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十篇

时间:2023-04-12 11:58:37

社保基金

社保基金篇1

【关键词】社保基金,有效监管

众所周知,社保基金是广大参保者的“活命钱”,是社会保险体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统筹层次不断提高,社保基金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保基金的收入每年的递增都在20%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此空前的流量,给监管工作带来的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因此,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障部门来说,就意味着责任的十分重大。可是,社保基金的监管,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简单的管理性的工作,它需要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和各司其职,还需要全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为此,我认为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和有效营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制度。

由于新的《社会保障法》还没有出台,而现有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暂行办法》又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改的完善。修改的目标:应从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出发,让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更加公开化,更加透明化,操作更加规范化。修改的内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如投资规模、领域、方式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如发放的机构、方式等)、违反相关规定所应受到的处罚、监管机构失职应承担的责任等。与此同时,还应尽早制订《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的范围、险种、费基,对社保基金的征收、发放、管理、投资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我们的社会保障基金就能够在筹集、管理和营运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但这还仅仅不够,还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保基金的收入才能有所保证,社保基金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才能有所提高,而政府对社保方面的压力才能有效缓解。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中,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业务流程,明确人员责任。对于关键岗位,要合理地设置人员,坚决规避出纳人员一人多岗等错误做法。对财会人员要实行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提高管理水平。社保经办机构对会计人员要做到: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加强业务水平的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会计法规制度,全面地掌握保险知识和规定,熟练地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全面地提高管好用好社保基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其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培养他们以对广大参保者和对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处理会计事务,切实管好用好社保基金,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以法律手段予以抵制。真正地成为执行会计法规的忠诚卫士,确保国家社保基金的安全。

三、实行五险合一的统一管理。

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有三个经办机构,他们“各自吹各自的号,各自唱各自的调,各自念各自的经。”我们要改变这种分散的现状,要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有效地整合,统一为一个经办机构,即实行“五险合一”的运作模式。要对外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对内分账核算。要提高信息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参保人员的资料信息库会保险信息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完整地建立个人账户,记录基本信息、缴费情况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的情况等数据资料;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及时、全面地掌握参保人员的总体情况;要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每一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阳光下有序运行。

四、加强社保基金的外部监管。

加大基金监管力度是维护制度运行的长期任务。只有不断强化监管,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基金的安全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基金风险。一是实行纪检、财政、审计部门联合监督,建立对社保基金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在监督过程中,要重点监管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实施;监督社保经办机构在社保基金征收、支付环节是否应收尽收,有无套取基金现象;监督社保基金是否完整,是否保值增值。二是建立社保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制度,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在内的社保基金年度报告,将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事项披露出来,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要制定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公众获取社保基金信息的权利,和对社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五、加强社保基金的内部监管。

是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社保基金的征收、支付、货币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严格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会计控制原则,从源头上防范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内部审计科室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要依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社保基金收支结存情况等进行内部审计监督,防范违规舞弊现象发生。特别要加大基金收入环节审计力度,做到帐帐、帐单相符,日清月结,交款单与基金入户日期必须一致,避免利息的流失与基金的临时挪用。真正实现社保基金在透明中运行,在阳光下使用。

六、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

社保基金篇2

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加,给社保基金监管提出了新挑战。从当下基金监管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基金使用效能的发挥,其具体表现在:

1.对基金认识度不够。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性、公共性资金,其用途在于实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援,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将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政府公共资金,运用在修公路、搞开发等地方性建设中,非法挪用大量社会保险基金,而这些基金在投入建设后,有的血本无归,这就造成基金资源浪费。很多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企业的发展,将大量的基金用于企业建设中,或是以“借贷”名义赠送给企业,而在市场竞争冲击下,很多基金无法收回,更甚的是,一些机关、政府将基金纳入个人经济实体中,这就造成资金风险。

2.监管独立性不强。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中,地方政府的社保部门具有一门多职的特征,将委托人、投资人、资产管理人等角色融为一身,这就容易形成角色模糊、政企不分等缺陷,进而影响了监督独立性的提升。同时,在社会保障机构内部权力上,与其他国家地方政府仅仅是裁判的做法相比,我国社会机构的权力过于繁杂,在多重权力的制约下,监督管理职能并不能有效发挥,这就严重危及了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3.监管法制不健全。法制保障是实现监管的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现行的法律解决机制以及相关性的监督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社保基金收支、运营等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就降低了监督管理的实施力度。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仅仅是要求雇主对员工实行社保,但是并没有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这就造成被雇者保险享受权益受阻。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只是打着“要办养老保险”的幌子,而并没有真实办理养老保险,这对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提升员工工作热情、以及维护社会和谐都是极为不利的。

4.监督力度不够。监督力量是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科学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从监督部门建设以及人员配置上来看,并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要求。虽然自1998年以来,建立了多个社会保障监督部门,但是仍有一些省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处,而是与其他处室合设,这就造成监督独立性的缺失。从人员配置上来看,专门性的监督人员较少,而且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和业务能力,这就影响了监督效能的发挥。另外在监督资金、硬件投入上,并不能适应监督要求,如办公经费缺乏、办公人员待遇低、办公设备简陋等,这就严重削弱了监督部门的物质实力。同时,在执法权威性和稳定性不足的影响下,地方监督往往缺乏后备强制力支持,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往往仅对下级部门起作用,而横向部门却很难受到监督制约。

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水平的措施

在现代市场的作用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其应用合理性不但关系到基金走向、资源利用率,而且代表政府的服务方向,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根本职能在于实现社保基金的合理应用,通过社保基金服务社会群体。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作用之要求,必须以制度保障、部门互动、各方监督、优化管理等措施,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部门职责,实现社保基金安全运用和保值增值目标。

