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4:59:52

生命的意义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1

生命在于坚持!

一个人在他的一生里,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和打击,但遇到这些并不能就此放弃自己的目标。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战胜它们!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霍金,21岁时便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性疾病!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两年半。不久,霍金便完全瘫痪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选择了坚持活下去。1985年,霍金因肺炎进行了气管穿刺手术,使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对全身瘫痪的他来说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霍金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存在,他提出的宇宙黑洞理论轰动了全世界!

生命在于勤奋!

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利用勤奋与不屈创造出奇迹的人。出生仅十九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引发的高烧夺走了海伦的一切,使她成了集聋盲哑为一身的残疾人,这其中的任一个降临到普通人的身上都是毁灭性的,许多人认为这又聋又哑又盲的人是生不如死的,活在世上已没有了意义。但是海伦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勤奋证明了自己仍有存在的价值,她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利用自己仅有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一生出版的十四部著作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

霍金的坚持,海伦的勤奋,都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意义。他们并不比别人多拥有什么,相反,他们比正常人缺少了健康,但是他们用坚持,用勤奋让自己本已残缺的生命比健康人更丰满,他们的生命是真正完整的,充满意义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实际上已拥有了很多东西,他们的生命本该是充实的,但却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竟然放弃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例子也时见报端。

成都某13岁的少年,仅因与父母就学习问题发生了争执,竟纵身跳下了七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2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蔓延开来。丁秀兰—一位与病魔勇敢做斗争的医生,面对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没有一点希望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的站在抗击非典的最沿。

难道她不怕被传染吗?不,她怕,但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她要用自己的生命起搏一搏,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她,她被传染了,虽然她最后因器官衰竭,虽然她永远离开了深爱她的人们,但她与顽强的抗争过程中,可以看出她希望能活下去,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生命,对于丁秀兰来说,是短暂的,也是值得敬畏的,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他虽然死了,但她那精神永远会记在人们心中,她的死是有意义的。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3

远古人通过思考学会了制造工具.

古代人通过思考创造了四大发明.

近代人通过思考懂得了师夷长技.

现代人通过思考明白了自力更生.

思考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是未知的.若想知道答案,请随我来一次跨史旅游吧!

转眼.来到了一间古老的木屋前,一个衣着不洁,手持木锯的中年出现了.他就是鲁班.好了,我们第一个就采访他吧!

“喂!鲁师傅,我们是《无名日报》的记者,请问您思考重要吗?”

“哦,我可不随便收徒弟的!不过,我认为思考极其重要.记得一次上山奉命伐木,一不小心被一种草割破了手,我正悲观至极时,突然一想,这是树叶,就可以割破手,如果按这种形状制成铁皮,那不就可以伐木了!这样,我才发明了锯子,造福了亿万农民!你们认为思考重要吗?”

无数读者:“ 重要!”

第一站任务圆满完成.转眼,又来但了一棵苹果树下,一个头发蓬乱,衣着破乱的伟人出现了——牛顿!好!第二个目标找到了!

“ 牛先生,您认为思考重要吗?”

“牟,开个玩笑,什么?思考?思考怎么能不重要呢!想当年,我在这棵苹果树下乘凉,突然提个苹果掉地了,我于是就想 :‘苹果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就掉地呢?’我通过刻苦研究,终于成了力学三大定律的奠基人,若是的不肯思考的人,一定认为那是个自然现象了吧!你们说思考重要吗?”

亿万读者(显然比刚才多了)曰 :“重要. ”

第二站任务圆满完成.转眼又回到了现代,采访学生,学生曰:“思考很重要,学习难不倒! ”采访商人,商人曰:“思考很重要,金钱滚滚来! ”采访工人,工人曰:“思考很重要,工资少不了!”采访领导,领导曰:“思考很重要,升官得靠它! ”采访……

同学们!古人曰 :“金钱乃身外之物. ”请大家不要追求物质上的富有,其实,在乎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我想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思考,思考,再思考! ”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4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沉沦与超越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小说创作独特视角,叙事的独特风格也非常突出,具备诗人的激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文风充满着哲学思考,在现当代作家作品中都是少见的,堪称文本方面少有的巨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下简称为《轻》)是昆德拉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因此,这个不适合用镜头表现的作品改编拍成在全球放映的著名电影《布拉格之恋》(又名《布拉格之春》),确实很有难度。

