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小城十篇

时间:2023-04-04 11:24:59

海滨小城篇1

有着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

它有着海的胸怀、

光的速度、

钢的品质。

这就是茂名,

我那可爱的家乡。

茂名的面积很大,

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平方公里,

有人口约一百万,

还有辽阔的地方。

这就是海的胸怀。

茂名以光的速度,

带来了新面貌。

几十年前,

那里到处是瓦屋,

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

几十年前,

那里只有一些狭窄崎岖的小泥路;

……

茂名的人民勤奋努力着,

形成了钢的品质。

清洁工人把每条街打扫得一干二净;

石油工人把自己的任务做的井井有条;

各个经商部门开始了外国交易;

……

我们用勤奋的双手、

海滨小城篇2

走进一个林木葱郁、四季花果、虫鸣鸟语、气候宜人、宜行宜居的现代化城镇,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镇,达到森林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给人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美的享受,这是台州市金清镇这几年努力争创“省级森林城镇”的结果,提升了市民幸福感。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金清镇捷报频传。

4月份,金清镇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整治取缔17家非法拆解点、废塑料清洗点,取缔64家铝浇筑、露天焚烧、小冶炼等环境违法生产企业,拘留2名非法电镀人员。

5月份,林家工业区,8年之久的“拦路虎”——6间破旧民房轰然倒下,10户拆迁户签订拆迁协议。

6月份,总投资近100万的前郭村、下陆村、沥北村三村田园式生态休闲公园已完成设计、招标并工程进场施工,沥北村更是日夜兼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50%;金清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完成了75%的桩基工程;金蓬管线供水管网工程6月底圆满完工……

7月,金都广场已经动工。

9月,先锋商业街整治即将行动……

今年,金清镇结合“城乡融合、转型升级、小康社会”等“三个率先”的项目安排,金清镇排出了100项重点建设项目,并拟定了“先解决安置地,再推进工业区”的刚柔相济的工作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展是硬道理,但用地是大瓶颈,金清镇围绕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的用地理念, 金清镇着力服务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转型升级,从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入手,努力在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监管,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等方面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合理高效建设滨海小城市的新路子,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金清镇按照“东拓、西接、南改、北延、中建”的思路,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城镇规划和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多元,完成花园小区、先锋小区、移民小区、林家小区、疏港大道等工程。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亿多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45元。2011年被评为全省30个最具竞争力中心镇之一。

金清镇以资源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为原则,对外,加大没海涂围垦开发步伐,使未利用河滩地得到充分利用。对内,加大招商力度,盘活原有工业项目存量,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企业已有45家企业入园,黄琅千亩盐场用地项目已有35家企业开工建设。其次,利用独特的台州湾资源优势,拓展海面利用空间,加快金清渔港工程建设进度,使产业集聚化态势显现。建成后的金清渔港可泊船只3000艘。台州湾新城区雏形逐渐显现。

海滨小城篇3

文/哪一臉的悲傷

我的家乡没有海洋,所以从小就没见过大海,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壮丽的画面都是儿时无法想象的。我们家乡有个芦苇湖,说是湖其实连湖都算不上的,只是听起来比坑好听罢了,多少次的面对它诵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多少次的面对它畅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得景象,对于大海的向望之情感由此可鉴。后来离家远了也就看到了大海,那时候汽车开在观海路上远处白茫茫的一片,眼前海浪拍击石砌的海岸,一股海藻气迎面扑来,反倒使我感到厌恶了。后来遇大风就咳嗽,所以就很少去看过海了,再加上忙于学业,慕海之情渐渐平息。

后来到日照工作,朋友带我在日照转,给我介绍日照正南正北的街道,以及有趣的以山东各市的名字和中国著名城市命名的道路。最后带我到万平口去看日照的海,映入眼帘的是阳光,沙滩,大海,迎面吹来的是轻柔的海风,带来属于海洋,属于这个季节特有的味道。远处有成群的海鸟一字散开轻掠海浪,随风起舞。摒弃了小时候的对大海雄伟壮丽的想象,给我的感觉是平静与自然。再想想途径大学城看到的儒风海韵四个大字,对大海的领悟似乎不再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和滋润万物的哺育,而是看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

从此就爱上了万平口的海,空暇时常到那儿看看,有时和朋友一块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春天时的万平口海风暖暖,走在海边总是使我想起那句不知是谁说过浪花是美人鱼的眼泪那句话。站在灯塔下,遥望入海口想像曾经至少有万艘的船只从这经过,凸凹的海湾时而显现的是渔船的渔火点点。夏秋两季旅游洗海澡的人山人海。日照的冬天不冷,有一次在海边,嬉耍的孩童敲响了海边的那口大钟,声音浑厚,荡人心涤,时间空间仿佛就此静止。四季之中最爱春冬两季。多情的朋友海边看日出照了一张手夹香烟,海上刚升起的太阳给他点燃的照片,回头想想是那儿陪伴了我们一段迷茫的青春岁月啊。

又来到万平口来看海,海风吹来,又见海鸟掠过海浪。我怅望远方,仿佛一尊石像,任凭风化,时间空间,不留痕迹。

海滨小城篇4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环渤海滨海城市;人体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17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1]。消费经济时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为一种可以生产并进行交换的商品。城市必须“营销”自己,通过竞争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旅游便成为城市竞争胜出的重要标准之一,并且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动力,变得越来越明显[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1年的50%,全球超50万人口的城市1/4在中国,旅游业在众多海滨城市中已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已逐渐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环渤海沿海城市作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地,其气候因素是实现旅游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限制条件,它关系到旅游地的质量和旅游季节的长短以及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直接选择[4-5]。旅游地的气候状况及其气候舒适性指数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是对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环渤海海滨城市开发旅游资源提供科学的气象依据,还有助于旅游经营者安排经营活动以及帮助游客选择最佳旅游时间和地点。另外,环渤海海滨旅游带是我国北方海滨的代表,是以大连、秦皇岛、青岛为中心的两半岛一湾海滨旅游带,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估计,环渤海区域占有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在30%以上[6]。该地区海滨旅游在气候上具有一定优势,虽年下水期短,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海滨度假。它与我国重要的海外客源地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客源条件十分优越,再加上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发展,该地区海滨旅游的客源有很大的保障。因此,在旅游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环渤海滨海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其气候特征

本文研究的区域为广义的环渤滨海城市,即环渤海滨海旅游地。由于部分城市缺乏气象站点数据以及地理位置相近的可替代性,文章研究的对象包括渤海沿岸的大连、营口、锦州、唐山、天津、沧州、潍坊、滨州、威海以及黄海沿岸的丹东等城市和地区。环渤海滨海城市地处中纬度,属温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年日照时数2500-2900h,年总辐射5000~5800MJ/m2,年平均气温8~12.5℃,最冷月均在1月份,而最热月渤海岸段多在7月,黄海岸段多在8月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夏季(占全年的60%~75%),黄海岸段比较湿润,年降水量较多(700~1000mm),而渤海岸段较干燥,年降水量较少(600~700mm)。风速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且密集,大陆岸线年平均风速为4~5m/s,成山头一带较大(6.7m/s),海岛6~7m/s[4]。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子。W.H.Terjung最早提出了人体气候舒适性指数,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及舒适度测评模型。根据这些指标及模型,许多学者对我国主要旅游景点及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7-11]。作为旅游城市化进程的主体,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能够迅速的感觉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即人体反应是衡量气候条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而人体对气象要素综合影响的反映,可以用人体舒适度(BCMI)指标来描述,它表示的是某种气温、湿度和风速等的综合气候条件下人体对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近些年我国通常使用的人体舒适度计算公式[12]:

式中:BCMI为人体舒适度指数,TC为气温,RH为相对湿度,V为风速。BCMI值、分级和对应的气候舒适性见表1。文中所使用1951-2011年的相关气象数据(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均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科学共享服务网。

2 环渤海滨海城市气候舒适性计算与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1951-2011年环渤海滨海城市年BCMI指数(图1)与各地月均BCMI指数及其特征(表2)。

