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6:0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安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安全论文

篇1

大家都知道如果车辆保养及时到位将大大减少车辆的故障率,随之也将提高车辆的安全行驶性能。首先我们尽可能地将车辆定置使用,便于驾驶员随时对驾驶车辆出现的异常情况尽早发现。其次严格车辆外借使用管理,原则上一律不外借,特殊情况车辆外借必须经部门领导同意方可实施。三是对车辆日常保养情况不定时抽查,对发现由于责任心不强,履职不到位造成的车辆损坏,由驾驶员自己承担维修费用,特别是对驾驶员在驾驶车辆作业过程中造成的油漆划痕、灯光不全等小问题,绝不轻描淡写,必须写出事情经过,按制度进行考核。四是通过车辆维修报批制度、维修台账建立,定期到车辆维修定点单位走访等方法,统计分析每辆车的故障维修情况,为车辆安全行驶和更新换代提供理论依据。五是强化驾驶员负责制及出车前、出车中、出车后三检制,按时更换机油三滤,检查调整四轮刹车,确保车辆动力系统运转平稳,转向系统轻便灵活,制动系统安全有效,线路、管路无漏电、漏水、漏油,灯光、仪表及各附属安全装置性能良好。据统计,我厂每年用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约20万元,年度车辆审验都是一次通过。

二、结合企业特点,完善各类安全措施

针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特点,如车辆虽然行驶速度不高,但是在转运零件过程中,驾驶员及货主单位由于考虑运输成本或受懒惰思想的影响,往往出现料箱在落地摆放过程中超高或者摆放不牢固、车辆违规超载、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等现象,为此,我们在重点区域重要时间段通过加强巡检,保安人员分区域负责、管理人员利用监控设施检查等措施,及时对存在隐患车辆进行纠章,处罚,严防各类交通及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拖拉机在试车、入库过程中超速,高产期间存放场地与当天下线车辆之间矛盾造成试车场道路狭窄,局部拐弯路段视线遮挡等隐患,专门购买了测速仪、安装了限速标识、广角镜和温馨提示语,并抽调专人与车间安全员佩戴纠章标识,全天不间断巡视,有效地提高了职工遵章守纪意识。针对厂房内部道路狭窄、人员穿插行走作业等因素,我们在厂房内部道路分不同颜色施画了人行横道及车辆行驶道,厂房外区域施画了拖拉机行驶专用道,拐弯处安装广角镜、限高标示牌。同时与宣传部门配合,在厂内部网站开辟交通违章曝光论坛,对违章现象进行公示,半年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一次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交通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通过班组、车间、厂部三个层面进行层层选拔3—6个优秀节目分别给予300—1000元的奖励,并利用班前会开展巡回演讲,让职工时刻感受到交通安全确实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重视对外协单位车辆及驾驶员的管理

目前我厂有外协单位100余家,送货车辆200余辆,其中当地车辆占80%,外地车辆占20%,长期固定送货驾驶员占70%,临时雇佣车辆驾驶员约占30%。个别外地驾驶员由于对厂内交通管理规定掌握不及时全面,出现了超速、逆行、违章停车等现象。为此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1.通过周生产会对全体中层干部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强调属地管理原则,对违章现象连带单位领导。2.定期召开外协单位负责人会议,学习厂内交通管理制度,通报典型违章、事故案例。3.利用采购通报对每月违章情况进行公示,交通管理内容动态通报,使所有外协单位随时掌握公司交通治理专项内容。4.与上级管理部门及兄弟单位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共同配合做好道路疏通、车辆停放等工作。

四、不断修订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

篇2

如果在一个成建制车队能实现以上四个统一,车队就能成为品牌,要想实现这四个统一,需要扎实的管理基础,队伍建设要有深厚的功底,样样工作都要有闭环管理过程,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与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讲起来很抽象,也很难接受,下面我把整体工作形象地称为一棵树,就叫它为“安全树”。这棵树就代表整个车队安全工作方面建设的内容,如何生长的茂盛,需要浇水施肥,那就是各项安全措施实施运行,根据不同季节确定不同的春夏秋冬措施。如果长出了茂盛的绿叶,那就达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统一,其自身要有良好的安全业绩,达到了条件,需要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验收。下一步也就谈到了安全监督与检查。

2安全监督与检查

既然已经形象为一棵“安全树”,也成活了,势必有些枝杈会断枝或枯叶,那就是安全隐患,(潜在的事故要发生)或者有些工作没有得到落实,马上组织检查,也就是说绩效检测与测量,需要修枝剪叶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主动检测就是安全工作中的常规检查。检查是实施过程的一种总结,是各项安全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的最有效的监测手段,每次检查都是管理过程的一次提高,每一次验收都是一个单位整体素质的一次提升,只要有这种认识,才能把检查工作作好。基础工作才能做的扎实,这棵“安全树”才能长青,才能兴旺茂盛,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3视觉文化建设的要点

