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21:53

心理状况

心理状况范文篇1

一、乙肝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恐惧、焦虑:乙肝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需要对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如单独用餐,限制活动范围及探视人员和时间。但是有些病人不理解被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此时会给病人造成与世隔绝的心理,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病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还会担心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与转归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客观上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病人常常出现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3]。患者担心自己在学习、工作和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从而产生情绪沉闷和抑郁,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人一旦被确诊为乙肝,不仅自身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是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周围人划一条鸿沟,开始产生一种自卑孤独的心理。

3.人际关系敏感:乙肝病人很多出现肝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等,往往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病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感,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我们在护理中有些病人表现出不能真实地说自己的病种,原因是怀疑别人会厌恶自己。

4.强迫症:有的乙肝病人即便是肝功能正常了,还是觉得肝区不适,也有的病人反复的洗手,拒绝进入公共场所,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症和强迫症。

5.抗药心理:有许多乙肝病人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自己是否“恶化”转变为癌症了,这时就产生悲观和失望,觉得什么药物对治疗都起不了好效果。这类病人的表现复杂多样,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表情淡漠还有的极度消沉甚至拒绝治疗。

二、心理护理措施

1.倡导人性化护理现代护士的职业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的微笑,而是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2.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调节,疏导病人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3.缓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可以成为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主导力量,可以与病人做知心朋友。让病人倾诉,耐心听其言,细心观察其心理反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耐心地宣传乙肝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乙肝病人正确认识乙肝疾病和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尤其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症状,促进心身健康。使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解除思想负担,树立信心。病人入院时,医护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规章制度,并征求乙肝病人意见,为日后心理护理打下基础。其次消除乙肝隔离治疗带来的不良心理。我们知道,乙肝病人住院无疑给学习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病程长,又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感,他们把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我们要充分理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多与病人交谈,合理调剂情绪,化解乙肝病人隔离治疗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要适当安排家属、朋友探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4.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告知病人,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等。告知病人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5.帮助病人做到正确服药及合理调整膳食按时复诊是肝炎病人正确服药和合理进食的前提。我们应当在病人门诊治疗或出院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做出个体化的指导。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病人自己的意识行为,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6.针对不同心态的病人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病人,应侧着重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病人,应当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心理状况范文篇2

一、教师心理授权的内涵、结构及测量

(一)教师心理授权的内涵

在探讨教师心理授权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授权与心理授权的概念。

由于分析的角度或侧重点的差异,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授权的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授权即放权,从领导科学的角度讲,授权是一种用人策略。授权使权力下移,从而使下属感到自己是分担权力的主体,这样他们就会在权力的支配下形成更为有效的凝聚作用和责任力度。康格(Conger)等(1988)认为,研究者应该从关注授权的管理实践到关注授权后个体所产生的体验,从个体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授权。因为只有当个体体验或感觉到“被授权”之后,授权才能真正产生效力。他们把授权定义为:员工的努力、绩效期望水平的提高,即自我效能的提升。

托马斯(Thomas)等(1990)在康格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授权的概念,心理授权是指个体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四种认知的格式塔: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工作意义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标准,对工作目标和目的价值的认知;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工作的能力的认知;自主性是指个体对工作活动的控制能力;工作影响则是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所在组织在战略、行政、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结果。目前,托马斯等提出的心理授权概念及其结构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到现在该概念仍被广泛沿用。

莫奈茨(Melenyzer,1990)认为教师心理授权指的是教师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并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方式产生影响。绍特(Short)等人(1994)提出教师心理授权是教师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促进自身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个体认为自己具备技能和知识以改善自己工作环境的一种信念,并强调授权不仅包括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对组织加以改变,还要具备能作出这种改变的信念。

可见,大多数学者倾向把心理授权视为由多维结构构成,是个体体验到被授权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是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工作动力,是个体在运用知识和能力,从能产生激励和满意感的工作中获得的积极的、有价值的经历,是一个内在激励的过程。

(二)教师心理授权的结构及其测量

由于研究心理授权的学者在对心理授权概念的具体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提出的结构维度以及测量工具也未达成一致。目前,斯伯莱茨(Spreitzer,1995)针对企业员工编制的心理授权量表在国内已经得到了验证并应用,但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量表还很少见。

