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4-01-15 17:56:41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1

1.1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生态恢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德、美、英、澳等国家对矿山开采扰动受损土地进行恢复和利用,逐渐形成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农业、林业、建筑、自然复垦等,实际仍是土壤环境修复的范畴。70年代后,受生态工程学术思想的影响,从土壤环境修复和生产力恢复层面上升到了生态系统恢复层面,基本内涵就是在人为辅助控制下,利用生态系统演替和自我恢复能力,使被扰动和损害的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和野生动物等)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1975年,“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在美国佛吉尼亚工学院召开,此后英美等国创刊恢复生态学的杂志,生态恢复被列为当时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

1987年,Jordan发表《生态恢复学》专著,1993年,Bradsh做更详尽的研究,生态恢复学成为生态学一个分支学科。在其指导下,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国外恢复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目前多集中在大型矿区、大型建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这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比较接近。

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2

2016年福建省将重新使用全国卷,分析近五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Ⅰ与福建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从“教”的角度,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适应高考试题的变革;从“学”的角度,有助于学生了解高考形势,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增强备考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

1.1 两卷难度均设置为中等偏易

近五年全国生物卷和福建生物卷中关于必修三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难度设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卷和福建卷近五年必修三选择题的题量偏多,难度设置在0.60~0.70的居多,少数题目的难度设置在0.50,考查难度属于中等偏易。

1.2 均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的考查

对比近五年的福建卷和全国卷可以看到:两卷均注重考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法、比较归纳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问题探究法等;学科思想有: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等;学科理念有: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等。

(1) 有关学科方法的考查:

【例1】 (2012・福建卷)“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内容是( )

【例2】 (2013・全国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以上试题均是对实验观察法的考查,通过考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2) 有关学科思想的考查。

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福建卷,均注重考查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学科思想,考查的知识点落在内环境稳态和生态平衡等高频考点上。例如:全国卷2011年第5题,2012年第3题,2013年第5题,2014年第3题,2015年第3题和福建卷2011年第4题,2013年第3题,2014年第2题,2015年第4题,都涉及这些高频考点的考查。

(3) 有关学科理念的考查。

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这种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在生物高考全国卷和福建必修三部分选择题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全国卷2013年第4题,2014年第6题,2015年第2题和3题和福建卷2012年第3题,2013年第4题,2015年第2题和4题,都涉及学科理念的考查。

1.3 考查的知识点均集中在若干高频考点上

对比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可以发现,试卷必修三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大多落在一些知识点,如内环境稳态、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动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年来上述高频考点部分选择题考查的分值见表2。

2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差异

2.1 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两份试卷必修三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即采用的情境有很大的不同。

(1) 福建卷通常弱化知识内容的记忆,而强调考查科学方法、学科思维、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题干部分文字量大,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或者以曲线、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如2014年福建卷第2、3题。

(2) 全国卷通常依托教材,注重识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题干简洁,文字量少,出现的曲线、表格、图形也相对简单,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3、4题。

2.2 试题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1) 与福建卷相比,在考查内容上,全国卷更加重视对重要概念的考查。

(2) 全国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以理解能力为首, 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辅,福建卷则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表3)。

2.3 试题素材的来源不同

(1) 全国卷的命题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教材内容原句或有简单加工,试题的情境及测量方式与学生平常学习的材料非常相似,其测量的认知水平基本属于识记水平,考生一般可通过辨认或回忆作答。另一部分试题则重视考查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较高层次认知水平。测量高层次认知水平要求的试题情境必须是“新材料”,以保证考生不能以记忆来答题。所谓的新材料是指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的材料。

(2) 福建卷命题素材则来源于大学教材或科技论文等,试题提供适宜且新颖的试题情境,关注考生利用题干提供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加工、重组认知结构方面的思维表现,测量其思维能力,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发展潜质即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测量。试题往往也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

3 应对全国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复习建议

3.1 重视大纲、教材,而不是教辅,真正回归教材

针对高考新课标卷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高三复习应做到:

(1) 研读大纲,把握方向,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习的深度,对《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不能无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分析近几年生物高考必修三选择题特点,很多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读透教材,注重基础,切不可用教辅替代教材,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3.2 重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背诵

高考新课标卷中的选择题特别重视概念考查,通常以知识内容,特别是重要概念为平台,着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复习重要概念时,许多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进行类似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简单记忆,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建议让学生全面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教师做到亲自动手编制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的习题以及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在遇到形式多变的考题时,学生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3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53-01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四、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生态修复评判基础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呗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5

关键词:概念整合 言语非流利产出 实时悬浮机制

一、文献回顾

言语非流利产出的研究对探索言语产出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杨军,2004)。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国外言语非流利产出研究已有五十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其快速发展期,从各种非流利产出现象的零散研究步入理论层面的探讨并进入系统性研究阶段。Fox Tree(1993)、Lickley(1994)﹑Shriberg(1994)分别撰写了博士论文《言语非流利的理解》《自发言语中非流利产出的检测》和《非流利产出理论初探》,就非流利概念的定义以及如何开展系统性可比研究等进行了理论初探。Levelt(1983)建立了言语产出模型,用句法完整性规则来分析言语修复,并根据说话者的动机区分了五类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修复现象。Starkweather & Gottwald(1990)提出了能力要求模式(Demands Capacities Model),认为话语环境对话者产出流利话语的要求超出了话者所具备的言语产出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平衡能力、语言综合技能、情绪稳定能力、认知发展能力等。Clark & Wasow(1998)提出了关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连续性假设,认为当言语的构造遇到困难时,话者往往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悬搁话语,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为之,在构造完成后会恢复话语。Clark & Wasow(1998)还提出了基本投入假设,提出话者迫于时间压力,通过发动一个尚不完整的话语单位(即基本投入)作为信号,使话语得到延续的机会而不至于被误认为该话轮已结束。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言语产出模型及其自我监控理论(Levelt,1989)、认知负载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John Sweller,1988)、注意力分配理论(Schmidt,1990)等,对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停顿现象(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2004;刘长军,2007;缪海燕,2009;孙延弢,2009;徐海铭,2010)、自我修补现象(姚剑鹏,2005、2012;戴朝晖,2011)、自我重复现象(姚剑鹏,2010)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但对于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的研究却仍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认知角度对非流利产出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对了解言语产出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言语非流利产出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

