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培训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0:42

航空服务培训

航空服务培训篇1

摘要:以广州民航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在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探索、改革以及所取的成效,寻求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邓永萍,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2-03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依照中国民航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战略则成为民航业快速、持续、健康、长远发展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民航业的新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作为新兴专业的航空服务迎来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优质航空服务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即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根据航空运输市场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团队进行了广泛社会调研、专业调研以及职业工作分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凝练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制订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寻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面向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民航大专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将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性强、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划分为空中乘务、航空安保、航空(旅游)会展三个专业方向,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行业对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以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航空服务职业能力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们确定应该分析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知识、态度、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排序;将工作岗位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整合所需的学习领域及情景模块,融合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1]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构建以航空服务(地面、空中以及会展)为中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情境组合的方式,按照情境进行教学,反复强化,使学生最终具备岗位素质要求。

科学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弹性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理论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创新并实施“2+1+1实践教学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2项专项技能训练、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和1年真实岗位技能训练”。[2]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按照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充分考虑行业面向行业证书的要求,把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相关法规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学生除了可以获得毕业证、乘务员培训合格证(被航空公司录用并通过初级乘务员培训的学生)以及民航国内客运上岗证外,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还可以获得医疗急救员证、中国手语培训结业证。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就业增加砝码,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取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行业证书培训,学生可以加强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建设、完善层级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落实课程体系中相关实践内容,建成融教学、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建设、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五)加强校企实训合作,建设功能强大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院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建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空中乘务专业模拟舱训练中心(含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B737、A320的舱门训练器和翼上应急出口、灭火训练舱等)、空中乘务专业基本素质训练基地(含航空卫生与体能训练室、餐饮文化训练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场、民航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旅客服务实训室、贵宾服务室、会展展柜等10多个校内仿真实训室。[2]同时,学院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做”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六)融合校企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的是航空业的一线员工,这一特点要求学院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职业角色转变。

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保障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之际,我国提出的“持续安全理念”,更是将安全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催生了持续安全文化。[3]持续安全文化是民航安全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引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加强树立和传播民航安全思维、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法制等观念,使得学生把“安全”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大众的民航业,长期以来都重视服务质量,“改善服务质量”是我国民航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民航服务文化更是民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在航空服务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努力将民航行业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根据航空服务行业“一切以乘客为中心”的特征,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自身价值取向上能不断强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根本理念,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本着按照“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民航职业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方针,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真诚服务、规范服务、服务至上、公众至上等先进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爱民航服务业,进而热爱本专业,并能够在专业的学习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浓厚的职业兴趣。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近几年,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初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的专业技能明显增强

通过层级递进的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增强。近年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空乘专业推介展示会”上共夺得“团体综合季军”、“团体技能操作银奖”、“优秀表演奖”三项全国大奖。此外,在校内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空乘印象”、“茶艺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进一步夯实

在酒店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面对着众多的顾客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他们都必须想方设法为顾客排忧解难。因此,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勤动脑筋,多观察,细心体会顾客感受,学会聆听、主动沟通、解释、提出解决办法,等等。使得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解决眼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使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

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依托行业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9.46%。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出较强的首次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良表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对本校航空服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定位准确,吃苦耐劳,安心一线工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峰.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1):20-22.

[2]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系列展示(十六).基于行业标准 打造民航高职教育重要基地 积极探索现代民航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2011-12-15.

航空服务培训篇2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公司对优秀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航空服务人员重要培养渠道之一的职业院校,近年来为航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服务人员。但由于我国航空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很多共性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从专业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 :航空服务;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改革探究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4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06—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魏桂花(1974—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高级, 研究方向:航空服务。

在教育领域,“教学模式”一词先于“人才培养模式”而出现,并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在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教学模式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简单的程序性教学制度,也涵盖了复杂的研究策略。1972年,两位教育家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书中说道:教育模式是指课程、教材及其指导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展开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模式。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形式,本质在于宏观上如何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与微观上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课程模式”。而其他学者则以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与要素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新的观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的统筹划分,本质是回答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问题。

一、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投资72.7亿元,在五年内全省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以原有及将要新建的九个支线机场为辅(一主九辅)覆盖全省的网络格局。通过对吉林省内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航空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很少。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每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职业教育,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而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航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了解旅客和货主的心理领域,灵活运用服务、公关沟通技巧,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了解社交礼仪知识,达到航空服务各个岗位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要求。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并拥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英语运用,能与旅客和货主进行交流沟通,并能阅读日常工作中的英文业务文件。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 “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翼式”即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人才培养的“双翼”,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航空港旅客服务、客舱服务、机上急救、航空服务礼仪、安全检查等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边理论,边实践。通过“龙翔实训中心”功能性实训场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以航空服务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走出教室,在模拟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开展技能训练。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基地+企业+师生员工”的专业实训培养方式。营造航空企业文化氛围,引进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品牌和高端服务要求,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职场化,在实训室墙壁悬挂职业道德名言名句、航空服务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行为礼仪守则、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实现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方面,充分利用航空企业资源,按照“合作共建”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海南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的合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使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其航空服务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双方立足于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举办由航空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蓝天之梦”航空专业技能大赛。以巩固航空服务专业知识、提高礼仪素养及专业技能为宗旨,以利于引起学生对学用结合的高度重视。通过竞赛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定期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校企良性互动,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体能素质与内心修养提升为最终目标。礼仪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也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修养教育,这是我们“双翼”中的一翼,职业素养要靠礼仪和艺术来完善。

