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4:42:35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1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主权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2

一、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当好新农村建设“宣讲员”

建设新农村,宣传舆论要先行。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职能,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宣讲员”,着力在全社会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强化荣辱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激励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墙报、专栏、标语、广播、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始终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始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戒除陋习,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努力营造以实干为贵、以奉献为美、以廉洁为荣的党风政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扎根基层、奉献人生”的价值观,树立全面发展、务求实效、集体利益至上的政绩观,树立“群众是衣食父母,干部乃人民公仆”的地位观,树立“村官虽小、责重如山”的权力观,督促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三是强化党纪法规教育。要围绕《党章》、两个《条例》和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党纪法规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纪依法办事,敢于批评坏人坏事,敢于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既要用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鼓舞党员干部振奋精神、积极进取,也用堕落受惩的反面典型警示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当好新农村建设“裁判员”

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主要角色,两者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如何统一两者的思想,规范两者的行为,协调两者的行动,确保干部遵纪守法,政府依法行政,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纪检监察机关要当好新农村建设的“裁判员”,通过保障农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基层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一是深化民主选举,保障村民的选举权。一个团结战斗、务实进取的村班子,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组织保证。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珍惜自身权利,牢牢把握村级事务的主动权。在村民委员会换届中,要督促推行“海推直选”、“自荐海选”等选举方式,确保村民选出一批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的能人作为自己的当家人。

二是拓展村务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抓好村务公开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充分发扬基层民主的直接需要,也是充分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村委会利用村务公开栏、公告、群众大会等形式,公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党的惠农政策以及各种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做到日常工作定期公开、重要事项及时公开、财务收支详细公开,切实解决群众“想知道的看不到、看得到的不明白”的问题,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三是完善民主决策,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协助各级党委制定、完善村委会议事规则。在决策程序上,实行村“两委”拿方案、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票决、征求村民意见、群众监督执行的决策机制,切实做到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以及重大项目建设、重要资产处置、重要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四是健全约束机制,保障村民的监督权。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村委会增设纪检员,强化党内监督;村委会要聘请廉政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乡镇党委(纪委)负责人同村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制度,强化上级监督;广泛开展村干部述职述廉、勤廉承诺活动,强化群众监督。通过对村干部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监督,保障村民监督权的正确行使,促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能够付诸实施。

三、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当好新农村建设“督察员”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加大投入,涉及到人、财、物的方方面面。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当好新农村建设“督察员”,以监督促落实,以落实促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是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市场运作、阳光操作,加强工程监理和安全质量监督检查,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派驻监察和跟踪督察,对重点项目建设要开展执法监察,对招投标和资金运作等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重点督察,促进和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提质、保廉。

二是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办法,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民政救灾救济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社会事业经费等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贪污、挪用、挤占等现象发生。要切实加强对“三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性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党员干部的廉洁情况纳入责任制考核范围,统一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追究,特别是对一个地方(部门)工作起关键性作用的“一把手”要重点考核,加强督促。对执行有力,廉洁高效,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成绩的,要给以表彰奖励;对执行不力,服务意识淡薄,损害群众利益,推进工作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得力的要予以责任追究。

四、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当好新农村建设“护航员”

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都是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惩处职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当好新农村建设的“护航员”。

一是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纠纷。要健全乡村两级信访工作小组,配齐配强信访联络员,做到有人干事、网络健全、信息畅通。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纪律、定期排查分析信访问题、信访工作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奖惩有章、程序到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属于违背新农村政策的要及时纠正,属于工作方法问题的要及时改进,属于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坑农、损农的,及时予以立案查处。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3

一、要借引外部推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优化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提高识人选人用人的能力,巧借优质外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选配党政干部。当前与今后欠发达县市组织部门工作的重点就应放在主攻两区(园区、城区)建设、促进赶超发展的工作中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凝聚党政人才。着力构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识人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其在开放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创新经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二是要围绕提高干部素质提高强化培训。要强化县乡党政干部多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如推行干部自主选学积分制,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部门提供所需进行更新和加强培训的内容“菜单”,让干部自已选择培训科目,自由“点菜”,从而增强干部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培训当中,要着重提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种能力,即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科学发展,带头致富的能力、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提升党政干部建设新农村的操作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多面手,。