二、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定义与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言语非流利产出这一概念尚无一致定义。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Bussmann,1996),言语非流利产出指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包括病理性的言语产出失调)。Shriberg(199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所有不属于流利话语的部分。杨军(200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在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流利话语的口语产出。

Bussmann的定义重点关注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表现形式和非正常性,Shriberg则重视言语非流利产出与流利产出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杨军侧重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可测性和分析性。三种定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的性质和内涵。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指话者在尚未完成一段连续性语流时,出现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的任何形式的不属于流利话语的言语故障。

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对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本研究结合大部分学者的分类,根据言语非流利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四大类,即非填充停顿(unfilled pauses)、填充停顿(filled pauses)、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s)和自我修补(self-repairs)。非填充性停顿又称无声停顿或静默停顿,指语流中不正常的无声或沉默现象;填充停顿又称有声停顿,指说话者“由于无法或不愿产出所需的词但证明说话者仍处语言活动中的有声数据”(Goffman,1981),如“er,ah,um,well,you know,I mean”等填充词;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说话者有没有发出声音;自我重复是指话者本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音、词或句等的完整重复;自我修补则是指话者在监测到话语错误后自我纠正错误的行为。(姚剑鹏,2008)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由Fauconnier(1997)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中正式提出。心理空间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位,人们在思考、交谈过程中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概念整合就是指人们进行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合成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它包含四个空间(如图1):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类属空间是经过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它与输入空间I和II一起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整合空间则承接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四空间模型反映出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的关系,通过心理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合成,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输入空间的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概念整合理论把自然语言的意义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意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运作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一是组合过程(composition),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二是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新显结构内容的来源;三是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实时性和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实时构建的空间运作机制,对实时的、动态的、随机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包括言语非流利产出在内的多种语言现象。

四、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分析

“悬浮(float)”一词见于Fauconnier(1985:97~103)所著的《心理空间:自然言语中的意义构建》一书,但作者着眼于言语意义的正常整合过程,并未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明。我们认为,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言语意义构建过程是认知主体在头脑中不断聚焦、突显、建立输入空间、生成类属空间、进行跨空间心理映射和组合优化的概念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实时悬浮机制是导致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一种思维运作方式,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将构建困难即时锁定,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对整合中的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这种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如非正常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即我们所说的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

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以促进意义的有效整合和构建为目的,存在于认知主体内部不同心理空间的建立及其各成分和结构相互映射和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悬浮目的可分为实时输入性悬浮(Online Input Floating)、实时映射匹配性悬浮(Online Mapping Floating)、实时整合性悬浮(Online Blend Floating)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贯穿于意义构建的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即时性,它时刻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就像一只无形之手,引导和制约着言语非流利产出,是非流利产出的一种内在的深层认知运作机制。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在填充与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表现形式的分布位置、时长频率、产生原因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共同规律和独特性(篇幅所限,将另文分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认知意义构建角度看,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下文借用Levelt(1983)关于非流利产出的经典例句进一步阐释说明。

从图2可见,例句中包含了非流利产出的三大类表现形式,即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其中,停顿现象分为“on”与“uh”之间的非填充停顿和“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两种小类,自我重复包括“from”和“on”两个词的重复产出现象,自我修补则具体表现为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现象。本例句将停顿、重复和修补等各种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集于一身,具有高度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模型,我们认为,本例句中“from Boston on … uh from Denver on”的意义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四空间相互映射、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如图3)。其中,“from”所代表的方位空间和“Boston”“Denver”所代表的地点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出发地(place to set out)是两者共享的抽象类属空间,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成分相互映射并被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完善和合成。在此整合过程中,认知主体监控到地点空间(输入空间之一)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出现困难,使方位空间投射的方位成分“from”与地点空间的实时意义整合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这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意义构建实时悬浮机制进行紧急在线处理加以应对。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认知主体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集中更多注意力资源即时锁定整合中的困难环节(即上文所指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并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即将地点空间中的更多成分与方位空间的成分相互连通映射,并再次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与方位空间成分“from”匹配合成,这一连串不同寻常的认知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运作过程被一一实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于正常言语产出状态的非流利产出现象。

对于本例中的不同类型的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1.“on”与“uh”之间出现的非填充停顿现象(即无声停顿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深层跨空间思维整合运作并未同步停顿,恰恰相反,它是认知主体监控到言语危机的发生而即时启动实时悬浮机制的结果,目的是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及时锁定,以便进行即时补救处理的运作过程;2.“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是在锁定地点输入空间中的选择性投射环节为困难环节后,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以便对该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的过程;3.“from”的自我重复现象,是认知主体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对更多的地点空间成分进行了再次选择,并将被选择的地点空间成分“Denver”与方位空间中的成分“from”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再次进行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4.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自我修补现象,是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地点空间成分中被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的地点成分“Denver”彻底替代“Boston”并与“from”在合成空间成功整合,最终构建出新意义“from Denvor”的过程;5.“on”的自我重复现象显示了上一轮意义整合的结束,同时也预示新的意义构建整合的开始。

从以上分析可见,外在言语表现上的中止和停滞并非意味着意义构建过程的中止和停滞,相反,例句中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的背后,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下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加紧、加速进行深层整合运作,以实时解决言语构建危机的过程。从言语构建危机的在线发生、在线处理直至在线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多项成分多次连通映射、匹配整合,最终在整合空间合成新意义。若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正常言语产出速度就不会被改变或延缓,而是始终匀速进行。按照连续性假说,注意力资源将被正常分配到下一轮新的四空间整合过程中,原四空间之间的映射整合就不可能多次往返、反复进行,更不可能被反映到外在言语表现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非正常状态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就不可能发生,而这与例句中的事实严重不符。由此可见,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言语非流利产出是认知主体在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实时处理言语构建危机的结果,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内在认知运作机制,而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的外显言语表现形式。

五、结语

本文以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提出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贯穿于言语意义构建的全过程,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运作过程:一是认知主体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即时锁定的过程;二是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的过程;三是四空间再次进行多成分选择性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这些实时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即非正常的填充和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非流利产出现象。概而言之,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WY08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8535]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军.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4).

