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十篇

时间:2023-03-15 15:59:43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篇1

【关 键 词】 社会责任意识;高中生;伦理关系

责任感是个人素质的核心成分,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素质的优劣。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学生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薄弱,信心的来源萎缩,对于优秀意志品质的锤炼氛围几乎为零。一些中学生对自己所充当的责任角色模糊不清,缺乏情感和意志的职称,这使他们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的高中生被社会冠以“90后”这一称呼,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知识文化素养较高、家庭环境优越,由此造成他们责任意识的普遍缺乏,具体表现有:1.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2. 推诿责任,缺乏担当。但就在整个社会对这代人普遍持有这种看法时,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些场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这一代人没有漠视,没有坐视不管,相反,他们踊跃地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一些感人的场景至今使人记忆深刻,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我们以此为切口,面向刚刚入学不就的高一新生,做了一项校园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大于个人责任意识。如有一个问题:如果班级同学有困难时,你会帮助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有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相反,在问及“你有没有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如捐物、捐钱、献血等)?”有同学表示“经常参与”。这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被认为普遍缺乏责任心的这代人,为什么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热心?

二、原因探究

(一)社会宣传以及舆论作用

在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宣传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决定往往取决于媒体的导向,公益事业在全社会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媒体宣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青少年的心智还未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媒体宣传的影响。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心智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一些娱乐明星,这些偶像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起只是对中学生一味进行单一的思想教育,只是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明星的这些实际行动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对“陌生人”的伦理关系

超越地缘、血缘的“陌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伦理学研究的新主题。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学生对身边亲近的人,如朝夕相处的父母、同学表现出的责任心令人担忧,但是相反的是,他们非常乐意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高一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际交往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单纯,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相对“熟人”来说,他们和“陌生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对“陌生人”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如有一个问题就问到了“同桌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当时,你会指出吗?”有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因为经常面对的人,要考虑到人家心里是否会接受,以后我们的关系该怎么相处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对“陌生人”伸出援助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也不用担心被救助人心里是否有压力、负担,以后的关系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等等问题。

(三)从众心理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在学校或班级的组织下参加公益活动,我们不能否认学校或班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部分学生在做公益事业时不是主动的、自愿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里被消解,我们看到的有可能只是随大流,中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看到别人都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如果不参与的话,别人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

三、对策及建议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发达的社会责任感应为: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实现;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尊重生命,尊重且捍卫人格的独立性、完整性;关怀社会正义的实现,积极对抗邪恶与不义;无私助人;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对抗假恶丑;倡导并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谊、爱;对周围世界富于激情,心灵敏锐,对抗麻木不仁;忠诚,对抗卑鄙;不断地超越自我,因为“人是提升自己和超越自己的生存,人的个体人格的实现即不断地超越自我”;个体与世界的合一,生存境界的丰富、充实、博大。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从中发现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个人责任意识远不如社会责任意识”是值得怀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责任的体现,即使自我对社会责任的反应,也是社会对个人责任的认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认为,在初高中转轨期间,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具体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媒体在后工业时代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尤其对中学生,他们很容易受到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这些媒体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利用媒体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首先,媒体人应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其次,媒体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题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情;再次,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针对青少年崇拜偶像明星的心理,搜集这些人参与公益活动的资料,对他们进行示范教育。

(二)中学目前实行“新课程改革”

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深入开发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中国总理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无不洋溢着一股强烈的家国意识。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组织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如绿化城市植树活动;创建卫生城市义务劳动;祭扫革命烈士公墓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党史馆等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学会感恩”主题宣传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献爱心捐助”行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对这些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高中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人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错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希望笔者这些略显粗浅的拙见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人的价值与潜能[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责任意识篇2

Abstract: To strengthen colleg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put on the first place. Aiming a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意识;责任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28-02

0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国家和社会赋予了他们神圣而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那么,现今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他们是否能够清楚的认知自身的责任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2007级23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他们身上的缩影中来研究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

1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生思想开放,乐于进取,追求自我,个性鲜明。可是本应该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的这些大学生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现将具体表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 个人责任意识减弱个人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群体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在个体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调控着个体的行为。个人责任意识减弱主要表现在:

1.1.1 对学习不思进取由于大学学习压力相对减小,可支配的时间相对增加,作息变得无规律,迟到、旷课屡禁不绝,对成绩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在考试中普遍存在违纪作弊现象。在调查中,有11.3%的学生认为迟到是正常的;95%的学生认为旷课现象在大学已经司空见惯;对考试作弊进行的“记过”处罚,只有30%的同学认为严重。

1.1.2 对感情不负责许多学生在高中时就有恋爱情况,在大学是更把谈恋爱当作一种潮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寻找恋人上,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与感情的关系,因此严重影响到学习。根据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有22.7%的同学对“脚踏两只船”的恋爱观现象表示接受;有高达70.5%的同学认为恋爱影响学习。

1.1.3 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许多大学生不仅没有强身健体的意识,上体育课也是敷衍了事,有14%的学生每个月都要请一至两次病假,有36.2%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51.4%的学生有过到网吧通宵的经历,5%的学生每个月都要到网吧去通宵三次以上,使体力严重透支。

1.2 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认知,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成为一种趋势。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前途、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大事、社会实事关注较少。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奉献精神;对社会不良风气视而不见,对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

