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馆十篇

时间:2023-03-19 16:20:40

世界图书馆

世界图书馆篇1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都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建立于1952,也是一座“版权图书馆”,唯一在爱尔兰被允许授权核发英国版权的图书馆。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收藏了400年来的印刷书籍、期刊、手稿、乐谱、地图等,总共可达500万册,其中,最著名馆藏为国宝级的《凯兰书卷》(Book of Kells),这是一本西元800年左右的手抄圣经福音,每篇短文的开头都有一幅插图和泥金装饰,被誉为西方书法的代表作,也是中古时期平面设计范本之一。

西班牙埃斯科里尔图书馆

这座由菲利普二世援建的图书馆,屋顶装饰有华丽的壁画,代表七种文学艺术形式:修辞艺术、辩证艺术、韵律艺术、语法艺术、算法艺术、几何艺术和天文艺术,现在该图书馆已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瑞士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修道院图书馆建于公元7世纪,有八百年历史,藏书十万册,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这里保存着上百册无价的羊皮纸手稿,如公元9世纪最老的著名建筑图纸。在巴洛克式图书馆大厅中,书架、地板,全用核桃木镶嵌而成,通向二层的楼梯设在隐处,游廊采用大弧度凹凸曲线,穹顶彩画与核桃木原色协调一致,使得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神圣肃穆。

荷兰海牙议会图书馆

这个古色古香的图书馆被喻为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建筑外观为新文艺复兴风格,内部却受到中国的影响,从栏杆上的处理和雕花可见一斑。其由建筑师Cornelis Hendrik Peters在19世纪末建造,位于议会宫里,内藏大量会议纪录、文献典籍和历史资料。由于建造时还没有电灯,所以天花板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让天然光照射进图书馆,减少使用蜡烛和煤气灯,也是图书馆的一大亮点。每年只限8月底至9月底周末的欧洲遗产日开放。

巴西国家图书馆

巴西国家图书馆原名皇家图书馆,成立于1810年10月29日,当时作为皇室财产,供宫廷及大臣使用。首批藏品包括图书、手稿、版画、地图、钱币和勋章总计60000件源于葡萄牙宫廷,是1808-1809年葡萄牙王室逃往巴西时带去的书籍。藏书不乏善本,如路易斯·德·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的第一版,500年以上的《圣经》及莫扎特的乐谱原稿。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宫殿式馆舍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作家卡尔文·特里称,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纽约伟大的文化机构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不需要票子,不需要会员证;也是最高水平的地方,任何进出图馆者都能自我感觉有与哈佛大学学生同等的资格。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曾有5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这里学习过。而哈佛大学的20条经典训诫,更是让其声名在外。

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1926年建成,采用哥特式室内设计,是澳大利亚最古老最具悠久历史的图书馆。顶楼是著名的苍穹阅览室,阅览厅顶部是透明的弧形玻璃,高大穹顶贯穿于整个大厅,坐在古老的圈椅上翻阅书籍杂志,闻着书香四溢,仿佛回到文艺复兴年代。

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

修道院堪称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由雅格布·普兰陶尔(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间建造。穿过主教庭院,游人可以登上装饰豪华的皇帝台阶,沿着长约200米的长廊前行。长廊两边挂着奥地利统治者的画像。接下来可以看到图书馆,图书馆顶上是保尔·特罗格(Paul Troger)绘制的壁画,整个图书馆藏书9万余册,藏有无数的中世纪手稿。从修道院的平台上俯瞰多瑙河壮观之景,尽收眼底。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体现了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风格,其巨型钢结构屋顶宛如一本书,由一个个“人”支撑于充满了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底座之上。一部长28米、高13.45米的无支撑扶梯从二楼直通四楼,方便读者进出阅览室。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的《四库全书》则置于标志性中庭与读者阅览区之间,从地下一层延伸到地上一层,读者从任意角度均可欣赏,其古朴坚实的书架书盒因其富于节奏感的排列而呈现建筑之美。馆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成为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莫斯科图书馆的世界第三大图书馆。

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

图书馆建于1744年,系画家弗朗茨坤和雕塑家多米尼赫伯格的合作,也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的建筑之一。图书馆穹顶中央彩绘的是一位象征智慧的女神,围绕在四周的是一群小天使。其他的艺术品也是在歌咏人类知识与神的智慧。

加拿大国会图书馆

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是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建筑地标,并且出现在面值10美元的钞票上。这座图书馆的灵感来自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并以哥特式建筑风格建造;据建筑师称,哥特式风格是唯一“能够如此美丽如此大气地迅速适应地基”的建筑风格。

奥地利阿德蒙特圣本笃修道院图书馆

它是欧洲后期巴洛克风格最大的建筑作品之一,也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这一图书馆本身作为一件艺术品,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样式,建筑、壁画、雕塑、手书和印刷品等多种艺术品完美的融合于一体。虽然这是修道院建的图书馆,但其意义已超越了宗教,成为知识、文化与历史的一座丰碑。

德国沃芬布托的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

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是德国典藏、修缮古籍的部级图书馆,古籍典藏的数量以及修缮维护的技术皆是欧洲之冠,近几年来更是顺应世界潮流,逐步将馆藏的古籍典藏推向数字化发展的境界。

世界图书馆篇2

我总觉得,眼前的这个世界外面,其实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可是那个时候,我内心隐藏着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却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讲起。

当长大后,第一次来到图书馆,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光明,我知道,我来对了地方。

如果用我所拥有的财富去换,这一图书馆的财富,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

他们一直都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我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使我们自己的话,我想我也能够看得懂,所有的存在可能性,都是让我们不难过,却仍然心有安慰。

我去喝水。

等会聊天。

我在电脑上打字,对那一头的他们说。

其实,这才是我们最平淡的生活,从每一个字眼,都恩你个狗看到生活的烟火气息。我曾经也想过很多的可能性,可是我们所浪费掉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变成了美丽的泡沫,和那个人鱼公主一样。

世界图书馆篇3

为了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读书风尚,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读者进一步了解并利用图书馆资源,熟悉图书馆服务方式,增强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意识,促进市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馆开展了“4.23” 世界读书日活动,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它用生动的图片及实物展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4月22日,白云矿区图书馆组织白云蒙古族小学的部分学生参观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展厅中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为同学们讲述着当时发生在小姐妹身上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故事,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同学们,同时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可阅读的图书和画册,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专心致志地记着。通过此次参观,孩子们树立了牢固的爱国爱集体的精神,能够更好地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多做贡献。

