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感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0:56:03

手术感染

手术感染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4月医院骨科手术患者17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910例,女850例;年龄13~68岁,平均(48.9±14.2)岁;开放性骨折630例,闭合性骨折1130例;就诊时间1~21h,平均(6.9±3.2)h。

1.2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3,4]: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

1.3统计处理

数据均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感染率

176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2.8%。2.2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5.7±15.1)岁、BMI24.8±1.1、营养不良占34.0%、开放性骨折占74.0%、手术时间(11.6±4.2)h、卧床时间(14.3±3.1)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导致骨科手术感染的原因复杂,除创伤重、骨组织血液供给较差外,本调查结果还显示,年龄大、BMI高、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龄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易发生医院感染。(2)患者手术后全身营养状况与伤口的愈合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血液循环差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伤口愈合比较慢,容易发生细菌感染[5]。(3)BMI高时脂肪组织血供少,影响组织愈合;皮下脂肪过多也影响手术操作和术野的暴露,延长了手术时间,并且缝合时难以完全消灭脂肪层死腔,使术后易发生感染;脂肪组织被手术及缝线异物刺激易引起液化,影响切口愈合[6]。(4)本组病例中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率高,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常是复合性多部位损伤,污染相对严重,虽经经过清创,仍存在感染的高风险。(5)手术时间长,切口长时间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增加、牵拉损伤组织、出血等使感染机会增加,组织损伤程度的增加,不利于伤口愈合而增加术后感染。(6)卧床时间长,伴有神经症状、肌力降低、活动受限、功能恢复慢,发生切口感染机会增加。

3.2护理对策

应针对上述因素采用下列预防护理对策:

3.2.1加强病区管理

将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患者分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每次换药前,病房都要进行消毒,保证换药包灭菌质量。

3.2.2做好营养状况评估

护士术前对患者做好营养状况的评估,鼓励患者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同时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必要时输白蛋白以及其他的营养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7]。

3.2.3加强BMI高患者切口管理

护理过程中注意伤口周围的纱布是否干燥,如有伤口渗血、渗液时,应及时更换,保持敷料干燥。

3.2.4做好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观察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有引流管的患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造成深部积血引起伤口感染。

3.2.5严格规范化操作

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减少术中切口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

手术感染范文篇2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如今,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1]。但是手术治疗毕竟是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损伤、并发症,是当前护理学一直在探寻的目标。本次研究中,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开展研究,探讨手术室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报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进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0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病例数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胃肠道外科手术标准,并且无手术禁忌症。两组手术患者均知晓此次研究,在手术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0例、20例,平均年龄值(45.0±5.1)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2±5.2)岁。对比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对比。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点清手术用具等。术中主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观察组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预见性护理,主要方法为:术前,加强与患者及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术中,提高无菌操作要求,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手术室人员的无菌观念,在术前对所有参与手术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安排专人检查、考核,规范手术室无菌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手术室的环境需要保持高度无菌,温湿度应适宜,每天都需要对地面进行消毒处理,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需分开采用不同的手术室进行。注意手术器械的选择,首选高压蒸汽灭菌过的手术器具,加强一次性无菌操作原则的使用和管理,定期做好检查。手术室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保暖以及隐私护理,以减少患者的内心恐惧心理,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效果[2]。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切口感染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χ珋±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手术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1±1.21)d、(3.57±1.04)d、(7.81±1.03)d;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住院时间分别为:(1.21±0.93)d、(1.69±1.10)d、(5.60±1.29)d。很显然,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00%(观察组2例)、20.00%(对照组10例),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χ2=6.0606,P=0.0138。h

3讨论

手术室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加强手术室的无菌原则,将手术室中可能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做好预防,以保障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常规手术室护理中,很有可能因为护理人员的失误、主治医师的大意而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而手术室预见性护理模式则针对引发切口感染潜在的因素进行根源性消除,特别是对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使得所有医护人员保持高度的无菌观,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预见性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大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存在临床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手术室护理中,做好无菌操作、保证高度的无菌观念非常的重要,对于患者、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倩文.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0):55-56.

[2]张海霞.手术室护理对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9):3643-3644.

