促进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近年来,我省电子银行业在全国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也给我省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结合我省电子银行发展的实际,对如何建立电子银行风险整体防控机制,促进电子银行和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一些建议。

我省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建立一套整体防控机制,形成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各银行机构、全省人民共同行动,打防并举,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一、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是建立防控机制的主要策划者。

我省各级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立足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健全社会义法律体系为抓手,推进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法律的制定工作;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为抓手,做好对电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督工作,避免风险;以加强对市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为抓手,提高广大客户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以打击金融犯罪为抓手,对危害电子银行资金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

1.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法律风险的防控

目前,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属于新型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非常缺乏,电子银行的发展缺少可以依据的标准。而对于电子银行来说,在有关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进行界定。相应法律法规空白的存在,很容易产生擦边球现象,并且一旦产生纠纷很难解决。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势在必行。我省一是应加紧制定《电子银行交易地方管理条例》,对我省电子银行的交易规则、交易合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二是要通过“两会”进一步向全国人大建议,呼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填补法律法规空白,杜绝产生擦边球现象。

2.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

随着银行信息化的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监管规章相应地需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情况加以调整和修改。结合我省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借鉴境外有关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规范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强化监管的要求。早在2005年4月,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我国就正式施行了《电子签名法》。2005年1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等三部条例,前两部法规已正式实行,在加强对电子银行的外部监督与管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省一是要加大对以上条例的执行力度,加强管理,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三是时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3.强法客户安全意识的教育

提高客户安全意识是防范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意识,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防范风险。首先是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办理银行卡时,重点介绍安全使用银行卡的知识,提醒客户及时更改原始密码,并在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上张贴风险防范告示,提示客户保管好各种相关凭证。其次是在开办网上银行服务时,通过培训手册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设置专门的用户体验区,实际指导用户完成第一次交易;明确说明证书的重要作用,鼓励用户使用证书等。第三是要充分利用我省新闻媒体及报刊杂志对电子银行安全风险进行宣传报道,向公众介绍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银行盗取客户资金的各种手段,提高客户识别真伪、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全省各大银行机构是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

银行是处于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最重要的主体。我省各银行要立足自身业务开展实际情况,加大科研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做好内部管理,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和传输系统,充分发挥银行在电子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银行要做好技术漏洞风险的防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技术漏洞是危害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杀手,危害极大。然而“解钤还须系铃人”,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避免技术漏洞带来的风险,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讲,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我省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

(2)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

(3)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如支持指纹认证、身份证扫描识别、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渠道安全认证体系,避免单一密码认证的缺陷,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ATM机上使用指纹识别系统。

(4)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银行要做好系统设计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完全依赖于电子银行系统,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省银行在系统设计风险的防控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网络安全措施防范。现代银行交易信息在客户与银行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这种传递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篡改便会带来数百万的资金流失并导致现代银行经营的混乱;网络防范措施的微小疏忽,也会带来现代银行业务的重大隐患。如何确保交易安全,避免银行自身的损失并为客户保密,是现代银行能否生存并发展的首要问题。

(2)完善信息和安全审计体系。现代银行信息系统自身的完备性及安全审计体系是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应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现代银行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施和实现的,系统的严密性、完整性、易操作性、容错性、封闭性等直接影响着现代银行的生存空间,一个小小的系统错误也许就会给客户或银行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客户对现代银行失去信心;如果在系统设计开发期间及系统投入使用中,有一套严密的安全审计体系,发现和寻找各种潜在的安全漏洞,就能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做好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对软件平台和硬件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及现代银行设备国产化程度低,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人员素质问题是各项工作的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做不出优异的工作成绩。现代银行业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物,是高层次、高科技的金融产物,其对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在我省甚至我国,既精通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又熟悉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

(4)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治理方面银行应当实行合理的信用保险政策、信用监督和治理行为准则。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量大小,加强对客户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以及变化情况的监控,同时也需要对电子银行业务对市场动荡性的影响效果进行监控

3.银行要做好内部控制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与传统银行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意义重大。

(1)完善内部控制机构,确定内部控制目标。我省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治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治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各大电子银行应该将内部会计控制、运营控制、治理控制强求合起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控制系统,有效做好内部风险防控。

(2)理顺关系,建立良好的公司控制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省甚至我国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内部风险的治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

三、全省广大人民是防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我省人民群众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工作当中去。

(1)要强化意识,加强学习,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学习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电子银行业务办理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全省人民首先应学习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方法、流程,仔细阅读“办理须知”或“注意事项”,熟悉电子银行各种业务的办理,掌握在办理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的处理技巧,能及时识别虚假信息,养成良好习惯,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其次要加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善于运用法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2)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

金融犯罪以侵犯金融机构管理、货币管理、票据管理,破坏金融市场秩序为目的,危害极大。近年来,通过电子银行系统或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金融犯罪的案件在我省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金融犯罪不仅涉及自然人,还涉及单位法人;既有懂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也有不懂金融专业的人员;既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非金融机构的社会闲散人员;既有国内不法分子,也有国外不法分子,给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金融主管部门的治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深刻认识到金融犯罪带来的严重危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作用,以打击犯罪,维护法律尊严为已任,打好打击金融犯罪这场“人民战争”。

