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预习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6: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

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预习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而学生课前的预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预习使课堂上的探究更深入、更有效。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它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强烈的内心反应。预习过后的学生,有了教学内容的认识,有了困惑和收获。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提出的“儿童化”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3)预习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充实、更丰满。《新课标》使得数学教学已经从“学科为本”转向“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课堂教学是否充实、丰满,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而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基于预习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以及它所具有的积极意义,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让数学课前预习真正地落到实处。首先是课前预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采取的方法是每天给学生留出课前预习的作业:刚开始时利用课前五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提出简要的预习要求,教给他们简明的预习方法;接下来是要求他们课余独自预习,并填写“预习卡片”,将每次预习的内容、方法、收获和体会记下来,从而强化他们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但数学课的预习不同于语文课,语文课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并不是每一块知识都需要预习,并且不同的内容我们采取预习的方式也有区别。在这里我从数学概念课、计算课、图形与几何课三块内容谈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都无从谈起。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不少学生的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并非易事,所以加强预习很有必要。

(1)读一读,了解主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勾一勾,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举一举,帮助理解数学概念。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概念。如:学生预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让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超市中物品的价格来认识小数,再举一举生活中的其他小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比一比,揭示新旧知识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中也是如此。在预习《最小公倍数》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来进行对比。也可以把几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进行对比,找出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的关系,还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计算课的预习

在整个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贯穿了始终,所以计算是数学中的重头戏。根据计算课特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看懂例题。学生是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什么教材,在计算的编排上都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计算方法了,初步了解算理。到了课堂上,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觉得更深更广

(2)注重联系。计算教学都有一定的连贯性,由易到难组织编排教材,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旧知来解决新知。如《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按照“口算乘法”、“不连续进位乘法”、“连续进位”、“中间有0的乘法编排”,在学会了“不连续进位乘法”后,完全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续的学习。

(3)尝试练习。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课前通过检查学生的练习来了解他们的预习效果,更有利于我们查漏补缺。

三、几何和图形的预习

“几何和图形”内容有图形的认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体积计算等。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2

关键词: 预科数学教学 教学定位 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始终困扰预科数学教师的“预科数学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难题,改变传统数学课教学“我讲你听”,使教学陷入“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模式,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预科数学课成为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我们在学校和院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申请立项承担学校教改课题《预科数学教学与本科数学课教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研究的同时,进行了预科数学教材内容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是立足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构建预科数学课程与高中数学课程衔接、配套实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并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实践,实现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提高预科数学课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地讲,一是立足于使这门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前沿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门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二是围绕理论教学,挖掘与整理所带课程大量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做到理论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增强预科数学理论课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三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利用网络现代化的手段广泛、深入了解和掌握理论前沿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源,吸收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建成一个包括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图像资料、音频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庞大信息资料库。既可方便教师的形象化教学,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教学素材。通过及时地将这些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进一步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感。

2.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预科数学课程作为预科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按教学计划用2学期230学时,达到预科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该课程同时也作为大学第一学年基础课高等数学的基础,用2个学期,完成1-2册的主要任务,为下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好基础。本课程在加强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做与高等数学衔接知识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定位分析

为克服传统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这一弊端,达到该课程预期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载体,只有凭借优秀的教材,教师才能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法的基础上,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课堂场景。从1998年开始,我们选用了民族预科部统编的教材《预科数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体现了民族预科部预科数学教学新《基本要求》的精神。但是该教材缺乏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因此我们在民族预科统编的《预科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教学、更新要求,体现了高中数学与预科数学﹑预科数学与大学高等数学的充分衔接,加强了预科数学教学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预科数学教学内容的新突破。另外,从编排模式上看,该套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排模式,注重了实用性、主题性﹑衔接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按新的理念和体系编写的,更适合目前我院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预科数学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的缺陷,做好知识的衔接。结合我院自编教材和其他优秀教材,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和整合,既保持了教材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克服了传统教材只注重可教性和可读性,而忽视了最重要的衔接性的弊端,注重了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有如下特点:

(1)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该课程教学内容是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等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数学知识。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预科数学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有关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系统学完本教材,基本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处理有关实际数学问题。

