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十篇

时间:2023-03-17 03:37:02

生命之旅篇1

车窗外,下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车窗旁,树木接二连三地闪过身去;车窗内,掩饰不了的是我们叽叽喳喳的欢笑声。

雨滴,在车窗上不断滴落。此情此景,就像是澄澈的天空中落下颗颗流星。

终于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州市禁毒展览馆。一进入馆中,我就闻到一股异味,准确来说,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气味。然而来不及细想,导游将我们径直带进大厅,引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塑的是林则徐,我站在塑像边看了许久,身边的同伴拍了拍我的肩,一脸钦佩地说:“林则徐可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禁烟民族英雄呐。”

出了大厅向左厢房走去,我们瞬间进入一个完全黑暗的空间。就这样走了很长一段路,只觉得自己是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人群中有人叹道:“染上毒品的人就是这样堕入了无边的黑暗啊。”

渐渐地前面出现了灯光,然后是一个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置了各种毒品模型,那一个个展柜上分明标注的是:鸦片、冰毒、可卡因、海洛因……再看那具体介绍,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毒品,通常指各类精神药品,用过会使人产生依赖性,刚开始使用会让人感到飘飘欲仙,但是切记,吸毒的人,少则两三年,多则数十年,必死无疑,毒品对人类器官的破坏极大。

再看墙上,是一组组人体部位遭到毒品破坏的图片,它们带给我的感觉,真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双长满毒疮的手,一张丧失笑容的脸,一副枯如柴的身躯……此刻我终于明白何谓毒品以及毒品的危害。

生命之旅篇2

云大的生命力很旺盛,不仅是葱茏的植物和快活的动物,更在于学术思想之盛和民族文化之魅。云大,大师云集,闻一多曾在此拍案而起,费孝通、楚图南、陈省身、华罗庚等大批著名学者曾来此执教,熊庆来和李广田两位大师则在不同的时期将云大推向了顶峰。

中国美学界有“北李南赵”,“南赵”即云大的赵仲牧先生,与其亦师亦友的牛军正是我现在的老师。牛老师曾说:“在云大上课,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比如中文系的特色课程民族学,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奇异的民族美食、罕见的民族婚嫁,这些课程的资料基本都是老师实地考察得来的,课堂上,我们如同亲身体验了精彩绝伦的少数民族文化之旅。除了室内课,学校还会组织田野调查,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这种源于民族文化的魅力。

若说云大最具生命力的学科,国际关系学是其中之一。首先,云大是我国最早开展国际问题研究的大学之一,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其亚非研究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其次,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多个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和相近,在开展国际关系研究和对外交往中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前辈都到跨国贸易公司工作,成绩拔尖的还被推荐保送到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来到云南,旅游当然不能错过,除了少数民族文化,这里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得益于此,校内社团常组织各类旅游活动。唤青社组织的是体验自然活动,如保护黑颈鹤之旅,黑颈鹤是唯一的高原鹤类,当地居民却常与它们发生“人鹤矛盾”,唤青社便借助旅游的机会,组织社员为当地居民讲解保护黑颈鹤的重要性。此类活动不仅让同学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促使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很多在云大读书的朋友,都会对这四年时光念念不忘。因为在这里能体验一次非凡的生命之旅。

人类学的宝藏

纳西族的象形文“东巴经”,独龙族的“木柄石锛”,藏族的“人头骨内画”,回族的“祈雨龙牌”……这些都是陈列在云大人类学博物馆里的珍品。博物馆由民族艺术展厅、民族生态展厅、影视人类学实验室组成,内有20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影音资料,在全国高校同类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博物馆免费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每周四还会放映纪录片,并邀请其作者到现场与同学交流。

生命之旅篇3

[关键词]《时空恋旅人》;细节叙事;哲学命题;逻辑与主线

上映于2013年的《时空恋旅人》由英国导演理查德・柯蒂斯执导。《时空恋旅人》原英文名是“About time”。在中国上映时,译者将影片名字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为了更加符合大众的胃口,争取好的卖座。因此,电影看似是以爱情作为核心命题的。实际上,爱情确是影片的一条重要线索。影片讲述的是男主人公Tim希望通过其具有的穿越时空能力为自己打造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创作者在以爱情、穿越和幽默风格[1]吸引观众的同时,为观众展现了爱情、亲情的温暖和可贵。

穿越电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并充斥于电影院线的一种新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穿越电影的出现与流行,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从根本上说,这类影片的流行,与观众对时间的“好奇”有根本的联系。因此,从影片的精神内涵看,自编自导这部电影的理查德・柯蒂斯也同样想表达“Time”(时间)这样的一个主题。因此,《时空恋旅人》亦借这个爱情故事,探讨和揭示了关于时间的哲学命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影片的审美空间,并带给观众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影片中的男主人公Tim是由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女主人公Mary的饰演者由The Time Travelers Wife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的扮演者Rachel McAdams 担任。与The Time Travelers Wife相较而言,同样是讲了穿越时空的恋情,这部电影的内涵却深远得多。电影不仅叙述了Tim与Mary的爱情,Tim与父亲之间的温情同样令人潸然泪下。理查德・柯蒂斯曾是《憨豆先生》的编剧,这次他将那种英式幽默也带入了影片中,使得整部电影即使是在讲一个关于时间的哲学命题,却不失生动活泼和感动人心。本文从波澜不惊的日常化叙事、关于时间的哲学探讨以及影片的逻辑与主线,分析了《时空恋旅人》这部影片的审美特征。