[2]Fox Tree,prehension after speech disfluencies[D].

Stanford University,1993.

[3]Lickley R.J.Detecting disfluency in spontaneous speech[D].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94.

[4]Shriberg,E.Preliminaries to a theory of speech

disfluencie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4.

[5]Levelt,J.W.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J].

Congnition,1983,(33).

[6]Starkweather,C.& S.Gottwald.The demands and capacities

model II:Clinic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1990,(3):143~157.

[7]Clark,H.H.& Wasow,T.Repeating words in spontaneous

speech[J].Cognitive Psychology,1998,(37):201~242..

[8]Levelt,J.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ge,MA.:The MIT Press,1989.

[9]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学习者英语朗读的无声停顿模式

[J].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2004,(11).

[10]刘长军.新闻英语中语音停顿还原性的声学研究[J].现代外

语,2007,(3).

[11]缪海燕.第二语言口语非流利产出的停顿研究[J].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9,(4).

[12]孙延弢.最简方案框架中的停顿语象研究[J].外语学刊,

2009,(6).

[13]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J].外

语研究,2010,(1).

[14]姚剑鹏.会话修补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2005,(5).

[15]姚剑鹏.言语自我修补中的知晓感研究[J].外国语文,2012,

(3).

[16]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

2011,(1).

[17]姚剑鹏.自然言语自我重复研究[J].外国语文,2010,(5).

[18]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Bussmann,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regory P.Trauth & Kerstin Kazzazi.London:Routlede,1996.

[20]姚剑鹏.对会话自我修补的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2).

