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质量安全十篇

时间:2023-03-29 13:58:41

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1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出口水产品的检测也越来越严格。要确保我国水产品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我国水产品市场,必须加大对水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因此,加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水产品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 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由于水产品养殖大多是“小而散”的生产模式,标准化程度低,不利于规范生产,加之养殖者素质比较低,受利益趋使,为提高水产品养殖成活率及产量,获取即得利益,在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禁用物品或饲料中非法添加促进生长剂、不按要求从事生产等,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初源头。

1.2 水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包括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由于质量控制不够严格,水产品被污染或发生质量问题,加之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致使劣质水产品进入市场。

1.3 大多消费者缺少足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识,加之众多媒体针对食品安全事件夸大问题程度、盲目转载报道等,导致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有媒体抛出相关报道,消费者不加判断,第一反应即是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疲于应急,相关行业部门一味追求处罚、严惩,缺少安全真实风险水平的科学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不利于及时挖掘水产品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 提升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途径

2.1 扩大宣传,增强质量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宣传。一是组织人员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人口流量大,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以多种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散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知识》宣传资料,向群众宣传水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水产品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辨别假劣水产品的能力及水产品安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在各养殖场发放《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及各种宣传资料,加强养殖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到千家万户,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及监管工作的措施、进展、成效。加强社会监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揭露、曝光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风险和违法行为,提高企业遵纪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2.2 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抽检工作

到水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抽取水产品产地的鱼样进行检测,确保本地区每个养殖场的所有鱼类都进行检测,并在养殖过程进行不定期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入市场的水产品实行一批一检测制度,保障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对水库及各养殖场的放养水产苗种进行检测,确保放养苗种质量安全。

2.3 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水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应涵盖从生产到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是一个“从池塘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它的制定要以现代渔业科技成果、成熟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综合考虑渔业生产水平、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以及国际贸易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技术指标。

2.4 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无公害基地建设逐步形成

水产品消费在人们食品消费中占着主要地位,而水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在大农业中又是最落后和最薄弱的。因此,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的方式逐步推进,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示范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对水产品养殖水域的环境、渔药施用、饲料投喂、加工、包装、标志等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区域化产业组织格局。同时,借鉴示范区取得的成果,带动辐射其它区域生产,扩大标准的应用范围,以达到提高全行业标准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2.5 加强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

药物残留是日常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问题,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各养殖场,检查本地所有养殖场的《生产记录》、《销售记录》、《用药记录》三项记录。与各养殖场养殖户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灵寿县渔业生产安全责任状》。询问养殖场生产用药、查看库存药品、用药记录清单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通过强化检打联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清查收缴违禁物品,深入开展主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6 做好渔用投入品的专项整治

重点检查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使用禁用药物行为。自5月份开始,对本地养殖场进行拉网式及不定期抽查的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主要对水产养殖场是否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类等违禁药物、有毒有害或不明性状化学物质、国家明令禁用的饲料添加剂以及利用地沟油投喂鱼类的现象等进行检查。定期检查养殖场的饲料来源、药品来源及渔药销售市场有无国家禁用渔药和非法添加剂,发现不合格的生产资料立刻进行处理。上市水产品全部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和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7 健康养殖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全面推进

每到水产生产旺季,组织人员到渔业养殖场,发放并张贴《水产养殖质量安全宣传公告》、《关于严厉打击在牧渔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通知》及《水产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

物质名单》、《水产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并组织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业务培训,培训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养殖户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养殖户的健康养殖及食品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动员养殖户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共同构筑食品安全防线。

2.8 组织技术力量,提供用药指导服务

在生产季节技术人员对养殖场进行生产环节用药跟踪指导,指导养殖户从下列几方面进行:1、规范用药,健全档案。2.正确诊断病因,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性和理化特性。3.使用药物宜早不宜迟。4.内服外用药物结合使用。5.要注意遵守休药期。从而指导养殖户安全用药、科学制定休药期,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把病害控制技术、管理技术在环境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水产业。

三 总结

只有加强对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生产安全优质的水产品,才能保证我国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增强水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震,钱和,陈峰.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足及对策[J]. 食品科技, 2007(,02).

