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纲要十篇

时间:2023-03-17 12:46:10

教育发展纲要

教育发展纲要篇1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责任。

教育发展纲要篇2

为推动学习《纲要》活动,本刊特约了福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勇和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两篇文章。前者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局出发,阐述了《纲要》出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详细解读了《纲要》的新理念、新定位、新策略和新举措,视野宏阔,论述精当・后者则聚焦于《纲要》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集中论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如何不辱使命,加强自身师德师能的修炼,不断自我挑战,从而走向卓越,笔墨凝练,纵深掘进。我们希望以此掀起学习纲要、热议纲要、落实纲要的热潮,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部统揽国情、民情及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利益及教育发展规律的纲领性文件。每一位肩负教育发展重任、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纲要》精神的历史责任,并要从中吸取力量和智慧,努力推进教育事业沿着《纲要》指导的方向又好又快发展。

一、新背景新形势,呼唤教育快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质量高低之争,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空前高涨。在此形势和背景下,一个能站在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晟前沿,足以担当起指引新世纪教育事业大力改革、锐意创新、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呼之欲出。

《纲要》出台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国际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单纯的规模扩张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渴求和依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此,社会有识之士发出了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强烈呼吁,较为典型的就是“何东昌之信”和“钱学森之问”。2005年,何东昌写信向总书记痛陈应试教育之弊;钱学森晚年在总理两次登门看望时都发出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忧。我们必须寻求教育改革发展机制与模式的重大创新。

《纲要》出台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热切期待。教育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必须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纲要》研制过程中,努力体现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民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纲要》中都得以充分反映,并把人民的意志和党的意志集中在一起。

《纲要》出台是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回顾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成为我大国地位的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教育事业要取得跨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复杂、艰巨的困难和问题,如:教育总体投入不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区域和校际问差距较大,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教育发展的内在活力不足,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等等。因此,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显得尤为迫切。

二、新理念新定位,指导教育科学发展

《纲要》出台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创新的锐气,全篇闪烁着创新的智慧。《纲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和追求。

《纲要》突出促进公平的发展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战略重点,提出了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战略目标,就是敦促我们要正视、反思、解决当前客观上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校际之间的不均衡以及大量困难群众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问题,成为促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绕不开的困难。近年来福州市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提升的长期过程。政府如何为百姓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提高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硬任务。福州做为省会中心城市,理应通过“大投入、重均衡、求突破、促创新”的大胆举措,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在扩大公办园所、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办园所、规范民办园办学等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努力加大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力度,保证城乡新增的劳动力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有受教育需求和愿望的公民享受终身教育。

《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教育人、培养人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首先体现的应该就是素质教育。近些年,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还远没有达到革命性的成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仍然一直存在。《纲要》就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即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具体到教育工作实际,我认为,关键要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处理好构建学校特色、全面提升素质的关系、处理好保持政策稳定,促进教育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减负长效机制的破题。重视培植学校的多元发展、特色发展,让学校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关注学生的特点,因材实教,挖掘不同潜质学生的特长,最终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并适时通过稳妥的政策调整,有利于教育的科学发展。

《纲要》提出了系统培养的育人理念。《纲要》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人才的系统培养属于教育

过程中的方式方法问题,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教育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富有连续性的过程。教育活动要针对人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多角度的进行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纵向的延续性,同时也要注重横向的包容性。《纲要》提出的要“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正是强调了这种教育系统培养的纵向延续性。目前,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这种衔接做得还很不够,或者仅是在操作层面进行一些粗浅、平面式的衔接,比如课程内容上的接应、学习习惯的养成、心理适应的辅助等等。这些衔接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自发的行为,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规划。对此,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该从纲要中得到启示,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将各阶段学校学习的衔接教育规范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至各学科、各教学环节,让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到符合各自年龄阶层特点的教学指导,以适应更高阶段的新的教育形式。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横向、环形的衔接。比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如何充分发挥家校委员会作用,通过一种科学的传导,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参与到学校对孩子的培养过程等等。此外,在职业教育领域,必须融入更多的企业参与元素,密切校企合作,形成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更为多样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

《纲要》明确了教育的功能定位。所谓教育功能,就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主要分为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以及内部功能即个体功能两个部分。《纲要》完整的兼顾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过去,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以往一直是被着重强调,而教育的个体功能往往被弱化,进而衍生出教育的功利性、目标指向性过于严重等不良影响。此次纲要恰恰针对这一问题,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教育需要回归到其本原,更多的关注个体发展。要更好地将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个体差异,关注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我认定、确定自我价值,保证教育功能的完整发挥,并实现两个功能的互动。

《纲要》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定位。总的要求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总体上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包括了各个教育阶段的事业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联系福州实际,具体指标要做到结合实际、适度超前。比如在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等内容上要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同时,我们还要将福州放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大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比较,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加紧赶超兄弟城市,促进福州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尽快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以上,真正发挥好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

《纲要》明确了教育的质量定位。《纲要》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我们要用这个根本标准来衡量、反思教育教学工作,不论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还是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对质量的定位与追求上要有更宽博的胸怀、更高远的视野。《纲要》强调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如何用权、如何用钱指明了方向。《纲要》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科学质量观得以落实的刚性手段。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更合理地评价其在“教”与“育,,两方面的功效,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对其评价要有利于创造更广泛的个人展示空间,以及更多元的人才选拔模式。《纲要》明确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五种形式的做法,这些都将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地影响。此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引导学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从多角度、多方位科学地进行学校和学校管理者的评价都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三、新策略新举措,保障教育优质发展

