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小品十篇

时间:2023-03-19 21:27:40

中学生小品

中学生小品篇1

美国学者认为,品德评定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评定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水平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美国这方面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品德评定主要发挥着鉴别作用,即为了测量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或为了比较和鉴别学生的品德水平。而现代的品德评定则更注重通过评定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决策服务。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评定要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在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具有明确的社会标准,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反之亦然。这样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正确的品德要求健康成长。

(二)诊断功能

通过品德评定,教师可以鉴别出学生的品与评价德处于什么水平,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有时不一定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发展。为了尽早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学校和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品德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品德评定可以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品德修养的水平,由此分析其原因,发扬优点并改正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品德评定来检验所开展的品德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品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三)强化功能

所谓强化功能,是指在评定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当学生得到肯定的评价时,能产生愉快的感受,反之则会引起内疚、羞耻等情绪体验。通过品德评定的强化功能,学生的品德能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把这种强化作用称之为“效果律”。

(四)调节功能

品德评定除了具有强化功能,能够激活学生积极向善的动机,还具有调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的功能,即通过表扬和批评等方法,有效调节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品德评定的调节功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是由品德评定的目的所决定的。品德评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和揭示学生品德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不断对其进行调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善的品格。

(五)选拔功能

在佛罗里达、乔治亚和德克萨斯等许多州,学校会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评定来判断学生是否可以直接进入上一级学校。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克里斯托弗•拉哲罗(ChristopherLazzaro)博士说:“尽管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是美国很重要的升学选拔手段,但是标准化考试只提供了学生单方面的信息。在招生过程中,大学还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而进行筛选与选拔。其中,学生的品德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考核内容。对于品德特别高尚、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尽管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3]由此可见,在美国,学生品德的好坏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升入上一级学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在高校招生和人才选拔时注重品德的做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定除了具有以上几种功能外,品德评定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功能。许多美国企业家都意识到“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仅指道德认知(主要是道德知识),还包括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思维乃至道德行为。所以,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能够直接促进他们的思维进步,进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成为能够立足于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二、品德评定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国品德评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美国早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多是孤立地对某一品质进行测评,而现在的品德评定内容愈来愈全面,既有关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评定,也有关于道德动机和道德身份的鉴定,还有涉及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的评价。关于品德评定的内容,美国有许多种界定。美国价值观委员会(AmericanValuesCommittee)把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同情、合作、诚实、正直、负责、奉献、自制和尊重八种基本美德。[4]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的倡导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应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气、自由、平等和尊重。[5]1986年,在经过美国五大城市现场实验与试点的基础上,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了品德教育教程,并将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诚实、真诚、勇敢、信念、公正、容忍、宽宏大量、善良、助人、自由、平等、时间与才能的使用。美国前总统里根将体贴、忠诚、善良、诚实、守法、勤劳、公平和自律作为品德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目标3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的学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可见,“坚忍”也是品德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评价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将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尊重、同情、合作、坚忍、自制、自律、奉献、负责、诚实和正直。[6]此外,美国中小学还特别重视对学生们的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学会学习、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与冲突、学会释放压力等方面的考查。[7]在乔治亚州的西点小学,每周的品德评定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学校每周会列出30种品德评定的内容,如礼貌、守时、尊重他人、耐心、公正、负责、同情、宽容、诚实、勤奋、毅力等,以问卷形式让家长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然后将其安排在各周的品德评定中对学生进行考查,西点小学的品德评定内容。西点小学通过日常的品德教育与评定活动,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每周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与评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品德素养,以及自我监控品德的能力。

三、品德评定的方法

美国中小学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学生品德评定,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情境测验法

