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环保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4:37:11

交通环保论文

交通环保论文篇1

【摘要】本文描述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性质,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阐述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具体内容,构造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运行框架,运行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公路交通系统与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协调,公路交通系统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两型”公路公路交通资源环境

一、“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和性质

1、“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

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结合公路交通行业的自身特色,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指公路交通系统不仅能适度超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以及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型”公路交通系统能与环境、资源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所以,“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公路交通系统发展的思维观和发展观,其最终目的是在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公路交通系统,以满足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性质

(1)“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属于社会系统。“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属于人造系统,该系统是为了实现人或物体的移动而由人组建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系统。其一,因为“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不仅仅是几个客观存在的公路交通运输子系统综合构成的一个大系统,而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而把相关的子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二,与一般社会系统相同,人的因素,如人的观念、动机、态度、习惯和期望等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状态和它的稳定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2)“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系统复杂性。“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复杂性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它的主要子系统都具有多类型、多层次、多区域的复杂结构,而且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受到多变量以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作用的复杂系统。

(3)“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开放性。“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边界是开放的,该系统对人开放,对地域开放,对自然资源开放,对地理环境开放。“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运输子系统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等之间互相协作、互相竞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交通大系统。

(4)“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组织性和自组织性。一般人造系统都具有组织性,因为人是社会系统中的万物之灵,“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公路交通模式的选择和公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交通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

(5)“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是有差异的,而且构成“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各子系统间还存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异性,例如我国西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就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具体内容

对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问题,关键点是要发展什么样的公路交通系统。本文认为,“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在保证公路交通系统运输的经济性、高效性、快速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使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并且由此产生的污染也达到最小化,也就是说,“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当代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未来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的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交通运输装备的配备以及公路交通运营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系统的需求相平衡;第二,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追求单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具体而言包括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利用要节约,要提高这些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第三,创新公路交通消费模式,减少公路交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可替代资源;第四,努力消除或减轻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五,促进全国公民公平享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公路交通发展的非均衡性;第六,规范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制度,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所需资金。

三、“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框架

“两型”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不但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关系密切,而且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该系统的约束性高。“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既要关注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主要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国家整体与区域局部、社会未来与现在之间的关系。

构造“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运行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两型”公路交通的内部系统和相关的外部系统进行解析与归纳,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将该系统的运行框架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具体运行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

社会经济系统与外界资源环境系统联系紧密,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一方面“两型”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加强社会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的这种交互作用的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经济(例如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轨迹会因公路交通状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断分叉的特征。在某些分叉点的附近,公路交通系统的改善可能引发经济系统的突变。一般而言,在社会经济(区域经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系统能够先行提高经济系统物质运转效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得以增强,区域经济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区域比较优势进而增强;在社会经济(区域经济)腾飞阶段,基本形成并完善公路交通系统经济带,公路交通系统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朝着提高公路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准、强化公路运输的时间效益和均衡公路网的分布的方向进行,以达到公路交通系统和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

图1公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框架

(2)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并不仅仅受益于公路交通系统;反过来,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变同样也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为社会(区域)交通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和发展空间。

2、公路交通系统与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协调

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公路交通系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浪费、土壤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视觉污染等。公路交通系统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交通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尽可能在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交通容量。

广义的资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能源、土地、原材料等,另一类是社会资源,如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它们的承载能力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焦点,并且与“两型”公路交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互相作用机制。

(1)一定区域现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对该区域公路交通发展存在硬约束。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将会接近一个极限值,区域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会相应受到制约,需要通过调整结构或其他方式来缓冲这种压力,否则公路交通发展就可能趋于停滞,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2)一定区域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它一般不会局限于该区域现有资源的“最高”承载能力。换句话说,通过投入适当的资金和技术,再加上政府政策方面支持,发展“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可能会改善或转移,区域资源的持续利用得以维持,这也就是所谓的区域资源承载能力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公路交通系统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3、公路交通系统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协调

由于公路交通系统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府行为的制约。合理的政府行为和适当的政府政策会促进公路交通系统内部及外部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反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则容易受到阻碍。具体表现如下。

(1)一定区域发展趋向将对公路交通发展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规划的发展趋向(资源节约趋向、环境友好趋向、大交通容量趋向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收杠杆、利率杠杆、投资杠杆、价格杠杆等经济杠杆以及舆论导向来影响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方向。

(2)一定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是该区域的发展蓝图,它对该区域内各行业,当然也包括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将决定该区域公路交通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态势与布局,从这一点来看,政府规划部门和区域公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显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交通环保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蔓延;精明增长;内涵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46 ― 02

20世纪末,美国规划界针对城市的无序蔓延,郊区快速扩展,致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进而产生城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和破坏、侵占农用地、传统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城市精明增长理论〔1,2〕。其目的是抑制无序的“城市蔓延”问题,促进城市再发展,保护城市资源与环境,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精明增长理论是基于提高城市土地有效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出控制城市扩张发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念〔3〕。它通过采取不同策略对城市扩展的总量、结构、位置、方向、时序、政策和效率,进行理性的约束或引导,抑制城市的无序蔓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有效配置,引导城市内部各要素合理的布置、分配和流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正面临着保护耕地、城镇发展、生态建设三方面的问题〔4〕,探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科学高效集约利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成为必然。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利用精明增长理论,规划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发展区,老旧城区的土地填充式开发、再开发,从而扩大城市开发空间,是解决城市的无序蔓延问题有效手段。基于精明增长倡导的土地再开发模式,本文探索齐齐哈尔市劳动湖西侧老城区内涵式再开发的途径。

一、 概述

齐齐哈尔市是一座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工业城市。中国一重、齐二机床、齐重数控、齐轨道装备等一批国家支柱企业在此落户,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在自然环境方面,齐齐哈尔生态环境优良,背靠大小兴安岭,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境内植被良好,天然林资源丰富,嫩江沿齐齐哈尔市而过,湖在城中穿行,毗邻国家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齐齐哈尔城市坐落在嫩江冲积扇平原上,形成了城市周边为肥沃的农田。目前保护这些自然资源和城市开发扩展形成了矛盾。为此,齐齐哈尔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城市发展规划目标为:建设“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之都、滨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总体定位。因此,探索齐齐哈尔市城市发展成为了齐齐哈尔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目前齐齐哈尔市采用了组团式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一个带状大气通透,道路通畅的沿江抱湖的中心区,四个卫星城区协同发展的格局。这就要求城市发展采取分区引导、集约和混合使用土地、废弃地再利用、老城区综合改造再开发利用、保护开敞空间和环境资源等精明增长措施,达到抑制齐齐哈尔市城市蔓延。目前齐齐哈尔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使城区不断急剧扩张,需要利用城市空间精明增长理念,抑制开发新建城区,同时,通过采用填充式和再开发等手段,挖掘已建城区再发展的内潜空间,强化已建城区的综合改造和利用,形成齐齐哈尔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模式,为齐齐哈尔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精明增长理论包含着高效的内涵式发展理念,对于指导城市社区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该理念,探索了齐齐哈尔市劳动湖西侧已建的城区内涵式规划的策略。