《纲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改革方案发展举措,构建了坚强的保障支撑体系,为各项战略部署实施提供了得力抓手和有效途径。

1.强化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纲要》通篇贯穿了“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提高水平,,等发展思路,实质上就是统筹协调好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n《纲要》针对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对教育公平的制约,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就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做出明确的政策设计,同时还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积极回应了全社会期盼的人人能“上好学”的民生诉求。针对学前教育相对滞后,义务教育欠均衡,职业教育吸引力弱,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等情况,《纲要》提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按照不同的重点和节奏发展,并且横纵衔接、左右联动。除上述普遍性问题之外,福州还需努力解决因城市扩张、布局调整、人口流动形成的教育资源供给瓶颈;整合理顺因教育结构调整而产生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破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区域集中且学位供给困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强化统筹兼顾来解决。

2.强化改革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针对教育改革发展日益面临“深水区”的困难和挑战,《纲要》注重把握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和稳妥性,明确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并系统设计了改革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思路与举措,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了广阔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作为空间。作为福州教育的引领者,我认为,除了在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力求创新外,特别要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努力创设两岸师生彼此认同的文化主题,培育共同的民族价值取向,鼓励引导两岸学校建立相对稳定常态的校对校合作交流机制。

教育发展纲要篇3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实现省教育强镇目标,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实现xx镇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特制定《xx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xx镇教育发展现状

xx镇共有各级各类办学机构()个。普通中小学8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6所,成人学校1所,在校生()人;民办学校3所(其中民办高中1所);幼儿园()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所),在园幼儿()人。

“十五”期间,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全镇各级各类教育出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受教育水平。目前xx镇幼儿入园率为90%,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99.73%,初三毕业生全科及格率()%,升入普通高中比例为(51.97)%,升入职业高中(中专)(38.81)%,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为90.79%,高考升学率95.67%。

(二)师资队伍水平。全镇现有公办在职教师386人,其中专任教师()人,研究生学历占()%,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100)%,初中本科以上学历占()%,小学专科以上学历占()%。幼儿园专任教师()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校级干部()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校长本科以上学历占60%;高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总数的()%,初中专任教师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总数的()%,小学专任教师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总数的()%。

(三)校舍建设水平。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高中()平方米/生;初中()平方米/生;小学()平方米/生。全镇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其中高中()平方米/生,初中()平方米/生,小学()平方米/生。目前,xx镇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已全部结束,提前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

(四)仪器设备配备水平。全镇所有中小学的办学设施全部达到市标准化学校标准。中小学仪器品种配备率98%,件数配备率93%,图书生均册数,高中(10)册,初中(10)册,小学(10)册,xx镇成人学校通过了东莞市示范性成人学校的验收,xx中学、xx广荣中学、xx中心小学、xx第二小学通过了东莞市一级学校的验收。

(五)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镇共有电脑室()个,有电脑()台(可上宽带网),生机比为高中(9:1)、初中(12:1)、小学(16:1)。有5所学校接入宽带网,建立多媒体教室()个,xx中小学学籍实现了电子化管理。有4所学校图书室实行了电子化管理。

(六)教育投入水平。2005年教育事业经费共()万元,其中教师人员经费()万元,生均公用经费()万元,基建费()万元。

(七)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强教战略的实施与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与当前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师专业化培训水平不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师培训资金严重匮乏,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工作需要强化。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普通中小学办学经费紧张,尤其是2006年我区将迎接省教育强镇验收,在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硬件建设上差距较大,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三是教育科研工作力度不够。教育科研力量不强,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新课程改革研究不多,教育科研在服务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明显。

四是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不完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均衡、规范、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建设教育强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牢固树立“科教兴镇”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实现xx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和xx“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滨海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通过艰苦、扎实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瞄准当前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结合xx镇实际,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特点和xx镇教育特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为主题,坚持高标准规划,建立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现代化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

3、科学性原则。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实效性原则。制定规划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通过规划的实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xx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xx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06-2010年,xx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省教育强镇,促进教育均衡、全面、和谐发展。为此,我镇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至2006年,全面实现达标化教育。全镇学校全部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和省示范性高中标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人人享受平等的高标准的受教育权利和条件。

第二步,至2008年,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100%的干部和专任教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基本建成适合于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教师急需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校园网覆盖率、电子阅览室覆盖率、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均达100%。

第三步,至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远程教室覆盖率达80%,80%的学校达到现代化标准,10%的学校接近现代化标准。即学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合理的课程计划,有较高的实施水平,有完备的校舍设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管理手段,校长和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优良的素质,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显明的办学特色,在全镇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开放性、终身性、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建成现代化教育强镇。

具体目标:紧紧围绕“十一五”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确定4项具体指标。

1、受教育率。至2010年,学前教育3—5岁儿童入园率96%以上,园外儿童受教育率99%;6周岁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巩固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初中生在校巩固率99.8%,初中毕业生全科及格率80%;残疾儿童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5%以上。

2、教育经费。至2010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20%;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1200元人民币。免收初中和小学生的学杂费。

3、办学条件。至2006年,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按照新的标准全部更新,全区中小学85%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至2008年,多媒体教室覆盖率、校园网覆盖率、电子阅览室覆盖率均达100%,师机比1:1,生机比高中5:1;初中10:1;小学10:1。至2010年,全区中小学远程教室覆盖率85%,教学资源库存量达6000g。

至2010年,生均园舍面积建筑达到5.5平方米以上;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初中校舍建筑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十一五”期间,将城区中小学校舍扩建工程、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工程作为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

