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转移十篇

时间:2023-03-14 07:49:00

社保转移

社保转移篇1

一、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及接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解决社会保险关系及接续问题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各级之间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各个区域之间社会保险难以进行很好的接轨,对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产生了影响,限制了劳动生产要素的扩散。通过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可以使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有所加强,更好的对人才资源分配,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通过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对审核保险参保人数的稳定增长有很大影响,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中的问题

1.跨区域转移工作困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劳动力流动为社会保险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因为社会保险采取的是部分积累机制,如果社会保险出现财政赤字,就需要当地政府机构来进行平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的财税制度是独立的,从而导致劳动力社会保险出现中断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多省市的社会保险制度存在一定差异性,不能实现全国范围统一管理,在审核保险关系管理中,只有保证缴费率和最低缴费年限实现统一,才能更好的对社会保险关系进行管理,如果各个地区使用封闭的管理模式,就会导致社会保险关系跨区转移有很大困难。

2.跨地区持续受到阻碍

我国每个省市具有不同的社会保险制度,所以在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中会存在一定问题。在对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有的社会保险需要根据企业的保险制度进行缴纳,有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保险制度进行缴纳,所以导致社会保险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一种保险制度在待遇上有所区别,从而对劳动力的流动造成制约。

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的有效对策

1.丰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转移接续空间

在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需要丰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转移接续空间。在对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需要对各省的社会缴纳比例进行统一,有政府相关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更好的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另外在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需要以省级统筹大范围管理为基点,然后扩散到全国范围,更好的解决社会保险差异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保险机制的发展。

2.加强中央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构建立

在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需要加强中央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构建立。通过发挥中央财政作用,可以更好的对省级调剂金的规模进行明确,通过省级调剂金去弥补社会保险统筹管理中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从而更好的保证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中央调剂金可以更好的帮助各个地区建立区间协作的保险权益机制,中央调剂金主要是用于跨省转移社会保险关系中损失的弥补,能够更好的保证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对接,更好的为劳动者进行服务。

3.制订新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

在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问题,可以制定新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在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劳动者具有流动性特点,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险关系管理,需要不断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制进行完善,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登录账户,从而更好的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

社保转移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流动变得日趋频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1]。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存在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的无障碍转移,才能全面解决流动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因而有必要对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问题进行研究。

一、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的必要性

本文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指的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年龄达到国家所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所确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以后,或是由于劳动者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因此退出劳动岗位后其自身的基本生活如何安排,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2]。社会养老保障关系其本身是作为社会保险险种存在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保险政策也需要具有连续性这一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也应服从社会养老保障关系所具有的这个特点。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参保者的社会保险关系能够得到顺利的转移,这对参保者保险权益的维护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大部分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单一,一般不存在不同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越来越高,这必然带动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快速流动,并且将来的趋势只会是越来越强大[3]。这时就需要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能够顺利地实现转移,进而有利于人才流动就业的养老权益保障,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大统一;反过来人才的合理流动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增强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二、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现有情况分析

为了深入的对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进行探讨,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

(一)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从2012年开始,我国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在全面铺开,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已经在制度方面实现了全国的全面覆盖。从已有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截至到2014年末,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已经超过了1.5万亿元。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流动率呈增加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差别与人力资源流动性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农民工为例,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方面虽然有《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在包括个人缴费不足15年等方面的具体衔接还存在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社会保障关系转移途径存在问题

从我国流动人口现有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流动人口自身缺乏对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相关的常识,对如何办理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并不清楚。我国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途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以户籍限制为例,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和户籍制度联系较为紧密,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放开的前提下,使得社会保障关系转移的难度增加[4]。又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也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各地关于养老保障转移接续程序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下,甚至有的区域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程序。又如在社会养老保障信息共享方面,我国受社会养老保障社区化程度较低的影响,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导致参保人的养老保障账户无法实现转移,落户存在难度。

(三)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保障体系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我国现有的地方财政体制各自为政的实际情况限制,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的转移会对区域的经济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出养老保障关系则表明所在区域减少了在支付养老金方面的经济压力,而对于接受地来说则意味着增加了支付养老金方面的经济压力,这类情况的存在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5]。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因为地方的经济实力较好,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区域补贴就会给经济不发达的西部等区域,使得各个统筹区域政策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统筹主体较多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所面临的困难。

三、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建议

结合上文对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总体路径

从优化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总体路径的层面来看,应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者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的转移路径,该优化路径中所确定的社会养老保险除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及企业年金等以外,还将商业养老保险引入到社会养老保障关系中。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原有的社会统筹以及个人账户这两部分进行结合,确定为基本养老保险,在此基础上配合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方式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的发展。

(二)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途径

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的部分积累模式转移路径的基础上,优化政府和市场机制,进而有效的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的转移途径。如针对上文提出来的户籍方面的问题,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除此以外,还应推动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而有效弥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供给不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降低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应进一步统一我国不同区域在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的程序,对没有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制度的区域应尽快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关系建议制度。进一步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进而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网络的全覆盖,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关系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国联网,从而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简而言之,通过优化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途径来推动我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保障体系的优化

从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保障体系优化的层面来看,应首先明确我国不同级别区域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关系方面的责任,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的程序[6]。还应通过优化中央财投入与管理机制来解决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给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还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冲突的协调机制,通过协调机制的建立,发挥协调机构的工作优势来推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移问题的有效解决。

社保转移篇3

从中国国情来看,各省、各地市州、各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将有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实现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当然,实现全国各地社会保障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并不意味着要拉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更不意味着要达到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收入水平的均等化,而是要在考虑标准支出需求和标准收入能力的基础上,使各地的社会保障服务能力达到相对均衡。直接目标:提供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服务从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情况来看,东部同中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差异很大,各种社会福利基础设施的条件大相径庭,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也苦乐不均。这对于许多具有固定地理位置的社会保障服务(比如社会救助)来说,这种差异会长期存在下去,很难完全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抹平。许多中西部地区由于主体税种上划而导致地方政府收入受限,财政自给能力弱,而社会保障支出刚性强,社会保障供养人口多,人均社会保障财力水平低,社会福利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地区单纯依靠自身的固定收入很难实现社会保障财政平衡,所形成的社会保障收支缺口除了依靠地方政府努力增收节支来缩小以外,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是确保地方政府正常行使其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经济来源。

