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知识十篇

时间:2023-03-15 05:53:40

儿童知识

儿童知识篇1

摘 要

幼儿园教学的研究正面临着领域不断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的趋势。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经验型探索居多。然而幼儿园教学的许多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在一种背景下是解决了,但到了另一种背景又变相出现。“曾经是怎样做的”与“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一回事。这说明,已有经验对于建构与完善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的理论是很不够的,仅从技术层面来探索如何彻底解决幼儿园教学问题也只能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因此,还必须对幼儿园教学进行哲学反思,而且应该是彻底的反思。

儿童与知识的关系是幼儿园教学需要思考的一个哲学问题。儿童与知识之间本是一种原生态的和谐关系,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应当是有意义的知识、行动性的知识和经验化的知识。知识与儿童的分离只会割断儿童对知识意义的追问,剥夺儿童对知识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丧失思考的能力与探究、质疑的求知精神。

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儿童的学习 知识的性质

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不久前,笔者曾亲临过一次语言教学活动,碰巧教师选择的内容就是《龟兔赛跑》。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讲了该故事后,孩子们大概明白了故事的大意,比较贴切地回答出了教师的“乌龟为什么赢了”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安排故事表演,当问到谁愿意当乌龟时,大家都纷纷举起了小手,而问到谁愿意当兔子时,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举手。很明显,孩子天真地以为,在乌龟和兔子的较量中,兔子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而谁也不愿意去充当一个失败者,哪怕这只是在游戏中。

黄全愈先生曾就“乌龟和兔子赛跑,谁赢了”的问题先后问过一些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他发现,中国的孩子无一例外地而且都很肯定地回答:“乌龟赢了,因为它坚持,不偷懒。”而美国的孩子普遍对这个问题感到不可思议:“乌龟和兔子赛跑,这怎么可能?”或者说:“就算是把乌龟和兔子放在一起,让它们比赛,也肯定是兔子赢,因为它本来就善跑!”……相形之下,我们的孩子对童话故事所宣告的知识深信不疑。这种反差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幼儿园教学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还是越来越愚蠢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然而当深入思忖,就不难有这样的疑问:教师不是一直都很重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吗?不是经常提问而且要求孩子回答得“与别人不一样”吗?幼儿园教学设备与手段已日益现代化,教师的教学技巧已经出神入化,为什么还在制造大量的答案一模一样,没有独立思考的现象?到底是什么使儿童失去思考力?当我们一边在理所当然地安排大量的教学内容,另一边又在挖空心思地组织课堂教学行为,却为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困惑时,我们怀疑过这种“安排”本身了吗?我们凭什么“安排”这样或那样的教学内容?它们对谁有意义?这些问题涉及儿童与知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

一、知识观的问题

“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很复杂。为简便起见,笔者参考了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中对知识概念的分析,尝试从不同的认识论的角度来概述。[2]

(一)理性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概念、公式、性质、规律等,是理性沉思的结果。按此解释,感觉经验不是知识,因为感觉到的东西是表面的、混乱的,而且容易改变,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而只有经过判断、推理、内省等理性认识而得来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例如动物也有感觉,但不能说动物拥有知识。知识只与主体的理性有关,而与主体的感性及客体本身没有关系。显然,认识某事物是因为人已经具备了关于这一事物的观念,因而这种知识观具有先验论的基础,其知识获得方式可以简化为一句口号,即“不要看,只要想!”(Don’t look,but think)。笛卡尔等人是这种知识观的代表。

理性主义知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通常表现为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一切围绕书本,按预先规定好的知识及设定的讲授进度进行,完全抛开了学习者个人的经验与情感,教学因缺乏具体而生动的实践而死气沉沉。

(二)经验主义的知识观

洛克等人认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这些知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按这种解释,认识某种事物不是因为人已经具备关于这种事物的观念,而是因为人确实感受到了它的某些属性。与理性主义强调知识与主体理性的联系不同,这种知识观强调知识与客体属性的联系。因为“看到了什么取决于怎样去看”,所以“看”的方法和技术倍受重视。受此影响,教学强调学习者的感官活动与内容和方法的直观性。

(三)实用主义的知识观

杜威、詹姆斯等人认为,知识既不像理性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与主体的理性相联系,也不是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只是与客体属性联系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行动的工具。知识既不是拿来思辨的,也不是借以验证感觉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行动中。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有用的,而且还在于要用才能得以体现。例如,在儿童修理课桌的时候,就会接触到关于形体、材料属性及工具使用的知识;在帮助整理办公室的时候,就会了解方位、面积等知识并建立美的观念。如果没有行动,作为工具的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其意义会走向消亡。按此理解,通过事先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并帮助他们掌握、储备知识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可以想像,过去的教学把知识孤立地来教(哪怕采用了先进的手段),学习者虽然学了大量的知识,却从来不曾有实践行动。问题不是他们没有实践能力,也不是他们不想实践,而是这种教学从一开始就将知识堵在与儿童隔绝的“死胡同”里了。

(四)其他知识观

其他一些人也对知识作了自己的解释。如尼采从非理性的角度分析知识,而福科则从社会权利关系学的角度,将知识看成是一系列社会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在教学领域,各级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内容的选编和取舍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选择与控制,实质上是人的权力意志及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

另外,从结果形态上看,知识还有社会知识观和个体知识观之争。社会知识观认为,知识为某些权威人物、社会机构或利益集团所有,强调知识的正统化、标准化、稳定性与继承性,排除异己,对个体知识进行打压,而个体知识观则强调知识是个人在生活中经过不断地自主解释和建构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知识的创新活力,因而通常批判既成的知识秩序,反对知识霸权。

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同理,任何教学都含有相应的知识观。对于幼儿园教学而言,不是所有的知识观都适合于指导幼儿园教学,这中间还得考虑儿童。学前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知识观的取向,其自身与知识的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学中知识选择的基础。

