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27:29

解决范文篇1

村民在遇到纠纷时是倾向于找政府的,而不倾向于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与郭星华、王平所提供的“农民法律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的是一致的:“选择政府部门解决纠纷的结果达到或超过被访者期望值的比例要高于司法部门。”

但这种调查结果和现实状况是令法学家不满意的,一个法学家看到农民去找政府解决“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就会为农民的法律意识感到遗憾。正如韦伯在《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指出的一样:“法学家总是自认为是现有规范的代言人,也许,他们是解释者或适用者。哪怕是最杰出的法学家也持有这种主观的看法。这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失望,即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客观上各种事实的挑战,因而总是想把事实纳入规范,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这种选择就不会关注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而是关注在社会时空的紧迫性和意识有限性的条件下,村民作出的这种选择是符合“实践的逻辑”。

实践中的行动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最多也就是如布迪厄所描述的“对其所处社会世界前反思的下意识。”但在法学家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理论的逻辑”当作了“实践的逻辑”。因为法学家看案例思考问题时,运用的是静态的理论逻辑,静态的理论逻辑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慢慢琢磨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回到实践状态中,就不仅要受到时空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还受到情绪的干扰。

二、三种力量的制衡

既然找镇政府来解决矛盾,那么是否意味着我国当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其实不然,郭星华先生在《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一文中谈到“法制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全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

如以法律的抽象命题来裁剪现实生活,一味强调遵循法律科学阐述的“原理”和只有在法学家想象的天地里才有的“公理”,这种失望是不可避免的。当事人的期望是以法律规定所包含的经济和功利意义来确定的。然而,从法律逻辑来看,这种意义是“非理性的”。这并不是导致这种冲突的现代法理学所特有的缺陷,在更大的范围内看,这种冲突是形式的法律思想具有的逻辑一致性与追求经济目的,并以此为自己期望基础的私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造成的。

在基层政府,为了应对现实的压力,法律走向了反形式主义的方向,原因在于法律成为协调利益冲突的工具。这种推动力包括了要求以基层政府干部的利益(政绩)和意识形态代替实体正义,还包括政府机关如何将法律目标纳入其理性轨道,还包括农民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逻辑解释的要求。正是这种基于自己利益行动的合理准则,每个基层政府干部在行动时,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到上级政府的行动。这种期望得到了客观的证伪,虽然缺少法律的保障,这种秩序仍成为基层政府干部行动时思考的主题。

从以上的分析情况来看,农民个体的力量和法律的威力、和政府的权力相比似乎是无法较量的,但在农民自愿地将他们的问题呈现给政府来解决的时候,一方面表明了他们接受政府权威的意愿,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自身权利的完全放弃:他们试图通过对基层政府的抗议来控制他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过程。

行政干部期待更加明确、更加规范性的文件能帮助他们毫无争议地去处理地方事务。事实正如所韦伯指出的“法律制度中的空白区不可避免:在将一般规范或者条文‘适用’于具体案件时,司法程序从来都不是一致的,或者说,从来不应该一致。”正是法律制度留下的空白,才给了纠纷各方产生争辩的可能性,也给了他们发挥自身力量来判断、影响纠纷解决过程的空间。

三、多重关系的交互

在乡村社会,庞大的血缘关系使得农民不需要精心策划、积极动员,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抵制力量来影响基层政府对问题的处理。笔者所调查的Z村如同中国大部分村庄结构一样,除了家族内部的层次性,还有同一层面及不同层面之间的互动,邻里关系在乡村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常常与亲属关系发生重叠;通婚关系则将乡村社会与外部社会连接起来,村庄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网络中。

如果对黑格尔的那个著名的公式稍加改动,指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这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性的纽带,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

解决范文篇2

1.培养兴趣,鼓励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对作文好之、乐之在教学中,我坚持鼓励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苛求每个词用得正确,不要求内容多么的完整,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最喜欢玩的游戏,写最熟悉的同学,写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只要有话说,不怕冗长和平铺直叙,不讲究开头和结尾,不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样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每个同学习作时都有话说。例如“:这样玩真有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引导学生说你喜欢什么游戏,怎么玩,玩时应注意什么,玩时大家都有什么表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觉得作文并不难,而且很有趣味。学生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养成写作习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定向观察,预先订好观察目标和观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顺序地观察,再让学生按要求口述观察到的内容,老师适时点拨,详略突出,最后整理成文,如:写《校园一角》或《我们的校园》,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或按方位顺序观察,口述时可以概括地说从远处看到的、闻到的,具体观察近处的都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形状、颜色、味道。有哪些小动物与景物有关,这些景物给学生带来哪些快乐和美的享受。这样说和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由于学生观察能力及知识的局限性,学生观察事物常会丢三落四,不细致、不全面,抓不住重点,写起来必然不具体、不生动。因此,在学生口述和写作时,要更加耐心细致、科学地指导,鼓励他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或句子,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逐渐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3.随机观察

这种观察不是没有预定的范围和目的,而是偶然引起注意的观察。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自己去捕捉观察对象,将观察到的事物记载下来,把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是见风写风,见雨写雨,见事写事,一事一议。例如:春天见到柳絮,你有什么感受,把观察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见到落叶飘落,在地上滚动的景象描述下来,冬天的第一场雪,一直下到天亮看到外面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到的景象。早晨出门第一眼看到外面是什么样的,上学走在路上有什么感觉,看到远处是什么样的,人车辆怎样,到校园里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太阳出来了,你见到的雪中景色又是怎样的?通过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这些显而易见的景色,谁都能说上几句,大家七嘴八舌地越说越具体。这样,学生不仅把观察当作一种乐趣,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有了写作的欲望,还有的学生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学会写作方法

