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社会十篇

时间:2023-03-29 09:41:08

创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社会篇1

生活中,人们都追求和谐。而想让社会和谐起来,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所有的社会成员友爱互助,团结一致,才能让社会变得和谐。所以,不管是高层还是基层,不管是白领还是小职员,都要有切实的举措。那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让社会一步一步走向和谐!

唐朝的时候,曾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这是一个典故,真假虚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人际关系。

近来,人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和谐的重要。于是,他们编了一条公益广告,描绘的是——一位母亲给孩子洗脚。洗完后,就让孩子先睡觉,然后自己又去伺候老人。孩子没睡,他去找妈妈,看到了全部。于是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准备给妈妈洗脚。孩子在端洗脚水的时候,因为力气太小,端不动,就将水洒了一地,同时也将浓浓的爱意抒发得淋漓尽致。那位母亲看到后,欣慰地笑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当然,在共创和谐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比如说:2006年2月27日,有杭州市民发现,江干区城东公园内,一座铜质少女塑像被人锯断后偷走。1.5米高、几百斤重的铜像原来亭亭玉立,现在被锯得只剩下一双“脚掌”。近几个月来,杭州已陆续发生多起城市铜雕作品被盗、被切割的事件。位于杭州“信义坊”商业区的青铜雕塑“钓鱼郎”肩上的鱼竿被人偷走,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把柄;菜市桥公园里《买菜》雕塑的秤砣也被人“强硬夺下”。不仅仅是铜雕,路灯、含铜电缆甚至是人行天桥台阶上的铜条,均遭“毒手”,引起市民群众强烈反响。有不少市民提议,保留这些不完整的铜像,让大家牢记这个教训。

创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怎样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呢?我认为,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得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首先,我们要从自我做起。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互帮互助,这个让社会走向和谐的美好愿望就会成为现实,地球将会变成和谐的社会,美好的家园!

创建和谐社会篇2

构建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的和谐社会。相对以往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更加公平正义。目前,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要实现真正的、全方位的公平正义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早日实现。

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公平正义体现人与人关系与权利的平等,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公正性、合理性、平等性,把握基本价值要求。

其次,严格办事程序。程序也是制度,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制度执行中必须严格按程序办事,才能体现制度的公正性。例如:我们公推公选干部强调公平、公开、透明,给参与者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保证了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成为当选者。公推公选的程序非常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实施过程中人为地制造一些不透明、不公正的做法。

构建诚实守信的道德环境

诚实守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说实话、做实事、“言必行、行必果”、不贪私利、不害别人,那么社会必定是和谐的、友爱的、融洽的。作为党政工作部门的一员,诚实守信尤为重要,因为他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诚信形象。因此,我们不管是对上还是对下,不管是内部之间,还是对外打交道时都要做到言行一致。政府做事公开透明守信,老百姓才能对政府信任,拥护政府;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诚实守信,企业才能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友善守信,人际关系才能融洽;领导干部办事公正守信,才能有威信。诚信是团结的纽带、交往的桥梁、做事的准则。只有做好了这些,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巩固延续。

构建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

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必然会影响社会和谐。

首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法治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法治是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相继出台了不少法律,但还需要根据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完善和科学化。

其次,执法过程中依法办事,做到执法必严。严格依法办事,是执法人员在公共政治管理中的最高准则,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事,决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目前还存在执法的违法、反贪的贪污、执纪的违纪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泛滥,必然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必然伤害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加大打击违法违纪的力度。

再次,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做到自觉遵守。基本的法律制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才能保证实现法律制度出台的目的和要求。政府要宣传法律、执行法律、监督法律的执行情况,保证法律落到实处。

最后,提倡依法有序的竞争,做到共同发展。无序的竞争,损人利己的竞争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因素。我们要鼓励在法律范围内,依靠创造、创新赢得竞争。

构建健康生活的生存保障环境

创建和谐社会篇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妇女开展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县妇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县妇女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妇女组织的优势,积极推进构建“夫妻恩爱、亲子和谐、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的和谐家庭建设,为建设“和谐xx”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立足家庭美德建设,为构筑和谐社会奠定道德基础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妇联将家庭文化建设与“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有机融合,既赋予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新特色,也使家庭文化建设有了新载体。

