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基本知识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0:42

普洱茶基本知识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1

课堂一:普洱峰会

学生:决策者、高层人士、学者

在各种“会”中,“峰会”令人精神振奋。提到“峰会”,我们会首先想到每年世界八国首脑会议“峰会”,也会使人想到每年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号称世界经济“峰会”。“峰”,就是“高峰”、“顶峰”之意,亦即“权威”之意。“峰”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先锋”和“尖锋”,也就是“领先”和“敏锐”的意思。有句话叫山高人为峰,所以峰会也可看作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

普洱茶峰会,是从宏观和战略的角度探讨普洱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无疑是高端学习班。这是普洱茶教育的方法论,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有兴趣,但是作为普洱茶产业的代表者、领头人和决策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争鸣从峰会中学习,把脉普洱茶的发展动向,达成共识,为普洱茶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过去五年,有影响的普洱茶峰会并不多,而且没有延续下去。最近,有茶人提议,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是G20,普洱茶有没有一个T20?也就是说,集中更多的智慧,把T20办成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

课堂二:专家教授讲座

学生:企业主、消费者、茶友

2011年1月,云南普洱茶协会举办了一次知识讲座,茶人、学者、媒体和普洱茶代表企业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讲座的嘉宾都是教授级的,讲解的主题涉及到普洱茶产销、创新、食品安全等等,涵盖产业的方方面面,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类似的讲座,协会等组织不定期举办,让商家和厂家对普洱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商家,讲座让他们不要局限站在营销和市场的单一角度思考普洱茶,而更应该换位思考如何从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出发,做好普洱茶的生产和创新,挖掘产品的赢利点,企业与企业如何形成整体合力。对于普通消费者,也可从讲座中学到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了解普洱茶和中国茶文化。

近年,普洱茶人的讲座也办得风生水起。很多知名茶人拥有无数忠实粉丝,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捧,受众面和传播速度都很广。邓时海、池宗宪的讲座尤其引人注目,也更深入人心。过去,普洱茶专家一抓一大把,现在普洱茶回归理性,很多专家突然消失,留下来的专家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消费者同样变得理性,学会了分辨,普洱茶的专家教授讲座来得正是时候。刘勤晋、骆少君、邵宛芳、周红杰等学院派茶人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茶人黄刚每周定期举行普洱茶免费讲座,主要内容有:普洱茶发展简要历史,普洱茶基本常识,辨识、品鉴普洱茶的基本方法,对普洱茶市场的基本看法等。现场还可品饮普洱茶,不限人数。

课堂三:普洱茶学院

学生:大学生、科研人员、创业者

这是普洱茶的系统教育工程,也即是科班和精英教育,以云南农业大学的龙润普洱茶学院为代表。龙润普洱茶学院于2006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建于1972年的茶学专业,是云南农业大学与知名企业“龙润集团”共同创建的服务云南优势产业的特色学院,构建普洱茶研发创新团队。普洱茶产业的生力军,就来自普洱茶学院。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鲜明的传统学科,也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茶叶既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茶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一批又一批人来接力完成。

而全国不少农业大学都设有茶学系,作为茶品的杰出代表,普洱茶自然也被纳入教学之中。农业院校,是正统正规的普洱茶教育基地。

课堂四:培训班

学生:不同层次的人

培训班虽然没有大学教育那样系统全面,但对于那些希望在短期内了解普洱茶的人,培训班的效果值得肯定。受限于学时和学员时间,培训班培训的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比如有专门的茶艺培训班、技能培训班、茶文化培训班,各培训班的主题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满足了对普洱茶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茶艺师培训,着眼点是职业培训。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普洱茶培训班多如牛毛,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这表明,普洱茶需要教育,普洱茶教育的受众面也非常之广。

除了免费讲座,黄刚还举办更注重“实战”的收费培训班。培训班不定期举办,每期人数不超过6人,需提前报名预约,每期安排五次讲习。收费标准为1000元/人。课程内容有:熟茶工艺,勐海系、下关系及昆明系第阶段熟茶的区别与品鉴、熟茶随时间及仓储环境的变化,第一、二、三、四阶段熟茶的品鉴,等等。

课堂五:茶会

学生:普洱茶门外汉及发烧友

品茗茶滋味,余香绕心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茶友是城市圈子中一个特别而个性独具的群体。斗茶会、品茗会、茶友沙龙,是茶友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与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追求不同,茶友更喜欢闹中求静,删繁就简,追求细微的品饮体验和精神上的宁静愉悦,他们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和审美之心。

在广州、济南、杭州、厦门、北京、上海、成都等“茶气”相对浓郁的城市,茶友众多,他们经常斗茶,辨别品质高下,或是品茗,交流喝茶心得。杭州的“武林茶会”、北京的“无我茶会”等,已有相当口碑。资深粉丝对普洱茶的理解越来越深,而对普洱茶感兴趣的门外汉也大受影响,很快变成普洱茶粉丝。以茶会友,城市茶友群体越来越壮大,在这个群体里,名位、金钱都被淡化,茶友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平等和尊严。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互相学习与聆听,有助于对普洱茶知识的获取与认可。

课堂六:茶博会

学生:茶商、市民

茶博会是中国茶产业的衍生物,是展会经济的新力量。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东莞、深圳、厦门、昆明等城市都举办过茶博会,不少城市每年定期举办,广州茶博会成为茶业第一展,影响力波及国内外,是中国茶市的风向标。香港国际茶博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茶界举足轻重,已形成品牌效应。茶博会,也是茶商、市民学习了解普洱茶的绝好机会。

参观茶博会,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到优雅的茶道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口味醇正的普洱茶,也可以参加茶博会的其他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之中,你可以了解普洱茶的基本知识和文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普洱茶。而商家既是普洱茶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受教育者。一方面,他们要向消费者

宣传和讲解普洱茶,有心的商家会印制普洱茶知识小册子,发放给参观者。另一方面,也可打探普洱茶风向,学习其他企业的做法,从产业的角度思考普洱茶的教育问题。

课堂七:家庭

学生:家庭成员及亲友

家庭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承担着多重功能,教育即是其一。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也对其他成员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说,家庭,也可以成为普洱茶教育的课堂。

想想看,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位喜欢喝普洱茶,那么其他成员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对茶有所接触和了解,在情感和心理上很容易接受普洱茶。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爱茶之人,不少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而对茶产生了某种精神依赖和眷念。在家庭,茶代表着社交礼仪和优雅的生活方式,散发出健康和美的气息,对从未喝茶的孩子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对普洱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那么这种教育是令人愉悦的。同时,家庭也是亲朋好友联系的纽带,在一次次随意或正式的品茶活动中,也会深刻领悟普洱茶的教育。

此外,普洱茶的课堂还有网络和书店等等。只要会上网,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通过搜索解决。普洱茶网络教育,本期“独家关注”另文表述。而很多大型书店都设有普洱茶专柜,让消费者从书中了解普洱茶。当然,规范和出版普洱茶图书,是普洱茶教育工程中的一件大事。

链接:中国茶叶教育史

准备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茶叶发展相当旺盛,与海外的贸易也更为频繁。清光绪年间,当日寸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和丝绸,而外国进口商品的种类很多,为达到进出口的平衡,再加上当时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的茶叶的冲击,中国茶叶出口越来越少,朝野上下及一些社会名流感到科学技术的落后,就上奏朝廷,要兴办学校。于是当时的朝廷一方面选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初等、中等茶业学校,培养人才。1899年,在湖北成立农务学堂设茶务课,这是中国最早设茶学课的学校。

起步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安徽祈门成立了专业的茶叶研究机构,并于1936年2月召开了全国茶叶学术研讨会,针对当时的茶叶技术问题开展研讨,同年在中山大学成立了杀蔗部。1940年在西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建立了茶叶系和茶叶专修科。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在茶业界留下声望的人物,例如现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等。至此,我国的茶学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标志着王见代茶学研究的起步。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2

请问国内最大的媒体,当你口中冒出“炒作”二字,舌头在平舌音和卷舌音之间转换时,你有没有想到:何谓炒作?这个被用烂的词语对应某种行为,娱乐圈司空见惯,后来扩散到各个领域,指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新型传播模式,就像有男士在地铁穿超短裙、某些明星假分手假恋爱以增加个人知名度一样。也有明星借明星上位,是炒作的2.0版。应该看到,“炒作”是一个中性词,用得恰当,体现的是传播的新颖。智慧和创意;炒作过度或不当,则令人厌烦,效果适得其反。

