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十篇

时间:2024-01-11 17:40:10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经过50多年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这样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将会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粮食减产,2001年继续减产,2002年略有回升,2003年又出现了减产。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直到2003年下半年,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才有所回升,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2002年为3.1:1,2002年为3.2:1。从1997年到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但是这一期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占我国人口63%的农民大部分同城镇中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退休职工一起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弱势群体。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及思想观念的多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不是农业问题专家,也不是管理农业生产的政府公务员,但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民的甘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此笔者通过此文提出如下建议,供我国各级政府和主管“三农” 工作的领导在制定农业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时。

一、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进行修改,将如何优化线路设计从而减少对农田的占用特别是对良田的占用的纳入设计规范。

2、严格执行城乡工业用地审批制度,原则上城乡工业用地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

3、严禁中等以下城市占用农田设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已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如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大批农田长期闲置时,应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做好所占农田的复垦工作。

4、中等以下城市严禁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对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建设规模应适当控制。

5、加强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提倡高层住宅建设,控制低层住宅和平房建设,禁止占用大批农田的别墅区建设。对征用土地后房地产开发应有时间限制,对已经征用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土地应坚决收回。

6、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杜绝良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应适当加以控制。

7、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工作。

8、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农民对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荒地进行开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1、尽量推广机耕和深耕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条件。

2、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村民做好已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采用合作、入股等方式兴修水利设施在政策上应予支持,在资金、技术上应予帮助。

3、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 ,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其供求关系和价值支配。国家可以采取经济和财政手段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或适度上涨,防止“谷贱伤农” ,同时也要防止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与农产品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是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我国经济的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从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减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温家宝总理的郑重承诺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农业税在农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政府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少交几十块钱的税,对农民脱贫致富意义并不大。但我认为,对于富裕的城市居民而言,几十块钱仅仅意味着可以买一条普通品牌的香烟,可以听一场中等档次的会,对富足地区的部分富裕农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而言,几十块钱意味着可以使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可以为整个家庭购买一年的酱醋油盐。更重要的是,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农民需要关心、帮助,农业生产需要保护;意味着政府多年重点宣传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取得了实效。我认为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会受到社会主要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领导广大农民再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短期内增加农业收入的空间比较小,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主要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上来。

1、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现有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现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积极向农民提供有发展前途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产品生产信息,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合作、入股、合伙等方式创办新的乡镇企业,创办初期政府在贷款、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3、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繁荣小城镇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坚决取缔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宏观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能按时足额发放。

6、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农产品营销,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在农村、城镇设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支持农产品在当地规模收购,跨地区远距离销售。

七、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发展本村的公益事业,起着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和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教育广大农村村民认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村务问题,能够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村民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2、防止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发生。防止当地社会邪恶势力的骨干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干部。

3、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工作。

4、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要加强指导、支持和帮助。

5、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

6、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应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村委会日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依法罢免村委会干部应予支持。

7、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监督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防止村委会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八、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采用灵活多样的筹资模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2、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直接饮用井水、河水或湖水的状况,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积极推进水处理厂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民能饮用到自来水,从而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3、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下水道设施,污水直接排放,厕所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希望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尽早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2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拖欠;博弈

[中图分类号] F04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19-03

中国的问题根本的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改革的成就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然而,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上演了农民工为讨要工资各种不和谐现象。如果不抓紧研究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不仅使农民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日益增多的劳资矛盾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博弈视角对我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研究。

一、农民工在劳资关系选择初期不利地位的博弈分析

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找到企业进行劳动。农民工兄弟,特别对于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在工资关系选择初期就处在不利地位(如图1)。

其中:R为民工工资为万元,M为企业雇佣农民工收益,α为资方在工程结束后付清工资的概率。由图1可以看到,民工有应聘和不应聘。如果民工选择不应聘,则博弈结束,双方均无收益。但是,民工前往城市的成本(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已经付出,就不能收回。也就是说,民工已经产生了沉淀成本。因此,民工选择放弃,从现实角度看并不符合民工的利益。所以,民工只能选择应聘,应聘的预期收益为:αR+(1-α)×0= αR>0,由此可知应聘是民工进城后的优势策略。民工选择应聘策略后,就将进一步策略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资方。资方有两种策略:拖欠或付清。无论资方选择拖欠还是付清,博弈都告结束。如选择付清,民工劳动获得回报R,资方也获得了M-R的收益,可以说这是双赢的结局。然而对资方来说,选择拖欠策略是上策略,资方获得全部收益R,民工却一无所有。