目前研究者己经针对心理授权开发了几个测量工具。基于托马斯等的理论,斯伯莱茨(1995)开发了心理授权量表,该量表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法,整个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每个维度3道题,整个问卷共12道题。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心理授权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处于0.79~0.8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也达到了先定的标准,表明心理授权的信度与效度均比较理想,该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员工心理授权量表。我国学者李超平等(2006)采用企业员工样本对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α在0.72~0.86之间)和效度,因此可应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有研究者采用该量表来测量教师的心理授权水平。

邵特(Short)和瑞内哈特(Rinehart)编制了学校参与量表,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心理授权应该包括六个维度:参与决策、专业发展、地位、自我效能、自主性、工作影响力。各个维度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1~0.89之间,总量表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94。该量表尽管被一些研究者用于测量教师的心理授权,但它既包含结构授权的内容,也包含心理授权的内容。

王金良(2009)以齐默尔曼(Zimmerman)的心理授权理论为依据,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量表,认为心理授权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教师的心理授权内部体验,相当于心理授权的个体内部成分;二是教师心理授权技能,指的是教师懂得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如与其他教师合作等)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相当于心理授权中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成分;三是教师心理授权行为,指的是教师个体具备心理授权内部体验和心理授权技能。该量表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方式,共38道题项。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维度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在0.71~0.88之间,构成三个维度的各因素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在0.69~0.81之间,内容效度、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良好,均达到了测量工具的要求。

二、教师心理授权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心理授权的影响因素研究

1.个体变量

综合以往的相关文献,影响教师心理授权的人口学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称、职务等。

瑞内哈特(Rinehart,1994)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年龄、教龄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的心理授权水平。台湾潘安堂(2002)的研究也表明,小学教师的授权水平在性别、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务等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王金良(2009)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教师心理授权在各维度及各因素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教师心理授权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教师心理授权水平在教龄、学校类型、学校属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心理授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心理授权在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氛围是影响教师心理授权水平的重要组织环境变量,组织环境变量主要包括同事交流、决策参与氛围、领导方式、专业发展等。

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表明,同事间经常交流有助于形成团队意识,增强教师的“力量感”。有研究表明,组织的决策参与氛围对心理授权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决策参与氛围有助于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自身工作和能力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提高心理授权技能。学校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校长的领导方式与教师心理授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如果校长注重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那么教师的心理授权水平就高。王金良研究发现,学校组织氛围的各个维度(工作超负维度除外)对教师心理授权的各个因素、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校组织氛围中的同事交流、评价认可、专业发展、决策参与和领导支持对教师心理授权的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说明学校的组织氛围是影响教师心理授权的重要因素,学校组织氛围越积极,越有助于教师心理授权水平的提高。

3.人格变量

在人格变量对教师心理授权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了自尊与归因方式对心理授权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存在着不一致性。

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总体感觉,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将自己看作是组织的宝贵资源,更可能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相反,自尊水平低的个体不太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对工作和组织产生影响,因而心理授权水平可能会较低。梅农(Menon,1999)的研究表明,自尊与总体心理授权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王金良研究发现,自尊对教师心理授权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教师的自尊水平越高,其心理授权水平也就越高。

西蒙尼(Simoni)等(2004)在研究中考察了内归因方式与心理授权内部体验之间的关系,发现内归因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罗世辉(2003)等的研究发现控制点对心理授权能够产生影响,与外控型的个体相比,偏内控倾向的个体其心理授权水平更高。斯伯莱茨(Spreitzer,1995)发现归因方式对心理授权没有显著影响。王金良的研究中也没有发现归因方式对教师心理授权有显著影响。产生研究结果不一致现象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不同导致的。

(二)教师心理授权的后果变量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授权与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和社会认知加工方式等。

1.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被认为是某个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所做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评价的行为以及结果。个体在工作中的心理授权水平与其工作绩效、创造性存在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授权能够激发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对个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和组织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促进作用。麦克布赖德(McBride)等(1995)提出,授权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有更高的工作绩效,这是由于当教师体验到授权时,他们在工作中会更有动力,更有可能在教学中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愿意与领导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王金良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授权水平越高,其个人工作绩效越高。

2.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对其工作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它包括了员工对其工作的认知评价和员工对其工作的情感反馈。国外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托马斯(Thomas)等(1994)提出,由于心理授权的各个层面能够给个体带来工作方面的内在奖赏,因此,心理授权应该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潘安堂(2002)的研究表明,教师授权感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且授权感能够显著预测工作满意度。

