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0:04:33

手术中

手术中范文篇1

关键词:院内感染;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效果

伴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手术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手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不仅给医学界带来了机遇,也为手术室护理管理方面相关理论的发展及手术室护理模式的探讨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作为医院实施抢救与治疗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临床科室和部门之一;尤其是在围术期的整个护理管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骨科作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手术数量占到了医院手术总数的很大部分,而且,骨科手术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为了清晰地暴露手术部位,往往切口较大,这使得骨科手术更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1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控制感染的意义

骨科手术种类繁多,包括骨折切开复位、关节置换手术、创伤、脊柱手术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术类型为重建与修复手术[1]。这些类型的骨科手术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手术期间都需要使用植入材料,而且,都要采用侵袭方式来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引起切口的感染,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与预后。所以,严格落实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有效控制与干预骨科手术院内感染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2]。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手术室内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指导患者配合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有相关的学者分析报道[3],通过加强开展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其管理模式和管理工作,对术后患者进行全程的、全面的护理管理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具体方法

2.1手术室布局规划

科学合理的手术室布局规划是顺利开展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且,有利于骨科院内感染的有效管理。手术室要按照日常应用分为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及非无菌区,不同的区域之间必须要合理隔开,在分隔处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手术室的设备要按照手术需求来合理摆放,尤其要严禁随意摆放甚至堆放医疗废物及医疗器械。

2.2手术室环境严格把关

手术室的环境中往往会浮游着数量严重超标的各种病菌微生物,尤其在手术开始与结束的时候,细菌降落数可以达到最高峰。手术室人员流动较大,极易发生院内感染。为了有效控制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必须严格控制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全体医务工作人员都必要严格遵守手术室的整个操作规则,包括所有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手术不相干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严禁存在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进出手术室。加强手术室的环境管理与消毒管理,每次手术室开始与结束后都要进行彻底地打扫,包括整个手术空间、手术台、手术室内所有物体的表面以及漂浮在空气中的病菌。打扫以后,要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者负离子空气消毒等消毒方式对整个手术室进行彻底的消毒。此外,手术室需要长期保持较低的温度,很多手术室长期不开窗、不开门,在夏季,手术室成为了病菌微生物生长的温室。因此,要保持手术室及时、有效地通风,保持手术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流动,让病菌没有产生的空间。也要避免过度通气,使得被污染的空气进入手术室而引起本可以有效避免的医院感染。

2.3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的、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措施,而且,会直接影响着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4]。保证手术中使用的所有器械都是无菌的,尤其是术前,所有的器械都必须是绝对无菌的。而对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要根据物品的种类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消毒方法。手术室内的无菌器械要定期进行更换,必须经常查看手术室内各种器械的有效日期,对于过期的物品、器械以及使用过的器械要及时进行处理。进入手术室工作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必须穿无菌服、严格洗手、佩戴口罩、帽子等,并且必须要勤换勤洗。一旦发现无菌手套有破损,必须立即进行更换。

2.4建立手术室感染的有效监测机制

有效的、健全的监测机制,是保证手术室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保障。手术室消毒工作的有效监测指标则是空气培养,要定期对手术室的空气进行菌落培养,作为该段时间内手术室内菌落数及菌种的监测项目。并以此为指导,来对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也要对手术室内物体表面、消毒使用的物品器械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的手指、消毒液等定期进行采样监测,可以每月进行1次,以保证医疗器械和医务工作人员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的。还可以发现手术室无菌管理方面的漏洞,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对于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的排班可以采取轮流搭班制度,方便进行相互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工作流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及时上报,及时改进,促进整个手术室感染的管理工作不断地完善,趋于成熟。