所谓情境测验法,指评价者采用经过精心选取和设计的测评工具,通过创设假想或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他们的反应作出评价,从而获得关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客观结果。情境测验法可分为模拟情境测验法和现场情境测验法。如伍德洛(Woodrow)运用图片模拟情境的做法,就是一种模拟情境测验法的形式,让学生对于情境作出口头或书面回答,以此来推断学生的品德水平。[9]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下面是一个情境测验法的实例。幻灯显示:两个学生刚走出教室,天下着大雨,其中一人手中拿着雨伞,另一个没拿,满面愁容。录音播放:假如那个拿雨伞的同学是我,没拿雨伞的是我的同学,但我俩的家不在同一方向,这时我想:(1)同学没有雨伞,该怎么办呢?我想到的办法是:()(2)这些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这些办法中,最不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3)我决定选择的办法是:()伍德洛根据这一测验成绩初步建立了6~11岁儿童的道德反应模型。哈特逊(Haetshorne)和梅(May)还设计了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诚实情境测验”,其共同点是,给被评定者提供各种各样可以乘隙作弊或撒谎的机会,甚至可以从中行窃,然后根据被评定者面对这些机会的行为反应,对他们的诚实情况和自我控制情况予以评定。

2.成长记录评定法

成长记录评定法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改革运动”中被提出的一种评定方法。它是以学生记录和体验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主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这种品德评定以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为基本原则,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将各种有关学生品德表现的事例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解释,找出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品德发展。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格莱德勒(glynderle)认为,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0](1)明确目的,确定主题教师在决定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之前,必须明确用成长记录评定法去反映、评价和促进学生哪一方面的品德发展,例如,是诚实、自制、坚韧,还是自律、同情、合作。评定者首先要确定评定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2)确定作品,进行收集根据确定的主题,师生共同商讨收集哪些作品,需要的数量是多少,如何进行收集等,此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的反省记录,如何对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定进行收集。(3)及时评价,进行反馈成长记录评定法在功能上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修正和改善学生的品德。收集学生信息本身不是目的,而及时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成长记录评定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家长参与,完善记录在成长记录评定法使用之初、之中和之后,学校和教师都会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做成长记录评定的建议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寻求家长的帮助,征求家长的建议,完善学生表现记录,大大提高了品德评定的信度与效度。

3.量表评定法

评定量表法通常用来系统观察与评定个人或团体的品德行为特征,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这类品德评定量表包含了每个测评对象可能具有的品德行为特征,规定了品德评定的所有目标,每一条行为特征或目标就作为一个评定内容。评定者可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按评定的要求确定出一个适当的等级。表2中的“百分比”是所有成员品德评定的控制指标,例如,品德被评为“一般”等级的成员应占总人数的50%,以此类推。表2中的“百分比(平均)”,是用来对照检查最后实际评定的结果是否符合表头的控制指标。对于学生的品德评定,美国中小学还使用另一种量表,叫做“两极评定表”。表3列出此种表格的具体形式。这种量表把相对应的两种品质配成对,评定者针对学生的表现或个性逐个判定,然后将所得的分数进行加和,得出每个学生的品德评定结果。

4.问题评定法

所谓问题评定法,是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品德。所设计的问题用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判断(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对与错的认识,如考试作弊是否错误)、道德责任(如果你确信你不会被抓住,你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自我汇报的道德表现(过去一年中你是否曾经在考试中做过弊)。[12]这些问题要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之初使用,可以对学生的品德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基点,检查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5.多元主体评定法

所谓多元主体评定法,是指在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时,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方面参与的一种评定方式。[13]多元主体评定能够形成自我、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体化,形成品德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能使品德评定的结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全面性。

四、对我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虽已开设了品德教育课,但无论是普及的程度、开展的深度还是其实践的广度都远远不够,在品德评定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深入分析,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拓展品德评定的功能

品德评定应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落脚点应放在切实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形成性评定,而不是终结性评定。评定要起到对学生表现的检测作用,对未来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品德评定还应对教师起促进作用,对学校的招生选拔起参考作用。学校应努力发挥品德评定的多方面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

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内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测量性,这些正是我国品德评定内容的薄弱环节。对照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我们发现,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目前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品德内容指标,是由美国迈阿密大学克里斯顿(Kriston)于1987年提出的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其21条准则表述了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包括自律、诚实、勇敢、合作、谨慎等美德。在我国,无论是在中小学的德育要求中,还是在中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中,品德评定的内容都比较模糊。目前,很多学校仍把品德评定的内容放在简单的道德认知上,注重纸笔考试的测验成绩,而没有真正重视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忽视了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品德表现。笔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除了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细致而人性化,使品德评定的内容易于接受。与美国相比,我国中小学需要增加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品德评定的内容。