一、波澜不惊的日常化叙事

《时空恋旅人》这部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导演对许多日常生活小细节的捕捉。这些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增强影片的真实生动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影片将超自然的元素与这种日常化叙事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积极地进入到影片叙事中,并怀着复杂的审美期待去探求影片的走向。可能很多观众第一次观看影片,在看到Tim家庭的所有男性都有穿越时空功能的时候,会觉得这可能是一部讲述轰轰烈烈故事的电影。因为在影片的开头,Tim不帅气也不阳光,在跨年晚会上又是如此笨拙。影片通过这一细节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普通的人。正因如此,观众必然会期待一件不寻常的事情,让这个有诸多缺点的主人公来一场人生大逆转。然而在父亲问他准备用这个特殊功能做什么的时候,他说需要找一个女朋友,因为他是一个真爱至上的人。浪漫的爱情是每个平凡人都渴望的。主人公身上平凡与非凡的双重属性,始终是影片最艺术张力的地方。

Tim选择了这样一种简单的愿望。那或许这段爱情会很惊天动地吧。但影片仍然只有波澜不惊的小细节,而没有曲折离奇的大事件。那个21岁的夏天,一个美丽阳光的女子夏绿蒂出现了,在他家住了两个月,应该说夏日、海边、日光浴足以让一段爱情燃烧起来。Tim确实是爱上她了,在最后一晚他表白了,但夏绿蒂说他应该在一个月之前表白。Tim利用穿越时空的能力去了一个月之前,然而夏绿蒂说或许等到最后一晚更适合。一段我们原本以为会发生的爱情陨落了。不过Tim获得了Big lesson number one: all the time travel in the world can not make someone love you.(最重要的一课:穿越时空并无法让人爱上你。)

当Tim偶遇Mary后,导演继续了影片一贯的日常化叙事基调,来演绎男女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姻缘。这使观众放弃了对奇迹的期待,而转为细细品味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影片在其中安排了一些小插曲,令观众始终为两人的爱情结局“提心吊胆”,我们以为爱情终于来临的时候,他却为了帮哈利弥补剧作表演的大失误又一次穿越时空,却失去了Mary的联系方式。后来在影片中,在穿插着幽默的对话和小清新的文艺气息中,两人终于在一起了。我们以为他找到了真爱,电影可以这样大团圆地终结了,然而爱情仍然继续发展,而且发展得如此平淡,每天都是在地铁站上下班分别团聚,打破了我们对拥有超能力的人应该有特别不平凡的爱情桥段的幻想。后来在结婚的那天,遇到暴风雨,看起来如此糟糕,我们以为Tim要利用他的超能力,去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他也这么想,他与Mary之间便有了这样的对话:“Do you wish wed picked another less wet day?” “No.Not for the world.And so it begins.Lots and lots of types of days.Fun!”(“你会不会希望选好一点日子结婚?”“不,完全不会。我们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日子,会很有趣!”)日子在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里过得有滋有味。

编剧总是在我们认为应该有满满幸福的时候,给了我们细水长流的日子。在以为事情应该有最圆满的结局的时候,妹妹出车祸了,父亲癌症去世了。然而每次的不幸其实有很多幸福的事情发生,比如妹妹终于稳定下来,父亲去世也让Tim成熟了很多。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总有很多意外,不会一如人的种种期待,让人心情跌宕起伏,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应该就是生活,电影就是这样表达了我们生命的现实。生活总会有波折,而每个细节都可以是喜悦的。

二、关于时间的哲学探讨

除了叙述温情的平凡生活之外,电影通过男女主人公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不同人的故事,向观众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的哲学问题探讨。Tim在经历了爱情的苦涩与甜蜜、妹妹的车祸、父亲的去世等一系列事情后,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就是当下。珍惜现在是他对生命最直接的感悟。但是剧情并非为了落入俗套,来告诉我们一个古老的格言――活在当下,因为时间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此。

编剧在后面的剧情中同时探索了与时间紧密相关另一话题――生命。妹妹出车祸后,他穿越了两次,一次是帮妹妹避免了车祸,一次是帮妹妹彻底摆脱痛苦的根源。然而等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女儿变成了儿子,一个他曾眼见的生命,被他的穿越抹杀了。父亲告诉他因为穿越之后一些小小的改变都可能改变未来的发展轨迹。最终,他决定让妹妹的一切不幸依然照旧发生,这反倒有了很好的结果,因为妹妹自己从挫折中终于懂得了人生,也找到了生命中的挚爱。时间和生命本来就是两个不能分开的命题,电影在探讨时间对每个人的意义后,从妹妹的事件中开始探讨生命在时空中的穿梭,父亲的死阐述了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更改的,穿越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即《纽约时报》影评中所提及的“the inevitability of lifes end”(人固有一死), 颇有宿命论的意味。除此之外,剧情越来越深入地去探讨生命,就在Mary提出要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对Tim来说,他总是可以再去见父亲的。但Mary想要第三个孩子的想法却让他陷入必须舍弃父亲的困境,最终在艰难的内心斗争后,他选择了面向未来,向前走。至此,编剧终于达到他的目的了,他探讨完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在当下,而且是积极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在这里,穿越时空,其实是代表了一种回忆过去的活法。我们总是有很多人愿意沉湎于过往,然而穿越时空这一特殊功能却让主人公明白了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的细节。向前走,我们也并不需要再回头看我们错过了什么风景,因为未来会有更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生命至高无上,时间珍贵如金,我们不能如此奢侈地将它挥霍在过去。

