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8:28:13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范文篇1

随着人们追求法治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制约司法独立的各种问题必将最终解决,真正的司法独立体制也将确立。

关键词:司法独立,经济保障,资质保障,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要求司法的公正和现代化,以期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其中司法独立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对此,国家也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随着人们追求法治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制约司法独立的各种问题必将最终解决,真正的司法独立体制必将确立。

一、司法独立的涵义和我对司法独立现状的认识及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结构意义上,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因此,司法独立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结构原则”;二是程序意义上,司法独立的意旨是在司法程序中保障法官司法权以维护程序正当性和结果正确性,因此也系“技术性的司法规则”。不过这两种意义联系紧密:前者是后者的保障,而后者乃前者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由此出发,采用一个较为概括性的概念;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虽然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政原则与司法原则,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但鉴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很难给出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标准。即使是我国学者,对于司法独立的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结构上的独立与程序上的独立。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是审判权独立与法官独立,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对当事人独立,职能独立,机构独立和内部独立。也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司法权的独立,司法主体的独立,司法行为的独立和司法责任的独立。还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与内部独立,尽管各家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即司法独立不仅包括法院的独立,还包括法官的独立和法院内部的独立。法院的独立,指某个体独立,即法官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极其心中的正义准则,而不接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法院内部的独立,指其审级独立,既不仅同级法院之间完全独立,互不隶属;就是上下级法院之间也完全独立,互不隶属。虽然上级法院可以改变下级法院的裁判结果,但这也只是司法裁判增加一道审核程序,使之更严慎,减少错误而已,并不意味着后者成为前者的下属。而这与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上命下从的领导与服从关系有着质的区别。在法院的独立、法官的独立与法院内部的独立三者中,当以法官的独立为核心。司法独立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保障,它不能仅停留在作为一项空头原则的层面之上,它的确需要有具体有效的制度来保障。有人认为,司法独立的制度应当包括体制保障、经济保障、资质保障和身份保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有人认为,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应当包括法院的整体独立,法院的内部独立、法官的身份独立,法官的职业特权及法官的职业伦理准则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体制保障。司法机关应当独立于其他机构,成为国家权力体系中独立的一支,不受其他机关的指挥、控制。而且为了有效地行使司法权,控制非法的权力干预,在国家体制中,法院和法官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财政供应体制以及司法行政营理体制也应当有利于司法独立。

(二)经济保障。联合国大会《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第7条规定:“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使之得以适当地履行其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这包括提供需要的办公条件,办案费用等。同时,法官待遇也应当比较优厚,高薪不仅养廉,而且培养法官的独立精神。无论对法院还是对法官,受自身利益所驱动,即无司法独立和公正可言。我个人认为,经济保障在我国应有一套比较适用和完善的良好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遏制社会腐败的发生,而更利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三)资质保障。司法独立将司法权完全交付于法官,要求法官凭其“理性与良心”,根据法律和事实情况作出判决。这一原则的逻辑预设是理性的法院与理性的法官。缺乏这一前提的司法独立只会给司法乃至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现有的审判人员事实上并不具备法官的素养,有的从部队退伍,有的是从学院转至法院,而从事法律的专业人员廖廖无几,整个法官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涵养不足以让司法充分体现他的广义和真实。这也是我国司法的一个真实国情,并不是我国没有法律人才,没有自制良好的法学人才,只不过我国的资质保障没有能够以快速适用的方式转变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的人才选用,人才的专业性步子太小,动作缓慢,致使社会腐败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政治教育是好的,可我们的资质没有保障,法官的新旧更换日驱紧迫,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学子的心声,能让法治社会尽早实现,能有效地建立一个透明的司法,透明的审判机制。

(四)身份保障,《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第11条规定“法官的任期,法官的独立性、保障、充分的报酬,服务条件、退休金和退休年龄应当受到法律保障。为了保证法官能顶住任何强大社会势力的影响甚至压迫而依法办案,多数国家实行法官任期终身制,即非因法定缘由并经法定程序法官不得被免职,而法律对这些缘由和程序的限制十分严格,如法官不因一般工作失误受到弹劾,只有司法腐败或重大失职才是启动法定弹劾程序的基本理由。我个人认为法官终身制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的社会发展才刚迈入中等发展水平,迄今为止,我们国家的整体司法系的整个队伍,真正从专业学府的并不占多数,我们的司法队伍不客气地说还是鱼目混珠状态,而我们的司法体制、法官审判制度及机关联的制度需要从实践中真实的体现和创新,而对于专业出身的人来自现实司法工作是他们的“临床诊断”,他们可以很专业地对待现实操作中的利与弊,他们的根本原因,完善他们的具体方案,而非专业的人也许积累的经验仅仅印证了某些法律体制或法律规定,不是以推陈出新,我们国家现已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新型案件层出不穷,对于我们专业的法律工作人员来说,他不仅具有研究的价值,他还窥视社会中某一层或某一范围的法律空白,我们如何去填补空白,如何去完善我们的法律,若仅凭法学专家们纸上谈兵,而没有实际上的操作,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不真实的,而我国的发展,不在司法上真正的独立,需要走的路还要有很长一段路程,毕竟我们的体制是个宠大的司法体制,如一个巨人想医治他的不顽之症,必先有一套完善、全面、适用的方案和必须的勇气与毅力,我们不能有一丝的差错与松懈,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个人认为,国际上盛行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系,司法观念,但从广义上说,我们的法官制度,或其他具体的操作上还是要从国际上吸取其精华的。

二、司法独立的必要性的相对性

司法独立的必要性与相对性如今已被国际社会普通认可,应当说已具有“公理”的性质。1988年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并经同年联合国大会批准了《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该文件明确要求“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项原则正式载入其本国的宪法成法律之中,尊重并遵守司法机关的独立,是各国政府机关及其他机构的职责,”司法机关应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并做法律规定来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有为任何直接成间接不当的影响,怂勇、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或出于任何理由。

司法独立为什么会受到普遍地肯定和重视?从政治的角度看,通过司法权的独立可以获得一种的“间离效应”,以维系政治机构和政治运行的理性并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从司法的维度看,司法独立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公正的前提。司法独立的必要性也来自于司法权的特点即维护司法权需要,就我国的情况看,强调司法独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我国缺乏独立司法的历史传统,行政与司法的合一,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而在近、现代,虽然有别于行政司法机关建立出来,但由于政治制约机制的极不健全,司法始终是弱小的,经常性基至制度性地遭到行政乃至军事的干涉甚至代行其事,而革命政权高度集中统一的要求,以及解放后政治体制的发展状况,在较长的时期内也难以确立和发展一种独立的司法系统。二是目前干扰司法的因素很多,司法机关安要独立行使职权在许多地方和许多情况下还十分困难,因司法机关的人员、资财、生活和办公条件都受当地制约,真正确立司法独立十分困难。三是在目前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独立的、公正的司法尤为重要,这种司法应当说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制度性保障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是以平等经济主体为基础建立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规则的确立,需要不偏不倚的司法系统对这些规则强制贯彻,并监督这些规则的遵守。无论是谁,只要违反规则应亮黄牌,甚至罚下场,否则,就不会有健全和规范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司法独立十分必要。