文本和电影都展示了米兰・昆德拉作为生命存在体的诸多困惑与苦恼: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错误把握。昆德拉以小说探索人的存在状况、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当代最遭人误解的文本。某种意义上,“一”这一单数,已经变成复数的“一”,“我”已成为“我们”。笔者并没完全读懂他的小说――直到看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才真正明白。因为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删减了哲学成分,更着墨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看片子的过程中最饶有趣味的是像男主人公托马斯那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何最后为另一人牵绊。如果他注定要为一个人停留,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了解他给他无限自由的萨宾娜,而是天真无邪的特丽莎。

在《轻》中,他们或他的名字叫群众或公众。他们的性别也出奇一致,“他们”或“她们”,全部都是庸俗的女人。在前捷克,在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下,所有群众都像在专制家庭中没有地位和尊严的妇女一样,她们只能拥有丈夫的姓氏。正是在官方权威话语重复、枯燥、崇高伟大的言说中,一切非“我们”的传统与异端都被彻底否定。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如此强大,个人只有选择失去“我”,而加入到“我们”之中,从而所有人的思想、活动、私性的一切都被整齐划一的整合到“我们”之中。因为在强大的媚俗力量下,他们已没了“自我”,并失去了姓氏,这是身不由己的。

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人生而平等的原因虽然有种种阐释,包括最有影响的“天赋人权”,但对这一复杂的历史构造物,似乎答案总是欠缺的。在与这一问题的对话中,生成一种观念,那就是“人之初,性本贱”。但是“贱”这一状态并无法改变,因“媚俗”而派生“贱”,拒绝“媚俗”就是摆脱“贱”这一方法。昆德拉说,在极权主义的媚俗领域中,所有的答案都是预先设定的,而阻止了所有的问题。因此媚俗的真正反抗者就是提出问题的人,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布景,让我们看到后面的东西。因此,托马斯发出了和主流意识形态和群众(女人们)不一样的声音,尽管微弱,但那是一个不同于我们的“我”,从而证明了他还是一个在逃避极权主义的媚俗港湾之外,与男性权威认同,敢于保持自我尊严和思想的存在,因此,萨宾娜称他为“毫不媚俗”的“魔鬼”。

然而,真正的魔鬼却是那些没有自我,甘心妥协,失去包括“姓名”和“性别”在内的“妇人”。她们从来不敢在主流声音之外说一句话。她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当一个驯服的妻子,然而处处忍受屈辱和痛苦不但造成了自己的不幸,也导致儿子和丈夫的私生女,造成更大悲剧。正是他们的顺从,忍让,不觉悟,不反抗,从而坚固了本就强大的媚俗力量的根基。米兰・昆德拉说:“政治并不怎么依赖理性态度,倒更依赖于幻想,意象,词语与模式,依赖于由这些综合而成的这种或那种媚俗。”托马斯拒绝媚俗,被排斥在“我们”(群众)之外,因此,他必然被惩罚,在拒绝检讨后,失去当外科医生的资格,变成擦玻璃的工人。

社会分工全然不按照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而是必须屈从媚俗的意愿。媚俗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媚俗与公众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免受群众(多数人)摆布、造谣、诬陷。托马斯发现:“人人都朝他笑”,在他被迫辞职时,告别的同事把他的手握成青一块、紫一块。在媚俗的天堂里,是没有托马斯这种“魔鬼”位置的,只有按照单一思想方式,一致行动,没有差别生活的公众,才能“轻松”。

作为媚俗存在的一种状态在人身上的表现“贱”,是在人开始从出生到成长,在“本质”不断的形成过程中,而日益显现的。人之初既进入媚俗的社会境遇中,因此,性本贱,既开始发生作用,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但是在“本质”的生成过程中,人是可以选择拒绝媚俗的,从而摆脱“贱”的。就像托马斯,他拒绝媚俗,反抗媚俗,从而他得以获得另一种不同于媚俗的人的另一种“本质”。

