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8:12:04

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走出去;对外合作;思考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总产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1]。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构建了涵盖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并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线图,预示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展开阶段。水产养殖业是新时期中国渔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2],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优势,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渔业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相关实践,例如,福建省《福建省海外渔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分两期绘制了海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目标,其中到2017年,“发展海外养殖基地7~10个,面积1.2×104hm2,产量10×104t,产值14×108元。”到2020年,“建设海外养殖基地10~15个,面积2×104hm2,产量15×104t,产值21×108元。”[3]为提高对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指导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强与东南亚、中南美、非洲等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有条件的国家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鼓励开展捕捞、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结合的综合渔业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上述实践与规划措施,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提供了经验与制度保障。但从现阶段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实施效果来看,这项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交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分享发展经验、合作利用产能、全面提高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系统思考与协调。通过简要分析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1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现状与成效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在空间布局、产业内容、参与主体、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升级“走出去”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1.1区域布局逐步向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拓展。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渔业合作国[4],是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和优先选择。从中国国内水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的趋势来看,与热带国家开展水产养殖业合作,具有养殖品种资源共享度高、产业资源互补性强等优点,有助于开拓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拥有完整的渔业产业链也是中国开展对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与条件[5]。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中国已有部分水产养殖企业,例如,恒兴集团、国联水产、海大集团等,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传统水产养殖国家开展了有效的海外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拓展;2009年,通威集团在越南投资1980×104美元兴建成立了“越南通威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11年继续投资1000×104美元在越南海阳省开展饲料项目等[6],从初步探索尝试到逐步立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中国国内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也在缅甸、文莱、菲律宾、柬埔寨等地开展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从苗种繁育、养殖生产、病害防控等主要环节进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今后继续开展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其它适于养殖的地区也进行了积极拓展,例如恒兴集团在埃及GhalyounLake近海开展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项目,为沙特政府筹建大型海水养殖工业园项目[7]。2017年,广东联鲲集团在印度、泰国等国家进行了海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与布局[8]。在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努力下,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已形成了立足东南亚,逐步拓展非洲、美洲的格局。1.2产业内容基本涵盖水产养殖业主要环节和相关产品。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起始于饲料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逐步拓展到水产养殖业的其它环节和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内容已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体内容不仅涉及饲料核心预混料等优质产品供给,还包括种苗繁育、质量控制、技术配方、生产制造、人员培训、市场推广、病害防治、养殖技术、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技术解决方案,全力支持当地合作方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经营相关活动。部分开展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的科研单位则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提供培训指导。总体而言,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的内容已涵盖主要产业链环节。1.3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为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科技支撑。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环境优越,但渔业发展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全面系统地国际渔业科技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开展渔业科技合作的“一带一路”国家超过34个,主要包括:项目合作、专家互访、建立联合研究实体、人员交流与培训、技术援助等形式。自2012年以来,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共获批近40项渔业国际合作项目,其中水产养殖是主要项目的实施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养殖模式优化、病害防治等方面显著提升了支撑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能力。1.4政府引导,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农业农村部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水产养殖业在中国渔业“走出去”中的主体地位,部分省份还先后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例如,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完成了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衔接,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开展对外国际合作提供了具体指导。部分水产养殖重点企业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从企业自身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适时地加大了海外业务布局和投资强度,与水产养殖主要国家和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国家开展了系统合作。同时,中国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共同发起了成立“国家渔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倡议,共同开展包括水产养殖在内渔业“走出去”战略研究。目前,多方参与、国内外联合协作的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良好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并稳步推进。综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已在国际区域空间布局、产业链主要环节、科技合作以及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国水产养殖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CED)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预测,2026年全球渔业总产量将达到1.94×108t,年增长率将达15%,新增产量将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业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渔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养殖水产品将达1.02×108t[9]。为此,FAO制定了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方向,进一步强调了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日益重视,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面临许多挑战。2.1区域布局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海外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虽然具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但从产业生态方面看,同时也伴随产业链分工重叠、市场竞争激烈、个别国家时局不稳等问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布局,中国水产养殖业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拉美(包括加勒比海地区)以及中亚等地区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布局,上述地区的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并在上述区域开展了水产养殖产业相关的投资,中国亟需加快完善相关区域布局,争取主动权。2.2产业发展需要整体性策划和协调推进。在推进中国水产养殖“走出去”过程中,现有实施的项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基础工作不系统等问题,在中国政府主导的援助性项目执行中,上述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援助北非“对虾养殖中心(一期)”项目,限于当地产业基础、人员能力和市场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仅完成了亲虾引进、苗种繁育和试验性养殖等内容,由于缺乏全产业链环节的内容设计和后续力量投入,未能实现技术示范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目的。2.3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性谋划和组织。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了解与沟通不畅、组织协调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目的国投资指南,例如,政治环境、产业政策、市场准入、人口素质等信息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制约了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进程。二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推进,有关方面国际合作理念与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相符,国家层面的技术输出与合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10],不同部委针对同一目的国实施的项目未能有效沟通整合,造成内容盲目、资金分散,影响了中国水产养殖国际合作具体内容的组织实施效率。三是“走出去”企业等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联络沟通机制,容易造成局部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3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建议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策略;团风县