1.明确目标,定位基金使用方向。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有安全目标和增值目标两个目标,在进行两者地位定位时,一定要将安全目标放于首位,当两个目标发生冲突时,保值增值目标要让位于安全目标,其原因在于社保基金是维持社会稳定性、实现基层民众利益的社会公共基金。当然,要适度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度强调安全目标,要使两者尽量保持平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社会保险领域,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共资金,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以及生育保险基金,基金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影响着社会稳定性。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者、各地政府部门等必须端正认识,正确定位社保基金的使用范围和领域,并依据地区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社保资金基础,明确各部分基金使用数额,避免产生基金使用不明、挤占挪用基金现象的发生,进而保障社保基金安全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完善制度,保障基金监管运行。完善、严格的社会保险监管法制是实现社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社保基金监管目标的最权威性、稳定性的支持条件。其一,提升立法层次。随着我国法律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制取得了一定发展,在完善过程中,要充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权威性的法律,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法》,充分依据劳动法,体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保险法保证社会群体的利益,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特征、社会人口结构等,对《社会保险法》的目的、保障范围、应用原则、保险项目、具体待遇标准等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完善。其二,强化部门沟通。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情况复杂、内容较多,其涉及的部门较多,且关系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因此,在制度完善以及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部门的协作效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带头作用,并对专项工作进行狠抓落实,建立责任制度。从部门、岗位、个人等方面定位权责,制定各部门基金管理方案,并在强化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落实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其三,完善内部制度。依据“五项制度”要求,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关单位社会保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等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各个制度进行细化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提升业务操作力。将基金监管任务与监管形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依据新形势进行制度更新与改革。在落实基金监管制度的同时,强化财务管理,形成财务、基金两条线同向发展,并对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化分析,以全面了解基金的应用情况。根据市场变化,建立完善的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对运行基金的动态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的社保基金管理,加强基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基金档案管理,最终推动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3.强化监督,实现多方监督效能。监管力量无法适应现阶段监督工作的需求是制约社保基金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强化相关监管力量,以适应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需要。其一,坚持自身监督。社保基金监管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要实现监督有效性,必须将监督制约贯穿于社保基金运行的全过程中。依据实际制定相关性监督方案,并对项目使用基金进行检查,明确社保基金的支出、收入以及积累情况,对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解决,并做好工作记录。在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下,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社保基金监管中,并发挥着积极性的作用。要积极开展社保基金监管软件试点工作,实行网络化监测,力图实现基金征集、支付、收入、积累各环节统一化、网络化管理,并实现对社保基金的流动管理,防止基金流失。将现场监督与网络监督相结合,从现场监督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到网络监督中,利用网络监督对现场监督进行指导,实现两者协作,有效提升社保基金的监督效能。其二,运用社会监督。社保基金最终要运用到服务民众上,要落实社保基金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工会、舆论、民众等监督力量,发挥企业、职工等作用,建立社保基金管理委员会、社保监督委员会以及社保专家委员会,形成监督共同机制。强化媒体、舆论、民众监督,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提升社保基金监管的透明性,并通过电话投诉、等方式,促使社保基金合理运用。其三,加强内部审计。专门性的审计监督是实现社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审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审计,落实重点社保基金的使用状况,形成专项审计报告后,及时呈报给相关部门,并将社保基金收支、结余以及增值情况如实、及时的公布,并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强化与规范,促使社保基金安全使用。

4.落实监管,发挥基金监管职能。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涉及到征缴、支出、存储等环节,在监管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各个环节的独立性和联系性,落实到对各环节整体性的监管工作中,以保证社保基金能够安全运营,并促使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其一,强化征缴。社保资金征缴环节是实现社保基金监管的基础。在征缴管理中,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规定,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领导等带头作用,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保基金缴纳之中。同时加大社保征缴的执法力度,力图实现应收尽收,为实现社会保险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二,合理支付。在支付管理中,首先要明确社保基金的支付标准、支付范围以及应用项目,按照社保基金审批程序,认真对基金进行调度和使用,并加强用款规划。要对基金支付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全面提升社保基金应用的透明性,防止社保基金运用到非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项目中。完善基金支出和收入账户管理制度,并规范社保经办机构行为,按时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保证应保尽保。其三,规范存储。社保基金存储是实现基金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在存储管理中,要落实“保证发放、确保安全、组合管理、最大增值”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性制度,在保证社保基金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种存款方式的经济价值比例,将社保基金结余用到定期存款及国债中,以实现增值最大化。

5.提升素质,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随着市场开放性的加强,以及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保基金管理的风险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具备专业性、高素质的社保基金管理人员对社保基金进行管理。通过定期学习、短期培训以及实践训练等方式,促使社保基金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提升社保基金管理者的业务能力。要创造条件,对外学习,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监管方法,提升监管信息的准确性,降低监管成本,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社保基金监管队伍,以有效实现社保基金信息的真实性。

社保基金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主体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结构性矛盾、利益冲突、收入差距、失业率、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和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近年来,多起涉案金额巨大的社保基金违法违规使用案件的曝光,使得公共社保基金管理问题屡次成为舆论焦点。 管理体制的“泛行政化”、内部管理和控制不规范、外部监督缺位等等,致使社保基金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的会计审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在目前社保基金管理体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收支、运营管理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的监督检查,能够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基金的正常运行,防范基金管理的各种风险,发挥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通过审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制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自我约束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重点。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审计部门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时,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审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

审计部门应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是:

1.基金预算编制是否坚持政策性、全面性、真实性、合理性的原则;2.经批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否被严格执行,有无超出预算的问题;3. 预算的调整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年度预算和决算是否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二)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社会保险基金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地进行征收。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

1.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的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基金征收范围、任意提高或降低基金征收比例,是否存在对企业实行减收免收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将基金的增值收入纳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有无坐支、截留、转移或隐瞒资金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3.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无不按规定收取滞纳金,或未将滞纳金列入收入的情况。

4. 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建立完整的基础数据,是否对参保人群进行有效监督,对在征管过程中发生的漏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是否进行有效遏制。

5. 社会保险基金登记、申报、征缴是否脱节。

6. 经办机构征缴的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足额缴入收入户,有无不入账,搞“体外循环”或被挤占挪用。

(三)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应按社会保险的筹资范围、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出。对社会保险基金使用进行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

1.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及社保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有无拖欠、截留和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的情况。

2.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是否按规定编制预算、计划,有无超预算。

调剂资金的分配、使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合法,资金的调度和用款计划是否合规。

3.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及经办机构有无违规支付、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和挤占挪用等损害侵蚀基金的情况。

4. 受益人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和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经办机构是否定期对离退休人员进行必要的生存调查。

5. 经办机构是否对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严密的审核。

(四)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基金要根据国家的要求统一管理,按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不得相互挤占和调节。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商定的、最高不得超过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保险基金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的审查,是整个社保基金审计的重点所在。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为:

1.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2. 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法、合规。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社保管理部门、社保经办机构和其他单位、个人有无以各种形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用于对外投资、经商、办企业,为企业贷款担保、抵押、弥补行政经费和平衡财政预算等情况,是否存在贪污、私分基金等违法行为,是否存在长期挂账。

3.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基金预算、决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是否存在不符合财务制度,有关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否真实、合法;会计核算是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4. 结余基金收益状况,是否合理安排存期以追求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新军,孙键。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J]。 中国审计,2006(1)[2]赵小剑 . 社保基金为何大案频发[N]。 南方周末,2006-8- 10.