由于媚俗让人成为众中之一,没有自我,没有性格,没有“姓名”,也无所谓尊严,彼此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占大多数,所以其价值自然表现为一种“贱”,多一个,少一个根本不重要,而且有庞大的后备队伍。媚俗的人是自轻自贱的,他们也有选择其他“本质”的机会,但是他们没有勇气,没有信念,不肯也不愿走出媚俗的天堂。

拒绝媚俗,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的,当一个人真正放弃“轻”而选择“重”时,他会感觉到这是无比的沉重。有价值的生命是需要沉重的,因为他是要承载真正的意义和人类文明的。

作者在此文中对“轻”和“重”的解读有悖于批评界所认为的意义,是一种典型的“误读”:是不合作者米兰・昆德拉的“原义”的,完全是“误解”。但是我们在阅读米兰・昆德拉是否有一种众口一致的倾向呢?有一种非要寻求作者本来意义的倾向呢?不知不觉中一种“媚俗”的评批倾向正在形成,至少是“媚”米兰・昆德拉的“俗”。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5

不敢说我自己有多么的勇敢,但是起码我会站在正义的一边,并且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来拥护正义。

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爱,那么世界上处处都是美丽,处处都是温暖。

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爱,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歧视,人人都是平等。

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爱,你会觉得即使是冬天,也会有温暖的风。

当你的心里充满了爱,你便不在乎其他人对你的质疑,因为那时你会明白,生活是自己走出来的。

当你的心里充满了爱,你甚至可以用一个微笑,来挽救一个人。

命运有时候是很神奇的,它可以将你打入冰窖中,也可以将你留在暖阳下。去到哪里,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你觉得世界上处处都是美好的,那么你就是美好的,你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糟糕的,那么你就也是糟糕的。

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了多少,其实都一样,只是你认为自己自命不凡罢了,别的都无所谓,长相也好,学识也罢,只要心里有爱,每个人都会尊敬你。

你若有勇气站出来喊出正义,那么你才真正的找到生存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6

德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但我们能用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是的,我们虽然有很大的抱负,很大的梦想,比如科学家,再比如发明家……但是,我们曾否关心过身边的病人,曾否去医院看一看那些没有亲人的弱者呢?所以,我的梦想是——开一家福利院。

不久之前,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我的阿姨王慧婷得了脑瘤晚期,爸爸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她。一走进急诊楼,一股浓浓的医药用品味就扑进了我的鼻孔,走廊两侧的长藤椅上,有生病孩子的哭闹、有生病中年人的叹息、有生病老人无助的身影……我同爸爸妈妈走到了3楼,到了阿姨的病房,看见的不是以往乐观、漂亮、精神焕发的阿姨。而是剃了光头,鼻孔里插着胃管、表情悲伤的阿姨。我失声痛哭,不仅仅是为阿姨的生体而哭,还为那些没有人照顾,孤独一生的老人而哭。阿姨病房的隔壁住着两位脑积水的女孩,她们的爸爸妈妈从小就抛弃了她们,后来给好心的舅舅收养了,可舅妈却偏偏在舅舅收养了她们两个月之后怀孕了,舅舅是乡下人,没什么钱,也养不起她们,便把她们送进了孤儿院……这两个女孩的脑袋是一般人的两倍大,身子却是一般人的两倍小,可怜的两个女孩从小就失去了父爱与母爱,当别的孩子在跟爸爸妈妈撒娇时,她们两却只能看着上面那空空的天花板……难道你看了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内心深处就没有一丝丝的感触吗?对,生命的绽放是有意义的。

接着,我走进了别的病房,看见了一位驼背,矮小,孤独的老人,他看见我时,眼睛马上变得明亮,立马把我拉到椅子上,对我说:“闺女,你可真像我的女儿呀!她也有一双跟你一样的眼睛,圆圆的脸……可惜他嫌我病多,便把我拉到这儿来,哎……他足足跟我说了2小时,我几乎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哭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把他的女儿从小养到大,他的女儿却嫌他病多,把他赶出家门,你说,这不就是一个没有亲人的弱者吗?生命的绽放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宝贵的,即使是乞丐,或者那些没有被人关心过的人,都应该受到应得的温暖。那时,我的心里有了深深的感触,我长大后,要开福利院!让那些没有亲人,孤独一生的老人和小孩在那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梦想,虽然没有多大,没有多广,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发明家。但是,这却包含着多少对无助的老人儿童们的关爱呀!