3.职业承诺

龙立荣等(2000)将职业承诺定义为个人对职业或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或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职业承诺高的个体,会视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工作本身以及工作中的同事、所属的组织对于个体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吴(Wu)和邵特(Short)(1996)考察了教师授权与教师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师授权的专业发展维度、自我效能维度、影响力维度对职业承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个体社会认知加工方式

心理授权相关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心理授权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心理授权水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低心理授权与个体的工作焦虑、抑郁等负性特质相关性较高,而焦虑、抑郁会导致个体的认知加工出现偏差。王金良运用社会认知加工的实验范式探讨了低心理授权水平教师在心理授权事件上的认知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低心理授权水平的教师对工作相关事件的加工在编码、再认上都存在负性偏向,且在启动实验中也表现出负性启动偏向。

三、不足与展望

心理状况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应激;心内科护士;焦虑

心血管内科病房是以救治各种心脏急危重症和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为主的护理单元,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因此心内科病房较之普通病房有其特殊性,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大[1]。目前,护士所承受的应激包括焦虑和压力等,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影响其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2]。因此,本研究调查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探讨应激因素对护士心理的影响程度,为科学、有效地缓解应激因素,提高护士心理健康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

1对象

选取某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二病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职护士43人,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6.5±7.6)岁。工龄2~20年,平均工龄(5.2±3.4)年,其中10人已工作3年,13人已工作4年,17人已工作5年,3人已工作5年以上。学历上:中专1人,大专36人,本科6人。纳入标准:(1)注册护士并在调查期间内在岗者;(2)在所调查科室工作年限≥1年者;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

2方法

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评估量表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护龄、有无编制、学历、职称、收入范围、是否需要值夜班等内容。(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计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症状自评量表在国内广泛应用,信效度高[3]。将应激状态下心内科护士产生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成年组常模比较[4]。(3)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由35项条目组成,包括5个类别: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患者护理方面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是国内最常用的工作应激源量表之一[5]。(4)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耗竭分量表9条目,去人格化分量表5条目,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8条目。由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6级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该量表在护理领域使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效度[6]。(5)特质应对方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请护士回忆最近半年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压力程度以及内心感受进行评定,采用5级评分;第二部分:护士面临上述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由30个项目组成。经分析,护士应对方式包括6个因子:问题解决、回避与自责、缓解情绪困扰、正面认识、寻求社会支持和行为摆脱。采用5级评分,分别从无、偶尔、较常、经常、总是依次计为0分、1分、2分、3分、4分,每个因子所属项目的总和为因子分,因子分除以项目数为因子项目分。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为0.867,重测信度为0.661[7]。(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项,主观支持4项及对支持社会的利用度3项,共3个维度,评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8]。(7)人际信任量表共18个条目,分别从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3种内涵评定人际过程中个体对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程度,评分采用7级评分制(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略微不同意、不确定、略微同意、部分同意、完全同意),得分越高提示信任程度越高[9]。2.2调查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本院护理部与心内科一病区、二病区护士长协调、沟通,得到临床护士同意。然后由护理部组织两名以上人员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到病区发放纸质版的SCL-90量表、护士压力调查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要求现场填写,现场回收。若资料不完整,则要求调查对象重新填写。共发放问卷43分,回收有效问卷43份,回收率100%。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心内科护士SCL-90各因子评分与健康成人比较,见表1.3.3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结果,见表3。3.4护士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见表4。护士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情况,见表5。4讨论4.1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临床护士会产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10,11]。本研究中护理人员SCL-90得分低于正常成人,可能与医院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以及新技术的开展及新设备的使用,护士在工作中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关。同时研究中发现心内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常模,有研究显示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12]。因此无论是护士本身还是医院管理者都需要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情况,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正确看待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10]。有研究提示,对临床一线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定期进行减压训练,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帮助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3]。表

4提示心内科护

士应对压力多使用的方式是问题解决和正面认识,很少采用回避与自责的方式应对。说明护士应对职业压力的总体方式是积极的,具有适应性。这一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4],说明护士采用问题解决、正面认识、寻求社会支持等应对方式有利于减轻压力的反应程度。4.2心内科护士前五位应激源中,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是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和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此结果与其他文献结果不一致[15],可能与本研究调查样本量少及研究主体有局限性,主要为心内科护士有关。也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增强自己工作能力,有效沟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4.3本研究中,积极的应对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较高的职称会促进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所得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似[16]。高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个体应对心理应激的主要中介因素,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其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会增加;高职称者往往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经济宽裕,也更易维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17]。