2.5合理处理手术室的废物

医院内的垃圾、废物必须进行详细地分类与严格地处理[5]。对于每次手术产生的垃圾都要严格分类、进行包装、处理,对于废弃的污染物、污水等,都要在进行消毒液浸泡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或者医疗器械,都要在消毒以后或者销毁以后再集中向外运送。对于手术期间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要统一无害化处理。每天处理垃圾时,总体上分为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两大类,医疗垃圾放入黄色垃圾袋内,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垃圾袋内。分类存放后放入指定的、固定的废物处理暂存点,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回收处理。

3讨论

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手术室的环境、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接台手术、外来人员等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中,很多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进而来降低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以上诸多方面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合理布局手术室的格局,将无菌区、非无菌区严格分开。严格控制与检测手术室的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手术室内物品情况、医疗器械情况等。建立健全的、完善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合理处理手术室的各类废物与垃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不断探讨最合理的手术路径,尽量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祝燕飞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傅铭,邵志华.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92-94.

[2]周力.手术室护理沿革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5-7.

[3]陈芋玉,吴应虬,黄爱丽,等.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手术效率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3):41-43.

手术中范文篇2

1.器械护士的配合直接配合是指直接参与手术,配合医师共同完成手术的全过程。直接配合的护士,其工作范围只限于无菌区内,如传递器械、敷料及各种用物等。因此,直接配合的护士被称为器械护士。因在无菌区内进行工作,必须要刷洗手和手臂、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故又称洗手护士、灭菌护士或手术护士。

(1)器械护士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器械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手术器械,按手术程序向术者、助手直接传递器械,密切配合术者、助手共同完成手术。器械护士要做到:①具有高度责任心,对无菌技术有正确的概念。如发现违犯无菌操作要求,应及时纠正;②掌握病人的诊断、术式,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密切与术者配合,保证手术顺利完成;③术前要了解术者的喜好及病情需要,准备特殊器械和用品;④熟悉手术器械的用法、目的及用途,以便准确无误地配合手术。

(2)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

1)手术开始前15~20分钟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做好器械桌的整理准备工作,检查各种器械、敷料及其他用物是否完备。根据手术步骤、使用先后把各种器械、敷料等物品分类顺序排列。

2)术前、术中缝合伤口时,与巡回护士准确细致地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核实后登记。术毕再自行清点一次,确保无误,以防遗留在体腔或组织内。

3)手术开始后,按手术常规及术中情况,向术者、助手传递器械、纱垫等物。做到主动、敏捷、准确。

4)保持手术野、器械托盘及器械桌的整洁、干燥。器械用后,迅速取回,擦净血迹。器械及用物按次序排列整齐。用于不洁部位的器械,要区别分放,浸入药液中或递给台下护士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5)随时注意术中的进展情况,若发现大出血、心跳骤停意外时,应沉着果断及时与巡回护士联系,尽早备好抢救器械及物品。

6)保留切出的任何组织,需送检部分用10%福尔马林固定,术毕写上病人姓名、病室、日期等并填好送留标本登记簿。

7)术毕协助擦净伤口及引流管周围的血迹,包扎伤口及固定好各种引流物。

8)处理术后器械及其他物品。精密、锐利手术器械分别处理,切勿损坏及遗失零件。并对手术间进行清理整顿。

2.巡回护士的配合指虽不直接参与手术操作的配合,然而被指派在固定的手术间内,与器械护士、术者、助手及麻醉医师配合,共同完成手术的任务。间接配合护士的工作范围是在无菌区以外,在病人、手术人员、麻醉医师及其他人员之间巡回,故称巡回护士。

(1)巡回护士的职责:巡回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有关手术的准备;全面负责病人出入手术室的安全;与手术组、麻醉人员密切配合,争取高效、安全地完成手术任务。要求巡回护士做到:①为病人创造最佳的手术环境及条件,作好护理计划,进行护理病人;②确保病人舒适、安全,使病人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防止意外发生;③坚持无菌概念,做无菌技术的“监护人”,谨防违反无菌操作行为,及时给予纠正;④掌握病情、手术名称、术式,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配合手术组人员及麻醉工作;⑤熟悉各种手术前病人的准备、术中体位及器械等物品的使用。

