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森林城市十篇

时间:2023-04-12 11:00:51

创建森林城市

创建森林城市篇1

1、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筑幸福美好生活。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3、手牵手共创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魅力肇庆。

4、植下千顷树,福泽荫后人,城市绿起来,人民富起来

5、共建森林城市,共享品质生活

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安康绿色崛起。

7、森林是氧吧,创森靠大家

8、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9、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10、全市人员动员起来,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而奋斗

11、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筑城市美好生活

12、你心我心生态同心,你行我行创森同行

1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肇庆。

14、创森人人参与,宜居家家受益。

15、创国家森林城市,人人参与

16、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

17、手牵手共创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魅力重庆

18、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市森林化,郊区生态化,村庄园林化

19、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奋力冲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20、植一棵树,出一份力,添一片绿,美一座城

21、森林之都、绿色之城、幸福家园

22、让我们行动起来,开辟绿色、低碳、环保新生活。

23、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丽家园你我共享。

24、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5、共建森林城市,共享品质生活;

26、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生态文明

27、加强城市绿化美化,提高城市水平

28、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筑幸福美好生活

29、倡导绿色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30、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一项基本国策

31、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32、让肇庆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肇庆

33、森林城市全民创建,绿色成果人人共享

34、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5、营造绿色家园,建设生态

36、肇庆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赖您的支持。

3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8、森林城市大家共创,绿色成果全民共享

39、倡导绿色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40、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1、群策群力参与赣州创森,同心同德共建生态文明

42、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奋力冲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43、唱响创森主旋律,谱写生态文明曲

44、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筑城市美好生活。

45、留山水风光,建生态城市

46、森林之都,美丽肇庆。

47、森林重庆如诗如画,绿色家园宜居宜游

48、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

49、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5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51、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52、肇庆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森林城市篇2

伴随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张举,是国家森林城市的诞生。这一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荣誉,是国家对长期以来坚持城市森林建设的城市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他城市的鼓舞和激励,是党和政府对于城市生态高度关注的象征。贵阳、沈阳、长沙三个城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我国广大城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榜样。

城市森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城市生态和谐的根本所在。城市生态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城市森林的和谐是最根本的和谐。没有城市森林,城市的功能就无法得到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城市森林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客观需要。而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成果――森林城市自然就成为城市生态和谐的标志之所在。

在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召开前夕,就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有关进展情况,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陈邦柱。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目标。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邦柱说,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下降、光电噪音细菌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侵袭等等,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制造了不和谐的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充分利用城市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他说,城市森林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不仅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变了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外貌,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渴望,而且改善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舒缓了城市人群在工作和生活快节奏中形成的紧张情绪。而城市森林文化又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城市森林美学、园林文化、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他说,城市森林建设要求将市区、市郊和农村纳入统一的大系统中一起谋划、共同建设其所倡导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自觉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带动农民致富,从而有力推动农村的绿化美化与和谐稳定。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在谈到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意义时,陈邦柱强调: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由总理亲自命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把“城市林业”作为一项发展战略,由此确定了我国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目标,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与发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付诸实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与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森林理论研究水平,拓宽城市森林建设思路,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通过举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搭建了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并致力于把它办成我国政府城市森林建设领域中市长和专家们的最高讲台。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此陈邦柱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他说: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从2004年起先后在贵阳、沈阳和长沙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规模一届比一届大,不仅在国内影响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届论坛即有40多个城市参加,到了第二届论坛就达到了76个城市,第三届论坛全国有107个城市参加,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派出了代表团,31个省(区、市)林业厅(局)也组织代表团参加了论坛,代表人数达500多人,韩国、日本、德国、奥地利四国的城市市长、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也出席了论坛并在市长和专家论坛上发言。

论坛期间,与会城市市长、林业工作者和专家们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规划目标、保证机制、资金投入、政策法规、人才科技支撑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传播了理念,学习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扩大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第二届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城市森林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在第三届论坛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明确了论坛的宗旨、组织机构和申办程序,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评价指标》和《申办办法》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市长们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论坛举办以来,许多城市根据论坛的精神,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全国各地城市森林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地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城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写进了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有的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森林和生态保护意识;有的城市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可以说,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推动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影响将持久而深远。

同时,论坛在选址上与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承办城市的区域代表性和对全国城市的示范性,先后选择在西部城市贵阳、北方城市沈阳和中部城市长沙召开,既为全国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又对加快和带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力的生态保障作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陈邦柱主任的看法是:许多国外城市的市长和专家学者对中国通过论坛的形式,把城市林业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把国家管理部门、城市市长、专家学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城市林业建设理念、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很感兴趣,这是我国城市森林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我们应该开放性地接纳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课题。

促进城市生态和谐的八条意见

陈邦柱透露,关注森林活动委员会将继续通过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宣传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森林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森林意识和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标准和指导意见,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从省会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对已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三年一次的定期复查,不合格的,要给予警告直至摘牌,保持加大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监督力度。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建设水平偏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城市森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陈邦柱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城市森林建设,为城市生态和谐出力,为此,他提出了八条意见: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领导是关键,关键在认识。最重要的是党委、政府领导的认识,也就是对城市森林和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生态建设是重要的任务。生态建设搞上去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更高。通过重点抓森林建设,推动整个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净化、美化。

二是制定规划,要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去。

三是要抓具体实施计划。认真抓、具体抓,认真组织监督检查,真正把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不仅要有投入,还要舍得投入。各级政府要在城市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中列入城市森林建设专项,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多元化、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如进行生态效益补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养护森林绿地,鼓励个人、单位建设或认养绿地或树木等,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政策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有关城市森林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已经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各省(区、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一些地方法规,以明确和规范本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城市森林应有的地位。

六是要加快培养和建立城市森林建设的科研队伍。城市森林建设需要诸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科研力量要跟上。要成立城市森林专门的研究机构,组建科研队伍;还要加紧对城市森林建设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如城市林网、水系的合理布局,树种的选择、花草的管护等。

创建森林城市篇3

一、夯实基础,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造条件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京南第一省会城市,现辖24个县(市)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石家庄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河北省乃至首都生态环境质量。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基础工程,做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头等大事,致力于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提升人居品位,始终坚持“大工程、大投入,带动造林绿化大发展”的战略思路,坚持不懈,持续实施了一系列林业生态重点工程。

在城区绿化中,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了街道、公园广场、单位庭院小区的绿化。还实施了二环路、三环路绿化、环城水系绿化建设等生态工程。在农村绿化方面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和我市“5528绿化”、绿色通道、万树进村、“双百万亩”封山育林等生态项目,林业工作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底,石家庄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7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6%、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绿地率4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5㎡,以上四项重要指标已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我市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达到86%以上,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绿化率达到80%以上,一河两环水系初步形成,空气质量、水质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城防护林带正在抓紧建设中。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二、再掀高潮,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决战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石家庄市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省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幸福石家庄打下坚实基础,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八次党代会张庆黎书记提出的建议环省生态林带要求,号召全市人民开展全市大造林,组织绿化大会战。投资5亿多元,启动了一大批城乡绿化工程。

(一)主城区绿化

对城区街道和二环路的行道树、隔离带、街旁绿地、街心公园等进行补植补种;对老旧小区和新建、改建单位,及时进行绿化美化,同时开展园林式单位和小区争创活动,开展创建省级、市级园林式单位活动;对环城水系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绿地植物配置;在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两侧建设60米宽、12公里景观绿化带。需增值各种乔木64万株、补充花灌木300万株、新建草坪和地被植物5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70万平方米,将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15个、小区5个,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40个。通过以上绿化建设,大大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

(二)启动一大批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石家庄市生态环境,除抓好主城区绿化美化外,我市在城区周边启动了一大批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

西山生态观光园。位于槐安路西端的鹿泉市西山朝向市区山体及山前大道两侧,主要采用工程造林、义务植树、农民自建、封山育林四种造林模式建设,规划面积5万亩。目前已完成造林绿化3.7万亩,2012年计划完成造林0.8万亩。通过栽植油松、桧柏、五角枫、核桃、山桃、山杏等树种,建成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郁郁葱葱的生态景观,为市民增添游览观光场所。