视觉安全文化最好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展现出来,内容体现出员工的安全意愿,理念文化要愿景化,如规程是法、平安是福;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等。制度文化主要突出人本思想,也是刚性文化。行为文化以亲情感召为主线,形成驾驶员自觉的良好安全驾驶行为,多以交通安全警示标识为内容,亲情感召,风险告知等。车厢文化为服务对象着想,形成良好的安全环境。如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系好安全带等安全提示等语言。车库文化以制度规范,安全警示,寓意深刻的格言等形式体现出来,让驾驶员进入车库的时候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物质文化范畴很广,包括环境改善,隐患治理,休息、娱乐、学习及安全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等。视觉文化上墙面的要经典化,多则乱,要恰到好处,形状规格要统一,区块要分明,如交通安全文化长廊,交通安全警言等。文化设施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也需要不间断地维护、改进。保持清洁、新颖、乐观、向上。

4“四心”工作法打造品牌车队

篇3

关键词:城市交通;行人;安全规划

引言:现代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发展迅速,但步行交通方式却始终是交通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步行。我国城市的步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比重很大,约为20%~50%左右,行人交通量非常之大,而且行人分布面广,加之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交通规划领域,步行交通规划一直处于从属规划地位,不能完全满足行人步行出行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城市交通中常常出现人车混行,人车抢道,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诱发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笔者认为要预防行人交通事故,应从步行交通安全隐患的预防做起。

1.行人过街设施问题分析

在城市行人引发的交通事故中,主要原因就是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的原因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人违章的不良交通习惯、对于违章

的不良态度;二是城市交通步行设施的设置不合理,“迫使”行人违法穿越行车道。对于第一种影响因素固然可以通过对行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或加强对行人交通违法的执法力度来预防,但究其原因还是城市步行交通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人们逐渐地养成违章穿越行车道的习惯。

1.1行人过街设施布局

现实中根据违章行人的表述,行人过街设施少是行人违章过街的主要动因。通观现阶段我国城市的交通布局、规划、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工作可以看出其主要交通服务对象一直是机动车交通流,一直为机动车交通流而扩建道路,新建立交,改进交通管理方式。而行人交通设施都是当行人对机动车的交通造成影响时才会有所改进。但因为行人交通量如此巨大,与所进行的改进仍不相匹配,导致了行人交通设施的使用紧张。

1.2行人交通指示标志的匮乏

现代城市交通标志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交通流领域,而行人过街指示标志缺乏或者没有,这使行人,尤其是外地人寻找过街设施困难,这最终导致了行人乱穿行车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最终影响了机动车行驶的安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经常遇到在公交车站下车而在附近找不到过街设施或过街标识不明显,这也最终导致行人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横穿马路,进而增加了诱发交通事故的危险性。行人交通设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加之行人步行的随意性,如果找不到明确的标志肯定会四处找寻甚至会扰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1.3行人隔离设施及保护设施的匮乏

在一些城市的道路改建中,常常将多板块道路改为单块道路,即道路中间并没有任何的隔离带,好点儿的也只是在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了隔离护栏,而对向的交通流之间并没有设置任何隔离带。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城市新区的交通安全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利用道路空间以开辟尽可能多的机动车道。这样做的后果主要是导致行人容易穿越机动车道,从而产生违章行为。研究表明,更加立体的隔离栏、隔离岛对于隔离行人、限制行人的违法过街行为更加有效。行人对于立体的隔离设施有一种自然的止步心理,穿越街道本就是一种微妙的不道德行为,它只是行人图一时方便而动的瞬间心理,所以立体隔离的一点点困难足以促使大部分人打消违章穿街的念头,况且翻越栅栏的失礼影响对于人们的心里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会使更多的人望而却步。

2.人行横道设置原则

人行横道是人行道暴露在机动车行驶方向的危险路段,设置不好会导致行人事故率增高,设置不够也会导致行人感到使用不方便,进而使违章穿越街道事件频发。条纹式和平行式是人行横道的两种主要形式。条纹式人行横道由条纹实线组成,设在未设行人信号灯的路口或路段。平行式人行横道由两条平行实线组成。设置在设有行人信号灯的路口。通过人行横道把过街行人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减少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数目,减少事故的发生。具体要考虑到过街地点及舒适的间距,必须根据调查及预计来选择合适的设置位置,而对于交叉口应该都布设人行横道;对于不同的路段应给予不同的过街机会。过于繁忙的街道可以设置少些人行横道。要把人行横道看成是人行道的延伸部分,人行道不能与人行横道互相分离,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考虑到人行横道是连接两个方向的步行流的步行设施,所以它与人行道相比应较宽。