司法独立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司法独立的确立以法院的理性化为前提,司法独立的程度应当与法院理性化的程度相当,至少不能有明显的不协调。司法独立的制度和原则本身是司法理性即法院理性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同时它的成立又基于这样一项基本的逻辑预设,即理性的法院,亦即理性的法官,它意味着,在独立的司法制度中的法官,具有可以被社会信赖的人格和学识能力,而且处于合理的法院组织法权中以及法官的行为受制公正程度的引导与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司法的自治,即法官的自主精神,就可保证法官“只服从法律”,只服从法官的良知与理性,从而获得司法的公正。另一方面,由于司法独立意味着保证法官的自主性及其自由裁量权,如果法院理性不足,缺乏合格的法官与公正的程序,司法的公正受到普通的质疑,司法的独立性的增强可能造成法官擅权,专横腐败的灾难性后果,而且,有理性的法院和公正的司法,人民才会放心将权力交给法院,才能形成司法独立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二、独立的司法制度合理运行有助于社会的监督,建立独立司法制度所需要的“理性的法院”并不意味着法院的全知全能以及法官的超凡入俗,它只是要求法院和法官具有一种“形式理性”,即法官不合格、法院结构的合格及司法程序的合格,而在实务操作中,任何一个“理性的法院”和“理性的法官”都有其人格局限性和认识局限性,而且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规律,对于法院运作同样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的司法制度的合理运行也需要其他权力的制约及社会的监督。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是相互依存,不能偏废,同时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三、我国司法独立所受的限制及允许的样态。

由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并不存在而且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也不可能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我们所说的当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只能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司法独立,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一、系官署独立而非官员独立,从法理上看,司法独立固然包含在外部意义上的官署独立,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司法官员为权利义务承受对象的个体性独立。这是因为,第一,司法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性的;二,全部司法秩序是为保证审判法官的客观判断和公正判决而设置的;三,司法责任应当是个体化的。

其二,系技术独立而非政治独立,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未肯定司法机关在国家基本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因为我们国家结构形式上,实行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司法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并非相互制衡的分权关系而系下位对上位的关系。

其三,系有限独立而非充分独立,即技术性而言,这种独立也不能不是十分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是因为,技术独立对政治独立存在的一种依存关系,如果没有国家体制上的独立性。在司法程序中也很难完全避免非程序化的干预,因为对司法机关具有上位关系的权力实体可能利用直接指导,人事任免、经济控制等权力来司法机关贯彻其意志,虽然这些权力实体可以自我抑制,力图避免非程序性干预,但缺乏体制约束的自我抑制不一定是始终有效的,尤其在那些重大、敏感的刑、民案件中,除了这种具有根本意义的体制性制约,我国当前的司法独立还受到其他几个方面的限制,从而造成其独立的程度十分有限。

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表现在:1、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法院受地方辖制,实践中可能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2、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尤其遇到一些利益损益突出,影响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案件,某些掌权人物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3、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独立的品格,司法官员可能因利诱腐蚀而在实际上出卖司法权。这方面的情况已到了不下大力气予以整顿的时侯了。

四、在司法独立与司法责任之间求得平衡

中国的司法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性表现司法公正需要司法独立,然而由于法院理性不足,其独立性又应当受到相当的限制:表现之一:司法公正需要司法独立,但各方面的限制,这一要求又不能短期内实现。如何能解决这一难题?在现有基本条件的限制下,我们认为,只能采取一种办法:在全面改善司法状况的同时,为中国的司法制度提供“最低限度”的独立性保障,以维护最基本的司法公正要求。司法独立可以“先走一步”,同时尽可能地寻求制度与实务的真正而又确有成效的改善,并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基础,创造条件。这种独立性保障最基本的有三点:

1、改革法院体制,摆脱或限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我国司法不独立而严重损害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由于司法机关对区域党政机关存在于那种人为的人身和财产依附关系,致使司法机关缺乏基本的独立性保障,因而无法形成司法公正所必需的抗干扰机制。

2、改革法官制度。培育崇高的法官和理性的法院。崇高的法官意味着人格、学识与权威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的法官,才有可能为忠实于法律而独立特行。

3、调整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实现政治影响的程序化与合理化。在一种一元化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权利与司法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司法独立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加强司法权的统一性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就曾指出:地方影响对于建立法制和文明是最严重的障碍之一,甚至是唯一的最严重的障碍。”他反对司法和法律监督机关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主张建立一个“能够对抗一切纯粹地方影响”的强有力的中央机构来领导国家的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以保证全国“真正统一地实行法制”。五十年代,董必武同志就曾提出应实行法院干部的的垂直管理。六十年代初,刘少奇同志也曾提出。“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级党委领导,它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服从法律,服从中央的政策。”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真知灼见未能在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中得以体现。

近年来,随着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和蔓延以及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的日趋严重,我过司法界和法学界开始对司法权地方化问题予以关注,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中央对全国司法工作领导的改革思路和具体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思路主张从改革法院的设置入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司法审判系统。第二种思路主张改革现行的按行政区划设置各级法院的体制,改变目前的司法管辖区完全重合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定独立的司法区,按司法区设置司法机关,实行法院的跨地区设置,从而彻底斩断地方政府与法院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中思路主张维持现有的法院位置体系,而建立最高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第四中思路主张在维持现有的法院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将若干个省、市划定为一个司法区,在每个司法区设立一个级别相当于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诉法院。当事人对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的,既可以向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上诉,也可以向所在司法区的上诉法院上诉,从而在高级法院和上诉法院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第五种思路是主张不涉及法院设置的调整,而以法院经费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来建立中央对法院系统的垂直领导。按照这一思路,全国各级法院经费实行单列,经全国人大批准后,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由最高人民法院支配,管理并逐级下达各级人民法院。在人事任免上,实行任免权上提一级的制度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最高级法院和高级法院的院长和法官。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的院长和法官。第六种思路主张不改变现行宪法关于各级法院的法官由同级权力机关产生并向其负责的原则,而实行下级法院的院长和其他法官的人选由上级法院提名推荐的制度。