[2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6

(一) 当主语是单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疑问词+)to do结构、动词-ing形式、主语从句、复合不定代词、表单位数量的时间、距离、金钱、重量、复数形式的学科名词(physics, politics)、国家或组织名称(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Nations)等,谓语动词常用单数。提示: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所指的具体内容是复数意义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复数形式。 (如:What we need are good doctors. 我们需要的是好医生。)如果强调数目,谓语动词用复数。如:More than twen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we graduated. 我们毕业后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考例1】Al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_____ that increasing use of chemicals in farming _____ damaging our health. (2012湖南)A. show; are B. shows; areC. show; is D. shows; is解析:D。evidence与use在句中均为不可数名词,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考例2】Walmart,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American supermarket chains, _____ some of its stores open 24 hours on Mondays through Saturdays. (2012安徽)A. keeps B. keepC. have kept D. had kept解析:A。Walmart属于专有名词,谓语应用单数形式。(二) 在“名词/代词+介宾结构+谓语+……”结构中,谓语动词与名词/代词保持一致,介宾结构看作修饰成分。该结构中的常见介词及短语介词有with/together with/along with/as well as/like/rather than/but/except/besides / including / in addition to等。【考例】The famous musician, as well as his students, _____ to perform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12 Taipei Flower Expo. (2013福建)A. were invited B. was invitedC. have been invited D. has been invited解析:B。主语为The famous musician,as well as…起修饰作用,根据2012 Taipei Flower Expo可知,描述的是过去的事,因此用一般过去时。(三) “all/a lot/plenty/part/the rest/most /分数/百分数+of+名词/代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单复数形式一般取决于of后的名词或代词的数。表示复数概念用复数动词,表示单数概念用单数动词。【考例1】The factory used 65 percent of the raw materials, the rest of which _____ saved for other purposes. (2011安徽)A. is B. are C. was D. were解析:D。which指代前面的the raw materials,为复数形式,因此谓语动词用复数。本句描述过去的事情,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考例2】One-third of the country _____ covered with tre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citizens _____ black people. (2011湖南)A. is; are B. is; isC. are; are D. are; is解析: A。the majority of+可数名词复数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常用复数形式。(四)a number of/an average of/a total of等+可数名词复数构成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而the number of/the average of/the total of等+名词构成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单数形式;“a great(large)/small number of,many,a few,few, a good(great) many, dozens of, scores of+可数名词复数”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应用复数。a little, little, much, a great deal of, a large amount of一般只修饰不可数名词,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A great deal of petrol is wasted. )【考例1】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attending Chinese universities _____ rising steadily since 1990. (2009山东)A. is B. areC. has been D. have been解析:C。本句的主语为The number of…结构。【考例2】Nowadays,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especially those from the countryside, ____ in the clothing industry. (2005辽宁)A. is working B. worksC. work D. worked解析:C。句中a large number of…作主语,意为“大量的……”。(五)“one of+复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形式。但“one of+复数名词”结构后接定语从句时,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而在“the only/ right/ very one of+名词+关系代词+从句谓语”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用单数。【考例1】Barbara is easy to recognize as she’s the only one of the women who ____ evening dress. (2010全国Ⅱ)A. wear B. wearsC. has worn D. have worn解析:B。从句先行词为the only one of the women,从句谓语动词用单数。【考例2】At present, one of the arguments in favor of the new airport ____ that it will bring a lot of jobs to the area. (2009江西)A. is B. are C. will be D. was解析:A。该句是one of...结构充当主语。(六) pairs of/amounts of/quantities of...等构成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a pair of(表示一双,一条时)/an amount of / a series of构成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常用单数形式。【考例1】— Why does the lake smell terrible?— Because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_____. (2009福建)A. have polluted B. is being pollutedC. has been polluted D. have been polluted解析: D。该句是quantities of构成的短语作主语,所以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考例2】As a result of destroying the forests, a large ____ of desert ____ covered the land. (2001上海)A. number; has B. quantity; hasC. number; have D. quantity; have解析:B。 a number of后通常接可数名词复数,该句desert是不可数名词, a large quantity of后面接可数名词复数或不可数名词;a quantity of后面加的desert为不可数名词,所以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七) and连接并列主语表示同一概念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表示不同概念时谓语动词常用复数形式。【考例1】A poet and artist _____ coming to speak to us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omorrow afternoon. (2006江苏)A. is B. are C. was D. were解析:A。句意:一位诗人兼艺术家明天下午要给我们做关于中国文学和绘画的报告。该题由and连接两个名词作主语,但第二个名词前没有冠词,因此指的是同一人,故谓语用单数形式。注意:由and连接的两个带冠词单数名词,表示复数概念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如: The tenth and the last chapter were written by his father.【考例2】Professor James will give us a lecture on the Western culture, but when and where _____ yet. (2007浙江)A. hasn’t been decided B. haven’t decidedC. isn’t being decided D. aren’t decided解析:A。 when and where指的是“做讲座的时间和地点”这一个概念,可用单数形式。由yet可知应用完成时态。【注意】如表示不同的概念,则要用复数。如:When they will start and where they will go have not been decided yet.(八) cattle/police/people/clothes/goods以及复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复数形式。(九)单复数同形的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根据句意来确定。常见的这类词有deer / fish / means / sheep / species / works等。如: All means have been tried. 各种手段都试过了。 One means is still to be tried. 还有一种手段尚待一试。(十)主语是集合名词family / government / public / audience等,表示强调整体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如强调个体谓语动词用复数。考点二、谓语动词的形式与邻近的名词一致(一) 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not…but…/or等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单复数由最靠近它的主语决定;(二)在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单复数由其后面的主语决定。【考例1】Either you or one of your students ____ to attend the meeting that is due tomorrow. (2009湖南)A. are B. is C. have D. be解析:B。该句主语由either…or…连接,根据就近一致原则,谓语动词与one of your students保持一致。【考例2】—Is everyone here?—Not yet... Look, there _____ the rest of our guests! (2010江苏)A. come B. comesC. is coming D. are coming解析:A。 此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单复数由其后面的主语the rest of our guests决定。 D项形式为“进行”,实际表示“将来”,不符合题意。考点三、常见固定格式的主语(一) 由each...and (each)..., every...and (every)..., many a ...and (many a )..., no... and (no)...等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考例】— Did you go to the show last night?— Yeah. Every boy and girl in the area ____invited. (2008陕西)A. were B. have beenC. has been D. was解析:D。 and连接并列名词并且被every等修饰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该句描述过去的事情,所以用一般过去时。(二) many a(n)+单数名词及more than one+单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而more+复数名词+than+one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one or two +复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a + 单数名词 + or two作主语时, 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 One or two reasons were suggested. 提出了一两条理由。 A day or two is enough. 一两天就够了。【考例】It is reported that many a new house ____ at present in the disaster area. (2010陕西)A. are being built B. were being builtC. was being built D. is being built解析:D。many a修饰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再根据at present可知“正在被修建”,应该用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主谓一致专练1. Look!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_____ in the playground.A. run B. runs C. is running D. are running2. It is not you or Tom but Alice that _____ to give us a speech about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next Wednesday.A. is B. are C. will be D. have3. We each _____ a bicycle, but most of us _____ use it frequently.A. have; don’t B. has; don’t C. have; doesn’t D. has; doesn’t4. My father, together with some of his old friends, _____ talking in the study for 3 hours.A. are B. were C. has been D. have been5. As a result of the dry weather this year,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area _____ for drinking water.A. need looking B. needs to look C. needs looking D. need to look6. The man dancing with his wife now is the only one of the clerks in his office who _____invited to the palace ball.A. has B. have been C. has been D. have7. Every boy and every girl in this school _____ an extra cours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 this term.A. has chosen B. have chosen C. is chosen D. are chosen8. So far, not only the workers but also the machine _____ worn out after working day and night for 10 days.A. has been B. have been C. was D. were9. A recent report of the media _____ that some of the top students in Beijing _____ chosen to go to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A. show; have B. shows; has C. show; has D. shows; have10. 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_____ a monument which is in honor of the dead heroe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A. is standing B. are standing C. stands D. stand11. It was reported that six tourists, including one from the US, _____ in the accident.A. has injured B. have injured C. were injured D. was injured12. One of Marx’s works _____ written in English in the 1860s.A. are B. would be C. were D. was13. Generally speaking, being hard-working _____ just what it takes for you to be successful in your career.A. is B. are C. was D. were14. Nobody but your own father and mother _____ always waiting for you to go home for supper.A. are B. have been C. were D. is15. All means _____ been tried but the young are still crazy about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and thus the police _____ to use arms.A. have; has B. has; has C. have; have D. has; have16. The professor and writer _____ going to give a lecture this afternoon, so the assistant and the secretary _____ busy preparing now.A. are; are B. are; is C. is; are D. is; is17. Over 80 percent of the cattle raised in this country _____ export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A. is B. are C. has D. have18. — John, there are only two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Where _____ the rest?— I don’t know.A. have been B. has been C. are D. is19. The eco-system of this river has been totally destroyed because large quantities of polluted water _____ poured into it every day.A. is B. are C. was D. would be20. The United Nations _____ after World War 「òto solve the international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a peaceful way.A. was found B. was founded C. were founded D. were found21. No teacher and student _____ to have classes on Sunday.A. agree B. agrees C. are agreed D. is agreed2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new railway lines _____ by now.A. has been completed B. have been completedC. has completed D. have completed23. Even though he has lived there for 30 years, very few _____ his address in the town.A. has known B. are knowing C. know D. knows24. Such athletes as Liu Xiang _____ widely known, of whose achievements some _____ really amazing.A. are;are B. is;is C. are;is D. is;are25. When and where the war in the African country will come to an end _____ still unknown.A. has B. is C. were D. are参考答案及解析:1-5 DAACD6-10 CAADC11-15 CDADC16-20 CBCBB21-25 BACAB1. D。“a number of+ 复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再据上文Look可知,学生们正在跑步,因此用现在进行时。2. A。强调结构对主语进行强调,not…but…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要就近选择,所以该句谓语与Alice保持一致,用单数形式。3. A。each充当同位语与谓语动词无关,第一空真正主语是we;第二空主语为most of us,是复数概念。4. C。“名词/代词+together with...”结构中,together with…作修饰成分,真正的主语是My father,因此谓语动词用单数;再根据句意可知,他们一直在谈话,因此应该用现在完成进行时。5. D。most of the people作主语,谓语动词形式由people决定,所以用复数形式。need to do sth意为“需要做某事”。6. C。在“the only/ right/ very one of+名词+关系代词+谓语”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根据语境可知,应该用被动语态表示“被邀请”。7. A。在由each...and (each)..., every...and (every)..., many a ...and (many a )..., no... and (no)...等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根据语境可知,应用主动语态。8. A。 either…or… / neither…nor… / not only…but also… / not…but…/or等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单复数由最靠近它的主语决定。此句谓语动词与就近的the machine保持一致,所以用单数;根据时间状语So far可知,应该用现在完成时。9. D。 第一空主语是A recent report,谓语动词用单数;第二空主语是some of the top students,谓语动词用复数。10. C。此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形式由其后面的主语a monument决定,因此用单数。因为描述客观存在,因此用一般现在时。11. C。句子真正的主语为six tourists,including引导的短语作修饰语,因此谓语动词用复数。根据语境可知,应该用被动语态,表示受伤。12. D。在“one of+复数名词”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再据时间状语in the 1860s可知,用一般过去时。13. A。being hard-working是动词-ing形式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14. D。but在此句中为介词,意为“除……之外”,真正主语是Nobody,不定代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根据句中的always可知,应该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总是”。15. C。means等单复同形的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形式由句意决定。由All means可知,谓语动词应为复数;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police,当主语为cattle, police, people等时,谓语动词用复数。16. C。第一空主语是and连接的两部分,指身为教授和作家的同一人,谓语动词用单数;第二空主语是and连接的并列部分,都有冠词the修饰,表示助手和秘书两人,谓语动词用复数。17. B。“(百)分数+of+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单复数一般由of后的名词决定,cattle 为集合名词,表示复数,因此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根据语境可知,应用被动语态,表示“被出口”。18. C。the rest在句中指的是其余同学,表示复数概念,因此谓语用复数。19. B。“large quantities of+名词”结构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形式用复数;再据时间状语every day可知,应用一般现在时。20. B。主语是复数形式的国家、组织名称等,谓语动词常用单数形式;根据句意可知应用被动语态,表示“被成立”。21. B。当and连接的并列主语由 each/every/no等修饰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该句是主动语态。22. A。construction意为“施工,建设”,为不可数名词。of引导的介宾结构起修饰作用,因此谓语动词应用单数形式。complete为及物动词,意为“使(某事物)结束; 完成”,因此应用被动语态。23. C。few, a few等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另外根据句意可知,应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客观情况。24. A。as引导的介宾短语作修饰语,真正的主语是Such athletes, 谓语动词用复数;定语从句中some代指some achievements,谓语动词用复数。25. B。此句主语是when and where引导的主语从句,表示一个概念,谓语动词应用单数形式。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7