据调查显示,有70%的同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发展;有86%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责任定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努力孝敬父母”;有66.5%的同学不考虑或附加条件的考虑去基层工作。实际上,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付出的远比家庭的付出要多得多,大学生应该将自己视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始终抱着“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态度,而不是只想小家,不顾大家。

2大学生对责任教育的状况分析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缺乏,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用强烈的责任意识教育唤醒他们强烈的精神动力,去爱国、爱社会、爱家。但是现阶段,社会对责任教育的认同度却不尽如人意。

2.1 大学生对自身责任能力认识不清有95%的学生认为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出现问题时往往将原因归结于自身责任心不强,在当问及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的原因时,有75%的同学选择了自律性差,需要外在制约条件。以上两个比例较高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责任意识和责任实现能力缺乏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自身控制力需要依赖外在强制力。

2.2 学校教育的失衡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承担对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体趋向于多元化。在大学生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普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着责任教育的任务,但实际上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职能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分数和升序率。在这中衡量标准的影响下,高中把升学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当学生考入大学后,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的同时开展的最多就是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认为只有在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重要的。高校这种只强调知识教育,忽视责任教育,仅注重教导如何学习,轻视教导如何承担责任的做法是高校责任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

2.3 我国家庭的责任教育淡薄由于我国一直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来执行,因此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百般宠爱于身,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家庭责任观念淡薄,不懂得感恩,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他们只取得家庭的关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只愿享受优质的生活,却不愿为家庭付出很多。

3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建议

3.1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要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艰苦创业和诚实劳动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追求为主要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具体要做到:①通过 “思政课”的课堂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②必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注重责任标语的使用,利用展板、辩论、演讲、朗诵比赛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③利用网络、广播、报刊、讲座等形式对责任案例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责任意识的认知水平,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承担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

3.2 家庭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2007年2月17日,总理在东北大学与大学生共度春节时说:“大学生必须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如果连老师同学都不爱的人,连父母亲朋都不爱的人,也不会爱社会,不会爱祖国和人民。”可见,家庭教育是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青年文化群体,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庭及其成员,学会体会家人的不易。爱己才能爱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白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更好地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我们要从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小事开展责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从朴素的感恩教育,孕育出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3.3 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责任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体离不开集体“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目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另一方面,集体又离不开个体,没有个体,集体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质,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

3.4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个人与社会有机的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3.5 要注重实践责任意识是后天习得的,责任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熏陶和反复教育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反复的实践,来督促鞭策学生,要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的需要,要让学生对他人和集体有更多的负责机会,要让他们有承担具体责任所带来的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之形成坚定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蒋平.承担人生责任,实现意义人生――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0.

[2]杨国安.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分析[J].河南教育,2009.

责任意识篇3

关键词:图书馆职业精神;责任;意识;道德;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38-02

一、引言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支柱, 是图书馆发展的风向标, 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也是读者享受到阅读权利的保障, 某种程度上还折射出图书馆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行为。然而,近些年的图书馆工作似乎是技术在主导一切, 信息技术冲击着职业精神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职业精神匮乏乃至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深入解读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 重塑图书馆职业精神,对唤醒图书馆人的职业自觉和职业追求,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

图书馆职业精神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想风尚、职业准则,它是图书馆人道德情操、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及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总和。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职业的价值认同、一切为读者服务、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职业精神是图书馆这个职业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种对职业信念的追求。图书馆从根本上说是以满足人们的知识信息需求为使命的职业,在当前大力提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图书馆职业精神主要从责任意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服务创新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二、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

(一)关于图书馆的责任意识

1.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图书馆职业精神首先要具备的。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研究,目前,许多研究者仅把图书馆责任的内容局限于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将图书馆社会责任看成是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比如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收藏、存储、传播知识信息等。也有研究者将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内容定义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终身教育,培育读书氛围,开展人际交流和加强休闲功能”。

参照国外图书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信息获取平等、人权、环境、性别、战争与和平等社会问题等方面,认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应该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消除社会不公平作出努力。我们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认识,应该将视觉放大到整个社会,以更广阔的视野,超越图书馆职能本身的狭义范围,从更高层面上界定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含义。

2.图书馆社会责任的体现。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实行通常体现在图书馆的日常服务中。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在这方面开展了工作,如深圳图书馆常年开设了“公民法律大讲堂”、“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专题讲座,并将此建设成为该馆的品牌,对于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发展公共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再如东莞图书馆长期设有“市民学堂”、“市民空间”,为市民提供有关职场、理财、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讲座;“东莞市民学习网”常年定期为市民开设粤语、英语公共培训班,以及计算机、理财等技能培训的远程网络课程。这些服务以图书馆传统服务为依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学习平台,创新服务手段的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图书馆社会责任的体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图书馆日常工作中。需要指出的是,体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并不是要图书馆脱离自己的职能,甚至不顾自身条件去做一些不可及的事情。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如果成为了公民素质教育的课堂,成为了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了包括老幼、病残、穷人、移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等等,这本身就是图书馆体现社会责任很好的方式之一。