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两点:(1)在动态博弈初始阶段民工处于不利地位,难以与资方进行平等的讨价还价谈判。如果选择放弃,民工就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这不符合民工利益。如果选择应聘,资方如能信守诺言,民工可以获得收益,但资方如果食言,民工就将一无所有。民工虽然明知选择应聘之后,还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仍然必须选择应聘,资方是心知肚明的。也就是说,资方(企业方)掌握着策略选择的主动权,无论资方选择拖欠还是付清,民工在开始都会选择应聘。(2)当民工采取了应聘策略之后,资方在不受道德因素制约以及法律制度惩罚或惩罚不力的情况下,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其优势策略是拖欠。

二、问题解决法律途径的困境

民工的工资被资方拖欠之后,必须采取 “讨资”(追讨工资)行动,因为工资是满足民工及其家庭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条件。讨资的策略包括两种:诉诸法律或非法手段。依靠法律就意味着依靠国家的力量救济,通过非法手段则意味着依靠私人自救。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救济取决于讨资成功的可能性和讨资行为本身的成本支出,取决于其预期收益。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博弈树(图2),其中:R是农民工第的工资收入、M是企业雇佣农民工的收益、J1是通过法律途径的前期的投入成本、J2是通过非法途径的前期的投入成本。

农民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工资拖欠的预期平均收益:

V合法=α(R-J1)+(1-α)(-J1)=αR-J1

V非法=σ(R-J2)+(1-σ)(-J2)=σR-J2

在我国法律中对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没有相应的惩罚,在法院对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案件追讨中没有增加相应的惩罚成本。在农民工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的子博弈中,企业选择拖欠策略是最优策略,即α变小。

在实际情况中,通过法律手段,前期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包括提前付出诉讼费用、时间、精力以及相关的生活成本,还要提供相关劳动证明。如果民工选择利用非法手段讨薪,没有诉讼费用,时间、精力以及相关的生活成本投入成本也较低,即J1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αR-J1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的博弈分析

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基本途径只能是诉诸法律,这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一致。如何使民工选择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也就是使通过法律途径的预期收益高于通过非法途径的预期收益。在上面的动态博弈中(如图2),农民工是博弈的先行方,他们对策略的选择是依靠两种策略的平均收益为依据。农民工因自身没有资金的积累,对资金的一般是风险的厌恶者,民工选择法律途径讨资,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两点:(1)通过法律途径的最差情况的收益应大于非法途径的最差情况的收益;(2)通过法律途径的预期平均收益应大于非法途径的平均预期收益。上述两点是保证了民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在通过法律合法手段情况下子博弈中,企业选择付清策略,这是民工所期望的最优结果,同时与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为此采取措施,要使企业选择付清是上策略。[1]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解决:(1)为因企业和法院执行等原因而没有拿到工资的农民工提前支付部分C;(2)假设两种途径的时间精力的成本相等,法律免费援助,即J1=J2=0,这样保证了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而不至于出现直接的负收益(时间、精力以及相关的生活等间接成本除外);(3)增加对企业的拖欠民工工资的惩罚力度F1,并且F1大于R;(4)加大对拖欠工资的企业执行的力度,即α变大。

在上面的博弈中,M>0是关键,一方面保证了通过法律途径的最差情况的收益应大于非法途径的最差情况的收益;另一方面对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的预期平均收益应大于非法途径的平均预期收益的补偿,因为民工采取非法手段讨资成功的概率较大,而民工通过法律手段讨资,应多种原因使α ×R时,αR+(1-α)M>δR+(1-δ)×0,保证了通过法律途径的预期平均收益应大于非法途径的平均预期收益。

在通过法律合法手段情况下子博弈中,企业选择付清策略取决于企业的拖欠民工工资的惩罚力度F1,如F1>R,企业选择付清是最优策略,(R,M-R-S)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2]。

四、对策的实施的制度保障

古人曰: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对于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正如其他问题一样,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想不想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非民工到春节时回家过年而激发的人道情感所致,也非一时的政策所能革除,根本的还得靠制度的保障。本文从博弈视角考虑,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制度建设[3][4]。

1.建立对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的法律免费援助

农民工通过法律手段追讨工资的前期投入需要请律师,需要一定的诉讼费,这对于绝大多数的民工来说,是巨大开支,甚至根本无能力支付,而且这笔费用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这样,很可能造成民工选择了非法手段来解决。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对于大多数民工来说,这是选择通过法律手段来追讨工资的先决条件。国家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工会部门、律师协会、财政部门等部门协调,建立追讨拖欠工资的法律免费援助机制:(1)建立法律免费援助通道,在工会部门和司法部门设立求助咨询机构,设立求助咨询热线;(2)号召动员广大法律工作者为民工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3)设立法律援助资金,为必须诉讼案件提供诉讼费用。

