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规划十篇

时间:2023-03-19 16:46:20

交通安全规划

交通安全规划篇1

(一)把握发展中心。充分把握我县作为先导区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发挥我县连东贯西、承南启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乘势而上,借势而为,顺势而进,切实履行交通职责,全面发挥交通作用,通过“一谋二推三对接”,使交通成为我县区域建设的生力军。“一谋”即谋划好公司的发展。完善组织机构,明确战略定位,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创新投融资方式,使交建投充分行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作用。“二推”即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强化组织工作,加强质量监管和科学管理、调度,着力推进县域内京珠西线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打造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品工程”。推进县乡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按照多元筹资、分级养护、管养分离、有路必养的原则,积极做好我县公路养护改革工作。“三对接”即对接大交通路网建设。组织精兵强将,积极对接京珠复线、公路、大道等干线公路建设项目,争取早规划、早建设、早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在主城区快速实现七纵七横的网络格局的基础上,实现路运一体化,承接长交通网络,充分发挥路网整体效能。对接费税改革工作。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费税改革,我局将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做好调查摸底、上报工作;二是做好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工作;三是大力争取政策支持。将政策用好用活,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接上级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启动内需的政策,加强项目包装,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充分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倾斜,并将政策用活用足,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我县交通建设的投入。

(二)突出行业主线。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与发展是我局工作的主打题和重头戏,贯穿工作的始终。我局将着力采取“一引二调三创新”的工作措施,促进我县运输行业持续、有序发展。“一引”即引导运输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以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为原则,积极引导客货运输、客货联运、运输信息服务等道路运输服务经营业务的有序发展,引导运输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物流基地,形成日趋合理的运输综合服务体系。“二调”即调整站、点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因班车始发站点分散,以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我局将调整站场建设方向,积极争取省、市支持,选择主要线路,合理建设200个左右侯车亭,真正满足群众出行的需要。调控四大市场。增强企业责任,建立调控机制,优化客运网络,让行政管理、企业行为、市场导向有机结合,使运力、运量达到相对平衡,逐步完善以客运为主的四大市场(货运、驾培、维修)。“三创新”即创新管理方式。对行业管理力求新的突破,全面实施调度制、信誉等级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改变职责错位的局面,增强企业自主责任能力。创新核算办法。探究新的核算模式,严格制度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规范执法行为,着力推进处罚分离、罚缴分离的新方式。创新发展环境。牢记服务宗旨,广泛开展优质服务,扎实推进社会服务承诺制,打造交通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积极深入开展“两优”创建活动,力争进入全县“两优”先进行列。

(三)建立基础体系。坚实、科学、合理的基础工作是推进整体工作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将通过“一改二建三加强”,构建高效运作的基础管理体系。“一改”即改变管理体制。针对政、企、事相混的现状,将逐步建立一个机关独立、事业分设、企业自主、职责明晰的高效运转模式。“二建”即建立顺畅的格局。按照民主决策、共同管理的要求,建立分线负责、程序管理、环节把关的工作格局。建设窗口工作环境。通过加强窗口的软、硬件建设,优化工作环境,开展“创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树立良好形象。“三加强”即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中心,健全信息网络,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力争两年内投入100万元,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交通文化理念和精神,加强思想引导、素质培训、能力建设和法纪教育,建设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业务精通、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廉洁自律的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改进工作作风,规范工作行为,激发工作热情,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效能型机关。

(四)确保企业稳定。企业稳定是整个交通系统乃至全县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我局将通过“一强二争三化解”,确保企业大局稳定。“一强”即强化安全维稳责任。通过制定目标、签定目标、考核目标、兑现目标,强化安全维稳目标责任制。“二争”即争取重视。交通企业稳定与否影响大局,困难解决好否牵涉大局。因此,务必高度重视。争取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对困难交通企业的扶持、改制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生存与稳定。“三化解”即化解安全隐患。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检查监督和隐患排查,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安全隐患排查,继续加大航运公司渡口渡船、危旧船舶的整治和更新工作,将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化解缠访事件。密切关注上访“专业户”和长期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时刻把握发展动向,尽全力落实上访人员的合理诉求,逐步化解缠访事件。化解改制矛盾。坚持“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改制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理顺思想、安置就业、资产处置等矛盾中,为企业顺利改制创造有利条件。

1、请求调整我局预算管理体制。将局机关实行“三定”,纳入全额预算管理,保证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并实行工资统发,将运管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保证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

2、请求就我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相关问题。

3、请求解决企业改制解困资金300万元。

4、请求解决交建投加快发展的相关问题

①明确交建投定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级和职数,以利投资公司的作用发挥。

②请求同意将交建投的用地153亩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融资,财政进行贴息,同时,请国土尽快办理洗心大道回报用地手续,以缓解交建投资金压力。

③请求速拨南接线工程款2000万元,以利促进工程建设。

5、建议政府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力度

①建议适度提高公路建设配套标准,并每年新增2000万元的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公路建设投入、质量监督、养护考核新机制。

交通安全规划篇2

Abstract: The highway planning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he preliminary planning and designing whether reasonable relate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ighway traffic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should cause enough attentio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safety .this paper will simple design and planning on road should be noted.

关键词:公路、规划设计、生态、交通安全

Key words: road、plan design、ecology、traffic safety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公路的规划设计中,公路中的生态绿化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公路的规划设计有哪些基本的要求,也很重要。这些都将在本文中提出。而公路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及解决方法在本文中也会有专门的论述。下面笔者将逐一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公路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绿化

1、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新建或扩建的问题,导致公路附近的地区难免会受到破坏,使得自然环境变得不和谐。因此,应该通过适当的对公路进行规划设计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保持自然的和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促进公路的使用价值,更加有利于公路建设的发展。

2、与生活环境的协调:公路的建设使得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公路的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破坏。噪音以及车辆废气的排放等问题的出现,也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要重视发展公路建设的同时,提高或者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达到公路建设与生活环境的协调一致。

3、保持边坡的稳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也影响着公路两旁的边坡,使得边坡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蚀现象。因此,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稳固公路两旁的边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在公路中央种植花木等绿色植物,可以有效的防止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出现头脑昏眩的状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公路的中央规划绿色植物,可以为失控车辆提供了缓冲地带,有助于减低伤亡程度。

三、公路规划中对于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公路的规划过程中,对于公路的路线设计应该做到地形的合理利用,技术标准的严格执行。这些是最基本的路线选择的要求。其次,对于公路路线的选择,应该首先规划不同的路线方案,在这些路线方案中,根据工程造价,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造价分析,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路线方案。

1、地形类别与公路路线的选择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地形的不同,有不同的路线选择:在平原地带,由于地面的高度差变化较小,在路线的建设中,应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在丘陵地带,应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在路线设计中,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废方和借方;在山岭地带,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必要时横越山岭。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选择不同的设计路线,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沿河谷两岸布线;越岭路线以及山脊路线。

2、公路路线总体设计要点

在公路的路线选择过程中,首先应考虑路线的基本走向,结合当地建筑物,城市布局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选择路线的基本走向。在所有的路线方案中经过对比,优化,比较选择最为合理的公路路线方案。

在公路路线的基本走向确定后,下面要对线路的总体布局进行设计,要根据地形方面的特征,确定要设计的公路路线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查及考量。合理设定路线的长度,处理好衔接处的线行设计。根据公路的功能,确定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以及停车区、服务区等的布局与位置;对收费公路应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收费形式;应综合考虑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大型桥梁、隧道等的位置和间距,以保证交通运行安全所需的最小距离;拟分期修建的工程,必须在按总体规划的技术标准作出设计之基础上,制定分期修建方案并作出分期实施的设计。

四、如何改善道路交通安全

1、建立现代化的交通安全管理

在我国的现阶段公路建设中,缺少一套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方案,对于公路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及解决。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现代化标准的交通管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很重要,在我国,应该注重将教育及执行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素质,使得人人懂交通,人人遵守交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交通中的不良事故。因此,我国应该着力注重现代化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设,改善目前的交通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2、改善道路条件及交通景观