5建议

心理状况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在校男生;心理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方面的岗位供不应求,为了满足社会和护理专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男生从事了护理这个工作岗位,而且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招到更多这个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扩大对护理专业男生的招收数量。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能接受男生从事护理工作岗位。因受传统观念和约定俗成的职业定位以及护理专业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男生在校园里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在无形之中给这些男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和社会群体需要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严格的关注,有效地分析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通过科学有效的且合理的建议和措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从而保障这些护理男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男生心理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果,就是学习该专业的男生除了恐怖和偏执因子与国内青年一致外,其他的因子都相对比国内其他青年更高,不仅和男生相比较高,和女生相比也更高。特别明显的就是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护理专业男生的抑郁和焦虑因子也更高,而敌对因子则更少。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些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护理职业适应能力。

二、护理专业男生心理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同国内青年相比。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其他青年相比是偏低的,事实上这个现状又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相符合,因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本身在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而且还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在学校里要承受来自其他专业男生异样的眼光,而且本专业的女生也会在无形之中伤害他们,认为这个专业是女生学习的专业,除此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舆论压力。这种不被大家接受的群体,在众口铄金的社会,很容易让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二)和同专业的女生相比。护理专业的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这些处在弱势的男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敏感,而且在平时也更容易抑郁和焦虑。而产生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第一点是他们对于专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事实上选择这些专业的大部分男生都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遵从家长的意愿或者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而被调剂到护理专业的,所以他们本身并不是自愿选择护理志愿的,因此很多男生对这个专业是排斥的,导致他们不愿对这个专业进行认识,也不愿对这个专业提升兴趣。这样得到的护理专业使得他们产生了很低的专业认同感,也让他们很难适应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这个角色让他们很被动的接受,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现出一种卑微感。第二个因素是他们受到传统世俗观念的严重影响,很多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一样对护理专业有一种严重的约定俗成的职业定位,他们认为护理专业是女性从事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这种很深重的观念使得这些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难以产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感,所以通过在社会舆论的冲击下,认为男生从事护理工作岗位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也是一份没有出息的工作,并且在社会和家庭的不断施加压力下,更加导致他们对这个专业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甚至严重的还影响他们的正常德人际交往。第三个因素是这个专业让男生无法产生较高的群体归属感。在我国的很多医学院校中,依旧是女生是护理专业的主要组成学生,所以男生相对数量较少,所以在课堂上和校园内,对于护理专业所开展活动依旧是以女生为主,所以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就在这个时候没有用武之地,这就使得学护理专业的男生没有活动可以交到同性玩伴,这样的现状容易让他们形成较为孤僻的性格,并且由于他们长期受到忽略,在长达三四年的专业学习中,他们在这期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并且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归属感,容易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不适和压抑感。

三、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如何对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处理,有以下几种适当且合理的措施,一是借助网络和媒体等平台,对于男护士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男生从事护理工作岗位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岗位有先天的优势,还因为他们的参与是新时代下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男生护理专业的加入可以打破约定俗成的职业定位,护理不再仅仅是女性工作者的领域。二是要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当这些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要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新的认识,即男生从事护理工作是新时代下医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告诉他们男护士在整个医学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使他们对这个的专业的认同感不断的加强。三是对护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改革,比如在课程的设计上要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更加适合男护理专业,这样的改革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性别歧视或者忽视的现象;并且在护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更加适合学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外,老师要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的护理专业知识,完善的护理专业知识体系可以为他们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护理工作大军中,男性的护理是医院护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这个护理专业的男生的心理健康严格重视,因为他们的存在会决定未来护理工作的质量,对于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也起到决定作用。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重视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欣,郑卫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7,68:23

[2]吴欣,郑卫星,宋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89~90

[3]李红梅.四川省高职高专护生职业成熟度与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4

[4]冯亚平.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2,3:96

[5]许燕.高职护理专业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学园,2015,4:70~71

[6]王辉,于丹丹,杨栋梁.高职高专生烦恼情绪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0,6:153~154

心理状况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心理状况范文篇6

1.1对象

广西某医学院一、二年级33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剔除错误学号或无真实姓名等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专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准则参照试验[1],并参照全国青年组常模对比分析[2]。

1.2.2调查方法应用

计算机软件测试,将个人测试结果存入相应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SCL-90单项因子分及总分阳性人数