写什么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再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经常练笔,否则,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堆砌在一起,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我认真研究了每篇课文,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开始模仿,再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指导学生怎样写才能把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得更好。在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让学生仿写,并多背名篇佳段、好词佳句,使其把好的方法铭记在心,运用时得心应手,仿写、续写、改写尤为重要,这样练笔,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解决范文篇3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与一级体制改革协调配套

在我国各项体制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级体制改革,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只是二级体制改革。一级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改革二级体制,二级体制改革必须与一级体制改革协调配套。否则,二级体制改革不仅不能适应一级体制改革的需要,不能推动和促进一级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还可能影响和阻碍一级体制改革的进行。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1]“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2]

随着体制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一级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不断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运转核心的公共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求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建立健全统一的人才市场,实行人才流动,在人才流动和市场竞争中,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求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不断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此,必须赋予各级行政首长以相应的干部人事任免权,形成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运转核心的公共行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求积极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此,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使政务类官员的升迁降黜,真正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在实践中,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一级体制改革既有相适应的一面,也存在着不相协调、不够配套的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主要表现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已经被打破,人才市场已经建立,人才流动已经形成,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不适应性表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高中级管理人员的配置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明显的长官意志。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主要表现是: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不适应、不够协调的表现是:我国宪法和政府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下,行政首长应拥有相应的干部人事任免权。只有这样,职能部门的首长才能向行政首长负责,否则,行政首长负责制就难以落到实处。而现实的情况是,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名义上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实际上是自上而下任命的。而越来越多的业务类公务员则实行竞争上岗。这种本末倒置的“竞争上岗”,既不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也不符合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不完全配套的主要表现是: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即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理应改革和完善选举制,使各级政府行政首长逐步由选民选举产生,也就是说,在现代民主政治下,真正需要竞争上岗的,是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而不仅仅是业务类公务员。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在选举、选择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这一重大政治活动中,公民参与极为有限。所以,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与一级体制改革协调配套的理论为指导,对于不符合这一科学理论的改革措施,应认真加以调整和纠正。

选人用人是依据政绩还是依据能力

选人用人的依据,既涉及到政治标准,也涉及到业务标准。邓小平提出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就包括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和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而在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依据政绩,一种是依据能力。实践表明,依据政绩选人用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政绩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个体因素,也有群体因素。在对干部的实际考察中,很难将政绩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个体因素与群体因素区分得清清楚楚。这就增加了评价政绩的难度,也为某些领导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贪图名利(把本来是大家或别人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提供了可能和便利。2.依据政绩选人用人,必然诱导一些领导干部去制造政绩,而不是创造业绩。为了制造政绩,弄虚作假者有之,虚报浮夸者有之;为了制造政绩,一些干部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献礼工程,其中相当一部分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相当一批是豆腐渣工程。近些年,不少地方领导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劳民伤财搞花架子。结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政绩有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什么会在许多地方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上级领导考察下级官员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往往会对下级官员的政绩评价以至其职位升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依据政绩选人用人,已经造成许多弊端,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和重视。3.依据政绩选人用人,必然导致典型的“彼德现象”。彼德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在《彼德原理》一书中揭示了许多管理中似是而非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依据政绩选人用人,必然导致一个人一直晋升到他的能力所不及的位子,他的晋升才告结束;而我们有些管理工作之所以不科学、低效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正在从事自己力所不及的工作。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某一个人在某一位子上能够做出政绩,在另一个职位上就不一定能做出成绩;在初级位子上能够做出政绩,在中高级位子上也不一定能做出成绩。原因在于,此人不一定具备该职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邓小平在谈到干部选拔标准时,明确提出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这实际强调的是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依据能力选人用人,要求我们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量才录用,因才授职,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职位相适应、相匹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彼德现象”,而且能够克服依据政绩选人用人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使各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现代管理科学,政绩是人的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包含在广义的能力之中。因为,领导者基本能力结构:

依据能力选人用人,需要借鉴能力主义的管理机制。所谓能力主义管理,用管理哲学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唯有能者宜在其位”。这一管理机制是通过三个系统实现的。这三个系统构成了能力主义管理三角形:

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的基础是对人的能力的公正评价。

当前,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将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量化、细化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使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需要研究、开发出一套测评干部素质能力的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人事管理真正纳入科学化轨道。目前,由于缺少测评干部素质能力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使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人事管理中,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感情、关系渗入其中,使评价带有较大的弹性。其结果,必然导致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扭曲变形,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完善法制,彻底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一大弊端是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邓小平指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革命战争时期大家年纪都还轻,五十年代正值年富力强,不存在退休问题,但是后来没有及时解决,是一个失策。”[4]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不仅导致干部队伍的老化,不利于领导层的更新,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不利于选拔年轻人,而且必然导致思想僵化,降低工作效率。“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制度的问题,更多地是关系到我们的方针、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问题。”[5]因此,邓小平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根据邓小平理论,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了大量工作。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领导人的任期,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实行干部领导职务的法定任期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对于防止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仍不够彻底,例如:1.《党章》只规定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而对连选连任没有做出限制性规定。这实际上是默认了党的领导人可以无限期地连选连任,不利于防止和废除党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2.《宪法》虽然规定丁中央国家机关最高领导职务的任期,但没有规定一个人只能在实行法定任期制的一个职位上任职,从而有可能导致有的领导人在一个职位上任职届满后,转到另一个职位上继续任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定任期制,也不利于防止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3.《宪法》对地方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没有做出法定任期制的规定,从而容易导致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事实上的终身制。很显然,要认真贯彻邓小平关于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必须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无论在党内,还是在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实行法定任期制,坚决克服各种形式的变相的终身制。