三环路绿化提档升级工程。三环路是石家庄主城区城市的一条主干道路。2010年,市政府实施了三环路防护带绿化工程,植树19万株,造树3402亩。为把三环路真正打造成环绕石家庄市区的生态大道,景观大道。确定在2010年三环路生态防护林建设基础上,对总长度78.8公里的三环路辅道两侧50米重要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增植彩花、彩叶树种,提档升级,打造生态景观亮点,使三环路真正成为一道环绕省会主城区的生态屏障和景观大道。

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绿化工程。滹沱河位于石家庄市的北部,流经石家庄市域内的平山、灵寿、鹿泉、正定、无极、深泽等县市区,全长176公里。曾是历史上石家庄市的“母亲河”,被称为石家庄市文化发源地。但是,由于受多年来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等气候影响,河道上游已形成断流,河床抬高,沿岸土地沙化严重。为从根本上改善滹沱河两岸生态环境,2012年市政府确定在原滹沱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基础上,打造三百里绿色长廊及城市北部生态屏障。市区段滹沱河景观建设工程,将按水面、分年度逐步实施滹沱河景观工程,确保2013年底前全部完成市区段16公里景观建设和绿化任务,新建绿地面积1214.6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000万株。在市区段以外的滹沱河两岸分别营造100米宽防风固沙及经济林带,计划造林2万亩,植树100万株。

西柏坡高速公路两侧山场绿化工程位于石家庄市区直达革命圣地西柏坡的高速公路两侧,主要在公路两侧50米之外山场进行绿化美化,高速公路总里程63公里(其中,涉及鹿泉段25公里、平山段38公里)。计划在公路两侧可视山体各营造50-200米宽生态及经济林带,造林约1万亩,植树80万株。

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工程前身系原正定县滹沱河国有林场。规划面积1万亩,2012开工建设,在全部收回原林场对外租赁承包林地的基础上,先行启动5000亩建设任务,主要完成公园基础设施,主园、主区道路绿化等内容,植树约30万株;2013年完成公园主体工程建设并达到简易开放条件。公园建成后,将会成为我国北方城市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主要是在主城区至环省城的正定、藁城、栾城、鹿泉等组团县(市)主干道两侧实施,主要涉及贯穿我市的京珠高速公路、307国道、308国道、中华大街北延两侧进行绿化和补植补造,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连网成带,计划植树42万株,绿化总面积6000亩,形成绿化景观带。

三、多措并举,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保障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仅符合我市的现实需要,更是顺应了世界生态建设的热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打造绿色省会、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有决心、有信心带领全市人民,并通过不懈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各区、县和林业、城建、园林、水利、交通、规划、国土等市直有关部门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体。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指挥,明确职责,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创建机制。市委、市政府将不断加大对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督导、指导、检查力度,周密组织实施,科学安排调度,矢志不渝,集腋成裘,成其功业。

(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要切实做好群众的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多样宣传方式,大造声势,营造更为浓郁的创森氛围。充分发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石家庄电视台等市级各主流媒体和机场、车站等处大型户外广告的作用,不惜占用黄金时段和黄金版面,拍摄专题片、安装大型展牌、建立创森网站、办创森主题知识竞赛、征文、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和上街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钥匙链、挂历、背心、围裙等宣传品等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对创森知识进行全面普及,不断加大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努力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合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森林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并成为科学的、自觉的、深刻的全民行动。

(三)多方投资、增加投入。造林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各级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要积极探索新的绿化机制,本着省里争取、市里主导、县里配套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在资金使用上要合理分配,突出重点,专款专用。重点地段适量倾斜,其他地段实行以奖代补。并通过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单位及个人自愿捐助等措施,面向全社会筹资,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创建森林城市篇4

摘要介绍了西昌市概况,分析了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情况,包括综合指标、森林覆盖率、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森林健康、公共休闲、生态文化、乡村绿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从组织领导、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其保障措施进行了论述,以期促进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建设;保障措施;四川西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这是对一个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4]。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西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西昌市概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美誉,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等城市殊荣。WwW.lw881.com

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最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基地,每年对外送电逾50亿kw·h。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花木之乡、洋葱之乡、粮食大县;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重要节点,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4a级风景名胜区;西昌民族风情浓郁,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西昌市总面积为2 655km2,南北长70.8km,东西宽62.8 km。海拔最低1 160m,全市林地面积16.87万hm2,其中:有林地11.48万hm2,成片林分11.30万hm2。境内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原始的亚高山针叶林,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种类丰富。近郊泸山森林公园,主要为云南松林,在庙宇周围遗存有许多西昌特有的珍贵常绿阔叶林。西昌市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常见乡土树种185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4种、动物3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2森林建设

2.1综合指标

一是编制实施《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08年12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西昌市林业局共同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遵循国家、四川省和西昌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西昌有关林业、生态、水利、城建、园林、国土、旅游等相关方面的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至2010年为近期、2015年为中期进行规划,重点明确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二是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把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冲天柏、桤木、香樟、黄葛树、攀枝花苏铁、西康玉兰、女贞、紫薇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小叶榕、油橄榄、紫荆、三角梅、四季杨、中华红叶杨、樱花等外来适生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藤木、花草,大量增加乔木数量和片状森林,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逐步形成了森林和树木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点、线、面、环有机结合,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四是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先后重点在市区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林、城郊森林、城市主要景观道路、环城市周围建立了围城防护林带。目前,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五是河流水系周边环境。重点做好安宁河、东河、西河、海河及邛海流域等河流水系等饮用水源地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河渠两岸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把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自然、人文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自2004年以来,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百分比维持在90%左右,远远超过70%的国家标准。200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为0.021mg/m3,二氧化氮为0.04mg/m3,可吸入颗粒物为0.048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质量标准。西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表明,青龙寺、二水厂、关坝堰3个取水口断面的达标率为100%,城市地下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2.2森林覆盖率

以“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采取城市、林业、园林“三者合一”;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文化“三林共建”;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的举措,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资源保育、绿色通道、邛海湿地、城市河岸景观带、绿色通道、乡村绿色家园、生态休闲和林业产业等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西昌森林城市建设。目前,西昌城市规划区绿化率98%,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5%,林木覆盖率26%,学校、医院、休、疗养院、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绿地率38.73%、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设有防护林带41.6%;城市建成区绿化率98%,绿地率31.28%,绿化覆盖率35.3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65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到2010年,西昌市将营造4 488hm2以景观和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6.6%,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达99.4m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10.5m2,建成区新建五彩街道、水岸、社区等7个,新建休闲文化基地7个,新建五彩农庄44个,水岸绿化率达81.0%,绿色通道率达8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5hm2,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使西昌成为城区绿树成荫、乡村青山碧水,市民安居创业、林农增收致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文化发展的西部最佳宜居创业首选城市。

