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29 17:53: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一、引言

1973年,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对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三十多年来,专家和学者们对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中多个职业类群(如外交官、职业经理人、教师、院长等)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不仅得到许多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同,更是当前世界城市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创意人才。如何有效激发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众多学者和实践着关注的焦点,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胜任特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更有助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外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最新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及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概述

(一)文化创意人才涵义和特点

创意人才概念最早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Florida)教授提出。他认为,在创意时代,除了劳动者基层、服务业阶层以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佛罗里达把创意阶层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各行各业人士。我国学者李津(2007)从人才类型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李元元、曾兴雯等(2011)从劳动性质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通过专业技能,发挥创造能力来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脑力劳动者。

纵观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概念的界定,本文倾向于将创意人才界定为,所谓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服务于创意产业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富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敏锐的洞察力、崇尚自由、强烈的成就导向等特征。

(二)文化创意人才分类

根据创意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创意人才可分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的经营管理者三类。(蒋三庚,2009)如下表。

类型 释义 范围

创意生产者 指创意内容提供者和创意产品的完成者 包括艺术工作者,如画家、作家、编剧等、设计师、民间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

创意策划者 指致力于把创意以最完美和最恰当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整合创意资源,拓展创意空间,激发创意生产者的创意灵感 包括导演、广告策划人、项目策划人等

成果经营管理者 指通过创意产品经营实现创意产品价值的人才 包括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制片人、书商等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及胜任特征模型

1.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及概念

纵观胜任特征的历史研究,可将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中世纪至19世纪,胜任特征(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学徒通过跟随师父学习而掌握一定的技能。而胜任特征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司法领域,后来在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中逐步得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为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也是“管理科学之父”Taylor的“科学管理”时代,当时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Taylor对工厂里工长们进行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对胜任特征的分析和探索。

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泰勒理论基本被否定,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评在预测工作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1973年哈佛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从此拉开了研究胜任特的序幕。

三十多年来,众多学者有关胜任特征的概念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Zemke(1982)认为,胜任力是一个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来自其他方面,而是来自一些基本程序和哲学理念的不同。基于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等。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或从事某一特定管理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2.胜任特征建模方法

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专家小组法(Expert Panel)、测评中心法(Assessment Center)、问卷调查法(Survey)和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等。自从胜任特征的概念提出来以后,行为事件访谈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最主要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受过训练的不同编码者采用编码评分的一致性介于74%—80%之间,对同一组人员进行两次访谈所得的胜任特征评价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

依据胜任特征的概念本文将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定义为是将某一工作中拥有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三、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现状

在胜任特征理论和创意人才研究兴起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有以下代表性成果。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者们对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还很欠缺,大多只是集中于纯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实践之后于理论的特点。然而有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创意产业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创意产业的年总产值还不到GDP的3%,而美国高达25%,英国为17%,日本占16%。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创意产业仍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何解决创意人才短缺问题,使得创意人才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文化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人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更加自觉、更加自主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我国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面对我国创意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构建文化创意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不仅对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表现为:

(1)相关理论基础的完善。国内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的界定还没有达到共识,还只是各抒己见的状态,没有权威的依据。

(2)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创意人才胜任特征的认识模糊,缺乏目的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构建出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

(3)目前,国内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纯理论的研究中,很少与实证研究结合,缺乏科学性。

(4)创意人才的管理缺乏针对性,在实业界,创意人才作为新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生力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进行规划管理。创意人才的选拔、培养、薪酬绩效等管理活动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创意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孙福良,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3]郭辉勤.创意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英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3/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9X(2016)02-0048-07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作为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国度,是当今世界上首先提出创意产业理念的国家[1],也是首个凭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驱动该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指个人或团队以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文化产品的行业,包括影视、动漫、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表演艺术、出版、广告装潢、时装设计等子行业,在有些地区也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1998年4月22日,英政府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规定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创意产业机制建设,以及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各种系统性政策扶持,以推动该国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报告显示:英国的创意经济约占英国经济总量的5%,2013年创意产业增加值769亿英镑,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9%,产业增长速度相当于英国整体经济增速的三倍。2013年为英国社会提供262万个的就业岗位,占英国总就业的8.5%[2]10。可见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政府宏观政策支持成效显著,尤其是政府税收政策功不可没,具有其他政府宏观政策所不具备的独特激励作用。因而学习英国成熟的创意产业税收政策内容和成功的税收征管经验,为我所用,无疑对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及其激励作用

1.1税收政策激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英国是全球首个凭借税收调控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1997年布莱尔首相执政以来,英政府特别重视支持创意产业发展,但其鼓励、扶持不是对成熟的市场机制以及任何文化创造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而是通过采用间接调控政策手段,对按照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的文化类创意产业在税收调控政策上给予优先扶持与促进,使其税收优惠政策几乎覆盖了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具有较为完备的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见表1)。一是从英国税收制度中的课税对象分析,创意产业税收调控政策包含了英国的商品与劳务税类、财产税类、所得税类等,而所得税类中的公司法人税是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税种。二是从税收优惠政策方式看,其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起征点、免征额、减免税等税后直接优惠和诸如税收抵免、税项扣除、投资退税、成本扣除等税前间接优惠方式相结合。其优惠方式更多的是对文化企业经营行为的税前优惠和经营结果给予重点支持,具有简便易行、确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三是从优惠内容看,英历届政府长期不针对各类期刊、报纸和图书征收任何增值税,这样致使英国的图书、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始终处于不纳税的零税负状态。这种税收激励政策最终促使英国跻身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出版大国前列;在实际税收征收管理中,英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尤其是专门针对久负盛名的剑桥和牛津两所全球著名大学创办的出版社所获得的营运收入和创收利润免于征收税金,以扶持纯粹的学术出版行为[3]。而且英国创意公司所属的境外子公司在海外经营的本年利润汇往英国总公司或者母公司时,允许税前抵免且全部免税,足见其税收优惠激励幅度和力度之大,这在世界各国也是少有的。在英政府的强势推动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性激励下,1997-2013年,英国经济总增加值年均提高4.2%,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速超过总体经济,年均提高5.8%[2]7,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和最好的朝阳产业。2012年创意产业的服务出口173亿英镑,占英国服务出口总值的8.8%[2]26,2004-2012年,创意产业服务出口值年均增加达8.5%。为鼓励英国公民在创意产业和相关行业企业就业,英国《税法》规定,从事创意产业的自然人,其所获创意奖项和劳务报酬均允许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这无疑极大地吸引和鼓励英国创意人才加入创意产业领域,经过多年的税收激励,英国创意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从1997年的93万增加到2013年的171万,增加了78万个就业岗位,年均增长3.9%,而同期英国总就业的年增长率仅为0.6%[2]7。