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解决范文篇4

长垣县地处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为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多温高;秋季凉爽,温差较大;冬季寒冷,雨季稀少。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9mm,但年际变动幅度较大,而且夏季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80%,降雨相对集中,形成了旱涝频发的客观事实。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长垣县已初步建成了石头庄、大功、左寨、郑寨4个引黄灌区,共有引黄口门10个,总设计引水流量104.5m3/s,设计灌溉面积86万hm2,实灌面积4.3万hm2,整体形成了跨县引水与境内引水相结合、直接引水与间接引水相结合、引水灌溉与蓄水补源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灌溉补源涵盖了全县90%以上的耕地面积,年均引黄水量达1.2亿m3,年均浇灌耕地23.3万hm2次,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坚实支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抗旱措施

2.1坚持未雨绸缪,做好日常水源储蓄。一是在抗旱前期或旱情即将发生时,区别各灌区实际,充分利用河渠、坑塘、涵闸等水利工程,适时、适量地做好引黄调度,在补充地下水的同时,努力为农业抗旱储蓄一定水源。二是由县财政投资,先后于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在天然文岩渠上建成了石头庄和瓦屋寨两座橡胶坝,坝前水位分别达2.9m和2.5m,两座橡胶坝联合运用,可拦蓄水量860万m3,渠内形成水面50km,当地抗旱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三是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根据本地旱情发生规律和天气预测分析,抓住时机,科学调控,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洪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涝旱急转”情况下水源短缺的问题。

2.2推行春旱冬灌,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由于当地气候特点,春旱在绝大部分年份都会发生。据统计,长垣县冬小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6%左右,而冬小麦极宜冬季浇灌。针对这种情况,长垣县有关部门在冬季都要周密制订引水计划,合理调配水源,并着力引导广大群众准确把握浇灌时期,认真做好冬季浇灌等麦田管理工作,普遍实现春节前浇灌1~2遍,在促进小麦等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保证了土壤墒情良好,春季一旦发生旱情,不至于因短期内未能及时浇灌而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大的影响。

2.3结合引水入城,尽力补充地下水源。从2005年起,长垣县从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高度,重点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项目,并于2009年6月初步实现了清水入城的预期目标。连续3年来,通过东、西两条线路,累计向城区输送黄河水源6100万m3。为了发挥水源的综合效益,长垣县牢固树立生态与农业兼顾、城市与乡村兼顾的指导思想,除了沿线供应农业浇灌外,采取在城区上游、下游分段拦蓄,严防水源流失浪费,一方面保证了城区水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补充地下水源,为农业抗旱奠定了良好基础。

2.4加强河道治理,快速扭转黄河河床下降对引黄抗旱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黄河连续实施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境内河床平均下降1.5m,最高达1.8m,相同流量下的黄河水位也明显下降,给沿黄地区按时、按需引水造成了的很大困难。为此,长垣县一方面主动向黄河河务部门反映,争取对引黄闸门予以改造,另一方面及时对引黄闸前的引水渠和下游引水河道调整设计和治理标准,使引黄渠道尽可能地与黄河河床变化相适应,保证了引黄工作顺利进行。

2.5强化服务指导,确保抗旱工作有序开展。一是主动与黄河河务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引水计划下达,引黄闸门按时开启;二是根据不同旱情、不同水情,科学制订水源调配方案,并提前将水情通报各个乡村,让群众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抗旱工作;三是在抗旱期间,尤其是旱情大范围发生时,水利部门和水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旱一线,引导和帮助群众实行轮流浇灌、有序浇灌,避免私自拦截、扒口等发生,并针对不同实际,指导群众采取宜井则井,宜渠则渠,宜塘则塘,充分挖掘一切可用水源,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旱工作。

2.6加大财政支出,为农业抗旱提供应急保障。在大旱期间,往往发生水源不足、机井不足、设备不足等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一家一户、一村一组难以及时解决,在这种关键时刻就需要各级政府迅速反应,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如在2009年特大干旱期间,县财政拨付62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新打机井补助,32万元为各地打配机井提供全额资金,在短时间内全县就实现新打机井340眼。同时又为滩区的武邱、苗寨两乡镇拨付10万元用于购买提水设备,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有力促进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语

3.1防重于抗,坚持防旱与抗旱紧密结合。防旱抗旱,如同防火救火。在很多大程度上,防旱比抗旱更为重要,所以要积极做好天气预测、水源储蓄、引水安排和河道疏浚等工作,努力防止旱情发生,并为遏制旱情蔓延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解决范文篇5

共同开发,是指两国或多国间的一项合作开发协定,其目的是对有主权争议海域中的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并且共同分担成本,共同分享利益[1]。共同开发的客体,包括油气资源、旅游资源等对于政治、经济、民生各方面都必不可少,且开发难度强、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等特点直接决定了开发活动中需要拥有经验丰富、先进技术的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投资勘探及开采,由此而发生的争议即共同开发中的投资争议。为了妥善解决该投资争议,维护合作关系及地区和平而建立的即共同开发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2双边条约中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