二、为了不断深入实践文化惠民、共享发展的文化民生理念,改善文化大院图书阅读、文化娱乐条件,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白云矿区图书馆于4月20日为我区文化大院的广大居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广大居民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怡养了性情,提升了文化素质,真正发挥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本次共送书百余册,居民阅读完可随时来图书馆进行更换,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阅读。

总体来说,读书日活动期间,我馆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图书馆资源特点,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以图书馆阵地宣传为基点,以读者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员素质能力为目标,以发挥社会效益为原则,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求真务实,拼搏进取,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服务百姓的功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建设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白云矿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秘

世界图书馆篇4

阿伯丁大学1495年创立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市,系中世纪创建的四所苏格兰古大学之一,也是全英校龄第五长的大学。它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举世闻名,已成为全球著名的教育和研究中心。该校拥有五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胰岛素的发明者。阿伯丁大学的医学尤其享有盛誉,曾经开发出胰岛素和“核磁共振”技术。英国许多社会名流曾出任校监,其中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阿伯丁大学位于风景美丽的苏格兰东海岸,校园内的古建筑群历经500多年的历史沧桑,目前仍在使用,构成了苏格兰风景名胜的一部分。阿伯丁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中央校区和各种各样先进的设施,如现代化的一流实验室、最新的计算机设施和刚竣工不久的大型图书馆等等。校园内体育设施齐全,有一个游泳池、多块运动场、一个心脏功能锻炼室、一个表演体操馆以及一个全新的体育中心。近年来,阿伯丁大学投入了2.4亿英镑(大约合22.24亿元人民币)建设供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一个新的主图书馆和学生中心。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在阿伯丁大学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学校已成为一个无线校园。公寓大厅和图书馆都开设有计算机房,其中许多提供24小时服务。无论上课的教学大楼、实验室和图书馆,还是寢室、餐厅和其它生活区,校园各处的热点位置都可以接入无线网络。师生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快捷便利地把文件传输到教室的打印室,通过ftp访问文件夹,免费登录互联网或收发电子邮件。学校专门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新生提供全新的笔记本电脑,预先配置无线服务,安装了课程软件、微软办公室软件和课程资料。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为学生们提供服务的网络,它包括一个医疗实习处、一个学生顾问中心、一名国际学生顾问、多个礼拜堂以及保密的咨询服务等。学生入学后,校方保证为他们提供校内由学校管理的住处或校园附近的私有住处。

阿伯丁大学图书馆最初建于1495年,现由伊丽莎白二世和爱丁堡伯爵共同授权开放,储藏有超过25万本书籍和文献,是英国最古老的五大图书馆之一。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阿伯丁大学的图书馆服务由四个馆舍同时进行,它们是泰勒图书馆(Taylor library)、福里斯特希尔医学图书馆(the Medical library at Foresterhill)、专门档案馆(the special archives)和太后图书馆(the Queen Mother Library ,QML)。其中1978年建造的QML图书馆有六层楼(包括地下室),是英国为数不多的藏书量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之一。2011年9月,阿伯丁大学又建成了一个新的图书馆,命名为邓肯·赖斯爵士图书馆,取代了QML图书馆,开始试运营。它占地1.55万平方米,为学校14000学生提供1200个阅读席位。档案馆、历史收藏品室和珍藏图书室专门储藏有很多比较珍稀和难找的资料和书籍,以方便学生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

新图书馆锦上添花

2012年9月26日,邓肯·赖斯爵士图书馆正式开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为它揭幕。它由丹麦施密特-哈默-拉森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SHL)设计,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建筑。自运营以来,利用这座图书馆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一年当中的来访者超过了70万人次。

“新图书馆的落成开创了阿伯丁大学的新纪元,在校学生以及教职员工都深受其益。我们也非常乐意与当地的社会团体共同分享这一福利。这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卓越建筑,并且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为阿伯丁大学服务,同样也会为我们地区服务。”阿伯丁大学校长伊恩·戴蒙德教授指出,“一个连接大学和城市并成为大学东西轴线西端起始的新公共广场也是这个设计的一部分,这个广场无疑大大增加了大学和周边社区的凝聚力。”

邓肯·赖斯爵士图书馆是阿伯丁大学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募捐项目,历届校友以及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无私捐助。工程耗资5700万英镑 (大约合5.28亿元人民币),整体构造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立方体。建筑设计师考虑到减少长期运行成本以及能源损耗,决定外立面用一系列隔热板和高性能的玻璃组成抽象的交叉图案。不规则的外表皮白天能够反射阳光,夜间可以透出光亮,构成了区域的一个发光标志。新图书馆成为学生和社区的文化中心,对于阿伯丁城来说就是一座灯塔。

新图书馆由于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良好表现,例如运营成本和能耗实现最小化,冲厕采用收集的雨水,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去除空调设备,屋顶上安装了光电电池并结合了一系列智能管理系统,优化了能源策略,大面积的玻璃提高了隔热标准,并让充足的光照进入到中庭,它获得了英国《环境评价法》(BREEAM)卓越级评分。

从精致盘旋的中庭设计,很容易看到SHL事务所的设计特点。中庭连接着八层楼,以螺旋形状向上升至屋顶,每个底板切成摇摆不定的轮廓,如同动感的漩涡,形成视觉上的联系。建筑物内部的形式有机变化,而外表的形象清晰简洁,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底楼是一个会见区,学生能在这里见面、喝咖啡、聊天或研究项目等等。一楼的休息室和咖啡馆可以举办展览、研讨会和诗歌朗诵等。

世界图书馆篇5

大英国立图书馆

人气指数:7.9

所在城市:英国伦敦

大英国立图书馆是英国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院图书馆,拥有超过1亿5000万件馆藏,包括期刊、报纸、剧本、专利、图画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远至公元前2000年的古籍手抄本。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人气指数:8.1

所在城市:美国华盛顿

美国国会图书馆以1亿2800万册图书的馆藏量成为图书馆历史上的巨无霸,馆内书架总长超过800公里,是世界上书架空间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人气指数:8

所在城市:瑞典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又名阿斯普伦图书馆,是瑞典最早使用开放式书架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看起来就像是一座“书山”,公共图书馆和塞得满满的副楼收藏了馆内的主要藏书,包括一些世界性的书籍、期刊和瑞典儿童图书学会的书刊。

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图书馆

人气指数:8.7

所在城市:爱尔兰都柏林

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图书馆是爱尔兰最大的图书馆,馆藏印刷书籍、手稿、地图、乐谱等达 500万册,馆藏珍品中包括9世纪完成的拉丁文手抄本圣经《凯尔斯书》。