1.2“伊迪税”助推英国电影业发展

为持续性激励英国影视文化业的快速发展,自1950年8月开始,英国首次在全球制定并开征具有英联邦自身特色的“伊迪税”税种,这是世界上首次专门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独特税种,也是世界税收制度上的创新。伊迪税征收管理的主要内容见表2。由于“伊迪税”属于流转课税中商品与劳务税(其他国家称为增值税)的范畴,其购买文化创意类商品的进项税额准许全部抵扣,其开征的目的不仅不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相反能够很好地减轻纳税人的税负,避免了重复征税现象的发生。而且其征收的税款政府专门用于连续扶持英国本土影视产业、创意产业和影视教育的发展,“伊迪税”成为支持英国影视和创意制作的重要财政资金来源。具体讲,该税种所征收的税金专款专用于扶持以下项目和内容。一是用于资助英国国家电影投资公司的影视制作;二是采用项目形式资助国内艺术、电影等教育团体和教育机构,扶持创意和影视产业的创新发展。三是符合政府确定的创意标准资格和条件的企业才能获得“伊迪税”专项资金的有偿资助,这极大地激励了国内外的创意企业和影视公司在英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伊迪税的开征与实施对促进英国影视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英国著名影评人大卫•普特南所述:“毫无疑问,没有伊迪税,英国制片业可能已经全面崩溃,被势不可挡的好莱坞吞没掉”。英国伊迪税的开征为电影产业发展与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此后英国不断加大对电影产业、电子游戏制造、剧院剧本创作等创意产业的税收扶持,英国一些世界级重大创意产业项目层出不穷。从2007年到2014年3月底,累计1240部电影获得了共计12.2亿英镑的税收支持,2013-2014年英国政府2.22亿英镑的税收优惠支持了327部电影,这些电影的总支出超过30亿英镑[6]。政府投入强有力吸引和鼓励了境内外的电影投资者通过入股、办厂、直接投资英国电影产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据英国电影协会(BFI)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英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投资超过10亿英镑,较前一年增长14%,有力扶持与激励了符合英国特色本土电影产业的崛起。

1.3税收激励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运营投资文化创意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大众消费的绿色朝阳产业,它的存在与文化市场经济紧密关联。英国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遵循市场运行机制,凭借市场本身的供需竞争运行路径,同时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引导,激励私人企业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英国税制明确规定,在政府管辖的独立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团体如果向非慈善组织和团体捐赠,适用于与其他企业相类似的税收征管政策;如果以慈善为目的的公益性捐赠可以获得额外的税收减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重点在税收上扶持对创意文化、纯粹艺术性团体的捐赠,其捐赠对象为从事创意产业研发和具有公益性的高雅文化的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对捐赠的税收扶持主要涉及减免税、加速折旧、起征点等直接税收优惠方式,也包括成本扣除、税收抵免、投资退税等间接税收优惠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资助和捐赠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公司法人税、个人所得税、遗产和赠与税、资本利得税等所得税类和财政课税的税种中。英国现行税法规定,创意企业向公益性慈善团体或组织的对外捐赠全额减免其公司法人税。社会民间机构向创意法人公司的慈善捐赠免于征收资本利得税;自然人捐赠公益性的创意团体或组织的费用准予在个人生计费用中税前扣除。1984年10月英国议会颁布的《刺激企业赞助艺术的计划》明文规定,英国企业赞助艺术协会负责全国的艺术和创意企业赞助管理与实施,将企业赞助和捐赠作为创意企业市场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在创意企业市场运营、资助、捐赠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发挥着引导、激励民间资本开发、培育和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调控作用。在税收优惠的持续性激励下,英国每年一般举办各类各种创意艺术类演出高达500多个,其中56%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的赞助,44%以上获得物质形式的无偿捐赠扶持[7],近三年来,英国纳税人(含法人和自然人)通过赞助或者捐赠本国创意业和高雅文化艺术的经费约14亿英镑,成为政府财政资助和扶持的有效补充,有力扶持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2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财税调控政策的持续性扶持与激励下,已构建一系列涵盖资本运营、资助、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伊迪税”在内的扶持和激励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税收调控政策可以给我国以下启示,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支持与激励,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2.1完善和优化我国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激励政策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健康发展决然离不开政府公权力行为的适度干预,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激励,但政府干预经济的前提必须是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的适度调节[8]。由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始的幼稚发展阶段,因而客观上需要国家通过税收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来激励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仅有极少量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业发展,零星分布在营业税、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种中,而且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未形成合力,导致连续性鼓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严重不足。基于此,借鉴英国完备的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内容。一是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鉴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既是弱势产业和幼稚产业,又是绿色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因而应像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专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那样,制定专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体系,同时构建间接税收优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成本扣除、税项扣除等)与直接税收优惠(税率优惠、税额优惠、直接减免等)为主体和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内容。二是完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鉴于文化产业属于创意知识经济的属性,给予卡通动漫、音像制品、文艺剧本创作、版权稿酬等全额的进项税额抵扣,以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三是完善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内的文化行业实行不同的优惠税率,如对芭蕾、钢琴等高雅文化实行低税率,而对奢淫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实行高税率形式。四是完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作家、画家、导演、编剧、文化经纪人等文化产业从业者个人取得的收入所得,比照现行稿酬收入给予减征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的优惠,并允许其所得收入在两年内平均推销[9]。五是完善文化产业的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卡通动漫、文化会展、数字文化、新媒体等新兴文化行业的利润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可将国家重点扶持且能有效提高全面文化素质的文化产业,诸如影视产业、音乐舞蹈产业、图书出版产业等按照高新技术产业那样,给予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从而鼓励普及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10]

2.2择机开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税”

文化既是为广大民众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标准、远大理想的精神支撑,又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着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基于这一理念,我国应借鉴英国税收政策的经验,依据中国国情,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民众的消费能力,择机开征“文化税”税种,以专门鼓励基于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市场经济文化是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化,其耦合性能够更好指引中国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11]可考虑首先在我国电影业或其他文化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开征“文化税”,最终面向全国推行实施。开征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化税”的税目设置、征税范围的界定、税率的规范设计、计税依据的确定、税收的减免优惠等形式对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产业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等进行有效调节,特别是采取税收正向激励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征收的财税收入专款专用于支持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翼”齐飞,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层次化的需求。[12]

2.3改革捐赠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资助文化产业

纵观我国现行税制,其捐赠税收优惠仅仅涉及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的内容。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文化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其年利润总额12%的部分允许扣除,超过此标准的部分应按照我国税法特别规定调整缴纳企业所得税。又如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通过中国境内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的文化捐赠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不足的是,无论是社会民间组织或公益性团体,还是个人和家庭等对文化业的捐赠税收政策均有限制性捐赠的比例规定,这极大地制约了对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英国的《慈善法》和税收条例规定,企业捐赠人可以要求在捐赠发生的纳税年度实施企业所得税全部据实扣除,个人捐赠人可以在纳税年度内从总收入中据实扣除相关的捐赠。因此,中国应借鉴英国捐赠税收政策,扩大现行税收捐赠扣除标准,将现行企业仅允许扣除年度利润总额12%的比例和个人只允许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30%的标准扩大至100%的比例标准,对于社会民间机构或团体的文化捐赠据实全部扣除。[13]既利用社会民间资金提高了整个创意产业资本,又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实施以市场为主和政府适度干预的税收调控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3

[关键词]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91-02

1 引 言

艺术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征,另外,商业的发展,同样也有自身的特色所在。合理地将艺术与商业进行结合,将是全面促进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对策方案。艺术创意,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运用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主观想法,针对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动机以及象征性意义等进行独特的定义。另外,艺术创意也是一个艺术创作人员自身创作价值的完美体现。艺术创意在艺术领域当中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来进行文化生产的一种具体方式,同样的,也是当前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必然产物,对于人们发展以及生存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艺术创意与艺术创新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艺术创意主要指的是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而艺术创新则主要是针对艺术领域当中的不断开拓进取。当前时代艺术创意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深入的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具体方案进行研究,对于很好的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稳步前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2 艺术创意产业概念以及背景分析