[2]孙建富,鹿丽.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不足探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2

(一)扶持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威海市通过发挥农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协会等各种载体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按照“四个一律不支持”的原则,即凡是不从事标准化生产、形不成规模化基地、不实行规范化管理、不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律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种植业方面,2011―2013年,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支持苹果、蔬菜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50多万亩。在渔业方面,2011―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5000多万元,采取财政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海珍品养殖和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推进海洋渔业标准化养殖和加工基地优化升级。在畜牧业方面,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当年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扶持。同时按照“龙头先行”的发展思路,积极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鹏程、金洋等老乳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

(二)扶持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车道。威海市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中,把扶持农产品质量认证作为切入点,加快实现品牌农产品战略升级。制定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按照农业部、国家认监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取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的单位,分别给予2万元、4万元、6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自政策实施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扶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173个。目前,威海市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正逐步向花生、海带、果品、蔬菜、中药材、畜禽、奶业、海珍品、海洋保健食品、旅游休闲食品等多方面发展。

(三)扶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一是积极建立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长期以来,威海市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涉及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工商行政管理和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分头检测,人才、设备资源分散,检测水平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项目的检测需要送到外地才能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威海市于2007年组建威海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支持设备购置,承担检测人员经费、抽检样品检测支出等。二是积极倡导农副产品检测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制定了《威海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运作规程》,对农副产品检测范围、检测对象、检测结果使用、检测资金的使用管理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了检测工作程序。同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解决检测中心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运营效率。检测中心以市场化为主,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有效整合了现有仪器设备和科技人才资源,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全市农产品检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满足了本地各种检测需要。三是积极争取实现检测手段的全面覆盖。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企业自检为主导、社会检测为补充,政府检测为保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3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而水产品作为人们主要日常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市场上,质量好、安全无毒害、卫生标准高的水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我国是水产养殖和出口大国,自1990年以来我国水产品总量一直居世界首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出口水产品的检测也越来越严格。要确保我国水产品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我国水产品市场,必须加大对水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因此,加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水产品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1.1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制

首先,按照国家、省、市、县等有关要求,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落实领导责任制,形成职责明确、各负其责、上下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使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完善领导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最后,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机制,一方面,要根据行政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过失、重大过失、等情况,追究其纪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要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在发生重大水产品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追究各监管部门领导的责任。通过严格规定行政监管主体的责任制度,调动行政监管部门的积极性,做好行政监管工作。

1.2 建立完善宣传培训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首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渔民,养殖、加工企业从业人员,销售人员中普及水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使其树立水产品安全的法律意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不能使用的违禁药物进行宣传和普及,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避免使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质量。其次,强化全社会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水产品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最后,充分利用媒体向社会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项治理报道,为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1.3 建立健全准入制度

首先,渔业主管部门结合养殖证的发放、质量认证以及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申报推荐等工作,对各类养殖基地和加工外贸企业,强制实行生产准入制度;其次,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做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从产地、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过程和包装标识等方面入手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最后,开展对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认证标准的实施,全方位加强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做好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的认证工作,在确保水产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2.1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法律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水产品质量监管主体及其责任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明确坚持政府主体为主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促进水产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生产者自我监督,提升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明确监管部门的权限和工作范围,将水产品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对推卸责任、监管不力的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要追究责任。同时,要着力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要明确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利

水产品质量监管不能仅靠政府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在实际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基本无法获得水产品质量的相关信息,处在被动地位。生产者、经营者虽然对水产品质量信息了解较多,但受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几乎没有设置水产品质量监管部门,或即使设立了质量监管部门,但未真正发挥作用。要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利。要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纳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明确水产品质量监管不仅是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和经营者对保证水产品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消费者而言,要积极参与其中,以法律形式确定消费者参与渠道,或通过消费者协会、政府监管部门行使权利,消费者的参与能有效地开展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弥补行政监管的不足,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1-2]。

2.3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要明确水产品生产企业的责任制度。在行政监管主体及其他监管部门发现其水产品存在不合格因素时,要及时查处该不合格产品,并按照该产品的流通环节,查收所有不合格产品,促使该产品的全面召回。同时,要追究该企业及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对该企业进行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对企业负责人,根据产品带来的实际危害情况和社会影响追究其刑事责任[3-4]。

3 落实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造成的后果严重,虽然加强监管能够减少水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不能够完全杜绝该类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要针对不同监管阶段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预先设置不同的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方案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针对水产品本身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采取的应急机制;二是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监管行为造成的应急机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的建设,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可有效保障渔民权和公民权的实现[5-6]。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消费者为补充,生产者、经营者广泛参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监督,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生产安全优质的水产品,才能保证我国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增强水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洁彬.食品安全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 李长健,罗洁,梁菊,等.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19-123.