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

人气指数:7.6

所在城市:美国康涅狄格

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所属的耶鲁大学图书馆是美国第一、世界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而该图书馆是1963年拜内克家族的礼物,是世界最大的专为保存珍贵书籍和手稿的建筑,又名“拜内克广场”。

何塞洛斯图书馆

人气指数:7.3

所在城市:墨西哥墨西哥城

何塞洛斯图书馆是墨西哥最好的图书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图书馆之一,历史悠久,其内部设计堪称经典。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图书馆

人气指数:7.1

所在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

隶属于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研究艺术史规模最大的公立图书馆,馆内设有260多个陈列室,馆藏目录中罗列有14万件画作、3200种期刊、2万种可贩售的艺术品。

加拿大国会图书馆

人气指数:9.2

所在城市:加拿大渥太华

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是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建筑地标,还出现在该国面值10加元的钞票上。这座图书馆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其设计灵感来自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

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人气指数:8.4

所在城市:瑞士圣加仑

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是瑞士最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修道士图书馆,已有800年历史,馆藏可追溯到8至15世纪的21000份手稿、1650份古代版本书籍、近160000份书卷,其中包括《尼伯龙根之歌》的B手稿和公元9世纪最老的著名建筑图纸。

尚蒂伊城堡图书馆

人气指数:7.8

世界图书馆篇6

[关键词]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商、周王朝,已有担任文化事务的史官和宗教事务的卜、贞人。他们把占卜时间、占卜者姓名、占卜的结果等卜辞刻于甲骨上,形成早期的文献。《尚书》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些记录史事的典册,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这些管理典册的人,大概就可以称为最早的“图书馆人”吧?我国的图书馆史,从最早的管理典册,经过“藏书楼”,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图书馆”一词。有了“图书馆”一词,才有近现代的图书馆,直到今天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有了图书馆,才有研究、论述图书馆功能、作用等的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1772—1851年)于1807年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学已产生了普通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图书馆经济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管理学等众多的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有了图书馆学,才产生了体现图书馆学理论精髓的图书馆精神。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精神最伟大的奠基人与实践者——爱德华兹。出身贫困的爱德华兹毕生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理想奋斗,他的一份报告为英国下院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公共图书馆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到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更把图书馆学的理论精髓一图书馆精神,加以立法条约化,成为各国各公共图书馆必须遵守的约法。图书馆精神从此有了举世公认的世界标准。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等。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精神,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企业精神、行业精神等等。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是由图书馆领导决策层倡导,用形象生动、感召力强、催人奋进、简练易记的文字概括起来的一个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它是图书馆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的表现,是将图书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目标上去。其主要内容包括:办馆方向的办馆精神;提高工作效益的敬业精神;推动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学习精神;图书馆工作灵魂的创新精神等等,是图书馆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

图书馆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准则,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精神激励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思想熏染功能、人心凝聚功能、意志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的人文理想的一种认同。图书馆精神能指引图书馆人科学地发展图书馆事业,敢于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激励图书馆人为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它是图书馆立身之本、职业之魂,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21世纪,面对改革开放大潮,面对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怎样来建设我国的当代图书馆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以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为标准,因为我国是这个《宣言》的签字国,有义务遵守《宣言》的各项规定条款。从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来建设我国当代图书馆精神。这样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称为中国21世纪当代图书馆精神!

(一)办馆精神就是办馆方向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说:“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馆藏资料和图书馆服务不应受到任何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审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应屈服于商业压力。”这就是“自由,民主,开放,共享”原则。这和图书馆的职能也是一致的。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包括: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等,都贯穿着“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和“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也是一致的。这也证明: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所规定的条款,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因此,办馆精神就是要把公共图书馆办成“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库”。这是公共图书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的办馆方向。图书馆所有的功能布局,应以方便读者为原则,所有的服务应在和谐中进行,在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服务规范、制度立法、技术设施等等,都要坚守“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的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态势。因此,办馆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占据竞争的主动权,在各项标准上,要力争领先!

(二)敬业精神就是提高效益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上自领导,下至每个图书馆成员,都必须牢牢树立敬业精神。我国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敬业精神的高低,就集中表现在资源利用的效益上。我们惯常的思路是:一提到敬业精神,就滑到服务态度的好坏上。读者表扬了,就是服务态度好;读者批评了,就是服务态度坏。服务态度固然是敬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服务是一门科学,属“功能科学”。但只停留在服务态度,是只看到表象,没抓到本质;只抓到了皮毛,没抓住要害。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绝不止是服务态度一项。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成败只表现在成果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应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上,也就是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上。据统计,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国外一般都是100%~200%。差距多么悬殊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的好坏高低,只能用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来衡量。要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除了服务态度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思维创新等等。就是说,对“敬业精神”一词,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性思维上,而是应上升到理性思维。

(三)学习精神是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动力

在21世纪的当代,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就是要和世界接轨,集中表现在与时俱进,使图书馆事业达到世界公认的先进标准。和世界接轨,就是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最根本、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则集中表现在思维创新,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公共图书馆宣言》说:“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在学习上,图书馆人守着最丰富的知识资源库。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人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最便利的条件。图书馆应该成为“生产”各种“自学成才”专家的最佳“生产基地”。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首先必须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不仅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要旧为新用、新为现用。谁守着旧思维、旧观念,谁就必定落后。那就不是时代的“助力”,而是时代的“阻力”;不是图书馆前进的“火车头”,而是图书馆的“拖车”。知识,经济学叫“资本”,没有资本哪儿来的利润?还何从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世界公认的标准?21世纪是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到2003年底统计,我国有网络用户八千万户。八千万户,没有任何一家图书馆,有这么多上门读者。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必须要学习、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不仅要为上门读者服务,更要为不见面、不上门的读者服务;不仅用本馆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而且要用世界上已有的所有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宣言》在“拨款、立法和网络”大项中说:“为保证全国图书馆的协调和合作,必须立法并制定战略计划,来确定并建设同一服务标准的全国图书馆网络。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网络就是图书馆人在2l世纪,与时俱进,满足各方读者需要最好工具。也是图书馆人在21世纪学习精神的首要追求。

(四)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事业,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凝聚着时代的文化精华。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要创新。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以创新促发展,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广义上说,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从狭义上也可以这么理解,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对其进行发展,利用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同样需要精神的创新,让人尽力摆脱外在于自己的并对自己产生束缚的东西,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人成为主体的人。对图书馆来说,创新意味着对自身控制的各种资源不断地进行调整、设计、利用与发展。图书馆创新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应具有全过程、全员性和新颖性等特性。