上述种种思路都着眼于通过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全国司法工作的统一领导,使各级司法机关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地方势力影响。应当说这些改革方案各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1)龙宗智:《论司法独立与受制》2002年

(2)史尚宽:《宪法论丛》第329页

(3)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2000年

(4)沈德咏:《为中国司法体制问诊切脉》见《中国律师》1997年第7期

解决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解决方法

气象信息系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重要,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避免天气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给农作物带来伤害。但气象信息系统常常遭受雷电袭击。因此,大部分气象工作站都会进行雷电防护工作。因为一些因素,雷电防护工作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工作效率降低,导致气象信息系统仍受到雷电攻击。解决雷电防护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保证气象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

一、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信号线路屏蔽措施不合格。选择带有金属屏蔽层的线缆,或者将信号线路穿进金属管中,在首尾的部位进行接地处理,若接线较长应增加接地部位,室外线路屏蔽时,可以选择穿金属管埋地的方式。屏蔽效果的优良与以下因素有关:构成、材料的使用、接地方法。屏蔽的效果可以采用转移阻抗来表达,转移阻抗越低,屏蔽的范围就越大。选择埋地穿金属管的方式感应电压较小,采用架空线路的方式感应电压较大。双绞线能够抑制磁场的干扰。因此,对于信号线路的屏蔽方面,可以做出以下改进:①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屏蔽的重要性。当雷电袭击时,正确的屏蔽能够较好的减弱雷击电磁脉冲,从而避免气象信息系统遭受雷电攻击。不仅要安装信号SPD,也要做好线路屏蔽工作。②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线路屏蔽。若线路位于室外,则优先选择穿金属管埋地的方式,如果无法埋地进入室内,则要在线路的首尾进行接地。在信号线路的选择上,双绞线以具备强大的抗磁场干扰能力作为优先选择。如果因接地部位较多造成了低频影响,可以外屏蔽层多部位接地,而内部采用单点接地的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屏蔽层的连续性。正确的屏蔽方法即可以减少不利因素,也可以有效对抗电磁场的干扰。(二)SPD的选择。SPD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电子设备不被雷电袭击的装备,它能够避免各类线路中的瞬时过电压太大,起到保护线路的作用,对气象系统来说,安装适合电子设备的SPD,能把过多的电流引入到地下,防止关键设备被破坏。因此,选择合适的SPD能够更好的维护气象信息系统的工作。(1)安装两级电源SPD,只安装一级电源SPD并不能满足气象信息系统防雷的需要。(2)应把40KA电源SPD安装在第一级,不能选择规则更大的电源SPD,接地线选择黄绿色的铜线,应短、直、平,长度小于0.5m,厚度高于6mm2。(三)信号SPD的选择。不同线路的传输参数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合适的信号SPD,才能更好的发挥防雷作用。要辨别线路的类型,然后根据线路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信号SPD,检查信号SPD的传输速率、插入损耗等性能参数是否对应线路传输参数。(四)设备的等电位连接。使用导体把建筑物中的电器等装备外露的金属与能够导电的部分、接地体连接起来,这样能够降低电位差,这种操作方法称为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包括总等电位连接、局部等电位连接、辅助等电位连接三种类型。总等电位连接适合全部建筑物,能够减弱建筑物里面被电击的接触电压,并防止过大的危险电压通过各类线路和管道从建筑物外进入建筑物内,减少电气火灾事故和人身电击事故,具有较好的防雷效果。局部等电位连接要在一定的范围或地区内连接能导电的部位,而辅助等电位连接是把导电的各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使得电位相等或接近。在气象信息系统中,等电位连接是使用等电位连接器把各种地网连接在一起。在电子设备较多地方的防静电地板下铺建等电位连接网。除此之外,将气象站各部门的全部金属设备外壳做好等电位连接。(五)信号线路的设置及线路的选择。在线路的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平行铺设线路时要留有一定的间距,不要敷设较大面积的线路回路,避免在雷电袭击时破坏和线路相连的设备。在信号线路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光缆,光缆的金属部位要较好的接地。

二、结论

雷电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雷电天气发生时,强大的电场和磁场会使建筑物遭到破坏、扰乱各类设备的正常运行,并破坏信号,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气象部门若遭到雷电攻击,会导致气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所以,气象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十分重要。本文根据信号线路的屏蔽措施、SPD的选择及安装、信号线路的敷设及线路的选择等方面对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完善的屏蔽、按照规范的安装电源和SPD,对设备进行等电位连接、正确的敷设信号线路,才能更好的防止雷电的侵入,避免气象信息系统遭受雷电的袭击,保证气象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避免气象信息系统出错,给气象预报带来困难。

参考文献:

[1]张永刚,肖稳安,李虹,李武强,谢君.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02):83-85.

[2]高玲娜.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4):97-98.

[3]张振,李坦.浅谈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J].数字通信世界,2017(07):131.