既然央视说普洱茶是炒作。那么哪些是炒作?普洱茶广为人知,与2005年“马帮进京”活动密不可分,炒作之声由此传开。然而,这类活动并非凭空想象,更非捏造,而是借助真实的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文化历史,对普洱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还原,对文化进行了整合。炒作,往往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次的说成好的,把普通的说成有名的,普洱茶原本辉煌,普洱茶文化原本深厚,普洱茶商号原本林立,普洱茶茶庄原本热闹,普洱茶品饮原本盛行,茶马古道原本沧桑延绵,“马帮进京”是向文化和历史的致敬,即便是行为艺术也不乏可圈可点的创意。2007年,“清宫进宫”和“贡茶回归”同样是一场依据历史而举办的盛大的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到普洱茶的回归是多重的。既是回归历史、传统文化,也是回归普洱茶文化的发源地――云南。这样的活动,传播了普洱茶应有的文化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营养的文化大餐。

那么是商家炒作?众所周知,因为文化断代,普洱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同时让很多老茶成了稀缺资源。在商言商,商家对价格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物以稀为贵,普洱茶在宫廷呆过,作为国礼出洋,见过世面,因为长久保存而在时间中提升了价值,这都是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品的地方。被喻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现存宫外真品只有两坨,已经远远超过茶本身,而拥有文物的特性,其价值自不待言。一些品质独特、保有年份的古董茶,价值不菲,不是说买就能买的。普洱茶热起来后,不排除个别商家利用商业手段炒作价格,但是诚如有人说,普洱茶只有运作没有炒作。我说,普洱茶不需要炒作,它甫出现,就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并将有穿透力的茶香漫过了明天。

央视一说茶,普洱就笑了,笑央视并不了解茶。细究起来,以炒作论普洱茶的央视,是自抽耳光。CCTV历史频道的系列报道《普洱茶的故事》分十集详细讲述了普洱茶的制作、产地、文化和历史,“它诞生于马背之上,它成长于山林之间,它的成熟由时光雕刻”。CCTV经济频道若是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基本知识,会不会妄下断语,说普洱茶是“炒作”呢?大概是央视的节目太多了,涟自己制作的节目都无暇观看,以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赵赫、欧阳夏丹、史小诺等人曾亲自到过普洱市,对普洱和普洱茶夸赞不已。现在已是央视新闻主播的欧阳夏丹当时说,普洱的空气香香甜甜,来到后就想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风土人情昧特浓:舞台很漂亮,四周都是绿色植被,从骨子里都透出自然,主持时有着一种休闲感。赵赫接着说,我们有人还想到这里买房子呢,如今,纯净的地方越来越少,资源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一定要珍惜。看来即便同是央视人,对普洱茶也有不同的看法。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3

关于普洱茶是否有文化?是否被文化?答案早已不言自明。大量的历史文献、传统工艺、古茶树、茶马古道、普洱茶民族品饮风俗这些物质和精神遗产的鲜活存在,早已扎实地证明,普洱茶不仅非常有文化,而且还有着与中国名茶老贵们不一样的鲜明异质性文化。许多人热衷议论普洱茶是否被文化,但很少有人意识得到普洱茶文化突然兴起的历史玄机和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文化现象的兴起,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确实的现实诉求,绝不可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搭建而成的空中楼阁,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当然也不例外。普洱茶文化的兴起,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寻根和叫魂运动,这是普洱茶文化兴起的深厚历史根源和现实诉求。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最严重的百年危机。在这百年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磨难,其根基和枝叶遭到了粗暴破坏。在这种大环境中,普洱茶文化也未能幸免于难。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因为瘟疫、火灾、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等各种原因,兴盛于明,极盛于清的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逐渐开始湮没无闻。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普洱茶产业虽略有恢复与发展,但普洱茶无论作为一个茶类还是一种文化都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断代百年的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才逐渐被发现,开始日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的被发现、复兴和崛起,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追根溯源,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从民间开始的。80年代末,茶马古道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一段消逝在西南边地的辉煌文化史。但那个时候,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最多只是附着在茶马古道这条华丽的牛皮扣绳上的一只铜铃铛,不过偶尔发出时断时续的响声。之后,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一系列普洱茶专著的出现并热卖,普洱茶和茶马古道才响亮联姻,开始发出黄钟大吕般的震撼之声。之后,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市政府确定了普洱茶产业作为普洱市支柱产业的地位,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普洱茶才开始锣鼓暄天地跻身中国当今十大名茶之列,而普洱茶文化也开始成为中国当代茶文化中的“显学”。

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事件,应该把它们放到当时的中国大历史背景中去考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开始集中追问和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追问和思考是双向的,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反思和批判,也包括对其中遭到粗暴破坏的某些优良传统的追寻和重建。而后者,无疑是主要的方向。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土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开放将把中国推向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潮,而如何在这个大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民族传统(包括在中国版图内的地域民族文化个性)将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因此,当时的传统文化寻根运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叫魂运动。其出发点就是要叫回中国人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历经劫难的多次民族危机和国内各种政治运动中迷失甚至丢失的民族文化之魂,找回自己根基于日常生活而不是各种社会政治潮流的民族文化之魂。只有找回了这种灵魂。中国人才能获得一种发自生活,发自日常,发自内心的一种从容、自信、自尊、自重的气质和精神。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固然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寻根运动,但也自然包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寻根运动中。(实际上,各种地方文化寻根运动都自然包括在中国传统文化寻根运动中)今天回首,我们会发现,普洱茶文化的寻根运动,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是一场成功的传统文化寻根、整合、复兴运动,也客观上丰富了当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生态系统中充满生机活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梳理普洱茶文化在当代兴起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诉求,我们会发现,普洱茶文化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文化的。而被发现的普洱茶文化,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它那来自根基的鲜活力量。那就是对“生态文化”的有力诠释。

相比于其他茶文化,普洱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根。

普洱茶文化的根,不仅来自茶马古道和大量文献记载、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和民族品饮习俗,这些精神文化传承之根,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化植根于朴素而依旧鲜活的大地。

普洱茶生长于澜沧江中下游的云南高原上。这片区域,是当今人类社会开发较少,生态环境较为完好,也是保存较少的次原生态地理区域之一。这片区域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古茶树,各种证据证明,这里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生长在这个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价值,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别的不说,单凭这一点,普洱茶就有她最大的文化特点――生态文化。而根基于大地的生态文化特点,是一切文化的根基。离开这个根基,一切文化都是扯淡。

而生态文化,和人类的其它文化相比,无疑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概念。

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我们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更不用说什么“生态文化”了。这就是说,“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中的概念。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依旧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人定胜天”等念头,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这一趋势,直到一位美国小女人――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之后才开始发生改变。1962年,《寂静的春天》震撼问世,作为一位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也为现代“生态文化”的兴起点燃了最初的火种。而和人类其

他各种各样的文化潮流、文化概念相比,“生态文化”无疑都是最年轻的文化潮流和概念,但它却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21世纪最有力量的主流文化。

正所谓“自古兴亡岂无凭”?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的迅猛崛起。也不是偶然的,除去许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无疑是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的复兴,是对当今流行全世界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的极好契合与完美诠释。甚至可以这样说,是“生态文化”发现了普洱茶文化。找到了自己在中国茶中完美的形象代盲人;同时,“生态文化”的强劲势头。也帮助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迅速崛起。照亮了人们的眼眸。而这,是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复兴和崛起的最大秘密。同时也是某些茶类文化故意忽略和不敢正视的秘密。

如果我们承认:历史和现实有时是需要被发现的,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被发现,正是因为和“生态文化”的完美联姻,普洱茶文化的兴起,刷新和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更新了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也就说,如果换一种思维和眼光,我们会发现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有太多我们的惯性思维中未曾预料得到的精彩。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4

2011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更加纷纭复杂,CPI指数不断攀升,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胀压力加大。值此20U年普洱春茶上市之际,面对整个行业的稳步复苏,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市场、树立消费信心、促进市场稳步前行,已经成为当前普洱茶产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又个新的重大命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普洱茶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行业社团组织,认真分析当前的局势,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普洱茶产销现状

(一) 生产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2010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比2009年的534万亩增加26万亩,增幅为4.87%;投产面积达到403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幅为12.57%;茶叶总产量为20.73万吨,同比增加2.43万吨,增幅为13.29%。普洱茶产量为5.08万吨,增幅为12.9%。分析表明,2010年虽然云南茶园总面积在连年增加后放缓,但投产茶园的增幅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2010年云南省投产茶园占茶园总种植面积的71 97‰近几年,新增的茶园陆续进八投产期,使得云南省茶叶总产量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但云南茶叶单产不高,按投产面积计算,2010年云南省的单产是51.4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是62.5公斤/亩,总体效益还有待于提高。