2.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资金

农民工工资应急资金在博弈分析中部分提前支付资金M,M在上述博弈中具有关键作用。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资金来源可以有以下几种渠道:(1)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应增加其支出;(2)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的惩罚资金;(3)依靠社会力量的捐献。

3.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执行力度

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的另一个原因,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不足,造成相关法律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加强行政执法,劳动监察部门、建设和工商行政等部门要联合协调执法。法院要加大对已拖欠工资企业的追缴力度。

4.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在对故意拖欠民工工资打击的法律不够完善,造成惩罚力度较轻。如目前《刑法》没有规定恶意拖欠工资行为是犯罪,根据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定罪量刑,这样就造成对拖欠者没有严厉的法律措施,当然对被拖欠者也就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对故意拖欠工资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金。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如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要尽快完善劳动立法,把《劳动法》落到实处,防止拖欠现象发生,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据资料显示,建筑企业拖欠工资比例高达70%。这需要修改包括《建筑法》的相关法律内容,在《建筑法》中重申用工保证金制度(用人单位应交纳一定费用向劳动行政部门作为担保)、禁止垫资施工、规定开发商与承包商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等等。

5.企业诚信信息制度

建立企业工资发放的诚信制度,一方面给新的要进入该企业的就业者提醒,此企业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良记录,避免民工选择在拖欠工资企业劳动,从而从一开始避免工资拖欠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增加那些拖欠工资企业的社会惩罚成本,从某些角度来看,此社会惩罚成本大大于经济惩罚成本。要让这些企业暴露在社会舆论和政府的监控之下,迫使这些企业诚信发放工资或者被市场上淘汰出局。通过互联网科技让这些企业信息公布于众,让民工在各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查到所选择的企业的诚信度。

五、后 记

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有制度设计不合理,给不守信的企业有空可利用,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也有全社会对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不重视,认为外来农民工非本地居民的思想。对拖欠工资的企业来说,也可能是由于工程建设方资金没有到位而造成建设企业无力发放农民工的工资,各级政府应从政府投资的工程做起,及时全额付清工程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利庠,张喜才.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6):31-35.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吉龙华.试析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保障[J]. 经济问题探索,2004,(5):119-121.

[4]王海龙.关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26.

Co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Farmer Labour Wages Being DefaultedBased on Game Model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Two approachs of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be adopted to retake defaulted wages. It is right avenue according with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at defaulted wages be retaken by law.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outlines of solving defaulted wages and brings forwar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 based on some game models.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3

在长达三十年的解决三农问题艰难历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奇怪现象:既然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民,那么农民这一群体就应该最具有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愿,并且,也会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出主体作用,做出积极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行为选择。然而,从历年的中央支农一号文件,到免除涉农税收,再到建设新农村,及号召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更多成了至上而下运作,农民反而成了配角,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成为了社会的,或者说是政府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在有市场的经济中,农民,政府抑或其它群体,都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皆因自身利益诉求进行着利益博弈。因此,至上而下的,着重于从社会范围来解决三农问题,或者由其它利益集团来替代解决,本身就有违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因为,一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可能由另外的对其有利益诉求的利益集团来代为实现的。

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着社会主义的性质,从而一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就可以由社会或其它群体通过帮扶、反哺等行为来替代实现是极具理想色彩的。只要各群体有其自身的独立利益,各群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利益博弈。同样,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具有社会资源的配置职能,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的利益,也是一个力图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集团,所以,由政府来替代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其行为也很难节制,它既可以采取一些扶农惠农措施,也可以为财政收入最大化圈占农地。因此,即使一个经济具有着社会主义的性质,政府也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职能,但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或者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也只能通过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得到实现。

所谓农民的主体作用,其具体落实为农民为自身利益而与其它社会集团进行利益博弈的行为。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但只有交易这一种方式具有合作性,也即只有交易才能够实现参与博弈各方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赢,并同时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所以,所谓发挥农民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作用,其准确含义就是农民这一群体能够在市场上与其它利益集团进行机会均等的交易,并通过交易去解决三农问题。

如果农民的主体作用被抑制得不到实现,而由其它社会利益集团来替代农民去解决三农问题,预期目标就很难得到实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农民不能够针对其它利益集团所采取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对策选择,所以,当这些措施即使具有扶农惠农愿望时,也可能并不符合农民的意愿,因此难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当这些措施只是符合其它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无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时,农民也只能消极接受,并不能对其进行矫正,反而可能加剧三农问题。总之,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不是经由农民和其它利益集团的市场交易,其结果都会是导致解决三农问题所做的努力归于低效率或无效率。正由于此,三农问题迄今仍是中国社会发展难解的课题。

