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3:09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现状;趋势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 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催生文化创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 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 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 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完善创意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 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 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即产业结构复合,以艺术价值为主导,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6).

[2]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2010(09).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2

1.1创意、设计产业空间集聚综述西方学者较早注意到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区别,以及两者在空间集聚上的差异。Lash和Urry[4]将意大利创意产业分为创造、传播、消费文化内容的创意产业,以及具有符号语意和审美内涵的手工艺设计与设计密集型产业。Lazzeretti等[5]将创意产业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及与技术相关的创意产业,两类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西班牙5~6个大城市几乎集聚了全国所有的创意产业,而意大利创意产业则在全国范围内呈分散特征,但大都市却集聚了不同创意属性的多类创意产业。Landry[6]认为,意大利创意产业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Scott[7]发现,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在意大利小城市集聚,这一观点引起了Bell和Jayne[8]对非大都市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注意,呼吁学界和政府予以关注。Bertacchini和Bor-rione[9]认为,内容、服务创意产业在意大利各省都有分布,但主要集聚在大都市区;工业设计、工艺品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地区间区位熵空间相关系数较大,即各集聚区的专业化程度类似。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及区域协作,以及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在大都市区还是小城市集聚的条件和集聚趋势。早期投入产出理论认为,创意产出是R&D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函数,Au-dretsch和Feldman[10]首次将区位因素纳为重要因素,提出创意是R&D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集聚3个变量的函数。VonHipple[11]认为,社会互动、观察和交流能传递更具创新价值的隐形知识,且成本最低。Glaeser[12]认为,地理毗邻性与知识传播密切相关,地理越接近,知识创新价值越高。Feldman[13]认为,创意企业地理上的毗邻不仅能交流创意和新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减少创新发现和商业化成本,他建议创意企业应向具有成功创新经历的城市集聚。Laakso等[14]根据统计资料发现,在芬兰40%(500家)的设计公司中,有42%的设计产业营业额集聚在赫尔辛基大都市区,绝大多数设计公司都是小微企业,其设计创新对大学及公共研发机构依赖性大。设计产业随设计人才集聚,在大都市中心区汇集了设计论坛和交流中心,中心老城区的根植性传统文化氛围吸引了生活无规律并向往娱乐放松的设计师。对设计产业而言,现代通讯技术无法完全代替面对面沟通。另外,北欧其它国家设计产业也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设计集聚能创造积极的外部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Wojan[15]和MCGranaham[16]认为,农村制造业可通过提供高品质生活设施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复兴农村和小城市工艺品设计产业。Dell’Era和Verganti[17]通过研究意大利家具设计产业发现,创新型企业倾向于与跨产业设计的外部设计师合作,但前提是制造企业必须具备语意先锋诠释者的形象,以及充分释放设计师创意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设计产业集聚与其产业特性有关,与制造业创新愿景及能力关系密切,不同国家空间集聚呈现不同态势。其中,意大利设计产业集聚在中北部地区,向大都市集聚的特征不明显,其在大都市和非大都市区域均有分布,而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则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较多:诸劲风[18]认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各要素能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由流动,这构成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买忆媛和梅琳[19]发现,有形资本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较大,有形资本是保证无形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杨仁发[20]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联合集聚能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何继江和曾国屏[20]通过调研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发现,设计产业在园区内集聚有利于促进园区企业业务协作、相互交流和知识溢出,便于制造企业设计外部化,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受学科分割的限制,我国设计产业集聚研究领域极少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背景的相关文献,仅关注个别区域案例,缺乏系统性研究。

1.2设计思路和方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设计产业产出及设计师数量统计数据,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框架量表设计问卷,调查中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测度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利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由于城市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城市规模有关,不能客观反映产业集聚效用,故为验证是否存在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但产业产出相对较高的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中小城市,本文还引入“区位熵”作为衡量城市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的优点在于独立于区域规模,代表了区域产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21]。钻石模型理论框架是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超过100个案例进行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特定产业获得成功,而在另外一些产业却不具有竞争力[22]。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需具备以下4个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在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钻石模型还有两个外部因素:机会和政府作用。机会是指不为企业和政府所左右的事务,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政府则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影响4个决定因素。项目团队因在之前文献中已经进行了量表开发,故此处从略。

2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

2.1问卷调查样本本文问卷发放对象为沿海地区设计业比较发达城市的设计机构、拥有设计部门的制造企业、设计咨询公司和涉足设计业务的外贸公司,被调查者是在这些公司工作3年以上,不仅了解当地设计产业,还对国内其它城市设计产业比较了解的资深设计师、设计管理人员、制造企业设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它熟悉设计的商务人员。

