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时间:2022-09-29 17:13:27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摘要]为更好地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研究人员先探究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时代内涵,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并提出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有效实践,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业务能力、增设研究方向、完善政治理论素养及加强自我监督等,从而有效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提升该类人群对学生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新时代高校;业务能力精湛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授任务也逐渐增多,为更好地培育当前大学生的思政思维,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带有不同程度的使命担当,借助使命担当的适时改进有效提升其对相关学生的教授效果,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时代内涵

(一)教育本质的新阶段表达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该项课程内容时,需明确其自身具体的使命担当,该类使命担当属教育本质的新阶段表达。具体来看,在实践中华民族的各项精神内容时,该实践活动内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与政治认识都会影响着人们各项行为的选择,继而改变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后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利用该项课程内容使学生思想拥有爱国、责任、担当与理想等指标,让更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放置到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内。此外,精神生产力为当前教育的新形式表达,带有较为丰富的基础性内涵,全面塑造与改善人们的道德品格、价值认同与政治认识等,也就是当前教育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决定了该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性质。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

针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来说,其主要的教授内容既有党的领导思想,还带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内核,即学生在学习该项课程后可拥有更为精准的思想精神,在使用该类教材内容后,将适时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具体来看,优秀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仅要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要明白自身的发展方向,利用适宜的思想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各项行为,增强其做事的大局观与合理性,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内容可有效满足学生的基础性要求,全面改善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行具体的教授工作前,应精准明确不同人才培育的对应性方向,即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来改善学生的业务水平,并利用适宜的政治理论指导来完善当前教学现状,为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带去不同程度的启迪。基于高校学生的发展将极大影响祖国的未来,对其综合素养的要求应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利用该课程内容来精准把控人才的发展方向,使各类人才的发展方向变得更为合理、科学。

(三)为祖国带去更多人才

高校思政课程带有极强的精神属性,再加上意识形态教育已逐步变为该类课程的教授重点,在拓展此类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过程中其能为祖国带去更多人才。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内容上看,时代性与政治性为其思想发展的基础使命,而信仰引领、思想引领、理论引领与育人引领为其具体的责任担当,在该类内容的引导下,其能改善更多学生的业务素养、思想素养,为其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与政治观带去极大改善,给祖国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此后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要求

(一)政治素质过硬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在其开展正式的教授前,应对其持有些许的基础性要求,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应带有较为过硬的政治素养。具体来看,教育者的实现基础为受教育、信仰者的传授基础为有信仰,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正式传授相关课程前就应带有极强的政治素质,继而传播更为适宜的思想文化,提升思政课教授的专业性。在传授思政课程的过程中要带有正确、适宜的政治立场,通过自身的积极作为来提升政治敏感度,在关键时刻做到旗帜鲜明、明辨是非、头脑清醒等,对于当前社会存有的错误观点要勇于纠正与批驳,保障基本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前,要适时明确其教授的政治内容,确认该项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为“为人民服务”,并利用该项宗旨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引导学生始终坚持该类治国理念,为此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效解决为09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第35卷第17期总第327期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现实问题,向学生明确该类科目的基本要求与政治属性,借助思政课程中的内部要求来强化教师授课特色。

(二)业务能力精湛

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利用较为精湛的业务能力来增强教学效果。具体来看,优秀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其要始终处在学习提高状态内,与知识的发展同步提升,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高效宣传、研究与传播,其业务能力要较为精湛。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状态上看,其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知识功底上都要进行适时改善,在保证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完成思政课的传授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在扎实学习的基础上,适时创新自身思维、开拓自身视野等,利用过硬的业务素养来完成创新式的教学课堂,给更多学生带去有新意、有深意的课堂体验,为学生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教授其灵活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将正确的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即教师在课程教授前应带有科学的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与知识视野等。此外,在改善业务能力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利用合适的内容设定,借用多媒体技术等多项形式,使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产生较大转变。

(三)育人水平高超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该类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还要确认合适的育人要求,若想真正提升育人水平需充分发挥出自身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高校思政课程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为确认该类课程的育人性,教师应及时变化教授理论与对应性实践,在借用思政课程来实行育人教育时,要精准确认其具体的教育对象,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需保持一定的稳定,在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情况时,适时改善此类教学的教授结果,由于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执行时带有艰巨性、长期性,该课程教师要带有适宜的育人水准。新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担当与时代责任,不但要对自身的业务水准提出严格要求,更要利用思想的提升来改善育人能力。

(四)道德品质优良

对于新时期的高校思政课程来说,教师需紧密融合自我修养与教书育人,将自觉、自励、自省与自重等观念放置到教育工作中,利用合适的德育教育来增强师道尊严与教师形象。通常来讲,思政课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帮助学生找出心底的善念,透过对学生的适宜引导来提升其综合素养,因而该类教师的教授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灵魂、明确正确的道德规范,因而教师本身就要带有较为优良的道德品质。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品质而言,其拥有的伦理道德,不仅要带有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正确道路,还要在国家道路选择与道德教育上持有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基于高校内部的学生来说,该阶段为道德思想修养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由教师为其指明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在该阶段的使命责任为帮助学生树立适宜的道德标准,并透过适宜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时代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的有效实践