一是城市森林覆盖率54.9%。全市幅员面积2 655km2, 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6.87hm2,2005~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 350hm2。截止2009年12月,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305万hm2。二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8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4.8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根据《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昌市城郊范围包括小庙、西郊、马道、四合、高枧、川兴、海南、大箐、大兴等乡镇,总面积36 991.56 hm2。截止2009年6月,西昌市城市郊区有林地及灌木林地总面积14 598.5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四是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10余种,面积达3万m2,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2.3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为符合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打造璀璨别致的安宁河谷明珠、“五彩休闲西昌”,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全面提高城市质量,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10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m2,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能够有效覆盖建成区。二是城区五彩河岸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创森建设,使三河六岸形成融碧水、蓝天、绿树、鲜花于城市风情,纳交通、生态、景观、休闲于一系,集滨水景观带与沿河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景观旅游生态走廊。营造富有文化内涵、自然舒展的滨河形态,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高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河五彩景观带。三是邛海湿地建设工程。顺应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提高邛海水质为主,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完善湿地游览区,使其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完成湿地游憩区的改善,环湖绿带建设和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区的建设。四是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西昌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1 300hm2,天然林管护129 100 hm2,退耕还林8 753.3hm2,荒山造林6 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3.4%上升至2004年的54.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五是安宁河生态治理与开发工程。安宁河属金沙江水系,北南走向,是西昌市的母亲河。为打造安宁河沿岸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绿色安宁河生态廊道,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态自然属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滨水区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带动周遍区域的经济发展。六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昌市区的通道包括国道、省道和县道,总里程117.5km,可绿化里程84.4km,可绿化面积158hm2。近年来,通过“一办三创”、“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好。西昌出入城道路已使用三角梅作为主要观花植物,体现了地域特色。七是五彩农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乡村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护、优化好村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达到水清、岸绿、河畅、五彩的效果。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注入新的绿色家园文化特征,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富足、特色鲜明的五彩农庄,加速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八是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西昌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西昌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现代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基地和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构成特色鲜明、极富鉴赏性的旅游目的地,宜于休闲度假。已打造了土城湿地公园、邛泸景区、“乡村八景”等生态旅游基地。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为主题,以生态、阳光、健康、民俗为特色,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四条旅游线路,拉长产业链条,改善西昌市的产业格局,形成“城乡互动、农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旅游体系。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乡村八景,新增农家乐120家。在乡村旅游带动下,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九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西昌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林业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这些地区农业环境、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范围最广,面对的人群最多,对西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昌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建设速丰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油橄榄基地等,通过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林业已经成为西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逐步培育形成了水果、花卉、蚕桑、速生林等林业主导产业。建成绿色无公害石榴基地6 666.67hm2,绿色鲜食小水果(桃、葡萄、樱桃)基地1 333.33 hm2,酿酒葡萄基地333.33hm2;建立生态观光型花木园区333.33hm2,鲜切花和香精油玫瑰生产基地1 333.33 hm2;建成2 000hm2投产桑生产基地,年产茧2 250t;建立666.67hm2速生林示范基地,并将逐步发展到6 666.67hm2规模;建立油橄榄基地1 333.33hm2,并将逐步扩大到6 666.67 hm2。200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3亿元,占西昌市农业总产值的18.6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2.14%,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352元。

2.4森林健康

一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西昌市植被类型多样,共有233科532属2 000余种植物,从亚热带到温带森林均有分布,别具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有热带的香蕉、剑麻;也有亚热带的攀枝花、仙人掌;温带的松、栎;寒温带的冷云杉。其中有攀枝花苏铁、棕北杜鹃、西康玉兰、黄杉等34种国家第1批保护珍稀植物。西昌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近400种,其中已知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经常开展 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重视湖泊、江河水源地保护,将邛海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兰花楹、小叶榕、三角梅等外来适生树种,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三是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2.5公共休闲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为原则,森林城市项目建设与走进市民,服务市民,方便老百姓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相结合,全面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两岸建设开放的公游园绿地34处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森林旅游、景区节点旅游、“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现新增城市绿化公园绿地44.7万m2、防护绿地2.2万m2、附属绿地5万m2、其他绿地8万m2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m2,绿地率达到32.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8%。2003年以来,西昌市已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市级园林式单位39个,市级园林式小区9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m2,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0.8个百分点,满足了多数市民出门500m有休闲绿地的需求。二是发展城市郊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在城市郊区建设了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以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森林旅游区;以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旅游区;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分布在全市从北到南9个乡镇,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2.6生态文化

2.6.1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对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森林和湿地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园林、村庄林、名胜古迹林、古树名木、各类游憩林和纪念林等,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并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功能。应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各类纪念林、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西昌市近期建设重点为:突出五彩西昌特色,建设景观林。精心规划实施西河、东河、海河等三河六岸绿化,建设突出五彩西昌特色的城市彩色风光带;精心规划城区外出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西昌本地特色的多条城市道路景观林带。突出森林城市特色,建设人居林。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创森”纪念林,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优化城区森林绿地分布格局;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强化住区小片林、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工作,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森林住区;结合村湾绿化建设,强化村周、庭院、村内路网水岸绿化建设,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建设游憩林。结合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结合城市居民骑车、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规划建设贯通主要居民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憩地之间的绿色健身走廊。

按照上述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分区布局和分体系实施:一是城区福利空间绿化体系建设。从西昌市科学发展、合理布局、防灾减灾方面考虑,在主城区东南西北逐步均匀构建市级综合公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等各类福利空间。调整福利空间布局的均匀程度和增强福利空间类型的丰富多样;完善福利空间应急设施的建设;加大免费公园的建设力度和数量,2009年底至2010年,将启动五大城市公园建设(海河生态休闲公园、建昌坊城市公园、邛海湿地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昌古城历史文化公园);大力提高非盈利性福利空间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在西昌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完善10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以及居住区和街头的小游园、广场绿地,为此年内启动了打造丝路广场等10个城市小公园。二是城区交通景观绿化体系建设。交通景观绿化是生态景观与实用的结合体,根据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实际情况,确定道路绿化的性质功能,让道路绿化为民所用。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景观,做到“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三是城区实体绿化体系建设。城区内医院、学校、宾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绿地,在保证生活、生产、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增强绿化厚度,提高美化效果,建设成园林式单位。对沿街窗台进行盆花摆放和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墙体实施绿化。四是森林文化建设。森林文化是西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重点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各种纪念林的营建,树立全市人民保护森林和绿化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森林社区建设与评选,进一步加强全市各个社区的绿化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充分发挥园林与林业两大产业的优势,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森林社区。目前,建设了川兴镇尔乌、安哈镇铅矿村、洛古波乡俄池格则村3个森林社区共管。

2.6.2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城市森林。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四川省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承和发扬西昌市自古以来悠久的植树传统,实现“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共同心愿,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建设工程,在各区规划义务植树地,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由于城市可用绿地非常有限,所以将义务植树与重点绿化工程紧密结合,既要有效解决义务植树的用地问题,又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2009年海河绿化工程的绿化栽植分为7个标段由在西昌市的7个部队来实施。将营造纪念林与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植树造林。近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2 712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8.7%,成活率在92%以上。

2.6.3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认建、认养、冠名树木绿地活动。要求驻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必须以直接植树、以金代劳(50元)、认建认养等多种植树形式保证义务植树5株。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鼓励党政机关、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绿地的认建、认养、认领活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10处,面积达15hm2,植纪念树6 800株。

2.6.4组织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结合实际,将天喜花博园、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邛海泸山风景区、花木生产基地等各类绿地,进一步整体、合理地将其完善成为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和公益标牌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和生态科普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事业,全市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6.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森氛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开展了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森”人人知宣传;二是制作“创森”专题片、多媒体汇报材料、宣传画册等;三是加强户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大型企业、宾馆商场、出入市口显要位置竖立大型“创森”标牌,书写“创森”标语。同时,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粘贴“创森”标语。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率达95%以上。

2.6.6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在全市范围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古树名木鉴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组织专人统一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将其生长地的环境,生长情况,树种、树龄进行现场资料记录后挂牌,再根据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后期资料汇总,同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并通过认养、捐助、拍卖古树名木冠名权、形象使用权募集基金。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全市676株名木古树已全部建立了档案。一级保护8株,二级保护41株,三级保护627株。

2.7乡村绿化

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努力构建新农村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区域规划、多点布局、体现特色、实现多赢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的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坚持把林业生产发展和开发二、三产业有机统一起来,依托各乡镇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走“林业生产+旅游观光”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森林湿地观光游、森林保健游、开发石榴花果节、桃果节、梨花节、葡萄节、花卉节等农家乡村游,打造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促进生产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引导综合开发,实现一业多赢。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注重发展郊区观光、休闲等森林休闲产业。西昌有4张“名片”即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六大殊荣,即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旅游有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