团风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境内水域资源丰富,具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全县总水域面积为1.3万hm2,其中可以进行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达到6866.67hm2。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5万t,水产业总产值5.2亿元。在团风县经济发展体系内,水产养殖占有重要的比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及品种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市场。林群等[1]结合国内外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现状,指出工厂化养殖因具有不受气候影响、节地、环保且高产等特点,已成为现代水产渔业的发展方向。林菲[2]分析了当今养鱼界的发展,发现当今养鱼界正向“农业化、牧业化、工业化”三维立体结构发展,显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但目前发展中国家仍以发展农业化养鱼为主。除养殖模式外,程同海等[3]认为应着力打造生产作业环境,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在管理方面,蒋翠红[4]指出水产养殖业的可追溯性管理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对整个水产品产业链的追踪,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王新利等[5]认为水产综合物流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现存物流模式的缺点,较为适合中国现阶段水产业发展。目前,根据生态渔业、绿色渔业发展要求和团风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湖库实行禁、限养,部分精养鱼池被占压,这些都制约着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根据团风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在水产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团风县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为团风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团风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团风县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有长江、巴河、举水三大水系,全县水域面积1.3万hm2(含长江和其他河沟),其中可养水面6866.67hm2,目前已养水面4800hm2。养殖品种约35个,主要有四大家鱼、中科3号鲫鱼、黄颡鱼、鲈鱼、鳜鱼、黄鳝、小龙虾、翘嘴鲌等,其中鲢、鳙、草鱼、团头鲂、鳜鱼等5个品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水产苗种孵化场所2个,年生产鱼苗约25亿尾。水产养殖覆盖10个乡镇,团风、淋山河、方高坪、回龙山、马曹庙、上巴河、总路咀、但店、贾庙、杜皮等乡镇水产养殖面积分别为1333.33、578、530.27、946.53、241.73、465.27、322.47、328.47、134.07、196.73hm2。其中团风、淋山河、方高坪、回龙山等几个沿江乡镇水产养殖面积较大、渔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好、名特优水产品较集中。《团风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科学划定了水产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禁养区类型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所在的水库、湖泊、长江、河流;限养区类型为集中式二级饮用水源地、湖泊、水库、列入湖北省重点保护湖泊的保护区500m以内的池塘、当家塘;养殖区类型为塘堰、精养鱼池、稻田综合种养区、苗种繁育区。据历年水产生产统计年报数据,2016—201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分别是6666.67、5266.67、5000.00hm2。截至2020年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800hm2(其中精养鱼池3666.67hm2,普通池塘1133.33hm2,湖库面积未做统计),渔业人口4439户、12703人。水产品总产量3133.33hm2,渔业总产值5.88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5.30亿元,水产苗种产值0.44亿元,增殖渔业产值0.1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35万元。渔业在大农业中,依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2团风县水产养殖发展成效

2.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渔业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全县现代化农业产业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水产新品种,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打造以沿江乡镇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山区乡镇重点发展生态综合种养为辅的五大水产养殖片带。至“十三五”末,全县发展优质鲫鱼、小龙虾、鲈鱼、鳜鱼、黄颡鱼、黄鳝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4666.67hm2,其中鳜鱼533.33hm2、鲈鱼133.33hm2、黄颡鱼3000.00hm2、翘嘴鲌1000.00hm2(含套养面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533.33hm2,其中团风镇铁铺、严家咀、赤山桥村一带稻田养虾面积200.00hm2;回龙山大湾铺、鹞子湖一带稻田养虾面积333.33hm2。逐步形成五大水产养殖片带,即团风黄湖铁铺优质鲫鱼、黄颡鱼、鳜鱼、小龙虾等特色养殖带;方高坪、淋山河大宗鱼类规模养殖带;回龙山鹞子湖大湾铺稻虾生态养殖带;马曹庙、上巴河草鱼、鲫鱼、黄颡鱼高效养殖带;总路咀、但店优质鱼示范养殖带。

2.2渔业生态健康养殖不断推进

加强设施渔业建设,推进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推广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十三五”期间,建设了现代渔业示范基地2个(百容水产基地、黄湖凯诚基地),稻田养虾示范基地2个(回龙山大湾铺凯鑫虾稻基地、鹞子湖忠勤虾稻基地),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1个(淋山河镇胡桥村黄鳝养殖基地)、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2个(团风镇徐家楼丛火家庭渔场基地、淋山河君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湖北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基地、湖北凯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团风县江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团风县胜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团风县艳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团风县徐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设施渔业的发展和稻渔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展现了绿色无公害、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优势,提高了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3渔民科技服务不断加强

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水产养殖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宣传与指导,举办“春风行动”、送科技下乡、稻田综合种养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00人次,入户指导68人次,赠送扶贫村贾庙乡仁家冲村花白鲢、鲫鱼、鳊鱼等鱼苗5000尾。推行市场主体+贫困户模式,建设了徐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双杨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

2.4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坚持生态发展,全面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严格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执法监管,严控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河边塘”“湖边塘”尾水治理,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为切入点,不断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成果,组织开展碧水保卫战“迎春行动”、绝户网清理、拆围“雷霆行动”回头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养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团风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团风建县以来,团风县的水产养殖业主要有四大家鱼、优质鲫鱼、黄颡鱼等养殖品种。养殖品种少,养殖规模小,主要采取家庭农场及个人承包的模式进行养殖,整体连片养殖区域小不集中。大中型的养殖合作社偏少。这些情况导致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弱,对渔业市场的把握不准,从而影响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