(2)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主题性。该课程教学内容以自学法和讲授教学法为指导,每次数学课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学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微积分初步,为进入大学本科学习打好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身素质,使学生学会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该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预科教育特点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一实际,认真贯彻了“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预科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数系、解析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排列、组合与概率、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为初等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选材由易到难,主题突出,具有生活化、实用性强的特点。学生初接触学习内容时,感到不是很难,在潜移默化的练习中提高了能力,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生不感兴趣,且实用性和衔接性不强的弊端。

(4)增强知识的发展性。预科数学课程教学不仅是一门理科基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发展前沿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设计《预科数学》课程教学时,我们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和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的学习对下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如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经济数学、物理学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文科学生来说,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只学不用的弊端,为学好相关专业课,将来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该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播放教学光盘,通过交互形式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语言条件。每章知识总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数学应用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定积分概念的引入及定积分的应用),充分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网上答疑的条件,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采用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问答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的舞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高等数学教学片,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高等数学成为可能。我们所制作的课件中,按照任务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模式这一实际教学需要,补充了课件内容,课件内容实用丰富、新颖、接近生活,较好地体现了网络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交互性,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实用”“够用”“可用”“有用”的教学原则。

4.结语

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的改进,激发学习兴趣,循序渐进,不断培养民族预科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preparatory course, expounds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experiment course,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giv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学改革;实验课程

Key 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mathematical experience course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14-03

0 引言

民族预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中学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通过“预”与“补”的结合,一方面需要提高民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要拓宽民族学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科学前沿,提高专业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的数学课程包括“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包含初等数学、一元函数微分与积分学、概率论基础及线性代数初步和解析几何等。多年来,该院课程教学沿用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计算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预科生通过一年的数学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运算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学生任然停留在“学”数学而不是“用”数学,缺乏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近十年来,教育部和全国非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一直强调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注重大学生数学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对即将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预科生来说,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握专业知识前沿。如何从“学数学”转变为“用数学”,如何提高预科生的科学计算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如何激发他们数学的学习兴趣?面对预科数学教学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数学课程的改革的问题突出而必要,并且改革的方式既要遵循数学课程学习的规律性,又要符合现阶段预科生的学习现状。

1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各种数学软件的出现,数学计算工具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当然也给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基本的数学理论和计算工具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以及如何适量引入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成为了数学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数学实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反复研究、多次论证后创立的一门新的大学数学课程。

数学试验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平台,一方面,对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另一方面,结合已掌握的数学(微积分、代数与几何,概率等)知识,去探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熟练从数学建模、解决问题到实验分析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近十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该课程涉及数值运算、优化运筹、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虽然本科数学和非数学专业实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不同,但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即通过学生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观察数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亲身体会验证、解释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技术的能力。本着预科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本文提出开设数学实验课的认识与实践。民族预科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目的是搭建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三大基础课程和数学建模的桥梁,通过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等数学工具进行科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数学实验课程要求与实践

从推动民族预科数学教改和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出发,更好地完成民族学生预科与本科的对接,数学实验课应该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在教师指导下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1 数学实验课侧重于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实验内容既有经典的数学、物理、力学问题,也有经济、管理、金融等现代领域的实例,甚至包括仿真、小波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学新技术,既有基础理论问题,也有科学研究等实际问题。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80%以上的预科生都未确定专业,在预科学习期间可以以解决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典型例题的计算为主,充分利用数学软件工具提供的计算模块进行数值计算,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理解定义、定理严密逻辑思维和正确推导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软件提供解题运算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并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 该课程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

在教师指导下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如matlab用于数学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高等数学中深奥、难懂、抽象的概念;可以利用数学软件二维、三维可视化的图像处理更直接的呈现所求解的如柱面、旋转面、旋转体、曲面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利用上百个工程问题中遇到的运算函数更快捷的验证和实现用户所需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功能。

2.3 通过数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以以物理、力学、经济等经典例题,熟悉所运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掌握matlab基本编写程序,实现知识点的巩固与知识面的拓宽,独立自主的编写和调试程序,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综合归纳、把握现象的能力,为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可能遇到的困难