关键词:公路建设;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养护技术

Abstract: Highway Preventive Maintenance in order to better maintain long-term good use performance of highway, from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results and maintenance standard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cientific, effective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work, the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time determine and make further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of preventive maintena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oad construction; asphalt pavemen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预防性养护的概念

从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证明,确定一个规范的预防性养护的概念,有利于预防性养护工作的推广实施,有利于监督考核,有利于促进路网总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让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获得最好的费效比。为此结合研究可以给出我国预防性养护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预防性养护就是在路面没有发生结构性破坏以前,为了更好地保持道路路面的良好运营状态,延缓未来的路面破坏,获取道路生命周期内的最大效益,在不增加结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用以改善路面系统的功能状况,提升路面服务水平。

从广义上讲:预防性养护就是在道路没有发生结构性破坏以前,为了更好地保持道路的良好运营状态,延缓道路未来的破坏,获取道路生命周期内的最大效益,在不增加结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针对道路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害,在适当的时机,积极采取路基维护、路面维修、桥涵维修加固、附属设施维护等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用以改善道路系统的总体功能状况,提升道路服务水平。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狭义的预防性养护概念仅仅局限路面,按照目前的养护技术规范中划分的养护工程类别,是路面养护工程中除小修保养、大修以外的养护工程,可以划入路面中修工程的范畴;广义的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包含了国外的预防性养护和矫正性养护两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了道路设施中的路基、路面、桥涵及附属设施的全部内容,按照目前的养护技术规范中划分的养护工程类别,是除大修工程以外的包括维修保养中修工程,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小修工程是对小病害进行及时性修复,是防止大病害的发生,广义的预防性养护概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性养护的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下就针对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做进一步探讨。

二、预防性养护的时机确定

预防性养护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时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的选取方法主要有:

基于时间的确定方法

表1沥青路面处置措施时间表

根据设计施工资料和经验一般认为,每个路段大致都有一个需要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时间。表1给出了沥青路面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预防性养护措施。当然进行各种预防性养护的实际时间随交通水平和环境有所不同。但管理部门可以据此确定所辖路段进行预防性养的大致时间。这种方法与施工质量、交通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经验性较强。

(二)基于路况的确定方法

基于路况的预防性养护就是从路面的实际破坏状况出发,找到进行预防性养护的临界破坏状态。定量确定路面状况可以利用已有的养护数据或路面管理系统(CPMS的)资源,采用路面养护指数评定系统货其中的某项指数来判断合时的时机。

(三)生命周期费用分析法

生命周期费用分析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分析某一路段的初见费用和以后的折扣费用来评价其经济价值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估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预防性养护推迟了昂贵的路面大修活动,但预防性养护要求提前支付养护费用。在不同时期支付同样多的费用由不同的经济价值,所以有必要进行经济分析。分析的方法是将分析其内不同时间支出的费用,按某一预定的贴现率转化为现在的费用。通过转化成单一的限制,可在等值的基础上比较各种方案。

三、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内容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有如下几种:

(一)表面封层

表面封层包括雾封层、再生剂等方法,封层材料一般是单独的沥青或其他封层剂,有的也采用较细的沥青混合料。当沥青路面尚处于基本完好的状态,但已开始出现轻微龟裂、贫油的现象,表面封层是这一阶段养护的最有效手段。

(二)裂缝填补

裂缝填补是常规的养护措施。即使对沥青路面裂缝实施有效的填封,可以大大减少坑槽的形成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们的养护工作实践,对沥青路面的裂缝及时选用性能优良的密封胶进行有效的填封处理相当重要。