(2)手术配合

1)检查手术间内各种药物是否齐备,室内固定设备(电源、无影灯、吸引器等)是否完善、安全、适用。根据手术的需要,落实、补充及完善一切物品,调节好室温及光线。

2)接手术病人(一般术前30分钟病人被送到手术室)要热情,以消除病人恐惧、紧张心理。并按手术通知单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详细清点病房送来的物品(病历、X线照片、药物等)是否齐备。验证病人血型、交叉试验结果,以做好输血的准备。

3)检查病人术前的准备工作,如皮肤清洁剃毛是否合乎要求、义齿、饰物、发夹及贵重物品是否取下,必要时代为补充或保管,给病人包好头发或戴帽子后,送入手术间。

4)根据麻醉要求安置体位,全麻或神智不清的病人或儿童,应适当约束或专人看护,防坠床。根据手术要求固定体位,病人意识清楚时应给予解释其体位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病人合作。给病人舒适、安全护理,防压伤、跌伤。使用电灼器时,铅板要放在肌肉丰富的部位,以防灼伤。

5)帮助手术人员穿手术衣,安排各类人员就位,随时调整灯光,供应洗手护士一切需要用品,保证输血、输液的畅通,准确执行医嘱,病情变化时,主动配合抢救工作。及时补充手术间内手术缺少的各种物品。

6)详细清点、登记手术台上器械、敷料等数目,分别在术前、术中关闭体腔及手术结束前和洗手护士、手术医师(第一助手)进行清点、核对,防止遗留体腔或组织内,切口缝合完毕再清点一次。

7)要坚守岗位,不可擅离手术问,随时供给术中所需物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手术应能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急救准备,及时配合抢救。

8)保持手术间清洁、整齐,监督手术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如有违反,立即纠正。随时注意手术台一切情况,以免污染。关心手术人员情况,及时给予解决。

手术中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该院进行手术的3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0例,所有患者均无认知障碍、精神疾病与非正常疾病的情况。观察组男85例,女105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36±2.6)岁;实验组男94例,女96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35±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方式、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护理路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手术前,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核对患者的手术名称及科室、姓名、住院号、年龄等信息以及术中所用药物及仪器等,并对患者的皮肤与整体情况进行评估,询问有无过敏药物及病史,并了解其生命体征、营养状况及肢体功能等。所有查对内容都应反问式查对,对于无法回答或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可由家属或病区护理人员协助查对。

②手术中,依据患者手术类型,检查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正常,以及术中所使用药物的剂量、规格等;再次仔细查核患者手术体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压疮、坠床,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术前再次核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各种检验配血结果、麻醉方式等。术中用药一般都是口头医嘱,执行时一定要让医生重复药名反复核对,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并检查药品及液体的质量、剂量、有效期等。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并严格查看实验结果,结果阴性才可以使用。如果患者需要输血,应严格查对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原则,双人查对无误后进行输血,输血前20min低速宜慢,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两袋血液之间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输液完毕后再次冲管,并将空血袋保留到术后24h,再由血液科统一处理。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

③术后,应仔细对切口进行包扎,并对药物、纱布、器械数目进行核实,防止在患者体内残留手术异物;病理标本的处理:将病理标本放入标本袋,标注患者住院号、姓名、标本名称、离体时间等,核对病理检查申请单,无误后及时送检。由于手术室的护理存在很多的危险性因素,且具有未知性,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对于患者家属的风险告知工作,将术中情况及患者病情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必要有效的沟通,并尊重其意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应做到将各种高风险因素公开、透明,进而使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期望值的调整,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此外,应加强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法律法规的学习。

1.3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发生率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将满意度分为3种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3.75%,60例非常满意,74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0.91%,99例非常满意,87例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7.9%。两组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预防,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展状态,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维护医院的形象与利益。因手术室内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较重或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特殊症状,其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风险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成功率。当前,该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手术配合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院实行风险护理管理的体会为:

①提高护士自身技能与素质,加强手术室各级别护士的培训,尤其对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加强风险法制意识及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中锐器、特殊感染病人的处置原则,重视有害的化学、物理因子与消毒剂的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设备的术前评估,根据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的习惯等因素熟练的配合手术,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②巩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手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中用药及仪器使用情况,用药完毕保留空药瓶,术后与医生再次查对,对口头遗嘱应重复核对后执行。输血应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并严密监测输血反应的发生。抢救用药的空药瓶集中放置,术后仔细核对登记。术中留取的患者标本不可擅自丢弃,应应交给主治医生处理。毒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登记。重要仪器应责任到人保管,及时、认真填写护理文书。

③将术中实情及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或家属,并尊重其意见。做到将各种高风险因素公开、透明,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手术室的相关护理人员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流程等。该研究探讨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的手术风险率为3.75%,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风险率为0.91%,护理满意度高达97.9%。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且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两组术后资料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中范文篇4

100-1这个数学公式对于普通人的答案应该是99,而对于我们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和护士来说其答案却是0,尤其是在手术室这样一个特殊的临床科室。在这里病人将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都交给了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如果说手术室医生是病人的健康守护神,那么手术室的护士就是守护神的忠实哨兵!只有护士们认真细心的配合才能确保医生们能够成功地完成每一台手术!因此注重细节对于手术室的护士来说尤为重要。举个例子,有个病人的家属在医院工作,于是到其医院做子宫切除手术,手术做得非常成功,可是在手术结束时大家发现病人的腹部有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碘酒灼伤,原来手术时医生顺手将消毒子宫残端的碘酒纱球放在了病人的腹部敷料上,而器械护士忙于手术的其他事情,并未在意小小的碘酒纱球,手术快要结束清点数目时才将其拿开。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导致病人的皮肤灼伤,术后医生无法解释,给原本很完美的手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为患者是医院的职工家属,所以没给医院造成什么损失。可是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思考吗?谁能说100-1不等于0呢?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手术室的护士来说,注重细节、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手术步骤是很重要的!曾经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有一个妇科手术病人因为腹部肿物作剖腹探查手术。当我们切开病人的腹部探查后发现,原来所谓的肿物是病人一年以前在其他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遗落的一块纱布,这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护士都感到震惊!准确的清点器械纱布是每一台手术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数的过程,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事却关系着手术的成败与否,对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都是至关重要的!出现这样的错误对于手术室的护士是致命的!因为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是无法弥补的,你无法弥补因为不认真带给病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更无法弥补因此而给医院的声誉带来的影响!

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

在工作中手术室的护士需要特别小心缜密,遵守原则!因为注重细节对于手术室的护士来说已经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理念,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做剖腹产手术时一定要小心收好手术刀,放好毛巾钳,以免娩出的胎儿被划伤;做外科手术时,电刀一定要放到干燥的地方,以免不小心灼伤医生和病人;做脑科手术时,床单一定要铺平整,以免手术时间长病人的皮肤受损伤;做骨科手术时,医生的手套坏了要提醒医生及时更换,在确保手术野不被污染的同时,既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医生;在病人进入手术间躺在手术床上后,要及时为病人盖好被子……

手术中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择期手术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8~70岁,平均(50.5±2.5)岁;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70岁,平均(49.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3项内容。术前准备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身体清洁、健康教育等内容。术中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调节等。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病情变化观察、康复护理等。

1.2.1术前访视

手术前1d,在护士长带领下对患者进行访视。访视过程中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其生理与心理状态,进而给予针对性的劝慰及护理。

1.2.2饮食护理

手术前需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积极补充高营养食物,改善虚弱体质,增强机体耐受性。

1.2.3心理护理

患者出于对手术的恐惧感,往往配合度不高。向患者讲解基本的手术流程及以往治疗成功病例,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可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使其能够逐渐平复内心不安情绪,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1.2.4人文关怀护理