三、影片的逻辑与主线

每部电影都有人去批驳,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评论者批驳的观点最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影片没有逻辑;二是影片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更像是编剧的抒情散文。[3]关于第一点,正如很多评者所言,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本身就没有逻辑可言,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编剧只是想用这一象征的事件来传达深刻的内涵,而且如此温情的剧情设计也将这些不合逻辑的事情给淡化掉了。英国式温文尔雅的情感传达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去追究影片的逻辑,似乎就应该天马行空,就和艺术灵感的来临一样。我们获得了美的感受,就没有必要在理性上进行苛责。

关于第二点,我想评论者应该是没有细细思考其中的关联性。可能是我们惯常的视野期待导致了这样的思路,即故事应该自始至终聚焦在爱情这一核心命题上。事实上,编剧对影片审美内涵的要求也许更加丰富。他借爱情的名义去讲述关于时间的故事。时间本身就应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穿越时空的能力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站在现在去回顾过去,这种能力本身已经被赋予了意义,然后用电影的手法去叙述现在发生的一切。这也是影片结尾为什么Tim会说他超越了父亲。因为父亲告诉他的是可以每天去回头感受当天发生的那些糟糕事情中被遗漏的美好,而Tim却明白了,已经不必要回到过去了,而是“我把每一天过得像是,从未来回来回味一样,享受它,就当作是我那特别又平凡的生活的最后一天。”

爱情、亲情是每个平凡的人物所经历的,其实编剧也是在讲述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是电影的不平凡就在于其添加的科幻色彩,用时间作为构思的主线,使得这一切变得奇幻而美妙。正如电影结尾所表达的那样: We are all traveling through time together every day of our lives.All we can do is do our best to relish this remarkable ride.(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穿越时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珍惜这一趟不凡的人生旅程。)

综上所述,《时空恋旅人》这部电影就像主人公的特殊能力一样,我们可以穿越到不同的片段去挖掘它许多有价值的地方,而且每一处的挖掘都带有温暖的细节,又包含着深沉的人生思考。它带给人们的审美内涵是丰富而细腻的。为了不错失许多美景,观看之时,也让我们去珍惜这一趟不凡的电影旅程吧。

[参考文献]

[1] 苗渲明.理查德・柯蒂斯:用喜剧改变世界[J].大众电影,2008(21).

[2] 张忆萌.穿越电影的审美接受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

生命之旅篇4

死神乍现,他含泪离家远行

1995年,拿着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出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诊断书,曲秀堂头晕目眩,宛如坠入了深渊。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取出了全部的积蓄。住院仅14天,就花去近万元,手里还攥着大夫开的数千元药费单。

“大不了一死!”苦思冥想找不着出路,一念之下他把药费单撕碎,头也不回地出院了!

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广街的曲秀堂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妹妹3岁时因意外死亡,母亲受不了打击得了间歇性精神病。1995年6月,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贫穷但平静的家庭,风华正茂的曲秀堂被诊断出得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属白血病前期。

热恋中的女友得知这个情况后,离他而去。

医生告诉曲秀堂的父母,由于造血功能的障碍,他的血液将像油灯里的油一样慢慢耗尽,直至死亡。为给他滋补身子,慈爱的父母总是尽其所能地弄些鸡蛋、骨头汤给他吃,并磨磨叨叨地痴笑着对他说:“吃,快吃!比药好吃!”而他们自己却是随便弄些黄叶青菜躲到另一间屋里偷偷下咽。

看着自己渐渐虚弱的身体,想到可能发生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曲秀堂心如刀绞。为了不再拖累父母,更不愿看到父母近乎绝望的笑容,身形枯槁的他咬咬牙横下一条心:反正也治不了,与其天天面对父母无可奈何的悲凉,不如一走了之。实在走不动了,就随便死在哪儿,哪儿的黄土不埋人!

出走,是绝望中逼出来的希望。厄运笼罩下的曲秀堂深知,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好他的病,否则,他将只剩下8年的生命。在住院期间,仅仅半个多月,他就花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父母的工资每月加起来只有230元,骨髓移植的费用对他来说不啻是个天文数字。借钱吗?恐怕父母一辈子也还不起。

“那时我想,家里的情况已经很糟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幕如果又一次在我家上演,母亲脆弱的神经受得了吗?”曲秀堂在心里对自己说。

1995年12月27日,曲秀堂给父母留下一封被泪水打湿的信,身揣借来的76元钱,含着眼泪悄悄离开了养育他的父母和故土,悄悄地踏上了南下的火车,离家“旅行”了。

异乡打工,生命烈焰重燃

搭上从哈尔滨开往菏泽的火车,曲秀堂一路向南。“因为医生说我的病怕冷,所以我要到南方去,这样即使露宿街头,也不会冻死。”曲秀堂回忆到。

他先后到了济南、泰安、徐州、南京、厦门等城市。心灵手巧的他,电焊、气焊、架子工、钳工,他样样能干。凭手艺他四处打工,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本来是出来求死的。

在漫无目的的行程中,曲秀堂来到了厦门。这时他已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第一天晚上就是在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长椅上度过的。为了生存,他开始了打工生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手艺,所以只能在一些建筑工地上打小工,别人能挣30元,而他每天只能挣5元,如果身体状况不好的话,就只能休息。

然而,一次偶遇让曲秀堂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在厦门一供电所打小工时,他认识了毕业于哈尔滨电力学院的所长。所长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就让手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顾曲秀堂,而且经常陪他聊天,这让当时举目无亲的曲秀堂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曲秀堂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他整天忙碌地工作着,几乎忘了自己曾有的绝望。

一天,他壮着胆到一家医院检查身体,一化验,5个月来没服任何药物,他的病情不但没有恶化,反而好转了。曲秀堂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经过有如凤凰涅般的洗礼,他归心似箭,他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日夜担心自己的父母。于是,他踏上北归的旅途。

