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0:04:48

责任教育论文

责任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特殊关联性,决定了教师教育与政府职能的关联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应该面向市场,但却不能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师教育中具有加强师德教育、宏观调控规模、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等职责。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教师既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受益者,又是其传播者,它所影响和所左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群体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教师教育在向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引发出教师教育能否市场化和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职责这两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市场化趋势引发出的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教育则是培养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社会活动,其中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教师教育也随之在向市场化趋势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师教育暴露出如下四个问题:

首先,简单地把师范教育同其他教育相等同,并逐步取消了对其倾斜的政策。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招生计划和录取分数线上将师范生同其他专业伺等对待,让其同样接受市场调节。过去是师范生招生计划单列,且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高于同层次的非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加一川旧分,现在则是上师范的不一定要喜欢教师职业,而是由高考分数决定的。二是在收费上逐步缩小师范生同其他专业的差距,向全额收费过渡。到以刃3年,全国师范专业全部实行同其他专业一样的全额收费制度,即在收费上同其他专业相比无任何优惠政策。三是在分配方面,取消了师范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将师范毕业生全部推向市场。过去,“上师范包分配”使师范院校有充足的生源保证,取消了包分配的政策,不仅使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无竞争优势,师范生的生源也出现了滑坡的趋势。

其次,进人教师队伍的条件有逐步放宽的趋势。现在,非师范专业、非全日制高等学校(电大、卫电、函授)的毕业生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规定的四科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行政法规),就可以进入教师队伍。表现上看,允许非师范专业学生进人教师队伍,可使教师队伍的来源扩大,符合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要求。但仔细思考,这不免有“以考代培,以偏盖全”之嫌。师范生的培养从时间上来说需要3-4年,其从教技能和师德培养是要经过专业知识和师范院校的环境熏陶才能完成的,不是经过20几天的培训就能实现的,允许非师范专业和非全日制高校学生进人教师队伍,不仅使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尖锐(也有师范院校盲目扩招的原因),也会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欠缺的现象更加突出。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校长评价,认为掌握较多的未超过50%,而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却超过了50%,其中校长评价中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达67.8%。

再次,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人把教师职业当做一种谋生手段,一些学校忽视专业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使教师的敬业精神也出现滑坡现象。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骨干教师更换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相关调查中,仅有10.2%的校长认为现在最敬业的是青年教师,而有55.9%的校长认为最敬业的是中年教师。

最后,在教师教育供求方面也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性的数量不平衡,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教师数量不足,多以不合格者充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教师则严重超编。二是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业务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三是科类比例失调,音、体、美教师少,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不能完全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以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性的业务。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和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这里我们看出,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教师自己是施教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映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因素会发生迁移现象。二是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状况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三是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空和所受影响不限于学校,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四是教师劳动结果产生影响的广泛扩散性。教师所影响和所左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群体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即教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政府职能的关联性。政府职能(职责)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发展教育事业就属于政府的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范畴。一方面,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为教师的教育规定方向和内容,并提供经济保障和法律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从2仪y7年秋季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全部实行免费人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与政府职能的关联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对教师教育予以特殊保护,“吸引优秀青年进人师范学校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和“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入学”等,都体现了对教师教育的倾斜政策,说明教师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职责

“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大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往往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和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推动师范教育的发展”lsl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职责是加强师德教育、宏观调控规模、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等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应通过《教师行为规范》的制定,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培训、奖励师德典型等途径引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教师逐步养成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道德意识。教师不能因外界的诱惑而动摇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信念,既不因一时的失意而怠慢教育工作,也不能象候鸟一样,那儿暖和朝哪儿飞(专朝待遇好的地方去)。不能把教师职业当做一般的谋生的手段来对待。良好的师德是当好教师的前提条件。

其次,政府应宏观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规模,使教师教育良性发展。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前者是为职业准备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方面的传授和培养,后者则是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提高培训。在教师的职前培养方面,由于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所以政府应在教师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在数量上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做出恰当的预测,制订出合理的师范生的招生计划,并以保证奖学金、减免学费和定向分配等倾斜配套政策的有效实施,做到对师范生供求的基本平衡,使师范生基本能在教育部门就业。在教师培养的质量方面,一方面要适时调整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另一方面要严把非师范和非全日制学生进人教师队伍的质量关。在结构方面,要使各专业师资的培养大体均衡,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培训主要有在岗培训和短期脱产培训两种形式,教师培训的关键是在时间上和经费上要予以保证。学历提高培训应实行带薪离职脱产学习的形式,做到严进严出。