西昌地处四川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有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有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有全国唯一对游人开放的军商两用卫星发射中心;有以火把节、彝族婚俗、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彝族风情旅游。全市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西昌又着力打造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成功创建全国6 666.67 hm2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西溪、黄联关千亩标准化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多方投入改善了农村生境,促进了农村旅游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换档升级。同时,通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景区辐射农村,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加速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以旅助农,旅游反哺农业,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显著。已形成“打造一个节日,带动一片就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局面。

3保障措施

3.1组织领导

3.1.1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四川林业生态省规划》和省委《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西昌市委、制定并实施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大纲》《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把加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西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并强力推进。

3.1.2抓领导,强执行。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牌、推进西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建立健全领导机制。2009年6月,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成立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负责创建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创建工作中比干部、争一流,比工作、创业绩,实行“三不三看”,即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推行“三个一批”,即发现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提拔一批干部,并严格兑现奖惩。由于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执行力强,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检查督促到位,激励竟争机制完备,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1.3抓规划,强基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局,按照“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城市定位,高起点抓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12月,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明确了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另外,围绕森林城市建设,还完成了西昌市《山溪河综合治理规划》《邛海泸山景区总体规划》等20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体系,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4抓项目,强投入。按照总体规划、捆绑投入、突出重点、分年实施原则,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2006年至2008年,以“一办三创”为契机,州、市财政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一批工业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生态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建设向前推进了5~10年,2007年,西昌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2009年是西昌确定的“城乡建设年”,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结合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联动推进,围绕2个创建工作,2009年将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6亿元。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五大体系,确保2010年成功创建为中国森林城市,2015年创建为国家生态市。

3.1.5抓工程,强参与。通过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重点工作。实施西昌城区及邛海可视范围内植被恢复工程,西昌、昭觉、喜德三县市联动,2年实施坡耕地和荒山造林超过1 333.33hm2;重点打造合盐路、高速路路口道路增绿美化,以此为示范全面带动进出西昌5条道路绿化上档升级;实施东河、西河、海河三河绿化试点工程,整体推进全流域增绿美化工程;实施城区11条街道增绿美化示范工程,州级部门、县市联动,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原则,城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施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工程,城郊乡镇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1.6抓落实,强产业。采取市级领导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将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个单位主办、一个团队攻坚、一套办法管理、一套方案推进“五个一”的管理机制。强化林业产业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大规模种植三角梅、四季杨、油橄榄,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推广建设沼气池、太阳灶,强化林政执法和护林防火力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3.2管理制度

3.2.1科学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2009年2月,出台了《西昌市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奖惩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7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

2009年8月,西昌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西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根据《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及水系林网、村镇绿化、农田林网、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城区景观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及鲜花摆放、森林生态文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2009年12月,下发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08~2015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与两县一市及州市有关创建单位签定了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强化对市辖区造林绿化的督导 ,坚持每周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门联席会,专门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2.2健全法规和制度,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等,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西昌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西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昌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绿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西昌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森林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西昌市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植物检疫等执法队伍,下设1个木材检查站。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市设立9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测报点,多方位检测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2008~2009年连续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无重大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3.2.3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专项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全市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余个,城市绿化植物品种25个,推广先进技术10项。组织开展的《西昌市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德昌松毛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指标研究》2项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史密斯桉引种栽培实验与推广》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工程》研究成果获西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2.4建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和昭觉、喜德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市两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两县一市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晓刚,杨颖.关于南昌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思考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04-106.

[2] 郭忠东.创建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家园[j].内蒙古林业,2008(9):32.

创建森林城市篇5

1、相视一笑,共同呵护我们的人家园---森林

2、地增一片绿 天多一分蓝

3、全民共建森林城市 我知晓 我参与 我奉献

4、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和谐文明经开

6、森林城市 功在当代 城市森林 惠及万世

7、森林城市全民共建 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8、建设森林城市 减少温室效应

9、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10、全民共创森林城市 我知晓 我参与 我奉献

11、森林城市全民参与 美好家园你我共建

12、创国家森林城市 建和谐美丽西安

1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掀起造林绿化新高潮

14、播种一棵树苗绿盈西安 创建森林城市你我同行

15、呵护一颗颗绿树 奉献一片片爱心

16、共建森林城市 共享森林美景

17、低碳出行 环保生活

18、人在林中 林在城中

19、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森林城市全市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21、加强森林执法 保护绿化成果

22、加强生态保护 着眼长远发展

23、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24、全民参与绿化造林 共创国家森林城市

25、爱森林 爱绿色 爱十堰

26、保护城市森林 维护生态安全

27、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优美人居环境

28、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29、水韵林城 美丽西安

30、一草一木释放绿色温情 一举一动展现古城文明

31、城市森林化 城镇园林化 村庄林荫化 渠路林带化

3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营造绿色宜居家园

33、群策群力参与义乌创森,同心同德共建生态文明

34、尚青山绿水 享天然氧吧

35、全民参与绿化 共建森林城市

3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生态宜居西安

37、水韵林城 美丽西安

38、绿荫下行走 绿地间徜徉

39、同创森林城市,共赏森林美景

40、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美丽十堰

41、创建森林城市 享受自然空调

4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营造绿色宜居家园

43、造绿 爱绿 护绿 是每一位市民的责任

44、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人有责

45、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共筑优美人居环境

47、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

48、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9、森林城市全民共建 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50、创森林城市 建温馨家园

51、多造一片林 多沐一滴雨露

52、共沐蓝天碧水 同享绿树鲜花

5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美丽宜居西安

54、手牵手共创国家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绿色美丽义乌

55、植树造林 治污减霾

5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优美人居环境

57、保护森林成果 就是保护我们的绿肺

58、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十堰

59、保护城市森林 维护生态安全

6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十堰增绿,给车城添彩

61、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的未来

6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

63、手牵手共创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魅力车城

64、美好家园人人创 绿色成果人人享

6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美丽义乌

66、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享城市美好生活

67、城在绿中 水在城中 人在景中

68、绿色家园是我家 森林防火靠大家

创建森林城市篇6

关键词:森林城市;创建;想法

近几年来,江西省立足“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加快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1年4月,江西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活动,这是继江西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森林十创”活动(即:“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园区”、“森林社区”、“森林街道”、“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森林公园”等)后又一重大举措。大余县是中国花木之乡、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卫生城市、江西省花园城市。笔者就大余县创建森林城市提出几点初浅想法。

1 大余县基本情况

大余县位于江西的西南边缘,大庾岭的北麓,赣江支流章江河上游,土地总面积1367km2,全县有11个乡镇,30万人,隶属于江西赣州市。县城所在地南安镇面积141.7km2,人口 8.35万,中心城区面积10.39km2,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6m2,绿地率达41%。城区绿地主要有街心花园、钨都广场、安康广场、中信广场等市民休闲广场和章江河一河两岸亲水造景的精品景区,以及正在扩改建的牡丹亭文化公园和市民森林公园。大余县城四面环山,章江河穿城而过,创建森林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加上2011年启动的城市新区建设,县城往西北方向推进5km,届时,县城城区面积可增加36km2,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恰逢佳时,同时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重大举措。

2 大余县城市绿化建设现状

2.1 地方财力不足,森林城市建设资金杯水车薪 由于森林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像其它行业那样明显,所以有限的地方资金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受限于体制束缚等,经营管理粗放 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森林城市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特别是由于体制上的特点,森林城市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森林城市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2.3 观念认识滞后,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城市绿化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立体绿化效果差,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2.4 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钉钉子、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笔者曾多次在钨都广场、市民森林公园等地方看见市民折损树木。

3 创建森林城市的对策

3.1 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森林城市规划,把森林城市创建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森林城市创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能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同时,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3.2 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森林城市的受益者,又是森林城市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多方式向全民普及森林城市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3 建立森林城市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森林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森林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已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把森林城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3.4 科学地经营管理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因此,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且分属2个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有利于森林城市的健康发展。

4 创建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4.1 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所以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之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4.2 提高全社会对森林城市的认识 由于对森林城市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森林城市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