在经历了2007年非理性激增后,2008年产品库存压力偏大,消费信心不足,价格持续低迷,因而2Dc8年云南省普洱茶产量大幅减产至5.28万吨,比2007年的9.9万吨减少了4.62万吨,减幅高达46.7‰2009年,由于秋冬连旱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普洱茶产量进一步减少至4.5万吨,创下近五年的新低。2010年,春茶生产受到大旱的影响,但随着市场成交转暖和后期恶劣天气状况的缓解,云南普洱茶出现恢复性增产,比2009年增加了0.58万吨,增幅为12.9%,但仍然低于2005年的同期产量。不考虑品种特殊性因素,普洱茶其实是一个供应弹性很大的市场,具体原因是:第一是云南省目前投产的茶园面积连年增加,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的省份。在云南普遍种植大叶种茶树的情况下,绿茶、红茶、普洱茶等不同品种之间的转化与市场

经济效应密切挂钩。自2007年普洱茶下跌后,云南省各州积极调整结构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增加绿茶、红茶的生产比重,为茶叶寻找销路,稳定了茶叶生产。如果普洱茶市场回缓必然伴随着云南省普洱茶生产比例的快速上升。2004年,普洱茶加工总量只占到云南茶产量的21.1‰但是随后的2DG6、2007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持续升温,普洱茶加工比例迅速攀升到58%、58.2,嘏的水平,同时创下了2007年9.9万吨的历史极值。目前云南省普洱茶加工比例与2004年的水平相仿,基本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 加工

在2007年之前,由于普洱茶市场快速上涨,导致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普洱茶,加工能力明显提升。目前云南普洱茶产能估计接近8万吨,年加工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接近100家,2010年实际加工量为5 08万吨,目前普洱茶产能还处于相对过剩状况。

最近几年,普洱茶主要龙头企业在提升普洱茶加工水平上进行了有益探毳生产环境、卫生条件、机械化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普洱茶加工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普洱茶的初制加工仍比较分散,加工方式落后,与目前的食品安全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 市场

2007年普洱茶市场下跌后,普洱茶主要企业积极调整策略应对不利局面,在稳定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改进营销策略,走出批发市场,积极开设新型专卖店,展开终端跨界营销,培育真实市场需求,夯实了普洱茶的市场基础,使普洱茶市场呈现稳步发展趋势。据云南省农业厅2008年的资料显示,随着人们对普洱茶产品认识的不断加深,饮用、收藏普洱茶的消费者和生产、加工、经销普洱茶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内大中城市普遍设立了销售点,国内销售区域较前一年扩大了近一倍,消费群体较2D。5年增加了三成多。在广东和香港等普洱茶的传统销区,熟茶销售比2D07年增长了30%左右,东北、西北等新兴市场扩张较快,普洱茶产业进入依靠品饮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国内消费外,普洱茶在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洲有着广泛的市场,消费基础较好。在经过连续几年下降之后,普洱茶出口于20加年得到较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10年普洱茶共出口4578吨,出口金额为262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1.31%和33.99‰出口单价为5.72美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04%。

(四) 产品

为适应市场品饮的需求,普洱茶产品也在从传统向多元化转变,袋泡茶、速溶产品等新产品陆续推出,在保持产品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便利性,推动了普洱茶消费的普及。在产品结构上,传统大宗普洱茶消费品种向龙头企业集中,

些中小企业把经营重点放在了特色产品上。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遇冷后,部分经销商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专事普洱古树茶的理性收购、经营和收藏。2D08年,当整个普洱茶市场仍处于危机之中时,普洱古树茶已开始走出自己特立独行的市场行情。近两年,老班章春茶收购价格基本恢复到2007年最高水平。

(五) 价格

据资料显示,2008年普洱茶价格一度回落到2D05年的水平。2008、2D09年,云南省政府积极指导全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绿毛茶、红毛茶加工比例,通过普洱茶连续两年的大幅减产,为普洱茶价格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关注普洱茶市场自身发展演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国际金融环境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是从2007年开始,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大增,统计局公布的居民物价指数(CPI)大幅增长,企业用工成本逐年提高,普洱茶企业再生产所必须的人工、油、电、水等成本上涨直接拉动产品出厂价格的提高,而同时由于房租店面成本的上涨,茶叶连锁店、专卖店等普洱茶流通市场的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在普洱茶市场转暖的同时,因成本上升引发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势不可挡。2010年,普洱茶市场价格回升的主因是:一、普洱茶实际品饮需求人群扩大;二、从2008年开始,云南省普洱茶连续三年大幅减产;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能源和运输费用上涨;四、近两年来

全国茶叶春茶均价普遍上涨。

2007年普洱茶市场的量、价、势持续走低之后,普洱茶投机和礼品市场遭遇寒流,不少新进市场的小商户损失惨重。关键时刻,云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自2007年起,普洱市政府投入精力财力借助生物科学,大力倡导“科学普洱”,积极宣传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为科学品饮普洱提供了坚强的后盾;2009年,临沧市茶叶产业实现关键性转折,在市委、市政府“闯关东、走西口、销香港、稳广东”的思路引导下,狠抓产品质量,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有效地遏制了茶产业的下滑态势,实现了茶农收入、企业效益和产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恢复增长。

二、后期市场研判

(一) 产业背景

1、普洱茶作为富民产业,必将继续受到政府重视与扶持。2010年11月18日,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到2015年发展至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家龙头企业,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

2、普洱茶作为健康的产业,加之其经过存放,品质可以提升的独特商业价值,在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逐年提升的背景下,在市场日渐规范、稳步有序发展的情况下,普洱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合理的预期。

(二) 后市研判

基于以上两方面,对普洱茶后期市场发展研判如下:

1、普洱茶市场消费整体呈稳步扩大趋势

普洱茶的生产集中于云南,普洱茶的消费以珠三角、香港、台湾等地为主,这些传统市场普洱茶消费逐渐走向成熟。与广东、香港等普洱茶成熟消费市场相比,普洱茶新兴消费地区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区域的普洱茶消费不稳定,有待于进一步的巩固。除极个别对普洱茶情有独钟的消费者外,新兴市场的消费还要面对其他茶类的竞争。如:近两三年大热的红茶、武夷岩茶、黑茶等产品已对普洱茶的消费形成了一定的竞争。

2、普洱茶需求结构日趋合理

通过几年的正确引导,普洱茶市场逐步向以品饮消费需求为主体,投资与爱好型收藏为补充的方向发展。目前,普洱茶已经进入复苏关键期,按照普洱茶的消费习惯,2004年以后生产的普洱茶开始进入最佳品饮期,应该抓住目前有利时机,积极加以引导,促进普洱茶消费,化解产销矛盾,为普洱茶市场持续增长,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3、企业市场区隔日益清晰

龙头企业着眼大众市场,中小型企业着眼利基市场。2007年至今,普洱茶市场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路径,形成龙头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初步格局。在目前茶类众多、全国性茶企缺失的情况下,普洱茶这独特的市场格局会对市场变化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云南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普洱茶龙头企业的思路和战略将会深刻地影响市场走向。今后龙头企业将把重点放在大众消费,通过大众渠道进行销售作为主要方式,而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重点放在特色产品,个性化市场,形成互补的格局。

4、茶叶加工水平将得到提升

在食品卫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情况下,普洱茶生产企业更加重视清洁化生产,通过普洱茶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来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并且把改善普洱茶初制环节加工条件,实现集中初制作为普洱茶安全生产的重点。

5、渠道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在渠道建设上,从相对单一依赖批发市场,发展为批发市场与零售终端并重。最近几年,普洱茶企业调整市场策略,走出批发市场,建立消费终端,并且改变产品的结构,生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便捷产品,推动普洱茶品饮市场的发展。

三、产业建议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考虑到云南省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地,主导普洱茶市场的大企业基本都落户云南,在当前普洱茶市场分化并复苏的背景下,产业建议如下:

(一) 合理引导,杜绝盲目

在产业发展上,要积极引导多茶类协调发展。2叽0年,云南经历了罕见的大旱气候,但云南全年茶叶产量继续保持13%的增幅,随着云南新种植面积的不断投产,产量带来的压力也将会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在发展普洱茶生产同时,要积极引导红茶、绿茶协调发展。同时,省、市、州、县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产源头的控制与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在消费引导上,形成科学统一的宣传,合理引导普洱茶的消费和收藏,把推动普洱茶品饮作为重点,投资性收藏和爱好性收藏作为补充。根据普洱茶消费特点,引导年份茶的消费,形成消费层次丰富的普洱茶品饮市场。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杜绝炒作之风。价格的暴涨暴跌和市场的极端变化不利于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利于产品的稳定与良性消费,甚至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社会产业资本介入。

在产品结构上,继续促进普洱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速溶”、“即饮茶”等形态延伸,增加产品便捷性,不主张盲目追逐野生和古树。

