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0:43:06

新农村

新农村范文篇1

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这次赴平利县学习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对于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作用深远。通过两天多的现场参观学习,大家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建设经验,起到了统一认识、明确要求、丰富建设思路的作用。下面,我就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在工作中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总要求,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了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取向,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建设新农村,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和重点村建设(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因此,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破解我县“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任务,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的要求精神,实施好“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用科学的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年1月起在全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我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结合实际,学习经验。平利县与我县同属陕南山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六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要学习他们打造“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和“山顶造林带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带子、河边竹柳变样子”的好思路,不断推进*的生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二要学习他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和党政一把手工程的好体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办公设施和工作责任“六到位”,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包抓、一个部门牵头、多个单位协作,一包到底,现场示范,包建包成;三要学习他们工作持之以恒、敢啃硬骨头和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能抓成的好作风;四要学习他们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准确定位、规划先行、突出特色、依山傍水的好规划,将发展方向定位为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和旅游新村,采取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民居亮化、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五要学习他们集中项目、捆绑资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好做法,整合资金,发挥优势,为重点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六要学习他们产业支撑、部门联动、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和加强考核的好机制,把解决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坚持以产业建设为支撑,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为重点,抓住规范管理这个关键,实行定对象、定项目、定措施、定责任、定脱贫时间“五定”和项目公告公示、项目开工单、项目验收、财政报帐“四制”,使我县板栗、蚕桑、畜牧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群众增收建立长效机制,掀起学习热潮,促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思路,掌握原则。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委十五届七次会议精神,以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为目标,以村镇规划建设、“五通四改三建三清”(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改房、改灶、改厕、改圈,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我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在村镇规划上,按照依山傍水、节约土地、安全避险、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各有特色的原则,并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实行与打造绿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工赈移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三)落实任务,重点突破。全县计划从*年1月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县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建设、“五通四改三建三清”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好班子“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是: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力量,力争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沙石路、部分村组通自来水的基础上,率先在所有村镇全面完成规划编制,与县中心城区整体发展规划接轨;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60%以上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镇标准。同时达到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大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具体目标要求是:

1.建设新村镇。全面开展村镇规划设计工作,三年内完成各乡镇和全部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规划区内新建的民房,要求设计美观,格调鲜明,不搞简单的整齐划一、千房一面;建立和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体系,调整教育、商贸网点,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所有村镇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2.发展新产业。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实施优势发展战略,各乡镇要根据当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着力培育做强2-3个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将产业发展与改水改厕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畜禽-沼气-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培育新农民。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实现全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组建新经济组织。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划”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60%以上,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5.塑造新风貌。以“五通四改三建三清”为突破口,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年内所有乡镇行政村和村部所在地做到辖区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明年底力争90%以上的村镇达到“三清”要求;各乡镇要按照“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要求,扎实有效开展“三改”工作,要选择一批重点村开展“四改”试点工作,按计划按规划分批完成重点村“四改”任务,5年内力争60%的村镇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的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困难农民救助体系;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正常开展,农民就医、就学方便,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

6.创建好班子。将新农村建设列为“三项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继续创新和深化“三民”活动和“三培两带”活动。把“五通四改三建三清”、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要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为政能力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着力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把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搞好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一个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我县新农村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

1.启动阶段(*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扎实开展4个乡镇4个重点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搞好建设规划、“五通四改三建三清”和文明村创建示范,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科学指导、重点突破,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开打好基础。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县10个镇、15个重点村、30%以上的自然村落完成规划编制。

2.实施阶段(2007年-2008年)。建成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重点示范村;完成乡镇和行政村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一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到主导产业均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实现80%以上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育一批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

3.提高发展阶段(2009年—2010年)。统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90%以上的村庄完成“五通四改三建三清”,基本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要求,90%以上的农村适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90%以上的农业主导产业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90%以上的村镇有若干农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市场优势突出,创建一批全面达标的文明村镇,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新农村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一个新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民心工程。全县上下务必深刻认识活动意义,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统筹协调,全面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来。

