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8:22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1

关键词:国企改制 资产评估 会计处理

国企改制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促使企业成为独立经济实体的重大举措。资产评估作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资产评估来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合理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方均能够合理接受的改制方案已成为共识。然而,在国企改制实践中存在许多与资产评估相关的问题,其中,对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如何进行实施对国企改制的时资产评估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资产评估价值的会计调账及资产评估增减值的会计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国企改制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方案。

一、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价值的会计调账

国有企业改制中需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相应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而国有资产改制评估后如何调账,如何进行后续计量等一系列会计处理是会计实务操作的重点。目前,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价值的调账主要有两种做账方法:一种是在企业成立日建新账、弃旧账;另一种则是在原有账务的基础上,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差额调账。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中指出,企业改制过程中应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同时,目前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价值会计调账的重点一般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上。

(一)流动资产

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的评估增减值不需进行调账。但针对流转速度慢,评估过程中有出现减值现象的流动资产则需进行调整。

(二)固定资产

评估调账的主要对象即是固定资产。会计实务中,应结合评估明细表的参照,根据调账日固定资产在基准日的账面值和评估值,对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进行分别调账,然后根据调账后产生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提折旧。

(三)无形资产

国有企业改制无形资产评估的会计调账主要是针对土地资产增值的调账。会计实务中,需根据土地的评估值和使用年限进行摊销。而除土地外的其他无形资产则参照固定资产的方法进行摊销。

(四)长期投资

国有企业改制长期投资资产评估的会计调账需对各笔长期投资按评估报告对增减值进行调整。同时,按评估价值予以调账后,需以此做为新的投资成本,后期参照其基础予以成本法核算。

二、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

资产评估增值主要指资产评估所确认的价值高出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产生评估增值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多提折旧;二是物价上涨。而确认资产评估增值是资产评估增值会计处理的基础环节,在增减值额的确认上,应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报告后的金额为准;在入账时间的确认上,应以资产评估报告批准的时间为准。而在会计处理上,根据财税字[1997]第7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股份制改造,评估增值额不折成股份,应将未来所得税扣除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值准备账户。同时,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评估增值调账日的会计处理

在会计实务中,因被评估企业的调账日与评估基准日不同,而在从评估基准日到评估报告批准日期间,被评估企业的资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因此,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入账时间应以调账日为准,增值额的会计记录应以批准增值额为准。同时,针对从评估基准日到评估报告批准日期间被评估企业资产的变化情况,会计调账时应予以针对性的处理:如资产数量增加,增加部分根据资产的实际价值予以其账面价值的确认;如资产数量减少,减少部分与原评估确认增值的差额,不再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国企改制资产评估中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折旧。由于在该方案下,企业评估增值部分未计提折旧,其价值未实现。因此,在会计处理上,评估增值的递延税款不需计算,会计调账时,于“资本公积”账户中将增值全部计入。同时,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将增值额逐步从“资本公积”向“累计折旧”转销 。二是根据评估调账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在该方案下,由于企业评估增值部分计提了折旧,导致折旧费用的增加。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应将未来应缴纳的所得税计算出来,并进行纳税调整,结转递延税款。

三、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

资产评估减值主要是指资产评估所确认的价值低出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对于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目前尚未规定统一、明确的方案。但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案:一是直接冲减资本公积;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但在实践应用中,应根据资产评估减值的原因来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来进行会计处理。若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减值是因客观因素而造成的评估值降低或重置价值降低,基于正确体现资产所有者权益真实情况的考虑,应将减值额直接冲减资本公积金,而不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若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减值是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产评估减值,基于资本保全原则的考虑,应将资产减值予以当期费用处理,而非冲减资本公积金。同时,对于因超原值入账、折旧少提等原因而引发的资产评估减值,其本身性质不在评估价值范畴之内,可在企业日常会计评估或核算的资产清查阶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胡静静.国有企业改建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J].中国外资. 2013(03)

[2]李林凤.试析评估基准日后评估调财前资产负债增减的会计处理[J].齐鲁珠坛. 2013(04)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改进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对优化资产合理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的意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等规定,使得财务账面价值越来越背离实际价值,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给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从而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及其意义

(一)调整了固定资产的分类

新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物、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将旧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房屋的附属设施包含到“房屋及构筑物”中;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反映设备的通用性;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档案”归入固定资产范畴;将 “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做了适当的扩充,分类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完整,不仅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类别相对应,也更符合会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便于财务人员理解和应用。

(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调整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这一标准将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标准有所提高,将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调增为1000元;将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调增为1500元,新的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状况。

(三)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旧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核算。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并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或费用。新制度的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损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支出以及安装设备而发生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这样能完整地提供工程建造的全部成本,便于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确定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以利于控制项目建设成本,为固定资产后继支出计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原制度没有设置核算资产处置的科目,规定因出售、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实际转出时,直接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事业单位收到的变价收入以及发生的清理费用都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的反应,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原则,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新制度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益。在报经批准前,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调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处置费用和处置净收入分别计入“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科目的借贷方;处置完毕后,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科目。通过对比分析,旧制度关于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未对拟出售、报废等资产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仅仅在发生处置行为后才对清理结果登记入账,而且未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反映。新制度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得到批准前,注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这样做的优点就在于反映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处置结果。更准确、可靠的传递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状态以及处置核算的结果。通过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增加了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处理过程的核算与监督,规范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完毕后,处置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符合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切断了事业单位与处置收入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理腐败。

