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0:24:03

解决体制

解决体制范文篇1

一、我国劳动争议“一裁两审”机制的缺陷

我国劳动争议“一裁两审”机制的缺陷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周期长、成本高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纠纷后,可以申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期限为三十日,如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不服劳动仲裁裁决的诉讼为民事诉讼,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期限为三个月;如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期限为六个月;适用普通程序,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六个月。一审判决后,如当事人对判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判决书后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上诉审(二审)程序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判决生效后,当事人需在一年内向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而执行期限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样,如果是一个一般的劳动争议纠纷,走完整个程序,至少需一年左右时间。如果是工伤案件,因需进行工伤认定,不服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等程序,所花去的时间则更长。在这种调解、“一裁两审”的机制中,往往会耗去劳动者相当大的精力,花去大量的时间,花费相当可观的金钱(如律师费、预交鉴定费、仲裁费、诉讼费、车旅费等)。实现权利的周期长、成本高,往往会使劳动者望而怯步,选择放弃权利;或在调解阶段就降低要求,以尽快获得适当赔偿,明知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但也只能忍痛割爱。

(二)“仲裁前置”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限制了当事人权利救济途径选择权

劳动争议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基于民事纠纷的事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民的诉讼权利是一项宪法性的权利,保护当事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诉权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精神之一。任何纠纷的解决,向法院提起诉讼是当事人求得法律救济的最后一道途径。但在劳动纠纷处理“一裁二审”,“先裁后审”的机制中,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只能在劳动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决后才能取得,这种设置限制当事人对纠纷处理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救济。

(三)“一裁两审”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既弱化了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又导致行政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劳动仲裁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纠纷解决程序,提高纠纷解决的效力。一般民商事仲裁采取的是“一裁终局”制,使仲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劳动仲裁裁决不具有终局性,当事人如对裁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原来的仲裁裁决就成为一纸空文,即使经法院两审判决结果与裁决内容一致,当事人也会明显感到劳动仲裁裁决无任何权威性可言。复杂的“一裁两审”的程序,既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又浪费劳动行政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司法资源极为紧张的背景下,对已经过劳动仲裁裁决的纠纷重新立案、受理、开庭审理,案经一审、二审,最后付绪执行,司法资源的大量浪费是显而易见的。

(四)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过短,不利于劳动节者权益的保护

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所谓“争议发生之日”,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5条的规定,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一》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从法律及司法解决的规定,显而易见,劳动争议纠纷申请仲裁期限为60天,超过期间,则劳动者的权益侵害就得不到法律保护。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劳动者及时行使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因法律知识浅薄,权利保护意识较弱,特别是就业的困难等,即使权益受到侵害,劳动者首先是期望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很少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申请仲裁。而期限一过,权利就无法得到法律救济,这与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相比,显然太短,这极不利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在法律上也是显失公平的。

(五)劳动仲裁委员会独立性不够,影响裁决的公正性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成员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从劳动仲裁委员会成员的组成来看,劳动行政部门的人员唱主角,而且劳动仲裁委员会一般是附设在劳动行政管理机关,这往往导致一些争议问题的处理会受到行政部门干预,在裁决时易出现偏袒一方的结果。特别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进大量外来投资者并加以重点保护的地方,即使发现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时,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依附于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仲裁机构往往很难依法作出公正裁决。

(六)缺乏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的监控、协调、处理机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近年来,集体劳动争议的数量明显上升,而且有些具有突发性因素,对局部地方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尚未建立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的监控、协调、处理机制。因此,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监控、协调、处理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对策

解决体制范文篇2

一、卫星相撞事件暴露的国际外空活动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一)现有机制尚缺乏系统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规定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法律文件过于分散,规定的方式和解决的争端的范围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空间活动争端的解决需要适用不同的法律文件。如《责任公约》对有关空间活动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规定了通过外交途径和排除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解决空间活动争端的一般原则,而在其他相关条约、原则和决议规定得就未进行规定或规定得较为简单。

其次,在有些空间活动领域,现有的法律渊源并没有对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专门性的规定。1967年《外空条约》只对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现有空间活动的其他法律文件也仅对空间活动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产生的争端的解决做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除此之外,在其他领域内的空间活动则并未对专门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规定。

最后,现有的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法律文件尚过于原则性和抽象性,可操作性不强。如在《责任公约》第九条中规定了有关赔偿谈判的问题,在可能的程度内通过谈判途径来解决有关的争端,以及在任何一方的要求下可以组成赔偿委员会等问题。但是这个委员会的决定仅仅是建议性的,由双方在善意原则下来接受这个决定。但是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只有很少的国家可以真正执行这个原则。

(二)现有机制尚缺乏强制执行力

上述条约、联合国的原则和决议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由于其规定的原则性、抽象性以及缺乏执行机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对空间活动的国家尤其是空间大国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

首先,如上文所述,公约和原则中规定的空间活动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性和抽象性使得各国对公约和原则均作出对本国有利的解释,使得这些法律文件无法真正实施,争端并不能得以行之有效地解决。对于俄美卫星相撞事件,迄今为止国际社会也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未产生实质性的争端解决办法。两国之间的外交谈判仍在进行中。

其次,缺乏一个专门的公约和原则的实施机构,使有效地监督和保障缔约国认真履行和平解决空间活动争端的公约义务成为不可能,只能通过各缔约国各自的良好意愿来履行其义务。

最后,根据和平方式解决空间活动争端的原则,大多数空间活动争端尚主要依靠政治性手段等外交途径加以解决,对解决方式的选择,争端当事国也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

(三)现有的机制难以跟上空间活动飞速发展的步伐

首先,由于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原则大部分都是在冷战时期缔结,当时的法律文件也同时反映了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利益的冲突,各方都不肯参与谈判和接受妥协,导致相关国际公约和原则对于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过于简单和原则性。联合国外空委的设立也可说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下,随着外空的商业利用的趋势日见明显,昔日的东西方对立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发达的空间国家与发展中的非空间国家的矛盾所取代。空间活动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应当适当反映现时国际矛盾和国际整体利益。