①数学软件工具如matlab是一个高级矩阵/阵列语言,它包含控制语句、函数、数据结构、输入和输出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特点。新版本的matlab语言是基于最为流行的 C++语言基础上的,因此语法特征与C++语言极为相似,而且更加简单,更加符合科技人员对数学表达式的书写格式。可实现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建模仿真、科学工程绘图等功能。强大的编程模块和运算功能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对于刚接触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的预科生来说,学习专业数学软件的难度偏大;

②matlab软件提供了上百种函数的运算,但在实际问题建模中的数学函数不能直接调用matlab软件中的函数运算功能,而只能用插值算法,但这种运算的方法需要本科阶段系统的专业数学课程的学习才能理解,而对未接触专业课程的预科生来说,理解数学插值、函数逼近、优化算法等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预科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进行,实验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从预科学生设置实验课程的目的出发,对于如何设置这门课程和选用合适的实验教材?如何分配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周学时数?如何选取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如何达到实验课程目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结合预科生的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

民族预科生学制一年,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内容较多(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考虑到预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程度,开展实验课程的对象是程度相对较好的985、211重点委培院校的理科生。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辅助理论课程教学,且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因此,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如下:

①针对预科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教材可选用科学出版社的《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matlab数值分析与应用》。实验内容要同步当前所学理论知识,理论课与实验的学时比例为3:1。实验授课内容包括实验与建模思想、matlab软件基础、上机实践。上机实践以matlab在概率论、线性代数、微积分计算的运用为主。

②以理论知识为主横向安排课程内容,以数学实验为纵向引入问题。开设实验课程的班级理论课每周周5学时,上机实验课周2学时。可利用matlab熟悉函数极限、导数、不定积分和定积分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学习线性代数课程,可利用matlab实现矩阵的四则运算,逆矩阵的求解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引入的实例通过数学建模确定函数求解问题,尽量选取mantlab软件已有的函数模块,直接调用所需函数。实验过程要针对教材选取实验内容,且实验难度要适中。若实验课的内容牵涉和涉及到一些后续课程,如数值计算、优化方法、数学建模等,教师可以重点辅导实验进程,以把握实验目的和建模思想为主,只要求学生了解软件环境的实现,让学生体会数学工具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可不涉及这些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5 数学实验课程开展与评价

在实验课硬件设施(机房、多媒体及相关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设备)保证的前提下,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照“实验基本原理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内容与数据来源实验操作指导实验结论”的过程开展实验项目。实验课程在明确实验目标及内容的前提下,对学生实验实施过程给出准确评价,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①实验目标:让预科学生运用数学理论,利用数学软件,通过自己的上机编程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强化数学思想方法,领悟数学的本质,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融会贯通。实验内容:利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实现已有例题的算法及熟悉函数的调用;涉及面积和体积问题可通过软件图形更直观的展示。

②实验实施:教师给出实验要求、恰当的操作步骤提示,并在某些操作步骤之前说明目的,与当前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验证已有结论、探究易于归纳结论的问题等等。

③实验评价:应当与解答常规数学题有区别,在关注“实验”结论的同时,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以蕴涵的数学思想,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过程要学习、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结束语

多年来少数民族预科数学理论课程强调夯实理论知识、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运算能力和计算效率等,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普遍偏低。在对近三年预科理科生的问卷调查中,有85%以上的学生愿意增设数学实验课程,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利用软件平台学习数学并了解数学建模思想,有80%以上的学生想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并把握学科前沿。少数民族预科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构想正是近几年结合预科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来的,从课程的指导思想、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都在试验和讨论之中。只要把握好预科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明确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预科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归纳、总结等过程对主动挖掘和探索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论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针对基础不够扎实、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预科生来说,开展数学实验的难点在于实验内容难度和深度的把握、matlab数学软件的学习与上机实践等,尤其预科生在预科阶段学习时间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数学实验内容要同步理论课程;熟练matlab常用调用函数,重点掌握matlab在概率论、线性代数、微积分计算中的运用;教师对数值计算、优化方法、数学建模等数学后续专业课程的指导。

希望在实践过程中实验课程可以更好地辅助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挖掘和探索数学知识,通过从感觉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说明到证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为他们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涌.精通MATLAB6.5版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11-29.

[2]罗汉,万中,王利平.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10).

