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源管控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0 17:57:28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1

[关键词]风险预控;安全管理;煤矿安全;危险源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156-01

前言

安全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须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近些年全国发生的几起大的煤矿安全事故说明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十分尖锐。基于风险预控的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种事前预防的管理模式,它可以很好的防止煤矿企业事故的发生,而且它可以不断修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不断优化安全管理的质量,能够实现煤矿企业的长效安全。

1 风险预控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内涵

风险预控下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全过程分为危险源识别、日常监测、预控中心信息处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五个部分,相互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具体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削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同时它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循序渐进不断修补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长效安全管理。它具有闭环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及时性四大原则,能够降低煤矿生产系统的风险,根除重大事故的发生,能够做到实时正确地预警,能够根据生产系统里不同的子系统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正确的预警方式,能够在日常监测中随时向预控中心传递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事故的因果链。

2 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必要性

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是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和起点,它可以为整个系统的实施、运行和保持奠定基础。

2)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可以使煤矿企业对其生产活动范围内的安全危险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体的评价,可以全面掌握当前生产系统中的安全风险状况。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可以使企业能够持续识别、评价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使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持续改进。

3)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是煤矿企业主动开展本质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煤矿企业更好的履行其基本生产安全法律义务的重要保证。

4)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实施、细化和补充,降低了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3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全过程

煤矿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安全生产风险预控过程中,应结合生产实际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工作方法和步骤。通常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步骤如图1所示。

3.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是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危险来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的缺陷。

危险源辨识是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前提和基础,危险源辨识的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工作是否有效。因此危险源的辨识应该全员参与,在整个煤矿企业中进行,覆盖该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和设施的各个方面,使危害能够全面的辨识与控制。煤矿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编制全员危险源辨识调查表,要求企业的员工全员参与,认真填写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危害。然后再综合使用危险源辨识的各种方法,对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作进一步的辨识,以期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辨识出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

3.2 日常监测

日常监测是指煤矿企业通过全面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日常的生产活动进行监测,主要的任务是检查日常生产活动中是否出现了辨识出的危险源以及是否产生了新的危险源,并将监测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预控中心。如果检查人员发现了已经辨识出的危险源存在,首先应该根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和经验采取初步措施,比如停止生产作业、疏散工作人员到安全地点等,然后将发现的危险源和采取的措施立即汇报给预控中心。

3.3 预控中心信息处理

预控中心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的管理部门,是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预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企业风险预控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企业的技术骨干,负责企业风险预控工作的日常管理;企业各生产单位的基层领导和技术人员,负责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

日常监测的信息反馈到预控中心后,预控中心要组织人员立即对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出现已经辨识出的危险源,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检查是否出现新的危险源。如果没有发现危险源,则继续进行日常监测。如果发现危险源则对危险源进行评价。

3.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预控中心判定为不可容忍的风险,应该系统的进行原因分析,本着避免人员伤亡、消除危害和降低风险的原则,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草案计划,论证其可行性后予以确定。

因煤矿企业大规模连续生产,且具有高危险性的特点,所以煤矿企业应该对生产系统中的风险采取分级风险控制,将不可容忍的风险分为部级不可容忍风险、公司级不可容忍风险和科室级不可容忍风险等,分别制定“不可容忍风险控制改进清单”,相关执行部门根据措施要求实施控制和改进。煤矿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容忍风险的控制改进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新建、改建、改造等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技术性措施;另一类是通过修订企业的管理程序和作业规程、标准,制定并落实监控管理措施、落实应急预案,或建立互相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或通过安全生产目标等管理性措施控制风险。

3.5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和实施

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包括对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准备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新的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应由预控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论证其充分性和可行性,经过讨论确定后,批准并实施。相关的责任部门、岗位人员在实施措施前应经培训学习,确认已理解并能按措施要求实施,预控中心应对风险控制措施

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未能达到要求时,应重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达到要求时,应予以标准化,巩固成果。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计划的控制措施能否使风险降低至可容忍程度;②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③是否已选定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④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结束语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它的核心是对煤矿企业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日常监测、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制定出风险控制的措施。这是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煤矿企业控制生产经营风险,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杜绝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建芳.风险预控下的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5).

[2] 唐功利.试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J].科技风,2014(05).