解决方法范文篇3

一、解决方法

这15种技巧需要层层渐进,慢慢地一步一步克服并解决,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解决,但首先是教师要找到学生这一地方演奏不正确的错误点在哪里?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解决,也要求教师脑子里有很多的作品或练习曲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布置作品,从练习中解决技巧问题。1.耳朵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又称听觉的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让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才可能使心灵迸发创造性的音乐,这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学会用耳朵听则是最关键的。15中技巧都需要耳朵去听,去辨别声音的好与坏,旋律的美与丑。如谱例1,旋律在左手声部,右手是和弦伴奏,这就需要耳朵去聆听旋律的走向,和弦的整齐等方面的内容。谱例12.手指的支持能力同人体的站立一样,手指在钢琴上也要学会单独站立,就像螃蟹走路,一只钳子落地,其他钳子可以离开地面,让手指学会像人走路或螃蟹走路一样。在钢琴入门、初级和高级中都需要很好的支撑能力,这样,才能使手指在将来缤纷复杂的技巧中自如的完成各种支撑任务。解决手指支撑问题可以有3种解决方法:第一我们可以让每一个手指进行独立的单音落指练习;第二以不同的手指组合进行双音落指练习;第三选用三和弦做落指练习。单音-双音-和弦的落指练习,有易到难,有单指到三指或5指,利用手臂自然下垂地重量,从一定高度自如下落,具有较大的重力,使手指支撑环节(第三关节)得到强化训练,对于技巧的训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3.二分练分练习即分手和分句、分段练习。这种训练方法作为钢琴学习者,无论初学者还是高级别专业学习者甚至钢琴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练习。分手练习:钢琴演奏是多声部结构性质的,会遇到复杂的声部层次、旋律走向等问题需要处理,两只手或一只手的不同手指担任着完全不同的演奏任务。如:不同的节奏关系,不同的强弱关系,不同的奏法和音色的处理等等。这就需要两只手或两个以上的手指做完全不一样的动作,没有分手练习作为基础,就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分手练习能够更集中地注意到每个手指、每个动作的要求,同时又能兼顾手的轮换休息,效果比双手同时练习更好,见谱例2。谱例2分句、分段练习:对于一首新作品来说,演奏音响是陌生的,相关作品演奏技巧还没有习惯,如果从头到尾通篇去练习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印象也不深刻,而用分句、分段的办法,可以更快的形成音乐旋律记忆和动作记忆,有利于迅速熟悉新谱。针对难度较大地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先分析一下作品,一提起理解分析作品,可能很多人会皱眉“这是音乐理论家做的事情,我们学钢琴的研究这个干什么?”其实不然,对于曲目难度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所以分句、分段练习可以解决通篇弹的毛病,有些简单的地方会弹的很好,难的地方就断断续续,分段练习是更好地弹好整首作品。4.慢练慢练最大的优势就是来得及去思考,来得及去准备,大脑通过视觉、听觉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手指的触键。从练习的角度讲,欲速则不达,开始的慢练是为快打好坚实的基础。从技巧的角度讲,技巧的正确和规范靠意识支配和修正,只有在慢速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开一首新作品需要慢练,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成熟后更不能忽略慢练,从音乐表现来看,慢练可以弥补演奏的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慢练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慢练中细腻和精巧,熟练后慢练,就比较轻松,当人演奏一轻松,就会发现更多音乐特点,这就是慢练的精髓,尤其在比赛或演出前,慢练是最好最有效的经验。5.教师海量技巧作品库针对15种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或多或少都会在演奏作品中出现,基本功练习、乐曲练习、复调作品练习、中外大型乐曲、流行钢琴作品、即兴演奏等都相互存在。当学生遇到其中一个技巧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脑里有大量的作品或练习曲出现,由简单到难地来解决这一计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海量的作品库,是每位老师的必备条件,只有一个技巧解决,再慢慢延伸到下一个技巧,积累更多的作品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功课。

二、音乐与技巧的关系

为什么音乐与把技巧列的关系列出来,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两种对争议:一是认为技巧是首要的,没有技巧哪来谈音乐;一是认为音乐是一切,技术可以从音乐中获得,过分强调技巧会妨碍音乐的发展。在但昭义先生发表的论文——《论钢琴教学中的若干关系》里,论述了音乐与技巧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循序渐进与跨程度跃进的关系、纵深程度与横向广度的关系、数与学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论文,其中,先生把音乐与技巧放在第一层关系里,用四种表现:第一种是在某些时候,技巧训练具有相对对立意义,它可能暂时离开音乐而存在;第二种是技术训练与音乐获得具有一致性;第三种是二者的关系在训练中表现为不一致;第四种是技术训练有时,表现为一种同音乐目标相反的矛盾性。这四种表现阐明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处理音乐与技巧的关系,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二者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态去具体分析处理。笔者认为,演奏中没有技巧,音乐内容的表现仅仅只是一句空话,但在钢琴演奏中,技巧的运用和练习,必须服从音乐作品风格和思想内容出发,在练习时,音乐与技巧需要保持清晰的头脑,针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技巧方向和练习目标不变,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我们想要得到的初心,相互统一地更好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1]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解决方法范文篇4

一、关于解决证券争议的方式

解决证券争议的方式分为仲裁方式、诉讼方式和争议双方协商(包括第三方进行调解的情况)方式,还有主管机关依法作出裁决的方式。适用何种方式,首先看证券争议的主体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限地选择争议的解决方式。

1.证券经营机构之间,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证券争议的解决方式。

这类争议的解决方式,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与股票的发行或者交易有关的争议,当事人可以按照协议的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第八十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之间因股票的发行或者交易引起的争议,应当由证监委批准设立或者指定的仲裁机构调解、仲裁。根据以上规定,此类争议不适用诉讼方式,而只能申请仲裁方式解决。那么为什么说这类证券争议又以法规的规定直接排除了法院诉讼呢?这是由此类证券的特殊情况决定的。此类证券争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解决这类争议需要对发生证券争议的环境、背景、程序、技术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快速的考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公正、合理、快速、有效地解决争议。因此,争议各方当事人依仲裁规则选择仲裁员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上述要求。而争议双方协商或由第三方从中进行调解,以解决争议也是许可的,这也是各国通行的,同时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解决方法之一。

另外,主管机关主动解决某些类型的争议即裁决某些证券争议也是许可的、有效的(特别是当争议的双方主体同归一个主管机关管辖的情况下),它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依照仲裁法提交裁决必须有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此仲裁协议或条款应当在申请仲裁前达成,否则应该申请主管机关裁决。

2.个人间或个人与证券交易所或证券经营机构之间的证券争议的解决方式。

这类争议的解决方式,既可以是仲裁方式也可以是诉讼方式,还可以是调解方式和协商方式。这是因为《条例》第八十条明确规定了证券经营机构之间、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交易场所之间发生争议时的解决方式。而《条例》第七十九条则属于任意选择条款。因此,当事人可以在协商不成时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当然如选择仲裁也必须是在仲裁申请前达成仲裁协议或条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种选择为中小投资者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选择仲裁的优势在于如选择自己信赖的证券专家做仲裁员,能快速方便、节省费用。选择法院诉讼则更有其优势。如一些当事人远离仲裁机构而就近至法院诉讼也可免去往返之苦。另外,法院还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为将来的顺利执行提供更可靠的保障。这是诉讼优于其他方式的最关键之处。

二、证券争议仲裁机构、地点、仲裁效力及执行的有关问题

根据《条例》第八十条规定及国务院证券委的指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证券争议的惟一仲裁机构。即不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个人之间所发生的证券争议如申请仲裁,只能向此一家仲裁机构申请,并且仲裁地点定在北京,仲裁裁决书要在北京签署,在北京发出,但仲裁庭可以视情况需要去外地调查。

解决方法范文篇5

“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这两句话讲得很沉重、很严肃。一句是向全国人民明明白白地传递出了一种警示:腐败,这个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肿瘤”危害极大;另一句是向全国人民清清楚楚地一个信息:反腐败,中央已“亮剑”!反腐败,现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已成为全国百姓话题。这预示着一场猛烈反腐风暴即将来临。

