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十篇

时间:2024-02-01 18:09:09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1

今年来我镇安全生产工作在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整体形势稳定向好,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1、 构建安全责任体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一是起草了2020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安全生产检查计划,做好各专业委员会、行政村以及全镇300余家企事业单位2020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签订归档工作,协调各安委会工作、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行业管理”、“属地管理”,实现压力层层传导,压实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

二是继续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转变检查巡查方式,从以往的帮企业找隐患转变为督促企业自己找隐患,将安全检查重点放在有没有相关的自己的管理制度,制度有没有执行到位,相关记录是否完整,没有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员工安全培训等基础工作。

2、 细化整治举措,提高重点企业安全基础。

在五家饲料企业推行“安全隐患双重预防机制”。 企业通过聘请中介机构专家对现场风险点进行识别,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规范五家金属冶炼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联合应急管理局相关科室对辖区内五家企业进行了走访检查,由专业中介机构出具安全评价报告,并根据报告要求完成整改确认。开展矿山企业交叉检查行动,由区局工作人员、矿山安全专家、**区矿山安全管理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对辖区内矿山企业开展检查并交流管理经验,通过交叉检查,了解其他矿山的先进生产工艺、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 结合本镇实际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

加大危险化学品、涉爆粉尘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排查整治力度,强化国庆安保等重点时期的安全督查检查。一是开展涉爆粉尘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对排查出的7家涉燃爆粉尘企业,通过企业自查、专家复查、部门督查三方结合的形势,将整改行动落地实处。二是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排查专项执法行动,对全镇范围内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摸底,重点打击假证、无证上岗行为。截止目前发现并处理一起无证作业案件。三是开展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清零”专项行动。对辖区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和取证经营单位的7家重点经营点位开展全面排查。四是开展保“保安全、迎大庆”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安保联合区执法大队,累计开展四次双随机抽查,检查企业46家,开具限期整改指令书32份,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4份。

进一步加强检查执法,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截止目前共出具检查记录表600余份,行政处罚案件8起,同比增长33.3%,通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升安全基础。

4、强化培训宣传工作,合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一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全镇300余家生产经营单位,600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分五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并取得证书,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二是开展安全生产“七进”活动。今年在南山村、星联村、星敏村三个行政村开展安全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目前相关工作已基本完成,等待上级验收。结合“三服务”要求,在等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活动。利用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契机,大力开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咨询、安全警示图片展。悬挂安全生产宣传横幅30条、标语200多条,发放安全生产小知识、安全生产法等宣传材料800余份,营造“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

明年工作计划

1、严格落实镇安全生产管理总体目标和部署,明确全年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有序开展执法工作。重点做好2涉及危化品使用和生产企业、两处非煤矿山、1家涉氨制冷企业及5家加油站的安全检查督查工作。

2、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重点是充分发挥安委会办公室协调作用,督促协助各安委会、各片区、各村居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行业管理”、“属地管理”责任。同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生态环保意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推广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4、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发挥全科网格员在安全监管方面的“探头”。定期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提高监管方面的业务素质。

5、继续跟据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行动方案,分阶段完成各项任务。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2

[关键词] 人口统计 城乡划分 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C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1-01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市镇乡划分标准

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数为1339724852人,城镇人口665575306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乡村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相比较第五次人口普查而言,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其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按照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统计上的城乡划分以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结合实际建设情况,将我国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其中,实际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城镇由城区和镇区构成,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工矿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开发区等特殊区域也一律纳入镇区;乡村是指除城镇以外的所有区域。

二、市镇乡划分的比较分析

与2006年《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进行对比,2008年的《规定》对其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暂行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实际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包括居住设施、公共设施和其他设施,同时说明了这些设施的状态,即建成或在建。通过引入“实际建设”,能够更加直观地确定城镇实体设施,有利于对城乡实体地域进行划分。二是明确了以行政地域为划分依据,不仅规定了市辖区的划分范围,突出强调了行政手段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最小单元,为统计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从实际执行过程来看,2008年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连接”作为判定城乡属性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准确把握和界定“连接”的三种类型,即完全连接、部分连接和不连接。尤其在让乡镇统计干部或村干部来判断是否连接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二是定量指标的缺乏,这是城市划分标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划分标准优化建议

