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三农档案研究

时间:2022-10-22 03:16:47

新农村建设下三农档案研究

“三农”档案及其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普遍存在且意义深刻的社会现象,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及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新农村建设不仅在空间上相互联系,而且在时间上前后相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时空统一体,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农”档案的内容及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早日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我们必须重视“三农”档案的研究工作。

一、“三农”档案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三农”档案,是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而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档案资料,包括农业科技材料、农村政务信息公开材料、家谱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2.基本特点。(1)专业性。“三农”档案的专业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成领域与内容两个方面。首先,它形成于“三农”工作中,尽管其内容多种多样甚至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领域。其次,它的内容性质是由其具体形成领域所决定的,其内容也相应地反映其各领域的活动。专业性特点是“三农”档案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实现其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2)广泛性。首先,“三农”档案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方面的,也有农民生活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治安等方面。其次,“三农”档案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等各种不同类别的档案。随着“三农”档案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其广泛性特点也会越来越明显。(3)现实性。“三农”档案的现实性特点,是指它的现实使用性。换言之,对现实工作没有使用价值的“三农”档案资料是不值得保存的,这就是“三农”档案的现实性特点。

二、“三农”档案的重要作用

有关“三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报告指出我们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些都与“三农”档案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党的这一新的背景下,“三农”档案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作用。1.“三农”档案要成为新农村的经济“助推器”。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经济,正所谓“没有经济就没有农村现代化”。“三农”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其中含有其他文献资料中少有或者没有的地区资源、人才建设等各方面的宝贵信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须使“三农”档案成为新农村的经济“助推器”,致力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三农”档案要成为新农村的社会“稳定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会触及不同主体的利益,如若不能合理协调其矛盾与冲突,定会威胁到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三农”档案具有参考凭证价值,可用于解决农民产权纠纷、赡养老人、计划生育等问题,充当各个矛盾主体的评判查考官。因此,我们必须要让“三农”档案成为新农村的社会“稳定器”,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发挥其自身的稳压调节作用。3.“三农”档案要成为新农村的文化“储备器”。“三农”档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知识储备功能,总理早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繁荣地方文化需要“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我们切实发挥“三农”档案的文化“储备器”作用。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三农”档案加以宣传积极的知识,提高村民的素养;另一方面,须重视民间文化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形成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广大农民在吸收“三农”档案里的营养的同时又丰富了自身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三农”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困难的现状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三农”档案发挥了其“推动器”、“稳定器”、“储备器”等重要作用,同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难题。1.部门及其领导对其不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三农”档案工作是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是“三农”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重要保障。经调研发现,不少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认为“三农”档案工作是“软肋”,支持力度有限,不愿意为其花钱花力,常把条件较差的闲置旧房或地下室等用作档案库房,不符合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档案基础设施传统陈旧,现代化设施配置不足,致使“三农”档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严重影响了“三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馆藏“三农”档案资源有限。随着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馆藏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馆藏档案种类和载体较为单一,缺乏关于“三农”方面的档案资源。首先,多年来,县级档案馆的档案大部分都是文书档案,只有少量的科技档案和专业档案,而且其完整性不足。如在收藏的农业科技档案中,获奖项目的申报资料比较完整,而科研项目的完整档案却很少;一些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性成果的科研项目没有完整的档案等。其次,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基层档案馆因为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而无法配备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基本上只保存了纸质档案,其他载体的档案寥寥无几。极易造成档案流失、损毁严重,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困难。3.工作基础薄弱。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三农”档案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其重要性日益显著;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三农”档案的种类与载体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三农”档案工作标准与要求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电力、资金及人才等资源有限,有价值的矿产、旅游资源难于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而政府又很难完全兼顾,因此,“三农”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简单,难以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基本没有建立起电子档案目录,计算机应用少,其日常工作大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例如检索工具大多为手工检索,速度慢,效率低。这为“三农”档案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开发利用等工作带来了困难,直接影响了“三农”档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发利用。4.法制建设不到位。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三农”档案的法治建设,强化农民的档案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有档可查,对于我国档案事业的有序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三农”档案工作的法治建设明显不到位。在新农村中,缺乏专业的档案工作人员以及专门的档案馆(室),档案法律法规知识不足,造成村民利用档案维权的档案法律意识几乎空白;同时,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领导的不重视等原因,“三农”档案工作始终处于“低潮”,缺乏来自上级和群众的监督,造成了“上级不重视、下级不认真”的工作状态。5.资源利用率低。“三农”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没有使用价值的“三农”档案是不值得保存的。但是,目前来看,“三农”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切实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先是利用形式单一,无法满足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档案馆网没有完善建立,“三农”档案信息化跟不上人民的需要,农民无法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资料,查阅档案往往需要“跋山涉水”。其次是农民档案意识薄弱,“三农”档案利用主体有限。在遭遇产权等民事纠纷时,不懂得利用“三农”档案来维护自身权益;在解决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等问题时,不懂得查阅农史资料,利用先人的经验来指导现实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意味着“三农”档案资源浪费严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的服务有限。