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了我省金融业务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我省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各级政府、各银行以及全省广大人民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电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中去,形成全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EBG)《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J]2000.10

[2]吴少平/叶新年[J]《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版社2008.3.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3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00年10月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以期对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发。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审计;影子银行;风险控制;审计监督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懈推进,货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融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金融体系潜存的风险问题正在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影子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传统金融业务的有力补充。影子银行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不足,及时对微小企业进行了资金补给,这是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影子银行体系常常游离于货币政策的监管范围之外。影子银行体量巨大,大部分能自觉接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但仍有部分影子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漏洞,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从金融审计的角度来对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展开探讨,探索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坚持正义、惩处腐败、打击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力手段。

一、金融审计与影子银行概述

金融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在国家相关立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包括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金融审计是一项复杂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金融机构运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如财务收支、负债、损益等,通过各种监督行为,客观公正地查找并揭示问题,从而控制金融机构的犯罪行为。因此,金融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金融机构的运营行为进行约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能合理规避金融风险,有助于健康高效金融体系的构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管制逐渐放松,涌现出许多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影子银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学术界一直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直到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其给出了如是定义:是指被银行监管体系排除在外,潜藏着一系列系统风险、可能会引发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与之相关的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等。从概念层面进行分析,影子银行不具备银行的业务组织形态,却有着与银行相同的功能,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借助于贷款证券化的方式,使传统信贷关系发生改变,不仅包括流动性担保机构、金融中介,也包括那些具有风险隐患却能积聚高杠杆的机构,还包括各种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影子银行虽然具有较强的中介功能,却免受货币政策的监管。在我国,影子银行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主要是指银行理财部门中的委员各种产品与业务,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传统银行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即各种理财产品,近年来倍受人们青睐,销售量与日增长;二是民间金融,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从现阶段情况看,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繁荣已成定势。

二、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主要表现

影子银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规避银行体系风险。但是,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系统风险也不断加剧,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规避风险,将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影响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资金成本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业务一般都具有成本较高的特征,伴随着资金成本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金融投资过高,势必会对经济实体投资造成挤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凭借着较低的准入度、较强的隐蔽性等特征,再加上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市场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受到客户青睐,就是因为其资金流动性较强,能满足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对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二)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传染性显著。金融业本身具备显著的不稳定性。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起千丝万缕的财务关系,一旦某一环节出现了金融困难,瞬间就会引发金融动荡,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体系的隐蔽性、复杂性不断增加,如何守住风险底线,这成为领域内最新的研究课题。因此,如果不能合理规避影子银行的风险,将会迅速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三)影子银行相关监管制度体系滞后。现阶段我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相关制度建设依然较为滞后。而影子银行体系潜存的风险性对现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情况来看,由于影子银行业务范围较广,往往会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难免会出现监管漏洞、监管交叉等现象,也有一些影子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监管部门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协调成本,还会造成监管空白。此外,伴随资金成本不断增长,融资体量迅速增加,影子银行潜在着巨大的风险,必须尽快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活跃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效用。

三、金融审计视角下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建议

本文中在阐述影子银行及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在审计视角下提出规避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具体如下:(一)建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有力补充。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身份却一直被边缘化,造成审计活动无法对整个经营动态进行监测,难以达到防范、规避风险的效果。因此,应尽快构建起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这就需要及时构建起良好的审计免疫机制,在影子银行运营过程中潜藏的风险点进行预警与监测。要积极引进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监测,对影子银行的模拟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进行详细描述,从各个侧面获取所有与影子银行相关的交易数据、行业数据,全面进行权益分析,制定出针对性强、准确度高的风险审计测评指标,对影子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以发展性、前瞻性目光指出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摸清风险变化规律,提高审计监控的有效性,提高金融审计的免疫功能。(二)开展针对影子银行的专项审计。所谓专项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对特定的事项进行稽查、审核,与传统审计相比,无论是审计目的、内容,还是审计重点,都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在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方面,影子银行的确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业务范围较广,灵活性较强,为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危机暴发,就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鉴于此,要充分发挥出专项审计的优势,探寻审计新路径,针对影子银行的某一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审计活动,敏锐地捕捉到影子银行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情况,以科学的目光审视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监管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三)重点关注风险高发环节和领域。我国影子银行起源于08年的金融危机,与西方国家类似,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规避监管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经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使信贷需求的缺口得以弥补,成为社会融资体系中不可匮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金融深化变革相伴,具有浓郁的金融转型特色,影子银行的问题一旦爆发,将会造成系统性危机。所以,要敏锐地捕捉到影子银行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准确把握其风险特征,在风险高发环节下大力气。(四)加强多审计主体的协同合作。金融审计视角下,为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应加强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合作,发挥审计协同效应。我国金融审计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比较特殊,三种审计组织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别,主要体现在审计对象、内容、重点等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部分影子银行被游离在政府审计范围之外,严重削弱了金融审计的权威性与震慑性。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通过金融审计将影子银行引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最大限度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出政府审计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工作进行指导,也要加强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联系,通过优势互补来提高监管效果。(五)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联合监管体制。如今,我国金融结构日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分业监管现象的存在,与影子银行的混业经营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影子银行势必会陷入监管的尴尬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审计凭借其特有的独立性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占据着引领地位,应该与其他审计部门联合起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联合监管体制,使监管空白、监管重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最大化发挥出监管作用。此外,也要着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各部门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信贷需求与日俱增,信贷衍生品种类不断增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在我国,在通胀持续走高的同时,中小企业都陷入了融资难的困境,受到种种原因的诱导,许多资金摆脱了资产负债表的桎梏,以信托、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途径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在中国起步较晚,虽然在补充金融体系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再加上内部与外部监管控制的缺位,业务范围涉及面广,风险隐蔽性较强,向金融审计发起了严峻挑战。因此,立足当前形势,在明确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基础上,应着力于健全影子银行运行体制、科学分析影子银行风险特征、加强多审计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体系等方面,从金融审计层面构建起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审计监督,确保影子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参考文献:

[1]魏伟,陈骁,张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防范路径与潜在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8(03):125-150+7.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5

流程银行的效率取向、安全取向和运营动态化,要求流程银行的业务操作与决策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高效化和风险的全程监控。其运作基础,是实现和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使商业银行的基本营销元素和决策管理元素经过标准化改造后,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模块化重组和运作,促进和实现高效、安全运营。

所谓经营管理标准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基础上,参照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般原则、方法、理念,通过制定体系化的标准文件,使其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均有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实现业务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差错发生,防止出现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标准化不是一个新命题,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当前,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以业务流程走向和风险制约关系为指导,丰富和完善标准化内容,实现“事事有标准、办事循程序”,不仅与流程银行建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和互动作用。

一是结合流程银行的程序性分工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商业银行员工牢固树立工作标准观念和协作观念,为流程银行的建设和运营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二是通过标准化工作,可以使银行现有基本业务条块清晰明确,从而为界定和优化流程,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提供良好基础和切入点。三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营销与决策管理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适时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组成适宜的营销模块和管理决策模块,较好地以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周到性,应对客户需求和挑战,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效率取向需要和运营动态化需要。四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以业务流程走向和法律规范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明晰和固化各层级的岗位职责和制衡关系,可以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安全取向需要。五是通过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乃至最终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构建起“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往复的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已有业务流程的不适宜、不完善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满足流程银行建设持续优化的需要。

2风控基石:合规风险的嵌入式管理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可见,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具有风险控制基石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当前实际,要求流程银行建设必须随流程落实内控,对合规风险实施嵌入式管理,着力解决和纠正因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等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与有效。

所谓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指以流程和岗责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法律、法规、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有关要求与规定,着力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使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

(1)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建设路径是流程程序性嵌入,即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的相关要求,解读嵌入于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强化岗位约束,树立岗位权威,约束、引导和激励银行各层级员工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做善于风险自律的理性“银行人”,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监控与管理,保障合规管理的执行政策水平和执行力。

(2)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实现手段,首先是构建业务合规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守规监督考核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体系,明晰相关业务的风险提示、准入条件、限制条件、禁入条件、预警信号、问题与危机处理要求、退出条件与退出方案,使合规要求与相关业务线条、运作单元和岗位职责形成映射关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与管理实现“操作循制度、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考核”,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是充分运用电子化工具,对规范、成熟和重复特点的作业要求,尽可能以电子化手段固化于相关核心业务系统程序和管理决策系统程序之中,强化客观性,提高效率。

(3)嵌入式合规管理的效能维护。要求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持之以恒地加以跟踪和解读,及时对现有之“规”加以充实和更新,特别是明晰新出台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领和尺度,并及时将其“翻译”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要领、规程和建议,供业务部门操作遵守和参考,保证合规之“规”的时效。

(4)嵌入式合规管理的价值发挥。一是表现为通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全员的工作,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使商业银行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和声誉损失;二是表现为合规管理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以防险、查险为要务,而且要发挥专业所长,从排险角度,对虽存在隐患或瑕疵但具有较高价值潜力的具体业务,提出和给予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帮助业务部门防范风险,优化方案,在整合流程和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3效率之源: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

流程银行的运营,需要商业银行IT服务管理部门从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应变能力3方面,给予有效支撑。从发展趋势看,当前银行业的IT技术应用,已经从简单的软硬件投入,向ERP(企业资源计划)层级发展,对管理类软件的需求将成为重点,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增强IT应用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对中资银行而言,也是战略发展方向。在目前阶段,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首先应着解决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问题。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加强专业IT研发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具有IT专业知识与银行业务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一是引进IT专业人才;二是推行IT专业人员和业务人员岗位交流;三是建立开发基金,对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四是对科研队伍实行上岗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保持新鲜血液。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控制;风险分析

网络银行通过电子信息流实现传统柜台银行业务,同时借助于网络可以跨地域、全天候的实现银行服务,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及理念与传统银行有着较大的差别,同时网络银行也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盈利模式,网络银行为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及发展,同时网络风险问题却严重制约了网络银行的发展,网络风险管理水准成为了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隐患问题。

一、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一)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网络银行起步较晚在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认识及能力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现阶段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网络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形式流于形式,同时在对于网络银行的业务审计上,一般的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的不足,很难对于网络银行的内部审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此外,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人员的相关技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多数风险控制人员都是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其对于网络银行的特有风险问题把握不足,从而无法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保障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

