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十篇

时间:2023-12-20 17:33:1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1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

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

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核心能力的种类

第一类,基于整合和协调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整合观、协调观、网络观、组合观等都属此类。核心能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第二类,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知识观?文化观等属于此类?巴顿等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的文化中,表现于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价值观系统和管理系统。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也提出, 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能力中。

第三类,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杰伊·巴尼强调,获得那些潜在租金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些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奥利维尔认为,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战略性资源时,决策和过程上的差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获得战略性资源, 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

第四类,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帕特尔和帕维特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梅耶和厄特巴克(1993)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好坏。

第五类,基于系统观的核心能力。该学派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企业的真正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核心能力及其核心的特征

关于核心能力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对核心能力概念的理解各异,但对核心能力特征的理解却大同小异。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核心能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2)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演绎出核心能力的三大核心特征

1.价值特征:创造独特价值 核心能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应当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一项能力之所以是核心的,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的。

(3)核心能力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2

论文摘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入手,经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提出核心发展力的概念。通过对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发展力概念的对比,可以得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构成要素,并据此对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所面临的问题做出现实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反思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布罗哈德和哈默(Praharad and Hamd)在1990年5/6期《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①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能力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系统说,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理解为一个系统,持此论者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三是综合优势说,认为随着对核心竞争力讨论的深入,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表现在企业中,凡是处于竞争态势中的组织与个体都存在着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由企业领域延伸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当下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一概念从企业中借鉴而来,在教育领域颇有大行其道之势。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法是否合适仍需要谨慎分析。

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企业发展的经历表明,竞争实力的提高最终并非体现为外延的扩大,而是体现为发展潜质与厚积薄发的内力,即内涵的诸多因素。企业发展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别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某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等,建成之后的院校设施条件一流,但却往往忽略了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等方面难有作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实际应该做的是培育“核心发展力”,满足受教育者求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通过职业选择进入某职业领域的需要,促进学校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间的竞争与合作都是手段,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才是根本、是归宿。发展是参与竞争的资本,只有自身实力做大做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打造出知名的教育品牌、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底蕴;反过来说,如果只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完全依托市场的功利性竞争搞行业垄断,那么职业院校就会失去其教育主体的特殊独立性,继而冲淡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学校育人质量这一命脉。因此,构建“核心发展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核心发展力的概念界定

核心发展力的涵义在我国首先提出学校“核心发展力”概念的是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他在《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一文中指出:“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DNA。”②此外我国学者张树青在《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一文中也有对“核心发展力”概念的界定:“……(企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为形成企业发展优势起到核心作用的各种能力及其能力组合。”③探究对核心发展力涵义的理解,首先,就不同的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一般是指“同质更优而异质独占的能力”。④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异质独占”指与同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相比,“本科﹢技师”培养模式为首创,也是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指标。其次,具体到某一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是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在本校总的发展趋势中起核心作用的发展能力。这种核心发展力要么表现为创新能力,要么表现为内部团结协作能力,要么表现为外部关系协调能力或其他能力。

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比较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反映了在发展上的不同价值观。核心发展力受发展观引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对核心发展力的引领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而核心竞争力则是受竞争发展观引领,但竞争发展观并非总发展观层次的价值观,而是比总发展观低一层次的价值观。按照上述分析,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相比处于上位,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发展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核心发展力中除了竞争力以外还有合作能力,以及把竞争、合作与其他方式的能力综合在一起,为职业院校营造发展优势的整合力。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政府决策与经济体制等因素对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核心发展力的内容更深邃,功能更完善,构架更牢固,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最终指向。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将归到“发展”二字上来。⑤

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要素什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如何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含义:核心发展力是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职业院校文化,与职业院校自身牢固融合,难以被他人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职业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能力。规模的竞争、数量的竞争只能使职业院校在某段时期内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而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潜质提升的是核心发展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由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组织管理两部分核心要素构成的。

第一,办学实践能力。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立足市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设备、师资等),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的人本化管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职教师资队伍应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与教育理论基础,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以及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迁移的能力。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层需要有把握大局与协同合作的向心力。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高层管理者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中层管理者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加以落实,从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只有上下管理层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核心发展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执行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上下一心,是职业院校管理层应当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办学实践能力体现职业院校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发展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反映其在管理学校、培育学校向心力与凝聚力方面的发展实力。应充分认识办学实践与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唇齿相依、相互依赖的。办学实践只有在学校组织管理的宏观指引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导向,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支撑职业院校的向心力,促进学校的核心内涵发展,在对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思考