针对艺术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以及产业的背景进行探析,将是全面的探讨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关键性环节。首先,创意经济的相关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史学家熊彼特的在1912年提出来的。在当时,熊彼特就曾经指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并不是劳动力以及资本,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就在于现代化信息以及知识的不断产生、使用以及传播。根据其观点,创意产业应该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艺术性的、文化性的以及具有一定娱乐价值的服务项目。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品,诸如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视电影以及录音制品等,都是创意产业当中的重要产品。同时,如果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分析,则会进一步发现创意产业的相关服务项目可以说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巨大部分比重,存在于现代化生活大的每一个角落当中。在创意产业当中,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创新以及与现代化商业发展的良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

艺术创意产业,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之中的艺术性创意进行研究的一项内容。其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艺术领域当中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经验归纳与总结。以此为基础和依据,不断地发现和寻找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式,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总体而言,艺术创意产业与现代化文化相互结合,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并且对今后的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概念提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一些视觉文化以及媒介的革命,已经是在很深的层次之上对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影响,并且在无形的对人们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巨大变革。现代化的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传媒,而是运用网络、电视以及新媒体带来快速的、信息化的生活享受。现代化平台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即图像化、音像化、信息化以及视觉冲击力强。在未来的经济竞争当中,其本质就是综合文化竞争力以及艺术的竞争,所以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还需要很好的对当前时代的需求以及消费的需要、文化建设的需要等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的背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方案。

艺术创意产业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与艺术相关的、与文化相关的产品以及服务项目,包括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歌剧、戏剧、歌舞和电影、游戏以及绘画雕刻等,都是艺术创意产业当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创意产业主要是以大众文化的审美形态为发展的基础,旨在为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服务大众的娱乐要求,并且在艺术创意产业当中,其文化的特征与一般类型的艺术文化有着本质性区别,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等,与娱乐的结合。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大众审美色彩有着紧密的结合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大量的社会活动当中都有大众审美文化的色彩在其中。对于艺术创意产业而言,还需要将具有审美艺术形态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化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得并不具有艺术特征的文化可以蕴涵更加深刻的、更加饱满的审美内涵,进而被大众所喜爱以及接受。

3 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概念以及时代背景进行探析和研究,可以对现代化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内容与关键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下文将针对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和方向进行概述式的分析,旨在更进一步的推动艺术创意产业的前景,为现代化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样商业也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适当保持两者之间发展的张力,达到一种内部逻辑的和谐,将是全面的解决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关键点,并且也是促进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存在有两面性的特征,要求艺术创意产业在发展的历程当中适当的保持与商业之间的张力,也正是促进当前阶段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环节。

主要的来讲,艺术创作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和规律:首先,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品与艺术创意之间的完美结合,并且也是意象的完美统一。而在艺术创作当中,还需要以非理性的思维作为主导思想,注重想象以及创作灵感在整个创意过程当中的应用。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也需要具有自身鲜明的情感以及个性,生活体验,也是艺术创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总体而言,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自身个性以及生活相互结合的一个作用过程,只有很好地符合和遵循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不朽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和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商业而言,也需要很好的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扩张是不断地促进商业进步与繁荣发展的关键点。但是,在艺术创意产业当中,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过分的商业化发展,则会导致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局面,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也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当艺术的发展逐步的往商业化以及世俗化等方向发展之时,一些过度的商业运作以及商业性的工作,则会进一步的打破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打破其内在的发展特征和原则。艺术创意的产业化运作以及经营,会使得商业过分的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质特点,并且使得资本逻辑在艺术创作之中没有节制的扩散,最终对整个艺术创作形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资本的逻辑思维控制了艺术的创作逻辑,并且也遮蔽了艺术的根本内涵以及精神思想,掩盖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而使得艺术创作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显得毫无活力可言。

一是资本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之上破坏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思想,而资本的逻辑思维,则进一步的取代了艺术方面所独有的形象思维。艺术形象思维,总体而言是将艺术创作的意境与形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与资本的结合,这一点非常关键。只有很好地把控了艺术创作的根本性原则,才能够在当前时展的背景之下很好的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艺术制作之上不断地出现杰作。当艺术的创作过度的与资本以及经济利润相互结合之时,则会导致艺术由原本的高尚、优雅而变得低俗,失去了艺术本应该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失去了自身的崇高性,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针对艺术的资本化经营,则会进一步导致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平面化、普通话、浅薄化以及庸俗化,失去了自身的高雅特征。另外,艺术商品会逐渐地变成普通商品,以往旺盛的活力以及价值将会不复存在,而逐渐地变成了一种低俗的、沉沦的商品。

二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和其创作的思维,应该更多的是依靠创作者本身的直觉和思想灵感等,同时结合创作者自身的顿悟以及想象等重要思维形式。一个完美的、杰出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从非理性的思维角度出发,从中捕捉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到各个细小的信息,进而将信息进行编码以及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从商业运作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创作,则会过分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一种利益的角度出发对艺术创作的资本进行盘算和比较。这其中有着重要的差别。通过直觉和创作灵感进行艺术作品的制作,更多的需要艺术创作者本身的个性以及自由,是一种超越了功利性的思维表现,但是从商业资本的逻辑角度出发进行艺术创作,则完完全全是一种功利性的思维。这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如果两者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则会导致艺术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在商业资本等思维逻辑之前败下阵来。

所以,对于当前阶段的河南省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如果过分的注重商业炒作,过分的进行资本运作,则会进一步的抑制艺术创意的生命力以及艺术家的创造灵感,这一点在本质之上是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的。如果将商业化的成分过分的加入到了艺术创意产业当中,则会导致艺术成为一种完全的交易商品,没有内在价值可言。艺术与资本在内涵之上,其实是水火不容并且势不两立的。过分的艺术冲击不仅会打破商业与艺术之间应当保持的张力,还会使得艺术品失去价值。只有很好地保持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张力,才能够促进艺术创意的不断发展,并且实现艺术的兴旺发达,推动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背景进行全面探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地论述了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景以及其与商业存在的内在价值,同时,也详尽的分析了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应当保持的一种张力,全面的探析了艺术创意产业与商业运作之间的内在含义以及本质上的区别联系,保证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在一种平衡的基础之上,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阶段的艺术创作不断前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并且使得艺术可以在更加具有价值和内涵的层面之上影响人们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荣.浅议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的艺术体现[J].农业科学,2010(9).

[2] 林清文.论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的现代艺术的展现[J].中国园林,2008(3).

[3] 徐伟.浅析艺术影响之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时代建筑,2011(8).