手术感染范文篇3

根据典型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位置表浅的外科化脓性感染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波动征表示存在脓肿。局部压痛是深部化脓性感染,特别是软组织深部化脓性感染的重要体征之一,往往可以凭此做出诊断。必要时可在压痛最剧处作诊断性穿刺,但有些深部感染如膈下、肠间、腹膜后感染等,由于缺乏早期的定位症状,诊断有时会发生困难。又如深部感染,特别是经过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后,即使已存在巨大脓肿,也可无明显的发热、压痛或白细胞计数增加。因此,对这些患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和做体格检查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确定感染是否存在和确定感染的位置。

二、治疗

(一)治疗

治疗外科感染的原则,是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感染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感染可用外用药、热敷和手术等治疗;感染较重或范围较大者,同时内服或注射各种药物。深部感染一般根据病菌种类作治疗。全身性感染更需积极进行全身疗法,必要时应做手术。

(二)治疗方法

1.局部疗法

(1)患部制动、休息可减轻疼痛,而且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消肿。感染在肢体的,可抬高患肢,必要时,可用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

(2)外用药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以及促使肉芽生长等作用,大多适用于浅部感染,但有时也用于深部感染。①热敷。炎症在早期可局部作热敷,肿胀明显者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②药物外敷。有消肿、止痛等作用。方法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草等捣烂外敷,在浅部感染初期有效;b.硫酸镁溶液湿敷,可用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c.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等用醋调外敷,适用于浅部或稍深的感染初期或中期;d.鲫鱼膏、千捶膏等,或鱼石脂软膏,适用于疖等较小的感染中期;e.已破溃后,可用八二丹、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3)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抵抗力,促进炎症吸收或局限化的作用。耳疖、鼻疖等可用超短波或红外线。

(4)手术治疗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和发炎脏器的切除。脓种必须切开引流,才能在全身疗法的辅助下促进炎症的消退。手术前须先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深部脓肿在切开前可先作穿刺抽脓,根据穿刺针的方向和进针的深度作切开引流。

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可用等渗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洗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填人,以起引流、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如伤口腐烂、多脓、恶臭,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浸泡或用2%优琐溶液冲洗、浸泡,以加速坏死组织的脱落;厌氧性细菌感染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如有绿脓杆菌感染,可用4%硼酸溶液或1%苯氧乙醇溶液清洗、湿敷,也可用10%甲磺灭脓湿敷;如创面肉芽生壬过多或不健康,可用10%~20%硝酸银腐蚀,再用等渗盐水拭净;创面过大者,可待肉芽健康后进行植皮,以加速愈合。

某些发炎的脏器也应施行手术,予以切除,例如急性阑尾炎可作阑尾切除术,急性胆囊炎可做胆囊切除术。

2.全身疗法

全身疗法主要用于感染较重,特别是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包括支持疗法和抗菌药物等。

(1)支持疗法目的是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和增加抵抗力,使各种疗法可以通过人体防御功能而发挥作用。

①保证患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用镇静、止痛药物。②高热量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维生素C。③高热患者,宜用物理降温法(冷敷、冰袋、乙醇擦浴)或针刺曲池穴降温,以减少身体的消耗。④高热和不能进食的患者,应经静脉输液,补充所需的液体和热量,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⑤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全身性消耗者,应予以输血。特别是脓毒症时,多次适量的输入鲜血,可补充抗体、补体和白细胞等,对增强抵抗力、恢复体质有很大帮助。⑥有条件时,严重感染的患者可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或康复期血清肌肉注射,以增加免疫能力。⑦对严重感染,可考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减轻中毒症状。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使感染扩散的危险,并能掩盖临床症状,使用时必须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进行严密观察。

(2)抗菌药物应用这类抗菌药物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要正确应用抗菌药物,盲目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不仅浪费药物,且可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影响疗效。全身化脓性感染或深部组织感染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局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症状不明显者可不用抗生素。一般可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来选用有效的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如无条件作细菌培养或细菌培养尚无明确结果时,可根据临床表现、脓液性状、感染来源和脓液涂片检查等来估计病原菌的种类,以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总的来说,葡萄球菌对苄星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头孢菌素、氯林可霉素等敏感;链球菌对磺胺类药物、苄星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敏感;大肠杆菌对氨基甙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敏感;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多黏菌素等敏感;变形杆菌对苄星青霉素、氨苄西林、氨基苷类抗生素敏感;克雷白细菌、沙雷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等敏感;类杆菌对氯林可霉素、甲硝唑、头孢菌素、苄星青霉素、氯霉紊等敏感。

(3)中药一般可用清热解毒的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等煎剂,或用银黄片、清热消炎片、解毒消炎丸等成药。对较严重的感染应辩证论治。

三、预防

总的预防原则是增强人体的全身和局部抵抗力,减少致病菌进入人体的机会。

(1)开展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以防止体表化脓性感染的发生。

(2)做好劳动保护工作,预防创伤的发生;及时和正确处理伤口,包括做好清创术。

(3)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大剂量激素疗法和抗癌疗法等均可消弱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要加强对这些患者的医疗和护理。以防严重感染的发生。