(二)监管体系不完善

网络银行在业务开展及货币交易的过程中都是一种虚拟形式的交易,从本质上来讲相比于传统纸质的交易监管力度较大,同时现阶段的电子银行信息数据可以毫无痕迹的被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对于网络银行的监管难度。此外,在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银行的内部监管体系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少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机构主要是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监管,而缺乏对于其他方面的风险监管,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是多元化的,针对于财务但一方面的监管,并不能有效实现网络银行的自身风险控制水平提升,这无疑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难度。

(三)网络银行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

网络银行是一个新兴事物,其与传统银行有着较大的差别,我国目前对于网络银行的法规制度体系还存在较大的缺失,例如目前我国并没有网络银行的交易法律文件,消费者在网络银行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依照固定的法规文件作为参考进行,从而导致了在具体的纠纷问题出现时,没有参照法规进行,从而弱化了现阶段网络银行法规文件对于网络银行的监管;此外,目前的法规制度体系中对于消费者保护法如何适用于网络银行的运营环境、电子合同和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应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二、网络银行风险控制建议

(一)完善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是从网络银行内部的风险防范作为出发点,在具体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上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规范化网络银行内部人员行为操作;在网络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应当明确对于相关人员的操作程序规范,防止违规操作形成的风险问题。其次,加强网络银行内部人员风险控制技能培训,通过风险控制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网络银行人员的综合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再次,制定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应当明确网络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在内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强化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同时对于相关违规操作形成的风险问题提出对应的惩处方案。

(二)强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

强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是优化降低网络银行风险系数的最佳选择,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措施需要不断的完善,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环境的变化及相关技术的变化,都会让网络银行的风险体现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对于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必须坚持阶段化推进,同时强化对于阶段内风险问题及网络银行本身的综合把握。在对于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上,应当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监管,从而实现风险监管无盲区,在具体的实现上,应当从网络银行平台风险问题,到网络业务产品自身的风险,在推出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后期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等把握,从而全面提升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水平,提升网络银行风险抵御能力。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先关法律法规文件不仅是推动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优化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的最佳措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健全,可以有效的对我国网络银行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对于网络银行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法律管制。概括性的来说,在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上,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是对于电子商务立法的完善,强化对于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防御,同时明确用户的权益与义务说明;其次是对于我国网络银行的法律监管,其中特别是网络银行服务协议,目前我国多家网络银行的服务协议在内容体现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法规文件进行统一。此外,我国也应当出台针对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监管及查处法规,从而强化对于相关人员的行为约束。

参考文献

[1]郭培赞.浅谈当前网络银行风险监管问题及改进途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9):142-143.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7

目前,国家和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如何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建立预防机制作了相当的努力,但还存在着诸多防控上的空白,甚至经常出现“摁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政府、银行、市民在风险防控上“单兵作战”,未形成防控合力。如何在我国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防控体系,把电子银行风险的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通过手机、电视、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公、私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受网络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和不确定的法律、规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扩大给银行风险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此前炒得沸沸扬扬的“许霆案”就是由于银行在开展电子业务时存在技术和系统漏洞,且风险控制乏力而造成的社会悲剧。“许霆案”虽是个案,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

作为XXX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就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开展情况,针对电子银行风险控制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研究。在此将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分类及危害、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意义以及应对风险的对策论述如下,敬请学界前辈和同仁指正。

一、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开展表现出来的风险分类

由于电子银行是伴随着通信手段的更新而产生的新兴银行业务,对新兴通信手段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传统银行业务开展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所产生的风险既具有传统银行的共性,也具有作为新兴金融产品的特性,对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00年10月的《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白皮书,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可分为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和电子银行业务拓展带来的新风险两大类。

(一)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传统银行业务风险学术界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危害性也为学术界所熟知,在此不作赘述。

(二)电子银行业务拓展带来的新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就我国来讲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这更加剧了这方面的风险程度。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实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梦想,做好对现存各类电子银行风险的控制工作刻不容缓。

二、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子银行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安全,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对银行安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了银行的重点业务之一,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于提高银行信誉、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进一步拓展银行各项业务有重要意义。

1.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誉

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以信誉作为基本工作要件的银行业来说,信誉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和资本的积累,对银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对于电子银行来说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信誉并非易事,任何不利于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负面影响都会严重影响到银行的信誉。因此,电子银行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切实做好服务和风险控制工作。要在技术上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在服务上力求完美,在客户的隐私权的保护上力求可靠,在管理上力求精细,把客户风险降到最低,才能确保银行信誉。

(2)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有利于确保银行资金安全

资金是银行的命脉,是银行业务工作赖以开展的根本,就传统银行而言,做好风险控制是确保资金的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子银行更不能例外。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管理也日趋电子化、智能化,银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给银行资金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黑客”、病毒等高科技时代的新兴“黑手”时刻威胁着银行系统和银行毅资金的安全。近年来危害各大银行资金安全的案件层出不穷,且呈现出向高科技、高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对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有极强的依赖性,工作系统长期暴露在互联网上,已成为了银行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也成为金融犯罪份子眼中的“唐僧肉”,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于确保银行资金安全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3)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代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潮流中,各大银行也竞争激烈。因特网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出现更是给银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现存国界的业务机遇,为全球金融业务拓展和竞争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向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必将成为银行业务竞争和拓展的焦点。做好电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是银行业的长足发展和业务拓展的基本保证。