社保基金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分权管理模式第三方监管

2006年以来,各地社保基金挪用事件频频被揭露,其中,上海社会保障基金案最令人震惊。社会保障基金安全为学者和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完善监管机制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他们对管理风险的根源缺乏必要的分析,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分权管理的模式和第三方监管的实施机制。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概念剖析

一般认为,“风险”就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保障基金(socialsecurityfund)则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就是发生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可能针对社会保障基金发生的毁损或损失。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统筹账户上的社保基金;二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上的社保基金;三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四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专门负责管理,有较高的透明度。文中的社会保障基金限定在第三大类以外的其他三类基金。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在政府集中管理下由独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实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形成了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基金的实际所有者(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的委托—关系;第二,地方政府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关系实质是一种法律强制下的新型委托—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行政权力,方和委托方的地位不平等,容易导致被方利益受损。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就是要消除这种管理关系中存在的风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是指社会保障基金从收缴或下拨完毕到支付之前,在多层次的委托—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的实施环境等原因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预期目标的不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完整性受威胁。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来源分析

2.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来源的理论根据

(1)委托—理论。委托人与人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在交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使对方的利益受损。

(2)政府的内部性。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由于政府内部性的存在,政府的干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2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委托—关系诱发风险分析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各级统筹资金及个人账户资金由政府强制集中管理,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基于法律而非自由选择形成了委托—关系。地方政府具有垄断能力和信息优势,可能因顾及地方其他利益而产生行为的异化。第一,地方政府是多元利益的综合体,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可能相异,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某个重要目标而适度舍弃保障目标。第二,许多地方财力有限,社保基金被当作一块肥肉被随意挪用挥霍,或用来平衡财政预算。第三,地方政府内部各个机构为扩大部门利益,争相取得有关社会保障的事权和财权,导致社保基金管理多元化、分散化,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混乱。

2.3地方政府与经办机构委托—关系诱发风险分析

受政府“内部性”影响,社保经办机构及其官员易利用手中权力去获取额外的利益。目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由于财政预算经费有限,极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社保基金用于创收,以改善办公条件和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些创收活动主要是向企业贷款、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

由于对社保机构主要领导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他们能够进行违规投资和借款。同时,机构中的普通工作人员从领导的大胆“改革”做法中得到一些物质利益,个别官员的意识和腐败行为,会演化为整个机构的无意识和腐败行为,变成整个机构所有人员都参与的违规行为。

在此关系中,政府可以从人事、财政等方面迫使社保经办机构按中间委托人即政府的意志活动,社保经办机构受政府的领导和监控,对于政府的要求必须完全满足;上级社保部门对下级社保部门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当地政府,对于下级社保部门的行为无法监控和制止。

3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出现“真空”的具体原因分析

3.1监管主体缺位、监管难见成效

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独立机构,这些机构享受行政编制,受劳动保障厅(局)的领导和管理,实质上并不独立。在行政监督主体方面:中央监管机构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地方监管机构是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内设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

上级社会保障监督机构监督下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困难重重,形同虚设,主要在于监管机构主体行政级别低,监督职权有限,监督经费缺乏,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监督手段落后,根本无法有效实施监督。

另外,当地政府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方面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导致监督与管理者实质的同一,监督主体缺位。由于政府其他利益目标的存在,政府往往指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规挪用或运营社会保险基金。

3.2多层次、多头管理,导致监管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省市的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多,管理机构分散化。多层次的分散管理,提高了管理成本,同时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管理不透明的问题,众多的小规模基金,远远超出了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使得监管力度显得分散与薄弱。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民政、人事等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如农村养老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由各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理,造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复杂化,也增加了基金安全监管的难度。再加上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信息不能够有效传递,对于同一基金项目的多头管理,无形中扩大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风险。

3.3监管立法滞后,违规成本过低,难以抑制违规管理

现有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法规制度规定比较粗浅,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事后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

现有法律对于监管主体的规定不完全,监管权限、监管职责、监管的内容、危害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形态、处罚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监管无法可循,上级行政监管机构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监督。同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对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加以制裁,目前对这些行为的处罚大多集中在行政处罚的范畴,导致挪用、挤占社会保障基金的成本较低。

3.4缺乏社会监督的有效实施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的产权所有人是社会公众,其基于对自己权益的关心和维护,有愿望了解和监督各类社保基金的情况。由于社会公共力量分散、单个个体实力弱小、监督权能的欠缺以及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即使赋予了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利,没有有效的监督实施机制,社会监督实际上无法发挥作用。

社会监督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权力地位不对等下的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以及经办机构都拥有相对集中的行政权力,他们掌握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所有信息,社会公众无法自主获取基金管理的实际信息。现有的社会监督实施机制过于简单,没有化解社会监督面临的难题,社会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4.1实行分权式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分权式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一个好的选择。在该模式下,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资产管理权与负债管理权相分离,统筹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和个人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相分离。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享有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除基金管理以外的其他事务,独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享有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资产的经营权。

在中央设立统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委员会,其直接受国务院领导,对国务院负责;在各个统筹层次,分别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其直接受上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行政领导下,按照法律的规定经营社会保障基金,其不受本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领导和干预,但要受其监督。该委员会的主任由上级委员会任命,其成员包括社保部门、雇员、企业主代表以及专家,实行委员会制度,委员会下设专业的经营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派驻一个副厅(局)级领导监督委员会的工作。统筹账户的负债经营权交给财政部门,由其直接在社保部门的指令下,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进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账户。

4.2创造第三方监督的有效实施机制

必须创造有利于第三方监督的实施机制,使监管起到实效。所谓第三方,是指社会公众,以及代表公众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机构。为避免分散性,社会公众必须借助组织和机构去行使集体监督;这些组织和机构应该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凝聚了社会分散的力量,使单个的社会意思,变成了统一的集体意思;并且,许多研究社会保障,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金融、审计、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记者的加入,也为非政府组织履行监督的职能提供了条件。国家应在法律上给予这类组织以特定的法律地位,使其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法律应规定涉及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的行政机构,对于此种组织要求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的要求必须满足;对于此种组织提供的建议和意见,必须给予认真对待。如果对于该类组织指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改正,该类组织则可以向上级监督机构提出举报,并代表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维护公共利益。

4.3加快法制建设,提高违法成本

与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保障基本法,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专门法律,三是与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的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

