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21 17:18:57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1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2

关键词:西安;住区;现状调查

1. 调研概况

为了深入了解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的现状及居民的改善意愿,作者于2012年7~12月对这些住区进行了分区分点的多次走访和实地调研。总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其中废卷6份,有效问卷94份。

调研住区的住宅套型以两室户为主(占55%),其次为三室户(24%)和一室户(14%),户型面积以50-90㎡的中小户型为主(占78%)。

2. 住区社会结构特点

1.

2.

2.1. 居民构成

1.

2.

2.1.

2.1.1. 年龄结构

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归纳统计,结果如图 2.1,值得关注的是61岁以上人口占25%,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老龄化现象严重。老龄化给住区改造的中的功能调整、环境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图 2.1居民年龄结构图

图 2.2调研住区家庭结构统计比例图

2.1.2. 家庭结构

本次调研将家庭结构分为单身户、核心户、主干户、夫妻户和其他,各户所占比例如图 2.2所示,在西安市80~90年代所建住区中,夫妻户所占比例较大,对比人口年龄构成可知,以老年夫妻居多。

2.1.3. 教育程度

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如图 2.3所示,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7%以上,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20世纪80~90年代来说,是比较高的。

图 2.3居民受教育程度

图 2.4居民就业状况

2.1.4. 就业状况

调研住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如图 2.4所示,退休人员占居民总人数的52%以上,这个数字从侧面反映了居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说明日常生活中,留守家中的老年人比较多,住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对这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图 2.5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

2.1.5. 家庭收入状况

调研住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是工资及离退休金。收入水平如图 2.5所示,人均收入达到并超过西安市城镇人均收入(2011年西安市人均月收入1520.4元[1])的家庭约占82%,低于人均收入的约占18%。更新改造的经济问题应当给予关注。

2.2. 邻里交往与社会网络

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的社会网络比较成熟,邻里关系和善。无论是邻里交往的频率,还是邻里交往的深度,都比新住区要高很多,邻里关系比较融洽。但是居民的交往活动只能依托道路、室外健身场地或一些零星空地,没有更多的选择,在对既有住区进行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当营造出积极的空间场所,促进邻里交往活动。

3. 住区住宅单体现状

3.

3.1. 外观形象

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审美标准的影响,住宅设计比较单调,很难满足人们的审美观。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外观呈现出一些物质性陈旧,如外墙面的损坏,门窗的破损等;同时,管理的松懈,使得住户对阳台、门窗等的改造严重影响住宅的外观形象。在住区更新改造中,住宅外观形象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3.2. 宅内公共空间

住宅内的公共空间包括入口、楼梯等。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的所建的住宅,有些单元入口没有防盗设施,不能满足最基本的安全功能;大多单元入口缺乏标示性。楼梯台阶已经有些破损,使用不便;有些楼梯间为开敞式,对节能十分不利。该时期的住宅大部分层高为6-7层,宅内没有电梯,住区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居民对电梯的需求十分热烈。

3.3. 住宅户内使用现状

3.

3.1.

3.2.

3.3.

3.3.1. 门厅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宅的门厅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有:有些住宅没有门厅空间,一进门就是起居厅或方厅,室内毫无隐私,且鞋柜等储藏设施无法放置;大多门厅没有鞋、帽、雨具等的存放空间,给使用带来很多不便;有些门厅过于狭窄,无法布置一些储物空间,只能起单纯的通行功能等。这些问题在改造设计中应给予关注。

3.3.2. 起居厅

起居厅是家庭日常生活和接待客人的重要空间,使用频率很高。住户对这一时期起居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面积不够,难以满足复杂的功能要求;设计不合理,通风、采光不佳,空间连续性差;有些户型没有独立的起居厅,居寝不分离等现象比较多。

3.3.3. 卧室

卧室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面积、朝向、隔声和设计不当等方面(图 3.1)。对于面积问题,个人反映不一致,户型差异、需求差异等都会对面积评价产生影响,因此,改造中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图 3.1卧室存在问题

图 3.2厨房存在的问题

3.3.4. 厨房

厨房的问题比较多样化,如面积不够,布局不理想,串味现象严重等(图 3.2)。现代化的厨房设备很难在厨房中找到立足之地。另外,该时期的厨房都没有排烟道,管道只能通过在窗户或墙体上开洞后伸到室外,不仅会降低居室的气密性,增加住宅能耗,而且影响室内外的美观。

3.3.5. 餐厅

餐厅空间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住宅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餐厅的户型仅占11%,其他住户大多数会选择在方厅内就餐,还有些选择在起居室、卧室等空间就餐,居民使用的满意度较低。

3.3.6. 卫生间

卫生间是住宅服务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卫生间的主要功能有盥洗、便溺、洗浴及家务四项,调查中发现,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卫生间只能满足前面两项基本功能,少数卫生间能够满足洗浴功能,而对于家务功能基本上在设计时就没有进行考虑,导致洗衣机等只能放置在其他功能空间。

3.3.7. 阳台

该时期住宅的生活阳台主要用来晾晒衣服,也有的住户将生活阳台作为卧室或书房使用。被调查住宅的服务阳台基本上都被住户自行封闭,作为厨房使用。

3.3.8. 储藏空间

储藏空间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76%的居民反映户内储藏空间不足,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储藏空间。

4. 住区环境现状

4.

4.1. 道路交通现状

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道路破损现象严重,大概有过半的路面需要修整。同时,由于当年设计时未考虑到现今爆炸式增长的私家车问题,导致道路通行力不够。由于车位紧缺,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阻碍交通,交通堵塞的现象时有发生。住区管理欠佳,垃圾占道现象比较多,不仅影响车辆、行人的通行,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4.2. 绿化与环境现状

由于建设期的资金与用地紧张,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住区建设只注重容积率而忽略了室外空间环境的建设,住区内公共绿化不足,室外活动场地缺乏,无法为住区居民提供正常人际交往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同时,粗放型的设计和管理导致区内植物配置单一,景观环境单调,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呆板,而且绿地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使仅有的绿化空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4.3.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现状

这一时期的住区发展的比较成熟,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如局部道路排水不畅,下雨时积水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的通行;住区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比较紧缺;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各类市政线缆没有地埋,在空中架设的比较凌乱,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而且还威胁到了居民的人身安全等。

5. 结语

本文对住区西安市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住区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居民的改造意愿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了解居民的真实改造意愿。通过对客观问题与居民意愿的对比分析,找出客观现状和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今后的更新改造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Oscar Newman. Defensible Space. New York Macmillan, 1973

