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58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1

1.1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

在教育是中国第一大业的今天,农村的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不全,教师资源不好。在农村,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能够上大学,大部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很不错的了,即使考上大学的孩子,也很少回来教书,农村的教育得不到提高。教育不好导致文化的宣传得不到作用,农民的思想落后,文化建设发展不开,一些政策得不到理解,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1.2农村的文化管理不到位

农村的文化建设缺少人才,配套的娱乐设施不健全,没有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发挥不出文化建设的作用。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2.1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

农村的基层民主关键在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民对于民主的理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教育程度变高,知识了解更多和视野变的更加开阔,能够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也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政策,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的参加民主活动,实现村民的自治。农村的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农民应该知道法律、了解法律、使用法律。过去农民不懂法,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往往会采用争吵和打架的方式解决。村里出现了违法的事情,也私下解决,知法使农民有传统的公民变为现代公民。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点,农民有了民主意识,基层的民主建设更加顺利。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文化的进步是农村民主的推进器。文化建设成功,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自己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监督。农民使用民利,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

2.2文化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经济建设给文化建设提供物资基础,文化建设给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已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现今的农村流行增长经济的方式,一些农村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拉动游客,增加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我国农村众多,农民基本素质不高,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道德素质不高,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靠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也不适应时代的进步,面对于新的农业机器,农业种植方式,都不积极接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可以使农民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新型的种植方式。

2.3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的精神风貌的进步

农村的农民生活内容贫乏,精神贫瘠,农村存在很多陋习,比如迷信,等,尤其是农闲季节,农民没有事情可以做,娱乐活动少,大部分都过日,农民日夜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农民全面健康的发展。经济的富裕不能够证明农村建设的成功,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精神水平,环保意识,健康的生活习惯都要提高,这是农民文化建设的任务。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整体推进农村工作,统筹解决“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为适应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五大建设”任务,使农村工作系统化,成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农村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整个“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把坚持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就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用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方法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就是农民。即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怎样才能使农民持续增收呢?从农民自身来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构建文化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一是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从县一级来讲,就是要积极发挥宣传思想大战线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上下联动,齐抓共促;从乡镇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组织,成立文化站,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从村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努力,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各乡镇、村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中,除了用于道路、绿化等硬件建设外,一定要按比例预留出资金,用于文化广场、图书室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4

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多经济社会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2005年起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利‘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党建工程,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趋势。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带有普遍性的“两个趋向”。从我县来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加上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符合全县实际。在这种形势下,把握“两个趋向”,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也是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趋势。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全县农村仍然存在“泥巴路、土坯房、茅房厕”,生活环境“脏、乱、差”,以及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动“建设和谐平安宜丰,共创富民强县大业”的进程。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群众创建文明农村的迫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八稳步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文明素质也得到较大提高。但仍有许多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不相协调的地方。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不断完善各类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创建文明农村。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内容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子、少取、放活”方针,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为目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把全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事业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体要求:按照“一年试点、二年起步、三年铺开”的时间步骤要求,2005年重点抓好新昌镇良田铺村、石市镇何家村、潭山镇逍遥村、芳溪镇芳溪村、新庄镇上塘村、同安乡同安村等6个村和各乡镇(场)确定的示范点建设,2006年基本完成各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任务,2007年在总结和推广示范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全面铺开。版权所有

‘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推进“五大建设”。即:

一一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使试点村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给供水设施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环卫设施齐全,有公厕、垃圾处理场等环卫设施,村庄内主要道路硬化,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四通”。’

一一推进农民科技素质建设。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提高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四个能力”。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积极健康的新型农民。

~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沼气工程推广步伐,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新上节材型木竹建材工业项目,依法关闭无证无照小型木竹加工企业。加快杨树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继续实行封山育林、禁笋育竹和禁伐公益林等措施,严禁砍伐天然阔叶林。加强对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和公路沿线、主要河流“两旁”山林的保护。保护村庄水系、旅游景点、古樟名木、历史遗迹,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一一推进和谐平安村镇建设。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宜丰”和“基层基础建设年”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无越级越域和群体性上访、无纠纷械斗、无刑事案件、无“黄赌毒、偷盗抢”的“四无”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人文内涵;意义

一、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形态的产物,彰显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既是一个城市外在的表现形式又是内在文化涵养的体现。是独立而又特定的外部空间中为城市创作的具有普遍大众审美与艺术魅力的城市视觉导视媒介,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新农村建设,抛弃了传统城市孤立冰冷的高贵冷漠气质,创作更加要求“接地气”,追求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可的公共性,不仅通过艺术达到观者情感的共鸣,还有更高层次体验的魅力。达到视觉,触觉,听觉多种形式的统一与契合。更能体现出设计带来的城市人文性体验。