3.人行立交设施设置原则

不论在新城区还是旧城区都会出现人、车流特别大的地段,仅仅用平面过街设施就显得不够用。这时可以考虑采用人行立交。但不合理的人行立交设施往往利用

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行立交设施对于行人来说还是耗费体力及时间,而且人行立交容易破坏城区的景观(人行天桥),或是破坏城区地下的土层结构(地下通

道),不易回填。具体考虑因素:

(1)要有系统性。在城市繁华的或是将会变得繁华的地带首先就要考虑把人行立交系统化,这样做既能减少行人的体力、时间的损耗,又减少了资金投入,还给人以一种完整的美感。香港的系统化的人行立交设施很值得借鉴。

(2)设置位置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风景游览区的景观搭配,对于历史景观的保护等,不能有太严重的遮拦;在各种车站、公共活动场口或是学校应考虑多加设置以加快对行人的疏散。

(3)对于人行立交的具体设置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游览区有景观遮挡问题,所以应考虑采用地下通道;而地质情况复杂的地段应采用过街天桥,各有利弊。

4.对路肩的设计要求

道路两旁的路肩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不能仅仅满足行人行走的最低要求。好多道路的设计多是为机动车动车提供尽可能大的行驶空间,而且好多的路肩设计也

非常粗糙,路肩坎坷难行,导致行人没有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从交通心理学来看,舒适感比危险感对人的刺激要大,所以这样也会导致行人到危险但相对平坦的行

车道上行驶,加大了行人的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路肩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可用,还要从舒适、方便等角度来着重考虑,否则不但威胁行人的安全最终还会影响机动车的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人行道周围还应设置更人性化的设施以吸引行人。应多种植树木、花卉,沿线应尽可能多的布置娱乐观赏设施,不应存在光秃的墙或过宽的建筑后退线,影响行人的步行心情。除此之外,还应设置方便行人的各种设施,比如各种提供休息的座椅、近便干净的垃圾箱、路标、公共电话、紧急呼救站,各种位置适合的报亭、小卖部、公共厕所。只要设施得当,便会使行人的步行活动满意舒适,最终减少违章行为,减少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晓飞.城市道路中央分离带交通安全及其景观分析[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

篇4

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应尽快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增加对一些较为少见的交通安全标识、安全规范只是内容,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多设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创造相应的环境,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通过家长会等联动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

篇5

在实际的交通设施施工过程之中,并没有全面的落实安全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施工过程之中,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也存在思想上的松懈,并没有履行好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错误的认为交通设施施工工作只是一项工程难度很小的施工工作,并不存在安全问题。这种错误的安全责任意识就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在进行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过程之中,如果进行对施工材料运输的车辆不按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运输,就很有可能造成翻车等事故,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解决交通设施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及控制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交通设施安全管理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之中秉承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从各个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2.1做好安全知识普及工作

为了有效的提升公路交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之中,进行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并对施工技术人员普及顾家的相关法律知识,从根本上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杜绝松懈意识的产生,保证公路交通设施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高效运行。

2.2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公路交通实施的高质量施工,就要求成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将整个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管理人员推举成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有效的督促好各级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履行好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安全运行。该机构要负责好公路交通设施施工过程之中的各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该机构内部的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监督管理知识,并对整个施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安全运行。

2.3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度

为了高效的完成公路交通设施施工工作,就需要完善施工责任制度。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承包单位要和相关的责任公司签订好《项目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在这个责任书之中应该尽可能的明确好各方的施工责任,将公路交通设施施工过程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明确的标注出来,形成一套严密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2.4确保安全管理资金有效的投入进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之中

为了保证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施工,就要求按照施工设计书之中规定的安全管理资金的数目,进行对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安全管理资金的有效保管。具体的来说,在公路交通设施施工开始之前,就要投入相应的专有资金进行为施工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并购买好相应的安全施工防护衣物,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之中免受安全问题的威胁。与此同时,还要在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过程之中,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牌,防止有车辆错误的驶入施工区域,危害到施工人员和车辆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尽可能的提升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安全系数。

2.5做好对施工现场的交通管理工作

由于施工的交通公路很有可能处于半交通运输的状态,因此,在公路设施施工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施工现场的交通管理工作,防止交通车辆错误的驶入施工场地情况的产生。具体的来说,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之中要正确的分配施工工序,并安排专门的交通管理人员进行对现场交通打个梳理工作,保证公路交通设施施工的安全运行。