二、条件约束下的农民能力缺乏

但是,从中国三十年的实践看,在现行条件约束下,农民又的确缺乏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正如开启农村改革,率先实行农地包干的安徽小岗村人所说,我们是“一步跨过贫困线,三十年没进富裕门”。维护农民既得利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减少农民,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三个关键环节,但现实表明,在这三个环节上,农民都难以胜任利益主体的角色,通过交易有所作为。

第一,失地直接导致农民既得利益受损,但农民却不能通过交易方式或其它有效举措抵制其它群体的掠地行为。农地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地不仅成为农民经营收入的基本可配置资源,也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三十年来,社会其它群体以城市化,工业化等各种名目对农地进行着圈占。在圈占中,也会有对失地农民有所补偿,但由于圈占农地不是农民与圈占方平等交易的结果,因此,补偿既不是农民因舍弃农地而做出的选择,经过层层拔毛也很难足额地让农民获得。农民失地导致了大量农民的返贫,形成数千万三无流民。失地加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但在现有社会制度框架内,农民并无抵制其它社会利益集团圈征土地的合法措施,因此,农民群体就难以维护自身最基本的利益。

第二,农地的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但现存条件下的农民却无法以交易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但自家庭承包制实行后所造成的农地小规模的极度分散的农地经营却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由于农地分散经营的无效率,在广大地区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是,即使中国的农地资源非常稀缺,但农民却视土地如鸡肋,不仅不愿意在土地上多做投入,且宁愿放弃经营,甚而抛荒,这就不仅使农地经营无助于农民增收,还使中国的农地总体利用效率低下,且直接诱发所谓粮食安全问题。在有市场交易的条件下,农民可以通过交易实现土地的集中并实现规模经营,但在现行农地制度下,农民并无农地交易权,因此,农民就失去了自主实现农地集中的途径。

第三,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但农村居民却无力通过交易行为迁居至城镇。农村人口的数量偏大,是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世代以来也都向往着能到城镇定居,以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更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在长期的城乡有差异发展之后,农村居民要迁居到城镇就必须解决巨额的迁居费用问题。在现行状态下,多数农民仅仅凭农地和进城打工收入,几无能力支付迁居费用。因此,即使农民怀有迁居愿望,城镇也存在就业机会,广大农民也只能选择在城镇流动就业,而无力选择迁居城镇。这也是中国城市化进步始终落后于工业化进度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也正是因农民群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更强化了只有社会帮扶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三、让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农民的主体作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无力发挥,而其它社会群体替代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又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的,这便是历三十年而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死结。不论是如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所示,还是从三十年实践经验教训来看,要破解三农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出路并不是在于继续强化社会资源以各种方式对三农的注入,而是在于让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要让农民发挥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主体作用,关键之举是对现有农地产权安排进行重新界定。溯根求源,正是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既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积重难返,也导致了农民的作用无力发挥。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农村一直实行着家庭土地承包制。在家庭承包制这样一种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下,农民所拥有的只是农地的经营使用权和部份收益权,却不拥有农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农地的所有权及处置权归于主体界定含混不清的集体。在现行的农地产权安排下,由于农民没有得到农地的处置权,一方面,农地由农民经市场交易而可能形成的集中经营的过程被阻断。即使小规模农地经营不经济,农民也不能选择转让土地,而且,由于农民不能够选择用农地这一稀缺度较高的资源来与社会其它群体进行交易,就只能以相对稀缺度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社会交易,因此也限制了向城镇迁移费用的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难以实现向城镇的迁居;另一方面,农地所有权和处置权的集体所有,在现实中往往演变成少数人或地方政府所有,这就使得政府和其它利益集团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各种非交易手段得到农地,从中获取利益,并危及农民的利益。所以,从深层次上说,中国的三农问题,其实就是现行农地制度运行的均衡实现方式,其社会收益表现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其它社会集团的收益,如开发商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和财政收入的提高,其社会成本则是三农问题。

既然三农问题只是现有农地产权制度的社会成本,因此,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就只能是对现有农地制度进行重新界定,把农地处置权安排给已经拥有农地使用权的农民。

把农地处置权安排给农民,在中国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反对意见一是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二是对产生城镇贫民窟的恐惧。其实,就粮食安全问题而言,正是在农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下,滋生了其它利益集团对农地的无节制圈占,导致农地规模的急剧下降,同样,也正是由于农民没有农地处置权,导致了农地经营的规模不经济,效率低下,农业产业化无法进行,更有甚者,是出现了农民的对农地经营的轻视,直至大面积抛荒。所以,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的威胁,并不来自于农地处置权安排给农民,而恰恰来自于维持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4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