4.3 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以及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把大余县县城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4 森林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森林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森林城市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森林城市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

(收稿:2012-09-15)

参考文献:

[1] 大余县统计局.大余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LO].世界钨都.大余网

创建森林城市篇7

关键词:森林城市;铜陵市;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30-02

随着工业化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重大考验。森林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流[1]。森林城市是以城市为建设载体,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充分发挥森林功能为建设目,寻求城市建筑与植物种群之间的合理布局。我国从2004年开始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2]。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山水铜都,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铜陵,铜陵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部署。

1 铜陵市林业资源概况及现状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周边城市有合肥、池州、芜湖、安庆,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铜陵在植被分区上属皖南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铜宣广低山丘陵植被区,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纯林,以松、杉、檫、泡桐、麻栎、苦槠、枫香、化香、杨树、柳树、刺槐、毛竹为主,灌木类为木、山楂、杜鹃等。近年来,铜陵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发展油用牡丹等特色林业产业,造林绿化成效日益显著;林业资源管理日趋规范,并且探索出了发展与保护并重,工程带动与科教兴林结合,改革创新与依法治林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据2016年资源统计年报,全市林地面积达8.69万hm2,其中有林地7.52万hm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417.5万m3,森林覆盖率25.32%,林木绿化率29.92%。

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

建设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一部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是建设魅力山水铜都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铜陵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示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区域内矿山植被的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和强化,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山水铜都,增强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的城市魅力,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增添新动力[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绿色森林和园林绿化绿地可吸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是碳汇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较少 相对于安徽省而言,铜陵市无论是森林资源总量还是人均有林地面积排名均不高,全市林地面积8.69万hm2,仅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人均有林地面积仅0.05hm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2.46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与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

3.2 城市绿地总量不够 近年来,铜陵市虽然先后实施了滨江生态公园、植物园秋色冬景园、铜都大道彩化、黑砂河岸线整治等一系列城市绿化彩化提升和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但是依然存在绿地总量不足,空间布局层次简单,绿地空间利用率不够,未重视垂直绿化等问题。

4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对策建议

按照《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是:至2017年6月,森林覆盖率等40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主要围绕“一个规划、三大工程、五项标准”开展。其中,“一个规划”即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三大工程”包括“森林三上”工程(上公路铁路、上江河湖塘、上废弃矿山);“四创”工程(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五进”工程(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园游园、进学校医院)。“五项标准”包括创新督查方案、考核办法、宣传方案、造林绿化技术规程、森林“五进”工作标准等。

4.1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广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森林和湿地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建设,在《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应当将绿地、湿地等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骨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同时,还应加强城市低碳建设[4]。

4.2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温哥华等,从郊区到市区都掩映在森林中,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森林非常均匀地分布于市区的各个角落,城乡之间为同一个森林环境,总体上形成森林围城的效果。创建森林城市不仅要在营造林工程上大做文章,还要着力塑造美丽乡村形象品牌,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构建绿色乡村体系。

4.3 要有合理的配置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复杂性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只有结构合理的城市森林体系,才能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铜陵市是生态资源贫乏并遭到严重破坏的工矿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应从长远发展考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多层次立体化绿化,达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才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4.4 尽量凸显近自然效果 乡土树种具有天然适应性,可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也不乏观赏性。创建森林城市应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保护原生森林植被,注重利用乡土树种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在公园、广场、绿道、游憩小品等的规划设计上,采用近自然的手法,可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4.5 重视营造生态文化 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从林业的角度,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营造林工作,而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提升和开发利用,形成丰富的生态文化。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重点挖掘“凤丹之源”、“泡桐之乡”、“青铜故里”等文化特色。如铜陵国家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项目,在规划布局上体现采矿历史人文的特色;大铜官山森林公园建设偏向于以都市区森林公园体系建设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文化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历史遗址和动植物资源。同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还应注重开发林业游憩资源,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5 结语

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丹桐故里,森林铜都”为基本理念,通过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着力打造“城乡一体、林城相拥、林水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亲”的城乡生态格局,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铜陵和国家森林城市,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程,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东,吕璞,梁向军,等.洛阳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96-98.

[2]李正诗,姚延.森林城市建设途径与策略―以晋城市为例[J].林业工程,2014,30(4):178-181.

[3]王自山.铜陵城市森林建设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8):152-153.

创建森林城市篇8

按照赤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龙乡山水林城,塞外宜居赤峰”的基本理念和“一城二区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元宝山区加快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自年初以来已累积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完成植树造林15863亩。其投入之多、力度之大、行动之快、面积之广,为建区以来历年植树绿化之最。

行进在绿树红花间,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全区澎湃涌动起了一浪高比一浪的植树绿化热潮。

大手笔――勾勒“创森绿化蓝图”

作为以煤电能源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元宝山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沉重的压力。

近年来,在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中,元宝山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积极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灭荒、林权改革、矿山废弃地治理等措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全区生态植被呈现出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新景象。

2009年,赤峰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将元宝山区整体纳入“创森”建设区,并将平庄和元宝山城区确定为“创森”建设核心区,这更加坚定了元宝人民造林绿化、改善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创森”工程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且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绿化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更是一项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

大行动――掀起“创森”绿化热潮

建设生态美好家园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从绿化山川大地做起。

2010年,是赤峰市“创森”的开局之年,也是元宝山区“创森”的启动之年。为了将这项为民造福的惠民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区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要求,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区委、区政府对“创森”工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区长张子明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从林业、交通、规划、城建等部门抽调骨干人员成立了“创森”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技术指导、任务分解、督导检查和宣传申报等日常工作。

大创建――打造绿色美好家园

在筹集资金、调集苗木难度大,春旱严重、水源缺乏的情况下,区各镇、相关部门及单位积极落实各项工作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创森”工作,形成了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大创建”工作格局,掀起了“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

――区林业局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为“创森”提供指导与服务。为圆满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区林业局全力做好苗木供应工作。

――区水利局实施引水上山工程,为“创森”精品工程提供水源保障。平庄古山森林公园是该市确定的“创森”精品工程之一,然而这一地区地下水源已经枯竭,难以保证植树造林的成活率。早在市区两级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决策部署前,区水利局就在向阳山周围进行了水源寻找和调查论证工作,决定将公格营子煤矿的疏干水加以利用,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实施引水上山工程。

――区建设局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全力为广大市民营造适宜人居环境。区建设局把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配套部分,借“创森”之机提升绿化水平。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估标准,对平庄城区的主干道路、西城区市民广场、区实验中学、9年一贯制学校等地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

――区交通局实施道路绿化工程,扎实做好以赤元路为重点的公路两侧绿化工作。该局制定了区、镇公路绿化计划,购置优质树苗,及时补栽绿化树木,将个别路段因车辆肇事碰撞等原因造成重度伤残的树木,重新挖出补栽,并安排专人浇水保证成活率;组织力量整修公路绿化带,将公路沿线两侧的绿化带重新添土整平,清理杂物;积极与路政大队联系,收回被侵占的路产范围内公路用地,及时补种花草,并采取措施加强保护;要求养路工全天上路,修剪公路两侧树枝,确保行车视线清晰。

――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实施工业园区绿化工程,全力为企业打造绿色家园。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了园区公共区域绿化和入园企业厂区绿化工作。

创建森林城市篇9

一、水源地情况简介

陡河水库水源地位于唐山市区东北约15千米的开平区双桥镇冶里村北,在滦州市、开平区、丰润区境内。上游分为东、西两个支流。东支为管河,发源于迁安市蛇探峪村,河长33千米。西支为泉水河,是陡河主流,发源于丰润区上水路村东北水头山下的马蹄泉,河长38.5千米。水库最高水位43.4米,兴利水位34.0米,总库容5.15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684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0平方千米。