[3] 顾八信.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09).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控制措施

一、总则

(一)背景

为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公司自我牵制机制,加快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步伐,保障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高品质的实现,根据公司的《公司章程》、新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了确保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逐步实现权责明确、和超前的科学管理。

公司通过对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检查,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防止和纠正违纪行为。保证国家法律、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及公司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制度,使公司全部部门、人员形成一系列的预算控制体系。

保证公司所有被授权业务活动,均按授权权限进行,促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有理、有序、协调发展。

保证对公司资产的变化,及时记录、跟踪,防止资产毁损、浪费、盗窃并降低减值损失,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公司全部经济事项和数据真实、完整地反映,反映的会计报告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有关规定。

严格按照公司《财产盘点管理制度》按时盘点、账面资产和实物资产核对相符,对出现的错误和误差,查找原因,及时纠正,防止舞弊。

(三)建立内控制度的考虑要点

公司内部控制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各个业务环节,建立合理合法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内部环境:是指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运行、制约及其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司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风险理念、经营风格、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反舞弊的机制等。

目标设定:是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战略方针根据市场风险的变化设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年度计划,并且在公司各个层面上进行分解和落实。

事项识别:是指公司经理层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事件进行识别和判断,鉴别风险和机会,分清优势和劣势,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风险评估:公司风险评估是公司管理层对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辨别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采取应对策略的全部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风险:是指对实现公司目标可能产生的不确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形式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资源供给的贫乏,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融资环境的变化、债务风险、市场竞争、行业竞争等一系列的经济因素。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技术、工艺的改进提高、电子商务的介入等,另外还有来自于公司内部的风险,如: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备造成决策的随意性、执行缺少监督,工作完成没有检查都将是我们公司将来发展壮大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次内控体系建设主要是针对来自于公司内部风险的防范,从而达到抵御来自外部风险的目的。

风险对策:公司管理层按照公司的风险特征、实际情况和公司对于内外风险的承受程度,采取规避、降低、转移或接受的风险应对方式,以及所制定的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活动:公司管理层为确保风险对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程序。控制措施要结合公司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生产成本的控制、检验、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资金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绩效考核制度、信息披露控制、产品技术控制等内容。

信息与沟通:信息沟通是指识别、采集来自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并将信息以适当允许的方式在公司有关层、级之间进行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全部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先提条件。信息沟通主要有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公司内部与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检查监督:是指审计部门根据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检查公司内部控制效果,对其进行监督、评价的全过程。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将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形成书面报告,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有效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监督检查主要通过持续性监督活动、专项监督评价或者两者结合进行,对内控制度存在的纰漏,提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等。

(四)遵循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地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具体体现在公司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从各流程中体现出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控制环节,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空挡和漏洞。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控制,针对高风险领域和环节发生的业务与事项,制定更为严谨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

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为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较合理的保证,公司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对已经建立和正在实施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仍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和处理。

制衡性原则。公司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要适应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保证各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合理制定,应该具体体现公司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情况以及具体环境等方面要求,并随着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变化,管理要求的变化等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成本效益原则。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公司应考虑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在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不设置相应控制可能产生的损失之间做出理性的判断,进行权衡和取舍,争取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益的有效控制。

二、内部环境

(一)概述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

(二)关注要点

1.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企业要实施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

2.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

企业如果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会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会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果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企业发展战略可能难以实现;如果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则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而如果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又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三、控制措施

(一)组织架构

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即“三重一大”),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二是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三是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四是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

(二)发展战略

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五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六是设立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三)人力资源

一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也就是,人力资源要符合发展战略需要,符合生产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尽可能做到“不缺人手,也不养闲人”。二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这项要求实际上意在强调,企业要选合适的人,要按公开、严格的程序去选人,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三是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已选聘人员要进行试用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如何留住引进来的优秀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五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四、内部监督

(一)日常监督

公司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内控体系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内部控制体系维护的方法、建设标准的变更、监督与考评工作等进行规范,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安全、稳健、有效运行。

1.获得内部控制执行的证据。获得内部控制执行的证据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必要的、相关的证据以证明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功能的程度,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公司管理层通过总经理办公会、经营例会等形式,收集汇总各部门的信息,监督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总部机关、子公司通过经营分析等形式,汇集各方面信息,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使潜在问题得到反映,从而对经营效果和财务报表质量进行监控。

第二,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签署年度报告确认其实施和维护内部控制程序的责任;同时,子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签署声明。

第三,各单位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开展测试和评价,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各单位内控与风险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本单位综合检查组,依据公司的相关要求具体开展测试工作,并在测试以及评价工作结束后,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

第四,内控与风险管理部门每年根据风险导向,对测试范围进行确认,并随时对新增业务单位以及发生业务变化导致重要性改变的业务单位进行跟进确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公司内部控制测试和综合评价工作。

第五,审计、监察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办法,通过审计、纪检监察机制、效能监察等工作,加强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督。

2.外部反映对内部信息的印证。外部反映对内部信息的印证是指来自外部关联方的信息支持内部生成的信息或反映内部问题,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公司接受外部监管者的检查监督,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汇总、分析检查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并检查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

第二,公司通过召开客户座谈会、检查客户的投诉记录、走访客户以及向客户公布企业监督单位的联系方式等措施,收集客户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并监督检查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