在公路建设中,道路上的交通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一个优良的交通环境,会使得驾驶员在长时间枯燥的驾驶过程中得到适当的休息。因此很有必要,改善道路交通中的道路条件及交通景观。

3、做好驾驶员心理培训和测评

在我国当前的驾驶培训机构所培训的内容中,只是局限于驾驶激素教育,安全教育及交通法规教育。并不涉及驾驶员心理培训及教育。因此,在我国,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有关驾驶员心理培训的方案,对驾驶员进行适时地教育及测评,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水平。

4、控制人为因素,注重交通安全文化培养

公路的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从根源上都可以找到人的行为的原因。醉酒驾车、闯红灯、超速驾驶等从根本原因来说都是由于交通行为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不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直接反映了交通安全文化培养上的欠缺,良好的交通安全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在开展安全教育时,一定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娃娃到成人,从幼儿园到社区,都应该成为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的对象和课堂。

5、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

道路交通的各种行为活动都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因此,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其实主要是加强活动主体人的行为及意识,提高人的驾驶技能以及心理素质。加强交通参与者的教育素养,使得更多的交通参与者了解交通规则,懂的遵守交通规则,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由于驾驶员违章驾驶、注意力不集中,驾驶技术水平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大量存在;尤其是超载(超员)、违章超车和超速行驶等”三超现象”更是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6、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在我国现代的交通管理系统中,其管理模式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不和谐的状况。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任命的生活及社会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未来的交通法律的建设中,应该着力于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立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基本原则,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五、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现代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一课题的复杂性和未成熟性也给研究带来了许多挑战。相信随着人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会参与到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中,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会更加全面和系统。

参考文献:

冯宇:《公路网规划用地控制方法研究》,长沙理工大学, 2007年

李炬:《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长安大学,2000年

交通安全规划篇3

关键词:小区道路;规划;安全防灾

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 A

住宅小区内逐年增长的汽车数量给小区安全埋下了重要隐患。分析看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有着较强的联系,通过道路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下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问题分析

1、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l)小区的紧急通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占用通道。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源于小区的管理失责,导致规划中按要求设置的消防通道在紧急时刻派不上用场。但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小区内停车设施的不足是由于在规划中对小汽车发展的趋势预计不足,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小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规划中对停车设施的设置方式也缺乏从防灾方面的考虑。应分析不同停车设置方式对小区居民的各种安全影响,确定合理的规划方式。

(2)小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小区道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城市道路,其行车速度应有所限制。规划应针对这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小区内车流对居住空间的分割和破坏,车流过多造成的交通环境混杂,是造成居住小区环境质量下降,小区安全感丧失的主要因素。应在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到人性需求,塑造人性化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也可利用道路空间特殊的交通功能,结合道路以外的空间,从安全方面考虑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小区居民的安全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在小区的安全防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汽车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居住小区的安全问题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小区的安全问题。

2、规划现状问题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在安全防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有居住小区防灾规划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规划设计依据,经城市规划部门审批通过后进行建设。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统一技术性规范,包含了防灾的相关内容。虽然在规划原则中强调了安全防灾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规定中从小区消防、救灾、疏散等的可靠性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但内容过于宽泛,并没有针对小区防灾中的现实问题为居住区综合防灾规划设计提供解决办法和依据。如对交通安全的防治,设计规范中就没有明确的规定,仅在规划原则中提出要求,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导则提供指导。而对于空间环境对犯罪的防治也没有提及。同时我国的社区安全规划还刚刚起步,居住区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还没有形成体系,其防灾规划部分具有专项性,没有从整合的角度进行考虑。

同时,随着小汽车大量进入居住区,居住区交通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使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面临着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首先是许多居住区交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存在着偏差。居住区街道不同于城市道路,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交通运输通道,更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居住区街道在邻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特点在注重邻里生活的我国传统居住文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随着小汽车进入居住区,现代居住区对空间结构层次的处理和道路的设计上,更多考虑的是对居住区机动车交通的满足,而忽略了街道的生活空间的职能。致使传统的充满人性的居住区街道空间正逐渐消失,原有的居住区互邻里关系淡化。这不但使居住区街道环境质量下降,还增加了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可能性。这种规划理念的偏差导致了居住区交通规划设计在方法上的不足,如为了满足汽车交通的需要,一味的压缩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用以拓宽道路,增加停车位,结果使汽车成为了居住区街道的主人,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并使居住区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此外,对于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小区的安全防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对其规划设计需要从安全防灾的角度进行改进。

二、安全防灾的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基本对策

根据安全防灾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需求之间既存在矛盾也有共同点,防灾减灾需求中对救援疏散交通的快速要求,与交通事故预防中对车流的限制存在着矛盾,防灾减灾需求中对道路的畅通和便捷要求与犯罪预防中对外界交通流的限制要求存在着矛盾。而在防灾减灾中也同时要考虑疏散救援的交通安全,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对外界交通流的抑制同时能够对交通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安全防灾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综合考虑居住小区安全防灾各方面的因素,消除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减灾救灾、交通安全预防和犯罪预防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以日常的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但从现有规划来看,一般比较重视常态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从安全防灾方面考虑的较少,同时规范中的规定也只是对其做了最基本的安全防灾要求和原则,在对现实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无法提供全面的指导。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灾害,我们要从道路交通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研究其在安全防灾方面的缺陷,对具体的规划方法从减灾救灾、交通安全预防和犯罪预防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提出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防灾规划基本对策。

(1)居住小区内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楚,功能明确,方便与外界的联系。

(2)配合道路网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尽量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道路网形式,在满足日常交通需求的前提下,避免外部交通穿越和迂回交通,尽量减少机动车流量,并考虑减灾救灾交通的可达性和可靠性。

(4)合理组织道路网与小区住宅和院落环境的关系,减少车辆对住区环境的分割干扰,营造领域感较强的生活空间,提高交通安全性和环境安全度。

(5)在具体的道路设计中通过道路线性、断面的选择降低车速和限制车流,但应满足消防、救护等车辆的通行,道路宽度的设置应与其服务区内交通量相适应。

(6)居住区内的小汽车停车位,应充分预见未来发展趋势,为可能增加的停车需求预留用地,停车场地设置形式合位置应从安全防灾角度综合考虑。

(7)应合理选择居住小区出入口的数量,设置位置和方式,既要满通安全的需求,又要方便创造易于管理的小区环境,同时满足灾时小区疏散和救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怀杰,赵福琴.城市道路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现代园艺,2013,(6)

[2]赵明岩.设置在居民小区狭窄道路上的夜间空中停车位[Z].CN202520025U: ,2012

交通安全规划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以提高公民文明交通素质为主线,以解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为抓手,推动交通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行精细化管理和严格文明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制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提升交通执法质量,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全面提升道路规划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一体化和现代化水平,道路交通管理更加科学,文明交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活动内容

(一)城市道路。

1.提高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各县区政府组织发展改革、规划、建设、交通运输、财政、公安等部门,深入调研,编制具有前瞻性的道路、停车场、公共交通发展和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制定交通标志设置导则,规范主次干道交通设施,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2.缓解道路资源与交通需求矛盾交通运输部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配合规划、建设等部门对公交站点实施港湾式改造,规范或新建出租车落客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城管部门优先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合理改扩建主干道和小街小巷,畅通道路微循环,形成主次干道合理搭配的道路网络。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交通方式,减少公务、私家车使用频率。

3.改善静态交通秩序。城市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定的停车指标,规划设置配套停车位,同时对需要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公安部门依据《市政府公布的城市交通影响实施办法》组织实施交通影响分析的评审。城管部门清理道路摆摊设点、占路施工、堆物堆料。公安部门按国家标准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和隔离设施,做到标准统一、位置适当、比例协调、美观清晰。

4.建设智能化交通。财政部门将交通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实施交通信号区域控制;建设交通、停车引导系统,利用媒体、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路况、气象、停车泊位等信息;健全交通指挥中心功能,实施扁平化指挥,提高调度、控制和引导能力。