4、师资队伍。至2007年,全区中小学干部本科学历达到90%,到2010年培养出2名市级知名校长3名镇级优秀校长、5名年轻骨干校长、10名后备干部;90%的校长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管理技能;50%的校长能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其成果优秀;60%的领导班子达到一流班子标准。

至2010年,幼儿教师专科学历达到9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到9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5%,职校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0%,高中教师本科学历100%,研究生学历达到10%;培养20名德技双馨型教师、20名科研带头人,30名学科带头人、60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师德合格率达99%以上;教师具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70%以上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达中等以上。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xx镇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工作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六大工程”。

(一)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战略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道德养成性教育相结合,从多个层面拓宽德育渠道、挖掘德育内容、扩大德育队伍、扩展德育形式、拓展德育方法。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活动,全面启动“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基础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坚持组织学生学军、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搞好学生学农基地、科技活动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三大基地建设。紧紧抓住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校园艺术化,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各学校普遍建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寓教于乐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是坚持和完善“以行政为领导,以业务部门为中坚,以学校为主体”的课改运行体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力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模式,以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实践,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牵动,实施“特色兴教、特色兴校”战略,逐步形成德育、美育、体育、艺术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科技活动创新、双语教学、教育科研、学生个性发展等特色,通过培育、拓展、深化特色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是坚持教育的开放性原则,实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立足于xx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切实抓好“双语教学”,树立全球性观念,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双语教学落到实处,逐步修改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其与国际化标准相统一。

五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理念,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业余训练、卫生保健、青春期教育等项工作,切实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二)实施成人教育振兴战略

成人教育要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成人教育特色,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为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新型的高技能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是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建立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举,结构合理,功能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大力培育优质成教资源。成人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

(三)实施幼儿教育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幼儿教育要在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大力推进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主办与主管职责,规范示范园与中心园的办园标准,充分发挥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的示范与基地作用,全面实施“幼儿教育蓓蕾行动”,深入开展“多元智能”实验,开展以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系列品德教育活动,开发园本课程,抓好教师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加强幼儿园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办园质量,提高幼儿教育入园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园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

二是提高幼儿入园率。到2010年,全镇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99%。

三是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所)建设。“十一五”期间,至少创建1所高标准的现代化幼儿园。中心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彻底改变村级幼儿教育相对薄弱的局面。

四是贯彻教养并重的方针,全面提高师资质量。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积极发展0-3岁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完善早期教育指导、培训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基地。

(四)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战略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加快教育发展和幼儿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一是积极发展一批质量好、特色明显、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到2010年,xx镇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总数要达到5-6个,民办幼儿园5所。

二是鼓励举办民办或中外合作非学历教育。控制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发展数量,适度增加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数量,努力做到“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

三是加强民办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将诚信贯穿于民办教育机构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实施民办教育机构联合视导计划,严格执行民办教育审批程序,加强民办教育法人培训,抓好特色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

(五)实施社区教育开发战略

以全面启动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坚实的载体。制发《xx镇社区教育工作方案》,组建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社区合作,有序推进中小学、成人学校向社区开放,进一步完善城乡学习网络,使镇内处处都是学习之所,人人都在学习之中,推动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为进一步推动xx镇教育“五大战略”的实施,具体实施“六大工程”

(一)教育整合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为重要内容,做到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一是搞好幼小衔接、小学升初中衔接实验。继续搞好两个学段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材、管理等方面衔接的探讨和研究,克服相互脱节、片面、抵触的现象,为学生创造和谐成长的“绿色通道”。

二是搞好普、成教育统筹。进一步研究新时期的教育统筹工作,普通教育要加大职业教育因素,初中要完成教学任务;成人教育要积极探索、主动沟通,与普通教育形成合力,在一些领域有所拓展、取得实效。

三是广开办学门路,满足广大市民的多种学习需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广开办学门路,普通中小学要在社区内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放学校部分办学场所,努力满足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的需求;成人学校既要完成学历培训、也要积极举办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民办学校、社区教育要通过多种办学形式为各类社会人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便利条件。

(二)资源优化工程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及广大市民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教育环境和各种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认真搞好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按照新的标准对教学设备进行全面更新,建远程教室()个,建多媒体教室()个,配备视频展示仪()台,建电子阅览室5个,新增微机()台,教学资源库存量达到6000g,新增图书()万册,更新学生桌椅()套、黑板()个、阅览桌()个、阅览凳()个、卫生箱()个、讲台()个、讲桌()个、图书架()个、资料柜84个、杂志架129个、电脑桌()个、电脑凳()个、办公桌椅()套、改造实验室()个。

(三)教育均衡化工程

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教育投入走向合理,教育资源分配均等,仪器设备统一标准,师资队伍相对均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人人享受平等的高标准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

一是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增加扶困助学资金。

二是认真制定和把握新建学校校舍和内部设施配备的标准,建校规模及内部设施配备要一次性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

三是重新修订《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幼儿园规范管理细则》,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对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民办学校的联合视导和评估工作。

四是认真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确保60%的初中、80%的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

五是继续实施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四)科研先导工程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重点深化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研究、校本课程研究、校本教研和学生发展性评价等研究,探求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科研、教研与教学实际的结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完善科研组织网络、管理网络、课题网络。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进修学校、中小学校各自的职能,层层落实责任,增强干部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干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是坚持“以课题牵动课改、以科研促进课改”,努力使课改与教科研相结合,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采取课改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发挥校本培训优势。

四是坚持课改与教学创新相结合,抓住关健环节,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是坚持课改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提升办学水平。

六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的必备条件。

(五)队伍建设工程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支专家型的校长队伍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积极搭建人力资源发展平台,促进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推进“三名”工程的实施,全力打造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为xx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蓄雄厚的人才资源。