社会保障基本法应该专章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的最高准则,包括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机构和体制的规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权限,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基金投资的比例和方向等内容。

专门法律是对社会保障基本法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内容的具体化和细化,它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产生方式、职权、考核,专门的监督机构及其产生方式、职权,基金具体运营的机构(公司)及其选择、考核,以及对有损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行为的具体规定和处罚等内容。

此外,提高违法成本,实行司法保护对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只对“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的”给予定罪处罚,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挪用没有具体的规定,致使挪用的成本非常的低,因此,专门规定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罪,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监督的有效性。

4.4推进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基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和传导机制,基金的所有者无法了解到基金管理的真实信息,上级监管部门不了解下级管理部门的真实情况,由于基金多样性和分散性,甚至一些管理部门对自己所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真实情况都不了解,零散和不完整的数据使监督变得非常的困难。

为此,推进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劳动与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企业和银行等之间横向以及上下级部门之间纵向的统一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的终端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每个下级部门按照当地的社会保障基金构成定期上传相关的信息,并由上级部门定时到相关的银行检查账户情况是否属实。该数据库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新晨: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曼.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胡晓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李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社保基金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主体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结构性矛盾、利益冲突、收入差距、失业率、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和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近年来,多起涉案金额巨大的社保基金违法违规使用案件的曝光,使得公共社保基金管理问题屡次成为舆论焦点。 管理体制的“泛行政化”、内部管理和控制不规范、外部监督缺位等等,致使社保基金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的会计审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在目前社保基金管理体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收支、运营管理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的监督检查,能够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基金的正常运行,防范基金管理的各种风险,发挥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通过审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制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自我约束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重点。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审计部门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时,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审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

审计部门应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是:

1.基金预算编制是否坚持政策性、全面性、真实性、合理性的原则;2.经批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否被严格执行,有无超出预算的问题;3. 预算的调整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年度预算和决算是否报经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二)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社会保险基金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地进行征收。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

1.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的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基金征收范围、任意提高或降低基金征收比例,是否存在对企业实行减收免收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将基金的增值收入纳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有无坐支、截留、转移或隐瞒资金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3.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无不按规定收取滞纳金,或未将滞纳金列入收入的情况。

4. 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建立完整的基础数据,是否对参保人群进行有效监督,对在征管过程中发生的漏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是否进行有效遏制。

5. 社会保险基金登记、申报、征缴是否脱节。

6. 经办机构征缴的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足额缴入收入户,有无不入账,搞“体外循环”或被挤占挪用。

(三)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应按社会保险的筹资范围、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出。对社会保险基金使用进行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

1.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及社保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有无拖欠、截留和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的情况。

2.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是否按规定编制预算、计划,有无超预算。

调剂资金的分配、使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合法,资金的调度和用款计划是否合规。

3.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及经办机构有无违规支付、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和挤占挪用等损害侵蚀基金的情况。

4. 受益人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和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经办机构是否定期对离退休人员进行必要的生存调查。

5. 经办机构是否对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严密的审核。

(四)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基金要根据国家的要求统一管理,按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不得相互挤占和调节。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商定的、最高不得超过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保险基金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的审查,是整个社保基金审计的重点所在。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为:

1.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2. 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法、合规。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社保管理部门、社保经办机构和其他单位、个人有无以各种形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用于对外投资、经商、办企业,为企业贷款担保、抵押、弥补行政经费和平衡财政预算等情况,是否存在贪污、私分基金等违法行为,是否存在长期挂账。

3.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基金预算、决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是否存在不符合财务制度,有关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否真实、合法;会计核算是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4. 结余基金收益状况,是否合理安排存期以追求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新军,孙键。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J]。 中国审计,2006(1)[2]赵小剑 . 社保基金为何大案频发[N]。 南方周末,2006-8- 10.

社保基金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分权管理模式第三方监管

2006年以来,各地社保基金挪用事件频频被揭露,其中,上海社会保障基金案最令人震惊。社会保障基金安全为学者和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完善监管机制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他们对管理风险的根源缺乏必要的分析,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分权管理的模式和第三方监管的实施机制。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概念剖析

一般认为,“风险”就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保障基金(socialsecurityfund)则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就是发生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可能针对社会保障基金发生的毁损或损失。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统筹账户上的社保基金;二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上的社保基金;三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四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专门负责管理,有较高的透明度。文中的社会保障基金限定在第三大类以外的其他三类基金。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在政府集中管理下由独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实施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形成了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基金的实际所有者(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的委托—关系;第二,地方政府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关系实质是一种法律强制下的新型委托—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行政权力,方和委托方的地位不平等,容易导致被方利益受损。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就是要消除这种管理关系中存在的风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是指社会保障基金从收缴或下拨完毕到支付之前,在多层次的委托—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的实施环境等原因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预期目标的不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完整性受威胁。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来源分析

2.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来源的理论根据

(1)委托—理论。委托人与人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在交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使对方的利益受损。

(2)政府的内部性。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由于政府内部性的存在,政府的干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2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委托—关系诱发风险分析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各级统筹资金及个人账户资金由政府强制集中管理,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基于法律而非自由选择形成了委托—关系。地方政府具有垄断能力和信息优势,可能因顾及地方其他利益而产生行为的异化。第一,地方政府是多元利益的综合体,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可能相异,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某个重要目标而适度舍弃保障目标。第二,许多地方财力有限,社保基金被当作一块肥肉被随意挪用挥霍,或用来平衡财政预算。第三,地方政府内部各个机构为扩大部门利益,争相取得有关社会保障的事权和财权,导致社保基金管理多元化、分散化,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混乱。

2.3地方政府与经办机构委托—关系诱发风险分析

受政府“内部性”影响,社保经办机构及其官员易利用手中权力去获取额外的利益。目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由于财政预算经费有限,极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社保基金用于创收,以改善办公条件和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些创收活动主要是向企业贷款、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

由于对社保机构主要领导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他们能够进行违规投资和借款。同时,机构中的普通工作人员从领导的大胆“改革”做法中得到一些物质利益,个别官员的意识和腐败行为,会演化为整个机构的无意识和腐败行为,变成整个机构所有人员都参与的违规行为。

在此关系中,政府可以从人事、财政等方面迫使社保经办机构按中间委托人即政府的意志活动,社保经办机构受政府的领导和监控,对于政府的要求必须完全满足;上级社保部门对下级社保部门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当地政府,对于下级社保部门的行为无法监控和制止。