一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县委、政府决定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成立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乡镇包组、村组包户四级联包责任制,分别由四名县级领导、四个县级包抓部门和若干包扶单位包抓四个乡镇的四个试点村的试点工作,结合实际,确定建设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督查工作进展,确保工作任务如期完成。要将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单位包村工作的考核重要内容,协助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工作,指导帮助挂点村做好村庄建设规划,筹集资金,集中建设,抓点示范,抓出成效,为全面推开打好基础。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推行领导班子成员包项目、包任务、包进度、包质量和包完成时间制度,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要制定方案,加强宣传。在充分学习消化吸收借鉴平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实际,开阔视野,创新思路认真搞好县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全面开展村镇规划,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全县区域特色和人文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年内完成乡镇、60%以上的中心村、30%以上的自然村落的规划编制,2007年内完成所有中心村和自然村落的规划编制,并全面开展“五通四改三建三清”工作,*年内乡镇、重点村实现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7年底力争60%的村庄达到“五通四改三建三清”要求,已启动的扶贫重点村*年内还要全面完成“三改”任务。

三要集中力量,倾力建设。要将筹集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到重点村的建设项目上,捆绑资金,帮助重点村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各个自然村落基本完成规划建设、“五通四改三建三清”等“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初步达到村镇规划建设基本标准、“五通四改三建三清”标准、文明村镇标准的要求,形成特色,体现亮点,体现成效。

四要加强配合,综合扶持。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选择一个重点村,集中单位力量对口援助、服务的同时,按照县上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加强配合力度,加大扶持强度,带头履行职能,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县乡财政部门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计划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同时实行或向上争取规费减免政策;林业、农业、畜牧、扶贫、水利等涉农资金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国土和规划建设部门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或审核规划时,只收规划设计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协助各镇搞好农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对勘察设计费用只收取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在农民建房中乱收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

五要加强规划,严格管理。全县要把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轨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未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要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其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不得批准其在新宅基地建房。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要设立规划建设组织,确定专门力量,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鼓励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要提供各种房型供农民选用,避免过多的火柴盒式的、车厢式的低水平建筑,挖掘潜力,体现*特色。各试点村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村庄规划建设、“五通四改三建三清”等新农村建设事项,牵头动员群众,具体组织实施村庄规划、拆旧建新等工作。

新农村范文篇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象一些优秀的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们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是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他们是从**年开始,他们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也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

新农村范文篇3

村企互动

在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中,无锡市探索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发展之路,全市排出700多个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村企互动,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在实践中展现顽强生命力。

村企互动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充分借鉴。总结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农村建设一般在小农场经营及小农经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是在小农经济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二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投入、农村的内生动力等三股力量强势推动;三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努力推动城市力量、农村力量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其中以韩国最为典型,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基础上,2004年又发起“一社一村”运动,1万多家企业向1万多个农村伸出援助之手,百万企业员工走向农村,为农民服务。村企结对,互动发展,推进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内生力量的相互融合,是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具体实践,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再创新。

村企互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探索。从基层实践来看,村企互动一方面可以把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通过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新型乡镇工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实现工农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渗透,把工业的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

村企互动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组织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省具有雄厚的经济优势,总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全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省现有18000多个村,规模以上企业4万多家。我省乡镇企业具有雄厚的反哺实力,苏南是我省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扎根于农村,产生于农业,与农民有着血缘、亲缘关系。全省拥有乡镇企业100多万家,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我省企业家一直有奉献爱心的传统,很多的企业家把向社会奉献爱心作为企业的文化,把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作为企业的追求和目标。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壮大村级经济基础,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村级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有不少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等。这些名村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发展首先源于村级经济的发展,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摆上重要日程。