(三)石屑封层

石屑封层是一种经济型养护手段,随着材料改进与技术的发展,有些聚合物改型乳化石屑封层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中交通量的道路。目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中石屑封层还少有应用。

(四)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稀浆封层尤其是微表处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快速凝固成型、早期开放交通,施工过程简单,生产效率很高,因而它更加使用与大交通量和高速行驶的道路。微表处的厚度可达10~15mm,抗滑阻力和抗磨耐久性也比普通的稀浆放层更好,并可具有某些修复功能,例如由于改善平整度、修补车辙、轻度松散、泛油等病害的校正。

(五)薄层罩面

薄层罩面也是一种很早采用的传统预防养护方法,它是在原有路面上加铺一层厚度不超过2.5cm的热沥青混合料,他可以有效防止品质正在下降的路面继续恶化,改善其平整度、恢复它的抗滑阻力,校正路面的轮廓,对路面也有一定的补强作用,但养护的成本一般较高。

图 我国沥青路面预养护对策选择流程图

四、预防性养护的意义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一定的运营阶段采用预防性养护措施,及时把路面病害及造成病害的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延长路桥的中修、大修期,可降低路面养护费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养护资金的最大效益。为了更好地保持道路的良好运营状态,延缓道路未来的破坏,获取道路生命周期内的最大效益,在不增加结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针对道路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害,在适当的时机,积极采取路基维护、路面维修、桥涵维修加固、附属设施维护等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用以改善道路系统的总体功能状况,提升道路服务水平。广义的预防性养护概念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性养护的概念,才是道路养护系统的真正含义。

五、结束语

坚持预防性养护在延缓公路使用性能恶化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和节约使用寿命周期费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持续开展对路面及附属设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检测评定,及早进行预防性养护,是控制公路病源,保持和改善道路的使用性能,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JT073.2- 200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S].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8

[关键词]本体演化 本体变化表示 本体版本 本体变化传播

[分类号]TP393 TP31

1.引言

近年来,本体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既包括各领域本体的建设,也包括对各种现有本体的重用。实践证明本体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体自身也需要不断进化和修改。然而随着本体数量的增多,本体各种应用的关联增加,复用本体源本体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复杂,这对本体维护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本体演化是在保证本体一致性的前提下,对本体所作的一系列修改过程,它可以被看作为本体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操作的结果。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体为了不断适应领域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新的需求而做出相应变化,并保证这些变化可以传播到之相关的其他应用之中。本体演化也可被称为本体进化。

目前关于本体演化管理的研究多分散在各个研究领域,国外已在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了基于用户日志、文本分析、工作流、变化本体等一系列经典方法和理论;国内期刊论文尚缺乏一定深度,深入分析多见于博硕士论文。本文将从宏观演化管理流程和微观国外先进技术两方面进行介绍,为本体演化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2.本体演化的动因

2.1领域概念发生变化

由于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个学科领域也不可能静止不变,经常出现的情况包括:某一新概念成为领域的一部分;某个现有概念成为过时概念而被摒弃;或者概念本身的定义发生重大改变。由于本体是对领域内共享概念正式、明确的说明,领域内的变化应当正确反映到本体之中。

2.2用户需求发生变化

在本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用户需求也在不断进行更新。领域专家和用户可能要求增加、删除或修改某些领域知识。这类需求变化往往发生在本体主体建设之后,数量和紧迫度不足以支撑开发一个全新的本体,这时就需要直接在现有本体的基础上进行相应修改,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2.3本体描述规范的变化

本体的描述规范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较为常见的情况包括:使用其他本体语言代替现有本体语言,或者新版本的本体语言取代了旧有的版本。这些变化有可能会导致相应的技术需求更新。在变更描述规范的同时,本体自身的结构和内容也可能受到影响,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本体演化。

2.4开发新本体的成本过高

本体演化之所以存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开发新小体成本过高。开发一个全新的本体往往需要领域专家的深入介入,广泛进行概念的提取和梳理,最终达到领域内共识。新本体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在现有改变不足以当前本体的情况下,以原本体为基础,加以改造和重用是本体更新的一条合适道路。

3.本体演化管理的流程

本体演化管理往往发生在本体建设生命周期的末端,通常是在本体的主体部分完成之后,其自身也包含一定的流程。Ljiljana Stojanovic认为本体演化管理涉及6个阶段:①变化捕捉。变化捕捉是支持本体持续改进的动力。②变化表示。用来表达一个或多个本体正式的、明确的变更请求。③语义变化。以系统化的方法保证整个本体的一致。对变化进行语义控制,预防出现因变化而导致的语义不一致。④变化传播。将源本体的变化传播到所有依赖该本体的应用之中,例如分布式的本体实例、依赖于该本体的其他本体和相关应用等。⑤变化实施。告知本体工程师变化请求发生后所有可能的影响,便于交互的实施变化请求和派生的各类请求,并追踪这些变化。⑥变化验证。允许验证已实施的变化,可根据用户需求取消变化。帮助本体工程师确认本体建设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需求。

Pieter De Leenheer和Tom Mens则提出了另一种本体演化流程。该流程建立在Keith Bennett等人设想的基础之上,分为4个阶段:①提出变化请求。包括变化的表示,确定多次变化的优先次序,发现变化有关的操作等。②做出变化方案。确定为什么需要进行本体演化以及在哪些地方进行改变。核心工作是进行变化影响性分析,确定由于本体变化而导致的所有潜在后果。需向本体工程师提交预算费用分析,综合决定是否实施变化。③实施变化方案。包括传播变化,并在实施变化和一致性检验前对本体的结构进行相应重组。④验证和生效。核实本体变化后是否仍然符合一致性要求,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建设,确保当前本体满足既定的需求。

综合以上两种本体演化流程,笔者认为本体演化的过程如图1表示:

4.本体演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4.1本体演化需求的收集

本体变化的需求分析居于本体演化管理的初始阶段,是进行本体演化的依据和评判演化结果的标准。本体演化需求的收集分为两种:自顶向下、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的需求通常由领域专家或用户根据使用目的直接提出,是显性的需求。领域专家和用户可以直接向系统管理员提出修改建议;由本体系统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指定用户收集反馈意见;或由系统管理人员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做出必要判断。例如某一本休的用户要求本体新增“专利”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科研人员”、“科研产品”概念建立关系等。