(二)关于图书馆的职业意识

1.树立图书馆职业意识。图书馆的职业意识是对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的认同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认同和责任认同。首先是要对这个职业保持尊重与敬意, 图书馆职业精神应体现出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在主观上认同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 并把这种认同内化为个体图书馆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进一步形成对图书馆职业的尊重和敬意。图书馆职业意识还包括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包括岗位责任和道德责任。职业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与驱动作用,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图书馆员就会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负责、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2.建立职业荣誉。图书馆职业意识还应该包括对职业荣誉的高度重视,虽然这是社会对每一种职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但是,每一种职业必须按照自己的职业标准来建立职业荣誉。图书馆职业荣誉是通过个体图书馆员的职业行为来建立的。如果一个图书馆员认同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那么他也一定会重视这个职业的社会荣誉。图书馆职业意识虽然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但最终需要通过团体和个人的行为提升职业荣誉,并获取社会的认同。

3.提高对图书馆职业意识的认识。当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与传递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作出了过度解读,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服务被简单地抽象为信息知识服务,把网络信息交互环境理解为未来世界的图书馆形态,以致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中心长期倾斜于技能性的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这一发展思路偏离了图书馆专业活动的基础,在这样的氛围中,对现代图书馆职业意识的认识尤其显得重要。

责任意识篇4

案例2:某中学一生管教师在巡查宿舍时,发现一个宿舍的学生在讲话,于是要求该宿舍同学说出谁是肇事者,因没人主动说出,结果体罚了该宿舍全体学生,引起该宿舍学生及其家长的强烈不满。家长来校找马领导,听说马领导对着家长说:“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结果生管教师不仅挨了家长的教训,派出所、新闻媒体也都介入教师体罚学生这件事了……

案例分析:如果家长找到苏领导后,苏领导能问问事情原委,站在学校的立场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过错,指出孩子做检讨的必要,告知家长对孩子一味顺从的危害,也许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果家长找到马领导后,马领导不是“这生管教师是该被好好教训一下”,而是承认生管教师确实存在方式方法上的过失,及时为学校平息事态的发展,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两个案例都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学校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对于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认识

学校的大局就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学校行政领导要有大局意识,要自觉了解学校的大局,要以班子的利益为重,要以学校的事业为重,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重。大局好了,大家都跟着沾光;大局坏了,大家都跟着倒霉。行政领导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因此,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对待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都不可缺少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行政领导的基本政治觉悟、公德准则,是学校稳步提升的前提条件。

责任意识是指对工作的一种内在的负责意识。责任意识强,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总觉得工作单调无味,很小的问题也可能解决不了。行政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学校的盛衰荣辱都有行政领导的责任。对于这些责任,行政领导要自觉、主动去完成,不是被动接受,那种为博得校长的欢喜,在校长面前很卖力,而在背后却是大相径庭,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学校得以向前发展的危险信号。无论我们在什么行政岗位,都需要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成就事业、赢得他人尊敬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意义

领导班子是一个核心组织,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是教师团队的楷模,它发挥的是决策功能、指挥作用。因此,学校班子成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比普通教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为重要,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如果班子内部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闹矛盾搞分裂,那教师就变得做事无目标、奋斗没方向,学校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再无凝聚力、战斗力可言。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应看作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反映的是行政领导的政治品质问题。

当前,一些行政领导很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总是考虑短期效应,致使学校难于持续发展;有的领导不能以身作则,问题处理有失公正,没有全盘棋思想,致使班子涣散,人心不齐;有的领导认识偏差,认为自己是在为校长做事,工作上大打折扣;有的领导缺乏周密思考,工作不讲效率或经济成本;有的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力图安稳,明哲保身,缺乏荣誉感;有的领导工作拖拉,不敢负责,缺乏担当和勇气,致使制度难以执行,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有的领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分担责任,而是送人情,乱加评判,暗箭伤人;有的领导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应有的党性原则,个人私欲膨胀,搞“窝”里斗;有的领导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唱得好听,做得难看;有的领导对一些交叉性的工作相互推诿,不能通力合作,统筹兼顾。凡此种种,造成班子之间关系紧张,不能融洽相处,形成合力,而是产生内耗。

不管在什么单位,领导之间需要鼎力相助,尤其是副职,本身就是助手,就是配角,对正职的支持是分内的事,也是副职必须具备的素质。副职要有“绿叶”精神,甘当无名英雄,甘做班子荣誉的奉献者,要多揽事少揽权,多揽小事,多揽缠人的事,工作中要尊重正职,请示正职,不要主观臆断,随意表态,要有主见但不固执。当出现工作失误后,不能推卸责任,找种种借口敷衍了事,要自我剖析,敢担责任。当其他副职遇到困难时,要以旁观者清的角色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分担责任,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更不能相互拆台、落井下石,班子领导只有相互补台,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某些情况下,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全局利益,有时行政领导要甘于牺牲个人利益,不能一心只想个人得失,这是最能看出一个领导的风格、品质到底如何,也是领导能否受到他人敬重的最敏感话题。

如果行政领导首先没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又怎能要求教职工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群众看干部,教师看领导。行政领导要把自己的品行、行动作为教师的一本活教材,做到觉悟高于他人,工作勤于他人,奉献多于他人,业绩优于他人,唯有如此做出表率,才能引领教师做出表率,也才能触发教师把学校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有利团结的话就说,不利团结的话不说,有利团结的事就做,不利团结的事不做;该说的话才说,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该做的事才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行政领导说话才有分量,做事才能让人信服,为人才能让人尊重。