第三,公司与外部单位进行往来账项的函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3.会计记录和实物资产的定期核对。会计记录和实物资产的定期核对是指定期将信息系统所记录的数据与实物资产相比较,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公司制定相关实物资产的管理办法,明确定期盘点的具体要求。

第二,各单位根据上述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定期对固定资产、存货、现金、票据和有价证券等进行盘点,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4.内外部审计建议的响应。内外部审计建议的响应是指管理层对内外部审计师提出的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提出的管理建议通过召开会议、委派调查小组等方式对缺陷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第二,管理部门的责任是对重要的审计结果采取的适当改进措施作出决定。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应将执行审计决定情况及时书面反馈审计机构。

第三,被审计单位若对审计报告有异议且无法协调时,应当将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意见一并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协调处理。

5.管理层及有关部门获知内部控制的程度。管理层及有关部门获知内部控制的程度是指管理层及有关部门通过培训、会议等方式从基层了解到控制实施情况及控制缺陷的反馈情况,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管理层在会议或培训中询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管理层对企业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重视,并不断完善员工合理化建议机制,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范围、征集方式、评审办法、奖励措施等内容。

第三,监察部门负责受理来自于公司内、外部对违规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调查处理;每年组织调研和专项检查,调研主要针对公司管理人员廉洁从业状况、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管理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向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对质量、效果、效率和效益等情况开展的效能监察、针对上级机关(部门)、上级领导有明确批示的直接核查的事件和案件检查都属于专门检查的范畴。

6.定期询问员工。定期询问员工是指定期要求员工明确说明他们是否理解并遵守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是否开展了控制活动,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公司制定《XX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XX公司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以书面形式下发,要求以培训等方式进行宣贯。同时,公司每年组织高级管理人员签订《职业道德规范确认书》。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上岗前的教育包括公司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监察部门和人事部门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授权对企业员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公司确立重要业务流程及对应的控制措施,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就本单位员工是否执行了控制活动进行自我监督检查。

(二)专项监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五、管理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主要风险,进行控制差异分析,统一规范控制设计,完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梳理健全管理制度。

以业务流程为载体,结合公司管理职责和规章制度,将风险和控制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中,确保责任落实执行到位,增强企业管理控制能力。

(一)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按照业务流程架构,遵循业务运行实际,结合风险控制要求,描述业务工作步骤,实现业务管理程序化的过程。业务流程描述的内容包括:业务流程名称编码和起止点、必备的步骤、业务风险点、控制要求,以及对应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业务流程采用业务流程架构统一的名称编码和起止点进行描述。

业务流程必备的步骤依据风险和控制要求对必须执行的业务操作进行描述;业务风险点依据风险数据库进行描述。

控制要求依据控制文档进行描述;业务流程涉及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依据人事部门确定的机构、岗位名称和岗位职责进行描述。

依据业务流程架构,结合现阶段风险控制要求,确定了公司主要业务流程目录,用以界定公司内控体系建设范围。

(二)控制设计

1.手工控制。为了保证公司识别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公司根据业务流程架构和风险数据库编制了风险控制文档,风险控制文档用于确认、记录每个流程及每个步骤中存在的风险和已建立的控制,并与相应的制度和控制实施证据相对应。编制风险控制文档的一般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现状描述流程,建立风险控制文档风险控制文档。描述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文档模板,编制风险控制文档,对控制的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分析。

第二,差异分析。公司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文档查找差异并进行分析,对现有控制管理措施的差异和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同时还为公司进一步补充、修订制度提供了依据。公司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针对管理上的漏洞和死角,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2.自动控制。针对控制目标,对于相关在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并建立了控制规范。

参考文献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3

引 言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成熟,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上的竞争愈加的激烈,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就要求各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在成本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串于施工经营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成本控制又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项目部又是成本控制的中心,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必须是项目全过程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其他环节的失控也会导致工程成本总体高于计划目标成本,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程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的区别对待。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施工成本管理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一、影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因素分析

在确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时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成本的目的性特征。影响成本的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将重点聚焦在动因、时间、质量、效果诸方面。www.133229.coM降低项目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必然结果,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个方面,需要最高管理者进行全面权衡,项目利润不等于公司利润。就利润来看,追加成本的方式不一定很经济,但它有可能支持企业通过扩大市场份额等获取更多的利润总额。高消耗维持的高质量与偷工减料式的低成本并不代表对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合理选择。因而,理解和确定成本管理要将成本控制放在整个建筑市场、公司,但不要忽视项目的成本控制。概括起来,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http://。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成本竞争为中心,利用低成本优势在竞争中或者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或者以低成本为依托,通过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扩大企业的利润,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2.在现有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规模、地区等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在某种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

3.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

4.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难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即改变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成本降低。前者更多地带有战术性,后者更多地带有战略性。