二、 精明增长理论在城市改造中的应用

齐齐哈尔市劳动湖西侧、嫩江东侧、碾北公路以南、嫩江公园以北为扇形区域,简称该区为“湖西区”。该区域沿江环湖,自然环境优越。区域中心西侧为市政办公区,东侧为齐齐哈尔大学与之辉映。区域内既有城市行政管理服务中心,也有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交通畅达,纵向有文化大街、党校大街、新明大街,形成强轴;横向有新江路、文化路、通江路形成横向交通辐射带。在“湖西区”内有新近建成的纯水岸等社区,也有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家属和滨湖等老的社区,还有正在开发建设的林华小区和万达广场等社区。其中2000年前老社区较多。在老旧社区中,存在社区服务功能不全,绿地面积和房屋单元建筑面积较小、建筑节能较差,公益用房简陋、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先天缺陷,以及社区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利用精明增长理论,改造老社区房屋建筑,挖潜老社区人文资源、充分利用依江面湖等自然环境,更新增加社区配套设施,使老社区经改造更新,达到道路通畅、环境优异,房屋节能保温,房屋结构安全、建筑面积适宜,社区服务设施完备齐全,环境优异的高品质现代城区,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一) 强化要素之间的沟通

“湖西区”的特点是以中华西路两侧的齐齐哈尔市行政区、和平广场、齐齐哈尔大学、实验中学、民族中学和朝鲜族中学等形成“湖西区”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其他居民社区都围绕这个中心规划建设,同时中华西路是一条贯穿该区域东西方向的公共服务聚心主轴,并有劳动路和新江路与之横向配合,文化大街、党校大街和新明大街贯穿区域南北方向,形成的南北服务主轴。纵横交通形成扇形聚心畅轴的“湖西区”。

虽然该区域规划格局清晰,但目前该区域内存在大量的老旧的社区,疏通不畅,不能配合交通主轴形成有效的主轴辐射半径的效应,影响各类功能要素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具体改造措施如下:

1.基于目前该区域交通规划格局,在齐齐哈尔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从保护和利用“湖西区”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入手,拓宽改造主轴两侧主干道,疏通次干道,以及各社区街道,强化交通主轴辐射半径效应,减缓主轴交通压力,形成文化聚心、要素交流通畅,主轴辐射效应明显交通网;2.强调旧城区改造与城市整体及区域发展相协调一致,要求对城市用地提出具体的再改造规划策略,完善区域功能要素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功能;3.有针对性地指导老旧社区、老旧街道改造建设,加强区域内外各类功能要素的沟通联系,提高社区服务品质,逐步形成交通高效、便民畅达,集约化的高品质社区。

(二) 老旧房屋整治的策略

老旧房屋改造是城市建设再开发,走内涵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一个重要建设规划内容,同时也是抑制城市蔓延速度重要手段。目前“湖西区”存在大量老旧小区,其建设标准不高、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其中,老旧的房屋缺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面积小,房屋格局不合理,墙体、门窗和屋面保温性差,建筑给水、排水、供热、电气、通信、防水,供气设备老化,严重的影响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因此,基于该城市的总体规划,着眼于“人文科技、绿色节能、环境友好”的“湖西区”内涵式发展理念,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优化“湖西区”人居环境、提高居住品质为目标,对“湖西区”老旧房屋进行改造。具体改造策略如下:

1.配合“湖西区”聚心畅轴交通规划理念,在现有小区规划基础上,重新规划老旧社区,坚持沿街建筑适度退让,拓宽并疏通街道,形成交通舒畅,强化交通主轴辐射半径效应。

2.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加固房屋结构,改造建筑格局,增加建筑层数,以及增加相应的服务设施,形成建筑面积适宜,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的新的现代建筑。

3.基于城市的总体规划,沿江临湖地段坚持建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设计,形成完美的水滨建筑的天际线。

4.城市建筑的改造应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先行,强化建筑保温节能改造,坚持科学规划,连片老旧小区再开发,形成规模效应,严禁见缝插针式的新建单体建筑,合理把老旧建筑换成绿地,赋予社区新的生命力。

5、结合“湖西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利用新的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如内外墙涂料、太阳能、屋顶绿化等措施,美化湖西各社区建筑,形成环境宜人,建筑与湖水、江水相映的高品质现代的“湖西区”。

(三) 服务设施改造策略

随着人们文化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服务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公共设施老旧和不完善已经成为老旧社区再开发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湖西区”服务设施规划改造策略如下:

1.以人为本,对“湖西区”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再规划和再开发,改造和增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完备的社区设施服务体系。

2.在设施配套建设中,要求地下地上的设施,如给水、排水、供暖、供气、供电、停车等服务设施,同时配套设施建设中重视小巷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主街辐射半径。

3.整体规划居民医疗、健康、养老、娱乐、停车位、购物、垃圾处理站、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建设。

4.培育“湖西区”内文化、商业、医疗等服务行业发展,凸显该区域文化特色,增强区域内服务辐射动力效应。

(四) 环境保护及利用

“湖西区”依江面湖自然资源丰富,为了营造集约宜人的滨水人居环境,保护和利用沿江面湖景观绿化带,从而形成绿带绕城的环境。具体资源环境规划策略如下:

1.规划要求沿街沿路设置休闲绿地、拆墙透绿,形成沿街两侧绿树成荫,环境品质优雅的“湖西区”。

2.以中华西路为文化建设中心,为“湖西区”注入人气和活力,使之成为居民与“湖西区”生态环境交流的重要空间。

3.以文化大街、党校大街和文化-党校大街、新明大街和沿江沿湖,形成“湖西区”南北向的景观绿化带,构建“湖西区”绿色生态、人文生态,提升“湖西区”生活品质。

4.以景观公共交通规划图和绿带相结合,利用沿江面湖景色和绿带活动空间,加强片区绿色景观围合感,增强沿江面湖,主轴两侧绿化带空间形态的整体性,提升“湖西区”环境居住品质。