在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的今天,我国反腐倡廉更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了使这场反腐斗争进展有序,“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这个“核心”不能丢。

制约权力靠规范制度。权力必须置于阳光下。病毒之所以滋生,是因为它有阴暗潮湿的环境,置于阳光下,它就没有生存的条件。权力不公开,就容易滥用,徇私枉法,滋生腐败。权力置于阳光下,依附在权力上的病毒存活几率甚微。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坦诚地告诫我们:“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公开,是制约权力的最有效措施。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规划建设公开、财政收支公开、官员财产公开、干部离岗考察公开等,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真实而不走过场,腐败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确保监管到位,启动由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组成的“立体”监督系统,滋生腐败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了。

解决方法范文篇6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正以为如此,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时而出现了价格走低的“卖难”现象。因此,必须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此相适应,农民应改变过去单纯种植、养殖而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不是农民把握市场,而是市场主宰农民,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难以优化,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结果使农民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3、农民素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粗放经营逐步转向集约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这一转移能否实现,不仅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形势、整体经济容量和吸纳就业能力等环境因素相关,更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二、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相反,如果农民素质不高则很难转移出去。据调查,199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40.80%,说明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转移。

4、农民素质影响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水平和结构与其自身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农民素质越高,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择业范围大,其收入也就越高,素质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从收入结构看,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高。据统计,1997年为17.61%,1998年为18.66%,1999年为21.36%,二、三产业收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5、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但也对农业生产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求较高的农民素质的配合。

6、农民素质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好,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其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农民素质低,在工作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玩扑克、缺少良好的社会风气,难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利于革除陋习,扫除封建思想,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事情常有发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对策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部门要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增加农民成人培训学校的数量,提高地方教育和培训水平,提高农民的年培训率,提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的素质。笔者认为,现阶段耍重视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重视对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二是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三是强化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四是加大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高度重视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确保绝大多数农民的子女能受到足够的教育。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选派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管理、技术、生产第一线。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资源,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重新构建农村教育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使农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政府、社区、公有、民办共同参与、多元化的运行机制。政府要统一规划、增加投入、加强协调,把必办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办学效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放到议事日程,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加以落实。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乡(镇)、村班子和领头人的建设、培养和管理。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借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和选派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农村管理、技术、生产第一线,扩大农村高素质群体。通过高素质群体由城市向农村的“迁移”来影响、示范、带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农村形成“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的良好氛围。

3、加强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阵地,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让农民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感恩意识,使农民树立起全新的市场观念,在与农民中介组织打交道时,既讲法律又讲信用。

4、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宏观层面上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以带动和推动农民的经营与生产,推动农民教育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改造传统农民文化,建立新型农民文化。

先进文化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落后的文化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应逐步改造或抛弃传统农民文化中阻碍农村发展的部分,建立新型的农民文化。当前一方面应对农民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消除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精神,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新文化。要通过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文艺工作者的“心连心”文艺演出活动和新闻媒体开办的“农技大讲堂”等活动,带动乡村社会的文化革命,促进农民文化心理的发展,重铸中国农民的价值世界,实现我国农村由贫困到富裕、由传统到现代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跨越。

解决方法范文篇7

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成了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外资银行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综合实力排名前几位的银行均在我国建立机构。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其中,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和彰化银行成为首批进入大陆地区设立分行的台资银行。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二、外资银行入驻中国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毫无疑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会对中资银行带来一些积极效应。外资银行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必将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促使国内银行业进行改革,这有利于打破国家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同时,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在这里,我们对这些积极影响不再赘述,重点来讨论外资银行入驻中国对中资银行的消极影响。

(一)优质客户层面。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一般而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业、保险业于一体,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商业服务。由于外资银行存在上述优势,不可避免地会吸引走一部分原属于中资银行的业务,造成中资银行融资份额的下降,优质客户快速流失。

(二)业务层面。近年来,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收益。但我们看到,中间业务总体上水平还不高,问题仍然不少。如没有从战略上重视中间业务,资金、精力投入也相对不足;品种也较少,仍局限在传统的一般性服务。而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非常重视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这些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家居理财、外资企业的金融租赁等业务,都将成为外资银行关注的焦点。

(三)人才层面。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最近几年,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流失数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外资银行大量涌入我国后,这种情况越发严重。目前,我国中资银行中学历高且熟悉现代金融实务的人才非常短缺。通常来说,在外资银行内部,绝大部分员工都来自当地,因此中资银行系统中那些业务熟练、工作经验丰富、精通外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就会进入外资银行的视野,其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秀骨干人才外流。

三、中资银行摆脱困境对策分析

(一)提高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成本控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等共同组合构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比较而言,其在公司管理、风险预测、内部控制、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1、提高经营竞争力。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的深入,国内银行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整合经营要素、增强内部活力来提高经营素质和竞争力。首先,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其次,以盈利为核心,树立现代营销观念;最后,全面增强流动性,实施经营管理改革。

2、强化管理竞争力。外资银行的进入冲击着国内银行业的经营观念、运营环境和竞争格局,但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业务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和技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做到本土化,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和成本。我国银行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成熟的本土化管理资源,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同时,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建设有效的技术监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3、提高创新竞争力。银行的市场地位取决于创新,创新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银行业一直缺乏产品创新能力。而外资银行则凭借其积累多年的丰富产品创新经验与个性化的服务,对国内银行现有的高端客户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创新方面,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创新对提升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4、培育强大的人才竞争力。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能力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要重视引进人才,优化和调整内部人才结构,加大培训开发力度,加快各类优秀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外资银行通过高薪、高福利、出国培训等手段,吸引了我国银行业的大量骨干与优秀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而中资银行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专业人才的比重过低,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金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实施人才战略,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物质待遇留人。

(二)与外资银行发展市场力量主导的合作性竞争。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性竞争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1、引入外资银行参股策略。引进综合实力强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会对中资银行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有利于改变中资银行产权结构单一的状况及完善公司管理体制;有利于充实中资银行的资本;有利于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2、建立合资专业附属机构策略。双方建立合资专业附属机构形式也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外银行的一种可行合作方式。在合资专业附属机构里,外资银行占有股权和享有的管理权都大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股权比例限制、特别是管理权受限的问题。合资建立附属机构可以发挥外资银行的优势,帮助中资银行为未来混业经营做足准备。

解决方法范文篇8

“论文撤稿是科学进程的一部分”