“2+1工学结合”即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年,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与航空企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关联,拉近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缩短学生和员工间的差距,培养技能型可持续学习的实用型人才;在航空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感受真实的航空企业环境,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服务操作流程,按照员工标准完成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校企携手,企业自始至终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型航空专业服务人才。

(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按照“双翼式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制定职业标准,进行项目驱动,通过两年时间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三门,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理念的体现、课程呈现的方式、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及办法》,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社会评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对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考核,推行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形式,校企共同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定,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并探索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相替的评价方式,使课程教学评估服务于课程建设,从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2]袁晓燕.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丁永玲.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成功,2008(10).

航空服务培训篇3

关键词:专业建设;素质能力;课程建设

一、基本概念的厘定

所谓航空服务类专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以培养熟练掌握民航理论和基本技能,谙熟服务心理,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能从事空中乘务、机场服务、民航运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其外延包括空中乘务、民航服务、民航商务、民航运输、机场服务、民航安检等专业和方向。

专业的建设问题就是要解答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它以社会职业岗位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分析人才培养的规格,解答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

二、航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点

航空类专业建设应该紧密结合航空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是所有航空类专业建设的最根本原则,也是我省院校建设航空服务类专业的基点。为此,我们首先就要分析企业对航空服务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根据本人对国内三家大型航空公司的调研,深入分析航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研结果如下:

(1)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前提,而对于航空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航空服务是一种异地型消费,游客对异地信息缺乏了解,呈现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欺骗、宰客等现象。航空行业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包含了热爱行业、游客至上、遵纪守法、重视信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

(2)良好的文化素质

航空业是一种具有较强文化性的产业,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体包括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首先,航空服务从业人员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风趣的谈吐、准确的表达;要学会一门外语。提高我国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语言水平,是发展航空运输业的需要。其次,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一方面,航空服务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是无所不包;另一方面航空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同的职业和阅历,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要求,等等。这就需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为客人提供服务。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航空服务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航空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经得起游客的赞扬而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要随时准备承受某些误解、怨言、委曲,甚至打击。航空服务从业人员要做到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做到处处为乘客提供超常服务。

(4)精湛的操作技能

一名航空服务从业人员如果只有好的服务愿望和态度,而没有必要的服务常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技巧,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航空服务行业所指的操作技能包括:候机楼、航空售票点、客舱、地面服务等各个部门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5)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

航空服务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一方面,要与客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领导和同事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我省航空服务类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设置有航空服务类专业的院校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层次分明。这些院校中既有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也有新兴起的高职院校,还有办学层次较低的中职学校。笔者从中抽取较为典型的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度研究,从中探究这些院校在航空类专业的存在的共性问题。

(1)课程设计理念滞后、深度不足

笔者调查的相关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一般都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其中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一些校本课程。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目前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论和职业中心论为指导的。

(2)课时比例不合理

从课时的安排上看,实践类课程的课时相对不足。航空类专业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践形式有顶岗实训、课堂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一般来讲,理论课与实践实习课的比例应保持在5:5左右,但目前许多院校还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缺少足够的实习实训

从调研分析来看,大多数院校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较少,甚至流于形式。多数航空服务院校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训,造成了航空类的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什么都做不好,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

另外,实习的层次较低。由于缺少航空公司、机场作为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的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公司、酒店店、旅行社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验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4)缺乏“双师型”教师

航空服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本专业的显著特征。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兴专业,大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缺乏有该专业背景的高学历的教师和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客舱服务和地面服务实践经验的师资。

(5)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

我省设置有航空服务类专业的院校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基本上处于“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无法得到借鉴和传播,而办学经验较少的院校也缺乏比照的对象。(作者单位:信阳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永玲:《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发展研究》,载《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2] 王康生、薛兵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8

航空服务培训篇4

关键词: 100-1=0 民航客舱服务教学 服务意识

从事服务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著名的等式: 100-1=0。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其一,即使有100位旅客对一家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位旅客对其持否定态度,企业的美誉就立即归零。其二,在服务工作中,即便你前面99个环节都使得客人满意,而最后环节没有让客人满意,那你前面99个环节的满意都成为0。因此这一等式是我们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服务公式。而作为以销售客舱服务为主的民航业也已将“100-1=0”这一公式运用到客舱服务中,不但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而且增强了员工的服务意识。海口经济学院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民航客舱服务人员,而高职高专培养学生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又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以缩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差别。因此在民航客舱服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灌输学生的服务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航业服务现状分析