3结论

篇6

加强对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工作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交通工程事故的发生机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并且实施交通工程安全监管措施,还能够促进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为后期工程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提供有利的保证。我国每年在交通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出行方便,二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我国交通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交通工程施工质量。而加强交通工程建设质量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促进我国交通事业安全、高速的发展。

2.提高交通工程安全监管的措施

交通工程建设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占据着重要比例,但是我国在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工程建设的规模与工程施工管理存在较大的冲突,交通工程建设工程的参与度和其承受的能力成反比。(2)交通工程由于施工路线长、施工量大,因此,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人员由于劳动量大,导致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监管漏洞,监管工作效率呈直线下降状态。(3)在交通建设项目施工之前,施工承包商为了顺利承包工程,在投标阶段,工程造价太低,导致施工建设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而且施工阶段由于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施工工期延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交通安全监管措施,以促进我国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提高,主要的措施有:

2.1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法制体系

想要提高交通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监管工作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完善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的立法工作。立法工作不仅是国家实行依法行政重要的依据,而且还是促进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的重要要求。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省市地区开始进行立法工作,保证交通工程安全监管顺利的进行,减少交通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交通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管的法制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就是加强立法工作,为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提供法律基础。

2.2实现信息化监管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也带动社会建设的进程。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开始朝着信息化社会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能够加强安全监管工作人员更好地发挥出工作职能,促进信息化监管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构建平台时,我们可以将其整体构架分为四个层次。(1)决策层。决策层是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最顶层,主要的任务就是提供安全管理信息决策执行的依据。(2)第二层在整个管理平台上起着支柱作用,整个信息化安全监督管理中所有的功能都包含在这个层次。(3)第三个层次主要是对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实现信息化监管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4)最后一层则主要包含着整个信息化监管系统的数据来源。所以,我们需要加快对信息化监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3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主要是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总结之后,判断其对整个工程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从而为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防范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将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且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及责任考核制度,提高我国交通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监管工作。

3.结束语

篇7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诸多产品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作用与构造分别进行分类:

(1)交通防护栏是指在交通工程中道路的起到防护作用的栅栏,其可以按照在城市道路中的具置分为道路两侧的防护栏、道路中央的防护栏或者位于桥梁位置上的防护栏三种类型。或者将交通防护栏按照施工材料的不同分为混凝土防护栏、波形梁防护栏以及缆索防护栏三种类型。其中波形防护栏以其特有的防重装性能好、不容易发生变形以及养护成本较低和外观更加美好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交通工程中。交通防护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车辆在道路通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空盒子方向进而向道路外侧移动并且撞向护栏飞出道路以外的范围或者是车辆在道路通行的过程中因为失控发生方向上的变化进而变化车辆的左右行道,对道路上的其他车辆以及行人造成生命财产上的威胁。

(2)交通标志是指在交通工程中为了保护道路结构或者保证道路通行顺畅不受阻拦而树立的各种交通标志类型。通常交通标志会在名牌上直接表明警告、禁止通行或者指示方向的道路标志。交通标志的类型包含单柱式、双柱式、单臂悬式、双臂悬式以及门架式和附着式等。

(3)交通标线是指在交通道路工程中为车辆和行人提供方向指引作用以及通行区域划分的画在道路表面的方向指引标线,其对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活动护栏是指在交通工程中为了便于特种车辆的通行在一侧道路施工封闭时临时开启方形的活动设施,其具有一定的隔离性能,能够保持自身快速灵活的移动。

二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要根据安全设施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本文将简单的对以下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1)交通防护栏的施工要点

以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波形防护栏为例,交通防护栏的施工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应该针对波形防护栏的具体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波形防护栏施工方法,当前波形防护栏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打入法和埋设法。其中打入法是指直接将波形防护栏一根一根的打入道道路体内,适宜土质较为松软的路段,埋设法则是指将波形防护栏埋入事先挖设好的防护栏坑内,比较适宜石质路段或者桥梁工程额定桥头位置。打入法和埋设法相比,打入法的施工工艺更加简单,耗费成本较低,但埋设法则对波形防护栏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行较为有利。以打入法为例,在交通工程波形防护栏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波形防护栏的测量定位是否合理、波形防护栏立柱打入土体的高度以及垂直方向是否符合工程标准、防护栏刮板的施工是否足够严谨等等。其中波形防护栏的立柱打入土体时,一定要保证例如打入的位置与测量定位的位置完全符合,保证防护栏立柱的高度符合工程的要求,保证防护栏的垂直方向是完全垂直。