2.1 环渤海滨海旅游地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

1951-2011年环渤海滨海城市年均BCMI指数(图1)处于44-49之间,参照表1的分级标准,环渤海沿海城市年人体舒适度等级为3级,只有少部分人不舒适,整体来看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势。同时,60年来该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特别是1986年以后,人体舒适度的均值明显大于1986年以前,这个转变时间与气温发生突变的年份是相同的,可以证明气温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最主要指标[13]。从整体来看,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一年中的6-9月处于人体气候舒适性的5级,即最为舒适;4月、5月和10月感觉凉爽,大部分人感觉舒适;而一年中长达5个月(11月-3月)处于人体气候舒适性的2级甚至1级,大部人感到不舒适。这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冬季,由于较高的纬度加上来自大陆的冬季风的影响,气候严寒。而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与同期其它地方炎热、闷热的天气相比显得凉爽而湿润,是我国夏季避暑疗养的胜地。

2.2 环渤海滨海旅游地人体气候舒适度空间差异分析

通过对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图2),以及结合表2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环渤海滨海旅游地人体气候舒适度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

(1)舒适期。按舒适的程度不同分为最舒适期与次舒适期。最舒适期是指BCMI为5级的时期,出现在每年的5月至9月中。次舒适期是指大部分人感到舒适(少数人感到不舒适)的时期,即BCMI为3、4、6、7级。就各地区最舒适期出现时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最舒适期是连续的,这类地区包括大连、营口、丹东、锦州、唐山、威海(表2)。第二类地区最舒适期不连续,在7、8月份BCMI会达到6级,即偏热,一部分人较不舒适,这类地区包括:潍坊(7月)、天津(7、8月)、沧州 (7、8月)、滨州(7、8月),这是因为天津城市化率较高,受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容易形成热岛效应,而潍坊、沧州、滨州等地处于渤海湾的西南角,由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阻档,与环渤海其他城市相比受海上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小,气候炎热。结合图2看出,环渤海滨海城市60年来7月、8月份月均温最高的地区为天津、沧州、滨州、潍坊。可以看出,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威海等城市是该地区夏季消暑纳凉的旅游胜地。

最佳旅游季节的长短将直接影响该地的旅游收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以及河北唐山等地的最舒适期长达4个月,其余地区最舒适期均为3个月。其次, 在次舒适期中,4月份,天津、沧州、滨州地区舒适度最高,较适宜旅游。10月份,天津以及山东的滨海旅游地气候舒适度明显高于唐山以及辽宁沿海各城市。

(2)非舒适期。非舒适期是指旅游人体气候舒适度为1级、2级的冷非舒适期与8级、9级、10级的热非舒适期,在研究区域内集中体现在11月、12月、1月、2月、3月这5个月份。从图2不难发现:气温低、风大、干旱是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非舒适期内的普遍特征。这段时间将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低谷期,大部分人对气候条件不适应,户外活动受限,成为旅游淡季。

就各地区而言,11月至次年3月这五个月时间里期间,各城市非舒适的1、2级数量主要表现为锦州存在1个1级,4个2级;营口存在3个1级,2个2级;丹东存在2个1级,3个2级;大连存在1个1级,3个2级;天津存在3个2级;唐山存在1个1级,4个2级;沧州存在3个2级;滨州存在3个2级,威海存在4个2级,潍坊存在3个2级。存在1级的5个城市(锦州、营口、丹东、大连、唐山)均位于环渤海滨海地区的北部,相对而言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因此靠北的城市BCMI指数略低于南部的城市。11月至次年2月,各城市BCMI2、3等级交叉,这与各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城市热岛强度等因素有关。如天津、大连城市发展水平高,人口城市化率平均达58%左右,下垫面性质变化大,人为热排放多,气温略高于其他同条件的城市;锦州、营口、唐山、丹东等纬度较高,海岸线短,受海洋调节作用小,冬季易受大陆冷气团影响。

3 结论

综上所述,环渤海滨海旅游地气候资源优越。从整体来看,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一年中的6-9月处于人体气候舒适性的5级,即最为舒适;4月、5月和10月感觉凉爽,大部分人感觉舒适;就各地区而言,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威海等城市气候湿润、气温适中,是我国夏季避暑疗养的旅游胜地。潍坊(7月)、天津(7、8月)、沧州(7、8月)、滨州(7、8月)等地气温较高,舒适性较差,然而这些地区以及威海在4月、10月的人体气候舒适度要高于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唐山,更适于旅游。其次,气温低、风大、干旱是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非舒适期内(11月-3月)的普遍特征。这段时间将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淡季,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调整策略发展冬季旅游,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旅游业结构调整,延伸旅游产业链,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15(3): 326-342.

[2]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3]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4-349.

[4]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50-153.

[5] 鲁小波,陈晓颖.辽宁主要城市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52-58.

[6] 蒋铁民,王志远.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67-75.

[7]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4):679-685

[8] 王群,丁祖荣,章锦河,等.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1):171-181.

[9] 马丽君,孙根年,李馥丽,等.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资源科学,2007,29(6):40-44.

[10] 范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

[11] 林锦屏,郭来喜.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避寒疗养气候旅游资源评估[J].人文地理,2003,18(6):26-30

海滨小城篇5

莼湖,是奉化市东海岸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位于素有“东海项链”之称的象山港北岸,背山面海中间田,海岸线长32公里,有“中国第一渔村”的美誉,是奉化市“一体两翼”发展中最富潜力的“一翼”。全镇辖区面积145.32平方公里,下辖5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辖区常住人口9.5万。莼湖镇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镇”、“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省十大电视台助推特色乡镇竞赛第四名、“宁波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宁波市卫生镇”等荣誉称号,是全国重点镇及浙江、宁波两级中心镇。

近年来,莼湖镇牢牢抓住“东进”契机,依托“阳光海湾”、“滨海新区”两大产业平台建设,统筹发展规划、共享建设成果,着力实施“转型升级加速年”和“城镇建设攻坚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民生保障,提升生态环境,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2014年全年实现经济总量93.4亿元,增长6.5%;工农业总产值71.4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1.14亿元,农业总产值20.28亿元),增长3.7%;财政总收入3.82亿元,增长10.8%;实现税收3.27亿元,增长4.89%;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4元,增长1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8亿元,增长23.8%。

依托区位优势 打造“两大平台”

莼湖镇枕山临海、山清水秀,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居住环境优越。

莼湖镇区有独特区位优势,南侧有约60公里长的海岸线,约40平方米公里的海域中,深水港口就在莼湖,是发展临港工业的理想之地。莼湖港、岛、涂、山错落分布,具有发展休闲、旅游、居住相关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镇区内交通优势明显,同三高速、沿海中线、甬临线横贯莼湖,距奉化市区20公里,距宁波机场仅35公里,宁波市区40公里,距北仑码头50公里,与奉化、宁波两市区都在半小时生活经济圈之内,为莼湖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域内交通便利,市区至镇区范围里的各个行政村都已经开通了公交车。

宁波市正在全面实施的“象山港保护和利用”规划,给莼湖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莼湖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海陆并存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滨海新区和阳光海湾项目两大平台。

滨海新区是立足地方交通区位、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倾力打造的重要战略平台之一。该区块占地10.67平方公里,地处象山港西北侧,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气象开阔。产业导向上重点引进机械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体定位为宁波市产业转型示范区、奉化生态型制造基地、东部现代滨海新城,也是宁波南部综合滨海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阳光海湾项目位于象山港北侧,规划分为沿海中线以南和以北两个区块,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以南区块规划面积21.7平方公里,包括凤凰山岛、悬山岛、南沙山岛和界定区域内滩涂,概算投资500亿元。阳光海湾是浙江省、宁波市重点工程,浙江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浙江省政府领导联系的全省六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宁波市政府领导担任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的重点开发项目。

根据《象山港区域规划》宁波市滨海旅游经济区域功能定位,确定了“以国际化视野、高起点规划、品牌化经营管理和差异化特色竞争”的总体开发思路,充分利用滨海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规划建设集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运动体验于一体,具有国际高品质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长三角区域首选的顶级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

该项目三面环山、坐北朝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拥有长三角地区屈指可数的蓝色海湾和“港、渔、涂、岛、景”海洋资源,以及未经开发的矿物质温泉资源,是华东沿海地区唯一拥有“蓝海+温泉+福地”资源的瑰宝之地。是长三角城市群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要素最齐全的区块之一。

区域优势明显,海陆空交通便捷,距甬台温高速出口15分钟车程,距甬台温高铁奉化站和宁波至奉化轻轨站20分钟,距宁波中心城区、北仑港40分钟,距宁波国际栎社机场30分钟,处于上海、杭州“2小时经济圈”,未来几年,规划建设的沿海高速互通、宁波3号轻轨阳光海湾站,以及大型游艇社区、海上大型邮轮停靠站和悬山岛直升机飞行基地等,为项目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阳光海湾项目自2010年1月开工以来,通过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已累计投资23.8亿元。目前阳光小镇基本成型,避风锚地项目建设加快,招大引强取得重大突破。