(二)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对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有利于金融产品的换代升级。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以电子银行业务为基础,开发了方面许多各具特色的服务功能,大大的促进了金融产品的换代升级,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例如:招商银行推出了缴费和通信功能业务;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推了话费、上网费、房租费等的代收代付功能;兴业银行“在线兴业”升级版增加了网上自助申请贷款服务,可一次性完成股票、基金、外汇和国债等多种投资;工商银行推出的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可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类、60多项功能的业务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金融产品的换代升级是以电子银行业务为基础的,对电子银行系统的依赖性很高。因此,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金融新产品的换代升级的就至关重要了。

(2)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有重要意义。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金融危机正由房地产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蔓延,由美国向欧洲、甚至亚洲的新兴市场蔓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传统银行业务向电子银行业务蔓延。在国内又要面对利差收窄和金融脱媒等多重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做好我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特别是外汇和资金安全的风险控制工作,是提高我国电子银行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确保外汇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3)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有利于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银行业在融资中的作用,对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吸纳和引进外资的重要意义。

电子银行业务及因特网的出现给银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现存国界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开始关注和瞄准电子银行业务,并试图涉险进入和占领电子商务的新领域,给我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融资平台。电子银行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融资渠道中迅速占据了重要地位,填补了传统银行的不足,深得国内外广大投资者的喜爱。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加之处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建设资金的需求加剧,传统的融资渠道和平台已不能满足我国的需要,电子银行的融资作用凸显,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进一步促进和扩大融资起着重要作用。

三、建立防控机制,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

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在我国建立一套政府、银行、人民群众整体联系的完整的防控机制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关键,通过整联动,打防并举,在形成全国上下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促使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控工作长足发展。然而,建立一套整体的防控机制并非易事,政府、银行和广大市民共同行动起来,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善于整体互动,形成合力。

(一)政府是建立防控机制的主要策划者。

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立足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健全社会义法律体系为抓手,推进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法律的制定工作;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为抓手,做好对电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督工作,避免风险;以加强对市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为抓手,提高广大客户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以打击金融犯罪为抓手,对危害电子银行资金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

1.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法律风险的防控

目前,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属于新型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非常缺乏,电子银行的发展缺少可以依据的标准。而对于电子银行来说,在有关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进行界定。相应法律法规空白的存在,很容易产生擦边球现象,并且一旦产生纠纷很难解决。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要加紧制定《电子银行交易法》,对电子银行的交易规则、交易合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填补法律法规空白,杜绝产生擦边球现象。

2.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

随着银行信息化的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监管规章相应地需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情况加以调整和修改。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借鉴境外有关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制定适合国情的规范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强化监管的要求。早在2005年4月,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我国就正式施行了《电子签名法》。2005年1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等三部条例,前两部法规已正式实行,在加强对电子银行的外部监督与管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大对以上条例的执行力度,加强管理,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三是时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3.强法客户安全意识的教育

提高客户安全意识是防范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意识,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防范风险。首先是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办理银行卡时,重点介绍安全使用银行卡的知识,提醒客户及时更改原始密码,并在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上张贴风险防范告示,提示客户保管好各种相关凭证。其次是在开办网上银行服务时,通过培训手册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设置专门的用户体验区,实际指导用户完成第一次交易;明确说明证书的重要作用,鼓励用户使用证书等。第三是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电子银行安全风险进行宣传报道,向公众介绍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银行盗取客户资金的各种手段,提高客户识别真伪、防范风险的能力。

4.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

金融犯罪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打击防范金融犯罪工作联席制度,形成"案前防范→案中打击→案后服务"的一条龙工作模式,以有效打击金融犯罪。一是要加强公安机关与涉案金融单位的协作,在提供金融、证券、期货等专业知识咨询、固定涉案证据、追查赃款去向、追缴涉案财物等方面沟通好、配合好,对犯罪份子形成威慑力;二是要加强公安机关同检法机关的协作和配合,提高办案效率和能力,加快办案进程。三是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二)银行是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

银行是处于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最重要的主体。银行要立足自身业务开展实际情况,加大科研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做好内部管理,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和传输系统,充分发挥银行在电子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银行要做好技术漏洞风险的防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技术漏洞是危害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杀手,危害极大。然而“解钤还须系铃人”,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避免技术漏洞带来的风险,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讲,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

(2)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

(3)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如支持指纹认证、身份证扫描识别、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渠道安全认证体系,避免单一密码认证的缺陷,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ATM机上使用指纹识别系统。

(4)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银行要做好系统设计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完全依赖于电子银行系统,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银行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网络安全措施防范。现代银行交易信息在客户与银行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这种传递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篡改便会带来数百万的资金流失并导致现代银行经营的混乱;网络防范措施的微小疏忽,也会带来现代银行业务的重大隐患。如何确保交易安全,避免银行自身的损失并为客户保密,是现代银行能否生存并发展的首要问题。