双边投资协定一般解决缔约国间、投资者与东道国间的投资争议。关于缔约国间的争端,由于争端主体的特殊性,一般首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解决不能时提交仲裁庭仲裁。投资者与东道国间投资争议较缔约国间争议更为复杂,一般有如下的处理办法。第一,首先是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友好协商,若协商不成,可将争议提交投资所在地国的国内司法机构或国际仲裁。第二,仲裁解决,包括在“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仲裁或专设仲裁庭仲裁。若在中心仲裁,则可预知仲裁庭组成方式、程序规则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若专门成立仲裁庭则有新的规定。此外,专设仲裁庭与中心所做的裁决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争议方应履行仲裁裁决。

3多边条约中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

多边投资条约对于促进区域性的或全球性的投资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解决投资争议的办法也值得借鉴并运用于共同开发活动中。本文主要介绍《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争议解决办法。3.1《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依据《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成立了“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以有效解决投资争议,保证投资活动顺利进行。首先,中心有权管辖的投资争议须满足三个条件,包括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与主观要件,归纳起来即缔约国与另一缔约国国民同意将直接产生于投资活动的法律争议交给中心处理,且一经同意,任何一方无法单方面撤销。其次,公约规定调解与仲裁是处理争议的两种方法。调解与仲裁相互独立,争议当事人可只进行调解,也可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时重新组成仲裁庭仲裁。但中心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无法律拘束力,而仲裁裁决不同,所有缔约国都有义务承认与执行,因此仲裁这种解决方法也常常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最后,中心调解或仲裁的程序存在几点特殊之处。第一,调解与仲裁程序完全由公约决定,不受其他国家法律的影响。第二,对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庭的组成有要求,即人数须为奇数且仲裁庭的大多数人不得与任意一方当事人的国籍相同。除此之外,其他都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第三,公约对调解地或仲裁地有规定。争议当事人可约定常设仲裁法院所在地或与中心有协议的机构所在地为仲裁地,无特别约定的,一般为中心所在地即华盛顿。此外,争议当事人也可约定上述所在地之外的其他地点,但须经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庭在与中心秘书长磋商后的批准。3.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提供了两种解决投资争议的办法,包括谈判或磋商和仲裁,其中仲裁是主要的解决办法,且仲裁裁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规定较为详细。首先,就仲裁程序的启动而言,不以争端当事人间签订的仲裁协议为前提,且提起仲裁的主体只有投资者一方,国家无权提出仲裁。其次,对投资者提起仲裁也有一定的要求,即投资者应首先进行磋商或谈判,谈判不成方可提起仲裁,且投资者有义务在提交仲裁申请的90日前通知争端另一方包括赔偿数额在内的相关内容。最后,ICSID规则和附加便利规则、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仲裁规则都可以适用。但三种规则的适用条件有差异,UNCITRAL是最宽松的,未做特殊规定;ICSID仲裁规则条件最严苛,要求争议当事人都是公约的成员国;附加便利规则仅须争议一方是其成员即可。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墨加两国都不是《华盛顿公约》的成员国,因此仅能适用另两种规则。此外,在地点选择上,NAFTA也有特殊规定,争议当事人可自行约定,无约定时应在《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成员国内。

4共同开发中投资争议解决机制的构建

共同开发活动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其争端解决方式的特殊性,即因共同开发活动而产生的投资争议一般首先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不能的再进行仲裁。4.1协商解决首先,共同开发是主权有争议的国家对争议区域暂时采取的行为,相关国家没有义务同意共同开发,而仅是基于本国国内政治上的以及经济上的考虑,因此,是否进行共同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式等问题,完全由争议国家自主决定。因此,投资争议的解决作为共同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也应当由争议国家根据自由意愿进行友好谈判,协商解决。其次,共同开发是解决相关国家争夺主权继而利用争议区资源的最好办法,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一味在主权问题上争论不休,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及时,而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又不允许相关国家放弃对油气资源的开采,因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争议国家都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既暂时压制了国家间的争议,不致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又能对油气资源加以利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可以看出,共同开发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争端能否有效解决,关系到一国的国民生计,影响重大,必须由争议国心平气和地开展谈判,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以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最后,共同开发区域本身就存在主权争端,若解决不好则会发生更大的争端,导致地区的甚至全球性的动乱,影响国际和平与发展,因此,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也应当进行友好协商,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综上所述,在共同开发活动中的投资争议应尽力寻求协商解决,保证争议方利益,促进长期合作。尽管谈判的结果对争议无法强制执行,但其意义也不容忽视。若争议国家都对谈判结果满意,自然会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反之,若争议国家协商不能,但通过谈判可以了解其想法和愿望,对以后仲裁程序的开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4.2仲裁解决除协商谈判外,仲裁也是解决共同开发中投资争议的极佳办法。首先,共同开发活动可采用两种仲裁方式,包括专家仲裁和机构仲裁。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较大,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因此协商不能时可选择专家组成仲裁庭仲裁。专家仲裁员人数应为奇数,具体可由争议当事人决定,且首席仲裁员由争议方共同敲定,其余仲裁员待人数均分后由各方自由选定。其次,国际性的、区域性的或全球著名的国内机构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国和与周边有主权争议的大多国家都加入了《华盛顿公约》,因此,在共同开发中,可以约定将争端提交中心处理。当然非成员国也可约定其他仲裁机构。这样,对于仲裁规则、仲裁庭组成、适用的法律等都能提前预见,有利于做好准备,保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解决范文篇6

村级债务主要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代行其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各项应付未付款的总额。如村集体银行贷款,向单位、个人借款本金和利息,高于国家利率抬款利息,向合作基金会借款等。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村级债务总额132亿元。