[3] 李长健,卞晓伟,吴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监管探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31.

[4] 李长健,邵江婷,张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整合与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03-110.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在水产养殖生产环节,因产地环境、渔业生产投入品、其它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等因素,导致水产品污染突然发生或严重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群体性健康损害和死亡,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

3处置原则

3.1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按照“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联合行动”的工作体制,建立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3.2重点预防,全程控制。对可能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及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源头生产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3.3加强监测,及时防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预警和快速处置。

3.4科学决策,依法应急。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发挥专业队伍作用,依法、迅速、有效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4事故分级

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分为四级:

4.1特别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1.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包括2个以上省(市、区)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4.1.2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4.1.3发生跨境、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且涉及本省,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1.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4.2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2.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2个以上市(州)行政区域的,超出市(州)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

4.2.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4.2.3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4.2.4省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3较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3.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本市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4.3.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10人以下死亡病例的;

4.3.3市级政府认定的较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4一般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4.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1个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4.4.2造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4.4.3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一般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5组织体系

5.1市应急指挥小组。市水务局成立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小组)。

5.1.1市应急指挥小组组成:

市应急指挥小组组长:由市水务局局长担任。

副组长:由市水务局分管水产的副局长担任。

成员单位: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市水务局办公室、财审科、执法支队、市水产渔政站。

5.1.2市应急指挥小组职责

5.1.2.1市应急指挥小组在省、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向省水产局、市政府和市重大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1.2.2协助有关部门和指导区、县级应急指挥机构采取措施,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1.2.3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5.1.2.4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技术鉴定等工作。

5.1.2.5根据需要事故的重要信息。

5.1.2.6审议批准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5.1.2.7成员单位职责

市水产渔政站:负责与市食安办等市级部门联系和衔接,负责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依法组织对养殖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相关技术鉴定和提出处置意见。组织协调应急处置,收集信息,动态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

市水务局办公室:负责与市新闻办等部门联系和衔接,组织、协调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工作。

市局执法支队:负责应急事故处置涉及政策法规和行政执法等工作。

市局财审科: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经费协调落实和管理。

5.2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

5.2.1市应急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

5.2.2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组成:

主任:由市水务局分管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副局长担任。

副主任:由市水产渔政站长担任。

成员:由指挥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担任。

5.2.3办公室设在市水产站。

5.2.4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职责

5.2.4.1贯彻落实省应急指挥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5.2.4.2检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的发展态势。

5.2.4.3研究协调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5.2.4.4经市应急指挥小组同意,为新闻机构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5.2.4.5完成市应急指挥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5.2.5市应急处置工作机构

5.2.5.1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市应急指挥小组成立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机构,包括事故调查处置组、事故综合组、专家咨询组。

应急处置工作机构在市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要求履行职责,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及时将有关事故进展及处理情况报告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

5.2.5.2事故调查处置组组成和职责:事故调查处置组组长由市水务局分管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副局长担任,执法支队、市水产渔政站参加。负责调查事故原因,作出调查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组织协调事发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处置工作,督促相应措施的落实;召回有毒有害水产品并及时处置;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5.2.5.3事故综合组组成和职责:事故综合组组长由市水务局分管计划财务、宣传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办公室、财审科参加。负责事故处置经费、物资保障、宣传报道和信息。

5.2.5.4专家咨询组组成和职责:专家咨询组组长由市水务局分管科教的副局长担任,市水产站、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参加。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5.3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班子。

6运行机制

6.1日常监管

6.1.1市水产渔政站,牵头制定和完善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开展水产品入市前的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预警。

6.1.2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6.2运行体系。全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制度。

6.2.1监测与预警:全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开展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及时有关水产品药物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水产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根据水产品安全事故发生规律、特点和检验、监测、监督情况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预警报告,得到授权后向社会公众预警;接到上级有关部门、毗邻省(市)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警通报后,实施水产品安全预警。

6.2.2应急报告

6.2.2.1全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当地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6.2.2.2报告程序。遵循从下至上逐级报告原则,允许越级上报。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迟报、谎报。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在接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应急指挥小组报告,并及时报省水产局、市政府,通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2.2.3初次报告。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作好详细文字记录档案。