从单项因子看,抑郁阳性人数最少(7.55%),敌对性阳性者最多(28.52%),总分阳性人数21.00%(见表1)。

2.2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组比较

与全国常模相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和焦虑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仅人际关系、偏执和抑郁低于常模(见表2)。

2.3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除敌对性、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外,其他各项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女生均分高于男生(p<0.05)(见表3)。

2.4不同层次学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敌对性、偏执、抑郁及焦虑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专科生均值高于本科生(见表4)。

3讨论

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约22.8%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与调查某医学院所发现21%的医学生存在不同心理状态异常的结果基本一致[3]。此外,2002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结果表明16.51%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4]。

上述因素易诱发大学生出走、自杀等。本调查提示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考虑与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科目分类细、理论及实验课时量大、课余时间少、医学生承受心理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尚表明医学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生优于女生。部分女生存在怯懦、多虑、敏感、情绪易波动等弱点,遇到问题缺少有效的疏泻方法,故女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分值高于男生,而少数男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易对他人产生敌对、猜疑心理,故男生的偏执因子等分值高于女生。

心理状况范文篇7

【关键词】疫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肺炎首发于中国武汉,被WHO纳入全球乙类传染病,应进行甲类传染病防控。截止目前,我国的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其他国家疫情肆虐,面临严峻形势[1]。肺炎的传染性强,可通过接触传播,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感染几率较高,心理面临巨大压力。有研究发现,甲类传染病诊疗护理人员的负性心理明显,伴有恐惧与焦虑等心理表现。这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降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增加医患纠纷几率。本研究选取147名医护人员,用于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主体为2020年2月-2020年4月间在疫情下奋战的一线医护人员58名(A组)与普通医护人员(未接触发热患者)89名(B组)。其中,A组男23名,女35名;年龄范围介于23-58岁,平均(38.57±0.49)岁。B组男20名,女69名;年龄范围介于24-55岁,平均(39.77±0.57)岁。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1.2方法。对两组患者行心理健康调查,采用自拟量表,包括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与疫情影响下的其他心理健康因素,表格内容如下。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评估表:SCL-90,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恐怖和偏执等维度,共90条因子,各个因子均采取5级评分法,即1-5分。将量表中的任一因子得分不低于3分作为评分标准,不低于1个因子呈阳性,判定为SCL-90呈阳性症状。调查方法使用线上问卷法,医护人员可匿名参加。1.3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表达是(_x±s),经t值对比与检验,计数数据表达是[%],经χ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结果

2.1对比SCL-90阳性检出率A组的SCL-90阳性检出率为39.66%(23/58),B组为28.09%(25/89)(χ2=4.856,P=0.038)。2.2对比SCL-90评分A组的SCL-90评分与B组对比并无差异(P>0.05)。2.2单因素分析因变量为SCL-90均分,使用单因素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父母照顾状况、有未成年子女等。2.3多元回归分析因变量为SCL-90均分,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差异性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有无未成年子女与父母照顾状况。

3讨论

肺炎于2019年末在湖北武汉爆发,疫情蔓延至全国的时间为2020年春节左右,明显冲击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2]。截止目前,抗击疫情已持续3个月有余,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疫情下,医护人员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情况。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积极落实干预措施,努力提供后勤保障,目的是预防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选择297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普通与一线医护人员的SCL-90评分对比并无差异(P>0.05)。说明疫情下,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受到影响,但评分略高于1分,说明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并不明显,这与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抗击疫情取得有效成果有关。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一为父母照顾状况,原因是:抗疫医护人员的年龄多为40岁左右,父母已步入老年阶段,而肺炎的易感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致死率较高。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群体在感染肺炎后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使医护人员在抗疫期间会担心父母的生活无人照顾[3]。在全国疫情的蔓延趋势下,老年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难以照护家中老人,使其过度担心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情况。加之,老年人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较单一,不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可能存在重视度不足问题,部分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拒绝戴口罩,会增加感染风险,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4]。其二为有无未成年子女,若医护人员家有未成年子女,则会担心子女的照护问题,且未成年人的免疫力较差,自我防护意识差,无形中增加感染风险。疫情期间,未成年子女均在家上网课,需要家长辅导和监督,医护人员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情况格外关心,这要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之一。为此,应开展后勤保障工作,照顾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起居,使医护人员全身心抗疫[5]。

总之,疫情下,医护人员会面临身心不适,这属于正常反应,需要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满足其个体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6]。院方应全面了解医护人员的家庭背景,记录其父母和子女情况,筛点人群,给予全方位、细致化的生活照护,进而调节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出现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家庭情况确定影响因素,并给予社会支持和后勤保障,最大化消除其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解雨,雷雨,郑姝玉,等.对参与救治病毒肺炎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思考[J].西部医学,2020,32(3):319-321.