四、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三农”档案工作难题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领导要提高对“三农”档案的重视程度,以促进“三农”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领导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要加强领导和监督。保存、开发、利用“三农”档案的目的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大众,而不是为了服务某个机关团体。相关部门及领导必须依据人民利益第一位的原则,积极转变“三农”档案工作中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农民服务的落后观念,逐步建立起方便农民群众的“三农”档案管理与利用体系。2.加强库房规范化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对“三农”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库房管理上,要求其库房选址及管理要符合防火、防尘、防潮、防盗等要求,在选择库房地址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全面,调控库房合理的温湿度、保证库房的清洁度,为了保证“三农”档案不要在其使用周期内提前“寿终正寝”,档案工作人员应使用“干扫档案法”等科学的方法定期将不常用的档案拿出来翻动、打扫,以便及时检查档案纸张有无粘连、字迹有无褪变等质量问题,及时发现虫害、霉菌等病症并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上所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可利用的资源有限,“三农”档案工作基础设施落后,要改善这一现状,就要动员各方力量,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档案部门要注意养护管理,三是村民要积极参与。在经济上,政府应该考虑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三农”档案工作中,为培训档案人才、建造档案库房和科学管理档案资源等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改善现有的“三农”档案基础设施,推动新农村更好、更快地实现“三农”档案从传统管理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档案部门对于已有的或者正在建造的“三农”档案基础设施,如档案架、档案库房、档案用具等,档案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标准,制定科学举措,培养专业人才,注意养护管理,尽可能地延长各项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三农”档案管理效益,做到合理优化、利用有限的资源;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三农”档案工作中,村民必须要参与其中,积极配合政府及档案部门的工作,自主提升自身的档案利用意识,切实发挥“三农”档案资源的价值,使得“三农”档案变“活”,而不是“无人可用、无处可用”的死物。4.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建设。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档案法规配套制度建设,是服务“三农”,建立档案法规体系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实时进行档案法规培训,普及档案法律知识,强化档案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坚持依法治档,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三农”的档案法规长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向上级汇报“三农”档案工作,请上级领导视察,对服务“三农”、建立档案法规体系进行协调、指挥和监督,做到在建设新农村时有档可查、有法可依,让“三农”档案走进千家万户,惠及广大农民群众。5.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要不断创新利用形式。“三农”档案的利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创新“三农”档案的服务方式更显得迫切。传统的借阅、复制、展览、技术讲座等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打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面对这一现实状况,档案部门需要深度开发“三农”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网络平台,实现全民联网,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三农”档案,更便捷地满足农户的档案利用需要,为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和条件支持;二是要不断提高档案意识。相关部门及人员可以通过会议、有线广播、科普画廊、报纸期刊、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普及档案知识,以提高村民的档案意识,强化村民的思想认识,使其深切认识到“三农”档案的现实意义,并懂得如何利用“三农”档案为自身服务,以开发“三农”档案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是当今我国“三农”档案工作最广大的根据地,其中心是“三农”问题。“三农”档案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是档案相关部门实践新时代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关系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三农”档案的重大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规划“三农”档案工作,重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切实提出科学的对策和举措,使得“三农”档案在“延年益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厚洪.三农档案的作用及其管理[J].城建档案,2009(11).

[2]华林.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贺莲昌.如何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陕西档案,1998(3).

[4]刘彤,周薇.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08(4).

[5]钟祥市档案局.强化“三农”档案工作服务新型农村建设[J].湖北档案,2007(7).

[6]王吉美,丁世华.浅谈“三农”档案工作新思路[J].山东档案,2004(5).

[7]遂宁市档案局.“三农”档案法规体系建立初探[J].四川档案,2010(4).

作者:李佳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