其次,随着空间活动的不断进行,商业化和私营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组织和私人实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空间活动中来,国家作为空间法的主体已经远远不适应空间活动的发展步伐。另外,空间技术的发展也给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立提出了新问题。如航空航天器的空间地位问题及责任如何承担问题,都给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提出了挑战。

二、完善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的构想

针对空间活动争端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关于建立和完善外空争端解决机制的构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通过在原有的关于空间活动的公约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外层空间条约,在条约中加入专门用来解决外空争端的部分,以此来弥补联合国现有外空条约体系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对现有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使之适应于解决现行的空间活动的争端;三是补充性地提出建立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端机制的建议;四是充分完善国际合作和国内立法,以更有效地实施和执行国际法德规定,适应空间活动和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制定统一的空间法条约及解决空间活动争端公约

空间活动的日益发展迫切要求制定统一的空间法条约。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法律小组委员会第四十四届会议上,一些代表团(其中包括中国)就提出,尽管联合国现有外层空间条约的规定和原则构成了各国应予遵守的制度,应鼓励更多国家加以遵守,但空间活动目前的法律框架需要修订和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活动性质的变化。这些代表团认为,可制订普遍和全面的空间法公约,以弥补目前因法律框架落后于空间活动发展而造成的缺陷,同时不损害目前已生效的这些条约的基本原则。对于外空争端解决机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各国制定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外层空间条约来弥补,在这个条约中将规定全面和完善的外空争端解决机制,使该机制适用于空间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争端。

国际法协会在1984年就曾制定出解决空间活动争端的公约草案,该草案后来在1998年又得到进一步的修订。该草案包括了非强制性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解决争端的不同程序,提出了建立“国际空间法法庭”的设想。条约草案的主要宗旨就是建立一套适应于外空活动商业化的和平解决争端的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各种制度性的安排,强化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争端当事方的约束力。

(二)完善现有外空条约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定

完善联合国已经制定的各个外空条约,赋予现有条约中关于争端解决的原则以增强可操作性以及对当事国的强制性和约束力,通过逐步将外空争端的解决方式纳入法律化和司法化的途径提高争端解决的实际效力似乎更为可行。例如,国际法协会在研究修订1972年《责任公约》的问题时就曾指出,应当对该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的“若各方同意,委员会的决定应是最终的并具有约束力;否则委员会应提出最终的建议性裁决,由各方认真加以考虑”修改为,“求偿委员会的决定原则上是最终的并具有约束力,除非当事国明确表示反对”。又如,国际空间法研究所举办的21世纪空间法讲习班曾提出,在解决空间争端方面,特别是解决空间商业化引起的各种争端时,应当考虑到解决国际争端的国际惯例所使用的仲裁规则。

(三)逐步建立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端的机制

在以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外空争端,除了运用政治和外交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外,也应当适当考虑通过国际法上的仲裁、司法诉讼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国家之间有关空间活动的争端,如果有关国家同意,完全可以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1款提交联合国国际法院解决。有些学者也曾建议在国际法院内设立常设的或者非常设的空间分庭,解决空间争端;有学者也建议,参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及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时间,强化国际仲裁机构和司法机构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的功能,特别是通过赋予国际司法机构强制性管辖权,使外空争端的司法解决方式对当事国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四)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和国内立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空间活动的争端解决必然要考虑到我国的利益。目前由于我国尚无系统全面的国内空间立法,所以加快空间立法,解决商业化和私营化以及国际合作所带来的空间活动争端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完善国内立法,在国内法中逐步规定空间活动的争端解决机制,既与联合国的国际条约和原则相统一,承担起相关的国际责任,也能树立起负责任的空间大国的良好形象。

解决体制范文篇3

一、信用证软条款概述

国际商会2007年最新实施的UCP600仍然没有增加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规定,目前国际上也并没有一部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明确的定义,国外从事贸易实务者和学者一般将其表述为:Clausesinthedocumentarycreditwhichmakeitimpossibleforthebeneficiary(seller)tomeettheconditionsofthedocumentarycreditonhisownandindependentlyofthepurchaser.即在信用证中规定的使受益人(卖方)难以独立于买方独自实现信用证利益的条款。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信用证软条款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如:

“Thisdocumentarycreditwillbecomeeffectiveprovidedyoureceivedtheauthorization.”

2.要求签字或印鉴与样本相符的软条款。此类软条款可以表现为货物检验证明或货运收据由进口商或开证人授权的人出具和签署,其印鉴应由开证行证实方可议付;还有可能表现为商品检验证书由特定的人或单位出具并签署,但他们的印鉴必须由通知行证实等。

3.商检中的软条款。如:

“Inspectioncertificateissuedandsignedbytwoexpertsnominatedbytheapplicant,thespecimensignaturesoftheindividualwhowereauthorizedtosignthecertificatewerekeptbyus.”

4.装运中的软条款。如:

“Shipmentcanonlybeeffecteduponreceiptofanamendmentofthiscreditadvisingnameofcarryingvesselandshipmentdate.”③此条款使开证申请人完全控制货物是否装船、何时装船,并且限定了运输船只,这对受益人是极其不利的。

5.要求受益人对发货后无法掌控的情况负责的软条款。如欧洲某银行开出的一信用证中规定,“如果货物到达目的港,而进口商没有事先得到海关当局颁发的进口许可证,进口商将保留撤销与该信用证有关交易的权利,因为该信用证是以得到所需要的进口许可证作为条件的,此时,受益人应承担因运送货物和撤销信用证所引起的一切费用。”

信用证软条款内容不多,语句简洁,多具有隐蔽性,且通常不是信用证必要内容,不易引起当事人注意,极易疏忽。同时其表现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分类就完全概括。

三、信用证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1.国际商会应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上文已经提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没有明确界定,对其性质没有进行定性,也没有相应的机制设计,各国对于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还处于探讨阶段,这对于解决目前比较多的软条款问题十分不利。国际商会虽然是私人机构,①但它是制定信用证制度的权威,其所制定文件能得到各国的适用。