(一)推进市政建设,优化基础环境

与上海龙元建设集团合作,启动项目中心区(滨海养生小镇)市政道路、湖泊水利、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滨海养生小镇区域“三纵三横道路和河流湖泊”基础设施以及综合管网铺设基本完成,项目基础环境已初具端倪。

(二)推进围坝建设,优化区域环境

与浙江围海建设集团合作,加快推进亲海水环境营造,实施总投资13亿元的避风锚地建设,目前项目东堤达到4.2高程,南堤达到3.8高程,可以通车上岛走人,形象轮廓凸显。

(三)招大引强取得重大突破

坚决贯彻市委“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大引强同步实施”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克难攻坚,于去年12月8日与宝能集团签署了总投资500亿元、规划开发建设沿海中线以南区块即阳光海湾项目21.7平方公里和沿海中线以北区块约30平方公里,合计约50平方公里的《奉化市宝能国际海湾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合同书》,全面开发建设滨海健康养生、国内顶尖滨海度假区。度假区主要规划建设“三园二秀一中心”,包括海洋主题公园、海上丝绸之路乐园、中国梦乐园,推出海秀、中国秀演艺,建设免税旅游购物中心等项目。目前概念性规划已编制完成,今年6月开工建设海丝乐园和温泉疗养中心、禅修中心、健康养生养老综合服务区基础;2016年开工建设大型海秀演艺中心和特色旅游免税购物中心;2017年开工建设海洋之心度假酒店、健康养生养老综合服务区,并试营业温泉疗养中心、禅修中心和大型海秀演艺中心。计划2018年底实现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总值15亿元,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以上。

产业平台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滨海新区、阳光海湾两个重大区块的投入开发、建设、招商,为莼湖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线并进 四城共建 均衡统筹

32公里长的海岸线,10多万亩的山林面积,背山面海中间田的地理面貌、山海优势,造就了“中国第一渔村”桐照村,“南岙长寿村”等,海洋文化,长寿文化等成为莼湖镇独有的靓丽名片。

如何深挖这些资源禀赋,让“港、渔、涂、岛、景”等后发优势爆发最大能量?莼湖镇充分利用生态海湾、海滩、海岛等战略性稀缺资源,放眼长三角,立足“环湾开发、面海发展”,打造“蓝色新城,风情海湾”,推动“三线并进四城融合”。其中,“三线”指经济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四城”指休闲养生之城、宜居海滨之城、高端产业之城、风情渔港之城。并在空间发展上提出了“一城、二带、三区、四组团”思路,实现全镇均衡统筹发展。

“一城”即在舍辋溪以南形成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中心区,实现与滨海新区无缝连接,是“蓝色新城、风情海湾”建设的中枢之地。“二带”即以“生态―商住―清洁工业”为主的南北城镇经济发展带及以“清洁工业―商住―滨海度假旅游”为主的东西滨海经济发展带。“三区”即滨海新区、阳光海湾和南岙养生文化园区。“四组团”即以现代休闲农业的后琅片“观光农业组团”、以下陈奉化南大门形象的“门户发展组团”、以发展大农业的鲒土奇片“现代农业组团”和以阳光海湾及周边渔村为依托的桐照片“海洋产业组团”。

莼湖镇为打造“蓝色港湾”,三条岸线齐步推进,其中在经济岸线建设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滨海新区、阳光海湾两大产业平台,以优势资源引进优质项目,以优质项目吸引规模资本,以产业吸引人才、扩大就业,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使阳光海湾、滨海新区及镇区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新一轮发展的“三驾马车”。

生活岸线则是以阳光海湾海洋旅游经济带和滨海新区沿港清洁工业经济带重要配套功能区块为目标定位,依托滨海新区、阳光海湾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在南部区块合理部署酒店、商业广场、房地产等商贸热点和医院、学校、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南部区块建设融进滨海新区、阳光海湾“蓝色经济圈”的配套服务区和留居地。

莼湖镇同时在老镇区以梳理式改造、局部拆迁修整为主,逐步对各村进行整合提升。此外,根据区域特色及地理位置划分,规划桐照栖凤滨海度假产业带、滨海新区生活配套居住带及南岙后琅休闲养生产业带,着力解决好生活设施配套、功能配套、环境配套等重点问题,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提升镇民生活品质。

生态岸线建设,主要以“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为抓手,强化镇区房屋、建筑、街道环境改造提升;全面推进农污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多途径扩大镇区绿地面积,力求植物配置多样化,促进城镇风貌改善;积极配合推进桐照栖凤标准海塘等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涉海养殖清退,减少海洋污染及富营养化,实现“山青水绿海蓝村洁”的生态境界。

“蓝色港湾”建设又分为四个特色城的建设,分别是休闲养生之城、宜居海滨之城、高端产业之城、风情渔港之城。

休闲养生之城运用“中国长寿之村――南岙”这一特色元素,结合古商道、步道,以综合性开发项目建设为依托,围绕长寿文化、养生之道,打造一座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疗养健身、生态产业、山野运动等于一体的休闲养生胜地,与阳光海湾的滨海之旅呈山海呼应之势。

宜居海滨之城建设以阳光海湾开发建设为契机,以南部区块建设为切入点,以滨海医院、客运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吸引商务中心综合体、商业广场、高等级酒店及房地产等项目落户建设,并积极促进大型购物商场、餐饮连锁企业等新型服务业态集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周边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和就业,逐步扩大人口规模,建成一个新的莼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初步形成新城“雏形”。同时以南部新城人口集聚为契机,逐步腾空一些空心村,大力发展涵盖一、二、三产的农庄型经济。

高端产业之城和风情渔港之城建设,是莼湖镇倾力打造的重点。高端产业之城是通过全面振兴现有龙头企业,全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契机,集聚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和纺织服装为主的基础性产业”和“以生物医药、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的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成为环象山港区域产业层次高、技术起点高、生产污染低的滨海产业集群高地。

风情渔港之城是蓝色新城建设的最美的点缀。因为风情渔港之城是通过深挖“中国第一渔村――桐照”的文化内涵,在保留和深入挖掘原生态海光山色、渔乡风情、人文景观等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基础上,局部修整桐照、栖凤等专业渔村,推动海产交易中心、海员俱乐部、观光码头等建设,通过旧村保渔村原味、新村推渔乡新貌,打造具有东方特色的风情海湾。

海滨小城篇6

由于城市地表地物覆盖的多样性,以及地形的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使得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覃志豪的单窗算法是针对陆地卫星的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提出的,参数较少,但是由于在地表温度反演过程中,缺乏实时的大气轮廓数据而不得不采用标准大气轮廓线,从而降低了反演地表温度的精准度。Artist&Camahan单窗算法是一种排除大气影响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亮温反演,然后将地表不同地物的辐射率引入实际地温的计算中,该方法的使用能够简化考虑大气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Artist&Camahan单窗算法对研究区域陆面温度进行反演,进而分析路面温度的分布差异、变化,同时通过客观的建立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关性,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定量分析热岛强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善天津市滨海新区人居环境和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数据来源

1 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滨海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3.0℃。年平均降水量566.0毫米,降水随季节变化显著,冬、春季少,夏季集中。滨海新区成陆时间较短,主要为第四纪以来的河积海积物,土壤为草甸盐土和盐化草甸土,一般特征是土壤质地粘紧,通气、透水不良,瘠薄,土壤含盐量较高。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遥感数据来源为美国地质调查局(简称USGS)所提供的天津市滨海新区1992年7月30日LandsatTM、1998年5月28日LandsatTM、2006年7月21日LandsatETM+及2009年8月30日的LandsatETM+四个时相的数据,其他辅助数据:天津市从1951-2012年有关气象数据,另外还收集了研究地区的行政界限图及滨海新区1:5万地形图等。

地表温度的反演

本文通过运用Artist&Camahan单窗算法对研究区域陆面温度进行反演。对于TM数据的热红外波段来说,像元的亮度值与陆面温度成正比例关系,像元亮度值越大,陆面的温度越高,反之,像元的亮度值越小,陆面温度越低。通过图像的灰度值(DN)先转化成相应的热辐射强度值,进一步推算出相应的亮温值。