学会换位思考,给予患者更多的包容与鼓励。在生活上积极给予其帮助,对于孤寡老人,尽量陪伴以安慰患者的内心。

1.2.5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及时帮助患者穿着衣物,避免受凉。将患者平稳移至病房内,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获得家属的配合,并加强术后体征监测。

1.2.6出院指导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及整理打包相关物品,叮嘱患者不适随诊,注意修养。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SAS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优质护理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护理原则,从病理、生理、心理3个方面进行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在院舒适度、内心满意度均得到了明显提高[4-5]。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在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后,观察组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价值显著,通过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值得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唐葶婷.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71-72.

[2]杨雪.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5(26):368,370.

[3]毛玉娟.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22(20):279.

手术中范文篇6

[关键词]护士;硬膜外麻醉;临床特点;配合

硬膜外麻醉是我国临床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手术麻醉中仍占主导地位,主要应用于胸、腰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该麻醉及麻醉中涉及到的解剖、生理特点,对机体的干扰和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在麻醉配合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引起护士的重视,使麻醉配合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防范意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临床麻醉特点

麻醉穿刺精确度高,操作难度大,患者体位要求严格,一旦失误或某些因素干扰,或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并发症。

采用硬膜外麻醉对血压及生理干扰较突出,尤其是体质差、老年患者、或术前准备不充分、体液不足、严重失血失液、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压下降。因为此类患者血容量不足,当硬膜外腔给药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麻药很快扩散,回心血减少,影响有效循环,从而使血压下降。

2术前准备

物品准备是应付及处理术中各种意外发生的有利保证,护士要配合麻醉医生做好准备,如:麻醉监护设备、麻醉机、氧气、器械、药品、气管插管等复苏用具,检查负压吸引及通电完善。

保证静脉通畅,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保证抢救用药能及时输入到患者体内,可随时配合抢救。

3针对以上临床特点,护士在配合麻醉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心理护理手术麻醉都是有创操作治疗,由于患者对其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不过硬、担心术后愈合不好。所以使患者在手术全过程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生理应激状态,有些患者还有多种伴随疾病,机体及生理上都承受着很大负担,即使术前应用镇静剂,也没有满意效果,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在做术前访视时,首先要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调解患者的紧张心理状态,进行安抚,恰当地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以提高其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其获得相对稳定的心情。其次也可以向患者简单介绍一下麻醉方法,因麻醉的成功与否是减轻手术痛苦的关键,向患者讲解,使其觉得自己不会有危险,并能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穿刺,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3.2排除麻醉对机体的干扰由于硬膜外麻醉易使患者血压下降,因麻醉部位血管扩张,影响有效循环量,加之术前禁食、水,体液不足,创伤引起失血、体液丢失等,如不及时补充血容量,就会出现血压下降,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因此,护士除麻醉前协助医生准备药品及抢救物品外,还应树立麻醉前先建立静脉通道后麻醉穿刺的概念,以保证意外情况下液体能及时输入,保证抢救用药的通路,快速配合麻醉医生,保持呼吸通畅,维持血压稳定[1]。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随时报告麻醉医生。

4安置麻醉体位要点

取侧卧位,护士协助患者屈曲,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部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向后弓成弧形,臀部及双肩保持与手术台面垂直,并平行于手术台边缘,使脊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2]。

5脊椎在不同节段上具有生理上差异

在摆放体位时应注意,人体脊椎有颈屈,腰屈向前突,根据人体脊椎的形态特征,硬脊膜的厚度和外腔宽度在不同脊椎节段有不同,见表1[3]。表1脊柱不同节段解剖生理特征由表1可见,颈部至腰部,硬脊膜的厚度逐渐变薄,外腔宽度逐渐变大,表示活动度较大。该特点决定了护士在摆放患者体位时的重要性,如:常用的腰段硬膜外麻醉,重点要使患者脊椎弯曲呈弧形,护士要用手分别抱住患者的头部、腿部,防止躯体移动(否则穿刺针移位,可刺破硬脊膜造成严重并发症)。