(4)注意手术时的无菌技术,操作轻柔,爱护组织,彻底止血,防止积液。

(5)换药、气管切开、静脉内插管、留置导尿管,以及烧伤患者的护理,均应遵守无菌操作规则,以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手术感染范文篇4

1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患者方面

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患有基础疾病的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可造成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过度肥胖的患者因体壁脂肪组织过多,使手术切口过大,均易造成切口感染;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内耐药菌株在患者体内定植就越多,也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危险性。

1.2手术方面

1.2.1备皮方式及时间

按照传统的术前准备,是在手术前一天剃毛,因为剃刀容易划伤皮肤,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增加了较深皮肤层细菌的定植,且在备皮后不做常规清洗,术后易发生感染。

1.2.2手术室环境因素的影响

空气污染是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与切口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1]。另外有有报道若手术室温度<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低温,择期大肠手术期间发生低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左右[2]。

1.2.3手术时间过长

有研究表明手术时间每增加1h,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45倍[3]。手术切口的细菌30%是由于手术室中的细菌直接落入引起的,时间越长落入切口的几率和数量就越多,术后感染率也就越高。

1.2.4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灭菌不达标

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不规范,未按要求使用压力蒸汽灭菌,仍采用化学浸泡方法,浸泡的时间、浓度不够,使手术器械未达到灭菌的目的;使用虽经灭菌处理但已超过有效期的器械和物品,或使用虽未超过有效期但已被污染的器械,如无菌包布潮湿的器械包,均可将细菌带入手术部位而造成术后切口感染。

1.2.5手术人员执行手术室规章制度不力

手术室工作人员是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微生物的重要传染源。手术人员穿衣、戴口罩、帽子不符合要求;手术衣浸湿、手套破损后不及时更换;外出时不更换外出衣,使皮肤上的鳞屑、内衣所沾带的的细菌透过头发、潮湿的的手术衣、破损的手套进入手术野;咳嗽、喷嚏、呼吸、说话时使细菌排至空气中或通过飞沫直接喷出,污染手术野[4];手术参观人数过多,乱串手术间,都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

1.2.6手卫生消毒不规范

参加手术人员刷手流于形式,术前刷手步骤被简化或忽略,消毒剂仅对皮肤表面细菌起到了杀灭作用,而潜伏在毛囊内的细菌很难被杀灭,大量汗液的分泌会影响手及前臂的灭菌情况,若手套破损,细菌通过破损处污染切口,易造成手术切口感染。

1.2.7手术人员操作不规范,手术技术欠缺

手术操作过程中,有些术者操作粗暴,清创不彻底,手术创面大,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及术中出血多,遗留异物、死腔、血肿,引流不通畅等诸多因素,成为术中定植创面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使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手术切口感染[5]。

2手术室护理干预

2.1加强人员的管理

2.1.1手术患者的管理

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对可能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基础疾病要给予积极控制,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诊治。术前巡回护士应到病房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备皮、清洁皮肤的时间尽可能接近手术时间,缩短皮肤准备距离手术的时间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6]。

2.1.2参加手术人员的管理

所有手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制度。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裤、鞋帽、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避免进入手术室,有疖肿或手部破溃者不得参与手术。严格限制手术参观人数,每手术间2~3人,参观者不得随意走动或串走其他手术间,更不准由污染手术间进入无菌手术间,以防交叉感染。参观者与手术医生保持距离≥30cm,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咳嗽、打喷嚏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

2.2注重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2.2.1减少手术室空气污染

手术室的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洁是抵抗感染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要求手术室人员严格按照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的正确划分进行工作,有效控制人流、物流,减少空气污染。空气消毒机每天于手术前后各消毒1h,连台手术需空气自净15~20min后方可使用。物品表面、地面每天用1:500的含氯消毒液、清水各擦拭、拖地两次,不同手术级别的手术间的清洁工具不能混用。保持手术室内正压及紧闭性,每月做空气、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使菌落数控制在≤200cfu/m3,减少空气污染,保持空气的洁净度。

2.2.2规范手术室内的温湿度

保持手术室的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在术中对患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保温措施,防止手术时的低温而导致的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3手术器械物品消毒灭菌严格把关

耐高温高压的手术器械物品一律采用压力蒸气灭菌,反之,改用低温蒸汽或气体消毒灭菌,不主张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特殊情况采用浸泡时,必须保证消毒液的质量、浓度、浸泡的有效时间,这也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保证。

2.4合理安排手术

合理使用不同洁净级别的手术间,根据级别不同安排不同的手术。急诊手术、污染及感染手术安排在隔离手术间,连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感染手术。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又能减少感染机会。