(三)注重品德评定的行为考查

在开展品德评定时,我们不仅仅要检查学生是否记忆了一系列的道德规则、知识与理念,还要“入其骨髓”,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是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了社会道德规范。美国中小学非常明确地要求,品德评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表现,促进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品德知识,在关心他人、尊重、同情、奉献、负责和创新等方面,有良好、持久的表现。例如,在学习《心中有他人》一课后,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叠白纸,其中每一组的第一张白纸都被撕破了角,老师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考试,试题的答案就写在白纸与评价上。”老师将白纸发下去,观察哪些学生能把那张“破纸”留给自己,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

(四)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评定活动

美国许多教育评价专家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定活动,可以使品德评定的功能、目标和内容更加全面,评定方法更加多样、科学,评定结果更加及时、可靠和系统。因此,品德评定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一线教师,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学生本人评定可以对自己的品德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产生塑造良好品德的热情与动力;同伴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人际互动情况;家长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真实德性;教师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品德的进步情况、责任感和学习态度等;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评定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和改进品德教育。由此看来,只有从多个角度开展评定,将各个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中学生小品篇2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生;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学生小品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要地位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浅析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2).

中学生小品篇4

一、在品社课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从课程的来源来说,品社课的内容来自于社会生活,其教学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与应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讲解,不能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就会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次,在品社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开展生活化的品社教学的有效途径

1.设置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品社新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进行课程目标制定时,重点考虑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活技能,比如认识交通标识,辨别安全标识,学会合理求助,等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对于小学品社教师来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应该改变以往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生活能力提高的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开展教学时,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品社课带来的生活乐趣。

3.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生活化的品社教学课堂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发现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心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将这些教学内容分析整合,通过不同形式渗入教学活动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探讨活动中,同时提高学生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生活,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教学的合理设计。

4.互动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品社学习的生活化意义。首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进行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实出发,进行知识传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通过歌曲、动画故事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不同的环境和人物,比如了解清洁工人、建筑工人的辛苦,使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心灵得到触动,产生情感体验,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5.创设生活情境教学,理论联系实践。

对于品社教学来说,其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学。从品社课程的教学目的看,就是培养能够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能力提升。在教材指引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生活渠道。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学习中,享受课堂的快乐。

6.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中学生小品篇5

1 目的性

科学观察的目的性是指进行科学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任务。科学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感知过程。只有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知道观察什么,了解通过观察获得哪些资料和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上,才能认真地进行观察,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否则,往往会导致只顾看感兴趣的东西,而忽视了主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步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观察的内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系统且层次分明的观察,才能使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才不至于观察时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2 客观性

科学观察的客观性是指科学观察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因为科学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科学观察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实验结论提供事实材料。观察所得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科学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学生的观察材料是不真实的,那么由此得出的科学实验结论也是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观察的客观性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依据。要做到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克服下述因素的干扰:一是人的感官的局限性。由于受生理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自然现象中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全部真实状况,这在天文学上叫做选择效应。为了使观察尽可能符合真实情况,就要设法消除各种选择效应的影响。二是假象的影响。如果把假象当做真象就会使认识误入歧途。所以,在观察中要设法排除假象。三是先入为主的影响。假如观察仅从主观愿望或习惯经验出发,只搜集合乎主观愿望的材料,而把不合自己想法的事实与数据撇在一边,就可能形成偏见。因此,科学观察必须排除先入为主的影响,从客观的事实出发。

3 全面性

科学观察的全面性是指对观察对象从局部到整体,从实验变化的各个阶段到全过程,从观察对象的内部关系到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进行系统地观察。只有全面、动态地观察,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验事实,总结出正确的实验规律。全面的观察要求对观察对象的各种表现形态、存在条件以及观察对象在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布等,都做具体、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因此全面的观察有助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全面性的品质要求教师平时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4 细微性

科学观察的细微性是指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之处,就容易忽视被观察事物的一些关键信息,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不能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需要各种感官参与,而且还需要各种感官深入参与,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捕捉住细微的变化。

5 条理性

科学观察的条理性是指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通:过一定的顺序、步骤与逻辑进行观察。科学观察的条理性可以保证输入的信息是有条理的、有系统的,这样的信息便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从而提高活动的速度与准确性,进而有助于学生清晰:稳固、系统地建构科学知识。