(2)交通标志的施工要点

交通标志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以及基础开挖工作,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工作必须以里程桩和路缘石为测量基准,除恶遇到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才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调整。当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工作结束后应该迅速进行基础开挖工作,开挖的基坑大小应该经由工程师亲自调整和确认,并且经过工程师确认符合相关标准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否则就要重新进行基础开挖工作。开挖的基坑数量最好跟随工程进度安排,提前做好下雨天的基础开挖准备工作,保证基础开挖不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交通标志的支模浇筑工作,在基坑开挖工作确认验收以后,应该迅速进行直播浇筑工作,防止开挖的基坑产生变化。支模浇筑工作中应该将先绑扎好的钢筋笼以及预埋件放入基坑内牢固定位,严禁将钢筋笼直接放入基坑内后才进行绑扎工作,确认监理工程验收质量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在支模浇筑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连接法兰盘的位置和标高,做好螺栓的包封工作,防止其在落入基坑以及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产生损坏。

三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管理要点

在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做好以下管理措施以保证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

(1)成立专门的安全设施管理机构,监督和控制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

在对交通过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交通单位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安全设施管理机构,负责对安全设施的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施工效率等与安全设施的施工有关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工作。同时,安全设施管理机构还应该根据交通工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根据安全设施的具体施工情况以及国家的规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安全设施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安全设施施工的诸多影响因素做好防治措施,明确安全设施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的责任以及义务,保证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能够取得圆满的成效。

(2)严格做好审查工作,保证安全设施的质量检查和养护工作质量

交通单位应该针对安全设施的质量以及使用效果做好最终的质量审核工作,对质量或者使用效果存在问题的安全设置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修或者重修,严重者甚至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养护工作,交通单位也应该提醒相关养护部门时刻注重对安全设施的检查以及维修,保证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效果能够得到最大效果的体现。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高速;方法;因素

Abstract: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ill be the expressway development as a country to give aid for energetically in the industry, highway traffic safety is serious be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How from the person, car, roa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reduce traffic accident, has become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Key words: high speed; method; factors

中图分类号:U418.2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高速公路通常来说是完全封闭、多向车道、部分带有中央分隔带、控制出入、集中管理、全立体交叉、配合多种安全服务于一身的高标准、要求严格的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速公路经历的短短1多年的发展阶段,建成了发达国家至少要经过三、四十年才能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其总里程已经超过了8万多公里。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扩建和投入使用,在运营过程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怎样建设好和使用好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目前极为突出的问题。

一、交通安全影响若干因素问题分析

1、人的因素

驾驶员是车辆的操纵者和管理者,对车辆的安全行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驾驶人员在取得驾驶车辆资格的同时,需要具有健康合格的身体,需要具有简单的机械常识、电子电气常识、熟悉车辆,具有一定的实际操控能力,熟悉交通安全法规,简单的道路认识等。在取得驾驶资格以后,要实实在在做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做有关知识的更新培训(比如:机械、电子、法规、道路、安全等)。加强驾驶人员的培训教育,从真正的交通事故源头抓起,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安全事故。高速公路维护及跨线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管理,管理好施工队伍,在公路维护作业时,严格按照高速公路维护作业施工规范作业,消除或避免造成交通事故的另一个人的因素。

2、车的因素

由于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过程中车速较高,因此,汽车车况的好坏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车况保持良好的状态。制动系统、轮胎、发动机等在车辆上高速前都应进行仔细的检查和必要的维护。据有关资料统计,轮胎爆裂是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爆胎导致方向失控会造成的交通事故极为严重,约占整个交通事故的15%。还有其它原因例如燃料用尽、电气故障、发动机过热、发动机故障等也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过程中,要在国家规定允许的速度下行驶,不能超速,在行驶过程中与其它车辆保持有效距离。车辆行驶速度过低或过高都是不可取的,按规定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注意不要超载,避免因超载,偏载造成车辆侧翻,从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3、路的因素

路的因素主要指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和道路结构。其中线形设计与交通事故关系较大,如道路的曲率半径过小、直线距离过长、视距过小、纵坡过大,平纵线形不协调等。此外,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抗滑性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行驶的原因。我国的高速公路设计是以汽车的计算行驶速度来决定线形标准的,在高速公路上,许多汽车实际都是以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行驶的,在设计公路时应以一个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线形指标,这样做,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交通事故却会下降。此外,在道路投入运营后,注意养护与维修,在线形不好的事故多发地带要设立醒目的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4、环境因素

雾、雪、雨等异常天气也是引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也是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雾天路况较为复杂,甚至部分区域团雾天气较为平常,产生位置通常也没有规律,使用一般的雾监测仪不能准确、及时的进行识别,所以,在浓雾路段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雪天事故也是高速公路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是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天气突然下雪所导致。雨天天气时,高速公路通常是不封闭的,雨水在路面上会有一层薄薄的水膜产生,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滑移现象,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5、管理系统因素