1.沿用现行的划分对象

在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规定中,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划分对象,由于这两者具备明显的城乡特征,能够如实反映城乡本质区别,所以可继续沿用现行的划分对象。1990年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2010年的《村名委员会组织法》,分别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出了如下规定:一是以人口构成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由城市居民组成;村委会由村民组成。二是以财政来源和职能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由政府拨款,只承担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承担经济职能,;村委会由村内自筹,既承担行政职能,也承担经济职能。三是以人口就业构成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的常住人口从事非农产业;村委会的常住村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四是以行政关系为划分视角,居委会接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派出机关的直接管辖;村委会是农村自治组织,接受乡镇政府的直接管辖。此外,由于居委会和村委会均拥有较为完善的人口登记权限,所以能够为城乡人口统计提供有力条件。

2.引入人口密度指标

人口密度是世界各国城乡划分标准中广泛应用的定量指标,为此,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可适当借鉴国际上对城乡划分的经验,引入人口密度这一定量指标。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某一区域范围内人口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城镇人口密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人口密度已经成为考察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直接的指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城乡划分标准中的人口密度指标可知:日本的城市划分规定人口密度标准为4000人/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日本平均人口的12倍;美国的城市划分规定人口密度标准为386人/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美国平均人口的11倍。所以,我国可将城乡划分标准中的人口密度指标确定为1500人/ 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的10倍,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对人口密度指标的选取与国际情况基本趋同,有利于增强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3.引入多种划分依据

2008年的《规定》以空间作为城乡划分依据,这样极容易因为农村居民点与城市建成区相连就将其划分到城市范围内,不仅影响了城乡人口统计的准确性,而且还会高估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所以,我国可考虑引入多种划分依据,改进和优化城乡划分标准。如,以居住在符合实际建设特征空间上人口就业构成为城乡划分依据,对劳动适龄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进行明确规定;适当引入定量指标,将其作为城乡划分依据,可引入建筑密度、路网密度等定量指标。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我国人口统计的准确性,如实反映我国城乡人口情况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促使我国城乡空间划分日趋合理。为此,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要以真正反映城镇内涵为前提,结合我国城乡具体情况,适当引入定量指标和多种划分依据,从而确保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沈忠燕.中国人口增长预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朱宝树.人口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3

以考评当年工作力度和成效为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分线考核,即对党政领导、计划生育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情况分别进行考评。

二、考评的内容及评分标准

完成全年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目标值得满分1000分,具体分为:

1、对乡(镇)党镇领导的考评500分

(1)完成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五项责任目标即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率,三结合帮扶落实率,社会抚养费“乡收县管”到位率,合格村(居)委会达标率300分

(2)主持召开四次党政领导班子会,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布置计生工作和定决策、抓落实10分

(3)协调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年度工作意见,计生工作中的重大实际困难基本得到解决20分

(4)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到位20分

(5)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20分

(6)各有一个抓难点、抓典型、树榜样事例,取得较好效果20分

(7)制定下发了年度计划生育责任制和村(居)级目标管理任务书,对村(居)委会计生工作考核两次(半年和年终),兑现了奖惩,坚持了“一票否决”30分

(8)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对破坏计划生育,违反计划生育的典型事例做到及时处理30分

(9)重视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40分

(10)协调督促相关单位职责落实到位10分

2、对乡(镇)计生部门考评500分

(1)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三为主”情况80分

(2)出生统计误差率100分

(3)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情况100分

(4)计划生育合格村(居)委会建设达标40分

(5)村民自治开展情况40分

(6)当年二女户结扎及养老保险落实率70分

(7)计划生育“三结合”落实率30分

(8)流动人口中18岁以上育龄人口办证率40分

三、计分方法及加减分

(一)经考评达不到要求的指标,扣除其相应的分值;指标项目外其它加分、扣分是在各项考核指标合计得分基础上加、减。计分方法:乡(镇)年度考评总得分=党政线得分+计生线得分+其他加分-其他扣分。

(二)加分

1、工作难度

乡(镇)总人口每增加2万,增加5分。即:

难度加分={总人口(万人)-2万人}/2万人×5分

2、工作经验

(1)在国家召开的会议上介绍经验(含获奖)的,每次加30分。

(2)在省委、省政府或国家计生委召开会议上介绍经验(含获奖)的,每次加20分。

(3)在省计生委召开会议上介绍经验(含获奖)的,每次加10分。

(4)获市计生委单项工作奖的,每项加5分。

在一次会议上各乡(镇)有多个单位介绍经验或一个单位同一经验在多次会议上介绍,只记一个(次)最高得分。

(5)按国家、省、市、县计生委的要求,积极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市认可的,加10分。

(6)在服务网络建设中,服务所超类投入的加5分。

(三)扣分

1、经县计生委直接查实的有组织弄虚作假的扣分。如属乡(镇),取消其评先资格;如属村(居)委会,每案扣其所在乡(镇)20分。

2、调查不配合、有干扰,如属乡(镇),每案扣其20分;如属村(居)委会,每案扣其所在乡(镇)10分。

3、调查样本点见面率低,酌情扣分。

4、经上级各项检查不达标的乡(镇),上级扣了本县多少分,对所检查乡(镇)扣除同等分数。对于问题突出的,被市列为限期整改或重点管理的乡(镇),每次扣20分。经本县通报批评的乡(镇),每次扣5分,被黄牌警告的乡(镇),每次扣10分。

四、考评方法

1、平时检查:县计生委全年组织若干次对基层不打招呼的抽样检查。年终综合每次检查结果对照考核评估评分办法的要求,逐项计分。对接受国家或省、市计生委检查的乡(镇),检查结果一并纳入全年的综合目标考评当中。

2、综合评估:由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对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及整体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评估。

五、奖惩措施

1、本项考评工作由县计生委组织实施,考评结果应按满分15分折分排序,于2004年元月15日报县考评办参与乡(镇)综合考评。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按照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符合我县实际的乡镇财政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利益分配不变原则。县乡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变,在乡镇财政体制实施期间,除财税政策调整外,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和定额上交(补助)基数不变。(二)乡镇的预算分配权不变原则。乡镇政府按《预算法》的有关规章制度自主决定本级财政预算编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三)乡镇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

(四)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仍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规章制度。

(五)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乡镇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

(六)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三、主要内容“乡财县管乡用”是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做到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1、预算共编。县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兼顾需要与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具体指导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各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经批准后,由乡镇财政所及时批复至各单位,同时上报县财政部门。乡镇财政预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调整的,由乡镇政府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

2、账户统设。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乡镇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分账户,分账户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基本结算户”和“专项资金专户”银行印鉴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公章、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私章组成,实行印鉴分管。“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支,其他收支及往来款项。包括农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上交的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等。“基本结算户”下分设“待解农业税收存款”、“农业税附加存款”、“财政预算内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专项资金存款”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农业税上缴时,通过该户上解到县金库;上交其他收入时,由该户上划到上级有关部门银行账户。各项支出通过该户分别拨到“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上级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人员工资以及民政定补等收支事项。“支出专户”用于核算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该账户不得接收除“基本结算户”拨款外的一切收入,只能用于支出。“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村级各项收入和支出。3、集中收付。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乡镇所有支出由乡镇各部门根据年初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乡镇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再根据用款性质从“基本结算户”拨付到有关专户,乡镇按规章制度使用。

4、采购统办。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乡镇的资金库存情况进行审核,3万元以上的大额采购支出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再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资金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县采购中心专户。

5、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农业税收票据由农税专管员负责向县农税局办理票据的领、缴、销手续。未经财税部门监制的票据均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四、业务操作程序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取消总预算会计,增设财政结算员,负责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领用、核销财政票据;办理与政府内设机构和所属部门之间的收支结算;登记收支台账和现金总账,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各部门的收支活动情况;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办理收入报解和支出报账;协助并参与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析。“基本结算户”的财务核算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履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职责,负责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总预算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按月向乡镇政府和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和年终决算;负责乡镇财政的票据管理;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实施监督。“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的财务核算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乡镇财务收支操作程序如下:

(一)收入解缴程序。除工商税收外,乡镇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不得串户或缴入其他账户。