年底,市区14个主要路口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各县城区主要路口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年底,市区22个主要路口全部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各县城区80%路口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年底,市区所有路口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各县城区路口全部达到文明交通示范路口标准。

(二)普通公路。

1.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公路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桥梁、涵洞、铁路与公路平交、连接路口设置电子导流显示屏和指示牌,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2.监控系统建设。公安部门在国道经过的市、县交界处和沿途公路执法警务区安装智能卡口视频系统,与当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连通。交通运输部门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在公路重要点段(区域)进行电子测速、监控等电子设施的设置养护工作。

3.公路执法警务区建设。公安部门加强公路执法警务区警力、装备配备,巡逻警车配备流动测速设备,加大对超速违法行为的纠处力度。

4.公路危险、拥堵路段治理。公安、交通运输和安全监管部门按照职责排查治理行政区域内危险、易堵路段,预防群死群伤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交通运输部门加强道路施工管理,设置醒目、标准的警示和绕行标志,做好交通疏导工作。

5.公路沿线集贸市场治理。依法整治公路沿线占道经营的集贸市场;公安部门加强集市路段的管理,维护良好交通秩序。

年底,完成途径我市的102国道示范路创建任务,完成S266机场路省道示范路创建任务;年底,完成2条省道示范路创建任务;年底,完成途径我市205国道示范路创建任务,完成其它主要省道的文明示范路创建任务。

(三)交通宣传。

1.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

2.摒弃六大交通陋习。自觉摒弃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等交通陋习。

3.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和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年,全面启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解决日常交通行为中的突出问题,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明显提高,机动车驾驶人交通陋习及危险驾驶行为明显减少,机关公务人员模范发挥文明交通表率作用,首先在城市区取得明显成效;年,根除交通行为中的痼疾。交通参与者文明礼让,机动车安全带、摩托车头盔使用率明显提高,机动车停放规范有序,路口、路段、人行横道交通事故明显降低,酒后、超速、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年,提升整体文明交通水平。总结经验,巩固和扩大成果,健全文明交通长效机制,交通参与者守法出行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率、事故率明显下降,形成全社会文明交通良好风尚。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城市交通管理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公安、交通运输、教育、文明办、监察、纠风、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参与,建立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制定交通发展和管理政策,审核交通规划建设方案,落实建设项目立项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审核制度做到交通措施、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二)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疏导。公安部门加大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力度,重点查处酒后驾车、涉牌涉证、机动车“三超”等违法行为。合理渠化交叉路口,完善交通组织,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开展停车场专项整治,规范路边停车。加强施工道路交通组织,降低城市路网改造对交通的影响。创建一批交通管理示范街、示范路口。

(三)大力整治公路交通秩序。公安部门结合实际,定期开展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集中整治行动,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加强农村公路巡警队伍建设,重点整治农村公路无牌无证、拼(改)装车上路、车辆随意调头、占道摆摊设点、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和农用车载人等违法行为。以汽车、摩托车下乡为契机,将车管业务向农村延伸,解决机动车注册、检验率较低的问题,提高上牌办证率。

(四)严格重点车辆管理。交通运输部门要建立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行联网,并向公安、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免费开放,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动态监管提供有效手段。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动态监控手段,依据法定职责,实施联合监管。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安装并使用卫星定位装置,提高营运车GPS安装使用率,利用动态监控手段加强对运输市场秩序管理;公安部门要加强对营运客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行情况检查,严格查处超速行驶、超员及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公安部门建立民警分包营运客车联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教育。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实名乘车制度,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按标准配备监控系统、身份证识别仪、安检仪,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交通运输部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追究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交通事故责任。

(五)加强恶劣天气交通管控。突出强化恶劣气候管制措施,完善应对恶劣天气的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机制、警务保障、应急救援等方面准备充分,及时掌握恶劣天气情况,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及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恶劣天气交通信息、交通管制措施,通报拥堵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情况,提示、引导车辆有序行驶。

(六)严格规范涉路执法执勤。规范执法执勤行为,严禁违规设置检查站;严禁越权和超标准收费罚款;处罚可消除违法行为的车辆须先消除其违法状态;不得强行对车辆提供服务借机收费。公安部门推进公路执法警务区建设,全程摄录执法过程,提高非现场执法比率。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公安交管经费,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严禁经费与罚款挂钩。

(七)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各级政府要将文明交通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教育重要内容,制定文明交通公约,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导单位、企业建立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和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完善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双辅导员和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推进交通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观看交通安全宣传品,举办交通安全征文比赛、交通安全知识问答,开展争当“文明交通小宣传员”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文明交通的良好习惯,提高中小学的交通法治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新闻单位要深入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文明交通礼仪知识,积极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公安、交通运输、城建部门要在城市重点场所、街道、国道、省道设置文明交通宣传设施,建设文明交通宣传教育基地。文明办、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组织开展文明交通主题实践活动,将每月1日定为全市文明出行排队、让座日,共同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司法行政部门要把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文明交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文明交通宣传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创造条件。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

五、工作要求

各地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参与”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健康顺利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将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道路通行秩序、缓解交通拥堵、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创建文明和谐道路交通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工作人员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市政府成立“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明办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质监局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交警支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周辉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明确一名副局长和一名联络员负责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对“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各司其职,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各级文明办、公安机关、教育、交通运输、城建、司法、保险监管、新闻单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民参与、上下衔接、群策群力、全面推进工作局面。

交通安全规划篇5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最新版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建设,是指本市区域内由市人民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辅助工程、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连的地下和地上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车辆段、停车场、车站的地下、周边及上盖的资源综合开发。

第三条本市区域内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轨道交通建设纳入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轨道交通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和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机构负责轨道交通建设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工作。

市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负责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负责本市轨道交通的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审计、国资、金融办、安监、交通运输、公安、消防、人防、环保、林业绿化、水务管理、城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相关工作。

区(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的房屋和土地征收与补偿等工作。

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具体负责本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沿线综合开发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用地管理

第六条轨道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设施用地控制规划(含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

第七条轨道交通规划应当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编制,编制工作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牵头组织,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具体实施,并依照相关规定报批。

经批准的轨道交通规划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报批。

第八条市城乡规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提出的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和建设方案,依法对轨道交通线位、站位、车站、车辆段、停车场、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出入口、风亭等设施的规划方案、建筑方案以及相关管线迁改方案进行规划审批。

第九条市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轨道交通设施用地控制规划,对规划控制及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实施严格的规划控制管理,以确保轨道交通设施安全。

在轨道交通设施用地控制规划红线范围内应当严格控制非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对涉及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的非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市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书面征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意见。

城市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确需改变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条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由市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

轨道交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地表、地上或在地下分别设立,市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土地使用情况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和权属登记。

轨道交通建设使用地面以下的空间,不受其上方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但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第十一条 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结合轨道交通建(构)筑物一并实施开发的地上及地下空间,其使用权与地表土地使用权,可作价出资用于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依照《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暂行办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可依法出租、抵押、转让和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第十二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在轨道交通建设用地范围及对应的地下、地面、地表空间内,享有土地与物业、广告、商业资源及通信接入层等的综合开发经营权。

第三章投资

第十三条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所需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

市人民政府设立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可作为项目资本金使用。专项资金的计提、归集、划拨及使用管理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执行。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负责轨道交通项目具体的投融资工作,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国资、金融办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四条市财政部门对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及财务活动实施监督。

第十五条市审计机关依法对轨道交通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结)算进行审计监督,新建的轨道交通配套工程属市政工程性质的,按市级立项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物业需要与轨道交通出入口对接的,应当遵循有偿使用原则,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按规定收取接口费。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负责根据接口的工程实施条件、运营管理要求提出接口费收费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执行。所收取的费用存入设立的轨道交通接口费专户,专款用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或运营补贴。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十七条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轨道交通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设备供应、验收等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十八条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管理应实行法人责任制,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负责,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及轨道交通各参建单位依法承担轨道交通工程安全和质量责任。