(六)提出了“名义金额”入账

旧制度下,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没有相关凭证、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价格的固定资产,均按账外资产处理,有的在辅助账或台账上登记,有的没有任何记录,这些资产流失后也很少有人问津。新制度规定,此类固定资产都应纳入会计核算,以加强管理,并提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用名义金额入账的提法,给事业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无法取得价值的固定资产创造了会计核算的条件,使这些资产既在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上有所反映,又处在有效监督之下,防止这部分资产流失。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不足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改革举措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新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档案、动植物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规定

2012年4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档案、动植物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但是,新制度只在内容中提到档案、动植物,但未对其及其天然孳息的计价及核算做任何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无参考依据。

(二)折旧方法单一

新制度中提到,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至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这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不适用于如信息化产品等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像信息化产品或大型科技设备等更新较快的特殊固定资产,因新技术的引进或发展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可能在财务确定的使用年限之前需要报废,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影响了该类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也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

(三)融资租入和购入需扣留质保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欠科学

以购入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为例,新制度规定,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这样的处理欠妥当。“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这样设备款未付的部分不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就会造成借贷方不平衡。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方面尚存在不足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将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和盘亏的固定资产一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虽然简单但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因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范畴,而盘亏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查的范畴,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行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新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2]22号文.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2012.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3

建账基准日应以公司成立日即营业执照签发日或营业执照变更日为准,由于会计核算以年度、季度、月进行分期核算,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公司成立当月月末或下月初为基准日。如果公司设立之日是在月度中的某一天,一般以下一个月份的月初作为建账基准日。

建账的依据

企业建立新账的依据应以经合法中介机构审验评估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须经有关部门确认或备案)、验资报告为基础,通过评估调整(即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并经有关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基准日评估价值,与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和会计调整(即资产评估基准日与会计建账基准日之间的会计账项调整)后的财务账项作为建账依据。

评估结果的调整

一、关于存货项目的评估调整

由于建账基准日距评估基准日相距较长的时间,评估确定的有关存货的增值、减值,由于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快,我们可以比较存货周转时间与评估基准日到建账基准日的时间间隔。若评估基准日到建账基准日的时间间隔大于存货周转时间,我们可以认为评估基准日的存货在这段时间内已经进行过一次流转,存货的评估增减值可以不进行调整。但一些流转速度慢,评估时出现增减值的存货,如果在建账基准日仍然存在,则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时: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增值,借记“存货”,贷记“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减值,借记“未分配利润”,贷记“存货”,分录应在旧账上进行调整。

二、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评估调整

对新账中固定资产价值的入账,实务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按评估确认的重置价值入账,即评估的累计折旧入账,在具体账务处理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和净资产;一种主张按评估后固定资产净值入账,不体现累计折旧。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要求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从会计报表的列报看,按评估后固定资产净值入账存在较大的弊端。由于累计折旧能够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的信息,若按净值入账会使固定资产的新旧信息丢失,故应按重置价值入账。固定资产由于周转速度慢,是评估调整的主要方面。实务中,应对照评估明细表,按照有关评估调账法规的规定,将评估增值和减值记入账簿中,若资产评估基准日与建账基准日之间评估固定资产报废或数量减少,则此部分评估增值和减值不予调整。调整时: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增值,借记“固定资产”或“累计折旧”,贷记“递延税款”、“资本公积” 或“累计折旧”;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减值,借记“未分配利润” 或“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 或“累计折旧”,分录应在旧账上进行调整。

三、关于坏账准备的评估调整

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时,坏账准备均被评估为零,若建账时不按评估结果调整,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债权改制后可能确实无法收回,债权无法收回时再由投资方股东补足,其操作较困难,故建账基准日建立新账时应按评估结果调整,坏账准备被评估为零的债权由原企业作备查帐簿登记。

四、关于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等的评估调整。

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时,对于那些无形的费用性资产均被评估为零。由于评估是对整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对于那些无形的费用已在对实物资产评估时予以考虑,故建账时关于这些项目应按评估结果确认。如设备大修理费,一般在长期待摊项目中反映。由于进行了大修理,经修理的设备的生产能力得到加强,评估该设备时,已将其考虑在内。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五、关于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其他流动资产的评估调整。

对于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其他流动资产评估结果的调整入账,其调整方法比较简单,若资产评估基准日与建账基准日之间评估资产减少,则此部分评估增值和减值不予调整。建账基准日若依然存在,则应对照评估明细表,将评估增值和减值记入账簿中,调整时: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增值,借记有关资产类科目,贷记“递延税款”、“资本公积”;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减值,借记“未分配利润”,贷记有关资产类科目,分录应在旧账上进行调整。

六、关于负债类科目的评估调整。

负债类科目评估结果的调整,若资产评估基准日与建账基准日之间评估负债减少,则此部分评估增减值不予调整。建账基准日若依然存在,则应对照评估明细表,将评估增减值记入账簿中,调整时:借记有关负债类科目,贷记“递延税款”、“资本公积”;或借记“未分配利润” 、“递延税款”、“资本公积”,贷记有关负债类科目,分录应在旧账上进行调整。