二、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后,必须定期地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外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其基本步骤:比较、分析、预测、纠偏、检查。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工程变更、其次有关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文本等也是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归纳起来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为主。内部挖潜、外部增收节支,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为辅。为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控制。

1.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2.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降低其他费用。

3.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备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

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

5.从“开源、节流”原则出发,及时办理合同外施工预算。

四、项目成本的监控

项目成本监控包括项目成本实施计划的编制和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实施。

项目成本实施计划。首先要编制成本实施计划,即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能够总控全局,随时把握动态发展,有奖有罚不留余地,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受控管理。一是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措施;二是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消耗;三是建立资源消耗台帐,实行资源消耗的中间控制;四是应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的方法,控制分部分期工程成本;五是建立项目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度,以用款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六是建立项目审核签证制度,控制项目成本费用;七是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八是应用成本分析表及时进行成本分析,控制项目成本费用。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有意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通过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工程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4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过程,其实施受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其他职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共性,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方法。

从构成内容来看,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体系更为系统全面,它既包括对企业交易事项的经营风险、合规风险以及财务报告风险的管理,也包括战略风险、运营模式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的管理,它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延伸和发展。因此,企业应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下,对企业业务循环和作业流程进行梳理,识别、评估相关风险,有针对性地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流程,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价值增值责任为主线的内控体系框架。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加上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对施工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各种风险,也有利于协调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将企业发展、风险与回报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二、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为什么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项目周期性长、协作关系复杂、流动性强、露天作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无论是项目初期的投标决策还是项目结束的竣工验收交付与决算,在合同管理、经营承包模式、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种风险隐患。因此,除了实现提高经营效率、维护资产免受损失等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还需要综合考虑风险、质量、安全等多种元素。本文认为,在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工程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严格制定质量和安全技术规范,合理设计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严格实施、全面监督和及时改进,其内控目标是在符合施工企业质量验收标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项目施工成本、合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降低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为实现机械物资等项目资产的安全性、项目信息的客观性提供合理保证,最终提高施工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企业战略目标。

(二)控制谁———内部控制的对象和层次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在企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业务和交易事项中。也就是说,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整合企业人员、资金、物资设备等各项资源,通过风险控制点的设置和内控制度的安排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业务,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活动及其增值过程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对象。因此,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应涵盖从合同签订阶段、前期策划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到工程终结阶段的所有业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控制和流程层面控制。组织层面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制定、颁布及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运行,包括:企业管理层决策程序、企业基本会计制度、主要经济事项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流程层面内部控制,它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用的控制,根据施工企业实际情况,施工企业主要围绕着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分包、合同签订、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控、工程价款结算等等业务建立控制措施和程序。根据企业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对企业的重点交易事项和高风险环节予以特别重视,并把其作为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业务,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方案,以适当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如何控制———内部控制的构建步骤

在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和对象的基础上,可以按以下步骤构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1)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通过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董事会、管理层和专家集体讨论、判断和鉴定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及其来源和性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等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程度、风险等级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各项风险的大小及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从而为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2)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根据相关的准则、指引、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将控制点嵌入生产经营活动,以规避、降低和控制可能的风险。(3)监督和评价。定期检查、严格监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相关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控制风险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及时纠正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构建

—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施工项目主要业务阶段为:(1)合同签订阶段:包括市场调查、施工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等;(2)前期策划阶段:包括投标交底与合同评审、选派项目经理与组建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等;(3)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内容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具体包括资源(人员、材料、机械)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4)工程终结阶段。主要内容是工程施工验收、决算、签署工程回访保修证书、建筑物使用说明、工程移交、施工项目管理总结评价等。工程施工是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其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探讨内部控制构建框架的具体实施问题。

(一)构建内部控制对象和目标

施工阶段内部控制属于流程层面控制,其控制对象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时的一切业务活动,结合其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目标既应当与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目标一致,又应该同时侧重以下方面:一是投资不超过合同价款。通过工程造价控制、费用变更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投资潜力来努力实现实际发生的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工程造价不超过合同价款。二是进度符合合同工期约定。通过工程控制进度计划的制定和审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严格施工,对各项施工任务进行实时动态控制,对施工中的问题积极协调和解决,使施工进度能够如期完成,项目竣工时间符合合同约定。三是质量达到验收规范。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物资与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制定审核科学的施工方案等方法对施工环境实施全面、全程控制。对每一个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把关,实现合同约定的施工质量目标。四是安全施工。通过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监理等举措综合治理,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二)识别和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在工程施工阶段,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有:一是成本风险。施工企业成本主要由分包款、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组成。施工中常常出现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主要原因有预算成本执行粗放式管理,不能全面控制成本;工程物资管控力度较弱,对材料使用量的监督流于形式;材料消耗定额核算不准确,不能根据消耗定额和施工进度科学安排用料;施工现场中以班组承包的方式较多,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不熟练、施工能力薄弱的班组存在着施工质量不高、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二是质量风险。质量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然而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忽略了对于质量的严格要求。由于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强,有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三是安全风险。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侥幸心理。施工现场防护和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致使企业资质降级甚至吊销,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四是工期进度风险。施工企业项目大,周期长,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活动又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着不能按时完成工期进度的风险。