3.2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在春季鱼病多发季节,水产养殖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团风县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万元。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导致大量违规用药,产生药物残留等质量问题。在池塘养殖中,水产动物疫病随时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规范用药,就会导致疫病的蔓延,危及整个池塘,对整个池塘的养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大大降低水产品的产量,从而影响渔民的收入和渔业的经济效益。

3.3特大灾情抗风险能力弱

水产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据统计数据了解,2016年的特大洪水灾害导致团风县全县渔业受灾面积达到4713.33hm2,水产品产量损失达到22636t,苗种损失11630t,渔业机械损失5135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全县水产养殖户均未对水产养殖进行投保,保险机制不完善、保险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为水产养殖业是高风险行业,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水产养殖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渔民面对灾情的应对及抗风险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4团风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针对团风县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经过数据分析,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水产养殖业对比,发现其成因主要集中在当地养殖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养殖技术人员有限、品牌意识薄弱,养殖技术水平低、渔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

4.1养殖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与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模式并存。由于水产养殖业具有投入高、产出高和风险高的特点,其发展迫切需要保险的支持。2017年在洪水灾害来临前,团风县政府计划出资给水产养殖贫困户购买水产养殖保险,但因为该行业面临承保操作难度大、道德风险防控难等挑战,最终未能成功投保。2017年团风县水产业受到重创,也进一步说明将水产养殖业纳入保险理赔范畴势在必行,让水产养殖户能安心发展水产养殖,真正从中获利。

4.2养殖技术人员配备有限

团风县属贫困县,工资水平偏低,在人才引进方面没有优势,导致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流失,现在团风县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的人员只有3个,年龄均在45岁以上,老龄化十分严重。在春季疫病多发季节及出现严重渔业灾情时,现有的养殖技术人员完全不能及时对养殖户进行科学地指导,影响了团风县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

4.3养殖业支撑体系不健全

一是苗种体系建设滞后。团风县苗种基础设施老化,专业从事苗种培训地基少,亲本退化,名特优苗种不足,良种覆盖率不高,新品种开发与应用鲜见新突破。大部分名特优品种需从外地购入,比如小龙虾苗种需从鄂州购入,鳜鱼主要来自于广东等地,名特苗种的供应受制于人。二是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病防体系不健全。虽然团风县在全省的带动下建立了疫病防疫站机构并购入了基本的设备,但是由于没有专业从事疫病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项研究疫病防治的经费,疫病防治工作还无法有效开展。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养殖业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不多,基层推广体系弱化,科技成果到户率和应用率不高,养殖业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4.4养殖业发展支持保障不足

养殖业市场主体、养殖大户申报“二品一标”、申创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积极性不高,品牌意识不强。部分鱼池水质监测系统、进排水等配套设施不全,达不到现代渔业建设要求;针对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较少;水产养殖投入成本大,养殖户融资较难;水产品养殖保险尚处于空白,水产养殖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

5团风县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5.1依托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渔业示范区

一是着力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开展向上争取资金,加大鱼池标准化改造力度,重点抓好齐鑫、凯诚两个中央现代渔业项目基地、省级现代农业发展水产专项基地以及水产板块基地建设。二是着力发展“高效渔业”,不断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以“十大名优品种、十大实用技术、十大优化模式”为重点,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稻虾、稻蛙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努力扩大小龙虾、河蟹、黄鳝、鳜鱼等名优产品养殖面积,力争全县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333.33hm2。大力推广先进渔业科技,集合资源,聚焦投入,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三是着力振兴“水产种业”。加强水产苗种的培育,引进和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苗种企业,对名特优、小龙虾等苗种繁育进行科技通关,针对四大家鱼的亲本进行更新换代,切实提高团风县良种自给率及覆盖率。

5.2调整产业结构,做强渔业品牌

一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实行分区养殖,发展订单渔业,加快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建设稳定、高产、优质原料基地。不断加强品牌创建。加大“二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快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壮大苗种产业。二是盘活资本,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资本渔业”。通过招商引资、企业融资、投资入股、兼并重组,不断壮大团风县水产养殖市场主体。三是做强渔业品牌,大力发展渔业品牌效应,支撑品牌建设,将原有的品牌做大、做强、做实,创建驰名商标,打造团风名特优及特色养殖系列,努力成为全省的主导品牌和特色品牌。

5.3科学规划,构建现代化水产品市场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团风县区位优势、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引进的齐鑫水产良种有限公司的科技优势,科学制订水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步推进,差异化发展。二是构建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水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依托现代水产业示范区、水产品加工园区等平台,加快形成县城有区域性水产品市场、乡镇有骨干水产品市场、各村有产地市场、基地有塘头市场的水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交易方式。推进水产品订单销售、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为水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有效的渠道。四是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围绕市场建设,配套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标准化管理。目前已建设的水产可追溯平台直连接了3大合作社,后期要加大水产可追溯平台的建设,提高县、镇、村的覆盖率。

5.4发展特色养殖,满足市场需求

在传统普通水产品品种养殖的基础上,逐渐寻找有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进行养殖,达到少量、精养、高收益的目的,不但要满足现有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同时要满足其他地区对水产品的需求。在科研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水产科研项目,争取政府支持,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可以在传统品种上进行选育,提高传统品种的抗病性及生产能力,重视稀有品种的保护与养殖。