农民合作经济是发展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合作经济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现阶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关键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重组和优化配置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才能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新的调整,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新的释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突破小农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国家直接扶持农民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再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主体薄弱。培育和壮大市场竞争主体,重点是培育和发展产权明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发展的春天。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立法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确立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农业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村级经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

2007年5月22日,我省正式启动“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面向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选拔1011名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开全国之先河,全部列入乡镇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2008年又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批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毕业生中激起强烈反响。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步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寻求作为,城乡互动的画卷又被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元素。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减免大中专院校种植、养殖专业学生学费,鼓励青年人学农务农。省委、省政府指出,要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企业、城市资金、城市人才下农村,优化配置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都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已成为一个重要瓶颈。许多名村发展的历程表明,凡是能够尽快致富的乡村,都是因为以各种方法和途径引进了人才,当来自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就汇聚成一股加快发展的洪流。建设新农村,一方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闯劲、年富力强的人才到农村去当领头雁,这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新农村范文篇4

时下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农民教育模式“忽略了农民的自身需要,完全不顾农民学习的特点,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10]。在这方面,楚女的农民教育思想可为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民自身的农民教育模式。

农民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及教育,人们往往把它和学校联系起来,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11]。并且学校教育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仅仅是面向学校,面向青少年,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梁漱溟指出:“正唯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见其短,乃有今日所谓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起为补救”[12]。所以,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直接面向全社会,面向更多的成人劳动者,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且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不受限制,更符合成人劳动者的实际。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成人劳动者社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可以为他们这种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场地和场所。因此,各地要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全社会关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了要办好农村学校基础教育外,还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比如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普及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农民社会教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教育事业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革命时期,农民的素质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兴衰。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素质是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对应着农民某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引导和改造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既现实而又紧迫的根本性任务。对这一问题,我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的一系列举措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无不是针对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而言。因此,各地一定要着眼长远,革新观念,突破“务农不要求素质,农民不需要培育”的认识误区,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中国农民人口众多,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而广泛的社会教育恰恰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各种各样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要更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如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经营的农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升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新农村范文篇5

1.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与农村群众联系不密切,应及时创新发展资源。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与群众之间联系还是不够密切,农村党组织成员的工作是与群众相关联的,并且新农村的发展与群众利益相挂钩,只有基层的党组织成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群众的情况和心理,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全力支持新农村的建设,人们群众的利益获得更加多元化,党基层组织就更加离不开与群众的联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代表者和领导者,要真正的为人们群众的利益负责,并为人民群众争取最大的利益,切实的帮助农民群众不断的获得全方位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都会存在保持原状的问题,传统的群众联系方式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当中已经远远不够了。而且基层党建当中的资源储备有限,需要尽快扩大资源的引进范围,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扩大,同时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方案具体化,将所有的生产任务进行细致的组织和规划,加大与群众联系的力度,做到对群众的利益负责对群众的经济建设负责。现代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良好,越来越多的发展渠道和资源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状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因此一定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做好基础维护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农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城乡差距大,基层党组织应紧抓群众引导工作。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但是就目前的状态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方式极为落后,而且我国之前一直将主要的关注核心放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方面,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非常小。即使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但从最开始就拉开的差距在短时间之内还是很难追补上的,从而就形成了现在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局势。我国还有很多的山区、偏远地区处于经济贫困的状态,无论是从经济水平、生活质量、医疗水平、网络等等诸多方面都处于最低级别的建设。针对这种现状和问题,农村的基层党组织要紧抓群众的引导工作,要让农民群众清晰的了解城乡差距存在的原因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善措施,增加农民群众的信心和动力,只要群众坚持跟着党的步伐和方针前行就会改变现状,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党组织成员在开展群众引导工作的同时也要真正的按照所说的承诺切实的帮助群众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要让他们相信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注意事项