会计调整的处理

改制企业持续经营期间损益的处理

由于大部分改制企业在改制期间继续经营,资产评估基准日与会计建账基准日之间的会计账项变动和企业经营会产生利润或亏损,此期间经营盈亏由投资各方协商,有的企业由新老股东共享或共摊,有的由老股东享有或补足。

在会计处理上: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或补足,则企业应作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新老股东共享或共摊,则企业不作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是否结束旧账建立新账

如果企业是整体改制,原企业应按审计、评估结果先调账,然后可以采取结束旧账建新账的方法,也可采用不结束旧账,直接以调账后的结果作为改制后的公司新账的方法。如果企业是部分改制,原企业应按审计、评估结果先调账,然后将已剥离给改制公司的资产、负债转为对改制公司的投资;在建账日,改制公司按原企业结转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建立新账。一般情况下均建立新账,将旧账经调整后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冲转入新账中。

改制建账后的纳税问题

根据财政部《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字[1998]66号)的规定,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已经折成股份的,并按税法规定不再征税的,上述评估增值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不再作其他处理;如果评估增值部分未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在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须征税的,在按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缴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资产评估增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

公司按规定对已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年限结转记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缴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由于在改制时,资产评估是按净额计入资本公积的,在实务中很难一一对应,可考虑按照税法规定采取综合调整方法,即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年度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

会计政策变更问题

由于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尚未全面实施,企业改制前后一般会涉及会计制度的变更。改制的企业旧账通常执行行业会计制度,而在结束旧账建立新账时,新账要求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因此各类科目应依照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衔接。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4

(一)被兼并企业的账务处理一是被兼并企业评估后的会计处理。经批准被兼并的企业,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该项资产评估事项属于企业产权变动事项,在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应按如下原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1)被兼并企业应按批准评估备案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备案的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2)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原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二是被兼并企业结束时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账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也可以结束旧账,另立新账。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还是另立新账,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会计处理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值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照确定的成交价值,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各项资产、负债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贷记所有负债科目,两者之间如有差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二是兼并企业仍保留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企业有偿兼并其他企业,作为长期投资处理,按支付的价款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目。在年终进行财务核算时,兼并企业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时应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长期投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企业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资产的,按划转的净资产,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二、企业对外投资资产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只有以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并投资成功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均要按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间进行股权重组或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按非货币易的原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应当扣除按规定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企业处置该项投资时,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待企业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时,已实现的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的金额,可用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投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也比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企业改制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改制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发生的增减值报经有关主管部门立项确认。企业会计人员在接到评估确认通知后,应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做好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根据财税字[1997]第7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股份制改造,1997年7月1日以后,评估增值不折成股份,扣除未来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值准备,按税法规定须缴纳所得税。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按照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也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按照评估调账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在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在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公司按规定于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等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原计入资本公积的资产评估净增值准备,因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应将该“资本公积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待评估资产增值价值实现后,该转入的“其他资本公积”方可按规定程序转增股本,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贷记“股本”科目。对于资产评估增值如何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从理论上讲,应当在各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费用时分别项目处理。但由于在股份制改组时,资产评估是将资产增值和减值相抵后的净额计入资本公积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一一对应,可考虑按照税法规定采用综合调整办法,即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额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按照每一项目的实际增减值情况逐项调整。

按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只按照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部分计入成本费用的,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公司应将评估增值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在计提折旧时,公司应按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按评估增值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与按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之间的差额,或按规定的期限(不超过10年)平均转销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二)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对于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冲减资本公积,另一种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这两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区别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

四、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93)财会字80号]文件规定:企业主要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经过验收核实,应相应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重估后如为增值,按固定资产原值增值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清产核资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会计上不确认收益,评估增值的部分可计提折旧。

此外还有向银行贷款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财会二字[1995]25号文件规定,资产重估增值只有在法定重估和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才能调整被重估资产账面价值。企业因向银行贷款,由贷款银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资产重估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只能作为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的依据,不属于法定重估业务,企业不得自行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引言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其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在经费支出中体现且不计提折旧。因此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及企业,管理水平有待完善。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强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资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单位仅拥有使用权。在实际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与国家政策发展和改革方向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的重视力度,提高单位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账实相符。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捐赠,没有及时入账。对于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调拨配置的车辆、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根据财务制度应归于固定资产管理并按实际业务核算,但现代管理中,部分单位未能在账面上及时体现;有些应于报废或长期闲置无法提供服务资产,存在实物处理但未进行账务处理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及真实反映单位实际财务情况,亦没有有效控制单位资产实物增减变化状况。如:有些特殊单位在建项目投入使用多年,仍在往来账项挂账,没有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账务处理。

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部分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为保证资产的有效价值和准确核算,要求对账面数量和实际实物数量进行定期盘点核对。不少单位对于资产的日常管理,只重视购买,账面体现资产原值,但未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台账,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没有及时把控资产的流动性,也未进行卡片管理,使得后续固定资产账实脱节,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对于长期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未能,部分单位未能及时清理,对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作报废处理。这些日常管理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体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资产配置不尽合理

在实际使用中,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尽合理。有些单位在资产购置环节中,没有考虑实际使用需求,盲目购置资产。在资产调拨环节中,资产使用未能考虑办公需求、岗位特点等。很多单位固定资产被闲置,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极低,资产使用不尽合理。