通过以上措施,使得该区域内公共空间中心,集中设置于中华西路两侧,强化主轴效应,服务半径更加合理,体现了区域内公共资源的集约化原则。通过对社区改造和服务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资源合理再利用,形成保护和利用“湖西区”周边优美的滨水环境,使区域内景观环境、公共设施得以高效利用,提升居住品质空间,创造集约化的滨水人居环境。

三、 结论

总之,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城市的扩展应走内涵式发展模式。通过再规划,再开发,改造区内老旧交通、房屋、环境等,营造集约的人居环境,实现内涵式城市发展理念,可抑制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

〔参 考 文 献〕

〔1〕马强,徐循初.“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03):18-19.

〔2〕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0(3):67-69.

交通环保论文篇3

关键词 环境保护验收 框架体系 轻轨

轻轨交通是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它的客运量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轻轨可分为两类:车型和轨道结构类似地铁,运量较地铁略小的轻轨交通称为准地铁;另一类是运量比公共汽车略大,在地面行驶,路权可以共用的新型有轨电车,它是在传统的有轨电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造价低、无污染、乘坐舒适、建设周期较短而被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1]。我国目前已有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城市已达5个(京、沪、穗、连、长春),未来几年内,将有超过20个城市计划修建20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850km。我国目前已批准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大连以及哈尔滨等城市,启动各自的地铁与轻轨工程项目。

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加强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为环境保护验收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基于环境影响后评价思想提出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在竣工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的各项环境影响缓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验收,从一定意义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后评价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现形式。这项措施是对现有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有力补充,使之形成从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实施到验收的完整过程,在逻辑上更为完善[2]。目前,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都已陆续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将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指导轻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规范和方法,随着各城市轻轨项目的相继启动,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技术文件支持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能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及各项环保政策的要求。为此,本文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对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希望能为有效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支持。

1 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特点和体系构成

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不同,轻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污染物排放,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干扰和破坏,地表开挖面较大,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第12条规定:“对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对主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按此规定轻轨工程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轻轨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工程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大,往往工程的实施内容(如线位)与项目的可研报告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在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会出现因工程的不确定性而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充分,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或没有上环保措施的情况,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针对轻轨建设项目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参考其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验收的基础上,提出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验收工作程序,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和验收指标体系,如图1。

2 轻轨工程环境验收工作程序步骤

从理论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工作方案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并在项目建设期以环境监理的形式开展,以便获取有关建设期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的客观真实的资料,并监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1]。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轻轨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的执行尚较为薄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在建设期结束时才提上议事日程,在制定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程序步骤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准。本文从轻轨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出发,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理论[3],在保证调查全面、准确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目前实际情况的程序步骤,如图2所示。

我们在开始调查时,施工单位已经撤场,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要了解搬迁与安置以及工程建设期间的情况只能依靠已有的资料。如项目征地拆迁、搬迁户安置、项目的开工报告、项目申请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函件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复文件及相关文件。还要在甲方项目主管、负责环保工作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根据我们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前准备好的所需资料的清单,查阅并收集与工程调查密切相关的主要技术资料。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更改和施工图、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等与环境相关的技术资料;项目的施工监理报告;项目已有的施工期和试营运期现场监测资料。此外,我们还收集各项环境标准、业主环境保护概算执行情况和反映工程所在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各项资料等。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踏勘、现场取样监测和公众参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对已收集信息的有益补充,是环境影响调查的重要依据[4]。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仅确定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明确需进行现场监测的污染源及污染物,而且对轻轨沿线环境各类敏感点和生态环境都做了记录,力求全面了解轻轨整体环境状况。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公众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问的形式,走访了沿线居民、搬迁户、相关单位和个人。实践证明,在“三同时”竣工验收中进行公众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地了解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及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三同时”制度的最后执行提供可靠依据[5]。

3 轻轨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内容

轻轨环境保护验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分析和环境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下面根据我们环境验收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3.1 环境要素及验收调查因子与范围

轻轨沿线涉及的调查因子很多,为了全面表征轻轨环境状况,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验收的因子和范围,见表1。 除了以上环境要素所包括的以外,还需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调查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环境保护投资调查,调查轻轨工程环保投资的金额,投资类别、措施保护以及保护程度等;运行期风险评估,运行期的交通安全,各污染排放物是否存在危害人群的潜在危险等进行评估。

3.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验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评价验收结果的重要依据。首先,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以后,在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建设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建设项目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线路走向变更,取、弃土场位置变更等,以至使项目的环境评价内容和结果不能或不全部能反映实际情况。在所收集资料基础上,分析项目的概况是否发生变更,变更有多大,这些变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变化有哪些等。然后,在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项目运营状况、主要工程量、主要技术指标、污染源数量和污染源参数、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得出确切或定量的结果(采用清单列出),同时对废物的治理、回收和利用措施以及环保设施的安装和运行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分析出工程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并对其效率进行验证,得出确切的结论。

4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方法

在环境保护验收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实际踏勘调查技术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

我们的调查工作通过走访咨询沿线地区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受影响部门和居民对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反映,并核查有关施工设计文件以确定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试营运期环境影响调查以现场踏勘和环境监测为主,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来分析试营运期环境影响,线路调查采用“以点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方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采用改进已有措施与提出补救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在分析轻轨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效果时,我们主要运用了比较法,即通过将项目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项目决策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变化和差距,并通过清单法予以表述。另外,我们认为轻轨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它做出综合分析评价非常有必要。综合验收分析建立在轻轨环境验收指标体系的建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理论,得出评判结论。

5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

我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框架,为进一步的综合验收评价打下基础,完善了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应反映项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以及与项目环境验收有关的其他因素[6]。所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的组合,它能反映出项目及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状况与变化进程,从总体上协调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图3是指标体系框架的示意图,分为综合层、表现层和具体指标层。每一个表现层下的指标层都有许多具体指标,篇幅有限,只列出其中一个具体指标。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工作还可以进行指标的筛选,得出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验收评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6 结语

(1)在进行环境影响调查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范围、因子和敏感点,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工程的环境情况。