[2] 李耀培.中国居住实态与小康住宅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07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3

关键词:POE研究;入户花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4-02

时下,起着入户门与客厅过渡作用的入户花园渐渐成为居室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整个房子的亮点所在,但其处于高层建筑中,通常有别于普通的地面花园。室内设计师对于入户花园的设计和适应了解甚少,导致其设计品质有待于提高,更违背了建筑设计师最初设计入户花园的初衷,可见,分析探讨入户花园的合理、人性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解析

入户花园是在入户门与客厅门之间设计的一个类似玄关的花园,起到入户门与客厅间的连接和过渡作用[1]。花园入户是将室外花境带到室内,居民可在室内环境中享受绿色、自然,提升室内空间的吸引力,优化调整空间功能,无疑是实现绿色住宅的较佳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最大心理需求。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研究主要是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者设计之初的预想及对空间使用的预设,能否与使用者的需求相一致。住宅设计项目中的入户花园建成若干时间后,收集居住者对入户花园环境设计的评价信息,经过分析并与设计之初的预想目标作比较,全面客观的鉴定入户花园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居住者的需求,进而了解其差异性并列举派生出的问题,提出设计建议,为日后入户花园设计提供参考,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的质量。

二、居室入户花园使用状况评价分析

笔者选取了烟台市瀛洲宁海等3个带有入户花园的楼盘为调查点,针对500余户已入住的现有入户花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记录(表1),考察中发现,居室入户花园设计使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住者之所以会在入户花园中摆放假盆景,大多是因为植物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很多居住者表示种植绿植后日后落叶会带来额外的卫生管理工作,因此,大多将此空间改为储物空间。

2.77%左右的居住者未感受到入户花园设计的意境美,原因在于35%的居住者对其设计也仅仅是简单装修,空间必然会缺乏艺术性、意境美,也减少了入户花园带给我们的高品质生活情调。

3.居室入户花园的设计者缺乏专门的园艺技术指导,对花镜的设计以及绿化植物的选择不能满足环境条件的要求。对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花期等因素的考虑欠缺。此外,很少部分居住者栽种的植物没有起到净化空间的作用。

4.在入户花园设计中,部分设计师将形式追求放在第一位,过多形式的堆砌、重复,使人在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该空间也难以达到应具备的功能需求。

5.在栽培入户花园中植物时,没有充分考虑该空间的载荷,配置过重的盆槽。入户花园中宜用自重轻的蚯蚓土、煤灰为栽培介质,使其承重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三、居室入户花园设计建议

依据对烟台地区居室入户花园设计的使用状况评价(POE)结果及其分析,为了避免居住者在对其使用时出现的盲目性,力求达到功能性、经济型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为此,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文献[2-4],对居住空间入户花园设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为日后的设计与改造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入户花园设计在满足调节室内空气成分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可适当考虑放置休闲藤椅等,使其成为休闲空间。用以休闲聚会、接待,因此可以设计一些吧台等,方便空闲时间邀请朋友一起赏花小聚。也可在植物一侧,开辟一定区域设计健身区,放置小型健身器材。优化空间,功能齐全。

2.谨慎选择植物、栽培介质以及容器。选择栽种植物的容器时应考虑与所种的植物相称。宜选用外表精致美观、透气的瓷盆,或木箱等。而栽培介质宜选用腐殖土等容重较轻的。此外,应基于空间朝向选择适当的植物,首先应该是对人体健康无毒害且排除种植针刺类植物,宜种植多年生、常绿、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其次是应根据空间形式与构造合理的搭配。在此基础上,也可挂成品花盆、设计栏杆,但需把受力考虑进去,将花盆子与栏杆牢固结合起来,开设美观的木花格、竹篱笆等挂花盆。注重设计意境的构思和营造。

3.基于入户花园的光线状况改造其功能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人户花园仅数m2左右,在作为过道的同时,将其改成有效的功能空间,改建后空间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所设计户型的入户花园面积及人体工程学尺度,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观赏、休闲功能最大化。

4.入户花园宜做简约设计,可将其作为一个远眺世界的窗口,在其周边利用具有自然质感的鹅卵石,木格架、防腐木板等营造空间氛围,留有一点小小的绿化,用这些绿色来延伸出更广阔的视野。使其成为喧嚣的都市中,居住者所需要的远眺、静心思考的地方,站在这方小世界里尽收大世界的光彩,仰望天空之高远,俯瞰坡地之葱茏。

四、结语

综上,入户花园不仅使高层建筑的部分空间有着绿色的点缀,而且增添了居室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纵观居室入户花园的使用现状,是否能让使用者在其空间中感受到亲切、舒适、轻松、活力等心理感受,是急需得到解答的问题,也是此类设计需要完善的使用后反馈工作。因此,将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方法应用到分析居室入户花园设计中有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切实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和审视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总结出上述几点设计建议,使入户花园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力求将舒适、亲切的居室入户花园呈献给人民大众,同时也是设计者们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春涛,金莹莹,等.现代居室的入户花园[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71-72.

[2]盏光.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11.

[3]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4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住宅空间形态;设计原则;实例分析

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政府致力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及住房政策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建筑师在设计观念和理念上对中低收入者居住空间的关注不够。众多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

本文将从住宅空间形态设计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武汉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现状,并给出设计原则和实例分析。

一、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现状调查

目前,中国已有多种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按经济地位分类法的典型方法:“五等分法”,一般可分为5个层次:20%的高收入户、20%的较高收入户、20%的中间收入户、20%的较低收入户以及20%的低收入户。其中较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主要对应的是低端岗位、待岗或者下岗。本文参照“五等分法”,以武汉市为例,按调查统计结果来界定中低收入阶层的对象并分析其居住需求。

(一)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空间需求

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多样、复杂,但最终都要反映到居住空间。而居住空间中与人最为密切、停留的时间最长的是室内空间,因此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居民室内空间的需求。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内空间的需求可以由以下两点构成。

1.必须满足时展的居住需要。现代的住宅应该适应未来多种居住模式并存的需要。不同的居住模式对住宅的套型、面积、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个中低收入的家庭,它可能会更倾向于按自己的需求进行室内改造。

2.必须适应长期居住不断变化的需求。现代住宅一般承担着几十年的居住使命。中低收入者由于经济收入有限,很难在短期或者中期内改变生活环境。时间长了,家庭的结构自然会发生改变,住宅的大小和空间布局也因此需要变化。所以,居住内空间必须适应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家庭需求变化。