然而,1996年7月,在家休息了70多天的曲秀堂又闲不住了,决定再度南下。这次对于曲秀堂来说不再是死亡之行了,而是要实施他的“打工疗法”,并且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即使自己不治而亡,他也觉得心满意足了。

单骑走神州,播撒人道火种

曲秀堂终于萌生并坚定了要骑自行车走遍全国的想法,他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社会上所有患绝症的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恢复生存下去的信心。启程前,曲秀堂郑重地立下了遗嘱并作了公证:本人愿意将遗体无私地、没有任何要求地献给医疗机构做医学研究之用。

一辆破自行车经曲秀堂一收拾,就变成了他得意的“坐骑”。曲秀堂骑着它从东莞出发,日行夜宿,风雨无阻,平均每天75公里。由于经费紧张,他大多借宿在农家。

曲秀堂这一路转下来,那辆老爷车换了40根辐条、8块闸皮,驮着曲秀堂跑了足足2000公里。几经周折,曲秀堂来到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海安。他决定去海南走一遭。

在海口停留了两天,他就直奔五指山―――当年红色娘子军战斗过的地方。自从得了绝症后,曲秀堂滴酒不沾。但到五指山,他破了一回戒,喝起了山兰酒,还与当地青年跳起了打柴舞。

离开海南岛,曲秀堂到了舟山群岛,此时他已4天没吃饭了。他跟电话亭的人说了半天好话,才以身份证和旧手表作抵押,拨通了哈尔滨的长途电话,让家里汇钱救急。曲秀堂的话,被一对老夫妇听到。这对好心人供他吃了3天饭,直到他收到家里电汇的300元钱。曲秀堂谢过两位好心的老人,返回哈尔滨。

回顾这一路上,曲秀堂都是一边打工一边行走,既领略祖国的美丽山河,又以实际行动传播着他与病魔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事迹很快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

自曲秀堂于1997年11月1日骑上自行车的那一刻,他开始了孤身单骑环行祖国乃至世界的生命之旅。1998年,中国红十字会得知他的情况后,给他发去了慰问信,曲秀堂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同时为此深受鼓舞,成为了一名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从此,曲秀堂的“生命之旅”便有了新的神圣的使命。他沿途现身说法、演讲、作报告,弘扬着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外已度过了4个春节的曲秀堂,于1999年12月18日骑车返回故乡哈尔滨,与父母兄弟一起度过了一个祥和的“跨世纪春节”。

2000年3月16日一大早,他又骑上那辆熟悉的自行车,迎着晨光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如今,曲秀堂走过了我国33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1088个县市,行程71459公里。曲秀堂自豪地说,除了台湾省,他已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两进。

脚不停息,爱心创造生命奇迹

每到一处,曲秀堂都积极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呼吁大家奉献爱心,捐献骨髓,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提供延续生命的机会,同时呼吁建立和完善中华骨髓库,造福人类。曲秀堂拿出的每一张名片,背后都印着有关骨髓捐献方面的知识,他不是在推介自己,而是在向人们宣传,人类的生命健康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

“现在中国的百姓最怕的是病,作为单个的人,在疾病面前是弱小的。”曲秀堂不无忧虑地说。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解建立骨髓库和捐献器官的重要意义,从自行车上取下随身携带的横幅,请人们签字,寻求他们的支持。

曲秀堂的最大理想,是大型的社会互帮互助机制与现有的医疗保险机制相配合,使我国社会医疗人道救助的保障机制得到完善,“人民平安,社会平安”。在走遍1200个市县之后,曲秀堂还准备去52个国家,向世界弘扬中华精神,宣传人道主义。

生命之旅篇5

作者:夏天鸿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作者简介

夏天鸿,潮流杂志《1626》主编,新锐摄影师,受到众多媒体关注。

内容简介

身处城市,终日为生活、工作忙碌的你是否早已忘记关照自己的心情,即便是有了委屈与痛苦也都来不及抚慰。到陌生的城市喝一杯咖啡,邂逅一张笑脸,走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伤口都因为这旅途的精彩而慢慢愈合,自己的心灵更加开阔更加坚韧。

《去,你的旅行》将国外的咖啡旅行主义作为旅行态度,在“疗愈系”的主题之下,通过作者作为媒体人的专业视角,来展现每一座城市的风貌:悉尼的包容豁达、东京的多彩繁华、西贡的传奇落寞、台北的婉约恬静……为打开书的每一位读者都带来一次心灵的远行。

媒体推介

读这本书,去过和没去过的地方都有一股似曾相识又漫不经心的生活气。

――独立音乐人曹方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寻找温暖。也许是一杯酒,也许是一张唱片,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帧照片。感谢他,曾经把这些都带给过我。现在,更感谢他把这些分享给所有正在寻找温暖的人。

我总觉得他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一种疏离而又得当的关系:他的照片孤立而又耀眼,文字则是“纸包藏火”的类型,低沉、隐蔽,而我往往读到了悸动与心跳,这次我终于想跟在他后面,为他加大音量往远处喊道:泉!

――诗人肖水

作品节选

和大海做朋友的城市

飞往悉尼的一段路,整个机舱都已经安睡过去。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或者思念何人,抑或我又为何独自在此孤身飞行,是习惯了漂泊还是习惯了孤独?

这一路我觉得好似飞了很久很久,一直都是梦了又醒,醒来又睡着。

经过漫长的午夜飞行,我被窗户外刺眼的阳光叫醒,整个机舱弥漫着晨间咖啡的香味,再过一小时我就要抵达悉尼机场了。

有两年没有见到Jimmy了,远远地便看到他在出口处等我。因为整夜的颠簸,我看上去非常疲惫,但还是十分兴奋地拖着我偌大的行李箱对着南半球的阳光说早安!