5.5完善金融保险制度

在产业化、健康化的同时,需完善投资风险担保机制,以求健康可持续发展。渔业的保险经营应与国家农业政策相一致,渔业保险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因此不能单独依靠市场实现均衡,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保险模式:一是渔业互保模式,由政府推动,形成政策性、非盈利的组织,政府不对该组织收税,组织内互保成员之间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为所有成员提供风险保障。这种组织运行模式,使得互保成员间利益捆绑,所有成员都会监督和自觉减少风险发生,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运行成本。二是商业保险模式,把商业保险引入淡水养殖行业,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政府不仅需要对购买淡水养殖保险的养殖户进行补贴,而且需要对经营淡水养殖保险的公司提供补贴,通过融合政府对淡水养殖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符合团风县实际情况“财政支持、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淡水养殖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团风县淡水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6提高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治工作是影响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目前,团风县对水产疫病防治的研究和防治远远滞后于生产方面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用药剂量的增加都导致病害防控能力变弱。要提高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通过加大团风县疫病防治站的建设,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开展鱼类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研制安全无公害的水产用兽药,在养殖户中提倡健康养殖管理。

6小结

团风县水产养殖业从建县发展到现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养殖面积不断增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不断提升,品质不断增强。但在出成绩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疫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监管机制有待加强、技术人员配备有待提升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问题的局限性:团风县的发展情况较为复杂,本研究对团风县水产养殖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较为表面和理论的层次上。基于团风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的效果和实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团风县水产养殖业与周边乡镇的水产养殖相比具有竞争力,随着周边地区水产养殖的发展,团风县如何继续发挥自然优势,保持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群,王琳,黄修杰,等.广东工厂化水产养殖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9):132-134.

[2]林菲.工业化养鱼将成世纪绿色产业[J].北京水产,2001(4):9.

[3]程同海,宋波,周海嘉.浅谈加快水产养殖产业化进程[J].苏盐科技,2005(1):26-27.

[4]蒋翠红.水产养殖业可追溯性管理与渔业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16,10(3):152,154.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3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4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5

1.1水产养殖模式多元化。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渔业国家。我国的水产养殖不仅解决了我国的水产品需求和粮食安全问题,还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水产养殖模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1)水产养殖水体类型多样,涉及河沟、池塘、湖泊、水库、稻田等;2)养殖方式形式多样,包括封闭式水体、网箱、网栏等;3)养殖模式有粗养、半精养、精养等。特别是近年来湖泊网栏、网围的快速发展,精养、轮养、套养、混养、间养等新型模式的应用,共同构成了水产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1.2水产养殖结构得以优化。我国的水产养殖虽然产量很大,但超过50%是不依赖饲料的,其中滤食性种类和草食性种类超过50%,再加上大量的杂食性种类,这三类占据了全部种类的92%,肉食性种类仅占8%。我国的水产养殖是低营养级别的,即用很少的渔业资源,养殖了大量的水产品。另外各地注重调整养殖品种,优化渔业经济结构,使水产区域化的布局更加合理,养殖业产业化更加集中,名优水产品的比例更高。部分地区的水养殖业与休闲业融合,诞生了休闲渔业,使水产养殖实现了垂钓、餐饮、度假和生态观光一体化。1.3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的农药生产量和消耗量位居全球首位,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6倍。农药残留引发的水产养殖业受损面积超过了6000万公顷,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也较高。水资源问题是水产养殖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更加明显。水污染问题导致了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水污染已从局部扩大到流域,原有的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型污染,这些污染问题的发生与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息息相关[1]。当前,国内的养殖业不仅产量高,而且实现了集中化养殖。特别是许多大型养殖厂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高度集中,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养殖规模的扩大化,会产生大量禽畜粪便,如果缺少配套的处理措施,将导致环境污染。这些没有有效处理的粪便会在堆放过程中,在降水的作用下,进入河流、湖泊,产生水污染问题,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2水产养殖安全问题分析

2.1水产养殖环境存在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学肥料和除草剂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污染严重时,不但会导致水产品大面积死亡,还会在水产品体内积累,人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会引发健康问题。工业生产也会对水产养殖水体造成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加处理后排放会导致水体发生污染,破坏水产品的水生态系统。此外居民生活也会造成水产养殖水体发生污染,如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清洁剂、油脂等,会引发水质下降。2.2水产养殖模式不合理。水产养殖模式不合理包括3个方面。1)城镇化发展中,许多地方的农业用地变得紧张,导致租金不断上涨,水产养殖为了保证利润,采用了高密度养殖,加大了水体的负荷,导致病害时有发生,引发质量安全问题[2]。2)部分区域的养殖品种搭配不合理,如果“吃食鱼”的比例过高,精饲料的投放量会增加,多余饲料会发生沉积,并在分解中产生有害物质,导致水质变肥变差,进一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3)部分地区存在长期单一品种养殖的不利局面,导致水体中的菌类、藻类发生失衡,细菌、病毒逐渐适应水体。农村水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但是由于缺少污染治理,且在工艺、装备水平、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等多方面落后,破坏了农村资源,使水产养殖的环境受到了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2.3渔药残留问题。部分水产养殖户缺少专业培训,对于水产疾病缺少了解,为了保证水产品的产量,过量使用杀虫剂或抗生素,诱发了水体细菌的耐药性,使得药物疗效下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受到了影响。渔用药物多为化学药物,会在水产品体内发生残留,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部分养殖户对于休药期缺少认识,为了获得短期利益,滥用药物,导致水产品体内药物残留量过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许多年轻人会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从事农村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中老年人[3]。但是当前的水产养殖,由于现代养殖技术的引入,越来越依赖技术,而农村现有的中老年人很难掌握这些技术,更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环保主动性,导致鱼药残留问题更加突出。2.4监管体系不完善。虽然设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但是水产养殖业的管理链条长,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且当前多头监管模式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监管的效果难以保证。具体表现为:1)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渔药种类繁多,传统的技术难以保证检测效果;2)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内容比较滞后,许多标准已沿用了多年,脱离了当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3)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污染物质,某些有害物质没有列入检测范围;4)许多地方的水产品检测技术落后,缺少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5)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6)水产养殖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持,许多地方的水产养殖不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或难以掌握新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