(二)中低收入住宅的调查

武汉中低收入人群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旧城区内,其居住形态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居住历史的老式房屋,如里分、骑楼;另一种是以旧城老化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老式福利房和居民自建简陋房为代表的收入居住空间。如武昌司门口、江汉路附近。

这两类居住空间的共同特点:两者的住房成套率低,设计不合理以及生活设施缺乏,很多家庭要公用厨房、卫生间;室内居住功能混乱,有的将自己的大厅当成杂物房,有的没有厨房,导致自行搭建的情况严重,住房质量差。

二、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特点,下面将阐述其室内空间设计策略应遵循原则,并给出了一个实际效果的分析。

(一)空间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近年来,在各地因装修而引起的住宅安全危害的投诉案例日益上升。设计中应注意“建筑结构安全”,“楼板承重安全”和“材料选用安全”。切不可片面追求最终装饰效果,破坏建筑原有框架结构或是使用廉价建筑材料,危害业主人身财产安全。

2.经济适用原则。中低收入家庭的室内空间设计,应在基本满足方案的基础上,尽量选取经济实惠的材料,尽可能地减轻业主因室内空间设计而带来的经济负担。设计时,应注重方案的实用性,合理划分各功能区域。

3.整体上的统一原则。设计构思立意时,就需要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文化层次、个人爱好、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条件等做综合的设计定位,形成造型的明晰条理、色彩的统一、光照的韵律层次、材质的和谐组织、空间的虚实比例以及家具的风格式样的统一等,以求设计取得赏心悦目的效果。

4.空间组织原则。住宅空间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交错空间、凹入空间、凸出空间、地台空间等13类,它们之间可以是单独存在,也可以是相互结合构成特定的空间形态。设计中应注意空间的“衔接与过渡”,“节奏感与有序性”和“围与透”等问题的处理。

(二)实例效果图分析

图1是一个中低收入小户型的改造实例效果图。老房子的老式门窗和直角形的门洞在老式楼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完全去掉它,会有危及楼体结构的安全隐患。我们把直角对直角的门洞,改造成弧形的门洞,打破了单调的空间线条,使得整个室内空间得到了很好的划分。

通过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很好地划分了室内的功能区间,满足了业主对室内空间的生活需求。

三、结束语

通过对武汉中低收入者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了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住宅空间设计原则。同时笔者也认为,要继续更好地改善中低收入的居住状况,除了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外,政府的政策投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关规范的完善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瑞林.杭州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空间布点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王斌.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5

关键词:廉租房;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与需求; 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TU24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69-04

1 引言

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廉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一种类型,与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相比,在产权性质、房屋来源、保障对象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别。廉租房是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1998年房改之后,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制定了以廉租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政策。2008年“两会”中,廉租房受到了代表的广泛关注,中央财政也从2009年起加大了对廉租房建设的投资力度,支持各地的廉租房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响应,新建了大批廉租房项目,解决了大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2010年全国建设了179.86万套廉租房,占当年建设保障性住房总量的31%。在2011年全国开工建设的千万套保障性住房中,有161.28万套是廉租住房。我国的廉租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数量急需、大力建设的同时,对廉租房相关的设计研究尚不够充分。对于廉租房设计,往往只是简单的将商品房“瘦身”。而廉租房有着区别于普通商品住宅的特定的使用人群——城镇低收入家庭。因此,低收入家庭居住生活的研究对廉租房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沈阳市低收入家庭以及廉租房租住户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两种调研方法,分析低收入家庭的家庭结构、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以及廉租房租住户的居住生活实态和居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对廉租房建筑设计的研究,总结有关廉租房建筑设计的要点与启示,以期为廉租房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2 调研概要

目前,根据《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我国廉租房的保障对象由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因此,调研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及需求,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及空间需求调研,重点是调查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沈阳市低收入家庭人口构成情况、住房与居住生活实态,以及对未来居住空间的愿景。针对低收入家庭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调研选取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区域:① 传统的老居民区。调研选取铁西区永善片区。该片区是沈阳市形成较早的居民聚居区。其中永善小区建于1987年,居民房屋多数比较陈旧,基础设施落后,但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往往30多平方米的一套住房住着一家三口甚至更多。② 关停国营工厂的单位宿舍区。调研选取位于皇姑区黄寺广场附近的纺织厂小区。小区居住者多为当年沈阳纺织厂的职工,由于工厂倒闭,职工的生活陷入困境,小区也成为了低收入家庭相对集中的区域。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因被调查者中老年人不识字或视力条件不允许等客观原因,在问卷调查中辅以访问调查法,通过结构型询问完成问卷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为城市廉租房租住户居住现状调研,重点是廉租房建设情况、廉租房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廉租房租住户的居住实态和存在问题调查。笔者从沈阳市已建成并实物配租给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小区中选取了大东区园丁园教师新村、和平区安民小区、铁西区小于新村和皇姑区昆山西路保障性住房小区四个项目,对入住的廉租户进行走访调查。调查采用实地观察法与访问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测量绘制出被访家庭的户型平面图,并用绘图、拍摄照片等手段记录北方家庭空间利用、家具陈设等居住实态,然后通过与被访家庭的访谈了解实际居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居住空间的需求。

3 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与需求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铁西区永善片区和皇姑区纺织厂小区展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回收率为91%。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的家庭结构,包括家庭人口数量和代际层次关系等。第二部分是调研对象的居住现状,包括现居住住房的套型类型、厨卫设施等。第三部分是调研对象对未来居住空间的需求和愿景,包括对卧室数量、功能的需求,对待客功能、起居厅类型的需求,对日照的需求,厨房的使用频率,对卫生间的功能需求,阳台的必要性等。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调研对象在家庭结构、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等方面反映出如下特点:

3.1家庭结构调查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组合关系和组成方式。不同的家庭人口要素和代际层次要素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因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模式。对于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低收入家庭的结构研究,住宅套型、建筑面积等诸多因素,其根源都在于家庭结构。

从问卷调查获取的136户家庭的信息来看,家庭平均人口数量较多是这些家庭比较明显的特征。经统计,被调查家庭户均人口为3.3人,高于沈阳市户均人口2.65人的平均水平。从代际层次来看,两代共处的家庭在调研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7%。其次,三代同堂家庭的比例也较高,占39%。而一代家庭主要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占总调查家庭的12%。另有2%的家庭为四代同堂。