>> 浅析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村民民主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论当前村民自治中的贿选问题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完善途径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秦安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主发展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探究 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盐城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路径研究 当前高校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试论社区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当前河北省村民自治的基本状况、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路径 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规定,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但又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http:///view/3133529.htm] 规定,村党支部受乡镇党委领导,村党支部成员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村组法》又规定,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授权来源的不同,受乡镇领导的村党支部与受农民监督制约的村委会的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村民自治还不太成熟的地方,村党支部的权力大大超过村委会的权力,村委会成为它的附属机构,村支书掌握着全村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大的权力,比如管理集体企业,批租承包地等。农民对掌握着本村重要资源而又非经农民选举产生的党支部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督权利,村民自治的效力也就大打折扣。

1.2 国家行政权和村民自治权的冲突

村民的自治权力并没有完全避免来自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政权的对农村的干预。因为乡镇行政工作直接面向的是农村和农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乡镇政权手中掌握了更多关系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的资源,出于“官僚政治”的需要,他们自然不会放弃这种寻租的机会,于是在农村社会出现了村民自治权和国家行政权并存的局面。乡镇基层官员往往随意指派村党支书记,越过村党组织来控制农村,以及配套的村干部工资制等措施,肢解了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这样就加剧了国家行政权与农民自治权的紧张关系,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1.3 村务公开成为盲点,村干部腐败频发

村务公开是实现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它能够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保证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他们普遍关心、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是农民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务公开内容涉及集体经济实际收益的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以及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等涉及村民利益的方方面面。国家在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各项投入的同时,村领导班子又从农民手上征收了更多的用于村公共事务的费用,如果村务不公开,或者公开程度低,在其他监督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村干部很容易上下通吃,克扣各项资金,损公肥私,这在当今是普遍存在的,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为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前不久引起全国高度关注的“乌坎村选举”是这方面的典型。

2关于完善村民自治的解决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村民自治当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水平提升和农民自治权力的真正实现。笔者通过对有关学者的建议主张进行综合分析,试图找到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途径。

2.1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各个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只能发挥的依据,划定了各自的职责范围。综合来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过于原则,现在操作中不宜具体裁定。因而,首先就要完善《村组法》,明确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的工作内容。比如,如何界定“两委”的职责权限。再有,就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惩罚性的条款,比如,如何罢免和制裁不法的村干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约束和规范主体行为会起到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2.2 探索实行“两票制”和“一肩挑”

鉴于农村存在两个治理组织的现实,为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在已有的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探索推行“两票制”和“一肩挑”。所谓“一肩挑”,就是村党支部候选人首先要经由农民投票,再由全体党员从得票过半的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支部书记。所谓“一肩挑”,就是村党部书记同时担任村委会主任。“两票制”避免了乡镇党委直接人民党支部书记造成的与村民间的对立,而且使得党支部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一肩挑”避免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组织矛盾。二者的探索实行实际上强化了村民在村级事务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了因授权来源不同而导致的二者冲突。

2.3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源投入

如果深入分析村民自治内涵的话,村民自治不仅仅体现为村民最村级事务享有最高决定的政治权,而且体现为能够维护和不断增进村民的经济权益。村民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它的完善依赖于国家宏观的政治发展,发展完善过程相对缓慢,因而现时有效的的一个做法可以是加大对农村的各种资源投入,比如: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加大种粮补贴,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通过国家的外在力量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增加农村治理和变革的增量基础。

3结语

虽然现实的村民自治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依然表现出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巨大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有效保证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存进农民向公民的转变,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站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来看,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底层的民主化尝试,展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它的完善和发展必须依赖于有利的外部制度和法律支持,实现村民探索与国家支持的合理互动。因而,我们必须从国家宏观发展的角度来大力推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7年

[2]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5] 李定国.村民自治运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7年,第4期

[6] 郭锡兵.提高村民自治意识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5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也就是发展经济学讲的二元结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二元结构,我国从1979年起,先后推进了以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所有这些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非农化解决农业问题,以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以市民化解决农民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进入了新的起点。

二、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

(一)我国的二元结构状况。

原来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国,其经济发展必然有个工业化即非农化的过程。大部分发达国家是在农业在制度和技术得到现代化改造后进入工业化阶段。我国不是这样,一方面在人均GNP较低的水平上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没有得到根本的现代化改造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