2.设置保障进口商权利的信用证制度。信用证软条款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最根本的,那就是信用证制度本身出现了缺陷。如果从信用证机制之外去寻找救济,无异于全盘否定经过长时间考验的信用证本身的生命力,也是不现实的。信用证制度之内是解决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的最好场所,因为只有在信用证机制内解决软条款问题,才能既兼顾信用证机制的基本原则,不会影响信用证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直接和高效,并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信用证机制约束双方当事人。

现行的UCP600对于卖方的权益保护比较充分,而对于买方的保护则不够,主要是只要出口商提交了表面相符的单据,议付行就有无条件放款的义务,而进口商却不能通过信用证保证出口商的履约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货物是否装船,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进口商根本无从知道,贸易实践中也不乏利用单据进行信用证欺诈的例子,有时即使是很快发现出口商欺诈,也为时已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进口商就开出软条款信用证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进口商纯粹是为了控制货物质量倒也无妨,但随着信用证软条款的应用,很多进口商从开始只是单纯地为了控制货物质量,逐渐发展为控制市场风险,甚至是进行诈骗。开具软条款后,进口商附带有了控制市场风险的机会,商人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这就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且将进口商的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出口商。更有甚者,有很多不法商人,也通过这个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名义来骗取出口商高额的开证保证金、佣金甚至货物等。

要克服信用证的这种失衡,需要建立协调双方权利义务的客观标准,也就是要设计一个平衡器,这个平衡器能使买卖双方及时得到对方的有关信息,进口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货物的真实情况。如果信用证能够平衡出口商和进口商双方的利益,就可以杜绝进口商利用控制货物质量的理由而开立信用证软条款了。

有学者建议做如下的设计思路:“规定议付行在收到卖方提交的各种单据的同时,应将其复印件迅速地交给买方,使买方通过单据可以大致地了解卖方有没有欺诈;与此同时,应该赋予买方一定的权利,即只要买方提出异议(以书面的形式作出),银行就可以拒绝向卖方付款,但仅限于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买方未采取有效的司法救济措施的话,银行可以无条件放款,而且一旦买方指示错误,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费用。”这种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解决思路。在这种设计下,进口商可以及时了解出口商的履约情况,有没有信用证欺诈的嫌疑等,这样进口商的权利可以得到较多的保障,不至于使进出口商权利义务悬殊太大。

3.统一信用证的格式和统一必须审核的信用证条款。目前,世界各地的信用证格式、内容和措辞均缺乏统一标准,信用证条款约定的随意性太强,这样进口方就可以利用受益人的弱点或者疏忽大意,约定对自己有利的软条款,以限制受益人权益,甚至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欺诈。

学者和实务界在信用证的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意见,主要是开证行名称、开证日期地点、信用证号码、受益人名称和地址、开证申请人、信用证性质、汇票要求、货物内容、装运条款、信用证有效期、保证责任条款、开证行签字等。国际商会可以在信用证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信用证格式并加以推广。国际商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致力于信用证格式的标准化,②制定统一格式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在有些国家和有些领域已经有所突破。

考虑到每个交易可能会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统一的信用证中可以规定一个区域专门用于规定信用证中的特殊条款。该区域中也只能规定单据条款,而且是出口商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条款,而不能规定在出口商控制之外的条款。由于所有特殊条款均规定在特定区域中,也方便出口商特别小心审查。如果国际商会能够制定出尽可能统一的格式和必须审核的条款,不但能节省信用证当事人在制定信用证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对消除信用证软条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说任何制度都不能防止欺诈,但一个好的、完整的制度应该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欺诈发生的几率,因而,对信用证制度本身的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笔者认为,信用证制度应该在坚持其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一方面完善关于信用证的内容、成立及生效方面的详细规定,另一方面应该平衡好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上述原则下对UCP600的有关规定加以补充和完善。

解决体制范文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集中管理

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进行资源配置与联系世界的重要途径。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期建设投资大、运营回收周期长,因此,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显著特点。为保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的运行与开展,将政府职能与高速公路的管理经营活动运行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决定的[1]。

1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的划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速公路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经营管理的体制也在相应发展与完善。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交通需求以及自然条件之间存在差异,使各地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并不统一,可以按以下方式划分。

1.1按行政管理关系划分

在省一级的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运营中所需的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协调管理,这就是集中管理型体制。分区管理型体制是指由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统一与部署安排,将路网分割成不同区域来进行管理,各区域的管理部门拥有独立决策权,互不干扰,由主管部门来协调和解决矛盾。专项管理型体制通过省交通主管单位直接指导,针对管理的要求与特点成立专项管理部门,项目与管理部门之间保持相互独立[2]。

1.2按管理机构的不同性质划分

高速公路事业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区分管理,主要采用自支自收的管理方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一规定车辆通行费的标准,并严格审批每年营运计划管理的经费并拨款,充分体现我国高速公路的准公共产品特性;高速公路采用公司企业的运营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核算体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是企业管理型的管理模式。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单位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方法对高速公路运营中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运营机制。

1.3依据建设与运营的关系划分

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管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以把经营管理体制划分为建管分离与建管一体化两种不同的体制。建管分离是由交通建设主管单位成立高速公路建设的管理项目部对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全程督导,建设完成并竣工验收后交由运营部门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职能部门的权力交叉,另一方面也存在投资渠道和运营管理的链接不通畅的管理经营问题。建管一体化是指整个建设和运营都将由省级交通主管单位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最大化发挥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与价值,管理人员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整体的综合管理运营水平较低。

1.4按交通执法模式划分

把交通和公安联合组建成一个交通安全运营管理机构,这种管理体制被称为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结构下设立高速交警与道路管理等部门,分开管理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保护等任务,整合两部门之间的高速公路管理权力,大大提高道路资产运营管理与安全管理的效率。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职能交叉和多头执法的不利因素。

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2.1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1)管理主体定位不清,滋生腐败。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与建设企业之间存在权力职能上的交叉,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质量,容易滋生腐败。2)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经营效率低下。由于高速公路的融资条件以及建设运营的差异,高速公路的经营压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容易产生不同的收费标准,造成收费混乱,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效率。3)养护施工的市场化进程。目前,全国各省市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采用的是以地方为主体的制度,在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下,依照省、市、区县划分养护责任单位,采用标准化的养护施工工艺,这种管理体制养护管理机构是隶属于政府事业单位的内部,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市场化程度较低时会对养护工作中质量控制和监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3]。