(三)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1.成本控制措施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应努力做好成本控制,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首先施工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选择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完善原始记录的登记、审核和保管制度,为正确核算施工成本提供原始依据;修订和审核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资料。其次,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费用控制作为成本控制重点。材料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科学选用机械并对其定期保养,提高机械使用效能;严格审核费用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再次,明确成本考核目标。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结果,奖优罚劣,并将其纳入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最后,及时了解技术进步信息,采取先进的技术流程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扩大成本控制范围和深度。

2.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问题。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应根据合同有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同时将质量控制责任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主动参与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材料采购、设备管理、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施工方法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并对其实时监督。再次,平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及工期进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追求成本低,工期短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因为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而延长工期,超支成本,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时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

3.安全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安全生产的控制要点包括:内外架子及洞口防护、作业面交叉施工及临边防护、大模板及现场堆料防倒坍,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等。具体措施方面,企业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杜绝使用不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教育。其次,施工区域的封闭、脚手架的搭建等安全防护措施应通过监督部门审查合格,特种作业必须通过申请审批方可开始施工。施工中要严格遵循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违章施工作业,从而减少和消灭安全隐患。再次,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要严格落实安全监理责任,加强安全监理。

4.工期进度控制措施

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施工设计方案变更、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故障、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要确保工期进度,企业在施工前应按合同的规定安排科学的施工进度,合理规划资源配置、设备检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做好施工准备;施工中保质保量,避免返工耽误工期;有序做好各工种的衔接和交叉;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者的全员责任体系,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期限,项目经理负责施工进度的统筹和协调;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如果发现前期计划有不合理之处,应随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对施工进度及时调整修正,确保施工任务能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遭遇导致工期拖延的情况,冷静分析问题及成因,及时协调解决工期拖延因素,以减少违约风险。

(四)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5

关键词:装饰工程 危险 辨识 评价 控制

改革开发以来,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事故多发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应该强调安全生产。

建筑装饰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装饰行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装饰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手工劳动的非标准化,使得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之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的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不安全因素),是指建筑装饰施工企业长期或者临时地施工、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包括场所、设施及施工场地中的特指的部分专项施工)。

《安全生产法》之所以有上述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重大危险源是危险物品大量聚集的地方,存在着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对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监督专业人员及时识别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全面地掌握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及具体的危害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是施工安全保证

建筑装饰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要素。“重大危险源”简言之就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各类容易构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主要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前,根据工程项目各方面的资料、当前的状态、外部环境、管理制度、工艺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的部位、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在施工开工前识别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制定可控制的有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现场事故的“隐患”,保障施工安全,为企业完成施工产值,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利条件。

作为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首先,施工领域广,存在高空作业、机械伤害、触电、化学性爆炸等,是重大危险源最多的行业之一,建筑装饰企业职工千人因工死亡和千人重伤率控制指数也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其次,施工程序复杂且不同的建筑形式及施工具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装饰工程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施工手段,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操作差异,其中蕴涵的不安全因素也各种各样,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这些变化还有不规则性的特点。再次,施工单位的整体素质不尽相同,一旦各单位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就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源。

随着科技的进步、安全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一些老套套、老框框早已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要,只有顺应装修施工过程的规律,正确地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控制的方法,才能把重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装修施工安全。

二、重大危险源失控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活动过程中,凡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单位,绝大多数是由于重大危险源失控造成的。如 2001年 8月2 日,某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大学学生公寓楼施工过程中,因使用汽油代替二甲苯作稀释剂,调配过程中发生爆燃,引燃施工场所内堆放着的防水(易燃)材料,造成火灾并产生有毒烟雾,致使5人中毒窒息死亡,1人受伤的重大事故。

通过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分析,认定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

1.施工单位违章操作,擅自在有明火的作业场所使用汽油引起的火灾。在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上失误,施工区域内存放大量易燃材料无人制止,也没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重大安全隐患导致了重大事故。

2.该施工单位对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易燃已爆的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控制违反了《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施工现场中该类重大危险源辨识后制定和编制专项的施工管理方案,并派专人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实施。