德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但我们能用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我们行动起来吧!生命的绽放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多多关心身边的病人,医院里或养老院里无助的老人,让他们的到应得的温暖!

六年级:林恩曦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7

一次挫折,使他从家财万贯瞬间一无分文;一次挫折,使他从年轻气盛瞬间变成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一次挫折,让他从老板变成了乞丐……种种不幸迎面而来,享受着荣华富贵的他和他妻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残忍的现实。

许多人认为这时的他,会选择自杀。但他们错了:他没有去死,而是重振旗鼓,在他妻子的鼓励下重新创业,现在的他,已经使一家小有名气的包子铺老板了。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时,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年人要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白色呢?听了他的经历后,我不仅明白了这样的原因,而且被他那顽强、坚持的品质深深打动。他在《达人秀》舞台上唱的那首歌,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只有在弱者眼中,挫折才是巨大的绊脚石,阻碍了自己的成功;而在强者眼中,挫折却是垫脚石,帮助了自己的成功。

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双手;一次机会,让他爱上了钢琴。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双脚练习弹钢琴……他——就是刘炜。

他,长得很帅,唯一的缺憾就是他没有双臂。但他并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平,而是让自己振作,并且开始用脚弹他喜欢的钢琴。经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练习……终于,他学会了用脚弹钢琴,而且弹得也十分出类拔萃。

一次,他被应邀去国外参加游轮party,并被邀请为船上的游客弹奏一首曲子。他赋有感情地展示完,博得了所有人的掌声甚至是感动的泪水。当主持人让他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时,他除了对所有人表示感谢外,还和船长说:“希望下次能在船舱上看到中国的国旗。”一句平淡甚至有点玩笑意味的话,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残疾人对祖国的热爱。

莎士比亚说:“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当世人还在埋怨上天对他们的不公平时,他们不曾想到: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自己的生命是自己造就的,精彩与否,全靠你自己。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87-03

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人的全部。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引导下,追寻着人生命的历程:“人为什么而活”、“人如何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和世界生命,强调对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和人的生命价值提升的一种整全人的教育活动。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一、文化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同生命的个体、社会群体息息相关。没有生命个体的物质活动,就没有精神存在;没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存在,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存在,也就没有文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文化是自然个体生命“人化”的过程,即脱离兽性与原始蒙昧等状态,走向文明、自由的一个渐进过程。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使自己走向“文化”,成为一种不同于自然物的“人”。因此,文化的状况直接构成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人的社会系统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由此形成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文化。因此,文化是生命个体和社会群体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文化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同一定的人群相关的必然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由文化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同一定的社会变迁相关的必然形成了文化的时代性”。只有把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贯穿于生命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使生命个体实现对“人为什么而活”、“人如何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的价值追问,达到适应社会又超越社会,实现追求生命的一种永恒价值。

二、以生命教育为本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生命是人的全部,关注生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中有悖于生命的现象、高校育人的生命本质、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的需要等,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回归生命教育的本旨。