责任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责任教育;社会实践

2001年至2007年,我们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责任教育操作实验研究》。我们所说的责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并形成相应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的教育。即是培养青少年对身心、学习、工作和理想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人,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人。在此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课堂教学、开展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责任教育的实验研究,收到较好效果。

一、课堂教学是责任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之所以把课堂教学作为责任教育的主渠道,是因为中小学生在校的一天时间,有8个小时是在课堂度过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责任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一)历史教学中的责任品格教育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责任品格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中,丰富的人物个性和生动的历史资料,为责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铺设了宽敞的平台。

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和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利用人物成长过程和英雄事迹,尤其通过正反人物的对比,对学生思想品格的陶冶和责任意识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讲述的,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满江红》和西子湖畔的岳飞和秦桧的塑像;于谦的《石灰吟》和北京保卫战;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之”和“虎门销烟”;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台州九捷”等历史人物和事迹,对学生责任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仁人志士坚定的信念及对社会热切的关怀,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崇高的责任感。通过感悟历史人物的人生价值,净化了学生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历史史实和情景的再现,对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在讲“秦王扫六合”时,利用历史短剧《买马记》再现分裂割据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文字交流,货币、度量衡交换遇到困难的史实,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分裂对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体会和感悟到了统一的必要性,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的统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又如在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教师通过制造浓烟滚滚的火烧场面,再配以教师庄严肃穆的表情和深沉、浓重的陈述,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激发出了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些历史情境的再现,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情感,调动了他们潜在意识,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鲜活的历史史实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他们从历史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激发了他们对人民对社会关切的思想感情,自觉地树立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

(二)语文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体现父母感情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母亲重病缠身,却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谱写了一曲伟大母亲对儿子高度负责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一文,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父母能为儿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儿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我们因势利导,开展了“父母的生日、父母爱吃什么、父母关心什么、父母每天都做什么”等调查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了自己付出那么多,其根本原因是责任在起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父母着想、对父母应尽一份儿女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描写同学之情、朋友之情、邻里之情的文章。如《一件运动衫》一文,讲述了“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和“我”换运动衫的经过,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的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教育信息,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人应该关爱、有一份责任。

(三)数学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数学上也有过巨大的成就,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不失机地穿插一些我国数学发展史,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历史成就,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责任感。教师在讲“几何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在几何上的成就:公元前4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遗址已经有了平行线、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和圆形等精美的几何图形、图案和花纹。约成书于公元前一百年的古代算书《周解算经》中也有过关于直角三角形各边关系的记载。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早一千年。这些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通过这些史料的介绍,学生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进而担当起繁荣和发展数学的历史责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解方程”时,老师向学生讲述:历史上,我国人民对数学的发展有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百年内,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外国的入侵,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在内,都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建国后,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地调动数学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刻苦攻关,填补了许多数学领域的空白,赶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通过多年的钻研,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可以想象,若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哥德巴赫猜想”也许还要猜下去。通过新旧社会对比,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繁荣我国数学的责任感,而且使学生看到了祖国生机勃勃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真正领悟到学习与祖国的强盛息息相关,从而认识到学习是学生应尽的责任,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开展活动是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责任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断渗透,把抽象的责任意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和体验,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震撼,才能真正达到我们责任教育的目的(一)寓责任教育于主线教育活动之中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把“信心留给自己、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的“五心”教育活动,并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身边小事,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责任感。

“五心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责任。我们在开展“五心教育”活动中,首先教育学生把信心留给自己。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让学生通过“我能行日记”,记录自己成功的经历,在班队会上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展“我身边的英雄”评选活动,号召全体学生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关心他人中得到他人的关心;通过“在家做好孩子”活动,确立“好孩子”的标准,号召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教育学生尊重、孝敬父母和长辈,尽到做子女的责任;通过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他们同龄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尽些微薄之力,帮助这些急需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军事夏令营”和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立大志,长大报效祖国,肩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雏鹰争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责任背后的喜悦。我们在“雏鹰争章”活动中,结合“五心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定需要学生争夺的奖章。如“五自”奖章(即自信章、自理章、自护章、自律章、自强章)、爱心章、孝敬章、国防章等,均由学生自己每月选出所要争夺的1-2枚奖章,并每月在班级展示,举行一次评章活动。有学生自己评、他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形式,把学生的表现展示出来,最后由班级评比委员会综合上述意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雏鹰奖章”。每学期由班级推荐优秀者参加全校的评章活动,学校召开隆重的颁章大会,为获胜者颁发校级奖章。学生通过争章活动培养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尝到了付出的喜悦。