(二) 规范生产,提升效率首先要重视生态保护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维护云南普洱茶在市场建立起来的“健康、绿色”的良好形象,促进云南茶叶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提高茶叶生产的集中度,组建专业合作社,合理布局毛茶初制所,改善茶叶加工环境,提高茶叶加工水平;第三是继续把清洁化生产,确保质量作为重点,通过机械化生产来提升效率。

(三) 扶持龙头,培育品牌

继续加大对普洱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税收上、资金上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初制所建设和市场渠道建设,培育普洱茶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 加大营销,促进消费

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加大普洱茶市场的推广。持续不断地扩大市场宣传,引导普洱茶健康消费、科学品饮。行业组织等权威机构应共同倡导、普及普洱茶的正确知识,编写发放普洱茶宣传科普资料,掌握关键时刻对市场的话语权,引领普洱茶产业健康前行。

(五) 规范渠道,维护秩序

规范流通渠道,建立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终端,增强对终端的把握,控制好价格,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区隔市场炒作和正常消费,建立规范、稳步、有序的普洱茶市场。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5

应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普洱茶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创建和品牌经营的重要性,注重标准化生产,引入现代营销手段,“帝泊洱”“大益”“七彩云南” “龙润” “永年…柏联普洱”“龙生”

普洱茶品牌影响力开始进一步显现。而与之对应的市场情况是,普洱茶每年的销售额稳步增长,高达上百亿的巨大能量表明,普洱茶有创建大品牌的现实基础。也应当看到,普洱茶产业的特殊性,注定普洱茶小品牌与大品牌共生其荣,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牌景观。

发展普洱茶大品牌是大势所趋。没有大品牌,就像一群没有领头雁的雁阵,很容易失去信心和方向。品牌代表着品质、品味、生活方式、先进生产力,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荣普,成力一张言简意丰的名片。经过十几年的宣传,尤其是2005―2007牛的轰炸式普及,现在普洱茶人人尽知,功效也有目共睹,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具体在选择什么牌子的普洱茶上,很多人还一头寡水。普洱茶企业多,品种也多,牌子琳琅满目。需要对现有的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利用,以现代品牌理念经营普洱茶大品牌。

理性的市场更适合创建普洱大品牌。普洱茶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在普洱条火热之时,大大小小的茶厂不计其数。2007年普洱茶价格跳水之后,很多跟风的普洱茶企业纷纷退出,一些投机的茶商转向经营,普洱茶从收藏市场渐渐过渡到现在以消费市场为主。经此波动,昔洱茶在全国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都趋于成熟,应该说,创建大品牌正当其时。我们欣喜地石到,很多普洱茶企业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都在坚持做渠道、做营销,这是行业的希望所在。

然而,普洱茶品牌只能在市场上搏杀得你死我活、非得只有一两个品种存活吗?普洱茶呼唤大品牌,但大品牌的胜出,不是以吞噬小品牌为前提。大小品牌共同存在,才符合普洱茶市场的多样性。

一位茶客去茶馆喝茶,老板见是老主顾,便拿出珍藏的茶饼。茶客眼前一亮,如获至宝 “这是什么茶?”老板神秘一笑,娓据道来茶是什么山上的茶,茶叶何时同某人摘得,当时天气如何,路况如何,怎么制作,就像讲述《红楼梦》里薛宝钗服用的那颗冷香丸,这茶被赋予了太多特别的感彩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6

1、香气

这里说的香气,是指普洱茶在新茶时候的香气。普洱茶的香气大致上可以分为常温挥发与高温挥发。普洱茶的香气从理化分析角度来说,有上百种,有些香气是在茶叶未冲泡之时就可以通过嗅觉感知,而有些香气则需要通过冲泡茶叶来体现。总体来说,一款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优质普洱新茶的香气,是需要沉得住的。这里说的沉得住,是指香气应该沉稳扎实,而不是飘扬的。优质普洱新茶的香气往往表现得很稳重,而不会轻飘飘,茶叶未冲泡之时拿在鼻端轻嗅,若是生茶,正常会体现以下几种类型:(1)花香;(2)果香;(3)花果香;(4)蜜香等。一般来说新生茶以花香、果香、花果香这三种香气为主,蜜香则比较容易出现在一些知名茶区如易武、景迈等茶区所出产的普洱茶。在花果香气之外,新生茶通常还带有浓重的青味,这种青味并非指“青草味”,若新生茶出现“青草味”,则应该是杀青环节出现问题所致。普洱新生茶的青味是一种很锐利的味道,青味通常与花果香气混杂,尤其是冲泡之后更加明显,一喝入口就令人十分反感。但是青味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褪去,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存放的话,一般5~10年左右,青味就会褪去。同时,一款制作工艺正常的普洱新生茶,往往还伴有“晒青味”,也有很多资深普洱茶友将这种味道称之为“太阳味”。这种味道,是由普洱茶的晒青工艺所带来的,有经验的普洱茶友一闻就能明白,有人称“晒青味”类似于青苔的味道。

而普洱新熟茶的香气类型较为单一。新熟茶往往有一股腥味,很多茶友将新熟茶这种腥味称之为“海鲜味”。当然,这种腥味会在发酵良好的新熟茶中得到体现,尤其是采用勐海茶区的茶青,在勐海地区发酵的熟茶,都会有这种味道。有些熟茶则在发酵过程中,因为温度与水分的原因,产生一种酸味。另外,熟茶在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堆味”。因为普洱熟茶是渥堆发酵的产物,所以,大家将新熟茶这种因渥堆而产生的特殊气味称之为“堆味”。当然,“海鲜味”“酸味”“堆味”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慢慢减退。一款优质的新熟茶,通常会出现“糯米香”“熟果香”等香气。这两种香气顾名思议,“糯米香”就是通常我们煮糯米时候所产生的香气,而“熟果香”则有点类似于水果在高温烘烤下所激发出的香气。一般来说,只有优质的熟茶才会出现“糯米香”或“熟果香”。

以上所说的香气主要指普洱新茶香气的外在表现。而一款优质的普洱新茶,除了需要有沉稳优雅的香气外,还需要具备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水含香”。所谓“水含香”,既是指茶叶在经过热水冲泡后,其茶汤包含香气。也就是说,有部分香气在茶汤未入口时候表现并不强烈,而在口腔喝入茶汤并且吞咽下去后,香气却缓缓地从喉咙间散发出来,并且经过鼻腔由嗅觉感受到。一般来说,如果一款普洱茶的香气无法做到水含香,是难以被认为是一款优质普洱茶。

总的来说,一款普洱新茶,无论生熟,都需要具备丰富香气类型,不仅要优雅沉稳,水含香之外,还需要做到香气的变化,若是一款普洱新茶,从一开始冲泡到最终结束,香气始终单调无变化,或者香气只能在前面几泡茶汤得到体现,也一样难以被认为是一款优质普洱茶。

2、生津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生津是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就喝茶来说,是指口腔因受到茶汤内含物质,如茶多酚等的刺激,而分泌唾液。普洱茶是中国众多茶类中内含物质最为丰富的一个品种,所以,普洱茶的生津效果也常为人所乐道。一款普洱茶的生津程度往往与其水溶性内含物质丰富与否高度相关。

一款优质的普洱新生茶,需要令品饮者可以快速地感受到生津感。所谓“涩能生津”。在新茶中,生津感一般与涩感相并存。茶汤入口之时,一般先感受到的是涩感,其后才能感受到生津感。对于一款优质普洱新生茶而言,涩感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令人不喜的。但是因涩感所产生的生津感却令人口腔觉得舒服。优质的新茶,涩感的褪去往往十分快速,在口腔与舌尖感受到涩的同时,生津感就不期而至,之后,在舌底可以明显感受到津液的分泌,使得“涩”的存在感被快速减弱。所以,优质的新生茶,允许涩感的存在,但绝对不允许涩感一直胶着着存在,且生津必须快速而有力。如果一款新生茶,生津感不强烈,一般难以被判断为优质新生茶。

对于普洱新熟茶而盲,通常涩感的存在并不明显,因为熟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将新生茶的许多刺激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转化为较温和的存在。所以,新熟茶的涩感一般来说不明显,所以,生津感对于普洱熟茶来说,体现得不算明显。但是,优质的新熟茶,一样会让口腔产生令人愉悦的生津感,这种生津感当然不如优质新生茶那样明显。如果一款新熟茶可以产生生津感,通常会被认为是发酵适度的优质熟茶。

总得来说,普洱新茶允许涩感的存在,但绝对不允许涩感持续影响口腔,所谓涩要能化即是这个道理。如果一款新茶的涩感很强烈,强烈到生津都无法掩盖,那么基本上就不能算是优质新茶。新生茶的涩感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慢慢褪去,这个时间通常需要15年时间甚至更长。生的交流能力。数学阅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笔者对自己将阅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作几点阐述。