4.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门单位只重视资产的投资分配和调拨,忽视了对资产的监督。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设置单位主要管理部门。由于对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意识淡薄,这就导致日常使用中资产没有相关使用责任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

随着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提高全体单位人员对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是首要任务。在传统管理观念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打破传统管理的思想,提高自己对资产管理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资产管理知识,强化全员管理认识,配合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加强员工主动性、自觉性,各级领导要注重固定资产管理,指导、监督资产管理工作,并亲自参与固定资产管理。通过培训和教育,充分使员工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适当对相关管理人员开展考核。在明确资产管理人、使用人、责任人的基础上,将责任制从上到下落实,强化各级人员资产管理意识。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利用好固定资产,需要有章可循。各级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算控制,在建项目控制,严格的验收控制,使用中维护、调拨管理,以及部分资产的处置控制。需要做到有规可循,违规追责,定期盘点、清理相关资产,这样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求。

(1)健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资产需要、经费预算,财务部需同资产实际使用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一同研究编制年度资产使用预算计划,结合国家对各类资产使用对象的具体要求,结合单位闲置资产使用情况、改造方案,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资产购置、构建方案。

(2)建立验收控制。根据资产取得的不同方式,包括单位之间调拨、外购、捐赠、自建,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资产使用人员、资产管理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核对取得的相关合同、手续单据、捐献调拨方提供的凭据材料。在验收时相关部门需明确资产管理人、资产负责人以及资产权属问题,并及时报备进行审批执行手续。

(3)维护调拨管理。按照资产的不同性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使用部门应及时对资产的使用状态进行界定,对于需要维护、大修的资产,应及时提交固定资产维护预案,并同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关领导进行审核授权,及时对资产进行维护,提高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使用中的调拨,应严格按照国家资产使用的要求。调配记录要及时在台账中体现,必要时对账务进行调整。

(4)优化处置管理。对于闲置、报废的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资产进行有效论证,确认资产管理部门后提出申请,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财务部应积极执行报废程序,及时减少账面数额,保证账实相符。

3.完善固定资产监管机制

有效完善的监管体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管机制可以从单位内部监管、国家监管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

(1)单位内部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离任审计时,应把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作为审计要素之一。在领导、重要资产管理人、重要资产使用人离任时,应对其负责的资产是否办理移交、监交手续进行考证,确保离任时资产移交无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国家监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经济监督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对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值性作为监督重点。对于管理不善的单位应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对于特殊部门可将资产管理情况作为单位政绩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王颖.论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21.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6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要求。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保障与维护农村集体合法权益。大村镇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总体部署,积极组织实施,制定“清产核资三步走”计划,经过组织准备、宣传培训、分策实施、清查核实、审核批复、结果公示等阶段,历时5个多月,按时保质完成全镇115个村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走在全区前列。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清产核资工作的实施

(一)夯实组织基础,深入协调推进

收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工作后,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管中心克服在重大活动保障期间,工作人手不够、工作时间碎片化等问题,积极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区清产核资培训会,成立了由“分管领导+镇村干部+代管会计+专业会计师+督导组”为组员的镇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在统筹协调、宣传发动、组织实施、问题处置、总结完善等阶段全过程参与;各村成立由村“两委”班子任成员的清产核资工作小组,组建政策宣传、清查核实的清产核资队伍;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次清产核资工作提供具体业务指导,对村“三资”、土地合同等全程跟踪;确立了镇级管理主体、中介机构服务主体、村级实施主体的“三位主体”工作格局,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分工、明确了责任主体、保障了任务质量。

(二)加强宣传引导,筑牢思想防线

为使本次清产核资工作更好地进行,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重视程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镇对全镇115个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记账员与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进行动员部署与业务培训,共计组织培训会议、领导小组会议30余次,召开白条顶库与土地、资源、合同等专题会议3次,培训人次达3000余人;印发清产核资宣传横幅100余条,入户发放的《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与《大村镇村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大村镇2018年村干部培训班培训手册》等宣传培训材料,累计发放量达到10000余份。真正做到村村明政策、户户有宣传,在全镇形成了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突出统筹兼顾,扎牢政策口袋

一是组织召开镇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政策要求与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大村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制定遵循区级方案的原则与组织程序,立足大村镇实际,因地制宜,明确规定各时间节点的任务安排、清查进度与结果公示,做到全镇统筹;二是要求各村清产核资工作小组组长组织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在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的指导下,详细规定了清产核资工作开展程序与清产核资填报日、具体产权制度改革年的清产核资数据为基准等问题,并签订《清产核资工作承诺书》。切实做到资产清查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集体资产清查数据真实、有效,清产核资结果不虚报、不瞒报、不错报、不漏报、不重报,为自己“摸清家底”、向群众“亮明家底”。

二、清产核资工作结果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本次清产核资工作结束,以2017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一是资产负债类情况汇总。全镇115个村的资产总计为20381.3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796.545万元,农业资产13.27万元,长期资产589.1万元,固定资产12965.86万元;负债总计为7537.3万元,其中流动负债为6584.62万元,长期负债为952.68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2844.05万元;二是资源性资产清查情况汇总。以2017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全镇集体土地总面积为23.37万亩,其中农用地为21万亩,建设用地为1.46万亩,未利用地为9223.52亩;四荒地为3845.44亩;三是资源型资产合同清查结果汇总。共清查土地合同21607件,总亩数280669.8亩,涉及金额132118871元,装订档案126本。