1.债务面广、额度大。净债务40多亿元。全省9000多个行政村,每村平均债务140万元,3500多个村资不抵债,接近总村数的40%。

2.呆死债权多。农户欠款和所属企业及外单位欠款占债权总额90%。由于各种原因,回收希望渺茫。有关部门预计,全省将有60%以上的债权已无法收回。

3.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和个人抬款。据统计,全省村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74亿元,欠农户抬款和外部个人抬款68亿元,总计占到村债务总额90%以上。积累时间长、基数大,年年追加利息,债务增长迅速。

二、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村级债务的形成,除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外,更主要是行政体制和政策问题,导致了村债务非正常扩张。

1.超前发展村公益事业。村办各种公益事业不量力而行,用于教育、修建道路、敬老院、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产生债务达到60%以上。如从国家到地方开展的“普九”教育、文明村建设、计划生育等达标,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强迫村级完成任务。校舍、道路、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级公共财政投资不到位,村没有资金来源,只好大量向银行举债和向个人高息抬款。

2.完成各种达标摊派活动。村集体被迫为农户代缴各种税费和种养补贴,垫付后收不回来,导致农户欠集体,集体欠外债。为完成上级部门开展的“地力杯”、“铁牛杯”、“黑龙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竞赛而借债。每年村级承担的报刊征订达30余种。

3.债务利息成为新增债务。长期无力归还的各种借(贷)款和抬款等巨额债务,形成了大量利息支出,利息形成的债务不断增加,造成了新的债务。据统计,村级欠省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就达30多亿元,占债务总额近30%。

4.举债兴办村集体企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省号召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层层下达计划指标,一些村集体把积累投进去了,还借款或抬款办企业,有的还为企业贷款担保。企业亏损倒闭,债主也找不到了,债务只能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制度不健全。村集体抬款、贷款、担保等经济行为随意性大,大额开支管理混乱,发现时已成事实,追究的法律制度缺失或者空白。村“养员”过多,名目繁多的各级检查评比,造成办公经费、招待费严重超标,也是村债务积累的因素之一。

三、对策措施

各级政府对村集体实行“压力型体制”,加速了权、责、利的分离,导致村集体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可见,从政策上、体制上解决村级债务问题十分必要。黑龙江省化解村级债务,应在“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政策支持、分类化解”的基础上,建立严格制度,坚决遏制新增债务。

1.制订清收债权偿还债务的政策措施。债权大于债务的村,通过清收债权化解债务是一条主要途径。农户欠村集体的是历年应缴农业税、提留和统筹等款项,是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合法负担,是农民应尽的义务。黑龙江省农户欠款接近债权总额的60%,回收债权化解债务潜力很大。现行的《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制订的关于减缓回收村级债权的一些政策,过于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助长了违反合同信誉、不履行应尽义务的不良行为和风气,特别是大多数信守合同,已经交纳税费农户心理的不平衡。所以,应对这些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应制定有利于村集体回收债权的政策措施和操作办法。如应允许从国家给予农民的补贴资金中扣缴其相应欠款,实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回收的款项用于化解债务。对于生活困难的农户,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村务公开,把村集体所有欠款情况向村民公示。针对各类债权的具体情况,欠款数额大小和不同农户的实际承受能力,分类拿出切实有效的清收办法,制定年度计划,逐步清收。

2.农户“黑”地纳入村集体发包管理。2001年以来,各村收回抵债机动地,用于解决农户土地承包纠纷,村集体带回了近4亿元的新债务。黑龙江省速生丰产林整地,大片林地和草原变成了良田。有关数据显示,全省未列入集体管理的不交农业税、不交承包费的“黑地”上千万亩,这是化解债务潜在的重要资源。收取“黑地”承包费也有法可依。如《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土地等资源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属于有偿使用,经营户应向集体缴纳承包费用。应出台政策,授权以县为单位,制定未纳入村集体管理土地清理的工作方案,按照略低于当地农民自行流转承包土地的价格收取承包费用,用于化解村债。

3.制定核销村集体欠银行贷款本息政策。对村集体在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如对确实是多年老账、坏账、呆账的贷款,要实行“本息分离,息不转本,息不计息”。对确实用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贷款,要制定挂账停息的相关政策,逐年给予核销,彻底走出利息转本金,基数增加又产生新的利息往复循环。对确实用于兴办村集体企业的贷款,目前企业已经不存在的,要参照国有企业破产有关政策,给予核销。省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黑龙江省累计实施政策性破产立项43户,破产终结25户,核销金融债权40.4亿元。多数村办集体企业是国家号召兴办的,应该享受和国有企业同等待遇。超前发展村公益事业,也是各级政府指令性、任务性、政策性造成的,核销这部分银行贷款,是遵循“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也是履行政府责任的必然要求。

4.推广化解村级公益性债务奖励政策。2005年,黑龙江省确定绥化市作为化解村级公益性债务试点市。对偿还村级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公益性事业建设产生的债务,省级财政给予化解总额30%的奖励。绥化市2005年和2006年,共化解公益性债务2.44亿元,省财政给予9206万元奖励。绥化市化解村债试点已取得成功经验,应在全省加快推广,实现普惠激励制度。省级财政应对各地化解村公益性事业债务给予化债奖励政策。这项财政资金的拨付属于利益的再分配,应公平合理。可以按全省村平均债务额的一定比例发放化解债务补贴资金(也可以考虑村型大小的因素),债务多的村用来化解急需解决、矛盾突出的债务,债务少的村除用来偿还现有债务外,剩余作为财务管理好的奖励资金,鼓励村搞好资金管理,体现“奖优罚劣”而不能“奖劣罚优”。全省村级教育负债占总债务的20%多,比例很大。黑龙江省争取到国家化解“普九”义务教育债务试点工作。化解债务资金来源由国家投入33%,省级财政奖补30%,剩余37%由县级匹配。参照这个政策,对以往开展其他达标升级活动形成的债务,也应本着“谁主张、谁偿还”的原则,实行剥离挂账,由国家或主管部门补偿归还。