三、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方法

要增强学校行政领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但用制度管理往往只能局限于下限要求。行政领导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应表现在自觉、主观能动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自省、自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1.在学习中增强。自古以来,凡是有造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热爱学习的。学习是立身之本,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学习,一要学政治理论,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立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成熟;二要学本专业知识,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三要学法律知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四要学修身养性知识,促进品格、情感、心理方面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2.在实践中磨砺。大局观和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岗位炼意识,岗位出人才。领导干部要从书本上汲取理论支持和知识营养,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造就优秀的品格。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坐享其成,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如何,不是嘴巴里说出来的,说了也没人相信,而是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不用说别人也会由衷信服。那些在艰苦、复杂环境工作中经风雨的行政领导,比在平稳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得要快一些;那些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行政领导,比经历简单的行政领导要成熟一些。因此,每位行政领导要积极实践,主动投入,用心去做,在做每件事,处理每件事的过程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3.在自省中提高。自省是对自己的品行、行为是否合乎职业道德的自我检查。作为行政领导,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想想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个别行政领导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不成熟,工作没做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反思、自省。为此,行政领导要经常反思自己干了些什么,有没有自觉维护学校的大局,工作有没有做好,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自省中分析得失,调整自我,在自省中赢得事业的成功,在自省中塑造出完美的人格。那些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行政领导,总是能够深入思考,想问题、处理问题总是站在大局的基础上,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工作成绩总是优人一等,胜人一筹。

4.在自律中升华。自律是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式,是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自己为自己立法,是在理性、良知的指导下对现实和职业道德关系的自我约定。作为行政领导,一看做人,二看做事,既然组织安排你挑重担,那么你就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讲回报,只求组织放心。一些班子成员在做事情上常求“利”字,有利可图,积极表现,没利可图,一拖再拖,这是很庸俗的人,难成合格的行政领导。面对各种诱惑,要能保持平常心,严于律己,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实际上,很多党性党规、品行修养就像开车不能闯红灯一样,是一些常识性的要求,人人都应知道,行政领导要清楚自己的品德底线,同时也要守住这个品德底线。

责任意识篇5

一、会议制度。文旅局每季度召开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并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同时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二、定期向上级汇报制度。文旅局每季度向区委宣传部汇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每半年分别向区委报送一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重要内容制度。各班子成员应当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级党组织领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评议。

四、研判和通报制度。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每季度研判一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每半年通报一次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组要建立研判机制,组织好分析研判工作,研判情况及时向区委宣传部报告。

五、信息报送制度。全区各级党组织每季度向区委宣传部报送意识形态工作有关情况,包括工作进展、突出问题、制度建设、追责问责等方面,遇重大情况随时报送。

责任意识篇6

关键词:责任 责任意识 自由 培育

责任是伦理学中比较古老的范畴,也是高校德育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民族振兴的生力军,他们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然而,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今天,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却呈现出了弱化倾向:重自我,轻他人和社会;重索取,轻奉献;易情绪化而少理性等等。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本文拟对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的动因及承担责任的根据等方面作初步的疏理和探究。

一、责任的来源

每一个社会的人,都负有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责任。责任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1](P6)那么人的责任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宗教神学和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责任是神的意志或客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责任出自人的天性,生而有之。机械必然论者则完全否定人的自由,因而直接否定了人的责任。庸俗进化论者和旧唯物主义者用生物进化来比附人的责任,或是完全从外在的自然环境来解释责任的产生。[2](P39)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开了西方义务伦理学的先河,他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他认为责任就是服从客观普遍规律的行为的必要性,尽责,是处于对规律的尊重。尽管康德重视人的责任,强调行为选择时的主观因素,但过分夸大了人的意志自由也是不客观的。因此,康德的责任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善”,而把这种抽象空洞的“形式”还原为具体历史的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责任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协作交际的结果。人类发展的第一个生产就是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新需要的不断产生推动了历史活动不断地进行下去。满足需要的活动使得人与人结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根本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为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保证人类能合理利用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各种有限的条件,以及社会整体及其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要求,并且以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必然要求置身于关系中的个人遵守这些规则。道德责任便是规则中一种,它既是个人得以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维系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在普遍的社会联系中,人们只有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有人认为孤独的人是没有责任的,恩格斯指出:这个没有责任的、被设想为孤独的人,除了天堂里的不幸的“原始犹太人亚当”还能是别的什么人呢?在亚当身旁出现一个人,构成一个最小的社会时,“亚当立即有了责任”。可见作为社会的人是不可能摆脱责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P329)因此,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现实人的要求,责任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中担负一定职务,就会有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有能力而不担负工作,那么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人是社会的人,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必须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最终实现自身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履行责任的动因