因此,目前提出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均等化是不现实的,不得不降格以求,把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目标定位在至少具备基本社会保障服务供给的目标层次上,以保障各地以及各级政府至少提供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服务。也就是说,即使承认现阶段富裕地区能够提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也要确保贫困地区有能力提供不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确保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服务的提供要满足国家最低标准。如何尽快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解决贫困地区由于客观因素所造成的社会保障财政纵、横向失衡的突出矛盾,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近期的工作重心之一应当是重点资助那些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偏远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大非配套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份额,满足这些地区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需求,抑制地区间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拉大,维护社会稳定。除此以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还包括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从目前来看,城市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这不仅体现在制度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方面,还体现在社会福利基础设施方面。因此,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要确保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能够接近于城市水平,使城乡间不公平问题能够逐步得到解决。近期首要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实现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服务的机会是均等的,即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得居民不会因城乡差别而被排除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保证居民具有平等地分享社会保障服务的机会。不仅养老和医疗保险如此,还要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和福利、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制度的全面覆盖,保证城乡公民具有平等地参与和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机会。

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各地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目前中国完全实现各地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绝对均等化的条件尚不成熟,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般都有一个范围从狭到宽、服务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推进应该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体制的构成相吻合,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相协调,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和措施均应各不相同。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选择是经历“区域内的均等化——区域内城乡间的均等化——区域间的均等化——区域间城乡间的均等化”的目标达成过程,即首先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农村之间的均等化,其次要实现三大区域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均等化,再次要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农村之间的均等化,最后要实现不同区域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均等化,最终达到全国居民不论生活在哪个地方,不论是什么身份,都能享受到大体相当的社会保障服务,从而实现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对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分解问题,有学者将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公共服务类型结合考虑,将转移支付目标进一步按不同的区域(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全国)、不同的项目范围(国防、行政、教育、卫生、科研及社会保障)和实行转移支付的不同的时期(过渡、中期、远期)进行分解,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设计转移支付制度。

社保转移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同时,柯卉兵(2008)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周顺明(2000)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李珍(2001)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杨良初(2003)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刘志英(2006)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柯卉兵(2010)研究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道路选择。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著名的理论有Musgrave的财政分权理论、Oates的分权定理、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Fisher的州和地方财政理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其中,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20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而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公共产品的特性与层次性理论、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以及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均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公共产品的特性与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他将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为“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从产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角度定义了公共产品,并进一步揭示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或某些人所专有,在技术上难以把不付费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非排他性同时也意味着非拒绝性,“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某人从这一产品中获益不影响其他人也同时获益。换言之,在产品的收益上不存在利益冲突,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依据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程度大小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具体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凡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凡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即只具备一个标准,或者虽然两个标准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那么,社会保障产品究竟是属于哪种性质的产品呢?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政府以税收作为融资来源,无偿提供给个人的福利。就这一定义而言,显然,私人机构不会生产和提供任何社会保障产品,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特征,对社会发挥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产品属性划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不同时具备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因而将社会保障归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品)。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是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

如果我们不愿意穷究概念的话,那么容忍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模糊的处理方法,即认为政府规定的资格或条件越宽松、外部性越强,那么这项社会保障计划的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强;反之,获得社会保障的资格或条件越严格、外部性越弱,则其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弱。这样,从社会保障产品提供的具体项目来分析,社会保障就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公共产品或者私人产品,而应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源于商品的不可分性,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政府从劳动者和企业(雇佣劳动者)所得的国民收入份额中扣除一部分,加上政府的财力补助,集中形成专门基金,在全体公民之间进行统一调剂。政府每年提供的社会保险支出总量是一定的,当风险发生时,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也是一定的。政府社会保险的支出总量是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的加总。可见,社会保险在消费中是可分割的,多提供一个人的社会保险的边际成本接近于平均成本。所以,社会保险是具有竞争性的。

此外,从宏观的方面来看,虽然社会保险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如并不排斥任何人参加社会保险,因为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但是,其特殊性在于: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或风险发生时,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且公民也只有先尽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才能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如果人们不愿意事先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且又无外部影响的条件,那么就会被排斥在消费社会保险产品之外。因此,社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可见,社会保险既不符合公共产品的含义,也不满足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征,而是符合私人产品的定义,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从理论上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也是具有可分割性的。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需要受益与贡献的对等性。因为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设立这些保障项目,就意味着在符合条件的公众中所有人都可以消费这些福利或救助产品,而不需要消费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同时,社会福利设施中的福利工厂、职业介绍所、儿童福利院和各种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场所以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保措施等,这些福利产品多一人或少一人消费,都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变化,因而具有非竞争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分配是一种纵向的再分配,是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将社会普通公民的收入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对象转移。这种收入的纵向转移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基尼系数变小。可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另外,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是依法由政府举办的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公共事业。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公民,不论是否愿意,都一律无条件地参加和按规定缴纳保险税(费),具有典型的非拒绝性。但是,对于社会保障中的福利费和救济金的支取、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的选择,个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参加消费,也可以拒绝参加。

综上所述,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实践分析,社会保障产品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排他性、非竞争性与竞争性、非拒绝性与拒绝性,不完全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有一定区别的,社会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社会保障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全包统揽,社会保险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应由政府全额负担,从政府预算中列支。

三、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社会保障权责划分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较常见的是受地理和空间因素影响而只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使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其强弱程度也不一样。公共产品特性的强弱之分,使公共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布雷顿(Breton)根据公共产品提供的地理区域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地方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其依据是受益范围和效用外溢程度的不同。全国性公共产品(national public goods)的受益范围为整个国家,受益在疆域内分布相当均匀,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外部性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其效用外溢可使全国居民从中受益。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public goods)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产品,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区受益。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则局限于某一地区(如城镇、街道),基本上只能让本地区居民受益,且这种受益在本地区内分布相当均匀。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地方公共经济的重要理论支柱,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划分,为分析财政体制和各级政府行为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职责范围和相互之间在财政收支上的划分原则也就由此而来。不同层次性的公共产品应当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性。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则由中央政府主导并视其效用外溢程度大小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合理分担,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如果某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不相对应,则会由于产品提供与其受益范围的不一致性而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供给闲置”。