悉尼机场并不算大却十分温馨。因为是早晨,所以到处都有咖啡浓浓的香味。

机场来往城市的交通非常便捷。从机场出来大约半小时就能抵达火车站,出门便可以看到很大的教堂。因为曾是英属殖民地,悉尼的很多建筑都保留了浓厚的英国殖民气息。

经过一个很大的草地来到新南威尔艺术馆,再远一点儿就是Jimmy的家了。

房间在安静的街道边,偶尔还能听到小鸟鸣叫的声音。租这样一间在市区的房子并不便宜。我放好行李去洗澡的时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陌生的感觉,陌生又亲切。

这是我到悉尼的第一天,我要在这里生活半个月。

认识一座城市并不是难事,难的是你如何融入其中。

作为游客,住在朋友家而放弃酒店是最好的选择,你不仅可以了解附近的超市、交通换乘、天气情况等等,也可以与周围的邻居有更亲密的接触,等同生活在这里一般。

Jimmy家位于一个港口边,港口经常有一些国外的驻军行驶往来。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对于环保的意识十分强烈且自觉,下午一点多还有很多人在悉尼歌剧院附近的海边跑步。

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发自内心。

上帝给予了什么,我们就去珍惜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来这里,不妨品尝一下Harry’s店里的热狗。Harry’s是悉尼当地的一家小咖啡厅。其实沿途路遇的咖啡厅并不少,但原始风味十足的店却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这家Harry’s。于是,我决定停下来吃点小点心。

这家老字号的热狗店位于港口边,价格实惠、味道诱人,据说很多名人都慕名而来,并且这里的营业时间也很长。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吹吹海风看看不远处的海鸥,一边吃着热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要了一份咖喱派,一口咬下去香味扑鼻,坐在海边吃完了整个咖喱派,心满意足地看着周围恬淡的风景。不得不说,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非常成功,即便是在市区的海域里都能够见到一群群的水母游来游去。

悉尼人真是爱极了大海。走在街上,最受人们欢迎的店铺莫过于一些沙滩品牌和拖鞋品牌。这样看似单纯而自在的生活方式,与其说表现出了澳大利亚人的乡土气息,不如说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态度更趋向于对自然的回归。穿上拖鞋便可以走世界的潇洒感觉是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难实现的。

(有删节)

《生命之书》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内容简介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是领略克里希那穆提智慧之光的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

克里希那穆提不断地指出,只有这本思想无法操纵的“生命之书”,才能唤醒深植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痛苦、快乐及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信念。

媒体推介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你可以在每一个刹那的思想、关系、言语、姿态、微笑及泪水中发现它。如果你我都能发现它,并且活出它来――活出它就等于是发现它――那么我们就不会变成肤浅的传教士;我们会变成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杰克・康菲尔德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在某个晴朗的日子里坐在公园里谈人生,谈内心的问题,探究存在的本质。

――阿道司・赫胥黎

克氏虽然生性害羞与谦逊,却不厌其烦地为大众宣讲了数千回没有草稿的演说,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任何人都可能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发现每个当下的实相。他的演说涵盖了个人及社会所有冲突的根由,完整而深入地觉察我们每个当下的行为,乃是转化我们自己以及社会的必要行动。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演说,他想达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答道:我想告诉你们的,或许只是去发现实相是什么,但不是经由某种修行体系而达成的。若是能靠自己去探个究竟,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生活里展现出这最深的实相……

――胡因梦

一月聆听・学习・权威・自我认识

一月一日 自在地聆听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对不对?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一月二日 放下心中的障碍,倾听万籁

你以何种方式在听?是不是透过自己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和各种的投射在听?是不是只听自己想听的那些能够带来慰藉、满足和减轻痛苦的东西?还有别的聆听方式吗?其实你不但得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听见街上的噪音、鸟儿的啼声、一波波的海浪声、丈夫或妻子的说话声、朋友的嗓音以及小婴儿的哭声。只有不投射任何欲求,才能听得出声音里的意义。因此你能不能放下心中的屏障,真的去倾听万籁?

一月三日 超越语言

聆听是不易达成的一门艺术,但其中确实埋藏着美与高度的理解。我们应该怀着生命的深度去听,但我们听的方式之中总是有成见与某种既定的观点。我们无法单纯地听,我们的思想、结论和偏见总是会造成阻隔……若想真的聆听,我们的心必须安静,没有任何欲求,只是放松地觉知着一切。处在这种警醒而被动的状态里,才能听到成见之外的东西。

语言往往会造成困惑,它只是一种表面的沟通工具。若想进入超越语言的神交,你的听觉就必须维持在被动的警醒状态。心中有爱或许就懂得聆听了,不过真正能聆听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结果,达成目标;我们不断地在征服和克服问题,因此听的能力已经不见了。只有真正的聆听才能听到话中的诗意。

一月四日 安静地听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真的听过鸟叫。若想真的听见某个声音,你的心必须安静。譬如我想告诉你某件事,那么你的心就不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你必须安静地听我说话。因此聆听是最困难的事之一,不论你的对象是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妻子、小孩儿,还是窗外的鸟儿,都要全心全意地听。只有在没有任何念头的情况下,你才能直接和对方的心相印,如此才能洞察对方的话是真是假。

一月五日 聆听能带来自由

如果你费力地去听,那算不算是真正的聆听?费力的本身不就是一种阻碍听觉的内在扰动吗?