三是要围绕创新创业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树立人才促村兴业的理念,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有效机制。重点构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才工作跟踪督导制、人才工作奖惩激励制、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制、专业技术职称聘用分开制等机制。建立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员返乡创业机制,如**有许多在外地创业成功的“物流经理”党员和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促使他们积极反哺新农村建设,使创新创业人才与当地镇村干部一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二、要调动内在动力。村干部、农村党员和实用人才是建设农村各项事业的中坚和骨干。要充分整合这三支队伍的力量,发挥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创造性,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

一是发动农村实用人才引路“闯”。农村实用人才是创新和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不竭力量,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永动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农村实用人才这一农村“第一资源”,从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政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立激励实用人才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发展经济实体,积极创新创业,携手其共建新农村。

二是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党员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锋。要发挥好农村党员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营造党员干事创业的宽松平台。积极开展党员“双带”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争优创先活动中建功竞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要在推行农村党员服务承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中,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纳入承诺和岗位职责范围,增强主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要积极探索支部加协会模式,建立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延伸基层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从而做到农村各生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党员牵头和示范作用。

三是教育村干部服务“促”。要教育村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干部的转变。结合当地正在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创建基层党建“红旗单位”活动,实施村干部服务素质提升工程,建强支部堡垒,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村干部“有址办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推行“村官答疑会”制度,想方设法解决资金、技术、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难题,引领农民走上致富路。转变村干部作风,增进村干部的亲民感情,深入基层察民忧,进村入户访民情,不断提高村干部的为民本领,加快助推群众奔小康的步伐。

三、要激发潜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与和谐是灵魂。要让农民自己来管理和处理自己的事务,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通过激发农民内心潜在的干事热情和构建长效的新农村建设运行保障机制,早日让农民过上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

一是用民主制度管理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村和实行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规范村级组强决策程序,建立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议事会管理制度,实现村干部“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确保村民的事大家议、大家管、大家办,执行点题公开承诺制、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离任审计制,定期开展“民主听证会、民情分析会、村民议事日”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4

一、领导认识要不断深化

市委作出实施“三村建设”决定3年以来,各县(市、区)和市、县各部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部门协调配合、农民积极参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赢得了群众满意,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的正确领导,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认真落实。“三村建设”坚持班子队伍带村,始终把县乡党委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基层班子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强调县乡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市县乡村四级责任,追求农民群众满意的最高价值取向。通过实施“三村建设”,示范村党的基层组织带领能力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的带头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得以更充分体现。

“三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持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三村建设”坚持人才科技兴村,以“三向培养”、农民夜校、劳务培训、基地示范、专业协会联系和龙头企业带动等人才培训计划,狠抓农村基层干部、党员队伍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各示范村把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作为重要目标,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组织连接、有企业带动、有基地覆盖,形成了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的产业特色。

“三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要使新农村建设长抓长效,必须要真心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要有惠及长远的政治保障,否则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坚定厚实的社会基础。“三村建设”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经济权利;坚持农村的基本政治制度,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行事,维护和伸张农村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着力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的和谐和稳定,成为在农村新形势下,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拓展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和领导能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

三年实践启示我们,有特色性才有概括力。“三村建设”以班子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用科技人才推进发展,用民主管理凝聚人心,用依法治村维护稳定,抓住“三农”关键,是对农村“三个文明”和“五个建设”的高度概括,与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内涵对接,还顺应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农民愿景,是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年实践启示我们,有相融性才有带动力。“三村建设”抓住科技、民主、法治三大根本,在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上,体现了党的三大执政理念;在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上,激发了党员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找到了“党员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现实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为中央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政策提供了落实载体,使“三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成为以工代赈、农村沼气、水保项目、退耕还林、减灾救灾、村村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等项目的试点示范村。

三年实践启示我们,有实效性才有影响力。“三村建设”以其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赢得了上级肯定、社会关注、群众满意。中央先教办、中央组织部向全国推介,《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列为科学发展观十大方略之一,国家开发银行以此探索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省委把“三村建设”正式写入10号文件。更为重要的是,“三村建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因此,在深化“三村建设”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各部门都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扎实工作,做到坚定不移谱新篇、坚持不懈求突破,坚韧不拔定胜局。真正把深入推进“三村建设”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效上。

二、目标方向要坚定不移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激励斗志。深化“三村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群众至上、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突出班子队伍建设这个重中之重,固守目标定在党外、功夫花在党外、动力源于党外的工作思路,凸显科学、民主、法治观念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落实,坚持一点一点地建、一线一线地连、一片一片地抓的基本方法。