1、因地制宜要求

绿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管是那种新农村建设其对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新农村建设开展城市环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生存标准。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依照自身环境情况,依照农村建设的特征和对自然的要求来规划。让农村建设符合自身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环境相符合。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在规划的时候充分重视该地的环境要素(比如气温、湿度、光线等),还要对上述要素进行缜密的检测以及整体研究。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在公共环境种植规划方案需要很好的展现生态农村的环境特征以及地区特征。不可以无目的引进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而是要选择以及使用该地新农村建设。

2、生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标准

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需要展现出生活气息,站在公众角度思考设计方案,尽量大道社会公众的要求。另外,新农村建设的运用还需要依照美学理论,展现新农村建设个体和群体的魅力,另外在公众观赏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整体艺术美。依照艺术性标准,不只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景观,还需要关注到新农村建设的时节变化。此外,有关人员还需要提前设计好各类新农村建设的形状、颜色、线条和配备比值。另外,关注新农村建设间的互相关联和搭配,尽量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安逸的氛围,达到大众观赏的标准。整体艺术布局要符合城市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的组合一般使用对植、行植等标准,另外在自然式城市绿化设计中,就使用不对称的组合方式,尽量展现新农村建设原料的原有形态。不论是哪种环境都要使用各种不一样的种植方式,比如在建筑物周边一般使用规则式种植,但是在自然环境不好的建筑周边,就可以使用自然式种植,这时需要充分关注空间整体韵律感,尽量营造一种整体协调的感觉。

3、文化要求

城市绿化是维持以及营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征的核心部分,需要将自然环境以及本地新农村建设当做根基,把各种民俗、优秀习俗、信仰、历史等加入到新农村建设设计中,让城市绿地体系展现地域性以及文化性特点,突出特点以及个性。依照人和自然整体协调的要求,重视人的感受,依照生态要求,从视觉感受、生态氛围、公众举动等部分来思考,营造一种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氛围。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全面思考新农村建设本身观赏特点,全面利用其特征提升景观可欣赏性。更好的提升整体观赏效果,提升可看性。

4、生物多元化要求

上述要求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绿地自然化的前提,其是提升绿地整体系统作用的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绿化需要充分关注恢复以及建设生物多元性。第一,需要全面维护地区自然遗产以及新农村建设,为生物创造更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第二,提升种类意识,关注不同种类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使用,另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变种的选择和同化。营造极具地区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个性的景观;第三,提升绿地的适应水平,严格制定绿地中各个物种所占的比值等。第四,依照地带性群落的物种分布、组成特征以及规律,正确挑选合适的建设方案。新农村建设搭配一定要突出重点,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尽量在同一个地区使用多种新农村建设或者是两种新农村建设。

二、对未来城市景观发展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让人们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找到拥抱自然,拥抱艺术的新生活;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化空间。

三、结论

现代城市建设走向公共领域,成为优秀的公共艺术,在艺术创作上应创造出与自然环境,人文气质相吻合又赋予城市地域个性,充分体现艺术和大众无限亲和的作品。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已然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陶瑞峰 朱芳玉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新校区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6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2、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培育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群共建富民行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也要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目标任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村党组织重视经济工作、忽视党的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有的乡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服务功能弱化,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活力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少数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作风不民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好局面,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基础,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才能妥善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一届十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来进行。坚持新导向,把为加快发展服务、为稳定大局服务、为群众利益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落到实处;建立新体系,健全网络完善、覆盖全面的基层党组织,扩大党在农村的工作覆盖面;拓宽新途径,以开放为标志、创新为动力、放活为手段,不断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特色载体;构建新格局,建立党群互动、上下联动、社会推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5、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围绕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加大村镇基础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认真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6、领导农村各种组织。围绕实现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理顺“两委”关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对共青团、妇女、民兵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开展活动;加快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组织,引导和帮助农民更有成效地进入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7、教育培训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动员宣传,组织、引导和带领农民全面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农民知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学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造就一大批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

三、大力推进创业型乡村班子和致富带头人群体建设

8、科学调整乡村班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探索新时期用人标准,改进选人方式,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机制,着力打造创业型乡村班子。结合实际,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双推双投”等办法,把素质好、能力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两委”成员通过选举交叉任职,三年内“一肩挑”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认真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和“一村一能人”计划,确保每个村班子中至少有1名大学生和一名致富带头人。

9、健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先进性建设、精神文明、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务规范管理、公益事业、农村稳定、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细化量化指标,制定创业型乡村班子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实绩考核情况,建立创业排行榜,完善奖惩措施,树立正确导向,激励乡村班子想事干事、推动发展。