(二)改变二元结构实现一元的方法。

面对二元结构状况,其路劲,在发展经济学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思路。一种思路以刘易斯为代表,以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由,指出改变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是,农业剩余劳动为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现代工业部门扩大资本积累,直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工业部门反过来支持农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另一种思路以舒尔茨为代表,认为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中现有生产要素已得到了最有效利用,改造传统农业的路劲是农业中引入新生产要素。

三、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技术现代化。

人们对农业技术现代化一般关注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中国正在推进的农业技术现代化,虽然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不能依靠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这要走绿色革命的道路。这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

从农业发展的进程看,农业要素的流动对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业现代化不只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生产要素。

四、农村现代化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它的最初定义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的。它基本上是指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

(二)城乡一体化。

从发展的进程分析,城市化并不是人口和要素单向的流向城市,在城市具有发展的中心地位后,城市化就要转向,也就是推进城市现代要素向农村扩散,农村逐步成为城市化所要“化”的重点,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城乡一体化。

五、农民现代化

(一)农民收入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

(二)农民市民化。

人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与农民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可行的途径是农民不进城就市民化。其内容是农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权利,城乡居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平等,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权利平等。

六、结论

本文在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出于人为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后,分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即三农现代化。归结起来,农业现代化突出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农产品品质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突出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突出农村市民化。在这个高度上推进三农现代化,就不仅仅是现有农村和现有农民的问题,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刘志斌等.三农现代化的现代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 商务印书馆, 1987.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6

1、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量大面广,影响全局。违法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非一时所能解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对症施策。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而追本溯源,查塞清淤。

1.1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及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体,一些重点项目未批先占、未供即用现象突出。这类违法用地的特点是面积大、耕占比高。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默许、支持甚至参与违法用地。三是农民违法违规建房问题较突出。四是以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名义进行违法用地。

1.2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土地管理的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土资源部门,又主要由国土执法监察大队负责对土地违法案件受理。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执法力量薄弱。二是乡镇国土所执法资源缺失。三是执法手段缺乏有效性。四是行政处罚执行到位率低。五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配合。

1.3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成因分析。诱发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归结有四个方面:(1)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2)利益驱动,知法犯法。(3)先上车后买票。(4)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存在缺陷。

2、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2.1法律本身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2.2大农业占用耕地缺少规范,给耕地保护和土地违法造成巨大压力。2.3未批先建是目前土地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2.4土地供需矛盾增大,是导致未报即占的根本原因。2.5土地管理体制不顺,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行使执法监察的职权,行政处罚的效力不明显。

3、推动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司法主张

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解决的措施,又要从法学角度探索可行途径,将行政执法的效率、速度与司法的公正性、公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政策更可行、更严谨、更配套,法律更完备、更具体、更刚性。

3.1健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如何把严格保护耕地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如何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创新土地制度和管理方法。

3.1.1 积极推行国土管理共同责任机制。3.1.2 改革征地制度。一是界定政府征地权,主要是公益性征地。二是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3.1.3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3.2探索司法介入的新途径,增强行政执法的刚性。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很现实的意义在于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国土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致使土地违法占地案件经常出现小案拖大、大案拖沓直至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3.2.1 违法占地查处引入司法保全措施。 3.2.2 实行通知类准行政行为非诉案件审查办法。3.2.3探索尝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强制执行权。

3.3建立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综合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虽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在当前制度及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制定配套措施,综合加以解决。3.3.1完善土地立法,力求能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我国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充分法律、法规依据。3.3.2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对有案不报、压案不查责任人的追究力度。 3.3.3 加强动态巡查和跟踪管理。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问题;治理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任务,从而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列入议程。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提出“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在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善治,从而促进农村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这些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界定与调研实施

多数学者对“社会管理”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各种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计划、沟通、协调、控制、指导等手段,使社会系统协调有序、良性运行的过程-一。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通常对社会管理的理解,特别是在政府的政策实施中一般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指在一些项目中,诸如环境生态、工程、灾害、社会风险等,对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控制,甚至包括公众参与活动和参与决策过程;第二,宏观的社会管理,指中央政府和地方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立法、司法、行政等方式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不稳定现象进行干预,保障人民的福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对社会共同体,包括社区、社会组织的治理,发挥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二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立法、司法、行政等方式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不稳定现象进行干预;三是作为国家对全球化经济政治社会影响的协调。有的学者把“社会管理”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社会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狭义上的社会管理,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除了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以外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狭义上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社会三大领域或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这三大部门的划分基础上的”。也有的学者指出在我国政府文件对社会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上述关于社会管理的界定侧重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管理技术,有的侧重管理领域,有的侧重管理主体,有的侧重管理内容,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指了“社会管理”的本质。社会管理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内容与具体领域、管理技术手段等,其内涵非常丰富。因此,针对农村社会管理,我们侧重调查与研究农村社会组织与社会事务管理状况。