[2]王芬,舒成.病毒肺炎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措施[J].全科护理,2020,18(7):837-838.

[3]钟燕萍,黄洁莹,谢志伟,等.首批抗击病毒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8):955-957.

[4]段力萨,郭宇明,孙江男,等.肺炎疫情下某部队三甲医院官兵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武警医学,2020,31(3):191-194.

[5]王朝晖,齐晶,李燕晖,等.COVID-19疫情流行期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2):166-172.

心理状况范文篇8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扩招后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2004年高考文科生139名、理科生201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影响考生心理健康因素问卷"于高考前4mo进行测试,并与全国常模及高考扩招前比较。结果文、理科考生除阳性症状均分外,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理科生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文科生(P<0.05,0.01);文、理科考生阳性项目数及文科生的人际关系、恐怖因子,理科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较扩招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影响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理科生高考应激承受能力差于文科生。结论高考扩招后文、理科考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扩招前高,但仍低于国内常模。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高考学生;扩招

Investigationofthementalhealthconditionsofstudentsjoinedtheexaminationsofadmissiontocollege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ntalhealthconditionofthestudentsjoined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afterexpandingstudentenrolment.MethodsInvestigationswereconductedwiththeSymptomChecklist90(SCL90)andQuestionnaireforFactorsAffectingMentalHealthofStudentsinthe4thmonthbeforeentrancein139studentsofliberalartsand201onesofsciencewhojoined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in2004,andcomparedwithnationalnormandpreexpanding.ResultsExceptmeanscoreofpositivesymptom,scoresofallfactorsofallstudentswerehigherthanthoseofnorm(P<0.01);psychoproblemsweremoreinthestudentsofsciencethaninonesofliberalarts(P<0.05,0.01);psychoproblemsofallthestudentsmoresignificantlyabasedthanonesofpreexpandingdid(P<0.05or0.01).Stressbearingwaspoorerinthestudentsofsciencethaninonesofliberalarts.ConclusionAfterexpandingstudentenrolment,mentalhealthofthestudentsimproved,butwasstillpoorerthanthatofnationalnorm.

【Keywords】Mentalhealth;SCL90;collegeadmissionexamination;expandingstudentenrolment

文、理科高考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高考扩招后文理科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皖南某县的文理科高考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类随机抽取皖南某校(省示范中学)2004年参加全国高考的6个班3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6名,女生114名;文科139名,理科201名;年龄16~21a,平均17.47±1.06a。均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1.2方法采用SCL90[1]于高考前4mo对考生进行无记名集体测试。测试者由高年资精神科医师组织讲解和实施。同时采用自拟的半开放式影响心理健康因素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考生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对考生的要求与关心情况、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父母及考生的高考期望值、存在的心理压力及严重程度、考前自我状态评估等。考生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SCL90评定标准:任一因子分≥2分为异常,≥3分为中度异常。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与全国常模[2]及扩招前章氏[3]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

2.1文理科考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文理科考生SCL90评分除阳性症状均分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

2.2文理科考生SCL90评分与扩招前章氏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文理科考生SCL90与章氏结果比较(略)

注:与章氏比较△P<0.05,*P<0.01

表1显示,本组躯体化、抑郁与焦虑因子分,文、理科考生无显著差异性,其他各因子分理科考生均显著高于文科考生(P<0.05或P<0.01)。文、理科考生的阳性项目数和文科考生的人际关系、恐怖,理科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章氏结果(P<0.05或P<0.01)。高考扩招后文理科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扩招前均有显著改善。理科考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文科生。

2.3文理科考生SCL90因子分布情况,见表2。

表2文理科考生SCL90因子分布(略)

注:*P<0.05;△P<0.01

表2显示,文、理科考生人均异常因子数分别为2.30和3.27个,达中度异常的因子分别为0.38和0.57个,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异常因子均以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及偏执因子常见。理科考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因子异常率显著高于文科考生,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阳性症状均分≥3分者理科生多于文科生(χ2=5.88,P<0.05)。说明理科生的心理问题较文科生明显,但总体表现相似。