(一)大学生存在有悖生命伦理的现象。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时常发生。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漠,不仅是自己生命的终结,还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与不幸。大学生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高校教育应该高度关注生命,把教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使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内核。因此,校园文化应该承担起熔炉的身份及职责,在高校大力推进人文成果,建立起一套由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文”化“人”,使大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育人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命,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离开了生命教育,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真。从根本上说,生命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教育的关注,从最初的认识“学会生存”(1972年)发展到“学会关心”(1989年)、“学会理解”(1994年)再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999年),深刻揭示出教育不仅是满足人物质需要的手段。还应当是致力于“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只有承担起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育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全的人,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生活领域、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的维护有所淡漠,某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衡与诚信缺失的现象,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人生观与价值观扭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是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尊重与呼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存在层次为目标,使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了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掀起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它将改变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回归生命的本真。因此,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应以生命教育为本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三个关系相对应或相联系地存在着器物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生命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把校园器物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连接在一起,以政企社校文化合作为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依托校园器物文化,开启生命环境教育。凸显大学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的器物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之魂。学生置身其中,无形的力量会油然而生,被赋予了生命意义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点都会产生震撼力,环境有了生命力,它将不断地激励每一位学习者,甚至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各高校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启生命的意义,关键是要赋予校园器物文化以神韵,营造一种积极上进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一是开发自然景观。利用楼堂馆所的造型、亭榭风格、校园雕塑等实体建筑,创造出自然美、思想美和谐融合的人类“第二自然”,以“物”化“人”,拨动学生感悟生命的琴弦,唤醒学生的心灵,体验生命的真实。

二是开发人文景观。开发校园视觉宣传,如学校标志、雕刻、装饰、路牌等,建立校园广告系统,进行校园文化与历史成果的展示;开发校园视觉形象,组合校园标示(校徽、校旗)和办公室(名片、信封),承载大学精神的“活”的灵魂,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价值召唤。

(二)开展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回归生命本真教育。学校可依托校园行为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施加影响。

一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敬重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懂得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践踏草坪、采折花木、捕杀动物等行为都是伤害生命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产生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等天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现象,开启敬畏生命教育;另一方面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恶果,让学生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从而树立生命保护意识。应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懂得:每一个自我存在的基础是生命,丧失了生命,也就丧失了目标、理想;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质才能,因其不同才有存在的价值;每一个生命的先天生物性(父母、家庭)是不可选择的,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每一个生命的后天社会性是可以改变的,从自然、社会、家庭、内心获得力量。

二是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渗透生命价值观。规范高校的管理,首先,规范教师群体行为,启迪生命教育。教师的意义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社会的象征,教师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集中表现,教师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如何通过教师行为达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呢?以渊博的知识,建立起学生心中的学识权威,敬爱知识;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起学生心中的人格魅力权威,敬重人品;根据规章制度开拓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起学生心中的领导权威,敬畏制度。其次,规范学生群体管理行为,落实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奖惩管理、校园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发挥着潜在的控制作用。

三是抓校园文化活动,回归生命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生命教育载体形式,不仅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形成教育系列。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展览馆、革命圣地、自然景区,访问名人、革命老前辈、革命先烈的后代等活动,形成感悟生命教育系列;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形成体验生命教育系列;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形成宣扬生命教育系列;通过法制教育月、社区服务月、同窗服务月等活动,形成实践生命教育系列。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寓生命教育于知识、竞赛、娱乐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

(三)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回归生命德性教育。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生命伦理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学说,结合时代特点,使之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相协调,回归生命的德性教育。

一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整合力量,其重要的文化智慧之一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超越生命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追求生命的“天人合一”,既关注生命的存在、珍爱生命,也主张坦然面对死亡。“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在生命价值观上,儒家一方面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另一方面又以仁义道德来进行引导和规范,主张在极端条件下,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直面死亡,追求价值的生命理论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汲取的成长养料。高校通过广播、校报、学校标志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掀起传统文化引导的生命德性教育;通过书画协会、诗歌协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催生学校的教师楷模,通过学校文化墙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把敬老爱幼的教师模范之家、五好家庭,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生命意义的价值示范;挖掘学生中的楷模,大力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优秀学生给其他学生以榜样,运用楷模的人格魅力、优秀品质、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使大学生在榜样的潜移默化中自觉追求生命价值取向。

二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学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指出了人的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生命既是自然的个体生命,更是社会的群体生命。个体生命属于自己,人要学会善待自己,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追寻对自身价值意义的人,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同时,人的生命属于其所在的群体,个体需要为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它超越现实的个人世界,赋予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以价值和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欣赏自己,拥有自我,做一个自爱、自尊、自强的人。同时,通过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文化活动中,感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价值,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开展政企社校文化合作,完善生命实践教育。开展政企社校文化合作,通过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的文化合作,开启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全社会共同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一是政校合作。政府应加强文化领导权,建立多级生命教育管理网络,进行广泛动员,让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升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达成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民众认同。学校应把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灌注于政府的生命教育管理网络,参与政府的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命的意义与肩负的责任。