作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一项重要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障产品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产品是由众多具体保障项目组成的体系,某些具体保障项目内部又可分为不同的保障部分,如养老保险产品项目一般由全国统一的公共基础性部分、地区差别性的职业年金和补充保险部分组成。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居住自由呈不断扩大趋势,因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效益外溢性不断增强。所以,应当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的全局利益出发,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权责。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的社会保障事务,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凡是地区性的社会保障事务,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担,如决策性、监督性权责应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具体执行管理权责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产品中的不同构成项目和不同保障部分的不同层次性特征、地域跨度以及规模效益和外溢程度,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范围,以实现不同层次性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财政联邦主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茨(Wallaee E.Oates)在1972年出版的《财政联邦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求有效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收支应该如何最优地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的理论,并归结为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物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的,并且,关于该物品的每一个产出量的提供成本无论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奥茨的这个分权定理实际上给出了分税制的一个关键原则,那就是:如果低层级政府能够和高层级政府一样提供同样的公共产品,那么由低层级政府来供给会更好,中央政府只应提供具有广泛的偏好相同的公共产品。

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和佩吉·B·马斯格雷夫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个职能。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的财政结构安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历史决定的,但这不是全部原因。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究竟应当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那么在空间上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为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采用单一公共产品的简单模型,在社区内居民偏好与收入相同的假设下,得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存在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来提供,这样才符合效率原则。其中,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他们认为,“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政策应该根据各地方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分配与稳定政策则主要归中央一级政府负责。”因为,地方政府欲调控宏观经济稳定却又缺乏充足的财力,且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因而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也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这构成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总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也比较轻;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却较重。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而且,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这种不合理状况会进一步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恶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节。显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收入再分配制度,绝对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行使得了的职能,而是需要一种凌驾于各地方政府之上的制度来加以强制执行,这种制度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这个权力和权威来制定。

五、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事实上,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还依赖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居民的流动带来的政府间竞争。蒂布特(Tiebout)在1956年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文中讨论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以及有效运作方式所需要的条件。他认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居民们可以从不能满足其偏好的地区迁出,而迁入可以满足其偏好的地区居住。形象地说,居民们通过“用脚投票”,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时,展现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假说。

一般说,个人考虑选择社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即公共产品的价格)和公共产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居民所得到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效用能够补偿因居住在该地区而支付的税收所造成的效用损失,那么,理性的居民就会选择该地作为居住地。如果有许多居住区,每个社区所供给的税收和公共产品结构的组合不同,那么人们将通过“以足投票”选择来给予他们最大满足的社区。

该理论以最优理论为背景,充分体现了经济人假设,回答了人们为何聚集在一个地方生活或生产,即在政府与居民无法合作的条件下,居民的选择问题是其他分权理论的必要补充。但它有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这些假定中有一些符合现实,有一些则与事实严重不符,如理论中的一个假定条件是居民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而我国居民的迁徙不仅受经济效用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户籍制度、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的种种限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想走走不了”、“想进又进不去”等非最优状态。虽然有些假定条件与事实存在偏差,但并不影响其推论。蒂布特“以足投票”假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居民选择权的重要性。如果把公共产品的供给看作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那么政府约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居民的“用脚投票”,只有居民有退出的权利,政府的硬约束机制才有可能形成并有效运转。正如詹姆斯·M·布坎南和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2000)所言,蒂布特模型中的受益范围与财政辖区空间安排的配合提供了一个效率规则,也提出了一个类似市场的实施机制,解决了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难题。

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社会保障补助资格和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人的迁居,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执行地区性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失效。因为,当某个地方政府实行一项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计划时,为使本地区居民收入平均化而对富人课以重税、对穷人给予更多的补助,就会造成富人的向外迁移(为了逃避税收)和穷人的大量涌入(为了得到转移支付),如此循环反复,就会出现“穷人追逐富人”的现象。如果许多穷人涌入到一个初始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等),就会增加该地的人口数量,造成交通、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的过度拥挤状况,同时会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目前商品房购买者或其他土地使用者的成本,而且劳动力人口的增加还将使一些工种的工资水平下降等。这些都会引起该地居民福利水平的降低或福利成本的增加,使该地区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福利的愿望和能力将会减弱,最终不得不放弃该项政策。因此,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低层级政府对收入的再分配能力是有限的,由中央政府负责收入的再分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的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六、结论

社保转移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关系 转移续接 问题 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迁移较为普遍。由于当前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续接显得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现今劳动力大迁移的局势。基于此,有必要对当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便找到较为适宜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途径,使我国社会保险获得长足发展。

一、何谓社会保险关系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而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险一般由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构成。社会保险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社会再分配,发挥稳定社会生活、繁荣经济的用途。

(二)社会保险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参保人员的缴费与享受的法律权益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关系即指社会保险计划中当事人之间由于社会保险所建立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所涉及的主体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人指社会保险机构,它受社会和政府委托,作为一个社会公共组织代表社会和政府行使社会责任,对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转移续接、资金管理等负责;投保人指具有投保条件的特定经济组织或者有固定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在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下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与投保人是一致的,社会保险只对投保人发生关系。我国规定了社会保险缴费的最低年限为15年,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保险机制运作过程中,这些保险关系体现出一种连续性。

二、当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主要问题

(一)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的退保问题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社会保险的组成形式,它通常是以各主要省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通常来说,当地为了保护自身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致流失,在劳动力发生转移时,一般采取保护性措施,只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而保留劳动力社会保险中经济组织支付的那部分社会保险,这就形成了劳动力在向其他省域转移过程中的退保问题。退保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险转移续接的不力。退保不仅打击了个人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使投保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合法维护,也使国家因此丧失了大量的社会保险基金,动摇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基础,不断拉大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给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而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行。