3水产养殖安全问题的对策

3.1强化市场监管。当前国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采用了多头管理的模式,具有“齐抓共管”的特点。农业部门管养殖环节,质检部门管生产加工环节,工商部门管流通环节[4]。为了强化市场监管,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主体责任,保证职能部门科学分工,明确职责与权限,实现不同部门的齐抓共管。另外可以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使水产品生产环境信息透明化,接受消费者的监督。3.2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管控。水质达标是保证水产养殖质量的基础。一些区域的自然水体受到污染,水产养殖户无法验证水源的受污染程度,只能被动利用现有的水源。因此要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管控,采取措施保护自然水体,构建水产养殖污染防控机制,保证养殖水体的质量。政府要定期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信息,对于潜在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保证养殖用水安全。水产养殖区域要科学规划,远离工业区。另外还要推广原生态养殖方法,降低饲料的投入,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3.3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养殖技术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养殖户的技能水平,帮助养殖户掌握水产品疫病防治新技术、正确使用药物的基本常识和水质监控技术。当前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与水质污染、水产病害和滥用渔药有关,因此养殖技术的应用还要包括生态修复技术、无公害水产品的开发和低毒高效渔药的推广应用等[5]。3.4提升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将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安全治理落实到基层,就要强化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养殖户是从事养殖业的主要力量,是质量安全措施的落实者,在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安全意识会直接影响质量安全措施的治理效果。所以,针对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提升养殖户的主动意识入手,保证养殖户参与质量安全控制的积极性。

4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更加丰富,给社会提供了充足的水产品。但是水产养殖业在发展的同时存在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对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质量安全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洪,杜淑媛.我国水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31(2):7-10.

[2]李永利,侯峰,曹永芬.加强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河北渔业,2011(9):51-56.

[3]陈秀玲.强化水产养殖业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J].河北渔业,2013(7):59-70.

[4]于辉辉,李道亮,李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39-241.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6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7

一、我区水产养殖业基本情况

*区水产养殖业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二十年一直在粗放形态下徘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引进虾类围塘养殖后,全区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经营。进入新世纪后,我区加大了渔业结构调整力度,水产养殖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20*年的几年间,全区水产养殖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年更是达到高峰。20*年以来,受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等影响和制约,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趋缓并呈逐年回落态势。从发展历史看,水产养殖业在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渔业结构。近年来,*区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科技创新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20*年底止,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5.21万亩,养殖产量为1.55万吨,占全区渔业总产量(10.5万吨)的14.76%,养殖总产值为2.25亿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7.03亿元)的32.*%。在渔场面积缩小、渔业资源衰退、捕捞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优化了渔业结构,为我区渔业的发展、渔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渔农民致富的新门路。据调查,20*年以来我区有大批渔(农)民转产水产养殖业,如长白乡有25名捕捞劳力转产水产养殖业,小沙镇毛峙村30多名捕捞渔民上岸承包了近1000亩养殖塘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全区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劳动力已达2000多人。其中,还涌现出一些如陈文龙、黄秀癸等的养殖能人和养殖大户(旭旺养殖场的对虾亩纯利润11万元、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虾单茬亩产1150公斤双双荣获浙江省首届农业吉尼斯记录)。20*年水产养殖劳均收入达3.5万元以上,为全区农渔村居民人均收入(9741元、比上年增17%)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3、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渔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水产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同时养殖产品加工后提高了附加值,也促进了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水产养殖业带动了饲料、药物、运输、服务、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渔农民和社会富余人员增加了就业机会。水产养殖业促进了渔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我区部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的乡村,充分利用一些滩涂、荒田、低产田发展水产养殖,稳定了集体经济。