(二)寓责任教育于主题班队会之中

我们隔周一次的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好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召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队会。例如,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在走廊和操场上扔杂物。为了让学生克服这一毛病,组织各班以此为主题召开班队会。先由学生表演乱扔杂物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所反映的问题,最后畅谈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让学生感悟到乱扔杂物就是对集体、对他人、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表现。再如,为了让学生“关掉水龙头——节约用水”的主题班队会,是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节约的水,不仅是学校的水也是社会的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身边的事虽小,但小事非小,事事有责任,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就是负责任的道理。

(三)寓责任教育于系列活动之中

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责任教育。除此,我们还通过每学期两次的“交通安全”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提高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是责任教育的基本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我们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把社会实践作为基本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一)“小交警”站岗值勤

许多学校开展了“一日小交警”活动。如长春市东四小学,他们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把“一日小交警”作为载体,教育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五年前,他们率先在长春市中小学中成立了“小交警支队”,聘请长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同志为辅导员,到学校作报告、组织训练、讲解交通法规等,使学生对交警叔叔的生活、交通法规和交通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交警的值勤情况,亲身体验交通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然后,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上街站岗值勤,他们穿上小交警服装,手戴白手套,指挥起来还真象那么回事呢!

(二)“环保卫士”在行动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为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地球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存的家园负责、对自己负责,开展了“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清扫环境、捡拾白色垃圾,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我是一个小会计”的体验活动

在系列责任教育活动中,“我是一个小会计”活动也很有特色,收到较好效果。一位中学生跟着在银行工作的妈妈来到银行,准备当一天“小会计”。她激动而紧张地坐在计算机前,随着显示屏上的菜单不断变化,她操作灵活,运用自如,有些沾沾自喜,觉得会计工作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她很自信。正当她得意时,突然帐单上多了一个“0”,她有些紧张,不知所措,后来幸亏被妈妈检查出来了,不然……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体会到了什么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心和责任感。她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担负起为党和为人民理财的重任!

由于我们坚持开展责任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使中小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或一种口号,更是一种内心的呼唤,不少学生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他们有的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垃圾;有的向不爱护环境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制止不文明行为;有的给市长写信,建议要教育市民爱护环境等等。吉林市实验中学开展的以“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该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第二,尊重父母,关心父母。我们从学生的作文和老师的论文中看到了他们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实际行动。如有一位学生为了减轻下岗父母的负担,她把每天3元的零花钱减少到了1元;还有一位3年级女孩,为了给父母过生日,她早早起床打扫房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了生日蛋糕,并亲手制作了生日贺卡,上面写到:“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看了非常高兴,说她懂事了。

第三,关心社会,关心集体。责任教育之后,学生的变化还表现在关心社会、关系集体上。某小学班主任在论文中写到:有一位家长对我说,一次她领孩子上街,孩子看到地上的垃圾袋,赶快跑过去检起来。当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时,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我的责任!”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责任教育论文篇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评价结果已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有些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奖惩为目的,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令教师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检查,加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方面的某些缺陷,容易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使评价难以收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缺乏规范性。

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但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理解程度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结果,而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主观范畴,不同的评价人员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多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指标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是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限制了教师2009/12总第335期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再加上评价人员来自各个专业,可能会出现在对非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的可信度降低,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又不会抹杀其专业特点。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其教学成效最深切的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视学生为唯一的评价者。但过分强调学生评价所占比例是不恰当的,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负责任的随便填写评价表格或打分,有些学生易于以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其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

5.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缺乏反馈和沟通。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并提高课堂教师教学质量。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双向沟通,只是评价者向被评价者通报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每个教师从结果中只能了解自己打了多少分,排队处于什么位置,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教师无法了解,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合理之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评价目的是受一定评价价值取向影响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评价目的的不同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向教师过去,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入开展,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使传统的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

各校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叫督导委员会,有的叫督导室、督导组,或督导处,多是隶属于教务处,个别也有的是自行独立部门。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督导评价工作方案和文件,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把评教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规范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能否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全面,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师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凡是反映和表征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纳入评价的范围;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要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评价体系。