2.2调查实施和信度、效度检验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误会,问卷首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设计产业的整体环境,不是个别单位的内部情况,回答问题按照所在地设计行业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中各题项根据“完全如是”至“完全不是”依次分为5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按照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了使问卷更便于理解,首先接受小范围接受度测试。在小范围测试过程中,结合现场访谈和反馈,以电话回访方式对问卷措词进行修改。另外,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进一步改进了量表用词,以避免问卷产生歧义。小范围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设计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上海地区,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本文首先对43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靠性检验),信度分析是用来检验可观测变量方差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为论证方法和数据的可信性,本文通过信度检验剔除了部分题项,并对调整问卷进行大规模派发,共发放约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达89.13%。其中有效问卷301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86%,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汇总整理。为了测量变量是否可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计算综合竞争力,需要确定以下3个问题:①各条件因素(潜在变量)可通过相应测量变量进行测度,测量变量测度的有效性能通过验证性因子进行分析(结构效度);②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至少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绝大多数方差变异;③各条件因素在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时是同级的,即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而并非通过影响其它4个决定因素而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外部因素。以上3个问题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本文首先运用AMOS17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视为潜在变量,检验标准为:χ2/df<3;CFI>0.9;TLI>0.9;AGFI>0.9;RMSEA<0.08;P>0.05。结果发现:设计产业条件因素均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适合构建整体模型。其次,构建条件因素相互影响的钻石模型。最后,为明确各条件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构建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可知,钻石模型、竞争优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竞争优势模型可知,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设计优势、设计师资源、政府作用、相关支持产业、需求条件6个自变量能够解释竞争优势变量方差变异的92.6%,各条件因素能解释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

2.3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钻石模型中的19个题项视为19个测度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其可以削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客观地描述单个样本的相对地位。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步骤可归纳为:①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②确定主成分个数;③解释主成分含义;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第t个样本综合评价函数yt;⑤计算yt的样本值并给出样本排序。由表1可知,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前3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上海和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较接近,深圳设计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上海和北京有一定差距,其设计产业竞争力标准差较大,可能是因为深圳存在较强水准参差的设计企业共存现象。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不仅与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显著,甚至还不如宁波等城市,说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大城市设计产业未必有竞争力,设计产业集聚还存在更苛刻的条件。

3设计产业集聚趋势

3.1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设计产业包括由企业对外出售设计产品的、隶属于不以设计为主业的法人组织的非独立设计部门(包括组织内部从事设计的研究开发、技术、市场等部门)和独立设计机构(independentdesignhouse,IDH)或称独立设计公司。本文参考陈圻教授的方法,利用设计、咨询、研究开发或开发研究4个检索词的并集作为申请人的检索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外观专利(排除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将外观专利作为当地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指标。检索范围涵盖设计公司(工作室、设计室)、独立设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设计职能的研发中心以及社会团体所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但不包括不能作为专利申请人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所获得的专利,也不包括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但根据合同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非设计企事业单位主体是制造企业设计部门,其所申请的专利主要用于本企业产品开发,不参与市场交易,可不纳入设计产业范畴。另外,学校、政府及其它公共服务机构、贸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也拥有部分设计专利,但因市场交易成功率不高、数量少而不纳入统计。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并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属于设计产业的产出,未纳入统计则会造成对当地设计产业的产出低估。省市当地获得授权的全部工业设计专利包括由当地独立设计机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计的专利,其中当地制造企业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既包括内部设计部门自主设计的专利,又包括通过委托当地或外地设计机构设计并“买入”的知识产权,或与其它设计机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合设计并根据合同依法享有的外观专利。本文主要利用省市独立设计机构设计的工业设计专利数,以及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研究国内设计产业集聚问题。本文首先检验国内设计产业是否存在霍金斯集聚现象,以及该产业随时间变化的集聚特征和规律,由此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设计产业随时间变化的总体集聚趋势,基于全国视角把握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②各省、直辖市的设计产业集聚趋势,从中观视角分区域研究不同省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国的集聚趋势;③各省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进一步把握目标省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省的集聚趋势。我国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代中期才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5]。本文选择1995-2012年的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阶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个阶段时间跨度为6年。本文假定全国各地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数占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的比例一定,且各个时期基本保持不变。

3.2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集聚的概念是地理不均衡分布,可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分析3个时期的数据,并根据其演变趋势从宏观上判断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特征(见图3和表2)。Lorenz曲线愈趋向于对角线,Gini系数越趋于零,产业愈倾向于平均分布,产业集聚越不明显;反之则反。1995-2000(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工业设计创新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1995-2000(独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设计产业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其它依此类推。由图3和表2可知,Lorenz曲线图和Gini系数表呈如下特征:①工业设计创新有日益集聚的趋势;②设计产业各期集聚程度都超过了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程度,可将设计产业集聚命名为相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二阶”集聚(集聚程度更高);③设计产业集聚经历了先集聚程度提高后集聚程度降低的过程;④从最近一期来看,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有接近的趋势。地区工业设计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提高,表明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制造业集聚度较高。项目团队关于现有产业集中度的研究表明:区域广义设计产业、工业设计产业与当地工业增加值之间无相关关系,表明设计产业跨区域辐射效应明显。考虑到工业企业外延较广,本文考察当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设计产业产出,以工业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产出。本文选择各期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授权数前15位(15位后数量少且趋同)的省(直辖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3.3省域和城市设计产业集聚为了明确各省市(直辖市)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利用区位熵概念,分别设计了各省(直辖市)和城市设计产业专利区位熵。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省(直辖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各期设计产业的相对规模较大,相对于2001-2006年,2007-2012年上海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且具有全国最高的区位熵(2001-2006年为6.07,2007-2012年为4.09),表明上海仍是我国最重要的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结合上文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广东制造业各期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较大,但呈下降趋势,其设计产业也存在相对规模下降的趋势。从规模角度而言,广东是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区,但其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北京是最早出现设计产业的地区之一,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所以北京也属于相对集聚程度下降的设计产业集聚区。浙江、江苏和四川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这3省集聚的趋势。其中,江苏和四川2007-2012年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这两个省已成为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域。浙江省各期区位熵小于1,但逐期增大,表明该省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需要通过委托设计从外地输入设计专利,但其工业设计创新规模远远大于四川省,而两省的设计产业规模趋于接近,反映了浙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湖北省和重庆设计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但重庆设计专利依赖于个别企业开发,未能形成设计产业,且湖北省设计产业及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过小,故不纳入研究。各省市设计产业集聚趋势整理如表3。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设计产业有向杭州、宁波两市集聚的趋势,且两市在省内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杭州市设计产业规模大于宁波市,宁波市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大于杭州市。江苏省设计产业有向无锡、苏州集聚的趋势,这两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设计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设计产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但苏州市发展速度更快,其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无锡市。四川省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成都市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成都几乎集聚了四川省全部设计产业和绝大部分工业设计创新。广东设计产业有向深圳、广州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深圳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设计创新省内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两地都是广东省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东莞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呈上升趋势,但设计产业区位熵仍小于1,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城市(尚不是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城市)。佛山市虽然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呈逐期增长趋势,但设计产业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区位熵亦小于1,南京、台州情况类似。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设计产业基尼系数之所以有所降低,设计产业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是因为中国设计产业有向江苏、浙江、四川3省集聚的趋势。无论是传统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广东),还是新增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其设计产业都呈向少数城市集聚的趋势,所以可以判断近年来设计产业集聚度下降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仅回归到某种接近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的水平,设计产业集聚度仍将高于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