3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出现“真空”的具体原因分析

3.1监管主体缺位、监管难见成效

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独立机构,这些机构享受行政编制,受劳动保障厅(局)的领导和管理,实质上并不独立。在行政监督主体方面:中央监管机构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地方监管机构是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内设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

上级社会保障监督机构监督下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困难重重,形同虚设,主要在于监管机构主体行政级别低,监督职权有限,监督经费缺乏,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监督手段落后,根本无法有效实施监督。

另外,当地政府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方面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导致监督与管理者实质的同一,监督主体缺位。由于政府其他利益目标的存在,政府往往指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规挪用或运营社会保险基金。

3.2多层次、多头管理,导致监管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省市的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多,管理机构分散化。多层次的分散管理,提高了管理成本,同时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管理不透明的问题,众多的小规模基金,远远超出了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使得监管力度显得分散与薄弱。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民政、人事等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如农村养老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由各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理,造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复杂化,也增加了基金安全监管的难度。再加上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信息不能够有效传递,对于同一基金项目的多头管理,无形中扩大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风险。

3.3监管立法滞后,违规成本过低,难以抑制违规管理

现有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法规制度规定比较粗浅,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事后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

现有法律对于监管主体的规定不完全,监管权限、监管职责、监管的内容、危害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形态、处罚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监管无法可循,上级行政监管机构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监督。同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对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加以制裁,目前对这些行为的处罚大多集中在行政处罚的范畴,导致挪用、挤占社会保障基金的成本较低。

3.4缺乏社会监督的有效实施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的产权所有人是社会公众,其基于对自己权益的关心和维护,有愿望了解和监督各类社保基金的情况。由于社会公共力量分散、单个个体实力弱小、监督权能的欠缺以及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即使赋予了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利,没有有效的监督实施机制,社会监督实际上无法发挥作用。

社会监督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权力地位不对等下的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以及经办机构都拥有相对集中的行政权力,他们掌握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所有信息,社会公众无法自主获取基金管理的实际信息。现有的社会监督实施机制过于简单,没有化解社会监督面临的难题,社会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4.1实行分权式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分权式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一个好的选择。在该模式下,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资产管理权与负债管理权相分离,统筹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和个人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相分离。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享有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除基金管理以外的其他事务,独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享有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资产的经营权。

在中央设立统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委员会,其直接受国务院领导,对国务院负责;在各个统筹层次,分别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其直接受上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行政领导下,按照法律的规定经营社会保障基金,其不受本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领导和干预,但要受其监督。该委员会的主任由上级委员会任命,其成员包括社保部门、雇员、企业主代表以及专家,实行委员会制度,委员会下设专业的经营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派驻一个副厅(局)级领导监督委员会的工作。统筹账户的负债经营权交给财政部门,由其直接在社保部门的指令下,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进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账户。

4.2创造第三方监督的有效实施机制

必须创造有利于第三方监督的实施机制,使监管起到实效。所谓第三方,是指社会公众,以及代表公众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机构。为避免分散性,社会公众必须借助组织和机构去行使集体监督;这些组织和机构应该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凝聚了社会分散的力量,使单个的社会意思,变成了统一的集体意思;并且,许多研究社会保障,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金融、审计、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记者的加入,也为非政府组织履行监督的职能提供了条件。国家应在法律上给予这类组织以特定的法律地位,使其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法律应规定涉及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的行政机构,对于此种组织要求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的要求必须满足;对于此种组织提供的建议和意见,必须给予认真对待。如果对于该类组织指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改正,该类组织则可以向上级监督机构提出举报,并代表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维护公共利益。

4.3加快法制建设,提高违法成本

与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保障基本法,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专门法律,三是与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的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

社会保障基本法应该专章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的最高准则,包括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机构和体制的规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权限,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基金投资的比例和方向等内容。

专门法律是对社会保障基本法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内容的具体化和细化,它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产生方式、职权、考核,专门的监督机构及其产生方式、职权,基金具体运营的机构(公司)及其选择、考核,以及对有损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行为的具体规定和处罚等内容。

此外,提高违法成本,实行司法保护对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只对“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的”给予定罪处罚,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挪用没有具体的规定,致使挪用的成本非常的低,因此,专门规定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罪,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监督的有效性。

4.4推进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基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和传导机制,基金的所有者无法了解到基金管理的真实信息,上级监管部门不了解下级管理部门的真实情况,由于基金多样性和分散性,甚至一些管理部门对自己所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真实情况都不了解,零散和不完整的数据使监督变得非常的困难。

为此,推进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劳动与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企业和银行等之间横向以及上下级部门之间纵向的统一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的终端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每个下级部门按照当地的社会保障基金构成定期上传相关的信息,并由上级部门定时到相关的银行检查账户情况是否属实。该数据库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曼.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胡晓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监督[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李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社保基金篇7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这些基金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属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进行管理,拟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与调剂的具体办法,指导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存储、划拨社会保险基金。

另外,我国还于2000年9月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该基金系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而由中央筹集管理的社保资金,并非地方的社保基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总则第二条这样定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该基金的监管机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目前公布的全国社保基金2002年年报显示,其年收益为2.75%(高于2001年度的2.25%),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合计

1241.86亿元,其中股票为12.26亿元,占1.02%。

上述两项基金均是为应对退休人员所设立的保障基金,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本文的社保基金投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我国的企业年金在2000年以前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企业自愿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它是职工福利待遇延期支付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不同于澳大利亚、瑞士的强制性养老金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虽然不由政府直接监管,但它的运作要受到政府的监督与监管。根据《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报告统计,截至2000年底,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为560.33万,企业年金积累基金总量为191.9亿元,人均3425元。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在国家连续降息的情况下,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很低。2000年中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平均只有2.79%,其中行业为3.2%,地方则更低,仅为1.34%。

2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相同点

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基金都具有投资期限长,投资规模大,预期支付额度比较确定、目前收益率偏低的特点。它们在如下方面是相同的:

2.1投资面临的风险相同

一般而言,作为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者在任何一种资产中所可能承担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坏债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在这些风险当中,几乎任何一种风险都包含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可以分散的非系统风险,即由于某一种资产的个别因素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与整个资本市场不相关,这就是说,一种资产的非系统风险并不会连带地给其他资产也带来风险,所以它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加以消除;另一部分是不可以分散的系统风险,它是由于一般经济环境或整个资本市场的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它不可能通过资产组合的多样化而消除。如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在实际给付之前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面临着通货膨胀即购买力的风险,因此如何规避风险、实现对二类基金的保值增殖是基金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为降低国家工资替代率,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提高退休人员的未来生活水平等也使得我们要加紧对基金的投资研究。