2009年7—8月对河北省10个地市所辖的76个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村民调查问卷198份、村干部调查问卷73份,共计271份。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农村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涵盖了河北省所有农村类型,在村民与村干部样本选择方面兼顾不同境况,因此,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调查内容上划分,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两部分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从这两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反映农村社会管理的特征与问题,以及农村居民与村干部期望社会管理的改进途径。

二、农村社会管理的特征与问题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呈现出“社会组织相对匮乏、社会事务单边处理、障碍归因经济主导”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了当前河北省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会组织相对匮乏

在农村社会组织方面,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存在社会基层管理组织,50%以上的农村存在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两种服务相关组织,与红白理事会、调解委员会、妇女组织等三种协调相关组织,而农业合作社、文化技能培训机构、文化娱乐组织等服务相关组织与宗教(庙会)组织、治安巡逻队、老年组织等协调相关组织都比较少村民与村干部的应答状况之间也存在差异,村民应答比率低于村干部应答10%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对村社会组织状况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一些社会组织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上,只成立相关组织,而没有开展实际工作,因此,村民不知道某些社会组织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村民们普遍认为教育技能培训、农业合作等组织俘在意义重大,但是村民参与度不大,使得这些组织形同虚设。

(二)农村社会事务单边处理

在农村社会事务处理方面,虽然多数村民与村十部反映农村家庭关系、婚姻和邻里关系都比较和谐,但是,一_出现问题后多数人通过非式途径解决,甚至没有解决途径,使得这些事务难以得到恰当处理;随着“新农合”的实施以及新型农村衬=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将全面地实施,农村礼会保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私人非正式关系帮助解闲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但是,文体娱乐活动较少,而且往往是村民自行组织;虽然村民自身计生问题得到了较为恰当的解决,但是,治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影响着农村发展,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农村和村民自身,甚至没有任何途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社会事务处理方面呈现单边倾向,这种倾向在往是指向农村或村民自身,而政府相关部门却处于缺位状态。

(三)农村社会管理障碍归因经济主导

在农村社会管理整体状况方面,村民选择比重按照从大到小依次是一般、比较好与比较差并列、非常好、非常差,村干部选择比例按照从大大到小,依次是比较好、一般、非常好、比较差、非常差,相对而言,村民偏向于农村社会管理功过参半,好的一半差的也是一半,而村干部偏向于农村社会管理好的多于差的状况,因为村干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更多的希望看到社会管理好的一面,主观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农村社会管理面临障碍方面,村民村干部把农村社会管理的制约因素归因于资金投入有限、村民收入较低等经济性因素,对参与组织管理方面归因相对较少。在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措施方面,被访村民村干部高度一致选择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村民收入、激发村民参与、加强党政领导、改变行政管理方式、增多农村社会组织等当然,经济因素确实重要,但是,这样的归因容易使人们仅仅着眼于经济,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就农村社会管理而言,组织因素也占据重要位置,但是,无沦是村民还是村干部没有对该因素的形成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的治理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措施,积极治理,推进社会管理优化,实现农村善治。

(一)加强组织建设,促进管理优化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在建设过程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已有组织要规范其运行机制,对于需增加组织要进行科学设计,同时,针对基层管理组织、服务相关组织和协调相关组织等组织进行分类建设。目前,需要重点建设一些与农村居民息息相关的丰十会组织,也是村民非常迫切需求的社会组织,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主要是服务相关类组织,其中包括医疗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经济中介组织和文艺娱乐组织,这些组织对于促进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协调相关类组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利益维护组织如:妇女组织、老年组织等相对匮乏,即使有也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巡逻队、调解委员会等,因此,针对该类组织不但需要建立相关组织,而且要强化相关组织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功能,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对于基层管理类组织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如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真正地代表村民利益,为村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其作用,实现管理优化。

(二)提升管理能力,规范社会治理

在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方面应该明确村民、村集体与政府部门等三方的角色定位,避免单边处理甚至是“无边”处理的状念。对于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相关事务,主要关涉村民个体,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婚姻幸福、人际关系和谐是当前农村社会主流,村民个体能够很好地扮演自身角色,但是,遭遇问题时,也需要村集体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解,特别是当前社会急剧的变迁,正式途径的诉求解决渠道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对于社会保障相关事务,政府的公共福利制度在农村地区开始逐渐实施,政府角色更加明确,为农村需要者提供经济保障的可能越米越大,但是,人们的需要也不是只有经济保障要求,还有社会情感需求,因此,村集体途径或亲友帮助作为一种情感诉求渠道也显得非常必要。对于文教娱乐相关事务,除教育外,多数相关活动是由村民集体完成,虽然在调查过程中显示,多数村民的文化娱乐集中于个体型活动,强调竞争性,但是文体活动意义在于合作性,给人们一种社会性体验,因此,在该项事务中,应多筹办一些集体活动,让居民多参与其中。在环境治理方面,更多地让村民或村集体承担相关责任,甚至是没有责任主体,良好环境的治理需要村民的监督、村集体的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依法实施监控执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快速地解决。可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事务特征,明确不同主体的角色,综合提升参与主体社会事务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8