学术期刊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更正、勘误和撤稿,是编辑出版流程中的正常操作。《自然》杂志前总编菲利普•坎贝尔也曾表示,论文撤稿是科学进程的一部分。很多问题论文只能在发表后被发现,这时候必然会发生撤稿现象。以前主要依靠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把关,并在后由同行通过重复实验检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自2010年以来,随着“撤稿观察”(RetractionWatch)和PubPeer等网站的建立,学者发表的论文会接受更多、更直接的审视、质疑和追踪。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论文中的错误以及数据造假、图像重复使用或不当操控等问题被曝光,从而导致更多论文被撤稿。这样的趋势无疑有利于科学共同体更好地进行自我纠错,保障研究成果可信性和质量,以及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撤稿的情况非常复杂,而且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例如,有的作者在后发现自己的研究存在错误,或有了新的与之前研究完全不同的发现,从而主动提出撤稿,并因此被给予高度评价。有学者指出,撤稿的真正意义并非是惩罚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的人,而是修正工作本身存在的纰漏,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正确的指导。

至于有些论文的撤稿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通常是由于相关问题有一定“戏剧性”,例如某作者的多篇论文被撤稿;由于第三方伪造审稿人意见等新的问题被撤稿;来自某个国家或某研究团队作者的论文被集中撤稿,或发表后曾引起科学界轰动或争议的论文被撤稿。此外,一些学术打假者对论文、图像操控等疑似不端行为的深度分析,以及“撤稿观察”网站等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也促成更多论文撤稿,并使一些撤稿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

论文被撤稿的背后存在深层次问题

国内外关于期刊论文撤稿的研究很多,包括对论文撤稿原因、论文撤稿时滞的统计分析,对撤稿最多的国家、机构、个人和研究领域进行“排名”等。政府部门、资助机构和期刊等围绕撤稿问题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例如,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制定了《撤稿指南》,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应当撤稿,如何刊登撤稿启事,以及对撤稿论文应当进行什么样的处理。

对于被质疑存在问题的论文,有些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也会组织调查,并在确认存在问题后要求或配合相关期刊进行撤稿。涉及我国作者的几起论文被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5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以遏制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以及在审稿环节弄虚作假。2017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对《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中所涉及的论文逐一彻查、甄别责任,对存在不同程度过错的486人根据问题性质和具体情节进行了处理。今年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论文撤稿等线索,对部分涉嫌论文造假案件进行了调查处理,并在9月中旬对部分已完成调查处理的案件进行了通报。

而另一方面,在《肿瘤生物学》等撤稿事件被处理后,涉及我国作者的因剽窃、图像重复使用等问题导致论文被撤稿的情况仍屡屡出现,且我国作者论文的撤稿在世界各国作者撤稿论文总数中占较大比例,这种情况亟待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研究表明,在科研不端行为背后有许多深层次原因,包括部分科研人员在道德方面的自律不够,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接受的科研训练不足,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以及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方面的问题等。因此,只有切实解决这些更具有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而不仅是对撤稿论文作者作出处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羊补牢”。在这方面,我国有关部门也已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例如,在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7月份的一份通知中,便明确要求“不将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

从根本上保障的可靠性和质量

我国目前每年平均有数百篇论文被撤稿,可以反映出科研不端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对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容小觑。记得杨卫院士在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曾讲过一件事:2010年,某国际期刊的主编由于被一大学附属医院一位临床医生所中严重的剽窃问题激怒,曾提出所有期刊都应当拒绝接受来自该大学所有学科作者的投稿。后来由于该大学对问题进行了妥善的调查处理,得到该主编和被剽窃论文作者的认可。近年来,也有国外学者在不同渠道发表言论,称期刊对接受中国作者的投稿应更加谨慎。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研究和的可靠性和质量。

一是各方面应切实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科研训练。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部门等通过教育培训增强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研究能力和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严谨性,将可以更好地避免由于各种原因而损害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包括由于能力不足或操作不规范而造成图像处理、统计分析等方面的错误和问题。

二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学术生态。政府部门应推动加强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坚持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同时对严重危害科学事业发展的问题,包括科研不端行为、“论文工厂”等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例如指导和督促大学和科研机构认真调查处理举报案件,对在PubPeer等网站被质疑的论文进行核查,如确实存在问题或错误应要求作者主动采取更正或撤稿等措施。

三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检查监督。目前在德国等国家已有科研机构聘请外部专家或公司对其研究人员拟发表的所有论文进行图像、数据和统计等方面的检查。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当然不一定采取这样成本昂贵的措施,但应当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实际上,通过实验数据或临床案例报告抽查、浏览等简单方式也可发现一些明显的问题,如论文内容明显超出实验数据的范围,或所在作者的研究领域或合作对象方面存在异常等。

解决方法范文篇9

一、商业企业的行业特点

商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流通经营的社会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目标。商业企业作为厂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核心功能便是商品中介,即企业从厂家购进商品,然后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将商品买给用户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商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正体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赚取买卖之间的差价。

二、商业企业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企业内部,商业企业同样面临来自交易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双重压力。传统管理难于适合现代商业企业的需要,网络时代迫使企业转变管理观念,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作业流程等管理体系进行重组和再造。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供货商、商业企业、运输和分销公司以及客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价值链。其理想状态是链条中的所有环节应该统一管理、协同工作,并表现出敏捷的市场反应速度,让客户能够在很短的时问内,以最优的价位,获取最好的商品或服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时常还需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商业企业供应管理由于技术落后和观念落后,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供货商和客户更多地是被分割成孤立的外部环节,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库存费用,难于在最短的时问内赢得市场。具体表现在:

1.技术支持:在信息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巨大的信息流通量,企业缺少合适的资料工具,难以对商品信息及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和运用。

2.财务管理:传统的商业企业难于做到资源共享,每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和资料需要在各自的管理系统中重复录人,造成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又难以及时作出准确的财务报告。因此无法随时掌握企业的资金状况并及时对市场作出反应。同样由于供应管理控制乏力,表现在应收款控制缺乏力度以及无法统筹安排企业货币资金收付,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常常陷人困境。

3.仓储:由于组织模式及信息流通的障碍,企业不能及时监控库存状态,也难于合理分配存储空问。

4.采购:传统的企业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不能根据销售状况适时制定采购计划;另外,由于缺乏供应商管理手段,难以评价供货商的供货信誉,确定最佳的供货渠道。

5.销售规划:由于缺乏对商品有效实时的控制,也缺乏对客户资源科学完备的统计,无法对客户的购买力、信用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因而不能对不同的客户及不同的商品提出不同的报价,也不可能建立灵活的销售体制。更无从准确统计销售业务,预测市场趋势。