陡河水库建成初期,主要功能以防洪为主,随着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库的供水职能越发凸显。目前,陡河水库已成为唐山市区唯一地表水水源地,承担着为陡河发电厂、三友化工、曹妃甸工业区、丰南农业灌溉、城市居民生活和环城水系等供水任务。

多年来,陡河水库管理处不断加大水源地管理与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唐山市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水质监测,强化执法巡查,科学调度运用,多措并举,库区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Ⅲ类标准,实现了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为唐山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源支撑。

陡河水库水源地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为燕山山脉。库区位于陡河上游低缓河谷地带,东南侧为山地,有巍山和凤山,凤山海拔高度192米。陡河水库库区陆域面积1308.6亩,其中凤山林区绿化面积572.6亩;坝下防护林面积314亩;坝内草坪100亩;庭院绿地面积49.5亩。覆盖率达到了79.2%(不含水库水面)。1996年,陡河水库管理处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称号,1997年,被河北省建设委员会评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

二、水源地绿化情况

陡河水库建成初期,干部职工在做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清理施工废墟,开展造林绿化。1957~1958年,在水库坝下工程场地清理废墟600余立方米,在道旁、院内院外和靠近坝头的凤山北坡栽植松柏、杨树、柳树等8000余株。1968年成立园林队,专门从事园林生产和管理。1972年开始大规模绿化凤山,至1974年,凤山累计植树达50余万株。

多年来,管理处结合市林业局造林工程任务安排,持续实施区域环境绿化工程,加强凤山林区和原有景观区的养护管理,打造生态园林模式。注重山林的防火安全,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和防火技能培训,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山林巡视巡查,积极消除山林火灾安全隐患。采用飞防形式,防治林木虫害。

经过多年绿化美化,库区植被状况良好,主要以人工林为主,树种有侧柏、油松、雪松、杨树、柳树、槐树等,林间次生荆条、酸枣、野草。陡河水库水源地逐步形成了山水相依,碧波万顷的秀丽风光。

三、水源地生态保护情况

我处在市委市政府、市水利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断加大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唐山市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1999-2000年市政府组织环保局、水务局、开平区和滦县政府取缔了水库网箱养殖。2013-2014年开平区和滦县采取行动,清除围网,取得良好效果。

2018年,我处加大执法巡查力度,扎实开展“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作。制定《唐山市公安局、唐山市水务局关于禁止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违法捕鱼等行为的通告》、《关于陡河水库水源保护区清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专项清理行动。市水政监察支队、陡河水库管理处、市公安局陡河水库水源地保卫支队进行联合执法,有效震慑了库区捕、钓鱼等违法行为。针对一直存在的夜间捕鱼、电鱼现象,我处组织精干力量,连续开展“零点行动”,午夜突击,铁拳治理,坚决肃清违法电鱼、捕鱼行为,收缴违法渔具,驱逐船只。为彻底根除电鱼行为,我处对沿岸电渔船船主发出通知,规劝他们自行用吊车将船拖运出库区。目前水库岸边已无停泊电鱼船。

春季,投放鱼苗26709斤,进行生态修复,保持水库水体生态多样性,养护水源地水质。

夏季,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库区部分水域水草生长异常茂盛。为清除水草,降低水草腐烂对水质的影响,全处上下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加班加点,共完成清理80余万平方米水面,清运水草约4455立方米。7月底,大雨冲刷致使陡河水库西支灰管桥和市自来水公司取水泵站附近出现大量漂浮物,主要是泡沫、树枝、瓶罐、塑料等生活垃圾,面积约18万平方米。如不及时清除,将造成水质恶化,影响到饮水安全。我处出动人员623人次,船只552条次,打捞并清运323车次。及时有效的清除了水面垃圾,避免了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禁止在库区冰钓、摆设摊点、丢弃生活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等行为,维护库区生态平衡,涵养水生态环境,制定《陡河水库水源地·水质保卫战冬季治理专项行动方案》,联合执法对库区冰钓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治理,劝阻冰钓人员离开库区,对不服从劝阻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创建森林城市篇10

狭义的计划是应用写作广义工作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这个特点表现在,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年左右,范围一般都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或某一大项重要工作,内容和写法要比规划具体、深入,要比设想正规、细致,要比方案简明、集中,要比安排阔展、概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学校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自治区、市教育、__区教体局工作会议精神,以__区教体局提出的“高质量,培优校,善创新,创品牌”为目标,以学校发展为主题,继续巩固党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教育和教学为两翼,以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三支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创建科学、规范、精细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工程,努力做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谐同步,继续加强“三风”、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精气神,强化执行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实现学校教育的新腾飞。

二、工作目标

坚持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以科研兴校、以特色靓校之路,牢固“确立服务理念,塑造蓝天形象,办群众满意的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打造特色品牌,创社会美誉的学校;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创内涵发展的学校;提升师生素养,丰富校园生活,办师生快乐的学校”的思想,继续坚持以“质量、管理、特色、和谐”为发展主题,继续保持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三、重点工作

1.继续扎实有效的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各项工作。

2.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强整改落实,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和巩固“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成果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和新“五个好”党组织,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工作新模式,不断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党建工作新体系。

4.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素养

利用教师例会、党员生活会、年级组会和教研组会等,加强对教师进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教育。确保教师无违反师德的事件发生。

5.强化教育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认真落实《__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__区中小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和教学工作意见,探索建立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总结推广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推出“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日记评选活动及信息化整合研讨等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研究和指导服务功能。

6.继续推进“有效德育工程”。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工作全过程,弘扬爱国、孝敬、讲文明、重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三爱”“三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家校结合作用,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日行一善、讲文明树新风,心理健康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巩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成果,通过评选“美德少年”“美丽教师”等活动,树立一批学习的榜样,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和影响的师生;开展班团队活动观摩、德育工作案例评选等活动,全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7.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发展,关心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8、健全并落实骨干教师成长和培养、考核机制,按照《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动态考核管理。

9、优化师资队伍,着力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深化“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各项工作,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10.深入推进“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依据教研室制定的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名师”和“四优”(优质教案、优质课、优质课件、优质论文)评比活动,大力开展相关学科的优质课竞赛及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五制管理”。即:学校领导负责制,年级管理负责制,班务工作负责制,课堂教学负责制,学科质量负责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质量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

11.积极创建“智慧校园”,着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专题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水平;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和技能培训。使“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完善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为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上开通网上教学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各学科的任课教师根据确定的备课内容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想法到网上交流,收集与该备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素材并上传到网上,大家共享,构建“网上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新模式。各部门认真管理自己栏目,重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教师积极上传各类教学资源,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化,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12.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和教师队伍作风建设,从班子队伍入手创先争优。

13.全面落实减负增效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内容,督促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减负增效,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且学有所得,保证学生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14.继续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科学规划校园布局,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长廊,使学校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大提升。围绕“师生幸福人文美、书香校园特色美、校园洁净环境美、生态文明和谐美、文化浓郁精神美”的建设要求,着力打造“幸福校园、书香校园、洁净校园、特色校园、美丽校园”,突出“五化”工作,即人文化、文化、净化、绿化和美化,具体要求为:人文化要抓好校园人文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文化要抓好校园文化,创建文化校园。

15.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完善大课间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一对一传播活动、健康知识、征文比赛、手抄报、健康沙龙等活动。全面做好石嘴山市第23届图腾杯田径邀请赛、第七届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第九届教职工排球赛、自治区“姚慧杯”篮球邀请赛、“全民健身日”体育健身系列活动等工作。

16.积极创建平安校园,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发挥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作用,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强化法制、安全教育,做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学校稳定。

17.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工作,每周上报学校校园动态、特色活动等情况,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塑造学校在各方面的良好形象。

18.加强后勤工作,服务教育教学。

四、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立德树人”,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加强未成年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继续认真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积极地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教育活动。