(二)跨区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中的保障真空

随着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逐渐得到推行。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全是依照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来推行的,这就使得在推行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的复杂性被忽视,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续接过程中的社会保障真空。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区域间的投保基数存在着相应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投保基数较高,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域社会保险投保基数则较低,这就使得劳动力在经济情况不一致的区域间流动时,会出现保障真空。例如,一个从青海到广东打工的工人,按照当前的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政策,他在广东地区按照当地的投保基数进行投保之后,如果投保期限不够15年的话,它所缴纳的社会保险将转移续接到青海当地,他缴纳了广东地区较高的社会保险基金,却依然享受不到广东当地的社会保险待遇,只能享受到青海当地的社会保险水平,造成该工人在广东地区社会保险事实上的保障真空。而同时,由于该工人在广东地区投保,青海地区的社会保险机构并没有获取该工人的社会保险费用,在该工人进行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时,青海地区往往不愿意接受该工人的社会保险关系,造成该工人投保在两地都难以得到保障。

三、改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问题的措施

(一)消弭区域间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的障碍

为了促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家应该打破以区域为单位的社会保险统筹关系,在全国范围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统筹关系。只有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才能够保障人力资源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促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最佳调配。在全国统筹的层次上,国家可以充分根据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制定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标准,使社会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顺利推行。例如,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工作,发达地区使用了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就要充分尊重劳动力个人的意愿,由劳动力本人选择按照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或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来缴纳社会保险基数,而不是按照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险基数来缴纳社会保险,这也是对落后地区劳动力的一种补偿,同时也能够保障劳动力至少能够享受一方的社会保障,不至于出现社会保障真空。

(二)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续接机制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转移续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从实际来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建立一个专门农民工社会保险机构,制定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基数和缴纳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保护措施,使农民工无论在何地参与工作,都由农民工保险机构代收社会保险费用,累计记取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缴纳年限,从而有效避免了农民工不断的退保问题,也保障了农民工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险权限。

参考文献:

[1]刁春燕。有关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社保转移篇6

关键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社会劳动力的流动性也逐渐加快。社会劳动力为城市建设提供帮助,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保障,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工作常常受阻碍,大量的劳动人员因为社会保险等问题而丧失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以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问题分析

(一)跨区域转移工作困难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全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但这一现象却为社会保险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因为我国社会保险常常采取部分积累的机制,一旦社会保险出现财政赤字,则需要由当地政府来平衡开支。但是我国各个区域的财税制度往往是分开设立的,使得跨区域的劳动力社会保险出现中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多省市的结构也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在社会保险统一上,只有保障缴费率与最低缴费年限实现了全国统一,至于保险的缴纳与个人缴费额度的控制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独立设立,各个区域的社会保险处于独立的状态,封闭的管理模式使得跨区域转移困难重重。

(二)跨区域接续受到限制

不同区域的经济制度不同,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同,所以在设备保险关系的接续上困难重重。社会保险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为了保障社会企业的利益,有的是保障事业单位的利益,有的是保障个人的利益。不同层级的社会保险标准不同,保险的待遇也不同,所以,在跨区域保险的接续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险的接续上,由于户籍的不统一,导致社会保险接续工作存在较大的阻碍。

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的有效对策

(一)丰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转移接续空间

丰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要求各省做好社会缴纳比例的的制定与统一,由政府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管理,使各省的社会保障转移与接续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同一省的劳动人员不必因为社会保险而放弃理想的工作。以省级大范围管理为基点,将统一管理的模式逐渐扩散至全国范围,能够消除地区经济产生的社会保险差异的问题。在统筹区域规划中,需要处理好地区经济差异、人均生活水平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影响。

(二)以中央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构对区域社会保险进行统筹管理

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综合调控作用,明确省级保险基金的使用规范,充分利用省级保障基金弥补社会保险中部分人员的利益损失,实现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的和谐稳定进行。与省市调剂金不同的是,中央调剂金主要用来保障跨省市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资金的平衡,弥补双方的损失,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平衡稳定发展。具体执行上,由省级统筹社会保险关系,递交给中央,再由中央进行统一调控,使社会保险更好的为劳动者服务。

(三)针对城市农民工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险转移与接续政策

城市发展中,需要进行多种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主要由城市流动农民工来完成,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做好农民工社会利益的保障工作,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民工利益的保障上,需要省市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险转移与接续政策,使农民工的保险利益得到保护,在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后,农民工将持续保持积极的生产热情,为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具体设计上,可以为每一个农民工设立保险账号,并在第一时间由农民工本人在其工作所在地进行登记,由此账号进行保险缴纳,如果农民工需要进行城市流动,可以通过此账号办理转移与接续业务。该账号属于全省或者全国通用,实现了信息联网,与个人身份证一样具有法律效应,通过此种流程设计,大大简化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工作,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作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保障,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保险关系作为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关键因素,要想实现劳动人员的合理流动与人才技能的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工作,给予劳动者基本的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

作者:冷建荣 单位:海阳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谭中和.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1(02):16-21

[2]黄寅桓.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中社会保险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迪[J].中国市场,2012(05):83-85

社保转移篇7

[关键词]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相对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83-03

1 前 言

目前,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在促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模式改革发展、增加省级统筹项目、推动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向纵深发展、催生新型的社会保险关系形成、维护参保者合法权益和监督社保基金安全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型社保关系形成的养保者个人参保缴费和确定缴费基数的灵活政策变通时代,随着社保关系进一步转换和发展及社保基金的转移靠前支付新模式产生,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事项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大对社保经办机构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社保政策支持力度,以有效缓解社保关系的顺利转移和社保基金安全入账困境并促进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有效开展,促使社保基金转移管理提升微观层次,是摆在我们社保经办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2 社保经办机构现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政策亟待更新