生命之旅篇6

2010年4月29日沿着西行的行程,我们来到佛陀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印度北方邦东北部的边陲小镇――拘尸那罗。

平凡的佛陀,2500年前在这里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这座清净优雅的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前后毗连的主要建筑物――卧佛殿和涅塔。它们被涂以本色,建立在一个高大的平台上。前方是低平的一大片古代僧房和塔的残基,几株不大的婆罗树和小花草。今天的园林里显得异常清幽,除了我们一行,几乎别无游客。

进内,道两旁低矮、修剪整齐的、不高的花草树木默默地向我们摇曳着,仿佛宣示着神秘、静穆,和一种淡淡的落寞。

当年法显来到这里,在《法显传》里记载,这里也是一处处古迹废墟,说道:拘尸那罗城“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那时的印度佛教尚处在发达时期,法显在这里却隐约看到了荒凉。

在200多年后,唐玄奘又来到这里。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说,这里有砖砌的精舍,精舍中安放着佛陀的涅像旁边有塔,是阿育王修建的,塔前还立有石柱。虽然现在已看不到从前的塔和石柱,但卧佛殿前的许多小塔的残留基座和排列整齐、连成一片的僧房废墟,使人们想象得出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日,可以证明唐玄奘的记载应当是可靠的。他没提到那里有僧人,只是说,拘尸那罗城“居人稀旷,阎巷荒芜”。当时,印度佛教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奘在自己一心向往的圣地竟然没有见到僧人,竟然如此荒芜,心中怎能不掠过一阵阵的凄凉?

死亡之地,确实使这里无法让活人亲近,不知当年玄奘和我们现在的感觉是否有些相近。看来人类内心对于死亡的忌讳,有着共同的抵触本能吧!

我的脚步也有些沉重,怀着敬仰的心情登上高高的台阶,和前几个圣地一样,在供有佛陀的阶梯下脱下鞋子,还未进入佛殿内,清甜的花香、呛人的蜡烟,混合着诵经声,一下子将我们带入肃穆的氛围之中。这里,面积不大,却安放着一尊巨大的卧佛像,显得有些局促。这尊卧佛雕像应当就是玄奘当年看到的那尊释迦牟尼涅像。这尊佛像与床座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岩雕刻而成型,长约2.2米佛像脸上的金色,是信徒们后来贴的金箔,身上则被覆盖以黄色绸缎。

据说,这尊卧佛像是5世纪时由一名僧人从马图拉运到这里的。马图拉地处新德里东南约150公里处。公元1世纪和2世纪,那里盛行佛像雕刻艺术,当时,正是笈多王朝国王鸿摩罗・笈多在位时期。这位国王酷爱艺术,使印度的佛像雕刻艺术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将原犍陀罗风格逐渐改变,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佛像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被称为“马图拉派”风格。这尊卧佛像就体现了那个时期印度佛像雕刻的特点。身上的袭装纹理流畅,如同水的波纹,佛的面部安详自然,如同睡去一般。

这尊卧佛在雕刻艺术上最有特点的是头部的表情,如果驻寺的僧人不是很忙的话,就会带着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座佛像:看,如果从头顶往脚部看,佛陀的表情是微微的笑着……如果你站在中间看,就会发现佛陀的表情转为安静的沉思……若是从脚部往头部看,佛陀的面容又变为庄严肃穆……

大约从13世纪开始,寺庙便屡遭毁坏,这尊卧佛雕像曾不知去向。过了数百年,直到1876年才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出来。

释迦牟尼佛陀静静地卧在这里,那姿势如佛经上记载的一样。当年佛陀在拘尸那罗的两棵婆罗树之间,将僧衣叠作枕头,右肋而卧,两脚相叠,心境安稳,如狮子般睡着。他没有悲哀和恐惧的表情,因为他参透了人生的奥秘,早已超越了生死的境界。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生前早在毗舍离时,因误食蘑菇中毒一直无法恢复时,就已经知道自己住世的时间不多了,但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躯,继续他的传教活动,度过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雨季。最后,当他来到拘尸那罗城外的婆罗树林时,病情恶化,不能继续前进了。佛陀对弟子的最后遗教:“诸比丘啊!现在我劝告汝等,诸因缘皆为无常之法,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啊!”

在我的思绪中,一直反复体味佛陀的这句话的份量――生活是无常之法,而对自己的目标要精勤,千万不要放逸。我不信佛,但这种对理想不放弃的精神,对我们人类的进步确实起到了鞭策作用。

后人把拘尸那罗认定为佛教的第四大圣地。

生命之旅篇7

弱小的我筋疲力尽的来到骇人听闻的撒哈拉沙漠,炽热的烈日烤得本就弱不禁风的我头晕转向,身体一点一点变成隐形的水蒸气蒸发了,情况危急,双脚拖着沉中的身体向下一景点进发。三十六计,走为上。

费尽全力,终于又到达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壮观,只有一点点小问题,我真的受不了这儿强烈得快让我本欢快跑着的小小心脏停止跳动的高原气象。本来有着快活心情的我顿时一鼓作气地打焉了。好美的风景,我在四周飘乎乎的云彩周围晃晃悠悠的下去了。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哇,真叫人流连忘返,可不走又不行了,哎,我的世界之巅,拜拜了。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的梦幻之国——荷兰。一望无际的草哥哥,你好啊,我头顶可望不可即的蓝天,脚踏松软温润的土地,慢悠悠的风牵起风车姐姐的手来了一曲芭蕾,风里混杂着春天小草暴青的信息,阳光温柔的抚摸着我晶莹剔透的身体,多么透彻的温暖,可我不得不说再见了,为世界环保主义进发。