图书馆存在着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IT行业对其发出的巨大冲击,一不小心完全可能被取代。好在它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巨大的现实社会价值以及文献信息的极大累积性,这是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数字化信息行业一下子还不大可能取而代之的原因。但今后会不会取代?不创新自己就有可能被取代。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图书馆要适应时展才能生存,要适应变化万千的时代就必须创新。变化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数字化技术、有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结合这些特点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创新最多只有一些数量的变化,不会有图书馆的根本变革。因此,图书馆要做好新的工作,必须要有竞争意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图书馆的竞争就是既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独具的优势,又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自我优化,做到超前、独特、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脱颖而出。通过竞争手段求得社会认可、关注、重视,赢得发展。图书馆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观念上创新、在体制上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在服务手段上创新,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适应2l世纪创新发展的需要。

世界图书馆篇7

【摘 要 题】理论……

【 正 文】

20世纪刚刚过去,对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背景。它使得对20世纪各学科自身发展进行冷静检讨和全面反思的历史需求兀然凸现出来。自然,我国的图书馆学也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和机遇。对此,虽然我国图书馆学界也引起一定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像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倪波、荀昌荣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宓浩主编的《图书馆学原理》都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有关图书馆学史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史受到图书馆界的进一步关注,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选丛(1949——1989)》共10集,从各个方面总结4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的研究者像霍国庆、王子舟、刘亦平等对我国图书馆学历史又积极进行撰文。然而,纵观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反思和研究,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但又恰恰未能引起注意的问题:在过去的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西方中心论”倾向。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1.1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进行整体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自身的反思),使人们很难从中探寻出真正值得当前中国图书馆学发展所借鉴的东西,最终影响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和发展。

1.2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丧失,把西方图书馆学看成是“科学”的图书馆学的典范,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在理论上是照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体系言说,从运用的概念,术语到讨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西化了。西方图书馆学研究的框架和范式几乎成了如来佛的手掌心,不少人总是在里面打转转,跳来跳去就是跳不出来。最糟糕的情形是:用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图书馆学理论来阐述和解决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图书馆学问题。这种解读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误读”的危险。

1.3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对自己民族图书馆学优良传统的无知、偏见和的态度:导致了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丰富内涵的图书馆学传统的中断。20世纪之初,时代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在华夏神州大地上诞生了。但是,我国图书馆学的建立从—开始就掉进了引进的怪圈,成了西方图书馆学的“复制品”,进而也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致使中国图书馆学没能像其他学科的发展那样迅猛和顺利,在科学的百花园中始终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更得不到来自社会对其作为专业领域的应有尊重与支持,甚至还遭受来自图书馆界内部的冷落和轻视。中国图书馆学的处境真是步履维艰。

1.4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对西方图书馆学研究视野的狭窄和局限性。我国的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仅仅局限于西方几个发达的国家,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也仅仅局限于与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的交流,介绍和翻译的资料也主要是反映他们的观点。对于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学的发展状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象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开展的广泛的国际交流是不相称的。

1.5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图书馆学研究认识上的错觉和偏差,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灌输了一种错误的概念,认为中国的图书馆学只有向西方图书馆学学习,按照西方图书馆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才能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和西方图书馆学接轨和对话的能力,才能不断的发展。

1.6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对西方图书馆学的模仿。在两种文化接触,交流和碰撞的时候,落后的一方,出于自叹弗如的心理和希望在尽快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他人的急切愿望,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别人。模仿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手段,有着一定的价值,有意识,自觉的模仿要比无意识、盲目的模仿有意义。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最低级的学习手段,因为国情不一样,别人的东西绝不是通过模仿就能对自己完全适用的,至于全盘模仿,更是十分愚蠢和注定要失败的。在20世纪之初西方图书馆学传入中国的历程中,客观地说部分有识之士也做过一些民族化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有过国粹派和本位文化建设的喧嚣。但应该说,从学日本到学美国,一边倒的多,引进模仿的多;借鉴融合的少,创新转化更少。主要的倾向是模仿,这在早期对我国图书馆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多年来,我们在总体上始终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这就给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2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当这种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的错误观点被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学的研究者所接受,并且在头脑中固化成一种不需要任何怀疑的常识的时候,它的消极影响就更大了。21世纪中国的图书馆学要想有所作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使中国图书馆学成为世界图书馆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图书馆学界对话的能力和地位,就必须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

2.1 原因之一:20世纪初我国学术界的“全盘西化”。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军事上不断地给清朝政府以沉重的打击,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从此跌入了被人奴役、被人蹂躏和被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这炮声也震醒了沉睡的中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仁人志士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妙方,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渐渐地在心理上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得这种崇拜之情更加强烈,从而进—步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给学术界的“全盘西化”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文化、旧道德的批判,对科学,民主和新文化,新道德的大力提倡对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切西方的东西(宗教除外)都是科学的,只有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论才能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切的科学只能向西方学习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的这些事件的积极意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历史已经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消极方面的影响还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学者们就很自然的接受和主 张图书馆学的“西方中心论”。可是,为什么后来的图书馆学研究者对此也不提出质疑呢?

2.2 原因之二:西方图书馆学者对西方以外的图书馆学(包括中国的图书馆学)知之甚少和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近代以来,西方的图书馆学者把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错误的认为只有他们的图书馆学才是科学,在西方之外是无所谓科学的。这种论调使得西方的图书馆学者满足于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带着这种观念去描述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就会自然而然得出“西方中心论”的结果。但遗憾的是,作为具有两千多年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优良传统的泱泱大国,当我们引进西方的图书馆学的理论时,往往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中国图书馆学优良传统全部抛弃一边,毫不怀疑地接受他们的观点,这是十分奇怪的和让人不可理解的。历史发展证明:没有继承,便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发展和创新。这既是成功的经验,也是失败的教训。

2.3 原因之三:中国知识分子坐而论道,述而不作的传统研究方式和研究心态使得他们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图书馆学者也不例外。先是西方人在不了解非西方图书馆学或是对非西方图书馆学持有某种偏见的情况下,得出了图书馆学发展以“西方为中心”的结论,然后又有20世纪初的图书馆学者们在那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把西方图书馆学引了进来,当时维新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先后编制了《日本书目志》和《西学书目表》,其中以1896年9月刊于《时务报》上的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的影响最大。该表收录的19世纪中叶以后国内译出的西洋图书数百种,按学、政、教、杂4部分类,分别类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和综合性图书。该分类体系是较早接受西方图书分类体系的。从1910年孙毓修撰文将美国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介绍在《教育杂志》上以后,先后编制出版了各种名目的图书分类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图书分类法》(洪有丰),《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王云五),《中国图书分类法》(刘国钧),《中国十进分类法》(皮高品),《杜威书目十类法补编》(杏修),《杜氏图书分类法》(杜定友),《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何日章、袁涌进),《分类大全》(桂质柏),《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陈天鸿)等分类法。它们之中,或是西方图书分类法的翻版,或是《杜威十进分类法》的模仿,或是它的变种,这都是西方图书馆学对我国图书馆学直接影响的结果,后来的图书馆学者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在它的基础上再做些补充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 结 论