1、乡镇工商税收由乡镇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款由税务部门按日直接上解县国库。

2、农业税收由乡镇农税员统一征收,并编制分村、分税费项目的征收报表,在两个工作日内向财政结算员办理报解手续。财政结算员审核汇总后,区分资金性质,填制缴款书,及时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财政结算员按旬将农业税收通过“基本结算户”全部上解县国库。

3、乡镇政府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代收款项和其他各项收入,一般应在乡镇收费窗口统一办理,各部门报账员应按日结算,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并及时与财政结算员办理缴款手续。属于应上缴上级的各项收入,统一由财政结算员通过“基本结算户”上划县有关账户。乡镇预算外收入、农业税附加、事业收入等留在“基本结算户”。

4、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收入,不论何种来源渠道,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

(二)支出领拨程序。乡镇财政支出由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再由乡镇结算员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会计根据乡镇年度综合预算,结合当期资金收支结余情况,按照资金拨付顺序,提出拨款意见,并按以下规章制度办理。

1、乡镇日常支出,先由财政结算员编制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单笔开支在10000元以上的,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未经批准自行办理,将按有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在乡镇财力许可、报账及时等情况下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支出专户”。

2、税改补助中村级管理费和村级附加补助以及随农业税收征收的附加,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基本结算户”的实际收入直接划转至“村级资金专户”,按照村级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管理。其他专项支出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进行拨付。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村卫生室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

二、建设原则

省级为主、地方配套;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满足需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目标

从*—2011年,用5年时间,建设123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0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建立起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相适应,设施较齐全、专业素质较高、运转有效,初步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是以改善就医条件为目标,改扩建业务用房;二是以提高诊疗技术为目标,添置与更新设备。

五、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填平补齐,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6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20万元左右控制。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建设。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5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6000元控制。

《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另行印发。

六、投资规模

*—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设备购置与更新。按国家标准,投资3.6亿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60万平方米;投资2.8亿元,添置和更新1230所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投资5亿元,改扩建村卫生室业务用房100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添置和更新10000个村卫生室诊疗设备。

七、经费来源

总投资12亿元,其中: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争取中央投资3.5亿元(含2006年国家已下达国债资金1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8.5亿元,省级按80%比例承担6.8亿元,市、县财政按20%比例承担1.7亿元,省级5年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1.36亿元进行筹集,具体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筹投资每年安排4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配套比例,由市、县财政安排落实。

八、分年计划安排

在分年度计划安排上,一是优先安排中心乡镇卫生院;二是优先安排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完成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三是优先安排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县;四是优先安排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集中的乡、村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2009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300所,2010年计划安排建设2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30所。

村卫生室。*年试点建设1000所,*—2010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25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500所。

九、项目建设与管理

(一)制定建设规划。根据全省农村卫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制定的程序是:

乡镇卫生院: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乡镇数,按照1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在已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标准进行填平补齐建设,由省将*—2011年建设规划规模和年度建设计划下达到各县(市、区)。

村卫生室:按照1个建制村建设1所标准化的公益性村卫生室的总体考虑,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再设卫生室(工作职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结合各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村数、人口数以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将*—2011年计划建设控制数下达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2011年分年度建设计划,经所在市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统筹制定全省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模式。项目坚持以县为主,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预算审计。项目建设实行县(市、区)卫生部门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设计,提供几套适应不同区域、地形和地质条件需要的标准图纸,供各县村卫生室选择;在项目建设上,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打捆分包招标,引入合格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以降低建设费用,保证施工质量。

(三)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新建的村卫生室所有权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从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中招聘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根据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适当予以补助,逐步建立乡、村卫生服务运行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十、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构。在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明确职责分工。市、县政府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审定建设规划、以及配套资金、建设用地的落实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市、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实施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编制上报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勘探设计、招标管理、施工监理、项目督查、资金使用、统计报表上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县(市、区)建设、国土、审计、监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履行职责并予以配合。乡、村负责建设用地划拨的落实和施工环境的保证。

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按照省政府要求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组织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并协调项目启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评估评价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牵头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统计报表上报以及制度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验收工作;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以及下达年度投资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安排落实省级财政资金和建设资金管理,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在建设用地、建设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四)建立项目公示与督查制度。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6