2.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

2.2.1政企不分,权力过于集中政府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具有监管甚至是决定性的权利,能够完全左右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部分官员成为所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权力高度集中。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投入巨额资金,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例如通过企业的模式筹措资金,这极其容易造成政企不分,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的管理效率,缺少监管,在权力以及大量资金的诱惑下出现利益输送情况。2.2.2条块分割管理,取费标准不统一高速公路由于建设工程量庞大,采用多标段同时建设的模式,各段融资模式存在差异,导致在同一条高速公路建设路标段中存在数个相互交叉且不隶属的建设管理单位。各建设单位之间行使管理权的目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各单位缺少相互统筹协作,很难发挥高速公路快捷、高效的建设要求。另外,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滞后、经营管理主体多元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统一先进收费制式的推广应用。2.2.3路政管理与交通安全管理脱钩,多头执法高速公路中的行政管理工作由交通厅负责,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由省公安交警总队负责,这种工作管理体制模式难以清晰区分交通管理与公安执法部门的权力范围,对各自工作内容职责内的职责缺少制约。高速公路实际运营管理中两部门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导致路政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交通安全管理产生脱钩。2.2.4养护管理方式的地域局限高速公路产权、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但地区之间高速管理经营体制的差异造成不同的经营目标。目前,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基本局限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无法实现市场开放,规模整合难以实现,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监管到位的高速公路养护市场难以成型。

3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3.1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关系

1)实现政企分离的高速公路管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应将建设管理的职能划归到经营公司。一个经营公司负责一条高速公路的经营,或者将多条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整合到一个公司负责,并且制定统一的管理考核体制、划分好主体责任。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的运营部门负责运营阶段的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与过路费收取,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实施的经营管理体制,对政府监管与高速公路企业经营职能进行分离。2)建立制衡的法人治理监管。高速公路公司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保证自身高效运行、系统正常工作,在保证经营效率的同时,成立与之对应的权力督促机制。依据法规体系规定对公司的主要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进行厘清,同时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跟进。

3.2加强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建设

1)市场准入资质化。交通主管部门及时制定和颁布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市场管理准则,划定养护企业的主体责任及义务要求,制定养护市场公平竞争规则,保证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加强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监督与监管,建立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高速公路养护市场运行管理机制。2)养护队伍专业化。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有较高的技术和机械化要求,应当保证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主管部门应当针对高速公路养护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与方法指导,提高高速公路养护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

3.3优化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手段

1)高速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要加快完善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体制的经营模式,充分使用现有的高速公路路网资源,从而节约成本,增加生产效率。我国未来的高速建设工程逐渐趋向信息化、网络化,应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立连通的高速公路信息服务网络。2)全面普及ETC系统。ETC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的重要体现,ETC收费系统大大提升了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减少了通行等待时间,节约运营人力成本。因此,ETC系统的推广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建设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表1为人工收费与ETC收费比较。

3.4加强高速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公路执法管理的主体部门、限定相关执法部门权限,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核心控制要素有以下几点:建立健全政府特许经营企业的活动管理监督体系以及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机制;明确政策性风险与经营性风险的承担主体,避免社会资本承担政策性风险,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4结束语

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热门和重点领域,政府管理职能不断适应公共交通运输领域发展建设要求,现已经建立完善的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交通需求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制度,经营体制的建立主要是围绕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活动的主体,需要同时保证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质量和效率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锦.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H省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明文锋.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风险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14):62-63.

解决体制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三)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四)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

[2]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孙志燕,高世楫。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11).

解决体制范文篇6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自7月18日起,全县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总体上由分析检查阶段转入整改落实阶段。今天,县财政局召开分析检查阶段总结和整改落实阶段部署会议,回顾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安排部署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下面,我根据全县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总结暨整改落实阶段动员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

在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县财政局按照县委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积极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全面完成了第二阶段“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各项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广开群众言路,充分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二是认真对照检查,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三是凝聚集体智慧,保证了分析检查报告质量;四是坚持边查边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前两个阶段工作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整改目标,落实工作责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精心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要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要把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使整改落实工作目标更加清晰、要求更加具体、责任更加明确、落实更加到位,为整个整改落实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总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整改落实的分管领导、部门和责任,整改方案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并向群众作出承诺。具体来讲,一是要梳理好整改落实项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类,对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创造哪些条件、哪些问题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解决、解决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都必须做到清楚明了。同时,要对完善哪些制度,区分废、改、立三种情况,都要在方案中进行明确,便于接受监督。二是要细化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重点问题,要分门别类地从明确责任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实行激励措施、完善监督约束等各个方面,提出详细的工作措施,增强整改落实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尤其要靠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责任人的责任,防止整改工作走过场,落不到实处。三是要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方案行不行,必须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来评判。整改落实方案形成后,要主动听取、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完善,使整改方案真正切实可行。要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整改措施、时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都要向群众进行公布,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下功夫解决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是深入开展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贯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前一阶段的工作看,县财政局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但这只是初步的,还需要在整改落实阶段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全力解决。一是要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围绕中央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好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梳理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攻坚,下大气力去解决。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一般性的问题,来代替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二是要明确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解决问题来明确发展的思路、发展的规划、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措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能单纯地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更不能为了完成活动任务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三是要解决好当前最紧迫的突出问题。要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结合贯彻落实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县委应对金融危机、加快项目建设的各项措施,着力解决当前全县经济运行、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取得制度建设成果,是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要高度重视,靠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一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重点。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县委就提出了我县要建立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体制机制。这些体制机制都是事关全县发展全局、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性体制机制,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中之重。县财政局承担着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一定要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以赴推进这项工作,力争拿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要把握好体制机制创新的着力点。创新体制机制工作,必须找准着力点,下大功夫、下大气力抓好落实。要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勇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吃透县情、研究问题上下功夫,瞄准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最需要破解的难题,提出推动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新办法;要在系统配套、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从实体性和程序性两个方面,规定清楚实现科学发展应该做些什么、由谁来做、怎样去做、怎样监督落实等内容,切忌照搬照抄,搞大而全、大而空,脱离实际的文字游戏。三是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措施。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独立完成是不现实的,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方面要做好横向的分析论证工作,多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反复修改完善。另一方面,要做好纵向层面的衔接,与县委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相一致,与各部局出台的制度相衔接,与基层实际相符合,真正使我们出台的体制机制切实管用,长期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以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代替体制机制的创新,也不能以制定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代替体制机制创新。同时,既要按照进度要求按期完成,更要注意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做好总结和测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党员和群众满意不满意。县委要求,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整个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满意度测评工作。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对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总结工作,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也要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明确改进的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既为本部门今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下一批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成功的经验。满意度测评,要做到客观公正,测评的内容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对解决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满意度。关于满意度测评的内容、评价、测评方式、评价主体的确定等,都要按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意见进行,确保满意度测评的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要把测评的结果,作为评判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测评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要分析原因,及时补课,限期整改。