民航客舱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旅客。随着民航改革的推进,民航的旅客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飞机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品,普通人民群众已都能消费得起,打个“飞的”对于老百姓来讲已不再是件“根本不敢想”的事了。因此现阶段,民航业所服务的旅客类型是方方面面、形形的,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但旅客对民航客舱服务的要求始终是共通的,有期望值的,且如果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或更好的服务,他会感觉失望甚至放弃;同时这种体验会转而影响更多旅客对民航企业的看法。如果说具有基本服务技能的员工在正常服务情况下对高素质的旅客还能够应付的话,那么面对大多数素质参差不齐的旅客时,特别是再出现非正常的服务环境,我们的服务就显得苍白无力。这便印证了前面所提到的“100-1=0”的公式理论,即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旅客,我们还一味地用单一的服务模式,其结果必然会使我们的服务质量为“0”。因此,我国民航业迫切需要高素质、服务意识强烈的从事空中服务的乘务人员。

二、专业课程设计要贴近企业

顾客的满意度是一个绝不适用数学和逻辑法则的、难以量化的主观品质。实施服务革命,提高企业服务力,推进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跨越,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创造顾客满意度,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民航业面临的社会课题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高职高专空乘专业在《民航乘务服务》这门直观专业课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接近企业,以更好地培养民航业所需的高质量空中服务人员。

1.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有强与淡、主动与被动之分。这是认识程度问题,认识深刻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强烈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以公司为家、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风格和精神,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如果说服务意识是飞机的机身,那么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则是飞机的两翼,服务技能和技巧只有在具有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有了服务意识,危机总会得到避免或合理控制。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意识的培养。只有“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服务技巧”的民航服务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客满意和民航和谐,我们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2.注重培养学生细节技巧服务

细节服务是最能体现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旅客层次不同,但我们如果抓住了少数旅客的特点,从细微处着手提供特殊服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就要抓住这一特点,注重学生在细节技巧服务的教学。如深圳航空公司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旅客在乘坐航班的过程中长时间不能走动这一特点,率先在他们的航班中推出机上保健操,让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旅客缓解旅途的疲劳,此举得到了广大旅客们的欢迎。同时该公司也特别注重细节服务,关注特殊旅客,率先在航班上推出手语广播,此举受到了聋哑人士的欢迎。笔者于2006年利用暑假赴深圳航空公司学习后,在客舱实训的教学中便将在航空公司所学的现行服务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把这一特色服务传授给学生,结合该航空公司在服务细节及服务技巧上的要求培养学生,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但具备了该航空公司的服务技能,而且达到了航空公司对乘务员的要求,更缩短了学生操作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别,减少了航空公司的成本,使得学生受到了航空公司的欢迎,达到了双赢。

3.以“旅客满意度”为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标准

优质的客舱服务是以旅客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服务满意度=提供的服务≥旅客对服务的期望值”。在客舱服务教学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虽结合航空公司的标准,但学生在进入航空公司后,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是令航空公司头痛的问题。实践证明,最好的药方就是,把“旅客满意度”作为学生培养服务意识的标准,让学生现在就树立这种观念,这既是提高学生达到航空公司要求的关键,又是企业通往成功的关键。

三、将企业的客舱服务实训课搬到学校

任何进入航空公司的空勤人员都要进行民航企业的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而航空公司的岗前培训重点就在于客舱模拟实训,它是空中乘务人员实际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灌输学生的服务意识,缩短与岗位的差距,在客舱服务教学中应将企业的客舱服务实训课标准搬到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航空公司客舱实训课程的标准、要求,系统分析本院学生上课班级人数、模拟舱的座位数量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以更好地组织客舱实训教学。按照现在海口经济学院的教学班级人数,各班全部学生都可入座,但有些教学模拟舱由于人数太多而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实际使用以经济舱为主,因为头等舱的服务内容与经济舱差别较大,是高级乘务员的服务内容,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经济舱的模拟实训。为了更好地达到训练效果,每次上课学生在15―20名为宜。B737―800型飞机配备的乘务员有6名,所以不论一个班有多少人,一次只能有6名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其他学生可以充当旅客。模拟实训的服务程序以长航线为主,一个模拟乘务组完成一个程序要30―40分钟。

进入客舱前,教师只需简单复习相关知识即可,更重要的是示范和训练,让学生了解标准动作的要领及规范。然后,每个学生要进行多次练习,教师要认真辅导。在教师辅导下的练习,每个学生要进行2―3次,直到符合要求。这一部分要占去整个实训课程学时数的1/3至1/2。剩下的学时,教师应该把实际飞行中的各个服务环节、技巧串连起来,把学生分为每6人一乘务组(班里其余学生扮演乘客),按照一次标准的飞行任务进行系统模拟训练。

民航业的改革,已经使民航业走过了“贵族―平民”的转变,变成大众交通工具的民航业面对着民航旅客的“平民”化趋势(旅客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高职高专空乘专业客舱服务教学应结合“100-1=0”的等式,得出企业的服务质量及员工的服务意识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硬道理,使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最终达到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从而使质量100,满意100。

参考文献:

[1]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体系.2006.

[2]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及生活指南.2006.