(一)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

将乡镇征收的各种收入具体划分为乡(镇)级地方收入、上划中央和省收入。

乡(镇)级地方收入:增值税25%部分、企业所得税25%部分、个人所得税25%部分、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及教育附加。

上划中央收入:消费税100%、增值税75%部分、所得税60%部分为中央收入;

上划省收入:所得税15%部分为省收入。按省财政收入统一口径规定不列入考核范围。

(二)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

本着保工资、保运转、保改革、促发展的原则,首先保证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资发放、民政优抚定补、民生工程等社会保障支出。在保证以上必保支出的前提下,有财力节余的,可按照必要支出、一般支出、专项支出的支出顺序,安排保运转、保改革、促发展的支出内容,量入为出,统筹安排。

(三)收支预算的安排

1、收入预算安排

县政府年初根据上级核定并经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收入计划,向乡镇下达年度财政收入目标考核任务,乡镇以考核任务数作为收入预算进行安排。

2、支出预算安排

人员经费支出预算依照核实后乡镇支出供给范围内的在册人数,按照年底国家规定和省出台的工资、津贴标准安排(公务员增资暂按行政人员月285元、事业人员月265元、离休人员月440元、退休人员月235元编入预算,然后根据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的标准兑现执行),统一标准,并足额安排民政优抚定补等社保及民生工程经费。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本着量财办事、量入为出原则,按照保运转、保改革、促发展的顺序安排。

3、定额上交和补助安排

定额上交和补助为体制上解和补助数,以年度测算数核定。

二、收支基数的核定

(一)收入基数

乡镇财政收入,以年县下达的目标任务数作为收入基数。

(二)补助基数

县对乡镇按农村税费改革规定给予的体制固定补助、村级资金补助、五保户补助等,以年结算数核定,以及年政策性增加给乡镇的补助,纳入补助基数(初步确定对乡镇补助基数为6956万元,增加887万元,增长14.6%,主要是工资正常增资和兑现公务员工资、五保、民政优抚和公用经费提标)。

(三)支出基数

1、人员工资支出。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安置后,年底实际供给范围内的在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和省出台工资、津贴标准,测算工资总额进入基数;

2、公用经费分别按照规定的定员定额比例测算总额进入支出基数,总计乡镇全年公用经费1642.5万元,比上年净增加672.5万元(计生公用经费、平安建设经费、收支挂钩经费及基期税收增量返还等)。包括:(1)车辆燃修、保险费4万元/辆.年(鹿城镇定额供给2辆车,其他乡镇供给1辆车),计124万元;(2)按在职人员每人每年1200元统一安排基本运转经费,计197万元,按每乡镇定额安排公用经费5万元,计145万元;主要用于乡镇会议经费、招待费、水电费、印刷费、差旅费等;平安建设经费每乡镇1.5万元,计43.5万元。(3)按每乡镇定额安排计生公用经费20万元,计580万元。以上三项作为基本运转经费是一个均量,占公用经费总额的66%;每个乡镇年均在35万元左右,悬差不足1万元。鹿城略高。(4)为调动乡镇增收积极性,把乡镇分为三类按收入总量安排公用经费;一类乡镇(超千万元乡镇鹿城镇)按收入总量的5%安排;二类乡镇(超百万元乡镇11个)按收入总量的7%安排;三类乡镇(17个)按收入总量的9%安排,总计466万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28%。(5)建立基期税收增量(减量)激励(约束)返还机制。即以上年工商税收收入为基数,当年增量部分,在下年区别三类乡镇,分别按5%、10%、15%的比例返还乡镇,作为补助基数。

3、村级经费支出。总计村级经费支出1414万元。通过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方式,严格执行每村5-7人村干补助发放标准和范围,乡镇政府考核村干业绩后由财政部门(财政所)按月发放。

4、五保户补助。按年底财政、民政部门会同乡镇实际统计户数和应补标准(分散供养人均按1200元/年,集中供养人均1500万元/年,并剔除土地收益后)核定,测算总额纳入基数。

5、民政优抚定补,按县民政局、财政局核定的年应享受人员和标准,测算总额进入基数(总计民政优抚支出1090万元,比上年净增加146万元)。

6、调整设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3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万元,调整由县本级统筹整合使用),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根据乡镇实际需要,由县政府统筹安排、整合使用,按总额列入支出基数,不确定到具体乡镇。