4.改革创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责任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责任教育

现如今的高校和社会在现实教育情况中,都没有承担起责任教育应有的责任。

主要表现在:高校在许多方面对教育责任缺乏必要的组织;缺乏宣传;缺乏相关的文化环境;缺乏责任教育效果的制度保障;没有相应的责任教育的评价机制。此外,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能够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外,其他科目的教师都缺乏教育责任意识。个别教师仅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没有更好的把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理论教育,无视教育对象,就造成心理冷漠、麻木。

社会上关注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主要只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进行批评,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进行讨论,所以这种批评只是一时的。

而高校和社会本身就应该承担起教育主体相应的责任,承担起为大学校树立榜样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在教育实践中却没有发挥出来,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着要求大学生实现自己都尚未达到标准的这种教育困境。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尤其是在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的网络群,存在很多负面信息的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尽管近年来引进了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相关工作也正在迅速扩大,网络本身的特点,尤其是监控管理困难和管理责任无法确定,使大学生面临更多的教育的问题。面对恶劣的攻击,最有效、最根本的力量是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共同抵御。

当前的责任教育还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差异,所以就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责任教育也需要遵循人的责任心理成长的热点进行。同时,大学生又可以从性别,学科,地域及其他角度或从加入的社团、从事的专业来进行区分。大学生开展责任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变化。统一使用相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一个群体行之有效,而对于另一个群体也许会不那么有效。事实上,在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实践中,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对不同的群众采取的教育却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到中间的差异。

例如,从学科和性别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性别差异,女孩男孩的教育重点会有所不同。因为女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严格、详细,所以女孩的责任感应该是教育的成果。相比之下,比较外向的男生,叛逆强烈他们的责任感是自身摸索体会出来的。对于这一点,对女生的责任教育应该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实践产生其外在的责任感,以此来加强责任行为能力。还需要加强对男生的理论教育,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中让责任意识得到教育升华。从文科和理科的角度来说,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实践中,文科生往往会从一种主观意识的确定性的角度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理性的因素可以迅速的内在化,理科学生都习惯于寻找客观规律,使逻辑迅速的外化。因此,相关数据显示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往往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责任教育应着眼于“缺少什么”的教育,文理科生需要互相弥补下。因此忽视教育的目标群体差异的责任教育,将会导致差异的不断扩大。

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内容已经过时。通过长期的测试,反复证明灌输理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比如,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导学生的思维等。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接触到网络信息,所以网络信息比直接传授更具有威信。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监测机制,因此就需要大学生用自己的道德和责任感来抵制不良的影响。面对时展的需求,我们就需要适应网络的发展,创新责任教育网络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调查研究具有非凡的重要性。责任教育理论的教育环境需要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创新。例如,想知道如何有效的施行责任意识教育,就不能依赖教师的教学结论,需要自己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在当前开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有着明显的滞后和被动,导致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落后。

教育责任的主要目的不仅局限于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实现能力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感,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学生实现能力较弱,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办,但目前还没有积极主动去做。这是教育的责任之间的内在和外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大学生责任教育效果还具有稳定性差和整体性不强的问题。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它就应该是时刻在生活中承担起,不应该是一时的,这样的责任才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但是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普遍较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针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在问题应该是持续性,而不该成为阶段性的问题,不应当仅仅从大学校园进行培养,应该动用全社会并集合家庭的力量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7(8):4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9).

责任教育论文篇5

关 键 词:西方主要国家 责任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公民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应如何实施责任教育呢?笔者有意检索了一下西方主要国家的具体做法,拿来分析一下,对我们有不少启发。

一、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重视责任教育

1、责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学校德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的落实,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并有21条德育准则,其中主要有12条,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

英国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德育目标上也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并开始重视学校德育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教育内容是莱斯特中心负责筛选的"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即:强调对别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和有信用。处理好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行为主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得更详细,对于 1 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2]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法国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使每个青年具有头脑,从而使他能够独立地重申社会协约,或他认为在需要时能够修改这种协约。"[3]法兰西学院全体教授在向总统提交的正式报告中建议学校不能回避义不容辞的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植学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批判能力"。[4]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着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要求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5]《学校教育法》中还进一步规定:"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在教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应以教授和研究精深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才智、道德及应用能力为目的。"[6]