(2)完善信息和安全审计体系。现代银行信息系统自身的完备性及安全审计体系是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应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现代银行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施和实现的,系统的严密性、完整性、易操作性、容错性、封闭性等直接影响着现代银行的生存空间,一个小小的系统错误也许就会给客户或银行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客户对现代银行失去信心;如果在系统设计开发期间及系统投入使用中,有一套严密的安全审计体系,发现和寻找各种潜在的安全漏洞,就能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做好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对软件平台和硬件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及现代银行设备国产化程度低,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人员素质问题是各项工作的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做不出优异的工作成绩。现代银行业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物,是高层次、高科技的金融产物,其对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在我国既精通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又熟悉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这也使得我国在现代银行业务开展及防范现代银行风险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外,由于我国目前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硬件核心技术许多都是从国外进口,这种核心技术对进口依赖性大的状况,也是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4)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治理方面银行应当实行合理的信用保险政策、信用监督和治理行为准则。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量大小,加强对客户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以及变化情况的监控,同时也需要对电子银行业务对市场动荡性的影响效果进行监控

(5)及时扩容,确保系统随时具备充足的容量。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的对容量进行评估,适时扩容。

3.银行要做好内部控制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与传统银行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意义重大。

(1)完善内部控制机构,确定内部控制目标。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治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治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各大电子银行应该将内部会计控制、运营控制、治理控制强求合起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控制系统,有效做好内部风险防控。

(2)理顺关系,建立良好的公司控制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内部风险的治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治理这些风险的定期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三)人民群众是防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受益者。因此,人民群众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工作当中来。

(1)要强化意识,加强学习,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学习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电子银行业务办理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首先要学习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方法、流程,仔细阅读“办理须知”或“注意事项”,熟悉电子银行各种业务的办理,掌握在办理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的处理技巧,能及时识别虚假信息,养成良好习惯,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其次要加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善于运用法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2)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1金融创新发展特点

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单一的产品类型创新逐渐向混合交叉创新方向发展。在我国金融创新环境下,以具有代表性的理财交叉性金融产品为主,开始出现迅速增长态势,这种状态可以为后期进行混业经营奠定基础,但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第二,逐渐向合作化与专业化趋势发展。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和金融控股方式,来实现金融合作与融合,实现了资金的融通,同时金融机构在经营中,为保证经营效果,也会从市场专业化服务角度进行考虑,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实进行专门的业务服务。第三,面向个人性质的创新金融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

2金融风险的成因

2.1金融创新引发的通胀效应。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会扩大货币供应主体,使得货币供应数量增加,进而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呈现迅速发展状态,同时这部分理财产品也可以变为交易媒介,使存款以其他流动性资产形式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流动性进行调控宏观的难度。2.2增加了体系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加深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但由于这种联系是建立在资金基础上的伙伴关系,一旦其中一部分出现问题,就会对其他部门造成影响,加大金融体系风险,使其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2.3增加了监管难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各种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金融市场监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相关部门监管的对象也在不断增加,提高了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

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类型

3.1设计风险。金融创新在设计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金融因素,使得金融创新措施难以如期实施,就这容易增加成本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3.2信用风。险金融创新的出现,打破了金融市场传统的信用体系,受部分缺乏监管场外交易的影响,交易者会存在不如期履约情况,一旦发生违约现象,银行和债权人就会承担一定的财务损失。3.3流动性风险。金融创新进行的加快,使得商业银行愈加依赖于金融市场,这就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3.4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缺乏正确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内控机制度和会计制度等,使得管理缺乏依据,进而产生了极大的管理风险。3.5法律风险。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逐渐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但同时也增加了对金融领域的关注度,为此,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这也对金融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一旦在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时,未能认清法律,就容易触碰法律边界,引发法律风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损失。

4基于金融创新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4.1树立风险防范控制意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多的机遇,需要切实了解金融创新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风险,在风险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做好金融创新的市场调研工作,为制定各种决策提供依据,降低风险的影响;二是制定合理风险防范对策进行产品营销;三是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尽可能回避经营高风险业务,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四是关注市场变化和相关政策,考虑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4.2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在进行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商业银行存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实现常态化管理,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体系,以此为依据,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在进行体系建立时,首先,要提高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增强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利用率;其次,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机构,加强对各种金融风险的专门管理;最后,对工作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技术培训,增强商业银行对存在风险的防控能力。4.3构建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在商业银行中风险评估、预警系统的存在,可以让银行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便于进行问题处理,同时还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真实有效性,可以为相关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增强其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为减少风险危机,实现机构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的防控。4.4构建风险反馈与维护机制。风险反馈机制的建立,就可以保障信息传递的质量,又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对各种金融风险的反应能力。同时反馈机制作为银行内外部信息交流系统连接的重要环节,借助员工同顾客、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可以帮助系统维护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为保证自身的稳定性,还应加强对风险防控措施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根据最新监管规范,加强风险控制,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4.5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高素质人才是商业银行实现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当下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缺乏高素质人才,使很多的金融创新业务处于不成熟状态。因此,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业务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就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吸收更多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并结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建立一支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奠定基础。4.6对金融立法进行创新。金融行业属于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国家发展的很多方面,要想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实现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而立法的创新作为监管体系建立的基础,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首先,结合我国的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创新立法内容;其次,全方面进行考虑,做好充分调研与听证工作;最后,实施立法的创新,增加对立法的监督,维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4.7梳理金融创新风险。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对商业银行存在的各种金融创新风险进行梳理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做好对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在对风险进行防控时,主要是在分析对比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信息数据则是进行风险对比分析的主要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对风险信息收集途径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厘清金融创新的业务流程,并对创新过程进行严格审查,然后对相关的历史数据信息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后还要加强对监控点风险信号的控制。

5结论

总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工作和经营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银行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金融创新,改革商业银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做好金融创新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的控制工作,通过风险管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妍.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275,277.