7、按支出规模的2.6%提取300万元预备费。

8、按规定人均支出要求安排700万元计生专项投入,列入乡镇支出基数。乡镇计生抚养费征收和计划生育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乡镇计生抚养费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考核任务,按收入总量的60%调度给乡镇使用。

9、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车辆(1辆)、收支挂钩综合支出、村级支出、民政优待支出纳入体制支出基数。人员工资及定额公用经费待园区财政供给人员集中划转后统一结算。

10、土地出让金全额上缴县金库,按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666号)规定,78%返还乡镇使用,20%根据乡镇申报的土地整理项目拨给乡镇使用;耕地占用税、契税据实征收,全额解缴县金库,按超收比例返还乡镇使用;水利基金等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收入按有关政策执行。

(四)定额上交(补助)基数

根据乡镇划分的收支范围,收入基数与补助基数之和,扣除支出基数后,正数为上交乡镇,负数为补助乡镇。

三、预算收入上解

国税收入由国税部门单独上解县财政(金库),按政策分享比例留解;地税收入由地税部门单独上解县财政(金库),所得税按政策分享比例留解;契税、耕地占用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就地缴入乡镇财政“基本结算专户”、并全额上解县财政(金库)。

四、财政支出下拨

乡镇财政支出,除收支挂钩的公用运转经费外,按月足额下拨。收支挂钩的公用运转经费,由县财政根据乡镇预算收入完成进度考核情况拨付。

五、体制责任

体制实施期间,除国家政策因素影响、财政收支重大变化(包括核定的收入基数因重点工程税收确因客观原因未能实现因素)或单位隶属关系变化外,基数一般不作调整。增人增资除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由县财政安排外,其他由乡镇自行解决。乡镇人员调入、调出或减员等增人增资、减人减资由县财政按程序调整;凡涉及到全县供给人员全面调资的,由县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适当给予乡镇转移支付补助。因截留、坐支、浪费财政资金、擅自举债偿债等行为造成收支不平衡的,责任由乡镇自行承担。

六、建立乡镇财政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对乡镇财政收支的考核,鼓励增收节支,实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实行分月通报、分季评比、半年兑现奖励机制。一、二类乡镇每季收入完成序时进度的第一名予以奖励10000元,三类乡镇每季收入完成序时进度的前四名予以奖励5000元;对未按序时进度完成任务的乡镇,按收入缺口比例相应扣减公用运转经费拨付额,对完成任务的乡镇足额拨付。二是继续实行完成目标任务奖励机制。对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的一类乡镇、二类乡镇、三类乡镇,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三是调整超收奖励机制。对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的一类、二类、三类乡镇,分别按地方财政收入超收部分的40%、50%、60%返还给乡镇。四是对发展自身经济比较好的乡镇,将动用设立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给予以奖代补支持(考核评比时,乡镇招商引资入工业园区企业缴纳的税收,作为该乡镇财政收入)。

各乡镇应切实做到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特别是要在提升收入总量和优化收入结构上狠下功夫,并确保财政收入真实可靠;对弄虚作假的,国、地税部门跨区域调库或混库的,一经核实,将扣回全部补助或补贴资金。

七、相关政策和要求

(一)乡镇要强化财税征管力度,改进和健全税费征管体制,积极摸排财源,注重质量,调整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所占比重。并严禁截留、坐支情况发生。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7

(一)、对乡镇计生统计人员严格要求,以专业化、知识化多元化为标准,每月定期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现场练兵,不断以会代训对乡镇计生所长、计生统计等业务人员对统计基础知识、报表质量、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到了一定的业务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计生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制度,做好经常性统计工作,坚持落实村级计生管理员每月月底到乡(镇)计生办参加报表汇审例会制度和乡(镇)计生统计员每月二日到县计生委统计股参加报表汇审例会制度。今年元至5月份,县发展规划股共召开乡镇统计员例会5次,应到会120人次,除极特殊情况外,每次例会基本全部到会。

(三)、在严格要求统计员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要求报告单与报表一致,报表数据与日常调查一致,微机输入数据与报告单、报表一致,对报表不符合实际、数据失真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使报表与微机输入数据真正起到有分析价值的作用。