职业院校的发展不同于企业的发展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要确定的是其公共属性与公益性。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他还指出:“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把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职业院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办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受教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劳动就业的密切关系等这些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等同于企业式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一种错误倾向是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实行商业化运作方式,乱招生、乱收费,职业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生存境遇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发展”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办学重在抓质量、准定位、求特色。职业教育一旦过分追求赢利,只管招生、不顾学生质量与毕业生前途,学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没有质量谈何发展,没有发展如何竞争?教育产业化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要抓学生质量,二要求办学特色,这才是学校立足社会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核心发展力。

正确看待发展与竞争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自己。竞争更容易使职业院校产生迷失自我的倾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只注重竞争力的提升,争相“专升本”,无休止地扩招,一旦失败即会在同行发展中处于劣势。竞争并非学校的目的,发展才是最终“着陆点”。发展首先是服务与回馈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同行的竞争,职业院校需要采取的最根本的应对措施是增强自身实力,保持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与综合高等院校争高低。正如程红兵所言:“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柔性的,一般不会那么激烈,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直接后果。学校竞争的目标指向不是压垮对手,最终取而代之,实现行业垄断,或接近行业垄断。学校的目标指向是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成就自己的文化特色,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他还指出:“学校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功利的,从根本上说学校要的不是竞争,学校要的是发展;如果说企业更多地是强调外延的扩张……学校更多地是强调内涵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过于偏向“功利性”与人才培养的“工具性”有所批判,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要与普通教育一争高低,甚至抢占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指向。首先以自我求发展,把发展作为赢得竞争的根本保证,在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超越自我,其次以竞争优势立足职业教育市场,这才是各类职业院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Praharad C.K.and Hamd,Gary. e core Competence 0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②程红兵.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中国教育报,2006-12-09:(3).

③④⑤张树青.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J].当代经济研究,2006,(8).

参考文献

[1]王川.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5,(3).

[2]张维迎.谈核心竞争力[N].组织人事报,2002-02-25.

[3]Miceal R.Czinkota,Llkka A.Ronkainen and MichealR.Moffett.“International Business”4th ed. The Dryden Press Harcount Brace CollegePublisher,199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3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3.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品牌启蒙阶段;自创品牌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品牌国际化阶段。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批如长虹、海尔等知名品牌;但总的来说,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大差距。

(1)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对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品牌的内涵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品牌以产品为物质基础,没有以高品质产品为支持的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有高质量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塑造出强势品牌,强势品牌还需要其它优势来共同充实,这就涉及到怎样去做品牌。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盲目地以为树立品牌就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忽略了质量问题,结果红火了一阵就自然被淘汰了。其次,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投射。也就是说,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的直观感觉和联想的总和,是消费者想要解决某一方面需求时,就自然想到的解决方案,这就涉及到品牌的定位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在品牌经营方式上,对品牌推广形式偏颇而又单一,除了广告,还是广告。不少企业把品牌的知名度扩散、产品销售量的提升寄托在重磅媒体的广告轰炸上,只要“量”到了,其他什么都可以忽略。广告创意、媒介组合、公关行销等等充满挑战与趣味,能够让产品及品牌推广得更好的方法,却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即便是广告本身,也是思维贫乏、创意雷同,质次价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4

摘 要 本文立足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核二三公司”,下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辨证关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通过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中核二三 特色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具有了相对于其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具有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能力。而同时,文化在管理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走向文化管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关系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氛围、企业形象等,以及蕴涵于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物质文化之中精神的总和。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是共同的价值观。二是共同的行为准则。三是组织氛围。四是品牌形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并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价值性。二是不易模仿性。三是能力整体性。四是资源整合能力。五是延展性。

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自的内涵可以看出,两者在定位和作用方面存在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成就和塑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既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文化自身完善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二、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成功的活力源泉所在,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中核二三公司在核工业的创建、发展时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文化传统。在和平利用核能核电建设时期,形成了“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和“责任、安全、品质、卓越”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公司的品牌与信誉,对公司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本企业之中的,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中核二三公司作为核电建设主力军,三十多年来不间断地从事着核电工程建设,形成了诸如“蓝色透明”核安全文化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员工的自觉行为中,是核电建设单位无法复制的,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对保持和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影响重大。