3.2居住现状调查

① 套型

在被调查家庭中,现居住的住房以一室一厅为主,占到调研总数的64%。而一间卧室显然不能满足户均3人以上的居住需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被调查家庭的“厅”大多分担了“次卧室”的功能,成为一个居住、起居、就餐的混合空间。现住房为两室一厅的,占调研总数的14%,一室的占调研总数的22%。

② 厨卫设施

在厨卫设施方面,没有独立厨房和拥有独立厨房的家庭各占50%。其中,没有独立厨房的家庭,在其住房的原有设计中,大多将烹饪空间设置在“厅”内。这样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烹饪所产生的油烟问题难以解决,“厅”的空间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这种住房的住户大多自行对生活阳台进行改造,将其作为烹饪空间使用。但这种自发的改造,煤气、上下水的使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被调查家庭全部拥有独立卫生间,但卫生间面积大小不一,所能容纳的卫生器具数量差别很大。其中,56%的家庭的卫生间中只有马桶,26%的家庭的卫生间可满足如厕和盥洗需要,仅有18%的家庭拥有独立的卫浴设施。

3.3居住需求调查

根据调查,“卧室”和“厨卫设施”方面的困扰是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中最主要的问题。32%的家庭认为卧室数量不足或者面积太小,难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而卧室数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居、住分室”问题难以解决。这仍然是低收入家庭对现有居住条件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19%的家庭认为厨房、卫生间面积不足或设计不合理是影响他们居住质量的主要因素。

① 卧室数量与功能

经统计,136户被调查家庭户均需要卧室2.5间。其中,需要两间、三间卧室的家庭最多,分别占家庭总数的42%和45%。需要四间及四间以上卧室的家庭占5%。这样的需求是与被调查家庭的家庭结构,即家庭人口数量和代际层次紧密相关的。在调查中,通过与被调查家庭的交流得知,大多数被访者更加关注子女的居住问题,希望可以给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这样的需求体现出低收入家庭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

相比于“单人床”和“双人床”,选择在卧室里布置“两张单人床”的家庭明显较少。这说明,在面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通过“分寝”的方式为家庭成员创造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

② 起居厅功能与类型

根据调查可知,被调查家庭中47%的家庭很少在家接待亲朋好友,更有49%的家庭几乎没有在家接待过客人。由此可见,在低收入家庭中,对“待客”功能的需求不高。因此,在“厅”的设计中,应区别于普通商品住宅的“客厅”,而将家庭内部成员的日常起居、就餐的需求作为“厅”空间设计的重点。

由问卷统计结果可知,45%的家庭认为综合了起居活动和就餐功能的单厅更适合家庭生活所需。只有6%的家庭选择了起居活动与就餐活动分离的双厅结构户型。另有40%的家庭认为“厅”的面积不必太大,能够一家人吃饭和简单活动的小方厅在满足家庭使用的同时更具有经济性。更有9%的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认为,起居厅应与卧室共用一个大空间,这样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但这种使用功能的交叉必将引起户内空间使用上的不便,降低了空间质量。

③ 日照

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家庭希望起居厅优先照到阳光。这与多数家庭希望起居厅是综合了家庭起居活动、家庭成员交往以及就餐活动的复合空间的需求相吻合。因为这样的起居厅将成为他们在白天的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也有38%的家庭认为卧室应该优先照到阳光。这与他们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病人等。

④ 厨卫设施

经过统计,80%的被调查家庭每天会在家中做饭。这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开支,这就使低收入家庭住房中的厨房设计与同是小面积户型的青年公寓有着显著的不同。青年公寓中,因上班族大多在外就餐,对厨房需求相对较低,厨房大多被最大程度的简化,甚至只保留操作台面和炉灶。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中,厨房的使用率很高,这就要求厨房具备完备的功能,满足家庭生活的各种烹饪需要。

72%的被访家庭希望卫生间具有如厕、盥洗、洗浴、洗衣等相对完备的功能。在卫生间这一住宅中面积较小的空间内,如何使其在满足私密性要求较高的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的舒适性显得尤为重要。

⑤ 阳台

所有的被访家庭都认为阳台非常必要。在深入交谈中得知,被访者大多利用阳台空间储存杂物、晾晒衣物,甚至将其改造成厨房使用。阳台面积虽小,但在实际使用中利用率很高。由此可见,在廉租房设计中,阳台不可或缺。

4 城市廉租住房租住户入户走访调查

本次调查中,笔者共走访了大东区园丁园教师新村、和平区安民小区、铁西区小于新村、皇姑区昆山西路保障性住房小区共4个小区,每个小区随即选取了3户廉租住房租住户进行深入调研。选取的对象中,入住廉租房时间最长的为8年,最短的为半年,家庭构成涵盖单身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等,家庭人口从1人到5人不等。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从中归纳出现有廉租住房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的廉租房设计中应该关注的因素。

4.1套型类型单一

因廉租房具有社会保障性质,有较高的社会敏感度。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为了所谓的“公平”,在同一小区内,往往采用同一个单元平面进行组合,而在一个单元平面中,虽然各户间套型平面不相同,但着力追求不同套型面积相同。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廉租房小区内廉租房套型面积相同,类型也非常少。而套型类型单一的廉租房无法满足不同家庭结构的廉租户的居住需求。这样就会出现有的人口较多的家庭居住十分拥挤不便,而人口较少的家庭房屋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浪费。

4.2面积不足

调查中发现,廉租房租住户大多存在因面积不足造成居住使用不便的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实物配租廉租房的单套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而实际操作中,廉租房面积以45平方米左右居多。而这样的面积套型多为一室一厅,且不同程度的存在卧室数量不足、没有独立封闭的厨房、“厅”空间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居住其中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质量。

4.3起居厅使用不便

在普通商品房中,起居厅通常与餐厅分设,主要承担待客和家庭成员日常起居功能。在廉租房设计中,出于经济性考虑,起居厅往往兼具餐厅功能,提供就餐空间。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廉租房租住户因卧室数量不足而只能让起居厅同时承担次卧室的功能。受套型总面积所限,本就不大的起居厅要同时兼具次卧室、家庭起居、就餐等功能,必然难堪重负,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而且,家庭起居、就餐等公共活动也与次卧室对私密性的较高需求相矛盾,降低了起居厅的使用品质。