(四)、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方法,坚持统计报表与抽样调查及年终考核相结合,微机输入与手工报表相结合,拓宽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将下级数据上报与上报信息反馈结合起来,保证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五)、对每季度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并通报各乡镇,以便指导下步工作。

二、认真落实人口计划,做好人口发展预测工作

(一)、今年元月份根据乡村人口规模、已婚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等实际,结合往年人口生育情况的特点,县人口计生发展规划股坚持宏观调控与科学分析,对乡镇及时下达2010年生育计划。由各乡镇根据本乡(镇)符合生育政策对象数量,合理安排生育指标,做到生育指标落实到人,所有符合生育政策的对象名单逐级上报。首先由村级报到乡镇计生办,然后由乡镇计生办逐人报到县计生委发展规划股备案。

(二)、2010年元月发展规划股对今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写出了人口形势预测警报告,分析新形势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措施,向县委、县政府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及时对各乡镇2010年的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进一步认清我县人口形势,明确任务,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确保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三、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

(一)、发展规划股全体人员积极服务于全县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协助和指导乡镇认真清查漏档漏管已婚育龄妇女,要求组织专业队伍,逐村逐户排查,澄清已婚育龄妇女底数,康检对象底数和四术对象底数,结合计划生育信息录入情况与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联系,及时将新婚和漏登漏管已婚育龄纳入管理,特别是已婚育龄妇女和康检对象占总人口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值的行政村,利用单月康检的机会,加大排查力度,确保漏登漏管已婚育龄妇女全部纳入管理,提高管理率,并按时向市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上报排查两漏进度情况并按要求上报两漏排查情况报告。

(二)、对“四术”任务进行预测和合理分配,指导乡镇积极完成“四术”任务,确保人口计划的完成。

四、规范生育证的管理与发放,进一步简化办证手续,严格审批程序,确保符合政策生育

(一)、一孩生育证继续由统计股统一管理,乡级发放。县对乡实行抽查监督,坚持一孩生育证的登记发放制度,要求乡(镇)实行生育对象随时要求领取,随时发放,做到生育前领证,使符合生育策的对象都能持证生育。对一些工作不认真、把关不严的生育证管理员,不同程度进行通报批评和调整。

(二)、发放二孩生育证严格按照《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河南省生育证发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过对二孩生育对象深入调查研究,报请市、县生育证审查审批领导小组的审核决定后,再根据年度人口计划,决定是否发放二孩生育证。使生育对象做到了持证怀孕和持证生育。

(三)、通过宣传橱窗等宣传形式,公示《河南省生育证发放管理办法》,增加办证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生育证发放程序。

五、进一步搞好对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全程监控

利用单月康检对当年和下年度持二孩生育证人员进行全程监测,直至生育后采取绝育措施为止。通过监测对当年未生育的及时换发下年度生育证,避免隔年度换证,制止了私自引产流产后换证,对因特殊情况胎儿发育不良,造成的胎儿畸形、死胎等情况必须经县计生服务站鉴定确诊,由县计划生育医学鉴定审批小组审批后同意终止妊娠者方可换证。对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孕情监测一律由乡镇计生办统计员、生育证管理员、计生服务中心B超员三人共同负责把关,对持二孩生育证外流人员,由流动人口管理员严格把关,按时寄回合格的康检证明。定为单月11日乡级按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将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孕情监测表上报县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

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两条例”严肃生育政策,维护生育证的权威性,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使生育证审批发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对持生育证对象实行月报告、零报告、实名报告制度,并搞好持证人员的跟踪服务。定于每月5日乡级按时向县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上报上月的生育证发放人员登记表及汇总表。

根据驻马店市人口计生委[2007]44号文关于对持生育证对象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的通知精神,县人口计生委下发了泌人口[2007]83号文,并要求各乡镇将持一、二孩生育证的已婚育龄夫妇个案信息录入《驻马店市政策内全程管理服务系统》,定期对办证、录入、监控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了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六、搞好目标考核评估工作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8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9