4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3

当今社会,广告无所不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展示着广告文明和文化。目前,经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的增长体现着十分明显的审美观念导向性。广告自诞生之日起,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婚庆广告自上世纪末开始出现,其发展一直受到现代审美观念的影http://响和制约,新时代美学趋势的改变,已经在现代婚庆广告中显现出来。

1、现代审美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前进,当然,美学形态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这种革新集中表现在美学已不再是一种观念或思想的代名词,而是被锁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层面上,革新和变化虽然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但却是持续不断的。“美”,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更讲究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内在美通常是指人性的美,一切艺术设计都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透过人性的美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精神是现代美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美学趋势越贴近人性,越符合新的理性艺术文化精神,跨越时空的应用范围随之也会越大。

广告作为反映美学趋势变化的物质形态,其观念、创意、思维模式、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会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庆广告作为广告行业中一支新崛起的新军,具有特殊的广告受众和社会影响力。人们的审美趋势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婚庆广告中有所体现,并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影响到婚庆广告的整体发展。

2、婚庆广告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末开始,以婚庆服务为龙头的婚庆行业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规范、健康的发展趋势。WWW.133229.COm婚庆广告行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份子,伴随婚庆公司和婚纱影楼的发展而产生。当前,正值80后新人结婚高峰期,婚庆公司行业的兴旺,使婚庆广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

婚庆广告是一种以结婚新人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婚庆公司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使受众开始主动接受婚庆服务。婚庆广告的价格低廉、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是婚庆公司选择广告的重要原因,而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的体现是在婚庆广告的审美性中产生的,“美”的婚庆广告,自然能吸引受众眼球。

相对早期出现的形式单调、色彩喜庆的婚庆广告,现代婚庆广告往往为多样化的系列广告,除婚庆广告的基本图形格式、创意思维、色彩这些诸如美学形式上的改变外,系列广告的媒介传播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婚庆广告的传播媒介方式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户外广告和网络广告等,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形式将婚庆广告植入人们的视觉和思维意识。婚庆广告在观念上已由简单的服务向重视婚礼文化策划的方向转变,日渐呈现出个性与多样、怀旧与时尚、注重情感和浪漫的形式,并且在艺术文化层面上和审美诉求中体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3、现代审美观念对婚庆广告的影响

“广告制胜的灵魂在于优秀的艺术文化审美观念”,审美观念也终将以广告传播形式体现出来。现代美学趋势和审美观念关系着婚庆广告主题和观念的提出、媒介的选择、制作的技巧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婚庆广告拥有特殊的受众群体,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和趋势上迎合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抓住年轻新人追求时尚、唯美、浪漫的心态,融入新的艺术文化精神,突出婚庆的人性化服务,新人才有可能接受婚庆广告信息。

3.1 婚庆广告创意的美学化

近年来,由婚庆广告的创意和观念上不难发现,人们日渐推崇的人性化服务设计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年轻结婚新人更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婚庆广告直接反映出了美学发展的趋势。婚庆广告通过人性化的审美观念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传递着婚庆服务的人文关怀、档次和内容,反映出结婚新人对婚礼文化的重视。

3.2 婚庆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商品文化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审美观念上形成的新要求促使广告形式日益丰富,多种形式的广告使人赏心悦目,吸引受众,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审美性质,婚庆广告已成为传递婚庆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婚庆广告,让人以感觉的方式去体验婚庆品牌的文化、价值和态度。

最初投放在报纸、杂志上的婚庆广告,投放形式单一,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审美疲劳,进而难以体现婚