2.5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手术人员的外科洗手是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为规范刷手、洗手行为,我们将相关刷手、洗手步骤以醒目图文张贴在洗手视线范围内,起指导监督作用,并督促检查手术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规范洗手,每月定期对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细菌监测,重点加强对实习生、进修生的监测和管理。

2.6规范使用抗生素

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正确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选择标准及用药剂量、浓度、使用注意事项,一般预防性给药的最佳时间是在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给予首次剂量,如手术时间超过4h,术中增加1次剂量,以抑制和杀灭病菌,保护正常菌群,减少术后切口的感染。

手术感染范文篇5

关键词: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incidencerate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amongsurgicalpatientsanditsrelevantfactors[Methods]TheincidenceofallsurgicalpatientsinJi''''nanRailwayHospitalin2002wereinvestigatedand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wereadoptedtoanalyzetheitsrelevantfactors[Results]Onehundredandninetytwooutof1368surgicalpatientswereconfirmedas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sduringtheperiodfromhospitalizationtocheckingout,withtheincidencerateof1401%(1392%inmale,1421%infemale)Theincidencerateisdifferent(P<001)indifferentage,durationoftheoperation,durationofhospitalization,kindofantibioticusedanddurationofuse,typeofanesthesia,whethercompanyingmalignanttumorsanddiabetesornot,whetherconductingtracheotomyornot,andtypeofincisioninoperatingMultivariate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sthatage,thetimethattheoperationlasted,thetypeofanesthesia,malignanttumorcompanied,thelengthoftimehospitalizedshouldbeenteredtheregressionequation[Conclusion]Elderage,thelongtimethattheoperationlasts,generalanesthesia,companyingmalignanttumor,thelongtimeofhospitalizationaretheriskfactors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

Keywords:Perioperation;NosocomialinfectionL;Riskfactors

〖HJ*3/7〗〖FL(2K2〗

围手术期系指病人住院后直至手术结束与本次手术有关的处理告一段落的时间。外科手术的危险之一就是术后感染,轻者使患者医疗费用增加,重者造成死亡[1]。为了掌握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2002年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2年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所有外科手术患者共1368例。

12方法由经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从病人入院至手术后出院,观察患者的一般特征,糖尿病、癌症、切口类型等易感染因素,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等侵袭性操作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医院感染诊断按照2001年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将原始资料编码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用FoxPro建立数据库,先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重新赋值作为自变量,感染与否作为因变量(感染=1,未感染=0),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的赋值为:性别,女=0,男=1;年龄(岁),<30=1,31~59=2,≥60=3;住院时间(d),<7=1,7~13=2,≥21=3;手术持续时间(h),≤4=0,5~6=1,7~8=2,>8=3;麻醉方式,全麻=1,非全麻=0;切口类型,Ⅰ类=0,≥Ⅱ=1;伴有恶性肿瘤,伴有=1,不伴有=0;伴有糖尿病,伴有=1,不伴=0;侵袭性操作,有=1,无=0;抗生素使用种类,1种=0,2种=1,3种=2,≥4种=3;抗生素使用时间(d),<6=1,6~11=2,≥12=3。2个或多个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HJ*3/7〗

21感染发生情况136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192例,感染率为1404%。医院感染率,男性为1392%(113/812),女性为1421%(79/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05);15岁以下为1458%(14/96),16~30岁为769%(26/338),31~45岁为721%(22/305),46~59岁为1045%(23/220),60岁以上为2616%(107/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8,P<001)。手术持续时间不超过2h的为671%(49/730),2~4h的为1496%(57/381),5~6h的为2400%(36/150),≥8h的为4673%(50/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5,P<001);住院时间<7d的为742%(46/620),7~13d的为1603%(75/468),14~20d的为2192%(32/146),>20d的为2911%(3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P<001)。使用1种抗生素的为1012%(58/573),2种的为1164%(56/481),3种的为1753%(27/154),≥4种的为3188%(5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9,P<001);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d的为1045%(61/584),4~6d的为1149%(54/470),7~12d的为2000%(29/145),>12d的为2840%(4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P<001)。全身麻醉的为1902%(124/652),非全身麻醉的为950%(6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8,P<001)。伴有恶性肿瘤的为2047%(79/386),未伴有恶性肿瘤的为1151%(113/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1)。气管切开者为1775%(98/552),未气管切开者为1152%(94/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P<001)。Ⅰ类切口手术为954%(31/325),Ⅱ类切口手术为1431%(76/531),Ⅲ类切口手术为1660%(85/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P<005)。伴有糖尿病的为1758%(87/495),未伴有糖尿病的为1203%(105/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1)。