4、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添了舟山的特色。一直以来,海洋渔业是舟山最倩丽的名片之一,来舟山的游客在游览完海山风光之后,都不忘品尝和选购舟山的特色海鲜。当前,我区水产养殖业已形成了虾、蟹、鱼、贝等四大类30多个产品的格局。水产养殖在丰富水产品品种、增加渔业产量的同时,弥补了海洋捕捞特别是伏季休渔期间水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此外有些水产养殖基地还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场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我们舟山添彩加色。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区水产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主要反映在空间上的矛盾。一些养殖塘纷纷被征用,养殖空间被临港产业挤占。全区海水围塘养殖面积已从20*年的近3万亩,减少到20*年的1.9万亩。随着“南生活、北生产”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来编制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中一些产业布局已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预计我区的海水围塘养殖面积还将进一步缩小。同时,还有些认识上的误差,认为工业经济是强区之路,水产养殖产生不了多少GDP和财政收入,对发展水产养殖业热情不高。如有些地方对现有养殖塘采取一年一包的办法,以方便今后在发展临港产业征用养殖塘时的政策处理。

2、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区海域环境质量主要受长江、钱塘江、甬江等江河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随着这些区域临江、临港产业的加快发展及人口的不断集聚,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等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舟山本地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近海水质的恶化。养殖户自身投放的饲料、鲜活饵料残余以及养殖产品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也对养殖区域周围的水域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全区称得上设施渔业的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约占围塘养殖总面积的5%。虽然我区有陈文龙、黄秀癸等一批养殖能人和一些先进养殖模式,且许多养殖户也有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意愿,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规划滞后,使得他们不敢投入。同时,由于我区水产养殖业受一家一户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资金投入较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滞后,先进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普及,影响了养殖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0*年,全区1.9万亩围塘平均亩产仅0.59吨,亩产值0.9万元,高低相差20多倍。水产技术推广机制尚不够完善,人员经费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养殖科技措施难以迅速推广,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水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最近几年,对虾、梭子蟹、文蛤、泥螺等养殖水产品均有病害发生。其原因:一是环境污染;二是个别养殖户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用药知识,一旦遇到养殖品种发生病害,常常盲目用药,甚至在不知道何为违禁药物的情况下无意中使用了含有硝基呋喃类、氯霉素等禁用药物,致使一些养殖水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三、对策和建议

渔业历来是*区的传统基础产业之一,水产养殖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尽管我区的水产养殖在省内面积不是很多、总产量也不是很高,但是养殖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高位池南美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和大棚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全区乃至全市渔业的亮点和旗帜。展望未来,受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后国内外水产品新增需求将主要靠发展养殖业来补充,而且养殖产品由于规格和品质比较统一、生长期和生产规模可控性强、质量标准容易实施以及贮藏和运输等方面的便利,深受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市场的青睐。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区水产养殖业仍是可以有所作为、可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我们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渔(农)增收为目的,把发展高位池和大棚养殖等设施渔业作为海水养殖业的主攻方向,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效益作为海水养殖发展的主要目标,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水产养殖在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渔业发展、渔村稳定、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临港工业与水产养殖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大对水产养殖工作的领导力度,把水产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建议区政府出台海水精养工程的扶持政策,设立精养高产专项资金,加大对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的投入,对疫苗、良种给予资金补贴以引导渔民应用新技术,加大推广体系人才、资金和设备等的投入,以推动全区海水精养工程的发展。区政府设立的生态建设基金,要适当向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倾斜,对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助和奖励。针对精养投入大、资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建议将养殖塘承包期延长到十年左右,以鼓励养殖户大胆投资。渔业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省、市养殖专项资金,区财政要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交通、科技、电力、水利等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向水产养殖基地的延伸工作。针对水产养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水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保险意识不强的现状,要积极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延伸保险公司对养殖户、企业开展保险业务。

2、保持重点区域长期稳定,着力推进养殖结构调整。要将重点水产养殖区纳入长期保护发展规划,在符合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将保护区域长期稳定,不作他用,以利全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围绕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做好养殖规划调整工作,做到有保有压。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区域有:小沙旭旺养殖场600亩,长白绿源水产养殖公司1000亩,长白大满养殖场500亩,干览富田小芦畈养殖场300亩,册子大晒网80亩,册子双螺80亩,岑港韭菜塘230亩,岑港北斗岙300亩(包括100亩左右抛荒农田),长白小满涂280亩,环南大巨100亩,环南摘箬山东岙110亩,小沙小江尖60亩,岑港海景养殖区块100亩,全区合计约4000亩面积。建议在搞好高产精养基地建设规划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将这些区域开发为海水精养基地。

3、着力构筑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针对目前全区养殖大户投入不足、养殖规模不大的现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养殖业。积极推行养殖股份合作制,通过养殖大户的技术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大力发展养殖民营经济,推进养殖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积极鼓励水产养殖户通过集资、合股、贷款等方式,发展高位池精养(每亩1.5万元左右)。鼓励养殖户通过引进民营企业,运用集资、贷款、合股等方式,发展大棚养殖(每亩15万元左右)。建议金融部门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牢固树立“流通富民”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培植水产品营销主体,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要积极吸纳农民经纪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企业家等能人贤才,组建规范操作、有效运转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服务协调职能,进行生产营销的分工合作,争取市场主动。鼓励组建多种养殖协会,如南美白对虾养殖协会、三疣梭子蟹养殖协会等。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办社原则,发挥其新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养殖产品的加工增值问题,围绕西码头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西码头中心渔港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新办或嫁接改造龙头加工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继续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引导和推动养殖加工出口上规模、上档次。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养殖户之间通过订单、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鼓励水产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渔博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努力提高我区水产品的知名度。要围绕三年百家农渔家乐行动,把一些养殖基地培育成为休闲渔业基地。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8