转贴于 http://

庆服务高雅、艺术性和人性化。新的美学趋势使婚庆广告形式呈多样化发展,静态婚庆广告在创意、图形格式和艺术风格品味上的提升突出了人性和艺术文化尤其是婚礼文化的重要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交互式和体验式的人性化空间,动态婚庆广告形式将婚庆行业的人性化服务和艺术文化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3 婚庆广告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对人性化的美和艺术文化精神的追求是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而婚庆广告是与婚庆服务促销有关的美学艺术作品,婚庆广告需要有审美的艺术文化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在婚庆行业中的传播作用。婚庆广告作为一种设计艺术品,这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新时代美学趋势下我们追求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和人文化,但也需要遵循广告创作的科学性原则,把握好新的美学趋势下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艺术性是婚庆广告的重心,但同时也存在于婚庆广告的商业性中,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婚庆广告以商业行为和艺术设计创造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在体验消费,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婚庆广告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性,另一方面,婚庆广告的发展还必须从长久考虑,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性。作为具有特殊受众的婚庆广告,我们更需看重它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当代美学趋势下的人文关怀和理性艺术文化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体现。婚庆广告作为婚庆服务行业的广告传播主力军,新美学趋势下能够综合展现出婚庆的服务、主题精神和婚礼文化元素,突出意境宣传和观念,使婚庆广告贴近人们生活,具有广泛的文化渗透性和传播性。

4、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5

乔万尼时尚创意中心总面积达五万平米,作为武汉首个集时尚展示、时尚、创意设计和生产制作为一体的时尚创意中心,正是用文化升华传统产业时代魅力的典范。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在乔万尼调研时指出,用创新理念推动传统服装业释放时代魅力,乔万尼创意中心将美学原理融入到产业发展形态和品牌服务功能中,代表了从工业品制造到传播时尚文化的都市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美学塑造魅力

作为中部地区时尚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最权威的模特机构东方宾利派出了以当今最红职业模特、第12届中国职业模特大赛冠军靳天一领衔的中外名模,与意大利时装名导演弗朗西斯合作,对武汉著名时装品牌乔万尼服饰高雅妩媚、柔情风韵的时尚表情进行了精彩演绎。

由乔万尼品牌二度冠名的“乔万尼杯”中国职业模特湖北选拔赛也于当天举办,31位杀出海选的佳丽竞争激烈,经过三个环节的美丽比拼,湖北美术学院的吴思荣获冠军,武汉纺织大学的熊佳琪、童李月分获亚军和季军。作为2013年度武汉最佳职业模特,她们将代表湖北地区走进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中国职业模特全国总决赛。

乔万尼连续举行时装流行趋势,冠名中国职业模特区域选拔等活动,意在参与塑造武汉时尚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在传播品牌形象的同时准确地传达品牌的时尚精神。这一时尚盛事的举办,昭示着乔万尼已经完成了从产品制造成到经营品牌,再到到营销时尚生活方式的转型。

这家年销售额近7亿元的女装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制造服装,而大部分员工都在从事服装设计创新、品牌市场营销和商品物流工作。“从生产产品到经营品牌到营销时尚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由工业品制造到传播时尚文化的过程,”乔万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杰告诉记者,处在服装这个传统产业向都市型时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乔万尼正是将领军时尚流行文化引领社会消费行为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

在十多年的服装品牌经营中,乔万尼品牌也曾经面临商品库存过大、资金回笼困难、生产增速与销售下滑等困难。在对市场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中,傅杰发现,在女装市场众多品牌面料趋同、款式趋同、消费群体趋同、品牌形象趋同、经营方式趋同、营销手段趋同的经营中,若按传统理念来经营服装这一传统产业,乔万尼注定难逃经营同质化、商品积压、价格竞争的泥淖。

围绕市场消费的个性需求,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傅杰将目光对准了品牌的个性魅力。从创新品牌的设计文化入手,乔万尼开始了深入挖掘消费群体需求与欲望的尝试。

在乔万尼创意中心八楼外国专家设计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来自意大利的乔万尼品牌设计顾问弗朗西斯科先生、艺术顾问马利娜女士,他们正与品牌设计研发团队研究国际市场色彩流行趋势、面料创新文化,傅杰告诉记者,法国时尚创意机构下个月也将入驻创意中心。

“用创意文化提升传统服装业的时尚魅力,我们在做另一个方向的践行,”傅杰告诉记者,在国际设计创新机构的协助下,乔万尼以年投入千万元商品研发资金的力度,全球收集最新时尚流行资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对色彩敏感、对品质讲究的特点,不断从色彩、面料、工艺结构等技术含量上提升品牌的时尚感,每年投放市场的新品服饰数量同比增加20%,多达1000余种的同时,将传达知性女性消费群体妩媚、柔情、风韵的色彩,体现高雅女性生命质感的真丝和羊绒面料,打造成了“乔万尼”与众不同的品牌时尚风标。

创立品牌经营刚十年的乔万尼女装,将时尚设计与创意作为竞争市场的原动力,通过将符号语义和美学原理融入到产业发展形态和品牌服务功能中,在创建中国服饰时尚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了颇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志在助力区域品牌

用文化升华传统产业的时代魅力,乔万尼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同质化的武汉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了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

在傅杰眼中,创新品牌的服务文化,是从同质化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做出气场、做出品味、做出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围绕市场个性需求,用时尚文化来推动品牌经营的发展,乔万尼在创新品牌服务文化中,显现了向经济、时尚、文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品牌路线发展的态势。傅杰告诉记者,品牌自营店稳步发展到260多家的乔万尼时装公司,在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中,仍保持着60%的增长速度,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亿元。

为准确传达品牌的时尚精神,乔万尼公司创建了品牌文化集训营,不断开展对员工的品牌文化培训。同时,组织员工向灾区和希望小学捐赠钱物、投巨资冠名社会公益活动等企业行为,用企业承载的社会责任来增加品牌的价值感。乔万尼连续举行时装流行趋势,冠名中国职业模特湖北选拔活动等,用武汉时尚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来传播品牌形象,使“乔万尼”追求卓越的执着力量、关爱生活的时尚态度很染了经销商、打动了消费者。