考察了责任存在的根据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个人履行责任的动因,即什么促使个人履行责任。关于履行责任的动因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有过经典的论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一切行为都是自己的行为……既然行为是自己主宰的,经过策划和自愿的,那么自己就负完全责任。”[4](P54)他看到了责任动因源于一定的目的,同时他还认为“有些事物是因其自身之故,有些事物是因另一些事物之故而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被我们追求是同时因这两者而被我们追求。在所有为我们所追求的事物中,有些事物通常被我们作为手段而极少作为目的,有些事物通常作为目的而极少作为手段,另一些事物时而作为目的时而作为手段来追求”。[4](P3)可见,责任就是源于这种既可以当作目的也可以当作手段来追求的事物,他将责任的动因归结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责任作为人的基本规定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5](P196)责任的目的价值是指责任本身就是目的,责任是人的价值的标志,即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标志,是人的存在的意义的体现,一个人的责任越大,他越有可能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责任的手段指责任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来考察责任会使我们明确履行责任原因,少犯错误。这就需要认清作为目的的责任和作为手段的责任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责任的冲突。

但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它们还涉及到合理性和正当性的问题,“目的不能使手段正当化。目的和手段在伦理上必须有一贯性,这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原理。在第一阶段作坏事,而在第二阶段想要作好事。这从心理上说,也是不可能的。就是说,出发点错了,就绝不会达到正确的终点。”[6]同样,如果要求的手段是不正当的,那么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比如一个人为了孝敬父母,却走上了抢劫的道路。因此我们在考察个人履行责任的实际根据时,必须作出具体的分析。

三、承担责任的前提

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有所负责。但要求人负责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即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我才对“我”的行为负责。这是个关键且实质性的问题。恩格斯说“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3](P153)可以看出对责任的承担是同自由紧密相连的。在伦理学史上对于自由和责任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机械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动是必然的、规定好的,他们肯定人的受动性和行为的客观约束性,却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必然导致两种错误的结果:一是宿命论。既然一切都是绝对必然的,人也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不要去做什么无谓的努力,听从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的支配,这才是人惟一的职责。二是把自己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推给环境、社会或外界的必然性,把本来是出于自己自愿的选择说成是被迫的决定,最终也就否认了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种是绝对自由论者,他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认人的行为要受环境的制约,要受到外界必然性的支配,无限夸大人的选择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任意选择,从而也无限夸大了人的责任。客观上也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因责任扩散,人人都要承担责任,实则是人人都没有任何责任;二是责任回避,人人只会逃避自由,逃避责任。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自由是客观存在、具体现实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从实质上说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是人的自觉自愿的活动。道德主体有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使选择者承担责任,也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人必须对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负道德责任。因此,主体在自由选择对象的同时,也自由选择了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基础,是主体承担责任的前提,我们可以说,道德责任就是道德自由。

由此可见,自由选择绝对不是放任,它不但意味着责任,而且还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自由选择受客观条件提供的选择的可能性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施莱特时指出:“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的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3](P355)我们只能对客观环境允许范围内人们选择的行为追究道德责任,而不能超越时代、阶级与具体生活情境的局限,追究人们对不能选择的行为的责任。自由选择还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主体应该具备正常人的理智,这样才能自主选择、自由决定、自觉控制行为,行为才真正属于我。可以说,人在行为选择中的自由度和责任量成正比例关系,选择的范围越大,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可能性越小。

以上是从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的动因及承担责任的根据三方面作初步的疏理和探究,从中可以看出责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他们是自由的主体同时也是责任的主体,有义务承担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代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钱焕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意识篇7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省出台首个《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成立首个湖泊管理局,全省的湖泊生态保护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为了擦亮我们的生态名片,呵护我们的家园根柢,守卫我们的文化源流,营建我们美好的世代之梦,以确保“千湖之省碧水长流”,树立“人湖生死同体、福祸与同”的价值观念,营造爱湖、护湖、亲湖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成保护湖泊、建设美丽湖北的社会风尚,让保护湖泊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推动我省湖泊保护与管理工作深入持续发展,“千湖新记”大型系列报道由总编辑蔡华东提出创意、命名,编委会共同策划,组成报道专班,从2012年1月起隆重推出,预计将历时两年。这也是湖北日报报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单一项目的大型报道。

我们认为,湖北日报作为党报,有责任也有义务彰显媒体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为湖北的湖泊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报道时间选择上,编委会反复研究,进行了精心筹划和前期准备,报道推出适逢全省首个《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出台不久和十八召开之后。我们认为时间选择得当:在湖泊生态保护引起全国和全省的极大重视之后,在湖泊现状堪忧日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美好生活之时。

为全面疏理全省主要湖泊的现状,全方位展示其不同的时代风貌,唤醒人们的湖泊保护意识,我们推出这样的报道,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全省湖泊的保护工作。作为媒体。我们想以媒体人的先知先觉,敏锐地抓住这一社会热点,唤醒人们的湖泊保护意识,为我省湖泊写下这个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四个结合”彰显报道特色,在当下大众传媒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千湖新记”系列报道,我们概括为“四个结合”:历史性和文化性结合,思辨性和可读性结合,共性和个性结合,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力图表现为: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体现知识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以每湖典型性的特点体现其历史性,寻找根脉,钩沉往事,应证历史;捕捉最亮的“文眼”,以文化展示体现可读味性;以古今图片体现其历史性、观赏性和现实风貌;以民俗风情体现其贴近性,展示不同湖区特有的人文风光和特定风俗;以每湖之个性,作为其湖之特色,并将之放大,以体现其差异性;以相关政策(省政府出台的《湖泊保护条例》、省政府《关于加强湖泊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体现报道倾向,唤醒保护湖泊意识;不仅展示湖泊生态的现状,更体现记者的思考和建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以调查为经,以情感为纬,以寻找解决办法为目的,贯穿整个报道,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至6月底已发稿22期(版)。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西凉湖等我省湖泊面积排前几位的湖泊已基本刊发。由于时间跨度长,我们要避免先大后小报道失重现象,尽量做到有一定的节奏感,疏密有度。