结果与分析

1 滨海新区地表温度反演结果

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1992年7月30日TM、1998年5月28日TM、2006年7月21日的ETM+及2009年8月30日ETM+图像进行计算和处理,最终反演出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地表温度,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不规则,高温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最高地表温度均超过37度,与最低温度相差15度以上,热岛现象比较明显,与天津市气象局所提供的气象数据基本上一致,说明本文采用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的选取和得到的结果均是合理的,因此可以根据反演的地表温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2 城市热岛的界定

利用地表温度来研究城市热岛,首先需要对城市热岛进行界定。本文通过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将研究区域城市地表温度划分为4级、5级、6级,将研究区域分为4级,代表热岛范围的高温区和次高温区面积过大,与实际不符,分为五级,热岛范围虽然有所缩小,但是整个研究区域被低温区所覆盖,中温区和次中温区面积较小,与实际不符,同时各温区之间的过渡不理想。经过比较后,将地表温度划分为6级,代表城市热岛的面积相对较小,低、中温区域面积较为合适,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不同地物温度差异较明显,符合本文对城市热岛定量研究的要求。

3 热岛空间分布分析

通过均值一标准差法对研究区域不同时间的地表温度进行级别划分,按照特高温和高温区为城市热岛,确定研究区域的热岛范围,进而可以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有分析结果看出,城市热岛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而周边主要是次高温和中温区,有较少的低温散布在其中,较少部分特高温和高温区分散于滨海新区的西南地区,研究区域低温区和次中温区占较大面积,其范围主要以沿海地区、植被茂密和有水体的区域为主。从1992年到2009年城市热岛特高温区和高温区的面积有所增加,并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和中部方向扩张的趋势,城市热岛范围在滨海新区开发区和开发区西区内迅速扩大,且较为集中,1992年的低温区和次中温区被2009年的特高温和高温区所替代,这与该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相一致的,而位于滨海新区西南部的中塘镇、小王庄镇、太平镇及大港区热岛范围缩小明显,大部分面积由次高温区和高温区转为次中温区和中温区,滨海新区开发区大部分面积为热岛所覆盖,热岛效应强度加剧,热环境恶化。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自1992年至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各温区变化情况,本文同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栅格计算器将1992年和2009年的亮温值进行差值计算,将2009年的亮温数据减去1992年的亮温数据,得到差值影响(图1。图例中正数为暖色表示2009年亮温级别上升的区块,数值越大,温度级别增加的越多,反之亦然。例如,图例中数值为5,说明该区域由1992年的低温区变为2009年的特高温区,负数为亮温级别下降的区域,绝对值越大说明亮温降低的越明显;过渡色表示亮温级别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明显。

从图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1992到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在温度上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区及开发区西区,温度上升较明显,所占整个滨海新区整个面积较大且较为集中,而位于滨海新区西南部的中塘镇、小王庄镇、太平镇及大港区温度级别下降明显;17年间,北大港水库的温度变化不大。这说明滨海新区开说明城市化进程在滨海新区的中东部发展较为迅速,热岛分布随城市化的扩张而扩张。

4 城市热岛驱动力分析

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力因素有多种,其主要因素与下垫面的类型有关,也就是地表地物覆盖类型,本文研究的区域为滨海新区,地表地物可以认为是由建筑物、水体、以及植被所组成。由于滨海新区的水体所覆盖的面积相对于其他地物覆盖面积来说,比例相对较小,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地表地物是城市建筑物和植被。本文通过引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BVI)来反映城市建筑和植被覆盖密度,通过建立NDVI和NDBI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采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作进一步分析。

NDVI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大可达到-0.634,可以看出热岛的分布和下垫面有关,NDVI值越高,地表温度越低,相反,NDVI低,地表温度越高,表明城市热岛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同时也说明地表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起到抑制的作用。图中1992年和1998年NDVI的值多分布在零值右侧,说明滨海新区的植被覆盖密度较高,从2006年开始,多数NDVI值由开始向零值靠近,到2009年多数NDVI值开始趋于负值,滨海新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可以看到,自1992年以来,随着滨海新区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对于土地的使用需求,导致大量的自然景观变为民用和工业用地,绿地面积急剧缩小,城市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影响,缓解城市热岛的能力也相应的被削弱。

主要结论

海滨小城篇7

关键词:城市;滨海空间;自然属性;景观特质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滨海空间是滨海城市中与自然联系最为密切的空间地段,也是滨海城市独特风貌的集中体现。纵观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滨海空间案例,其成功之处都在于可以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而这其中,自然属性无疑是滨海空间有别于其他城市空间的最重要因素。随着滨海开发的进行和人们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提高,如何在空间规划设计中注重并体现滨海空间的自然属性和景观构成,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仍需进行不断地探索并予以重视。

1城市滨海空间的自然属性

自然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是复杂的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体,通常来讲可分为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半自然或接近自然)和人工环境(自然形式的人工环境)三类。城市中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载体,也起着构建城市系统和满足人们生活游憩等需要的重要作用,具有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属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越来越多的征服和改造,城市空间内的自然属性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

城市滨海空间内的自然属性,是指滨海自然生态结构系统在城市空间中存在并维持的外在景观环境,包括其自然要素的构成和功能、空间分布状态和形态特征、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安全的作用等方面。常涉及的滨海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体、气候、海岸线、岸滩和动植物等。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滨海空间自然属性的特征和内涵,因此研究范畴应以实体空间为基础,具有形态上的可视性和尺度上的可讨论性,即以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自然要素为研究主体,将主要针对水体、海岸线、岸滩、动植物和自然山体等规划设计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要素进行例证和探讨。

2滨海空间中的自然要素解析

2.1滨海空间的自然本底要素

自然要素是滨海空间最宝贵的资源和景观核心,并主要体现在海岸上,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自然要素是构成滨海空间自然风貌的基础。

(1)水体的自然特征

海水是最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给人意象最深的自然元素,是滨海空间设计的依赖场所和重要对象。其自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温度上较内陆变化缓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在静态视觉上以永恒而广阔的蓝色或绿色给人以感官和心理上的亲和感;在动态视觉上以有韵律感的波浪和涨落的潮汐使人领略真实自然的亦动亦静(图1);在气味上具有一定的盐度和咸腥味,且近岸低于远岸。

图1 大连市开发区滨海风貌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2)海岸线的自然形态特征

根据海岸线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平直型海岸、内湾型海岸、外湾型海岸和岛屿型海岸,不同的海岸形态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

平直型海岸的海面视野较为单一,形态和观景点缺少变化,这类的岸线通常通过保护其本底优质的自然元素(沙滩和植物环境等)来体现海岸的自然特点。内湾型海岸的岸线向内陆弯曲,易形成内收的效果,且具有较多的观景视点,可以欣赏到近海区域完整的海上轮廓和丰富的滨海空间层次,这类岸线的布局可以分段有选择地保护其自然元素并体现滨海空间的自然特征。外湾型海岸与内湾型海岸相反,海岸线向海面弯曲,外向性会被加强,此区域的景观容易成为一个突出的背景或焦点,因而整体的自然风貌就显得更加重要。岛屿型海岸从规模上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或主城区位于天然岛屿或与陆地连接较少的半岛上,被自然弯曲的海岸线所围和;另一类是位于城市周围海域且面价较小的附属岛屿,本身生态环境良好,且与城市滨海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3)不同类型岸滩的自然特征

岸滩是海陆作用最强烈地带,也是游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岸滩大致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3种类型。

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常有突出的海岬,且轮廓分明、气势磅礴,它的主要特点有海岬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凸出、海湾向内陆弯曲、海岸线蜿蜒曲折且曲率较大等。砂质海岸的组成以松散的砂砾为主,沙滩景观是较为常见的类型,除此之外还包括沙坝、沙堤及沙丘等景观。淤泥质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景观比较单调,分为泥滩和草滩。

(4)动植物的自然特征

滨海空间中因其独特的环境因素,使得植被一方面形成特定的群落形式,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其惊人的耐力,使其具有抵抗海潮风和稳固土壤等作用。同时,在海陆相接的这个区域,也是动物种群非常丰富的地区,尤其海湾地带,许多重要的鱼类在这里度过它们的幼龄期,一些很有价值的贝壳类生物也生长于此,它同时还是许多水鸟的栖息地。

(5)山体的自然特征

滨海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山海呼应的自然景观,山体距离城市滨海空间的远近,也对空间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近距离的山体与滨海空间相融合,山体就衬托于建筑或道路的旁边,给人以“人在山中”的感觉;远距离的山体可以充当滨海空间向陆地一侧的天际线,结合近景的城市景观和远景的建筑轮廓线,构成了高低错落富有层次的空间背景(图2)。