[2]郑佳遂.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2017(27):21.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9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银行业主要风险类别及管理要求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巴塞尔资本旧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8大类:

(1)信用风险: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国家或转移风险: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关的风险(转移风险是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以本币计算时,借款人有时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使表内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如外汇风险)。

(4)利率风险:利率出现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5)流动性风险: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6)操作风险:内控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灾难事故。

(7)法律风险:法律不完善、不正确,法律缺失。

(8)声誉风险:违规违法操作损害银行声誉。

为了适应不同风险评估模型的技术性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支柱对银行风险做了重新划分,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银行账户,含国家风险)、市场风险(交易账户)、操作风险(含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三大类。同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金融机构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提出了三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方法,用以测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据此决定银行的资本水平。新协议提出了一个灵活性的监管框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复杂程度、老练程度以及风险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但是,监管框架本身也鼓励银行采用更强有力风险管理手段和更精确的风险测量方法。监管当局不仅要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而且还要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监管。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更大的风险管理压力。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银行的各项改革与发展事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缺乏实现风险与内控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断暴露的案件所造成的损失,仍在不断地蚕食着我们本来不是很充足的资本金和有限的利润,从根本上削弱着抵御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还面临着日益增多和复杂的市场风险,更面临着化解巨额存量不良资产的风险。与中国加入WTO后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相比,与我行面临的风险管理的严峻形势要求相比,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理念上和认识上,还是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上和风险管理机制上,无论是在风险管理范围上和深度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风险管理中存在注重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基础管理水平较低、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金融监管要求和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经营管理中,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通盘考虑,稳步推进,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纳入我们的管理和控制范围,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把各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走质量优先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把商业银行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

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包括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职责分工与控制措施、管理信息系统、检查监督体系等方面内容。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而复杂,因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逐步建立起运转自如、反应灵敏、控制有效、监督有力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建立风险与内控管理环境,塑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1)要树立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摒弃各种错误认识,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金融风险是银行业务的伴生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防范和控制风险与业务拓展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并行的两条主线。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辨识银行业务的各种风险,计算风险度,管理和控制风险,在既定风险约束下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

(2)要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通过逐步推行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风险管理的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是互动、互补的动态过程。

一切风险与内控管理制度能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科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更主要的方面则取决于是否有一种能够使这些制度得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文化氛围。否则,任何完善的制度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建立良好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每一个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感,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实行相对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对银行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的全面管理,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组织框架,建立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控制的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宏观管理层面必需进行集中统一,统一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用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并加总各种风险,对整个银行所有机构、所有业务、所有过程中蕴涵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在通盘考虑各种风险的状况和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而对风险管理的微观操作层面实行分散化管理、分层管理,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

3、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强化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执行。一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二是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建立科学的法人授权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法人授权等级评价办法和授权执行效果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法人授权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全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要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级系统,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开发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等,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科学地测量、评估与控制。四是要建立风险与内控管理评价制度,即对各级机构的风险与内控管理工作动态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或调整法人授权权限大小、财务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公务员之家

4、风险防范优先,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以往那种偏重根据经营行为的结果对经营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监督的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某些人违规经营、违规操作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当风险形成事实后,化解与治理事实风险所需要的成本费用肯定比事前防范所付出的代价高得多。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结果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的做法,应突出一个“防”字,重在事先的防范与控制,从源头控制风险。

有利于提高授信工作的客观性,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通过建立岗位制衡、决策控制、信息导向、风险预警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强化过程管理,使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做到操作有规范、控制有标准、过程有监控、事后有考核、违规有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于未然的目的。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使风险管理工作更贴近市场,拓展了风险管理的深度;有利于加强风险预警工作,使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从组织机构上,可以在各个业务经营和操作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岗位,对本部门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分别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在各项业务的操作环节实现全过程的风险。

5、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必须构建新协议的金融风险新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这种自律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并且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接受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一方面根据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还掌握着商业银行未披露的其他有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商业银行运作的金融风险作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判断,并发出预警指令。第三,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和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和风险状况不佳,不能令存款人满意,那就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篇10