为帮助职工合理流动与促使人才交流困境得以缓解,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时,都制定了适合各地社保关系发展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以及形成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对外转移的管理办法和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衔接的经办方式等政策为主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保经办管理体系。其中,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序的流转是最直接的社保基金管理方式,是适用于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中所采用的一般性政策。而与社保关系转移衔接不同,转入地参保关系和转出地的社保关系等这些必要的调整对象合理转接关系都必须按照社保基金转移接续的办法进行规范操作。具体如下。

2.1 一般性政策

(1)原有的社保基金政策转移接续关系方式。原有的社保基金政策转移接续关系为只转统账结合的社保基金征收部分的个人账户余额,统筹部分则划入了转出地的统账结合社保基积累结余金类进行管理,不再作为职工个人部分进行转出,只办理关系转移衔接。在实行现行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体制改革的情况下,职工个人关系转移接续中个人部分的缴费社保基金转移部分相比以前更趋于合理,但也只是就省外社保关系的转移个人账户转出部分增加了社保基金转移比例,离社保基金的全国性上档升级,提升统筹层次仍有一定的距离。为进一步简化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程序的经办流程,各级社保经办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变革措施,如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信息化管理、实行职工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业务同一统筹单位层次内建立平网管理、提高社保基金与社保关系同步转移的安全有效性,构建合法的有效渠道和机构组织。下面以现有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各地实行推广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中涵盖主要社保政策。

为了减轻社保经办机构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中的经办压力,合理分配社保基金的流动使用渠道,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城镇职工社保关系转移和接续管理办法,在同一统筹区域内只转移社会保险关系不转移社会保险基金,并实现了参保缴费数据联网,并且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理基本程序:转移职工本人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手册和社保经办单位盖章、职工本人签字的统筹范围内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单到各级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由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人员核对社保关系转移明细单各项缴费数据情况,并打印结算年度已实现的养老保险缴费记录明细清单后,在转移单上盖上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印章即完成本次转移业务,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职工个人只需将原养老保险发生地基本养老保险手册和转移明细单交由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人员办理参保手续就行了。

(2)现有的跨统筹区域转出方式。现有的跨统筹区域转出措施主要包括:在省级统筹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下,同一行政区划属于相同层次基金和关系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而省级统筹单位以外的跨区域流动与社保关系转移、基金转移不属于一个社会保险统筹区域的经办范围,因此,属于跨统筹区域流动就按规定同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保基金转移手续。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数额为:1997年12月31日前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累计本息,加上1998年1月1日起计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本息,社保个人账户经清有实际结余额的也可随同转移超支的由个人补足。职工个人可先到各社保经办机构提出跨统筹区域转移申请,社保经办机构将出具统筹地区流动人员社会保险转移联系函。持转移联系函到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和接收确认手续,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审核符合转入条件的,出具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收函回执,并提供开户银行和账号。本人持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社保卡,上述转移接收函以及经转出单位盖章、本人签字的参保职工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申请表到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正式办理跨统筹区域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手续。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其缴费情况后。打印跨统筹地区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表和参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单,并将该转入职工个人的社保基金划入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账号。应将上述打印表及职工本人养老保险手册等交转入单位,由用人单位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转入接续手续。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特别处理,如对各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等经办的社保关系转移以及转移费用,免缴环节性经办费用。此外,有的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关系转移、基金划转、手续重建、促进职工个人社保关系转移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利用、个人关系转移基本信息安全维护、社保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社保关系转移改革的有效措施。

(3)现行的跨统筹区域转入模式。凡属于跨统筹区域流动的人员,应按规定将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保基金从转出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办入户籍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统筹范围并办理相关参保手续,职工个人接收单位持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手册、转入职工的个人身份证及人员增加有关介绍信到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审核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审核符合转入及参保条件的,开具人员转入接收关系函。参保职工个人持转移接收函到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关系转出手续,由转出社保经办机构将应转出的基金划入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账号。用人单位或职工个人本人持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确认的养老保险转移有关介绍信到社保经办机构统筹部门办理转入接续手续,社保经办机构统筹部门根据转移介绍信提供数据及基金到账情况,为转入职工个人健全个人参保资料、续建个人账户目录,职工个人从转入新社保经办机构之月起,按新社保经办机构所在地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通过职工个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创新和发展,一般采取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两种方式,其中以邮局和银行转移社保基金和关系同步模式、职工个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个人账户部分自带方式等直接社保关系转移方式为主。如参保人可凭身份证、户口本、养老保险关系手册等自行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转移基金到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入保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上述各项手续以后,应按社保转移接续的有关程序如实办理转入职工个人的养老保险接续参保手续。在经办养老保险转移手续过程中要查清该转入人员是否欠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如有欠费的现象必须通知该人员立即补缴再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4)职工个人申请终止社保关系模式。凡属外地务工人员原在本统筹区域范围内所属单位企业打工的,现与该单位终止劳动合同后返乡就业。曾经参加务工所在地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本统筹辖区以外户籍的农村务工人员,未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不在务工地继续就业,确定无法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可申请终止社会保险关系,并一次性申领参保者个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和个人账户基金结余额。原用人单位或职工本人持个人居民身份证及复印件、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社会保险卡,由用工地外来劳动力管理部门出具体的退工证明以及经本人签字、单位盖章的企业农村外来员工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申请表等材料,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申请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审核该参保人员的申请后,计算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申领余额,收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手册清算个人账户基金结余额,超支部分由个人补足,有实际结余额的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一次性申领金额可通过职工用人单位发放,也可由职工本人凭个人居民身份证在社保经办机构直接领取。农村外来员工终止社保关系、回乡务农以后,如再次进城务工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从再次参保时间重新开始计算。另外,在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或终止申请手续前,由用人单位办理人员参保人员增减手续;凡用人单位或个人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必须按规定缴清后才能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或社保基金申领等手续。