[4] 王平.浅谈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J].现代装饰,2010(1).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5

关键词:工业遗产;青岛;再利用;特征;成因

一、引言

工业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份价值丰厚的社会资源。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是实现城市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涉及规划定位、业态选择、多方参与、经营管理、改造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探索越来越被学界重视。随着实践项目的增多,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暴露出业态同质化、运营效益不佳、开发中二次破坏等问题,急需对既有实践进行总结。青岛作为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工业城市,不但拥有众多工业遗产,而且在开发再利用方面有诸多实践。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归纳出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在区位、建筑、业态、开发者、设计等方面的特征,分析其成因,旨在以青岛的经验为中国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一 青岛工业遗产概况

文章研究的青岛工业遗产,时间范畴为1 897年至20世纪90年代;产业范畴为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工业遗存;空间范畴限定为市南、 (原)市北、 (原)四方、李沧四区。首先,通过历史分期、产业类型、空间分布等特征,对青岛工业遗产做概括性描述(见图1、图2)。

德占时期(1897-1914年)。德国占领青岛后,首先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交通设施建设上,工业类型以铁路、港口、造船、机车等为主;后期为实现长期占领、满足殖民者生产生活的需要,又陆续兴建了啤酒厂、缫丝厂、屠宰场、发电厂、印刷厂、自来水厂等近代工业。这些企业起初主要集中在市南、市北两区,后逐渐沿铁路向四方、李沧一带发展。

日占及国民政府时期(1914-1949年)。工业以日本垄断企业为主,亦有民族工业的兴起。工业企业主要有日本的九大纱厂和中国的华新纱厂,青岛开始形成以棉纺、丝织、印染等纺织业为主,兼有面粉、冶金、化工、机械等轻重工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形成了以四方、李沧为重心的工业聚集区。

新中国时期(1949年-20世纪90年代)。建国初,青岛“工业以纺织业、橡胶业、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并以纺织工业为中心,重工业主要有四方机车车辆厂和青岛纺织机械厂”。经过50多年的发展,青岛逐渐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区工业企业开始向郊区迁移。 青岛工业遗产历史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独具特色,为多样化的开发再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表1)

三、开发再利用的特征

1.在市区由南向北扩展(区位特征)

从区位特征来看,再利用项目早期分布在市南、市北区,占据城市中心区位,靠近主干道,规模较小,主要项目有创意100产业园(以下简称创意100)、中联创意广场(以下简称中联广场)、中联U谷2.5产业园(以下简称中联U谷)、良友国宴厨房、青岛啤酒博物馆、天幕城等。2009年以后开发的项目沿胶济铁路线向四方、李沧一带扩展,规模增大,主要项目有“红锦坊”艺术工坊、青纺联都市工业园、M6虚拟现实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M6创意产业园)、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等。这些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均位于交通便利、市场基础好的地段(见图3)。

2.再利用对象的偏向性(建筑特征)

从再利用对象的建筑特征来看,占地面积较小、建筑质量及基础设施较好、建成年代较近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更容易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如电子类、服装类的轻工厂房;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质量及基础设施较差的单层砖混结构厂房,较难被开发利用,如在青岛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九大纱厂大部分被拆除。此外,再利用对象大部分没有保护等级。(表1)

前者的典型是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项目开发前是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青岛显像管厂和元通电子元件厂,这几个厂区具有许多相似性: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建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厂房为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质量良好,空间高大开敞,水电设备齐全。中联集团与青岛子岩空间合作,在保留大部分优质厂房的基础上改扩建,使老厂房成为新的办公空间。而后者的典型是国棉一厂地块的开发。2007年,国棉一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厂区被整体拆除,新建高档住宅社区,仅在东北角保留5座建筑,分别为礼堂、食堂、细纱车间、仓库和办公楼。根据规划,这5座建筑将被改造成特色商业街的一部分,拟打造青岛首个“纺织文化”风情商业街区。然而从2010年到2013年,保留建筑再度被拆除,仅存日式办公楼一座,具有很高遗产价值的国棉一厂旧址建筑就这样在商业开发中灰飞烟灭。

5.业态选择的多元化和特色化(业态特征)

从开发项目的业态来看,有工业博物馆、文化和商业混合街区、餐厅、家居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市科技产业园等多种类型(表2),并且具有特色性。其中,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发展体验式工业旅游;中联广场是一个集商业休闲、创意文化于一体的混合社区;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等新项目更加偏向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100在开发再利用中就格外重视内容建设与业态选择。园区前身是青岛刺绣厂,占地面积不大,多层框架结构厂房,建筑质量较好。2006年,青岛麒龙文化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进行改造,在青岛率先“试水”工业遗产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开发商没有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选择简单的租金盈利模式,而是把发展的核心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整合与平台服务。经过8年的经营,园区形成了特色化的招商理念――“高门槛、低租金”、“蓄水养鱼”,特色化的运营模式――人才项目孵化平台、艺术品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原创礼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以及特色化的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智力服务输出。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推动了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再生。

4.企业与政府的协作和互动(开发者特征)

从开发主体及参与地位来看,早期开发主要是一种“企业主导,政府扶持”的模式;近几年来,更多的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对开发再利用给予明确的导向。(表2)

前者的典型是青岛啤酒博物馆。2001年,为迎接青啤百年华诞,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企业品牌,青啤集团将废置多年的老酿造车间和办公楼改造为青岛啤酒博物馆,由集团下属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博物馆建成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2004年,国家旅游局将其公布为国家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4A级旅游景点;2006年,“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保护。后者的典型是M6创意产业园。为推动纺织业资产整合重组,配合青岛交通商务区的建设,政府规划对国棉六厂地块重新开发。2009年,由李沧区政府与青岛华通集团、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国信集团等大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共同组建了青岛海创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国棉六厂及周边地块的土地整理与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保护基础上的再利用”,保留厂房总面积将达到4.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再利用老厂房2万多平方米。

5.改造设计中的承旧启新(设计特征)

从设计手法来看,有空间重新分隔、立面颜色调整、外部加建及环境设计等多种方式,但不同项目的改造效果良莠不齐。如创意100主要进行了楼顶加建、平面重新分隔,但缺乏立面改造和外部环境设计,导致园区建筑形象不佳、停车空间不足。青岛啤酒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室内设计较好体现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天幕城、装饰城的室内装修则完全遮盖了原有厂房面貌。其中,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的改造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承旧启新的理念。

在中联广场项目中,改造前的南侧厂区单调、空旷,在视觉上可达但却长期与城市生活隔离;北侧的邮电仓库与农贸市场杂乱、拥挤,虽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但建筑破败,购物环境差。新的创意街区需要一个时尚、开放、更具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和活动场所。建筑师基于原有架构,将既有建筑环境整合。南侧保留4栋多层厂房,与新建建筑一起强化了院落空间,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内部庭院。北侧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建筑,新步行街尊重了原市场的购物流线,屋顶天街打造了立体化的都市休闲生活空间。

四、开发再利用特征的成因分析

1.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宏观影响

2001年后,在“退二进三”政策的影响下,青岛加快市区用地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将破产、改制工业企业土地用于发展商业服务业。于是,商业服务业较发达的市南、市北两区率先出现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创意100、天幕城、良友国宴厨房等一批工业建筑改造项目。

2008年,青岛市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新一轮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环胶州湾产业格局中的东海岸以第三产业为主,将建成以金融、信息、商务商贸、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四方、李沧至城阳环湾区域,积极实施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建设以高端生活业、都市工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海上旅游为主体功能,集工、商、住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组团。新规划不仅引导工业遗产开发扩大到四方、李沧的工业区,而且使项目的业态选择更加偏向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工业等新内容。