2、为实施责任教育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创造了一些适合责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论。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7]德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与生具有的"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8]的倾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的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这个方向进行"。[9]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战后美国社会问题增多,特别是60年代的学潮、反战,青年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形成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等,强调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的承担道德责任建立起了联系。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学校德育的发祥地。

其次,创造了一系列适合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受美国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世界主要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责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是当代世界学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立体化的网络。当然,最近,美国高校德育也产生了由全面主义向兼有德目主义的方向发展趋势。

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义和课程主义。它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成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研究网络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在具体方法上,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来达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各国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隐蔽课程也叫潜在课程 (Hidden Curriculum)它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是学生本位(中心)课程(the student centered curriculum)的变体之一。隐蔽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是所有隐蔽课程的主要构成因素。柯尔柏格认为,德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无论如何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隐蔽课程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桥梁。

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把"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必须教授的3R课程(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2R课程,它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r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种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鼓励道德反省、教育学生关心课外世界等,这些都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有其必然性

1、责任及其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康德把道德责任称为伦理义务,并从人性与人类的目的出发,区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0]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在内容上是自觉的,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所以,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11]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 ,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2]

2、责任教育是人的发展本质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3]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这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否定了权利和义务,或者从本质上说,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14]

责任的本质性特点决定了责任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责任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映,反复的反映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责任感既是道德主体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当道德责任升华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感时,社会的道德就会成为道德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体的行动欲望,即道德实践的要求与选择。道德需要和选择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萌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

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校正权利和自由。责任与义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马志尼认为责任能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道德责任既能为社会与人类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化程度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3、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要求

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社会。我们对现代技术系统的结果,"即大规模发生的事情难以考察,强大的事情难以管理,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 因此,"出现了把道德责任视为困难的倾向"。[15]因为高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甚至可以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依赖等副面的后果。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民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也即人们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世界的发展为前提,而这种责任要从青年抓起。所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对中国高校德育责任教育的启示

1、中西方高校责任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各有长短。西方主要国家学校德育基础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与其自由的经济社会基础相适应,又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社会的自由。在这里实际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自由与法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以及选择与责任的统一。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则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向学生传输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选择与责任的统一性。 这种道德教育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不仅是在明确自身权利,特别是明白自己对道德具有选择权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自己明确要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二是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主流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相一致,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不利的一面在于,价值观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享乐主义,道德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代沟问题日益加深。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在青年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不同,我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在学校具体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自省为主要方法,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中国德育的目标体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有着儒家深刻的大一统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这种教育的好处:一是具有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二是相对于现实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终极关怀思考,具有了世界性的道德价值。但是也应看到,过分强调传统,缺乏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人的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财富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最大诉求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还没有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平衡点。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该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差异是同各自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的。目前,大家都比较公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民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凭此便认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国好,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我们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是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主要精力不在集中于谋生,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重要追求。西方的传统人文背景、民众的高文化素质以及发达的宗教体系,为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这就为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全面主义(日本是全面主义和德目主义)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从而显示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中国,谋生还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追求,民众的普遍文化水平不仅相对较低,而且还有较大差异。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还不可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尽管我们学校德育付出了劳动,社会的影响还是给予了较多的抵消。

2、中国高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对策

首先,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转变。道德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那么,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是农民。在改革开发以来,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村个人私有制。2001年度,全国共有城乡劳动力中,只有十分之一多的劳动力真正在从事集体经济。其他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私营、中外合资、独资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工作。

因此,我们的社会尽管还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已不再属于集体,而是在肢解了的原来的共同体,使得人们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中国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群体的消亡之中,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6]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17]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德育的思路和做法应当同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要么我们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德育还在用原有的、教育者本人都不认同的道德教条来对学生灌输;要么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影响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高校德育要同社会协调。道德教育说到底是道德实践教育,尽管中国学校德育以德目主义为主,却不妨碍学以致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同社会道德协调,即走学校德育的全面主义道路。要走好这条路,一方面,学校自身要认清社会现实,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就是既要在教育实践上适应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标和道德水平处于社会道德水平的相对高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一致。引导学生选择接受水平较高的并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道德,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来说,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理论教育,也是道德实践教育。不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这些包括道德认知规律、道德需要规律、道德实践规律以及道德教学规律等,在这方面,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要争取改变道德教育的"高大全"形象,即在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越高越好,道德层次的水平越高越好,道德教育的内容越全越好。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德育的地位,科学的确立道德教育的层次,悉心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来实施学校德育。反对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两种倾向,一是无所事事或无能为力的观点,二是过高地估计学校德育的作用。