航空服务培训篇5

关键词: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优化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对于我校航空服务专业来说,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作流程设置课程,实行"双主体"培养,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将"学与做"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为实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优化是:首先,突出了"双主体"培养职业人的特点。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专业教学课程。其次,专业课程按照工作流程来设置,即课程设置应针对机场管理运营的工作环节,形成阶梯式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双主体"培养,根据工作流程设置课程,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实现"零适应期"的目标。

航空服务专业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课业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实施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航空服务专业先后与三亚机场达成培养协议,并根据不同企业机构的人才需求标准, "量身定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我校与三亚凤凰机场、潮汕机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以及实训课的学习,并定期的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实习及学习状况,我校对于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安排,学生的教学计划,都会及时与合作企业联系,保证学生与用人单位不脱节。我校建立的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另外,我系现有形体训练室,以及正在筹备的机场安检模拟实操间、机场值机模拟实操间、机场问讯模拟实操间,是学生在校内实训的主要场所,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表现,进一步优化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合理设置课程

依据航空服务专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认知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本专业形成了素养课、专业课、技能课和选修课这四个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对航空服务专业面向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科学制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结构的"2+1"模块化课程体系。明确专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据以确定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结合民航地勤从业资格条件及要求,与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课程体系,各模块内容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与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做一体,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民航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确定以知识"够用、适用、实用"为度的教学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旨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储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强调"重理论、强实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不断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确保了特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校航空服务专业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的原则,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以技能培养为根本目标,科学整合课程内容。(1)基于工作岗位调整教学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适度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如航空服务专业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将《形体训练》课程由36学时调整为72学时;将航空服务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航空服务心理学》课程由54学时调整为36学时;将技能性、操作性强,与地勤岗位关系密切的《候机楼服务实训》课程由54学时增加到72学时。(2)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流程,重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并及时向学生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流程。航空服务专业课教学内容突出地勤服务的内容;航空服务专业《候机楼服务实训》课程,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3)基于课程体系融合教学内容。内容选择上,关注课程体系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保持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将航空服务专业《机场值机》和《候机楼服务实训》两门课程,融合为《候机楼服务实训》一门课程。这样避免了内容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我校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学院教育资源,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或者具有真实场景的实训基地。通常企业有建立产品用户培训基地的愿望,虽然有设备条件,但在场地或师资方面缺乏或有一定困难;而学校有场地或师资方面的优势,但资金不足、设备缺乏或数量不足。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实现优势互补。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 3个,校外三亚机场实习实训基地。

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我校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核心,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入学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顶岗实习管理,到教学监督与评价,乃至学生就业,力争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子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了了解企业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进而了解他们对我院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我院合作办学处和教学督导室联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涉及的部门有值机、贵宾室、头等舱、旅客服务中心、安检、人事部等。通过调查,各部门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仪容仪表得体、专业服务技能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体育运动技能和知识;因为都经历过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所以不用过渡,都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还担负起部门的重要工作。三亚机场地面服务部副总经理宋宇峥表示,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我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质量好、档次高,希望今后能为他们输送更多的毕业生。根据机场反馈的信息,以及学生的表现,对航空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修改,进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使其更适合民航行业的人才需要。

航空服务培训篇6

1低空空域管理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规定,我国的空域被分为飞行情报区、管制区、限制区、危险区、、航路和航线。其中管制空域分为A、B、C、D四类。我国现在所有的空域都是管制空域,我国空域使用方式是“军航管片,民航管线”,使得我国空管部门在对通用航空飞行区域以及低空空域的划设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4]。国际民航组织把空域分为七类,分别为A、B、C、D、E、F、G类。其中E类(除IFR仪表飞行外)、F类、G类空域所有航空器进入空域都不需要ATC许可[5]。中国空域划分和国际民航组织空域划分差别较大,限制较大。《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理规则》(86号令)规定:航空器的经营人、所有人或者航空器驾驶员,应当行实施前一日15时前,向当地机场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提交飞行预报申请。也就意味着,我国所有飞行活动或者飞行任务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由行训练的特殊性,每一个分院作为相对独立的训练基地,都有不同大小、不同高度的训练空域,供飞行学院长期使用,每日飞行训练开始前,向上一级空管单位申请使用,空域内其他通航活动都由飞行学院管制负责调配指挥。这种相对自由的空域,使空域的利用效率非常高。对行学院来说,低空空域是开放的。通用航空在飞行学院申请的空域内活动,由于高度通常在真高100米以下,采用目视飞行,对飞行训练影响不大。通常通用航空飞机进入空域活动,管制员只需要了解通航活动的范围、高度和活动时间,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指挥。这些通用活动在一些特定地点,特定的高度,不影响其他飞行活动情况下,只需要向管制员报备。如果低空空域开放,可以采取飞行学院这种低空空域使用管理办法,试点运行,划定管制区域和非管制区域,在管制区内由管制员调配使用空域,在非管制区域,只需向管制单位报备具体的空域活动,这样增加了空域使用的灵活性,使通用活动快捷,方便,同时也增加了空域使用效率。