4.4缺少独立厨房空间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廉租房缺少独立的厨房空间。这些廉租房在最初的设计中,都是在起居厅中设置开敞式的烹饪空间。但这种开敞式的烹饪空间与我国北方的烹饪饮食习惯不相适宜,在实际使用中深受油烟等问题困扰。因此,这类廉租房的租住户大多利用阳台作为封闭的烹饪间。但这样的改造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自发改造的煤气管线存在安全隐患,北方冬季气候寒冷而阳台没有采暖致使上下水管线极易冻裂等。

5 对廉租房建筑设计的启示

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调查,分析总结了低收入家庭的家庭生活特点和居住需求、现有廉租房在居住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这些家庭对居住改善的美好期望。这些成果对廉租房的设计均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可以从经济性、适应性、舒适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概括。

5.1经济性

作为住宅,廉租房要满足家庭生活中休息、起居、学习、饮食、卫生和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而与普通商品房相比,作为低收入保障性住房的廉租房又受到面积上的限制。因此在廉租房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性。

① 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制定经济合理的面积标准。

② 通过对相关政策、低收入家庭居住特征及人体工学原理的深入研究,确定合理的户型类型与面积的匹配关系。

③ 在设计中根据该地区低收入者的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的因素确定各户型的比例。

④ 户内格局及面积分配要科学合理,在满足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2适应性

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廉租房具有“只租不售”的特点,因此,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将有不同的使用家庭。而对于某个已居住在廉租房中的家庭而言,在其居住过程中家庭人口数量和代际层次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廉租房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以及同一家庭因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居住需求的变化。

① 减少固定的墙体,利用轻质材料、透光材料、多用途家具等活动构建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② 模糊功能区域,将各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的界定。

③ 通过预设门洞的方式,为未来户型的合并与拆分提供可能。

5.3舒适性

作为低收入保障性住房的廉租房固然以经济性为前提,但这并不代表在设计中可以忽视居住的舒适性。这设计中应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既有相互间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使他们各得其所,为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生活获得舒适的效果。

① 功能空间的设计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尽量做到相对舒适。

② 受廉租房住宅面积标准所限,在各功能用房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使用上的时间差,通过空间的复合利用提高住宅的舒适性。

③ 通过设计创造良好的空间物理环境,提高廉租房的居住舒适性。

6 结语

本文采用调研分析的方法,对廉租房建筑实际进行初步研究,总结出对廉租房建筑设计的启示。虽然样本数量有限,但通过两个阶段的调研收集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信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廉租房的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从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和需求出发进行研究尝试,但还是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希望今后与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龙灏.城市最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研究——重庆市廉租房体制及其选址与设计探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6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合理布置空间场地,以满足居民心理、生理和生活的需要。本文通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胜利西安置区景观设计工程实例,对居住区外环境的设计原则、道路景观布置等要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居住区;空间感;外环境;设计原则;植物景观;以人为本;方案探析

1项目总体概况

1.1居住区外环境定义

居住区建筑外环境是指居住社区中的室外空间环境,包括空间系统及其中的人造物与自然物。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应人们的居住环境中的“社区”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实体。

1.2项目现状

本小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原合江省省会、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本小区从使用功能上分为居住部分和商用部分,小区的西侧主要为居住区域,东侧主要为商业区域,设计为风格独特的商业步行街。

2项目设计原则

本次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打造一处绿色的现代生态景观,布置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着重强调外环境与建筑主体的有机融合,营造一处安逸、舒适、环境宜人的现代化绿色社区。

2.1道路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道路一方面要保证交通功能的流畅性,保证居民的正常出行,为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的出行设计特殊道路;另一方面,道路也可以融为居民区景观的一部分。

2.2合理规划设计空间的景观

大尺度的空间适合于居住区的中心景观庭院,而小尺度的空间适合于居住区集中的户外庭院。本案景观设计中结合人居需求、小区功能设施及佳木斯市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功能区划分的。中心生活广场设计为通过植物品种配置设计、铺装设计、小品设计及小区导示系统设计等方式,提高空间标示性及趣味性,提升小区档次。综上,本案在总体设计上将小区分为商业空间外环境和居住空间外环境两大部分,居住空间平面外环境又分为中心生活广场区、儿童游乐区、休闲健身区三个景观分区,竖琴广场、儿童游乐场、休息空间、健身广场等景观,构成丰富的景观,同时各区之间相互衔接、渗透、处处体现现代、艺术这两大主题。

2.2.1中心生活广场

景观区入口采用植物进行空间围合,铺装中央花池。景观区中部采用现代风格雕塑,色彩样式与小区整体风格一致,整体高约3~4m,达到地标性效果。雕塑基座为混凝土结构,基座高约0.5m,外饰文化石,以艺术手法表现“竖琴”、“演奏艺人”等艺术性内容。广场内树池采取规则式放置,材质选用混凝土仿木结构,树池尺寸为2×2m,供小区居民休憩纳凉之用。

2.2.2儿童游乐区

本次设计在东南侧设置为儿童游乐区。在广场 上铺设彩色沥青地面,绘画卡通动物图案,同时设置彩绘墙来呼应地面设计,突出儿童游乐区的娱乐性。在南侧设置一处沙坑广场及儿童滑梯,为小区内的儿童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游玩空间。

2.2.3休闲健身区

将坐落在本区域西侧的一处居住区空地,通过设置花架座椅、健身器材及休息座椅等设施来满足区域内居民对休闲健身场地的需求。

2.2.4商业区

商业街两侧建筑首层均为商服,故设计中不考虑使用大面积绿化,而是采取铺装的方式:北侧商业街入口处铺装呈向南聚拢方式,引导人们进入商业街;入口处两侧相对设置花池,中间较高,丰富竖向变化;K#与H#、D#与J#建筑间景观样式延续商业街铺装形式,利用铺装的变化及植物的运用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街景观。

3设计布置植物的选定

居住区室外景观与绿化的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修饰,应结合自然生态,将建筑主体、外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建立综合立体的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塑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有季相变化的延续性景观效果,突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花、叶、果、枝的观赏特点,利用植物点、线、面布置及色彩搭配来加强空间的韵律感,丰富景观的层次。此次种植设计采用以黑龙江乡土树种为主,体现乔、灌与草花相搭配特色。乔木主要有黑松、青扦、樟子松、糠椴、糖槭、五角枫、水曲柳、核桃楸、黄檗、拧筋槭、丛生白桦、山桃稠李、榆树、丛生花楸、金丝垂柳、金叶榆、山荆子、山梨、山杏等。灌木主要有暴马丁香、紫丁香、金银忍冬、榆叶梅、东北连翘等。草本花卉有石竹、芍药、荷包牡丹、八宝景天、羽扇豆、玉簪等。