本文无意解决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带来的问题。这篇文章更多地是表达一种愿望:处在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梳理这一问题。而笔者在这里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图书馆学如果不仅从它的名称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且从它的实际内容方面来理解;如果不仅从它的静态的结果方面来理解,而且从它的动态的过程的方面来理解;如果不是从纯粹抽象的逻辑意义上来理解,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理解的话,笔者认为:

首先,图书馆学的产生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不同地理和历史环境下的人类面对着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遇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就有方方面面不同的选择,图书馆也不例外。这种不同的图书馆选择就有互不相同的多样性的图书馆学的雏形。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东西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甚至图书馆的理解和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东西方有关图书馆知识积累的丰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东方和西方图书馆学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前进的,中外古代图书馆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们不论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目的、内容、方式方法),总是运用当时理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能采取的形式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图书馆问题进行自觉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不同于以前的新的规范性要求。在古代由于人们尚未建立一套严格的逻辑表达系统,也由于当时人们只是把图书馆理解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像今天这样理解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所以当时没有建立起现在人们所说的“图书馆学”。当时的图书馆学思想大量存在于神话、风俗当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的思考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他们有着自己非逻辑的形式。后来的逻辑的形式只是在它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学的起源应该更广泛的视野。

其次,图书馆学的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起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学,只要这个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没有因为外在的或内在的原因而中断,它就会一直发展下去,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学传统。如印度和中国就是这样。就是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图书馆学也绝不是按照一种模式建立和发展的。例如:被西方誉为欧洲“图书馆学思想开山鼻祖”的法国图书馆学家诺德(Gabriel Naude),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整理”方面的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Marth Wilibaid Schretinger),把图书馆学概括为图书馆管理学思想的法国的图书馆学家海斯(L.A.C.Hesse),具有“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之称的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爱德华兹(Edward Edwands),美国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l Dewey)等等,他们之间就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吗?显然不是的。因此,我们认为各国的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建设都必须要考虑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好高骛远的研究都是不切实际的。

再次,图书馆学的未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图书馆学的过去是多元的、现在是多元的、未来也是多元的。因为各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图书馆学一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图书馆学并无“先进”和“落后”之分,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内图书馆学与它为之服务的图书馆实践的适应性问题。适应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图书馆学不一定能满足另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西方图书馆学的过去和现在并不是,也不可能、不应该是中国图书馆学未来的选择。那种忘却自己的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传统去高谈阔论和西方图书馆学对话或者接轨的观点是值得推敲的。因为,任何一种图书馆学理论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从它研究的主体和客体来说,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各国的图书馆学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西方有西方的价值标准,东方有东方的价值标准;美国有美国的价值标准,俄罗斯有俄罗斯的价值标准等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世界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有一种世界性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存在。看不到图书馆学之中和背后的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只是在语法的、逻辑的和技术的层面上谈论图书馆学的对话和接轨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与多个”,“发达与接近”两种关系。前者是指要面向整个世界,综合各国所长,避免单一地全盘模仿和照搬某一个国家;要综合各家各派所长,避免单一地全盘模仿和照搬某一种图书馆学理论;对各种图书馆学说和流派,应折衷、调和其偏颇之处,尽量减少矫枉过正。后者是指既要紧紧盯住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理论,又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与我国国情比较接近的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学理论,力求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最后,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在我国周代《周礼》的“辟藏说”提出的图书馆的“藏”与“用”的问题,是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萌芽;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国家图书馆的主要活动,详细地记载了国家图书馆藏书校仇的过程与办法,分类编目的体系与内容;宋代程俱的《麟台故事》一书详细地阐述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还论述了国家图书馆藏书的购求、整理、典藏和使用等的基本工作;郑樵提出:图书馆领域的知识,是“天下之 大学术”之一,同为“百代之,学者之能事”,第一次把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列为一门学问;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①的图书馆学著作《论图籍之储》、《访求遗书疏》;明末清初祁承@②的《澹生堂藏书约》;清代孙庆增的《藏书纪要》等等,从以上挂一漏万的列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图书馆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西方图书馆学传入我国之前,这些优秀的图书馆学思想对我国的图书馆实践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这样的图书馆学优良传统,如果简单地按照西方的唯科学主义观称之为“经验的或前科学的,”我们认为是有失公允的。应当看到,中国的图书馆学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呈现、陈述方式。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思想是以重视自然科学理论、重视技术实践为传统的。我国图书馆学与这种以自然科学形成的科学标准作为衡量—切学科的科学标准的科学主义思潮的统治下的西方图书馆学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不加分析地用西方人的眼光来评价中国的图书馆学传统,不是在学术问题上“有见于奇,无见于畸”吗?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由小康向富裕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急切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民族创新活力的焕发,需要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将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图书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步,需要完成由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向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转型,也就是说实现图书馆学理论形态上的整体转换。要实现这一伟大历史性转变,需要图书馆界的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业已形成的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的观念,去呼吸新时代的新鲜空气,汲取新时代的新思想,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感受新时代的新需要,学习新时代的新观点新方法,发现新时代的新问题,以形成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找准新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需要又一次飞跃和突破,时机已经到来,而且,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

4 启 示

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的反思,给予我们一个十分深刻和珍贵的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国国情,继承民族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以消极的防范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以开放的胸襟,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广采博收别人的长处,实现自身的变异和革新,以获得与外来文化的抗衡的能力,真正保持自身的独立和生存。而且,还要有远大的志向。中华民族曾经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图书馆也曾经有过古代的辉煌,今天,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世界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立足本国,必须面向世界;继承传统,必须超越创新。这是辩证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5.12

2 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8

3 宓浩.图书馆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4 霍国庆.百年沧桑 三次高潮 四代学人——20世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总评.图书馆,1998(3):1—9

5 王子舟.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三次高潮.图书情报工作,1998(2):1—5,33

6 李纲,倪波.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图书情报工作,2000(1):5—9

7 郑全太.中国图书馆学史学科建设探析.图书馆学研究,2001(3):10—14

8 郑全太.中国图书馆学应加强理论原创性.图书馆杂志.2002(1):13—15

字库未存字注释:

世界图书馆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员认知上的缺失,从4个方面阐述了重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措施。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知和基本态度。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是其对图书馆工作的认知和态度。高校图书馆随着社会发展,在建馆规模、藏书量和网络化等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并没有因此而出现质的变化。这是因为在高校图书馆员中弥漫着工作浮躁、责任心不足和急功近利的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风气的存在与高校图书馆员缺乏职业价值观有着紧密地联系。

1 高校图书馆员认知上的缺失

一般而言,认知决定态度,态度也反映着认知。高校图书馆员之所以缺乏职业价值观,正是因为在对待本职工作的认知上出现了种种缺失。

(1)高校图书馆员对岗位性质认识的缺失。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教辅机构的配合。在诸多教辅机构中,图书馆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扩散源、传播器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而且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之为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但是,这种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和潜在的,高校图书馆员由于无法直接看到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所在,也就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岗位的重要性。

(2)高校图书馆员对岗位兴趣的缺失。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就会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当兴趣的对象指向某一职业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近些年来,在高校图书馆队伍中,一方面存在着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在职人员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由于缺少工作兴趣,一些高校图书馆员也就没有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当然也会大打折扣。

(3)高校图书馆员对岗位危机意识的缺失。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经济基础的这种大变动,要求上层建筑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过程中,许多人由于长期受到旧体制的影响或者由于一些行业的保护政策,使得他们无视社会的变化,仅关注个人的利益得失,对工作则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没有岗位危机感。这种思想在各行业都有残余,高校图书馆员也不例外。

(4)高校图书馆员对岗位敬业精神的缺失。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优良的美德。古今中外的有志者和成功者,无不具有这样的精神和美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单纯追求个人价值,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随之而来,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不讲奉献,只想索取,缺乏岗位敬业精神。

2 重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

正是由于这些缺失,使得高校图书馆员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大大削弱了图书的作用,也与我国设立高校图书馆的初衷完全背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反思,必须行动起来,重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

(1)通过世界观的改造树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使命感。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也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改造,才能够使高校图书馆员掌握客观规律,看清时展的趋势,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紧跟时代潮流,激发出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2)通过大政方针的宣传树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责任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了中央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大政方针的宣传,可以增强高校图书馆员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内容,为图书馆今后的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高校图书馆员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致力于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

(3)通过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危机感。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保证。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图书馆员创造出人人都想干事、人人都能干事、人人都干成事的社会环境。用人机制主要包括:第一,激励机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激励,来调动图书馆员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考核机制。通过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员的业绩考核与评估,督促图书馆员提高为高校师生服务的质量。第三,管理机制。通过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改善人才管理手段,形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员成长的长效机制。

世界图书馆篇9

所谓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追求技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它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1]。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整合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使得图书馆学需要技术理性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图书馆学的发展之中,成为图书馆学的催长剂,导致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技术评价缺失规范、技术至上、技术误导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浪潮和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学的发展与科技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面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渗透,图书馆学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技术理性的发展之路。

2、科学主义与图书馆学技术理性的缺失

19世纪30—40年代,科学主义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先后演绎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众多的哲学派别,成为一股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用实证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社会的各种问题,崇拜科学,技术至上。从科学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本身具有一系列危害性,包括:压制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忽视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扭曲人文社会科学,将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机械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2]。

科学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学界也颇有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技术论。在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史中,先后产生了图书馆学技术论的两大流派——传统技术学派和新技术学派。20世纪末期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再度兴起技术热,图书馆学的不少研究都反映了科学主义的学术思想。

传统技术学派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该学派的代表性思想有施莱廷格的“整理说”,德国艾伯特的“技术说”以及杜威的“技术实用论”。传统技术学派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图书馆界仍有很大市场,表现为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实用性,忽视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

新技术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产物,它注重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以新技术为前提预测图书馆的未来。其代表人物有兰开斯特、利克利德、泰勒、戈曼和道林等人[3]。该学派目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迷信和狂热,鼓吹技术决定论。

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了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数理量化方法来解释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道路。备受我国图书馆学界批评的抽象图书馆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不少研究成果体现了这种思想和主张:大量借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其他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4]。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单纯地依靠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图书馆学的根本问题。

科学主义思潮及其衍生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是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导致技术理性缺失的内在根源。在《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一文中,作者从抽象图书馆学的基本主张出发,指出科学主义思潮体现了当代图书馆学的非理性倾向[5]。非理性导致对图书馆学进行消极的、随意的否定,轻率立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反对图书馆学的科学主义思潮,恰当地运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促进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

3、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技术误区

图书馆学的技术传统虽然不如人文传统那样源远流长,但它伴随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和在图书馆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渗透而发育为浓厚的学术传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学界从图书馆的功能和效益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这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然而,学术界和图书馆员更多地意识到图书馆学的技术因素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出图书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技术化倾向,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这种倾向阻滞了图书馆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6]。也有人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认为技术的崇拜无益于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7]。事实上,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过分强调技术因素有关。

3.1 技术情结排挤人文理性

早期的图书馆学理论有着人文主义的深厚底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实践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依赖,图书馆学的理性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以至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理性应有的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中的科技与人文一直未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发展,长期表现为技术游离于理性之外,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理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图书馆学陷入了技术传统极度膨胀而人文传统日渐衰竭的不妙境地[8]。

针对图书馆学技术至上论和技术片面化的倾向,很多研究者担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削弱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和谢拉就是批评技术至上论的典型代表。巴特勒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以及理论技术化的尝试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9]。国内学者也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10];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等等。

在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技术排挤人文的问题同样存在。图书馆学最初主要是目录学和图书分类学等构成的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是适应早期图书馆手工服务方式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解答图书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图书馆学需要充实新的理论。为此,学科内部整合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技术色彩”很浓的内容。由于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内容不断扩张,技术科目的比重越来越大,挤占了图书馆学基础性科目的生存空间。如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来看,图书馆学专业不同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固然也有差别,可有的学校不仅为图书馆学专业披上“信息”的外衣,在课程设置上也“全盘信息化”,大量开设诸如信息社会学、信息伦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信息工作、信息市场管理等与信息有关的课程,以至于图书馆学课程仅占一小部分甚至已被完全抛弃[12]。这样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然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发展轨道。

3.2 技术因素引发的学科术语不规范

技术的突破必然带来学科概念和术语的增长与更新,由于技术发展太快,学术研究一时难以规范用语,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和不便。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学的新概念大多以感性认识为主,许多图书馆学新概念和术语的涵盖面大,使用起来易迷惑人。本来,图书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具有规范,人们已经取得共识,但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原有某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待于图书馆学界去重新界定和认识。有些研究者还大量套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技术性术语,而对图书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体现自身特征的概念不予重视。当然,一味反对引进概念和术语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如果生搬硬套无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术语,不加以学科化的解释,则不是明智之举。