二是企校合作。学校依托专业实训和生产实践,就人的生存、生活、价值等生命实践教育问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专业实训和企业生产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生命教育“内化”的关键,对促进高职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了解社会、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建立与企业的生命教育体系,创新生命实践教育方法。通过自我劳动创造价值、企业员工创造价值、企业领导言传身教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是社校合作。开展社区与学校的合作,让学校进入社区,到社区医院感知新生命的诞生历程,感受哺育生命的艰辛,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让学生参加社区建设,在体验式劳动中,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让社区进入学校,把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以“文”化“人”,让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培育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

总之,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生命息息相关。反思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从生命视阈的角度拓展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既增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又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9

政治正当性问题所考察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通过怎样的统治来获得政治正当性。在《政治思想字典》一书中,罗杰?斯科鲁顿(roger scruton)论述到,“政治权力收获被统治者认同之过程,乃通过正当性之信念完成之。”[1]韦伯也指出,“只有被人们认为是具有某种正当性理由的命令,才会获得被统治者的追随,从而具有合法性。”[2]这些观念可以被表述为,只有具有正当性的统治,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或者说被认同的统治,是具有正当性的统治。

意义是一个语言层面的东西,无关实体。因而,生命意义,从其本身属性看,也无关实体。作为语言命题的生命意义 ,没有固定的回答,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描述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自从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人们就不断地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毫无疑问,人的生命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牵扯到意义,著名哲学家波兰尼也指出,个体生命的在场,对外在世界有应在的意义,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强调生命社会意义和自我完善的统一。显然,生命的意义不仅包括人对外在世界的意义,还应包括人的解放、人的尊严、自我完善的发展。

人总是生活隶属于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拥有政治正当性的政权,无疑能够为人的生命意义提供确定性的担保。本文以此来阐释为何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在人们生命的时间和空间都无法担保的情况下,红色政权实现了人们的生命意义,同时获得了坚实的政治正当性。

一、生命意义诉求于延安红色政权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下,中国社会处于全面危机状态,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险。有人讽刺当时的形势,“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北平的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这样一个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动荡时代,人民一方面充满了对国家民族未来前途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未知性隐忧。个体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获得生命在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何方,有志之士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意义的旅途。

当意义的诸种源泉以及那些能够为意义提供确定性承诺的事物纷纷崩坏,进入广阔的公共政治领域,信仰并追随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无疑是一种可能性选择。这种精神力量必须有足够的道德优越,能够形成道德感召,这种精神力量必须代表着“进步”,代表着一个“创造新世界”的先进的维度。延安红色政权无疑具有上述特点,首先,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达与缜密,价值观的契合时宜,解决了广大民众在儒家思想破产后的价值危机。其次,延安红色政权的政治清廉,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尊重,对底层民众的关怀,无疑使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再次,作为中国的革命型政党,此时,共产党人也已在陕北站稳脚跟 ,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这些为知识分子以及进步人士的追随提供了现实条件。最后,最重要的是,延安政权以创造新世界为使命,为丧失生命意义感的人们树立了生命的信念。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延安这样形容,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可见,延安不仅聚焦了国人的目光还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这些都为人们朝向延安寻求生命意义,埋下了伏笔。据统计,1938年,每天都有100个左右的青年来到延安,仅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就有4万余人。[3]无疑,延安红色政权以其卓越的政治魅力,已成为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吸引着万万计的人们前来。

二、延安红色政权赋予生命崇高意义

阿尔蒙德曾说;“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坚持或造就国民一种共同的信念,那么该政权就是合法的或有权威的。”[4]252在中国人民遭受革命与战争摧残的年代,只有能对国家危机做出可靠反应并能动员民众,给予民众共同信念的精英集团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力和权威。此时的延安红色政权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扛起抗战救国的大旗,以国家、民族的大我整合个人的小我,动员民众,给予民众家国同构、同甘共苦的理想信念,赋予民众生命崇高意义,从而获得权力和权威。