三、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我县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经过三个月的共同努力,现在到了抓落实、见实效的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县财政局党支部进一步加强组织

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强化工作力度,务求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一)继续深化学习。按照县委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的要求,继续抓好学习,力求活动每推进一步,思想认识都能够深化一步。当前,重点要把学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充分认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要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对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力贯彻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扎实做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二)靠实领导责任。无论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归根到底都要靠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去抓,带头去推动。按照县委的要求,县财政局在整改工作中,必须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要心中有数,对整改的重点要统筹谋划,对整改的进度要合理安排,务必把整改落实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敢于负责,不等不靠,认真负责地抓好自己分管领域内的整改工作。要保证每一项整改任务、工作措施都有人来抓、有人负责落实。

(三)抓住重点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前一段时间,县财政局坚持边学边改,已经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对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也做了一些研究。在集中整改落实阶段,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在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上狠下功夫,保证整个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解决问题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那些事关大局又有可能经过努力近期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尽力办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做好体制机制工作创新也十分重要,要抓紧时间,认真研究,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选择当前迫切需要而且实践基础较好的制度,着力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努力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解决体制范文篇7

经过近一年来累计千余小时的潜心研习及反复修改,作者于近日终于完成了TheWTODisputeSettlementMechanism:anAnalysisoftheDSUinPositivism一书的初稿创作。

本书对截止2002年五月底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所通过的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进行了系统性的精心编选,并根据下列主题进行了分类分析:利益的丧失或损害(Art.XXIII:1,GATT;Art.3.8,26,DSU);专家组程序的启动(Art.6,7,10,21.5,DSU);专家组的职责(Art.3.2,11,DSU;Art.31,32,ViennaConvention);反倾销争端的特殊规则(Art.17.4-17.6,AD)等。书中主要对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中所涉及的“基础问题”(preliminaryissues)或“程序性异议”(proceduralobjections)进行了阐述,并且对DSU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却至关重要并且在WTO具体案例中被频繁涉及的证据规则,本书也进行了详细分析。尽管如此,本书并不试图穷尽一切,而只涉及那些产生于WTO争端解决程序而作者认为得更值得目前关注的一些问题。

而且,本书主要着眼于实证分析而非理论阐释。因而,作者的分析主要基于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在其报告中所作出的精炼而逻辑缜密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报告并不构成有拘束力的所谓先例判决,因而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并不受先前报告的法律拘束。但是,DSB的实践证明,某一特定案件中的相关裁决频繁地被后来的专家组或被上诉机构在后来的案件中所引用或采纳。正如上诉机构在Japan-AlcoholicBeverages(DS44)〖1〗一案中所指出的,“已经通过的专家组报告是GATT规则(acqui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常常被后来的专家组所考虑。它们在WTO成员间创设了合法预期(legitimateexpectations),因此应该在其与某一争端相关时被考虑”。此外,即使是没有被通过的专家组报告,后来的专家组也可以从中寻求有用的指引,只要其认为相关。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上诉机构在1996年2月向DSB通报其上诉审工作程序的信中所述,“在我们作出裁决时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也是重要的,这有利于WTO的每个成员以及我们所共享的多边贸易体制整体”。类似于GATT的实际演变过程,DSU中所没能明确规范的大量问题的进一步澄清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发展,也只有通过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测试并不断澄清和完善,才能逐渐取得进展。

考虑到上面这些因素,尤其是注意到密切关注并深刻理解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在具体案例中的相关立场,对于WTO成员是具有非常重大之实际价值的,作者对WTO争端解决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作为新成员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尽微薄之力。

为及时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并共商于诸位网友,对TheWTODisputeSettlementMechanism:anAnalysisoftheDSUinPositivism一书原稿,作者经过大副删减而节选其精要后,拟对其进行适当编修并加以认真译校,及时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向诸位网友推出。作者计划于2002年7月份分5批次陆续推出该系列论文。在此,节选该书稿第一章(Introduction)作为该系列论文的开篇。

DSU系列论文之开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显著进步

由于一国政府规范和控制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有限,日益增强的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正明显成为各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一系列成果,正是解决这些与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问题的一步重要努力。而WTO体制的关键和核心则是,发展于GATT过去数十年来的经验和实践而现在由新的作为WTO协议一部分的《争端解决谅解》(theDisputeSettlementUnderstanding,下称DSU)〖2〗所精心规定的争端解决程序。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争端解决机制在任何条约体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那些用来规范当今国际关系中复杂的经济问题以使得国际合作更加便利化的条约体制更是如此。争端解决程序有助于增强规则的有效性和可预期性,这对于国际规则的有效运作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们就将对由DSU所调整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一概述性的分析。

一、司法化(Judicialization)趋势:一个完整的规则导向型(IntegratedandRule-oriented)争端解决体制

包括DSU在内的WTO协议于1995年1月1日的生效,为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创造了一个更为完善的规则和程序体制。根据WTO协议(theWTOAgreement)第Ⅱ:2条规定,附属于该协议的DSU是一个“对所有成员都有效的本协定的组成部分”,DSU第1.1条进一步将这一规定具体化。

尽管传统的GATT争端解决的专家组制度构成了现行体制的主要部分,然而通过从争端解决的权力导向型的外交策略向规则导向型的法律方法(frompower-orienteddiplomatictorule-orientedlegalmethods)的转变,新体制表明了趋向“司法化”的显著趋势。新的WTO争端解决体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先前GATT体制中所存在的“规则选择”(ruleshopping)或“法庭选择”(forumshopping)的空间更小了,尽管DSU第1.2条也列举了适用于特别协定的特别规则。DSU第3条强调了WTO争端解决体制的规则导向功能和法律优先性(legalprimacy),该条部分规定为:

“...