2通用航空建设、发展

我国目前每十万平方公里拥有通航机场或临时起降点3个左右,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机场区域分布不均匀,东部机场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5倍左右,中部是全国平均水平1.5倍,东北地区机场密度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西部地区的机场密度不到全国水平的2/3[6]。通航企业东西分布差异也较大,通航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各区域通用航空运营规模、运营效率两大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表明中国中南地区、华北地区通用航空发展相对较好,新疆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相对落后[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共有5个分院,其中有4个都在四川,一个在河南,跨度范围比较大,分布也不均匀。4个分院在四川一共有5个基地,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飞行训练网络,每一个分院的飞机都可以到其他分院或者基地转场训练,每一个分院都能为飞行训练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通用航空机场、固定运营基地、飞行服务站、专业维修站。这个保障体系可以为飞行训练提供:ADS-B监视信息,告警服务,情报服务,气象服务,维修服务等,提高了飞行训练保障能力。由于机场网络的存在,飞行学院川内转场飞行比较顺畅。而在河南的分院由于距离四川较远,没有条件建成训练网络,因此飞行转场非常困难。有时候飞机转场到别的机场,发现飞机故障,还必须派出机务人员赶往目的地对飞机进行检查维修,非常不方便。飞机备降也是问题:在飞行过程中天气变差,不能满足本场训练落地条件,训练飞机只能到别的机场备降,由于训练飞机大多加注航空汽油,落地后的油量不能满足返回洛阳机场时,还需派出油车到降落地点给飞机补油。从飞行学院飞行训练的角度出发,比较川内转场飞行和河南洛阳机场转场训练,不难发现建立有效的通用航空网络能大大提高飞行保障能力和飞行安全。川内的每一个分院相当于一个分布式的航空服务站,可以为飞机提供停场、情报、气象、加油、检修等一系列的服务。正是由于多个这种分布式的航空服务站,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提高了飞行训练保障能力,增加了飞行训练量。因此通航需要良好的发展,建立通航机场网络势在必行。

3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航空运输飞行人员主要来源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培养的飞行员和空军飞行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培养的飞行人员占了很大比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员的培养主要面向的就是商业航空运输,而这些飞行人员在毕业后主要走向了民航运输岗位,只有很少一部分从事通用航空作业。加上民航商业运输待遇和通用航空待遇差距很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行人员的走向。由行人员的培养费用巨大,人员流通性比较小,所以大部分飞行员留在了航空商业运输岗位,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民航运输飞行人员人数远远超过了通用航空飞行人员的数量。而美国刚好相反,通用航空飞行人员远远多于民航商业运输人员,而且,通用航空飞行人员是商业运输飞行人员的来源。在我国民航,相对比较封闭,其他技术人员,如空管、机务、签派,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特别是空管,全国管制员不到一万人,基本就没有流通性可言,这些对通航发展来讲是相当不利的。最近几年民营企业也开始培养飞行员,但是准入非常困难,有的企业在培养过程中,一度面临停办的局面。通用航空要发展必须要解决人的问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现在每年具备培养2000名飞行人员的能力,但是这些人基本都走向了商业运输岗位。这样对通用航空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运输培养飞行人员的成本。因为一名飞行员从毕业走到机长的岗位,航空公司至少还要花费200多万的费用,如果飞行人员从通用航空中选拔,培养费用可能会大大降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改变目前飞行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培养方式。

4安全管理体系

在飞行学院飞行训练中,在管制空域中有时候机组会报告发现风筝、气球和无人机。特别是无人机,不好监管,发现这些没有申报的活动后,只能依次上报,组织飞行避让,给飞行活动带来很大安全隐患,同时事后没有相关部门对无人机来源进行查找和监管。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航空法规还不够健全,宣传力度不够,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无人机的发展,急需建立起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个人擅自组织飞行活动,给空中飞行带来安全隐患。政府和相关单位需要加强航空法律宣传力度,来支持通用航空发展。

5通航保障体系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川内的四个分院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保障体系,形成了大的飞行网络。但是在河南的洛阳分院,由于距离四川较远,无法分享这种保障体系,随之给洛阳分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监视手段单一,洛阳分院现在使用ADS-B设备对飞机进行监控,覆盖范围很广,但是ADS-B信号容易受到干扰,造成飞机信号丢失的现象,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郑州的二次雷达信号一直不能共享,造成监视手段单一。(2)转场油料问题。洛阳分院转场飞机基本加注的是航空汽油。由于没有飞行保障基地,现在模式是每次转场都需要飞机自带燃油,飞机转场落地后,不再加油,直接返回洛阳。如果需要转场较远的距离,飞行落地后必须加油,加注燃油便是一个很大问题,可能造成飞行训练不能转场。目前国内油料提供有三种模式:机场负责航油模式、飞行单位行负责航油保障模式、第三方企业负责航油保障模式[8]。国内生产航空汽油的只有两家中石油兰州石化和山东东营华亚航空燃料公司。航空汽油的生产量都非常小,而且标准和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不方便采购,加上进口的飞机不一定能够适应本土生产的燃油。当飞机转场到目的地机场后,如果不能加注所需的燃油,飞行活动就不能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航还需要政府支持,建立固定运营基地(FBO),为通用航空飞机提供转场服务、检修服务、加油服务。通用固定运营基地建立以后,还可以像分布式航空服务站发展,建立起完善的通用航空保障体系。我国通用航空刚刚在起步阶段,低空空域开放以后,人们会改变对通用航空的片面认识,随之而来的是通用航空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许多通航企业会出现,通航机场也会因此而建立,整个通航产业链将形成,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将日异月新,给民航发展带来新的源泉,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曹怀春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年5月13.