(一)坚定目标方向。各县市区委和部门党组党委,一定要坚定工作方向不动摇,实现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融互动,建成群众满意工程和党建精品工程。一定要坚持总体规划不改变,一定要坚持五年建成1000个示范村的既定目标不松劲,使示范村实现结构大调整、经济大跨越、收入大增加、面貌大改变,初步呈现新农民、新文化、新村貌和新生活的气象。通过“三村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好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使党在农村拥有更加牢实的社会基础和更加牢固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科学内涵。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准确把握“三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其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使“三村建设”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班子队伍带村”,关键是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抓好村级班子和建设党员队伍,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才科技兴村”,关键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科技人才在学科技、用科技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科技培训大普及,科技成果大推广,产业结构大调整,农村经济大发展。“民主法治管村”,关键是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实现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事;全面落实“四个民主”,实现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切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三)突出多赢效果。“五个建设”协调推进,才能在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型农业,构建新型农村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现党的爱民为民富民的多赢效果。经济建设要快速发展,通过科技促农、政策惠农、发展富农、基础强农、作风亲农和环境宜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政治建设要不断昌明,通过落实农民的民主权利,加速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文化建设要明显改善,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民主法治实践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要;社会建设要切实改进,通过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建设,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通过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提高执政能力和执行能力,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三、攻坚克难要坚持不懈

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坚持“支部是核心,农民是主体,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关键,机制是动力,民主法治是保障”的基本做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深化“三村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必须正确处理当前任务和第一要务的关系,把发展经济作为重之中重。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念武装农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考量“三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等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要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适应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和实现目标的关系,把分类指导作为推进之策。我市是农业大市,各地发展水平、基层组织、基础工作、认识能力、财政实力差异很大。既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又要尊重客观条件分类指导,在推进速度和程度上,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实效,防止运动化倾向。在推进方式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合本乡本村实际的实施方案;要尊重农民意愿,严防强迫命令;要加强示范带动,做到抓两头带中间,着力构建联动机制。在实施步骤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特别要尊重基层实践,尊重群众创造,体现各村特色。

(三)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把农民满意作为干事之基。推进“三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既要重视政府引导投入的必要性,又要坚持不懈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要健全政府、农民、部门、社会积极参与的“1+7”投入模式,特别要建立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投入的金融平台,建成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的典范。更要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工作,始终坚持实情在一线掌握、办法在一线产生、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成绩在一线创造。必须认真研究供需关系,从农民最盼的事做起,从群众最怨的事改起,帮助群众解决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具体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四、推进措施要责任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三村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形成“党委揽总、组织部牵头、部门参与、乡村组织、农户主体”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党员、干部和群众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要发挥党委的揽总作用。“三村建设”是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融互动工程。县乡村党的书记要自觉把“三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工作部署、具体指导、督促检查“四到位”,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创”、市县乡村“四级共建”,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共建责任网络。要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责任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机制,把“三村建设”目标任务一项一项地进行分解落实,做到千钧重担众人挑、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要发挥组织部门的牵头作用。组织部门是抓“三村建设”的主角,要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搞好具体规划、组织检查和工作指导。大力培育示范典型,宣传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要建立健全“三村建设”办公机构,配足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农口部门是实施“三村建设”的重要部门,要自觉服从大局,发挥职能作用,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按照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三要发挥职能部门的帮扶作用。市县各部门各单位是“三村建设”的推动主体,要大力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尽心尽职地加以落实。每个部门都要制订帮扶规划和措施,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奖惩逗硬。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创建活动,完成“联乡包村帮户”任务。特别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打捆使用资金项目,共同抓好典型示范。各部门要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把帮扶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要克服“被动应付”思想,强化主动参与意识,不能只是喊口号、摆样子、走过场,而是要动真碰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要克服“无所作为”思想,强化开拓创新意识,自觉把本单位的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寻找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克服“无从下手”思想,既帮项目也帮资金,既帮人才也帮技术,既帮规划也帮实施,帮在实处,助在难处,做到真帮、实帮,按“三村建设”要求抓帮扶,把帮扶村建成“三村建设”示范村。

四要发挥宣传舆论的引导作用。各地要不断深化“三村建设”的宣传,既要广泛借助标语、墙报、展板、简报等传统形式,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现代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市县电视台、**日报、**广播电台等要继续开辟专栏,开展“三村建设”笔谈,宣传各地“三村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加快推进“三村建设”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真抓、实抓、快抓的强大声势。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形成**新农村建设品牌,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实现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名气。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5