1937年,当日本对中国主权的蚕食愈演愈烈,全面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毛泽东明确指出当前的现状是,“‘中日之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保家卫国,是当前的主要任务。”[4]252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5]如果不能战胜日寇,就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将面临“全国丧亡,嗟悔无及”的可怕状况。全部的个体团结携手,投身于救亡事业,实质就是“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结果必定是:“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5]

康德说过,每个人维持自身的生命是一种义务,在逆境与忧伤中,他之所以保持其生命并不是因贪恋它,只从义务而保持它。于是,他维持生命的标准便有了道德价值。[6]当延安红色政权以国家、民族这个“大我”来号召个体投身挽救国家民族的战争,无数先进人士会为之感动,受其感召,在民族存亡系于一线的危机之秋,投身革命实践,无疑是最能使具有关怀与担当的先进分子所接受的。投身革命,不但心中神圣而崇高的国家民族可得以保全,自身的生命也因自由、真实地参与到对神圣价值的挽救行动中而得以实现其意义。

三、延安红色政权实现生命崇高意义

卢梭认为,个体的真实自由唯有在全体中才可能得到实现。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个体真实的自由和全体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孤立的个人是无法生活的,只有各个人自觉地为获得自身的自由而联合成的共同体才能赋予个体真正的自由。延安时期,红色政权通过各项政治措施和创造各种条件将个体团结组织到集体中,在集体的共同秩序中个体摆脱了茫然无措的无根之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为了将进步人士团结组织起来,加入党组织,毛泽东在刚到陕北时,在一份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指出,凡同意党的纲领政策在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分子,不念其社会关系如何,均应广泛地吸收入党。在1938年2、3月间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要大大发展中共党员,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大批的干部。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党的力量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到1942年,党员人数发展到80万。[7]这些先进分子在党的集体中逐步成长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了吸纳开明人士支持抗战,在政府人员配置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三分之一的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的不左不右的中间派。这一制度对大量的党外开明人士加入到政府当中、投身革命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鼓励广大民众参与边区建设,《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参政议政热情,边区在第一次选举各级议员时,民众参与率达到了80%―90%,连“小脚妇女、老太婆,都觉得非到会不可”,[8]广大基层民众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

为了使个体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抗战的工作中,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延安建立了各种民众团体。到1939年,各行各业的工人有95%参加了工会,农民全部参加了农会,7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青年参加了青年救国会,商人组织了商会,儿童组织了儿童团。在这些民众团体中个体的生命意义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除以上的政策制度外,延安红色政权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建设活动,并开展妇女解放运动,通过举办冬学,读报、识字、普及卫生知识运动,充实了边区民众的生活,极大地促进了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增强了社会认同。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活动,使得个体有现实的机会与家国天下的共同体理想相关联,能够自豪地为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量。当生命的个体在红色政权的共同体中进行主体的扬弃后,生命真正回归主体并得到丰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红色政权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得到认可与信任,获得坚实的政治正当性。