192例医院感染者中,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的82例(占4271%),切口69例(占3594%),泌尿道18例(占938%),皮肤与软组织10例(占521%),消化道7例(占365%),血液6例(占313%)。

22影响感染发生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在α=005下进行影响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病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有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即年龄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全身麻醉、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长者容易发生围手术期感染。见表1。

表1影响围手术期感染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BHDFG2,WK8*2,WK6,WK5,WK5,WK5,WK10*2W〗

影响因素ββxP值RR值RR值的95%CI

年龄2850122000012433549~64141

〖BHDWG1*3〗手术持续时间2390725000111623237~32254

麻醉方式2340681000510793648~21126

伴有癌症2280236001010882054~19436

住院时间114057900209591325~16687

常数项-54800310000000-

3讨论

本次观察结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404%,高于王红旗报道的住院患者平均感染率(213%)[2],这是因为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受到创伤,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3]。也高于武迎宏报道的手术患者感染率(619%)[4],这是因为本次采取前瞻性观察方法,在整个围手术期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监测,能及时获得患者感染的资料,与一般事后根据病历等资料进行统计的比较,结果更为准确,得到的医院感染率能代表医院感染的实际水平。

分析结果,年龄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全身麻醉、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长是病人发生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防御、免疫功能和自理能力呈进行性自然减退,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随着手术持续时间的延长,手术野受手术室环境、手术者及手术人员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会也增加,手术时间长者可能为手术复杂、手术操作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容易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全麻患者多有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破坏或改变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抗癌药的使用,使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感染机会相应增加,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手术患者较其他住院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防护。医务人员在严格执行手术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手术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如平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991

[2]王红旗,徐艳,刘莲香36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15

手术感染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100位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0~39岁,平均(31.45±6)岁。这100位患者当中有10位患者是子宫内膜癌、15位患者是异位妊娠,25位患者是子宫脱垂,20位患者是子宫肌瘤,20位患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按照这些患者入院的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位。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罗红霉素单药进行治疗,即口服150mg罗红霉素胶囊;实验组患者采用氨曲南和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0mL与氨曲南1.0g、阿奇霉素0.5g制成的混合溶液。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两组患者的宫颈管外口黏膜充血消失的具体时间、糜烂创面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1.3疗效评定依据。疗效评定依据主要分成四中。痊愈:主要值得是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各项临床症状的检查都恢复正常;显效:主要指的是患者的接受治疗之后,在各项检查结果当中会存在一项检查数据异常的情况;有效:指的是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各种检查结果都得了改善,但是,体征并没有恢复到最好的情况;无效:指的是患者接受切口感染治疗之后,各项检查结果都没有达到正常的情况。按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进行计算。同时还需要对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与治疗之前的数据进行性对比。

2结果

2.1临床疗效。在实验组50位患者当中,有28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痊愈,15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5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在对照组患者当中,有9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痊愈,20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10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2.2术后感染。实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6%,两组妇产科手术患者临床治疗后感染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引发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患者接受的手术类型、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等都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总结分析相关资料以及文献可以知道导致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1)泌尿道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发生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操作、留置尿管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手术完成之后护理措施不佳,导尿管的材料对于尿道黏膜产生一定刺激。(2)呼吸道感染:一般情况下,随着妇产科患者年龄的增加以及部分机体功能的衰退,患者自身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概率也在逐渐的提升,因为患者分娩或者是手术之后机体的素质比较低、对于细菌的抵抗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且住院的环境不良好空气不流通,妇产科患者在产后没有得到良好的休养等情况都会引发呼吸道感染;此外,患者在休养的过程当中探视人数的增多以及探视次数的增加,都会增加病房内细菌的数量,再加上患者的病情不同,部分患者在休养的过程当中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或者全身麻醉,这些情况会导致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受损,从而引发患者呼吸道感染。(3)切口感染: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引发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比如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无菌操作、手术室的环境比较差、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自身情况不良好、医生手术技术不熟练等情况都会导致患者切口出现感染。女性宫颈、阴道内还有很多微生物,在手术的过程当中部分微生物的防御机制被削弱、生态平衡出现破坏,再加上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位置的特殊性,这样就使得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增加。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妇产科患者手术之后即便使用常规的抗生素,产生手术感染的概率仍然高达5%。如果在妇产科患者围术期使用抗生素就能够很好地预防手术之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并且得出相关的结论认为妇产科患者围术期使用抗生素是有必要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对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大部分人认为是手术之前0.5~1h或麻醉时给药、术后24h追加给药1次,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血药的浓度以及组织中药物的浓度维持在有效抑菌的情况下。如果在手术之前提前很长时间就给予抗生素,就有可能杀灭患者机体的正常菌群,同时没有被杀灭的细菌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相关医学报道证实,针对患者致病菌类型的不同,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需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对术后感染进行预防治疗,在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行预防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产生耐药性,减轻患者住院负担。但是,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使用抗生素并不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唯一措施,也不是手术完成之后预防感染的唯一措施,其中包括子宫切除手术、卵巢手术等在内的手术类型,会对患者的卵巢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卵巢的pH值,这样就会破坏患者组织吸收能动,使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生殖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对患者注射一定的麻药,这样就会导致患者手术完成之后白细胞的数量增加,使患者的体温变高,所以,所以,对于接受这种手术的患者来讲,在手术之后仍然需要接受抗生素的治疗,这样才能有效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妇产科护理中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日常护理过程中也需要采取全面性的措施对此进行预防。不仅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更要从患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耐心的观察患者变化,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护理,从而降低妇产科患者的感染率,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伟容,甘秀华,卢惠琼,等.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08-109.