2012年,青岛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提出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园、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M6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年出台的《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土地房屋、财税、投融资等多层面对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予政策扶持。

2.经济性和实用性成为再利用的直接驱动力

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不同于静态式的保护,是开发商通过土地开发获取经济收益的市场行为。无论是政府、原工业企业,还是开发商,都把经济发展问题放在最根本的第一位。影响开发商选择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的驱动力,在于能否以最小的投入在短期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回报,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则势必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部分收益损失。以单层纺织车间与多层厂房的对比为例:单层车间可供使用的面积有限,无法比拟拆除后新建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且占地面积越大,收益损失越多;将纺织车间改为民用,需要解决采暖、通风、水电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改造、设计、维护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而多层厂房良好的结构质量及水电基础节省了这部分费用,因而更受青睐。但如果能够通过政策补贴开发商的收益损失,如果能够通过合理运营创造充足的社会财富,开发利用国棉厂这种大型单层厂房仍有可能性。因此,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开发再利用的直接驱动力。

5.多元化的开发主体和多方参与

多元化的开发主体和多方参与促成了开发模式和业态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开发主体的身份不同,直接影响了再利用的发展定位。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是由青岛啤酒厂对自有资产进行开发,其目的是传播企业文化、带动产业升级。创意100的主导力量是一家富于创新精神的文化企业,关注于内容特色的发展。而M6创意产业园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开发项目。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作为开发商,体现了独特的优势:首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面积开发;其次,在土地一级整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再次,能够接受一个较长的土地收益期。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多方合作下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的成功,离不开开发商与建筑师的密切配合。青岛啤酒博物馆也离不开国家旅游局及市政府的支持。创意100得到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贾斯汀・欧康纳、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马达等多位创意人才的策划支持。多方参与打开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思维视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想象,创造了多样的价值。

4.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法规与制度不足

目前,青岛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除青岛啤酒博物馆外,绝大部分没有列入工业遗产保护等级,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工业遗产开发摆脱过度的束缚;但同时,由于开发中缺乏对工业遗产的“身份认定”和必要保护,暴露出遗产调查与价值评估不足、空间再造与价值再现不足等问题,损害了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永续保护。再利用方面,由于缺乏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行业规范和专项审批方法,使有些项目只能获得“临时建筑”的身份,或者只能改造成商业或办公功能,限制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改造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缺乏一套从保护到开发的完整制度。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珠海

Abstract: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urb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and the official standards of local park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he paper figure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parks and local economy.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three aspects: sum balance evaluation, oper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 Zhuhai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 54(7)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国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据中国创意产业网(.cn)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3-2014》显示,截至2014年,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2181个,其中中国营运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共有1127家,在建中的还有2000余家。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城市之一的珠海,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地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珠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珠海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具体实践。2012年以来,随着V12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园区的建设与运营,以园区为重要空间载体的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与发展。

然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及园区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打着创意产业旗号的各类商业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园区运营水平的参差不齐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考核管理缺乏标准化参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创建,是解决园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条件。目前,珠海市已投入运营的产业园区有3家,正在规划建设的有7家,尚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亟需对园区的实施效果提出科学而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本研究将参照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中的基本条件,对认定指标进行完善,对园区提出合理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的甄别不同类型空间资源、产业配置和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效益之间的匹配关系,并从全市产业发展角度,对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球的发展,西方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范围,其特色是将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空间区位内,将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结合,使多元都市功能 (工作、休闲、居住、学习等)相结合。

我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文化产业孵化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等。与西方注重园区的社会效益不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现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也显滞后,园区建设大多具有鲜明的经济目的与效益驱动特征(方红田,曾刚,2011)。国内主要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文化产业集群特征和产业的经济效益研究。因此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更多被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谭娜等,2011)。通过一系列产业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进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于企业发展、政策落地、项目孵化、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形式。

综合西方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不同侧重点,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要素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单元,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园区。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标准体系

正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定义一样,我国各地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和标准也存在差异。例如,根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8)颁布的《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市属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条件主要有:1、经营方面,出租率达到70%以上;2、产业发展方面,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产业门类符合《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应占园区全部企业总数的70%以上,同时园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面积不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3、空间规模方面,园区建筑面积应在1万m2以上。相较而言,《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2013)》的主要认定条件有:1、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业态,具有鲜明的产业定位和特色,并已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且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占园区(集聚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或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占园区(集聚区)总产值/营业收入的60%以上;2、园区(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内容健康,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3、具有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难看出,两地标准在文化创意企业占园区总进驻企业的比例存在差异,并且广东并没有对园区(集聚区)的具体规模和商业服务配套比例提出要求。

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日益增多,该类研究主要针对园区开发的绩效(performance)指标评价体系,侧重于反映运营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建构与成因分析。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标准,进行相关指标检验和分析。例如,对照《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中园区认定标准,王怀、栾峰(2013)在上海市18家市级创意产业园的问卷调查结果和2008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改造发展(空间改造特征与规模)和创意集聚(入住率与租金水平)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对上海市属产业园区展开绩效评价。

另一类则是基于国外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独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例如,谭娜等人(2011)基于一般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殊性,提取了三类一级指标――规模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和管理创新能力指标,细化为22个二级指标。2013年,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清华大学新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研讨会”,初步制定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经过一系列修改完善,评价体系的架构分为3种类型、六大要素、27项基本指标、82个子项指标。其中,第一种类型是园区发展总体引导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影响权重为17%,其核心指标是主导产业。第二种类型是园区运营指标,包括4个要素,一是园区建设的硬件服务要素指标,权重为16%;二是园区建设功能软件指标占19%;三是园区发展创新驱动指标占17%;四是园区发展资本驱动指标占13%。第三种类型是综合效益指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品牌影响力等。

综合以上,尽管近年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标准及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来看,并不理想,更缺乏从城市整体发展方面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基于当地园区认定标准的指标体系存在地域适用性问题,其他地区或城市由于认定标准不同而并不能简单直接运用。(2)独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复合化、综合化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众所周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讲,要构建数十个绩效评价指标实属不易,在我们实际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园区运营者对入驻企业间经营数据的掌握并不完整,很多评价指标其实无法落实。因此,本次研究将基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明确园区建设与城市产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基于《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角度对园区主导产业进行分析。

3 珠海实证分析

3.1 研究前提

2014年9-12月,课题组在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下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通过产业协会座谈、园区实地调研、企业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资料、征求相关部门及单位意见等方式,重点摸查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情况、空间分布和产业集聚情况,并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园区的类型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3.1.1 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目前珠海市的五个管辖地域单元: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横琴新区和高新区。

3.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珠海市已建和在建(包括规划中)的、符合《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认定条件①的园区或符合《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2013)》的产业功能集聚区。截至2014年11月,全市共有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园区3家,总占地面积10.4公顷,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在建或待建(规划)的园区共7家。产业分析与综合评价分析主要针对三家已建成园区进行讨论。

3.1.3 园区空间特征

上述10处已建和在建/规划园区,在空间处理特征上可分为两类:改造整治型(6处)和新建型(4处)。从空间分布来看,改造整治型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香洲),基于旧厂房的改造为主;新建型园区大多分布在近郊新城区(横琴新区和洪湾地区),建设规模普遍较大。