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从制度上确保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经常召开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听取汇报、专题研究,确保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体现在工作效果、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上。二是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广开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严把选举程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环境,确保把优秀人才选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热爱新农村建设工作、基层经验丰富、工作大胆创新的站所干部选调到村担任党总支书记,通过创新领导机制,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驾驭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没有党员的村小组,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做到每个村民小组都建有党支部,形成党总支负总责、党支部牵头、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格局。二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补换发、林权改革,还是烤烟合同、农村低保,只要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四是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活动为载体,抓基层、打基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基层调解网络。对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早排查、早发现、早解决,确保农村稳定。

创新服务机制。一是投资60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让基层群众分享经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加快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服务,开展就业指导、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集中力量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6

二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创建各级文明单位相结合。从6-8月安排8场文艺演出,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培养新型农民相结合。截至目前,该场组织各相关部门利用科技之冬、远程教育网络、职业技能等方式培训农牧民1560余人。

四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着眼点放在“一好”建立一心为民的好班子上,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7

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要深刻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几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使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在城乡统筹中得到发展,农民在增收减负中得到实惠。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各地应按照中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作用,充分认识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广大党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

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应结合各地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检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效。

比如,应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关于“加强基层组织”的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既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更要注意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特别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8

桑株村是我乡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交通便利,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民勤劳等等。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些有利特点,立足山区优势,彰显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实施“庭院经济”和“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践表明,只要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增进农牧民福祉,在桑株村这样的山区贫困乡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主要是:

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在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编制,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规划配套衔接。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就是在有条件的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牧民相对集中建房、相对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降低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既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就是区分轻重缓急,从农牧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牧民负担。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统筹全乡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农牧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尽快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9

一、中央确定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为我行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指明了方向,符合中国国情和农行实际。

一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使农行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农行坚持面向“三农”,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三农”贷款难问题,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来看,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相当部分县域市场,主要为大城市、大客户和大项目服务。合作金融机构单个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分散,系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政策性银行受服务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而农行则拥有10000多个大中城市网点、14000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连接城乡的重要金融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能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有助于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为解决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行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布局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年底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和42%的存款也都分布在县域。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涵盖各种经济成分和越来越多的产业,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也在日益拓宽。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农行应继续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地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立县域业务新型经营模式

新农村建设为农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大为增强,县域经济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二、三产业日益繁荣,特色资源开发成为新亮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金融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县域商业金融市场将快速扩大。农行具有坚实的县域经营基础、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并建立了专业化的“三农”服务体系,在发展县域业务方面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农行要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县域业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高于城市业务,导致农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效率难以提高,网点平均效益和人均效益相对较低。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效果,更与农行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一定矛盾。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面向“三农”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县域业务经营模式,做到“三个统一”。

首先,要将服务“三农”与提升农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农行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和发达地区金融业务,又要强化为弱势产业、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服务的责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极,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其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农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最大的服务“三农”的银行,最大的中小企业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和最大的网络银行,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符合农行实际的发展战略。农行规模大、效益好的分行,都十分重视做大做强县域业务,在逐步确立县域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其他高端业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再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推动组织、机制和流程创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农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根据经济强县、中心城市郊区县、特色资源县、特色市场县、传统农业县和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业务发展策略。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构建有别于城市行、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创新产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的问题,真正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加强和改进县域农行的基础管理、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与合规管理,建立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加大对县支行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业务在资金、管理、产品、信息等方面对县域业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县支行服务能力建设。

三、坚持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农行面向“三农”,不能走专业银行时代大包大揽的老路,必须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中的有效金融需求,合理确定自身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要围绕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延长,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为“公司+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中大型农村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农资连锁超市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对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促进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扶持低耗能、低污染、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化城市大企业和县域小企业的配套合作;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提供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拨付、农村社保基金归集及其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扩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优选一批县域客户,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完善系统内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和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分行帮助中西部分行加快有效发展。

新农村建设范文篇10

一、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县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正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阶段。

(一)农村固定资产总量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修武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多予”和减负,减免了农业税,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措施,使农民直接受惠于党的政策,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特别是20*年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48万元,同比增长64.3%;其中农村非农项目投资39108万元,占农村投资的57.6%,同比增长151.7%。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非农户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和非农户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里各自发挥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0*年,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投资所占比重由20*年的37.7%大幅提高到57.6%,修武非农户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农村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修武农村内部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产业投资结构比例,反映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变化过程,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农村固定资产形成的生产能力直接体现在对农民收入和非农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这种拉动效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带动了各类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项目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20*年修武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8.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3.3%,比20*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6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0.3%,比20*年上升0.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2.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6.4%,与2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年,修武农民人均纯收入4903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314元,增长17.4%;工资性收入1377元,增长31.5%;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0.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第三,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户用于住宅和设备购置支出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一是住房条件改善显著。20*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面积17.4平方米,增加10.1平方米。二是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529元,同比增长14.5%。。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随着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外部环境的趋好,通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设备及工器具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装备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年,修武农业机械总动力41.6万千瓦,比20*年增加0.3万千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快了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方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修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为推进修武现代农业建设从技术装备上做了准备。