一是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强化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交流制,完善校长聘任制。

二是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优秀人才储备库。

三是进一步完善干部、教师奖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聘任机制。

四是落实《xx镇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坚持以德为首,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坚持学历牵动,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坚持面向全体,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六)教育评价工程

建立与区域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价手段,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评价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充分发挥督导评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

一是强化督导工作。建立一支行政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思想觉悟高、素质高、工作效率高的督导队伍。以督学为本,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状态、教育教学质量等情况的督导;以督政为重点,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经费、贯彻教育法规等情况的督导。

二是建立健全督导评价机制。制定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评估细则,落实学生综合管理评价工作,切实抓住各类教育的特点,发挥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符合xx镇教育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价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政府对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联系点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尤其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倾听广大教师和农民群众的呼声,主动为教育办实事,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和干部选拔的重要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面性、基础性的地位,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适度超前发展。具体要做到“四优先”,即在制定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优先增长;在规划城乡建设和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时,优先考虑校舍建设和学校布局;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时,优先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师工资,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在发展教育事业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三)深化改革发展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当地政府的教育统筹权,实行教育经费,教师调配,校长任免,教育规化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加强对人、财、事、物等统筹,进一步理顺教育和干部的管理权限。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民办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队伍建设

巩固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和上岗制度,认真开展中小学校校长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强“名师”工程建设,建立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经济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制定有关措施,加强对学科带队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实施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培训、信息技术全员培训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五)提升科研水平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解决事关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切实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到实处。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多元整合的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取向,扎实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中积极推进教育科研方式的转变,通过实验经费、设备、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倾斜,使一部分教育科研成绩突出的学校成为教育科研的“窗口学校”,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教学第一线,增强科研实效性,以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为重点,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努力提高教育科研层次,力争市、区两级立项课题的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并使部分课题列入省部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范围。

(六)推进依法治教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领导和管理教育,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和质量。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七)完善督导制度

坚持督导与督学相结合,发挥督政和督学的职能,加强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全面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和随机督导检查,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八)推进教育合作交流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容形式,加强与市内外各校、尤其是名校的沟通与联系,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加强协作、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办学、教育交流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九)营造社会氛围

教育不仅是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关爱教育,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学校、社会、家庭要相互沟通,积极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同创造我镇教育工作新局面。

教育发展纲要篇4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达到每个城市(地区)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区)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教育发展纲要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

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学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多用依法治校。

教育发展纲要篇6

一、好心情、好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自从参加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专题讲座之后,笔者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心灵深处激起了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赏识教育是让幼儿快乐学习、收获成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二、好教师、好幼儿

幼儿园课程,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指向了幼儿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这一切人中包括教师和周围的小朋友。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位家长非常关注孩子周围的一切人,孩子上园之前选择教师,上园之后选择孩子周围的小朋友,当这位家长得知孩子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一个单亲家庭且性格内向的孩子时,这位家长联系教师让班里学习好、性格好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做朋友,很显然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偏激。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幼儿而言,在这“一切人”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课程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幼儿的发展,但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可见,教师是课程发展的主力,也是课程发展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美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指责声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三、找准教师的“赏识点”

1.做有自信的教师。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谁拥有了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教师充分发挥潜能的前提。教师良好的自信心能使其在工作中积极创造,不断实现自我,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在工作中笔者十分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赏识教育的学习使笔者认识到不仅在幼儿身上要实施赏识教育,作为业务园长的笔者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因为每一位教师的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

2.做有感觉的教师。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也就是说要做一个有感觉的教师,去仔细地观察幼儿,关心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言行,以协助他们的发展。

3.做有创意的教师。新《纲要》别强调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是一个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幻想和表达的人,我们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他们,聆听童声,透视童真,给予幼儿尽兴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因此,在我园的课程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常常举行有创意的活动:主题参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派对活动等。

4.做会反思的教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四、把握好教育幼儿的“赏识度”

1.要认识到赏识教育不是对幼儿的简单表扬。因为表扬往往是幼儿做了让人满意的具体事情,而赏识则是从本质上信任和看得起幼儿,通过及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找到“我能行”“我真棒”的感觉。

2.要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和惩罚,只不过主张批评适度适时,惩罚也以不伤害幼儿的尊严为前提。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教师如果能对幼儿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幼儿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3.从大的方面讲,赏识教育应该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赞赏和鼓励,批评应该从具体问题入手,目的明确。在赏识中不排斥批评,在批评时莫忘了赏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批评应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完全能够被幼儿所接受。这样才能使幼儿既乐观自信,又有自知之明。将赏识教育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幼儿自主学习、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教育发展纲要篇7

完成三项任务:

一是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50所幼儿园、提升改造55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160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再创建10所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阳光乐园”。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扎实做好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核认定和分类规范管理工作。

二是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确保最后一批110余所学校全部达标,实现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对500所已达标学校进行复查回访,进一步巩固达标建设成果。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部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教师流动公寓建设,落实城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项目。

三是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落实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舍与场地建设项目,完成6所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任务,搞好第二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工作。继续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多种形式的送教上门服务。

抓实四个重点:

一是深化素质教育。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书香校园、健康校园和文明校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和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深化首批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创建工作,推出第二批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加强特色教材和特色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搭建一批创新实践体验平台。探索建立特色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特色高中开展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试验。