一、以“读”明“理”

【案例1】一年级下册练习册中有这样一类习题:“小红有16枚卡片,小刚再增加3枚就和小红的一样多,小刚现在有多少枚?”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练习,大多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增加”就用加法,“减少”就用减法。所以不少学生看到此题时,未加以细读就想当然地列出算式“16+3=19(枚)”。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讲解时,发现学生审题不认真,题意把握不到位,算理理解不透,甚至少数学生略读不思考。所以在巩固环节,将“增加”改为“减少”时,学生又屡屡出错。吸取教训后,笔者在二班授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题明确题意,然后出示“过渡”问题:“小红和小刚谁的邮票多一些呢?”再让学生阅读思考,结果学生对“加”与“减”有了深刻理解,此类问题也就能举一反三了。

【思考1】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现实中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都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强调的是末尾,而不是在小数的后面。诸如此类,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精确意义,而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加以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彻底理解每一个关键词,准确把握其内涵、要求及实质意义。因此,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圈点划批,如规定:条件用“――”标出,问题用“~~~~”标出,重要概念或关键词用“……”加注,公式用“”圈起来,等等。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必能有效提高。

二、以“读”促“思”

【案例2】在教学“克、千克、吨”时,笔者依托课本,借助实物展开教学,大部分学生对“克、千克、吨”这三个单位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可是在做练习题“一艘军舰重2000()”时,全班学生出错率竟然达到85%。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调查才知道原来学生没有类推换算意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冥思不得其法。直到有一天晚上,无意中在阅读一本科普绘本《妙想科学――蓝鲸是最大的吗》时有了顿悟。于是笔者借助绘本思路制作了PPT课件,在单元回顾整理时领着学生集体阅读文本,边看边问学生“你有什么思考?”此时学生思维有了方向,“哦,原来我们可以类推换算啊。”有了这个铺垫,趁势提出让学生背背老师,并告知学生体重是50千克,那么一吨应当是……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0个老师的体重!”重新回到军舰那道题,同桌合议“军舰上可以装下多少个老师这样的人?”此时相信学生大多都能感悟到:“再做此类题应该类推换算。”

【思考2】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以“读”促“思”是正确的,就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借助于适度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机会与数学文本对话,并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变思考为自我实现。

但我们敢奢望所有学生能主动思考吗?毋庸置疑,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重要“推手”。毕竟数学阅读与语文或其他学科阅读是有本质区别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因而数学阅读更强调在阅读文字、符号等内容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类推、对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那如伺做好“读与思”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如伺将“促”字做到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相机诱导,设计出画龙点睛之问题情境,异曲同工之应用练习等。

三、以“读”释“疑”

【案例3】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时,笔者先预设这样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为全校同学编学生证号?(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编码方案)然后,提出质疑:“每一种设计方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到

4、协调度

这里所指的协调度是指新茶经过冲泡后,茶汤入口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口感。协调度主要涉及到拼配。因为市面上大部分普洱茶都是拼配茶,所谓拼配茶是指茶叶拼配师采用不同茶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茶叶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混合拼堆,然后形成产品。对于普洱生茶而言,拼配可以是同年份同季节不同一茶区茶进行拼配;可以是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茶区茶进行拼配;可以是同年份不同季节同一茶区茶进行拼配;可以是不同年份不同茶区茶进行拼配;可以是不同年份同一茶区进行拼配。因为参与拼配的茶叶往往各具特点,所以,如何调和这些特点,使得其在经冲泡后,在茶汤入口后使得品饮者可以得到一种较为均衡的感受就比较重要。

对于新生茶而言,在拼配定型后,其茶汤入口,必须具备良好的均衡感,不能让品饮者感觉参与拼配的不同类型的茶叶独立而突兀的存在,而是需要使得品饮者感受到参与拼配不同类型的茶叶相互交融。在茶叶拼配时候,追求的是1+1>2的效应,是参与拼配的茶叶直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显优隐次。若是一款拼配茶,入口后,品饮者感觉到不同类型的茶叶独立存在,相互似乎并不存在关联,各类型茶叶的特点互相牵制而不是相得益彰,那么,这就是一款拼配失败的作品。

对于普洱熟茶而言,拼配除了可以按照新生茶的拼配方法进行拼配后再渥堆发酵,还可以根据发酵度的不同,不同年份的发酵茶进行拼配。对于熟茶而言,协调度一样重要,拼配一定比例的往年熟茶,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熟茶的堆味、海鲜味等杂味。

所以,一款优质的普洱新茶,无论生熟,其经过拼配后,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协调度,使得参与拼配的不同茶叶产生水融、互相烘托的感觉,而不是各自独立、你争我抢。若是一款普洱茶出现1+1

5、层次度

就普洱茶而言,层次指的是茶汤进入品饮者口腔中的变化,以及茶汤在每一泡之间的变化。这一变化,涉及到上面所述的香气、生津、回甘。层次度的精髓在于变化。而这个变化是否按照阶段产生顺序,则是一款普洱新茶优质与否的关键。

对于普洱茶而言,无论生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层次度。其香气必须富于变化,在每一冲之间,必须体现出一种阶段性的,有顺序的变化。以生茶为例,比如一开始体现的花香,然后慢慢转为果香,最后又变为淡淡的花果香。而且这种香气的变化,也必须随着时光的历练产生变化。普洱茶是讲究后发酵、讲究陈化的一种茶,新生茶需要从一开始的花香、果香、花果香等香气慢慢转为老味、旧味乃至陈香,而陈香中又可以分为菌香、樟香等类型。而新熟茶则需要从一开始的糯米香、熟果香等香气转为板栗香、荷香乃至老味、旧味、陈香。同样,其生津回甘度一样需要在每泡之间产生变化,一开始可能生津比较突出,然后慢慢回甘显现。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苦涩褪去后,则生津是否可以达到“舌底鸣泉”的境界,回甘是否可以达到甘醇的境界。

一款优质的普洱新茶,无论生熟,必须在新茶阶段就具备良好的层次度,这种层次度的变化是一款普洱新茶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关键。如果一款茶,从头到尾,每一冲之间变化甚微,口腔中感觉寡淡,又或者其变化是杂乱无序的,那么,即便若干年后成为陈茶,也难以被认可为优质陈茶。

6、粘稠度

粘稠一词指的是浓厚而带粘性。就普洱茶而言,是指其水溶性物质是否丰富,也就是茶多酚、氨基酸、果糖、果胶质等成分丰富与否。粘稠度主要是通过茶汤入口的表现来体现的。一款茶冲泡后,茶汤入口马上就可以判断其粘稠度。优质的普洱茶,无论生熟,在新茶阶段就必须具备优秀的粘稠度。粘稠度还有另外一种阐述,那就是口腔丰富度与口腔冲击力。

优质的普洱新茶,在入口后,若是感觉满口馨香,生津回甘迅速,味蕾感知到丰富的味道,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款茶的粘稠度是上乘的。在喝茶人口中,有所谓的“满口是茶”,这边是粘稠度的一个很好诠释。喝下一口茶,可以感受到茶叶的味道,很多优质普洱茶产区的所出产的普洱茶,就具备良好的粘稠度,如班章茶,其口腔丰富度与冲击力都是一流的,一入口,凭借其口感与香气,便可以轻易的辨认出其为班章茶。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7

五年前,在一个山花烂漫的美好季节,我与文化界的几位朋友相约品茗,畅谈普洱茶的来世今生,当我提及思虑良久的办刊想法时,他们一致鼓掌响应,并说要办就办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时尚刊物。于是,一次高端的策划行动由此展开,这是一次文艺界和普洱茶界人才资源的大整合,是一次省内外知名专家和资深策划人参与的大行动。我们在全国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和运营人员,组织普洱茶专家、企业家、民间爱好者等国内外各界人士参与办刊,一本以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服务普洱茶人为主旨的《普洱》杂志应运而生。

五年来,许多观点独具、鞭辟入里,对普洱茶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章在《普洱》杂志陆续发表;一大批普洱茶专家、茶商、藏茶者甚至茶痴、茶怪和其他各界文化精英的奇思妙文在《普洱》杂志汇聚;一个又一个切中普洱茶产业发展要害的“独家关注”和“特别策划”在《普洱》杂志面世。

五年来,《普洱》杂志以自己独创的方式,不仅有效整合了行业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库”,引领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全国的茶产业中异军突起,丰富和创设了普洱茶理论,倡导了独特的普洱茶生活,引导了普洱茶品饮和消费时尚,解答了许多制茶、藏茶、品茶者的困惑,科学地分析了普洱茶产业和产品,艺术地展示了普洱茶文化,真实地还原了普洱茶生活,成功地确立了普洱茶的地位,牢牢地掌握了普洱茶的话语权。