_、弘扬传统美德。开展了“孝敬父母好儿女、和睦相处好婆媳、团结互助好邻里”、“五好文明家庭”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有效引导了全县广大家庭弘扬传统美德,倡导了社会良好风气。各级妇女组织坚持以家庭美德教育推动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村家庭成员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_、丰富家庭美德建设新内涵。针对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形势,县妇联以“美德在农家”活动为主要载体,激发广大农民家庭“改陋习、树新风”,积极创建健康、文明新生活,丰富了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新内涵。在全县开展“美德在农家”创建活动,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新时代家庭美德在广大农村中深入开展。

_、深入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加强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家庭美德建设的深化和延伸,是以家庭为细胞在全社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县妇联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关于开展家庭助廉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家庭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构筑起社会最基础的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

二、努力提高女性素质,以女性的文明进步带动家庭的和谐

女性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个家庭主妇的素质对她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有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直接影响三代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的和谐程度。所以,提高女性素质是妇联组织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女性群体,开展各类培训。

_、大力开展女性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宣传使广大公民认识到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婚检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女性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进一步转变了健康观念,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增强了预防疾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_、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农村,致富离不开家庭妇女,县妇联致力通过层层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力、自信和自强的信心,提升农村广大妇女的科技水平,提高她们的致富能力。近年来,共举办农村妇女科技知识培训班期,参训妇女近多人次。

_、大力宣传社会综合基础知识。县妇联通过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讲座,不仅提高广大妇女的知识素养,丰富她们的知识底韵,塑造她们的良好形象,也优化她们的家庭氛围,展示了当代妇女的风采,美化了环境,也稳定了社会。例如,向广大农村妇女宣讲《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又如,邀请专家、学者为全县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女主任、妇委会主任、科级女干部等妇女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树家风立家政施家教》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讲座。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培训,瓜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州县女性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逐步地提高。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女专业技术人员等强势群体在投身事业、追求成功的同时,更加珍惜亲情、热爱家庭,为家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家庭的温馨和谐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在忠于职守、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的同时,普遍能够自觉地承担家庭义务,尤其是加强对子女的科学养育,促进夫妻的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农城化妇女、外来女工、失业女性能够更加自主地处理家庭事务和家庭关系,通过培训走向自强自立。

三、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庭和谐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县妇联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每个家庭的和谐美满,以家庭的健康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_、大力宣传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抵制“黄、赌、毒、”进家庭。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崇尚科学、创造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深入开展“不让进我家、预防艾滋病”等活动。广泛发动广大妇女和社会各界,以家庭为主阵地,积极宣传“珍惜自我,健康抉择”国际禁毒主题。

_、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家庭文化建设。“三八”节期间,举办妇女联谊会,健美操比赛,卡拉ok比赛等。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参与,以全新的方式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妇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广大妇女崇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_、宣传循环经济,争创节约型家庭。结合我县实际,开展“绿色家庭”资源节约行动,在广大家庭中普及节约资源科学知识,增强广大家庭成员节水、节能的环保意识,积极倡导节约型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健康、节约的家庭生活理念,发挥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

四、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以科学的家教促进家庭的和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于提高社会总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妇女组织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_、不断提高家教工作水平。县妇联针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强化家长学校的建设,积极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全面开展了“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_、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规划”,开展“双合格”宣传实践活动。

五、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以有效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各级妇女组织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倡导主流思想的同时,对造成家庭不和谐的种种因素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对来信来访和群众反映的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依法进行调解,把矛盾消除于萌芽、化解在基层。着力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做好社会化维权和实事化维权。有效化解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创建和谐社会篇4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通过并确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反复学习,笔者发现《决定》有很多创新之处,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和创新之处进行探讨和阐释,以达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效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举措,值得研究、学习。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将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至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它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发展、不断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的。这一理论的创建顺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符合全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理论的创建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同时也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之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更加明确地把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决定》采用了许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

(一)《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着重解决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路线的根本依据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因该更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着重解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激励机制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应该更加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着重解决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问题,着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应该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和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将为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选择提供基本准则。