2.2 现行的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选择性政策

(1)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选择性政策大致如下: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环节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明确了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在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就业时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有关政策和经办要求。这是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发展体系、构建和谐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参保者与社保经办机构间发展的重要体现。现行的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真正、全面实现了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二是有利于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选择性政策明确了跨省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打破了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壁垒,必将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选择性政策规定农民工在城镇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只要参保缴费并达到规定条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这对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就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2)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关系转移手续中明确的基本原则为:一是保障性原则。所有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者,在流动到异地就业并继续参保时,都应当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保障其已参保缴费形成的权益不受损失。二是公平性原则。流动就业人员,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不论是何种户籍,不论曾经在几个地方流动就业参保或间断性就业参保,都应当保障其同样的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三是唯一性原则。劳动者在多个地方流动就业,但其养老保险关系在同一时期应当是唯一的,而不能是多重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应由一个地区统一支付。四是平衡性原则。支付流动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资金责任,由各流动转移地通过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和部分单位缴费予以分担。

(3)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着眼的重点解决了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跨省转移接续难的问题。通过明确规定全国统一的转移资金量、各地责任范围和转移接续经办规程,实现劳动者跨省流动就业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二是解决异地权益认同问题。通过规定全国统一的政策,解决了劳动者跨地区流动就业参保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和累加的问题。三是解决农民工退保问题。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关系转移手续通过明确城乡一视同仁、权益累加计算的政策导向,给了农民工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这样,农民工离开城镇时就不用再退保,从而减少了养老保险权益的损失。四是管理服务方便群众问题。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关系转移手续规定流动就业人员离开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要开具统一样式的参保缴费凭证,到新参保地参保缴费后,只要提出转移接续申请,所有手续都由相关两地社保经办机构同时办理。同时,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公布了县级以上所有社保经办机构联系方式的基本信息,供相关办理转移业务人员查询自己的参保缴费和转移接续信息。这体现了以人为本,大大便利了参保缴费职工。

(4)社保经办机构基本关系转移手续特殊人员办理流程为:①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含5年)以上的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调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在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应同时办理转出社保基金转移手续。②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转移手续时应对参保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行清算,缴费期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部分随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并转移至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转入地尚未统一实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比例的,经本人申请,由社保经办机构将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一次性支付给转移职工本人,随即暂停基本养老保险关系。③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仍在原参保地或者转移至户籍所在地继续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做转移;但符合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条件的,社保经办机构应接续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④职工在同一统筹层次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地区包括所辖县级市、市辖各区职工个人账户与统账结合制度地区之间流动时,可以随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一并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和统账结合的金额应进行彻底清算转移,其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可以接续计算。已于城镇职工社保关系转移和接续管理办法从职工参保地统筹区域和职工原工作地未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人员,可到原参保统筹地区或原工作地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余金额清算转移手续,补办清算转移手续后,其基本保险缴费年限可连续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新参保地接续参保。

3 现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模式对将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发展层次的启迪

现有的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式已经经历了从单一的经办关系转移模式发展为多层次、多领域不同统筹地域社保转移的多重社保关系转移模式发展的态势。由于社保省级统筹层次提升和社保基金积累结余增加、社保经办模式改革体系不断强化以及参保人个人参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保关系转移的经办方式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致使同一参保地的参保人员的社保缴费率和参保率差距缩小,促使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经办目标得以逐步缩小差距,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努力营造适合各类型用人单位发展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运行机制,现有省级统筹模式层次提升,保证了向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明确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和资金援助,帮助了民营企业改变其在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保险,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争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现行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工作主要遵循以下两种思路,即参保职工自由转移接续思路与社保经办机构政策引导思路。以民营企业为例的私营经济业主参保职工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这种模式就是执行的由参保者自行根据自己从业地点发生变化而相对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主体资格,其社保关系接续资源配置都是以社会劳动力自由转移为基础,社保经办机构对职工个人转移社保关系的干预比较有限,因此,它们在社保政策方面遵循的是自由选择模式;而现有的社保经办关系转移接续的发展,社保经办机构对企业的职工个人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干预较多,实行的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干预较强的政策干预模式,因此它们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面遵循的是社保经办机构政策干预思路。而将后来无论是从统筹区域还是统筹层次方面来看,与原有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方式都有一定的程度提升,因此,在发展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方向可考虑借鉴以往的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现有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现有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中社保业务发展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如进一步合理平衡转移接续职工个人社保个人账户储存额比率和社保基金储存结余额,尽可能使各地社保基金转出、转入都趋于合理化发展的轨道。此外,还要清理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不合理收费,使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办理转移接续的参保职工切身体会到社会保险福利化程度有效提升。促使民营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民营企业主动参加社会保险,理顺社保关系接续经办体制,为转移职工个人争取更多社会保险合法权益,细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实施办法,确保社保经办机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体系改革能够逐步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晓朗.最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问答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周贤日.社会保险案件劳动者胜诉百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 中国法制出版社.社会保险法学习式法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教材编写委员会.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社保转移篇8

关键词: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支付;社会公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很多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变革。但总的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1 社保基金中个人空帐运转

自中国养老保险开始由

“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转轨,为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造成了个人账户的基金被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这样就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并且还要支付“空账户”的利息,进而导致统筹账户基金透支个人账户基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当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成为养老保险的主要交纳者时,人口结构将会朝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养老金账户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清偿危机。

对此,我们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试图通过个人账户的设立和“做实”,并将做实以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来解决将来的问题。

2 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社会保障也不平衡。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尽管有经济发展水平、土地面积、人口、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一般来讲,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要缩小各地区间的差距,只有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

3 财政支出结构、支出制度不合理

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与不平等性,一方面城镇社会保障支出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几乎与社会保障无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只有社会救济一项,其余的项目几乎就是空白。

4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量水平较低

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远不及行政管理费支出,二者之间的绝对差额量呈上升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带来的必将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失衡,社会保障支出必会受到更大损失,这与一个责任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不相适应的。

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1 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基于政府责任的承担方面,社会保障基金应提高到全国统筹,原因是在目前达到省级统筹之后,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所带来的保险转移问题,并且省级统筹必然会导致各地方权力的分割和对于中央财政的依赖。

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实质上是通过财力调节的方式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促进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的对等,增加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其支出能力,使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大致均等。

2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开展多渠道筹集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比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财政基金向社会事业倾斜。根据各地区政府间经济、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设置横向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采取补助与激励相一致的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使全国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等,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财政经济的均衡发展。

3 加强相关法律监督机制

社保转移篇9

记 者:请康主任介绍下医保转移接续的相关政策背景。

康主任:根据人社部《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福建省自2011年1月1日起开始按照人社部和部社保中心制定的试行经办流程开展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逐步规范,同时,相关经办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经办周期较长、效率不够高、手工操作方式难以适应工作要求、转移人员享受医保待遇受到较大影响等。

针对经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福建省医保中心在人社部、部社保中心相关办法和规程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对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制定了《福建省流动人员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系统操作规程》,并于2012年7月开始全省统一执行。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2012年10月起,福建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全部使用信息系统办理,并通过全省转移接续信息平台传递接收数据。

记 者:福建省内不同统筹区之间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如何办理?