“哎哟”,这儿的飞行员可真差劲,我可是买了机票的呢,怎么不降落就把我直冲冲的扔下来了,不怕“啪”,我又自备降落伞。哇哦,这儿好深水好咸,“咳…咳咳…”我来到死海了耶,你们见过有水漂在水面上的吗,我,就是奇迹。我像一只又小又可爱的黄色橡皮鸭子一般飘呀飘,想呀想“下一站去沙滩,晒一个古铜色皮肤…… ”“喂,水滴,你在哪,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呢。”啊,天色已晚,我该回家咯。

生命之旅篇8

有一天,爱尔莎偷偷离开狮群,突然,遇到了比它大一倍的羚羊。当时它实在太饿了,拼命地追赶那头羚羊,终于捕捉到了,爱尔莎把死了的羚羊叼到不远的大榕树下慢慢享受自己捕捉的午餐。爱尔莎就这样过着孤独而又寂寞的生活。

过了五个多月,爱尔莎生了四只小狮子。爱尔莎一边帮孩子们哺乳,一边看着寂静的夕阳。

五月中旬的一个夜晚,狼声吼叫。一群恶狼正向爱尔莎他们冲来。爱尔莎站起来保护孩子的安危。

恶狼冲过来,包围了爱尔莎,爱尔莎毫不畏惧。突然爱尔莎向其中一只狼扑去,用爪子按住那只狼。但是其它狼用爪子爪得爱尔莎全身都是伤。爱尔莎终寡不敌众,只好忍着伤痛,保护孩子,回到主人家里。主人一见爱尔莎全身是伤,痛苦得掉下了眼泪。主人帮爱尔莎验血、打针、吃药、照顾孩子。经过主人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顾,爱尔莎很快就好起来。

生命之旅篇9

关键词:旅游地 生命周期 旅游产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总结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这一理论似乎也暗示:一个旅游地的必然归宿是走向衰落,进而在无形中误导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发展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衰落是旅游地发展的必然归宿吗?下文拟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研究中找到旅游地发展“打破宿命”的实用战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现象与理论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上世纪后半叶,国外不少学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周期),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思索与总结,进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 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只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和归纳。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

关于旅游地兴衰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

一些学者从旅游地本身及其环境角度探索旅游地的演进机制。一种观点是旅游地发展悖论,即旅游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导致其吸引力的减弱,旅游地走向衰落;也有学者从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其影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政府的作用等因素,如谢彦君把旅游地的演化归结为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和效应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角度探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机制。如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由旅游者的心理图式决定的:新开发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多中心型旅游者,当旅游地广为人知后,中间型旅游者成为其主要客源,当旅游发展带来破坏后,中间型旅游者不再光顾,取而代之的是少数自我中心型游客,旅游地走向衰落。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市场是由出游游客、重游游客和潜在游客组成,其衰退是对潜在游客的开发不够导致。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机理做了解释,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但又存在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认识不足。在“旅游”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中,旅游产品是核心概念,正如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一样。有关旅游的任何事象都与旅游产品相关,与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得从旅游产品着手。目前,已有学者从旅游产品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显出了轮廓。

这里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是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一切物品和劳务,是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地包括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大部分。旅游资源(或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原料”,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就如农场与农产品、工厂与工业品的关系一样。农产品与工业品决定着农场与工厂的兴衰,旅游产品同样决定着旅游地的发展,其它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旅游产品起作用。因此,旅游产品的兴衰发展的生命周期也就决定了旅游地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演变。

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即产品体系)。每一种旅游产品都有相应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正是其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叠加,也是其旅游产品体系生命周期的综合反映,如图1所示。

因此,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实质就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旅游地发展走向衰落的问题,实质是旅游产品不为市场接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了衰落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的宿命,必须延续其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更新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要突破衰落,可以使通过延续P1、P2、P3等的等生命周期,或更新出如P4…Pn等新的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的应用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旅游地,要突破其发展走向衰落的宿命,必须从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入手,使其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得以维持或打造出新的旅游产品赢得市场。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笔者的实践,旅游地要长盛不衰,可以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深化内涵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对原有产品加工和提升,深化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如都江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环境容量超载、旅游产品老化,游客量急剧下滑,沦为成都市郊公园。在本世纪初,都江堰及时地申报世界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环境整治,深化并突出了其文化内涵,使其走向了复苏。又如夜景一般用来表现城市风光,但桂林另辟蹊径,用夜光照亮自然山水,创造出漓江夜景,形成仙境般的新景观,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年下滑的桂林旅游走上了复苏之路。桂林自然山水的夜景的创意用于黄果树瀑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塑形象战略 这种战略顺应地方文脉,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模仿,发挥隐藏的优势,延展并突出其原有形象,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地焕发生机。如丹霞山是广东三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列广东四大名山之首,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及90年初,由于其特色形象弱化,吸引力减小,旅游市场停滞不前,旅游地走向衰落。保继刚先生提出开发阳元石景区,重塑丹霞山(丹霞地貌)形象,带动丹霞山走出困境。

改善环境战略 这种战略着眼于旅游地的整体氛围,从核心吸引物(主导或拳头旅游产品)的入手,改善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的目的。这是一种眼界高远的战略,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落后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旅游地。如乐山大佛,在上世纪末,旅游出现滑坡,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源遭到严重自然侵蚀,影响了其吸引力和长远发展。于是便开展了修饰保护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的战略措施