(二)清产核资工作成绩

一是开展白条顶库“清零销号”专项行动,清除村级财务“顽瘴痼疾”。通过号召村组织召开全村老党员、村老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等出席的专项会议,对白条遗留问题成因进行确认并制定村白条顶库处理方案。历时一个半月,全镇27个白条顶库村的60余万元资金全部清理完毕;

二是创新重大事项审批机制,构建“特事特办”快速通道。在开展资产清查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需核销的债权债务、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等的清理速度,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经镇清产核资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对需提报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处理的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等,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后由社区与分管领导签字,提交经管中心,由经管中心签订部门意见后,统一上报给镇主要领导签字,无需再重新组织重大事项审批会。

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土地合同、资源清查,确保土地入户“最后一公里”。资源性资产尤其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一直以来是关系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自接到上级部门工作部署后,镇清产核资领导小组从大处着眼,从大局入手,为全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牢根基,多次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对农村土地问题进行谈论研究。分两批次组织召开土地、合同专题会议,由镇主要领导对土地清产的重要性进行强调与部署,引起村干部高度重视。并请专业会计师详细讲解村资源性资产表的填报,务必要求各村的土地填报详细到户。经过这一系列提前统筹安排,我镇农村土地工作完成质量与总量均位居全区前列。

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五是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堡垒作用。

(三)清产核资工作中问题解析

一是农村记账员队伍新老交替,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为加强全镇农村财务人员队伍建设,2018年6月,全镇新一批农村记账员选聘工作结束并全部履新。由于新记账员上任时间节点与清产核资开展时间节点冲突,导致新上任的记账员来不及熟悉村级财务就“赶鸭子上架”参与了全镇清产核资工作。由于清产核资工作业务性强、时间紧迫,记账员业务水平的不熟练间接导致全镇清产核资工作进度。

二是村级实际土地数据与镇国土部门数据不符。根据区清产核资实施方案与各级文件要求,村清产核资资源类型报表中所有土地类型,涉及到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的数据须与镇国土部门对接。经对接发现,镇级国土部门所提报的土地二调时数据与村提报实际情况数有所差距,并国土部门数据没有详细到户。

三是村级债权债务与固定资产等账目调整是否走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审批程序。对需要进行账目调整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经讨论发现,若按正常审批程序进行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工作进度的落后。

四是村级现金白条顶库情况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制定难。

五是农村集体资产中在建工工程未及时转成固定资产,并未按规定进行计提折旧。

六是收入、支出的划分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应按照业务内容分别计入相对应科目。

七是发生的各项费用未按照规定取得合规的税务发票,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

八是存在跨期费用问题,未做到当月发生、当月入账,且费用跨期时间较长。

九是往来款项应定期进行坏账清查,及时确认损失。

(四)清产核资问题解决方案

一是组织召开农村工作人员培训会议,切实提高业务水平。针对农村新上任财务人员理论有余、实际业务水平不足的情况,我镇除定期开展全镇记账员工作培训会,成立了由“镇领导小组成员+代管会计+专业会计师”的业务指导培训组,对业务水平不足的记账员“另开小灶”,以点及面,全面带动全镇农村工作队伍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二是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把固定资产清理核算作为年度的重要工作。对固定资产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时间跨度大等问题,研究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政策与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标准,将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转出,剩余的按照购置年限,计算出各项资产的累计折旧额,与账面提取的累积折旧额进行核对,调整其差异,改变随意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做法。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财务监管,成立镇级农村财务督导组,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对于一些非正式、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原始票据,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成立“代管会计初审+代管中心主任复审+入账会计终审”的“三级联动”审核机制,抓本固源,严格把关,认真审核,严防错账入账。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付款票据管理,特别是对工程付款的发票按程序取得正规发票。

四是各村与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规范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严把资金支出关,尤其是土地收益金与扶贫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2019年,经管中心将开展全镇巡查、审计问题整改 “回头看”活动,将责任细化到各村,要求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上级有要求的要率先落实,同样的问题绝不再犯。

三、清产核资工作总结

第一,开展专项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责任。开展清产核资,目的是对集体财务及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摸底清查,使得“三资”管理与村集体经济活动符合国家、集体、村民的要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理顺了旧账、纠正了错账,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保障村级财务依法依规进行。通过清产核资发现,全镇部分村委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够规范,大力督促他们按照《会计法》和《大村镇农村财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认真抓好民主管理,财务公开,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开支审批和村报账员管理,从而达到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还十分薄弱,它一方面制约了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也为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多,但综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务处理不规范

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问题,其表现为:一是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他单位调拨的微机、汽车、一些专用设备,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核算,但有些单位未在账上表现;二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三是移交不清,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四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五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管,一些单位在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失去监管。

(二)未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有的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对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但只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像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财务与资产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普遍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地忽视了,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仅仅从会计记录上看其资产的情况,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可能许多固定资产早就已经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四)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末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的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首先,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和完善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报废和资产评估、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制度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制审计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明确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并对各部门、个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再次,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至少两年一次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并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固定资产账目处理方法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和完善账目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8