二、儿童与知识的原生态关系

从一开始,儿童与知识之间就是一种紧密相关的、和谐的生态关系。为建立这种关系,儿童已在情意和能力方面做好了准备。

(一)儿童有求知的本能和与生俱来的浓厚的探究兴趣

乐于求知是人的天性。荀子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求知的天性在儿童身上表现更甚。儿童具有天生的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杜威也认为,儿童有四大本能,即社交本能、探究本能、艺术本能和制造本能。其中儿童探究本能就是一种探究未知事物的本能。陈鹤琴将好奇好问列为儿童发展的特点之一。儿童对知识有着一种执着、向往的积极态度,他们是一群虔诚的求索者,以求知为生命追求,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发问与探究之中。可以想见,不让儿童对世界产生好奇,不让儿童去探究不仅抹去了儿童生命的本色,还无疑否定了儿童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是喜欢知识的,儿童是科学家。

(二)儿童对知识有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

人的毕生发展离不开知识。同样,儿童的发展也需要知识。但儿童对知识的需要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即儿童需要知识,但不是为了知识以外的其他目的,儿童求知的目的就在于求知本身——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纯粹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儿童求知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取悦他人,而是自发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发自他们内心。儿童的求知动机单纯,而这种动机又使求知具有可持续性。

(三)儿童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皮亚杰关于儿童主动建构知识世界的理论,说明儿童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知识——他们是因需要而学,在行动中理解。这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例如:10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主动设问与探究,哪怕他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如,4岁的儿童不大可能理解成人告诉他们关于蚯蚓的生长环境、再生能力等知识,然而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行动来获得这些知识:在土里寻找,不小心把蚯蚓弄成两截却发现仍是活的等。这种生动的学习方式更加密切了儿童同知识的关系。在儿童心里,知识并不是他人强硬给予“我”的东西,而是“我”真正需要的东西;知识不在“我”之外,而成了“我”的一部分,于是,对于知识及求知的过程都刻骨铭心。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也与儿童密不可分。知识起源于探究,而探究起源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3]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互动着的环境中,他们经历着而且探究着。在人类中,只有儿童和科学家才是最富有探究精神的。由此可见,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知识,从一开始就不是死的、冷冰冰的概念或语言符号,而是带着儿童经验、情绪情感体验和对知识态度的综合体,如发问的投入与天真、探究过程中的热切期待、发现的惊喜等都内在于知识之中。儿童获得的不再是那种倍感无聊的东西和无奈的心情,而是一种心理满足和长远发展所需的学习动力。

三、幼儿园教学的知识

基于儿童与知识之间的原生态关系,幼儿园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知识观?由于教育时空背景的转换,幼儿园教学的知识不可能呈完全的原生态,但是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说,只有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讨论知识才有意义。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必须以儿童为参照系。

(一)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必须是有意义的知识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意义?斯宾塞的回答是科学知识,比较贴切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需要。然而,这个回答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笼统而且片面,因为它忽视了学习者的年龄因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学习者个人对知识的需要排除在外了。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说,最有意义的知识必须是儿童自己需要的知识,指向儿童关心的方面。

什么是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需要的一般构成,然而从本质上讲,需要是一种体验,它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有时一种遭遇就能激发人的需要。儿童的需要更为具体情境所左右,如教学中,儿童的突发奇想和不期而遇的问题都可以促生需要——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设想或解决偶遇的问题。儿童的需要可以去发现,但不能够被事先规定。很多人在理解“教学要满足幼儿的需要”的原则时,往往根据教育目标或自己的意愿去认定或预设儿童的需要,然后再根据这些所谓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建立在儿童虚假需要的基础上,犯下了严重的逻辑错误。此外,“为了儿童的未来”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未来是变化莫测的,“未来需要什么”是谁也不能把握的,以“未来”作为借口很容易遮蔽什么是儿童所需要的和真正关心的。

(二)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必须是行动性的知识

儿童不理解也不相信备用知识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要他掌握备用知识是很困难的,而且是不必要的。我们以往将儿童当前的主要任务看成是积累知识以备将来所需,由于知识不是现在要用(行动)的,所以,儿童体会不到目前所要学的对于自己将来生活的意义。由于儿童眼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正在发生着的学习动机逐渐熄灭,取而代之的是疲于应付,更多的则是无奈,所以,掌握备用知识很难给予儿童发展真正需要的心理能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建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知识学完了就忘记了的原因。

鉴于此,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必须是儿童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这种知识以行动为载体,儿童在行动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例如,儿童在给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就建构了关于植物与水的关系的知识,这比单纯告诉儿童“水如何重要”有意义得多。与通过语词来表达的陈述性知识相比,行动性的知识由于个体身心沉浸其中,是终生难忘的知识。这印证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的格言:“我听见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4]

(三)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必须是经验化的知识

幼儿园教学的知识有概念化和经验化之争。概念化的知识就是客观知识、学科知识,是有特定结构的、体系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对事物的所有具体特征进行概括并抽象出根本属性,以使概念的意义完整。例如我们要让儿童掌握鱼的知识,就要包括一系列的内容,否则就不能成为概念化的知识。相对于儿童而言,概念化的知识是现成的,是早已确定好的,教学只是借助各种手段将之呈现出来,并促使其向儿童内部转化。儿童只存在如何理解知识的问题,因而它与儿童的距离是遥远的,哪怕教学手段再高明。经验化的知识不是由学科专家事先建构好的,它没有特定的结构,更没有体系,因而是松散的,它以知识碎片即经验的形式出现,让儿童自己根据需要去拾掇。经验化的知识不是现成的,它没有稳定不变的结构体系,不能以事先规定的形式出现,因为在儿童还没有和事物接触之前,很多东西根本无法预先确定。换言之,知识是通过探究和行动得来的,在儿童还没有探究与行动之前,就没有完形的知识,只有它的“碎片”。经验化的知识印证了幼儿园课程的变化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知识更切合儿童的需要,它能拉近知识与儿童的距离。

经验化的知识并不是将知识简单地等同于经验本身,而是儿童基于经验对事物不断加深理解与解释,也就是儿童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儿童起先对“人群”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基于经验),但都有疑问并发现了自己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考察、展示等行动使自己的理解更丰富而深入。”

四、儿童与知识的分离与教学危机

儿童与知识原本就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知从何时起,儿童对知识变得漫不经心,他们不再那么虔诚,当他们将知识学习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他们开始厌学了。儿童与知识之间的和谐关系也随之破灭。许多人将此归因于儿童贪玩与自制力缺乏,在笔者看来,这些固然是影响因素,但教学中将儿童与知识分离的做法却是最根本而且致命的主因,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危机。