5.坚决遏制新债发生。国家或省级财政要建立农村抢险救灾和重大突发事件支出财政投入机制,把这类支出列为财政对村转移支付项目,从源头上防止新债发生。要严格控制村级管理费支出和村级“三项费用”管理,绝不允许超范围超标准开支。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举债办事业。各级政府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有财力保障,不得采取村级预付、垫支等手段上项目。对于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村,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村级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金融组织贷款或向社会借款填补收支缺口,不允许举债办公益事业,搞形象和政绩工程。健全完善村级债务动态监测机制和长效的审计机制,有效预防新债的形成。

6.强化县乡化解责任。把村级债务化解成效作为考核县、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以县、乡政府为单位制定处理债权债务政策。建立集体资源台账,实行分类、评估和价值预测管理。采取承包、租赁或拍卖等方式,提高村集体资产资源运营效益,实现商品化和利益最大化,拓宽化解债务资金来源渠道。各地偿还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措施,应上升为政策规定。理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强化各级农经部门的行政职能,制定出台违反农村财务管理处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管理和监督。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省农委.化解全省村级债务工作情况的报告.内部资料,2007,(11).

[2]杨茂君.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改革论坛,2006,(12).

解决范文篇7

摘要:在任何社会,争端都应和平解决。如果存有过多尚未解决的争端,人们就不能彼此保持良好关系,社会的宁静也会受到威胁。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解决争端采用调解。

中国人喜欢用法律以外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历史原因在于公平正义感。其目标是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即“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只要可以,争端就以相互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按照中国人的世界观,人与自然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而延续存在。和谐或一元的思想,被中国人不断变化地加以表达,来强调其主旨。儒家在这一点上起了主要作用,道家、法家、佛教和墨家也涉足其中。

一、歌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

人们只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就有可能和谐。因此,传统中国的司法官吏的作用就与现代社会的法官不同。司法官吏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人们注意举止。据说,在舜帝任命皋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官时,任命一词强调的就是后者有教人法律的职责。司法制度的最终目标,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营造一个没有争端或犯罪、更适于居住的社会。采用法律或惩罚是想建立一个没有这些东西的理想社会。在汉及其后的朝代,政府都变相地采用法律。他们都认识到法律存在的切实需要,认同仅靠教育和道德引导不足以使人们具有良好形为。而法律则能够。不同学派都歌颂和谐。荀子,孔子的一个追随者,将它与社会结构的调整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类拥有至关重要的呼吸、生命和知觉,再加上一种道德与正义感。这就是他们成为世界上最高贵物种的原因。在体力上,他们不比一头公牛厉害,在速度上,他们比不上马:但马和牛却被人役使。为什么?我认为是因为只有人才能形成社会而动物不能。人为什么能形成社会?我认为是由于社会分类。社会划分怎样转化为行为?我认为是因为人类的道德与正义感。因此,如果他们的道德与正义感应用于社会分类,和谐就会产生。如果在种类间存在和谐,就会产生联合:如果联合,就会产生巨大的体力;如果有巨大的体力,真力就会产生;真力产生,就能战胜万物。如果社会不是基于社会划分而形成,就会产生争端;如果有争端,接着就发生无序;如果存在无序,就发生支离破碎;如果存在支离破碎,就会出现软弱;如果存在软弱,就不可能战胜万物。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在最短时刻也不能忽视规矩和道德原则。对中国人来说,社会和平不意味着每个成员的主体权利得以协调。他们认为,正如西方人所说的,社会不是为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它早就有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除非其中一分子打乱了它。这给中国式的争端解决提供了哲学基础:争端或冲突是坏事因为它扰乱了和谐,预防争端比事后解决要好。

二、对儒家来说,成功解决争端的关键不是维护受害者权益或判给无过错方以损害赔偿,而是用道德规则教育当事人

这些规则中蕴含有中庸和忍让思想。中庸思想防止人们采取直接冲突或极端措施(如诉讼或暴力)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忍让思想不让人们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自己有权享有。如果人们遵循这些思想,他们就会始终为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考虑,并运用自制来防止争端。君子不与人争。他不应只为自己利益,尤其是当这样会使他人受损时。追求物质利益要让位于保持和谐。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照着做,当然不会有争端。进一步讲,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完善自我。即使他人没做好,君子也要做好。儒家相信每个人最终都能被教育成君子。儒家愿意接受任何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教育成君子,争端也就会变少,即使有一点也能很好地加以解决。按照这种世界观,原始的和谐是完美的。任何变化都只会扰乱它。其实,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中国传统思想家。他曾承认自己只在传播传统思想而没有创新。他也曾自豪地指出他所推崇的礼是周代的东西。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习惯成了规范人际关系的最好准则。在社会或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仅靠遵循习惯来避免冲突。这样,习惯就更为人所接受,因此社会和谐就得以维持。正如儒家看到的,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两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他们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而礼则明确了他们待人接物的适当方式。如果人人都接受儒家规范并遵循礼,社会将会和谐。那么防止争端的最好方式将是教育人们遵循礼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如果有争端,解决它的过程将被视为一次对冲突各方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其目标是教人怎样按礼去做。