四、延安红色政权满足生命现实意义,二者最终达成契合

值时局艰危之际,许多有志之士选择奔赴延安,在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实现自身理想,以获得生命的意义。但政治生活不是他们唯一所要的生活,壮阔的理想也并非生活的全部。在政治领域之外,他们有着多种日常需求,有对文艺的热爱,有对丰富课外活动的向往,有对恋爱的渴望,亦有对亲人的思念。这些非政治生活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无疑,延安能满足他们这些诸多诉求。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指出,我们要胜利,不能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他举例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4]136-137对于文化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嘱咐文化文艺的“专门家”们一定要关注群众的种种文化生活:“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4]136-137这些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的结果是,延安红色政权下的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文化形式多彩多样,文化团体层出不穷,原本冷寂的大西北变成了繁荣的文化重镇。比如,仅延安的文艺社团先后就有中国文艺协会、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延安文化俱乐部等。除此之外,还有文艺工作者自由结社建立的抗战文艺工作团、鲁艺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战剧团、民众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烽火剧团、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文艺工作团及文艺月会、淮安诗社、延安星期音乐社、延安业余国乐社、延安业余杂技团、联政宣传队等。据统计,成立于1938年7月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战八年间,平均八天内有三天在乡间。八年中,他们共走了全边区31个县市的23个县,190处镇村庄,演出1475场戏,平均两天一场,达260万人次。这些社团丰富了边区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抗战背景下民众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此时的延安,有它的伟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盐”“欢声笑语”。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人们洋溢着积极进取、锐意向前的热情,不但焕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还得到了关于生命的确定性的承诺,这一确定的承诺能够给予人们革命必胜的信念,人们相信未来美好的中国必将建立。因为,未来的道路是确定的,方向是确定的,人们不再忍受失去确定性担保的无意义困扰,所以,人们当下做的一切都有切实的意义。未来与当下,在有序的政治生活与生动的日常生活的互动中实现了连贯,生命的意义蓬勃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如前所述,生命的意义在延安红色政权的政治秩序下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当我们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时,会发现,在这种政治秩序中交织着个人、集体的关系。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将个人自由纳入到集体意志之中,实现一种真实自由的人,当然,个人自由纳入集体意志中,是以集体意志为主导实现二者之统一的,这体现了对自由的保障,并非消弭个人自由。政治生活之外,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繁荣的文化生活、愉快的业余劳动、鼓舞人心的劳动英雄大会等等丰富多彩的非政治生活,满足了人们在政治之外的多种需求。繁荣的非政治生活与强健有力的政治生活浑然构成个体生命经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在政治生活与非政治生活的互动中,个体获得了更为整全、更为真实的生命意义。 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使得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秩序中的人们,过着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通俗地讲,即“活出了意义”,红色政权,也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赢得了权威,巩固了政治正当性,个体生命意义与共同体的政治正当性达成了高度契合。

五、小结及启示

前文探讨了延安红色政权与生命意义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即个体生活是否具有意义与个体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密切相关。从价值的层面上讲,政治共同体是否能够为个体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享受良好的精神发展提供某种保障,这本身就是一个应然的问题,即一个政权应当面对、应当解决的问题,属于政治正当性对于政权的内在价值要求。从现实的层面讲,一个关心个体生命意义、精神价值的政权,更容易获得个体的政治认同,政权的政治权威,将得到更广泛的拥护,这本身就是政治正当性的增强。

生命的意义作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1-02

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医学生未来承担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关乎社会和谐,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日趋重要。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医学生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我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组成部分。因此医学生只有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知,才会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他们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而对诸多生命以及生命伦理方而的问题,工作辛苦且责任重大。如果自身的生命态度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临床决策,因此关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现状

笔者在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部分医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在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发现,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以及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这些都是生命意义感不强的表现,现实生活中,常听个别大学生抱怨:“郁闷”“没意思”,他们表现出消极懈怠,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中不能自拔,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理想淡薄,在前进的道路上稍遇挫折就白暴自弃,这正是缺乏生命意义感的表现。缺乏生命意义感的学生从表象上看源于白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深层次上却是生活意义的失落。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或者逃避现实,表现出空虚、无聊、孤独、无助、逃避等状态。

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白己的责任,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白己应尽的义务等,具体表现为:第一,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而,不够均衡,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他们总是寄托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从白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抱怨环境、而行动上无所作为,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表现。第二,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一些学生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过于强调白我。

二、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二方而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价值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社会中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而疏于付出和奉献。一些父母甚至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使得他们的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力差。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白我的要求低而少。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困惑,而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毕业后就业压力严重,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很迷茫,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生活的目的与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

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一)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

就医学生来说,加强对医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要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充分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引导学生建立未来职业应具备的生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正确看待生死,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升华对生命内涵的认识,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二)加强思想教育,优化环境氛围,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切实发挥“两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真正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对医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立足医学专业特色,定期开展以感悟生命价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多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悦和生命逝去的伤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医务工作崇高的职业责任,到社区做一些志愿服务,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命的本体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