(一)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使教学中没有儿童,使知识对于儿童的意义走向消解

当前,有些幼儿园教学功利性强于教育性。他们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显耀成绩,提高名气,甚至是为了迎合家长,以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可能什么都考虑了,惟独不考虑儿童。这样的教学便没有了儿童。例如,在儿童不知七星瓢虫为何物,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画这个东西的情况下,教师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让儿童“掌握”了七星瓢虫的画法,教师自始至终在示范,儿童则完全模仿。教师自鸣得意:这就是效果,家长还就认这个!只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与灌输,这还是儿童的绘画吗?显然不是,因为儿童绘画反映的是儿童的认识、情感与兴趣以及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

儿童绘画教学居然看不到儿童的需要、情趣和个性,其目的的功利性也就昭然若揭。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使儿童觉得知识是教师和家长所需要的而非自己所需要的。于是,当儿童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跟教师走时,儿童对知识开始失去好奇,知识不再是他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的东西。当儿童原来那种内在的探究动机消逝了,知识就不能提供儿童发展所需的能量,它对于儿童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二)将知识看成是与儿童个体无关的东西,割裂了儿童与知识的情感联系

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学科取向基本上抛弃了一切与儿童有关的东西:个人经验、意愿、需要、情感及关心的态度等。例如,某教师发给每组幼儿大致相同的材料,然后提问“大蒜头能不能立起来”,请幼儿自由探索,接下来,要求小朋友借助橡皮泥、牙签等材料让不能站立的大蒜头立起来。教师边巡视边询问小朋友用到了什么办法和材料。尽管幼儿很配合教师,尽管场面热闹而且有条不紊,但是,幼儿真的需要了解并关心“大蒜头能不能立起来”的事情吗?类似这般的教学有意义吗?就算是其中包含了“平衡”这一学科知识在内?由此推之,对于只要知识结果不要儿童对知识的积极情感和态度的教学,儿童不能发自内心地学,尽管教师教了大量的知识,除了“走走过场”之外,还能给儿童什么呢?

当教学使知识与儿童无关时,不仅知识淡出了儿童的视线,而且儿童感受不到知识对于自己的意义,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疑问和思考了。儿童所能做的,要么认真听话,混过上课的时间,要么游离于教学之外,这时,教师自然免不了搬出常规来压了。要知道,常规总是针对那些不能投入的孩子的。

(三)教师对知识的严格控制使教学拒绝除知识外的一切可能,进而将儿童排除在知识之外

既然认为知识与儿童无关,自然地,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儿童。加上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知识控制上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掌握着知识选择与分配的大权。典型的表现是:教师先人为主地安排一切,控制整个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早已是确定好的,“教什么”“学什么”都是教师的事情,由教师说了算。然而,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儿童眼前最关心的事情和需要学的内容之间相差甚远,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集中统一安排、学习步调一致的教学与儿童的个性与鲜活的生命极不协调,有时甚至格格不入。难怪当出现幼儿的学习兴奋点与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不一致时,教师往往从“圆满”完成计划的角度出发,将幼儿真正的学习需要抛之脑后,置幼儿的学习动机与热情而不顾。教师的知识控制剥夺了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儿童置于完全受支配的境地,极大地削弱了知识的亲和力。儿童难以发自内心地从事各种活动,他们逐渐明白:“知识只不过是成人的游戏罢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从你们,做个样子给你们看,这不正是你们所需要的吗?”儿童对这种“高高在上”的知识逐渐敬而远之。

(四)教学过程的简约性将儿童原本生动的求知过程枯燥化、机械化,使儿童失去探究与思考的能力

许多教学都是在缺乏材料、没有探究行动甚至不需要儿童离开座位一下的口耳相传中完成的。教学过程以一种不变的机械程式日复一日,味同嚼蜡。这种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大量传授知识而节约时间和物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要把知识讲得让儿童听懂(多用儿童化语言)外,还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要努力使儿童相信,教师说的、书上写的都是绝对正确的,不需要有任何怀疑。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只存在接受“是什么”而不存在思考“为什么”及“如何可能”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动脑筋了。

案例:文学欣赏活动:秋天的雨(散文)

原文片段如下:

秋天的雨,嘀嗒嘀嗒地唱着歌。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你还没有留意,秋天的门,就悄悄地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黄黄的树叶扇哪扇哪,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她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呢,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

幼儿A:雨下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变颜色。(不得不佩服幼儿A的领会力。不知他是照文回答,还是就相信这一点。再说,任何地方都是这样吗?)

幼儿B:秋天的雨落到田野上,田野变得金黄;落到枫树上,枫叶就变成红色;落到菊花上,美丽的菊花都开了……所以它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幼儿B去过田野吗?他心目中的田野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C:因为秋天的雨落到银杏树上、枫树上、田野上,它们都变成各种颜色,所以是五彩缤纷的。(幼儿C见过银杏树吗?这是哪里的秋天?)

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幼儿也都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成功!幼儿“流利”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而自己没有任何疑问,是什么都懂了?还是什么都没懂?是不愿意去或者根本没想到去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童连思考能力都丧失了,对这样的教学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73-274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dE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137

[3]转引自詹栋梁.JL童哲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63

[4]粱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6

[5]郑三元.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学前教育研究,2005,(3)

儿童知识篇2

[关键词] 肥胖儿童; 家长; 健康知识

[中图分类号] R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9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亦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肥胖不仅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成人期的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肥胖儿童由于体重负荷过重,心肺功能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体质的发挥[2]。但儿童对健康缺乏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许多行为是由家长来控制的。家长的认识直接关乎着孩子的健康。

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保健科门诊体检的368例肥胖儿童(3―6岁)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256例,女112例。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有营养科专业人员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后发放问卷,由儿童家长填写,并收回,问卷内容包括肥胖儿童家庭一般情况,家长对儿童肥胖的知识的掌握途径及程度。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取自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保健科体检的肥胖儿童368例,其中男256例,女112例。

3.2 家庭一般情况:

父母亲文化程度(%)

家庭收入状况(每月父母亲收入之和)其中≥5000元占21.1%,收入为3000―5000元间为56.7%,1000―3000元占17.5%,≤1000元为4.7%。