[3]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0.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4

关键词:提高 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00-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是离不开实验的,现有的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一些物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学者们在物理研究前沿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也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大学物理实验是高校理工科类学生进行科学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其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六盘水师范学院就如何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做出的一些积极探索。

一、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对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教学不够重视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是在实验课开始前指导教师就实验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授,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绪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大学物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对大学物理实验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教学中,由于所给绪论课的学时较少,再加之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指导教师往往没有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急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误差理论、不确定度的有关知识、有效数字的计算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内容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导致的结果是在实验之后,学生对测量所得的实验数据不知如何处理,更不用说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了。

2.学生实验主动意识差,实验预习不到位

大学物理实验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之前对所做的实验进行预习,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记录在记录本上,然后写出实验预习报告,作出记录实验原始数据的表格。然而,由于我校很多学生把中学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带到了大学,没有B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意识差,再加之在中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有的学生在中学根本就没有做过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实际的预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预习时就是原封不动地抄袭课本上的文字,而对于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实验原理图及公式也不理解。由于学生的预习不到位,在做实验面对实验仪器时就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就等着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进行演示,然后按照指导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学生在先前的实验预习中没有预习到位,再加之在实验之前没有见到过实验仪器的实物。因此,当学生走进实验室面对实验仪器时,显示出了满脸的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去做实验。因此,实验指导教师一般都采用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实验指导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甚至有的实验教师连做实验的过程也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就能测出实验数据。由于实验指导教师采用了这种沿用了多年的老套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没有加以创新和发展。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学生甚至不要动脑,只要按照指导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就能很好的做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实验课失去了实践性的作用,而且把实验课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这样的实验课毫无创新而言,使得实验课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把大学物理实验当做要完成的一名课程罢了,使学生失去了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验考核内容不合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考核办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索质,体现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此考核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应该要考虑到实验课程的特殊性,要考虑到实验课的方方面面,不能单看哪一个方面。但是,在我校物理实验的考核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往往只以实验报告书写的好坏来对实验进行考核,也就是说把实验报告作为唯一一个考核点。这种考核方法有失公允,因为大学物理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三个部分,如果我们只考核实验报告的话,那么势必会忽视其他两个方面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这种考核模式只重视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做实验的过程。实验报告写的好不好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实验报告,会诱导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来,而且,有的学生即使在实验前没有很好地预习实验,在实验操作时没能测出很好的实验数据,如果通过编造实验数据和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照样可以写出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来。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

1.加强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是教师在做实验之前给学生所讲授的实验理论课,绪论课是将学生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的先导。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的科学性、完整性及严谨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后续实验课中的学习兴趣[2]。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而我校可用于安排绪论课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上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时要抓住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讲解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我校在绪论课上先采用PPT教学的方式简短地向学生讲解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物理实验课在后续课程及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物理学实验的发展历史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还特别介绍了一些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经典物理学实验。在讲解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时,采用了归纳法,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附以实例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误差传递公式 、有效数字计算 、有效数字的修约等知识,采用了理论结合实例来进行讲解,然后再附以课堂练习,这样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讲解到具体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时,我们都以具体的实验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另外,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处理实验数据的软件,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2.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2+1”的教学模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校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上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开始做实验之前,先由实验指导教师对本次的实验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做实验的过程,有的实验指导教师甚至把所做的实验向学生演示一遍。这种教学模式颠倒了主次,大学物理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实验指导老师。这种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把学生要做的事情在实验之前都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指导教师的思路操作即可得出想要的实验数据。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校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上提出了“2+1”的教学模式。“2+1”的教学模式就是我们把每个实验分成两个阶段,即实验预习阶段和实验操作阶段,其中实验预习A段1学时,实验操作阶段2学时,所以叫做“2+1”的教学模式,这两个阶段是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提出来的。实验预习阶段,就是学生走进实验室面对实验仪器进行预习,预习时间为1个学时,在实验预习阶段要求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做相应操作,在此阶段如果学生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问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室预习以后,学生再根据要求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阶段的时间为2个学时,在实验操作阶段实验指导教师只对本次实验的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讲解,实验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是不允许讲话的。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在采用“2+1”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改革实验的考核内容,采用“3+1”的实验考核办法