4铺装设计的选择

通过对佳木斯市周边居住小区现状的分析,发现北方小区景观色彩相对单调乏味。为了提高小区品质与景观精细度,需要从规划到后期维护都要重视硬质铺装的选择与施工质量。本次居住区绿化工程铺装设计材质主要以水泥砖、石材为主,其中园路主要采用水泥砖搭配花岗岩边石,人行道宽度分为2.5m。纵坡设计考虑道路排水要求,为保证道路排水,考虑区域地形条件,最小纵坡不小于0.3%。由于所处地区为东北,故铺装色彩要突出暖色调,同时配合小区建筑及植物达到多彩的空间效果。铺装材料表面均做防滑处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路面铺装材料,其品种、色彩、质地、规格符合质量要求,同时,石质材料要求强度均匀、抗压强度大于30MP,水洗石、卵石要求细滑、耐磨、表面清洁。

5无障碍设计考虑要点

居住区中的道路系统在人性化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所有年龄层次及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便利、安全的道路系统。故在设计中为残障人士在广场入口、人行园路的各种路口设单面长方形缘石坡道,坡面平整,且不光滑,并且在路口有警示设施,保证其出行安全。

6结语

居住区作为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外环境景观设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档次,展示着小区居住的品位。只有景观设计与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高度融合时,设计才能为居民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张欣萌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毕晓莉,郭兴华.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甘肃科技纵横,2007(第36卷)第2期.

[2]刘崎.浅析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几个问题与对策.山西建筑,2006年7月(第32卷)第14期.

[3]李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探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31卷)75-76.

[4]杨波,张韵宁,王德君.关于居住区户外环境功能要求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1998年3月46-48.

[5]程朝霞,司新林,王静.北方城市居住区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思考.农业与技术,2009年3月(第29卷)15-18.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7

关键词:居住区;性别差异;户外活动空间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眼光也从室内转向室外,居住区的户外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居住区户外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所。是人们选择住家越来越重要的依据。

对于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角度主要以人们居住的舒适度或者不同年龄层次的使用人群来考虑。研究内容大多是关于如何营造乐观积极的户外空间环境,如何营造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以及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究。在居住区实际规划设计中,户外空间设计上主张通用设计,理念上更多关注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人性化。而健康的青壮年使用者则往往被忽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无意识地以一种来进行无关乎性别的设计,性别空间存在和人们对性别空间需求并未被重视,使得设计出来的户外空间并不一定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本文基于性别的角度,对湖北居住社区的户外空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不同性别的居民对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使用的差异性。

2 数据获取过程

本文研究所需数据于2014年6月通过对湖北居住区居民实地考察与问卷获取。问卷内容包括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在所在居住区户外活动的现状与主观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和对户外环境满意度三部分。发放的问卷100份,男、女各50份,收回有效问卷男性45份,女性50份,选取的调查对象分布在各个小区各个年龄层,保证了数据样本的随机性与代表性。

3 调查结果

3.1 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居住区休闲广场、公共绿地,健身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场所。

居住区休闲广场一般设于住区的人流集散地,如中心区、主入口处,为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提供了主要场所,如现在全国风靡的广场舞,小朋友学溜冰、滑板车。广场周边的树荫和休息座椅为居民提供了休息交流的空间。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以植物为主,和周围的山水地形以及建筑小品构成不同的户外空间。

城市住区内的室外健身场所,包括了专业的运动区和一般的健身运动场。小区的专用运动场多指蓝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和室内外游泳等,一般健身运动场就设置比较随意方便使用的健身器材。居住区的健身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所不同。

儿童游乐场一般是在景观绿地中一个开敞的区域。地面铺设时防止摔伤的橡胶垫,上面摆放大型组合玩具,是开发商为吸引客户为低龄儿童准备的娱乐交流场所,同事也可以促进父母之间的沟通。

3.2 不同性别的人流活动特征

通过参与性观察和调研,得出不同性别人群活动的特征:

中老年女性在8~9点钟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广场,主要是进行跳舞、打太极等晨练活动。也有一部分分布在健身场地和儿童游乐场。这时候的中老年男性大部分集中在广场周围或者是树荫底下的长椅围观、坐着聊天。正午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出来活动,大概在下午7点以后出现了一天中的最高峰。大部分小朋友在妈妈奶奶的陪同下到广场活动。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人群已经达到高峰。其中大部分还是中老年妇女,也有一部分的年轻女性和中老年男性。

在运动场所和中心广场比较开放的空间活动的人群女性偏多。树池花坛边的长椅和可以坐的比较私密的空间则更受男性欢迎。

3.3 通过数据统计进行特征分析

3.3.1两性平均每天户外年活动人数比较

通过对居住区户外活动人数平均值进行统计对比,发现女性在户外的活动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如下表1。

3.3.2两性在小区户外活动时间分布

活动时间分布上,受到夏季炎热天气的影响,女性活动的高峰期分为上午时段和下午时段。男性户外活动的高峰期则集中在下午时段。而在晚上9点之后,女性的户外活动相对于男性明显减少(图1)。

3.3.3两性户外活动空间使用现状与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参加各项户外活动的人数多于男性。其中大多数女性选择跳广场舞、散步、观景聊天、。男性选择散步、和一些健身运动如图2。而在这些活动方式的需求上,女性更倾向于广场舞之类的热闹欢快的集体户外活动。男性则更倾向于如散步、健身这种相对安静的活动。这体现了两性在户外活动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通过现状与需求的对比,显示女性对户外空间的需求较多,与现状差距较大,她们希望有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男性相对于女性对于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满意度较高。

3.3.5性别户外空间现状与需求对比

研究发现对户外空间的需求上,性别差异在小孩子和老人之间没有大的影响,反而在青壮年之间影响比较大。老人和孩子是居住区户外活动的主要人群。户外空间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他们的需求却往往忽视了压力最大的青壮年。也就忽视了他们的性别差异对居住区户外空间需求的影响。

何玉

第二作者:黄艳雁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8

关键词:居住区 商业建筑 设计 空间设计 问题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总体的状况而言,实际上,矛盾在于“商”与“住”这两个方面。