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重新清理了普洱茶的文化传承源流,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五年,《普洱》杂志强化了普洱是世界上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中心和天然基因库这一认识,并使它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常识;这五年,《普洱》杂志以科学的态度正本清源,厘清了许多关于普洱茶的混乱理解,维护普洱茶的真实面目,让普洱茶以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五年,《普洱》杂志以一系列重磅文章,探索和确立了普洱茶独特的地理价值、生态价值、健康价值和生活价值;这五年,“越陈越香”、“普洱茶最生态、最健康”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认同,这极大地改观和丰富了中国茶的价值谱系,成功进行了普洱茶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重塑。

五年来,《普洱》杂志不遗余力地为推动“科学普洱行动计划”营造氛围,荟萃了大量科研成果,力求深入浅出地及时地进行传播,成功营造了深厚的社会舆论气氛,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普洱行动。这五年,《普洱》杂志顺应时代,应对快节奏的“城市病”“亚健康”和过劳抑郁等现象,成功引领和推广了一种以普洱茶文化为中心的慢生活和休闲方式,倡导了以健康为核心价值,以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目标的“普洱式生活”,让“普洱式生活”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新时尚。五年来,《普洱》杂志一以贯之地倡导和传播这种生活方式,探索和论述了普洱茶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与健康的和谐关系,成为了许多人休闲时不可或缺的枕边书。

诚然,这五年,即使没有《普洱》杂志,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产业研究也会进行。但是,如果缺乏一条走向大众的通道,很难想象这些研究会在社会大众中产生如今天这般深刻广泛的影响力。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以唯美时尚的方式搭建这条通道,努力寻求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性之间的平衡点、契合点。如今,在立体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办好一本平面传媒杂志很难,而让一本专业性平面杂志走向生活现场更难。五年来,《普洱》杂志的发行量不断攀升,不仅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茶杂志,也成为了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生活杂志之一,在业内和社会大众之中赢得了广泛赞誉。这说明,《普洱》杂志在整合普洱茶专业性资源与社会文化生活价值资源之间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普洱》杂志做了让普洱茶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诸多努力而。我们都知道,一种茶文化,正是在真正完成了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进程之后,才真正算得上一种有活力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五年,《普洱》杂志不仅架设了一条沟通普洱茶科学、文化、产业与生活之间的美丽桥梁,也为普洱茶构筑了一条唯美的、充满活力的、通向“人文普洱”美好未来的道路。

一本《普洱》杂志很薄,它不过是几十页纸,述说着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事,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但它又很厚,它探索自然生命的神奇密码,追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那种含蓄、淡定、深厚的诗意、哲理和美学,他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人寻找一种健康身体、温润心田、重归自然的质朴与宁静。

五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不过是瞬间的回眸,一株茶树伸展开枝叶,一饼普洱茶正内蕴真香,一个普洱茶王国的梦想正渐渐变成现实。五年,《普洱》杂志正如一个妙龄少女,正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她顾盼生姿的妙目和袅袅娜娜的舞步将一步步走到世界的舞台,倾国倾城,倾倒众生。

端起一杯茶汤,翻一翻杂志……

我看见普洱的土地上,站立着一棵棵比孔子还要古老的茶树,

在四季的轮回中落叶、发芽。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普洱茶;板结机理;水溶性果胶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5-02

普洱茶[1]是源产于云南省普洱市等地带的茶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性,名气远在安徽、浙江等地区所生产茶叶之上。普洱茶的类别[2]根据是否经过发酵分为两类:一类,未经过发酵的晒青茶为普洱生茶;另一类,经过渥堆发酵的晒青茶即为普洱熟茶。在这两类茶当中,以普洱熟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尤其是近年来,普洱茶的保健功能[3]被发现,促进了普洱茶进一步的发展。

但普洱茶熟茶在发酵过程中易出现板结现象,严重阻碍了其生产。板结过程实质是茶叶粘接和弹塑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粘接物质形成过程和受力大小及各影响因素未知。笔者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面入手,分析茶叶是如何产生表面粘稠液,并在物理作用下共同形成板结。为了分析各影响因素,采取实验法,抽取不同堆高的普洱茶作为实验样本,测试板结的各相关性参数得出分析结果。

1 粘接物质

目前,为了加快普洱茶生产速度,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人工渥堆发酵技术。人工渥堆即人工接入黑曲霉、青霉和酵母等真菌微生物进行发酵。真菌使茶叶的物质和元素含量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元素和物质:水浸出物、水溶性糖、水溶性果胶等。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原果胶、水溶性果胶呈波动变化,二者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原果胶含量逐渐减少,水溶性果胶含量逐渐增加[4]。原果胶与水溶性果胶所占质量分数的总量是守恒的,之所以在发酵前后二者各自的质量分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因是由于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在发酵霉菌作用下,茶叶组织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原果胶逐渐转化为水溶性果胶。

果胶[5]物质沉积在细胞的初生壁与中胶层中,起着连接细胞个体的作用,是一种含有甲氧基的高分子聚合物质,以原果胶、果胶酸和果胶3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在茶叶中所含果胶的形态为原果胶,原果胶主要成分是多缩阿拉伯糖和甲基化半乳糖醛酸(果胶酸),原果胶在原果胶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游离的果胶酸和甲醇,然后果胶酸在果胶酸酶的作用下,再分解为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6],其化学反应式为:

原果胶本身不溶于水,但在原果胶酶的作用下,最终生成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其分子结构均含有羧基,羧基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故这两种物质都具有粘结能力,其粘度的大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而粘接力的大小与粘度、真实接触面积有关。

2 板结力组成要素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为保证单堆产量的需求,故茶叶的堆放高度不能低于1m。茶叶在堆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茶叶的高温高湿环境和堆放自重产生弹塑性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粘性摩擦性质;另一方面,茶叶之间的接触面积随弹塑变形而增大,即茶叶之间的间隙随着茶叶的堆放高度而降低,促进了粘接的形成。茶叶与茶叶之间真实接触面积A 为弹性接触面积A1与塑性接触面积A2的总和。茶叶之间的摩擦系数为剪切应力F1与作用于本身的法向载荷G成正比,其计算式为:

按照Tabor假设,塑性流动将发生时,法向应力P和剪切应力τ满足方程:

由于粘性s的存在,其茶堆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是粘弹塑性模型,而粘接力的方向与摩擦力的方向一致,故总的抗剪切力即板结力为摩擦力和粘接力之和。其粘接力的大小与作用面积成正比关系,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应力成正比关系:

3 板结实验分析

3.1 实验方法 根据实验步骤,首先进行取样,然后使用仪器测定所需参数。取样:根据茶厂的生产工艺要求,选取的发酵试样为第一次翻堆的样品。选取办法:茶叶实际堆放高度为1.2m,所以采取等高法选取,可以减少试样的采集,从下往上每间隔30cm的堆放高度取一份样品,共得到4份样品。在取样的过程中,同时使用温度计测定样品发酵环境温度。根据选取的试样提取水溶性果胶样本。提取方法为使用刮片将茶叶表面的粘稠物收集到带刻度的广口瓶中,每个样本收集容量为10mL。使用仪器:非接触红外线多功能测温枪WT910、数显旋转粘度NDJ-5S、30mL广口瓶、拉伸测力计。

3.2 结果分析 根据样品的实时温度,调节旋转粘度计的恒温水浴,设置转速分别为6r/min、12r/min、30r/min、60r/min,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值,测力计得到样品的板结力大小值。根据重力影响因素,测量截断横截面积,得到法向应力。根据取样位置茶叶的压紧程度进行烘干后压紧,测量茶叶的摩擦力,即测出内摩擦系数0.2。通过式(5)与(6)联合求解粘接力,最终得到力参数与温度(表1)和不同转速下的粘度(表2)。

从表1可知,板结力最大的样品为1号样品,即堆放高度为0.3m处。从表2可知,同一样品的粘度达到最大值后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根据水基粘度可知,在12r/min转速条件下,其粘度大小符合粘接剂的要求,属于低粘度粘接剂。综合表1和表2可知,在同一转速条件下,对比4个样品的温度与粘度可知,发酵茶叶所处温度的不同对粘度值大小造成了影响。在12r/min条件下,粘度值在发酵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 结语

笔者从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出发,得出板结的成因,即板结的机理为: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其高温高湿的环境和堆放的自重使茶叶产生了塑性变形,产生的粘性摩擦力更有利于水溶性果胶对茶叶粘接。板结过程把离散的茶叶转变为近似连续体形式,对翻堆工艺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实验测试出对应样本的粘度值和板结力,从粘度值上看顶层的粘度值最大,但由于粘液的流动性使浓度最低,故所形成的粘接力最小。

参考文献

[1]蒙肖虹,孙云,张惠芬,等.普洱茶发酵工艺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33(4):85-95.