[2]周维艳,孙冲,周旭红,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经腹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s2):219-220.

[3]田加珍,王川,陶红,等.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64-465,468.

手术感染范文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手术室护理组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52.24±2.78)岁,平均病程(2.60±0.41)d。男24例,女16例。对照组年龄22~75岁,平均(52.22±2.00)岁,平均病程(2.11±0.75)d。男26例,女14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所批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差、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手术室护理组开展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第一,手术前开展访视与评估:根据手术室护理规则审查患者病历,告知患者手术前的饮食原则,开展一对一指导,对于患者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决。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设备消毒,加强设备维护,手术室的日常管理,手术的实施和准备管理。严格监督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惩。第三,加强环境管理:对手术室环境区域进行正确分类,控制手术室无菌管理,定期对设备和医疗用品进行消毒,每月检查和处理无菌物品的有效期。手术前严格消毒,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的要求。医疗废物在手术后及时处理,完成科学分类。第四,手术室护理标准化: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按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强化医院无菌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无菌操作理念,减少工作疏忽,避免感染。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严格遵守标准化运作;加强设备和术中消耗品的消毒处理,加强对切口的护理。第五,医院内部感染控制:减少手术室内部工作人员数量,除了手术室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禁止在手术室内部走动,确保手术室内部清洁,按时消毒,对消毒工作准确记录[3-5]。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总结骨科手术所需时间、洗手质量、医院环境质量以及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情况,记录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心理指标评分和医院感染发生率。通过我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记录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得分高于85分代表满意,得分低于85分代表不满意。1.4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P<0.05。如表1。2.2患者的心理指标和积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指标与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手术室护理组患者的心理指标和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2.3骨科手术所需时间、医院环境质量、消毒隔离以及无菌操作、洗手质量手术室护理组骨科手术所需时间、洗手质量、医院环境质量以及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2.4医院感染发生率。对照组病人产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为20.0%,手术室护理组病人产生感染1例,医院感染率为2.5%,手术室护理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更少,P<0.05。

3讨论

手术感染范文篇8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部切口感染;防控体会

手术是救治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手术的成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手术后发生深部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会危及患者生命和产生医患纠纷。我院骨科2010年4月20日-2010年4月30日先后发生2例手术后阴沟肠杆菌深部切口感染患者,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现将防控体会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一;患者男41岁主因外伤致右胫腓骨中段骨折、右转子间转子下骨折。于2010年4月9日入院,4月10日、15日分别行两骨折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症治疗,于2010年4月21日发现引流液每日达50-100毫升,血性,并有脓性分泌物。遂上报院感科进行病例讨论。

病例二;患者男42岁主因外伤致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于2010年4月20日入院,2010年4月22日行骨折固定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于5月1日发现切口处有长约3cm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遂切开引流持续冲洗,上报院感科进行病例讨论。

1.2方法

1.2.1采样:将两例感染患者的分泌物用无菌方法取样送检。

1.2.2培养: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

1.2.3结果:两例分泌物均培养出同一种菌即“阴沟肠杆菌”,遂诊断为阴沟肠杆菌感染。

二、病原学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但可作为条件致病菌。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阴沟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越来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等。由于阴沟肠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药情况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发病机制

阴沟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起着致病作用。该菌对消毒剂及抗生素有强烈的抵抗能力,这是逐渐增多的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原因是它能很快获得对抗生素,尤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故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感染的原因

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1)局部防御屏障受损:烧伤、创伤、手术、某些介入性操作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使阴沟肠杆菌易于透过人体屏障而入侵。