二、报道定位准确实用

报道组记者深入到全省各地主要湖泊进行实地踏访,采访相关部门和湖周边老居民,探究湖泊的历史发展变化,查阅湖泊相关历史资料,展示湖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我们的报道力求实地调查,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将湖泊的真实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系列报道具有了极强的新闻性。

随着报道的推进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关于“千湖新记”如何报道在湖北日报编辑部内形成了很大的争论,问题的核心是:究竟从问题入手,还是偏重于展示其特色。报道组最后综合各方意见,确定四大内容:1.全方位疏理全省主要湖泊的现状;2.全方位展示其不同的时代风貌和文化底蕴;3.对我省湖泊生态进行真实准确的实地勘录,提供思考和建议,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4.唤醒人们的湖泊保护意识。

我们认为,这种定位是准确和实用的。生态是湖泊的生命,文化是湖泊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湖泊的功能不外乎以下:防洪、排涝、蓄水、灌溉、养殖、航运,而湖泊污染的原因大体以下: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投肥使之富营养化)、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几类。仅从生态单一性切入,必然陷入报道之雷同,更体现不出各湖的差异性,报道会显得平板呆滞,更体现不出差异性。所以在将生态作为其重之重时,“全方位展示”对报道的推进以及使报道生动、丰富、可读,很有必要。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困境,各湖都是相同的;魅力,各湖有各湖的特色。

三、报道饱含情感,真实感人

湖泊是有灵性的。说起湖泊,我们会想到“湖光山色”,她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所以,我们认为,在展示湖泊时,必定要以优美的文笔和厚实的文化来勾勒其风貌、其神韵;对湖泊的生态现实,必定要以善待我们的生命之湖母亲之湖之义,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善意针砭现实,呼唤良知,而不是一味批评,冷眼相对,甚至冷嘲热讽。所以情感元素在报道中得以充分体现。记者面对充满灵性的湖泊,除了必要的理性之外,如果不发乎情,难以动其情,言其真,展其善,报道必将枯燥干涩,也很难打动人,感染人。

所以,在报道中体现一定的文学精神,加大情感元素的运用很有必要。其不仅使报道生动、灵动,也能让读者感知报道者的出发点和情怀,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我们认为,记者以爱湖之心,行爱湖之文字,抒爱湖之怀,提爱湖之议,对湖泊的关切、呵护与痛惜之心,溢于笔端,才能深深打动读者,达到了感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良好传播效果。

四、加强策划,深入现场,理性与感性相统一

目前报道专班设主编一人,全面负责。主笔(专职记者)一人,兼职记者两人,每次一名摄影记者。人不多,任务重,采访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对此,我们紧密合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并加强策划,集思广益。

在湖泊的选择上,我们原则上按省水利厅提供的面积从大到小进行报道的推进,第一阶段先写全省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但对有特点有代表性的湖泊,也不惟面积论,穿行。如沙湖、网湖、大冶湖,其面积都不是靠前的,但是它们具备全省湖泊的某些个性和文化特质,所以也优先纳入我们的视野。再说遗爱湖,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左右,但它承载了黄冈2000多年的厚重文化,我们也把它作为特例进行报道。我们认为,湖不论大小,它们都是有灵性的,无论大湖、小湖甚至是未名湖和业已消失的湖泊,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理应尊重每一个湖。而每一个湖泊的选择,大家进行充分讨论,要求记者了解湖泊特色,从特色入手,主料配料、写作形式、预期效果,报道专班都开会进行精心研究,反复斟酌比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报道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报道的厚度和可读性。从目前每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记者穿行风雨,行走千湖,取得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每期报道推出之后,报道专班记者又奔波在全省的各个湖泊上。正如主笔易建新所述:洪湖、东湖、梁子湖、汈汊湖、龙感湖……一路走来,风雨无阻,脚不停,笔不止,镜头不断。湖泊变迁、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生态保护、名人趣闻、地方风情、旅游开发、特色产品,跑湿地局、环保局、水利局、水产局、旅游局、县志办、文史办、文联、作协……凡是与湖有关的部门与人,一一找去,越多越好。这样,我们给读者的也就越多,也更能全面地展示每个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大量翔实的现场采访调查,为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优美图片,使报道更加准确生动,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在采访中,报道组记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克服天气、交通工具等各种困难,力求将所有涉湖的方方面面一一采访到位。在写稿的过程中,反复研读大量湖泊资料,力求寻找每个湖泊的个性,展示其不同的生态特色和人文景观,收到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五、报道形式不断创新,别具一格