2.2投资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由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共同基金等组成。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的状况是规模过小、结构不尽合理、而且投资收益偏低。一旦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后,基金的投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变为互为前提了。一方面当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用于资本市场后,它会改变资本市场中的资产结构,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因为是机构投资者,它的目标价值是中长期的。以股市为例,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典型的投资期长,资金规模大的机构投资者,它追求的是持股期间的股息收入,这与从事股票买卖赚取价差的投机者不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众多机会投资者短线投资带来的股市频繁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另外这两种基金在投资过程中通常对几种投资工具进行投资组合,有利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催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的资本市场会提供多种投资工具,完善的资本市场为社保基金和年金基金提供更复杂的资产配置方式和更多样化的风险分散手段,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和资本市场相辅相成的关系已经被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实际经验所证实(见表1)。

2.3投资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的转变。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实行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都需要理论先行。对这两项日益庞大的关乎百姓生活的“养命钱”的投资运营,国家一直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关于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规模和比例的出发点均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日益增大,未来支付压力使得政府会加强对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立法。如2003年1月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5月1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也相继出台。另外,有关在投资监管、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酝酿之中。

3社保基金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不同点

3.1抗风险能力不同

以上对社保基金的定义我们知道,社保基金保障着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的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它的及时给付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因此当社保基金用于投资时,我们在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投资三原则时,我们必须着重考虑安全性即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政府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并全部用于职工的养老保险,严禁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节余款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于银行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而对于企业年金基金而言,由于它是职工福利待遇的一部分,退休职工在取得稳定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后,为追求更好的退休待遇,一般能够接受在专家理财的条件下,将企业年金基金投向风险较大的投资领域,以求得未来更高的给付水平。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社保基金采取的是稳健的投资策略的话,那么企业年金基金则可以采用进取的投资策略。

3.2投资工具不同

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保基金的投资工具主要限于存入财政专户和购买国家债券,还有极少数投资于股票市场,投资收益率低。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和比例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我们也看到年金基金的收益率也不乐观。因为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的不同,我们可以适度地作出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比例的尝试。2003年3月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出决定:今年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总资产的25%(可上下浮动5%),这与去年5.1%的股票投资比例相比较而言,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力度明显加大。同样企业年金基金也可以在股票投资领域、公司债券、期权投资、风险投资、房地产,国家大型基建项目等方面加大投资比例,毕竟企业年金基金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与社保基金相比,企业年金基金应该有更为广泛的投资渠道,采取更多的投资工具。

3.3投资监管主体不同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采用的是由全民事业单位(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内设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等)进行集中投资运营的形式,也可以说主要是采用了集中性公营和直接投资的方式。形成了以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为核心的宏观层次监管;以地方各级劳动社会保障机构为中心的中观层次监管;以社会保障投资主体为微观层次的监管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另外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则负责监管全国社保基金。我们认为既然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企业和职工自愿交纳基金,同时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它的投资运营应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办理,走企业化发展的模式,它的监管应该交由私营部门监管和运营。企业年金基金在国外交给私营部门管理,往往取得较好的收益(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养老基金被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时,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往往高于被政府机构管理的基金。原因不难理解:当养老基金在寻求间接入市的管理公司时,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专业化水平高、有着丰富资金运作经验的公司脱颖而出,能够满足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而大部分由政府管理的养老金由于政府自身运营效率不高、养老金在投资方面受到较多限制、缺乏竞争机制等原因而导致养老金收益率不高甚至出现严重缩水的情形。

社保基金篇8

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传承并沿袭前苏联的理论体系及经济运行机制,强调“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我们仔细研读了马克思的经典原著后看到,学界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后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的误读。

1.关于保险基金的理论界定。马克思在剖析社会再生产过程时指出:“在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在各种会使它遭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所追加的劳动的剩余产品(从价值方面来看)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资本论》第3卷P958)。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社会必须具备(不是可有可无)弥补意外事故和危险损失的保险基金;二是保险基金源于剩余价值。保险基金按其社会功能区分为生产保险基金和消费保险基金。

2.关于生产保险基金与积累基金的关系。积累基金是剩余产品中用于扩大再生产规模的追加部分,马克思强调:“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1卷P635)。恩格斯称之为:“社会最重要的进步职能”(《反杜林论》P307)。积累基金以物资形态固化在再生产过程中,无法履行保险基金的功能;相反,积累基金在扩大再生产中时刻面临各种意外的损毁,需要保险基金为之提供安全保障。对保险基金整体而言,“专门的防止损失的保险费,确实是从剩余价值中提取的,但它算在利润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P444);对保险基金结构来说,“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总利润的一部分,必须形成一个生产保险基金”(《资本论》第2卷P403)。它是“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资本论》第3卷P958)。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确实同时使用“保险基金”、“后备基金”两个概念,但在二者之间以“或”连结,是二选一;并限定其用途是“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在这里“后备基金”是“保险基金”的另一种称呼,而不是现时没有特定用途的后备基金。二是在后期著作《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论的通信中统一使用“保险基金”。列宁在《修改党纲的材料》、《革命的任务》和《大难临头,出路何在?》等著作中都是使用“保险基金”,只是到了斯大林时就改用“后备基金”了。

3.关于消费保险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关系。消费保险基金是“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9)。消费基金是为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劳动者以及为保障劳动者队伍延续而需要消费的基金。马克思将社会劳动者为“还不能劳动的人”进行的劳动归入必要劳动,由此分配形成的是消费基金,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动力;将社会劳动者为“已经具有劳动能力,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年龄老化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进行的劳动归入剩余劳动,由此分配而成的是消费保险基金(《资本论》第3卷P990)。即现时的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关于消费保险基金是“不作为收入来消费”(《资本论》的第3卷P958)的论述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消费基金替代消费保险基金,导致共和国成立以来几十年没有建立起足以应对“银色浪潮”冲击的消费保险基金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最终以劳动就业为本体、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附着其上的劳动就业制度替代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导致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基金空帐运行和民众养老保险无保障。