1.加强群众联系,重视群众工作满意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群众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要先从自身做起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参加党组织相关先进思想的培训工作,打破传统工作理念的束缚,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同时要重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努力建设群众满意工程,是近几年中央重点强调的工作要求,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创新传统的教育视角、树立“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全新工作理念,进而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价值趋向认识的全面提高,尽可能多地获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做好群众的工作才能让群众积极的跟着党组织的建设方针,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努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2.为农民获得利益提供有效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成员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农民的利益获得提供保障。基层党组织成员是农民群众的代表人,要切实为群众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努力,只有群众看到了新农村建设为他们带来的真实经济效益,让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与党组织成员协作,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使新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条件都得到质的飞跃。3.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培养工作。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人才流失、人才专业水平不足等。这些现实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使得新农村的经济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根据目前的状况,在村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扩宽现有的用人思路和渠道,通过选调县、乡机关优秀干部、动员部分退休党员干部、吸引党员业主或军队干部返村工作等措施,丰富村党组织书记的人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长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新农村范文篇6

民俗文化,通俗的来讲就是民间文化,包含了普通民众生活中所形成的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因此,其表现的各种形式都贴近民间生活。《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后所制成的民歌形成为诗经中的《风》。而“风”是指当时国君依靠巡守之人深入民间所进行的民俗风情考察。因此,从这一点看,民俗文化贴近于民众生活是有历史依据的。现代社会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式上与古代有所差别,但依然不失为研究古代民间风俗生活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民俗在城市逐渐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得到完整的保留,因此发展新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重塑国人精神信仰。

二、民俗文化创新形式

(一)建立民俗旅游产业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生活习俗、生活文化的体现,蕴含着当地丰富的社会内容。正是因为民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民俗旅游成为民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当代所开发的本土民俗文化旅游已取得有卓著的成绩,例如杭州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台湾九族文化村等,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民俗旅游内容广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可以整合新农村建设资源,可以产生立体经济效益。既有旅游效益,又可带动当地民俗特产消费。旅游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带动当地饮食、住宿、就业、招商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注重民俗文化创新形式

毋庸置疑的是,当代民俗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文化创新的意义并非体现在文化本身,更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而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此,依靠传统的民俗文化传统形式显然很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民俗文化形式的创新应当具备时代性特色,以传统民俗文化为精髓,结合现代人审美状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在审美交融点,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民俗文化新形式,以此带动新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民俗文化创新产品设计

因为民俗文化的局限性,很多民俗文化局限于地域因素得不到更好的扩大,因此,以新农村民俗文化为基础,设计发展具有民俗风情的创新产品设计为民俗文化创新开辟了新的土壤。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包含广泛,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市场。其主要形式包括:食品、日用品、装饰品、保健品等。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缘故,不能形成长久稳定效益,相应的,开发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可以不受地域、季节等限制,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民俗文化品牌,推广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可以成为继旅游产业的另一大经济来源,对于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三、民俗文化创新思维

(一)坚持以弘扬民俗文化精神为基础

新农村发展必须引现代化城市建设为戒,以独特文化创新为建设立足点,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民俗特色的经济带。从这点出发,在创新民俗文化形成的同时,坚持弘扬民俗文化是营造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基础,只有坚持民俗文化传统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继承民俗文化传统并非一味的传承延续,需要从民俗传统文化中筛选斟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积极向上、符合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神,扩大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创造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

(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民俗文化创新内容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从民俗文化自身来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形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此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创新并非仅仅表现在内容创新上,它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形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现代文化流行速度快,民俗文化创新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因此,如何抓住现代民众的生活、审美习惯,及时抓住机遇,把握商机才是民俗文化创新的方向。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创新又并非盲目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利用地区文化建设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新农村建设从地区上来看虽然是小规模发展,但从国家宏观战略定位却有着极不平凡的功用和意义,因此,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创新观念对于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特色引导,树立品牌意识