航空服务培训篇7

但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整体仍呈现落后的窘状,可以用“两多、两少、两小、一弱”来概括,即老旧机型多、小企业多,保障设施少、专业人才少,产值与利润小、整体产业规模小;支撑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系依然薄弱。

不过,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激发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改善,当前,通用航空已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国务院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配套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民航业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对民航业特别是通用航空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和详细的权责分工,民航局会同财政部实施了《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通用航空企业给予了政策性资金支持。2013年10月份,民航局还专门成立了“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此统筹行业资源,加大通用航空工作力度。近期,总参谋部、民航局又了《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简化了通用航空飞行任务、机场建设等审批流程,此外,新的《私用驾驶员执照申请人和持有人体检鉴定及体检合格证管理咨询通告》大幅下调了私照飞行员体检标准,使得大众学习飞行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上述政策变化显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即将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产业大发展的前夜,把握好未来发展的机遇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未来,包括机场运营服务、通航作业、航空旅游、航空教育培训、航空应急救援、通勤运输、通用飞机制造及通航技术等重要产业板块将进一步被激活开发,通用航空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机场运营服务

通用机场不仅是开展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的必备基础设施,更是通用航空产业资源的承载平台。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通用机场及临时起降场点399个,而美国全国共有近2万个通用机场,巴西有近2500多个通用机场,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的不足限制了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要发展通用航空先修通用机场”已成为业内共识。

通用机场具有“耗资少、建设工期短、对自然生态破坏小、基本不征占粮田、服务项目多”等优势,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地政府纷纷把通用机场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我国通用机场数量的大幅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现实需求。

随着通用机场数量的增多,通用机场将与民航运输机场、铁路、公路、海路共同构成国家立体交通体系,包括通用机场建设、飞机维护与修理、油料储运、航材储备与供应销售、航务服务、导航设施与空管指挥以及使用航空器从事各项工农业作业、公商务飞行、机场管理、教育培训、个人休闲娱乐、体育文化、应急救援飞行、航空博览会展、交通服务、酒店服务等在内的通用航空机场运营服务业将落地发芽、蓬勃成长。

通航作业

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方式,通用航空可为农业(灭蝗灭虫、飞机播种、飞机除草、农化施肥等)、工业(航空探矿、航空摄影、航空测量、海上石油、陆上石油、电力、海监、交通、环保等)、林业(飞播造林、航空护林等)、气象(人工降水、大气监测)等行业和部门提供飞行服务,特别是运用航空摄影、遥感等手段能够获取航空图像及其他遥感信息,为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进行勘探、设计、调查、科研等活动提供可靠、精确的原始数据和基础资料。此外,通用航空农、林、牧、渔业作业服务能够高效实施大面积航空种植、航空施肥、航空防治病虫害喷洒,对农作物、牧草和森林等进行管护,对农作物进行脱叶催熟和干化和实现人工降雨、防雹、灭鼠和护林、动、植物和渔业资源以及虫情、水情和火情等的实时监测。

此前,青藏铁路的后期建设、沧江的大型水电站、新疆石油开发运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海洋石油开发、西部电信工程等建设项目都成功应用了通用航空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通用航空企业数量、通用航空飞行服务项目数量将随着本行业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渐增多,呈现出通用航空作业项目枝繁叶茂的发展态势。

航空旅游

据统计,国外航空旅游(空中游览及旅游包机)飞行量约占通用航空飞行总量的40%~50%。世界上有近千家各类通用航空企业开展空中游览、航空旅游业务,不少城市或旅游景点周边有数家或数十家企业同时在经营此类项目,一般公司均拥有10架以上各类飞机,不少公司拥有30~50架飞机且均能盈利并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壮大。以美国为例,该国有5000多架固定翼飞机和旋翼机从事航空旅游,年平均载客达到200万人次,收入约40亿美元。澳大利亚也是通用航空大国和旅游业大国,拥有10000余架通用飞机,约2000架从事空中游览及航空旅游业务。

随着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通用飞机数量的增加,通用航空可与观光旅游业紧密结合,游客乘坐小型飞机低空飞行饱览山河美景将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旅游方式。

航空教育培训

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从业人员已超过11000人,其中管理人员约占20%,空勤人员约占16%,机务维修人员约占23%,其他人员约占41%。美国通用航空的相关从业人员达120万人,其中通航飞行员达63万名。巨大的数字差别显示了我国通用航空人才的匮乏,同时意味着我国通用航空教育培训市场巨大。随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通用航空教育培训潜在市场将逐步得以激活、开发和拓展。

2001年,全国只有飞行员8380人,现在飞行员总量已增加至32960多人,年平均增长13.3%。2001年,只有飞行学院一家在进行执照培训,目前,进行培训的飞行员学校已达12家,还有20多家有能力进行私照和商照培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安阳航空运动学校、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等学校已将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列入了学校重点教学任务,开设了通用航空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其中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投入力度最大,该校专门设立并组建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民用航空学院、机务维修培训中心、大学生飞行队和飞行实践基地,建设了专门的飞行员培训机场和机务维修实习基地,基本形成了“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框架下的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用航空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向社会输送通用航空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超过千人。同时,按照民航法律规定,通用航空企业可取得私照和商照的培训资质,当前我国数十家通用航空企业已经开展通用航空飞行员培训业务,大部分通用航空企业将通用航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点业务。