1.以“品行端、有爱心、懂规矩、善创新”为标准,开展“师德作风建设年”系列教育活动,发掘身边的优秀人物和感动事迹,进行最美教师事迹巡讲和班主任论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大力实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充分发挥班集体、少先队的作用,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抓好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落实《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各项规定;落实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制、检查评比制;对常规检查评比进行改革,各项检查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检查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继续加强礼仪常规教育。努力做到“五无”、“五有”: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放学有队伍、语言有礼貌、举止有礼节。继续开展“家庭养成”教育活动,并围绕该项活动开展讨论,征得家长意见,追求化的养成教育效果。

3.努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德育活动,以活动促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第一、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学生德育活动。结合“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养成他们爱国、爱家乡、爱集体、尊老敬老、尊师重教的优秀品质。第二、开展好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书香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开展班级文化和“爱校卫生月”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要认真抓好学生个人、班级、年级的卫生管理,要做到“净化、美化”。学校对年级、年级对班级,班级对学生要层层落实卫生责任制。德育处和年级组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个人、班级、宿舍、年级卫生,并把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检查情况记入班级年级卫生积分中。要定期组织评选卫生先进个、班级、年级活动。第四、开展评优评先表彰活动。通过评选“文明标兵”、“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4.办好家长学校,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工作的参与、指导和评价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力求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鼓励上门家访,尝试集体家访),学年家访率达100%。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孩子、贫困、残障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

5.做好德育科研工作,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研,优化课堂氛围,注重教育实效。创新机制,推出一些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加强并提升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大力宣传校园典型的人和事,把校园广播办成少先队员爱听、想听的广播站。德育处积极组织开展德育研究活动,努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加以疏导,不回避、不漠视。

7.继续深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演讲、班会、手抄报征文等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团队、少队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做到人脑、入心;进一步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挖掘民族教育资源,立足校本课程,科技馆、乡村少年宫,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

(二)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努力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继续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养师德,练师能,铸师魂,育新人”活动,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1.继续认真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各项决定,组织党员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章》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续深化“三整治两规范”工作和清风校园建设活动。形成人人创佳绩,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2.切实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倡导四种精神——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所有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科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新精神;树立正面典型,弘扬先进事迹,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主动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和学困生、留守儿童等教育工作,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重申师德“十不准”要求,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推销教辅资料等有悖于师德现象的发生。

3.以养师德、铸师魂、练师能为目标,积极开展比劳动纪律、看职业责任心;比教学技能,看课堂教学水平;比教书育人,看工作贡献;比爱护学生,看师德风范;比执行规范准则,看职业意识的“五比、五看”服务竞赛活动。加强师德师风的考评工作,把教师的师德师风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与教师的绩效挂钩,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形象。

4.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改经验的学习。扎实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工作,通过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教师座谈、教学竞赛课、学习汇报课、教师网校空间等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强化“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争创意识,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走专家引领、行动反思、群体互助的道路,打造一支“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信望,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队伍。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八条禁令”,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和“八个能”:关注从教时间短、教育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关注薄弱、劣势学科教师,关注有不良反映的教师;能带头、能主动、能积极、能负责、能协作、能服务、能守纪、能学习。行政成员还应能上课,常听课,会评课。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

6.继续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实施“国培计划”与“远程示范性培训”项目,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并完成远程培训考核任务,。

在新的学期中,希望全体教职员工要根据本计划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为__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省、市、县教育工作要点为依据,紧紧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品质,建设榆林名校”这一奋斗目标,旗帜鲜明推进有效德育,建设高效课堂,发展艺术体育,把力量凝聚到学校内涵发展上,做到再攻坚,把思想统一到荣辱与共上,做到再提升;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做到再超越。让办学特色落地生根,努力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思路

1、确保一个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管理人员的凝聚力,二是管理过程的执行力。

3、加强三个建设: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学校制度建设,三是校本课程建设。

4、协调四个关系:一是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二是减负与高效的关系,三是人文与制度的关系,四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5、提高五个水平:一是学校管理水平,二是高效课堂水平,三是是有效德育水平,四是艺术体育水平,五是办学品味水平。

三、目标任务

1、六年级在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

2、田径、足球队在全县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满意度高于95%。

4、三项工作成为全体师生的骄傲:一是亮丽的校园环境,二是有序的工作秩序,三是完善的过程性资料。

5、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让有效德育名副其实。

6、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与进度,让高效课堂再上新台阶。

7、彻底消除薄弱年级、薄弱学科,与对比学校成绩相差最低不超过10分。

8、师生无违规、违纪现象,校园无安全伤害事故发生。

9、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建成微机室。

10、提高学校功能部室的育人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建设让全体师生值得信赖的领导班子。全体领导一要有责任,要树立对学校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思想,在责任中求卓越,在奉献中创实绩。二要讲团结,要做到以大局为重,相互补台,念人之功,扬人之长,团结奋进。三要重服务,要本着“管理零遗憾,服务近距离”的理念,服务师生的健康发展。四要树正气,胸怀坦荡,务实工作,诚信做人,不违背原则,不逃避问题,不渲染成绩,不争夺名利。

2、塑造让群众和社会值得尊重的教师团队。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面对学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全体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实力赢得尊严,以尊严赢得尊重,做到“四个争做”,一是争做师德师风的典范,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制度;二是争做勤奋善思的标兵,在反思中保成就幸福人生;三是争做敬业创绩的楷模,在实践创新中取得优异的工作业绩;四是争做教书育人的榜样,成为值得他人羡慕、社会尊重的名师。

3、培养适应教育新常态的智慧型教师。真正的教育智慧来源于教师坚实的修炼,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得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建设学习型校园,通过进行月主题学习、推荐学习书目、与名师对话,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精气神。二是采取校本研训、教学研讨、骨干教师示范、外出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三是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推行新教师的跟踪式“合格”培养,开展大面积青年老师的“升格”培养,针对性地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

4、构建和谐友善的教师群体。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和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一是形成共同愿景,全体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着想、为自己工作、为团队创绩的工作理念,把个体目标与学校目标紧密联系,不做无用棋子,不拖团队后腿。二是进行以“构建和谐,幸福你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每一个教师在追求和谐中完善自我。三是实行亲情化管理,在管理中坚持“欣赏优秀、接纳平凡、宽容失误”的思想,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一件健身器材;就近医院家属住院的教师和有高三年级孩子的教师只考勤课堂、会议,不进行岗位考勤;实行教师住院、父母病逝慰问制度。

(二)优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提高高效课堂水平。

1、落实课堂教学“六严格”。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坚决杜绝挤占课现象;严格落实课堂安全责任,坚决杜绝旷课或随机脱离课堂行为;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坚决杜绝无目标课堂;严格电子白板管理,坚决杜绝播放与教学任务无关低俗的电子视频;严格教学案头资料管理,杜绝无教学案或学案上课。

2、全面提高高效课堂质量。一是实现新模式常态化,保证四个教学模式和低年级“合作性”学习实现常态化。二是加强高效课堂三大要素:模式、学案、小组的研究,以用好模式,优化学案、建设小组提升高效课堂水平;三是研究解决高效课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依据教材而走出教材的学案;(2)真实有效的“三学状态”;(3)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4)高效合作小组建设;(5)实现高效课堂优质均衡发展。(6)低年级课后零书面作业目标的实现。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实现“课上高效益,课后低负担”的幸福课堂。

3、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一是实行最低限校本研修任务,每人一堂公开课,10篇教学反思,20节听课任务,5000字的学习笔记,实行赛课奖励制度,校本研修考核制度。二是让教研活动真实有效,落实每月一次的主题研讨及首席发言人制度;落实最低教研活动制度(8次以上);实行教研会、公开课考勤管理制度;落实公开课首席评课人制度;推行薄弱年级调研制度。三是校长、教导主任最低听课标准制度,每学期听课不低于50节,积极参与教研组各项活动,举办个人专题讲座。

4、建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美德课堂开课时数不低于16节,安排三次家长讲堂,提高围棋课、书法课的教学质量,重视课程资源的再开发,编印《高年级优秀数学学案》、《高年级语文优秀教学案》做好《家庭教育读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资料收集。重视校本课程成果性资料的收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做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5、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做到有安排必有落实,有落实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整改,以精细的管理保证工作计划的全面落实,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有序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导处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审核制度,提高三次教学常规检查的质量,做好四次教学情况调研及反馈。学校不定期进行随机走课、随机进行教学案头资料检查。