3.本次事故是因明火场所使用汽油,这在施工中是严格禁止的,如果该施工单位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化学危险品这一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场施工人员按章操作,这起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实证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管理失控,是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又如轰动全国的2004年6月9日造成12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81.9万元的北京京民大厦特大火灾。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分局对火灾现场勘查后认定,这场火灾是装修施工人员在京民大厦西配楼游泳馆内焊接二层平台的不锈钢扶手时,焊花引燃一层地面上的聚氨酯防水涂料,起火并蔓延成灾。4名被告人——北京锐标装饰装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张道醇、项目经理朱家龙、焊工队长陈宝东、瓦木油工队长田合朋,在施工现场,张道醇、朱家龙未按相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设置专职安全员。朱家龙、陈宝东、田合朋在明知防水作业不应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的情况下,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致使施工工地发生重大火灾。法院经审理认为,4名被告人忽视安全生产规定,轻信事故不会发生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4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且属于情节特别恶劣。

检方同时查证, 2001年2月张道醇指使朱家龙伪造建筑装饰企业资质证书、变造注册资本金,取得北京市朝阳区京民大厦装修工程资格。2004年3月15日张道醇与京民大厦签订游泳馆装修工程合同,他明知朱家龙没有国家颁发的“项目经理证书”,不具备相应管理资格,仍任命其为项目经理进行施工。检察机关认为,4名被告无视安全生产法规,致使工人冒险违章作业,已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2005年6月6日,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布,北京京民大厦火灾案直接责任人“重大责任事故罪”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刑6到3年。判处张道醇、项目经理朱家龙有期徒刑6年;判处焊工队长陈宝东有期徒刑5年;瓦木油工队长田合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曾经提醒过朱家龙,尽到了一定的职责,法院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3年。

三、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推导事故防范规律

学会运用重大危险源识别和分析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就能掌握施工过程中控制事故发生的主动权,所以它在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建筑装饰企业自身的特点,各类的重大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安全监督管理及检查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将各类重大危险源分门别类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针对性地对控制措施进行检查。

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体打击。包括高空作业时的坠落物,可能发生的砸伤、碰伤等伤害。

2.高处坠落。在高层建筑装施工作业中,由于作业人员的失误和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发生作业人员的坠落事故。

3.机械伤害。装修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机械故障未被及时排除,发生绞、碾、碰、轧、挤等事故。

4.触电伤害。装修施工现场用电不规范,如乱拉乱接,对电闸刀、接线盒、电动机及其传输系统等无可靠的防护,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作业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5.作业人员在装作施工现场不能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用品也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原因。

6.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对所从事的作业规程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想当然做事而发生安全事故。

7.易燃、易爆及危险品不按严格的规章制度搬运、使用和保管时易发生安全事故。

以上七个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是施工企业最常见的,也是重大事故隐患最突出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不认真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就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四、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关键在落实

在施工过程中,按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是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是建筑装饰施工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必要条件。

要真正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项目经理是制定控制重大危险源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把施工现场中各类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现场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施工过程中,实施定人定期跟踪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同时,组织制定施工现场中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目标,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方法,指导、帮助施工现场及施工人员如何有效地识别重大危险源,如何针对不同的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1实施绿色建设施工管理的主要作用

1.1促进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能全面加强建筑行业各个环节的能源控制,提高建筑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代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趋势,促进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确保施工技术满足建筑生产的相关要求

建筑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施工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对能源的浪费相对严重。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利用科学的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行业的环境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建筑企业的工作重点。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不仅能使得施工企业主动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建筑生产的各类要求,从而推动建筑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1.3提升建筑的实用性与环保性

实施绿色建设施工管理能直接提升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特色,为各项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创造有利条件。直接提升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各类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得到有效的应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实用性与环保性。

2目前在绿色建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绿色施工缺乏科学的认知

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早,但是绿色施工的理念推行和落实得相对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对绿色施工缺乏科学的认知,使得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理念得以在施工中全面应用。这便导致了建筑企业不注重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当下建筑行业的基本态势,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建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2施工技术无法满足建设生产的相关要求

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显然不符合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部分施工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施工周期,因此便不重视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的引进,直接导致现有的生产技术不符合绿色施工的标准。

2.3缺乏完善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由于对绿色施工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建筑施工管理缺乏对绿色施工的重视,无法全面保证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的先进性,这必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另外,缺乏高效的施工监管制度,导致绿色施工的实施相对困难,无法有效执行绿色管理的各类要求。

2.4缺乏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使得部分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的施工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在施工管理方面,根本没有重视和落实各项绿色建筑的施工要求与标准,使得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执行依据,直接阻碍了绿色建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设施工管理的基本措施分析

3.1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措施,提升资源利用率

绿色施工的主要优势是将资源消耗的降低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点,与传统模式的建筑施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及性能,结合实际施工区域的特点和施工企业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过程中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2)加强对绿色施工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传统的施工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绿色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因此,施工企业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其符合绿色施工的相关标准。结合自身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试验操作,确保绿色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要提升建筑企业绿色循环系统与净化系统的覆盖面积,保障绿色施工的全面实施。