(三)企业文化的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通过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形成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自然适应,这种自然适应也强化了职工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广大员工对企业都有着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充满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主动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成长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决定企业能否拥有,特别是能否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的软环境,它所构建的人本管理的思想体系,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在选拔人、培育人、留用人、激励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建立起了优秀的人储备和配合默契的团队,从而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以人为本”价值观,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理念作用下,使之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模式,不断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企业的人文精神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从而使技术人员更有进行技术创新的激情,把技术创新终极目标定为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五十多年来,中核二三公司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在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了20余项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自主研发的“大厚壁主管道窄间隙全位置自动焊技术”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成功应用于项目建设,填补了国内核电建设领域的一项空白。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源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创建特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构建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现行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状况等,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创建适合企业健康长远发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企业文化理念,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决定着特色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是特色企业文化的灵魂。

提炼文化理念。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总结分析公司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框架和理念体系,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满足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调整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以及组织架构优化的需求,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从深层次上总结提炼并形成符合公司特点并被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培育企业精神。中核二三公司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形成了“创新发展 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既体现了与“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历史继承性,又符合中核建设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对建设三代核电站和建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要提高职工的认知能力,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事业之根、精神之柱。

(二)刚柔相济,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要与企业精神文化相一致,制度文化要以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充分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管理的“刚”有效结合,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构筑特色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效能取决于每项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整个制度体系的协调配套。企业管理者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经营战略为基础,将各方面、各层次的制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整套动态协调、整体优化的具体制度。

(三)构筑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企业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树立企业品牌,特别是作为核电工程建设的核心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工程质量和服务,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和制度,重视全员参与,树立全员负责的意识,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和核安全文化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协助客户创造价值。要提升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将核电核安全文化融入员工施工行为中,以优质工程质量创建精品工程,打造企业优秀的品牌形象。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是培育学习价值追求。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在员工中要倡导创新学习的价值观,包括敢冒风险、具有挑战精神和进取心、敢于创新和尝试,使组织和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学习和成长。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企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终身追求,成为整个组织密不可分的职能。培养员工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优秀传统作风,通过这种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学习的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岗位贡献结合起来,建立员工岗位任职资格体系,激励员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企业还要通过精神激励营造鼓励学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

(五)创新文化,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通过文化的创新,逐步转变员工的观念,追上时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更加符合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标。

一是树立创新观念。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树立职工创新的信心。二是树立文化创新精神。使企业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随时进行创新,并赋予企业文化以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来适应市场和社会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需要。三是营造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是企业文化创新成功的关键。在创新中企业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敢于突破旧框框的形成环境,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精神,使企业的特色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8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的后期,滞后的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又起到限制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人员都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并且意识到要想获得全胜、持续发展就要抢占该行业或该领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该如何建设?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竞争力?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它的核心是企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赋予了一个企业发展的目的、意义和方向,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物质层。即企业环境及一些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及包装、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等三个方面。(2)制度层。包括企业中那些长期约定形成的习俗、礼仪、习惯、成文或虽不成文但已约定的制度等。主要是规定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3)精神层。主要是指价值观念,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目标及企业道德五个方面。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不易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中,不难发现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外延均十分丰富,其作用更是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相同点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同属企业内部属性。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同属于企业内部特性,它依附企业的存在而存在,都属于企业自身的本质的组成部分。

2.二者有很多作用是相同或相互包容的。比如二者都对企业具有推动促进作用、协调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引领作用、激励和激发作用、保障和支撑作用。只不过是这些作用发挥的程度有量上或者质上的区别。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点

企业文化是单纯精神性的东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双面性。企业文化可以是中性文化,也就是说只要是企业就会有一定的文化,不论其价值观是否符合主流文化,总之它都会有自己的一种理解和见解。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一般企业都没有。它是企业理念和技术、管理等等的升华,只有那些生产、技术、管理等等都达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或者是经过企业专门的培养和建设才会出现,它具有物化能力。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核心竞争力是目的,文化是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任何企业都在寻求、培育和建设核心竞争力,因此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建设的目标。而建设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和模仿,必须通过建章立制,必须通过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这些又都必须以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因此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手段。

2.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如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因为核心竞争力,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既不是纯粹的理念,也不是纯粹的技巧。这才导致了对其定义的模糊性。真正要把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开也不容易,二者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所谓企业能战胜对手的能力,既不完全是物质,也不完全是精神,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

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企业文化演进或者升华,它源自于企业文化,而又高于企业。它深藏于企业文化之中,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策略等等的综合体,是企业文化的凝练提高或转化。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是一个逻辑的递进关系,中间不存在跨越捷径。