6 选择性

科学观察的选择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观察对象来作适当的观察。科学观察的选择性包括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适当的观察时机与观察地点。由于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人们在研究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一一地进行观察。一般实验中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要使观察事实能最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就应该把与当前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撇开:让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在典型的条件下,把它的主要方面充分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简化观察过程,保证观察结果具有代表性。

7 灵活性

科学观察的灵活性是指科学观察的灵活、变通的程度。灵活性强的人能灵活地选择观察方法,及时调整观察思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能够善于观察现象的动态特征,善于灵活地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解和合成。教师可采用类似于思维灵活性训练中的“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灵活性。如对某一观察对象,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解和合成。

8 敏捷性

科学观察的敏捷性是指科学观察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表现为通过观察少量的现象,就能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对各种现象(特别是偶然现象)及时做出反应;在观察结束后,能够及时做出观察报告(书面或口头)。科学观察的敏捷性品质要求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能够适应紧急情况来主动地思维、积极地观察、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做出观察结论。科学观察的敏捷性品质不仅要求观察的速度,而且要求观察的正确程度。教师在培养中小学生观察的敏捷性时,必须克服他们观察的随意性和思维的轻率性,在正确的基础上抓速度练习。

9 独创性

科学观察的独创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面对观察对象,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选择观察方法,得出观察结论。表现为善于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独立地选择恰当的、新颖的、独特的观察对象;善于选择独特的、新颖的、有效的观察方法和观察思路;善于对观察结果作独特的、新颖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观察的独创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把独立观察的能力作为科学观察的常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要求,独立设计观察方案、独立选取观察方法、独立分析观察结果。二是提倡“新颖性”。在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方法,而且方法越新颖越好,让学生挖掘有效观察的各种新的方法与技巧。三是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假设和科学结论的产生往往带有突发性,这被称为“灵感”。灵感状态的特征之一是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与研究的对象上。学生的有意注意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条件2,--,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他们迅速捕获偶然现象的能力。四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观察,使感知更生动、丰富。

10 持久性

科学观察的持久性是指科学观察要能持之以恒。要达到全面、客观、深入的观察,就必须坚持观察的持久性。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进行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则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有耐心,需要观察的持久性,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理想的观察结果。

11 积极思考

中学生小品篇6

关键词:意志品质;理想;恒心;受挫能力;自制力

目前,每个学生家长可以说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孩子:上课、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做事虎头蛇尾,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不能持之以恒。好多家长为制止以上现象采用各种措施都无济于事,倍感困惑,不知何故。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影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和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使他们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把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活动坚持下去,对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敢于探索,勇往直前,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并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活动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学习意志就是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目的,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提供学习榜样.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小学生是一个可逆性极强的群体,在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儿童从来都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的,观察是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儿童的行为发展中极其重要,他们就是在观察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所以,从这个理论层面来说,榜样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模仿的对象,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情操、形象、思想和事迹典型性强,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仰、热爱的榜样。

2.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经常、最直接。家长是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其言谈举止对学生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身教的作用。

3.优秀同学或同龄人: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集体等,这些榜样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环境影响也差不多,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和信服,也易于他们效仿和学习。

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就会像许多名人、伟人那样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不为任何困难所吓倒,才能有最大的勇敢和毅力,才会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加强行为训练,使其增强学习恒心

意志还表现为学习的恒心。恒心即是坚持性。“学习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知识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想经过几天的努力使成绩提高是与学习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苟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长年累月在深山野谷里采药,询问过成千上万的人,阅读了近千种书籍,做了千千万万次成功或失败的试验,历经27年才得以完成这部长达近二百万字的巨著,如果学习缺乏恒心,一曝十寒,结果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也就不可能学出什么名堂。学习要有恒心,要长期不懈地认真钻研,否则学生也就不会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的看书、听讲、作业小结、复习等学习环节,切实加强意志行为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耐久力、坚持性。我在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的时候,曾经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假如你每分钟读300个字,每天读课外书30分钟,每页书500个字,每本书50页,3年的时间能读多少书?”学生不算则已,一算确实大为震动,强烈地萌发了读书的愿望。

三、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受挫能力

小学阶段处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强化对小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锤炼。