2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各成员认识到该体制适用于保护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及依照国际公法解释的惯例规则澄清这些协定的现有规定。DSB的建议和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适用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

5对于根据适用协定的磋商和争端解决规定正式提出的事项的所有解决办法,包括仲裁裁决,均应与这些协定相一致,且不得使任何成员根据这些协定获得的利益丧失或减损,也不得妨碍这些适用协定之任何目标的实现。

...”

而以“多边体制的加强”(StrengtheningoftheMultilateralSystem)为标题的DSU第23条,则强调了有别于那些选择性争端解决制度的WTO争端解决体制的排他性(exclusive)特征。DSU第23.1条规定:“当成员寻求纠正违反义务情形或寻求纠正其他造成适用协定项下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情形,或寻求纠正妨碍适用协定之任何目标的实现的情形时,它们应援用并遵守本谅解的规则和程序。”更为重要的是,争端解决报告的准自动通过(quasi-automaticadoption)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特征,是另一个有助于该机制“司法化”的因素。在WTO框架下,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通常被视为将被DSB通过,除非“DSB一致同意不予通过”(16.4,17.4,DSU),即存在所谓的“反向一致”(negativeconsensus)不予通过这些报告,或者专家组报告被上诉。

另外,除了将以前GATT的实践法定化,DSU还建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来管理这些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总而言之,WTO中法庭式的(court-like)专家组和上诉审程序,以及争端解决报告的准自动通过,排除了可能的政治阻碍风险。WTO专家组程序和准司法化上诉审程序也将有助于提升争端解决报告中法律推理的质量,而改善的法律质量以及透明度,也必将提升这些报告在地区或国内法庭程序中被考虑的可能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特征

如上所述,WTO协议中的争端解决体制与先前的GATT体制根本不同。除了争端解决的完整体制以及报告的准自动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DSU)中还引入了其他一些进步。具体而言,与先前的GATT体制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最重要的特征和进步可作如下归纳:〖3〗

----签约方建立专家组的权利被正式确认(Art.6)。

----专家组程序的迅捷的时间框架在各个方面都被明确规定(Art.12)。

----专家的选任及其能力通过更多的对非政府专家的依赖而有所改善(Art.8)。

----专家组程序中规定了可以方便争端方寻求和解的中期评议阶段(Art.15)。

----规定了适当的程序确保其他成员的利益被专家组充分考虑到(Art.9,10)。

----专家组可以向其他私人或机构专家寻求信息和建议,以完善为做出正确裁决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Art.13)。

----专家组通过对争议事项所进行的客观评估,协助DSB为解决争端而提出适当建议或裁决(Art.11)。

----一个新的争端管理机构(DSB)管理争端解决程序(Art.2),并通过“反向”或“逆向”一致原则自动通过专家组报告(Art.16.4)。

----如果专家组裁定争议措施与适用协定不一致,它可以建议有关成员采取措施以符合协定的要求,并可以进一步建议成员执行有关建议的方式(Art.19)。

----DSB被授权在专家组建议或者裁决作出后的合理期限内及时监督有关建议的执行情况(Art.21)。

----建立了当事方可提出上诉的常设上诉机构,以使专家组报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专家组所作出的法律解释受到审查(Art.17)。

三、上诉审程序的引入

之所以说DSU更强调WTO争端解决程序的解释与适用的“规则导向”而非“权力导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WTO争端解决机制允许上诉机构对专家组裁决进行法律审查。作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的又一贡献,WTO框架中的DSU引入了上诉审程序,上诉审程序是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比GATT争端解决机制更为进步的一个最突出特征,也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新特征。DSU明确规定了争端当事方的上诉权,争端当事方有权在专家组报告向DSB提交之前提出上诉。而且DSU第16.4条在授予当事方“上诉权”时,并没有如同许多国内或国际法庭程序中所要求的那样,将这一权利与某些先决条件(filteringdevice)相联系。

前文已经提及,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定了专家组报告的准自动通过规则,而不需要以前GATT体制的多数同意原则。这之所以能被接受,除了增加了专家组“中期评审”(interimreview)(Art.15)的规定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过由七名独立专家组成的常设上诉机构(standingAppellateBody)对专家组报告进行审查的上诉机制,为可能错误的专家组报告提供了额外的保障(Art.17)。WTO的上诉审议正是由这个为平衡专家组报告的准自动通过而建立的常设上诉机构来进行的。“WTO的常设上诉机构在各方面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国际法庭(aninternationaltribunal),它是为了根据国际公法框架内的有关规定,就成员之间涉及它们在不同的协议项下的各方面义务的争端的公正的最终的解决,而建立的。这一结论并不能因为没有使用‘法庭’(tribunal)一词而受到质疑,因为如同专家组那样,上诉机构可作出正式的并被该组织[WTO]的有关机构[DSB]所自动通过的报告。”〖4〗