1.1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方面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整体规划应该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来实现,这样才能较好完成建筑本身溶入社会中的要求。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的开发持有控制权,而开发商需与当局结成开发的伙伴关系,以确保开发的合理性。而在国内,开发商拥有较大的变动权利,这样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诸如,规划的滞后、分期建设、分批入住,导致达到规划的终极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影响居民生活。同样,规划规模的不合适,有些居住区开发商将投资和开发的重点转向商业地产,出现了商业建筑的开发过度,结果导致商业建筑“供大于求”,对居民生活造成巨大的浪费。

1.2建筑内外部设计方面

(1)内部空间处理不当

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在空间处理方面较为草率,平时生活中经常看到居住区多层建筑中,往往一层的经营和销售比较红火,但是因为没有提供通往二层及以上部分的通道,因此销售和出租均受到影响。

(2)外观设计不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住区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而大多数店面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缺乏特色,不能和外部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商业建筑与居住区没有衔接。与之相反,一些商业建筑则是一味的为了博得眼球,刻意的使用一些花哨的外观,其主要缺点是忽视了商业建筑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和居住区的形象格格不入,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1.3商业主题定位方面

最近几年居住区商业建筑中,独立的大型的步行街较为常见,这种商业建筑设置是对传统的I临街铺面的一种革新,开始的时候会给人以方便清新的感觉,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商业建筑模式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正是这种一站式的购物街,包含的东西大多相同,时装、百货、休闲等等一应俱全,这样就失去了其个性元素,造成商业主题定位的模糊,区分困难,最终导致经营不佳。

2、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方法

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分为两种,内部空间设计和外部空间设计。内部空间主要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起来的,一般是使用诸如墙、柱、屋顶等建筑实体围成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但包括建筑的室内空间,同时也包含由建筑实体围成的内街市、内庭院等等。相对于内部空间,外部空间是指由建筑实体分隔而成的属于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间,很容易受到气候,温度,阳光等的影响。

2.1内部空间围合和开敞的变换

围合与开敞的变换,在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可以使用灵活多变的隔断要素进行设计手法的变换。例如,对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内部空间,中间可以使用具有分隔功能的隔板隔断,进行灵活的分隔。打开后成为一个连通的整体空间;收起来,可以变成几个或者更多的小的独立空间。通过变化的隔板,实现各个独立空间的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满足居民在商业建筑中进行不同活动对所需空间的要求。

2.2内部空间的竖向高差的变换设计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竖向高差的合理变换对于内部空间设计至关重要。高差的设置可以区分不同领域。一般可以采用多种高差设计手法来实现内部空间的二次划分,从而到达―种特殊空间的效果。比如,通过台阶处理地面的高低变化,连接高低不同的空间,营造出一种动人的线造型。在多功能空间或者内部空间有限的地方,将台阶作为休息设施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同时,当基面之间的高差较小时,可以将不同边缘空间有效的划分,保持空间的连{卖眭,使身体容易接近。

竖向高差的设置对于商业建筑设计中有利也有弊。其不足之处在于占据的空间较大,因此在居住区集中式的商业建筑中一定要慎用。

2.3内部空间物理环境设计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物理环境设计要素包含:材料和质感,光环境和色环境以及声环境。物理环境设计对于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材料和质感设计

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主要的形态取决于空间界面的形状构成方式。界面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材料分为人工和自然材料两种。自然材料淡雅含蓄,具有亲切感。人工材料色泽鲜明,富有时代气息。合理的选择变化可以达到丰富的效果。材料的质感要求注重整体性,在统一中求变化,以体现商业环境自身的气质。

(2)光、色、声环境的设计

光使得建筑产生了生命力,没有光就没有空间造型。光环境设计可分为自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两类。在居住区商业建筑中这两类设计都非常重要,一般从利于环保,以人为本等角度出发。

色彩具有改变物体形状及空间形式的功能,创造舒适的色彩环境不仅可以弥补某些建筑设计上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向顾客传递一种性格和信息。

和上述两种环境设计一样,声环境同样是内部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中,某些利于舒缓人们压力,消除空间噪音的设计元素是利于改善声环境的,诸如,雕塑、柔美的音乐等。

2.4外部空间的设计

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主要是指依托商业建筑之外的室外空间,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的从自然环境中界定并加以改造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外部环境。

(1)商业广场

一般的商业建筑如果定位于道路的交汇边缘,则在此地带对于行车的视距与交通安全、人流的聚集与疏散、车流的组织都需要适当的安排缓冲地段。商业广场不仅用于人流的疏散,并且可以作为商业活动的舞台,这种形式活泼自由,充满轻松的氛围。有力的增强了城市活力,吸引了顾客,可谓是一举两得。

(2)沿街退让

这种外部空间设计是一种紧临道路而设的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可在街道的边缘地带平行于街道退让出属于建筑红线范围之内的私有空间。它可以搭造建筑与居住区和城市之间的桥梁。

(3)建筑周边灰空间

柱、廊、棚、架等都属于商业建筑周边的灰空间,这些结构具有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共同特点,和室外空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和室外空间相比,它可以使人们少受到自然不利条件的影响,起到保护作用。

3、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的发展建议与方向

3.1对我国当前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的建议

总的来说,我国现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还比较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缺乏特色,设计手段雷同等。

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建议:(1)使用全过程设计系统。使用一整套有特色的设计与服务,达到独特的设计理念并开拓全新的城市商业

建筑空间。每一项设计,不单是一个设计,更是一个真正为居民服务的作品。(2)针对具体设计实例,完成与周边环境,人文要求,商业气息等结合的创造性设汁。

3.2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1)街区型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发展方向。街区及底层一般多是商业建筑,内部为住宅。这种布置模式,可以方便利用现有城市资源,同时可取长补短,根据周边环境有机整合整体设施。(2)居住区商业建筑集中化,多种商业经营和城市交通系统有机结合。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这种居住区商业建筑集中化和大型化必然成为主流。

4、结语

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设计中创造多元化与立体化的商业空间,实现人们向往的空间环境和心里预期,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应该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的浓缩的写照,对于传播物质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泉.浅谈居住区商业建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2]郭旭博,韩永杰.浅析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9(1 2)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9