1.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受挫能力

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如《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文章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表演的扣人心弦。经过点拨,要让学生认识到,顶碗少年能最终获得成功,除了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有对诸葛亮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在谈笑风生中赢得胜利和成功的形象刻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其次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形势,勇敢地迎接挑战,就能最终取得成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2.和家长合作,培养受挫能力

现在不少父母教育子女或“忘我奉献”或“心灵施暴”,造成孩子不敢面对挫折。因此,老师要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校联系的方式让家长在保护孩子安全前提下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做事,有困难就设法自己解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使学生心理有一个坚实的耐挫基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农家孩子”的主题活动。请家长一同前往。事先让孩子参观农家屋院、菜地,了解农村孩子一天的生活。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和一个农村孩子接队体会农村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苦、难、累的感觉体会,让他们“吃吃苦”长长耐挫能力。

3.真正遇到挫折时,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若意志坚强,耐挫力就较强。反之,则较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学生受到挫折后,要对症下药,克服挫折。如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在六年级的班干部选举中落选了,哭得很伤心。我就和他一起找原因:平时只顾自己的学习,对同学帮助不够;有时不能以身作则;与同学相处时常有居高临下的骄傲感等。通过自我分析,该生明白了落选的原因,挫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且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后他不因为此次落选而自暴自弃,反而要在生活、学习中比其他人做得更出色。

四、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意志很大一部分表现为自制力。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抑制不需要的情绪和想法。自制力的强弱,使学习过程变得大不相同。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曾贪玩,后来发愤报国“闻鸡起舞”,终于在以后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列宁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耽误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他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生活制度,毅然放弃了最喜欢的滑冰、下棋等娱乐,经过一年的努力学完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而缺乏自制的人,易受外界干扰,今天想上网,搁下书本,明天想旅游又不学了,最终结果是学习一无所获。《死魂灵》里描写过这样一种人:“他的书房里总是放着一本书,在第十四页间总是夹着一条书签,这本书,他是在两年前看起的。”两年七百三十天的时间,这位只读了十四页书,其懒散程度可想而知。高尔基说过:“哪怕是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教育过程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既需要教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更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生小品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小学生;意志

        一、前言

        意志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意志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意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意志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小学生好奇、好动、活泼可爱,喜欢模仿,并且集体主义感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了与小学生及体育教育有关的专业书籍。

        2.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思维来提出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

        (二)要适时加强对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在体育课上,很多小学生对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多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 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①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

        ②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③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当我们知道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三)要教育学生端正体育课学习态度。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学生可能是受家长的错误指导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加锻炼的兴趣。 

        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 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

        ①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②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跳山羊时,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 ,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 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五、正确评价小学生的表现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用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 

        ①有丰富的评价语。如果学生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学生会感到不满意 。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学生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老师喜欢的”、“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

        ②用肯定性语词代替否定性语词。肯定性语词能明显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否定性语词只告诉学生不应该怎么做,却无法表达应该怎么做。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就比用“不要胆 小”、“不要紧张”更带有激励作用。

        非言语性的评价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的。它是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在体育活 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①辅助性言语。它包括语气、语调等。同一个语词,教师运用的语气、语调不同,它表达的含义就不一样 。如“加油”两个字,如果语气生硬,就有责备的成分;如果语气亲切,就是一种鼓励。又如“啊”字既可以 表示惊讶,也可以包含期待。 

        ②动作行为。即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态度或情感。由于体育活动场地较大,教师学会用点头、拍手 、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赞同或反对是很重要的。 

        ③目光接触。教师可以通过视线来与学生交流友好、亲切或焦虑等情感,告诉学生老师正在关注他们。

        六、结论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还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小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4-112。

[2]王启明,董启林.体育教材教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9。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5。

中学生小品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了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结合小学品德课实际,笔者觉得品德课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认识,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品德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德育工作就其政治方向、品德、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养成,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起着核心的主渠道的作用。可见,品德课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还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和强大动力。我们所培养的小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人才,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也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占首要地位的是德育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智力而言,发挥一个人的智力潜能,取决于三个因素:(1)政治方向;(2)道德品质;(3)思想方法。品德课教学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智力潜能。可见,品德课教学不只是应试教育,它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的素质问题,以及能否全面发展。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师生首先要做到的是端正教与学的态度,然后才是如何教好、学好。