在以前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中,我校一般都是采用单一的考核模式,即只对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只重视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久而久之,给了学生一个信息,即做实验预习不预习,实验做的好不好没关系,只要在实验课后把实验报告写漂亮点就行,这样就导致了实验预习只是一个形式,实验操作只是走走过场,达不到大学物理实验的培养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内容进行了改革,提出了“3+1”的考核方法,即单个实验按实验预习占1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50%综合给分,然后再综合每个实验计算综合成绩。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学生的出勤纳入了考核,如果学生在做大学物理实验课时有两次旷课,本门课程即为不及格。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采用这种考核模式后,学生在对待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态度上大有改观。

小结

六盘水师范学院通过以上举措,提升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兴趣,改善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白永国,对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09,3(22),91-93.

[2]郑玉,浅谈如何上好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J],理论与探讨,2013,6(12),109-110.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

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2)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

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铺垫。

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精心课堂预设。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内容时,我在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前的精心预设:(1)对于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2)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自主探索。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课堂教学生成按照原先的预设顺利产生。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二)灵活调控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问题集中强调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原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先静态的预设方案灵活调控,从而形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题目:一个梯形上底是2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正确的列式过程为:(4+6)×2÷2=10(平方米),可一位学生却将算式列为4+6=10(平方米)。虽然算式结果是正确的,但其计算过程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富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其纠正,而是鼓励其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中的列式是不能简略的,因为这样是不符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计算时是可以简便运算的,从而及时、深刻地纠正了学生在应用题解答中的这一“错误”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坤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思考[n].教育信息报,2004.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以“教”为基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目前在积极探索“四步阶进法”的教学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其分为“预学、分享、拓展、测评”四个步骤。它以“预学”为起点,在预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向课前的前移。不言而喻,学生预学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预习内容要有选择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一共有二十九章,每一章节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应该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将部分章节的知识让学生有选择性地预习。

例如人教版《数学》八上第十一章第三节《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本节课的预学目标是:1.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2.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3.初步熟悉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对简单的命题能够转化为数学符号表示。教科书首先介绍了作一个角平分线的方法,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之后再学习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的方法难度就会小些,然后通过折纸活动,在不断的观察和度量后,得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结论。接着提取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用数学符号写出已知和求证,并画出图形,然后写出证明的过程。这些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难度比较大。在整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例如:1.在折纸的活动中,书中小括号中强调要以第一条折痕为斜边,这句话学生往往会忽略。应该要折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多学生都会折成一个任意三角形。最后书中要求观察两次折叠的三条折痕得出结论。而如何折纸、观察哪条折痕,这些问题都很模糊,学生会在预习时摸不着头脑,花费很多时间。2.在命题中提取其中的题设和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虽然学生能看懂课本中简单的文字,但其实对于定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正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那么再将角平分线的性质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时,学生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而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预习效果和自学的信心。所以在这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验证,更需要教师的提示、引导和总结,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预习目标要切合实际

教师在设计预习案的时候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预习目标,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十六章“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第一课时中,教师设计的学生预习目标如下: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2.熟练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显然教师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期望值偏高,学生初次接触分式的基本性质,只能了解课本中出现的基本结论。比如课本中提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所以预习必须切合实际,过高的预习目标不仅使学生很难完成,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预习产生了很多误导,没有起到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预习的作用。

三、预习难度要适中

为了避免学生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教师通常在布置学生预习任务的同时也会布置学生完成一些习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第一课时,教师设计预习案如下: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7

关键词:预习 习惯 重要性 基本要求 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0-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在学习习惯尤其是在预习习惯与预习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缺陷。学生回家或在校看书,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复习旧课,巩固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有少数学生只是在课前看看书,其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上课时的复习提问;更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看书,他们认为反正老师以后会讲的,看了也白看。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以找出适合我校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预习习惯与方式,然后加以推广运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并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主体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以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2.改变过去形式单调的预习方式,布置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促使学生对预习作业产生浓厚兴趣。

3.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找出适合我校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预习方法,并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成果分析