手术中范文篇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应用;实践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为患者带来创伤,并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手术室护理是针对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以手术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服务。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中监护以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能与麻醉医生配合,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6.8±3.6)岁,手术类型:普外科9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5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6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5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7.1±3.4)岁,手术类型:普外科10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6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7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4例。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一天下午安排术前访视,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血糖的控制等。告知患者手术室环境、入手术室时间、麻醉和手术的体位摆放和配合。手术当日,将手术患者由病区接到手术室等候区,应共同核对《手术病人接送卡》。手术中监测患者体温,维持在36℃以上,调节室温在22~24℃。手术中输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液路是否通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及各类引流管脱落[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舒适护理,术前访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可与病房责任护理人员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情况,有无特殊心理问题。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必要时可参加术前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护理人员共同讨论,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手术室环境准备: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为50%~60%,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温护理:在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可使用加热器、温箱等,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6~37℃。手术后转运护理:确保患者温暖、舒适,避免颠簸碰撞,注意保护头部,保持各种管道的正常位置,使患者安全达到病房。患者从平车到手术床的过程,应注意遮挡患者,保证隐私不受侵犯[3]。1.3判定标准。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表现及手术室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问卷需根据真实情况评分。具体内容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否及时接待患者入室、严格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积极摆放体位、手术配合工作、提供舒适护理以及护理态度等10项内容[4]。本次评分采用百分制,总分>90分:评分为优,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非常满意;总分在70~89分:评分为良,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满意;总分在60~79分:评分为中,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一般;总分<60分:评分为差,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不满意,优良率(%)=(优+良)/n%。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心率、血压明显变化的患者例数,血压升高≥30mmHg,心率上升>20%表示血压、心率明显变化。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的有3例,对照组患者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的有9例,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与结论

手术室舒适护理的实施不仅使患者的生理、心理舒适,且提高了护理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更高要求。手术室舒适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也有助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手术前的方式是舒适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恐惧心理,缺乏手术配合知识,在手术临近时,还会出现睡眠不佳、饮食不振等问题,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可减轻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手术前的健康宣教,能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的手术知识,有助于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舒适护理能够通过护理活动,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不愉快的程度。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便于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行手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利益放于首位,体察患者的冷暖,关爱患者。加强对患者的照护,尽力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均感到舒适。在手术中应做好对患者的保温护理,全麻超过3h,或手术超过2h,患者容易在手术中出现低温。低温容易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影响机体的代谢,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健康有了新的概念,是为了让患者心理、生理的健康,并达到和谐统一。而舒适护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护理模式。本次进行护理的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在手术前明显变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洁,李敏婕.全方位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23(1):109-111.

[2]肖悦,李晓玲,徐虹,等.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51-152.

[3]任莉.舒适护理在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60-161.

手术中范文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方案:重新修订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层级护理内容,并进行层级考核。

1.2.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手术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种较多,应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应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既定护理内容,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其中术前护理应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术中全程陪护,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深化服务内涵,同时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环境管理、健康指导、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格外注重护理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情况,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指标均以(x±s)表示,护理满意度则以n(%)表示,分别行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平均SA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定性分析: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必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内容进行深化,通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来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3]。刘玲等[4]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该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本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分别为(86.5±6.4)分、92.0%,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率分别为(75.8±6.2)分、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付婷婷 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大街院区手术一科

参考文献:

[1]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0(3):80-82.

[2]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0(2):179-180.