三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程,重点培训100名幼儿园园长、300名骨干幼儿教师和2500名农村幼儿教师。深化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优秀教学校长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完成20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100名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实施第五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四是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与评比考核相衔接的机制。完善责任督学制度,健全教育督导限期整改、回访复查、通报与公报制度。制定和完善我市幼儿园、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标准及督导评估办法。加强专职、兼职督学和教育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支持滨海新区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

实现两个新突破:

教育发展纲要篇8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也体现出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时机、规模与速度既要满足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满足社会上更多人求学的需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科学定位未来几年我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在全面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把我县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教育强县。

一、“十五”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6 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职教中心、特教中心、成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民办中专1所,初中40所(国办初中1所,民办初中2所,乡镇中初中37所),小学154所(国办小学5所,民办小学1所,农村小学148所),全县共有高中在校生 人,初中在校生 人,小学在校生 人;另外还有各类幼儿园114所,在园幼儿 人;全县共有教职工 人。

“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预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01年完成了一中的整体搬迁,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三期工程正在运作,为玉田一中争创部级重点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二中、三中的分离和三中寄宿制招生,二中、三中及其它普通高中成功扩建,全县国办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实现了实小的整体搬迁,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寄宿制学生;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十五”初期,我县有各类农村中小学268所,目前有185所,五年来共撤并学校81所,提前完成了预定工作任务,实现了规模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主要特点

(1)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尽管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十分困难,但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县一中、实小的迁建,二中、仓中的改扩建以及三中、实小寄宿制招生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使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2)深挖内部潜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县接受了两次“普九”复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投入已明显不足,为弥补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系统深入挖潜,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建筑商垫资、向村队、社会和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集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 万元,保证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3)大胆尝试新的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实小、三中成功招收寄宿制学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民办教育在我县迅速兴起,先后有育英小学、银河中学、极光中学、新世纪中专以及玉花园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烨南幼儿园等多所民办学校在我县成功招生。我们把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共同考核,共同奖励,为公、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全县民办教育形成了幼、小、初、高、中专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在问题与差距

(1)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差异较大,人民群众择校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2)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3)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群众确有困难,所以对布局调整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2011年前后,我县小学又有一个新的入学高峰,所以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以上因素,撤建并举,以满足新的入学高峰要求。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国际形势分析研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随着国际局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事业的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结构正在形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进步与创新当作其基本国策之一。目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竞争力较弱。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安排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竞争力。

2、国内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问题,面临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总体要求,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3、优势条件

(1)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除完成了国办中小学重大建设项目外,以2004年的迎接省“普九”复查为契机,全县校园环境建设有质的提高,8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学校的硬化、绿化、美化;图书、仪器器材以及专用教室建设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继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到目前基本消灭了校园内的D级危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十一五”期间教育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普九”“普三”工作居全市先进水平并于2004年6月、10月我县顺利省“普九”复查和“普三”验收。我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丰南、迁安等经济好的县区。省、市领导对我县的“普九”和“普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数十个外县区单位赴我县学习经验。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逐步开设了外语课,等级评价在全县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得到较好推进;初中由重点抓优秀率向抓合格率转变,中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我县高考成绩连续 年保持在全县的前3名,连续 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

(4)教育现代化装备工作全市领先。 年我县启动教育装备现代工程以来,学校教育装备进展迅速,目前我县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配齐了微机室和多功能教室,全县计算机总数达 台, 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 所学校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 个, 所学校实现了教师微机备课。从2005年开始又有计划地启动了校园网建设和多功能进教室工程,我县现代化装备工作居全市前列。

4、不利因素

(1)资金短缺,教育欠帐严重。“十五”期间,我县教育装备现代化、两次迎接省“普九”复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共投入 万元,其中 万元为欠帐, 年农村费税改革后,许多乡镇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几年来,总欠帐在 万元。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2000年以后,小学、初中没有分配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偏大(小学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梯队衔接将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近几年,我县有 名教师辞去公职,到私立或其它地区任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3)人事制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县”三大战略,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大县建设成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普、职、成、幼、特协调发展,继续保持各类教育在全市的先进水平,把玉田县建成唐山市教育较为发达、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之一。到2010年,进一步形成适应玉田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大力提高全民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到20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到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98.5%。到 202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取得更大发展。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校生总体规模达到6500人左右,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2020年,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逐步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中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06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达市级示范性学校以上标准, 85%以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以上学校接受教育。2020年,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10年,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的需求。2020年,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指导原则

(1)坚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我县从人口大县迈向人力资源强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坚持类别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使我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和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突出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5)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原则。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消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由偏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四、“十一五”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1、发展方向

(一)形成系统优质的学前教育

到2010年,形成完善的以省级示范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以中心校独立园为基础,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2006年前,新建一所国办幼儿园,以解决城内人口不断增加、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到2010年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一类园10所,市级二类标准以上园达到65%,学前三年入园率均达到90%以上。使全县国办园达到4所,农村幼儿园达到110所,200名幼儿以上的较大园达到20所。同时,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学前三年教育向0-3周岁幼儿延伸。继续保持我县学前教育在全市、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办好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以2007年省“普九”复查为契机,不断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普及程度,重点抓好初级中等教育的控辍学保学工作,认真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到2010年,初级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在99.5%、98.5%以上。

2、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05年,全部消除我县学校现有危房,以后,随时对新出现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到2008年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分期逐年实现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和微机管理模式。到2010年,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有能够满足音、体、美教学需要的数量充足的器材和设备。

3、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制。结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本着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有助于规模办学的原则、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学区界限,重新调整乡镇小学中心校的区域范围划分,形成合理的学校服务区域。到2010年,全县小学总数由现在的154所减少到110所左右,校均覆盖人口达6500人以上;农村初中保留22所(除玉田镇、鸦鸿桥镇保留两所初中外,其余乡镇均保留一所),校均覆盖人口达2.7万人。