(2)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性受破坏(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如放射治疗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

(3)各种手术留置导尿管、静脉穿刺导管内镜检查、机械通气等的应用使得阴沟肠杆菌有了入侵机体的通路,从而可能导致感染。

(4)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人体各部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调。

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细菌的传播和引起患者发病。

四、易感人群

阴沟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高龄、重症疾病、激素应用、抗生素使用、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治疗、侵袭性操作是导致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以上两例均为中年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预防应用抗生素,故感染的机会存在。

五、防控措施

5.1保证手术间的空气质量:手术间的空气质量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手术时患者的组织器官暴露于空气中,空气中的浮游菌随时可能沉降造成感染。具体要做到:

5.1.1清洁;每台手术前1小时对所有手术间的物品的表面、台面和地面进行湿式清洁,手术后再清洁一次,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包括手术间所有的死角。

5.1.2消毒;术前30分钟消毒。对隔离患者、特殊感染患者、急诊患者术后做好终末消毒。

5.1.3隔离;不同切口类型在不同手术间进行手术,严格区分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不同手术间物品相对固定,清洁工具严格分开。

5.1.3监测;每月做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符合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

5.1.4管理;加强手术室的管理,把好人、门、鞋三关。具体要限制参观人数、控制人员流动、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

5.2术前诊断与准备;

5.2.1术前准备:基础疾病诊断、治疗如:糖尿病的控制、合并症如: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及时纠正。

5.2.2患者准备;心里因素,配合程度。

5.2.3切口部位的准备;有效清洁、正确脱毛如:术前即刻退毛,减少组织划痕。

5.2.4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掌握(术前、术中、术后)。根据药敏试验用药。

5.3做好手术切口的保护;切口保护是避免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手术操作的每一步都应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切口的人为污染。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5.3.1皮肤切开前的保护;如消毒时间、范围等

5.3.2皮肤各组织切开后的保护;切口整齐、动作轻柔、尽量压迫止血,以减少组织的损伤,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5.3.3切口缝合时的保护;清除异物和积血、不留死腔、缝合密度和松紧度要适当,保证血液循环良好。

5.3.4术后切口的保护;术后3-4天或7天左右应密切观察切口渗出、引流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要无菌操作更换敷料。

手术感染范文篇9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配合;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效果

骨科手术种类繁多,且性质特殊,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延后患者的恢复,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1]。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切口感染,保证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择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50例患者,探讨骨科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配合对其切口感染的影响效果,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8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常规组和配合组,每组各34例。常规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4岁,平均(40.8±3.4)岁,四肢骨折固定术17例、髋关节置换术8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4岁,平均(40.7±3.6)岁,四肢骨折固定术16例、髋关节置换术9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1.2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如术前健康教育、常规术中配合等。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配合:(1)术前评估,手术前了解患者病情,若患者伴有糖尿病则要先控制其血糖水平,再行手术。手术前给予患者健康宣教:戒烟戒酒,术前注意防止感冒,将手术的步骤、手术体位、麻醉方式、手术的安全性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恐惧情绪,耐心细致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2)检查患者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手术当天备皮,对手术部分清洁,若患者皮肤有损伤要及时通知医生。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外科手监测菌落数要求≤5CfU/CM2,手卫生对控制伤口感染起重要因素,能减低手术感染30~40%(3)准备物品:无菌物品不合格都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因此要严格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如果是超过3小时的复杂手术,最好安排为当天第一台,并安排在千级层流手术间,髋关节置换手术戴双层手套,降低接台数。与感染手术严格分开,手术前对手术间行湿式清理,手术期间也要保证整洁干净。对外带物品严格控制,如患者必须着病员服、按照外来器械管理标准执行,降低手术室污染概率。(4)缩短手术时长:控制人员流动和数量,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能进手术室参观。尽量在术前准备好所有需要的物品,避免在手术期间进出手术室,如手术间内有观摩人员,要与手术医生保证至少30厘米的距离。手术持续的时间越长,切口出现感染的几率也会越高,所以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的时长,强化配合。(5)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如果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超过了抗菌药物半衰期、患者出血量超过1.5L,应当根据情况为患者追加抗菌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暖维持患者体温,避免出现低体温情况。1.3临床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分为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切口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表达为(n,%),接受x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患者中,切口感染7例(20.6%)、护理满意28例(82.4%),配合组患者中,切口感染1例(2.9%)、护理满意33例(97.1%),配合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x2=5.1000、3.9813,P=0.0239、0.0460<0.05。