手术中范文篇9

1严格遵守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除了自身严格遵守外,还应监督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和参观人员,防止手术中出现污染情况。

2做好皮肤的保护工作

当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切口边缘上铺手术巾(用薄膜粘贴皮肤者可不用手术巾)。并将治疗巾边缘用布巾钳固定于浅筋膜上,或用丝线缝合于皮肤边缘上。目的是避免残留在皮肤毛囊内的细菌进入伤口。切开胸腔、腹腔或其他深部手术区前后,还要用纱布垫掩护伤口边缘,使皮下组织不直接暴露,以免受来自深部的沾染。

3做好组织的保护及术中清理

选择大小适当的拉钩并垫以湿纱布,避免因用力过大而损伤组织和细胞缺血。同时及时清理术中切下的一些失活组织,避免其残留在伤口内,增加感染的机会。

4准备好吸引器

在处理化脓病灶、切开胃肠、切断阑尾或支气管前,应先给予盐水纱布防护周围正常组织。如果脓液或消化道内容物等较多,应用吸引器迅速吸除,以免溢出沾染伤口。

5手术人员在处理化脓灶或其他有菌部位时,尽量用器械操作

所有接触过脓液、肠内容物、支气管分泌物等的纱布和器械,用后应立即撤离手术台。手套一旦沾染到污物,继续进行非污染区操作之前,应更换手套;衣袖沾染到污物后,要加用无菌套袖或更换手术衣。

6准备冲洗液

沾染较重、创伤较大或时间较长的手术缝合伤口前,用等渗盐水(需要时加抗生素)或碘伏溶液冲洗,可减少沾染程度。

7准备引流管

手术中范文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工作;有效沟通法;效果

手术室是临床上的一线科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所。临床调查发现,患者在接受手术期间,几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对患者的手术情况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可使其手术失败。因此,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改善不良情绪的护理对提高其手术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2]。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有效沟通法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了研究此护理方法的效果,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对本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内容为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接受护理的情况。这50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不存在意识障碍,且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他们中有进行阑尾炎手术者21例,有进行胃切除手术者18例,有进行直肠或结肠切除手术者9例,有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者2例。我们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沟通组(25例患者)和对比组(25例患者)。沟通组中男患者有15例,女患者有10例,其年龄在2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5±5.27岁。他们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者16例,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者9例。对比组中男患者有14例,女患者有11例,其年龄在24~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2±5.29岁。他们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者17例,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者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在围手术期内,我院对对比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在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等。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我院使用有效沟通法对沟通组患者进行护理。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是:①在进行手术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主动去病房拜访患者,并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进行手术的主治医生、手术室的责任护士、手术的流程和治疗成功的病例,以便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同时,护理人员要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保证回答的结果与医生的说法一致,以免患者产生疑虑。此外,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选择交流时的用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使用一些术语与其进行交流。②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热情地迎接患者,并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对于情绪明显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知医生稍稍推迟对其进行手术的时间,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告诉患者手术的过程和麻醉的方法都是很安全的。此外,在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后,护理人员要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操作。③在手术结束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要立即告知其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当患者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还要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手术的效果和患者在康复期间应注意的事项。此外,在患者康复期间,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随访,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

1.3观察指标

治护结束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指数的评分、抑郁指数的评分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其中,患者焦虑指数评分和抑郁指数评分的满分同为10分。患者焦虑指数的评分和抑郁指数的评分越低,说明其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越轻。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调查表共有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QR)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治护后其焦虑指数评分和抑郁指数评分的比较

在接受治护后,沟通组患者焦虑指数的评分和抑郁指数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比较

沟通组患者中有对护理工作满意者21例,有对护理工作比较满意者4例,没有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患者,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100%。对比组患者中有对护理工作满意者12例,有对护理工作比较满意者18例,有对护理工作不满意者5例,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80%。沟通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护理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逐渐成为了护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4]。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通过与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可明显缓解其不良的情绪,同时能够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5]。

作者:冯漫 单位: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

[1]王春侠.沟通交流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274-274,275.

[2]胡卓卓,廖小萍,谢娟等.医护沟通对减少手术室患者术前紧张度及控制感染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1549-1551,1552.

[3]林燕斌,何小霞,冼敏瑶等.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术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