【关键词】居住的本质;过渡空间;居住模式;与自然关系

1、理查德·努特拉的思想

1.1伟大的建筑师

理查德·约瑟夫·努特拉(richard joseph neutra),是国际主义运动非常重要的的一位建筑大师。他出生于奥地利,后移民美国,他深受包豪斯风格的影响,整个美国后来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包豪斯和其他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家的思想和建筑形式,都是由于努特拉的铺垫。人们经常把他与赖特相比,“当时全世界的建筑家,除了赖特之外,大概没有哪个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如此注意建筑和环境的密切关系、室内和室外的联系方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努特拉的思想上有着和赖特相同的看法,但是,两位大师虽然在建筑思想上有苟同,但在其他方面却截然迥异。他非常注意设计低收入住宅,而赖特毕生都为富人设计;他反对风格,而赖特却追求风格;他主张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培养出许多重要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家,而赖特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遵循他的方法设计,不允许个人发展,因此他基本没有培养出建筑师。所以与其说努特拉的思想与赖特的吻合,不如说他的设计思想与密斯、格罗皮乌斯更加接近。

1.2“居住的本质”思想的提出

居住本质这个问题是努特拉在设计住宅建筑时提出的,这是因为他的设计主要是在美国的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当时那里还没有完全开发,仍是开阔的、晴朗的、和自由的,这种环境对努特拉影响很大,在他设计住宅中得以最好的诠释。

他指出居住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庇护所,而应扩展到生活的品质,考虑日照、室外环境和室内的关系,尽量密切内外关系。

努特拉毕生设计大量的住宅,比较著名的有考夫曼的“沙漠别墅”、约翰.奈斯比特住宅、德.舒瑟斯住宅、特利曼住宅等。在这些住宅中他都强调了设计的核心是生活本质,通过不同地点的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设计现代住宅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日照与户外环境和室内的关系,密切内外关系已达到他争取的真正的居住的本质目的。

2、当代中国居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封闭式的社区模式

在《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一文中写到“中国封闭社区的特点主要有:门禁式管理、现代化设施、优质景观和高绿化率,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与欧美化;经济条件是居民遴选的唯一准则。”这里不难看出现代封闭式的社区住宅模式存在相当大的缺陷,高度的门禁式管理,加上发达互联网使得邻里之间接触的次数越来越少,此外开发商为了商业利润减少用地面积,不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建设的居住建筑仅仅能够满足日照间距,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缺乏整体考虑,更别谈居住的品质问题了。

2.2集合式住宅模式

近年来,我国在集合住宅的设计方面几乎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大量相似的住宅在各个城市被建造起来。然而,这种模式常常并非最优方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集合住宅的设计与建造业突飞猛进。但是,由于种种局限,当前的集合住宅仍存在着下列问题。首先,重视外部形态而忽视内在品质,其次,重视私密空间而忽视过渡空间,最后,重视人工景观而漠视自然环境。

3、回归居住的本质

3.1室内外过渡空间的设计

在过去的单位大院里,虽然也是属于一种封闭模式,但是一个单位大院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在对社会七十年代人群进行调查时,他们回忆当时的生活状态:“邻居会经常串门,随时可以帮助照顾孩子,帮你做一切事情,随时照顾你们家的安全,出去两个月都不用担心,那时我们有很大的安全感,现在都不敢,对谁都不放心”。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在的生活状态和以前的完全不同。我们对外界有了防备和猜疑,我们的安全不能依靠邻里,而是一群职业保安,门一关,你和外界就完全隔离。室内外处在一种无过渡状态中,因此我们现有的居住空间,由极度封闭的室内到完全对整个小区开放的室外,是一种缺

少中间层次的居住形态。所以我们要重新提出居住的本质的要求:不是对完全封闭自我,而是试着与室外对话;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是以人为本,社会才能和谐,每个人就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努特拉早在二战时期就提出设计的核心是居住的本质,在设计住宅建筑时考虑日照,考虑室外环境和室内的关系,要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要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等等。虽然他的这个思想已经过去了快一个世纪了,但它的内容却永远不会过时,室内是人的居住空间,室外是自然空间,我们要努力的把二者结合,建筑就是要起到把人类带到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去。努特拉设计的考夫曼沙漠别墅就是很好的例子。起居室与车库和客人房的联系主要是室外走廊,三者之间走动还能贯穿着户外景观进行。突出的部分与室外相连接,将室内的视线延伸到室外,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和好的融合在一起。诺特拉还通过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玻璃利用把有限的室内空间延伸到室外去。如果在我们今天的集合式住宅设计中一直贯穿努特拉的这种和谐的设计思想,我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会转变的更好。

3.2注重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入自然

住宅设计不仅要重视室内外的关系,还要注重住宅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现在我国的住宅以集合式的封闭住宅模式为主,以小区形式出现,小区内的规范绿化成为仅有自然环境。盲目追求园林化和过分强调景观轴线,可供人们驻足停留并进行交往的亲切尺度空间减少。1928年,努特拉为罗维尔博士设计的别墅,他称其为“健康别墅”,因为它除了具有明显的室外活动与娱乐区域外,它还与大自然中健康的因素紧密相连。罗维尔别墅建造在陡峭的山坡上,可远眺波浪壮阔的太平洋和圣莫尼卡的山脉,夜晚还可俯瞰灯火通明的洛杉矶夜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1983年设计的六甲山集合住宅。也是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他曾经这样说过:“希望我设计的六甲山集合住宅每一户都有自己家的大阳台,能使住户体会到外部空间生活的乐趣。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在大阳台上种上一些植物,时儿举行一些聚会等等。”这是对六甲山集合住宅最好的诠释,他所做的住宅正如他希望的那样完美。生活那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他设计这个住宅的愿望。

4、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住宅是生活环境中最小的空间组成单位,不仅是最私密的个人场域,也是每日使用时间最长的空间场所。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求理想的居住模式,各个国家都做着不同的努力,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居住模式,当前居住空间的发展到满足居住者的基本需求已不成问题,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居住空间又该注重从哪些方面提高居住品质呢?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很显然,开发商给出的答案并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虽然他们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条目,但与我们所需要的个性和活力相去甚远。我们不是否定当前的住宅模式,因为集合式住宅模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前社会的一种趋势,我们无可否认,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不足、认识错误,从新认识居住的概念,重新定义居住的本质,在以后的住宅设计中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5、总结

努特拉的设计在和谐设计中只是一个缩影,在选址上、布局上、在材料选择上、材料的合理运用上,无所不用其“居住本质”的和谐思想。在当代的中国住宅设计中,建筑形式琳琅满目,什么才是最适合当代人的居住环境,我们不是去膜拜前人的建筑创造和设计理念,而是应该在前人的设计中学到那最本质的语言:人与建筑、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篇10

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