(三)《决定》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根据对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决定》把“和谐”纳入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四)《决定》明确了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的政策取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把它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着力点,写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并明确提出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五)《决定》提出了“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决定》提出“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明确了社会领域的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位置。这是对改革内涵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完善地把握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更准确的把握社会体制改革与利益关系调整地关系,更加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六)《决定》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提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后,我国果断地实行了一系列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重大政策,2006年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决定》把“把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写入党的全会文件,这进一步明确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的方向。也意味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城乡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七)《决定》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决定》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它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这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一项划时代的政策,也是继取消农业税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提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结束中国数前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具有里程碑意义。

(八)《决定》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张

《决定》提出:要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系统阐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意味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决定》的创新之处很多,它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运用并得到丰富和发展,以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2

创建和谐社会篇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是行政单位,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社会组织,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转型、社区组织多样化和社区成员异质化的诸特征日益凸现,社区的主体、民主建设、理念和价值观等问题也亟待完善和提高。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紧密相联。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谐社会是由无数个和谐社区联结而成。建设和谐社会必先构建和谐社区。

今天,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焦点。当前生活在社区中的各种人都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各省市都以构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创建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深入开展了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工作,结合固本强基工程,在组织机制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共建、社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社区建设观念落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差。越来越多的居民面向市场,公民意识增强,但对社区的依附性参与减弱。有些城市领导对社区建设也不够重视,在许多部门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社区建设的落后观念。这样也导致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办公经费缺少。形成了当前“责任进社区,而权力未进社区;事务进社区,而经费未进社区”的现象。

第二,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及服务体制不完善。因为主要忙于完成政府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社区管理的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条”上,城市社区往往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更难实现持续、长效的管理。基层政府的政策包括投入政策、组织政策、服务措施对公共事业、社区自我、经营性等服务分类仍不十分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服务机制以致有的服务项目多家在搞,有些服务项目无人来搞,“交叉”和空白现象同时并存。这对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来说仍是十分滞后的。

第三,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社区中“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人户分离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年龄过大免过组织生活党员越来越多。而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了,使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好桥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区党建和实现社区和谐的内在关系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能否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可见,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第二,城市基层社区是社区党组织的有效依托和发展基地。社区的稳定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具体的对象,社区的动态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间,社区的区位特征使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工作犹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在生活情境中与群众发生直接联系,协调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第三,要实现社区和谐,尤其要看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城市社区工作面宽量大、矛盾集中、情况复杂,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是确保社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出色完成的关键。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尤为重大。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扩大社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建立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新格局。通过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利用各类资源来推进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工作的社会化,使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去,深入到居民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大力创新社区党建,重力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化的党建工作,其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以街道常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总支(支部) 和所有党员为主体,辖区所有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的区域性的党建新格局,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扩大党的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辖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社区党建的任务很多,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既要加强对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等的领导,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搞好党员教育管理,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笔者认为要出色地完成社区党建任务,实现社区党建目标,构建和谐社区必须走创新社区党建之路。具体而言,必须着重开展四大创新; 从“管理”到“服务”,社区党建的工作观念创新;整合资源,社区党建的组织运转创新;招考公选,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任用管理创新;联合互动,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协作格局创新。

第一,从“管理”到“服务”,社区党建的工作理念创新。

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角色定位创新和让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创新。首先,在社区党组织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加强党员的权利意识。从较多地要求党员做什么,即狭义的“党员管理”,转到更多地关心党员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即“党员服务”上,特别是针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在帮助党员实现意愿的过程中,实现管理、教育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的目的。同时,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公推直选胜出,这样激发和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其次,探索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建立“民情意见箱”,开辟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便捷通道。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及时向党员或社会通报党内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情况。开展好社区事物公开工作,建立社区事物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整合资源,社区党建的组织运转创新。

作为区域性的工作,社区党建应当有适合的组织运转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首先,为了有效解决有关部门和事业单位业务工作进社区太多和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其次,为了给社区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必须加大财政资金和办公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再次,积极构建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完善齐备、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还需要大力加强社区制度建设,真正实现社区制度“七健全”,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社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居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干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联系贫困居民、居民自治等制度健全。最后,建立目标管理和科学的考评体系。从机制上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由党工委组织广大群众对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广泛的评议。同时要建立定期评议和结果反馈制度,把社区意见及时反馈给辖区单位和党员的主管部门,作为考评的依据。