关键词:战略投资者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战略投资者可极大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消除体制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聚却无法得到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因素,即银行的行政性治理结构。产权基本上属于各级政府的商业银行兼具商业功能和财政功能,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成本。另外,商业银行本身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也不用独立承担风险责任,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严重以及违规违纪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大大增加。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商业银行基本上已构建起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但远远不够完善,加上缺乏制衡的力量和管理层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只是形似而神不似,董事会仅仅成为政府行政干预的工具而已。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稀释国有股权,形成稳定集中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有利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首先,深谙银行运作之道、具有丰富的大型银行管理经验的外资股东必然会把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精髓、成熟的经验和文化引入银行,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运行的现代化银行制度。其次,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声誉,外资股东将通过派出从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的董事参与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外资方将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排除一切非生产经营因素干扰,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有利于形成以经济利润、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发展动力源泉一方面,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治理企业,政府作为投资者之一,接受《公司法》约束,从而消除权利经济和关系经济袖以生存的土壤,有效抑制由行政过度干预造成的经济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的渠道;另一方面,权责分明的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在公司运作过程中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既充分激励、又硬性约束,有效避免因激励与约束机制弱化带来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及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完全混为一谈,政府完全承担了本应由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和损失。这种单一的损失弥补机制导致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认识不够,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淡薄。随着商业银行向自负盈亏市场主体转变,对风险管理逐渐重视起来。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比,风险管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得非常落后。正是由于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自身在这方面的薄弱和巨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几乎都与外资银行签定了在风险管理方面开展合作的协议。在外资银行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将逐步建立起全面、科学、有效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改变只单纯注重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要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且对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管理

2.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变总分行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全面领导的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由于银行风险的多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需要大批具有特殊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风险经理人才专司银行风险管理。外资银行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后,一方面,可直接输送一些索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帮助提高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能力,努力培养一大批从事风险管理的专家,实现由感性、经验型、操作型的风险管理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转变。

4.规范管理。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有效规范运作的制度保证。在外资方帮助下,我国商业银行将补充和完善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和相关规章制度,以规范银行风险管理程序和行为,避免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由于受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造成判定结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5.改进管理方法。引进外资方先进技术,改造传统风险识别、评价、决策与监督手段,设计和建立风险计量指标和模型,更多地应用量化分析工具;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不断积累和丰富业务信息,为风险计量提供足够、准确和及时的数据信息,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充实资本金,增强自主抵御风险的能力

据2005年1O月统计,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约为4.5%。即使资本充足率达8%的银行,大部分也刚好超过8%,超过10%的很少。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普遍比较低,自身资本积累能力比较弱。依靠自身利润、增加留存收益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受到很大限制。继续依赖财政注资和政策剥离不太现实。年年给予银行免费“午餐”,政府有限的财力将不堪重负和显得效益低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由于银行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必将不断扩张规模,资本充足率问题将更为严峻。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首先可以直接引进境外资本,增加资本金规模,改善资本金结构。直接提高资本金充足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市场价值和证实银行发展前景,到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利用发行股票,包括首发、增发、配股等手段募集资本。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不断补充资本,增强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推动业务经营模式转变和国际化战略实施,降低和分散风险

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业务经营模式和实施国际化战略,从而降低和分散风险。

1.推进业务经营模式转变,降低和分散风险。现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传统存贷业务仍高达约90%,并且基本上依靠利差来实行盈利。传统存贷业务属于加权风险系数高的业务,并且,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间接融资将被赢接融资分流,传统存贷业务的市场占比将不断减少。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以及银行竞争加剧,利差将不断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而国外先进银行已经实行了综合经营,特别是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极好。如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到整个银行业务收入的40%一50%,高的甚至到80%以上。

2.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借助于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实施业务经营国际化战略,有利于风险在地域和业务种类上进行分散。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商业银行可利用外资银行良好的国际声誉、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点、灵敏的国际金融市场信息和强大的人才优势,更加快捷地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扩大自己的服务地域和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风险的分散二、战略投资者作用的局限性

(一)外费方的保守

外资方目标在于追求利澜,抢占巾市场,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改进作用只是实现其目标的一个副产品。根据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外资方不会将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东道国;外资方所在国政府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也会阻止外资银行转让最先进技术和经验。另外。由于外资银行在并购行中处于次要地位。会进一步降低其转让最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吸收消化能力

外资银行的溢出能否在商业银行产生良好效应.还取决于我国商业银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吸收消化能力。如果商业银行不识“货”或学习吸收能力比较差,将丧失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外资银行无法解决产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外部环境

中国金融部门质量之优劣70%取决于金融运行的体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赢接干预。引进外资后,大部分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仍然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由于政府行为目标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业绩目标,政府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直接干预将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二是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大批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破产,企业经营风险向金融业转移,经济风险转嫁为金融风险。三是社会信用环境羞。我国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较差,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法律意识淡薄,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信用意识薄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评价和记录系统。

(四)金融监管不当和不力

金融监管重点不明确、风险识别严重滞后以及手段不充分,严重制约了监管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活动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以致酿成大患。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外资并购的规制和引导

政府主管部门和金融管理层要加强对外资并购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审核把关,督促商业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严格执行银监会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和规定,坚持银监会提出的五项原则和五项标准,真正与外资方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互赢”的利益共同体。

(二)商业银行提高学习吸收能力

对外资银行提供的经验、制度和技术,我国商业银行要虚心接受和学习,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和业务经营中。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分析,掌握吸收本质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模仿创新,逐渐培育出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三)创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改革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和职能,使政府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杜绝政府对银行管理和日常经营直接行政干预情况的发生;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宏观调控。减少经济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创造平稳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严惩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及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系统。

(四)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持续的、动态的风险监管控制机制,注重监管的全方位和多角度。建立系统性的风险指标统计制度,既要全面收集银行内部运行数据,严密监控金融内生性风险,又要加强收集经济社会中可能对金融运行环境产生影响的数据和信息,以监控外生性风险和突发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