图2 两种尺度的山体景观给人的空间感受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2.2滨海空间的自然形态特征

对滨海的自然本底要素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应当意识到,城市中的滨海空间不会由这些元素单独构成,经人工化改造利用后的滨海空间如何较好地尊重和体现自然属性,下面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探讨分析。

(1)维持滨海空间的自然风貌

这类滨海空间主要以保护并维持原有的自然岸线、地形地貌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要素为主,尊重原有的自然肌理和生态系统,人工改造相对较少,且多为游览路径、景观节点、必要的环境设施和依托地形组团状的建设用地等,常见于以旅游度假功能为主的滨海空间。

大连的付家庄公园及其附近环境,在整体环境层面尊重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道路、住宅、环境设施等的设计都是依托滨海地区起伏的地形而建,保留了被植物覆盖的山丘,使空间整体给人以位于的山海之间的明确意象;在远景层面建筑群因地借势,城市天际线与自然山体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的景观背景;在近景层面保留特色的自然景观元素和风貌,如断崖、礁石和沙滩景观等,清澈的海水露出若隐若现的石滩,海边的沙滩和礁石群是人们聚集最多的活动区(图3)。

图3 大连市付家庄滨海景观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2)保留海岸线的自然本底元素

此类滨海空间以城市建设用地为主,但通过建设用地后退岸线等方式保留了海岸线上的特色自然要素,如洁净的水体、砂质或礁石的岸滩、自然形态的海岸线和固有的植物等。常见于拥有优良海水水质和海岸资源条件的滨海地区,其核心模式是城市发展沿海岸带展开,最大限度地珍惜和利用滨海景观,将优质的海岸资源用作公共开放空间。

美国的圣莫尼卡海滩是加州最有吸引力的海滩之一,在海滩的建设中始终以整治和保持自然环境为前提,并且注重滨海空间环境的开放性,设计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海滩游憩功能,设有长堤及其附属建筑、沙滩运动场、自行车及滑板专用道、儿童公园等游憩场所。最重要的是,其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建设计目标为整个海滨带来了持久的生命力。

(3)符合自然的目标导向

由于原有的自然海岸线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破坏,或者因土地紧缺等原因需进行填海改造,致使原本的自然岸线虽被改造,仍能以对空间自然属性的尊重为目标导向,人为设置基本的滨海自然元素。常见于综合性质的滨海都市区或填海而成的旅游渡假区等类型的滨海空间。

美国的查尔斯顿海滨公园曾作为废弃的港口被专用做泊车,后逐步被改造为服务于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安静休息场所。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现有自然要素和灾害情况,将地面垫高,既可以防止洪水的侵袭,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水边沼泽和自然野生栖息地。同时在公园的细部设计中,也注重草地和行道树的种植,以及无围墙的边缘有利于引入人们进入和水体景观的渗透等。

3 大连城市滨海空间的自然属性特质

3.1丰富的海岸线形态

大连市三面环海,具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岸自然景观风貌。其海岸线长度约1906公里,其中陆地岸线长1287.5公里,海岛岸线长618.5公里。曲折而绵长的岸线资源决定了大连拥有众多的海岸线形态类型,形成了诸多岛屿、岬角与海湾相间的自然景观风貌。例如大连市开发区贝壳广场附近蜿蜒的自然岸线形态创造了丰富滨海的景观风貌,位于海岸线的主要观景点,既有城市轮廓线和海平面的高差对比,又有人工天际线和自然天际线的穿插衬托。

3.2多层次的岸滩景观

大连绵长的海岸线也拥有多种类型的岸滩景观,常见的岸滩类型主要有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两类,以其熊奇险峻、变化多样的自然风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人们最愿意停留、观赏和游玩的场所。其中基岩海岸主要包括港湾型和岛礁型两类,例如黑石礁景区的“海上石林”和付家庄海滨的断崖等都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滨海自然资源;砂质海岸主要包括堤坝型和岬湾型两类,如大连付家庄和金石滩等处的沙滩。

3.3山海整体风貌

大连市的滨海整体风貌处处体现着山海一体的特质,这也使得滨海空间的视觉体验不光停留在海岸线的二维层面和有限地带,而是可以扩展到三维的高度层面,并且更加向内陆地区的城市空间延伸。无论是经人工改造较少的棒棰岛景区、保留岸线自然风貌和本底元素的付家庄景区,还是经人工利用较多的老虎滩和经填海改造的星海广场等等,都体现着山海风貌给人的强烈意象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

3.4开放空间系统

大连市在美化城市方面有着诸多的经验,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完成了对诸多广场和公园的建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开放空间序列。其中一些广场和公园还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节点,这当中就有许多位于滨海空间的,例如星海广场、海之韵广场和金石滩度假区等(图4)。这些开放空间系统为人们亲近海岸,接触、了解自然资源并提升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4 大连市星海广场鸟瞰 资料来源:网络图片

4结语

文章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地调研,在对滨海自然元素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自然属性较好的滨海空间归纳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维持滨海空间的自然风貌、保留海岸线的自然本底元素和符合自然的目标导向。同时,以大连市的滨海空间为例,对其具有的自然属性特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意在强调自然属性是滨海空间的核心价值,是创造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塑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维持城市滨海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滨海空间的开发建设中,应在各个层级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意识,以尊重和保护滨海空间的自然属性为目标,并深入挖掘自然的内涵和特质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

[2](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都市滨水区规划.马青等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海滨小城篇8

关键词:都市型;海洋旅游;深圳;海陆一体化;海洋旅游网络 ;海洋合作区。

一、深圳都市型海洋旅游现状特点。

深圳都市的发展, 在空间上实现了城市区域的全方位覆盖,在人口方面实现了千万常住人口的突破,而在都市生活与休闲方面,周末游和自驾游的兴起使深圳的环城游憩带得以发展。 深圳海洋旅游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东部滨海区所在的龙岗区为例,2000 年旅游者人数为 95.4 万,2011 年旅游者人数达到 1236.9 万,增长了 13 倍(见图 1)。 发展至今,深圳的海洋旅游呈现出以下特征:

1.滨海旅游活动逐年升温,滨海旅游地开发呈激增态势。

自 2002 年深圳提出“退二进三”的城市发展策略以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深圳的滨海旅游活动也在政府的提倡下大力发展起来,沿海交通情况的改变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滨海大道、S359、S360 以及盐坝高速陆续建成,大梅沙-小梅沙-玫瑰海岸度假片区、下沙-观音山-葵涌度假片区、南澳度假片区、东冲-西冲度假片区、杨梅坑度假地、较场尾-金海湾度假片区、欢乐海岸、前海片区等旅游地也随着道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 2012 年大鹏新区建立,明确定位于发展“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了深圳的滨海旅游的开发进程。

2.近海旅游活动开始萌芽,品牌培育任重道远。

深圳虽然是沿海城市, 但深圳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移民而来,本土原有渔业活动对于近海旅游活动的推动近乎于无,这使得长期以来深圳的近海旅游活动处于空白状态。 20 世纪 90 年代,康辉旅行社组织深港澳珠江口巡游活动,这是深圳近海旅游的首探。 进入 21 世纪后深圳部分海洋活动先锋爱好者借鉴香港及国外经验在深圳东部展开海洋运动尝试,深圳近海旅游自此萌芽。 2007 年,深圳帆船爱好者成功推动“中国杯”帆船赛成为官方赛事;2008 年,国际 F1 摩托艇大赛深圳站正式落户南山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水上项目在大鹏半岛成功举办。 国际海洋赛事成为深圳近海旅游活动发展的领航,部分大众性的近海旅游活动逐渐呈现,例如气垫船、摩托艇、潜水、海钓、跳伞、滑翔等。但是,这些近海的赛事、活动发展的时日尚短,多数还处于萌芽阶段,近海旅游的品牌形成于品牌培育任重而道远。

3.海洋旅游全面突破海洋功能区划,渔业与海洋旅游 的结合日益紧密。

虽然《深圳市海洋功能区划》制定了渔业与旅游的海洋区划,但是经过 8 年的发展, 渔业地区与旅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海洋旅游已经全面突破目前的渔港中的海洋功能区划。渔港中的南澳、坝光、东山、沙鱼涌,养殖区中的内伶仃岛北湾和东湾、内伶仃岛南湾、南澳、鹅公湾、岭澳、东山,人工礁渔区中的东冲———西冲、杨梅坑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 第一产业渔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推动了深圳海洋旅游的大跨度发展。