三、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培育卓越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资源成本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于知识、文化、文化产生的效应已经比经济效应还重要。因此,促进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谋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举。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观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流的竞争力源于卓越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出持久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员工凝聚力,让企业的现代文化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广大员工团结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长年累月的生产经营中不断摸索和提炼出来,能够作为企业价值理念、企业精神等存在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将之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员工培训、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结合在一起,使事事都有文化,将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样整个企业才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企业文化与公司管理的协调与优化

企业文化和公司管理两者之间任何一方的改变或者双方同时改变,都会引起企业内外部的变化只有通过内外资源的重新调整,用优势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和管理体制去改造融合弱势企业的竞争要素,将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采用协调优化等方式进行整合,才能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合力。企业文化竞争力是由不同的竞争力要素有机联系而成的竞争实力,所以,要对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要素(人力资源技术和制度)进行优化组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策略,建立新的机制,创造新的活力。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学习力发掘企业潜能

企业学习力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和手段。企业的学习能力是通过员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体现出来的。很多著名企业,如IBM、通用电气、英特尔等都极力推崇学习型组织。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为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团结合作、全面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并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任何企业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人才的支撑,离开了人力资本,任何能力都将无从谈起。

此外,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浪潮及信息技术的冲击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灵活性和柔性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因此,企业应把建立学习型组织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专门为学习型组织打造一个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员工制定培训制度和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使企业内部形成全员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创新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激烈变幻的竞争环境。创新是企业的命脉,一个企业除了应具备硬实力之外,还应具备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创新体现出来。企业经营者应勇于寻求新道路,创造新方法,善于发现新市场,开拓新机会,形成新产业,创造新技术,发明新产品,开辟新渠道,以保持企业繁荣发展。创新和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之中。只有这样,我国民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

(五)领导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起重要的示范作用,其应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坚定信念;其次,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注意与员工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取得他们的信任。

总之,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不仅是一种规范、习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经营和工作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追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是最终意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顺应市场竞争的变化,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云初、曹东林、王清编.新企业文化运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 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 金思语、张鸿钧.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案例[M].北京:中国境界出版社,2005

[5]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6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

1.概念的澄清——品牌、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

(1)品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从感性角度看,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当你见到IBM你会联想到“大蓝”或蓝色巨人,见到Mcdonald会想起快乐。从品牌的定义可以得出品牌的如下特点:

①特定的品牌只和特定的产品或企业联系在一起,品牌具有排它性。品牌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有“锁定效应”,当消费者在同种或同类产品中进行挑选时,对一种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其它品牌的不认同。

②品牌具有品牌价值。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伍德鲁福曾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如果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这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

③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于名称或标记外在所表现的那样,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志,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除了它本身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的一些特点外,在这个品牌背后更有许许多多的附加价值,或者叫无形价值。这些无形的价值包括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这是品牌真正能吸引人的地方。

④品牌塑造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理论认为,新品牌成为名牌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且需巨额广告费支持。在美国创立一个名牌需要1亿美元左右,在我国最少需要5000万元,时间至少3年以上。

(2)品牌经营。品牌经营是通过品牌实力的积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名牌与发展名牌。

品牌经营与产品经营不同,品牌的生命周期比产品长得多,产品往往只是相对某个特定的需求时期而言。产品经营主要是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功能,提供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满意度和价值感;而品牌经营是一种核心的信念,贯穿于整个企业之中,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所经营的不仅仅是形象,还包括认同,这种认同反映了品牌的个性,体现了企业的实力。因此,品牌经营是企业竞争继单纯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服务竞争之后的高级阶段,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3)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这主要是由核心竞争力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②在竞争方式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和超越。

③从企业未来成长的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从而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相应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一般都呈现出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特征。

④核心竞争力具有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

⑤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因此,一旦企业在某项核心竞争力上取得领先地位,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来。

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调整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甚至流失;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的保护、调整和创新。

2.两者的关系——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一种产品本身不具有生命力,再怎么做品牌都没有用。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品牌与企业其它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我们应从企业如何构筑品牌及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入手,寻找品牌的价值来源,探究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1)品牌的构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准确的定位。有一种观点认为,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有:这个品牌的定位是否正确,它背后是否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它的思想观念是否领先。撇开后两者不谈,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品牌的定位在品牌构筑之始,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