如上所述,引入上诉程序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专家组法律裁决中的错误,上诉机构的审查"应限于专家组报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issuesoflaw)和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legalinterpretation)"(Art.17.6)。这一有关上诉审范围的规定对于上诉机构对上诉中提出的具体问题(specificissues)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就此而言,上诉机构在EC-Hormones(DS26/DS48)中曾裁定:“根据DSU第17.6条,上诉审被限于专家组报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专家组所作的区别于法律解释或法律结论的事实裁决(findingsoffact),原则上不受上诉机构的审查。诸如关于某一事件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是否曾经发生的裁定,就是典型的事实问题。…关于某些特定证据应被适当给予的可信性以及可采纳度(thecredibilityandweight)(即证据的鉴别(appreciation))的裁定,也是事实调查程序的一部分因此原则上属于专家组作为事实调查者(trieroffacts)的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的范畴。然而,特定事实与特定条约规定的一致或不一致性则是具有法律特征的事项,它属于法律问题。专家组是否已经根据DSU第11条对其审查的事实作出了客观评估(objectiveassessment),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因而如果被适当提出上诉,也属于上诉审的范围。”〖5〗

上诉机构“可以维持、修改或撤销专家组的法律裁决或结论”(Art.17.13)。因此它有完全的权力(fulljurisdiction)来判定案件的法律价值(legalmerits),并且可以用其自己的裁定部分或全部确认或取代专家组的报告。上诉机构也可以只纠正专家组的法律解释并修改专家组的法律结论,而不影响专家组的整体结论和建议。而上诉机构履行的更一般职能则是,在WTO争端中从全体成员的利益出发,确保法律的适当适用和解释。尤其是履行DSU第3.2条所规定的争端解决体制的一般功能,即“保护各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及依照国际公法解释的惯例规则澄清该适用协定的现有规定”。然而,上诉机构的裁决只适用于特定的争议事实,这是与DSU第3.2条的下列规定相符的,即“DSB的建议和裁决不能增加或减少适用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6〗

四、WTO争端解决程序

WTO争端解决之所以比GATT机制更有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争端解决的有约束力的时间框架。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图表来理顺一下WTO争端解决的基本程序。

磋商(如果60天内没能解决争端成员可以请求设立专家组)[Art.4]

可选择的斡旋、调解和调停[Art.5]

∣——→

DSB设立专家组(不迟于DSB第二次会议)[Art.6];专家组权限范围的确定[Art.7]

专家组的组成[Art.8];专家组工作程序[Art.12;DSU附录3]

专家组向当事方提交报告,中期评审[Art.15]

专家组报告的通过(60天内除非被上诉)[Art.16]

上诉审(不超过60-90天);DSB通过上诉机构报告(30天内)[Art.17]

DSB监督报告的执行[Art.21]

在没有执行的情况下,双方磋商补偿;没有达成补偿协议时,DSB授权报复[Art.22]

然而,无论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必须指出的是,正如上诉机构在US-LeadandSteel(DS138)中指出的,“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DSU设想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只有争端的当事方或第三方才能参与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程序。并且,根据DSU,只有WTO成员才有作为某一特定争端的当事方或第三方参与的法律权利。正如我们在UnitedStates-Shrimp中所清楚指出的,‘…诉诸WTO争端解决的权利被限于WTO的成员。根据目前的WTO协议及其适用协议的规定,这一权利不适用于个人或国际组织,无论政府性的或非政府性的’。我们在UnitedStates-Shrimp中也曾强调:‘…根据DSU,只有作为某一争端当事方或已经向DSB通知其成为此争端之第三方的利益的成员,才有向专家组提交提呈并由专家组审查这些提呈的法律权利。…相应的,专家组只对那些当事方或第三方在专家组程序中提出的提呈,才具有法律上的义务予以接受和适当考虑(dueconsideration)。’不是WTO成员的个人或组织,没有向上诉机构提交提呈或被听取意见的权利。上诉机构没有法律义务接受或考虑不是WTO成员的个人或组织主动提交的法庭陈述(unsolicitedamicuscuriaebriefs)。上诉机构只对那些某一特定争端的当事方或第三方所提交的提呈才有法律义务予以接受和考虑”。〖7〗

至此,本文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些概况作了简单介绍,作者将在之后陆续推出的系列论文中对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在具体案例中做出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涉及DSU基础问题的裁决进行分析论述。

〖1〗除另有特别标注外,本系列论文中所引用WTO案例均来源于:。

〖2〗除另有特别标注外,本系列论文中所引用WTO协定文本均来源于:;并参考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北京,2000。

〖3〗参见GiorgioSacerdoti,''''AppealandJudicialReviewinInternationalArbitrationandAdjudication:TheCaseoftheWTOAppellateReview'''',InternationalTradeLawandtheGATT/WTODisputeSettlementSystem(PetersmannEd.):KluwerLawInternational,London,1997;第271页。

〖4〗参见注释〖3〗,第273页。

〖5〗WT/DS26/AB/R,DS48/AB/R/132。

解决体制范文篇8

根据县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中共××县司法局党组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县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主题,精心谋划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运作、高水平推进,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使学习实践活动“规定动作”逐一落实,“自选动作”不断创新,确保全局上下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有热度、有力度、有深度、有亮点、有成效,突出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在分析评议阶段,我局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提出“13545”整改目标,为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奠定了基础。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现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整改落实阶段是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成果,集中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的重要阶段。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的工作。为扎实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我强调以下四方学面习意网见。

一、结合学习调研成果和分析检查情况,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按照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并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重点工作台帐”。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必须注重“三性”(针对性、操作性、长效性)。

一是围绕要求抓关键,突出整改方案的针对性。以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为基础,在努力取得和扩大思想成果上下功夫。在整改落实阶段,要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以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为核心,在努力取得和扩大实践成果上下功夫。以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的,在努力取得和扩大惠民成果上下功夫。继续深化“法律八进”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完成与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围绕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查找出来的我局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务实扎实的举措,进行重点整改。

二是立足成效抓重点,突出整改方案的操作性。将整改落实阶段的标准定在解决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定在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水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上,定在为实现“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上。针对领导班子和机关要针对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切实从根源深处去剖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认真制定既操作性强,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能不能解决问题,敢不敢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机关以及每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是集中精力抓落实,突出整改方案的长效性。要坚持领导带头,对整改落实的每一项任务,都要逐项明确责任领导、承办部门,把任务分解细化,把责任落实到人。要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相互促进见成效。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进一步坚定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信心。要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制度建设长效性。制度在精不在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握四个原则:要突出针对性;要体现创新性;要注重系统性;要加强可操作性。在制定整改方案时还必须做到“四个明确”:一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认真梳理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分析检查阶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的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