自底向上的需求则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出领域专家或用户隐性的需求或潜在不足。在本体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不断进行浏览、检索等操作,这些操作间接反映着用户的使用目的和真实意图。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抓取、识别、分类,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区分出频繁使用或很少使用的概念、属性、实例,或可增删;挖掘出概念、属性、实例之间存在潜在关系,或可调整。自底向上的需求收集多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自动化等领域密切关联,利用日志挖掘、加权词频算法、挖掘频繁模式的Apriori算法、贝叶斯分类等经典方法或改进方法,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体演化需求的发现提供依据。

4.2本体变化的表示

本体变化表示是将本体演化需求通过形式化的方法表现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已提出若干正式、精确的本体变化表示方法,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如何将这些方法更加完善。

Ljiljana Stojanovic认为可以使用一种“元本体”来表达本体演化中的变化。这一元本体建立在KAON本体模型基础之上,将记录曾经发生哪些变化,变化产生的原因、时间、操作者,以及具体的变化过程。根据复杂程度将本体变化分为:元素层、复合层和混合

层。元素层变化指的是只发生在一个实体上的修改,而当一组元素层的变化共同发生时则构成复合层的变化。本体变化表示还应记录其他决策方面的信息,如成本、相关性、优先度等。此外,变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通过一定属性来表达,如表示变化发生的先后顺序、变化的类型等。

Raul Palma等人则提出了用“通用本体”来表示本体的变化,它独立于任何现有的本体模型,可支持任何本体语言。作者将本体变化分类的颗粒度划分得更加精细,包括原子级、实体级和复合级三个等级。作者认为其所提出的“原子级”操作是真正最小的、不可再分的操作级别。该级别内不包含“修改”操作,因为“修改”操作实际上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删除和新增。而第二层实体级的变化则允许将本体变化本体元素相关联。复合级的变化则表示一组原子级变化,作用于逻辑实体,例如移动类树,合并同级。

除利用“元本体”、“通用本体”来表示变化外,Michel Klein提出了一个建立在OWL本体模型之上用来表示本体变化的本体,Yaozhong Liang等人利用Log Ontology也可以很好地表示本体变化。

早期的本体演化方法多偏向于单用户或若干本体工程师针对存储于单一节点的本体进行修改。随着本体开发规模和应用规模的扩大,分布式的网络本体逐步出现。本体被存储于多个节点,本体工程师队伍涵盖多种角色。在这种共同协作开发和维护本体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统一的流程来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

协作式本体编辑工作流是专门用于设计网络化本体以及协调本体设计者、本体元素、任务关系的流程。需要满足以下需求:①能够识别不同本体编辑者角色;②根据不同用户角色分配权限,允许本体编辑者商讨、修改、确认和撤销操作;③能够自动转换作元素的状态,协调并发操作;④能够让操作人员获知由于操作而带来的潜在影响。

在Raul Palma等人提出的协作式本体编辑工作流中,按照操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将用户角色分为两类:①领域专家负责修改本体;②管理员负责审核修改操作。

本体的状态可从“元素层”和“本体层”两个角度出发,每个层次分别分配了4种状态,不同条件导致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可以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元素层的“草稿”状态可以被分配给任一待编辑元素;一旦领域专家确认了某个“草稿”的变化,则进入“待审核”阶段,直到管理员接受或拒绝;当管理员接受了某一处于“待审核”的元素,即“审核通过”;如果领域专家认为某一元素有必要被删除时,该元素将被赋予“待移除”状态,管理员可真正删除它。在本体层,只要本体发生了任何变化,系统自动将该本体设定为“草稿”状态;当本体中的某一元素都处于“待审核”状态时,则本体转变为“待审核”;当本体的所有变化都处于“审核通过”时,该本体转变为“审核通过”;只有处于“审核通过”时,才能由管理员标记为“”。除“”状态外,本体的其他状态均由系统自动分配。

除了以上方法外,具体的本体开发组织根据不同的需求也设计‘了其他流程方案。例如基于Protege系统扩展而出的Collaborative Protege;用于分散环境下知识共享的本体工程流程DILIGENT等。

4.4本体变化的传播

关于变化的传播也曾是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系统等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本体而言,专门研究本体变化传播的并不多见。然而随着本体重用情况的增多和应用的推广,源本体的每一次变化,也需要传播到其他相关的本体和应用中去,在跨越多节点的分布式存储的本体系统中尤为关键。

按照本体间不同的重用方式,Ljiljana Stojanovic将本体变化的传播划分为两个层面:①多个相关本体在同一节点(服务器)上的变化传播,即从属式的本体演化;②多个复用本体在多个节点(服务器)上的变化传播,即分布式的本体演化。

从属式的本体演化对应的是在单一节点(服务器)中重用整个本体模型,而非本体的子集。重用后,本体内的信息只能被增加,而很难进行缩减。针对这类本体重用关系里的演化传播,可在各个相关本体间使用相互推送的同步方式,也就是当某一本体发生变化时,即将这一变化传播到其他本体中。由于各个相关本体需要时刻保持一致,故这种变化传播应在变化发生时立即传播。

更常见的情况则是对本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复用,各个复用本体存储在多个服务器中。这种情况的本体演化传播根据传播方向再细分为:①由源本体向复用本体的变化传播,采用源本体推送的传播方式;②由复用本体向源本体的变化传播,将复用本体的变化发送给某一专门节点后,再由该节点负责传播。通过复合策略,保证多个节点上的若干复用本体间的一致。

如果源本体和相关本体或应用之间的变化传播过于频繁,系统的交互性和易用性将会受到影响。变化传播的频率应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用户需求加以权衡。如本体编辑团队成员在地理上是分散的,编辑者在不同时区工作,无需稳定、快速的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则可以将系统设定为定时传播本体变化。

4.5本体版本机制

一个理想的本体开发者既要保证完成本体不同版本的更新,也要掌握各版本之间的差别,确保版本之间能够平稳过渡。本体版本可以看作为本体演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本体版本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本体进化管理提供借鉴。