1.从起始阶段开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学生预习习惯要从初一开始抓起,趁早把英语预习的内容、方法、规则等,给学生说明白,说详细。经过两年的课题实践,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从初一开始就接受训练的学生养成的预习习惯最好,英语基础也打得最扎实。

2.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

首先,学生预习新课单词。一般采取抽查朗读、拼写、书写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预习要求。

其次,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每个模块中的Uni1& Unit2,一单元,要求学生跟读磁带,了解对话大意,程度好的学生可以自己预划词组。二单元是阅读课文,一般可以布置1-2道预习题让学生完成。随着课文预习的深入,学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预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自主搜索相关背景资料。事实证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更高,学习起来更轻松。同时,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技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拓展视野的作用。

3.明确预习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预习,往往需要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指导。预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必须事先讲明白,如“初步感知”、“掌握理解”还是“熟练运用”等。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必须清楚自己预习所必须达到的程度。

(2)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减少随意性。老师必须对预习作业进行精挑细选,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分层预习作业。

(3)预习的方式。预习作业大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如果是一些开放性、灵活性的作业,可以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老师给以必要的点拨指导。

(4)预习作业应该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灵活性。

4.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前概念”挖掘和纠正

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挖掘与纠正。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水平,适时呈现学生的预习成果,强化他们已经掌握的正确的语言运用规则,同时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前概念”。

5.通过预习的评价与研究,实现预习的价值

经过对预习情况的调查与评价,能促进老师对教学学案的进一步研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有效性预习前后对比调查表:

注:根据学生预习的自觉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划分为A、B、C,即好、中、差三个层次。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自觉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学习英语已基本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期末学习成绩也进步较大。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 学生方面:

1.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及合作精神

学生有效预习落实以来,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功之感,自信心无形中得到了增强。这些活动,更多地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起到“轻负高质”的作用

课题实验前,虽然教师布置学生预习,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课后作业质量总是很不理想。实验后,我们发现学生听课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确实起到了“轻负高质”的作用。

3.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课堂实效

学生们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体验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调查分析,形成相关理论,运用于实践。

以我校三个不同年段的3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等方面入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了研究结论,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课题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课题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参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参与课题教师分别撰写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英语课堂实效》,《预习作业布置与检查的反思》等论文或反思。课前预习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去年我校英语中考成绩喜人。

3.改变了传统预习方式与理念,让预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实验过程中我校改变了以往的预习方式与理念。改变了以往形式上要求学生预习因而导致预习的效果不理想的状态。首先老师们正确树立了预习的理念,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要求学生预习的重要环节。从而研究探讨预习的方式与策略,评价与反馈,让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使我们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7年5月

[3]《预习的意义》 2005年9月

[4]《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3月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8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媒体教学

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的课程都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其中理论课是以大班的形式上,人数一般在100以上;而实践课则以小课的形式上,人数一般在50以下。由于我们学校是软件学院,学软件方面专业的人相对多一点,这样就使得上计算机方面课程大课的人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人数多一点。另外,我们学校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说,都要差一点。所以在我们学校,对于上课人数众多的一堂课,老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以及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鉴于这样一种现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一些有效的尝试: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另一方面就是对所有实验都进行严格的考核。

1教学尝试

1.1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前预习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课前预习是一个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预习效果并不会很理想。原因如下:一是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理想;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针对上述原因,为使用课前预习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如下的尝试:在每次理论课结束前,布置下次理论课的预习任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一般是这样来布置预习任务的:设计一些学生比较熟识的情景题目。比如学表单内容前,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都有在网站注册的经历,而注册功能必须通过表单来实现,所以我会以一个网上注册的题目作为表单内容的预习情景题目。首先我会假设同学们到网上购物,选购完商品后需要完成下图所示的注册:

接着我会提问题学生这样的一些问题:(1)提供给用户注册的对象是什么?(2)从表现形式来看,这个对象包含了哪些不同的子对象?(3)提交按钮有什么作用?(4)重置按钮有什么作用?(5)用户填写的资料将被如何处理?