美国著名名品牌专家拉里•赖特所说:“未来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和投资者都必须认识到,只有品牌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拥有具备市场优势的品牌”。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企业的品牌形象发挥着核心竞争的作用,对于产品如此,对于文化特色依然如此。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工程从长远来看是一个综合程度较高的产业,涵盖行业广泛。树立品牌意识无疑对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衍生产业的业绩增长。

四、民俗文化发展制度创新

(一)建立相关民俗艺术形式的规范制度法规

新农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根据民俗风情开发民俗旅游品或特产食品已经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民俗艺术形式多样,难以制定整体的行业制度规章,因此,根据地方民俗特色,针对相应民俗文化形式盈利各部门关联的行业制度是必要的。相关规章制度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各法规制度的制定须遵循新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总体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相关制度规章必须从大局着手,着眼未来方能具备时效性。二是保护整体利益。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所形成的积极效益必定是整体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因此,相关政策在扶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当平衡各行业发展,使全民共享新农村成果。三是切实保证各规章制度顺利执行。法规政策制定的同时应当建立督导机制,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实施情况,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维护民俗创新经济共同利益。

(二)以多种渠道提高文化输出能力,扩大民俗艺术的品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不仅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生活节奏也愈来愈快,面对各式各样的产品信息,大众往往容易选择熟悉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以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产品营销宣传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产品品质。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商品一是旅游业、二是民俗产品。因为地区因素是影响新农村经济收入的关键。因此,联合宣传策略是一种投入小、效益好的宣传模式。联合宣传往往能够集中资源提升民俗文化所在地整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并以此影响力为辐射,加深观众对当地特产的认可度。宣传方式主要有广告宣传、文化选产、公共关系宣传等。广告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平面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着重建立新农村民俗文化积极形象也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利砝码。而扩大与潜在顾客的了解和信任,通过专题研究、参观访问、舆论调查等加强地区民俗文化与顾客的互动,建立亲民文化等。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方式,营造民俗文化良好形象,能够迅速且长久使新农村民俗文化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民俗文化版权保护机制

新农村范文篇7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介绍我们村的新气象,自从年我担任村的村官以来,我从纯朴的村民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村官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此,我也借助这个机会,对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村民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我国从2005年起就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那时候,身在大学的我还感受不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来到村的年中,我与村一同成长,一同感受这巨变。

今年,所有的家庭都加入了新农合、80&的村民住上了新楼房,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子女读书成绩优秀和考上各类大学均有奖励,村风民风良好……原来这些只在报纸上见过的城里才有的好事,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村的新鲜事。

日前,村的农家书屋落成,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出版的图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养,教授他们世界最新发生的时间,可以说,农村书屋的建立将世界带到了他们的眼前。村民们都说:“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真大啊!近年来发生的新鲜事,都说过去就是做梦也不敢想啊!”

走进村,只见房屋整齐,路面平坦,花红草绿,村容整洁,村民们在新建的“南杨湖”边悠然自得……这只是刘集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深入到刘集的各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新气象,涌入耳畔的是一桩桩新鲜事,感受到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

老有所养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热切祈盼,国家关于向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的政策更是一项重大举措。但在村,这项举措更加鼓舞人心,因为从今年10月开始,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100元的养老金,难怪该村群众都异口同声称赞村长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

村自从进行新村改造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不但改变了过去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现象,而且走廊过道经常有人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村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从干部到村民都能自觉遵守,村干部还能做到带头保洁搞卫生呢!笔者在村中采访时,就见到村民正在砌整齐划一的花池,准备种上美丽的花草,并在村边种上绿化树,让新村更加美好。