在报道形式上,我们大胆创新。内容组合丰富多彩,古今观照,交相辉映。

报道组合中,与湖相关的精短古诗和现代诗的运用,让读者感知湖泊的文化底蕴和湖泊生存现状。它在版面的上方,往往使整个报道笼罩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或优美、或沉郁、或激愤、或欣慰。其不仅增厚了报道的文化性,而且有“定调”的意味,让读者很快进行入到某种氛围之中,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让读者很快进入报道者预设的“情感场”,很快调动读者的感情和捕捉神经,从而使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的,而是带着情感和报道一起走向深入。如4月11日引用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的诗《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此诗用在咸宁的母亲河西凉湖上,较为贴切,虽短短几句,却深情表露,有关切,有迷惘,有感伤,很能打动人。

对历史钩沉、传说故事、湖边拾贝等小栏目的设置,我们也动了一番脑筋,借历史钩沉带出湖泊的历史流变,以传说故事道出湖之由来,集历史性知识味性于一体。康熙命名洪湖,斧头湖因斧落于湖得名,西凉湖因美丽姑娘西子而得名,等等,文虽短,却不能省,它也是区别每个湖泊的符号之一。湖边拾贝展示的是其亮点,在版面上有点缀作用,它有效地调节了版面气氛,不致于使其过于沉重。

这些小栏目的设置,不仅仅是作为“主稿”的补充,而是丰富了版面元素,使版面尽显张力,轻重适度,和谐共处,灵动可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湖泊,尤其是那些文化内容丰富、生态意义浓厚的湖泊,版面有限,我们显现的文字和图片,还不足以表达出该湖泊的全部意义,或者说,无法表达出不同人们对湖泊的各自感受。

报道形式的创新,我们还有巨大的试验空间。人与湖,偏重湖,内容还可创新;古与今,古今平衡如何更为恰当;单一和众口,报道角度似应更加多元。

版面制作精美大气,图文并茂,充分展示湖泊之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责任意识篇8

摘 要 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应当领导干部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干部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本文将对强化领导干部法律意识途径、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途径进行分析,为提升我国基层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法律意识 责任意识 基层领导干部

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管理工作成效与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尽职尽责、处处为国家和人民着想,进而更好的实现干部职责;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领导干部则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贯彻国家法律要求、法律原则和精神,进而使普通民众正当权益免遭侵犯。由此可见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是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必然具备强烈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所以为了保证领导干部有效履行职责,提升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尤为必要。

一、强化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深入学习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

法制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主体进行主动的培养。五年普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但主要是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多数干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相应的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法律普及没有被提升到较高层面。实际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干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范的违法行为,或缺乏对他人权利保护和尊重的认识,损害他人权益的现象。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对法律规定进行全面学习,还要对法律价值取向和精神进行深入了解,真正了解法律真谛。还要帮助基层干部对私权利和公权力的边界和关系进行明确,认识到作为国家基层干部应当根据法律和宪法规定履行公权力,公权力行使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体现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权,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真正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二)具体实践中完善工作方法

人们在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对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在相关工作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着重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和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干部解决、思考、分析问题应当从法律角度出发,运用以法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实际工作中确定主张、制定决策,应当对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法律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具体管理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解决工作问题和矛盾,应当充分贯彻和执行法律程序,达到以法育人的目的。

(三)将依法行政能力和意识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当前我国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政治意识强、法律意识弱的问题,相应的法律教育培训互动并没有真正发挥培养干部法律意识的作用,搞得轰轰烈烈的培训教育活动收效甚微。近期国务院颁布的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要求,严格考核、测试基层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对拟上任的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在任职前接受依法行政情况和是否掌握法律知识的考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接受法律知识测试,在决定任命前应当对测试和考查结果进行充分考虑。这种情况下产生更多具有较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基层领导干部,为基层依法行政奠定了良好基础。基层人大、党委应当在基层干部考核、任用主要依据中纳入学法、用法能力,组织部门应当通过考察依法办事能力、法律素质进行干部任用选拔。地方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有效的引导机制,推动基层领导干部用法学法,最终实现基层领导颁布整体法律意识的提升。

(四)在依法监督内容中纳入干部行为

公民正当权利能否实现与行政权利行使是否恰当息息相关,而实际中行政权力具有易扩张的特点,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障基层领导行政权力,让宪法、法律赋予基层领导干部权利得到整个单位、行业、社会的认可,对于基层干部正当行使权利任何任何和组织都不得干预,让公民相关权利的实现和行使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要制约和监督基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权力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会滋生罪恶与腐败,会给公民、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应当依据相关制度和法律规定行事,不得超越法律现有框架,确保公民正当权利不受权利行使侵害。在监督、制约基层干部行使权力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讲制度建设的语气功能和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制度对行使权力行为的规范。其次要充分落实监督,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规定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敢于迎难而上处理问题,形成对基层干部违法行为的有效震慑。

二、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教育,培育正确权力观

清醒认识权力本质是基层领导干部形成责任意识的基础,只有对待权力时抱有正确态度,才能够自觉、充分履行职责。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就应当正确运用和对待自身权利,将为谁服务、谁掌权问题解决好。基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并不是在接受组织的补偿,而是履行职务责任,干部权力也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筹码,而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义务,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解决权力观问题最根本手段是强化党性锻炼和学习,在具体工作中自觉贯彻社会主义理论,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做到自励、自警、自省、自重,最终实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二)强化能力建设,提升能力素质