[2]杨崇仁,陈可可,张颖君.茶叶的分类与普洱茶的定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6(2):47-48.

[3]吕海鹏,谷记平,林智,等.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07,27(1):14-18.

[4]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等.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318-325.

[5]孙静.果胶多糖的降解及其产物的分离分析与活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2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9

临近岁末,回望以期。近期,《普洱》杂志以盘点2010年普洱茶乃至云茶、中国茶产业为话题,采访了云南省茶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云南省农业厅茶叶产业办公室、普洱市副市长盛军等机构和人士,藉以把脉过去一年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特点,展望普洱茶新一年的发展。

“理性!”这是记者采访云南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方可、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云南省农业厅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普洱市副市长盛军之后,得到的一致回答。他们都认为,继2007年普洱茶价格跳水之后,整个行业一直处于调整期,而2010年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表现得更为理性:春季干旱,茶园减产,直接导致了普洱茶价格上涨,但是涨幅属于市场规律范围内的正常波动。同时,连续多年的市场培育,让消费者和销售商都越来越理性,依靠消费拉动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在产品创新上,帝泊洱、贡润祥等企业出现亮点,产业在恢复中出现理性回暖迹象。

供大于求、绿茶发展较快、红茶亮点多,是方可对2010年中国茶产业的总体印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与方可不谋而合,他在微博上这样回复本刊记者:“今年市场表现得比较平静,虽然红茶有点热,但对大局影响不大。普洱茶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年初干旱,造成价格一定上涨,但没有引起市场较大的波动,市场比较理性。”

春茶减产,但结构调优茶农增收

春茶是普洱茶的风向标。因2009年秋季、冬季和20]0年春季的连旱及部分茶区发生低温霜冻灾害,云南春茶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茶园普遍受灾,部分茶树干枯死亡,春茶产量减少。

据云南省农业厅茶叶产业办公室对10个主产茶叶州市的统计,截止2010年5月20日,全省春茶产量为s49万吨,同比减少068万吨,降幅13.54%。不过,在2010年春茶生产中,全省各地和企业都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红毛茶产量增加,绿毛茶和其他毛茶产量减少,云茶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这也成为普洱茶价格上扬的一个因素。

春茶减产,直接导致普洱茶原料和销售价格梯次上扬。2010年春茶每公斤平均价格同比上涨7.46元。其中,红毛茶价格每公斤同比上涨10.12元,毛茶均价每公斤同比上涨1016元。

茶价上涨,销势显旺。全省不少茶区的毛茶产销率高达90%以上。与此同时,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出现小幅增长。

因此,虽然2010年春茶减产,但结构得到优化,价格上涨,茶叶产值随之增加,茶农收入增长。春茶农业产值11.02亿元,同比增加302亿元。茶农纯收入8.27亿元,同比增加2.27亿元。以600万茶农来计,人均增收37.83元。

茶价上涨,产业多方面呈现理性

杨善禧分析认为,从国际市场来看,2010年印度、斯里兰卡等主要茶叶出口国遭遇旱灾导致茶叶减产,致使茶叶价格上涨,中国茶叶因此受益,红茶、绿茶等茶类的市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拉动,带动了普洱茶价格的上涨。从国内来看,经济复苏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加上春茶减产的因素,2010年普洱茶价格同比出现了20%的涨幅。

与春茶一样,2010年秋茶价格也出现上涨,原料价格在每公斤15元到20元之间,优质的可以卖到每公斤40元。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分析认为:“秋茶价涨主要是干旱导致春茶减产。以及前两年,由于市场不景气,农民不愿采茶,市场上囤积的普洱茶被大量消耗,今年则形成了刚性需求的市场。”

尽管如此,普洱茶产业还是表现得十分理性。2010年,云南省茶园种植面积540万亩,同比增加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增加18万亩。2010年前三季度,云南省茶叶产量为165万吨,同比增加0.3万吨,预计全年产量18S万吨,和2009年一样位居全国第二。20]O年1-9月,全省茶叶农业产值32亿元,预计全年达4267亿元,同比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从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以滇红、滇绿和普洱茶3大茶类为主导的云茶格局基本形成,今年红茶产销量上升,普洱茶占全省产量的比重由去年的246%提升到27%,表明普洱茶依然稳步扩容。2007年,普洱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9万吨,随后逐年下滑,2008年下降至5.28万吨。2009年减少至45万吨,到2010年又恢复到约5万吨,由此也看出普洱茶产业正处于恢复之中。

从进出普洱茶产业的企业情况来看,在全省注册在案的963家茶企中,有近700家在生产普洱茶,比2009年略增几家,同样表明普洱茶产业处于理性恢复的增长之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超过2/3的茶企在生产普洱茶,但是产量却不到总产量的1/3,说明普洱茶的生产布局非常零散。从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七彩云南、大益、龙生集团、下关沱茶集团、龙润等仍是行业的典型代表,天士力集团“帝泊洱”重磅进入是20]0年普洱茶产业令人瞩目的动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帝泊洱”“七彩云南”等都有精彩亮相,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扩火了普洱茶的国际影响力。

在方可看来,除了价格的正常上扬是普洱茶理性的表现而外,2010年还呈现出“认知理性”和“消费理性”。“过去人们对生茶和熟茶的认识还不够,这几年消费者从自身的身体状况、喜好等,对普洱茶进行品饮,更加真实地了解到普洱茶的功效,能比较有主动意识地选择普洱茶,这比任何宣传都要实际。也正因为如此,普洱茶才有了真正的消费者。”从市场来看,很多消赞者买茶是为了喝茶,而不是通过存茶把茶当作投资产品。而茶商也没有趁茶价上升而囤茶、恶意抬价。方可估算,在普洱茶发展的峰值期,真正被喝下肚子的普洱茶很少,约占总量的30%,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普洱茶可以收藏,但不要夸大。仓储是普洱茶工艺的再延续,要有条件地收藏,委回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上来。”

杨善禧发现,2010年无论是增产的企业,还是普洱茶消费者,都比较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这体现了一种更高的“产业理_生”。

茶园改造。深化基础提升品质

茶园改造,2010年云南茶产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为何要进行茶园改造?

杨善禧认为,云南茶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茶园基础差,种植管理水平粗放。低产、劣产茶园所占比重偏大,茶园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茶树老龄化问题突出,“靠天吃饭”,茶农增收困难。其次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开拓茶叶市场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上市品牌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还有采茶时期与其他作物争劳动力的问题突出,采茶人力严重短缺,不少鲜叶无法下

树,造成了很大损失。

茶园改造已是迫在眉睫,杨善禧说:“标准茶园创建是转变茶叶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目前云南全省茶叶产业平均亩产达到S0公斤,但有些地区由于茶园基础差,仍达不到亩产30公斤,急需转变发展方式。”

2010年,云南加大了对中低产茶园的改造和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对以茶叶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茶叶水平达到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准。通过标准茶园建设,切实提高了茶园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茶叶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方可认为。茶园改造是云南茶产业的基础工作,普洱茶要发展必须提高茶叶品质,充分发挥云南大叶种在地域、生态和品种上的综合优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把普洱茶上升到更好的市场价格上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

科技创新,为普洱茶发展注入活力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科学普洱专家论坛”是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的重要内容。论坛由普洱市副市长盛军博士主持。论坛展示了各位专家对普洱茶研究的最新方向和成果。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作了题为《茶产业变革与科技创新》的专题讲解,介绍了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程和普洱茶科研成果。几位学者也分别展示了普洱茶抗癌作用、降低胆固醇和改善老年痴呆以及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分析及作用条件等研究成果。

与上述关联的是,普洱茶产业科技创新相比往年走得更远更深。无论是帝泊洱“普洱因子”,还是蒙顿,贡润祥对普洱茶进行深度加工而成的茶膏产品,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帝泊洱根据普洱茶“百山百茶”的风味特性,总结出了一整套提升普洱纯正原香和健康功效的科学叶组配方。从茶原料甄选,到对发酵成熟后的普洱熟茶在萃取前再次进行调配,都融入了科技创新。而现代生物发酵技术是帝泊洱在普洱茶渥堆发酵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一技术不仅使发酵生产实现半自动化,发酵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标准可控、安全洁净,更是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培养有益复合菌群,实现了对人体有益成分普洱因子(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以及咖啡碱等)的科学配伍,对因饮食引起的代谢异常有所改善。同时,剔除可能存在的微量重金属、农药残留及杂质。

科技创新在茶功效的研究和实践中亦有体现。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帝泊洱完成了普洱茶降血糖机理的研究,分子生物学试验和大量动物实验结果验证了普洱茶的降血糖效果,帝泊洱采用生物发酵、数字化萃取工艺制备的即溶普洱茶珍,在对400多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降血糖体验中发现。对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严重抵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或使用口服降糖药空腹血糖值在9mmol/L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停用药和不改变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饮用定量帝泊洱的体验者,70%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至7mmol/L以下,血糖值平均下降35%。目前,帝泊洱降血糖研究的相关发现和发明,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工厂还未建成的情况下,预计完成2010年销售额5亿元。

普洱茶膏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技创新的标记,2010年以蒙顿和贡润祥为代表的茶膏生产企业,在产品创新上有目共睹,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

分级制度,启动新的普洱茶元年?