②基于品牌定位的产品研发。产品研发是树立品牌的根本环节。除了开辟新市场,建立营销联盟,真正要占领市场,需要的是产品对路及其高品质。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③品牌质量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形象也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象征。好的品牌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赖关系的形成,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就谈不上品牌及其资源;而这源于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表达其责任感,承诺其品牌向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完全合乎消费者要求的。

④品牌的宣传策划。树品牌,质量是依托,宣传是途径。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宣传,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某一具体品牌的宣传策略要符合该品牌的市场定位,品牌系统内各品牌的宣传策略应该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使不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能够准确认知特定品牌,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品牌系统的整体性,以发挥宣传的“联动效应”。

⑤品牌的形象维护。一方面,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并能适时应用于新产品,才能使其品牌在市场上有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品牌构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不断对品牌内涵进行强化,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适当的时候还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大胆创新,赋予品牌新的含义。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对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度量核心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尺度:价值链环节的附加价值和竞争对手模仿难度。附加价值反映了核心竞争力服务于企业的核心目标———利润;但单独一个价值指标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企业从短期的低成本优势中也能获得可观的附加价值,所以还需要模仿难度指标相配合。

要在企业内部培植既能带来高附加价值又在短期内不易被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有一个不断挖掘、开发、保持与创新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①首先,应寻找与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其实是一个对特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问题。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而只是它的关键部分和突出环节,有可能是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因此,在认准市场需求、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状况以及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环节。

②应解决好如何有意识地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第一,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竞争力为基础的,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在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简单加强,而要讲究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配合。企业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价值链活动,只能在完整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只有研究开发,没有相应的生产和市场手段相配合,或只有营销手段,产品陈旧落后,企业都是不可能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第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将核心竞争力或其生长点运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创新,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然后,将这种初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部署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学习型”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分配来达到核心竞争力的部署要求。第三,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要着重技术与营销环节。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特性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一般都呈现出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特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赖技术的竞争,它可以是专利、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可以视企业智力资源条件、优势产业、目标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特点作出系统的技术安排,力求在某一个关键技术环节有所突破,形成核心技术,从而构筑核心竞争力。同时,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营销的竞争,因而必须增强营销环节,才能使核心竞争力落实于市场,才能创造效益。第四,核心竞争力的保持与创新。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阶段性是指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的,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层次性是指在竞争范围扩大的过程中,低层次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其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及时地创新和发展。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并保持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出更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当企业的竞争范围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调整,进入新一轮挖掘、培养阶段,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3)二者的关系。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必须同时进行,过程基本重合,彼此难分。

①从过程上看,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时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保持品牌的信誉是非常艰难的。例如,由于出现质量、服务等事件而处理不当,不仅会让企业付出巨额赔偿,而且也会使著名品牌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同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需要企业构建和发展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在不断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增加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因此,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

②从在手段上看,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必须重视产品研发与营销。创造一个品牌,首先必须明白品牌自身的核心能力究竟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哪个环节,依靠这种核心能力,才能创造有持久竞争力的品牌。而在这些环节中,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同样重视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环节。

③从影响范围上看,二者都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对核心竞争力来说,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而品牌经营也不仅仅是广告的运作,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核心技术的整体策划,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品牌价值。

④从实质上看,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毋庸置疑,品牌经营需要企业综合实力作后盾,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企业综合实力是品牌这幢大楼的地基,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支柱。而良好的品牌反过来又作用于企业,带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良好的品牌往往给消费者优质产品的印象,而品牌树立起来后,如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会影响消费者对这种品牌的忠诚度。因而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各个环节的改进与创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从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3.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品牌启蒙阶段;自创品牌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品牌国际化阶段。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批如长虹、海尔等知名品牌;但总的来说,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大差距。

(1)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对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品牌的内涵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品牌以产品为物质基础,没有以高品质产品为支持的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有高质量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塑造出强势品牌,强势品牌还需要其它优势来共同充实,这就涉及到怎样去做品牌。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盲目地以为树立品牌就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忽略了质量问题,结果红火了一阵就自然被淘汰了。其次,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投射。也就是说,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的直观感觉和联想的总和,是消费者想要解决某一方面需求时,就自然想到的解决方案,这就涉及到品牌的定位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在品牌经营方式上,对品牌推广形式偏颇而又单一,除了广告,还是广告。不少企业把品牌的知名度扩散、产品销售量的提升寄托在重磅媒体的广告轰炸上,只要“量”到了,其他什么都可以忽略。广告创意、媒介组合、公关行销等等充满挑战与趣味,能够让产品及品牌推广得更好的方法,却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即便是广告本身,也是思维贫乏、创意雷同,质次价高。