Pieter De Leenheer和Tom Mens认为本体版本应允许用户就给定的系统对变化进行跟踪,并可选择撤销变化,恢复到之前的版本。他们定义了两类版本变化:①基于状态的版本变换,即无论系统发生了何种变化,只要符合既定模式,系统将进入一新的特定的状态,每一个新的状态都将被赋予唯一的版本号;②基于变化的版本变换,即将变化本身作为首要衡量因素,存储变化有关的所有精确的信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记录在案。

Damyan Ognyanov和Atanas Kilyakov提出了一个用于RDF(S)知识库的模型。该模型可追踪本体的变化、本体版本以及各类相关信息。这一方法建立在RDF陈述的基础上,针对的是最小的、可直接管理的知识,这些知识自身不可被改变,仅可新增或移除。因此,该模型实际上只包含两种操作:陈述新增和移除。知识库的每一次更新实际上都是一系列陈述被明确断言的过程。其中有一些更新可以被认作是版本的变换。

此外,还有基于网络的知识表示语言SHOE,可用于支持本体的多版本;基于网络的本体变化管理系统OntoView,其透明界面可用于比较本体版本之间的差异。

4.6其他关键技术

除以上本体演化管理最为密切和直接相关的技术外,还包括其他贯穿本体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如:本体冲突的解决,判别本体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解决语义冲突、语法冲突的难题;本体一致性检验,贯穿本体演化实施前后,保证本体的结构一敛性、逻辑一致性和用户自定义一致性的标准;本体比较技术,利用算法自动判别不同本体版本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差异,也可为本体进化实施后的需求检验提供依据等。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9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共同点 断档点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及衔接

1.1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

比较普高化学必修1、必修2和义教化学教材找到以下一些共同点。物理变化――凝固、融化、汽化、液化或凝结、升华、凝华、沸腾、溶解和潮解等。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熔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等。化学变化――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酸性和碱性等。化学反应类型――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情况)。能量变化――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等。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和元素。物质结构――化学式、化合价、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物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分散系――溶液(溶质和溶剂)、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分离――蒸馏、蒸发、过滤和结晶。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简单有机物――甲烷、乙炔、尿素、醋酸、酒精和汽油。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天然有机材料(羊毛和棉花)、有机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如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和纳米材料。金属的锈蚀和金属的防腐。实验安全――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的处理、浓硫酸稀释问题等。实验技能操作――用pH试纸测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度、氢气燃烧前验纯和氢气、一氧化碳、酒精和甲烷燃烧产物检验。物质的检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其他――晶体、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催化剂、触媒、湿法炼铜、物质转化规律、质量守恒、金属活泼性顺序。

1.2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的衔接

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不仅有很多相同部分,而且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初高中这些知识点的衔接教学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对于初高中教材的这些共同点,高中教学时不能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简单地重复,而应有所提升。初中教学时应在复习时不超初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拔高。

2 初高中化学知识断档点及衔接

2.1 相似相溶原理

义教化学涉及相似相溶但未提及此概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水和油(有机溶剂)是相对立的两类溶剂,某物质若易溶于水则将难溶于有机溶剂。普高化学对相似相溶的理解升高到分子结构上,通过共价键极性及分子空间构型的分析来理解溶质分子的极性和溶剂分子的极性相统一而互溶的意义。义教化学的教学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只能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机械记忆。普高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

2.2 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

义教化学教材用“某些金属氧化物”一词来代替“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概念。教学中涉及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但因无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初中学生并没有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及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这些典型基本反应类别。普高化学中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这些概念的系统归纳学习,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将被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反应方程式,并得出一些规律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普高化学中强调了酸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金属氧化物,是值得学生研究的概念。

2.3 元素周期表

这一概念在义教化学和普高化学中都有,但内容层次上断档。义教化学中有关于元素周期表相关概念的介绍,包括原子的微观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应用等。普高化学中有关的概念不再出现。但是学生对以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差异很大,往往对微观结构记忆深刻,高中教师不再需要重复,而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本质却不能深入理解。然而在高中学习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与摩尔质量这个重要概念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间有相似处也有区别处,是学生需要着重理解的,如果没有初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做基础,这些比较区别将无从谈起。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做适当的复习和补充讲解。在高中学习中,更进一步地涉及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这不仅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有关,还需要同位素概念的配合,可以说缺一不可,高中教师千万不能以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因而粗略带过,那样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2.4 电解质

义教化学中关于溶液中电解质电离的介绍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哪些能物质电离,哪些物质不能电离,哪些物质能电离成分子,哪些物质能电离成离子。然而高中对电解质的电离情况要求很高,除了区分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和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情况以外,还要区分在水溶液中,由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来推出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概念,并且涉及到弱电解质弱酸的分步电离,以及强酸酸式盐、弱酸酸式盐的电离情况,这些复杂又精细的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高中教师还是应当从零起点开始系统地为学生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电解质的电离为好。高中教师面对学生某些断档的知识点时,需要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巩固和温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生态修复的概念篇10

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1. 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 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虚拟的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或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或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建立新的递增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因而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洞识的结果。

2.2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修辞学领域里,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复杂的修辞、语用现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考虑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说话动机,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

例1. he is as welcome as a storm. 他像暴风雨一样受欢迎。

在例1中,“he”是现实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灾害现象,分别以不同域的两个对象的身份出现在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该例的类属空间里也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受人欢迎(welcome)。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下面的事实:暴风雨(storm)不“受人欢迎”。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得以启用,“he”像“storm”一样,都“不受人欢迎”。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he is not welcom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他不得人心。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观点,通过与暴风雨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满了揶揄的效果。

例2. 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细如牛。

在例2中,“she”是现实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出现两个属于不同域的对象。该例的类属空间里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苗条(slender),一个是“she...in the middle”,另一个是“a cow in the waist”。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母牛之腰(a cow in the waist)决不“苗条”。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启用后,“she”像“cow”一样,腰部均不“苗条”。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she is not slender in the middl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态度,通过与牛相比,形象地描绘她的体态。这样运用反语,意重语轻,修辞效果明显。

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心理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语言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