关键词:宿主相关;益生菌;水产养殖;肠道菌群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引发水产动物疾病大规模暴发、水产养殖生产力低下[1]。化学药物及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水生病原体产生抗药性,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管理规定[2-3]。科研人员提出疫苗、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抗生素策略。与水生宿主紧密相关的微生物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及产生抗菌物质,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4-6]。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取决于微生物在胃肠道内相互作用的能力,通过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使宿主受益[7]。水产领域应用的大部分益生菌菌株为陆地来源,而不是来自水生动物或水体环境。近年来的研究聚焦于宿主相关益生菌。优良的宿主相关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抑制病原微生物,改善免疫反应。文章综述宿主相关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特别关注其对水生动物的免疫调节和促生长的作用,为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提供参考。

1益生菌与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关系

益生菌可以改善水生动物的养殖环境。在水产动物日粮中补充益生菌能够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生理状况产生积极影响;在压力条件下优化细胞增殖、促进免疫细胞刺激、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提高抗病能力[7]。稳定的微生物群能够影响动物的抗病能力,因此深入探讨益生菌黏附与定植于恒温动物和水生动物胃肠道的相关机理至关重要。益生菌的作用方式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免疫、生理反应以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得到广泛研究。水产养殖中宿主相关益生菌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8-9]。宿主相关益生菌可以理解为“最初从饲养水体或宿主胃肠道中分离出来并,且可以促进宿主的生长和健康的细菌”。在水产养殖中,尚不能完全明确宿主相关益生菌是否比其他来源的益生菌更有效。但是,部分研究报道表明,宿主相关益生菌与从其他来源分离的益生菌相比,具有更好的益生作用。宿主相关益生菌表现出优良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其在原生环境中表现更好[8]。水产养殖业严重依赖抗生素和化学疗法控制和预防疾病。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对宿主及其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需要开发替代产品[10-11],如开发新型疫苗、免疫刺激剂、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12]。疫苗可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中的疾病[13-14]。但是,已知个别疫苗仅对1种病原体有效。因此,免疫刺激剂被认为是克服疫苗缺点的替代选择。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可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保护宿主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15]。益生菌对宿主及其水体环境表现出许多有益特性,作为生长促进剂、免疫刺激剂和疾病预防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益生菌可对水产养殖产生多种影响,包括免疫调节、营养和环境调节等,进而在预防疾病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8]。虽然无具体证据表明益生菌比免疫刺激剂或疫苗的效果更好,但其对宿主及其环境的有益影响明确,益生菌仍是用于控制疾病及环境调节的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目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益生菌包括芽孢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链霉菌、肉杆菌和酵母,且研究的重点是宿主相关益生菌作为生长促进剂和免疫刺激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16]。

2宿主同源益生菌

目前,更多的研究使用宿主相关微生物群作为益生菌的来源。宿主相关微生物群天然地建立在宿主防御系统中,并表现出许多益生特征,如产生肠道酶、生物活性脂质癸二烯酸等[17]。水产动物本身就是益生菌菌株的丰富来源,可以提供针对多种传染病的额外机制。虽然陆地来源的微生物使用更普通,但是水生动物相关的微生物群可以成为水产养殖中替代益生菌的来源。现在,大多数益生菌候选物来自水生动物的黏膜层,即本土细菌,如从沟鲶、虹鳟鱼、大西洋鳕鱼肠道内分离的益生菌菌株[18]。每个宿主品种特点、生理特性的差异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巨大影响,使得很难建立1个适用于全球范围的益生菌候选菌株筛选体系。比如,肠系膜明串珠菌和弯曲乳杆菌的生长和细菌素产量受pH值、温度和水生动物种类的影响。pH值、温度会影响乳酸菌的黏附能力。海洋和陆地微生物之间存在生理差异,并对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应。此外,参与抑制病原体生长的海洋和陆地微生物之间的获取机制并不相同,这是由含铁细胞控制的。细菌获取铁的作用模式包括含铁细胞介导的转运、通过二价金属转运蛋白的直接输入或从铁结合宿主蛋白中直接获取。含铁细胞是对三价铁具有高亲和力的低分子量物质,由细菌合成和分泌,可限时清除铁。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含铁细胞结合的铁通过同源外膜受体转运,这些受体需要通过特殊的蛋白复合物进行能量转导。第二种机制取决于含铁细胞的特定酶促水解,这会削弱其与铁的相互作用,并使其释放。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亚铁直接通过细胞质膜通透酶或ABC转运蛋白转运[19-21]。现有的研究报道很难证实宿主相关微生物优于陆地来源的微生物。然而,宿主相关益生菌的存活率和功能在自然环境中应用能够表现出最佳效应。组合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时可能获得额外的有益效果,前提是它们不会相互抑制。使用多菌株益生菌可以改善其给药功能和效果。宿主相关益生菌可以实现对广谱鱼类病原体的最佳保护水平。宿主微生物群除了作为自然防御系统的一部分,还有免疫调节和营养转化等功效。另外,研究结果表明,鱼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益生菌的新来源,为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了生物合成多样性[8,22]。宿主特异性是宿主相关益生菌的一个重要特点。来源于一个宿主的乳酸菌可以附着在其他物种的黏液上。关于鲟鱼中乳酸菌定植的体外和离体研究提出1个有争议的假设,乳酸菌的宿主特异性不会发生在大西洋鳕鱼、大西洋鲑鱼和大菱鲆中,而是发生在较古老的物种鲟鱼中。但是,乳酸菌的黏附能力可能与黏蛋白黏附力、黏蛋白的变化和细胞表面特性相关,这些特性取决于不同的定植区域及疏水性[23]。