(3)在品牌维护上,偏重短期效益,忽略长期发展。一方面,品牌的构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众传播心理学指出,消费者对任何产品都有一种潜在的抗拒心理;消除这种抗拒心理的最有效手段是让消费者自愿了解产品,而具有文化内涵或特定理念的产品更容易与消费心理磨合。这种文化或理念在消费心理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内一些企业业绩佳、发展势头好时,往往掉以轻心,忽略对品牌的长期维护与培育。走品牌之路,应是一条正确而且应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但品牌的构建、内核填充、推广、维护、提升等过程,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容不得半点短视、浮躁和投机取巧。

上述问题,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品牌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代表的长期的、综合的、有特色的企业优势结合起来。品牌定位不准确,就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清,找不到企业能做好、市场也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忽视产品质量,就是将品牌经营看成单纯的营销,看不到品牌背后体现出的企业综合实力;追求短期效应,即是割裂品牌培育与其背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成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总之,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源头是观念问题,对其实质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既概括了品牌经营的实质,又将其同企业非核心竞争力区别开来,避免了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中缺乏重点、缺乏个性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品牌的魅力所在———独有、不能简单模仿、内涵丰富。

4.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企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一个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不可能谈得上实施品牌战略。要把品牌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夯实信用基础;要找好着力点,因企业而宜。但有两点须注意,即企业的研究力和企业的服务力;这是企业发展的理性和应有的形象,否则,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如下着手:

(1)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打造我国企业品牌。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我国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营销,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在方式上进行创新。市场营销是企业创名牌中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4)动态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保护我国企业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经济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调整,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与品牌形象。同时,还有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的保护问题。一个组织要成长,就必须变成学习型组织,专攻核心专长,然后以核心专长直接指向最终用户,不断创新以抓紧最终顾客,而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法律上的保护,否则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①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7

关键词: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地勘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赖以生存的资金、技术、管理与决策往往依托于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若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再好的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除了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外,还要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地勘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关于企业文化,各国专家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诠释。John・P・Kurt和James・L・Heskett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各个职能部门所信守的共同的文化现象。William・G・Ouchi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松下幸之助的解释是,企业文化贯穿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它可以从员工工作的神态、情绪和秩序里领略到一种精神、感受到一种氛围、体会到一种感染人的力量。我国管理界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地勘文化的内涵。地勘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特点,又体现鲜明的地勘行业特色;既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又凝聚了地勘单位员工共同理念、价值观念、地勘精神以及单位形象等。地勘文化源于五六十年代我国地勘系统内形成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有其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属地化以来,面临经济的新形势,地勘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在继承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当代的市场经济意识,积极创新地勘企业新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地勘文化还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为企业核心能力。1990年C.K.pra-halad和GaryHamel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在较长时期内增强企业竞争力。Temple进一步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的生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独有的资源,对竞争对手而言是无形的和难以模仿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战略决策。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体系。这种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占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各项创新能力、拥有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等等。其中,以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文化影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Williamson认为,企业可以视为各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一个市场合同。在执行人力资本合同时,由于其产权特性而使合约更多地表现为基于文化背景的一种“心灵契约”,即企业文化会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内部交易成本来看,企业员工行为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正式合同不可能完备。为了弥补正式合同没有覆盖的范围,就引入了企业文化作为替代机制。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规范和指导员工的行为,降低企业内部不确定性,有利于使员工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认识分歧,降低员工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简化企业经营决策的过程。从外部交易成本的关系来看,企业文化确立了一套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行为和物质进行外在表现。在对外交易时,企业价值体系会让外部交易主体减少对该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对周围环境及未来状况的不可预知性,大大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可能。

(二)从委托理论分析。委托-关系是指行为主体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则是人。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和契约的不完全,人并不一定会完全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在利益的驱使下,他往往通过降低努力水平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甚至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来实现其最大效用,从而出现常见的委托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企业授权经理人代表其进行经营管理行为,即构成委托关系。为了避免经理人牟取私利,确保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约束。企业文化本质上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等“硬约束”的补充,是一种“软约束”。企业通过将其价值观根植到经理人的头脑之中,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弥补“制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企业与经理人的利益一体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监督成本与约束成本,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从而加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交易成本理论与委托论分析表明,企业文化是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进而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影响。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准则等构建员工的行为理念,进而影响员工的行为能力,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对企业经理人行为能力的影响,也表现为对一般员工行为能力的影响,并最终显性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和改善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凝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进取心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创造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实际上,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四、构建优秀地勘文化的思路