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试点,然后在鸦鸿桥、窝洛沽等大乡镇和经济较好的乡镇推行。力争到2010年在各乡镇各建成占地90亩的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建成占地80亩的县城寄宿制初级中等教育学校2所。

5、加大示范校建设力度。以省市中小学校等级评估为契机,建成一批代表玉田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校,创玉田教育的新品牌。到2010年建成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15所,县级示范校50所。

6、抓实特色校建设。为拉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从2005年起,在全县小学范围内率先开展特色校建设工作,在我县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将特色校建设工作向初、高中推进,带动全县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建成在县级特色校38所,建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10所以上。

7、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示范校和北部山区、南部低洼地区学校的手拉手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从教,奖励扎根边远地区从教的优秀教师;制定有力措施,严格依法执教,加强学籍管理,保证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大对这些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育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05年起,每年改造薄弱学校4所,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加快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06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并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90 %以上。根据我县未来几年高中生源情况,加大普通高中调整、改建、扩建工作力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50亩,拟建规范性高中一所,不断满足高中入学高峰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高中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全县高中生源变化(预计2006—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将分别达到19600、21300、22000、19100、15900人左右)和学校容量,逐年撤并彩亭桥中学、亮甲店中学、鸦鸿桥中学三所普通高中,扩大林南仓中学、窝洛沽中学的办学规模,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到2010年,使全县高中学校减少到4所,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积极争创高中示范校。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各高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中在成为省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争创部级示范性高中;仓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沽中争创市级示范性高中。到2008年,使全县所有高中生都能在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接受教育。

4、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靠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根据我县高中生源实际,引导部分民办学校适时向职业教育转轨,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使职中在校生逐年递增。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20亩,拟建规范性职业学校一所。县职教中心在保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的需求,开设新的专业,并努力做强机电、财会、微机、汽修、农林牧等10个骨干特色专业。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到2008年逐步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式办学模式。

(四)构建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成人、特殊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以扫除科盲为重点,专业适当增加,办学层次较快提高,能更好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县成教中心努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办专、本全脱班、远程教育研究生班,实现与邻近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国家名牌大学联合办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乡镇预留土地20亩,拟建规范性农职中一所,充分发挥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到2010年,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7所。

逐步做到残疾儿童和少年有同健康儿童、少年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一些简单工作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充分发挥县特教中心的辐射、指导作用,努力提高三残儿童的入学率,到2010年,确保随班就读率达到95%以上。争取在2005—2006年实现县特教中心的整体搬迁,建投资200万元、建筑面积2040平米的高标准综合楼,各种软硬件达到省标准。2009年前投资20万元,在县特教中心建福利厂一个,使特教毕业的学生能够在本校就业,真正实现特殊教育康复、教育、职技、就业一条龙的格局。

(五)构建灵活开放的民办教育体系

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与管理并重,继续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全县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制定《玉田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积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环境;健全联合办学机制,依托公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 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把联办学校做大、做强,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未来几年我县生源逐渐减少的实际,引导民办学校向职业教育转轨,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把我县的优秀民办学校打造成市、省乃至部级品牌学校。

2、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教育装备工程

1、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启动班级多媒体教室试点,2007年,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的一个年级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把信息技术考试列入小学毕业考试范畴。到2008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微机室,学生上微机课全部达到一人一机。2010年,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40%,全县中小学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2、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2005年,50%的中学,20%的小学建成校园网。2007年,建成与唐山市信息网相联的玉田教育教学网。加强教师办公用微机与学校电子备课室建设,所有初、高中和国民办中小学及60%的乡镇小学全部建成电子备课室并逐步增加教师办公用微机。2008年,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建成全县教学系统的办公网络。2010年,教师平均3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办公,全面实现电子政务;校园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班班通”。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07年启动教育资源库建设,系统开发教育软件,并形成规模,使县局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2000G。2010年建成集各类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提供软件资源。

(二)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工程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开展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重目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创新、学术上有价值、成果上有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到2010年,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整体提高,达到全市中游水平。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倡教师学习英语。

3、推进“名教师”工程。到2010年,培养4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镇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名在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型、学者型名师;造就一支10名以上在全省有影响、20名获得市级荣誉称号、50名在全县及学校起示范作用的专家型教师,充分发挥各级“名师”的作用,带动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构筑起玉田教育的“人才高地”。

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职工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在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适当引进新教师,到2010年,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有一定提高,解决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从2005年起,按省、市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凡在边远山区和南部边远洼地工作的教师上浮一档职务工资,3年后巩固,满5年后再上浮一档,调离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以上待遇;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制度。形成由20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校长组成的名校长群体。逐步推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四是完善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中学校结构工资由县教育局有效监控,使学校结构工资与办学水平相匹配,教师结构工资与工作数量、质量相适应,建立健全自主灵活、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三)素质教育工程

1、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规律,把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主动发展,使以高考为标志的整体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3、加强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县城建成一所不低于2000平米的少年宫,为课外、校外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重视体育工作,加强艺术教育。使学生具有1-2项体育运动特长,80%的中小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主动发展特长,和学生特长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完善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以“发展教育”为主导性课题的实践研究,继续深化学习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在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科研课题,并争取纳入市级、省级重点课题系列,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一批在全市、全省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重视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3、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重点项目共有5项,共需资金14813.8万元。