第十九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依法组织招投标。

招标控制价由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委托专业造价咨询机构编制、审定。审计机关依法对项目决(结)算实施审计。

第二十条因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永久或者临时迁改市政管线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做好配合,实行迁改调度会议制度,统筹实施管线迁改工作。各管线产权单位根据批准的管线综合设计方案及规划要求,办理施工图报批以及规划、土地、建设等前期手续,并组织各自管线迁改。迁改费用按规定审定后,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承担。

非因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提高标准或者增容的,增加部分或者超出标准部分的费用由产权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因轨道交通建设需要临时迁移的监控设备、交通设施、环卫设施、公共照明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广告牌、宣传栏等,由各自产权或管理单位负责迁移、保管等工作。具备回迁条件后,产权或管理单位负责将原设施恢复,相关迁改和恢复费用报审计机关审定后,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承担并纳入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成本。

第二十二条因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占用绿地、迁移或者砍伐树木的,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产权单位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按照轨道交通建设时序要求完成。相关费用报审计机关审定后,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承担并纳入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成本。

第二十三条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按照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轨道交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其他建设工程与轨道交通工程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设计应当符合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和安全要求。

其他建设工程与轨道交通工程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设计应当符合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和安全要求。

第二十四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作为轨道物业的产权单位,应在轨道交通建设时负责广告、商业及通信接入层等附属资源的规划、设计、建设,并与轨道交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其设计应当符合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和安全要求。

第二十五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收集、整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档案,依据相关档案管理法规及时向市住房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档案。

第五章应急管理

第二十六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是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按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及时处置安全与突发事件。

市政府应急办负责轨道交通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市政府相关部门、属地政府、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和有关施工单位应当做好配合工作。

第二十七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负责编制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由市政府应急办组织市公安、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单位审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制定轨道交通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应急救援场所、灾害预警系统及相应的设施设备,定期组织应急处置培训和应急演练。

第二十九条轨道交通建设发生突发事件时,施工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及时向事件发生地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应急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工作指挥部、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报告。事件发生地的区(市、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发展态势,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和应急保障,尽快恢复建设。

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电力、通讯、供水、公交、燃气等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抢险救援和应急保障,协助尽快恢复。

应急抢险结束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制定工程恢复方案,必要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

第六章 保护区及设施保护

第三十条设立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和重点保护区范围。

控制保护区范围包括:

(一)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

(二)地面车站、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30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变电站等建(构)筑物结构外边线外侧10米内;

(四)轨道交通过河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100米内。

重点保护区范围包括:

(一)地下工程(车站、隧道等)结构外边线外侧5米内;

(二)高架道路(桥、站)工程结构垂直投影边线外侧3米内;

(三)地面车站及地面线路路堤或路堑外边线外侧3米内;

(四)出入口、风亭、车辆段、控制中心、变电站、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结构外边线外侧5米内;

(五)轨道交通过河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依据批复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划定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具体保护范围,经市城乡规划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三十一条根据地质条件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可以提出局部调整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的意见,经市城乡规划部门同意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在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施工作业活动,需要申请行政许可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前,书面征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意见;不需要行政许可的,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施工作业前,书面告知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其施工作业活动包括:

(一)建造或者拆除建(构)筑物;

(二)从事建设勘察、钻探、打井、打桩、挖掘、地下顶进、灌浆、爆破、架设、降水、地基加固、地面堆卸载、锚杆、锚索等可能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施工作业;

(三)修建塘堰、开挖河道水渠、疏浚河道、泄洪排水、采石挖沙;

(四)大面积增加或减少载荷;

(五)敷设市政管线或者设置跨线等架空作业,穿凿通过轨道交通路基的地下坑道;

(六)需跨越或横穿轨道交通设施的作业;

(七)需移动、拆除和搬迁轨道交通设施的作业;

(八)其他可能危害轨道交通设施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在重点保护区内除必需的市政、园林、环卫和人防工程外,不得进行其他建设活动。

第三十四条对涉及轨道交通保护区的工程,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签订安全协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方案组织施工作业,施工过程应当接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安全监控。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发现施工活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轨道交通设施安全的,应当制止并要求建设单位停止作业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建设单位拒不采纳的,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七章 综合开发

第三十五条对与轨道交通设施结构上不可分割、工程上应当统一实施的开发项目,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

第三十六条对轨道交通沿线的综合开发项目,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牵头,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组织编制轨道交通沿线特定区域的土地(包括地上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综合开发项目在办理相关土地使用权手续后,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分期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市、区(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经营性用途的土地,涉及轨道交通项目安全或对土地使用者有限制和特别要求的,明确相关规划条件后,依法按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第三十八条轨道交通建设单位通过土地综合开发所产生的应属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收益,专项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及其他与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有关的项目。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未按本办法规定取得批准,擅自在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由市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在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内施工作业未执行有效保护方案的,或者拒绝接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安全监控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工整改;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对妨碍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实施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交通安全规划篇6

Abstract: at present, area to improve traffic planning there is no explicit plann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for traffic improve work purpose, work methods and research thinking and planning content for traffic improve planning to provide direction. And in shenzhen baoan center to improve traffic planning group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key point to meet and introduced the solving method and idea, for the same type of traffic improved for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片区现状交通特征及近期发展趋势,识别片区现状与规划年面临的交通问题,提出交通改善的目标与思路,制定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包括对外交通衔接、交通组织、路网、公共交通、人行交通、停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改善方案。

二、工作思路及内容

(一)工作思路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一般根据交通综合治理或分区交通市政管理需要提出编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建立现状模型,基于现状道路交通条件进行分析和问题识别;回顾已有规划,分析规划前景,建立规划模型预测未来交通需求,并分析面临的问题;针对前景与问题,初拟片区交通改善措施与总体改善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在规划前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研究分析片区交通改善的目标与思路。详细研究改善措施与总体规划方案,措施涵盖道路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停车系统和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利用模型对改善措施与总体规划方案进行测试评估,并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第三阶段,结合交通改善规划方案,整理工程项目库,并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二)主要工作内容说明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现状调研分析;二、提出交通改善目标与思路;三、制定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四、方案评估测试和优化;五、制定近期实施计划;六、意见征询。

三、深圳宝安中心组团交通改善规划案例分析

(一) 规划背景与研究目的

宝安中心组团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距香港20多公里,处于珠江口湾区的区域发展“脊梁”及深圳西部发展轴中部,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区域内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西部港区,广深高速、107国道、宝安大道及在建的沿江高速构建了内连市中心、外通珠三角和香港的便捷交通系统,是全市“海陆空”综合交通系统最为全面的交通枢纽地区,是深圳的重要门户。

由于历史原因,宝安中心组团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常发生拥堵,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出行与生活;同时,受原特区内外“二元化”建设体制的影响,区域内整体交通环境较罗湖、福田等市中心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和引导城市快速发展。

该规划以深圳特区扩容为契机,通过开展宝安中心组团交通改善规划,提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策略,制定改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缓解区域交通矛盾,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初步构建符合城市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从而全面提升整体交通服务水平,引导、支撑城市快速发展,推动特区一体化进程。

(二)规划思路与方法

该规划按照“现状调研问题分析趋势判断制定策略”等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与宝安区中心组团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改善方案。

“现状调研”旨在了解宝安区中心组团目前的交通现状,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掌握现状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同时对主要路段和交叉口进行流量观测、对公交进行随车调查,用以分析交通网络的运行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进行走访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及意见。

“问题分析”即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主要交通矛盾和问题,以便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趋势判断”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近期城市建设重点,结合组团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综合判断其发展前景,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分析规划区域内交通系统面临的挑战。

“制定策略”根据城市总体交通发展态势、宝安中心组团交通发展特征以及规划范围内交通需求发展形势,结合中长期规划,确定近期道路交通综合改善规划的总体目标和策略。

研究方法如下:

一是面向近期、面向综合。结合宝安中心组团现状交通存在问题,及近期交通发展趋势,在中远期规划的指导下,注重实用性与适用性,制定涵盖道路、公交、行人、停车、交通管理等一体化改善措施,从整体上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升交通运行环境。

二是兼顾规划区域各片区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改善策略。宝安中心组团分为福永、西乡和新安三个街道,各自城市和交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本次规划将根据三个街道各自交通特征与问题,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差异化改善策略。

三是统筹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层面。从宏观规划入手,进行分层研究,研究内容应从规划层面与设计层面统筹考虑。

(三)规划重难点分析

结合宝安中心组团城市交通发展特征,该规划主要把握住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合理的改善目标策略,可以为改善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是项目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快捷、正确的途径,因此交通改善目标与策略的制定对本次规划至关重要。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扩容正式实施,宝安、龙岗(包括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等纳入特区范围,深圳打破原来的“二元化”体制,进入了“大特区时代”。与此同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也确定原特区的前海片区与宝安中心组团的宝安中心区将一起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前海中心,宝安中心组团的定位将较既有规划大幅提升,同时整体城市功能也有所调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沿用既有规划定位与功能,将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难以实现交通引导和支撑发展的目标。

因此本次规划在综合把握区域发展趋势前提下,并不完全承接和延续上层次规划,而是在对现状交通及存在问题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参考既有相关规划,合理判断规划区域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适应宝安中心组团城市发展,促进特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改善目标与策略,从而为改善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下层次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提导和依据。

2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引导绿色交通出行结构的转变

2009年底,深圳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150万辆,对城市交通容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是国内众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流方向。

现状宝安中心组团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市中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的思想指导下,如何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服务水平,特别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目前宝安中心组团交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次规划将充分利用我院历年来在深圳公交规划研究的经验和优势,结合宝安中心组团在建和规划的轨道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力争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宝安中心组团构建绿色、人本交通奠定基础。

3面向近期,兼顾远期,面向实施,制定项目库及实施计划

交通综合改善规划,不仅是解决现状和即将面临的交通问题,同时也是中远期规划的落实、大部门管理体制实施之前,交通规划、建设等职责被割裂成不同部门的各自独立实施,导致改善效果不明显,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随着深圳并推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新成立的交通运输委员会统筹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养和运营职责。因此本次宝安中心组团近期交通综合改善规划,将充分利用大部制改革赋予交委的优势,在提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措施和方案,短平快地改善交通问题的基础上,还将结合区域发展态势,提出相应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库和实施时序,由交委统筹安排实施,不仅着力解决交通问题,而且为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是解决片区现状及潜在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交通改善规划编制的一般工作思路和内容,但由于不同片区间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特征等不尽相同,具体编制过程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引导和促进城市交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群.《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与工作指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交通安全规划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市统一部署,各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原则,综合整治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规划先行、建管并举,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加大执法力度,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通过综合整治,改善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营造安全畅通、和谐文明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二、整治目标

(一)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相关部门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形成管理合力。

(二)市民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文明交通素质明显提高。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市区摩托车发展和外牌摩托车行驶,优化市区交通结构,提高公交分担率和道路通行能力。

(四)道路基础设施完好,交通管理设施完善,交通组织、路口渠化、信号配时科学合理。

(五)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

(六)职能部门管理能力增强,执法水平提高,执法形象进一步改善。

三、整治重点

(一)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

(二)机动车乱停乱放。

(三)挪用或者改变停车场用途。

(四)占用人行道、车行道摆摊、设点等经营活动,违规挖掘道路、占道施工、堆物等行为。

(五)公交车、出租车争道抢行、乱停乱靠。

(六)机动车不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

(七)摩的、残疾人机动轮车及其他车辆非法载客营运。

(八)交通管理设施设置不规范、不齐全、不合理。

(九)货运车辆抛洒滴漏。

(十)摩托车、电瓶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无牌无证上路行驶。

(十一)城市交通“乱点”、“堵点”和交通事故“黑点”。

(十二)机动车不按规定安装、使用号牌。

(十三)外牌摩托车闯。

(十四)其他严重影响城区交通秩序的违法行为。

四、职责分工

(一)市公安局:负责市区道路交通的组织疏导,提高道路利用率和通行效率;管理和维护交通秩序,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加强停车场管理,规范市区停车秩序;改进执法装备,加快智能交通管理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制定市区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安全规划。

(二)市规划局:负责制定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积极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工作,对市区的道路、停车场等交通工程和新改建大型项目建设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确保新改建项目对交通不产生较大影响。

(三)市建设局:负责建设和维护市区道路基础设施、公共停车场;建设新改建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监控系统等交通安全设施;严格市区占用、挖掘道路的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五年内不得挖掘。

(四)市城管局:负责及时清理市区占用人行道、车行道的各类经营摊点、商铺、售货亭及违法开挖、占道、搭建、堆物等行为;规范市区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及时清理乱停乱放非机动车;严格规范各类占道广告审批管理;规范工程渣土、环卫车辆运输,保持市区道路清洁。

(五)市交通局:负责城区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与维护和新改建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监控系统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交、出租车行业监管,提高公共交通文明形象;抓好摩的、残疾人机动轮车以及其他车辆非法营运整治工作,严格规范市区运输市场秩序;制定和完善市区公共交通规划。

(六)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负责协调新闻单位开展集中整治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劝导活动和文明交通创建活动。

(七)市财政局:负责将交通管理和城市道路设施维护经费纳入部门预算;提供停车场、电动自行车专用收费票据。

(八)市物价局:负责制定停车场停车收费标准。

(九)市高教委、市教育局:负责所属学校校车及驾驶人的监管;督促区教育局落实校车及驾驶人的监管措施;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加强在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操行评定,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十)市经贸委: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车生产企业的规范和指导,引导企业严格贯彻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

(十一)连云港工商局:负责加强对销售机动车或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车等非机动车企业的监管;对销售未经国家机动车主管部门许可生产的机动车型的经营企业予以查封或吊销营业执照;对销售未经许可生产的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车等非机动车的经营企业予以查封或吊销营业执照。

(十二)连云港质监局:负责对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车等非机动车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的监管;查处不执行国家技术标准或不严格进行车辆成品质量检验,致使不合格车辆出厂销售的行为。

(十三)市广电局、连云港日报社:负责在媒体上开辟宣传专栏,报道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交通安全知识,营造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的舆论环境。

(十四)市安监局:负责加强市区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

(十五)市级机关工委:负责市级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聘用人员遵守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并对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督促落实。

(十六)市监察局:负责监督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

(十七)连云港警备区司令部、武警支队:集中开展军车运行专项整顿,教育广大官兵带头遵守交通法规,树立文明风尚。

(十八)各区政府:作为本辖区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

(十九)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集中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各县政府和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参照市区执行。

五、整治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至5月16日)

1.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各县区、各职能部门组织对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危及交通安全、容易引发交通拥堵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认真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

2.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围绕“和谐交通、文明交通、绿色交通”的主题,采取多种手段,宣传综合整治的意义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曝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及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大力倡导文明驾车、文明骑车、文明走路,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文明交通氛围。在政府网站开设综合整治专栏、市民论坛和意见箱,通报整治情况,收集社情民意,争取群众关注和支持。5月10日上午组织全市启动仪式,开展签名活动,发出倡议。5月10日至16日为集中宣传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摆放交通文明与安全漫画、挂图、展板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17日至7月31日)

1.开展路通秩序整治。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着力解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闯红灯的问题,对行人、非机动车带头闯红灯和不听劝阻的,坚决予以处罚,同时抄告行为人所在单位。对机关车辆闯红灯的,一律从严查处,并抄告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监察局。市文明办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定期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上路开展交通违法劝导活动,引导广大市民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2.开展重点地区和路段整治。建设、工商、城管等部门要以繁华商业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城市出入口等窗口地区和学校、医院周边道路为重点,抓好占道摊点、售货亭、堆物以及违规挖掘、搭建清理整治,还路于民,切实解决行车难、走路难的问题。各区、县城区要排出一批“乱点”、“堵点”,组织优势力量,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攻坚,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明确措施、期限、责任人,并留存相关数据和图像资料,由政府挂牌整治。