康主任:1.转移人员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原参保地申请打印本人《参保凭证》;委托办理的,须同时出示委托人和受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2.转移人员向新参保地申请参保,同时出示原参保地的《参保凭证》申请办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记 者:跨省不同统筹区之间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如何办理?

康主任:1.有接收单位的转移人员,直接向新参保地申请办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2.无接收单位的转移人员,在原参保申请打印本人《参保凭证》,向新参保地申请参保,同时出示原参保地的《参保凭证》申请办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记 者:福建省医保关系转移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能否申请提取现金?

康主任:依照现行的政策规定,这部分资金余额不能提现:1.《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通知》:个人账户原则上不得提出现金,禁止用于医疗保障以外的其他消费支出。2.《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并参加新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由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原则上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3.《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流动就业有新就业单位)有个人账户的,办理个人账户余额划转手续,划转时需标明转移人员姓名和医疗保障编号。(流动就业无接收单位)有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余额按当地规定处置。4.《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通知》:参保职工个人账户只能用于支付本人的医疗费用,不得提取现金和挪作他用。职工变动工作单位,其个人账户随之转移。

记 者:如果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出现中断缴费是否需要补缴,如何补缴?

康主任:根据《关于福建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参保缴费时间应保持连续,不得随意中断。参保人员转移前后,中断期间的医疗保险费应在转入地续保时补足。

中断补缴是防止选择性参保、保证参保缴费公平性的必要手段,强制补缴目的是形成全民参加医保的政策导向,培养成公民参加医保的意识。

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不成功原因较多,归纳起来,目前比较常见的有:1.在原参保地欠费。转移人员需回原参保地先清偿所欠医疗保险费的;2.转移人员提供了错误的原参保地,申请转移不成功的。这种情况,需由转移人员提供准确的原参保地,重新向新参保地重新申请办理转移;3.转移人员在原参保地与转入参保地提供的身份证、姓名等关键参保信息不一致。需转移人员持有效身份证件将两地参保关键信息修改一致;4.转移人员在原参保地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含大学生医保)、新农合等,目前政策未明确规定与职工医保衔接制度的。需等待有关政策出台后,申请办理转移。

记 者:为什么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人员必须在转入统筹区实际缴费年限满十年方可享受当地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康主任:福建省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参保人员在职时缴费,退休不缴费。同时,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只能转移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无法转移统筹基金。年龄大的医保险关系转移人员实际将对转入地医疗保险基金造成支出压力。因此,在转入统筹区实行实际缴费年限限制政策,是保障统筹区参保人员整体利益的客观要求。综上考虑,福建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要求转移人员在最后转入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应满25年,实际缴费年限应满10年,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记 者:下面请康主任就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郑碧文:我是宁德地区的职工医保,是个国有企业的下岗女职工,周岁45岁。1987年参加工作,现在已定居在福州。想要把宁德的医保转移福州要怎么办理?到我正式退休还要补交多少钱?能帮我解答下吗?

康主任: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已转移到福州市接续、且具有福州市城镇户籍的非就业人员,出示宁德市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凭证》后,可以向福州市医保中心申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具体参保缴费政策请咨询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968906。

林女士:我原在南平邵武参加过城镇职工医保,现辞职回福州参加福州巿城镇居民医保,因南平制出过社保卡,造成福州居民医保无法制卡。经与南平邵武沟通已将原社保卡停用,现福州什么时候可以制出卡?需要去医保中心办手续吗?

康主任:按照福建省政府的部署,社会保障卡由各设区市政府与经选择确定的合作银行共同制发。福州市的社会保障卡由福州市医保中心具体负责制发,请网友直接向福州医保中心查询相关社保卡的制况,联系电话968906。

李先生:我原是泉州市安溪县户籍,2012年2月迁往厦门思明区。请问:怎样转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关系?要不要在安溪先注销社会保障卡?

康主任:城镇居民医保实行一年一缴费,一年一保障。可在厦门直接缴费参加当地的城镇居民医保。但参保前需行先行注销原参保地的社会保障卡,方可办理新参保地社会保障卡。

周 丹:我是一位下岗女职工,2007年随丈夫调动,户口从宁德寿宁转到福州。请问:我是否可以将社保和医保转到福州?

康主任:如果您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已转移到福州市,且具有福州市城镇户籍的,出示宁德市寿宁县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凭证》后,可以向福州市医保中心申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办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郑晓清:在福州缴交了两年的医保社保(缴交到2008年底),2009年7月开始在厦门缴交医保社保,我想问下在福州缴交的两年能不能转到厦门来呢?如果可以的话要怎么办理呢?

康主任:可以。您可以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或社会保障卡到福州市医保中心打印《参保凭证》,凭《参保凭证》向厦门社保中心申请办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贾 明:我父母均是宁德地区离休干部,户口转入福州并居住三十多年,只是工资和医疗关系还在宁德,每次看病都要先垫付大笔医疗费后寄回宁德报销。这样一方面等待报销时间很久,另一方面两位高龄老人(90岁和80岁)就需要准备一大笔备用金以防不测负担很重。请问,他们这种情况能否将医疗关系转到福州享受便利的福州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以解先垫付再报销的不便?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康主任:离休干部待遇属财政支付范围,由财政部门管理,您父母亲的医疗关系转移您需向财政部门咨询。

彭 宏:外统筹区转入的医保在查询明细时无法体现,那么是否会合并计算医保缴交年限?参保人如何了解详情?