“我认为,政府和行业组织能否发挥其服务职能很重要。”在傅杰看来,一个城市的服装产业的发展,不能单凭市场的引导和发展的热情一窝风地扩张,只有依据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和市场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吸纳真正具有专业价值的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服装业才能理性地、科学地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6

引言

现阶段,人们已经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革新,各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意义问题进行分析,使得我国众多的酒店进行全面转型,提高服务的品质,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些新型的趋势。具体来讲,第一,自驾游越来越多。我们旅游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不规范使得一些游客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出行,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避免了在旅行社类型的旅游方式中受到众多框架和规定的限制。第二,生态旅游。我国有众多的名山、河流、湖泊等,各地也建立起众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因此,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在近些年中开始兴起。第三,创意旅游。以某一个创意为重点,领会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式的创意旅游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强化服务设施

在旅游新趋势下,为了更好提高酒店的效益和价值,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自身服务的水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进行服务设施的强化。具体来讲,第一,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传统旅游方式和现代旅游方式的结合,进行多样化的酒店服务,充分的坚持本地区服务特色,发挥出地方文化的优势。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来讲,它们的酒店管理中开展打造满族特色酒店服务模式,充分的突出满族文化特色。第二,我国众多的酒店需要充分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开展更好的服务,充分的对于周边资源有效利用,最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对于我们的酒店来讲,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展多样化服务,最终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产品的开拓、充分的对于本地区的文化优势进行整合、发挥出本地区酒店的优势,将众多的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大家群策群力、开展高端的服务。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酒店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它们在进行酒店服务中可以在晚上聘请专业的演员开展二人转的表演活动、使得顾客一边品尝着东北的大碗茶、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浓厚的二人转表演,提高酒店服务的品质。第二,酒店需要进行服务的文化。比如:塑造良好的服务理念、展示出绝佳的服务水平,使得酒店的入住客人在享受到绝佳餐饮、住宿方面服务的同时,可以从酒店员工这种文明、周到、细致、温馨、舒适的酒店服务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终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实现酒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三)注重服务内容联动

酒店需要在创新管理中注重服务内容的联动,使得酒店的综合服务能力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起餐饮、住宿、出行、娱乐等方面一体化的酒店服务体系,为广大的酒店顾客提供更加舒适、快捷、方便的服务。比如:酒店需要与餐饮企业、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快递公司等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酒店服务的联动机制,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综合性水平。第二,开展全方位管理模式。比如:酒店需要在管理中学习国外酒店管理的经验、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依照现代酒店管理服务理念进行创新,进行立体性的酒店管理服务。

(四)注重服务细节

酒店需要在管理创新中,提供服务中注重服务细节。具体来讲,第一,酒店需要定期对于员工进行管理服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终使得酒店管理服务的效益获得实现。比如:在日常的服务中注重应用礼貌用语、注重在服务中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身体形态,需要充分的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特色的服务内容,帮助顾客解决他们在饮食、住宿、娱乐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需要充分的展示出酒店自身服务的特点、打造特色服务文化内容,提升酒店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扩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获得良好效益和价值。

三、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意义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开展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酒店自身来讲,通过创新性的管理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得酒店入住客人享受到高端、大气、具有民族或者是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使得酒店的效益和价值获得提高。其次,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有利于特色的旅游方式相配套,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水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绝佳的服务,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为社会中其它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的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7

论文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宏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对企业开创营销新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系统化”营销战略、“逆向”营销策略、“扁平化”营销组织、“柔性”营销管理和“混合”营销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营销创新的驱动因素,即消费者偏好转换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进而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宏观市场环境,一场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正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在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层次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经济时代,企业营销通常以各种类型的广告、人海战术等有形营销手段为基本手段,以经营业绩和股东利益的高低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标准,而以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则日益重视将有形营销与品牌、客户关系等无形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论是在营销组织结构还是在营销管理模式上,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或者显著修正,因此必须关注新经济时代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坚持营销创新,才能够开创企业营销工作的新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理性分析宏观环境变化中,市场营销在理念、战略、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上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挖掘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还处于发展阶段、正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我国民族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新时期;创意思维;方法

中式设计涉及范围很广,很难给出具体的限定和准确的定义。简单地说“中式没计”指带有中国传统设计特点的固有的格式,中国式样。现代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创新能力成为引领时展的巨大动力。新的时代特点和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使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和设计思维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笔者将对产品设计中所体现的创意思维进行浅析。

一、新时期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创新趋势

通过对现今国内外主流产品设计与制造理念和方式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产品更新升级速度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社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以手机市场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手机上市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的产品占据大多数,比例达45.5%,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上市时间在1年到2年之间的产品比例为31.8%,而上市时间超过年的产品比例仅6.3%左右。笔者据此得出结论,手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在1年之内,1年后就会进入产品市场衰退阶段。

2.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现代社会企业追求的是大规模高效益,要在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并加快对生产线的优化和标准化建设。企业的规模效益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导致消费市场的竞争不断白热化。以我国冰箱市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冰箱市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冰箱厂商由原来的两百多家下降至十几家,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占据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企业像原来那样高产量和低价格获得市场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3.制造用材广泛化和高质化