[1][2]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286页,232页,

[3]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第2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6]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 51页,62页

[7][8][9]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06页,105页,9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2-153页

[11]马志尼著,吕志士译:《论人的责任》,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第137页

[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 1979版,第157页

[14]雍自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1

[15]高兰·斯考特 原载《高校理论战线》1998.7

[16]曹锦清《怎样认识巨变中的中国》 2002.6.18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

责任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责任教育 特色 学校 品位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现象,缺乏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今天对自己的学习与友谊不负责,对家人、对集体、对学校不负责,明天就可能无视最基本的法律约束,对社会和人民不负责任。

基于此,广安小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深刻反思、广度调研,大力开展校本革命,以“理念革命”为引领,确立了“责任教育”育人理念。意在培养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勇于担负责任,履行责任,享受责任,做有责任感的人。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责任强校”的办学之路,构建了“四系五体”责任教育模式,(“四系”即:构建责任教育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体”即:校园文化体现责任;课堂教学体现责任;学校管理体现责任;综合实践体现责任;日常生活体现责任。)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

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责任教育“四系”

1.学校从构建“责任教育”理论体系入手。

以理论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心灵成长的八面镜子》实验研究,建立了责任认知、责任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反思的责任教育理论体系。

2.构建“责任教育”内容体系。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构建“责任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了认知课程、体验课程、隐性课程三大模块。

4.构建“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将责任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提出了具体指标体系。

二、构建责任教育“五体”

1.从校园文化中体现责任。

学校有责任壁画、责任长廊和责任园,处处向学生讲述“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责任”的道理。

2.从课堂教学中体现责任。

课堂是主战场,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责任资源,构建“责任”课堂。

3.从学校管理中体现责任。

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这片“责任田”里从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教育教学都要承担责任;年初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做到事事、处处、人人都有责任。此外,还实行“条块点”式管理:比如德育副校长,除管理全校的德育工作(条式),还要承担某一个年级段的所有工作(块式),同时还要负责学校某一处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点式)。

4.从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责任。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成为“责任教育”的主人。

5.从日常生活中体现责任。

在师生中开展“三心”“六爱”“焕?话?rdquo;活动。“三心”:关心、爱心、热心;“六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一拉一帮”:在低高年级段之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同年级中开展“一帮一”活动。此外,还积极拓展校外“责任教育”,打造家庭、社会协作平台,开设了网上家长论坛、电台咨询站,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

三、责任教育成效

1.促进了学校发展

2.提升了教师素质

3.提高了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成都晚报》2010年5月,《实施“责任教育”, 不负教育使命》

(2)百度网,《努力构建与完善学校“责任德育”课程框架》

索取号: 3101174016-201001

责任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西方主要国家责任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公民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应如何实施责任教育呢?笔者有意检索了一下西方主要国家的具体做法,拿来分析一下,对我们有不少启发。

一、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重视责任教育

1、责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学校德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的落实,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并有21条德育准则,其中主要有12条,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

英国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德育目标上也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并开始重视学校德育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教育内容是莱斯特中心负责筛选的"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即:强调对别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和有信用。处理好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行为主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得更详细,对于1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2]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法国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使每个青年具有头脑,从而使他能够独立地重申社会协约,或他认为在需要时能够修改这种协约。"[3]法兰西学院全体教授在向总统提交的正式报告中建议学校不能回避义不容辞的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植学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批判能力"。[4]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着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要求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5]《学校教育法》中还进一步规定:"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在教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应以教授和研究精深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才智、道德及应用能力为目的。"[6]

2、为实施责任教育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创造了一些适合责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论。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7]德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与生具有的"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8]的倾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的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这个方向进行"。[9]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战后美国社会问题增多,特别是60年代的、反战,青年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形成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等,强调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的承担道德责任建立起了联系。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学校德育的发祥地。

其次,创造了一系列适合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受美国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世界主要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责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是当代世界学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立体化的网络。当然,最近,美国高校德育也产生了由全面主义向兼有德目主义的方向发展趋势。

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义和课程主义。它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成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研究网络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在具体方法上,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来达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各国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隐蔽课程也叫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它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是学生本位(中心)课程(the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的变体之一。隐蔽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是所有隐蔽课程的主要构成因素。柯尔柏格认为,德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无论如何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隐蔽课程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桥梁。