高速公路管理,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一路两制”即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职责不清,使得管理出现问题。此外,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科学化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因素。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高速公路提供有效的管理,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通畅、迅捷的行车环境,从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通行安全。

我国在实施大范围的道路建设的同时,那些已经落后的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已经制约了道路的发展,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以改善道路行驶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二、交通安全对策与措施

1、提高驾驶员素质、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

驾驶人员应当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进行驾驶员培训过程中要求认真、严肃,对交通法规熟练掌握,并有较好的技术水平,要讲究职业道德、交通道德,并对交通法规严格遵守。

针对高速公路速度较高的驾驶特点,对驾驶人员实施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明白高速公路行驶过程的相关注意事项。对那些违章驾驶人员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进行教育,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另外,驾驶人员在驾车前应当合理安排行程,千万不能超速行驶,不能疲劳行车,在行驶前对车辆实施必要的检查,并按照规定在驾车过程中系好安全带。加强驾车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意识到高速公路不同于普通公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切勿违规驾驶。高速公路维护人员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维护和管理,杜绝高速公路途中人员随意穿越高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的事件产生。

2、改善线形设计

道路线形的几何设计要素,如平曲线半径、平面线形要素的连接与组合、纵坡坡长、纵向竖曲线半径、平面与竖向视距、横断面超高加宽等的标准,均应认真考虑如何保证行车安全。桥梁宽度、竖曲线半径、桥头接线、人行道路缘石高度,均应符合有关设计规范。

道路线形设计要以用路者的行车需求为依据,从交通的角度,用动态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协调的方法进行设计。

充分注意道路与环境协调,道路3个投影面之间的协调,线形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用速度连续和视觉连续作为判断协调的标准。路线设计时,充分考虑用路者的生理、心理特征,符合行车规律,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创造条件。

3、加强交通管理与控制

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和交通管理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为适应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应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各种交通法规、章程与条例,使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从高速公路特定环境着手,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运输市场,完善安全设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将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和违章装载这3种现象扼制在萌芽状态,有效控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现有的防护设施、标线、交通标志牌进行完善,给驾驶人员及时有效地传递路况信息,可以有利于驾驶人员对道路情况及时掌握,根据道路警示信息及时作出调整。这就要求道路管理人员对道路标线、标志等指示信息认真管理,定时对它们进行养护、保洁,对以破损的及时恢复,使这些图案、文字、符号等保持清晰、准确,最大范围的发挥其作用。对设置各种视线诱导物和必要的诱导性标志,以方便驾驶人员准确掌握前方路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主动的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气象部门共同协商,建立并完善各种电子监测设施,报警电话系统,路况信息提示系统,全方面的为道路安全提供有效地预警机制。要根据特殊天气,如:雾、雪、雨等恶劣天气及时对车辆行驶做出调整,使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模式逐渐完善,加快预警中心和事故处理中心的快速响应速度。对已经发生的事故做快速处理,以避免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于此同时,协同有关部门积极研发智能运输系统,将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道路管理中来,以增强高速公路行驶的智能化管理,以保障道路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张龙华,聂芳梅.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12)

[2] 康昕.论高速公路安全的管理[J]. 科学之友(B版). 2007(01)

[3] 曲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 北方交通. 2009(03)

[4] 胡功宏,黄新民,王小光,高建平.不良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研究[J]. 公路与汽运. 2008(03)

篇9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1.1道路交通现状

据估计,道路交通伤害的经济损失在低收入国家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中等收入国家为1.5%,在高等收入国家为2%;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估计为5180亿美元[1]。我国交通事故从1951年开始统计以来, 事故数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近几年,虽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逐步呈现有所缓解的趋势,但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还是很严重[3]。由于缺乏广泛数据的积累, 以及定量化地评估道路安全水平、科学定位事故隐患方法的支持, 我国交通安全的形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2道路交通安全系统

道路交通事故具有偶然性,但一起伤害事故中往往有不同的原因,这些因素作用在驾驶安全方面[4],总之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下,由于人、车、路、环境所构成的动态交通系统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失调所引起的[5]。

1.2.1人的因素

重特大交通事故原因调查中,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达40%以上;二是酒后驾驶。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开车有关;三是车辆故障;四是违反交通法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几点:①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治素养不高。②运输业中存在着利益最大化现象。③交通管理中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漏洞。④驾驶员本身的心理和身理素质,这里主要包括视觉特性、疲劳程度、疏忽大意等。⑤对于使用的道路情况了解不够。如果知道道路的交通安全情况,也会相对应的有危险认知度[6],这会严重影响到驾驶行为。

1.2.2车的因素

车的因素中主要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即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有效防止或者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能力。被动安全性主要指在事故发生后,如何保证成员不受伤害或者最大程度的降低伤害程度的能力。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可以通过对车辆的改造得到提高,但是无法避免。