“中国梦,飞行梦”,随着通用航空政策的健全、通用航空教育培训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将有机会学习飞行、从事飞行事业和实现自己的“飞行梦”,越来越多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空管、运营等专业人才将应运而生。

航空应急救援

通用航空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突击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空中盾牌。通用航空在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特别是在大风、大雪、大水,中心城区灾难现场、荒郊、山区和高原地区等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和应急人流、物流与信息流中实施救援有较大的适用性。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民航紧急调集通用航空救援力量实施“灾情侦察、航拍、航空遥感信息传递、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撤退受灾民众或伤员、援救受困人员、吊运大型救援设备、中继通讯、卫生防疫”等救援任务,发挥了显著作用,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除了应对自然灾害外,通用航空可以在“空中治安巡逻、打击恐怖主义、追击嫌犯、缉毒缉私、交通巡查指挥、疏散引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医疗救护”等活动中发挥其它交通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空中运输、侦察、救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是维护社会安全和谐稳定的有效措施。在巨大的社会需求引导下,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市场将实现大踏步发展。

通勤运输

目前,民航运输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运力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间的航线上。通用航空凭借起降条件要求不高、运行成本低廉、灵活便捷等优势为私人出行大中小城市、偏僻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提供个性化交通服务。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居民消费已从小康达到宽裕。购买和租用公务飞行等私人空中交通服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通用航空交通具有省时高效、便捷灵活、安全舒适等优点,可为商业贸易、行政管理等群体提供低成本的个性化飞行服务。乘坐通用飞机出行,根据客户需求较为自由的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大大节省了登机时间、航时和无法直达的经停、转机时间,没有或很少有航班的偏远地区也能到达,人们在乘机过程中可以享受“宽敞舒适的高端配置机舱、供应冷热水的盥洗室、浴室和随时提供热食的厨房”等服务,可以在飞机上办公、打电话、上网、开会。像“2013年10月27日王金霞乘坐一架银灰色直升机,从安庆市飞到岳西县天堂镇山里叶畈村王龙组娘家”这样轰动一时的现象,将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

通用飞机制造

因我国通用航空产业长期发展滞后,目前仅有运12、运5B、“海鸥”、“海燕”、阿若拉、“小鹰”500、“钻石”、“蜜蜂”、锐翔、AC3系列直升机等国产通用飞机在产,远不能适应我国通用航空市场发展需求。随着通用航空科技进步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更多国产先进公务机、多用途通用飞机、航空运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通用飞机产品将应运而生。

通航技术

虽然我国通用飞机制造业仍很落后,但基于航空军事工业和民航大飞机工业的航空科研体系和学科门类已基本齐备,科研人才、设备条件可以构成我国通用航空科研体系的基础支撑。未来,越来越多的“通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中心、通用航空工程中心、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通用航空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技术支撑平台、通用航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平台、飞机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中心、虚拟环境仿真研发中心、飞行器适航检测中心”将逐步建成,“飞机自驾技术、无人机飞控技术、先进数字化综合航电系统集成技术、综合试验验证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试飞安全技术、风险评估与试飞安全管理技术、分系统试飞测试技术、机载系统试飞验证技术、设计制造一体化数字化技术、多链路融合空地一体信息共享系统技术、通用飞机先进气动布局与高效率螺旋桨设计技术、低成本混杂复合材料设计技术、超薄蒙皮结构稳定性设计、先进电动机技术、高效能电池技术、混合动力技术、活塞航空发动机技”等一系列通用航空科学技术将获得突破并实现成果转化。

航空服务培训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航空专业 实训基地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95-01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1 航空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存在多种建设和运行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模式[1];二是“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2];三是“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3]。由于航空业对公共飞行安全的特殊要求,我国民航局对航空类专业实训场所和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且以民航法规的方式加以规范,因此在航空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完全沿袭和照搬上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2 航空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动力因素分析

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航空产业的大背景下,民航企业产业升级优化的紧迫性尤为强烈,除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增加外,企业经营的其他成本也呈上升之势,客观上要求民航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粗放式用工向高素质高技能型精细化用工转化,不断提升民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对高素质人才的追求,从而为民航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3 航空专业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民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航空类专业办学的高投入性决定了民航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合作运行时,更需要得到政府与行业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要推动民航高职教育融入到民航行业发展大局中,按照民航行业标准要求开展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开展民航岗位多种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民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3.2 提升需求互动机制

《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强高校航空相关专业建设,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断提高各类人才专业水平。这从宏观上为民航企业与高职院校间以优化航空工业自主发展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需求提升合作推动力指明了方向。首先,航空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民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建设能满足其长期人才培养与短期培训功能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其次,随着民航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竞争的关键,高职院校能够为民航企业提供此类人才支撑,在民航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3.3 强化利益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构建良好的双赢运行机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中,注重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原则与民航企业合作,一是基于融教学、生产性实训、企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证“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民航机务维修、民航商务等民航特有专业的校企共享型航空培训中心;二是基于行业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营造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三是基于江苏及华东地区航空产业园的发展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解决航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四是基于优势互补与民航行业企业共建航空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4 推进人才驱动机制