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把"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必须教授的3R课程(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2R课程,它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r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种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鼓励道德反省、教育学生关心课外世界等,这些都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有其必然性

1、责任及其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康德把道德责任称为伦理义务,并从人性与人类的目的出发,区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0]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在内容上是自觉的,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所以,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11]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2]

2、责任教育是人的发展本质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3]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这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否定了权利和义务,或者从本质上说,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14]

责任的本质性特点决定了责任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责任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映,反复的反映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责任感既是道德主体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当道德责任升华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感时,社会的道德就会成为道德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体的行动欲望,即道德实践的要求与选择。道德需要和选择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萌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

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校正权利和自由。责任与义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马志尼认为责任能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道德责任既能为社会与人类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化程度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3、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要求

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社会。我们对现代技术系统的结果,"即大规模发生的事情难以考察,强大的事情难以管理,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因此,"出现了把道德责任视为困难的倾向"。[15]因为高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甚至可以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依赖等副面的后果。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民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也即人们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世界的发展为前提,而这种责任要从青年抓起。所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对中国高校德育责任教育的启示

1、中西方高校责任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各有长短。西方主要国家学校德育基础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与其自由的经济社会基础相适应,又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社会的自由。在这里实际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自由与法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以及选择与责任的统一。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则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向学生传输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选择与责任的统一性。这种道德教育有两个好处。

一是学生不仅是在明确自身权利,特别是明白自己对道德具有选择权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自己明确要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

二是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主流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相一致,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不利的一面在于,价值观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享乐主义,道德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代沟问题日益加深。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在青年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不同,我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在学校具体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自省为主要方法,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中国德育的目标体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有着儒家深刻的大一统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这种教育的好处:

一是具有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

二是相对于现实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终极关怀思考,具有了世界性的道德价值。但是也应看到,过分强调传统,缺乏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人的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财富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最大诉求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还没有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平衡点。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该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差异是同各自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的。目前,大家都比较公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民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凭此便认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国好,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我们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是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主要精力不在集中于谋生,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重要追求。西方的传统人文背景、民众的高文化素质以及发达的宗教体系,为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这就为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全面主义(日本是全面主义和德目主义)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从而显示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中国,谋生还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追求,民众的普遍文化水平不仅相对较低,而且还有较大差异。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还不可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尽管我们学校德育付出了劳动,社会的影响还是给予了较多的抵消。

2、中国高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对策

首先,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转变。道德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那么,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是农民。在改革开发以来,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村个人私有制。2001年度,全国共有城乡劳动力中,只有十分之一多的劳动力真正在从事集体经济。其他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私营、中外合资、独资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工作。

因此,我们的社会尽管还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已不再属于集体,而是在肢解了的原来的共同体,使得人们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中国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群体的消亡之中,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6]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17]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德育的思路和做法应当同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要么我们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德育还在用原有的、教育者本人都不认同的道德教条来对学生灌输;要么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影响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高校德育要同社会协调。道德教育说到底是道德实践教育,尽管中国学校德育以德目主义为主,却不妨碍学以致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同社会道德协调,即走学校德育的全面主义道路。要走好这条路,一方面,学校自身要认清社会现实,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就是既要在教育实践上适应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标和道德水平处于社会道德水平的相对高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一致。引导学生选择接受水平较高的并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道德,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来说,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理论教育,也是道德实践教育。不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这些包括道德认知规律、道德需要规律、道德实践规律以及道德教学规律等,在这方面,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要争取改变道德教育的"高大全"形象,即在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越高越好,道德层次的水平越高越好,道德教育的内容越全越好。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德育的地位,科学的确立道德教育的层次,悉心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来实施学校德育。反对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两种倾向。

责任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责任教育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具有强烈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因此责任教育更加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状况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998年,在巴黎首次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为我国高校的责任教育指明了方向。学生的责任教育的内容,包括责任的认知教育,责任的情感教育以及责任的行为教育。所谓责任的认知教育是指应该准确定位教育对象作为自己本身的责任,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角色职责,制定个人的责任,要具备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所谓的责任情感教育,就是让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负责,是一种基于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教育的责任,对个人的行为启发、鼓励和评价职能的责任。责任行为教育是对个人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行为和习惯的教育,教育是负责任的行为,实现的关键在于提高个人责任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责任。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教育观不断改变,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人都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主体应该在高校。但是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再被大学生所崇尚,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或者网上冲浪,因此,仅仅凭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力所不及的,社会也应当承担相当大的一部分职责,社会与高校应当共同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普及,责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背景等日渐繁杂。首先,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急功尽利、一切向“钱”看、凡事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种低级价值观念冲斥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人们责任感的降低甚至无视责任二字的现象经常发生。近几年,时而发生的特权事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追逐金钱和权利,人们无时不刻在向往满足这两个欲望。当今社会心理,焦虑、冷漠、怨恨等充斥于我们整个社会,“李刚事件”、“药家鑫案”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了正义感和道德的约束,“官二代”、“富二代”特权事件还会频频发生。