4 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的掌握情况

4.1 对儿童肥胖原因的认识情况 肥胖儿童家长中30%认为儿童肥胖是由于遗传因素,9%的家长认为与儿童心理因素有关,67%的家长认为肥胖是由于活动因素导致的,47%的家长选择了生活习惯,51%的家长认为是营养因素。

4.2 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情况 调查中65%的家长知晓儿童肥胖与成人后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高发存在一定关联,21%认为儿童肥胖可造成呼吸暂停综合症,11%的家长认为儿童肥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响,29%的家长则认为儿童肥胖是健康的。

4.3 对肥胖儿童体重干预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32%的家长对肥胖儿童未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59%的家长选择控制饮食以此想要到控制儿童体重的目的,而49%家长的选择增加活动量。

4.4 家长对儿童肥胖相关知识的来源 调查发现71%来源于报刊杂志,39%的是通过医院保健康及社区服务区的宣传,只有15%的家长选择自身学习,79%家长间的沟通,通过咨询专家的只有7%的家长。

5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发生率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但是,肥胖儿童家长对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对肥胖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不正确认识儿童肥胖,从而不能正确的建立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制儿童肥胖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干预活动,尤其是针对家庭开展干预[3]。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直接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针对目前儿童肥胖家长的健康知识这一现状,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幼儿园老师的健康知识水平,使之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亦可通过社区为单位,发放传单,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和义诊,也可以组织肥胖儿童家庭沙龙会,以此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及组织户外活动等方式,普及家长关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科普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正确的健康理念和丰富的知识监督和引导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庆华.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73-474.

[2] 吕文,姚兴家.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肺通气功能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126-129.

儿童知识篇3

[关键词] 城市儿童; 预防接种; 知晓率; 现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为了解博乐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评价预防接种宣传效果,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2010年6月笔者对博乐市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晓率现况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博乐市预防接种门诊、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00名,其中男114名,女286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方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有关预防接种知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及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城市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城市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情况的总的知晓率为71.2%(1429/2000),家长对每次预防接种的时间和每种疫苗所对应的疾病比较熟悉,但是有近63%的家长对全程接种的情况不清楚或是不知道。

2.2 城市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有24%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由于某种原因没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93.3%的家长会给孩子补打;98.7%的家长即使是忙时也会请假或是托亲戚朋友等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城市家长对预防接种总的重视程度为90.8%。

2.3 城市家长对疫苗知识的知晓程度 97.5%的家长知道孩子在发热时不能接种疫苗,对麻疹、乙肝、水痘及糖丸的口服方法熟悉程度比较高,但是对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等疫苗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

2.4 对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 1)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家长对五苗(卡介苗、糖丸、麻疹、百白破、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预防接种作为预防保健门诊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儿科临床和公共卫生保健的基础,是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计划免疫,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人们对预防接种的关注已从过去担心孩子是否患传染病,转移到如今的是否会因为预防接种引起孩子健康危害。

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熟悉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文化程度越低知晓程度越差,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能认知这些疫苗能预防相应传染病未达到50%。这说明部分儿童家长不了解某些疫苗的作用,不能认知这些疫苗能预防的相应传染病。所以,在今后的卫生宣教工作中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家长。宣教可通过简单的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强化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帮助其解决儿童接种的实际问题,对免疫决策加以选择,以确定他们自己的目标。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家长对每次预防接种的时间和预防何种疾病比较熟悉,但是有近63%的家长对全程预防接种的情况不清楚或是不知道,所以有关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全程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以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家长对疫苗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78.7%,但对卡介苗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不到60%,说明有关卫生部门在结核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00年我国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仍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结核病有出现抬头的趋势。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儿童结核病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儿童结脑、粟粒性结核的预防和成年后续发性结核的预防起重要作用。所以应加强对结核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结核病的认识,加强结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配合,减少结核的发病率。调查显示,有24%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原因可能是孩子发热感冒不能接种或是没有接到通知等,并且大部分家长会给孩子补打,可见家长对预防接种是比较重视的。本次研究发现,家长性别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儿童家长对卡介苗、百白破等疫苗知识的了解较少,文化程度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建议在以后的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中应进一步宣传预防接种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家长不太熟悉的疫苗;重点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各层次群众积极参与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使预防接种工作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儿童知识篇4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儿童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

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

1.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2.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3.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4.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5.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6.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7.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8.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9.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10.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看过“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简短”的人还看了:

1.儿童的心理健康知识

2.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

3.少儿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

儿童知识篇5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知识,态度,实践;饮食习惯;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06-02

Nutri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of Rural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LIU Huan-ying*, HU Gui-song, WEN Ai-di, et al. *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dong(51018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of rural area in Guangdong,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A KAP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pupils of three primary schools in Baitang town and two primary schools in Guangzhou. Result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cores of nutritional knowledge,dietary attitude,dietary practice(F=102.99,42.63 and 146.86,P=0.00) among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rural non-left-behind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There were als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score of KAP among the three groups.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nutrition education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for their poor nutrition knowledge.

【Key words】 Nutritional science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Food habits;Child;Rural population

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随之部分或全部丧失,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祖辈和临时监护人的身上,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和成长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将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合理的营养不仅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也能预防成人期的各种疾病[2]。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的调查,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进行比较,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基本营养知识掌握程度、膳食态度和膳食行为的差异,了解留守儿童的饮食习惯和膳食营养摄入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营养干预提供基线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月,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内2所小学及惠州市柏塘镇3所小学三~六年级学生931名,获得有效样本923例,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14名,农村非留守儿童204名,城市儿童505名。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参考国内有关文献,并经过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儿童的基本情况及营养知识、饮食行为、饮食态度等,均为选择题,错选、漏选均不给分。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方式,答完后当场收回,随机抽取一部分问卷进行电话回访核实。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用方差分析比较多组均数间的差异,用SNK和Dunnett法进行两两比较,百分率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KAP得分比较 KAP的总分为33分,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0.59±5.50)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得分为(17.94±4.41)分,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17.68±4.16)分,城市儿童得分为(22.99±4.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25,P=0.00)。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同源,农村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