由于资源成本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改进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使企业经营的成本不断提高,如企业技术成本、设备改造成本、产品改进和研发成本以及物流运输、人力资源成本等均有提高。这些都促使企业采用新型材料代替原有材料,不断降低研发和改进成本,提高产品创新性能以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以国外某品牌汽车为例,其生产的汽车以铝合金,特种陶瓷器材和碳材料作为原材料制造,耗能低且安全性能高,其百公里耗油量约为0.3升,但时速最高可达180公里。

4.对节能环保及安全性能要求更高

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共识。因此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多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特点与趋势。节能方面,空调产品变频技术不断提高,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技术日趋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冰箱也向低能耗方向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绿色消费,电能和天然气燃料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为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高科技手段正逐渐被应用到产品中。

二、新时期产品设计师必备的创意思维素质

前面笔者所列出的现代社会产品设计理念变化趋势和特点表明产品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有重要作用。拥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不仅仅要能够把握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更要有良好的设计理念和前卫的创意元素积累,即创意思维素质。

1.具有前卫的设计创新观念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创新是产品拥有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广泛的市场份额的必备要素。产品设计创新,首先要设计师具有前卫的设计创新理念,将创新观念视为第一要义,并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不断地把握时展潮流,更好地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工艺,进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新时期产品设计师必须具有前卫的设计创新观念。

2.具有敏锐的市场走向研判能力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这已经是被无数实践案例证明了的。新时期产品设计师必须拥有敏锐的市场走向研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时展趋势的高质量产品。因此,设计师应当积极掌握相关市场动态,及时捕捉到市场信息,运用掌握的专业能力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从而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新时期产品设计师应当具有敏锐的市场走向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3.具有快速掌握信息的能力

信息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谁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大的潜在能力。而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建立也需要信息作为基础。这里的信息包括了很多方面,如主流产品发展趋势,产品市场结构,最新制作工艺,高新材料应用以及相关政策导向等。产品设计师应当挖掘信息渠道,获得关于市场的更多实时信息。

三、新时期产品设计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现代社会优秀的产品创意设计师不仅仅需要掌握设计理念的前沿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观念,还需要对自身的创意思维进行不断地培养和训练。

1.进行创意思维的广度训练

这部分要求创意设计师能够拥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对新生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够对现有事物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解决。同时,设计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条条框框,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并勇于实践。

2.进行创意思维的深度训练

创意产品设计师不仅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还要能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内在的属性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见解和掌控能力。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而非仅仅表象,要通过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从而找到思维的灵感和创意的思路。在分析具体产品的创意性时,可以将市场上主流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探求其设计思维轨迹和创意来源点,并思考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3.进行创意思维力度训练

这里要求创意产品设计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不断地思考与探求,同时要关注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从连接点处寻求创意思维的亮点,达到另辟蹊径的效果。同时,通过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能极大地开阔设计师视野,不断发现新的创意亮点。因此,创意产品设计师应当不断地进行创意思维力度训练。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9

(一)艺术管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管理

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事业发展为目的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应该把握人们的时代梦想,包括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关注人们的情感逻辑,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更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为艺术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推动了艺术管理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发展又使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特色。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共同进步的关系。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及艺术品等文化娱乐消费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不少国家的强国发展战略,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步入21世纪,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日益增高,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据统计,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计187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93.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49.9%。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是历史最好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1.8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具有非物质性,创意产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所有文化创意产业都要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管理的启示

(一)艺术管理以“梦想”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韩流”在我国文化市场成席卷之势,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管理的启示。90年代,我国正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人深感精神压力巨大,梦想追求安定、温馨、富足的生活。韩国影视剧画面的美轮美奂、生活场景温馨感人,这些正好满足了广大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韩流”成功的重要原因。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演艺事业就要生产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让专业和业余青年歌手站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平等竞争,接受公开选拔,这一创意符合人们反对办事托关系的精神需求。青年男女站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上展示了平等竞争、超越自我的现代精神和直面生活、勇于挑战的胆略智慧,所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深受人们青睐。

(二)艺术管理要以创意为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10

中日韩分别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伴随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日韩已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大国。采用2003~2012年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贸易结合度指数等指标,对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竞争性以及发展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中日、中韩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的关系总体均表现出互补性较强、同时竞争也较为激烈的态势。中国应制定完善的文化创意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重视与日本、韩国间双边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品;互补性;竞争性;增长潜力;中国;日本;韩国