6.决策:传统商业模式的缺陷导致信息延误和失真,使得企业决策层难以及时准确地制定渠道策略、销售策略、价格策略等市场策略,导致对市场反映迟钝,甚至因决策失误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7.成本费用难于控制:臃肿的组织机构以及滞涩的操作流程必然会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的提高。

三、商业企业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把买卖做到网络上,手指动几下,生意成交,这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带给人们的惊喜和神奇。电子商务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在商贸领域中应用的产物。而Intranet(企业内部网)则是这个时代的新名词,它是将Intemet(互联网)的概念与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业务中,形成的企业内部网络。它既具有传统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又具备Intemet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且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是传统管理信息系统所不及的。为了将企业、供应商、业务伙伴有效地纳人同一个价值链。诞生了Extranet(企业外部网)技术,它作为Intranet的一种扩充,允许来自防火墙外部的访问,并赋予外部访问者经过授权访问该企业内部网络的信息和资源的能力。简言之:Iniranet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Extranet是满足企业之间商务活动的需要,Intranet与Extranet组成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各部分关系如图l所视。随着形势的发展,商品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建立更合理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物流组织渠道,提高营运效率,有效降低成本,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基于上述目标,提出商业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模型如下图2所示。互联网将企业、供应商、客户纳人同一个价值链中,企业内部的Intranet运作过程如下:技术支持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支持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层和其他层次,财务管理层又支持着其他业务层,而仓储层又是采购、销售层必不可少的环节。决策层作为最高层次,在其他层次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对企业所有环节进行监控,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各层次之问通过网络信道达成共享。客户和供应商也可以通过网络信道(Intemet渠道运作等)和企业内部各层次发生关系,其中包括物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电子数据交换。对照环境并针对商业企业管理环节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采购:

及时准确采购:传统商业模式以“推”为主,即商家将商品推向市场,由用户来挑选。而新的经济时代的经济模式以“拉”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客户的需要,发掘市场潜力,及时向客户提供商品,要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必须以准确及时的采购为基础。方案中必须包括对采购进行监控的软件,据此安排和调整采购,并以零库存作为管理目标。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的供货商管理:一个完备和顺畅的供货商体系是企业及时准确完成采购任务的前提,方案中应该建立完备的供货商体系来强化对供货商的管理。通过供货商供货执行情况及质检合格率的统计分析,对供货商进行质量认证,确定其供货信誉,并设置采购询价功能,从众多的供货商中选择价格最优惠者。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对供货商的综合统计及供货历史资料的分析来强化供货商管理,真正优化供应链。使供货商与企业协同工作、协同管理。共同赢得市场,达到双盈目的。

(2)利用价格调控来控制采购成本:从营利的目的出发,商家总是要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对每次发生的采购业务均希望对其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价格过高,确需进行调整的要确定调价原因。商品采购业务频繁,采购量巨大,部门领导或有关人员不可能一一进行核对,采购成本很难控制,方案中设置软件对采购价格进行自动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核对工作量,避免了不必要的采购费用发生,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

(3)可以根据销售毛利,以采购数量为基础,考核了解采购业务员的工作实绩。

2.库存:

(l)库存状态监测:一个运作良好的企业除了有充足的资源,良好的市场外,不压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加快商品的周转,使库存尽可能为零状态。不能实现零状态目标时,也要将其降到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因此我们的方案中提供了全方位的库存管理功能。为采购销售提供实时准确的库存信息,以使整个库存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而同时又能满足各个客户及分销商的要求,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同时还应提供详尽的库存商品状态分析(比如对某批次商品进行购销统计),判断商品是否积压或畅销。为企业及时提供商品采购销售及市场战略的决策依据。

(2)货位管理:方案提供详细灵活的货位管理功能,根据各货位的存储条件,合理安排各种商品的存储,并可随时进行调整,对商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管理,实现仓储空间最优化。

3.销售:

(l)合理的销售计划:从客户需要出发来规划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大量的客户信息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销售计划。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由于接触客户最多,也最了解客户的需要。因此,销售计划的制定应该建立在他们信息反馈的基础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定单越来越普及,方案中的定单管理系统自动收集这类信息,同时,这种信息反馈也是采购计划和市场战略的重要决策依据。

(2)客户管理:方案中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将分散的客户与企业紧密地联系为一个虚拟的实体。对于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客户就是普通消费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信道(多种方式)来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并对其购买力作出分析,确定消费能力强的群体,提供优惠。对批发企业,则通过对客户的综合考评及历史交易记录来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据此确定其信用额度,信用期限。随时跟踪客户应收帐款,预收帐款等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查询。

(3)灵活的价格控制体系:根据不同的用户为其提供“产地价”、“出厂价”、“批发价”、“一级批发价”、“二级批发价”、“另售价”等六种销售价格,每一级价格都可以在上一级的基础上根据加价率自动生成。其生成的价目表可以直接作为给客户的报价单,十分方便。另外,销售管理还应提供灵活特价定义功能,根据商品的分类、数量区间、时间区间三个因素,定义商品在不同销售季节和不同销售数量范围内的折扣,进行特殊业务价格处理,在销售开单时,通过特价处理功能自动触发所定义的扣率,超出时问区间后,则此折扣就不再被执行,加强了价格的灵活性。通过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对最高扣率的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价格核对工作量,避免无谓的销售损失,保证企业实现最大利润。

(4)严格的信用控制:方案通过给客户设置信用等级,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加强业务控制。并根据对客户历史资料的综合考评,随时调整其信用额度及信用等级,在订货、发货、开票时都可以根据此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来控制业务的发生,从而有效的减少呆帐、坏帐的发生。

(5)发货销售控制:方案中设置方便灵活的销售模式,既可以适应零售企业现结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批发分销的先发货后结算而且可分批结算的需要。对网上定货,则首先完成网上结算,再发出商品。

(6)对销售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案通过销售增长分析、市场分析、销售毛利分析等纵向统计资料,进行趋势分析,既可以按年度进行汇总比较,也可以按时段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可按部门柜组哑务员喀户等不同目标统计出发货数量,发货金额,开票数量,开票金额,发货未开票金额及回款金额等等,以次考核内部的业绩。

4.财务:

(l)应收款的控制与管理:方案中设计了应收款管理功能,提供以下四方面职能:

1)在销售环节方面,通过客户信用的控制将应收帐款的发生额降低到最低程度。

2)加强已发生的应收款管理,对到期未还款的客户立即停止供货。

3)通过网络信道向用户发出催款单,组织追款。

4)对于信用期限和折扣期限到期的单据给予报警,达到控制应收款的目的。

(2)合理的付款管理:

方案以最优的方式来控制付款的时间及数目,综合考评供货商的信誉及应付款情况,来组织付款节奏。并通过对已付款的分析来确定对自身最为有利的付款方式。依据供货商的信誉确定预

付款的发生情况。在争取最优惠的付款方式的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运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成本控制:

(l)降低成本费用: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加强价值链各方相关企业的资源管理。建立更加完善和集成化的供销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有效结合,制订最优化的供应链流程,将经营费用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2)控制采购成本:通过将成本落实到每笔业务每种商品,及时准确地计算付笔业务或全部业务的成本,分析销售利润,对于过高成本的业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以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6.决策:

通过网络交互传递,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从资料仓库中获取最直接、最准确的内部信息。还可随时掌握外部市场的变化,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业务及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时报可以是实时地生成。供领导决策之需。以合理地市场策略来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7.网络财务势在必行:

解决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离婚率;离婚自由制度;离婚难

我国现行《婚姻法》是1950年制定,经过1980年修改后,于2001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再一次通过了婚姻法修正案,修正后的《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是我国的离婚自由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这一规定表明,在我国实行的是“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且实行无过错离婚原则。自离婚自由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出现了几次离婚高潮,离婚率也在逐年攀升。但离婚现象的增多并不能掩盖我国离婚难这一客观现实。调查发现,离婚诉讼中,双方均同意离婚的;符合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列举的视为感情确已破裂情形之一的;第一次离婚被法院判决不准离婚法定时间后再次起诉离婚的,往往会获得法院准予离婚的判决。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易获得法院准予离婚的判决。尤其是一方坚决离婚,而另一方坚决不离婚的,法院往往是不会判决离婚的。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婚姻宿命的意识,在我国起源较早。周文王娶太姒,已有天命作合之说。元明清以降,宿命缘之说尤盛。婚姻基于因缘,因缘基于前定。婚姻既然“良缘天定”,夫妻既是“天作之合”。再者,古时婚姻乃“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后世”。婚姻缔结的目的在于宗族的延续及祖先的祭祀,从婚姻的缔结到婚姻的解除,从来不曾涉及到夫妇本人的情爱。男女二人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在我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不道德的行为。“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婚”的传统观念至今仍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劝好不劝散”的精神,在法院调解离婚案件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2司法实践的传统。法官也同样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意识的最深处是不希望用自己的离婚判决去破坏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除非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往往判决不准离婚。同时,判决不准离婚也为他们省去了不少麻烦,不用再考虑财产的分割和子女的护养问题,这也为自己作出错误判决降低了可能。当双方当事人都没有证据证明感情是否破裂时,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通常是判决不离的。而感情属内在的东西,很难用证据来证明的。所以一方坚决不离的情况下离不了婚也不奇怪。老法官的这一思想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作年轻的法官。

3“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感情破裂”是判决离婚的唯一理由,而感情是内在的东西,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法官是无从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会根据前述司法实务中的惯常做法作出不准离婚的判决。如前所述,这是他们减少犯错误的最好方式。感情这一内在的东西用法律来调整是不太恰当的。《婚姻法》规定“感情破裂”作为离婚条件,这不利于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

这种死亡了的婚姻“从感觉上不复是幸福的,从自然结构上不复是完整的,于家庭职能上不复是健全的,这种状态的延续既不利于夫妻双方,也不利于夫妻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而且,还会产生其他不稳定因素。”不但延长了当事人的痛苦,而且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容易诱发刑事案件的发生。同时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离婚诉讼效率的低下。解决的对策有:

1在思想观念上,消除对离婚的错误认识。我国立法较早的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但人们对离婚自由,一直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例如:认为离婚自由会鼓励当事人冲出婚姻围城,导致轻率离婚;认为自由离婚将导致一部分人滥用离婚自由权;认为离婚对双方当事人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对孩子造成伤害,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当然不排除确有少数人视婚姻为儿戏,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但婚姻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婚姻的缔结或者解除,是人们最慎重、最神圣和最严肃的一件事情,谁都不希望自己发生婚变而导致家庭破裂同样也没有谁愿意去维系缺乏感情甚至彼此视若仇敌的婚姻。“离婚自由原则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保证自然人享受真正美满﹑幸福﹑和下的感情之美和生活之美。”

2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婚姻自由,维护公民的婚姻自主权。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我国公民的婚姻自主权主要体现在结婚和合意离婚制度中。对于一方坚决要离另一方又坚决不离的,法院有判决不准离婚的大权,从而造成了离婚难问题。法院判决不准离婚这一司法行为违背了离婚自由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婚姻法对离婚自由制度的立法意图。事实上,把离婚大权授予法院,也是强人所难。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出台了许多司法解释,但这些司法解释似是规定,又不是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离也可以,不离也可以,是离还是不离,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处理时也总是不能统一。对一方坚决要离另一方坚决不离的,法院以什么来作为裁判的依据呢?在离婚双方的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和利益的要求之下,法律所确立的标准,总是会损害到一方的利益。这时就要求“立法要对各种个人利益的大小与他人的利益进行比较,最终平衡。”法院可以通过调解程序,劝说当事人保持冷静,谨慎对待婚姻家庭大事。调解无效的,应尊重坚决要求离婚方的选择,保障他的离婚权利。“当婚姻关系的维系,对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已失去了积极意义时,作为法律不应过于坚持,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不应以维持婚姻的方式来处理。”这对离婚双方都不公平。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主要是处理好财产分割和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有过错方的离婚损害赔赏﹑一方对生活有困难的另一方予以适当帮助﹑对违反婚姻法强制性规定的一方进行法律制裁等等。

3在立法中,修改《婚姻法》“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我国《婚姻法》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唯一理由,且不问感情破裂的原因,实行无过错离婚制度。这虽然符号马克思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点,但目前在我国没有现实基础。当事人根本找不到感情是否破裂的直接证据。这不但导致了司法中的擅断主义,而且增加了离婚的难度。笔者建议把“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修改为“婚姻破裂”的离婚标准。理由如下:感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应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感情同时也是人的主观心理态度,难以把握,司法机关不易认定;结婚不以爱情为条件,离婚当然不应以感情为标准;感情破裂的离婚原则超越了我国的社会现状;婚姻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感情破裂概括不了婚姻的全部内容;将婚姻破裂作为离婚的标准,符号各国离婚立法的趋势。“婚姻破裂”这一离婚标准的确立,解决了离婚难这一问题,有利于我国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东春《离婚标准的法理审视》载于《山西省政治管理干部学报》2003,6第16卷,第2期。

[2]朱晓燕《离婚自由的思考》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