6.2.2.4阶段报告。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适时报告事故处置进展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6.2.2.5总结报告。根据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分级与响应,相应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及时做出总结报告。包括事故鉴定结论、事故处理工作总结、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6.2.2.6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当地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6.2.2.7应急通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部门采取的措施、养殖环节应急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本级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

6.2.3风险评估。根据事故发生、发展情况,如果原因复杂,应及时召开专家咨询组会议,评估风险隐患,研究应对措施。

6.2.4应急监测。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开展水产品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风险应急监测,为调查事故原因提供参考。

7应急响应

7.1分级响应

7.1.1应急响应级别: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分四级,发生特别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为I级应急响应,由国家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为II级应急响应,由省政府和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决定后,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组织实施;发生较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为Ⅲ级应急响应,由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发生一般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为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高层次水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启动后,低层次及其相关部门水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自然启动。

当组织实施Ⅰ级、Ⅱ级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并及时向省应急指挥小组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省应急指挥小组快速向省人民政府和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和省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区、县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7.1.2市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相关工作。

7.1.3市、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的范围、危害程度等,在当地政府、省水产局领导下,按照事发地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要求,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7.1.4响应升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着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并有难以控制的趋势,危害严重时,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由上级政府审定后,及时提升预警和响应级别。

7.1.5响应降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在短期内已迅速消除,不会有进一步扩散的,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由上级政府审定后,相应降低响应级别或者撤消预警。

7.2指挥协调。市应急指挥小组根据需要,或按照省、市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向市应急指挥小组提出应急处置建议。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指导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市应急指挥小组报告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7.3紧急处置。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置,事态恶化或反应级别上升,应制定紧急处置方案,报请省应急指挥小组同意后,依法迅速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7.4终结响应。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将按有关程序和要求终结。省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对相关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7.5信息。市应急指挥小组根据市人民政府和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对外口径,及时相关应急处置信息。

8后期处置

8.1善后处置。尽快消除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恢复正常秩序。

8.2责任追究。对在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和渎职等行为的,依法提出追责建议。

8.3总结报告。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应急处置工作的改进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市应急指挥小组。市水务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研究应急处置工作的改进措施,并报省水产局、市政府。

9应急保障

9.1信息保障。全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9.2人员保障。市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会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事故处理。

9.3技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研究机构承担。当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或相关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

9.4物资保障。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当地政府争取并落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经费、设施、设备和物资。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5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狠抓工作落实,以构建和谐渔业、和谐社会为目标,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加大监督抽查和执法力度,以科学管理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紧密结合,把例行监控与监督抽查紧密结合;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逐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监控工作内容

(一)省下达我市养殖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任务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2009年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省局今年下达我市养殖产品药物残留抽检任务为50个样品(具体抽样方案见附表2)。抽检对象为具一定规模养殖场、集约化养殖场等,重点是无公害或绿色水产品产地、出口原料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基地等及上一年度出现不合格结果的生产企业,包括对虾、鳗鱼、鲍鱼等品种。检测项目为氯霉素、孔雀石绿和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妥因代谢物、甲基酮(虾、蟹不检)。除肌肉检测外,必要时抽检水体和底泥。

(二)省下达我市水产苗种药物残留监控任务

省局下达我市水产苗种药物残留抽检任务为20个样品(具体抽样方案见附表3)。抽检对象为具一定规模养殖场、并以已颁发苗种生产许可证和上一年度出现不合格结果的苗种场为重点;抽检品种包括鳗鱼、对虾、鲍鱼等主导品种,样品可为苗种样或水样、底泥,具体由当地海洋与渔业局与检测机构视实际情况商定。检测项目为氯霉素、孔雀石绿和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妥因代谢物。

(三)省下达我市天然海区增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例行监控任务

省局今年下达我市天然海区增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抽检任务为20个样品(具体抽样方案见附表4),主要在南澳县实施。抽检对象为具一定规模的增养殖场及已划型的贝类生产区,抽检品种包括牡蛎、扇贝、花蛤、江珧、文蛤、贻贝等,不包括室内人工养殖贝类。检测项目为大肠杆菌、细菌总数、铅、铜、镉、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