3.3 与技术因素有关的图书馆学无限制泛化和扩张

已有学界人士对泛化和扩张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13—14]。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适度泛化和扩张也并非坏事,但是无度地泛化与扩张就易产生问题。伴随着新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视野由馆内扩展到馆外甚至社会,研究范围从传统图书馆扩大到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如果图书馆学理论超越了自身的极限,表现为漫无目的的膨胀,最终也会失去自我,陷入虚无缥缈之中而无法自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客观趋势,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大图书馆观”存在一定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使图书馆学走上无节制的粗放型扩大外延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术研究热点不断,除了学界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本土化等因素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电脑与图书馆、图书馆电子学、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研究便是学科泛化和扩张过度的表现。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其应有的内涵和外延,远离和超越主体的研究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和有效控制。

3.4 激进论调的产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波,当然也震撼着图书馆人,引起对图书馆事业及其价值的怀疑和关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最让图书馆人灰心丧气的理论莫过于“图书馆消亡说”,庆幸的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制造这理论与现实截然相悖状况的无形怪手,是对图书馆影响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15]。图书馆消亡论者在国外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学者兰开斯特,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未来的社会是“无纸社会”[16];英国图书馆学家汤普森则认为,图书馆最终会成为博物馆[17]。国内也有图书馆消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传统图书馆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18]。不少研究者针锋相对地指出:图书馆消亡论是网络时代的神话[19];“无纸社会”不会出现,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图书馆[20]。

预测是一门科学,科学和合理的超前预测为人们所欢迎,但割断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预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发展东西部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所谓图书馆消亡更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图书学界通过学术讨论,对图书馆的未来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走向。当前,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为图书馆学回归正常的技术理性之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适合中国图书馆学的技术理性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带来的技术思想误区也被图书馆学界所共知,呼吁和回归技术理性已是图书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技术理性观

图书馆学界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呼吁技术理性首先在于图书馆学研究要有理性的支撑。面对新技术,学界人士有必要树立技术理性观,用客观的尺度把握图书馆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图书馆学目前的状况来看,技术理性观念主要体现在技术价值、技术手段、技术选择、技术发展等方面。

技术价值观。图书馆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图书馆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且在于以“图书馆自由”理念为社会价值目标。这一理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确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图书馆法律制度中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待技术应有理性的价值取向。

技术手段观。图书馆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图书馆事业使命的一种服务手段。在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问题对图书馆发展无论有多么重要,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而言,终究是表层的东西,只有那些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度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才具有久远的学术价值[21]。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性是图书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代技术以其单一性、两面性特征,成为人文理性的一种巨大的排斥和异化力量,图书馆学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即技术服从人文的需要。图书馆实践所利用的所有技术,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取代不了图书馆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技术选择观。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领域中都同样充满复杂的选择,坚持有选择地应用新技术来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界义不容辞的责任[22]。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正方兴未艾,图书馆学技术的研究和图书馆技术应用都存在技术选择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用理性的眼光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审视。

技术动态观。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先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终究要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旧技术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发展呈现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事业服务,图书馆界应牢牢确立技术动态发展的理性观念。

4.2 加强图书馆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两个层面的研究。图书馆技术应用研究主要解决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问题;图书馆技术发展研究则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发展趋势,解决图书馆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处于图书馆学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将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图书馆学应用性极强,技术应用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使得技术应用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图书馆,成为当前学科的前沿问题。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并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图书情报工作。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包括资源建设、多媒体信息标准、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类、索引与检索、信息传输与安全保护、交互界面、信息输出与表现、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23]。从客观上讲,我国在技术方面比发达国家落后,图书馆界要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抢占图书馆学的前沿阵地,就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人员调整落后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技术的原创层面发掘,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4.3 注重图书馆学技术的哲学审视

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图书馆学要成为具有科学逻辑和真正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以图书馆哲学研究为突破口,从哲学层面上关注图书馆,把握图书馆本质上的问题。为此,我国图书馆学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24]。综观图书馆学界的研究,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意义、范畴体系及相关概念辨析等。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问题,用哲学指导图书馆实践,还有待于图书馆学界继续努力和不断创新。我们在解决图书馆实际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技术的哲学反思,用哲学的思辨来解答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惑。

图书馆学技术需要哲学支点,已被事实证明。西方技术学派的集大成者——杜威既是哲学家又是图书馆学家,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支配和指导下的图书馆学,占据了美国图书馆学的主流地位,不但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图书馆学界。当然,作为学科技术支点的哲学,应该是符合科学与理性的哲学。杜威的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对技术持实用主义的观点,必然走入“唯科学主义”的陷阱。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学界缺乏对图书馆哲学的深入探讨,使学科理论难以上升到真正科学的高度。一般研究者大多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等人的思想来解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可能构筑图书馆哲学的理论大厦。学术界应该从科学融合的角度,广泛地学习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理论,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哲学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概念做出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合理解释,紧密联系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际,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图书馆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图书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构图书馆哲学新体系的过程中,借用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4.4 培养创新型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

对于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越发展,图书馆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越是不断地延伸,对图书馆学学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是新世纪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引进新的理论和技术充实和完善原有理论体系。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是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当图书馆技术工作的业务骨干,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不具备图书馆理论及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和技术研究中容易碰上诸多困难,不利于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采用各种形式,使图书馆员终身接受教育,造就一支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专业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肖显静.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34—37

[3] 赵新民.现代图书馆学流派述略.图书馆学刊,2001(4):54—55,60

[4] 王正兴.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批评.图书情报工作,2002(11):4—6

[5] 张金国.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图书馆建设,2004(2):11—14

[6] 储流杰.图书馆学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图书馆,1999(5):8—10,13

[7] 陈业奎.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2(3):20—22

[8] 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2(11):27—32

[9]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 卢泰宏.图书馆学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4—10

[11]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2] 周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热中的冷思考.图书与情报,2003(1):62—64

[13] 赵春旻.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62—72

[14] 邱五芳.扩张与虚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50年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14—18

[15] 邱五芳.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图书馆,2002(3):1—8

[16] [美]F.W.兰开斯特著,郑登理,陈珍成译校.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7] [英]詹姆斯·汤普森著.乔人立译.图书馆的未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8] 孙维钧.论图书馆的消亡.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3):8—10