2.2 营养知识得分比较 营养知识总分为13分,学生平均得分为(7.56±2.53)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得分为(6.40±2.25)分,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44±2.18)分,城市儿童得分为(8.75±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99,P=0.00)。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同源,农村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不及格、及格与优良率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66.8%,26.6%和6.5%;农村非留守儿童分别为68.6%,25.5%和5.9%;城市儿童分别为29.1%,34.3%和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1,P=0.00);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饮食态度得分比较 总分为10分,学生平均得分为(5.65±2.22)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得分为(5.15±1.92)分,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为(4.77±2.13)分,城市儿童得分为(6.24±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63,P=0.00);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同源,农村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不及格、及格与优良率分别为55.1%,33.6%,11.2%,农村非留守儿童分别为60.3%,32.4%,7.4%;城市儿童分别为31.7%,36.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4,P=0.00);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饮食行为得分比较 总分为10分,学生平均得分为(7.37±1.78)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得分为(6.38±1.71)分,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为(6.47±1.68)分,城市儿童得分为(8.17±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6,P=0.00) ;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同源,农村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非同源(P<0.05)。农村留守儿童不及格、及格与优良率分别为29.4%, 44.9%,25.7%;农村非留守儿童分别为25.0%,47.1%,27.9%,城市儿童分别为4.2%,24.6%,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6,P=0.00);两两比较,农村留守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儿童少年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饮食行为不但可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成年,甚至一生的健康。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营养K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K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农村家庭教育,尤其是健康知识教育十分滞后。祖辈或临时监护人一般年老体弱、思想保守、文化程度低且农事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家庭教育几乎处于完全缺位状态[1-2]。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的营养知识与文化程度有关,而孩子的营养相关行为又与营养知识有关,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比城市儿童家长低(χ2=208.85,P=0.00)。造成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KAP得分低的原因一般与家庭状况、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有关。小学生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其行为和习惯的形成一方面受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营养知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城市的差。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比城市教师要低,且教学资源较局限。从个人因素来看,农村儿童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相对来说比城市的儿童要少。

一般认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及饮食态度呈正相关[3-5]。本次调查显示,当地的留守儿童营养知识十分缺乏,饮食态度不正确并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在低年级表现得更为突出。要改变此种情况,需要加强儿童营养知识方面的教育,改变其饮食态度,从而指导其饮食行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渴望获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意识到营养知识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希望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来获得营养知识的有81.9%,希望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获得知识的有56.7%,表明应加强课堂的营养教育,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营养知识讲座,利用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来加大营养知识宣传的力度。但要想获得改变其行为的效果,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

4 参考文献

[1] 余文盛,钟昭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四川文理学院报,2008,18(1):96-99.

[2] 蔡澄.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与扩展.思想理论教育,2006(7-8):17-21.

[3] 孙吉萍,何陆宁,林旭光,等.健康教育结合治疗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1,1(3):179-180.

[4] ERNST ND, MAGARET WU, FROMMER P, et al. Nutrition education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The food for health project evaluated. Prev Med, 1986,15:60.

儿童知识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本院就诊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调查表,对本院就诊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占55.09%和44.91%。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因素包括户口类别、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及母亲的职业特征。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职业、流动人口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

【关键词】 儿童家长  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儿童家长,他们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掌握、需求、满意度等直接关系到预防接种的顺利开展。为了解本院就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2010年1月~2010年5月对600名本院就诊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0年5月600名本院就诊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及其获取途经等。调查了600名儿童家长,除去不合格问卷30份,共回收570份,有效应答率为95%。问卷根据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采取一对一询问和自填式两种。

        1.3 统计方法

        将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给予赋分,即知道一种疫苗或一种疾病赋值一分,反之为0分,将所有分值相加得到预防接种知识总分,本表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18分。所有调查资料,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1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在570名儿童中,年龄为一月龄~11岁,其中男308人,女262人分别占54.04%和45.96%,有湛江市户籍的397人,暂住>3个月的173人,分别占69.82%、30.18%。家庭月收入1000<元的占6.40%,1000元的占32.80%,3000元的占28.80%,>5000元的占32.00%。 

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见表1

        表1   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特征表

               构成比(%)

              父亲     母亲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2.4       4.4

初中         18.4      23.8

高中/中专    33.2      36.6

专科         20.8      19.6

本科      23.2      14.2

硕士及以上   2.0       1.4

职业

个体经营     32.5      18.9

公司职员     31.0      24.6

行政干部     13.2      13.5

工人         14.0      8.0

家务/待业    0.8      23.3

其他        8.5       11.7

        2.2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

        将本院就诊<7岁儿童常规接种的8种疫苗分别列举,儿童父母知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乙肝疫苗(82.60%)、卡介苗(82.30%)、口服脊灰糖丸(81.50%)、百白破联合疫苗(80.46%)、麻疹疫苗(71.68%)、流行性乙脑疫苗(70.58%)、脑膜炎疫苗(63.20%)、甲型肝炎疫苗(58.92%)。13.86%的人完全不清楚儿童在<7岁接种疫苗的种类。

        在调查上述8种疫苗所预防的10种传染病时,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脊灰(81.08%)、结核病(69.14%)、百日咳(68.30%)、麻疹(67.00%)、乙型肝炎(63.10%)、白喉(59.20%)、破伤风(57.40%)、甲型肝炎(53.20%)、乙脑(52.8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1.50%)。本组儿童父母知晓度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为314人和256人,分别占55.09%和44.91%。

        2.3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来源

        儿童父母获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途经,主要是计免人员告知(73.50%)、预防接种告知书(56.58%)、自己了解(38.70%)、各种宣传活动(35.35%)、同事或朋友(30.10%)、广播或电视(25.40%)。

        2.4影响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的的多因素分析

        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因素包括户口类别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及母亲的职业等特征与其预防接种知识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改善居民对预防接种服务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对预防接种服务的主动需求。必须加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当地居民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改变居民的认知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对本院就诊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知识展开调查,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的种类及所针对预防的传染病作为预防接种的知识,表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18分,中位数得分14分。考虑到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得分的频数分布呈明显偏态分布,因此以中位数得分做为分界点,将得分划分为高分和低分俩组,得到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为314人和256人,分别占55.09%和44.91%。说明居民预防接种知识较好,对于常用的疫苗,应是今后宣传和推广的重点。

        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因素非常复杂[1]。本次调查显示,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因素包括户口类别、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及母亲的职业等特征。父亲的文化程度高、湛江市户籍人口、来湛江时间越长和母亲职业等与其预防接种知识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越好;湛江市户籍人口和来湛江时间越长的居民预防知识接种越好;以行政干部作为参照职业,行政干部和公司职员预防接种知识较好,个体经营、工人、家务/待业、其他职业的预防接种知识较差。提示我们开展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时,应多关注和评估上述情况,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职业、流动人口的特点,采取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儿童知识篇7