10、深入实施“四培养”工程。加快党员干部素质升级步伐,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深入开展“学习付华廷、当好带头人,学习兴十四、建设新农村”活动,每个县(市)区都要培养树立3至5名“付华廷、佘树德式”的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行开放式选学,加强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群众贴心人“五型”党员干部。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要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党费给予适当补贴。

11、充分发挥农村“技能型”人才作用。以乡镇为单位,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各类能人为主体,分类建立人才库,研究制定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农村各类技术人员、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技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职业化程度。进一步强化人才共享观念,建立人才聘用制度,借助“外脑”推动农村发展。

四、不断创新示范群众、服务群众、致富群众的有效载体

12、大力开展“样板村”创建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新农村“样板村”创建活动。认真研究推进“样板村”建设的具体意见,细化创建标准,整合社会资源,制定优先发展政策,加强重点指导,着力培养一批示范作用强、有牵动力的样板村,牵动新农村建设步伐。每个县(市)区培养树立“样板村”不少于10个,一定五年不变,充分发挥示范引带功能。

13、规模推进党群共建“四个工作模式”。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探索建立政策扶持、资金援助、规范管理、跟踪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推行取消坐班制、鼓励支持乡村干部领办创办新经济组织的有效办法,强化在农村新经济组织中培养干部、选拔人才的具体措施,使乡村干部、党员和各类能人充分发挥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每个县(市)区建立“四个工作模式”示范点不少于10个,每个乡镇新组建产业示范服务基地2个以上,农民股份公司2个以上,专业合作社(或协会)3个以上,每个村新组建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1个以上。

14、积极组建乡镇干部助农服务队。着眼于解决乡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党员干部服务作用不突出的问题,以乡镇干部为主体组建助农服务队,面向群众公开职责任务、个人特长、联系方式,开展政策宣传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劳务输出服务、技能培训服务、贫困救助服务,并健全完善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把乡镇干部推向引领群众致富的主战场。

15、深入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对农民党员服务区进行全面整合,重新划分服务对象,明确服务重点,落实以方针政策讲一讲、致富经验传一传、科学技术带一带、邻里纠纷劝一劝、贫困农户帮一帮、天灾病热访一访、计划生育抓一抓、迷信管一管为内容的“八个一”服务措施,并健全管理、考核、奖惩制度。积极推动党员服务区由基础服务型向合作经济型和现代企业型发展,进一步扩大党员服务区的影响力。每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都要建立服务区。

五、健全完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16、健全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开放活跃、规范高效、服务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健全乡村党组织《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规则》、《党务公开制度》、《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后进党组织集中整顿制度》、《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等,规范乡村党组织的工作和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17、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民主议事恳谈会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推进决策民主化。健全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建立以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监督会、民主理财小组为重点的“两会一组”等群众性组织,推进监督民主化。健全协作制度,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推进管理民主化。

18、健全服务联系群众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完善农村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建立农村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经常到点工作,体察民情。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确保群众及时监督。建立联系群众责任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19、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票决、责任追究制,确保党员队伍质量。建立《党员议事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贫困党员救助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健全党员批评、检举、申诉、控告权利保障制度,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特殊类型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党员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处置不合格党员制度》,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六、切实改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20、强化管党责任。各级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其他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分管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市、县、乡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确定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党建联系点,每年到点上工作不少于1个月,重点研究解决1-2项党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面上工作。要加强考核,认真兑现奖惩,确保管党责任落实。

21、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党组织要实现“五个好”和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委的目标要求,制定创建方案,建立“三级联创”考评细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抓“三级联创”的合力。每年要命名一批“五个好”乡村党组织。

22、改进党组织设置。坚持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单一按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按照党员流向加快在农村新领域建立党组织。具备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按产业或经济合作区设立党组织。突出抓好在“四个工作模式”和劳务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覆盖面。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7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光荣任务。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积极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谋福利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为了配合区政府、区卫生局完善我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促进我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我院就此问题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供各位领导参考。

XX镇位于XX市东北部,与XX区、XX县、XX区相邻,辖区10个自然村,目前有常驻人口3.4万人。XX镇内有卫生院一所——XXX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共10个。除XX村卫生所人员比较集中外,其他卫生所的人员较分散,而且XX村的卫生所已经停业多日,具体原因暂不清楚。各村对卫生所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不够,农村社区卫生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们觉得各村应把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当做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了,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应把散在的乡医集中起来,统一成立村卫生所,集中管理,为两级组织管理和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将部分农村卫生所转型为社区服务站,由卫生院统一管理,社区服务站或卫生所在药品管理上还做到了二个坚持:一是所需药品及医疗器械一律由卫生院供应或监督购进,基本杜绝了乡村医生私自进药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药品质量;二是坚持规范管理,药品分类存放,定期检查,有效地避免了药品的霉烂变质,过期失效,使农民吃上安全放心药。同时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部管理,提高档次,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农村卫生所或社区服务站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乡村医生管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强化对乡村医生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及道德修养。对乡村医生一律实行聘任上岗。卫生院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确保全年培训不少于12天,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要在乡村医生中开展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中央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1号文件)。今年春节过后,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在研讨班上,总书记、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他们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主要任务、目标措施、要把握的重点及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网文章找文章到网]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和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如何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人民广泛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