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形成强烈责任意识,为人民尽职尽责的工作,就应当对自身能力素质进行强化。通过坚持实践锻炼和学习管理知识,推动自身社会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运用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增强工作实效。应当做到有勇有谋,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实际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妥善处理,有机结合讲清道理和做好工作,有效缓和、解决矛盾;应当做到有勇有道,在执行相关政策时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充分了解和吸收群众意见,将震荡和矛盾控制在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推动高效运转、规范有序局面的形成,并对工作中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进而不断提升管理成效。

(三)注重提拔负责人干部,形成正确用人导向

在选拔干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那些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的干部,使他们在更高岗位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还应当对干部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进行完善,看待干部时应当客观公正,将组织选拔视野拓展到那些实实在在做事、勤勤恳恳为民的干部。同时还应当对民族推荐工作进行改进,强化民意调查、让广发民众充分参与进来,使得推荐上来的是实绩突出、尽职尽着的优秀干部。在选任用人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德才兼备的原则,保证提拔干部在新的职位中能够尽心、尽力的履行干部责任,推动重视踏踏实实做官、老老实实做人的人才的用人导向。

三、结语

实际中优秀干部必然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这也是领导干部充分、有效履行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很多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待提升,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自身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干部两项意识,进而将领导干部领导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的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小平,王海洋,李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J].前进,2014.07.

[2] 郝湛秋.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06.

[3] 张恒述,张晓光,林夏等.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十种意识[J].先锋队,2015.16.

责任意识篇9

关键词 高职生 责任意识 现状

1 当前高职生责任意识现状

1.1 自我责任意识淡化

自我责任意识就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对自己的现在、将来负责。目前,大部分的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有些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趋于淡化、甚至缺失,表现在:一是对自己的学业、未来不负责,凡事很被动,缺乏明确学习目标。部分高职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整天怨天尤人,学习无动力,上下课都“踩铃”,上课睡觉、下课精神十足,上网通宵打游戏等。二是怕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推卸责任。有些高职生遇到问题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找理由来推卸责任。

1.2 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的青年,在家都是“小皇帝”,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一部分学生平时跟同学、女(男)朋友“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却很少主动给父母必要的关心和问候,只有在缺钱的时才给父母打电话。在毕业前期的顶岗实习期间,有的高职生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去实习;有的高职生觉得工作待遇太低,不愿意去实习。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导致部分高职生根本不考虑自己即将毕业成为一名社会人,须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反而认为反正还没毕业,父母给自己生活费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当上“啃老族”。

1.3 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现阶段部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思想行为较实际,责任感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比如每年到了评选助学金时,平时那些穿名牌、用名牌的学生也会创造条件去争取各种补助机会(其中不乏弄虚作假提供假证明者),来分那些确实贫困学生的补助金,可当学校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找借口推脱,不参加。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平时开支比较阔绰的学生拿着家里给的学费故意找理由拖欠,从不考虑这样乱用学费会给家庭、学校带来什么后果。

1.4 集体责任意识亟待提升

随着个性的张扬,高职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逐渐消退,在他们的意识中,责任意识就是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无利的事绝对不做,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班级、院系、学院等开展的集体活动反应冷淡,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活动,对自己眼前无利的其他活动绝不参与,如每年运动会时,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好像与自己无关,在赛场玩玩手机看看热闹;更有少数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集体活动。

2 高职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高职生是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的群体,自卑感较强,自我意识也不高,大部分高职生的经历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与正确理解,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至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进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2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下转第135页)(上接第91页)的作用。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大多数父母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终坚持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这种状况使责任意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也随之被忽视了,从而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造成严重冲击,使得他们总是站在“别人能为我做什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很少站在“我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的立场去思考,权利意识强于责任意识。

2.3 社会负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问题不断显露,高职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整,大多数高职学生只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他们更容易看到一些阴暗面,听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促使他们以为现实社会就是只关注自己利益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淡漠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弃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3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3.1 强化自身修养训练,提高高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固然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因,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归根结底还得依赖于其自身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生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加强学习,大量阅读书籍,认真学习他人优点,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强烈的责任感承担起责任;二是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践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自我管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管理中不断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把外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

3.2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形成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合力

责任意识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培养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我国大学生责任缺失、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社会的环境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管理有关。本文试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端正人生态度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责任意识呈两极分化状态。即很多大学生通常处于过度强调自我责任意识或极度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的极端状态,而很难确立正确的平衡的个体责任意识。具体说就是,要么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突出个人利益,追求物质回报,表现得急功近利;要么忽视甚至漠视自我责任感的建立,缺乏人生规划,沉迷于网络,生活上追求享受,铺张浪费。

2.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精英,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体现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心,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中既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群体,也有社会责任意识的表达方式缺乏理性的群体。

二、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范畴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家庭条件氛围。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缺乏换位思考,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2.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3.个人的自身素质。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认为现实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4.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现在生源的日趋减少,学生成了高校的香饽饽,只要学生来了辅导员都要好生照料。生活照料、卫生照料、学习照料、考试照料,学生的一切都要靠辅导员来照料。由此导致学生整天无所事事,都不知道自己整天该做些什么。因此学校的这种教育制度导致了学生迷失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意识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意识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意识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逐步培养其发展中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