三、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个人主义

他们从不细化人们为人处事的规范。但同其他学派一样,道家也带有和谐思想。这不难理解,因为儒、法、道三家都是在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对道家来说,事物的初始阶段是最好的。这种见解并不少见。事实上,在每个文明的神话时代,和谐常被颂扬以充当自然秩序,也被用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特别是在道、儒两家看来,就是这个被颂扬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和谐。对道家来说,与自然保持一致,与他人保持和睦关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与他人发生争端,会受到公众的谴责。道家以自制作为必要元素来构筑和谐社会。老子提出,人应尽量无欲。因此,他们不应斤斤计较。老子视争端为坏事。他为人们给出指导性原则。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没有争端。从其字面理解,可以认为是每个人过着完全隔离、不与他人来往的生活。不鼓励为私权斗争。老子主张,如果没有争端,大家会很开心。尽管说人不应为私权斗争,但他在表达这一意思时态度并不拐弯抹角。他相信做出忍让的人最终将拥有更多。天道偏爱保持自然,越无为越能持久。其实,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才是顺应天道的。这一思想称为“天道无为”。原则上应是:“不要发生争端,采用调解。”根据老子的说法,法律没必要存在也不会被接受。建立理想社会的第一步就是摒弃法律。其思想是为了让人回归到天真状态。这可能是自然法的中国版本。尽管认为天道无情,老子仍主张天道老是偏袒好人。因为制定法律是为了颠覆天道,如“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与天道是相违的。因此应摒弃法律。庄子也持同一观点,不过,一个人如果犯了错或贪得无厌,最终仍将被上天惩罚,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墨家推广其“兼爱”思想

他们表示,爱他人必将最终让全体受益。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墨家对人性的信任。人们存在争端有两个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人是自私的。由于自私,人们为扩展其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哪怕伤害他人。另一理由是辨别是非没有标准。当存在不同标准,争端就不可避免。处理争端的最好办法,要么是解决,要么仍用坚持天道的预防争端规则。正如墨家所理解的,这一规则是“兼天下而爱之”。

解决范文篇8

近几年来,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228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缴税金68亿元,规模及效益指标均居全国领先。预计,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1000亿元左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可达2700亿元,增幅在20%左右。但由于建设领域信用体系、法制建设和执法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少数地方不切实际地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以致在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大量的拖欠工程款问题。据统计,20****年底,我省建筑业企业被拖欠工程款186亿元;今年6月底达135亿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到年底全省被拖欠工程款将达200亿元左右。拖欠工程款的产生和加剧,引发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由此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拖欠工程款形成了大量的“三角债”,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埋下了隐患;拖欠工程款也影响了投资环境,影响了建筑业的形象。

国务院领导对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十分重视,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国办发〔20****〕94号文件。今天,国家六部委又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清欠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和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将此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建筑业企业和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切实解决拖欠的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和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清理整治工作的重点是三个方面,即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的工程款、政府投资项目拖欠的工程款和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一是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的工程款。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工程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对存在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房地产企业,由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督促其尽快还款。对拒不改正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不批准其投资设立新的项目开发公司;计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不为其办理用地手续;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也要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制约措施,督促有关企业尽快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将企业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及时告知该企业的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将其列为信用不良单位,依法减少授信额度或者不提供授信。

二是解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的工程款。这方面的工作直接关系政府形象,关系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首先,要抓紧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投资的工程项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建设资金。有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其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带头清欠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款。对拖欠的工程款,各地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从本级财政资金或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支付拖欠工程款。凡逾期未能基本解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不再批准其新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今后,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好建设规模,对政府投资项目要有切实的资金保障,不能留有缺口。

除房地产和政府投资项目外的其他项目拖欠工程款的,各级政府也要明确负责检查和清理的部门,根据工程项目和工程款拖欠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限期清理和解决。同时,要鼓励建筑业企业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解决拖欠工程款的问题。

三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前一阶段,省劳动保障、建设等部门已经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元旦、春节将至,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农民工年终工资兑现,是当前各级劳动保障、建设等部门和建筑业企业、建设单位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以各种名目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违规行为,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确保农民工按时取得应得的工资报酬。有关部门要对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业企业、在建工地进行逐一排查,检查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和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对有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的企业,要责令其立即补发;不能立即补发的,要制订清欠计划,限期补发。凡因工程项目业主拖欠建筑业企业工程款,导致建筑业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农民工和工人工资的,要严肃追究业主责任,责令其限期付清工程款,并向社会公布。已获得工程款的建筑业企业,要优先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和工人工资。对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和工人工资的建筑业企业和项目经理,在企业资质和个人从业资格审查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媒体进行曝光,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把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解决范文篇9

一、创办“爱心超市”,救助生活困难党员。各社区党总支发动广大居民和单位捐款捐物,号召有条件的党员把经营中的1天收入或闲置在家的电器、衣物、家具等捐给“爱心超市”。由党总支向社区200多名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发放“爱心卡”。他们凭卡每月到“爱心超市”可领取几十元的物资,购买其它物品可享受到“救助价”。超市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再投入、再经营、再救助。去年以来,“爱心超市”已为特困党员免费提供大米5100余公斤、食用油800余公斤、衣物3600余件,其它生活日常用品4000余件,折价37000余元。