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期里,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背景下,中央现在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今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8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是2975亿元。昨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今年用于三农的资金是3397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加422亿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4.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国经济要增长,当然要努力地引进外资,积极地扩大国外市场。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基本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在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如果9亿农民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就会建楼房、买家电、供子女上学、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各种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对我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有4个,即: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4个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管总的,但都与农村有关。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用同志的话说,那就是“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党中央顺应时展潮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用了五句话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讲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等问题。把它还说具体一点,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向前推进。其主要任务有5条:

1.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的是4个方面:①调整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④大力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环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3.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①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搞村庄建设,没有经济实力的话,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可能加重农民负担,甚至加重村级债务;二是即使搞了也维护不了多久。

2.要深化农村改革。①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②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③搞好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

3.尊重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精髓就是启发、唤醒和发扬农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开展农民自主致富运动。政府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必要支持,主要是起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对旧农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促进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又是新农村优秀成果的享受者,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内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各种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表现。新农村的建设,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都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一、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农村社会歪风陋习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生活环境恶劣。只有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理想目标。

1.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建设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农村生产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依靠,通过优化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使生产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力争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之路。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能够过上衣食无忧、房屋宽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档次逐年提高的宽裕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深入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发展农村教育,以此来保障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修养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建设成果由谁享受?通过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意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中。

3.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才能解决其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构建和谐新农村。

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分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这样才能保障各个目标得以实现。

1.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航领路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仍有一些村庄在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者不治理的老路,致使出现自然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一些干部政绩观出现严重失误,村民之间利益摩擦变大。针对此现状,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主线,指导农村工作。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应把一般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宣传、拓宽渠道,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实践提出的伟大战略,是关于发展观念的一场革命,它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基调,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化,农村建设标准化,农民关系和谐化。在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我国各级职能部门和干部应充分利用电影院、电视、电脑、村喇叭、农村书屋等途径,为农民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只有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给予肯定,对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必要性认可,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又好又快实现。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观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使农民在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理念。科技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最终选择。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和利用力度,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应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注重对农学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除了对研发人员的支持外,还应调动广大农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为农民定期开展培训,以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4.提高村干部素质,为新农村建设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和谐有力的领导班子

自从我国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以来,基层干部的素质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西部和西南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对大学生吸引力非常弱,致使这些地区村干部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作为农民的领头人,村干部觉悟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干部平时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有一定了解的干部,应深入对其进行研究;对科学发展观不知或知之甚少的干部则应加快学习步伐,确保能将科学发展观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来对待新农村建设,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才能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稳步前进。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新农村建设

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流转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和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变动,但根据现行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权流转,仅限于国家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收。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即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其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下简称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既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最终也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我国一直对此项政策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尤其是自《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各项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绝不是简单的转让,而是要对零星分散的不规则的土地进行整合,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的资源的整合,改变了单个农户家庭式低效率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得土地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为土地的集中、集约化生产奠定基础,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条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提供了条件,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减少了因为外出打工人员过多而出现土地荒芜的现象;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土地逐步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后,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安徽省合肥市大杨镇十张村为例,该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功引进安徽红方绿茵花草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20亩进行草皮种植;安徽希美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80亩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安徽新安古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亩进行苗木种植等共计实现土地流转1253亩。2008年仅相关工商税收上交就达到230万元。

二、促进农民思想更新,充分结合农村劳动力各自优势创造新途径,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在实施土地流转以前,许多地方农民宁愿一辈子穷守着自家三分地,也不愿放弃对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试行土地流转以后,许多地方出现了争相抢先来转包土地的局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包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使广大农民深刻意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科技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得过去靠行政命令变为了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加快了分工分业的步伐。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一部分农民就可以安心出外务工积极投身于二、三产业并且没有了后顾之忧,凭着自身的资本积累,发挥和结合自己的优势及各种技术特长而创收。而另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业专业性生产,可以克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始终处于一种弱势产业的现状,他们利用自己的承包地和流转得来的土地,进行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加上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在当地已形成一大农业产业,他们在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劳动效率,丰厚的利润回报使收入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大杨镇十张村就通过积极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7000元。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将全面而更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实践证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较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农民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民通过村民自治行使村民参与权、决策权,既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了土地的健康有序流转。当然,土地流转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措施。土地流转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服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缺欠等等。因此,如何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将是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最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支凡.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J].中国农村经济,2001(1).

2、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