规划预防战略 这一战略是指在规划旅游地时,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时,预测其生命周期,及时地更新换代。这种战略主要用于人造景观的开发。如深圳华侨城,自1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欢乐谷”二期等主打产品,每隔几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产品一步一步地由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向主体参与体验型升级,这使得其发展长盛不衰。而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却因其主导产品不再为市场接受又没有新的产品推出而走向衰落。昆明世博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永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远期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构想以及“九九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口号,在九九年世博会之后,产品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把老顾客变成新顾客,长期保持大量的客源和高收入水平,在旅游地衰落之前就克服了衰落。。

产品组合战略 这种战略强调以新的产品样式丰富原有的产品,配套组合,克服原产品的弱点,全面提高品味和档次。如贵州舞阳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峡谷风光为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游出现持续下滑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一的乘船观光,产品单调,全程走回头路。金颖若教授提出开发漂流等参与性与娱乐性强的产品,并开发其支流白水河,引入一个新的入口,形成完整的环线。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指导。又如四川碧峰峡,在1999年打造推出野生动物园,取得了成功。但是,2001年重庆野生动物园开业,2002年成都野生世界开园,新的竞争出现。面对新竞争,碧峰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组合:2002年5月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近年,又利用雅安“雨城”的文脉,结合“西蜀漏天”的传说,推出“女娲”文化旅游产品。

事件激活战略 这种战略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的思想,制造和利用轰动的“外部事件”激活市场。如丹霞山的复苏即利用到了人们对阳元石的讨论与关注,这一事件在丹霞山的旅游复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现在各地最为通用的方法就是举办相关的节事活动,如重庆茶山竹海,通过举办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突出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推广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中远程旅游市场,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苏。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

生命之旅篇10

[关键词]桂林旅游;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市场定位

桂林是我国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从1973年国家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桂林旅游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和二次生命周期。由于桂林旅游在中国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桂林旅游发展的历程是中国旅游发展历程的缩影。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桂林旅游进行定位,并对其发展历程的各阶段进行分析,可延长及提升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达到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能对类似旅游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断演化而来的,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其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63)在他发表的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中提出。美国学者斯坦斯菲尔德(C.Stansfield,1978)在研究美国大西洋旅游发展时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主要观点是旅游地演化一般要经历6个阶段(图1):探索阶段(exploration 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稳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衰落或复兴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每个阶段都有其标志性特征(表1),在衰落或复兴阶段有可能发生5种情况(如图1中的曲线A、B、C、D、E):A表示深度开发卓有成效,可促使游客在增加和市场扩大;B表示较小规模的改造和调整,持续对资源吸引力的保护,游客量可以较小幅度地增长;c表示再调整满足各种容量水平,可遏制游客量下滑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D表示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的竞争能力降低会导致游客量显著下降;E表示战争、瘟疫或其他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游客量急剧下降。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研究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的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论文,国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Butler生命周期理论阶段划分的验证;(2)对影响生命周期演变因素的研究,包括管理决策、其他旅游地的竞争及旅游投资者的影响等;

(3)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价值的评价;(4)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其他理论结合的研究。

总之,国外学者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将生命周期理论放诸具体的案例中进行理论检验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或否定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同时,通过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拓宽了对该理论研究的渠道,有利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该理论对旅游地的实践指导。

国内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相对较晚,张文(1990)发表的《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最早讨论了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随后,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首次介绍了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并在1995年将理论用于广东丹霞山的开发。此后,国内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与探讨。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关系及辨析;(2)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研究;(3)关于延长、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方面;(4)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实证研究;此外,不少学者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方面的论文进行了述评。

综观国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虽然没有国外研究成熟,但其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国内旅游研究所需的统计数据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者们的研究。因此,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具体旅游地进行生命周期各阶段界定的研究较少。

二、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

(一)桂林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1 桂林入境旅游的分析

桂林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入境游一直是其旅游市场定位的核心,研究桂林的入境游对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有重要的作用(图2)。本文将桂林入境游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即1980年~1997年)。从图2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除了1989年受北京影响,游客量急剧下降外,桂林入境旅游接待量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入境旅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起伏波动的停滞巩固期,无论是从各年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变化率来看,其波动幅度都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桂林的入境旅游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期、发展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巩固期后,其第一次生命周期已经结束,将进入二次发展期。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即1998年至今)。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巩固阶段后,桂林的入境旅游又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中,除了2003年因非典影响外,其余年份桂林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2000年这短短的3年间,入境旅游者人数从41.29万人次上升到95.02万人次,增长了一倍多;2000年~2008年(除2003年非典和2008年冰雪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入境旅游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但其上升的速度明显低于1998―2000年,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桂林入境旅游第二次生命周期在经历了1998~2000年的快速发展期后,目前仍处于发展期。

2 桂林国内旅游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市的国内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客源市场一直是稳步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城市容量、其他旅游地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图3)。同

样,对桂林国内旅游的分析也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1980年~1996年)。考虑到桂林国内旅游统计数据方面的缺失(1991~1994及1996年共5年,桂林国内旅游者人数统计数据缺失),本文采取比值法对该阶段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因数据缺失带来的不便。比值法即以游客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来划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以AQ表示纵坐标上游客量的增加,T表示横坐标上时间的变化,则Q/T的比值数据可供确定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参考:O10%时,处于发展期;-10%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即1998年至今)。从图4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桂林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外,其余各年旅游者人数都增加,同样用比值法来计算该阶段的游客增长率,直观观察图4,1998~2002年曲线斜率明显比2004~2008年的小,故以2002年为拐点进行计算,通过在桂林年鉴得到的旅游统计数据,1998、2002、2004和2008年桂林国内旅游者人数分别为762.71万人、997.37万人、1030.66万人和1486.83万人,即斜率R(1998~2002年)=46.93%,R(2004~2008)=91.23%,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桂林国内旅游正处于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快速发展期。

(二)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