3.开展车辆停放整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次干道、支路开辟临时停车场,并加大巡管力度,从严取缔违法停车行为,对妨碍交通,特别是堵塞消防通道、妨碍消防设施使用的违停车辆,一律拖移。对擅自封闭公共停车场或改变停车场用途的,要坚决依法予以从严查处,并责令当事人限期恢复。城管部门要规范城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对乱停乱放和无人认领的非机动车予以清理。

4.开展重点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公交、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要建立排行榜,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抄告行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督促加强教育管理。要结合全国治理自行车被盗专项行动,完善电动自行车上牌管理工作,引导非机动车规范行驶。交通部门要在公交、出租车行业开展整顿,对交通违法行为多、事故高发、交通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摩的、残疾人机动轮车及其他车辆违法营运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城管部门要严格渣土、环卫车辆的管理,从严整治抛洒滴漏等违法行为。

(三)巩固深化阶段(8月1日至12月31日)

1.完善各项交通专业规划。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交通发展状况,抓紧编制和修订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公共交通、停车场建设等专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2.加强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公安部门要牵头抓好车辆停放管理,并会同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制定出台全市停车场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要根据全市道路交通状况和未来公共停车需求,制定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社会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方便驾驶人就近停车。物价部门要制定停车收费标准,提高停车场利用率。

3.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增加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整修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严格控制开挖五年内的新建道路,在重大市政工程施工期间,尽可能减小对交通的影响,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新建、改建道路一律要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与规划和验收,并要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即时配套建设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监控、防撞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交通组织研究,完善指路标志系统,调整设置不合理的公交站点,积极推广绿波控制、信号错时配置技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4.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交通、建设、公安部门以及海通集团要研究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基本思路,优化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和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建设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控制系统和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系统,全面提升公共交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安全运营水平,并建立城市公交优先评估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公交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要增加线网密度,努力扩大公交覆盖面,逐步实现票价优惠、线路优化、车辆优质的目标,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要加快公交企业改革,规范企业化运作,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逐步限制市区摩托车发展和外牌摩托车行驶,进一步优化市区交通结构,提高公交分担率和道路通行能力。

5.强化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规范客运市场秩序。交通部门和海通集团要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安全监管,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严禁报废及检验不合格、安全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上路行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要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加大对摩的、残疾人机动轮车以及其他车辆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总结表彰阶段(*年1月1日至1月31日)

各县、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整治方案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检查总结整治工作,凡工作力度不大,整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进行挂牌整治,限期改变面貌。同时,要按照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边整治、边巩固、边提高,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进一步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要注意总结整治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完善制度和规范,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常态管理。市整治办要按照方案要求,量化整治目标,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整治结束后,市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县区综合整治情况组织考核验收,对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组织工作不力,整治成效不明显的,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并取消本年度相关创建活动的参评资格。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全市城市交通综合整治,是改善城市交通面貌,提高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举措。各县、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交通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整治工作作为城市各项创建工作的基础抓紧抓实。为加强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经贸、公安、建设、规划、城管、交通、财政、物价、教育、工商、质监、安监、监察、机关工委、文明办、共青团等部门、各区政府以及警备区司令部、武警支队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负责对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和考核验收。各县、区也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交通安全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应用

Abstract: Long-term since, our country majority area city road intersection planning to follow the old ideas, ideas and methods, resulting in intersection capacity is low, bottleneck effect. Therefore, planning, design of City Road intersection is essential.

Key words: city road; intersection; plan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积已经翻了一番。城市建设必然包含道路网和交叉口的建设。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关键点。而我国在此之前还没有一本国家标准来指导交叉口的规划工作,大量新开发区道路偏宽,导致土地使用的浪费。另一方面,在交叉口优化设计时,却往往因为交叉口用地的局促而无法实现优化设计方案。

我作为一名从事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人员,以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贯彻“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以及一般性原则,及城市发展的现状,参考《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浅析一下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的要点及应用。

一、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与设计特点

1.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公交优先以及保障安全、保证效率,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

2.明确提出了城市规划各阶段对交叉口规划的要求深度、具体内容以及开展交通工程规划工作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3.突出强化了各类交叉口功能中公共交通优先运行和行人过街安全的保障条件,制定了严格的交叉口内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保障措施,明确提出了干道交叉口进口道展宽、在一定的宽度条件下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等的要求;

4.提高了城市主干路立体交叉口的建设门槛;

5.首次规定了平面交叉口的整体规划范围。

二、交叉口选型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中规定:当通过主-主交叉口的预测总交通量不超过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约12000pcu/h)时,不宜采用立体交叉。

这一条提出了设置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门槛为12000pcu/h,不到这个量,基本上不应考虑建立交,可以采用优化设计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形式;即使达到这个量,也应该首先考虑简易立交方式。另外还应注意交叉口规划应分别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工程规划四个阶段的内容规定。

三、交叉口规划范围

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应包括:构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和向外延伸10~20m的路段(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公交车站)所共同围成的空间。新、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体规划,不得只做规划道路进出口道组成部分的规划而不顾相交道路进出口道的规划。

四、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红线规划,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按下列规定展宽:

除支-支交叉口之外,其它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

应根据下式确定其比路段红线宽度应予展宽的宽度:

W1 -进口道规划红线的展宽宽度;

W2 -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

r - 进口道展宽系数,按表3.5.2-1取值;

n -路段车道数。

进口道展宽系数:

路段平均一条车道规划宽度(m) 3.00 3.25 3.50 3.75

展宽系数r 10.85 0.71 0.60

由于交叉口各向交通流的交叉和交汇,需由信号灯或让行规则组织冲突交通流分时通行,形成了所谓交叉口的“间断流”。因这个效应,简言之,如果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1500 pcu/h,则到了交叉口,可能会不足750pcu/h。这导致路段通行能力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严重不匹配!换言之,如果交叉口进口道有四条车道,实际上路段上只要两条车道就可以满足通行能力的需要。现在各地在道路规划设计中,或者说是在划道路红线时,往往不考虑交叉口通行能力上的这个效应,简单化地从头至尾划两条平行线。

五、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宽度及车道数的规定

1.按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为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进口道规划总宽度应按进口道车道数确定。

2.改建交叉口宜满足本条第1款规定,并用预测或根据实测各交通流向的交通量验算所需的车道数;无交通量资料时,可按公式W1=r×W2×n计算确定。

3.治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实测各交通流向的交通量及可实施的治理条件确定。

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5.改建与治理交叉口,在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每条机动车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8 m,公交及大型车辆进口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 m。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

这里给出了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和车道宽度的规划设计指导性意见,目的是保证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匹配;第4项和第5项详细规定了进口道车道的宽度要求,主要试图避免车道设计过宽和过窄的问题。不少城市的交叉口进口道车道设计过宽,反而不利于车辆通行,会导致车辆拥挤,不按车道行驶,引起交通秩序混乱,降低通行能力。当然过窄的车道会造成驾驶员行驶过度紧张,特别是有大车通过时。因此交叉口进口道车道的最佳宽度是3.00 米到3.25米,在基本上没有大车通过情况下,可以下降到2.80米。

六、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的规定

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支路30~40m,次干路50~70m,主干路70~90m,与支路相交取下限,与干路相交取上限。这里规定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长度的一般要求。这个长度与交叉口进口道的渠化和信号控制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信号周期的关系紧密:信号周期时间与达到的转向车辆数成正比,即周期时间增加一倍,则转向车辆数也会增加一倍。因此为了避免转向车辆在展宽段的排队溢出,影响直行车辆的行驶,也必须限制信号周期时间。

七、行人过街安全岛的设置及要求

人行过街横道长度达16m时(不包括非机动车道),应在人行横道中央规划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安全岛的宽度应不小于2.0m,困难情况不小于1.5m。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了提高通行能力,普遍增加了车道数,导致行人过街距离的增加。由于现阶段行人过街信号的不够完善,行人往往被来往车流阻隔在道路中间,腹背受到车流的威胁,极不安全!