4.关于保险基金与补偿基金的关系。补偿基金是预付在再生产过程中消费了的生产资料价值部分,它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增值价值,而只是将同一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了的旧价值等额的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去,并在新产品经历“惊险的一跃”之后得到补偿,然后重新垫付。如此周而复始,维系简单再生产的连续进行。补偿基金不断垫付又不断收回的运行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履行保险基金的职能。相反,补偿基金在运行中还需要生产保险基金保障其安全。而“对于由异常的自然现象、火灾、水灾等等引起的破坏所做的保险,和损耗的补偿及维修劳动完全不同”。保险“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专门用于“消除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破坏”(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P198)。综上所述,构建在“生产保险基金”和“消费保险基金”基础之上的是整个保险业,即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二、理论误区下的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缺位

共和国成立后,理论界长期坚持“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理论,过分突出积累基金的“社会最重要的进步职能”,并以此取代保险基金。1951年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1年卷P55-67),从条例名称看,是劳动(就业)保险条例而不是社会保险条例;从制订条例的目的看,是“为了保护雇佣劳动者的健康,减轻其生活中的特殊困难”,而不是为了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从适应范围看,条例适应于“雇用职工人数100人以上的企业和铁路、航运、邮电各企业”,而不是全部企业和全体社会劳动者。及至十年,养老基金改在企业营业外支出项下按实列支,导致全社会养老基金的零积累、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确定。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曾在《社会保障必须保险化》一文中呼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保险化;平衡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职工退休费用负担,推进企业公平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活力,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保险化;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高度重合的计划就业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保险化;确保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保险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保险化。”(《湖南金融研究》1986年12期P36-38)。正当笔者潜心研究社会保险问题时,国务院于1986年7月12日《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即1986年77号文件),并于当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事隔35年的两个文件犯了同一个错误:依然是劳动就业暂行规定,而不是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可见高层依然没有认识到建立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性,只是将建立(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和(在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作为推行劳动合同制、辞退违纪职工和解决破产企业职工生活出路的配套措施;所谓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最终演变为穿新鞋走老路,现收现付统筹制的固定职工吃掉了合同制职工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推进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的时机再度错失。

三、完善基金制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对策

1.构筑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稳定社会的社会保险制度。古老的中华文明历来奉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关键是要保障宪法赋予“公民在年老、疾病、待业、灾害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社会和国家取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取缔“职业歧视、城乡歧视、身份歧视”等政策导向,确保不同社会身份者享受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确保养老保险缴费者的个人权益不受侵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从保障就业向保障民生的根本转型。

2.构筑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事务经办、监督控制主体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制约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权威的、超脱的社会保险管理机关———国家社会保障保险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和保险发展战略;拟定《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保险法》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制订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连贯的而不是变化无常的,保障民生和企业利益而不是扩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权力的社会保险政策,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行为;统一制定规范商业保险主要险种的保险条款,从根本上消除保险市场主体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的现象。二是贯彻政事分离原则,将社会保险具体事务交由保险公司经办,依托法人主体责任、资金集中管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保险部对动用社保基金的行政审批体系及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从制度上斩断挪用社保基金的黑手,保障国家机关的廉政和保险基金的安全。三是要建立健全保险监管机制。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向“监督”转型:将保险(含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社会保障保险部,依据相关法律和国家社会保障保45险部制定的保险政策和条款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运行实施全面监督,并对保险政策和条款提出修改意见。为确保监督有效,保监会的分支机构应延伸至市县。

3.构建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要建立以人们工作期间的长年积累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为特征的基金制,并以此替代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与退休费领取权利相互脱节、以转嫁代际养老负担为特征的统筹制。在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上要改变由国家统包统揽的做法,养老基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如前所述,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理论还是从全球养老保险的实践来看,推行基金制都是发展方向,由于政策失误,我们失去了推行基金制的黄金时段,却又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为此,应该在推进基金制和保障社会稳定总目标下逐步组织实施:一是过渡,即在统筹制中做实个人帐户和实行名义帐户制逐步过渡,通过做实个人帐户实现基金积累;国家通过国有资产的增值部份弥补1986年以前参加工作者未缴费部份;在此基础上对(现收现付式)统筹基金逐步归入个人帐户,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向完全(积累式)基金制过渡。二是建立多缴多得原则,长期以来,我国推行15年最低缴费年限,2011年生效的《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而欧洲最低的缴费年限为37.5年(《财经》2012年年刊《预测与战略》P45)。大家知道,个人缴费15年,其退休后按平均寿命至少还要领取15年养老金,缴费期与养老金领取期大致为1:1,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大大高于工作时缴纳养老金的金额,这样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能维持下去吗?!因此要取缔15年最低缴费年限的规定,按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折算有条件指数化的养老金标准。三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应与退休费对应项目相匹配,如养老金缴费的企业缴费比例为20%,个人缴费比例为8%,企业与个人缴费比为2.5:1,即个人缴费占总缴费的28.5%以上,而在退休费发放金额中,个人缴费部分不足5%。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缴费与领取养老金利益连动的社会保险运行机制,提高退休费中个人缴费的受益额,进而提高个人缴费积极性,逐步向基金制转轨。

社保基金篇9

社会保障部门不仅要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基金收缴与发放工作,同时有必要积极推动社保基金审计公示制度的实施,这是强化社会公众监督、提高社会保障部门公信力以及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社会保障部门能够定期的将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发放以及运营状况进行社会公示,同时有必要将与社保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公示,从而让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规定变化做出及时了解并树立社会大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推动监督氛围的形成。在公示工具方面,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在对社保基金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审计监督工作需要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的结合,这要求审计部门以及审计工作者能够介入到社保单位与部门的财务动态中,对社保单位和部门执行国家法规、方针的情况进行检查,避免出现截留社保基金、挤占挪用等违纪违法现象。

同时检查基金的拨付以及收缴是否具有完备且真实的业务手续,并对其进行公示。另外,在当前社保基金管理中,有必要推动社会审计的引入,从而强化对社保基金审计的监督力度。由于当前社保基金监督体系并没有社会审计,而劳动部门、设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都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其独立性难以充分的发挥,但是由于社会审计和政府之间并不存在密切关系,所以社会审计参与社保基金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同时由于社会审计人员在工作环境的影响下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并学习新的审计理论和知识,所以社会审计对社保基金审计的参与不仅能够强化对社保基金审计的监督,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将社会审计引入社保基金审计的同时,也有必要对社保基金内部审计进行完善,从而做好对社保基金的时时监督。作为社保部门,应当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进行积极配合,并对审计中体现出的问题进行重视、解决以及改正,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二、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来实现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