民航企业对航空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正在成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大驱动力。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民航企业共建“校企融合”的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特色教材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规格全面接轨。一方面,学院注重民航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质培训相结合,以课证融通带动人才驱动机制的实施,教学内容适应民航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和民航企业协同规划,建立并完善人才的优先选用机制,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3.5 创新合作保障机制

合作保障机制的创新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组织领导机制,通过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各方优势,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组织和推动校企多元化实训项目的实际落实;二是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企业和学校自主选择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伙伴以及实训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华东地区各大航空公司、航空维修企业等合作成立了航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建立了例会制度,开设了航空专业校企合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实训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4 结语

校企共建航空专业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我国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航空专业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与动力机制,优化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推进“工学结合”航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航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9):34-36.

航空服务培训篇9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学院建设 发展思路

伴随着“天空开放” 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中国民航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技术、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民航特有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的,使我院组建继续教育学院,发展终身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1 总体目标

依托民用航空的行业优势,地处珠三角航空大省的突出区域地势,充分发挥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作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开展民航业内企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与珠三角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各级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学历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力争建成民航行业、珠三角地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民航行业继续教育品牌,成为中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旗帜和应领者。

2 具体目标

(1)主动接轨,发挥优势,培养民航业内急需人才。充分发挥我院现有民航特种工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鉴定优势,扩大规模,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民航业内高层次培训,主动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建立华南地区民航管理干部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两院优势,开展民航系统党政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职业岗位教育培训,力争实现年培训规模达到5万人次。

(2)突出特色,强化示范,拓宽高职师资培训项目。发挥我院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行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师资培训项目,为高职院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院校培训富有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与管理人才,实现培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人数达1万人次。

(3)优化布局,稳定规模,开展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发挥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与区域内中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引进高校学历教育,开办成人在职专升本、本专升硕等教育,形成物流管理等若干社会需求的通用品牌专业和5~10个珠三角地区成人教育品牌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在校规模五年内稳定在5000人。

(4)拓展领域,服务社区,探索区域职业继续教育。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开拓民航企业职业教育市场,逐步向其他航空制造业延伸,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为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和空港区域经济圈服务。实现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并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同步的职业继续教育,实现办学规模达到年2000人次。

(5)创新形式,服务社区,形成社区终身学习环境。围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原则,细化支持服务,开拓社区服务项目;开办小区大学,发展老年学习教育,开展各类各级人员业余兴趣等终身学习项目,形成继续教育新的增长点,办学规模达到年2000人次。

3 主要措施

3.1 彰显行业优势,突出培养民航企业急需人才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运输机2750架,年增长11%;通用机队规模2000架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99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0%。这一数字显示,中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当前困扰民航企业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民航特有工种专业技术人才、航空安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和操作性技能人才最为紧缺。我院将主动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在其现只有北京和昆明两个培训基地的情况下,积极申办建成其华南地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党政干部培训项目,开展中青年骨干和后备干部培训项目;开展民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的培训项目,如对从事民航运输的机组、空乘、安检、运输操作、货运等九类人才的危险品初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民航特有工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操作性技能人才,为国家民航强国战略作出贡献。主要培训项目详见表1:民航企业急需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表1 民航企业急需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3.2 发挥示范引领,拓宽高职师资培训项目

发挥我院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优势,在现有电子信息类和物流管理类两个师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向交通运输类、旅游管理类、机电设备类、通信类、计算机类、安全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财务会计类、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公共管理类、语言文化类过渡;为高职院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院校培训富有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与管理人才,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3.3 强化服务意识,开展成人在职学历教育

2011年仅广州市就有初中毕业生12万人,高中毕业生6万余人,这其中初中毕业生中有45%读中职;高中毕业生中,每年有40%读大专和高职;20%考不上大学;同时我院每年也有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还有很多社会在职人员希望提升学历教育,为了向这部分群体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学院拟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势,与区内知名院校合作,引进优秀教育资源,以业余和函授教育为主,开办多层次的学历教育,详见表2:成人学历教育项目一览表。

3.4 加大校地合作,增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完成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年度继续教育任务。企业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不少于工资总额的1.5~2.5%。我省为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将继续教育重点更是放在了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信息、社会工作等十二大领域,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10万人次,到2010年共计培训100万名高层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截至2008年末,广东省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法人单位1.4万余个,从业人员90.54万人;非企业法人单位559个,从业人员2.49万人。这些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日益突显。我院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在立足服务民航企业的同时,从向民航传统领域,逐步延伸扩大到航空领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领域,构建具有柔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期开展上岗和转岗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等级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逐步向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职业岗位技术培训和职工自学成才培训拓展。

表2 成人在职学历教育项目一览表

3.5 提倡终身教育,创建社区终身学习环境

航空服务培训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2005 年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2007年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2008 年学院又投资120 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 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