3.2 珠海市产业特征分析

3.2.1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规模有限,产业发展尚处于“跟跑”阶段

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的两个主要变量,彼此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1、2013年全国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GDP位列国内第104名和广东省内第10名,与国内一线城市及主要二线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属于典型的“中等二线”城市。2、与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对应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弱比重。从国内主要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9%以上属于领跑阶段、4.5-9%属于跟跑阶段、4.5%以下属于起步阶段,详见图2),可以看出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在产业显著性方面,刚刚进入“跟跑”阶段,即产业发展主要依附于城市整体经济的表现。与第一阶梯(领跑阶段)城市存在差距,尚未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3.2.2 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与城市经济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珠海市人均GDP高居全省前列。2013年,珠海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位列全省第三。根据钱纳里工业发展阶段理论(按2013年元与1970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5),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传统工业全面转型。根据我们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人均GDP与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的趋势拟合来看(详见图3),随着人均GDP的提升,尤其是过了12000美元的门槛,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会加速提升。目前,我国主要的一线城市都已进入产业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海正位于产业加速发展和提升阶段。

由此可见,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贡献率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后工业化步伐和产业优化具备加速推进的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3.2.3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服务为主,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文化创新型企业不多

根据2013年珠海市经济普查数据,“广告设计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占据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半壁江山,具体企业数量构成如下:“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占11%,“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占3%,“广告设计服务”占31%,“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占5%,“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占2%,“文化娱乐服务”占26%,“工艺美术品服务”占4%,“创意设计服务”占19%。首先,从产业类型来看,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产业类型比例依然较低,尤其是“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其次,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类型来看,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服务为主,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企业类型和企业数量依然较少。比如“广告设计服务”企业中95%为广告打印/印刷等服务型企业,广告创意设计类企业很少。

3.3 园区主导产业分析

3.3.1 现有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效应有限,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集聚特征明显

珠海市2631家文化创意企业中,仅约1.9%位于现有的三家产业园区内。按照不同产业类型来细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类企业是最倾向于入驻现有的三家产业园区,达到8.5%,最低的是“创意设计”类,为0.4%。可以看出,尽管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中,“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比例最低(2%),但却是最具园区集聚效应的产业类型。

3.3.2 现有产业园区基本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但园区个性不明显,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影响较大

如前所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园区空间集聚效应最显著的产业类型。但在园区的产业类型构成上,“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位列第四(15%),前三大比例的产业类型依然是“文化娱乐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和“创意设计”,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主导类型基本一致。可见,园区的特色产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尚未能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现状三家园区的主导产业各不相同。对比三家园区的产业类型可以看出,“文化娱乐服务”在各园区的比例都比较高(25-45%);除此之外,各园区又有各自的第二优势产业类型,如V12文化创意园的“创意设计”比重较大(31%),吉莲19的“广告设计”比重较大(30%),金地动力港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比重达到27%。

3.4 园区综合发展评价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运营质量和水平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建设管理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城市的整体产业(供需)环境、配套环境和产业水平,并最终体现为园区各异的产业集聚特征和运营模式。园区综合发展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总量供需评价、运行效益评价和发展质量评价。

3.4.1 总量供需评价

园区建设是否过剩可以从现状与趋势两方面来考量。首先,从产业园区的现状建设强度指标(对应产业规模)来看,全市现有园区建设总量并不存在过度建设的情况。截至目前,珠海市的园区数量建设强度(园区数量/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为3.2个/百亿,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低于深圳的4.1个/百亿和上海的4.9个/百亿;全市的园区面积建设强度(园区总建筑面积/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为22.8平米/百亿,低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大大低于青岛(31.5平米/百亿)和南京(73.4平米/百亿)等二线城市的园区建设强度。

其次,从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来看,按照珠海市近5年GDP发展速度以及目前已进入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假设5年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现4.8提升至9%,则园区面积建设强度将从现状的22.8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这一指标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5年近期内尚不存在建设过剩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珠海市园区建设不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近期建设强度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

3.4.2 运行效益评价

园区入驻率与空置率是考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全市现状3处园区的整体企业入驻率超过8成,空置率约19%。然而,园区间运营差异明显――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吉莲19艺文空间的入驻率都超过95%,处于饱和状态;而金地动力港由于偏离城市中心区,配套实施与交通条件均受限,故其入驻率仅60%。入驻率的差异也反映在租金水平方面――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吉莲19艺文空间的平均租金在55-65元/平米,金地动力港为35元/平米。另外,部分潜在的企业需求直接转化为对在建园区的等待。如尚在建设的金嘉创意谷,目前已有1/3的办公建筑面积签署了入驻协议。

总体来看,全市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实际整体运营效率尚可,但园区的区位条件直接决定了园区的配套水平与吸引力,进而导致各园区的实际入驻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必须对存在问题集中解决,以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

3.4.3 发展质量评价

创意活动是任何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根基,创意活动又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本次研究提出了“创意指数”②和“生产指数”③。参照国内外园区案例经验值,确定两个指标的经验阈值和对应区间,进而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致分为三类:消费型园区、创作型园区和复合型园区(图5)。

从两个指标的情况来看,金地动力港体现出“消费型园区”的特征,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则更倾向于“创作型园区”,而吉莲19艺文空间更符合“复合型园区”特征。然而,三个园区的创意指数都刚好低于或略低于各园区类型的下限,如V12的56%还低于“创作型园区”的60%下限;金地动力港甚至有滑向“商业地产”类型的危险。因此,创意指数较低,文化创意型企业比例不太高,依然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硬伤。

4 结论

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规模有限,产业贡献率也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珠海市后工业化步伐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空间巨大。

在园区建设方面,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珠海的产业园区建设强度处于中游水平。从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新增园区的快速建设,不会导致供过于求的问题,近中期建设规模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

现有产业园区基本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但园区个性不明显,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园区的区位条件直接决定了园区的配套水平与吸引力,进而导致各园区的实际入驻率与租金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园区发展质量的“创意指数”和“生产指数”两大指标来看,创意指数普遍较低,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比例不太高,这依然是珠海市产业园区的主要硬伤。

注释:

①园区界定标准主要参照《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认定条件:1)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符合珠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属于珠海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行业;2)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入园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硬件环境,能提供一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3)文化产业园区建筑面积一般不应低于20000平方米,且文化企业入住率不低于60%;4)入园的文化企业不少于15家,并属于《细则》中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门类;5)入园的文化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比例应不低于70%。

②入驻企业中文化创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

③入驻文化创意型企业中以创造设计、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方红田,曾刚.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8).

[2]甘巧玲,陈汉欣.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3]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4).