(2)在收集资料时,尽可能地收集关于工程施工期的临时占地和填方、挖方情况,对这些地方的恢复程度验收是生态环境验收的重点。

(3)本文建立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环境验收工作的基础上,事实证明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希望能对今后的轻轨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郭乔羽,郝芳华.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分析(i):一般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97

2 孙有望,李云清.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m] .北京 :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3 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9

4 刘长兵 ,李亚娟 ,林宇. 交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方法研究[j].水道港口,2004,24卷增刊(3):137~142

交通环保论文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战略环境评价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规范的对政策、法规、计划、规划以及其替代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并针对不良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或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交通运输建设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已经被世界各国应用到交通运输事业当中,并制定出了战略环境评价。

1.战略环境评价概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在战略层次上的具体应用[1],它是对包括政策、法律、规划、计划、战略代替方案等任一战略的环境影响作出综合、正式、系统的评价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在交通运输这一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应用就是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简称TSEA),它是一个具体评价、预测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环境影响并指出减缓措施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研究了交通运输SEA理论,我国政府对该理论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2.TSEA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战略环境评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是国外SEA 理论体系尚未得到统一与完善,存在相关机构的沟通不协调、SEA 程序通用性差、评价方法过于局限等不足之处,全面开展SEA 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我国在法律上对规划层次上的SEA的加以确认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欧美国家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交通规划SEA的研究方面,就尝试从交通规划和政策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考虑,进而研究和实践战略环境评价,但是很少涉及政策层次的战略环境,而且在财政和行政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尚且不够。

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后,对交通运输发展SEA的研究在基础和实践经验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大多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热点也仅仅是放在技术方法上,所以说我国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3.发展交通SEA需解决的问题

3.1建立TSEA有效实施机制

实践经验表明,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关键就是建议相应的有效保证机制,那么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也应当有一套有效的、完善的保障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措施,从而在决策交通运输计划、规划与政策时,能够使交通运输SEA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重。

目前欧洲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交通发展战略的一些SEA工作,并且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也初步的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保障交通运输SEA有效实施的机制[2]。我国在建设保障机制时应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积极的交流,对于好的经验要学习并传播、对于各自遇到的问题应加以讨论,这样才能使我国更快的建立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保障机制。

3.2研究完善TSEA的理论方法体系

3.2.1理论体系研究

建立和完善技术方法学的基础就是研究基础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要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交通经济学理论、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系统工程理论、政策学理论、交通环境学理论等[3]。在这些理论中有一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仍需进一步的对完善TSEA的理论体系加以研究。

3.2.2技术方法学研究

研究TSEA的技术方法在整个工作流程中,都必须要有适应各个工作的技术方法,现阶段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政策评价法、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改进、为研究交通运输战略环境评价发展的新方法等

3.3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当在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确立TSEA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多个政府与规划部门之间在不同类型评价时有效协作的重要性。对SEA所需要的各类预测技术进行开发,还应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对环境情况进行记录[4]。一定要高度重视交通预测值中的相关输入量,其应该有效反映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动态性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制定的政策与财政对于交通造成的影响。当前,TSEA还仅仅被局限于计划和规划的层面上,只有发展政策层面上的SEA才能令可持续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交通运输建设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而交通运输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还组成了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应当将战略环境评价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总而言之,战略环境评价是一种对环境进行评价的方法,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环境问题,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蔚纯,林健枝,陈立民等.战略环境评价(SEA)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 2010(5):22-23.

[2]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103-104.

交通环保论文篇5

关键词:结构方程;绿色出行意愿;多因素整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akes the increase of private car holdings in 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and convenience of private cars make people more inclined to regard it as the primary mode of travel, which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Urban residents are the main bodies of traffic, the way how to travel they choos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ity's traffic conditions. Based on multi-factor integration model put forward by Bamberg and other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travel intentions b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aim is to optimize the urban traffic travel structure, guide the residents' green travel reasonably, relieve the urban traffic pressure and create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economical urban travel environments.

Key words: structural equation; green travel intentions; multi-factor integration model

0 引 言

20世纪50年代以恚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交通”应运而生[1]。绿色出行指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的出行,即出行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例如自行车、公共汽车、步行、地铁等。与传统出行方式相比,绿色出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强调出行的环保性和资源的节约性,对发展城市绿色交通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关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很多,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来引导合理的城市出行结构,如控制小汽车的使用率等。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出行成本和出行时间等方面,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还未有过系统的研究。因此,以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为出发点,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行为过程,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对出行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最早采用的是集计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个体出行者的行为不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研究的加深,学者们提出了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非集计理论,并不断的被丰富完善。Daniel Mcfadden(1974)重新对Logit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最终构建了非集计模型的理论体系[2]。随后引入随机效用理论,提出每一个出行个体都会选择效用最高的出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日后为众多学者引用的MNL模型[3]。Stephan Krygsman等(2007)认为出行工具的选择会随着出行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通过构建改进的MNL模型分析了收集的数据,发现出行活动的改变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4]。

随着出行研究的完善,学者们逐渐引入了用于多元数据分析的结构模型。Golob(2003)着重分析了出行距离这一变量的影响程度。其从家庭出行时间和出行动机角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出行活动次数有相关关系[5]。李海峰(2006)对影响出行者出行选择的自身特征变量做了深入研究,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变量选取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以居民自身特征变量等数据变量作为输入变量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6]。

也有一些学者从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Pross(2008)认为,影响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出行距离、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年龄、家庭拥有交通工具情况等,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法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7]。黄树森等(2008)以北京地区为例,通过对相关出行数据分析,指出出行时间、出行者属性、交通特性、出行地区特性等因素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8]。Joachim Scheiner(2012)认为女性驾车出行比例要小于男性,且小汽车拥有量与家庭人口的关系影响该家庭交通出行方式,小汽车拥有量小于家庭人口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公共交通[9]。

Bamberg等人通过整合计划行为理论、环境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提出了一种多因素整合模型[10]。研究认为个体行为会受到环保意识、道德规范、内疚感、态度、社会规范、内在归因、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环保行为意向这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各因素不仅会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中介作用的影响。

2 指标体系建立与假设设计

绿色出行与传统出行方式既有共性也有不同,更强调绿色交通理念。本文以Bamberg等人提出的多因素整合模型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研究,减少其中不必要因素,提出了如下几个指标并做假设。