1.2.3道路及周围环境因素

道路因素引发交通事故有三种形式:①道路条件直接作用引发交通事故;②道路因素作用于驾驶员而间接引发交通事故;③道路因素作用于车辆而发生交通事故[7]。研究中常常容易忽视后两种,其中对于道路因素对驾驶员产生作用而引发事故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它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引发,同时也使道路因素占引发交通事故因素的百分比增加。

2、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安全评价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状况,运用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研究。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则是对现有或将建的道路工程项目或交通工程项目、任何与道路用户有关的其他项目的正式审查,并给出项目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建议措施等一系列连续工作的综合。在参考的文献资料中,评价分类如下:

(1)评价对象

道路安全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种。巩航军在文中通过对世界交通事故及我国交通安全现状的分析面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局面,提出了理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伤亡者赔偿幅度等对策[8]。杨亚莉、刘清平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方法, 提出了适合目前国内交通现状的评价模型[9]。在微观评价方面,李芳、吴芳的论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交叉口[10];毕朝晖在论文中则着重研究了江苏省宁杭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11]。

(2)评价时间

按照评价时间, 又分为事前和事后评价, 目前我国的研究集中在事后评价上。李洋、韩相春在论文中以2003年为例分析了交通事故的各种原因,提出了6 项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12]。李小青、郭涛、李开正则重点总结微观的事前评价方法,对某一条或一段道路、一个交叉口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其安全度的评价, 从而优化设计,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3]。

(3)评价方法

A.绝对数法[14]

用绝对数进行评价采用四项指标,即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来表示。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易懂,缺点也很明显。它简单的以数值的大小作为评价的标准,并没有考虑其它的影响因素;另外,它没有注意到不同地区交通总量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交通因素的变化,缺乏可比性。

B.事故率法[14]

事故率法可以分为地点事故率法、路段事故率法(运行事故率法和事故密度法)、地区事故率法(人口事故率法、车辆事故率法等)、综合事故率法(当量死亡率、亿车公里率等)。事故率法比较直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事故率并不能反映多因素综合表现的结果,而且运算中涉及到的换算系数主观性太大,合理性颇受质疑;同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C.模型法[14]

该法是分析交通事故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建立事故与各种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模型。主要有统计分析模型(如斯密德模型、北京模型等)和经验模型。统计分析模型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经验模型虽较实用,但科学依据不充分,且受地域、交通条件制约,可比性差。目前尚没有较成熟的适合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Kweon、Kockelman[15]和Chong[16]等提出了线性、非线性以及概率模型对道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然而这种模型不能对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够把所有影响因素同时体现出来。Matilde Santos 和 Victoria López提出了根据统计数据和影响因素构建出模糊决策系统,通过对人、车、道路环境三个子系统的信息综合处理,得出最后综合分析以及调整方案[17]。

D.系统分析法[18]

系统分析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白路祥结合滨州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整体评价,评价结果是基于模糊逻辑的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19]。但这两种方法因涉及到的指标以及权重主观性比较强,国内学者大多采取灰色系统理论方法,例如李芳、吴芳则以交通冲突技术和灰色理论为依据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引入时均冲突率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比较指标比值的大小,对交叉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10]。

3、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纵观所有文献,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

(1)现有的文献也主要为事后评价,而且大多数文献基于以往经验开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量也比较局限。在今后研究中,需在数据整理一块系统、深入的展开调查和收集。

(2)道路安全的管理、监测与维修,并不能通过一次道路评价完成。这也需要道路安全评价相关部门做好实时的监管,同时完善智能监控系统。

(3)安全评价方法需要不断完善,同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对比分析。同时也要注重从方法论阶段向构建模型方向延伸,加强数据分析,有效显示各因素对整体道路安全的影响。将评价内容与模型相结合,根据模型数据反馈,更为清晰、便捷的了解各指标的结构重要度,做出非常有效的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彦铭.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刘运通. 道路交通安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颜桃为.城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4]Bedard, M., Guyatt, G.H., Stones, M.J., Hireds, J.P.: The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 of driver,

crash, and vehicle characteristics to driver fatalities[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2, 34:717C727.

[5]窦亚春.我国城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道路与铁道工程.2009

[6] Rundmob.Traffic risk perception, road safety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road users: a comparison of Turkey and Norway[J].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11,15(7):787-800.

[7]甘守武,邵毅明,常贵智.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1-4

[8]巩航军,李百川.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6,01:98-100.

[9]杨亚莉,刘清平.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架构研究[J]. 公路工程,2008,01:150-153.

[10]李芳,吴芳.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叉口安全评价[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5:64-66.