(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加快了城乡的融合。

1、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随着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饮水问题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随着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修武农村正朝着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的方向发展。20*年,修武通电村、通汽车村、通电话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交通、通信、供电等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聚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电、电视信号、道路等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相应改善,汽车站、集贸市场、文化娱乐体育场馆、卫生院、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相继建立,启动了农村的存量需求,拉动了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加快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农民进入现代市场体系中去,促进了农村现代化,拉近了农村和城市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修武农村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极大收益,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消费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长、生活质量、居住条件、文化娱乐、外出联系、健康保健等方面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亟待改善的几大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凸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前提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核心问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投资旺,百业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结构上反映出的问题也亟待改善。

(一)自筹资金增长乏力,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对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的实现产生较大冲击。

从农村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结构上看,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以自筹资金为主,20*年自筹资金占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5%,比20*年的100.5%下降4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乏力。

农户投资出现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不合理问题。从近几年修武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修武农户投资以非生产性投资(住宅)为主,非生产性投资(住宅)占将近80%,生产性投资仅占20%。农户投资显现的结构性矛盾,表明农民的住宅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农户释放出多年积累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的比例过高,必然挤兑了发展生产的资金需要,缺乏有效引导必然影响生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农民收入的增长要靠生产的驱动,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自筹资金增长乏力,凸现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户生产性投资力度下降,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牢,影响农民增收的基础。

(二)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羁绊着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从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公共产品投资长期缺位,引致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事业方面投资的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较大改观。

1、固定资产投资向城镇大力倾斜,造成农村投资总量规模偏小。

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长期执行城市偏向的政策结构,城乡差距已由最初的外在制度设计引起,逐渐衍生为内在的自我强化,投资偏好加剧了投资鸿沟的形成,致使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成本过高,造成公共投资缺位,致使农业、农村长期失血,加剧了城乡鸿沟的形成。20*年,修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3.7亿元,其中农村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0.2%,农村投资偏弱直接拉大了城乡差距。

2、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投资起步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来源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集体组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水利设施、农村公路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水平下降,农民投资关注的领域更多集中在房屋投资上,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投资较少。与2005年相比,20*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6%,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5.3个百分点,20*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9.8%,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1.1个百分点。此外,还有土地等生产要素受国家政策因素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大生产,遏制了技术设备的投资;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增加了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的风险。由于引致投资不足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制约,使修武农村投资率在低位徘徊。

三、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世纪工程,是一项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和构建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是关键。作为发挥最终生产能力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更应首当其冲。加快修武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农业农村投资上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两大“软肋”——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目标实现。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瓶颈制约。

1、强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所引发的联带效应,发挥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所起到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吸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双重作用。政府加大对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投资力度,会激发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随着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会因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而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企业会因为通水、通电所带来的便利而增加在农村的进一步创业。

2、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投资重点应加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投资,这些项目周期短、见效快,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或独资开发等优惠政策,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加快农村设施建设步伐。

(二)完善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地位。

修武现有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现状,折射出保证农民纯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和产业结构的再调整,通过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壮大县域经济活力“三大”发展路径,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供资金保证。

加快形成一套旨在激励农民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民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惠农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扶持力度,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加大生产性投资,对农民自主投资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补助,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引导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改良进行适度投资,以提高农民的耕作方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收益。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增值增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修武农业资源丰富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投资规模建设,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发展空间。

建设新农村,城镇是基地、纽带和节点,农村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小城镇,小城镇是集投资、创业、消费三位为一体的空间,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降低成本费用,而且能集中解决工业企业所需的能源供应和对交通、通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需要,并且企业的适度集中还能带来人口的适度集中,产生集聚效应。修武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发展空间大,承接各方投资潜力大。发展思路上应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为主要路径,制定区域优惠政策,吸引各方投资者的资金进入。通过重视培育和发展重点中心镇,使有限的投资能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继而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步骤、有重点、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村的整治和建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