(1)高中改扩建工程。一中三期工程体育馆建设及征地约2000万元;二中餐厅工程 450万元,新建教学楼100万元;仓中扩建工程,建教学楼两栋400万元,餐厅工程240万元,购置操场40亩,160万元,建学生宿舍楼一栋300万元;沽中扩建工程建综合办公楼一栋350万元,教学楼一栋300万元。

(2)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有16所乡镇初中、14所中心校、9所完小、21所分校的撤并任务,共需资金4193.8万元。

(3)2007年“普九”复查。根据“普九”标准的提高,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包括绿化、美化校园,学校改扩建,购置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建设等约需资金2100万元。

(4)现代化教育装备。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需购置微机 台,建微机室 个,多媒体教室 个,电子备课室 个,校园网 个,以及玉田县教育教学网,共需资金1800万元。

(4)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投资400万元筹建2500平方米的实训楼、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投资400万元购置数控加工中心6140普通车床、汽修实验室设备、电工实验室设备,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县政府配套资金300万元;

(5)其它。包括2008年前新建一所城内幼儿园需资金 500万元;特教整体搬迁及建福利厂260万元;危旧房屋改造 万元;少年宫建设300万元,实小新建科技馆200万元,二小、三小改造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县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干部选择、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强县、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资金足额到位

教育投入坚持“以县为主”,按照上级要求,确保教育经费年度预决算做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2005年到2010年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捐资助学,或投入并参与教育事业,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合力;在2005年内,在财政部门监督下,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堵塞教育资金在安排使用等方面的漏洞,确保“十一五”期间教育重点工程的投入。

(四)教育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继续深化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教育和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好初中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研讨活动,健全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逐步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大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力度

完善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职责、办法,健全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完成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县教育局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评估方案,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依据《河北省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标准》和《玉田县校长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并坚持督导与评优相结合,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加大教育督导随访工作力度。坚持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六)加大综合调控力度,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完善合理的教育资源配制机制,逐渐实现办学条件的的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的制度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展优势资源,鼓励办出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淡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改革招生制度,淡化升学竞争,逐步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办学质量的均衡过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附:

1、2004-2012年高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2、2004-2012年初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教育发展纲要篇9

今年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9个试点省份之一,2年前与全国同步开展《规划纲要》制订工作。为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纲要》,我省专门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17位代表座谈,听取大家意见。

这些代表中,既有院士、专家,也有市长、县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还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代表们就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话题争相发言,踊跃建言献策。

徐同志认真倾听,不时插话交流,称赞代表们的发言针对性强、前瞻性强、实用性强。他说,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与经济建设保持协调发展。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取得较大成效。正在制订中的《规划纲要》,是进入新世纪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也是建设教育强省的蓝图和行动纲领。要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对民族、对父老、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修改、完善和实施好这个规划。要立足传承和发展文化优秀传统,使《规划纲要》充分体现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化精髓;

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教育为“一化三基”、富民强省,为转方式调结构,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徐同志强调,要着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过弱、城市学校过挤”的问题,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二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要着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要着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质量,增加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高等教育的“大师级”学术学科带头人。

徐同志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确保教育优先规划、优先投入,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形成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教育发展纲要篇10

一、突出了外语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外国语缘何要被列为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呢?

试用本大纲提出,“外国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为“适应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这里,学习外国语的对象仅是“尽可能多的人”;目标要求也仅是“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第一段中将当今的时代特征、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新世纪公民的素质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外语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具有了“立意高,定位准,要求明”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站在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高度认识外国语的地位。

修订版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社会,“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已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离开外国语这一重要的生存工具。

2.从我国新时期的国策视角认识外国语的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语作为“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的地位已十分明确。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在即的新形势,对公民运用外国语的要求会更高,也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新的天地。

3.以新世纪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来认识外国语的地位。

当今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不再只是对少数人提出的口号,而是对新世纪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肩负着为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打好基础的使命。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能将其置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个大背景下全面地思考、科学地编制,修订版大纲当是个范例。

1.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受教育者的平等性。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部分明确地写道:“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首次从初中英语学科的“根本大法”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外语教育的平等权利。

2.教育的全面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

修订版大纲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并首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修订版大纲为此在正文的各个部分就思想情感教育、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和可操作性措施。

3.教育的个性化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中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策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然,修订版大纲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看作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试用本大纲虽然也提到了“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但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列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之中。

4.教育的全程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方面。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中要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把“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写进大纲的“教学目的”之中。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再次要求“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英语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一样,学生今天在学校学习英语,正是为其全面发展打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

三、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本质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修订版大纲把“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放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之首,这也是第一次在大纲里提出“英语教育观”这个概念。

这里,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的主要含义为:

1.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在新的世纪,人类将步入学习化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指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传播工具的大众化,人们接受教育的场所不再只局限于学校。除学校之外,整个社会都将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空间。英语是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使学生不断获得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同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修订版大纲为此特别强调对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要求。

1)修订版大纲着重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2)修订版大纲的“教学目的”部分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

3)修订版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中,又进一步对“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了论述,即“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进而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4)修订版大纲的“教学评价”部分强调“要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质量,应侧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3.强调思想情感教育。

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为学生提供内容健康,情趣高尚的语言材料和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迸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包括: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等。这与修订版大纲“前言”中“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一段论述,以及“教学目的”部分关于“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的表述一脉相承。总之,修订版大纲对英语课程加强思想情感教育的问题,不但阐明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融思想情感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来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修订版大纲多处渗透了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

1.主体性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之本。

修订版大纲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创设了条件。

2.创新教育主张开放性。

修订版大纲要求“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远程英语教学节目进行自主学习,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