(四)省下达我市天然水域有毒有害鱼类毒素监控任务

省局今年下达我市天然水域有毒鱼类毒素例行监控任务为10个(具体抽样方案见附表5)。主要在南澳县、濠江区等重点海捕区域实施,一旦发现毒素要及时警示、封闭产地,结果不列入执法范围,不合格结果不通知被检方。

(五)省下达我市市场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任务

省局下达我市市场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任务20个(具体抽样方案见附表6),定于*大洋水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抽检样品可为水产品或水样,抽检品种以交易大宗养殖品种为主,包括鱼类、虾类、甲鱼、养殖贝类(鲍鱼、花蛤、东风螺)等,具体与检测机构视实际情况商定。除水样和虾、蟹、贝类不检甲基酮外,其它检测项目与养殖品种抽检项目相同。

(六)我市配套增养殖区水体有毒有害物质监控任务

我市今年安排40个抽样指标用于配套省抽检计划(具体抽检方案见附表7)。主要侧重于养殖水域水样的检测。抽检对象为具一定规模养殖场、集约化养殖场、重点养殖海区等,主要是无公害或绿色水产品产地、出口原料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基地等。检测项目为大肠杆菌、溶氧量、PH、COD、石油类、铜、镉、锌等。该项任务由*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抽检。

(七)机动抽样

主要用于省局开展专项监督抽查、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和元旦、春节期间的专项抽检等,具体方案另行下达。

三、工作要求

(一)狠抓落实,确保成效

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和市配套指标,我市全年抽检各类样品160个左右(具体分配情况见附表1),要求各区县海洋与渔业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监控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地方监控计划。请各区县海洋与渔业局将贯彻落实的情况于3月27日前报市局渔业科。

(二)各司其职,精心组织

本计划由市局组织实施,各地海洋与渔业局及其所属渔政部门等要严格按照《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市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监测站配合有关检测部门做好样品抽检、监控数据收集等工作。

(三)严肃认真,按章办事

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渔政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病害防治机构、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和有关检测机构要一丝不苟,严格按有关规范、要求办事。对不合格样品必须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原则上同一养殖单位、同一养殖批次、同一养殖品种,农业部、省、市三级不得重复抽样(阳性跟踪抽样除外)

(四)突出监控重点,及时掌握监控情况

本次抽检对象主要为一定规模种苗场、养殖场、集约化养殖场及较大型以上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是无公害或绿色水产品产地、出口原料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基地等上一年度出现阳性结果的生产基地,具体抽检品种由所在地海洋与渔业局与检测机构视实际情况商定。除不合格结果及相关检测报告、监控数据按《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试行)》及时通报外,合格样品检测报告将由检测部门每三个月集中送一次市海洋与渔业局,再转交被检单位或个人。

(五)抽样频率和时间要求

原则上要求苗种的抽检频率每两个月一次,三月下旬开始第一次抽检,至七月底结束;养殖产品的抽检每两到三个月一次,五月份开始第一次抽检,至十一月结束;天然海区增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监控每两到三个月一次,三月份开始第一次抽检,至十二月结束;市场交易品种抽检每两到三个月一次,四月份开始第一次抽检,至十二月结束,其中“五一”和国庆、中秋期间要加大抽检密度;其它项目的抽检频率、时间由检测机构与市局协调商定,并报省局质安处备案。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6

关键词:投入品;水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我国水产品养殖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监管体系不完善,渔政行政执法力度不足,使得水产养殖投入品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一些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 水产养殖的投入品现状及生产状况

1.1 水产品主要投入品

水产养殖过程的多环节中(对鱼池消毒、繁育鱼苗、养殖成鱼、捕捞运输、市场流通),均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投入品;以投入品用途及管理模式可大致划分为:

a) 苗种。苗种是最基本的投入品,我国现阶段苗种投入主要为淡水鱼苗、海水鱼苗、虾苗等。虽然我国苗种较多,基本可满足水产养殖需求,但质量并不很高。

b) 饲料及其添加剂。鱼用饲料及其添加剂是主要投入品之一,近年来,随着鱼苗量增加,其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受水产养殖种类增多、苗种变化影响,养殖所需的饲料品种也相应增加,饲料配方也复杂多变。

c) 鱼药。当下包括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中药制剂等100多种水产药品被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且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影响下,一些无公害鱼药被研发且应用,但并不避免一些危害性较大、非针对性鱼用药物的使用。