(一)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或践行自身的使命担当时,应利用适宜举措来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为学生提供的适宜服务与关照来增加更多的思想政治宣传渠道。一方面,在传授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爱与尊重学生,适时明确学生在该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是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源头思想上改善学生的业务水平,并将自身的使命担当传授到更多的学生中。同时,广大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内容时,也要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来改善自身的学习状态与思想观念,比如,在该类教学中明确自身的学习责任与历史使命,使其在此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充满信心,保持心情的愉悦度,提升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全面调查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状态、学习态度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并借助该类规律与特征来为学生设置对应的教学计划,不但将教师的引导、辅助性作用发挥出来,更是要利用该类课程调动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改善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3]。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利用适宜举措,引导更多学生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系统和与社会主义相关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树立更为精准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与思想认识。

(二)增强业务能力

在教授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各高校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利用对综合素养要求的提升来强化学生对该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并做到人格要正、自律要严、视野要广、思维要新与政治要强等行为,借助该项行为的合理性来促进该项课程的总体教授水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适时摆正自身位置,明确该项课程对自身能力的具体要求,利用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改进来增强职业能力。一般来讲,拥有适宜的政治能力、理论讲解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对该类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实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增加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并利用该类课程来精准传授课程内部的亲和力、理论性与思想性,并将该课程的理论属性凸显出来,及时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授中还要及时改进自身的教学能力,如教学方式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等,利用教学内容的适宜规定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与载体,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此类课堂中,利用合适的教学形态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亲近感,在该类教学形式的带动下,可适时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既能创设出更多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还能及时明确当前教师的教学现状,有助于将其具体的使命担当传授到高校学生中。

(三)增设研究方向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带有极强的科学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教授时,不但要将合适的使命担当安置在该类课堂中,还要适时拓展该项理论的研究方向,借助对该理念方向的深入研究来适时增强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具体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支撑有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即两种系统内容、形式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虽然其学科体系的发展较健全,但教材体系的更新速度却较为缓慢,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未能严格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出现较大脱节,在此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增设更为合适的研究方向,将其研究方向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并融合与该类教学相关的使命担当,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改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带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合理改变该类教学习惯,将教学理论与实践适时融合,将具体理论以多媒体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适时增强学生思政理论素养,并借用该项素养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该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执行方式,适时延展对该科目的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的教授奠定坚实基础。受个体差异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政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实际教授时,除了要合理把控自身的使命担当外,还要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教学对象,利用差异化教学来增强不同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的思政研究方向也可获得精准改进。

(四)完善政治理论素养

一般来讲,在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授前,教师应适时明确具体的教授内容,将该类课程背后的使命担当放置到思政课程内容中,而在执行该项工作前应及时完善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比如,针对当前的思政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其带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更新性,教师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该原理与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结合,并精准把握该理论中的各项内容,将其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增进学生对该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完成该项基础理论内容的教授。同时,当前高校的思政内容还会带有极强的实践性,为提升师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师还应创设多项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政治理论知识,让学生将该项理论与实践内容更为紧密地结合,切实感受到该项理论带给人们的影响,适时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更加明确相关政治理论在实践发展中的准确性,使高校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此外,为更好地提升政治理论素养,高校教师还可利用多项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出与该政治理论相符的技术软件,借助适宜形态来增强其对该类教学的支持力度,不但切实改善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还能利用该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更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五)加强自我监督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不断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使命担当相结合,增进学生对该类课堂内容的思考,适时保障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思政课程的内容与形态上看,广大教师应精准掌握课堂教授内容,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传授其更多的思政知识,使其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思政素养。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学习思政内容时加强自我监督,其监督内容既包含具体的教授方式、教学理念等,还包括与思政课程内容相关的各项素养指标,更好地为思政教学服务。在实行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创设多项监督形式,对每日的教授过程与教学心得进行精准记录,有助于及时发现当前教学期间存在的各项问题,针对性地改善此前存有不足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此外,在强化思政素养的自我监督时,相关高校教师还应时刻关注自身言行的一致性,即将更多的思政理论融入自身生活中,不仅能提升自身对该类素养指标的理解,还能切实实现对思政教学的监督,增进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思政思想的过程中,不仅要拥有适宜的教授方法,还要在该类课堂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担当,利用自身知识素养的改进来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切实提升该类课堂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拥有更为合适的思政素养,为其此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星羽.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1):51-53.

[2]杨志刚,李中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的三个维度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5):99-102.

[3]许大成.学科育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Z2):30-33.

[4]刘丽波,张豆豆.解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担当[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7-89.

[5]蒋斌.基于AI智慧教育环境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8):23-24.

作者:杨若琳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