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普及,青年大学生无时不在虚拟的网络中,网络的各个边缘都充溢着各种信息、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承担了联系世界各个角落的责任,也充当着传递信息的责任,但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网络上的思潮、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金钱等都裸的表露在外,为不负责的低级的思想传播提供了无法控制、抵御的一条传播途径,使得青年大学生无法判断无法抵制。

再次,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纯洁和稳定也在社会大环境下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开始追名逐利,尤其是一些家长给子女灌输金钱、权利至上的价值观,使得责任缺失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开放的社会,信息大爆炸时代,是我们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价值环境,我们要时刻把责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责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并加上一些主题课外活动,例如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或做一些公益性的实践活动等等。相对而言,理论教育的效果要比实践教育的效果要差些,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理论教育,更容易接受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要确保具有良好的责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智力、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教育重点要放在实现责任能力的培养上和养成责任行为习惯。

在实际的责任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责任教育不单单是对责任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寓教于行、身体力行。同时,还要认识到责任教育在本质上还是思想教育,而人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反复性,所以,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怎样改变这种思想反复性而使其趋向于稳定。笔者认为,重视加强责任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责任教育经验的增长和激发其内在的责任,而且可以提高其责任能力,以实现其职责。首先,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教授的主要内容大多是“说教”的空洞的理论,不仅缺乏现实的内容、而且对于教育者和对象来说还缺乏吸引力的生活教育。增加责任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兴趣。其次,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责任理论教育以后,更要在实用的活动中充分的实践,使其感受到责任的力量,将切实可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责任能力完全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对象达到责任的认识水平和实现责任职责能力。这个对于大学生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责任的实践教育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只有当代大学生将付诸于自身的各种责任转化为自己的需求和内心的标准,并承诺和在实际行动中履行其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义务,这样才可以说是责任教育收到了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3]金亮贤.学校责任教育略论[J].教书育人,2002(22).

[4]黄本玉.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与道德责任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责任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思想品德 社会责任感 初中教育 中学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社会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列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正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目标的核心体现。联合国科教文组提交的2l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

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素,力争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思想品德教师要着重挖掘思想品德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程要素,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采取“渗透性原则”,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熟悉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当前社会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

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而采取“启发探究”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提高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方法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冶学生社会责任情感;导之以行,锻炼学生社会责任意志并使之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模拟法庭、角色模拟等能体现启发探究精神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1)采用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形式。

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运用这些方式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有争议或两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自己的见解,但同时提醒同学们考虑讨论大家对此问题的评论。

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往往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因此,这种形式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意识;同时学生在做准备、搜集资料、积极讨论、辩论、演讲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责任认知,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思想又相对不成熟,而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从而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不同的角色模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同角色体验的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专门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扮演练习,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氛围中,感受这种真实的气氛。

(3)在课后的拓展活动中利用实践活动载体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教学内容生活化,随着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普遍兴起,思想品德课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社会调查和综合探究等项目,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以“诸城市枳沟初级中学学校环境调查”为例,该调查围绕“本教室的环境状况”、“校园内绿地面积与比例情况”、“校园内教职工、学生宿舍环境情况”、“学校食堂环境状况”、“学校垃圾处理情况”、“校园内卫生死角情况”、“校园内污水排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全校的宣传栏公布,让大家讨论“如何改进、保护学校环境”,最后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全校发出保护学校环境的倡议信,呼吁大家在生活中注意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旧电池,不乱掐树叶,多用手帕,少用面巾纸,不乱扔纸屑,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花草树木等。在这个活动中,课题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不仅使自己树立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并且还通过在全校宣传环保、公开讨论、辩论会、发倡议书信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全校师生的环境责任意识,最终把环境责任意识化为环境责任行为,效果很好。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措施去解决问题,激起他们担当责任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要想提高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中学生多参与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水平。

三、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教育论文篇10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xx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