(1)绿色出行的态度。行为态度指的是个体对某项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即对进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喜欢程度。总的来说,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态度越消极,则越会放弃该行为;反之,若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则越会实施该行为。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的态度作为一个指标。

H1: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的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则其意向越强。

(2)绿色出行的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时,那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对于个体是否执行目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出行者在面临出行工具选择时,来自他人的意见可能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将主观规范作为一个指标。

H2:出行者的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越强,出行者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3:出行者的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越强,出行者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3)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段文婷等(2008)指出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反映了个体对促进或妨碍目标行为的因素的知觉[11]。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控制因素,指个体对于执行目标行为的信心或其所感知的困y程度,其与个体技能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外部控制的因素,指个体完成目标行为能力,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作为一个指标。

H4:绿色出行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4)环保敏感度。Bradley(2009)认为环保敏感度强的家庭拥有更少的车辆,而且车辆的能源利用率也会更高,车辆的使用频率更低[12]。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引入环保敏感度这一变量。

H5: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环保敏感度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6: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环保敏感度越强,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5)绿色出行认知。张玉玲等(2014)借助NAM模型研究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指出环境后果认知对日常环保行为的间接影响[13]。结合绿色出行,本文将绿色出行认知作为一个指标。

H7: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8: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6)政府政策。谌丽(2014)通过设置不同的政策背景,分析居民对不同政策的响应情况,并根据模拟政策的实施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14]。本文将人们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反应作为变量引入到模型框架当中。

H9: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态度有正向影响,政府政策越鼓励,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态度越积极。

H10: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意愿有正向影响,政府政策越鼓励,出行者的绿色出行意愿越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影响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因素,选择武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数据分析。

3.2 量表选择

本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用1~7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同意、完全同意。

3.3 数据收集

本文问卷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77.2%。

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1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组成信度)和Cronbach's Alpha来检验变量的信度,以AVE值检验变量的效度。由表1可知,Cronbach's Alpha值和CR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信度良好;每个维度的AVE值均大于0.5,说明聚合效度良好,问卷能够有效地反应居民出行意愿的整体情况。

4.2 模型的拟合度

问卷数据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说明比较适合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依据相关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对于居民绿色出行意愿的影响。本研究的模型拟合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模型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为1.596,说明模型拟合十分理想;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39,说明模型接似拟合;比较拟合指数、递增拟合指数、非规范拟合指数均大于0.96,拟合优度指数大于0.9,说明模型拟合十分合理。

4.3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随机变量、结构参数和非随机变量组成,根据所描述关系,可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测量模型主要研究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x――外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外生指标与外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外生指标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ξ――外生潜变量;δ――外生指标的误差项;y――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Β――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η――内生潜变量;ε――内生指标的误差项。

结构模型主要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Β――内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Γ――内生潜变量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ζ――结构方程残差项,表示结构方程中无法被解释的部分。

根据上述研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将问卷数据带入AMOS17.0中,得到结构方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4.4 结果分析

路径估计值的显著性小于0.05,可认为显著影响。由表3可知:

(1)绿色出行态度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384,则绿色行为态度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1。该路径系数最大,表明在绿色出行意愿影响因素中,出行态度起着主要作用。

(2)主观规范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065,其显著性为0.226,则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态度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拒绝假设H2;主观规范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56,则主观规范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3。这说明主观规范对于绿色出行意愿的影响是直接的,出行者在出行时可能受到他人建议影响而倾向于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但是其对于绿色出行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3)知觉行为控制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46,其显著性为0.003,则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4。出行者出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不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状况差,公交线路与自身通勤路径不一致,换乘次数多等,可能会导致出行者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

(4)环保敏感度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151,其显著性为0.003,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5;环保敏感度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09,其显著性为0.001,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6。环保敏感度直观地反应了个体对于绿色出行的态度,影响其出行选择。

(5)绿色出行认知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149,其显著性为0.001,则环保敏感度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7;绿色出行认知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25,其显著性为0.663,则绿色出行认知对绿色出行意愿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拒绝假设H8。这说明出行者对于绿色出行认知越深刻,其态度也会变得积极,但是在其选择出行方式时,影响力较小。

(6)政府政策到绿色出行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211,其显著性为0.004,则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态度具有@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9;政府政策到绿色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241,其显著性为0.009,则政府政策对绿色出行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接受假设H10。这说明政府在绿色出行指导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绿色出行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5 结 论

本文以Bamberg等人提出的多因素整合模型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城市居民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绿色出行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和绿色出行态度、绿色出行主观规范、绿色出行知觉行为控制、政府政策、环保敏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5个影响因素中绿色出行态度起着最主要作用,因此绿色出行推广的关键在于让出行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加强宣传以提升出行者绿色出行认知,完善公共交通、道路规划以实现绿色交通现实基础,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以引导绿色出行等,都有助于绿色出行的推广。同时,由分析结果可知认知的加深并不意味意向的倾斜,因此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广而告之方面,如何加深出行者对于绿色出行的认可才是宣传的重点。他人的建议虽然对于出行者出行态度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于出行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在绿色出行推广方面应重视集体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玖菊,李永玲. 我国绿色交通研究综述[J]. 福建建筑,2012(9):56-60.

[2] Daniel McFadden. 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105-142.

[3] Daniel McFadden. A Method of simulated Moments for Estimation of Discrete Response Models Without Numerical Integration[J]. Econometrica, 1987,57(5):995-1026.

[4] Stephan Krygsman, Theo Arentze, Harry Timmermans. Capturing tour mode and activity choice interdependencies: A co-evolutionary logit modeling approa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7(41):913-933.

[5] TF Golob.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or travel behavior resear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 2003(37):1-25.

[6] 李海峰. 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Pross. Traffic dynamic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 2008,22(6):421-435.

[8] 黄树森,宋瑞,陶嫒. 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交通标准化,2008(9):124-128.

[9] Joachim Scheiner, Christian Holz-Rau. Gendered travel mode choice: a focus on car deficient household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2,24(4):250-261.

[10] Bamberg S, Moser G. Twenty years after Hines, Hungerford, and Tomera: 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27(1):14-25.

[11] 段文婷,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12] Bradley F.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vehicle ownership and us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9,14:272-279.

[13] 张玉玲,张捷,赵文慧. 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49-156.