【摘要】 目的 了解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现状。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银川市2所城区小学6~11岁学生195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家长进行儿童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 认识到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家长分别占7.2%、3.2%和1.7%。有41.0%的家长同时回答出肥胖控制措施包括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以及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项。64.2%的家长关注孩子的体重;76.3%的家长知道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肥胖;有72.9%的家长从来没有控制过孩子的体重。如果孩子肥胖,58.3%的家长愿意采取措施控制孩子的体重;有8.0%的家长因为孩子肥胖看过医生。60%学生及家长的营养卫生知识主要来自于报刊杂志,仅1.1%的家长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4.1%的家长通过孩子老师了解相关知识。结论 多数家长缺乏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对儿童体重的关注程度不够。

【关键词】 儿童肥胖;家长认知;肥胖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日益增加的趋势,儿童肥胖不仅在儿童期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它还是成年期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病。美国CDC[1]提出,肥胖在美国已达到流行程度,应视为与传染病同样严重的疾病,并和教育部着手起草了以体力活动为突破口的儿童肥胖防治计划。儿童肥胖,尤其是青春期的肥胖者,80%将会延续为成人肥胖。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会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敌人”。孩子变成胖墩! 家长的责任远大于孩子自身[2]。因此,从儿童期预防肥胖十分必要。为了解银川市6~11岁儿童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现状,制定预防措施,我们于2008年3~5月对银川市区2所小学的6~11岁儿童家长进行了对儿童肥胖的认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2所小学1~5年级全部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计1954人。其中男生979名,女生975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后统一发放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并统一收回。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膳食营养知识、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等几部分。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调查表1954份,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其中汉族1532人,回族302人;男生979人,女生975人,独生子女1556人。

2.2 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对6~11岁儿童家庭一般状况调查结果见表1。

2.3 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情况

2.3.1 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知 7.2%的家长认识到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3.2%的家长知晓肥胖容易发生糖尿病,认识到肥胖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仅占1.7%。有6.6%的家长认为孩子肥胖是健康的。表1 6~11岁儿童家庭一般情况

2.3.2 对肥胖控制的认知 有41.0%的家长同时回答出肥胖控制措施包括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以及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项。

2.3.3 家长对儿童体重控制情况 有72.9%的家长从来没有控制过孩子的体重;如果孩子肥胖,58.3%的家长愿意采取措施控制孩子的体重;64.2%的家长关注孩子的体重;76.3%的家长知道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肥胖;此外,还有8.0%的家长因为孩子肥胖看过医生。

2.3.4 对儿童肥胖的原因认知情况 我们将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归类为:主食摄入过量、运动量少、睡眠少、挑食偏食、经常吃洋快餐、经常吃甜食、爱吃肥肉等。有12.4%的家长认为儿童肥胖是由其中1种原因引起,13.7%的家长认为是由其中2种原因共同作用引起,73.9%的家长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3种及3种以上原因)。

2.3.5 家长儿童肥胖知识的来源 60%学生及家长的营养卫生知识主要来自于报刊杂志,80%的学生及家长希望学习和掌握营养卫生知识,主要希望通过电视等图文并茂的大众媒体获得营养科普教育,仅1.1%的家长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4.1%的家长通过孩子老师了解相关知识。69.8%的家长认为理想的肥胖知识宣传形式应采用以媒体宣传(主要以电视为主)。希望通过医生和孩子老师了解到肥胖知识的仅占7.9%。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家长对儿童肥胖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有7.2%的家长认识到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知晓肥胖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家长占3.2%,认识到肥胖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仅占1.7%。72.9%的家长从来没有控制过孩子的体重,还有6.6%的家长认为肥胖表示儿童身体健壮等。由于有些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掌握的较少,而导致了不能正确认识儿童肥胖,从而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儿童肥胖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认知水平有关,尤其是照顾儿童较多的母亲其对儿童肥胖的认知程度。从家长相关儿童肥胖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的家长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有4.1%的家长通过孩子老师了解到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本次调查显示67%家长的营养卫生知识主要来自于报刊杂志,只有小部分来自医务工作人员及学生老师,84%的家长希望学习和掌握营养卫生知识,主要希望通过电视等图文并茂的大众媒体获得营养科普教育,提示在家长中开展儿童肥胖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控制儿童肥胖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干预活动,尤其是针对家庭开展干预[3]。有研究表明[4]母亲教育水平对儿童膳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动物性食物摄入上,说明若在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和保持合理体重的基础上,父母能做到合理搭配小儿膳食,控制小儿发胖是促进儿童健康发育的有效措施。所以让家长充分认识儿童肥胖的危害,了解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对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意义重大。

针对儿童肥胖的防治,提出如下建议:

1)对儿童家长开展儿童肥胖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水平。2)对老师要进行儿童肥胖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师对儿童肥胖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儿童超重现象,并能和家长配合共同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3)相关专家应积极投身到防治儿童肥胖的活动中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3):166 - 168.

[2] 陈静.孩子是胖墩需要家长检讨[J].健康专刊,2007,6(1):111 - 113.

儿童知识篇8

关键词:视力;屈光筛查;学龄前儿童;知晓率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的特点,不能意识到他们本来应该能有更好的视力,也不会表述和抱怨视力问题,当他们意识到或被家长和老师发现视力问题时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很难得到最好的矫治。随着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异常问题逐渐被医疗卫生保健部门重视。为了解安顺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笔者对保健门诊3220名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进行调查,对完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提供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

月期间到我院儿保门诊就诊的3200名1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其中1—2岁966例(占30.00%),2—3岁580例(占18.01%),3—4岁515例(占15.99%),4—5岁451例(占14.01%),5—6岁386例(占11.99%),6—7岁322例(占10.00%)。性别统计:男童1996例(占61.99%),女童1224例(占38.01%)。

1.2 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视力筛查仪,于光线较暗

的检查室内,选择儿童模式进行操作。被检查者坐正双眼注视红灯,检查者持仪器与被检查者双眼持平并逐一检测。测试时用儿童喜欢的语言,尽量让儿童平稳安静避免哭闹。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的知晓情况。