4.珠三角地区海洋旅游迅猛发展,国家优惠政策 加剧海洋旅游竞争。

在珠三角范围内,无论是传统滨海旅游地,还是新兴滨海旅游地都在迅猛发展。珠海作为传统的滨海旅游地,连续 10 年对其滨海大道情侣路进行改造和延伸, 并展开了积极的海岛旅游探索;惠州、江门等地作为新兴的滨海旅游地在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不仅建设了碧桂园十里银滩、金融街巽寮湾度假中心等新型旅游目的地,也开发了滨海温泉等新型旅游项目。国家给予周边城市的优惠政策更是加剧了珠三角城市海洋旅游的竞争。2011 年珠海横琴新区、2012 年广州南海开发区相继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成立。 横琴获准实行“二线关”特殊制度,南海开发区则获准与港澳进行旅游联动开发, 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下,两地吸引了大量资金进行海洋旅游开发, 并迅速形成了滨海产业。 在此背景下,深圳的海洋旅游面临的竞争急速增加。

二、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的劣势。

深圳拥有巨大的海洋旅游市场,且随着城市的发展都市型海洋旅游已经起步,但是也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劣势。

1.海洋旅游起步晚,基础设施制约海洋旅游的发展。

深圳海洋旅游发展较晚, 滨海地区长期处于闲置或无序状态,虽然历届深圳总体规划都对滨海地区有过设想,但是由于财政倾斜力度不大,加上各区的海洋意识不强,使海洋旅游长期滞后经济的发展。财政支持力度的低下使滨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深圳市区,交通不便、住宿困难、通讯不畅等基本问题成为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的严重制约。

2.海洋城市形象引导不足,海洋旅游发展意识薄弱。

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但由于深圳的发展以工业先行,近市区沿海区域又多沦为填海区, 滨海地区或偏处城市边缘难以到达、或由于城市污染让人望而生畏,使深圳长期展现出内陆城市而非海洋城市形象。 另外,深圳的旅游发展主要依靠口岸入境游客,长期以来主题公园旅游和都市旅游是深圳旅游的主导,而滨海旅游却由于观念的缺乏而长期搁置。

3.海岛旅游先天不足,海岛开发艰难前行。

深圳市周边虽然有 100 多个岛屿,但是实际上属于深圳且面积超过 1km2的海岛仅有大铲岛、小铲岛、赖氏洲、洲仔头四座,这四座岛屿与之对应的陆域较为偏僻,迟迟未能开发。 深圳周边其余的岛屿分属于珠海、惠州、香港三地,其开发涉及到行政问题,因此仅有零星的深圳游客前往旅游,却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大规模的开发。

第二,深圳处于边疆地区,改革开放前海疆问题严峻,深圳周边的许多岛屿被列入军事管理或安置军事设施,基于国防安全这些岛屿的开发也难以进行。

第三,海岛管理之前隶属于渔业海洋局,陆地的旅游开发流程与海洋开发投资的流程不一致,导致海岛开发融资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深圳的海岛旅游尚未真正起步,仍需艰难探索。

4.海洋旅游开发政出多门,统一规划难以实行私建违建层出不穷。

在深圳行政机构改革以前, 海洋旅游的开发需要经规划局、国土局、海洋局、建设局等多部门的审批,但各部门往往基于自身考虑对海洋开发各持己见,在此背景下,正规的海洋旅游开发往往悬而未决,巨大的市场却又诱使民间投资实行私建违建,造成了目前深圳海洋旅游品质不高却又数量繁多的现状。例如经媒体曝光深圳的“海上皇宫”就是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私自建造的,但是它的火爆程度也反映了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深圳部门合并后,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及规划国土局对海洋旅游开发进行审批与授权,大大简化了政令,但是整合行政力量统一规划开发仍旧任重而道远。

三、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策略。

基于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特点以及深圳海洋旅游发展的劣势,本文从海滨旅游、近海旅游、海岛旅游等构成都市型海洋旅游的三方面入手分别给出发展策略,同时整合海滨、近海、海岛旅游资源形成海陆一体化旅游网络,并构建都市圈之间的海洋旅游合作区。

1.海滨旅游发展策略。

随着深圳都市的发展,深圳的海滨旅游已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圳海滨旅游发展必须实现以城市为依托,陆海互动,保护生态与旅游开发并重。

①与深圳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细分海滨旅游市场,实行都市型海滨度假与郊野型海滨度假区域差异化开发。深圳的海滨旅游发展与深圳的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海滨旅游的发展必须与深圳城市发展相适应,海滨旅游的推进深度、开发规模必须与深圳都市发展的阶段相适应,既不能超前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可滞后发展导致海滨地区竞争力下降。

目前深圳海滨旅游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呈梯度的市场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滨旅游的市场分析不够,海滨旅游开发过于盲目,因此对于深圳的海滨旅游市场的细分研究势在必行。根据海滨旅游市场的需要将都市行海滨度假与郊野型海滨度假实施区域差异化开发,将便利市民与保护生态兼顾。

②立足珠三角,海滨与陆域互动,以发展旅游综合体为主体塑造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地形象。 首先,深圳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发展海滨旅游必须跳出市域局限,立足珠三角,打造国际形象。未来深圳海洋旅游不可避免的与整个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展开竞争,同时也必须积极的与其他城市进行合作,把海洋旅游的蛋糕做大。

其次,海滨旅游紧紧依托沙滩部分则地域狭小,海滨地区与陆域互动将极大的增加海滨旅游的腹地范围,构建全方位海陆一体化旅游系统从而提升竞争力, 加强海滨地区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例如,大梅沙片区以沙滩为依托,纵深发展旅游地产及高端商贸,并联通东部华侨城景区成为海陆一体的海滨旅游区,大大增加了旅游竞争力。

再次,深圳目前海滨旅游地众多,但欢乐海岸、大梅沙、小梅沙、玫瑰海岸、校场尾、南澳等地均以市民的低层次需求为主,与城市等级相匹配的国际海滨旅游地严重缺失。旅游综合体作为集旅游、地产、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产业集群具备迅速聚集资金,统一规划营销,快速吸收国外优秀经验等一系列优点,能够集约利用海滨地带土地,迅速打开海洋旅游局面,从而塑造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地形象。

③严格保护海滨环境。 有序控制海滨土地利用,创建可持续的海滨旅游发展之路。 海滨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大型的建设与开发极易造成海滨地区的毁灭性破坏,同时海滨地区是陆地与海洋交汇之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频繁的人类活动往往给此处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因此严格保护深圳的海滨环境是深圳海滨旅游的得以发展的前提。

随着深圳城镇化的推进, 除红树林地区与东部海滨岸线外,深圳绝大部分的海滨地区都开始为城市建设所用,大规模的围海造陆改变了深圳原有的岸线形状,2011 年大鹏新区建立后,旅游城镇化的趋势已经向东部推进,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海滨土地的利用,严格限制海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从而创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2.近海旅游发展策略。

①以渔业为依托,改造传统海洋活动基地,促进渔业与旅游结合,迅速打开近海旅游的局面。 深圳发展近海旅游首先可以以渔业为依托, 渔业是深圳近海产业中最容易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在深圳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渔业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渔家乐等类型的旅游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深圳近海旅游者数量,为近海旅游吸纳人气,从而迅速打开深圳近海旅游的局面。

②以陆域为支撑,兴建新兴海洋活动基地,持续加大近海体育活动的发展,以体育活动促进近海旅游发展。 目前深圳的近海旅游非常稀少,除了少量的摩托艇、冲浪、气垫船、帆船活动,与国外的滨海旅游胜地相比,深圳近海活动无论从规模还是种类上都相距甚远。未来深圳发展近海旅游需以陆域的海洋活动基地以及海洋活动培训机构为依托,依托陆上资源,以时尚和前卫的生活方式吸引深圳的中青年人士积极参与,例如潜水、滑翔伞、风筝冲浪等等。同时继续加大近海体育赛事的投入力度,巩固 F1 国际摩托艇大赛和中国杯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的已有成果,积极培育其他近海赛事品牌,并衍生近海赛事旅游产业链,例如摩托艇活动在近海旅游中的推广,利用体育活动促进近海旅游发展。