[19] 金晓莉.图书馆消亡论——网络时代的神话.图书馆学刊,2000(5):27—29

[20] 丁道谦.图书馆的未来——评“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论坛,1999(2):25—27,13

[21] 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11—16

[22] 张伟云.中国数字图书馆:一个并不轻松的选择.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19—25

世界图书馆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双一流;学科;农业;高校

1“双一流”建设概论

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通过分类建设、开放竞争、动态管理、深化改革四项管理举措,通过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等十项重点任务,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是相通的,有了一流的学科才会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应有若干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的重要基础和生命线,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日常工作,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内容,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2当前涉农高校学科水平与学科服务现状

2.1学科水平与世界一流还有差距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名单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农林院校有中国农业大学等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农林院校有南京农业大学等7所。建设学科中涉农学科包括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畜牧、兽医等。其中不乏综合型或非涉农大学中也有涉农学科为优势学科的,比如浙江大学的园艺和植物保护、华南理工大学的农学、兰州大学的草学等。这些都代表着当前我国涉农高校及学科的最高水平。但是,与国外一流涉农高校学科相比,我国的一流涉农学科水平与其还有很大差距。刘志民[1]等对国内外8所涉农大学科研水平对比分析发现,国外一流涉农大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量、篇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均高于国内。刘国瑜[2]等人对20所世界一流涉农大学的研究发现,这些高校不仅农业学科处于领先,整体实力均处于领先地位,与之相关联的生命科学类学科也较强,说明开展与涉农学科相关联的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与此同时,国内一流涉农高校的发文增速远高于国外,在数量上已有赶超之势,此时要注意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质量,科研方向注重与世界科技前沿接轨,推动科研论文由增产导向提质导向转变。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国内外涉农学科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然而我们要赶上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涉农高校,未来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2.2学科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涉农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上,刘荟岭[3]在2018年对国内30所CALIS农学中心成员馆网站进行调查发现,有4/5的图书馆都提供学科服务,其中江南大学等3所图书馆的服务还非常全面。17所开设了定题服务,22所开设了科技查新服务,26所开设了收录引用服务。但是,在培训课件和教学参考书下载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向用户推荐学术网站和投稿服务方面力度还不够。张思凡[4]等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比较分析得出,学科服务流于形式,建设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够,高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结论虽有些直白,但这在不同的侧面也反映出了高校学科服务先天发展不足的现实。可见,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包括涉农高校,在学科服务上,目前还是有很大空间需待提升、很大潜力需待挖掘的。

3涉农高校图书馆推动“双一流”建设作用浅析

3.1开展学科分析、共享空间等活动

3.1.1图书馆应定期开展对本校学科水平和潜力的分析。近年来,ESI排名越来越多的被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借助ESI平台对学科水平和潜力进行分析和预测,以衡量科研产出和影响力,跟踪科学发展趋势,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参考。如王弋[5]等人在2018年初利用ESI和InCite数据库对河北农业大学学科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校2016年1月入围ESI世界前1%的“农业科学”,高水平论文总数还在不断上升,但是质量有待提高;同时预测“植物学与动物学”最有潜力进入ESI世界前1%。据2019年1月ESI最新数据显示,该校“农业科学”持续上榜,“植物学与动物学”新增进入ESI世界前1%。可见通过学科分析,可以对高校学科水平进行准确预测,这不仅对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信息,为学科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以弥补自身不足和差距;而且通过公示当前学科水平,可以促进对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的宣传,为科研求职者了解意向单位、为广大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但是以文献计量的方式进行学科分析也具有局限性,比如在时间上,ESI只对最近10年的结果进行统计,缺乏整体性;不同文献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我们不可能获得全面、有效的信息,来准确揭示文献的宏观规律;文献计量分析的准确性依赖更先进的数学、统计学方法等。所以,学科建设也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量。3.1.2开展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共享空间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新兴的一种读者服务模式,它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通过在共享空间开展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也让科研人员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为科研产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保障。图书馆应定期向外界宣传推介共享空间,同时要制定共享空间使用管理规定,有序管理。共享空间作为学术研究的场所,在物质条件上,应配备必要的学科文献资源、装有各种数字软件的电脑、投影仪设施等,在人员配备上,共享空间应有专业的学科馆员,对空间内的设备及软件使用进行维护和指导,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分析、文献收集等服务,同时作为共享空间学术研究的召集人,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等。3.1.3应加大开展数据库平台、软件等的培训力度。对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应邀请数据库公司专业人员前来,每年开展1~2次专题培训讲座活动,对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其数据库应用实践能力、文献选题获取能力、科研论文撰写发表能力等。应将数据库平台使用培训课件或教学视频录像挂靠在网页上,方便师生下载学习。科研工作需要用到一些处理数据、图像和文字的软件,图书馆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常用数字软件下载链接,对一些需要收费的软件,可根据图书馆资金情况和科研人员使用率酌情购买。可联合本校计算机学科或软件公司前来开展软件培训,介绍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情况。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自主开发应用软件。

3.2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师资是高校良性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弱影响着学科建设水平,只有世界一流的师资,才会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和世界一流的大学。当前高校对人才引进要求越来越高,争抢高精尖人才越来越白热化。对于引进来的人才,如何促进其科研水平的发挥,除了待遇、政策、资金支持外,图书馆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学科馆员制度助力其科研水平的提高,间接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科研人员势必对文献尤其是高质量文献的需求进一步增长。鄂丽君[6]等调查发现,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在文献调研、数字技术及工具应用等方面有与学科馆员合作的需求,但是也有较多的人不确定学科馆员是否具备科研所需技能,这就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图书馆应不断扩大自身职能,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封闭转为开放。3.2.1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培训制度。应注重专业馆员科研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等,支持馆员外出学习接受专业培训,如采取报名和推荐的方式择优遴选,对外出学习者在年终考核优秀等次上予以优先考虑,根据馆内资金决定每年资助外出学习人数,学习内容为适应本校科研工作的数据库平台培训、软件学习等。3.2.2应建立学科馆员组织管理制度。应注重培养专业馆员学科服务团队。选定科研服务带头人,此人应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背景,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也可以从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中选出。带头人应定期或不定期带领大家举行研讨活动,互相交流在科研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学习工作经验,取长补短。3.2.3应建立学科馆员评估及奖惩制度。图书馆要主动推荐优秀的学科馆员为科研教师提供服务,也可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学科馆员自身也要主动作为,要根据具体合作需求承担文献查询、数据分析、指导培训等相应的工作。涉农高校应优先选择农业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或团队,以突出特色。同时,人事部门应认可并评估学科馆员的这部分业绩,建立奖惩机制,对优秀学科馆员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中予以重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