企业文化作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市场中关键性的竞争要素。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文化的竞争。地勘单位作为社会经济的一分子,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应努力构建优秀的地勘文化,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地勘单位的精神文化建设。地勘单位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地勘文化建设的主旨。地勘单位的精神文化是地勘单位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进行适当调整完善,是地勘单位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所不断总结、提炼和培育起来的。地勘单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一要提炼出最适合地勘单位自身发展的精神,确保这一精神能引起单位全体员工的共鸣,进而变成全体员工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二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培植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确保地勘精神文化能始终站在时展的前沿;三要培育彰显地勘单位个性、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以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四要完善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通过经营理念的渗透,着力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其在单位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地勘单位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即寓文化于制度之中。地勘单位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由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责任制、规章、条例、管理办法、规范准则等形式作为外在表现。一般而言,制度是地勘单位外在的、硬性的约束,而文化则是软性的引导,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存共动的。一要注重把地勘单位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不断完善经营责任制等内部管理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增强地勘单位活力和实力;二要营造制度软环境,通过设计制作视觉识别系统标识,如标准字、标准色、商标、工作服、地勘歌曲、地勘单位标志等,对地勘单位员工产生非强制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三要利用网络、布告栏、多媒体等形式,在全单位最大范围地宣传教育规章制度,引导员工对制度规范的认同、理解及接受。

(三)加强地勘单位的行为文化建设。地勘单位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领导者和员工这两者的行为。领导者行为方面,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身体力行者,地勘文化是领导者从单位实际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融合成企业宗旨,并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地勘单位的领导者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推动地勘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员工行为方面,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即地勘单位的广大员工是地勘文化建设的根本。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素质;又要启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从而为地勘单位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加强地勘单位的物质文化建设。构建优秀地勘文化,应以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为中心。要让地勘单位主动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地勘单位的社会品牌效益,使地勘单位的发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地勘单位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地勘品牌建设,比如抓好地质项目的质量关,项目的立项必须通过优良的设计来争取,好的地质成果必须通过优质施工、精确的物探和化验数据来保证,而只有良好的地质成果才能为地勘单位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赢得更多的行业口碑,从而不断丰富其地勘品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完善地勘文化的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基础设施是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勘单位应不断改进生产基础设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保证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不断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如基地的美化、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备,活跃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地勘单位对外形象,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煤田地质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文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三是控制工作创新。确立全新的控制标准,推进企业信息化,研究和使用新型控制原理与技术。四是战略创新。由竞争战略向合作竞争战略转化。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如引入柔性管理等。(3)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企业文化创新应从建设开放合作的文化、学习型文化、适应性和能动性叠加的文化等入手。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9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房地产产品也不例外。从地段的选择到建设施工,再到新房产的出现和房地产现场销售,以及最后的售后服务,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化和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客户资源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资源,由此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客户关系管理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1.客户关系管理的提出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简称CRM)的概念是由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的。该组织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一个战略,这个战略的目标通过组织细分市场,培养客户满意行为,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系列处理过程联系在一块,使得利润、收益、客户满意程度最大化。

事实上,客户关系管理最早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接触管理”,历经90年代的“销售力量自动化系统”“客户服务系统”以及“呼叫中心”技术,不断演变发展,逐渐趋向成熟。较早的概念把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种营销工具,最近的概念才把其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上。

2.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致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企业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相关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

3.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对于CRM的合理内涵,可以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视角来准确理解。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它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实现客户终生价值。其次,CRM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一个完整的CRM系统综合应用了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客户机与服务器体系等信息技术,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二)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的普拉哈拉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哈姆尔教授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很快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尽管最初关于这一理论的讨论都是定性的,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已经逐步走向定量化研究,发展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企业竞争问题解决方法。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指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特有技术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如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

进一步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内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不仅仅表现为企业拥有的关键技术、产品、设备或者企业的特有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上述技能与机制之间的有机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如产品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财务竞争力等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一些公司最大限度扩展其核心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为各种客户生产核心产品,使公司获得加强核心竞争力和扩展步伐需要的收益。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企业战略大师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它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基础上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下列特征:(1)价值优越性。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交易性。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3)难以替代性。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构筑与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CRM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功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一)充分的客户价值