第三,招考公选,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任用管理创新。

首先,通过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中“公开招考”和留任等多种形式,把热爱社区工作、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人员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从而打造出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年龄结构优化的社区干部队伍。其次,还要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为切实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社区党员干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再次,创新适应“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的党员分类管理体制。对于社区党组织关系内的党员,要以“直管”方式进行管理,用类单位式的党员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对于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党员,由于其带有很明显的临时性,可以采用“托管”方式进行管理,即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在社区办临时组织关系,参加社区的组织生活。对于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可以采用“双重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即对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实行流入方党组织和流出方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党员流入方的社区党组织要对流入党员的关系接转、组织建置、组织活动以及日常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党员流出方的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对流出党员的流动方向备案、定期督促其汇报思想、与流入方社区党组织进行联系、接转组织关系等形式进行管理。对于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可以采用“协管”的方式进行管理,即在职党员主要由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主要参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不纳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机构内,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活动的领域对其进行“协管”,在职党员必须参加一定的社区组织活动。

第四,联合互动,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协作格局创新。

当前我国城市社会出现了单位和社区并存的组织结构。单位和社区的分立及其矛盾,作为城市诸多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复合体,将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与单位和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两种基本单位相对应,我国城市出现了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两种党建模式并存的党建新格局。单位党建是指党的组织体系的设置以生产、工作或社会职能的关联性为基础,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主要包括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的单位党组织建设模式。社区党建是以居民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等为组织基础,按照地区原则组建党的组织体系的党建模式。在单位和社区互动乏力的情况下,两种党建模式的互动将成为克服单位和社区组织“二元化”状态的重要动力,对于实现单位和社区的互动从而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的互动,其目的是在保持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各自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打破两者之间不必要的界限并实现优势互补,在彼此支持、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执政资源的整合,构建我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首先,要创新协调两种党建模式关系的组织形式。从社区党建的工作体会和初步探索看,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协调辖区内单位的党组织共同开展工作。如从实际出发与驻社区单位联合建立“社区党建研究会”和“社区党建联合会”等,还可以尝试建立单位和社区联合工作党委的领导体制。积极争取驻社区单位对社区党的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围绕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服务等问题,协商议事,较好地发挥了驻社区单位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要充分调动社区内党组织的积极性,并真正实现两种党建模式以及单位和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通过两种党建模式的互动,可以解决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缺乏资源,而单位党组织拥有较多的党建资源,两种模式之间的有效互动既可以弥补社区党建资源的不足,又可以进一步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积极性,扩大社区党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单位党组织的社会功能外溢,而社区党建正好可以承担起这部分功能,两者的互动可以弥补执政党社会功能的缺位。而且,由于在职党员对单位的依附性降低,单位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而在职党员对居住的社区依存性增大,使得社区党建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弥补单位党建对在职党员教育和管理上的不足。

创建和谐社会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汇报会,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市对区和谐社区考核目标的要求,回顾分析前阶段工作,找差距、促进展。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制度建立健全,社区运行规范。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我们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了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单位联系社区制度,相继印发了《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意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实施意见》、《社区资源共享实施意见》、《深化社区共建活动意见》等文件,指导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东城、西城街道也相应制定社区管理和工作目标考核等具体办法,强化激励机制,确保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财力提供有了保证。按照“财政支持、联点扶建、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等方式,市财政对每个社区每年下拨经费1.5万元,区政府按每百户8000元标准落实社区经费,由区、街道各负担一半。今年区政府计划再下拨10万元,明年将下拨77万元,保证社区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到位。目前,我区多数社区已落实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中心”等各项设施配置,8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基本解决,办公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三是坚持点面结合,文明社区创建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创建了海棠、桔乡、梅园等一批省、市级文明社区。同时,以创建特色社区为载体,打造高品质城区,创建了九峰文化型社区、桔乡学习型社区、山亭共建型社区、海棠示范型社区等,有力推动我区文明社区创建上一新台阶。四是强化服务功能,服务品位得到提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为抓手,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构筑社区大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所、辖区内单位、社区志愿者四个层面参与服务的社区服务平台,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认可度得到提高。五是活动蓬勃开展,内容形式丰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根据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和道德规范“五进社区”的工作标准,在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改善环境、维护治安、活跃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年邻居节”、“新开门七件事”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各类社区文艺队伍,如西街社区的民族舞蹈队、九峰社区的腰鼓队、拍打操队等,丰富和活跃居民文化生活。六是开展专项整治,卫生意识有所加强。针对市民素质差异、卫生意识淡薄、管理难度大等现象,把加快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重中之重来抓,从思想疏导入手,以美丽舒适温馨为目标,进行市民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加强卫生管理,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还需进一步协调。西街、桔乡、山亭三个社区房子还需进一步调整,补足面积。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够。8个社区应配有4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现在只有18名(东城9名、西城9名),还缺22名(东城缺11名、西城缺11名)。社区经费仍然紧缺。社区工作经费按每百户8000元的标准发放,由区、街道共同承担。区政府已按每百户4000元的标准核拨,但街道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仍没有足额配备到位。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由于旧城改造拆迁,购房移居、村居混杂、流动人口多等原因,社区内人户分离,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部分单位、干部群众对和谐社区创建的认识不够。各单位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不高,共建经费难以到位,居民对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热情。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针对上述问题,为做好下阶段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我提三点原则性意见:

1、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大报告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这个总体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区里业已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精神上来,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2、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虽然以社区为主体,但关键需要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实施,需要各责任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要对照考核测评内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民政部门是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落实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东城、西城街道是创建工作的主体,要发挥好区级领导联系社区制度的重要作用,协助区领导与联系社区的沟通协调,共同配合,做好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人、财、物三落实:一是要保证到年底空缺的22名社区专职干部如期上岗工作;二是要必须按每百户8000元的工作经费及时、足额的划转到创建社区账户;三是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协调解决社区开展工作必需的工作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各相关部门、责任单位要把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对照考评内容,主动与街道、社区联系,深入社区、查找问题。对于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或本部门单独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交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再由领导牵头,统一予以协调解决。

创建和谐社会篇7

对于演讲来说,我是麻布袋绣花,不是那块料。可中队的同事们都要我参加,说什么“公务员考试你都能夺魁,小小的演讲肯定没问题。”又说什么“德禄靠帅气、勇华靠运气、小鹏靠嘴皮,你不参加演讲,就可惜了。”既然如此,我就新娘子见到花轿,上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挥洒汗水,创建和谐。

前些时候,我和中队几个同事因出现场误餐了,在大队对面的一家餐馆吃饭。只听见邻桌的一个人大着嗓门,对其同桌的几个人说:“现在的省交警总队长是我的战友,可惜他没有基层交警的人事权,要不然,我找他把我弄到交警去干干。”听听,这位老兄的话多牛。但另一方面这又说明在外界人的眼里,我们交警总是威风凛凛:站在路中央,挥手指方向;手上白手套,头上大沿帽,举举停车牌,车辆往边靠;车来车又往,执法威风八面,真爽。可是有谁知道,我们交警的奔波劳碌,酸甜苦辣。做交警难,做瑞金的交警更难。繁重的交通管理任务,加上繁多的交通警卫任务,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拿今年来说吧,从春运到现在,我们就没有休息过一天。

虽然我们的青春在喘着粗气,虽然我们的生活在滴嗒滴嗒地流着汗,虽然我们的年华,正一点一点地被马路上的烟尘侵蚀,但是,自从我们穿上这身警服的那一天起,在我们年轻的心壁上,就雕凿着一种激情:挥洒汗水、燃烧青春、奉献社会、创建和谐。为了每一位旅客幸福返家,为了每一辆车安全行驶,为了每一位行人平平安安,为了每一条道路有序畅通,为了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我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挥洒着汗水,把情留在了路上,把爱洒向了大家。

今年春运期间的一天傍晚,我们在319国道上巡逻时发现了一辆无牌无证、技术状况比较差的微型面包车,将其拦截。原来这是一辆“三无”的非法出租车,拉着在外打工的一家三口回丁陂。我们便依法暂扣了这辆面包车。面对归心似箭的一家三口,我们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在大柏地调来一辆安全性能好、牌证齐全的出租车,送这一家子回家。由于当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考虑到驾驶员的安全因素,我们的中队决定让我当一次司机的“保镖”。到达目的地后,这一家三口被我们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连声说:“家乡的交警就是好”。当我历尽颠波,返回到队里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