建账的总体工作顺序

建账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在结束旧账建立新账的过程中,一般可按两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对旧账进行调整。调整旧账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对审计中发现的会计差错进行调整,然后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调账。在改制上市的企业中,注册会计师的调整建议既包括实质性调整,也包括模拟性调整,但企业对旧账实施的调整仅限于实质性调整。实质性调整主要是会计差错调整。由于会计差错的调整时间与会计差错发生期间不一致,企业在调整会计差错的过程中,不能将审计人员建议的会计差错调整分录直接登入企业的账簿,应该分析会计差错对调账日的影响。会计差错应该在发现差错后即进行调整,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后也应关注企业对会计差错的调整情况。

第二步是结束旧账,建立新账。这个步骤包括剥离调整和会计政策调整(整体改制的企业不存在剥离调整)。这里的剥离调整指按照企业的重组方案和投资的资产清单,将旧账中的资产、负债和权益过入到新账中。剥离调整所依据的资产清单必须是建账日而不是评估基准日的资产清单。会计政策调整是指企业将原执行的会计政策变更为新公司会计政策的调整。剥离调整和会计政策调整都是模拟调整,进行模拟调整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确定调账日。由于企业改制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个审计阶段结束后,企业有可能因为相关工作不配套而需要追加审计期间。因此,考虑到公司设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对旧账的模拟调整应在新公司拿到营业执照后进行。

评估调账的有关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需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由于企业账面资产按历史成本记录,而评估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折现法等方法,因此评估结果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不可避免要产生差异,即评估增值和减值。如何对评估增值和减值进行账务处理,是建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行的规范企业评估调账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字[1998]16号)、《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字[1998]66号)、《财政部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财会函字[1999]2号)。评估调账是指对调账日重组范围内的资产按照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调整。由于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一般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导致资产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所以调账时需分析评估基准日与调账日资产形态和数量的差异。

企业的流动资产由于周转速度快,我们可以比较流动资产周转时间与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的时间间隔。企业改制由于大量的手续要办,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的时间间隔往往大于流动资产周转时间,我们可以假设评估基准日的流动资产在这段时间内已经进行过一次流转,流动资产的评估增减值不需要调整。但是,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我们关注,如一些流转速度慢,评估出现减值的流动资产,如果在调账日仍然存在,则需要进行调整。又如评估报告对残次冷背的存货或账龄长的应收款项进行了评估减值处理,而这些资产在调账日仍存在,就需要进行个别分析调整。

固定资产由于周转速度慢,是评估调账的主要方面。实务中,应对照评估明细表,按照有关评估调账的法规的规定,将评估增值和减值记入账簿中。在调账日企业调账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调账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评估增减值之和。

继续经营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基准日到公司设立日这段经营期称为改制的继续经营期,为论述方便,假设继续经营期间企业赢利。改制过程中股东对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一般会有一个协议,有的企业由新老股东共享,有的由老股东享有,不同的继续经营期利润处理方案对账务处理也有不同的影响。对这段时间经营成果的处理应在旧账中进行: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则企业应作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新老股东共享,则企业无须作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继续经营期间有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如前所述,在旧账中进行固定资产的评估调账时,我们是将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和减值按照固定资产的明细表记入账簿中,调账后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调账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评估增减值的和。由于实物资产出资是按评估值计价的,而评估基准日到设立日之间的继续经营期间固定资产要发生折旧,所发生的折旧费用改制企业是按照原账面原价计提而不是按照评估确认价值计提的。在继续经营期间原企业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的情况下,如固定资产评估出现增值,由于评估增值部分在继续经营期间没有计提折旧,继续经营期间经营成果的计算没有考虑评估增值对折旧费用的影响,实施利润分配后,会出现实物出资不到位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所影响的折旧应由老股东在建立新账时补足。这种补足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如果原利润分配未实际支付,可减记应付原股东的利润。二是以现金补足。

会计政策变更问题

由于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尚未全面实施,企业改制前后一般会涉及到会计制度的变更。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国有企业旧账通常执行行业会计制度,而在结束旧账建立新账后,新账必须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行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计价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别是《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资产减值必须进行记录和报告。

目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八项国有企业改制评估中,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如果出现减值,评估机构一般会作评估减值处理。而流动资产由于流转速度快从而在建账日与评估基准日不同,评估增减值一般无须调账(特殊情况除外),但由于改制前后会计制度的不同,尤其在稳健性方面有差别,对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估计存在差异。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股份制改制企业一般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因此改制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对坏账的估计,往往比按照行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坏账准备要高得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企业在结束旧账时由于其流动资产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金额很低,在建立新账后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由于《企业会计制度》较行业会计制度更稳健,新账中反映的净资产必然低于旧账中的净资产金额。如果这两种净资产的差不予考虑,会导致以实物出资的股东出资不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新账中按《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处理后,将净资产因会计制度不同引起的差额由以净资产出资的股东补足。由于涉及到新设公司的验资工作,补足方式不能采用应收款项的方式。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9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不良资产;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04-02

电力集体企业指电力企业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事的业务大多服务于电网主业,与主业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密切相关。多年来为电网企业抗击自然灾害、提供应急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在主业减员增效、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电力集体企业抓住电力建设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做好电力施工、电力设计及电气制造业的同时积极涉足非电行业,努力拓展内外部市场,基本实现了从安置型、福利型到规模型、效益型的转变,并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至2012年9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主多分开工作基本结束,多经企业已不存在,改制后存在的大量集体企业,下一步如何切实加强和规范集体企业管理、如何按照国务院要求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都是当前比较急迫的课题。

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三环总公司)是阜阳供电公司下属的集体企业,兴办于1992年,业务涵盖电力工程安装、电力工程设计、电气设备制造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利润4 500万元。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电力集体企业累积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例如三环总公司2009年末资产总额为4亿元,清理出不良资产2 400万元,不良资产占比高达6%.