为明确定义普洱茶价,避免暴涨暴跌,2000年起即由杨善禧领军,开始研究法国红酒的认证制度,并仿效法国红酒全球公认的“产区”与“分级制度”,建立云南普洱茶专属的国际认证制度。2010年将完成所有法令程序,并由云南省法规处对外公告相关制度。由此,普洱茶的品饮与收藏价值非常有可能将重新被定义。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形成后将同时融入云南普洱茶相关的现行法令。有论者认为,这一系列认证制度一旦于2011年执行,普洱茶就会迎来新的元年。具体的执行情况和对产业的影响如何,令人关注。

普洱茶品牌会不会由此面临重大调整?因为“证明制度”都将“茶山品牌”提到了“产业品牌”之前。台湾《经济日报》记者据此甚至认为,今后在云南境内六大古茶山上,拥有顶级山头、顶级茶园,并取得茶园登记证的茶庄,必须拥有高品质稳定的茶源,才能成为高茶价的顶级茶庄;而生态茶园因空气品质、环境污染以及生态保护,都将纳入茶园认证指标,也将凌驾于有机茶园之上,成为一级茶园。“中茶、大益、龙润茶等普洱茶的知名品牌,隐藏在品牌后的真实价值不易被明确定义。制度落实后,品牌价值将退居第二位,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区分茶庄等级的生产履历证明。”可以肯定,认证制度将会规范收藏市场,提升普洱茶品质。

方可的担_尤是,制度对2010年之前的茶并没有限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真正的顶级普洱茶还是此前的老茶,消费者会不会产生混淆和误解?

从政府扶持的力度和角度来看,归属“云茶”产业的普洱茶,今后的发展鼓舞人心。

普洱茶基本知识篇10

我是一饼普洱茶(七两,350克),哈哈,听我名字就足够吸引你了吧,君不见,到处都在传言我比同等量的黄金都要贵吗?

我是市场的产物,从身价8元,曾经一度被卖到了1万元,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值多少钱。现在就讲述一下我这几年的生存状态吧。

云南谜底

成本价:8元

我出生在云南普洱市易武镇。

易武,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对于爱茶人或者是炒茶人来说,它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起点,又是传说中的六大茶山(易武、倚邦、攸乐、漫撒、曼砖、革登)之首,所以,对于喝普洱茶的人来说,不识易武,就如同读武侠不识金庸。

易武镇的人家,都是茶农。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同兴号,车顺号,一般来说,每家都有一个院子,一个二层小楼,一间作坊,每家都是一个完整的小茶厂,可以把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变成茶饼或茶砖。

其实,几年前这些茶农并不种茶,因为茶叶不值钱。最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火暴,从几元一饼到几百几千元一饼,短短几年翻了几十倍,所以大家种茶的干劲马上就起来了。

普洱的老树茶大都散落在野草杂树丛生的山里,数量有限。如果全部采完制成成品,顶破天也就200吨,但是2006年,市场上却卖出了2000多吨,多出来的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个只有茶农自己心里清楚了。

今天,我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告诉大家,我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从茶农栽培的茶树上取得的,不过,沾了“易武”这两个字的光,我也算是正宗产品。

2000年的4月,我的原料被茶农采摘下来的后,不久就被一个家庭作坊制作成了一饼普洱茶,制作的过程是四步:采摘,杀青,揉捻,晒青。但是关于这个过程,现在说法不一,越来越悬乎。我也懒得争辩。

值得说的是,我以为我的生命会在两年内结束。那时候,我的包装上还标注了生产日期,保质期为24个月。

广州故事

第一次转手:由8元变为100元

我是以8元钱的价格被一西安经销商购买后离开云南的。时间是2001年7月。

新的主人是个懵懂的茶叶老板,在西安的国际展览中心不远处开了一个茶庄。

当时,西安还很少有欣赏我们的人,老板是从台湾一朋友处得知当时普洱茶已经热起来了的。

“只要热了,就肯定会更热,就要马上囤货。”这是这个老板的商业哲学,我真佩服他的眼光。

不过,小老板毕竟是小老板,尽管他当时已经听说,两年期的一饼普洱茶在台湾已经卖到了500元,但是,当来自广州的王先生给他100元的时候,他还是毫不犹豫就把我给卖了。

就这样,三个月的时间,经西安老板一转手,我的身价从8元变成100元涨了10倍多。

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我的价值的翻倍速度会更快。

这一次,我的主人王先生是个职业炒家。他对普洱茶并不感冒,甚至不喜欢我的陈香味道,他唯一看中的,是我的投资价值。

此前4年,王先生在台湾跟着一个老板炒普洱茶,该老板4年赚了2000万元,学到了基本的技巧之后,他称病溜到了广州。

我被放在王先生在广州的家里,后来,我发现整个屋子都是我的同胞,有的是从云南本地被收购来,有的则是从中间商处收购来的。

一群来自我老家的普洱茶告诉我,当时,王先生派出去收茶的人就有上百名,各个城市、茶庄、农村甚至是边远的老供销社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收老茶的同时,王先生和他的同行们还开始介入茶厂的并购中,一时间云南茶厂并购收购成风,尽管此前茶的产量早就比以前翻了很多倍,但是,大部分增产的份额都已经进入炒家的仓库。

后来,我知道这叫囤货。

流浪北京

被“拍卖”:由100元变成底价3000元、“成交价”8000元

2004年,当我从王先生家里被翻出来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什么能养生,什么越陈年越好喝等言论把我吹得晕头转向。

不久,我到了首都北京,躺在一个大酒店的展台上。原来这里是一场关于我和我的同胞的拍卖会。展台的背景布上写着“XXX普洱茶茶王拍卖大会”。

程序很正规,是云南一家拍卖行执行的,当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了很多记者,好像还有专门的公关公司在负责宣传策划。

拍卖进行得很热闹,我的底价是3000元,最后的成交价是8000元。当然,我不是整个拍卖会的最大亮点。和我一同从王先生家里拿出来的一套起拍价为6666元的普洱茶最终拍出了9万元。

第二天,报纸上、电视里、广播中到处都是普洱茶被拍卖出历史高价的新闻。

但是,让我奇怪的是,晚上的时候,我又被中标人送还给了王先生。当然,被送还的,还有那被拍出9万元高价的同胞。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是王先生自己的人。

经过几次折腾,我终于明白,这种拍卖是让我等普洱茶迅速增值的一种方式。我刚刚遭遇的就是一次“假拍”。

把几十元、几百元收回来的普洱茶以几千元、几万元的价格从左手拍卖到右手,我等就有了价值依据。

不久,一些更具想像力的活动也让普洱茶迅速名闻全国。什么名人秀以及什么马帮进京等,一步一步把普洱茶价格推向新高。我的老板告诉他的朋友:“只有不断地制造文化效应,才能迅速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定居香港

被套牢:从身价1万元到100元

2007年1月,经过文化效应、人为制造供求紧张以及限量发售等操作之后,我身上的普洱茶三个字,成为“价值连城”的标签。

“存钱不如存普洱,开店就开茶叶店!”“普洱热”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王先生带回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3年前在这里卖茶叶的几乎全部骑自行车,现在都是一辆辆宝马车停在档口。

我现在的东家张老板虽然美其名曰老板,但是之前他一直是干物流生意的,对茶特别是我等普洱茶无论是功效还是历史都是一无所知。

但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他在王先生手里,一次性就购买了300万元的货,这里面,当然包括我。我看了看我的新标签,是1万元。

守仓库的人说,张老板本来就是想“炒短线”的,只要等价钱一上涨,马上就地转手。

可人算不如天算。

进入4月,普洱茶价格直线下降。以前标价几万元的,很多老板,直接在数字后面就划掉了一个“0”。

张老板见势不对,想立即出售仓库里价值300万元的普洱茶套现,但是,来了几拨客人,开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低。最低被人开价30万元,张老板已经不敢让人来看了。据说,我这样一块普洱茶,别人只给100元。

不想再受刺激,张老板把我们全部运到了香港。刚开始还放在展台上,现在被扔到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