[4]谭娜,高长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7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上海正处在改革深化、动力重构的关键期,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上海如何引领发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为发掘和总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典型案例以及领军人物和研究成果,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与上海市企业联合会联合开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上海工作提出的要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着眼上海产业转型发展方向,联系行业和企业实际,深刻理解“四新”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大力发展和建设“四新”经济,为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实践经验和“上海样本”。

二、征文参考内容

1、深化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产配置,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迈开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2、加快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等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中,实现突破和跨越发展的企业和项目。如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商业模式和增值服务创新等。

3、聚焦中小企业。发挥中小微型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的优势,发掘和总结宣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是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上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小微企业。

4、推动人才集聚。上海要加快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品牌之都、文化之都、设计之都,引领产业升级、城市转型,要发现、培育一批创想、创意、创造、创新、创业领域的企业家和领军人才。

5、加强企业党建。企业党建工作是有效实施党对企业领导,实现企业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根本保证。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在从严治党新常态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总结企业党组织融入经济工作,在党建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好经验、好做法。

6、培育创新文化。总结党建引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重点在践行企业价值观、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愿景有机统一、员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同步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效。

三、征文要求

1、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

2、文风朴实,言之有物,以小见大,内容真实,可读性强。

3、文章体裁以工作通讯、人物特写、研究论文、小故事为主。

4、每篇文章5000-8000字为宜。

四、征文日期

即日起至9月底截止。年底揭晓征文各项获奖名单。

五、征文奖项

本次征文活动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若干奖项,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应征论文进行评审,从中确定优秀获奖论文,并择优在《上海企业》杂志上刊登,同时推荐至《解放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本次征文活动视情况将召开座谈会,对获奖论文和优秀组织奖单位进行表彰。

望各单位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本次征文活动的各项工作。

来稿请寄共和新路2623号413室(邮编:200072 )并同时发电子邮件至.cn;.cn ,署“征文”字样和真实单位、姓名及工作地址、联系电话。

联系人:市经信工作党委组织处 陈 波(23112648)

吴晓春(56032805)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8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从科学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将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扬光大,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现现状,对文化产业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建议思路进行梳理。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文化特征

(1)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经济特征

(1)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所以,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单位的用人自逐渐增强,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在岫岩、阜新等地区,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严禁破坏性开采,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实现资源的外推,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细则如下:

(1)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1:37-39.

[4]彭坚,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6:173-174.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9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集聚;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4-0087-04

一、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现象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所谓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并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其产业范畴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

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行业企业、相关部门(如大学、标准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它们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化发展趋势,即在城市集聚发展趋势,笔者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综观全球,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创意产业较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比如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拍摄基地、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集聚区,日本的东京以及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省等,都是全球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创意产业在我国的集聚化发展趋势也很明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深圳、长沙等经济较发达城市都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园、基地或集聚区。

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模式

创意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从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模式。

(一)从集聚形成的机制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型。这种模式不是政府规划先行和主导,而是主要依托本地创意资源自发形成。该模式在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发展规划,呈现松散和无序的状态。从企业业态来看,既有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的,也有众多中小企业扎堆而形成的。前者的特点是大企业是集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又与众多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生产差异化产品。后者的特点是集群内没有主导性大企业,集群内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生产的产品相似,因而彼此竞争激烈。

2 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是政府先行规划,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与市场自发型相比,该模式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政府意图和相对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构想。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纷纷出台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创意创业园区或基地,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3 市场自发与政府引导结合型。这种模式通常是市场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再根据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引导,使之健康有序发展。此种模式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克服市场自发型模式的松散无序弊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从集聚形成的要素特征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科学技术型。该模式与信息技术变革和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关,主要分布在研究开发与设计类创意产业部门,尤以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最为典型。美国的硅谷、英国的曼彻斯特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的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就属于此模式。

2 文化艺术型。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而成。如首都北京凭借其历史、人文资源,形成了以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798艺术工厂和宋庄画家村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密集区。

3 时尚消费型。该模式与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紧密相关,主要分布在摄影、影视制作、休闲体育、体验旅游、美容美发、会展、餐饮、互动游戏等行业。我国上海的“同乐坊”和“海上海”就是典型,前者以特色酒吧、中西式餐饮、时尚展示、个性零售店为其发展的重点,后者以生态居、创意LoFT和创意商业街为其发展方向。

(三)从集聚形成的推动主体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艺术家驱动型。基于对某一特定城市地域文化与环境的认同感,首先少数创意人员(主要是艺术家)自发聚集该地,进而带来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集聚。美国曼哈顿的SOHO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北京798厂大山子艺术区和上海苏州河仓库艺术区,就是典型的艺术家自发集聚。

2 企业推动型。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在发现、识别并选择了创意产品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后,整合社会创意与中介人群,与其他街道社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互动与差异,成为当地创意产业的主力推动者。成功案例有深圳华侨城的旅游、地产双主题开发模式,成都置信地产古城再造与旅游地产模式,上海正大地产现代艺术馆与商业地产一体化模式等。

3 政府推动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推动创意产业集聚发展。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2003年伦教市政府提出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宏伟战略;新加坡1998年启动了“创造新加坡成为文艺复兴之城”的国家战略;韩国出台了“设计韩国”的国家战略;日本打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我国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与措施,积极打造“创意之都”。

(四)从集聚形成的空间布局来看,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可以分为:

1 校区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集聚区紧邻并依托若干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发展壮大。比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创意产业集聚区,都集中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学:波士顿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纽约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芝加哥拥有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洛杉矶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就是依托当地著名的昆士兰科技大学而发展起来的。我国上海昂立设计创意园紧邻并依托同济大学,园区中有30多家建筑设计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同济大学老师和学生

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旁边的虹桥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园区里有200多家创业型软件小企业,70%以上是由上海交大校友创办。

2 旧区改造型。该模式通常是创意主体按照保护历史建筑和营造个性创意空间的原则,对原有闲置厂房、旧仓库和旧城区进行艺术改造和装修,直接将其作为创作、经营活动的场所。美国曼哈顿的苏荷(sOHO)、英国伦敦的泰德现代艺术馆、德国柏林的哈克欣区、北京的798厂大山子艺术区、上海的“8号桥”、杭州的LOFT49都是通过改造城市工业遗址而崛起的现代创意产业中心。这些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旧仓库等经过艺术家的现代元素改造,满足了年轻艺术家低廉地租、广阔空间和独特氛围的创业需求。

3 园区嵌入型。该模式一般是在已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中设立新的创意产业园,即园中园模式。广州科学城创意产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科学城是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核心园区,2007年该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动漫等创意产业,规划在科学城综合孵化区建设广州科学城创意大厦,设立广州科学城创意产业园。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也属于此模式。

4 新区规划型。该模式是政府相关部门重新规划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某类创意产业。上海长宁区的多媒体产业园、杨浦区的海上海设计、商务及居住区就是全新开发的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也属于此种模式。

三、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特点

从产业集聚的外在特征来看,创意产业集聚与其他产业集聚一样也是相关产业的人、企业在某一地域集中。但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 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创意产业集聚的首要特征在于其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其集聚主体通常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和企业,即创意阶层和创意企业。创意阶层大多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和拥有各种技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总体比较年轻,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其工作就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创意企业是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其创造性在于:(1)企业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是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业技能人才。(2)企业家是一个集诸多技能(既精通经营管理又深知创意产业内涵)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能有效地对性质迥异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升企业创意能力。(3)企业以生产符号和象征性产品或服务为主,其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娱乐价值。