3.2完善施工现场灰尘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灰尘污染。由于灰尘污染主要是以细小微粒为代表,在风的作用下覆盖到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与生活环境中,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所以,施工企业要有力的完善施工现场的灰尘控制措施。例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洒水车的工作覆盖面积,保障其洒水质量等等。其次,施工企业要配置先进的施工防护设备,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提升施工生态污染的控制率。再次,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安排,避免建筑施工增加天气的恶劣程度。

3.3加强对建筑施工中光污染的有效控制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光源污染不仅会危害施工人员的生态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施工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施工企业要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在选择施工设备时则应当充分考虑其性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光源进行控制,以此降低施工光污染的危害程度。

3.4加强对水循环适用范围的提升

水资源在建筑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水循环系统,满足施工现场的环境要求,同时提升水资源的利益率。此外,施工企业应当重视并加强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采取科学的净化措施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双赢。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1实施绿色建设施工管理的主要作用

1.1促进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能全面加强建筑行业各个环节的能源控制,提高建筑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代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趋势,促进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确保施工技术满足建筑生产的相关要求

建筑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施工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对能源的浪费相对严重。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利用科学的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行业的环境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建筑企业的工作重点。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不仅能使得施工企业主动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建筑生产的各类要求,从而推动建筑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1.3提升建筑的实用性与环保性

实施绿色建设施工管理能直接提升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特色,为各项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创造有利条件。直接提升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各类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得到有效的应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实用性与环保性。

2目前在绿色建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绿色施工缺乏科学的认知

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早,但是绿色施工的理念推行和落实得相对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对绿色施工缺乏科学的认知,使得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理念得以在施工中全面应用。这便导致了建筑企业不注重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当下建筑行业的基本态势,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建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2施工技术无法满足建设生产的相关要求

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显然不符合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部分施工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施工周期,因此便不重视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的引进,直接导致现有的生产技术不符合绿色施工的标准。

2.3缺乏完善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由于对绿色施工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建筑施工管理缺乏对绿色施工的重视,无法全面保证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的先进性,这必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另外,缺乏高效的施工监管制度,导致绿色施工的实施相对困难,无法有效执行绿色管理的各类要求。

2.4缺乏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使得部分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的施工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在施工管理方面,根本没有重视和落实各项绿色建筑的施工要求与标准,使得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执行依据,直接阻碍了绿色建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设施工管理的基本措施分析

3.1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措施,提升资源利用率

绿色施工的主要优势是将资源消耗的降低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点,与传统模式的建筑施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及性能,结合实际施工区域的特点和施工企业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过程中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2)加强对绿色施工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传统的施工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绿色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因此,施工企业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其符合绿色施工的相关标准。结合自身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试验操作,确保绿色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要提升建筑企业绿色循环系统与净化系统的覆盖面积,保障绿色施工的全面实施。

3.2完善施工现场灰尘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灰尘污染。由于灰尘污染主要是以细小微粒为代表,在风的作用下覆盖到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与生活环境中,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所以,施工企业要有力的完善施工现场的灰尘控制措施。例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洒水车的工作覆盖面积,保障其洒水质量等等。其次,施工企业要配置先进的施工防护设备,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提升施工生态污染的控制率。再次,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安排,避免建筑施工增加天气的恶劣程度。

3.3加强对建筑施工中光污染的有效控制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光源污染不仅会危害施工人员的生态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施工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施工企业要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在选择施工设备时则应当充分考虑其性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光源进行控制,以此降低施工光污染的危害程度。

3.4加强对水循环适用范围的提升

水资源在建筑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水循环系统,满足施工现场的环境要求,同时提升水资源的利益率。此外,施工企业应当重视并加强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采取科学的净化措施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双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建筑绿色施工管理效果是重点。施工企业不仅需要及时的引进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还要充分结合实际施工现状,不断地完善建筑施工监管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污染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小环境污染程度,实现经济提升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骐鲜.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中国勘察设计,2018(12):105~106.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算化 企业 财务控制制度

一、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起挑战

1.电子商务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手段已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会计业务处理范围扩大,网络会计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及财务功能。因此,建立与互联网环境下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2.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媒介发生变化。从数据和交易层次看,网络会计采用高度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对数据的正确性、交易及其轨迹均带来新的变化。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3.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网络会计的应用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4.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网络会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远远超出了现有法律体系的规范,电子交易可能引发的法律争端,如何取证、合同的履行以及可靠性问题等,成为企业内部控制棘手问题。

二、对网络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1.基于企业内部网的控制措施

(1)程序控制。这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地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主要包括:输入控制,保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并且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正确的。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2)制度控制。一般以管理制度形式实施,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主要包括: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

(3)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4)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过程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

(5)建立计算机房管理制。本具体措施包括: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防火、防潮、防磁及恒温等方面的规定等;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监督制度。