(三)突出学校德育特色,让有效德育名副其实。

1、建设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一是细化德育校长、值月领导、少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德育校长对德育工作进行全盘负责、全程管理;值月校长为当月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每月的日常管理;少队辅导员负责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少先队活动。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落实好班主任工作职责,安排好第六届班主任节,做好班主任的外出培训工作,评价好班主任的工作业绩。

2、强化基础德育工作。建设“和谐有序、靓丽文明”的校园是学校最基础德育,也是的环境育人,更能提升师生幸福感、自豪感。一是保证两操两放学的井然秩序、振奋人心。二是保证校园卫生和课间活动的靓丽文明,实现“四无”、“一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卫生无死角,课间有秩序)。

3、提高课程德育实效。开设好《美德课堂》和《家长讲堂》,用好美德课堂9个系列教材,深入开展“知美德规范”、“唱美德童谣”、“讲美德故事”、“学美德人物”、“诵美德格言”系列教育活动。精心安排家长讲堂,各班主任协助家长组织好课堂,让优秀家长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智慧,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就能聆听各行各业“老师”的教导,使这一课程让学生终身受益。

4、保证主题德育效益。本学期安排的月德育教育主题分别是“讲善有责任”——我是校园卫士;“知善懂礼仪”——我是礼仪标兵;“行善献爱心”——我是爱心少年;“扬善颂美德”——我是美德少年;“乐善知感恩”——感恩就要奉献。值月领导安排好本月教育活动,教导处做好宣传活动,少队部安排好文化活动,德育校长整理好文档资料,班主任精心设计好教育活动。

5、加强小组德育建设。我们要充分挖掘学习小组的潜能,把学习小组作为班级的基本单位,让学习小组既是学习共同体,又是管理评价的共同体。德育处要安排好小组建设研讨会,制定小组捆绑式评价实施办法,开展红旗小组评选、举办优秀小组风采展等活动,对“小组德育”的推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力争让学习小组建设助推我校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6、促进家庭德育提升。学校将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为此,本学期我们将安排以下活动:一是召开一次家长代表会,二是向家长发放一次公开信;三是安排一次家长培训会;四是向每一位家长发放一次调查问卷;五是向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访谈;六是评选一批优秀家长。

7、做好教育扶贫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一是建立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学生档案,制定《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政治任务去落实,做到人人参与,精准扶持;二是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坚决杜绝教育歧视,排斥学习困难、家庭困难学生行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尊重和教育公平。三是坚持以评价为引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加强体卫艺工作,彰显办学特色。

1、推进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建立和完善“22111”项目工作制度,形成明细的设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分管校长、德育处、少队部、教导处明确分工,形成合力。

2、加强体艺课程管理。教导处、体艺组根据师生实际,指导科任教师制定体艺课程目标,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实行课堂验收管理制度,提高艺体类课程质量。完成全体学生艺术教育平台的注册工作。

3、提供充足的体艺器材。坚持为师生的健康体质服务,学校为每一师生配备一件运动器材,保证运动时间,提高使用率,建设健康校园。

4、保证各项体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前策划,精选参赛选手,刻苦训练,保证足球、田径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保证各项艺术、科技展示成绩优秀。策划和安排好“六一”校园文化活动

5、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在流行疾病期间,做好晨检、消毒等工作。及时进行学生体质监测的上报工作。

(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落实“任何事情都没有生命更珍贵,任何工作都没有安全工作更重要,任何业绩都没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突出”的工作理念,时刻加强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严格执行学校安全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妥善处理校内突发事件。

3、加大校园安全设施投入,提高人防、物防、技防的配置水平;强化安全管理重点,加强交通、消防、防踩踏、等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定期对学校各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组织开展开学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学期中的安全抽查检查。

4、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宣传防溺水、防火、防震、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识,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六)做好后勤及其他工作,为学校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1、学校的后勤、财会、图书、档案等工作,明确角色,为教育教学主动服务,为师生主动服务,敢当勤务员,提高功能部室育人水平。

2、后勤工作人员要深入教师了解情况,及时搞好日常教学的后勤服务,确保教学需要。各部室实行定期清理,确保干净整洁。

3、严格校产登记、保管、使用、赔偿制度,使物尽其用。严格财务制度,做到账目清楚,开支合理,手续齐备,财物相符。学校课桌、电子设备不得外借。

新的目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任务具有新的挑战,新的征程更须新的作为,希望我们全体教师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扎实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全校上下一心,同心合力,积极作为,追赶超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全市范围有崇高威望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四个年”活动要求,统筹安排,循序渐进,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小片区管理为契机,营造“幸福教师,快乐学生,和谐校园”的育人氛围。狠抓德育关键点,培养学生优良习惯;聚焦学科薄弱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寻找发展突破点,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放大学校新亮点,促进师生内涵发展;推行责任意识,努力塑造学校教育良好形象,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坚持立德树人。严格遵守“廉政准则”与“八项规定”,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文化体艺活动,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不断推进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2.夯实养成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不断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结合学校实际及各年龄段学生特点,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让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规范学生行为,确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实施精细管理。落实小片区管理机制,注重精细化管理,优化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五规范”,实行“日巡查”、“走动式”管理,放大学校新亮点,不断提高自主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4.深化教育改革。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探索“小班化”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树立“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特色建设。继续依托担当者行动,以“班班有个图书角”为载体,扎实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同时立足艺体特色,继续组织并抓好各类特色项目活动,让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进一步凸显和壮大。

6.提升服务水平。落实“一岗双责”,创建“安全发展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文明、卫生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狠抓学校各项事业,积极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迎检工作,推动学校教育长远发展。

三、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师德建设。一要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及德化县教育局《关于重塑教师文化建设,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活动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全力杜绝20种教师严禁行为,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积极组织以“养师德、练师能、铸师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使每一个教师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用实际行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师德”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真心关爱、尊重师生,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教师的困难和需求,切实为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爱护和尊重学生,矢志不渝地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学会理解、懂得感恩,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人文氛围。三要利用悦读检测平台,全面深入开展“悦读点亮人生”读书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提升教师的阅读水平、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帮助更新和重构知识结构、完善职业情感与道德,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要结合《师德考核方案》和学校实际,开展“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及“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县首届名班主任引领、辐射的作用,组织班主任参加业务培训、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定期开展学习情况汇报交流和班主任案例专题研讨,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2.养成教育。一要继续落实《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各项规定,努力营造“愉快的早上、紧张的上午、多彩的下午、轻松的夜晚、自主的周末、快乐的童年”的和谐育人环境。二要继续深入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活动。一声问候:见到老师和同学问好;两个轻声:进入楼道和教室要轻声说话,轻声走路;三处整洁:个人卫生、教室卫生、环境卫生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不高声喧哗、不吃零食,不损坏公物、不进网吧。努力做到“五无”、“五有”: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放学有队伍、语言有礼貌、举止有礼节。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近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茁壮成长。三要持续开展“三节三爱”(节水、节电、节粮;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把“三爱三节”教育内容融入到校规教育、课堂教学等各项活动中,让“三爱三节”教育不断深入人心,为实现师生的个人梦和伟大“中国梦”注入新的活力。四要继续开展“家庭养成”教育活动,并围绕该项活动开展讨论,征得家长意见,追求化的养成教育效果。

3.德育活动。一要利用节日、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好“养成教育活动月”、“文明礼貌伴我行”、“学习并弘扬先辈英烈精神”、“鲜花烂漫红五月”和“金色童年庆六一”等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学校的变化,弘扬民族精神,从小树立继承使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二要结合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校园业余生活。三要抓住有效契机,利用学校开学(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和课间操等学生大型集会时间,设计形式各样的教育情景,强化活动育人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