在骄阳烤炙的水泥路上,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中,在乡间的碎石小路上,到处可见我们的足迹,是雨水,是汗水,是泪水……只要我们的汗水能赢得路人的欢声笑语,只要我们的汗水能保证路人的岁岁平安,只要我们的汗水能换来远行游子与亲人的团聚,只要我们的汗水能换取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我们苦点也心甘,我们累点也情愿。

今年3月,在一次巡逻中,我们发现一辆轿车停有路边,引擎盖里冒烟,驾驶员站在一边急得直跳脚,就立即上前援助。我们取来灭火器,不顾危险打开引擎盖,见部分线路已着火,便马上灭火。随后又驱车到市区找来修理工,帮助驾驶员把轿车修好。当车主“感谢费”硬要塞给我们时,我们婉言谢绝,并且平静的说:“为你们排忧解难,是我们的职责……”

的确,为辖区道路上的所有交通参与人排忧解难,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促进国家和谐平安,是我们在座的每位交警应尽的职责。为此,我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随着我市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公安交通管理任务将更加艰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前方,也许除了上坡还是上坡,我们的每走一步都会感到吃力,我们的每前进一步都会汗如雨注,我们的每一分收获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但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次抬足都证明了生命的隆重,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我们的每一分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分和谐。

创建和谐社会篇8

一、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应着眼社会和谐的需要搞好制度建设,更要紧跟时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社会建设、管理与保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制度上的缺失或不合理、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要从源头上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靠制度,靠制度创新。

二、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们能否按中央的战略部署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固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建设直接相关,但问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的建设成效,始终受制度建设的影响。因此,大力推进制度的创新和优化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总结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一切政策设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突出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我们必须牢牢加以把握的重要关节。

三、努力开创以制度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

从当前必须把握且能做得到的角度思考,应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必须着眼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决定》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思路和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我们搞好制度创新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机制,持续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篇9

一、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要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宣传,增强党政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全面小康建设的能力,增强审时度势、克难攻坚、发展县域经济能力;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走向市场,增强他们干事创业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要着眼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采取培训、研讨等方式,引导民营企业管理上勇于创新,资金上内引外联,经营上灵活多变,鼓励他们跨跃式发展。

二、以维护稳定为重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

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建立机制、畅通信息入手,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畅通宣传渠道,使政令民意畅通,打造政府与群众的交流平台。要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和工作部署,及时关注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内部矛盾在交流中化解,使稳定局面在交流中形成。二是要加大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传改革开放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展示党和政府的形象,改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片面看法,消除敌对情绪。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使公务人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前,要重点做好新的条例和其它法律法规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使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以法制为准绳,以情感为基石,做实做细做好稳定工作。

三、以增加活力为关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高效的发展动力

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的重大问题,是我国抓住“黄金机遇期”,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

创建和谐社会篇10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新的视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主线,因此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围绕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措施和办法,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科学处理尊重人、教育人、服务人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之所在。

其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挑战。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创新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理顺、协调关系,推进依法办事,改进工作作风,建立诚信体系,加强沟通与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新办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全球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文明”、“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反映其发展水平以至发展后劲。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大力宣传普及基本礼仪知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和谐世界发展。

最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付诸实施、变成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并切实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形势、大局和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说服、劝解等功能,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优势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新的期待。

首先,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增进全社会团结和睦、激发广大人民创造活力、参与建设和共享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最大

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要保护和鼓励创新,倡导和支持创业,营造和共建共享和睦和谐。

其次,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群众利益上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各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社会格局中,经济和社会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人民群众反应强烈,这也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情况和新挑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主动拓宽、积极创新,比如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搭建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快速反应和及时调处反馈的工作制度等等,更多地研究和运用民主的方法,采取综合手段来协调各方利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最终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共建和共享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再次,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文化生活、推动先进的和谐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猛增长,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个性化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深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要,这种情况在社会基层尤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大服务和扶持的力度,支持和谐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自身适应学科和形势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不断拓宽新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比如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热点的转移以及一些新问题的出现,需要突出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状况,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区别情况,有的放矢,既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影响力。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运用,为人们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渠道和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学习、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新情况、运用新手段、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牢牢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保证其优势的发挥。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把握若干关系的理性思考