近些年来,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中日韩三国都已经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大国,学者们也开始关注中日、中韩双边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方英等[1](2011)利用2002~2008年数据分别测算了中日韩三国间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相似性指数和市场相似性指数,得出中国在文化创意产业贸易上表现出货物产品出口竞争力强大而服务产品相对落后、中日间产业内贸易几乎近于零、三国出口相似度呈下降趋势等结论;王岩[2](2012)利用2002~2010年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做以对比,分析认为相对于日本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上存在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滞后、产品创造性和文化艺术性较弱、贸易价值创造能力过低等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高长春[3]等(2012)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和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中日韩三国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创意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强于日本和韩国,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创意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措施。袁晓莉、张宁[4](2015)对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现状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高于日韩,但贸易结构有待升级和优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将文化创意产品分为7大类和25小类,包括手工艺品、视听制品、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音乐制品、出版物、视觉艺术品。本文根据权威性数据,对UNCTAD的2003~2012年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进行比较,以期为促进双边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日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对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的出口额仅为32.45亿美元,到2007年增加到51.33亿美元(如表1所示),2012年已达90.56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2.8倍;2003年的进口额仅有5.44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1.91亿美元,2012年较前几年的进口额有所下降,为11.83亿美元,即便如此仍近2003年的2.2倍。其中,设计制品的出口始终占据中国对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首位,2003年占比达72.1%,2012年占比达60.6%;排在其后的是手工艺品和新媒体制品,相比而言,近年来新媒体制品出口增长速度快于手工艺品,2012年出口额达17.41亿美元,已高于手工艺品的出口额,占据了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的第二位。从进口额来看,新媒体制品、视听制品和出版物占进口的比重较大。其中,新媒体制品的进口额稳中有降,但2012年占比仍位居首位,出版物的进口额排在第二位且近年来增加较快,而视觉艺术品的进口一直是最少的。总体来说,从表1的数据上看,中国对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额始终大于进口额,处于顺差状态且有上升趋势。从日本对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统计数据上看,出口方面,2012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占比排在前三位的是手工艺品、新媒体制品、出版物,其中手工艺品出口额稳中有升,新媒体制品和出版物的出口额上升幅度较大且波动较大;进口方面,2012年进口占比排在前三位的是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手工艺品,其中设计制品2012年的进口额达9.31亿美元,占当年总进口额的68.5%,这与表1中统计中国对日本出口该产品居首位相吻合。总体而言,七大类商品无一例外地处于逆差,其中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手工艺品是逆差的主要来源,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处于较大幅度的逆差状态。

2.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2007年以来,中国对韩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出口额比2007年翻一番(如表2所示)。其中,设计制品的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几年来占比均在50%以上;新媒体制品的出口稳中有升,尤其是2012年出口达7.39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近220%;手工艺品处于再次地位,但从占比上看呈下降趋势;视听制品和出版物的出口都相对较少,几年来的变化不大。进口方面,中国从韩国进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新媒体制品的进口始终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以来比重均在50%左右。总体上看,中国对韩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远小于出口额,贸易持续顺差。从韩中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上看,统计数据所示,设计制品的进出口总额占比最大,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是如此,2007年以来设计制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占比均在80%以上,构成韩中文化创意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其次是手工艺品和新媒体制品,两者的共性是各自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总体上看,韩中、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进出口数额虽与日中、中日存在差异,但整体的格局却非常类似。表2中上述3种商品也是占主要地位的,且韩国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处于逆差状态,与中国的顺差状态是对应的。但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规模的比较来看,中日文化创意产品贸易额要远高于中韩贸易额,如表1和表2所示,2012年中国对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达90.56亿美元,同期中国对韩国出口额仅为25.23亿美元。

二、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比较分析

分析两国的贸易互补性,通常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在计算贸易互补性指数过程中,需要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或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产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其中,Xij表示j国在i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Xtj表示j国在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iw表示世界i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Xt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如果RCA>1,表示该国某产业或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如果RCA>2.5,则表明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如果1.25≤RCA≤2.5,则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0.8≤RCA≤1.25,则表明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RCA<0.8,则表明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其数值越接近于0则比较劣势越明显。利用上述公式,分别计算中、日、韩三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得出结果如表3、表4所示。由表3和表4可知,从RCA指数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国和日本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各有千秋。中国手工艺品的RCA指数明显高于日本,且都大于1.25,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和表演艺术品的RCA指数接近于1.25,略有波动,具有中等的竞争优势;视听制品、出版物和视觉艺术品缺乏竞争力,但视觉艺术品的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2011年和2012年已具备中等竞争优势。日本在视听制品和表演艺术品这两种产品上具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RCA指数大大超过了2.5;新媒体制品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视觉艺术品处于中等竞争力水平,手工艺品、设计制品和出版物在缺乏竞争力附近徘徊,相比其他商品明显缺乏竞争力。两国相比而言,中国在手工艺品和设计制品上较日本竞争力强,而日本在视听制品和表演艺术品上较中国更具竞争优势。而从中韩两国的RCA指数上看,2007年以来韩国手工艺品的RCA指数均在2.5以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新媒体制品和表演艺术品基本处于中等竞争优势,新媒体制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波动较大,在2010年和2011年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视觉艺术品的竞争优势也波动较大,下降趋势明显,2007年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RCA指数接近2.5,2008年虽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已接近1.25,而2009年以来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相反地,出版物的竞争优势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中等竞争优势上升至2009年以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日韩两国的RCA指数上看,日本在视听制品和表演艺术品上的竞争优势极强,相比之下,韩国在手工艺品和新媒体制品上的竞争优势更强。