3宿主同源益生菌的应用效果

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相对简单的营养需求、快速的代谢率,易于分离和保存,可分泌多种细菌素,是很好的益生菌候选种类。在各种水生动物中,芽孢杆菌属是研究最多的宿主相关益生菌。日粮中添加水生宿主相关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生长性能、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提高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进而改善日粮中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淀粉和脂质)的消化率。枯草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中研究最多的种类之一。研究表明,饲喂从草鱼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鱼类生长率、饲料转化率、酶活性和总细菌数[24]。在沟鲶日粮中添加来源于宿主肠道的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增加鲶鱼对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抗病性改善的原因是芽孢杆菌菌株与其宿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宿主、病原体和益生菌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所以,有学者建议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宿主、病原体和益生菌菌株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改善环境以获得对疾病的最佳生物控制[25]。橄榄比目鱼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菌株后,其生长性能、先天免疫反应和抗病性显著提高,原因可能是芽孢杆菌促进了日粮利用率[26]。因为鱼类的胃肠道对营养物质非常敏感,消化酶活性的快速提升,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补充益生菌会增加宿主肠道中的有益微生物,进而释放可以改善饲料利用率和健康状况的外源酶。这些有益生物体分泌大量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可能在蛋白质肽键分解成单体和游离氨基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对宿主的营养状况产生积极影响[26]。同样,在橙斑石斑鱼幼鱼和条纹鲶鱼喂养宿主相关芽孢杆菌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建议进一步研究益生菌对幼鱼免疫功能的影响[27-28]。益生菌通过由细胞壁多糖、肽聚糖、脂蛋白和脂磷壁酸组成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内的细胞或成分能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与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相互作用,例如Toll样受体、C型受体和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益生菌存在于宿主体内,在宿主体内定植和复制,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宿主的健康。益生菌在动物胃肠道内的定植能力为本土微生物群提供了必要的竞争[29-30]。益生菌可以附着在动物肠道表面,益生菌又与细菌的黏液形成有关。这些能力可用于抵御病原体或免疫刺激。芽孢杆菌属内的其他物种,如从南美白对虾、黄鳍鲷和罗胡的胃肠道中分离的橙汁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嗜气芽孢杆菌显著增强太平洋白虾、尼罗罗非鱼和南亚野鲮的生长性能、免疫反应和抗病性[31-32]。

4结论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9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业范文篇10

1.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整合不同类型信息价值,增强科研效率功能。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库容大,信息资源类型多,层次丰富多元,不仅有着记录养殖过程,而且资源有着研究创新的价值,有利于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养殖业的多样化,有利于前瞻性养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拓展水产养殖品的深加工商品种扩大产品类,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的优势,扩大目前产品的创新性市场效应。把档案管理打造成为创新性的水产养殖业产业谋划、培养、管理、交流市场一体化的服务保障平台,可以使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科学管理平台,成为水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创新性服务保障机制。2.信息化管理,拓展了信息查询的广阔渠道,可以通过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专题查询等多种方式,保证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效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使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直接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具备了极为宽泛的养殖产业知识、技术、资源,保证了策划管理的人员、思想理念、技术的修养锻炼,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3.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储存保护。计算机管理手段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纸类收集、储存、保护等弊端,而通过机体硬件、软盘、光盘等,可以保证及时扩大信息的存量及对有效应用技术操作手段效能的维护,不仅降低了保护成本,而且也有利监管和保密,保证信息资源的长久利用效应。

二、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科

学化,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迫切性工程水产养殖档案,不仅仅是养殖产业记录、统计性的参考性资料反映,更是在客观反映产业现实状况前提下,通过资源、人才、知识、技术手段、管理方式方法,便于水产养殖业的前瞻性发展趋势的研究、开发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市场的综合性功能资源。可以说它是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性、支持性工程。而目前的传统型档案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这一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从目前郑州市的养殖产业档案管理现状看,尽管这些年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大幅提升,但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之中,转型为信息化管理实现障碍不少。一是信息资源的收集量少、类型少,况且检索滞后、狭窄、信息资源缺乏。二是技术手段不够宽泛,尚未面向全国性水产业的养殖发展资源的积累,由此造成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适应新的社会饮食生活的水产品需求不够宽泛,不够丰富。三是技术档案管理的知识、技术、检索、咨询资源,与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人才队伍培养推力较弱。四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弱,知识技术、管理能力尚还达不到信息化管理水平,且缺乏相应性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渠道。五是信息管理的保密性不够,不仅意识较差,而且监管技术措施滞后,影响了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进程,且造成商业机密泄露现象。这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时代性发展,社会对水产品的需求成倍翻番,而水产养殖业与猪、牛、羊、鸡、鸭养殖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巨较大。水产品多是靠外地采购,这不仅给河南带来很大的消费成本,而且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单一落后,客观上说,河南省的水利、气候条件对于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这些年来我们的主观创新观念措施也不得力。而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滞后也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所以,档案管理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科学管理,直接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