③以近海岛屿为节点,引入新型线路,组织特色化海洋游线,增加近海旅游多样性。近海旅游是滨海旅游与海岛旅游的良好衔接,海岛旅游是良好的节点所在。 深圳近海旅游应当构建联接陆地与岛屿的良好路线,集休闲渔业、滨海活动、特色岛屿、近海活动于一身,积极开拓新型近海旅游主题线路,改变以往近海仅仅作为陆地与海岛通道的尴尬地位,丰富近海旅游的多样性。

3.海岛旅游发展策略。

①陆岛联动,改善岛屿交通条件,发展主题式海岛旅游。目前深圳发展海岛旅游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现有海岛的旅游品质,而交通不便已经成为影响海岛开发的关键因素,以铲岛、小铲岛、赖氏洲、洲仔头等四岛为例,由于交通不便海岛旅游发展十分缓慢。深圳应当实施陆岛联动, 积极利用现有的渔港设施增设旅游码头,并积极开发营运线路,实现岛屿与陆地的顺利对接,降低深圳游客赴岛成本。

另外,目前深圳的海岛旅游上处于萌芽阶段,随着深圳旅游产业的发展,海岛旅游必将成为热点,因此预先确立主题式海岛旅游开发,严禁无序开发,达到保护海岛与可持续开发旅游的目的。

②创新岛屿开发模式,尝试岛屿租借开发,增加深圳近海岛屿开发数量。深圳周边岛屿众多,但是多数都属于珠海、香港与惠州三地,珠海、惠州两地经济体量较小,与深圳体制相同,且毗邻深圳的岛屿珠、惠两市鞭长莫及,因此深圳可以尝试创新岛屿开发模式,展开与珠海、惠州的海上岛屿合作,尝试租借开发深圳附近的岛屿,增加深圳可开发的近海岛屿数量,从而全面提升深圳滨海城市形象,是深圳成为集滨海———近海———海岛旅游于一体的城市。

4.海洋旅游网络与珠三角海洋旅游合作区。

滨海旅游、近海旅游与海岛旅游的发展是都市型海洋旅游的三个重要组成方面,从空间上看是从陆地向海洋由近及远的旅游空间拓展。 深圳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市场里建立海洋旅游网络(图 2)。 依托海滨旅游,背靠旅游腹地,兴建新型海洋旅游活动基地,完善传统海洋旅游活动基地,开拓近海旅游,积极开发主题海岛,充分利用特色海洋旅游线路,全方位开发海洋旅游。

第一,在海洋网络的基础上,充分依托珠三角都市连绵区的市场优势;在整合珠三角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广佛肇的政策与市场,结合深莞惠及香港的市场优势,并倚借珠中江、澳门的政策优势,构建珠三角海洋合作区,以此为基础向国家申请建立都市型海洋试验区(图 3)。 第二,尝试对珠江口岛屿群进行整合,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对这些岛屿进行勘探与调查,然后根据土地适宜性、区位、岛屿特性等进行统一的保护与开发,防止重复建设与无序开发。第三,参照珠海横琴新区“二线关”制度,允许粤港澳三地人员在海岛简易通关消费;同时在海上建立粤港澳自由关税区,利用财政手段及关税制度刺激珠江口海洋旅游开发。

四、结语。

深圳发展海洋旅游拥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市场优势,随着都市区的提升与发展,海洋旅游潜力逐步释放。 深圳在海滨旅游方面可拓展腹地加强与城市的联系,近海旅游方面需要培育近海活动,开发新型旅游线路,海岛旅游方面在主题式开发已有岛屿的同时,可以租借珠海、惠州的海岛进行发展。深圳海洋旅游需要以本地市场为出发点,探索滨海、近海、海岛为一体的海洋旅游网络开发,同时立足珠三角,积极与广佛肇、珠中江以及港澳的合作,尝试建立珠三角都市区海洋旅游合作区。 注释: ①根据 2000~2011 年深圳市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综合得出。

参考文献:

海滨小城篇9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一、天津滨海新区与廊坊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从津廊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及滨海新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将使天津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业得到迅猛发展。而廊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业将会有所上升,但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才能够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具体数据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天津滨海新区在第一产业方面处于劣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度却稳定上升。而廊坊第一产业方面却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二产业一直是廊坊的主导产业,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向廊坊的渗透转移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连续几年都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可以为京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廊坊与京津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互补作用和梯度差距。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明显成下降趋势,显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二、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比较分析

(一)发展速度方面:

表3列举了反映滨海新区与廊坊市、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水平的主要数据。受统计资料的限制,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综合数据代表长三角区域,用广东省数据代表珠三角区域。(以下同)

数据显示,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市生产总量,分别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5%和10%。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中的廊坊市最低,比最高的上海市低46110元,为上海市的25.6%,是广东省的60%;滨海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也远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只占两区域的20%和7%。在政府财政收入人均水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滨海新区与廊坊市综合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差距在缩小。

(二)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方面

滨海新区与廊坊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类似,都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若干大中城市为拱卫的城市群和城市圈,但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珠三角两区域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差异较小,新的经济簇群凸现,发展非常迅速。除上海、广州两个核心城市外,长三角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珠三角的深圳、珠海、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等,产业聚集明显,经济高度发达。而滨海新区与廊坊区域的滨海核心城市与周边环廊津产业带的大城。霸州,文安等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和产业梯次相关悬殊,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孤岛现象。

(三)产业群、产业链形成方面

津廊、长三角、珠三角同样涌现出众多的产业群,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津廊区域产业群不仅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而且多是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联系相对不足;相反后者的产业群不仅在本区域获得大规模发展,构成区域特色竞争优势,而且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连绵区,产业一体化趋势非常明显。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廊坊产业结构梯度低。

廊坊产业优势不明显,与天津合作基础薄弱。廊坊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属于拾遗补缺的配套加工型,没有形成突出的主导产业,也缺少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夹缝经济”的特征。从总体看。廊坊市工业企业规模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为特色,行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是基本特征。廊坊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相差悬殊,一产比重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这种产业结构的高落差,无论参与同天津滨海新区的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核心”城市产业极化程度不够,对周边区域拉动力不足。

总体分析,津廊区域强中心虽然开始出现,但作为“核心”的滨海新区,极化阶段还远没有完成。天津滨海新区人均GDP虽然远远高于廊坊,但从经济总量看,滨海新区的GDP还不如上海市。因此,加强产业聚集,增强经济实力,仍是天津滨海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沿海”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临港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津廊区域具有环渤海湾最好的港口资源和其他临海产业资源条件,但长期以来沿海开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环渤海”战略真正实施力度不够,以至优越的沿海优势得不到应有发挥。直到“十五”期间,沿海开发建设才有了实质性进展,但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不够,产业价值链条残缺。

津廊区域间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能够形成都市圈,这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表现的十分明显。虽然廊坊与滨海新区在产业结构上几乎不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仅有的几个价值链十分单薄。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辐射有限,区域内产业链残缺,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例如,天津的摩托罗拉、天津一汽等大型公司并没有与与廊坊形成有效的产业联动。究其原因,其滨海新区与周边廊坊地区的经济落差较大有很大关系。滨海新区各种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定位高,而廊坊产业定位与滨海新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产业传递梯度落差很大,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而且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大而全,城市内部就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链,所以也缺乏与其他地区合作的动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经济相当发达,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行政,而是和产业特性相联系的。企业规模小,多为中间产品,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对完成的产业链。津廊地区相对来说,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不发达,大气也习惯自己单打独斗,自我完善。因此,该区域难以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业链。

(五)科技创新不足,产出率低

创新是区域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决定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因素包括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两个方面。2007年津廊区域R&D支出总额占当年区域GDP值的2.3%;而沪、苏、浙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分别为2.6%、1.7%和1.52%,均超过1.49%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是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说津廊区域在科技创新投入上并不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专利申请和拥有量,特别是发明专利在专利中所占比重是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到2005年,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及拥有量三项指标上均领先全国,而津廊区域的专利授权量比长三角低70%,比珠三角低62%,差距相当明显,说明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科技创新投入中有相当部分没有转化为产出,产出率很低。

四、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廊坊与滨海新区互动互补的政策平台

廊坊滨海新区应本着开放的原则,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强化“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呼吁两地政府尽快制定近期地区经济发展近期、中期和长期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两地应明确区域发展目标、各地区的城市分上和功能定位。同时构建产业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城市规划和布局一体化。并在实际上作中,两地要多多沟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发挥其引导性职能。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协调区域利益,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区域协定、区域公约或局部协定多方商议等形式打破地方保护性政策,从而构建区域大市场。

(二)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战略和规划

廊坊与滨海新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且是在两地政府有意识、有组织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两地政府有必要对廊坊与滨海新区,特别是京津冀的未来发展做统一的筹划和部署。具体的规划会因为战略的实施和制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起的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是富民强区的需要,是京津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保障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互动协调机制

两地政府应完善地方政府间的对话体系和信息互通机制。这一体系应形成经常性的互动。通过投资信息来引导产业的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努力做到与国际规范接轨。信息互通制度对廊坊与滨海新区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乃至外商而言,都有极其需要的决策资源。例如长三角的上海己经启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廊坊与滨海新区也可以效仿其组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依托媒体与网络将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廊坊与滨海新区的共同财富以及强化两地的内部合作机制。要建立一种可以异地进行上商企业注册、异地办理银行结算等的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 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版.