一、不良资产的内容和主要种类

三环总公司在不良资产清查中是按以下标准和分类界定不良资产:

1.账销案存资产。是指按规定程序已作销账处理的资产。账销案存资产并不意味着企业丧失对该资产的所有权。

2.难以回收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的呆坏账。此项目也包括难以收回的有争议的或有虚假因素的款项。

3.连续3年没有获得经济效益或预期未来难以再获得经济效益的对外投资。包括已入账而无法收回的投资收益和无法收回的投资本金。

4.长期积压、过期、淘汰的存货。此项目还包括企业为高估利润人为少转销售成本而滞留于库存商品中的高估成本。

5.有账无物、闲置不用或利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包括盘亏的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发生无形损耗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此项目还包括由于人为原因不提或少提折旧,致使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高于实际价值的固定资产。

6.废弃、拆除、长期停建的在建工程。

7.效能低下的无形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发生减值及企业人为不摊销或少摊销而形成的、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无形资产。

8.其他不良资产。主要是指应摊未摊的费用和应转未转的损失。

二、不良资产的计量与披露

企业对不良资产应准确计量,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恰当披露。

1.对账销案存资产应加强账销案存债权性资产的管理。

2.出于人为调节利润目的,或会计核算不准确,把应做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入资产的应按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

3.已有确切依据证明是坏账或无使用价值资产,财务暂未作坏账处理或资产损失处理的,对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

4.资产发生部分减值,要按照资产减值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测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电力集体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建立问责机制

电力集体企业由于长期隶属于主办单位,受主办单位的制约较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即使进行了公司制改制,也不严格按《公司法》运作,真正的决策权仍集中在主办单位,这样就形成决策层和执行层脱节。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

电力集体企业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体系,对日益突出的企业风险问题缺乏认识和相应的防范措施。部分电力集体企业没有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用评价体系,盲目地进行赊销,加之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以及企业重销售轻催款,或者催款不连续,造成诉讼时效丧失,从而导致了坏账。

3.企业奖惩制度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

一些经营者为完成资产经营目标而采取短期行为,甚至弄虚作假,对可能发生的存货等损失不愿触及,多计收入、少转成本、虚增利润,长期以来形成潜亏挂账。有的企业甚至将当期的经营亏损列入递延资产,如将管理费用计入待摊费用,人为制造不良资产;或者对一些应该摊销而尚未摊销的费用不及时进行摊销,造成大量应该摊销而尚未摊销的费用挂账。一些经营者通过应收款项虚作收入,进而使企业达到盈利的目的。

4.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由于电力集体企业最初创办的直接目的是安置企业富余人员,造成了人员素质的先天不足,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对主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市场的依赖。

四、电力集体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办法

1.账销案存资产应建立动态跟踪系统,有新的证据能够回收的,应及时回收。

2.出于人为调节利润目的,或会计核算不准确,把应作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入资产的,清理出的此类不良资产应按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

3.已有确切依据证明是坏账或无使用价值资产,财务暂未作坏账处理或资产损失处理的,要收集资产损失确已发生的合法证据。

4.资产入账依据不充分的,应予完善手续。清理出应收账款中的不良资产,应积极和对方单位对账,索取经对方签章的债权确认书。证据确凿而对方故意拖延不付款的,可以采取发律师函或法律诉讼形式催收。

5.提高现任经营者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对积极处置不良资产的从业绩认定上予以倾斜。三环总公司规定:单位主要负责人积极处置任期以前形成的不良资产,处置收入形成的货币资金可以留本单位使用,处置费用和处置损失经批准后可以在年终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剔除。

五、电力集体企业如何防范不良资产的发生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集体企业管理监督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一个责任明确、权力相互制衡的企业决策与经营体制。避免造成因决策失误导致的重大资产损失。

2.完善企业资产经营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奖罚制度

建立和完善电力集体企业的考核体系,科学评判企业经营成果。三环总公司过去对子公司的考核主要是收入和利润指标,造成子公司片面追求账面收入和利润。现在资产经营考核指标有:经营收入、本年利润、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应收账款余额、存货余额、劳动生产率,分别赋于10%、40%、15%、20%、10%、5%的不同权重。笔者认为,考核指标还应进一步增加投资回报率、净资产保值增值率、不良资产率等财务指标。同时需加强对企业主要经营者非法获取荣誉、物质利益的惩罚力度和决策失误追究,从制度上杜绝经营者人为调节利润、人为形成不良资产的冲动。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适合本单位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的管理,防止资产的被盗、毁损和流失。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环总公司近期制定了《不良资产管理办法》,对不良资产的管理职责、不良资产认定标准及程序、不良资产处置、日常管理、奖励与处罚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子公司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资产清理,提交不良资产认定表,对不良资产的内容、形成时间、形成原因、经办人、负责人进行登记,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同时又配套制定了《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因不负责任、以及未履行和未正确履行职责,从而导致企业资产损失的要按不同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1.提高财务及经营人员的业务能力,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有些不良资产的产生并不是经办人员的主观故意,而是由于能力不足造成的。电力集体企业行业较多,业务复杂,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训、竞争上岗、引进高级财务人员等措施,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层次、高素质、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预防不良资产发生的能力,把形成不良资产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2.建立包括财务稽核和内部审计在内的多方位监督机制