一、总体目标要求

到2007年底,全面树立领导干部依法行使城乡规划管理权力意识,改善城乡规划工作机制,推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保证规划的严肃性;通过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不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划许可工作拖沓、推诿、扯皮和违规办事,以及城乡规划实施缺乏有效事前、事中监督,城乡建设指导思想不端正,随意更改规划,失职、渎职等问题;通过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改进城乡规划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使城乡规划行业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部门和行业风气普遍好转,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明显成效,保障城乡规划建设健康发展。

二、监察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对象是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这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编制、审批、调整情况

1、是否进行了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和论证;

2、是否经原审批机关的认定后,开展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3、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是否委托符合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承担;

4、是否参照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立相应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机制;

5、是否建立了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机制;

6、上报审批的规划编制成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

7、规划调整是否符合控制指标和用地性质以及绿地、市政设施等技术指标。

(二)城乡规划行政许可情况

1、是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清理、规范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事项;

2、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

3、是否建立了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内部监督制度;

4、市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是否集中统一管理,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否纳入了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5、是否存在以政府文件和会议纪要等形式取代选址程序,未取得“选址意见书”而批准立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批准使用土地等情况;

6、建立城市规划委员制度情况。

(三)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情况

1、是否设立了城乡规划展示场馆(市级);

2、是否实行了城乡规划的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和调整公示;

3、是否实行了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制度;

4、是否建立了城乡规划信息咨询及查询制度;

5、是否研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逐步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城乡规划廉政、勤政情况

1、是否存在个别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干预城乡规划实施的现象;

2、是否建立了违纪违法案件举报制度;

3、对违纪违法案件进行认真查处并公布查处结果,对违法建设多发区域实施及时有效的监察并予以有效遏制。

三、监察工作具体安排

按照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度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2006年2月1日—2月30日)。

1、成立xx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组长:xxx,副组长:xxx、xxx、xxx、xxx,成员由市规划局、市监察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由xxx同志兼任,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规则、工作程序、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

2、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规则、工作程序、考核奖惩办法等,并于2006年2月29日前将本乡(镇、街道)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安排部署情况报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汇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6月)。

1、各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每半年对工作进行总结,沟通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2、各乡(镇、街道)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报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将工作总结汇总报xx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3、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各乡(镇、街道)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了解、推进工作,组织经验交流。

4、2006年上半年,由市监察局会同市规划局,根据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重点,组织对各乡(镇、街道)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抽查工作,有关情况将进行全市通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7月—12月)。

各乡(镇、街道)对本地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经验进行总结。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在乡镇总结的基础上,对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xx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四、监察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要通过新闻媒体、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周密部署,积极动员,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参与效能监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机会,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建立内部监管机制,严格有效地惩治与预防腐败。

要根据规划建设行业特点,从抓思想政治建设和制度保障着手,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各项制度,要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突出监督重点,针对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现象的薄弱环节,对重点股室、重点岗位、重点项目、重点人员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同时,每项制度的落实要有工作方案,有跟踪措施,形成双向制约机制,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双向并进、内外相连的监督体系,防止各种腐败行为,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三)建立查处违法建设联动机制,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要在规划建设系统范围内,建立实施联动制度,即建立由规划建设系统领导、各相关股室和局属单位统一行动、建筑市场参建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查处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对违法违规建设实施全过程联动监察。同时,要制定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登记和公示管理制度,对设计、监理、施工、图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良行为实行登记和公示管理制度,对每个环节有违规行为的都记录备案,并按规定及时处理。

(四)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工作机制,确保监察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要建立完善城市规划的民主决策机制。一要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的决策程序、议事规程等,并坚持开展各项工作。二要建立完善专家委员会技术审查工作机制。要充实和加强专家委员会,对重大规划建设事项,要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三要做好向上报批工作。对规划设计方案要按程序批准实施。

其次,要全面实施“阳光工程”,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和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着力建设透明型机关。一是对规划建设行政许可事项,要通过公示栏、公众网站等各种方式,向社会公示管理职权、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数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办事结果。二是对规划编制成果和规划设计方案,要在公示栏、规划展示厅、公众场所等地进行公示、征求意见和展示规划编制成果,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公开服务承诺。为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对工作时限要求、服务态度等方面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热线电话,监督承诺落实。

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篇10

各位领导: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