八、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城市道路建设成为了重要角色,城市道路交叉口又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城市交通拥堵与事故的多发地,如何改善道路交叉口的拥堵与事故的频发,通过对城市道路交叉口规范的了解与学习,我们得知需要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与设计,包括交叉口进口道的展宽、合理的设置交叉口信号灯、布设行人过街设施灯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的解决道路交叉口问题,进而使城市道路建设更好、更迅速的发展。

交通安全规划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以提高公民文明交通素质为主线,以解决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参与,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整治道路交通违法,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等活动,努力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通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创造安全、有序、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主要内容

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重点组织开展六项活动。

(一)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机动车文明使用灯光,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交通信号。

(二)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即自觉摒弃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违规占用应急车道、开车使用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

(三)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行驶。

(四)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即完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路口渠化设施、出行引导与指路设施、道路车速控制设施、农村公路基本安全设施、施工道路交通组织与安全防护设施。

(五)严查“六类交通违法行为”,即严查机动车乱停乱靠、机动车违反禁止通信号、机动车故意遮挡污损号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车违法载人、公路客运车辆超员、电动车不按道行驶。

(六)加强“六项保障性建设”,即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交通协管员队伍建设、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文明交通示范典型建设、道路交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三提高、三下降、三规范、一健全”的工作目标。

“三提高”:机动车守法率、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高峰时段主干道平均车速逐年提高,达到畅通工程C类城市二等管理水平(35公里/小时)。

“三下降”: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城市主干道路口阻塞率、城市主干道路口停车延误时间逐年下降。

“三规范”:交通民警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更加规范,道路交通日常管理更加规范。

“一健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开展文明交通行为大教育。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以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律法规为重点,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文明交通行驶教育活动。一是完善教育内容。围绕“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六大交通陋习”、“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六类交通违法行为”,编印、制作一批适应不同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群阅读的宣传资料、礼仪读本以及宣传作品,广泛宣传文明交通的目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二是抓住重点群体。进机关,通过发放知识卡片及座谈讨论等方式,引导机关干部自觉带头实践文明交通,模范遵章守法;进学校,通过主题讲座、征文活动等方式,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丰富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养成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力争取得“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效果;进企业,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增强职工交通安全意识,自觉摒弃交通陋习;进社区,围绕“文明过马路”,重点宣讲骑车、行路基本行为规范,增强市民安全防范和文明出行意识;进单位,以落实安全行车责任意识为重点,加强职业驾驶人的教育,主要抓好公交车、出租车驾驶人文明行车教育,使其养成礼让斑马线、到站停车、按位停放的良好习惯。三是突出重点行为。对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记满12分以及初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化培训;对初学驾驶人进行文明交通礼仪重点培训,强化文明交通意识。

(二)营造文明交通大氛围。一是依托媒体,大造声势。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文明交通行为公益广告。在《警视》栏目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在《江汉风》栏目开通“我与文明交通”市民热线。广播电台:定时段滚动播放文明交通公益广告;强化“与您同行”交通普法讲堂,做好“三个播报”(播报路况信息,违法信息,事故信息),举办“三长”对话。报刊:开辟固定的宣传专栏,宣传文明交通常识,报道文明交通活动工作动态,开办市民文明交通论坛。二是多措并举,延伸触角。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及宾馆、酒店、加油站、娱乐场所摆放“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提示卡。在交警服务窗口、车站、码头侯客区播放交通警示教育片,在建筑工地、劳务市场设立“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专栏。与此同时,积极争取中国移动分公司和中国联通分公司的支持,对手机用户定期群发“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温馨提示。三是广泛动员,扩大影响。把“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宣传与“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有机结合。紧紧依靠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力量,层层动员,大力宣传“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在全社会营造践行文明交通行为、告别交通陋习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文明交通大行动。一是开展“交警体验日”活动。在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选定4天,邀请“四大家”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代表在道路上体验交警执勤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交警工作的理解。二是组织“交通志愿者行动日”。每周在市城区选择3-4个路口或路段,聘请交通志愿者上路协助交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志愿者言传身教,在社会上营造“携志愿者之手,伴安全文明出行”的新风尚。三是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日”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退休老司机、老干部、老工人、老姨妈上街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劝导交通违法者。通过面对面的劝导,让违法者知晓交通法规,自觉维护良好交通秩序。四是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结合本地交通违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广大交通参与者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五是举办“警营开放日”活动。每半年邀请中小学生、驾驶人代表、市民代表以及公务员代表走进交警智能指挥中心、车管所、考试场、交通事故处理现场等场所,通过情况介绍、现场演示、亲身体验的办法,让社会各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交通管理工作,支持交通管理工作,帮助宣传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六是组织“记者探访日”活动。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期间,每年不定期邀请媒体记者进行3-5次探访活动。通过社会调查,采访活动,集中反映交通时弊,剖析交通管理的难点,开展对文明交通、安全交通对策的探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交通,关爱生命。

(四)推进交通秩序大整治。一是明确职责,“严管”。一方面,以“保畅通,保安全”为出发点,加强对影响交通秩序和危及交通安全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交通参与者的管控力度,保障“人车分流,各行其道,行路有礼,停车有律,行车有序”。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通过道路交通违法举报有奖制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举报交通违法行为,让不文明交通行为和交通违法现象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开展温馨提示、现场劝导活动。通过完善交警巡逻执勤工作机制,扩大道路管控面,增加巡逻车辆及人数、密度,并通过喊话提醒,及时发现、制止、纠正不文明交通现象和违法行为。二是突出重点,“严查”。一方面对影响交通秩序的违法停车、随意掉头、违法超车、争道抢行、驶入禁行区等违法行为,见违必纠,切实保障道路畅通。另一方面对危及交通安全的超速行驶、超载以及逆向行驶、未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见违必查,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三是攻克“顽疾”,“严处”。对影响城市形象,影响道路交通环境的城市“顽疾”,如违法占用道路,施工不设置防护设施,“麻木”、“摩的”非法营运等现象,要部门联动,重拳出击,严管重罚。对于公务车、警车、军车交通违法行为,采取抄告送达制,责成单位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把交通秩序整治常年化、常态化。

(五)开展交通设施大建设。一是按照“畅通、便捷”的目标要求,提高城市主干道行人过街通行设施设置率,提高城市标志标线施划率,提高出行引导设施、停车泊位的设置率。二是按照“安全、有序”的目标要求,提高路口渠化率,提高路口减速设施的设置率。三是按照“科学、高效”的目标要求,提高路段、路口电子监控设备的设置率。

(六)开展文明交通示范大创建。以文明交通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可续性发展。一是开展文明交通示范路、示范路口、示范岗亭创建。二是开展交通文明示范单位、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的创建,深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三是开展十佳文明驾驶人、十佳文明出租车、十佳文明公交车评选,激发职业驾驶人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自觉践行文明交通,遵章守法,文明礼让。

(七)推动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大提升。一是加强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事故特征分析、交通需求分析和交通安全趋势预测,制定符合城市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二是按照“有序、安全、畅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市城区交通流,按照交通分离,疏堵结合的原则,依法采取限制性、禁止性、引导性措施,合理分配好交通流量,提高道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功能,在具备条件的路口、路段逐渐实现由点控到线控,再到面控的提升,提升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档次。四是加强交警队伍建设,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强化交警执法技能、公共关系建设培训,提升执法水平,树立良好的交警形象。

(八)引导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大联动。一是建立由政府领导,宣传、建设、交通、国土、安监、教育等部门参与的道路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道路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需求,明确职责、划定权限、互相配合,综合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市城区内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开发时,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通过交通现状分析、交通量预测,提出交通组织措施,保证项目开工建设时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不下降。三是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道路交通信息资源共享。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为加强对我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全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进行任务分解,各司其职,强化措施,强力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实施。