d) 水环境投入品。常用有清塘剂、净水剂、增氧剂、微生态制剂等,但也有一些不属于疾病防治的兽用药物,也不属于饲料添加剂的药物。

1.2 投入品生产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投入品生产过程是投入品后期质量的保证,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监管不力、一些厂家片面追求经济价值,造成投入品生产过程存在众多问题。如苗种生产中苗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落后、新品种研发性低、非规范化管理、种质标准制定滞后等;饲料生产中技术投入较低,管理粗放,经营方式落后等,饲料喂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鱼药生产过程中无公害鱼药研发力度低,一些鱼药并未通过安检而被应用于养殖中,缺乏针对性的鱼药等;在众多负面因素作用下,水产品质量安全遭受威胁。

2 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2.1 问题苗种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

苗种是渔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质量,而“问题苗种”的存在,引发起质量安全问题。其一,近亲繁殖的苗种种质退化,子代生长缓慢,抗逆性差,受侵害性程度高,使得苗种成活率、成长率低,不但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且回报率低。其二,繁殖季节后期所产苗种体质较弱,易得病,生长缓慢,且多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其三,病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感染率,这直接降低了水产品质量。

2.2 饲料问题所导致的水环境问题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来规范饲料生产与使用,但现实中,饲料所含的有害物质、违禁药物较多,养殖对象进食后,有毒物质残留于体中,造成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饲料使用中,由于不按标准或是恶意掺假,导致养殖对象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易受感染,同时,在坏环境恶化、水中病原体增加的影响下,养殖对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加,而为控制病害,增加用药,导致药物残留或是水产品质量降低。

2.3 鱼药威胁水环境安全

由于苗种培育、养殖、运输及暂养期均要使用鱼药,如苗种培育期间为防止苗种感染或预防水霉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孔雀石绿,而这些药物均是禁用药,且不易消化代谢;养殖阶段为避免病害,经常投放鱼药,养殖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渔药使用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多,滥用药、凭经验用药和盲目用药情况比较突出;运输过程中为避免运输对象体表受伤、得寄生虫病而放高锰酸钾、呋喃类药物等;待售期间为保证水产品光鲜往往使用福尔马林、孔雀石绿等;而各个环节所存在的药物残留不但威胁了水环境安全,且影响了水产品质量。

2.4 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危害

受养殖全过程饲料所含有害物质、鱼药使用、苗种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体内存在药物残留,而这不但影响了水产品质量,且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3 强化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管措施

3.1 严格遵守法定要求,做到依法监管

依法监管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措施,渔政行政执法部门应根据农业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执法,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公正执法原则,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以维护执法权威性,规范水产投入品生产与使用行为。

3.2 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

科普宣传、执法教育均是强化行政执法力度的重要措施,为发挥行政执法效能,提升水产投入品监管力度,必须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在执法过程中,针对养殖投入品生产、使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依照相关规定指引、教育生产者与使用者,以法律权威性促使生产者与使用者改善其行为;同时,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教育,以渔政行政部门相关规定,规范执法者行为,使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宣传健康养殖观念,向养殖户推广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传播规范用药、科学用药技术,并面向执法者、生产者及使用者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升各个主体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3.3 联合多方部门,提升监管执法力度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实现,需行政执法部门、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多多部门的参与与互动,需要各个部门协同管理好水产投入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因此,这就要求渔政行政部门在履行其职能的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而实现多部门协同作用;同时,鼓励民众参与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形成全面参与、各部门协作的管理环境。

4 结语

水产投入品质量不但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且关系民众生命安全,渔政行政执法部门在分析现阶段投入品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危害的同时,必须以相关法律为支撑,坚持依法执政,并将执法教育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群体及相关部门力量才能提升对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进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曾令旗.洪湖市 加强水产投入品监管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J].渔业致富指南,2011(03)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7

1.《特别规定》是在我国不断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的大环境下,继多部关于食品等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后,又一项进一步增强制度保障的有力措施。《特别规定》不但对生产经营者、销售者的经营和销售活动的安全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管理者的责权和相互协调也作出了详细规定。其内容特点可以概括为: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加大处罚、保障安全。明月责任,提高了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从生产和监督环节提高了产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确保产品安全管理过程的衔接和管理程序的完整;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可以有力地震慑违法生产和生产伪劣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加大处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安全,《特别规定》中增加了对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招回要求,重申了生产过程实用的原料、辅料等应符合有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标准,强调了发生产品安全事故后的应急处理等措施,都是为了最终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的安全。