由于我国在审计体制的构建以及完善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审计体系也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健全,而在推动社保基金审计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它国家在社保基金审计体制方面的经验进行借鉴,这是让我国社保基金审计工作少走弯路并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审计制度方面,我国与韩国都采用行政型审计,美国则采用立法模式审计;从隶属模式方面来看,我国隶属于国务院的审计署是开展审计工作的最高机关,韩国隶属于总统的监察院为开展审计工作的最高机关,美国则是以隶属于国会的审计总署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最高机关;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我国实行分级审计、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而韩国的地方自治团体检查机关与监察院则仅仅具有合作与业务指导的关系,美国则在地方自治的原则上使地方审计部门和审计总署之间并不存在领导关系,并且每个地区的审计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审计范围来看,我国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金融机构、国务院各个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各个部门等,韩国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包括国家会计或者地方自治团体会计、地方自治团体或者银行占有50%以上份额的企业会计等,美国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则包括排除总统办公室以及中央情报局的联邦政府各个部门以及隶属于这些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等。

通过我国与韩国以及美国在审计工作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社保基金审计体制与其它国家质检存在的差异,虽然我国与韩国的审计制度都采用行政型模式,但是与韩国相比,我国在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独立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导致了审计机关难以在社保基金审计工作中发挥出监督职能,并引发了社保基金运营存在问题而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我国应当对其它国家的审计管理经验作出借鉴,将垂直管理体制当做我国社保基金审计管理体制,让审计部门只接受上级部门管理,并且地方审计领导由上级审计部门直接任命,从而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得到体现,并提高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在社保基金设计思路创新方面,需要认识到社保基金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只有在对社保基金审计管理体制做出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职能,也才能够将社保基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解决。

社保基金篇10

近日,经媒体披露,社保基金理事会正在挑选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使社保基金更大规模地进入股票市场。一向低调沉默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作为舞台上的两个主角,社保基金理事会出言谨慎,指出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的权力不在于理事会,而是由专门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来决定,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的程序会按照2001年12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的程序执行,并且应经过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的初审。作为待选者的各大基金管理公司态度迥异,在记者走访很有可能先拔头筹的运营2年以上的华安、南方、国泰、嘉实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反应。婉言谢绝的背后是对社保理事会态度的没有把握,侃侃而谈的背后是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自信。

双赢棋局“社保基金和社保基金性质的资金陆续通过基金管理公司进入股票市场,不但将促进基金管理公司规模的壮大,更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市场部总监王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社保基金的角度看:根据全国社保基金2001年度报告,财政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资金累计795.26亿元,累计实现收益9.84亿元,其中2001年度实现收益9.67亿元,收益率为2.25%,资产总额805.09亿元,其中国债264.20亿元,占32.82%;银行存款519.99亿元,占64.59%;中石化新股12.66亿元,占1.57%;企业债1亿元和金融债5亿元,占0.74%;应收利息2.24亿元,占0.28%.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和中石化新股2.4亿元的亏损,使社保基金的收益率差强人意。同时,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有股减持划入的资金和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以及2001年起新增发行公益金的80%.直接导致“6.24”行情停止的“国有股减持”使社保基金又失去了一大资金来源。如何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已经成为社保理事会长期思考的问题。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社保理事会在中石化亏损的情况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优选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资产管理,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在成熟市场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社保理事会成立之初,理事会就先后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40多家富有经验的国际著名基金管理公司、托管银行等机构进行广泛交流,思路已经趋于成熟。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耿红女士与社保基金理事会多次合作进行项目研究,用她的话说,进步是“一日千里”。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虽然目前入市的社保基金并不多,而且还有40%的限制,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从长远来看,社保基金的增长空间巨大,世界银行就预测,中国社保基金总额在2030年可以达到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基金。南方基金王立新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金管理公司的大发展,都是从养老金等大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开始的。”欧美基金业所管理的基金资产中,60%来自养老金,有了社保基金这一稳定的资金来源,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体现规模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社保基金的问题上,各大基金管理公司小心谨慎,寸步不让。

格局分化正因为300亿元社保基金对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都是一个加快发展、甩开对手的最好契机,所以从一开始,各大基金管理公司就加紧和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合作。在这方面,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显示出灵敏的市场嗅觉,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展“社保基金测算现投资运营管理”等合作项目。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市场部总监王立新对于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实力更是表现出了充分的信心。他说,他们和社保基金理事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保基金是大家的保命钱,所以风险控制和规范运作是第一位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自1998年成立,在基金操作上没出现过大的问题。同时,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倡导诚信为本、研究为本,坚持价值投资,是少数几家在个股选择上没出现问题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智麟专门负责社保基金的产品设计,他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我们对于社保基金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为社保基金量体裁衣,设计了3种基金类型供社保理事会选择,分别是追求收益的、追求价值的和追求风险增长的。另外,对于社保基金的风险控制,我们也进行了研究,采用专门的风险软件,提高控制的可操作性。”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将社保基金的研发专门划拨市场拓展部负责,并成立专门的“社保基金专题小组”。但是在社保基金理事会明确表态之前,华安不愿透露任何详情。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也和华安不谋而合地保持沉默,“毕竟社保理事会还没有确定名单,能否胜出还很难讲,多说只能让自己比较被动。”

根据2001年12月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委托单个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的资产,不得超过年度社保基金委托资产总值的20%。也就是说,社保基金必须委托5家以上的机构来管理其近800亿元的资产。

谁拔头筹“已经推出开放式基金,应该是前提条件”,南方基金王立新说。海通证券吴科春分析说,这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开放式基金可以避免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式基金的审批过程中,基金管理公司从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人员素质到交易制度、技术系统都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可以说,获准发行开放式基金是对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综合实力的承认。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社保基金的方式,南方基金王立新介绍说,他们会采取一种专户管理的方式,为社保基金开设专门的账户,提供符合其特殊要求的投资管理。所谓专户理财,简单地说,就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开专户,为达到一定委托资产规模的委托人作委托投资,基金管理人收取相应的管理费。在成熟市场上,专户理财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但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他们的基金至今尚未被允许从事此项业务。但是可以看出,很多闻风而动的基金业者已经迅速投入到了这项业务的开拓中。

对于社保基金理事会挑选基金管理公司的标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对基金公司投资能力和安全性的综合评估。毕竟,社保基金作为一个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倡导的是理性投资的理念,特别注重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长期性。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明确体现在《规定》中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近3年没有重大的违规行为。而投资能力,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从来没有出过事,但是净值排名总在最后,是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的。”可以肯定的是,社保基金理事会此次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挑选,是继“6.24”行情之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理财能力的又一次考验,前者是市场的考验,后者是投资者的考验。基金管理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将出现格局上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