虽然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很多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我在讲述新内容前,会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就情景题目中的问题提问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我会一一列出来,并就每一个答案,反问其他同学,以示是否有不同的回答,如果有不同的回答,也一并列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会马上肯定其对错,而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一一指出。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如此学生听讲时注意力会更集中,能及时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同时对于印证回答正确的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印象则会更深刻。另一方面,对于踏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学生,一般都有好胜心理,所以,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他们通常心中都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回答正确,这样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氛围活跃,上课打瞌睡、聊天的现象大为减少,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严格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在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课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版书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做笔记少了,上课讲述的内容多了,此外,因为PPT转换快速,学生对讲述的内容印象相对也没那么深刻。有鉴于此,如果学生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和操作的话,则所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掉。计算机专业课前后的内容连贯性通常都比较大,如果前面的内容没学好,势必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如果听之任之,就可能出现上课时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最终则可能导致学生越来越没信心了,以至于最后放弃课程的学习。

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课几乎都是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学好这些课程的标志之一就是动手能力提高了。如果只凭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那是绝对达不到提高动手能力的目标的。虽然我们学校也安排有实践课,但有一问题就是,实践课通常都安排在理论课的下一周上。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时间差,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得到热身,等上实践课时很多理论知识几乎已忘记了,所以这样上实践课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课效果及动手能力,我将课后复习作为一个任务安排给学生。在每次理论课结束前,我会布置一些思考题和作业题。其中,思考题主要是一些理论性题目,而作业题则主要是一些操作性题目。

同样,为了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我会在下次上理论课时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一是就思考题提问学生;二是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并对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严格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有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严格考核实验

我们学校,一直都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从理论上讲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发挥实践课的作用。以前很多实践课只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并不看学生的操作结果,也不提问学生,而且实验报告一般也是在课后提交的。课后提交实验报告,为抄袭创造了条件,很多学生上课时不好好做实验,为应付检查,课后就拿同学的实验报告拷贝一份就OK了。因为实验原理、结果等内容都一样,所以老师有时也拿这些同学没办法。

针对考核实验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对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作了如下的改革:首先所有实验都不需要写实验报告,但必须检查操作结果;其次将实验内容设置成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对于必做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当堂完成,并当堂提交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会就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提问学生,实验的评分视学生的回答来定。至于选做题,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如果当堂正确完成选做题,则给予一个额外分数的奖励。

在实行现在的考核方式后,为了能按时提交实验检查,许多学生在课后认真复习及完成作业,同时上课上网、聊天的现象现在几乎已看不到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翻看书本、查阅课件、同学之间小声的讨论、在电脑显示器前的沉思状以及到处可听到的噼噼啪啪的敲击键盘的声音。

实践证明,严格考核每一次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上述的教学尝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这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我的一个心得就是,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考核实验一定要严格执行,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9

在这节课中,我考虑到了多个方面的因素,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去尝试,就是让学生们自主预习,并且把预习的内容先自行的整理出来,然后再在课上讨论之后自行探索并独立解决。随后的课堂中,孩子们精心的准备好了,上课的时候也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整堂课下来之后,孩子们也能够较好的把握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及计算方法和要领,在我个人以为,这就算一堂比较自我满意的课了。但是大家在教研的时候专家的第一句话就把我问懵了:"你觉不觉的这堂课少了点什么?"我分析后答道,这节课我是完全按照最新的《课标》精神,充分的放手给了学生,而且学生们的回答从开课到最后都很精彩啊,没有觉得哪个地方不合适啊。专家最后给我点出,这节课缺少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这句话让我如遭雷击,我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了预习,但是却没想到过这一点,是啊,预习固然有预习的好处,但是孩子们的这种空间观念的行程却被极大地压缩了,而且因为预习了,所以很多东西都不再需要思考了,直接又现成的图形啊。想通了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的预习可能真的是一大败笔。专家老师又给我分析到,数学课的预习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是这节课不适合预习,因为图形教学中过多的预习会影响孩子们的思考空间,让孩子们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我想了想,是这么回事啊。

那数学课该怎么对待预习的问题。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杰出中学生应具有14种能力,其中最首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课前预习能力。有的人认为:预习可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要通过预习,让学生充分准备,从而让学生能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时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从而节约时间重点讲解疑难及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会生存》一书作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 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信息时代,许多知识都无法靠老师来教会,而是靠自己领悟,所以从小培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就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从以上种种问题来说,好像数学课真的离不开预习。预习是数学的重要学习手段之一。既然预习那么好,那我之前上的那节课又该如何解释?这不是明显的一个不适合预习的例子吗?于是我们本校的数学教研组中就着这个问题也开展了讨论。