2、《特别规定》将有效解决以往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对象内容更加丰富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的定义:“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初级产品。而在《特别规定》中,对产品的规定,“除食品外,还包括食用农产品、药品,保障人体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扩大了水产品对象内容,原料为水产品且与人生命安全有关的各种产品。

2.2增强了对生产经营者的法拉第约束力

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健康养殖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对水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验行为,多为指导性为主,并且管理和处罚往往是针对已经生产的水产品,不能从生产源头上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特别规定》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并加强了处罚力度,并将处罚延伸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生产经营者的管理。

2.3明确了管理部门的权责

法律、法规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没有明确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滥用职权或其他渎职行为也没有进行具体的职责规定。《特别规定》对适用处罚的违法行为和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具体化,增强了可操作性,同时规定了不履行职责、造成后果的责任和处理办法。这充分体现了权责的平衡,在增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管理部门自身执法行为的监管。

2.4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得以加强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由于水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责重叠,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特别规定》专门就部门之间管理的衔接和管理程序的完善进行了规定,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能力,增强了监督管理效果。

3、《特别规定》对今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3.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加重视

《特别规定》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全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职责明确,必将使地方人民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加重视,促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专项管理办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也将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得以加强。

3.2对水产品质量的管理有了新的要求

《特别规定》明确了监督管理部门的权责,规定了部门之间的协调,这都将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同时要求逐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制定、水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规定和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的形成将势在必行。

水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是《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特别规定》的颁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职能必将逐步加强,作为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应该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工作献一份力量,为人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黄家庆.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j]科学养鱼, 2003, (01) .

[2] 郭国防 ,王雄 ,朱天武. 积极应用haccp体系 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j]科学养鱼, 2004, (08) .

[3] 刘新山,高媛媛,李响. 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01) .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8

1 提升质量安全责任教育水平

质量是产品的品质,安全是对人危险伤害的防护。只有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才可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必须突出责任教育。从企业经营法人到普通员工都要提升这种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理念。

(1)法律责任教育: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法制的轨道,已有法可依。(2)职业责任教育质量:安全不仅是产品的生命,更是企业的生命、职业的生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职业责任教育,不仅使员工熟知职业规程,而且严格遵守职业规程。(3)社会责任教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和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出了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就是对社会的危害,就是人为的灾害。

2 提升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水平。

(1)加强基地环境管理;(2)加强集约化管理;(3)加强投入品的管理;(4)加强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管理;(5)加强经常性的检测;(6)加强合同管理;(7)加强原料验收管理。

3 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还不高,关键是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比较低,往往停留在传统加工管理的层次上,标准化水平急待跃升,这也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变生产管理方式的关键所在,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远大计、根本大计。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9

(长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作者简介:杨扬(1988.7.23- ),女,研究生,吉林省长春市人,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E-mail:38054706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4

自2002年以来农业部投资在31个省建立“三合一中心”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但是在渔业养殖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我们需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思路,将监管落实到产生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从源头遏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推行有效的调查机制

我国缺乏专业的渔业养殖监管部门,已存在的相关部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没有诚信的档案制度,出现问题时经常面临事实调查难与认定难。我们应该成立专业的渔业养殖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的渔业养殖单位信息,并且定时随访更新档案。如果发现被查渔业养殖相关单位提供的档案是虚假的,应该使该检查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推行阻挠调查,如果阻挠法官取证,同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最严格的渔业养殖监管,不仅仅是要成立一个专业的部门,更应该推行有效的调查体制。现在国外有一种新型的语音系统,对于违法造假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遏制作用,这个系统叫做电子证据鉴定,该系统是用电子技术专家对涉案的电子产品进行鉴定,然后还原真相。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既然现在能防止电子档案造假,实际上也可以完全借鉴这种方法,用在治理渔业养殖的电子档案造假问题上。因此推行调查机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前景的。

2改变多头管理现状,转变监管思路,畅通监督渠道

我国涉及渔业养殖管理的部门很多,分工不明确。对于渔业养殖监管,虽然每一个环节都设有“重兵防守”,但是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使得很多部门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行机构改革,采取一部门为主,多部门为辅;明确监管职责,进行实名制管理;协调配合,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无缝对接,消灭监管盲点,让各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责任。