一、在思想解放中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的灵魂。思想解放的速度和程度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思想解放的质量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

1.解放思想。翁牛特旗是一个农牧业大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民营经济。突出表现在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干部,如果思想保守,就无法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等环境条件和舆论氛围;而民营企业经营者、从业者如果思想守旧,就会弱化加快发展的行动,无法形成民间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为此,基层干部必须摆脱守旧、落后、错误的观念束缚,在思想解放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活机制,放利于民。只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规定,能放的要放到底、放到边、放到位,让民营经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抓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抓县域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家要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更放胆,在发展上更放手,在市场上更放开,从畏首畏尾、犹豫彷徨的迷茫中清醒过来。要超然决策,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在思想上突破和决策上创新,理直气壮地发展民营经济,脚踏实地地投身民营经济。

2.转变观念。必须进一步认识到,民营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民营经济,是统筹地区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一定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彻底挣脱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的观念束缚,改变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彻底清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政策制约,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要借用外力发展,树立大资源、大市场、大开放、大开发观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建立灵活有效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

二、以民营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拉动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是使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解决农业增收、农民创收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县域经济的强劲动力。翁牛特旗绝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

1.扶持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富裕农户和有实力的私营企业主创办产业化龙头民营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站在农村千家万户的角度,坚持“龙头+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依靠“龙头”带动,增强带动能力,促进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推动优质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方面,旗委、政府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招商资源招商策略,引进了凌志马铃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实现了以民营企业为载体,以全粉加工及其制品为突破口,带动了农民致富,推动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要充分利用翁旗的农村市场,发挥企业在创造市场、培训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信息、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结构升级,致富农户,增加财力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他们做大做强,并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走上市场化,引导农业走向工业化、县域化,真正实现农业的非农业化和农业的高效化。

2.培育特色。民营经济有活力、有实力、有特色,县域经济才会有动力、有张力、有潜力。特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可以实现翁旗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的优化和升级。为此翁旗应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培育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使农业逐渐实现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专业乡镇,再到专业旗;由小而全到小而专,再到专而联。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在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的结合点上,摒弃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一村多品、一乡多业的小打小闹,以龙头民营企业为纽带,选定特色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业规模,构造一定生产力的优势产业带,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以城镇化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壮大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必须把“三农”问题与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壮大县域经济,才能建设好新农村、新牧区。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9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那么决定三农问题解决的焦点和核心也就是主要矛盾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多地少”,我国人均耕地不足2亩。人均耕地这样少,达不到合理的经营规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很难产生高的效益。即使调整结构,大量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是把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找到了主要矛盾,要真正在思想上对三农问题重视起来,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都能处处想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农业稳固与农民富裕的关系、过去一个时期,我们经常讲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在我们反复强调其农业重要性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经济的安全、粮食的风险,而对农民在这个前提下怎样增收的重要性考虑的少一些。不从农民的增收着眼而单纯考虑农业的稳固,导致很多政策和办法对农民的利益照顾不够。

第二、城市利益和农村利益的关系。城市利益和农村利益的矛盾在这几年我们的工作中一直客观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考虑城市利益要多一些。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三农问题在三农之外,而不在三农自身。因此,必须树立统筹发展的观念,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跳出“三农”抓“三农”。

其一是要通过土地的流动让农民有转的积极性。必须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在权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流动起来,使之产生最大的产出效益,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搞规模经营,让另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从事二、三产业,这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篇10

发展县域现代农业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同时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

发展县域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县域行政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源、火车头。县域就业、群众增收和农民脱贫等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小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加大投入,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向“精、特、新”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发展县域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相对廉价等要素禀赋的特点,能够进一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带动小城镇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此,应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促进家庭、个体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小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和家庭经济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乡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灵活多样、小而特的家庭经济,利用家庭积累扩大再生产,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全面推动农村个体创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应帮助、引导和鼓励农民创业,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增效提供产供销信息、生产技术培训,协调资金信贷渠道。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之一。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既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突出县域经济特色的主要措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型产业、企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科技兴农、兴企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县域循环农业,促进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努力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