海滨小城篇10

关键词:滨海湿地;遗产特征;申遗可行性;盐城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0603

1引言

世界遗产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地的环境[2],世界遗产保护技术及方法[3],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4,5\],世界遗产空间差异及趋势[6],潜在世界遗产[7]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8],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有关潜在自然遗产的特征与可行性研究仍较少\[9~11\],缺少滨海湿地遗产申遗的研究。

截至2015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1031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802处,世界自然遗产197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2处。中国作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截至2015年8月,共有48项(包括文化遗产34项、自然遗产10项、双重遗产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2位。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数量上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苏州会议确定:已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每年最多可申报2项世界遗产,但其中必须有一项是自然遗产。那么,加大对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10项世界自然遗产中,生物多样性类别和地貌景观类别遗产地的数量相对较多,未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应优先考虑申报数量较少的化石产地类型、陨石冲击类型、水体景观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冰川地貌类型、海岸地貌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12]。中国滨海地貌非常丰富,但有关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资源申遗的研究极其少见。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亚洲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已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已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是世界重要的自然遗产。因此,强化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及申遗可行性进行研究,能为其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开展湿地遗产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全球多种濒危物种和盐城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盐城滨海湿地概况

盐城滨海湿地(E119°27′~121°16′,N32°34′~34°28′)位于江苏省中部沿海,辖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及东台5县( 市),海岸线长582 km,总面积4553 km2,占江苏滨海湿地面积的60%,全国湿地的14.3%,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湿地保护区[13]。盐城滨海湿地既有快速淤长岸段,又有强烈侵蚀岸段,基本以射阳河口为界,以北为侵蚀型岸段,以南为淤长型岸段。湿地类型主要有芦苇湿地、草滩湿地(包括盐蒿、互花米草)、淤泥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包括养殖水域、水田)等5种,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滨海湿地。盐城滨海湿地是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14]。建有丹顶鹤和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也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鸦雀等,盐城滨海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5]。

3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1世界自然遗产应具备的特征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指导性文件。如果遗产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即可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16]:(Ⅶ)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Ⅷ)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Ⅸ)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Ⅹ)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是否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特征是申遗成功的基础因素。在申遗之前,需将对照上述标准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进行科学系统论证分析,核准是否满足申遗的标准,为申遗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3.2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2.1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7]。滨海湿地作为高度动态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第6个核心计划,其具有洪水截留、地下水再充填、地下水释放、沉积物截留等水文功能,具有营养物截留、营养物输出、就地碳截留等生物化学功能,具有生态系统维持、食物链支持等生态功能。盐城滨海湿地作为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滨海型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国际滨海湿地区,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之一。其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3.2.2罕见的淤泥质湿地景观

世界海岸的75%是基岩海岸,盐城海(滨海)岸湿地则是全球最为典型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与盐城海岸紧紧相连,辽阔而平坦,规模巨大。而且盐城滨海淤泥湿地既不于海底,也不位于河口或峡湾,而是位于海岸带,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呈辐射状分布,这种淤泥质沙洲湿地景观世界罕见[18]。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Ⅶ)。

3.2.3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以原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为目标的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世界主流之一[19]。盐城滨海湿地拥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维管束植物有223种。动物有兽类20多种,鸟类18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7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具有典型生物多样性地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是世界重要的迁徙水禽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当今世界上丹顶鹤迁徙种群最主要的越冬地[20],对丹顶鹤等迁徙性珍禽的全球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其次,盐城滨海湿地区建有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动物麋鹿的栖息地,是拥有世界1/3的野生麋鹿,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盐城滨海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河鹿等19种动物的栖息地,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世界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Ⅹ)。

3.2.4全球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

盐城滨海湿地是由黄河、长江、淮海我国三大河流携带的巨量泥沙逐渐沉淀堆积而成,也是世界上接纳河流输沙量最大的地区。尤其是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变迁成为塑造本区地貌形态的最重要因素,对盐城滨海湿地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盐城滨海湿地现已经成为一个准封闭的系统,体现了的地貌演变中的典型滨海湿地演变特征。其次,研究表明盐城滨海湿地形成于海平面从一个较快的速度向较低的速度转变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地质地貌变化过程,较好的记录全球海平面的演变过程。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综上所述,盐城滨海湿地基本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并且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行性条件。

罗治得: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研究自然与生态

4盐城滨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4.1利于保护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是世界濒危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是世界重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但生态系统较脆弱。特别是随着湿地工业及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其生态系统破坏的速度将加快,原生的地质地貌将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得不到保证,对区域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果盐城滨海湿地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将极大的提高其保护与管理水平,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提升盐城滨海湿地区的国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湿地的形成、特征,开展滨海湿地科普教育使得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利于强化滨海湿地遗产研究

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作为重要的自然遗产资源,在对气候调解、环境美化、濒临动植物可持续栖息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未引起学者专家的足够关注,普通居民也了解极少。盐城滨海湿地如果申遗成功,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的提升,公众对滨海湿地的了解更多,使得公众对滨海湿地环境保护意愿更强,能更好的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

4.3利于完善世界遗产名录

当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可见自然遗产申报将得到更多重视与支持。湿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地貌类型、重要的自然资源,当前世界有关湿地自然遗产的项目只有一项,只与湿地的世界资源数量和规模不对称。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自然遗产的重视,滨海湿地遗产项目必将进一步发展,得到认可,也将丰富世界遗产名录。

4.4利于丰富中国遗产类型

自从1987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申遗的热潮。但当前中国世界遗产仍偏向文化遗产项目,况且已申报自然遗产目录中,以山岳项目为主,自然湿地型资源遗产较少,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世界遗产至今没有,这与中国海洋大国和1.8万km海岸线的地位不符,如果盐城滨海湿地申遗成功,将丰富中国遗产的类型。

5结语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世界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世界濒危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独特且罕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地貌景观,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资源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

盐城滨海湿地的申遗如果成功将对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丰富中国世界遗产类型和完善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更多开展申遗的基础研究工作,尽快启动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16年9月绿色科技第18期

参考文献:

[1]Kimss,Wong K K F,Cho M. Ass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willingness-to-pay determinants: A case of changdeok palace[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317~322.

[2]Paina D J,Sanchezb,Meharg A A. The do nana ecological disaster: Contamination of a world heritage estuarine marsh ecosystem with acidified pyrite mine waste [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8(222):45~54.

[3]Kucukkaya A G.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 2004(88):83~88.

[4]Zoppi U,Barbetti M,Fletcher R,etal. The contrition of 14CAMS dating to the Greater Angkor archaeological project [J].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04,(223/224):681~685.

[5]Maikhuri R K,Nautiyal S,Rao K S, etal. Conserv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 :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A World Heritage Site)India [J].Forest Policy and E-economics,2001(2):355~365.

[6]Steinberg F. 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Urban Herit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Habitat International,1996,20(3):463~475.

[7]Kingsford R T. Development strains on Australia as greatest desert river system Cooper Greek\[EB/OL\].http://,au /00-pdfs/paper7.pdf 2007

[8]闫颖,张广海.基于CSSCI文献分析的中国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6):38~45.

[9]郭峰,吴晋峰,王鑫,等.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10]叶晨曦.焦作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特征及申报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23~24.

[11]刘小方.雁荡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3):67~71.

[12]蔚东英,冯嫒霞,李振鹏.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现状分析及未来申报方向研究[J].中国园林,2015(3):63~67.

[13]杜培军,陈宇,谭琨.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遥感监测分析-以江苏滨海湿地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1):165~173.

[14]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等.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J].海洋通报,2005(4):46~51.

[15]王夫强,柯长青.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4):7~12.

[16]UNESCO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EB/OL\]. \[2015-07-08\]http:///en/guidelines/

[17]张晓龙,李培英,李萍,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05,(1):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