2 对“3T”型城市的根植性。与传统产业首先企业集聚,然后吸引人才的集聚模式不同,人才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创意人会在一时一地聚集,跳跃的人会创造出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相似的人。”理查德・弗罗里达通过对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发现,“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比钱财更有价值)吸引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依赖有创造力的人,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居住的地方”。而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喜欢选择居住在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宽容(Tolerance)三因素排名较高的城市。即“三T”,型城市。他强调指出,经济学家总是强调前两个T,但要实现创意经济时代的繁荣,3T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三个T,宽容必不可少。因为技术和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流动资本而非固定资本,而宽容使得一些地方在构建、吸引和留住这些流动资本时更有优势。他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一个地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波西米亚风以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受创意人才区位的影响,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位于“三T”型城市的近郊区(如北京宋庄画家村)、工业老区(德国鲁尔工业区、北京的798工厂和上海的MSO),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区(如硅谷、中关村)以及新区(主要是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

3 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精髓,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结合成为创意产业集群的另一特征。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既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区域,又是文化产品的市场交易与消费中心。这一特征在时尚消费为主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尤为突出。如伦敦、纽约旧厂房上建立起来的“LOFT”,新加坡的“创意社区”就是比较典型的“创意生活圈”。此外,对创意阶层而言,集聚区更是融生产、生活与消费于一体。他们既是知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既在那里进行创意工作,也在那里生活与消费。有的集聚区还设有专门的公共服务区,为员工创意工作与生活提供多功能会议厅、创意产品展示厅、大小会议室、音乐茶座、健身房、淋浴房、商务中心等免费共享空间。员工工作累了就在那里进行散步、唱歌、跳舞、聊天交友等休闲娱乐活动。

4 独特的城市功能。创意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融合的产物,其集聚发展不仅不掠夺城市越来越宝贵和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将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增强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旧区的有机结合与互动,既可以保留城市人文遗产,又可以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典与流行的交叉融合,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集聚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的运转机制、产业结构和空间经济布局,提升现代城市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形态和质态的根本性转型,是现代城市的新名片。纵观全球,当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发达而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功能,造就了世界级城市,并使其闻名遐迩。

四、结语

从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城市集聚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基于此,谨以“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这一命题作为本文结语。这一命题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 集聚化发展是创意产业的普遍趋势。国内外实践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集聚化趋势。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兴产业,其产生与发展与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本身就是多个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产业集合体,产业渗透与关联度强,易于地理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也是创意主体追求外部经济效应,分享网络创新和节约交易费用的结果。通过集聚,企业和个人可以共享基础设施、知识外溢和网络创新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减少资产的专用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学习能力;此外,通过组建“技术创新中心”的方式可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实力。

2 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在城市而不是农村。这主要在于城市具有诸多农村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集聚优势。城市不仅是人口、产业、技术、信息的密集地,而且是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城市不仅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聚集了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历史文化资源、高新技术和信息资源,具有农村所无法比拟的聚集效应,这些效益包括城市的优位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资本效益等。这意味着创意产业不仅要走集聚发展之路,而且要走城市集聚发展之路。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篇10

“文化”在汉语中称为人文教化,人是文化的平台或者执行者。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定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文化是民族的生存之根本,而动漫产业则是文化表现自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载体,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逐渐推向大众消费,并形成产业链,它集创新、创造为特征的人文学科。“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而具体应用这一概念首先在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这样说道:“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它包括“英国的广告、音乐、出版、表演艺术、电视与广播、电影与录像、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等13个行业。”或许,对于动漫产业研究我们从下面的定义得出结论“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响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式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动漫教育是和文化创意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动漫作品的创意和开发均来自于文化自身的创意,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着多种媒体变革的时代,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题材、情节、效果、表现载体或者形式进行突破,要求创作者必须有很大的动漫教育功底和掌握创造新产品、缔造新市场、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指导《怪物史瑞克》系列的动画总监许诚毅在2007年广州国际动漫展上指出:“中国的动漫发展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创意。”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基石,加强对动漫创造力的理解

我们提倡动漫的创造力,就是要提升动漫艺术在大众群体中的审美内涵性,促进不同学理性理论的文化挖掘,离析文化创意在动漫产业中确切的文学存在形式。如著名的卡通影片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创意者沃尔特·迪斯尼利用其形象的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媒体。还有席卷亚洲的动漫形象HelloKitty,“它的影响力不仅在动漫界,而且已经涉及到玩具、服装、文具以及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普金斯指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是基于个体的,单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育的困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动画教育的现状

动漫教育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还不长,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动漫教育融汇了科技、人文、历史、理性与感性等方面,呈现出一个完整且带有一定信息技术氛围的体系。动漫人才培养特别在社会价值体现上凸显了自身的发展地位,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已经真正的融合进我们的传统教育,意味着不同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在财经院校以经济学科加上动漫教育的复合型学科发展,在过去常常是单一的学科发展,可是现在多元化的媒体交融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数字媒体人员而言,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我国动漫教育的目标了。目前,我国的高校对动漫教育的培养有以下现实的困境。首先由于国内高校对于动漫培养一直沿用艺术设计的培养模式来界定,很少的提出去建立一种素质化的并含有竞争力的人才需求战略。其次就是人才发展要与社会进步不接轨。新时期的不同行业对复合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刚刚从学校毕业由于不熟悉社会的专业进程,导致学生从业盲目,学生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课程讲授存在着“不专”心理。再次就是经管复合型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在财经高动漫课程的设置当中专业经管类的课程开设比较多,而且经济类课程不能很好的和动漫本身相结合,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最后就是动漫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够。实践性是动漫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很多财经高校很注重课程的理论开设与课程固定,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来自动的调节课程的开设,而且学校动漫教育的培养实践基地也是很少的。财经高校中的传统艺术培养方案已经严重束缚了动漫教育的需要创新、求变思维,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通与专”的思维模式,当然这样的培养也激发了一些高校对于现代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争论。

四、机遇与挑战的“意象”视角:动漫教育的民族与时代特征

如果我们回顾这些年的培养方案并对检视当下高校实际,我们会发现,民族审美情感中的“辨丽本于情性”和民族形式美中的“雕缚成体”自觉地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不仅影响到现代动漫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样态,同样也雕饰着现代教育方式的表现形式。目前的中国动漫教育人才培养不是来自于本体对其的承认性,而是借鉴于西方的不同的人才教育体制对中国教育影响。动漫教育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是后现代文化的在一定表现形式上某种变通和再创造。时代赋予动漫教育的历时性,动画人才培养也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把时代的不同属性融进我们的教育当中。如当下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动漫教育时代的特征其次大众性。所谓大众性,动漫文化“发挥了让大众普遍得到文化与精神享受的功能”。从动漫教育欣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在现代性流行风尚的鼓舞下,“请于的价值和地位为之一变,怡情悦性的形式之美也就获得一席之地。”于是动漫创造者运用今人有所遐想的自然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形态,来颂吟这种形象所带来的兴奋之情。这里通过对于大众性体现出以融合创作观念、技法、对生命的思考于一体的现代受众情感氛围,既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新媒体、新技术、新表现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表征结构。

五、创新与突破:文化创意产业折射出的动漫人才培养的发展特质与观念

动漫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创造者、策划者和现代设计团队,这样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己本校的教育现状和特色来培养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要做到:增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加强专业与市场衔接,培养创造者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视觉表现,表现在市场上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同时要与技术、市场相结合,熟悉市场的规律来研究大众动漫的所需要的动漫人才类型,服务于市场以及艺术形式表现等等,紧紧抓住市场发展的脉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经管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课程,使得动漫形象更好的在大众中形成共鸣。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