新农村范文篇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新”就“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就“新”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新”就“新”在随着城乡人员流动性的日益增加和信息传播、渗透范围的日益广泛,农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变;特别重要的是,“新”就“新”在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形成和新型农民的产生,极大地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建设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中国农村新的文化与新的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离不开新文化这个大背景,离不开新农民这个新主体。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则意味着新的观念意识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的过程,也必然是农村新文化形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必然传承以往优秀的农村文化成果,同时吸收现代先进文明与文化成就,它集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等之文明成果,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适应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表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地与时俱进,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而新的生活方式在新农村中不断地得以构建,是实现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出现。建设新农村,其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从基础抓起。教育的提升,引导着农民对文化追求的提升,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有了可靠的经济依托。2006年,中央将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个政策在全国的普遍推行,将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提供最根本的条件。应该看到,实现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十分繁重。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农村范文篇9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持人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在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时刻,在这个春光明媚的三月,让我们聆听两会声音,感知新农村的新农民。(记者董山峰)

如果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典型的生活节奏;如果说“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古老的生存状态;如果说“一夫为粟二百石”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曾经达到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如果说“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最朴实的幸福观——

2006年3月,在和风扑面、春意日浓的北京,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会里会外,最牵扯代表委员们情感的是新农民,最令人动容的话题涉及新农民,最易引发讨论和争鸣的话题关系新农民。这是大大超越先民范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家园的新农民。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新农民,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在经历了议案提案、会场发言以及个别交流中的思想激荡和语言碰撞之后,已经远远超越一个概念应有的“规格”,一跃成为两会会场一部盛大交响乐的主题。

来自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的张文成代表说,两会这样关注农民问题,让我们来自农村的代表既温暖又兴奋。这也确实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谁来建设新农村,何谈建设新农村?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朱佳木委员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深刻认识培养新农民的重要性,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建设新农村必须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来自中央党校的李君如委员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民群众单纯地看作是被同情、关爱和救济的对象,而应看作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黑龙江省绥化市市长于莎燕代表说,建设新农村必须立足于广大农民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农民自主建设的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长期在农村领导农业生产,来自广西的徐钦恒代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主体是广大农民自己。对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新农民是长期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没有新素质,就没有新农民

来自广西龙州县的吴爱红委员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农村家园。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是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责任感的新型农民。当前,在各地农村要注重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强化致富意识、生态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强化这些意识,要从教育做起,从孩子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新农村是什么样的,保护生态、绿化家园有什么意义。有关部门要对农村学校的教材进行修编,多加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只有让更多农村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文化熏陶,养成以上五个意识,长大后才可能成为新型农民。

江苏扬州市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委员说,没有技能、一无所长的农民不能算作新农民。我们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要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用科技意识培养农民。在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新农民方面,农业科技和科技人员大有作为。

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永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鸿斌代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断更新农民的观念,让农民自己认识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才能成为合格的新农民。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村委会主任徐承云代表说,农民现有的许多特点是在相对落后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对于造就有良好修养与素质的新农民具有基础性意义。

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素质

农民的新素质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在日新月异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中产生的。但素质的改变有正向,有逆向;有迅速,有缓慢。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否有正确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对于形成具有新素质的新农民至关重要。

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委书记连子恒代表说: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民素质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我们要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让农民成为文化人。连子恒建议,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力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文化站、基层党校、公民文明学校、新华书店分店等。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我国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失、公益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弱化以及群众文化队伍难以稳定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河南安彩集团董事长李留恩代表提出,当前要花大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要根据区域的不同条件,抓好地方特色文化,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先进文化在农村和农民生活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江苏省高淳县古柏镇武家嘴村去年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武继军代表自2006年新年伊始,就从南京市请来文化方面的专家搞全村文化规划,而规划的首要内容——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30多亩的武家嘴文化中心已在不久前破土动工。武继军的想法是,“富完口袋要富脑袋。仅仅物质富有远远不是新农民,精神世界具备高水准才有可能成为新农民。”

新农村范文篇10

月日随市委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一行,带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对、、、等市县乡村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实实在地说,收效很大,但回过头来,光看人家不行,自己怎样做,值得深思,照搬照抄?还是别出心裁?想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乡的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把握好“主人、主体、主导”关系,而且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谁来干”怎么干”问题。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的兴城四家村、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问题。农民最担心的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但我也不能完全按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