在修订版大纲的“教学评价”部分,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

3.创新教育重视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试用本大纲以较多文字叙述利用直观教具、电教手段的重要性,对电教设施的配置要求只提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添设、增加电化教学设备”。

修订版大纲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开拓学习渠道”,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学校要添设“三室”(即语言实验室、视听室、多媒体教室)、“六机”(即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CD、VCD、DVD机),利用“四个媒体”(即广播、电视、英语报刊、网络及远程英语教学节目),搞好“一个开发”(即创造性地开发软件),从而使英语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达到观念新和标准高的水平。

四、凝结了语言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近十年是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我国外语教育经历了思考──引进──实践──改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在修订版大纲的以下几个方面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心理优势。

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心理优势是语言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修订版大纲多次提到在英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心理优势。在“教学目的”中点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目标”部分对此又作了呼应:“学生应对课内外英语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克服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错误的类型,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要有错必纠”。修订版大纲还强调,“课外活动应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提倡重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评价”部分也明确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2. 提倡自主学习,注意学习策略。

能否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习策略赖以构建的基点与归宿。近年来,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对自主意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颇为关注。修订版大纲正文部分的多处表述融入了这一研究成果。

1)修订版大纲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2)修订版大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规定,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3)修订版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多次提及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

①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修订版大纲指出,“要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关于“语言的实践性”,修订版大纲规定:“在时间分配上教师要控制讲授的比例,讲授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课时的30%。”

③关于“开展课外活动”,修订版大纲要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结合本地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地组织课外活动。”

④关于“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远程英语教学节目进行自主学习”。显然,修订版大纲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修订版大纲还在“教学评价”部分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策略列入全面评价的一项内容。

3.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近年来,语言教育专家和学者一再呼吁:教师和学生要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自觉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一研究成果也已写进了修订版大纲。

修订版大纲在“前言”中明确要求,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又指出“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态度”;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再一次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文化”。

上述内容包括两层含意:第一,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学会用得体的目的语正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第二,处理好祖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关系,理解、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热爱和弘扬祖国文化,进而更好地用英语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加强与各国的交往服务。

4.适度扩大信息输入量。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要求怎样做到“适度”是专家和学者多年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侧重强调外语对国家建设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性时,教学目标与要求往往定得偏高;而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教学内容的呼声日益高涨时,教学目标与要求往往定得偏低。通读修订版大纲,可知以下四个因素是新大纲编制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依据。

A.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

B.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C.体现减负增效的辩证思想;

D.遵循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

随着对语言学习中信息输入与输出关系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信息输入越多,输出才会多。依据可接受性原则,应适度扩大信息的输入量。因此,在教学要求上,词汇量也应适度增加。修订版大纲吸纳了这一研究成果,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作了如下调整:

1)增加了词汇量。修订版大纲较原试用本大纲增加了220个单词。

2)扩大了听和读的输入量。试用本大纲对一级目标的听的语速未作要求,二级目标对四年制的要求也只是每分钟100—110个词左右。而修订版大纲将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听读语速要求分别提高到每分钟100个词左右和120个词左右,且删去了让人难以操作的“理解正确率达到70%”这句话。在二级目标上还增加了“能听懂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英语有声语言材料,泛听总量不低于40小时”。

阅读要求方面,修订版大纲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是一级目标40—50个词;二级目标的阅读速度则由原来的每分钟40-50个词(三年制)、50—60个词(四年制)提高到50—70个词,生词率也由2%上升到3%,并删去了“理解正确率达到70%”这句话。此外,在阅读要求方面还增加了两条:一条是能理解和解释图表所提供的简单信息;另一条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10万字”。

3)在听与写的要求上也作了微调。比如,二级目标的“说”增加了“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所列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的要求,并在附表中列出了试用本大纲未曾列出的16个话题。

二级目标的“写”也增加了新的要求,如“按要求笔头转述所听、所读的简单内容”;“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修订版大纲的编制者显然是希望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学生能够根据图片等形式所给的情景完成简单的书面表达,以便与高中学段在“写”的方面的较高要求很好地衔接。

5.创造性地规范教学评价。

修订版大纲“教学评价”部分反映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教学评价和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必然,也是外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修订版大纲以“教学评价”来取代试用本大纲中的“考试和考查”是一个观念上的质变。修订版大纲用较大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内容、原则、方法、手段、形式及注意事项。

这里笔者就修订版大纲“教学评价”部分中几个在评价观念上有较大突破的要求和规定作进一步论述。

1)师生协作完成评价

修订版大纲规定“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应“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协作完成”。这就体现了教学评价理念与外语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学评价起到了促进教学的作用。

2)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试用本大纲要求“合理使用”考试和考查手段,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订版大纲一改传统的考试观念,提出,“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表明,教学评价不仅涉及到情感因素和语言目标,还要评估学生的发展潜能。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精神,创新教育的思想与教学评价的改革思路已在修订版大纲中融为一体。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传统的考试观念只重视结果。试用本大纲只是要求教师在“日常考查和阶段考试后应作讲评,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而修订版大纲强调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主张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修订版大纲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内容及其注意事项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修订版大纲首次提出“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激励作用”,并要求“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各种“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要求“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修订版大纲对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形式——考试的命题,提出了要提高科学性和质量的要求,并就如何命题作了若干具体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修订版大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为21世纪初期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当然,这样的大纲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就更新、更高。21世纪之初的外语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的回应:

1.具有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

2.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3.具有扎实、全面的英语专业基础;

4.具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技能,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Issue 31,1998.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olin Campbell and Hanna Kryszewska:Learn-based Teaching Cultural Awareness 华东师大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Barry Tomalin and 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 华东师大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刘道义:“展望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