交通环保论文篇6

关键字:和谐公路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对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全面规划,这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高速公路作为社会交通公共产品,因其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入推进和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速公路事业的跨越进步让社会公众充分普遍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具体到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的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深入推进高速公路行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高速管理环境作一些浅谈地探讨。

一、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准确理解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对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做了精辟的概述,即: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对交通行业内部层面来讲,就是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的交通;就交通行业外部与其他行业、社会公众层面来讲,就是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交通;就交通行业与自然、环境层面来讲,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交通。因为高速公路是社会大交通的子行业,所以说这样的基本内涵的表述,同样适用于和谐高速公路。

具体到高速公路而言,“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要求我们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所有高速公路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高速公路有序畅通。“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使各个群体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通过加强安全监管,提高高速公路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切实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运输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防止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

二、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

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贯穿于高速公路各项管理工作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着力打造和谐高速公路,实现了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高速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要坚持以“四五”普法工作为主线,始终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对领导层可以建立领导干部约法三章,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廉洁勤政等规章制度;对员工可以推广本行业的管理理念、行为理念、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规范职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企业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创新动力、创造活力,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环境。在外部管理上,要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通行费征收监管,保证通行费征收“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要充分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坚持抓党建促和谐,全面履行领导、监督、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的六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和职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同时,还要积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敦促每个员工为建立起一个融洽、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形成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

(三)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与否,是高速公路作为社会公共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判断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针。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对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从严管理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确保人身安全,防止人身伤害事故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落实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切实维护员工的健康权益;对外就是要切实保障高速公路运行畅通,提高对恶劣天气等特殊条件下突发交通安全事故的处理的速度,增强路网车情的预见能力和调度能力,清除道路病害,提高管养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道路出行环境。此外,还要加大高速公路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平安文明高速。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高速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打造“学习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把培养干部职工坚定的政治信念、高超的业务水平、健全的人格品质作为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条件。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制度保障机制,实现队伍管理的规范和高效,提高班子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以公为本、公正处事、公平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加强高速公路班组管理,改革用人机制,推行“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使得一线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员工脱颖而出,提高和影响一线员工的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五)加强文明创建,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企业来讲,不但要担当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要担当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公益使命。要以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加大文明单位的创建力度,不断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文明和谐的企业形象。要全面启动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窗口企业活动,促进“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秀员工、优良业绩”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一流的公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业绩”的管理目标。加强企业多元文化建设,夯实构筑和谐高速公路的思想基础,提炼企业精神,创新管理理念,弘扬独具特色、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全方位拓展企业文化理念,使文化理念展示在环境中,渗透在制度里,体现在领导者的运营思路中,融汇在职工的思想行为上,聚焦在文化楷模的形象上,切实加强了全体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了全员文明养成教育,全力打造新机制、新水平、新形象、新发展的和谐高速公路,也为和谐高速公路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

(六)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对高速公路的领导层而言,要大力倡导“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求真务实、团结协调”的工作理念,对员工而言,则要形成“爱岗敬业、服务诚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发展能力、引导能力、协调能力建设,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构建一个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使单位各项工作出现蓬勃生机,让社会满意,让各级领导满意,这是构建和谐管理机关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创造良好、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速公路事业管理与进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建设和谐高速公路的管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三、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创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不是随意制定的,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它必须与一定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相适应。我们要结合构建和谐高速的实际,充实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手段。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高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高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建设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着力推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属性、责任和任务,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对员工在高速公路中的地位、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全面发展,重新进行评价和安排,着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和做法,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走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究宣传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理论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当前构建和谐高速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高速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和谐比较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和引领和谐高速公路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乃至职工文化建设。

第三,坚持将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作为高速公路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执行公平合理、效率优先的薪酬分配机制,公正公平、能者为贤的选拔任用机制,受益普及、多层次、多方位的职工培训机制,保证职工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要把对职工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的迸发和释放员工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第四,坚持用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员工投身和谐高速建设的实践。构建和谐高速公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担当的“牵引力”和“助推器”作用,构建和谐高速公路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质量,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把构建和谐社会当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带头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善治的表率、宽容的表率、诚信的表率、合作的表率。三是发挥沟通融合功能,树立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真的和谐思想,自觉调整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消极心理和情感,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和心态,从而发挥社会和谐理念在建设和谐高速中的规范约束和沟通融合的功能。

交通环保论文篇7

各单位要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2010年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的工作目标,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路和观念。要立足本职、更新发展观念、转变服务理念、探索科学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创新服务方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交通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提升干部职工道德水平

各单位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八荣八耻”和“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努力抓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学习宣传和贯彻《纲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增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工作岗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文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文明交通新形象,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在全系统广泛开展“见难相助帮一帮,宽容礼仪让一让,道德行为评一评,不良陋习改一改”的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全体职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老人、把信心留给自己。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县文明委组织开展的“助人为乐模范”、“全县孝老爱亲模范”评选活动和“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共产党员示范科室(单位)及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认真推选各类先进模范,形成人人学先进、学模范,人人争当先进、做模范的热潮。

要继续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倡导文明礼仪,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交通文明,提高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业务、身体素质,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地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教育、培训任务。在保持和巩固发展荣获的文明单位称号的同时,积极争创更高一级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三、加强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明单位建设是凝聚和激励干部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交通行业为*“项目攻坚年”、“招商突破年”、“城乡环境治理年”服好务的一个重要体现。

各单位要以提升行政效能、规范行业服务、建设文明示范窗口为重点,健全各项管理和服务制度,认真履行职责、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便民高效、公正热情、注重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保持良好的服务环境;交通执法人员要开展“科学管理文明执法”活动,切实杜绝在交通执法过程中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必须做到作风严谨、秉公执法,严格遵守“十条禁令”和“五禁三不两注意”,廉洁自律;公布监督电话,虚心接受行风监督和社会监督,保证交通执法零投诉。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县行政服务中心交通窗口作为交通行政许可和服务的示范“窗口”,要坚持“一站式”审批,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办事程序,热情服务,保持荣誉,巩固创建成果。汽车客运站作为交通行业的服务“窗口”,是交通行业文明创建的重点、亮点。必须要坚持管理和创建相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着力在改善服务态度,保持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健全监督机制上做文章。按照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部署,积极开展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题整治“5+1”行动,要广泛使用文明“十字用语”和“道路旅客运输文明用语三十句”,要做到热情服务、诚实守信、语言文明、遵纪守法;要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拒载、宰客等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积极争取创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