2.4影响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理科考生高考应激心理承受能力差于文科考生,精神压力重或较重的考生显著多于文科考生(χ2=9.73),高考前状态好或较好者少于文理科考生(χ2=4.44),而不理想者多于文科考生(χ2=8.48),高期望值明显高于文科考生(χ2=4.55)。

3讨论

本调查显示,除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外的诸多心理问题的痛苦水平理科考生均高于文科考生,说明理科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文科考生,与扩招前章氏的报告一致。考生尤其是理科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扩招后有明显改善,但文、理科考生除阳性症状均分外,各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说明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较低。

本调查还显示,考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均以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和偏执多见,与扩招前相似[4]。症状因子的异常发生率理科考生高于文科考生。章氏报告文、理科学生的人际关系因子分无显著差异性,恐怖因子分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本调查显示,理科考生人际关系及恐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文科考生。提示,扩招有利于文科生人际关系和恐怖的改善。

本调查显示,高考应激是影响考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理科考生高考应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于文科考生,精神压力重于文科考生,高考前状态差于文科考生。这可能与文科考生个性较理科考生相对外倾、乐群、轻松兴奋有关。加之理科考生期望值明显高于文科考生,更加重了其精神压力,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高考扩招后文、理科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扩招前显著提高,但仍低于普通人群,应引起多方面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精神神经疾病杂志,1986,(12)5:260

心理状况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

2020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提质培优的新阶段[1],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而中职学生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遍具有自卑心理,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对职业教育的信心,是青少年中比较特殊的人群[2]。本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2021级新入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初步筛查,从而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21级14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智力正常,无阅读和理解障碍。问卷调查时间为2021年9月13-24日,共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1397份,其中男202例,女1195例;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为(16.13±0.93)岁。

1.2方法

新生入学后,由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完成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工作人员是负责承担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带领所任教的班级到机房参加测评,统一要求评定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量表的每一项作出独立评定,不得与其他人讨论或受他人影响。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分10个分量表,分别测查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般认为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分,表示被测试者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3]。

1.3统计学处理

以SCL-90测试结果作为基本数据,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4-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信度、效度分析

2.1.1信度检验选用Cronbach'sα进行同质性信度分析,结果各因子与总分的α值均在0.97以上,表明SCL-90在中职学生这个群体中有较好的信度。2.1.2效度检验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可作为考查SCL-90的效度指标,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超过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作为结构效度的一种检验方法。分量表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神经病性、其他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0.92、0.95、0.95、0.87、0.85、0.89、0.92、0.89,判定为高度相关,说明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比较好。经相关分析,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0.88,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85~0.95。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可见该量表的结构效度也较好。

2.2中职新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所有受试者中,SCL-90总分为90~375分,平均(155.50±57.12)分。以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作为心理健康检出阳性标准,新入学的学生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514例,检出率为36.8%(514/1397)。以SCL-90单个因子大于或等于2分为筛查阳性,对本校2021级新生在各个因子中出现阳性因子例数的分布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阳性症状出现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敌对、焦虑、其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见表1。

2.3不同性别新生

SCL-90评分比较在SCL-90的分布中,女生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评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中职入学新生与常模SCL-90评分比较

与全国职业院校常模比较[6],中职入学新生SCL-90总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职入学新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其他(睡眠及饮食情况)5个因子与全国职业院校常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数均高于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常模,偏执因子分数低于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新时代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只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7],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则成为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能进一步拓宽学校教学的质量观。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俞国良等[8]调研显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SCL-90总分为90~375分,平均(155.50±57.12)分。以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为心理健康检出阳性标准,新入学的学生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514例,阳性检出率为36.8%,而一般青少年问题检出率仅为20%左右[9],中职入学新生阳性检出率高于一般青少年。中职学生SCL-90中的总分值为(155.5±57.1)分,高于全国职业院校常模的(150.69±4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职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职业院校。

3.2分层次、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调查对象SCL-90的分布中,女生在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的评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好于女生,这与陈丹等[9]、邹艳荣[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与俞国良等[11]的研究结果不同。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在发生变化。中职入学新生的SCL-90总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应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层分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干预。主要分为心理状况良好、亚健康、不佳等3类人群,记入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良好的人群应该维护其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人群则采取定期针对性的体检;心理状况不佳人群应重点关注,采取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另外,由于测评本身可能会受环境影响,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及学生明显觉察某位学生有异常,也应重点关注[12]。调查结果显示,各因子中阳性症状出现最多的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学校可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拓展训练及专题讲座,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增强中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对职业教育的信心。