2.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与另一国进口的吻合程度的,能够反映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贸易发展的潜力。为方便下文分析中日、中韩双边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把两国在某类文化创意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在上述公式中,Xck和Xc分别表示中国k类文化创意产品和所有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额,Mjk和Mj分别表示日本(韩国)k类文化创意产品和所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Xwk和Xw分别表示世界k类文化创意产品和所有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额。如上所述,RCAxck越大,表明中国k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地位越明显,如果RCAmjk越大,表明日本(韩国)k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劣势地位越明显。如表5所示,从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上看,中日两国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的互补性较强,尤其日本作为出口国而中国作为进口国上的互补性相对更强一些,2012年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已超过2。从七大类商品上看,中国在手工艺品、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和表演艺术品上与日本的互补性较强,尤其是新媒体制品更加突出,而在视听制品和出版物上互补性很弱;日本在视听制品、表演艺术品和新媒体制品上与中国的互补性非常凸显,尤其是在视听制品上,贸易互补性指数始终首屈一指,2012年甚至达到17.69,与中国对日本的互补性指数0.01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日本在手工艺品、设计制品、出版物和视觉艺术品上与中国的互补性很弱。如表6所示,从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上看,韩国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上的互补性较强,2007年以来的指数数值均超过1;而中国作为出口国、韩国作为进口国的互补性指数均低于1,表现出的互补性相对较弱,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互补性不断增强。从七大类商品上看,中国在新媒体制品、表演艺术品上与韩国的互补性较强,而在视听制品和出版物上互补性很弱;韩国在手工艺品、视听制品、表演艺术品和新媒体制品上与中国的互补性较强,尤其以手工艺品和新媒体制品更为凸显。总体上看,中日、中韩双边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互补性都比较强,但比较而言,中日两国分别在作为进出口国身份时与对方国家的综合互补性都较强,而中韩两国,仅韩国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时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从各类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上看,中日、中韩互补性较强和较弱的产品有所不同。

三、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增长潜力比较分析

1.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分析。分析两国的贸易竞争性,一般可采用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本文采用Glick&Rose[6](1999)提出并修正过的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来进行分析。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Sp(cj,w)用来衡量任意两个国家在世界市场或第三国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为方便下文分析,本文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从图1可以看出,2003~2012年,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较高,特别是2005年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为75.01,达到了历年的最高值,这表明两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较相似,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从时间序列上分析,2003~2012年中日文化创意产品的Sp(cj,w)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2012年Sp(cj,w)为51.92,是目前的最低值,相比2005年的指数下降了23.09,这也意味着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在世界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性有所降低。就具体产品而言,2012年出口相似度最高的是设计制品,指数为26.1,其余产品的出口相似度都很低,这也印证了全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似度下降。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韩两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最高值78.25,一直到2006年均处于70以上的相似度指数区间,表明中韩两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2007年相似度指数一路下行,2011年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50.51,2012年相似度指数回升至60以上。中日与中韩文化创意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相比较而言,2003~2006年,中韩文化创意产品的竞争性要高于中日的竞争性;2007年的竞争程度均呈大幅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中日文化创意产品的竞争性略高于中韩的竞争性;2012年再次逆转。两者相同之处还体现在整体的竞争趋势呈下降状态。

2.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增长潜力比较分析。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常被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程度。中日、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态势可以采用贸易结合度来测度,该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表7数据显示,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创意产品总体上的贸易结合度较高,绝大部分商品的TCD指数都大于1,这说明中日两国这七类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关系紧密。其中,两国在手工艺品、设计制品、表演艺术品、出版物和视觉艺术品上贸易紧密程度很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中国的贸易紧密度相对远远高于中国对日本的贸易紧密度,日本出版物的TCD指数最高,2008年一度达到36.67,2012年下降到14.92,依然是七大类商品中最高的。近几年来,中国在新媒体制品和表演艺术品上与日本的贸易紧密度较低,只有个别年份的TCD指数大于1;日本仅在视听制品上的TCD指数小于1,说明两国在这几种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贸易联系程度松散。中国和韩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结合度同样存在相互差异性,相比之下,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要大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其中,中国在手工艺品、设计制品和出版物上与韩国的贸易紧密程度较高,而在视听制品和视觉艺术品上TCD指数一直小于1,其他类别商品的紧密程度波动较大。韩国在设计制品和视觉艺术品上TCD指数高,都达到两位数;新媒体制品和表演艺术品也几乎都表现出依赖性强,出版物则是依赖性最弱的。中日和中韩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依赖程度相比较而言,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性要强于对韩国的依赖性,而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依赖性都相对较强;中日和中韩的设计制品贸易都表现出相互依赖程度强的共性,除此以外,日本和韩国都在视觉艺术品上对中国依赖程度极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日、中韩双边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呈顺差、日本和韩国均呈逆差。中国和日本、韩国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的关系,总体表现出互补性较强、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的态势。从七大类文化创意产品上看,中国和日本各自都有三种以上商品与对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中在新媒体制品上两国互为较强互补性;而韩国对中国的互补性较强的商品种类要多于中国对韩国互补性较强的商品种类,两国均在表演艺术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上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较强,尤其日本作为出口国而中国作为进口国上的互补性相对更强烈一些;中韩两国的互补性略有差异,韩国作为出口国、中国作为进口国上的互补性较强,而中国作为出口国、韩国作为进口国的互补性较弱,但不断增强。中日韩三国同为亚洲国家,一衣带水、拥有相似的文化底蕴,且同为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大国,中日、中韩双边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竞争性都比较强,但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态势良好,在绝大部分商品的贸易上关系紧密,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依赖性都较强,中日和中韩的设计制品贸易都表现出相互依赖程度强的共性。中日、中韩在双边市场中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具备一定的增长潜力。即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在中日、中韩的双边贸易中份额较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上,中国不及日本和韩国,贸易价值创造力较低。因此,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文化创意发展战略规划,积极配合财政、税收等宏观政策手段,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采取高校培养、社会培训、人才交流等各种方式形成多元化人才发展渠道[7];再次,重视与日本、韩国双边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使得中日、中韩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方英,等.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2,(2):85-88.

[2]王岩.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85-88.

[3]高长春,等.中日韩创意产品贸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价格月刊,2012,(11):79-82.

[4]袁晓莉,张宁.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