1.3 视力发育评价标准 仪器检查范围:球镜(S)+6.00DS~-5.00

DS,柱镜(C)+3.00DC~-3.00DC,超出仪器检测范围时仪器显示±9.99,仪器测量不出不显示数据。仪器显示测量可信指数1~9,≥6表示可信度较好。筛查标准:S -0.25DS~+0.25DS为正视,S≥+0..50DS为远视,S≤-0.25DS为近视,C≥-0.50DC为散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导入整理及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在此次调查的3220名学龄前儿童中,共筛查出正视者23名占0.71%,近视13名占0.40%,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共2945名占91.46%,屈光异常以散光为主共1206名占37.45%。

2. 2 不同性别儿童视力发育情况 此次调查的3220名学龄前儿童中,男童1996名占61.99%,其中正视13名占0.65%,近视8名占0.40%,远视1820名占91.18%,散光724名占36.27%;女童1224名占38.01%,其中正视10名占0.82%,近视5名占0.40%,远视1125名占91.91%,散光482名占39.38%。不同性别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 8.910 ,P=0.457)。见表1。

2. 3 年龄对儿童视力发育的影响 此次调查结果回示:1岁至6岁儿童各年龄段正视发生人数及率分别为0(0%)、1(0.17%)、3(0.

58%)、6(1.30%)、8(2.07%)、10(3.11%),近视发生人数及率分别为0(0%)、0(0%)、1(0.17%)、3(0.58%)、4(0.12%)、5(1.55%),远视发生人数及率分别为952(98.54%)、552(95.23%)、464(90.11%)、 396(87.87%)、320(83.01%)、261(80.95%),散光发生人数及率分别为386(40.01%)、222(38.27%)、195(37.95%)、164(36.28%)、133(34.43%)、106(33.06%)。随年龄的增长,屈光异常发生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6.758,P=0.041 )。见表—1。

2. 4 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发现:知道儿童洗脸器具应单独使用、开灯睡觉不利于眼睛发育的家长最多分别为95.6%(3078)、90.75%(2921);知道至少三种食物对眼发育有益、糖和脂肪类食物不利于眼发育的家长稍少分别为70.1%(2257)、68.5%(2206);知道近距离视物的范围为30—35厘米、看电视要大于电视机银屏对角线5—7倍的家长分别为65.4%(2106)、67.3%(2167);知道每6个月应检查一次眼视力、会教孩子做眼保健操的家长最少,分别为20.3%(654)、31.9%(1027)。见表—2。

2. 4 调查问卷结果比较分析发现:问卷知晓率60%以上组为1771份(占55.00%),问卷知晓率40%以下组(占45.00%)。其中正视例数分别为13(0.73%)、10(0.69%),远视例数分别为1594(90.00%)、 1351(93.21%),两者差别不大。近视例数分别为5(0.28%)、 8(0.55%),散光例数分别为501(28.29%)、705(48.65%),问卷知晓率40%以3 讨论

儿童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眼作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其结构与功能在这时期也是不断发育完善的。近年来儿童眼部和视力的异常较为多见,直接影响儿童的心身发育和健康成长,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进行眼病筛查,及时发现眼部疾患,进行适当的干预及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

3. 1 远视是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主要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检测的3220名儿童中,远视是屈光状态的主要类型占 91.46%,随年龄增长远视逐渐减少。这与儿童的眼生理发育相符合[1],由于儿童的屈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眼轴并未达到成人水平,眼睛的前后轴较短,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成熟后,屈光逐渐正常。

3. 2 散光是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检测的3220名儿童中,散光为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占37.45%,陈小丽等[2]报道清远市清城区学龄前儿童散光占全部视力不良的77.16%。提示学龄前儿童散光普遍存在,随年龄增长,散光发生率相差不大。散光导致儿童视力低常,导致视觉疲劳、视觉干扰,重者出现视物变形、线条倾斜等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导致其它眼病的发生,因而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3. 3 儿童视力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 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正视、近视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远视发生率逐渐降低,散光发生率变化不大,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相似[3]。这与眼球的发育是伴随屈光系统的演变,遵循远视—正视—近视—老视的变化过程相符合。一般儿童至6岁左右眼球结构和双眼视觉功能趋于完成,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儿童的视觉发育有很大的可塑性[4],而且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若等到学龄期视力下降后才被发现,已错过了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因此,动态监测儿童视力发育甚为重要。

3. 4 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晓情况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基本眼卫生还是知道的,儿童的洗漱器具都会单独使用,尽量不用脏手揉眼睛;夜间睡眠时不开夜灯,但9.3%的特别是1岁内宝宝的家长为夜间方便长期使用夜灯照明,影响宝宝的眼发育;由于中国传统饮食观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喜给儿童食用动物油,对喜食零食甜食的行为有求必应,加之对眼发育有益的食物知之甚少,在营养上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儿童的眼发育;大部分家长未掌握视力保护的具体方法,例如从小培养良好的坐姿及用眼姿势,一次连续看书画画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傍晚时避免近距离用眼,不要在震荡晃动状态学阅读,特别是对通讯电子产品尽量避免儿童长期接触等知识一知半解;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保护知识了解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学习过眼保健的基本知识,没有系统接受过眼保健的健康教育,而且存在一些旧的理论和误区,因此绝大多数家长不会做眼保健操,不知道每6各月应定期做视力筛查,导致很大一部分儿童没有得到良好的视觉发育环境和帮助。

3. 5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学龄前儿童大多处在家庭生活模式中,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识及行为,直接影响到儿童视力发育的状况。安顺市儿童家长视力保护知晓率低,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保健部门,多给家长提供一些视力保健知识,能够接受眼保健的健康教育,改变理念和消除误区,重视儿童早期视力发育,教育儿童用眼卫生,使家长能正确帮助和指导儿童。家长更要从自身做起,摒弃不良用眼习惯,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视力发育环境,及早发现儿童视力异常的表现,定期做好视力筛查,避免错过干预及治疗眼疾患的关键期。

综上所述,7岁以下的儿童处在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只有在良好的视觉环境下视觉功能才能正常发育。而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些先天性眼病、屈光不正、弱视等不能够被早发现,往往会导致视力发育异常。而年龄越小视觉发育的可塑性就越强,就越容易预及治疗。因此,儿童早期视力筛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儿童眼病和视觉问题的重要手段,值得在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中大力开展,让儿童一些常见眼病有机会得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洪禄,高建鲁,杨晨皓,小儿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6-47。