3.3为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

心理状况范文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对策思考

一、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由表1显示,有54.2%的留守家庭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情况,其次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这种类型,该情况占31.9%,毕竟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对于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在家这一情况,虽然只发生在极少数留守家庭,打破了常规的家庭分工模式,但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分工。因为,无论是哪种家庭分工模式,必然是综合了自己家庭的多方因素选出的最适合自己家庭的一种模式。另外,还有占比5.6%的父母离婚并外出打工以及占比3.3%的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2)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监护人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表2来看,受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的影响,父母外出,爷爷奶奶成了亲属中最亲的人,因此有将近60%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远多于跟着外公外婆的孩子。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知道,母亲外出,父亲在家的情况本就不多见,所以跟着母亲生活的情况占13.7%,远多于跟着父亲的孩子。除此之外,还有占比12.5%的跟着兄弟姐妹和占比3.2%的跟着其他亲属的情况,但无论是哪种监护人类型,都无法代替父母共同对孩子的监护。(3)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亲情的传递是需要一定媒介的,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打电话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方式了。并且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想孩子了,就可以拨通电话以解思念之情。而且,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缺乏父母的关心与沟通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十分必要。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56.0%的父母比较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做到一个月通话3次以上,而有28.6%的孩子一个月与父母通话2-3次,有9.3%的孩子一个月与父母通话1次,甚至有6.1%的孩子一个月与父母之间没有电话联系,这种情况极易造成亲情缺失。(4)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的最大影响。由表3看,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影响是孤单,缺乏亲情,其次是生活缺少照顾,再然后是学习没人辅导,占比最少的就是胆小害怕不安全、上学放学无人接送以及其他影响。对于占比最少的这几种影响,留守儿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亲情缺失、生活缺乏照顾以及学习无人辅导这三个影响却不是简单的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父母、家人、老师、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父母,这缺乏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满足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与孩子及时沟通,多回家看看,弥补缺失的亲情。(5)留守儿童觉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人往往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各种感觉相互影响,需要与被需要着,关心与被关心着,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关心,留守儿童亦是如此。有72.2%的留守儿童觉得身边的人很关心自己,另外,有19.9%的孩子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是偶尔关心,有7.3%的孩子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很少关心,有0.6%的孩子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从不关心。虽然有过半的留守儿童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是很关心的,但仍有27.8%的留守儿童觉得身边人的关心不够,也正是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存在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多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结论

本论文以河南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整体的、客观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就是依靠电话或父母回家与他们团聚。(2)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这样的状态造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生活缺少照顾、学习无人辅导、缺乏安全感。(3)仍有不少留守儿童觉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不够。三、对策思考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十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并因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该问题的解决,自然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一方面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共同解决。(1)社会方面。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并因为经济原因与其他的现实问题,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照看,被迫与孩子长期分离。但是,由于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远远不够,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对农民工及他们的孩子都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将一个城市市容的影响、犯罪率的上升等各种不好的标签强加到这些外来者的身上,且他们及他们的孩子无法在城市里享有平等的待遇。因此,重中之重是先要解决对于留守儿童标签化的问题,呼吁整个社会对待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关注留守儿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也可以组织一些慈善活动、救助项目之类的,进行大范围的、明确的帮扶行动。(2)政府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二元户籍制度,将户籍分为城镇户口与农业户口。但由于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进城务工的农民被自然而然地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政府要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尽量降低甚至有望在将来做到消除户籍制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阻碍,从而使得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另外,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并进行相应的财政支持,因为单就目前的情况,若没有政府更各方面的支持,农村脱贫遥遥无期,更没有所谓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了。此外,政府要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监管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毕竟从中央到地方,一级又一级的命令传达,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3)家庭方面。人生来就伴随着家人的关爱与陪伴,成长的过程亦是与家人的呵护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现实并不是这么如意。父母长期的外出务工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变得孤单与无助,他们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成长,现实逼迫着他们快速成长,使他们成长为远比这般年纪的孩子成熟与独立的人。也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这缺失的亲情,引发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学龄儿童来说,他们都尚未成年,身体及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可能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若面对挫折,帮助和鼓励他们去应对,若面对小小的成功,分享他们的喜悦并告诫他们莫要骄傲。另外,父母也要正确地对待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不能因为长期不在身边,觉得内心亏欠孩子,就用物质进行弥补,这样容易歪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01).

2.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3.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4.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03).

5.姚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与对策.山西大学,2012.

6.杨玉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