部分不法分子同执法部门打游击,白天关门半夜开工,加大了查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设立举报部门,完善举报体制,形成一个监督网络,及时有效地查处整改渔业养殖的违法行为。另外对待这些渔业养殖的非法商贩不能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几天就敷衍了事,要通过司法的威慑制止犯罪,并提高罚款金额,有效遏止这些不法行为的死灰复燃。

3采取“无缝式”监管,从源头遏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们从养殖人员的素质、渔业投入品的管理到养殖环境是否污染,全程采取“无缝式”监管,只有从源头遏制才能得到放心的水产品。

3.1渔业养殖人员

目前从事渔业养殖的商户多数都是农民,他们都处在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农村,缺乏渔业养殖的相关科学知识。很多养殖工作人员只讲求产量和效益,在养殖过程中任意使用添加激素的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因此我们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渔业养殖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摆脱费时费力的传统方法,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提高养殖产量。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不法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不能仅仅是罚款,这样根本无法让养殖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3.2渔业投入品

有些苗种生产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苗种生产不按标准,不重视鱼苗的生产和开发,造成原种不纯,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极易暴发疫病。同时部分渔用饵料厂家也不按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在饵料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尽管2002农业部将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列为禁用渔药,但是很多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仍然坚持滥用渔药。而且渔药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存在假冒伪劣的产品,部分渔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就投入到市场,严重降低了水产品质量。养殖人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够,违规使用这些不合格的渔业投入品,使药物残留超标,引发大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3渔业养殖环境

仅仅提高渔业养殖人员素质、严格管理渔业投入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于渔业养殖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给渔业养殖环境带来严重的外来污染;我国目前水产品养殖“四高”的生产模式以及药物的滥用,使水产品药残超标、养殖水源内污染严重,养殖对象通过对水中的重金属进行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我们将渔业种苗投入养殖之前,必须对于养殖环境的水域进行测试,以保证获取优质的水产品。

4小结

水产品质量安全篇10

1.强化属地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为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榆树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业、水利、畜牧、政府办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具体负责创建工作日常管理。

2.健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2年,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市农委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复,在28个乡(镇、街道)农业站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化、专业化、网络化。2015年,在全市388个行政村,设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388个,聘请村级监管员388人。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2010年,争取国家质检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新购置仪器设备68台套,改扩建实验室200平方米。2013年12月,该站顺利通过省农委、质监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考核“二合一”评审,在全省率先取得了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合格证书,具备了向社会公开出据数据的能力。三是配合市食品安全办,完成市区超市及批发市场快检体系建设。积极配合市食安办,在6家超市完成自检室建设,配备快检设备,实现农产品上架销售前的自检初步筛查,在超市明显位置设立公示牌,有效地预防和扼制外埠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榆树市销售。

3.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一是摸清“家底”,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奠定基础。召开了基层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站长参加的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生产行为,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监管,坚决排除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榆树市秋菜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抽调相关人员,对全市各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市区集贸市场,重点围绕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方面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为全程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拉动、示范带动、政策推动”的形式,对全市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进程。四是依法开展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对各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市区集贸市场、超市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定期开展例行监测,主要采取快速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快检结果呈现阳性,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告知并暂时停止销售,并由实验室定性定量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仅2015年,市级农产品实验室完成速检蔬菜、水果样品3041个,检测合格率98.5%。五是完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建设。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蔬菜大棚生产集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有明显地域优势的五棵树、弓棚、于家、太安、新立等乡(镇)建设区域中心站,改善检测场所,完善速检设备,提高检测人员水平,真正能够承担起本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区域性网格化监管。六是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可控。在八号镇北沟村、五棵树镇进步村和于家镇三道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测点3个,主要包括建立气象服务站3个,终端监测设备50个,能够完成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大气、日照、温湿度、土壤及农业投入品使用进行全程智能管控,并开通二维码验证,实现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产前可跟踪,产中可控制,产后可追溯。七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知名专家,对市乡两级农产品监管人员开展集中培训。2016年,举办培训班二期,培训人数200人,培训时间不少于24课时,现已培训一期,完成培训任务100人次。

4.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责任感

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日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宣传日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电视讲座等方式,在市区繁华地带和全市重点乡(镇),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