(一)科学把握和谐社会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离不开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基于这一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前进方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另一方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样”,而忽视了初级阶段“只能怎么样”,必须坚持以当前的实际来科学统筹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着力点是加强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倡行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安定秩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无论从理想目标来说还是从实践过程来说,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和创新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进行的,不能脱离或违背其规律和主旨。

基于以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其关系的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必须进行理念的更新,并将新的理念贯彻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而言的,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的“本”,是指“根本”,强调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另外,

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也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实践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对人的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同时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定和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手段,强调对人的塑造、制约和改变,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往往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对对象的“管理”或“管住”对象,这种理念严重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范围和工作效果,甚至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破除旧的观念和不符合社会和谐的观念,要通过改革实践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成为自由、自主、自觉的人,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要克服只在社会发展中某些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或只在社会发展某些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只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枝节问题、表面问题、局部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片面的人本观;克服只把人作为手段,只是以客体的或直接的形式来看待人和理解人,使人消极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性的人本观;克服无限放大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无视其他物种生存、本位主义、物欲至上、漠视或淡化法制等极端的人本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它把人本身当作成就,把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使人变得更有价值、更接近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其次,要强化“科学发展”和“和谐共建与共享”的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内容,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确立的新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在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方法的同时,要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三是要注重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四是要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包括队伍、资金、评估和组织措施等。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和谐理念是和谐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创新、享有和谐的思想基础、前提和动力。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制度的和谐以及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谐、行为方式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用“和谐”的思想方法认识矛盾、化解矛盾,要充分尊重、支持和肯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各行各业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作用。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继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各自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继承,是保留事物延续其存在的肯定性因素,继承的同时,也包含着放弃,即放弃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否定性因素。当继承下来的肯定性因素不足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壮大的时候,创新便是必须开掘的不竭动力了。创新是从继承的遗产中没有的“无”中,通过发明,生出“有”来,或者,是从继承的遗产中的“有”中,通过创造,使之“优”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在既有的历史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过程,某一个特定的即有限的创新之后,紧接着的,是在这个特定的、有限的创新基础之上的创新之创新。继承本身不是创新,但是如果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创新。创新,是在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趋势上,对于前人或者今人已经经历过的一些过程的跳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创新要以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理论上的不断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系统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人心,既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前所述,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在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要充分研究和认识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原则,大力传承和弘扬那些科学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面,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等;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必要的理论灌输和正面宣传引导、深入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等。其次要针对新情况新要求,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探索和实践中把工作做得更好。要不断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充分体现时代性要求和实践性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和谐的身心与人格、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观、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谐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纳入视野。加强心理健

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个体责任感;要体现和宣传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的精神理念,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观,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对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的宣传和强化,引导人民群众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树立科学的环境友好观念和生态平衡观念,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统一的理念,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要大胆实践新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求实效。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灌输的单向运行机制和做法,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界限,克服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的预设,建立起主客体平等、双向互动的多途径沟通交流机制。要加强实践体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国情民情体验等具体活动,解决人们的态度和信念问题。主题教育活动是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备受青睐、成效卓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扩大思想宣传工作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互动,有效地激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创设主题教育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任务与过程的统一,既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任务,又要注意贴近群众,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又能抓住受众心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要及时为主题教育活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主题教育活动的浓郁氛围,激发群众对活动的心理期待;要结合地方或行业特色,依托群众组织的影响和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主题教育活动之受动者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互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之目标。

(三)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主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国外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外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对启迪我们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共产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事实上,当今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实践,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多管齐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个以“自由”为核心观念的国度里,爱国主义无疑是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一面旗帜,因此,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面对国旗的宣誓、对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杰出人物的彰显和纪念等日常无时不在的渗透,孕育了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发挥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比如美国学校里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在大学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举措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渗透性的教育和工作方法,运用灵活、效果颇佳。社会和教育者隐蔽教育目的和意图,通过间接、暗示、迂回、熏陶等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比如特别重视文化的熏陶,通过博物馆、纪念馆、庆典活动等再现其价值观;强调德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来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注重技术层面的工作,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解,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历史教育”等来代替。这种将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巧妙结合的方法,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学习借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要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自主学习,即以谦虚、开放的精神和态度,科学、能动、批判地分析和吸收国外的东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习借鉴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对外来先进做法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实践和应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