交通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积极开展创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制定小区管理办法,积极参加“三优一学”及“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绿化、美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机关卫生制度”、“安全文明小区十不准”,给机关创造一个优美、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创“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职工”、“文明股室”活动,做到有规范、有检查、有评比、有表彰奖励。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密切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团结的良好风尚。

四、健全长效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坚持与经济工作、行政工作同计划、同组织,同考核、同落实;从组织、制度、经费方面保障文明行业创建工作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文明行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班子,落实专人负责文明行业工作。完善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做到组织落实、工作落实、制度落实、资金落实,保障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三是加强考核,注重实效。经求服务对象和行风监督员的意见,组织开展民意调查、群众评议、明查暗访,畅通投诉渠道,建立社会舆论、行政监督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树立交通行业的良好信誉。

交通环保论文篇8

    生态城市的交通规划变革,必须与城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性,需要从观念、理论上进行创新,进一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对交通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淘汰传统的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旧的交通规划。

    1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思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规划不可避免的需要变革,需将变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微小的幅度之内,需将生态学思想的可行性纳入变革的设计之中,以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角度作为切入点,以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学观点作为指导,进行交通规划和建设,解决交通问题,确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人为的改变了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空间机构。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组成部分所产生的能量,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稀缺在城市中显得极为明显,能源、土地、动植物、清洁空气等等都呈现稀缺的状态。城市的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很难与自然界的废弃物分解相提并论,废物在城市之中的积淀和滞留,不能得到有效的分解,对人们健康、城市环境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论

    以城市整体规划的方法论作为生态整体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将全新的纳入遵循生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通过把交通规划系统与城市系统完美的融合、三维层面完美的结合来实现所规划的目标,使得城市系统的各个部分协调联系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主体。

    2.1 空间层次上的结合

    保持空间外延在交通规划上的扩展性,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实现国家、城市、区域规划上的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的有机结合。在统一的生态规划思想指导下,促进地域的空间发展、需要的紧密联系和不同地域、空间的紧密联系。

    2.2 时间上的结合

    即城市交通规划的时效性。使空间资源科学合理的进行优化配置,取得最大限度的时效性,体现生态学的角度。交通设施的优化,通过自然资源时空效率的最大化来体现,综合的对自然资源的时间效率进行考虑,实现自然资源与时间效率的有效结合。不同区域的规划、不同资源的配置过程也要体现与时间效率的结合,包括确定规划时间、划分规划阶段、规划工作时间、同步性等等。

    2.3 功能上的结合

    生态城市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好像树木的枝杈,互助互利。生态交通作为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子系统,要与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完美融合,达到一体化,正确合理的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交通规划,要考虑到社会规划、经济规划、物质规划的相关需求,四者需达到统一。改善改进土地的利用、开发模式,更正传统的交通规划理念,进而改善社会的生活形态,最终实现清洁能源、高效资源、社会增加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美化城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3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思想

    3.1 交通网络

    生态城市的交通网络规划属于生态网络。不同的城市具有差异性,具有不同的城市规模、不同的城市形态、不同用地布局、不同的人口分布等等,都决定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不同,需要从城市规划的整体角度进行考虑,针对城市用地的不同功能,进行分区,统一规划思路,将功能分区比喻成细胞组织,自行车或步行比喻成组织内部的支路,看做是微循环系统,以此来改善城市道路的一个网络,提高城市的通达性;通过主干道和次干道将每个区域进行连接,加强不同功能分区的联系,保持不同分区的紧密性;而市郊以及与城市相邻的区域则比喻为细胞组织的边缘部分,采用高速公路、快速路进行连接和疏通,引导城市道路的主要流量。

    3.2 交通环境

    生态交通规划包括受到交通规划影响的部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等等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城市的交通规划过程中,对交通环境直接的内在联系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严格控制交通规划系统对各个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建设具有无污染、低噪音、生物多样、环境良好的生态交通,进而提高人们出行的舒适性,实现生态城市下的交通规划。

    3.3 交通对象

    广大的市民群众是生态城市交通的使用主体,建设“生态交通”,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生态城市的交通规划,不仅是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广大群众的权利和义务。可组成宣传小组,专门性的针对广大市民进行有关城市交通的法律法规讲解、宣传,增加市民的交通知识。征求广大市民对建设生态交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的宣传举措,向市民推广绿色的交通工具,包括政府支持绿色交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确立公交优先的制度,并建立相关网络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部分的出行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对私人购置汽车、摩托车进行限制,进而减少机动车数量,鼓励、引导广大市民在出行时选择乘坐更加舒适、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3.4 交通工具

    在鼓励、引导广大群众选择乘坐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的同时,注意提高交通工具的相关环保性能,推广轻型化、小排量的新车种,加大使用环保型能源的新车种的研发力度,推广新的绿色交通方式。大力建设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作为动力系统的轨道交通方式。保证机车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需经常性的进行保养、维护和修理,将电车噪音小、费用低廉、节能、无污染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不断的研发、推广高新技术,提倡使用无轨和有轨电车,大力推广自行车的应用,不断提升公共交通的适应能力和乘坐舒适性,增强竞争力。

交通环保论文篇9

【关键词】交通规划;战略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高端科学含量的先进技术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使人们生活越来越便利。然而,在人们享受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同时,诸多副作用也显示出来。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衡量指标,在这种显性的高质量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弊端,并使得人们在无意识中付出了代价。交通规划方案的出台,已经将交通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从而也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1 战略环境评价

所谓“战略环境评价”,就是指各种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对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系统性地研究。这种评价是基于宏观规划项目而言的。也就是说,人类对于自然改造的各种项目,都需要进行科学性地评价,以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任何的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即便为人类带来的各种利益,也是暂时性的。其危害是潜在的、持续的,影响到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和自然的可持续。

“战略环境评价”的英文缩写为“SEA”(Swategic Environ mental Assessment)。战略环境评价是针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方案,并对此拟出调整性的建议,在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要实现相互沟通,对于各种相关的信息做到相互反馈,以利于方案的调整。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如果对其进一步追溯,其概念的形成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加拿大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各国的专家针对环境质量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并提出了这个概念。

进入70年代,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推广,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全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当中,都实施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得到了有效地应用。

美国率先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法律体系当中。随之,一些发达国家也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国家管理日程上来,并通过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将各种评价技术方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当中。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战略环境评价已经呈现出全方位展开的态势。