二、设置公益岗位,拓宽下岗职工党员就业渠道。各社区按照“公益服务建岗、因地制宜拓岗、兴办实体创岗”的思路,将小区公益事业与下岗特困党员再就业结合起来,挑选了125名党性观念强、文化素质高、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从事小区服务管理工作,既解决了思想问题,又解决了工作问题。老西门社区翟振湘、伍本和以前都是公司的经理或书记,这次上岗后,他们积极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解决居民困难,为小区建设建言献策,得到了群众好评。

三、开展结对帮扶,增强困难党员自我发展能力。各社区党总支明确每名支部成员联系、帮扶一个困难党员户,并召开社区党员联系会,组织社区内机关单位的党员也联系帮助一个困难党员户,主要是搞好“三帮”,即:帮助再就业、帮助子女入学、帮助就医。目前有286名困难党员得到党员的结对帮网扶。对老弱病残的党员,制定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对象、定项目、定效果的“五定”服务制度,由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组成包户组,帮助他们料理家务,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通过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增强了困难党员的生活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建立民情日志,解决党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各社区党总支提出了“有困难、找社区”的口号,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均成立了民情办公室,对居民和党员反映的各种意见、建议、困难和问题,建立了专门台帐,明确专人负责,一天一汇总,一周一梳理,半月一研究,对突出问题和紧要性问题随时随地进行研究解决。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社区党组织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民政、劳动等相关部门汇报,做到了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对社区带倾向性的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整改规划进行解决。去年以来,通过建立民情日志收集各种意见建议986条,解决住房、城市低保、大病救助等各种实际问题2900多个,拉近了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特别是困难党员的距离,激发了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决范文篇10

下面将两种解决途径的依据和条件进行介绍。

一、投诉人向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投诉的依据、条件和结果。

(一)投诉人向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投诉的依据。

无论是按照《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UDRP)和《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之规则》(theRules)的规定,还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认为他人已注册的域名与该机构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发生冲突的,均可以向适格的争议解决机构提出投诉。

UDRP和theRules是由ICANN认可的,为以.com、.net、.org等结尾的顶级域名提供注册服务的注册商所采纳,同时它是域名注册商和域名注册人之间的约定(在申请域名注册时,有关规则就已经以附件的形式纳入了注册协议)。UDRP和theRules为因域名注册和使用而引发的有关争议设定了条款和条件,当第三方向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提出投诉时,需以书面方式载明有关投诉应根据该政策和规则予以裁决的请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提出投诉的争议域名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域名和中文域名。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二)投诉人投诉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核实是否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相同,或者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

2、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或者其主要部分不享有合法权益;

3、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具有恶意。

(三)投诉人投诉时应该核实被投诉人是否具有以下构成恶意行为。

1、注册或受让域名的目的是为了向作为民事权益所有人的投诉人或其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2、多次将他人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

3、注册或者受让域名是为了损害投诉人的声誉,破坏投诉人正常的业务活动,或者混淆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别,误导公众;

4、其他恶意的情形。

(四)裁决的结果

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作出的裁决只涉及争议域名持有者信息的变更。域名争议解决机构的专家组认定投诉成立的,应当裁决注销已经注册的域名,或者裁决将注册域名转移给投诉人。专家组认定投诉不成立的,应当裁决驳回投诉。

二、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条件和结果。

(一)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

根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在先、合法注册或使用的商标、企业名称、知名商品名称等均受法律保护。具体案件,根据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具体情形,确定相应的案由和法律依据,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

(二)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核实以下条件

1、原告请求保护的民事权益合法有效;

2、被告域名或其主要部分同原告要求保护的权利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足以造成相关公众的误认;

3、被告对该域名或其主要部分不享有权益,也无注册、使用该域名的正当理由;

4、被告对该域名的注册、使用具有恶意。

对同时符合以上各项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被告注册、使用域名等行为构成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

(三)人民法院如何认定被告对该域名的注册、使用具有恶意。

被告的行为被证明具有下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恶意:

1、为商业目的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的;

2、为商业目的注册、使用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与原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原告网站的混淆,误导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或其他在线站点的;

3、曾要约高价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4、注册域名后自己并不使用也未准备使用,而有意阻止权利人注册该域名的;

5、具有其他恶意情形的。

以上情形具备其一即可认定为具有恶意,但是,被告举证证明在纠纷发生前其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且能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区别,或者具有其他情形足以证明其不具有恶意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认定被告具有恶意。

(四)诉讼案件判决结果

人们法院认定域名注册、使用等行为构成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的,可以判令被告停止侵权、注销域名,或者依原告的请求判令由原告注册使用该域名;给权利人造成实际损害的,可以判令被告赔偿损失。

因此,现行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起了域名的基本法律秩序,为实践中大量的域名纠纷指明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有力地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域名纠纷,为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网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附部分相关法律规定条文:

第一部分:行政裁决投诉依据:

1、《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第1条,本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已经由互联网络名称和数码分配公司(ICANN)所采纳,并以附件的形式并入你方的注册协议。该政策为你方与我方(域名注册商)以外的任何其他方之间因你方所注册的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及使用而引发的有关争议设定了条款和条件。本政策第4条所规定的解决程序将根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之规则》和选定的行政争议解决服务提供者的《补充规则》而进行。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因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所争议域名应当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域名和中文域名。但是,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第二部分:司法途径起诉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中,对符合本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情形,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构成侵权的,应当适用相应的法律规定;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可以适用民法通则第四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涉外域名纠纷案件,依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有关规定处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三)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