二、做好“三备”工作

品德课教师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有可能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有力保障,才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品德课的课堂质量。因此,品德课教师应当做好“三备”工作。

1.课前,教师要备好教材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当备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虽然品德教材具有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等特点,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和本地区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添减,使品德教材中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

2.课前,教师要备好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品德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课前,品德课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水平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品德教学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3.课前,教师要备好教法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随时都可以保持学习品德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实行“满堂灌”的单向传授,实行“我讲你听”,其结果必然是教师事倍功半,而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少,又失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其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去发现、掌握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觉悟。

只有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达到最佳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要用教师的主动性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选择生动恰当的事例,使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品德教材的特点,对教学中所举的事例要进行认真的筛选,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感、与学生在心理上比较接近的典型、真实的材料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易接受,从而悟出其中所要阐述的深刻道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自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抽象的理论。要使教学能吸引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在平时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

五、联系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活跃,反应机敏。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问题有时会产生片面、模糊的认识,所以要注意细心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疏导的办法。同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当把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融入品德教学中,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品德的内容无处不在,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受到教育,形成要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意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品德兴趣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品德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品德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谈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尊师爱生,缩短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

总之,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作为品德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使品德课真正成为深受小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并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和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卫花岗.小学品德教学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

[2]朱丽波.品德教学点滴谈[J].山东教育,2011(07).

中学生小品篇9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摇篮,而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家长文化素质偏低,以及长期封闭落后沉积下来的陋习等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1.农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良好品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农村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低,高中以上文化的很少,大多都在初中文化以下。他们大多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要么溺爱孩子,要么拳脚相加,特别是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不懂得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的言谈还是处事时不注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说谎、说脏话、不讲诚信、爱占小便宜、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孩子在不经意间时时处处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农村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方法陈旧,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素质。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在家在学校不受委屈就保证了对孩子的爱,有的甚至教孩子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不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农村家庭结构导致溺爱,溺爱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小时候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隔代溺爱程度要比其父母严重得多。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盲目满足,什么都依着孩子,又什么都不放心孩子,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也由他们包办了,孩子失去了自己面对做事情的勇气和经历,这使得孩子很难形成独立、自信、关爱他人等品质。

4.“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极易形成不良品质。近年来农村离婚率有所上升,单亲孩子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又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缺失父母的关爱,缺少应得的家庭教育,致使孩子心理脆弱、思想偏激,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善待自己、理解别人、冷静思考,极易产生不良的思想倾向。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教育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德育环境远落后于城市,多种因互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

1.农村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德育建设不够重视,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礼貌教育。在德育工作上总是表面文章做得响,实际做的少,德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形式来抓,正是这种管理理念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践行能力。

中学生小品篇10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节课的导入都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开头生动、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很容易引人入胜。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兴趣。例如:教学《大家在一起》这一内容时,我让两组学生参与“多人瓶内取球”的对比试验,让学生明确大家守秩序才会省力又高效,进一步引入课堂话题。又如教学《社会生活有规则》这一内容时,通过两位学生的无规则画圆比赛,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而导入新课。再如教学《战争,人类的灾难》时,我采用谈话交流的形式:同学们,说说你们心中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紧接着播放战争场景,通过对比,你认为战争是怎样的,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作用。几年来,我总结出了讲故事、现场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利用直观教具、听录音或看视频、精心设疑等多种导入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有利。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建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辨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荣誉、锻炼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探讨未知和疑问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广泛的知识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开学的第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分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结合的目的是让他们找合得来的、智趣相投的同伴,这样组内凝聚力强,便于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课下一同研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编成六个小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选定小组长,用积分量化平时小组合作表现与成绩,对期末积分为优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加大小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期末汇总学生平时小组学习积分作为平时成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课堂交流、生生互动的积极性高了,小组社会调查报告都能按时完成,同时各小组有各小组的特点,小组成果汇报展示效果较好,情景剧表演具有创新性,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增强。小组积分情况、小组调查报告、小组表演的录像、展示的成果、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对优胜组的表彰资料等收录于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个人成长资料袋之中,学期末展示,资料袋内容丰富,资料完整齐全,具有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家长开放日展示给家长,家长看了都为孩子感到高兴。

五、利用学科整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