[11]毕朝晖.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12]李洋,韩相春.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及事故预防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08:74-75.

[13]李小青,郭涛,李开正. 道路安全评价综述[J]. 山西建筑,2008,09:290-291.

[14]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5]Kweon, Y.J., Kockelman, D.M.Overall injury risk to different drivers: combining exposur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models[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s,2003,35:441C450.

[16]Chong, M., Abraham, A., Paprzyckil, M.Traffic Accident Analysi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Paradigms[J].Informatica,2005,29:89C98.

[17]Matilde Santos,Victoria López.Fuzzy Decision System for Safety on Roads[B].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2014.

[18]齐庆杰,吴宪,温秀红.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03:309-312.

篇10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群众的通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车辆保有量和农村驾驶员数量迅猛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人、车、路的矛盾,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农村地区因客运车辆引发的群死群伤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给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可分为人、车、路、环境,农村公路也不例外。本文将针对农村公路的特殊性,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人的因素

据统计,90%以上交通事故的发生都含有人的因素,这里的人是指道路使用者,包括驾驶员、骑乘者和行人。在农村,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学生寒暑假等客流高峰期,客运能力不足,客车超载非常严重。一方面乘车者为了赶时间,即使车已满员,仍往车上挤;另一方面车主和驾驶员为了经济利益,只要有客源,来者不拒。严重超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一大诱因。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缺乏最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认识不到一些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后果。有些驾驶员嫌学习培训、申请驾驶证麻烦,费用高,仗着自己有驾驶农用拖拉机的基础,干脆不去或拖延办理驾驶证。有些农民群众出门在外只顾省钱方便,搭乘载货汽车、非客运三轮摩托车。有的还保留着自由行路的习惯,农村公路本就不宽,有的在公路上摆摊设点、占道晒粮,甚至为了防止粮食被来往车辆碾压,在粮食外围摆上一圈啤酒瓶,这些行为都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势在必行。

2.2车的因素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各种类型的车辆逐年增加,特别是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和摩托车,在某些地区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加上农村公路普遍较窄,所以农村公路混合交通极其复杂,交通安全隐患多。大部分农用机动三轮车和拖拉机,无牌无证,很难管理,且驾驶人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驾驶培训,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未成年人驾驶农用拖拉机上路的现象;另外这类车也未纳入定期检审, 大部分制动性能差、超载超速严重,部分农民对车辆只使用不保养。部分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购买安全性能差、廉价的非客运正三轮摩托车载客营运,甚至还使用报废车辆,交通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地区车辆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范围。

2.3路的因素

农村公路普遍宽度不够,技术等级低,路况差,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有的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养护资金严重不足、专业养护人员缺乏,农村公路部分乡道及大部分村道基本处于失养状态,某些农村地区在蔬菜、水果、粮食上市的季节,大量的大货车频繁地往外运输农作物,使得道路不堪重负,破坏严重,且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以致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2.4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责交叉和缺位也是农村公路事故多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公路线长、面广, 交警部门警力少,分配到农村基层交警中队的民警更少,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受时间、地点限制,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交通运管部门一般主要对干线公路上营运客车违法进行查处,对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非法客运难以顾及。因此,对于农村公路交通这样复杂的系统,除了农民自身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外,我国的交管部门也应该尽可能多的投放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问题。

3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3.1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将交通安全意识引入农村基础教育, 在农村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并引导小学生监督家长,带动全员主动学习并提高交通安全知识。还应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采取较为直接的、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如组织农民集体看电影,增强农民群众的交通法律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车、走路行为,正确引导他们自觉不坐超员车,并积极检举交通违法行为,也使他们认识到参加驾驶培训的必要性,。

3.2加大农用机动车的监管力度

造成农用机动车难于管理的原因就是绝大部分无牌无证,而造成无牌无证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群众嫌机动车税费高和办理过程麻烦。政府应制定减免农用机动车上牌税费的优惠政策,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巡回深入农村,提供机动车上牌服务,提高农用机动车的上牌率,促进管理部门及时清理和报废故障多、机件失灵的“病车”。除了管理,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教育,使农民群众自觉不开无牌无证、改装车辆、以及报废车辆,不超载秋收农作物,不违法载人。

3.3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质量并加强监管力度

各地区对农村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道路采取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的管理模式,力争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养护成本,可结合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设置合适的安全保障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农村公路的养护责任可落实到乡镇政府,设置专门的养护资金,养护资金由机动车养路费、财政资金及自筹资金构成,安排养护人员,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各地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

3.4加强农村客运监管与执法力度

加强农村公路客运管理,仅靠交通管理部门根本不够,还需在农村建立和完善基层交通安全组织,可发展基层交通协管员,对农村公路上的客运车辆进行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要求营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