2 发达国家交通专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

对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一些。因为在这些国家存在的更多可以实践的地区。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战略环境评价一般都会应用在部级的交通设施规划当中,对于区域通规划设计的较少。而美国则不同,主要还是以州和地方层面为主,并且将环境保护列入到法律的范畴。

比如美国的加州环境质量不达标。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城市改造,已经在空气质量上有所改善了,可是就目前来看,这个州还是美国环境较差的一个州。

城市中环境污染源主要来源于交通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那么,对于环境的分析,就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与大气质量管理规划在采取的措施上保持一致。建立战略环境评价,将环境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列入到城市规划框架当中。

除了机动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工具,如航空飞行器等,也会释放出尾气,同时还会带来噪音污染。那么,针对城市战略环境评价,要制定出科学性、可行性的指标,其主要的依据就是要在交通规划中融入战略环境思想。

3 中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

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改善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从此被纳入到了考虑范围内,并开始了研究和实践。

中国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一些,目前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即便是探索当中,也对于战略环境评价格外关注,并同样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

目前来看,交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范围还具有局限性,主要是集中研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技术方法。任何一种实践性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所涉及到的研究理论包括很多,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当中。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生态学以及交通环境等等,无论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还是理论探讨,对于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都具有参考价值。

(1)在一个国家中,任何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宰着一切的社会活动,并为之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战略环境评价要被建立起来,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的。

(2)当提到环境保护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态学理论。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生态学纳入其中,着重研究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进行交通战略的制定和评价,首先要考虑到地区性。从区域发展入手,建立更高层次的、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对于实现发展目标非常有利。

(3)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流程

交通规划中,要制定并实现战略环境评价,从理论有效地过度到实际应用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根据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分析数据,初步建立起战略环境评价模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作出评价总结。当工作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结束,而是要将战略环境评价所获得的理论基础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进行检测跟踪,以获得更为具有科学性的数据。

如此循环进行,就可以将影响战略环境的一些潜在的行为挖掘出来,并作为评价工作顺利执行的基础。

4 优化交通规划

4.1 改进技术

要实现控制环境并主动预防,就需要在技术方法上有所改进,将综合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架起动态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完善、相互融合,可以将战略环境评价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现代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其中,一般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问题,基于对污染物扩散现象的计算,来评价大气环境的现状。

(2)城市污染问题与交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交通需求与机动车发展进行评价。

(3)既然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就会联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当交通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态的时候,那么,城市交通承载的各项指标就要进行分析,对于交通环境的容量问题进行评价。

(4)除了对于现实问题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起交通规划战略方案的构架。那么,交通环境测试以及其反馈信息,就有必要分析并作出评价。

4.2 管理程序优化

(1)战略环境评价提前介入

在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之前,首先就需要对交通管理状况有一个系统化的分析。一旦需要在交通规划中进行环境评价,就需要将战略环境评价体系提前介入其中。在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各有轻重,但是在一些城市当中,战略环境评价因其潜在性,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将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同等对待,并实现同步的自我评价,对于综合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2)优化审批程序并实现公众参与

交通规划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不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会形成各种的矛盾。所以,当需要跨部门审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将审批程序简洁化,并且做到公开、透明。

对于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交通项目,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在交通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尤其是环境评价的时候,最好要组织群众参与,并征求其规划意见。

5 总结

交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资源耗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阻挠作用。在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当中,由于没有将这些因素纳入到管理的范畴当中,导致城市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化的后果。将战略环境评价融入到交通规划当中,可以充分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改善交通发展模式,丰富和完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伟,彭克江.对综合交通规划中融人战略环境评价的思考[J].城市交通,2012(01).

[2]冯平刚.浅议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J].魅力中国,2010(107).

[3]白洪涛,徐鹤.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

[4]白宇,吴靖,朱坦.欧美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交通环保,2004(01).

交通环保论文篇10

关键字: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内涵相关措施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has bee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olicy,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facing the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city planning mor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a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city is China's urban planning goal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For footho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alysis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notation related to urban plan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却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低碳环保社会的建立成为人们最为强烈的要求。低碳环保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因此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在增加绿化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达到环保理念的要求。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相关问题。

一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更加制约了城市规划步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基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要充分的强调以低碳环保理念为指导,在政策规划的推动下实现环保理念的普及推广,再辅以低碳环保技术的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环保性。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低碳空间的分布、低碳交通模式的制定、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产业的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的施工、绿化的覆盖率以及低碳环保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这些就是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所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需要包含在内,以实现环保城市建设的目标。

二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措施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能够从决策源头以及宏观层面上保证低碳环保的规划发展,再加以具体的规划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实现低碳环保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的高质量的环保生活要求。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简单的论述相关的措施。

(一)以低碳环保要求为依据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从总体上把握好城市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进展,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的利用,要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型产业,降低土地的浪费程度,降低交通用地等工业用地的比重,以此来实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生态用地的比重,要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水文、植被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在空间整体布局时,可以采取分散式的组团格局,用这种格局适当的配置人口,减少人口过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要求。

(二)加强城市社区低碳环保生活建设

低碳环保生活指的是城市和社区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用此种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量,保证空气的质量。为此在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低碳生活的建设。例如加强宣传,帮助居民明白低碳环保生活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作用,让市民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或者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日程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实现对能源的节俭利用等。居民的低碳环保生活建设也是城市规划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相关规划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城市国民经济整体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往往有些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不顾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大的工业,这样的规划建设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帮助城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规划发展来看,却得不尝试,因此说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的产业实现低碳环保化。例如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工业建设以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为主,改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技术发展,在增加附加值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式发展,这样的方式在城市工业规划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低碳环保建筑的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如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选用更环保更低碳节能的制冷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够忽视的。

(四)城市规划中注意交通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交通的规划建设,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那么如何做到交通规划既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能够满足低碳环保的需要呢?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道路交通的实用性规划建设,即道路交通的流通量,要充分考察当地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通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干道交通建设,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达到低碳环保的目标。除此之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今后的发展承载力,在规划中尽可能的有效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交通布局,合理规划交通建设。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倡居民环保出行,鼓励居民公交出行,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出行。

三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力,能将城市规划的方向引向低碳环保;其次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环保性发展,也是将来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一个跳板,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能够符合我国生态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两型社会”相协调。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本文从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使得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对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琦 甄峰 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08期

[2] 赵文静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3] 胡杰 低碳理念下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中外建筑,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