(6) 会计信息资源控制。对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授权访问;二是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数据库造成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威胁,会计信息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①采用三层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组建企业内部网。②采用较为成熟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产品并合理定义应用子模式,子模式是全部数据资料中面向某一特定用户或应用项目的一个数据处理集。③建立会计信息资源授权表制度。④采取有效的网络数据备份、恢复及灾难补救计划。

(7)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应包括:①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②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③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系统开发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等。

2.基于企业外部网的控制措施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9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节能降耗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预测预警,强化监督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年度节能责任目标,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1.节能目标: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9%(比2010年,下同),到2015年下降18%;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1%,到2015年下降19%。

2.调控任务:据测算,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仅降低2.1%,要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必须降低5.6%,减少能耗4.73万吨标准煤。一是调控节能:8—10月份要节能32488吨标准煤,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管理来实现节能量14912吨标准煤。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调推进原则。将做好节能预警调控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节能目标不折不扣完成的同时,努力降低调控所波及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对全市节能工作负总责,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内节能工作负总责,经信、统计、发改、住建、水务、交通、质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指标的预警工作。

(三)坚持依法处置原则。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遵守节能政策法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市节能目标的完成。

三、调控重点和调控方式

(一)调控重点

1.单位产品能耗超过能耗限额的企业;

2.未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企业;

3.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用能设备(工艺)的企业;

4.耗能总量大、单位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产品;

5.未经节能评估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6.属于国家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但没有列入今年淘汰计划的,也作为调控重点,提前淘汰;

7.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手续不全或未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

8.小化工、小火电等“五小”企业。

(二)调控方式

对高耗低效及列入调控预案的企业,在调控时采取检修、轮休、限电、限产、停产、关停等调控措施。

四、调控程序

(一)市经信局、统计局和节能办根据每月全市经济、全社会用电量、能耗总量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等指标数据,对全市节能降耗整体形势进行分析,及时把握趋势变化。

(二)根据分析结果,对出现能耗异动情况的镇街和企业,市节能办通知有关镇街、企业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有关镇街和企业接到预警通知后应立即采取调控措施。供电部通过供电杠杆具体实施调控措施。有关镇街和企业按月向市经信局、统计局和节能办报送调控措施实施情况和调控效果。

(三)异动情况消除后,市节能办将及时解除预警。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能耗统计、监测体系。统计局要加强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做好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工作,全面提高能耗指标数据质量,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能源消耗状况,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科学评估,确保主要能源数据与相关经济数据的匹配、衔接、平衡。各用能单位要从仪器仪表配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设等基础工作入手,全面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记录和统计工作,依法履行统计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对不能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全面提报统计资料,甚至肆意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和个人,依据《节能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从严查处。

(二)加强预测预警工作。重点加强对能耗总量大、单位能耗高的高耗能行业、企业的监控,加强对新投产高耗能项目能耗情况的调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每月向市节能办报送新投产高耗能项目产量和能耗情况。

(三)落实部门责任。限电工作由供电部门负责实施。供电部要严格按照调控方案落实限电措施,市政府电管办严格监督。节能办和统计局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严密监控调控效果。对实施预警调控的企业,要及时通报发改、住建、环保、电力、金融等部门,在项目审批、信贷投放、电力供应等方面进行控制。

企业能源管控措施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 油田企业 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62-01

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安全管理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应用得很普遍。由于他们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其安全管理多包含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之内。而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安全管理的方法多停留在宣传、教育、定期安全检查的水平上,并且多是在发生事故后才着手进行分析。这些管理手段落后、被动、反应慢,很难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适合我国现有生产条件的安全管理方法。据此,笔者研制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力求把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预防控制。

一、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二、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辨识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Hazard)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使系统安全。

按其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划分为两类。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这些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流动、转换和做功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用“事故隐患”来描述事物的不安全状态,用“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以查找隐患、评估隐患和治理隐患以及反“三违”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但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中的一部分,或控制方面出了问题的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要求,有必要把对“事故隐患”和“三违”的表面、局部的认识进化到对“危险源”的本质、整体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事故发生机理认识的重要飞跃。

三、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技术措施是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害的工程技术手段,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能量意外释放论。

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安全技术,这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类,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常采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达及人或物,或者减轻对人或物的作用。

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物的故障、人失误或环境因素,控制它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主要应从防止物的故障方面考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减少物的故障,即采用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和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其次是采取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即故障―安全设计。一般来说,通过精心的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四、现代安全管理中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此规定是针对我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作出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1)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机构。(2)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3)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4)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5)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6)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7)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8)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9)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经费保障。(10)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

五、现代安全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管理层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促使所有的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层。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上层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方针、政策,这不仅取决于正确的实践,而且取决于他们营造的安全意识氛围;明确责任和建立联络;制定合理的规则并要求严格遵守这些规程;进行内部安全检查;适时审查安全状况;特别要按照安全操作要求和人员的素质情况训练和教育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