[2]陈小丽,姚永平,杨晨皓,儿童视力与屈光特点及相关问题讨论(上)[J],中国眼耳鼻喉杂志,2006,6(6):341-343。

儿童知识篇9

关键词:0~6岁 非户籍儿童母亲 儿童保健知识 探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46-0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实现,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儿童由于其生理发育不完全,免疫防护能力较弱,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且其患病后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1]。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目前我国非户籍儿童的比例较高,如何对非户籍儿童卫生保健情况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对非户籍儿童保健的现实状况的了解主要还是从非户籍儿童母亲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现状进行探讨,基于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选择仁怀市城区三个办事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两年期间的180例0~6岁非户籍儿童母亲育儿保健资料,对这些母亲的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和需要程度进行探讨,观察其认知结构。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城区三个办事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两年期间的180例0~6岁非户籍儿童母亲育儿保健资料,这些儿童都在0到6周岁之间,为非户籍儿童。儿童母亲的年龄分布在21—34岁之间,平均年龄27.6岁;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中有初中109例,高中41例,高中以上的30例,包括了高职、大专和大学本科等,儿童的家庭条件中年收入在一万到五万的有123人,年收入在五万到十万的有47人,年收入十万以上的有10人,在一般资料进行统计以后,对这些非户籍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的调查研究。

1.2 方法。对该组非户籍儿童的母亲用的是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统一用0-6岁的非户籍儿童的卫生服务现在所处的状况及问卷调查,现场对目标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有儿童出生发育情况、儿童的自然情况、儿童接受保健教育的状况以及儿童母亲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和需求。

1.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抽样中的母亲对儿童的生理发育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差,每项的了解程度都不超过20%,母亲表示不知道这些上述儿童保健项目占40%。

3 讨论

儿童保健主要是在儿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的指导下,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情况进行开展和具体管理的。其包括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及学龄期保健。新生儿保健是指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实施的保健,这个时期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保健工作以喂养、保温及清洁卫生为主。婴幼儿保健是指1周岁至3周岁过程中实施的保健,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智能发育比较突出,语言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但缺乏对危险识别的能力,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创伤、中毒、传染病为主。学龄前期保健是指3~7岁儿童的保健,此时期儿童发育减慢,求知欲强,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病为主。学龄期保健是指7岁到13岁(青春期前)的保健,此时儿童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保健工作以防止龋齿、近视和慢性疾病为主[2]。其中对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是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非户籍儿童的母亲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给在非户籍的人群中展开儿童各种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这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户籍儿童的母亲对于儿童接种疫苗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的需要性相对较高,但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影响,对育儿的咨询以及对新生儿进行访视的要求却比较低,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该人群的非户籍性很大及母亲儿童的保健知识十分贫乏、宣传教育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大多数非户籍儿童的父母亲是来自于偏远的农村[3,4],她们不愿意到妇幼保健机构和医院去咨询,就是医务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她们也不太乐意接受保健服务。针对非户籍人口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保健的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相关的各个部门应该加强并且利用这类人群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程度,对其进行积极的配合或是采用主动的儿童保健行为指导,以便更好的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针对非户籍人口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识淡薄等特点,卫生部门应加强并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儿童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积极配合或接受主动的儿童保健行为。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基层儿童保健问题的了解,对其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刚,吕军,张德英,刘英涛,张立.管理者与提供者对非户籍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09):716-717

[2] 史晓浩,杰.非户籍儿童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指向一种质量互释的混合研究[J].南方人口,2010,14(02):528-529

儿童知识篇10

【关键词】 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掌握;需求

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涉及到对儿童的影响,只有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掌握程度及重视性均较高才能使儿童能够有效地实现免疫接种,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的调查非常必要,以为其干预提供依据[1-2]。本文中我们就本社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社区的460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名,女性398名,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7.3±2.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8名,高中和中专202名,初中和小学180名;其中常住人口385名,流动人口75名。所有家长均本着知情并自愿的情况参与本调查研究。

1.2 方法 将所有儿童家长根据文化程度及居住情况等进行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并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其中文化程度分类主要分为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和小学三个组别,而居住情况方面则分为常住和流动等组别。

1.3 评价标准 ①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调查采用指导家长进行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所有内容总分范围为0~100分,以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较差,总优良率为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②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需求程度也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上包含三个选项,分别为对计划免疫知识需求较强、需求一般及需求较低。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包选用SPSS16.0,分别将数据进行计数与计量资料分类后再进行卡方检验与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文化层次及居住情况家长的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及常住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其他家长,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2.2 不同文化层次及居住情况家长的计划免疫知识的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对计划免疫知识的需求程度以高中和中专、常住儿童家长高于其他家长,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文化层次及居住情况家长的计划免疫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n(%)]

与高中和中专家长比较,*P<0.05;与常住家长比较,#P<0.05

3 讨论

按时进行免疫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前提,而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儿童按时正确进行免疫接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认为对于社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非常重要,只有对其掌握程度有明确的了解才能为其干预计划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然后针对性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提高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性[3]。

本文中我们就本社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及居住情况的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情况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专及以上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患者,分析原因与其文化程度较高,接触到相关知识的方式较多和程度较深等有关,且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更强,所以接受程度也较佳,而常住人口相对稳定,其对此方面的精力也更好,接受范围也更广,接受概率也更高[4],所以掌握程度也更好;而高中和中专家长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更高,与其对知识重视性程度较高,而接触方式相对较窄有关[5],常住家长的需求程度较强则与其重视程度更高有关,家长对此方面的精力也相对较充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社区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情况有一定影响,在干预的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1.

[2] 王丽娟,郑晓燕.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7):16-17.

[3] Pereira A,Pietro Pereira AS,Silva CL,et al.Antibody response from whole-cell pertussis vaccine immunized Brazilian children against different strains of Bordetella pertussis[J]. Am J Trop Med Hyg,2010,82(4):678-682.

[4] 韩晓军,陈士华,朱江,等.社区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知识干预效果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0):9-12.

[5] 张莉萍,许慧琳,金宝芳,等.民工学校学生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