3讨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骨科手术患者在其创口愈合前,会有较为明显的痛感,无法正常活动,还可能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2]。切口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等有关,患者年龄越大且免疫力也就更低,感染几率更大,且手术时间越长,也越容易出现感染。切口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铜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3]。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手术室护理配合进行强化,通过良好的护理配合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尽可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除此之外,骨科诊疗区域和病房区域都应当配置抗菌器、感应水龙头、干手器等,强化宣传培训,张贴手卫生宣传标语[4]。本研究中,常规组患者切口感染5例(20.6%)、护理满20意例(82.4%),配合组患者切口感染1例(2.9%)、护理满意24例(97.1%),配合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患者,说明手术室护理配合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在唐子媛[5]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感染率1.92%低于对照组17.31%,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功能(89.66±2.67)分、生活质量(92.35±5.61)分优于对照组(77.22±5.24)(75.13±4.61)分,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

综上,针对骨科手术患者给予手术室护理配合,相较于常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莉.手术室护理配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35):79-79.

[2]赵洪梅.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60-61.

[3]仇艳艳,陈晓君.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2):3137-3139.

[4]谷鸽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老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0):13-14.

手术感染范文篇10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手术室护理干预;切口感染;临床效果

在外科手术当中不论开放式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其均会在人体相应部位做切口,而术后切口感染也就成为了主要并发症状,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疼痛、红肿等,如不有效处理或预防则可能引发其它脏器损伤[1]。本文即是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选出的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从23岁至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21±12.03)岁。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从25岁至6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71±12.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46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即在手术开始前向患者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如何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手术结束后加强对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食谱。另外一组患者同样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在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阅读患者病理,了解患者的基本材料,并与主治医师和护士进行沟通了解缓患者的基本材料。在此基础上,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如何配合医师治疗、术后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等信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配合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其次,必须对患者全身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最佳选择是通过沐浴方式,并为其患上灭菌病号服,并保证其居住病房干燥和通风,降低病菌滋生的可能。第三,为患者修剪手指甲,并对指甲缝当中的污垢进行彻底清除和消毒。第四,手术前半小时进行备皮,并对手术区域进行检查,如出现损伤、炎症或过敏等情况,则应立即进行处理[2]。第五,手术室要保证符合无菌操作标准,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其裸露皮肤不允许出现伤口。进入手术室前必须穿戴无菌手术服、口罩和一次性消毒手套。将各手术器械全部充分擦拭,在手术过程中要对使用完的器械进行单独处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情况。第五,在手术时,对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充分擦拭,手术结束后还要对切口或腹腔进行充分的清洗,并利用碘伏对切口消毒。切口部位需放置无菌敷贴或敷料,在手术结束后要定时更换,避免敷料潮湿或受病菌侵染[3]。在打开腹腔后,应立即以全层保护器和清洁袋保护切口,避免细菌、粪便、消化液等污染切口和周围组织。在胃肠道断端吻合前以聚维酮碘严格协助医师进行消毒。在关闭腹腔前应提醒医师更换手套,切口缝合后,立即以吸附性较强的敷料进行覆盖。在腹膜缝合后,使用50~150ml的聚维酮碘液(2.5g/L)冲洗患者切口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基层,如有必要可浸泡气口1~2min,在吸尽后再行以生理盐水冲洗。严格手术管理,手术室手术间隔需在30min以上,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清洁。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由巡回护士对医务人员洗手消毒及无菌操作的情况进行监督,超过手术床边缘的物品不可继续使用,传递手术器械时不可在医师背后进行。

1.3切口愈合评价

Ⅰ级愈合为完全无感染,切口皮肤愈合整齐;Ⅱ级愈合为愈合状况较差,出现红肿等情况,属于切口感染前兆;Ⅲ级愈合为切口感染,并且未愈合。

2结果

将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整理制成如下表格: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率对比表[n(%)]由上表可以看出,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切口感染率远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物体接触的主要系统之一,因此其内部很容易自身各类病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胃肠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想要有效控制这一情况,就必须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力度,缩短手术时间,充分清洁患者身体和切口,在手术结束后应在切口放置敷贴,保证其与外界病菌隔离。同时还要注意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的消毒,尤其是可重复使用器械,均需要在手术开始前进行充分清洗和消毒。具相关研究报道,胃肠道手术的切口感染率在9~26%之间,是普外科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整个医院感染的14.8%左右,同时这一感染因素是可控的,能通过严格管理和研究降低感染的因素。空气、患者、参加手术的人员、手术器械及用品是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因素,只要严格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就能降低感染的几率,本次研究也说明了这点。所以积极的手术室护理是减少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静娟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3):2074-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