CRM体系下,由于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特征,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一切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就能够为其提供根本性的利得,促使客户效用最大化,也即能为客户带来长期性的关键利益。这种充分的客户价值,不仅将为房地产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也会为它创造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二)高度的独创性

作为一种资源,客户是稀缺、宝贵的。CRM体系下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更为企业独自拥有,成为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内化于整个企业组织体系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能力。

(三)多元的延展性

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相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CRM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通过这个坚实的平台,企业可以更好地统领其他各种能力,可以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和扩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三、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户越来越成熟、理性,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格,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市场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建设和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变革,而CRM的导入有效的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了这种变革,并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新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服务能力、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品质保证能力四个方面。

(一)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很多工作都是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去完成的,但是对市场的把握要靠企业自身,市场的风险要由企业去承担,市场把握能力对企业生死攸关。

(二)服务能力

房地产商品使用中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维修。现在客户投诉最多的就维修服务不到位。良好的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提高企业信誉。

(三)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

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是社会资源的整合,每个项目都会涉及众多的相关单位。

(四)品质保证能力

房地产商品不用于一般的家用电器,它是一个消费时间跨度很大的产品,品质保证必须是第一位的。

在上述四个方面,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服务能力都和CRM息息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导入CRM的出发点,就是在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同时,还要将这一管理思想融入到软件系统之中,以提升一线营销人员的能力,强化来访客户向意向客户转化、意向客户向准业主转化、准业主向业主转化的管理,在提高来访客户成交率的同时也强化了对未成交客户的管理,从而有效的降低销售成本,加快资金流转。

房地产产品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客户无法参与房屋的建设过程,只能通过与放肆产开发企业的互动过程,来感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服务是一种客户的主观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客户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人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就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传统的管理只关心客户在互动关系中的导什么,只注重服务生产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就是说客户得到了什么服务。至于这种结果是通过何种过程得到的,有时在一个什么环境条件下的道德,企业并不关心。而客户关系管理理念认为,结果质量知识客户感知服务质量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传递服务结果的方式,即服务的过程质量对客户同样重要,它表明客户是如何得到服务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客户感知的服务质量,除了结果质量、过程质量之外,还有一个是环境组合质量,即客户的服务过程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当客户进入一个楼盘,他会从园林景观、样板房、配套设施、邻居的素养,以及从营销人员的描述中,去搜寻、去品味、去想象这种生活的感觉。现场包装要特别善于营造这种理想生活的氛围,客户在现场亲身感受得到的效用,要远远高于售楼书和模型的描绘,高于营销人员口头上的诸多许诺。

总之,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客户关怀”。房地产开发企业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来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对内能够实现客户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外能够为客户提供更经济、便捷、周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客户价值、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保留和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提高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雷建.房地产销售人员管理及培训工作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236.

[2]姚玲珍.房地产市场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86.

[3]秦仲阳.房地产销售技能销售课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4]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提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王广宇.客户关系管理:先进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OL].精英网,200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策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正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家和学者的重视。知识管理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将发挥及其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目前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中也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那就是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战略管理自20世纪60年源于美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p rah lad 和ham el 为代表的企业能力学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的主流学派,标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p rah lad和ham el在哈佛商业评论(hbr )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

p rah lad和ham 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协同不同的产品生产技能,以及对多样化的技术进行集成的知识”。这个定义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较早的“经典”定义。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

1.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的创造有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化、内化、中介、认知4种功能来实现的。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核心能力刚性。

2.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的导向作用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反之,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⑴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

⑵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⑶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⑷公司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也可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并在公司范围内显示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学习型企业中,每一个职员都被认为是知识的管理者,全体员工事实上都成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企业领导都和企业员工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并且积极地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企业显性知识,建立企业的智力优势,最终使企业经济的增长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使得知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增强创新能力

(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高、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而提高这一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更多地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主要科研力量,要从各方面创造新环境,在分配制度上适当地引入股权分配或者期权分权,充分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都应该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动。工作中没有过多的标准和规范,对职务的规定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较强。

(3)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指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各类所有者权利,使企业各组织层面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4)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具备立足市场,洞悉市场变化,熟悉竞争的对手情况,敢于抓住机会创新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必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风险意识。

3.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并得到共同认可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全体企业员工能够共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高度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文化基础,形成“以人为本”、崇尚知识、人人都是为知识创新争做贡献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2][美]维纳·艾莉著,刘民慧等译.知识的进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50.307.