康主任:外统筹区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医保累计缴费年限。转移人员可向原参保地申请打印本人《参保凭证》,了解有关参保缴费信息。

蔡 辉:我是2005年从公务员岗位辞职,累计工龄23年,没有办医保,前几年交了居民保,现在又招聘了一份工作,请问医保如何办理?

康主任:福建省内公务员已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辞职后重新就业的,随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跨统筹参保的,可申请办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

兰先生:由于工作关系跨地区调动,医保已办理,原单位已办理过社会保障卡,但社会保障卡还未转接成功,时间已有两年左右,请问该怎么办?

康主任:根据福建省人社厅的规定,福建省正常参保职工只能制发一张“有效”状态的社会保障卡,若更换参保地市或参保类型,需重新制发社保卡。您可向您原参保的地市医保中心查询原社保卡状态,若为“有效”状态,则新参保地市医保中心无法制卡,需改为“停用”状态方可由新参保地市医保中心制发新的社保卡,您已经从原地市医保中心退保,可以申请将原卡改为“停用”状态。

社保转移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会统筹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析及其养老保险接续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类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他们已纷纷离开土地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或者从事服务性活动。政府将他们界定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农民工”。

(一)农民工流动性特征及类型。我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大、流动性强,大多没有稳定工作。据统计,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只占20%~30%。农民工由于就业流动性大,很难在一个地区跨越累计15年的社保门槛。高流动性导致用人单位、农民工缺乏参保积极性,同时也给社保部门在缴费核算时带来难题,解决其社会保险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农民工的流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了与其他群体更为复杂的特征。我国的农民工流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就业型流动是一种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双向往返流动,且最终归宿是农村和农业部门,农民工是以就业为目的向城市流动。而定居型流动正好相反,在多次变换工作地点后其最终落脚点在城市,不再返回原籍。目前,农民工流动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角度。但是,纵观农民工流动的各种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视角都指向了“农民工群体”本身,而忽视了其“流动”类型、“流动”特点、“流动”趋向等问题的研究。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接续问题。社会保险关系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准确的和安全的账户记录,特别是被保险人变换工作单位或地点时社会保险关系要随之转移。一旦建立一定的劳动关系以后,基于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就不能由于工作单位或地点的变动而中断。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要求对其的养老保险应充分考虑其各种情况,对其实施的养老保险政策能适应农民工特点。在变换工作或者返乡时能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享受到社会保险本应带来的收益。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障碍分析

(一)养老保险区域统筹和农民工跨区域流动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流动,都涉及到工作地点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流动就业者养老保险的主要矛盾是其流动性与“块块分割”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由于地区间发展差距大等原因,以省作为社会保险的统筹单位,但政策不统一,实际运行情况不一致,因此农民工跨省流动后,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规模等都会给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带来障碍。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大都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设计的,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进入统筹账户,外来人员难以享受转入地统筹而调离人员难以带走属于自己的那份统筹利益。如果农民工离开就业地,社会保险关系可以转移,但只转移个人账户资金,无法转移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因此,农民工的参保只是为城镇社保基金积累做出了贡献,然而本应享受的统筹部分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农民工一旦离开原单位就选择退保,这不仅将劳动保障部门全力推进建设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撕开了一个缺口,而且对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目前,全国各省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上认识不一,进展不平衡,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参保模式。由于不同地区针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采取了不同对策,使得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地有不同的规定,政策不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比率差异较大。即使是制度模式相同的地区,也存在缴费比率以及待遇上差异较大的情况。针对第一类就业型流动农民工,其在从城镇返回农村的流动中,养老保险关系也需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甚至缺失的情况下,不管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是采取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或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都会因其与农村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无法根据其流动而相应地转移。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社会保险,当其返乡时,其社会保险关系没有地方能够接收。

(三)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过大。按照我国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跨统筹区转移时不但转移关系还需转移基金,但仅限于个人账户部分。这样对于转出地区来说相对有利。在这些地区参保的农民工到其他地区工作时,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同时只能转走个人账户的储存额,而统筹基金则留下来,为当地社会保险基金作出贡献。但是转入地却必须承担这部分本应不属于其承担的统筹基金。在普遍缺乏社会保险资源的前提下,对转入地来说,要承担农民工退休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老金支付,无疑给社保基金的支付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很多地区为了维护本地职工利益,考虑社保基金的压力,可能人为地设置障碍,阻碍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

三、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接障碍的途径

(一)根据农民工流动性特征分类解决。如前所述,农民工的流动可分为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政策。但总体思路都是要转移农民工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使其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利益,同时也缓解了输入地的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具体实施政策有以下几种:

1、对于定居型流动的农民工,由于其不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因此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转移。这类农民工一般是在转出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后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出地应在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基础上,转移企业为该农民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转入地应按规定个人账户部分全额记入农民工个人账户,转入的社会统筹基金列为转入地的社会统筹部分。

2、对于就业型流动的农民工而言,农民工在转出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后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出地应在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基础上,转移企业为该农民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转入地社保机构应全额记入到该农民工的个人账户。

3、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未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如本人申请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社保机构可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中的全部储存额资金。愿意继续保留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先行转入到户籍所在地县级社保机构,由户籍所在地的县级社保机构保留其转移的个人账户并按规定计息,以后重新就业时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二)全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跨地区转移机制。阻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筹层次较低,应在努力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可以利用各银行邮局已经联网的技术条件,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为每一个农民工办理一张社会保险银联卡,卡号和本人的身份证号码相同,农民工可以查询本人的缴费情况,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不再经历“退保”、“参保”等繁琐程序,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如银行卡般的保险卡,不论迁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保险费及领取养老保险金,为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做准备。同时,还要建立方便合理的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机制。这样,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工作,其社会保险关系都能随之转移,都能获得相应利益。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联网。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都是依靠人工方式来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的支持。因此,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还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进程,形成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联网。由政府投资建立全国性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为参保人在全国各地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和转移参保记录提供方便的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秀丽,王家宝.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障碍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