先来看预习会带来的弊端。首先第一条就是会导致学生们偷懒,真正会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预习,他们知道要提前学习一些内容,要知道体现学习了之后起点就会高,而且也能提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问题供大家思考,但是其中很多学生却不这样做,虽然预习,但只是为了更快的去记住或者去了解,从而失去了预习原有的价值,而且这一点我们老师还真的没有办法落实,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手段来检验,你总不能跑到孩子家中盯着他预习吧。

其次,预习之后再学习的过程,犹如嚼别人嚼过的馍,索然无味,因为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也就会失去思考的激情,也就感受不到数学学习过程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数学课容易让人觉得毫无生机。这种炒冷饭似的课堂时间长了,孩子们甚至会厌恶。预习过后,孩子们也往往会直达目的地,教师所有的问题可能每个孩子都能给你答出最标准的答案,这样我们还能出现新问题吗?没有数学问题的产生,也就没有发展,这样的课堂好像在表演一样,失去了激情。

最重要的是预习过后,会严重的阻碍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预习了就知道了结果,从而会淡化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真的很重要,我们数学课为的不是孩子们能考出多少个满分,为的也不是让孩子们各个都是做题英雄,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思维,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维打开,展开丰富的想象。一旦被束缚,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再愿意去亲自动手获取知识了,没有了那种劲头,也就会慢慢地导致厌学。

那么,数学课到底该不该预习,如果应该预习又该怎样预习呢?网上很多人的观点我也浏览了,大多数人的想法也都是矛盾的,有的认为必须预习,有的认为没必要。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数学课中的预习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应该具体课题具体分析的,不仅要结合课题,还要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

首先,有的数学课真的需要预习。比如青教版三年级学习认识时间那一课,如果没有生活经验,那么教师的讲解将会让多数孩子陷入迷茫。而有的课堂,比如我讲解的《圆柱的体积》这类图形测量课,真不适合提前预习,因为预习之后,孩子们100%都知道把圆柱怎么转化成长方体,就不会再去想其他办法了,尤其是利用了老师的学具后更是这样。这一课如果直接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想,说不定孩子们还真的会异想天开,想出更美妙的方法。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0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从确立了《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开始到现在,我们全体课题组的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中。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预习作业的设计为研究重点,进一步调动课题组成员投身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各自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本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力求通过“四领域”预习作业的设计与探索,寻求一种既能促进学生提高,又能促使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挖掘数学教学的最大效能,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数学学习态度。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课题组成员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潜心学习和研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顺利地开展。在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加强课题组老师的理论学习。

半年来,课题组老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特别是其中的有效教学三条“铁律”,以及外国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等,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学》,《小学青年教师》等期刊,认真阅读了学校订阅的各类教育教学期刊及相关网站上的文章,凡看到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文章,总是认真研读。广泛的阅读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定期、不定期开展组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利用方便的qq在网上随时交流。交流我们在研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如何设计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如何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检查、评价”,

“如何让前置性作业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策略”,“空间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的教学策略”等。交流寻找有突破意义和内容重点。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1.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工作。为了使课题有效推进,了解小学生前置性作业的现状,本课题组设计了访谈提纲和《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及时总结了这次调查活动的情况,并完成了调查报告。通过对学生的个案分析,学生写数学日记,发现了小学生在预习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组做下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课题组成员开展人人上好一堂研究课的活动,全组成员在各自学校带领一批教师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前置性作业设

计的方法和途径。

3.认真整理研究过程和收集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适时召开小型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调研课题的研究情况,督促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整理研究的资料。如,积累学习资料,学习笔记,前置性作业设计等。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问卷调查准备不够充分,调查的目标有些泛化。

2.作业时间、要求一刀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部分学生预习不到位,作业完不成,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力度、强度不够,有后顾之忧,怕影响学生的成绩。

5.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多读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书籍,让教师从书中汲取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从书中学习如何有效运用,使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前进的动力。

3.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高效课堂相互影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