财务稽核通过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核,稽核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确定是否账实相符。对日常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或制止,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防止不良资产产生。三环总公司在实际工作中还着重加强经营性现金流量监控,当季度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负值较大或连续的两个季度金额差异较大,对单位要进行特别控制,由上级管理部门按月对付款情况、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审核,或者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使不良资产早暴露,起到预警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对企业的管理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历年来电力集体企业不良资产的大量形成,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充分重视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资产质量,防止企业资产流失、确保企业资产完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防止不良资产的形成,为电力集体企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18号)[S].2011.

[2]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集体企业管理监督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国家电网产业[2012]338号)[S].2012.

[3] 何德权.电力多经企业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分析[EB/OL].全球品牌网,2006-04-19.

[4] 安徽省电力公司财务部.安徽省电力公司不良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皖电财[2006]474号)[S].2006.

固定资产未入账整改方案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

1引言

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在建工程,广电基层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国有资产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活动的开展。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公益功能的发挥,都产生了一些阻碍。因此,加强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偏远台站资产管理的质量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问题

对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企业可以根据单位规模大小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资产入账价值。而事业单位一般都按照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价值标准和使用年限两个指标,确定资产入账价值。《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教[2012]504号)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对于具体的价值标准,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中表述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基层单位对于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的理解和判断存在不同认识,比如购置图书,有的单位规定,凡是由单位资料室统一管理的图书,不论价值、数量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而发给个人的图书资料则不纳入资产管理;对于办公桌椅,统一批量购置的作为资产入账,各部门单个购入的则不作为资产管理。

2.2在建工程未及时确认固定资产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在建工程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会计制度规定,已经交付使用,但因为各种原因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在建工程,应该按照估计价值确认为固定资产,待实际成本确定后再调整相应资产价值。在一些广电基层事业单位,存在着已经完工交付使用,但长期不进行竣工决算,也未暂估入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导致有物无账、账实不符。

2.3部分资产未入账管理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固定资产分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在《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中,将纳入固定资产的植物分为名贵树木、名贵花卉、其他植物。实际工作中,基层单位基本上未将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植物入账管理,导致账实不符。同时,无形资产也存在未入账管理的情况。比如,单位自行开发的专利权基本上都未在账面反映,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或保存在个人手中,造成无形资产保护、使用和转让管理没有价值依据。

2.4资产后续支出未及时计量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增加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TerrestrialDigitalTelevision运营管理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会计核算时,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即改扩建时,由固定资产科目转入在建工程,发生的改建、扩建、修缮支出,计入在建工程借方,原有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计入在建工程贷方。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后续计量进行处理,导致资产价值不实。

2.5资产管理意识不足

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往往重视采购而轻视实物管理。资产管理人员没有指定专门人员担任,而是由会计人员兼任。对于通用设备管理还可以,但是针对专业仪器设备,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只能依据购置发票进行入账,实地清查盘点时会出现只识账目不识实物的状况,影响盘点结果。《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保证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按照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一些基层单位未按规定进行资产清查、盘点,使得部分固定资产已经毁损、丢失,但仍然留在账面上,导致有账无物。

2.6资产配置不合理

财政部2016年5月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取代2009年旧的标准,新的资产配置标准对资产配置数量、价格、使用年限等都做了相关规定。但一些单位资产的配置仍然存在看似合规实际上浪费的情况。比如打印机基本上是每人一台,实际上可以设置共享或者网络打印,一个房间配备一台打印机就能满足工作需要。此外,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一般实行“谁使用谁负责”,责任一般落实到个人,这使得一些人有了重复购置的借口,导致部分设备重复购置。

3对广电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国有资产入账管理

作为上级单位,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国有资产入账管理制度,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符合入账条件的无形资产也应提出具体入账要求。同时加强对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对竣工交付使用的资产,督促基层单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对每一项资产从取得、使用,到报废、减少都应该有详细的会计记录和完备的财务手续;对于处置的资产,应当履行报经相关上级部门审批、备案程序后,才能进行实物和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3.2加强固定资产后续管理

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改扩建及维修,应按照财务制度要求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加强期末盘点,可将资产盘点表作为年终决算报告的一个附件,以促进盘点工作的开展。必要时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鉴定,以确保期末资产账实相符。

3.3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成为可能。上级主管部门应对下属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采用统一软件,对需要上级单位立项审批的国有资产,从立项开始就输入系统,直至资产报废或退出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监督;对于基层单位自行购置的国有资产,由基层单位自购置开始纳入系统进行管理。逐步实现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化,建立资产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的对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3.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建立权责统一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制度。国有资产购建、处置等重大决策行为,应与单位负责人业绩评价相结合;因国有资产使用不合理导致的毁损,应当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实物管理,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从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加强考核,明确责任,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4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是广电基层事业单位维持业务运转的基本条件,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单位社会效益的发挥。在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调动职工群众保护国有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实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涂娟.生命周期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