特别要从落实科学发展、推动司法行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整改落实项目,重点整改落实。二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针对整改落实内容建立工作台账,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对于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列出工作进度表,明确方法步骤,以“倒计时”的方式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在活动结束前全面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列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三要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逐项研究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四是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确定整改落实项目负责人,督促责任部门、责任单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及时把整改落实内容进行责任分解,逐项明确责任领导、承办部门,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对于涉及需跨部门和多单位共同解决的问题,要加强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好单位部门间的职责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整改重点、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明确重点,集中解决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和调度督查,切实解决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在解放思想方面、创优争先方面、亲民为民方面、干事创业方面、廉洁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整个系统干部作风实现大的转变和大的提升。一是重点解决好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在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再次进行梳理、归纳、提炼,紧紧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加快推进“四县”战略,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我局提出的“13545”整改目标下大力解决一批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大的突出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好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将反思“8.15”案件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解决好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用好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一监督和管理,树立公职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要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期办结制、“窗口一站式”、部门联审办公制和网上办公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要不断深化“实施‘四县’战略,打造六大环境,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保障,深入开展“三抓一强双跨越”活动,大力开展“四联四帮一一党员干部大深入”、“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等活动,扎扎实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三是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需要进行整改的问题,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能够解决的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接访工作,组织开展迎国庆创和谐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门行动,加大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妥善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法涉诉信访等问题,争取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真正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解决体制范文篇9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现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整改落实阶段是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成果,集中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的重要阶段。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的工作。为扎实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我强调以下四方学面习意网见。

一、结合学习调研成果和分析检查情况,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按照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并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重点工作台帐”。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必须注重“三性”(针对性、操作性、长效性)。

一是围绕要求抓关键,突出整改方案的针对性。以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为基础,在努力取得和扩大思想成果上下功夫。在整改落实阶段,要紧密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以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为核心,在努力取得和扩大实践成果上下功夫。以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的,在努力取得和扩大惠民成果上下功夫。继续深化“法律八进”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完成与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围绕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查找出来的我局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务实扎实的举措,进行重点整改。

二是立足成效抓重点,突出整改方案的操作性。将整改落实阶段的标准定在解决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定在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水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上,定在为实现“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上。针对领导班子和机关要针对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切实从根源深处去剖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认真制定既操作性强,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能不能解决问题,敢不敢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机关以及每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是集中精力抓落实,突出整改方案的长效性。要坚持领导带头,对整改落实的每一项任务,都要逐项明确责任领导、承办部门,把任务分解细化,把责任落实到人。要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相互促进见成效。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进一步坚定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信心。要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制度建设长效性。制度在精不在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握四个原则:要突出针对性;要体现创新性;要注重系统性;要加强可操作性。在制定整改方案时还必须做到“四个明确”:一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认真梳理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分析检查阶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的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

特别要从落实科学发展、推动司法行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整改落实项目,重点整改落实。二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针对整改落实内容建立工作台账,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对于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列出工作进度表,明确方法步骤,以“倒计时”的方式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在活动结束前全面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列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三要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逐项研究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四是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确定整改落实项目负责人,督促责任部门、责任单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及时把整改落实内容进行责任分解,逐项明确责任领导、承办部门,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对于涉及需跨部门和多单位共同解决的问题,要加强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好单位部门间的职责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整改重点、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明确重点,集中解决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和调度督查,切实解决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在解放思想方面、创优争先方面、亲民为民方面、干事创业方面、廉洁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整个系统干部作风实现大的转变和大的提升。一是重点解决好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在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再次进行梳理、归纳、提炼,紧紧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加快推进“四县”战略,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我局提出的“13545”整改目标下大力解决一批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大的突出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好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将反思“8.15”案件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解决好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用好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一监督和管理,树立公职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要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期办结制、“窗口一站式”、部门联审办公制和网上办公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要不断深化“实施‘四县’战略,打造六大环境,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保障,深入开展“三抓一强双跨越”活动,大力开展“四联四帮一一党员干部大深入”、“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等活动,扎扎实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三是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需要进行整改的问题,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能够解决的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接访工作,组织开展迎国庆创和谐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门行动,加大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妥善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法涉诉信访等问题,争取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真正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解决体制范文篇10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委直属机关各级领导班子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要注重可操作性,整改措施要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要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要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国资监管、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以及搞好本单位工作的政策措施,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

各厅局、各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领导班子整改落实方案经本单位党委(总支、支部)讨论通过后,采取会议或书面方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并向党员、职工公布,接受监督。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贯彻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2月上旬,委党委及委内各单位应完成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的工作。委党委的整改落实方案报中央第16指导检查组审核后,采取书面形式向拟参加满意度测评人员通报,并向委内党员、职工公布。各单位整改落实方案要报分管委领导、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委直属机关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要全面比较、分析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对涉及多个厅局、单位的问题,要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方式。

各单位要着重研究解决政策制度层面和本单位职能范围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解决涉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不能把解决突出问题简单理解为改善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

解决问题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防止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

各单位对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党委(总支、支部)要进行认真研究,集中各方力量,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务求实效,努力取得一批实践成果。

三、完善体制机制

各单位要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立、改的工作。委党委着重建立健全推动国资监管、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各单位内部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分析检查报告,要勇于突破制约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

要在回顾和总结国资委成立近六年以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修订影响和制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切实取得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已经列入整改落实方案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对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解决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要列入本单位整改落实方案的中长期任务,按整改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

2月20日前,各单位要将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已经解决的突出问题、修订完善了哪些体制机制性政策制度,专题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搞好总结测评工作

委直属机关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本环节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活动总结。总结工作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并将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第二,组织好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两项内容:一是对解决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统一印发满意度测评表参考样式。各单位要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规模适中,参加测评人员范围应与评议本单位分析检查报告人员和通报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情况的人员范围统筹考虑,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注意防止盲目攀比测评结果。

第三,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职工群众公布。要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五、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2月底,将召开国资委直属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邀请中央第16指导检查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委内各单位也要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召开总结会议,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派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