交通安全规划篇10

关键词:高校;交通安全;措施;校园设施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管理建设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而要加强高校的管理与建设,可以有效提供一个高效、经济、安全的学术研究、科学教育环境。尤其近些年,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高校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并且与此同时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高校学生人数上升,这都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仅使校园的宁静祥和消失,也时时刻刻威胁着在校人员。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高歌猛进,在社会、国家的进步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而高校安全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了出来并逐年增加。据调查,上海市关于校园安全事件在一年间便有20 多起。一直到2011年校园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仅清华大学机动车日流动量突破了4万辆次,由之引起的交通事故高达40余起。这样的交通安全事故对高校人员、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社会和国家也覆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再一次把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问题重新提到了一个高度,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广大师生在校园中的安全。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探讨和分析应对高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何保障校园安定祥和是当下的关键任务。通过对天津高校校园的组织机构设置、校园交通安全设施情况以及对交通参与者的管理措施等进行调研,并结合国内部分高校的校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理清现行的校园交通监管的体制模式,分析校园安全隐患及其优化策略。

二、高校校园交通问题及分析

(一)校园交通现状

目前国内多数校园交通情况都不够理想,校园内部出入车辆较多,并且车速普遍较快。驾车以及步行作为主要的上学(班)方式,致使校园的交通组织结构复杂,状况令人堪忧。经统计,高峰时期频繁出现刮蹭事故、自行车、行人不遵守交规以及校内公交车违章或超载行驶等问题。

在校园内部,学生的主要出行以走和自行车为主,比例达到89%;教职员工以及外来人员通过汽车等其它方式出行,比例为11%。在上下课的高峰期,校园内道路资源不足,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干扰,人员、车辆秩序杂乱,有不少交通安全隐患,可见校园道路设施的供给与日渐增长的需求之间并不平衡。

(二)校园交通事故及隐患

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国家之一便有中国,主要是由于公民交通法律缺失、安全教育不足引起,而在高校中这同样也是主要原因。通过调查,校园内部遇到交通事故的人员约为50.33%,说明校园交通事故频率较高。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公众交通安全意识差;

第二,道路交通设施缺失;

第三,驾驶员素质;

第四,对违章、违规现象处罚、处理力度不足。

在校园内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主要有:学校门口、教学楼、学院办公楼、食堂、宿舍区、体育馆及校内车站。容易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5.33%。这与校园内部学生所占人数众多、所处年龄阶段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在另一个角度说明校园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三)校园安全分析

1.校园交通设施与规划

校园内部的道路设施、停车设施、交通照明设施、标志、标线以及其它交通辅助设施都属于校园交通设施。如果对校园建设过程中有很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可以有效抑制在校@中频发的交通事故,进而实现校园安全化、合理化、科学化。

通过调查分析,对于校园交通设施,大部分高校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全,反应了校园交通设施规划、配置较为落后的现象。大约有68%的高校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齐全、不规范以及道路交通照明设施效果也不符合规范要求,达不到交通安全的标准。数据显示,校园内迫切需要增加的交通设施中,停车位数量与校园道路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明显存在校园停车的困难程度、交通拥堵及供需的不平衡。第二位是交通指示牌,尤其在面积大、路网络密集的校园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只有极少数校园规划合理,这与校园规划建设期间,校园交通安全负责部门参与程度较低,而规划建设单位对该方面考虑不足具有较大的关系。

2. 校内人员安全意识

在对校内行人的调查中,行人的安全意识较以往有所增强,安全意识比较好以上的比例达到44.90%。其中,能够按照交通信号、标志、标线通行的人数占到88.67%;但在群体骑行和步行期间,并排行动的比例依然较高,达到92.%,注重避免此种行为的人只有8%。在穿越道路的过程中,有接打电话和与同伴聊天的现象依然很多,反映出行人的安全意识不够强。同时,在校园内部违章行为比较高发,违章现象较多达到35%,这与管理方式以及惩罚力度不足有一定关系。

当发生校园交通安全事故时,大多优先想到的处理方式为拨打110报警或者联系保卫处,一部分人同时也会选择寻求同学帮助,表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可以高效应对突发的交通事件。

3.校园交通安全教育

在了解交通安全法规方面,不太了解和没听说过的人占总体的51.36%。校园内部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方面,认为较少和基本没有的占到分别为54%和34%。从以上数据来看,说明交通安全法规在校园内普及程度较低,交通安全教育的范围和程度较低,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对该方面的工作进行加强。

4. 校园交通规章制度及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实行的交通管理主要有三种:封闭式管理。半封闭式管理、全开放管理。每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也都有一套自身的管理方法、经验。不同管理方式下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也有不同的好处与坏处。天津市辖区内院校以第一种方式为主,而高校校园所处的教育背景以及交通参与者的独特性,不可同一般道路应用同一套体系,而且更加复杂。无论是从管理制度还是从人员配备上,均有所欠缺,一整套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及评估标准也亟待推出。

三、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改进

(一) 校园安全问题总结

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对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所显现问题进行总结:

1.校园内部及周边交通环境不良,校内各种交通方式混行现象严重,高峰时段交通资源供需失衡。

2.校园事故频发,某些地点存在安全隐患。

3.校园交通设施设置以及前期规划不够合理。

4.校内人员安全意识、交通常识匮乏,常有违规行为出现。

5.高校学生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认知范围和程度不高,交通安全相关知识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6.对校园交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职管理机构,专业人员配置不足,管理方式滞后,没有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估标准。

7.欠缺专门的校园交通法规、条例,执法主体不明确,对校园交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二)改进措施

1.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管理部门

(1) 建议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制定颁发具有权威性的文件――《高校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各高校严格执行,并以此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依据;

(2)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交通安全制度制定和执行部门,加大绦辛Χ龋起到支持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设立交通安全管理专项经费,为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3)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使校园安全管理不断向智能化、完善化、科学化发展。

2.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建立完善校园交通设施,设定校园交通安全设施规格标准

(1) 合理规划校园布局,重视校园交通规划,并将其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2)应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对现有交通设施进行完善;

(3)结合实际情况,提高校园内各条道路的利用率和通行能力,合理配置停车资源。

3.加强对校内车辆及行人管理,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交通秩序

(1) 加强校内交通管理,整顿车辆停放秩序,保证车辆有序停放,对在校园行驶的车辆进行限速;

(2)合理规划各类道路行车标线,增设夜间道路照明,增加水泥路防滑措施,主干道人车分流;

(3) 加强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管理,设置专用停放位置。

4.交通违规与事故处理方法方面

(1)建立基于属地交管部门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如:一校一警制、校园机动车违章信息确认机制等,强化校园交通安全管理;

(2)与地方交管部门联合,采取违章车辆信息与交管部门机动车违章处罚管理系统联网

(3)加大与属地执法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争取部分处置权。

5.着重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及建设

(1)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常用通讯手段等作为平台,开设安全出行提示等

(2)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知识;

(3)开设宣传专栏,提升公众交通法规知识以及交通安全意识;

(4)构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交通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6.建立完善合理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评估标准

(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尽可能的正确反映相关影响因素

(3)定期进行总结改进。

四、结论

从总体来看,各省市高校相关部门结合本校实际,在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到与地方执法单位的协作,再到校园交通安全设施的配置及相关规定的建立健全等,方式、方法不一,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立法、管理制度方式,还是投入的人力与物力、重视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保证高校教育事业高速稳定发展,保障校园内稳定有序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在发展学术教育同时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要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改进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努力提升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正能量,确保校园交通安全、通畅,为建设和谐校园、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立新,王丽芳. 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3:65-70+147.

[2]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04:40-43.

[3]文达. 关于我国校园安全立法和校园警察制度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9,12:139-141.

[4]王文静,许振,刘焕春,于建新,胡莹莹,秦忠诚.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05:184-188.

[5]于建新,刘焕春,王文静,胡莹莹,许振.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02:93-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